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2024-09-15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精选9篇)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1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护理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Continuous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中是一项常用的技术,具有创伤小、可调节流速、痛苦小、效果可靠等优点。本文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1 CLCFD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治疗和预防脑脊液漏

早在1963年Vourch等[1]对CLCFD的应用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一直对这一方法进行应用、研究。Huang等[2]对48例颅脑手术后脑脊液伤口漏或鼻漏的患者采用CLCFD,其有效率达98%,不仅增加硬膜的修复,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亦可减少抗生素的用量[3],不失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4]。

1.2 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

鉴于自发性和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影响脑脊液循环,引发脑膜炎症反应、脑水肿,产生5-羟色胺、内皮素(ET)等促血管痉挛物质释放,致使脑血管痉挛、缺血、缺氧,甚至发生脑梗死。Paul等[5]就CLCFD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作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可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使发生率从45%降至17%。对于动脉瘤性的SAH应尽早夹闭动脉瘤,及时清除蛛网膜下隙积血可明显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减轻痉挛的程度,明显改善预后,其安全性是可靠的。Peter等[6]报道CLCFD能立即降低颅内压(ICP)并提高脑灌注压(CPP)。另外,对创伤性SAH尽早施行CLCFD也具同样治疗效果,由于CLCFD及时清除红细胞及其降解产物,使脑脊液蛋白含量降低,以免阻塞蛛网膜颗粒,减少粘连,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梗阻性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7]。

1.3 治疗严重的颅内感染

对单纯通过应用抗生素治疗严重颅内感染难以奏效的患者,采用CLCFD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江玉泉等[8]采用CLCFD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及时排除颅内的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减少蛛网膜粘连,减轻脑膜刺激症状和癫痫的发作。同时又便于颅内压监测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细菌学检测,以便进行有效治疗。

有报道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顽固性高颅压患者采用CLCFD,已取得了良好的降压效果[9],具有快速消除颅内高压危象,可动态观察脑脊液变化,避免了反复腰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长期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优点。

1.4 在颅脑外科术中的应用

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脑动脉瘤、垂体瘤、颅神经手术等颅底手术开始应用CLCFD,可降低颅内压,缩小脑容积,减少对脑组织的牵张,明显.减少脑牵拉综合征,有利手术野的显露,便于术者操作。同时减少了因使用高渗脱水剂引起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术后脑功能的恢复。

1.5 CLCFD的禁忌证

(1)局部皮肤感染;(2) ICP>22.5 mm Hg;(3)颅内压力不均衡;(4)有梗阻性的脑积水[10]。

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CLCFD的常规操作方法:选择L3~4或L4~5间隙,选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隙后,将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导管头向留置5~6 cm,反复抽吸为脑脊液后,外接各种引流瓶或袋。从目前CLCFD的临床资料来看,所选的工具不尽一致,有些使用16号的腰穿针,有些使用硬膜外麻醉针,导管常使用1~1.2 mm直径的硬膜外麻醉导管。笔者发现硬膜外导管太细,容易堵塞,而采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成功后,借助所置穿刺针勺状面的方向(头向或尾向)置入导丝及深静脉导管,且深静脉导管更便于缝合固定保留和流速控制、记录引流量、观察脑脊液的性质。近年来,国外学者为了防止并发症,对此技术做了改变。Nathalie等[11]采用新型可调性脑脊液引流装置(A New Device for Regulation of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成功用于1例CSF瘘患者和1例降主动脉瘤心内膜狭窄修复患者,具有引流定量控制、兼有压力测量传感系统和硬膜外滤过装置(The filter of the epidural set)。同时该系统可用于预防颅内或胸内大血管需行CSF引流,并可预防CSF过量引流,以免引发硬膜下血肿、脑内出血和脑松软综合征(Floppy brain syndrome)。

3 穿刺引流后的护理

CLCFD后的护理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首先应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其次要严格控制流速,即通过调整引流瓶或袋位置高度确切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一般2~5滴/min,大约10 ml/h,每日引流量在300 ml左右[12],以免引流过量造成低颅压或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气颅,避免引流管道的受压、扭曲、折叠、闭塞、脱落等[13]。同时注意室内空气消毒,每天用2%碘酊、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并更换无菌敷贴包扎,保持置管处敷料干燥,并注意皮肤有无红肿;外接引流装置应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瓶的固定应低于穿刺点15~20 c m,搬动患者时要关闭开关;凡引流液血性物较多的患者,可用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如果出现管道被血块堵塞、引流不畅,可采用尿激酶1~2万U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经导管缓慢注入腰大池内,以达到溶凝的目的[14];每日留样本进行化验检测,以便了解脑脊液的动态改变,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15];如引流管脱位、局部渗液、穿刺点缝合无效,宜改用其它间隙穿刺置管。拔管指征:颅内压降低,脑脊液转变为无色、透明、清亮,脑膜刺激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数少于10×106/ml,蛋白含量基本正常后方可拔管。

4 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CLCFD虽较为安全,但导管折断、感染、气颅、脑疝、出血、头痛、头晕、呕吐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大脑后动脉的闭塞和偏侧的声带麻痹应予以注意。Roland等[16]报道发生过1例硬膜下血肿,因明显头痛复查CT时发现,经及时手术清除转危为安。Jose等[17]报道1例因引流过量引起或促使同时性多发性脑内出血,影响小脑幕上和幕下区域的功能。个别患者出现假性脑膜炎,或根性疼痛,当移除置管后,症状即可缓解。Munch等[18]认为,在腰穿引流过程中,脑疝的危险性极小,仅可能在颅底池发生阻塞。进行穿刺置管应规范操作,密切观察不同并发症的特征性变化,避免引流过快引发脑血管痉挛[19],Fishman等[20]认为流速控制在10 ml/h左右较合适,Shapiro等[21]认为最快不能够超过20~25 ml/h。

