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2024-09-15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共12篇)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1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 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也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使学生达到这个培养要求, 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如何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现有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1.1考核观念陈旧落后, 与现代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协调。在现行考核方法下, 学生基本上被动参加考试, 尤其是笔试考试大都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学生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 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倾向于把要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甚至作为教学目标, 使得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

1.2现有考核评价标准与实际建设企业要求存在差距。今年通过走访工程建设单位, 了解到企业在对学生最为关心的是他们掌握了多少从事业务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这些能力往往与专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密切, 而与传统的课程存在一些差距。也就是说, 当前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只注重对课程成绩的评价, 而这些课程成绩所反映的是相对抽象的, 并没有把企业最为关心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考核位置。

1.3考核环节理论与实践分离, 偏离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中,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常常分开, 背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操作技能很差的情况, 造成评价考核的误差。

1.4构建专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新评价体系符合实现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统的百分制评价一般形式是书面评价, 主要采取纸笔形式, , 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 很少顾及被评价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其缺陷十分明显, 那就是所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 而不是技术实践能力, 学生上课记笔记, 考试前背笔记, 甚至考试时抄笔记, 最终导致只会理论不会操作。我们构建新型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是努力评价“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力图把“能力”而不是“书面知识”作为评价对象,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重视工作本位学习, 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此外, 新体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的强调抽象思维的考核内容, 而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对于形象思维活跃的学生而言可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2基于能力培养新评价体系的构建

2.1通过企业调研获得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评价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个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根据专项能力给出评价内容。评价类型可分为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力学、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这种组成方式, 充分发挥了不通专业的自身特长, 将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保证建立出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在各专项能力评价内容中, 考虑评价权重系数的不通, 给出综合能力评价的水平。

2.2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每项专项能力的定位和标准。建设企业是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 他们对毕业生各种能力的评价最为直接和有效, 有他们给出的对毕业生能力的定位和评判标准也更为合理。因此在设计能力考核评价过程中, 我们让工程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 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各种工程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处理, 是各项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这些评价内容包括实际操作、管理监理、沟通合作、执行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良好的评价内容可以对毕业生的工程能力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考察, 具有较好地可操作性。

2.3根据专项能力定位和标准构建新型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教师考核和企业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笔试考核和面试考核等多种考试, 全方位对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并以此为依托全面规范和标准化了相关教学过程。在明确考核评价标准的前提下, 指导教学改革的开展, 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实施模块化教学, 明确学习方向。通过对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分析, 整合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功能, 科学选择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内容的组织, 使之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某实际工程项目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全面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4能力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为促进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 需要建立较为完备齐全的资料室, 资料室内要包括完善的专业标准、规范、规程资料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完整的土木工程施工标准图集;专业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案例资源库;具有能从事资源库建设所必需的部分软硬件设备。能实现教学资源随时收集随时制作随时使用的效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网络教学资料库, 实现教学资料数字化保存。此外, 为教学重还应积极组织开发相关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拟开发网络化施工图识读测试练习软件, 通过此软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施工图识读的练习和自我测试。

3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情况介绍

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建院招生, 目前以后七届毕业生。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其学院的骨干专业, 一直按照会施工的要求培养毕业生, 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在建筑施工单位就业。根据原有能力评价考核要求, 我院毕业设计内容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三阶段, 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结构设计上, 而施工设计往往被压缩, 学生的施工管理能力只能靠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中去锻炼。2012年, 我院调整了评价考核体系, 强化施工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也改为以施工图识读、施工组织设计、塔吊基础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施工设计。新评价体系以施工管理实践训练为重点, 以一个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 设立能力项目, 逐个进行考核, 整个实施过程称之为“项目教学法”。经过几年实践探索, 我们不断改革教学侧重点, 强化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的学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是关于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较早地开始关注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建筑企业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 针对毕业学生构建专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等两种评价类型, 组织相关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给出了评价标准。通过应用这一评价方式改进了本科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所培养毕业生获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科, 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操作能力, 满足工程建设现场处理各种问题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如何对学生的建筑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进行评价和考核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将对相关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韩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成及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14, 2.

[2]余晓, 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3.

[3]巩建闽, 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 1.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

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构建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层次、目标、内容等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作 者:杜建荣 张有录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传播系,甘肃张掖,7340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42 关键词:地方性   教育技术   学生能力   实践体系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计算机;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我国目前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已经开办多年,受到学生与社会的广泛好评,就业率连年攀升。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一定的疏漏,使高校培养出学生群体的专业能力有所缺失,该专业所呈现出的整体竞争力大不如前。这就需要相关教育管理者进行反思和探索。

一、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入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对该专业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提升电子信息专业学子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够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校毕业生,为国家电子信息科技领域输送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和应用型人才。

二、提高和完善我国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教育体系

根据对我国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教育现状的观察而知,在我国高校目前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中,存在多层面的教育架构,从文化基础的普及到编程等专业要点的钻研都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伴随其步入高校大门,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建教育体系,具体如下:

(一)凸显专业优势,完善教育体系。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它融合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交叉知识,它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讲不具备独立性,往往都是互相依托存在,为彼此的专业基础作支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知识点的互通,依托各方的软件、硬件等知识的互融。这也正是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学科间的相融合性,提高教学效率。

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其中一门关键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即要对本专业的课程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要求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尽量一致,这样能够对某门语言做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即使看起来不太相关的课程也要注意融合,如数据库的课程的开设不是单纯地讲述数据库里的知识,要与高级语言联合并用[2]。

在教学中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在具体教学中更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开展系统学习,增强其应用实践能力。

(二)完善教学平台支撑,搭建规范的教育框架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策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由于近年来学生素质的提升,大学生教育的起点高,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也已经具备,所以就要求校方在设置计算机课程时,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因素,将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淡化,把教学资源向更高级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上倾斜,这样可以起到节约教学时间的作用,培养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2)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策略。在具备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以后,需要把相关知识融合到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之中,辅助学生进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加强学科学习的能力培养,将各科知识互通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与电子信息专业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为: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DSP处理器及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技术等[3]。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从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角度加深了专业技能的掌握。(3)兴趣导向式的教育培养方法促进教育体系的完美构建。当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思路,创新教学思想,活跃专业思维,让学生在兴趣的导向下对更高一级的知识和能力产生浓厚兴趣。建议校方开办有关专业领域新科技、新技术的选修课或者公开课,满足学生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究需求,在兴趣导向中自动自发的提升和培养了其计算机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向来都是鼓励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专业培养的基础。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培养策略更是要与时俱进,以适应该专业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同时,加强高校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专业性人才。我国目前需要找到一条适合电子信息专业发展的合理化途径,完善我国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炜,李用普.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156-157.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4

教育评价 (Eduational Evaluation) 是英语意译, 有的译为教育评估。教育评价作为一门专门的理论研究, 比教育学、教学论要晚得多。目前, 教育评价理论已发展成为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与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教育研究的三大活跃阵地。笼统地说, 教育评价就是指以教育为对象, 对其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从定义上看, 它涉及教育的全面领域, 包括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等。例如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师活动、师生关系等。其中学校教育评价是其重要一环。学校教育评价的中心内容又是教学评价。

几十年来的国外实践证明, 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兴起, 是教学论思想变革的重要反映, 是培养人才规格走向综合化、全面化的反映。实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 能按照现代化教育意识客观、公正地评价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可为关键能力评价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真实性评价的主要做法是:①让学生在真实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中, 直接面对任务。②评价期望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观点。既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唯一正确, 也不强求与课程内容一致。③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 直接提供可观测的学习成果, 而不是用孤立的数字来显示学习结果, 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与合作。④作为真实性评价的环境,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收集学生的更多信息, 这为真实性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还可采用成长记录档案、任务教学、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在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学体系中, 评估指南是培训包的一个主要成分, 可以说评估指南是达到国家能力标准与职业资格的桥梁。不仅如此, 培训包还包括帮助培训包学习者收集证明自己关于培训包能力单元的能力证据评估材料, 鼓励培训包学习者参与对自己能力的认定或评估过程。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 这12种考核方法是: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其他。考核结果要求要符合“五性”: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 比之单用试卷的考核方法, 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是用现场工作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应考者的实际工作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用对应考者的全面评价, 代替了抽样检测;用对应考者的连续培养和考查, 代替突击式的、限定时间和范围的培养和考试。这种制度实现了考试与培训过程的相对统一, 使培训变得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并且降低了教育培训的成本。在考试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的今天,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全摒弃了现行考试制度的一切现成的手段和方法, 设计了完全不同的一整套新型鉴定考评方式, 打破了传统考试对人才选拔分层、分级的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员都能不断提高, 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介绍到我国时间较晚。但从总体上看, 西方已搞了四五十年的教育评价研究他们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在我国教育界还鲜为人知。我国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至今还基本上沿用延续了执行多年的传统考试方法来测定和评价教育、教学成绩。这种考查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的方法, 存在着许多弊端、延缓了我国教育评价工作的现代化。传统评价方法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现的, 显然不能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关键能力状态。

2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2.1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以“成绩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 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 是应试教育的表现, 其导向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和“素质残缺”。因此, 必须改革学生评价制度,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 新的评价体系要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在评价内容方面, 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淡化一般记忆性内容。高职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应为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服务, 以“够用”为原则。如果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产生的就只是“高分低能”的“次品”。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上存在问题, 产生的就是对社会有害的“危险品”。

(2) 在评价方式方面, 改变纸笔检测的传统做法, 采用具有学科特点、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笔试对知识的检测比较有效, 但对素质和能力的检测则低效甚至无效。因此, 在高职教育和教学中, 必须根据专业、学科和课程特点, 采取适宜的检测方式, 就是同一课程也可采用多种检测方式相结合。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每门课程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除传统的笔试外,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 采用“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种方式进行考核;此外, 部分课程还采用了现场答辩、现场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课程成绩由理论笔试成绩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组成。

(3) 在评价途径方面,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如表1所示。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除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外, 同时注重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核,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及校外实践等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成绩由学校专任教师及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4) 在评价标准方面, 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根据评价的基准, 制定出统一标准或不同标准的评价, 如表2所示。

(5) 在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 采取等级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 而是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宜采用等级制, 如评定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2.2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标准

(1) 基本素质的测评

①可构建以“双课”教学及课堂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 以考勤、课堂表现、随堂测试为评价主要依据。

②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分年级素质系列化教育:一年级进行基本素养教育, 二年级开展成人成才教育, 三年级开展职业教育, 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③实行日评、周结、月、学期评比的量化制度。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基本学分分为四部分, 共21分。具体有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4分) 、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 (4分) 、文化素养与体育艺术 (4分)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4分) 、国防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 (5分) 。

④实行档案袋考评法, 建立成长记录。成长记录通常记录学生个体的经验、成绩、获奖情况等, 主要用于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以及学习中的闪光点。

(2) 理论知识的测评

①课堂问答。

这种方法是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②作业分析。

作业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每节课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通过作业分析可实现师生间的客观评价。如“物流业务基础”、“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作业形式多样, 既有传统的知识点复习作业, 又有调查报告、讨论总结、读书笔记、团队方案、案例分析、讲演、表演等技能点的训练作业。作业的布置会因时、因人制宜。作业的检查方式有批阅、集体交流、随机抽查、点名汇报等。

③书面考试。

主要采用以考试试卷测试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方法。但应建立“试题库”, 试题应尽量选用灵活多变的、能体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类型。书面考试是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④课堂观察。

观察是以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为主, 适用于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如态度、道德感、鉴赏力、熟练技巧、性格) 和技能性成绩 (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品等) 。在教学的自然场景中了解被评价对象的方法, 是直接认识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

⑤课后访谈。

课后访谈是以直接接触和口头回答的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它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这种方法所获取的资料比较详细、真实。

⑥撰写小论文。

这种方法用于评价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归纳、决策或预测问题等能力。

(3) 技能的测评

①基本技能的测评:

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可通过参加等级资格的考试进行测评, 以能拿到过级证书为过关。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通过试卷和课堂考核来完成;至于其他类型的能力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②专业技能的测评:

在校学习期间, 可以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的专业, 学生必须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助理物流师 (高级) 职业资格证书平均获取率为99.23% (如表3所示) 。如果其他毕业条件具备, 而没有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则暂缓毕业, 待日后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才允许正式毕业。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最先是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倡导的。他们认为评价制度的构建应是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目的, 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评价应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特征。发展性评价的体系的特点是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充分的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从中认识自己, 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自己。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设立四级评价指标共21小项指标, 四级指标每一项以10 分为满分;9.0分~10分为优秀;7.0分~8.9分为良好;5.0分~6.9分为一般;3.0分~4.9分为较弱;2.9分以下为很弱。每学期均由评价主体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载体有专业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工作过程课题训练成绩、技能竞赛奖励情况、职业技能鉴定、班级日常规范考核、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工作考核、军训成绩、值周劳动成绩、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方式。任课老师可对21 项指标进行评价;班主任可以对16 项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家长可对学生的16 项指标进行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或企业实践后企业可对学生的18 项指标进行评价。对各评价主体评价分值的平均分进行总和, 就是学生综合评定的考核分。评价等级可设立优秀、良好、一般、较弱、很弱五个等级。发展性职业能力的评价采用“现状描述+发展趋势”, 各评价主体针对学生特点及表现给予发展建议。

美国劳工部获取必要技能委员会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SCANS)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 将必要技能的评价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5个级别:①初级;②入门;③中级;④高级;⑤精熟。每项必要技能的每个标准都是具体而明确的, 并作为课程、教学、评估实施及记录和报告学生能力进展情况的依据。如表5所示, 美国必要技能中的第一个统筹资源能力中对时间统筹的评价标准。

资料来源:ACT, INC.Workplace essential skills: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SCANS competencies and founda2tion skills (2000) .

具体从操作层面上来看, 先是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设置关键能力发展的指标并根据关键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学分, 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五级能力发展指标体系:

1级:能独立运用该技能的一部分, 但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整运用该技能 (新手) ;

2级:能完整、较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熟手) ;

3级:能又快又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内行) ;

4级:能又快又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且能积极主动地应对特殊情况 (优秀人员) ;

5级:能又快又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且能指导别人运用该技能 (专家) 。

4 结论

通过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 探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测评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业考核体系。最后得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及五级标准。

摘要:本文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 探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测评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业考核体系。首先说明了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可为关键能力评价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和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重点分析了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5条基本原则以及三个方面的测评标准 (基本素质、理论知识、技能的测评) 。最后论述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及5级标准。

关键词:教育评价,综合职业能力,原则,标准,发展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盛聪, 许晓芸.浅谈教学评价[J].成都师专学报 (文科版) , 1994 (1) :97-100.

[2]蒋永忠.基于实践视角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09 (5) :120-122.

[3]戴维, 张迎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29) .

[4]费芳.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J].职业时空, 2006 (7) :41-43.

[5]窦慧明.技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发展性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 2009 (12) :66-67.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篇5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电子信息 创新 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且对物理与数学都较高的要求。首先得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这些的知识既是基础又是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保障。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要求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知识和物理的基础,在培养计划中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共有448学时占总体的18.5%。共20.5学分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与涵盖的内容丰富。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基本理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但对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电子信息类的学生不仅的学习软件部分也得学习硬件部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所设置的课程也就更多对知识的需求量也就更大。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仅通过理论学习并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对于功科院校都很注重实验的建设,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校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有计算机和其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九百余台件,总价值近800万元、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数字信息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接口与通信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等。

二 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度与深度都不同,又面对考研与就业的不同选择,必须有多层次的项目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 基本要求层次。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电子实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宣传我校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组织与之相关的讲座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作为实践创新队伍的新军。

二实践要求层次。通过专业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中年级学生可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基地。自行组队进行理论要求不是很高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扎实好学生的项目科研能力,做为综合实践项目的后备军。

三综合实践层次。将后备军培养为主力军,拓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将实际生产

中的问题引入实习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创新项目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带领后备军进行较高层次的项目的实践。一环扣一环带领学生向前走,大项目得意继续,新力量得以及时注入保障创新源源不断。

三 建立激励机制,活跃创新实践环境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被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他们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励。对参与不同项目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同时在奖学金评定和保送总校的硕士研究生要所照顾子在最后的毕业成绩单上有体现。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认定,在教师聘任考核以及申请重要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 实施创新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老师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适当调研提出研究课题 ; 指导老师审核课题,检查、指导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授予学分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直接产生效益,可以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动力。

四.建专家组,保障质量

学生做项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要有可以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实验项目和定期的项目答辩与验收,同时还负责监督实验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用之合理得当,避免浪费的现象。对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系聘请的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我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对学生自主申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结题和评优;对我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结束语:新时代新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机制以及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与资金的投入以达到学校院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俊华 郑博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以浙江大学

“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 为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1 年第 2期

【2】 高原 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与技术管理 第2 8卷第 6期2 011年6月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6

关键词:岗位能力;生产性实训;职业能力

1 服裝行业背景分析

服装行业曾经是中国的支柱,占据出口创汇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密集型生产劳动逐渐被高科技、多元化生产所代替,服装行业的冲击、变革与转型成为必然。如何重建服装行业的辉煌,在于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装的内在品质和附加价值,打造出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而。服装行业竞争的主要优势集中在加工和生产技术领域,而产品的研发、设计、后期的营销能力相对薄弱,服装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服装未来的走向。

2 服装专业教学的不足

原有的服装企业人才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不了解企业的运作形式,更不具备市场把握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市场为主体经济形势下“供、产、销”一体化发展需求。现代化的企业、服装市场对专业人才提出新需求,要求从业者不但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同时兼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职业素质,更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可塑性。

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的变革,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必须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3 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

3.1 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

一种技能的掌握到一项本领的具备,一般分为了解——熟练——掌握——应用几个阶段。我们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分阶段能力构成,逐渐提升直到综合运用。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出发,明确就业岗位群,划分不同的能力构成。对于通识能力,制定基础能力课程群,如服装基础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CAD等基础平台课程,采取专业教学加兴趣引导,强化训练基本功。

3.2 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

现代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在实践教学训练条件下,学生会更能满足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专业教学中我们通常将服装面料、结构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制作、软件应用等课程提炼出很多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但是在课程衔接、内容的融合方面缺少必要的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将这些技能要素组织起来的综合性环节。我们通常采用项目化教学手段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构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项目的选择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比如在女装教学中,引入企业案例或者品牌服装自主研发活动,在设计、色彩、结构、材料等课程架构有效的关联,并展开后续阶段的学习。

3.3 岗位能力的训练

第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岗位能力的首要条件。学校首先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材选取、考核方案、实训课程、技术培训等等,真正做到“校企共管、共建、共同发展”,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企业岗位要求。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职业能力核心,以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保证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同步性,能完整的实现从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岗位能力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还原生产状态。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近距离面向企业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操作中也发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岗位的局限性、就业的灵活性、管理的规范性等。我们专业通过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生产形态,掌握专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和整体职业能力。

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功能。通过企业大型生产项目的实际操作,将设计、款式分析、面里料选择、辅料准备、作业指示书、工艺制作、质量检验、半成品与整烫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锻炼能力,在企业项目实践中实现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的转换,实现“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同步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的参与,更好地突出教学中涵盖的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重难点,优化、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也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的执行依据,解决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院校专业教学与产业链条的真正接轨。

第三,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实现岗位能力发展与拓展的坚实依靠。岗位能力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其结构的变化,如新工艺、新设备以及能源更新等,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网络课程、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将企业技术、设备、材料有效的呈现于课堂,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实用。学生在获得新型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有一定的职业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服装行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专业教学也要兼顾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在专业教学中,不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充分的岗位体验,从而练就一定的就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育,协同发展,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教学环节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对应性,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为企业所满意和接受,学生更能学到应用型实用性技能,满足双方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劲蓉.校企合作中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美术教学研究,2012(16).

[2]张君浪.高职院校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2).

[3]翟秀岩.校企合作中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4(11).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7

经过研究发现,机械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强调“教授”“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的机械专业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纸上谈兵,与实际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匹配的现象。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全方位打造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素质的素质教学专业性人才,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的弊病。机械专业教师应重视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与现代机械发展趋势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为专业技能领域不断输出综合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进步的根本,创新型人才能够促进专业技能的发明发现。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不断的人才供应,以实现经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需加强实践教学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课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文字、声效、电子实验以及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实践授课,这样能够让实践教学与教师讲授、实践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增加动手及富有创造性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动手性极强的实践教学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与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开展第二课堂,增加科技类竞赛机会

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进行课堂教授和课外实践,是不足以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所以,教师可以开展课外的科技类竞赛,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增加科技类竞赛机会,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教学组织机构要重视开展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激励学生运用以往的知识进行不断创新,促进学生对于教学成果的扎实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控机床操作大赛等各类型专业型竞赛活动。学生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以往的知识穿插运用,与此同时,由于机械创新制作需要学生会自发地进行创新活动,以适应大赛要求。所以,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不仅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还要不断进行开发和拓展,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技能掌握得更加灵活,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类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竞赛中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将实践原理、实践方法、实践操作等部分通过竞赛作品完美结合。例如:在数控机床操作大赛中,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数控机床操作竞赛中,同时,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进行刷新,对实践方法及操作技能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提供必要支持

机械专业教学重视实践,必然需要为实践提供有利的环境基础,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训场地得到机械实践的机会,在实训中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终极目标,因此,提高学生校内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习基地的拓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与校外相关对口企业的联系,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促使校企联合,开拓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校方应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到机械相关企业进行一线实训和实习,了解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实际应用技能,弥补校内实践基地的不足,同时,学生进入一线生产企业实习,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此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落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能够适应职业需求,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真正从书本走向实践,实现学生到人才的蜕变,成为社会企业真正需求的富有创造力及专业性的专业化人才。

机械专业教学体系改革需要加强重视,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借助于建立第二课堂,通过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机会,同时,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达到培养综合型机械人才的教学目标。

摘要: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机械,培养具有专业机械知识的人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机械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机械技术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因此,将通过了解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进而讨论在教学中达到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米洁.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8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 其主要是学习秘书学和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重点高强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通常该专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创新能力培养少。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十分注重, 传统的教学培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要处理好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 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 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 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 教学内容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 其所用的授课方式、考试方法和教材等限定于知识点的传授上,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体制方面相对固定, 难以结合市场需求、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文化资源,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3)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 中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 其不仅是传统专业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的固定专业,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文学底蕴十分深厚。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 明确能力培养内容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岗位工作的不同, 则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高校只有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才能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方向就是分类培养学生, 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专业结构, 结合学生的类型化能力来培养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相对笼统与模糊, 类型化能力培养目标缺乏, 影响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这就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内容[2]。与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相比,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调查研究方面较为欠缺, 相对封闭, 无法了解学生个体情况、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等, 导致人才培养战略性不强,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难以落实个性化教育。

一方面,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高校需要积极转变认识,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进行全面认识, 关注专业人才类型培养的同时, 也重视自主创业型、综合型和服务型等“业外类型”的培养。同时详细了解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能力的要求, 让该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打破以往学究化与封闭化的办学模式, 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 确立培养对象。高校对类型目标加以确立时, 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 如特长、性格和能力基础等, 确定学生的能力发展潜力, 然后分类培养学生能力, 使其能够及早确立自身能力发展方向。另外, 可以学生类型为依据确定能力培养目标, 如某些学生擅长语言表达, 可着重培养其在教育、演讲和播音等方面的能力;对有“转行”意向的学生, 可以对其综合能力加以重点培养。总之, 在各类能力培养目标中融入创新能力, 实现抽象能力创新到类型能力创新的转变, 能够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中, 需要高度重视课程群建设、课程内涵挖掘和课程设置等, 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 拓宽思路, 在具体课程中落实专业能力培养, 从而发挥出课程群的效益。第一, 拓展培养空间。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能力培养空间的开发, 在实际建设中需要明确“课程能力”的内涵, 有效体现课程的职能与特点[3]。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骨干课程涉及基础技能类、语言类、文学史类和基础理论类等, 文学史类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史性知识, 积极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 利用文学史和文学个案的互释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而基础理论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性思辨能力, 使其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文论现象、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等。第二, 增加能力培养类型的课程权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需要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 适当增设能力培养型的课程, 逐步实现能力培养型课程的“中心化”转移, 如设置播音与主持、学术写作、文学写作和文秘写作等课程。但是在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过程中, 需要以人才培养类型目标为依据, 在人才培养方向性课程中有效纳入这些课程, 以此确保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协调一致。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 明确能力培养内容,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对象, 优化课程建设, 拓展培养空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使学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 2012, 03:57-59.

[2]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101-104.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9

关键词:动物医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近几年来, 随着畜牧养殖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医药产业快速更新, 市场对动物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 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动物医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也是影响和推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依赖于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培养体系,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已初步形成“三阶递进、医药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全面了解现行的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与当前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是否一致, 我们就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与就业导向的适应性进行调查, 获取实证性的反馈信息, 有目的地修正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不足, 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指明方向, 进一步提高动物医药专业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

一、调查方案设计、实施调查

(一)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本研究以动物医药专业在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动物医药企业在岗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主管或主要负责人为主要调查对象, 针对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作用进行调查, 采用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访谈。

(二) 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方案设计时以实现科学就业与有效就业为目的, 以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与岗位需求的吻合为中心, 充分考虑在校学生、在岗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不同调查对象对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期待和要求不同, 从而设置不同调查要素、问卷内容结构和语句。调查内容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动物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和调查对象进行编制, 对动物医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进行调查。

(三) 实施调查

1. 对在校学生调查

对在校学生主要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课间访谈。问卷调查的内容围绕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对本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条件等进行设计, 从“对动物医药专业学习信心、就业信心、专业课程学习、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条件、课程考核”等方面设置了10个问题。利用课间休息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34份, 有效回收123份, 有效回收率91.8%。其中大一学生72份、大二学生51份。

2. 对在岗的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查

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和在岗毕业生, 侧重于对动物医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影响及其社会能力进行调查, 围绕“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岗位适应能力及沟通能力”等方面设置了10个问题, 同时设置了“你认为学校应加强哪方面知识的教学或增设何课程”和“你对本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有何建议”两个开放性问题。利用教师赴企业指导、顶岗实习检查等机会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170份, 有效回收142份, 有效回收率83.5%, 其中顶岗实习学生37份、在岗毕业生109份。

3.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围绕“用人单位对动物医药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在岗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评价及人才培养建议”设置了“影响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主要因素、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在岗学生最欠缺的职业能力是”等8个问题, 同时附加用人单位对动物医药专业实习 (毕业) 生质量调查表。利用教师走访企业机会或网络邮件的方式向南京福润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长青兽药有限公司、华威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导师或企业主管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150份, 有效回收129份, 有效回收率8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三种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如下:

(一) 在校学生对现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信息反馈

调查中发现, 90%以上的在校学生认为动物医药专业课程学习对提高专业技能很有帮助, 其中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排名第一 (45.5%) , 其次是参加社会实践 (26.8%) , 但有近半数 (48.0%) 的学生因基础薄弱对专业课程学习有一定困难。大部分 (86.2%) 学生对实践教学比较满意, 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训练和顶岗实习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比较满意的不足60%, 仅80%学生认同现行考核方式。对动物医药专业今后就业前景有信心的学生不足20%。

可见, 动物医药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期待是吻合的, 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的特殊性给专业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同时提示动物医药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 未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授课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对动物医药专业就业信心调查结果表明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导向作用不明显, 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力未能显现出来。

(二) 在岗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况

统计结果显示, 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实践对接较好, 75%的在岗实习生和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对岗位实践作用最为重要, 专业理论知识成为学生实习 (就业) 中最欠缺的 (47.2%) , 其次是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23.9%) 。尽管实践训练和顶岗实习在提高就业能力中的认同作用最高, 但实践教学安排的满意度并不理想, 不满意的达26.8%, 被普遍认同的指导方式是一对一指导 (54.9%) 。尽管多数学生对目前实习 (就业) 岗位的持满意态度 (85.2%) , 然而当前实习 (就业) 情况与职业期望吻合度不足70%。结果表明, 动物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 核心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未能达到岗位实践需求,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侧重点需改进, 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认同感及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同, 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提示我们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仍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在依托企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平衡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利益, 实现共赢。

(三)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

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 用人单位对动物医药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满意度为100%, 尤其看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绝大多数学生能胜任本职工作, 但在岗位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基础薄弱, 与在岗实习生 (毕业生) 调查结果相一致。学生在岗位实践中比较欠缺的能力依次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4%) 、职场适应能力 (26.4%) 。企业认为对实习学生 (毕业生) 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依次是专业技能 (36.4%)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6.3%)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21.7%) 。总体而言, 用人单位对动物医药专业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积极上进等素质给予了肯定, 但需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这说明, 动物医药专业技能训练及考核评价与行业企业和岗位标准相吻合, 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侧重点与岗位需求吻合度不够, 片面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理念知识的积累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未能跟上新时期动物医药行业企业的要求。

三、结论及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 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与岗位需求基本吻合, 其中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专业技能训练及考核和评价与岗位实践标准相一致, 但在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需加强。专业教学能够做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现场实习, 但教学方法手段仍然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也是今后努力目标之一。总体而言, 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基本架构与岗位需求相吻合, 但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这为今后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 改进课程设置, 加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出, 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调查显示动物医药专业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和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多数学生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理想, 也就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强。因此, 在课程设计时, 通过动物疫病防治、兽药营销、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课程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还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学、人际交往等课程,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就业创业、职业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岗位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要求, 提升其专业归属感。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灵活多样的项目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养成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品质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良好的方法和社会能力为今后迅速适应就业岗位、融入社会环境及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专业理论基础

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相关, 但进入岗位实践后给学生带来的是上手快却后劲不足, 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及其学习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方法手段, 结合动物医药生产实践,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物疾病诊断及药物选用相关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依据, 满足动物疫病防治及兽药营销等岗位对理论知识的需求。

(三)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我们发现, 企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视。创新型人才既是动物医药行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形式多样的项目训练形式和训练内容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潜能, 在集中训练之余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通过自主设计、自由探索, 亲身实践和体验, 达到学以致用、学有创新的效果,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 动物医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完善是一项长期工作, 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在此过程中尽管会有各种困难和矛盾, 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应始终以就业为导向, 紧握动物医药行业企业发展脉搏,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眼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动物医药专业特点,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动物医药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施福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与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 2011 (34) .

[2]郭子辉, 杨静, 刘晓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三维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0) .

[3]刘大中.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 2009 (3) .

[4]张海燕, 李建英, 赵学丽.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21) .

[5]胡志敏, 余大敏, 陈红光.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21) .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10

如何比较准确的反映社会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需求, 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生、学校、产业 ( 企业) 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基于各自的需求, 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价值的共同体。但由于企业、学校、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出现高校不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现象。 因此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能力体系成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专业培养能力体系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 根据教育部关于专业培养目录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对具体专业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和指标化, 体现了各个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差异性。

1基于CDIO的专业培养能力体系构建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含义是:构思 ( Conceive) 、设计 ( Design) 、实施 ( Implement) 和运作 ( Operate) , 它以产品 ( 系统) 研发到产品 ( 系统) 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体验的、一体化的方式获取工程知识、能力与态度[1,2,3]。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人才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 通 过一体化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四个层面的综合培养。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以“ 人才培养规格”、 “ 人才培养要求”等描述体现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并没有指标化和数量化, 可操作性不强;同时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单单是改革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将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和批判新思维等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得以体现和实施。CDIO培养大纲是工程型人才能力的系统性体现, 借鉴CDIO培养大纲可以构建基于CDIO的专业培养能力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工具。灰色聚类评估方法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用于解决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对象分类的问题, 已经在经济、管理、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比较典型的有:张国辉等将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应用在企业应急管理评价[4], 刘红旗等将该方法用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认定[5], 尹俊淞将其用在轨道交通应急能力综合评价[6], 但该方法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用较少。

白化权函数的确定是灰色聚类理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建模的关键环节。 本文通过构建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 ( 如图1所示) , 包括下限测度白化权、上限测度白化权和中心点白化权等函数类型进行指标值的灰色聚类分析。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评估方法应用场景为:

设有n个参与评估的对象, 每个评估对象具有m个评估指标, 评估结果总计划分s个灰类, 评估对象i关于评估指标j的样本观测值为xij, i=1, 2, …, n;j=1, 2, …, m, 根据xij的值对相应的评估对象i进行评估, 具体过程如下:

1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 ( 如图1所示) 构建, 具体步骤如下[7,8]:

第一步:设评估指标j的取值范围为[dj, ej]。根据评估结果的灰类数s, 确定灰类1的转折点为β1j, 灰类s的转折点为βsj和灰类k (k∈{2, 3, …, s-1}) 的中心点β2j, β3j, …, βs-1j;

第二步:构建灰类1的下限测度白化权函数f1j (-, -, β1j, β2j) 和灰类s的上限测度白化权函数fsj (βs-1j, βsj, -, -) ;

设xij为评估对象i的评估指标j的综合评估值, 当xij∈[dj, β2j]或xij∈[βs-1j, ej]时, 可以分别由公式计算出灰类1和灰类s的值f1j (xij) 或fsj (xij) 。

第三步:构建灰类k ( k∈{2, 3, …, s-1}) 的中心点白化权函数。 ( βk-1, 0) 为k-1个灰类的中心点, ( βk+1, 0) 为第k+1个灰类的中心点, 将点 ( βk, 1) 分别与点 ( βk-1, 0) 和 ( βk+1, 0) 连接, 构建j指标关于k灰类的三角白化权函数fkj (·) , j=1, 2, …, m;k=1, 2, …, s。

对于指标j的一个综合评估值xij, 可由公式计算出其归属灰类k (k=1, 2, …, s) 的隶属度fkj (xij) 。

②根据公式 (1) 、 (2) 或 (3) , 计算灰类k (k=1, 2, …, s) 的隶属度fkj (xij) ;

③根据公式 (4) 计算评估对象隶属于灰类k (k=1, 2, …, s) 等级的灰色聚类系数向量σki, 其中f kj (xij) 为j指标k子类白化权函数, ρj为指标j的权重。

④判定评估对象i归属于灰类k*, ;当有多个评估对象都属于k*灰类时, 可以根据综合聚类系数的大小进一步确定同属于k*灰类中各个评估对象的顺序。

3实例分析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通过结合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确定的实例阐述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评估模型的应用。

3.1专业培养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在表1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的具体要求对具体指标细化 ( 指标内容解释) , 如对指标x2细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企业管理、SAP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等, 从而构成基于CDIO的专业培养能力指标体系, 并形成社会调查问卷。

3.2确定利益相关者权重和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权重进行专家调查, 得出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为了在调研时充分考虑调研数据, 并且在评估时不具有倾向性。 对各项指标采用均等赋权的方式, 各项指标权重均为0.0588, 如表3所示。

3.3划分评价灰类

Bloom思维模型将人类思维复杂程度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等六个水平, 这六个水平是按照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顺序排列的, 不同水平的划分并没有明显的边界, 其难度等级区分也并不那么严格,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外一个水平。[9]Bloom思维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描述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指标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通过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Bloom分类法相结合, 可以进一步将六个水平划分为3个评价灰类, 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评价灰类为深度培养 ( 灰类1) 、重点培养 ( 灰类2) 、浅层培养 ( 灰类3) 等 ( 如表3所示) 。 其中浅层培养对应记忆和理解等2个水平;重点培养对应应用和分析等2个水平;深度培养对应综合和评价等2个水平。

3.4评价指标取值范围的确定

通过专家评定法 ( 德尔菲法)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取值边界及延拓值d, β1, β2, β3, ej分别为2、3、3.5、4.5及5, 如表3所示。

3.5评价指标实际值的确定

通过对6类利益相关者进行调研, 获取调研数据。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第m类利益相关者的xi指标的平均值, 并根据确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重 γm, 确定xi指标的实际值 ( m=1, 2, …, 6) , 如表3所示。

3.6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构建

根据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估模型, 分别构建f1j (x) , f2j (x) , f3j (x) 函数如下。

3.7各评价指标白化权函数的计算

根据各指标实际值, 利用所构建的各灰类三角白化权函数, 可计算各指标聚类系数, 如表3所示。

3.8评估对象的综合聚类计算

根据综合聚类计算公式和各指标权重数据, 计算各灰类综合聚类系数如下:

通过对各项指标白化权聚类系数的计算, 可以明确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专业培养能力体系具体指标的期望灰类, 如x1、x2、x4、x5、x6、x7、x8、x9、x10、x11、x13、x14、x16、x17为重点培养灰类;x3为深度培养灰类;x12、x15为浅层培养灰类, 该计算结果比较真实反映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情况。通过评估对象的综合聚类计算, 可以得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σ2为重点培养灰类, 对应的Bloom分类水平为应用和分析等2个水平, 这与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吻合, 同时反映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与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比较一致。根据评估模型确定专业培养能力体系指标灰类以后, 再开展专家评估与讨论, 最终确定各个指标的灰类。 然后以专业培养能力体系为核心,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以及素质项目设计, 将指标的培养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具体项目中, 从而实现专业培养能力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项目的一体化设计。

4结论

专业建设系统工程包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理论课程体系的深化, 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专业培养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 即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是专业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 对专业建设的后续工作具有方向性、 指导性的意义, 为专业建设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聚类评估模型对能力指标进行评估, 确定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真正实现“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教育理念。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的准确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本文以CDIO培养大纲体系为基础, 构建专业培养能力指标体系, 并通过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各个能力指标进行评估。通过实证研究, 得出专业培养能力指标的聚类系数, 确定各项能力指标的灰类;通过综合聚类系数,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 并为专业建设的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CDIO,灰色系统,三角白化权函数,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 沈民奋.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陆小华,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孙福权, 王晓煜, 吴迪.基于CDIO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0, 22:30-35.

[3]孙倩, 刘爽.基于CDIO理念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素质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创业月刊, 2013, 02:71-73.

[4]张国辉, 吴艳, 张蜜.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J].经济数学, 2011, 01:94-99.

[5]刘红旗, 侍旭, 王晖.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认定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4, 01:25-30.

[6]尹俊淞.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轨道交通应急能力综合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2, 05:88-91.

[7]刘思峰, 谢乃明.基于改进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评估新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 2011, 02:244-250.

[8]王化中, 强凤娇, 贺宝成.基于改进的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评估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14, 08:69-72.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11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及评价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满足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及评价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所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市场营销的职业中,而且当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进行职位更换时,这些能力依然能够帮其顺利进入职场并得到良好的发展。一般来讲,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而社会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在进入职场后所面临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等。可以说,方法能力能够帮助市场营销人才更好的适应工作,而社会能力则帮助市场营销人才更好的适应职场和社会,这些都是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职业能力。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的能力的竞争.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具备更大的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为了保证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以满足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在校学习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强化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营销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细化实施培养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2.2在校园隐性课程中养成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建设,切实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2.3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认识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对从事营销职业的重要意义,在一定层面上应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2.4在工学结合中磨砺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在企业营销岗位上的实践,将职业核心能力与具体营销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检验营销人才培养质量,锻炼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5加强教师团队能力培养,夯实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

关键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管理的弊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团队能力培养指针,组织适合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为了考核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高低,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市场营销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 ,市场营销理论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累积都是学生个人今后职业提升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将学生应该掌握的不同的知识点及应具备的能力溶入其中.通过对项目执行结果的评价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运用情况及核心职业能力的施展情况。

3.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学习过程课业主要由企业理念设计、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分销策划、促销沟通策划等几个大的实战项目构成,此部分能力考核主要在校内进行评价.多个短期的认识实习和一个长期的毕业实习,这二个实习中的能力考核主要由企业负责。

3.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实训项目结束后,按照考核方案中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学生的自评\团队间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完成项目中能力的考核。

3.4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每个学期学习过程中对每个项目中能力的考核即是属于过程性考核,学期期末时综合实训项目中能力的考核属于终结性考核。

3.5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是:推销员、销售主管、营销传播与策划员、销售内勤及客户服务和部门经理等。因此,必须根据就业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力评价形式,如:项目策划\实物商品推销比赛\角色模拟表演\案例答辨 \小论文等。

总之,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必须要注重对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了解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采取一定的培养手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做出合理评估。从各个方面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育策略[J].教育与研究,2007(8).

专业培养能力体系 篇12

一、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特点, 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 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 以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多个学科所构成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研究重点不断变化, 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延伸和扩展, 学科内容与分支急剧膨胀。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又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和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壮大, 竞争的加剧, 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电子信息企业紧缺人才, 也是各企业争相抢夺的资源。国家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急剧增加, 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可以确立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 坚持“以生为本, 创新为先”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并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理顺教、学、研关系,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订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纲领性文件, 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 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 影响着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所以首先要制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面对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 在“以生为本, 创新为先”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 需要进一步理顺教、学、研的关系, 构建一套适合于电子信息学科群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培养体系方案中, 要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石, 就是实践能力。围绕“实践能力”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建“双创并重, 三环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双创”即为“创新”“创业”。将实践能力培养上升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催生了知识社会, 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 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嬗变。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 围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教育总体目标, 以新思维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是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运用已知的信息, 不断突破常规, 发现或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运用创新思维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案, 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 洞察发展趋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创业是一项卓有抱负的选择。创业是艰辛的, 必须具备不怕吃苦、不怕失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有精心的准备, 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创新是创业的精神基础, 创业最好引用创新的成果, 而创新又最好融合到创业的实践中, 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并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 构建“三环一体”。

“三环”则是“教学、科研、论文”。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和强化实践理念, 构建创新教学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 激发创新意识。

在科学研究环节中, 密切产学研用相结合, 拓宽研究课题渠道。搭建主动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的“院地合作”、主动地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新兴园区靠拢, 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的“走进园区”、推进特色优势学科与相关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的“校企联盟”以及利用学校重大科技成果、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 与政府投资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家, 联合创办独立面向市场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等的“创办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构建创业式研究实践体系。

论文环节是研究生“教学、科研、论文”三环的核心。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本门学科内的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硕士生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方面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 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技能。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定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应结合工作实际, 注重论文工作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 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科研环节的训练, 在论文环节达到交叉融合, 相辅相成,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均衡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为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论文环节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始终, 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寻找论文的亮点工作, 并以完成论文来指导课程的选修和科研过程。

三、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完善人才成长保障机制

通过研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 围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采取强有力措施, 凝聚师生团队、构建学科科研大平台等多重保障, 解决电子信息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环境与保障问题, 支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切实保障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含创新成果奖励、国内外访学交流、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培育、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奖励支持计划) , 出台助管、助研、助教“三助”支持计划、研究自主创办品牌学术活动支持等相关文件, 引导和激励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 建立和逐步完善“多维立体, 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 创新生师队伍建设, 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团队人员保障;通过一系列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科研、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环境条件。

四、结语

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 建立相应培养体系、健全其保障机制, 并将这些内容应用于制订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凸显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毕业生竞争能力增强, 并获得了行业认可。

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 如何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培养体系成为很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电子信息学科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例, 探析构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双创并重, 三环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体系。

上一篇: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下一篇: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