5 小结

CLCFD对治疗SAH、脑脊液漏及顽固性颅内高压等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降低合并症,仍需注意适应证的选择,规范的操作方法,系统的观察、处理,方可提高CLCFD的疗效,降低可能伴发的风险。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2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术;颅内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60-01

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感染,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不同,由于抗菌药物大多很难血脑屏障,不能在脑内形成有效血药浓度。因此单独得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而反复多次腰穿有增加感染的机会。本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3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4~74岁,平均47.4岁,其中脑外伤术后31例,脑出血术后9例,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出现颅内感染时间为术后4~7 天,平均为4.5天。

1.2 病例选择 ①术后4~7 d出现体温在38.5℃以上者;②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③血常规WBC>15×109/L者;④腰椎穿刺显示脑脊液WBC>500×106/L者。

1.3 所有病例均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测定,结果阳性者为12例,阴性者为16例。

1.4 方法 病人取左、右侧卧位或胸膝位,尽量使身体与治疗床面垂直,一般取L3~4间隙为穿刺间隙,严格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0号腰穿针先行腰穿检查,若颅内压,压力超过25 mmHg慎行置管引流。换以硬脊膜外穿刺针穿刺,见脑脊液流出顺畅后,将内径约1mm的细塑料引流管送人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约3~5 cm,方向向上或下均可,观察管内脑脊液流出通暢后,退针后用贴膜将引流管与皮肤牢固固定,勿打折影响引流,引流管高度平腋中线水平或根据每天引流量调节高度,然后连接引流瓶。引流量可控制在200~300 mL/d。每日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定期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药敏化验,按药敏结果全身应用抗生素。静脉给予鞘注稀释抗生素如罗氏芬,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患者体温降至37.5℃以下且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连续三次正常者拔管。

2 结果

本组患者37例治愈, 1例患者死于多脏器衰竭, 1例患者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自动出院。治愈率为87.5%。

3 讨论

颅内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1]。以往多通过药物降颅压,静脉滴注抗生素,行腰穿及鞘内注射等方法治疗,效果较差。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是一种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颅内感染发生后颅内感染合并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主要有以下4方面原因:①通过持续引流脑脊液起到降颅压作用。②感染的脑脊液引流至体外,可促进脑脊液代谢对炎性脑脊液起到冲洗置换作用。③该方法方便鞘内注射抗生素,增加脑脊液内药物浓度[3]。④脑脊液持续引流可动态观察脑脊液外观及颅内压,取标本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指导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真正提高神经外科疾病治愈率。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①引流速度过快过量,至颅内出血。可调整引流袋高度及阀门控制引流量,一般控制在每日200~300 ml[4]。②引流管脱出或堵塞,置管后可用长保护膜固定引流管,患者翻身拍背时应注意保护。如堵塞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需更换引流管。③少数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的症状,拔除导管后,症状可消失。综上所述,腰大池置管引流对治疗颅内感染疗效显著,安全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萍,王丽.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7(12):108-110.

[2] 朱青峰,陈海龙,王国芳,周志国.后颅窝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华北国防医药,2012,24(9):23-25.

[3] 陈锷,唐建建,张俊卿.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3):143-145.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科对204例病人实施腰大池持续引流, 其中男117例, 女87例;年龄7岁~76岁, 平均53.6岁;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55例, 术后颅内感染44例,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36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 术后枕部皮下积液23例, 外伤或术后脑脊液漏13例, 脑出血破入脑室9例。

1.2 方法

1.2.1 腰大池持续引流器材及其置管方法

由本科室有资质的医生操作, 采用南昌欧贝特公司的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 (引流导管全长45cm, 管口内径0.7 mm) 。导管的蛛网膜下腔端置入腰大池 (从入皮处计算, 成人置管长度约20cm, 7岁~12岁患儿置管长度约12cm) 。置管成功后将导管的皮肤外留部分用5cm宽的无菌胶带从穿刺点沿脊柱向头部方向延长固定至胸1水平。导管的体外接口端接无菌输液器 (WEGO company) , 无菌纱布包裹, 输液器末端及排气管插入250 mL或500mL无菌引流瓶, 引流瓶悬挂于病人床头, 位置低于病人髂前上棘约60cm, 通过输液器水止阀控制引流速度。引流速度控制在病人无低颅压不适反应的最大引流速度, 便于充分发挥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治疗效果。

1.2.2 观察方法

护士白班平均每隔2h观察引流速度1次, 夜班3h~4h观察引流速度1次。脑脊液引流速度每分钟小于1滴或24h引流量小于60 mL定义为引流障碍。一旦发现引流障碍, 按引流套装从外至内的顺序进行检查, 即引流瓶、接口、体位、皮肤穿刺处、引流管蛛网膜下腔端。明确原因后立即处理, 或与医生协同解决问题。

2 结果

204例病人实施腰大池持续引流, 引流时间5d~17d, 平均9.2d。脑脊液引流速度最小24h引流110mL, 最大24h引流670mL, 平均24h引流270mL。176例病人发生引流障碍, 发生率86.3%, 共计发生频次411次。176例病人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的疾病种类和引流障碍频次分布见表1;引起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的部位相关原因分类见表2。

3 讨论

3.1 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原因分析与讨论

腰大池持续引流是神经外科重要的治疗手段。密切观察引流速度、保持引流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该项治疗的关键[1,2,3,4,5]。腰大池持续引流速度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既往文献研究认为, 持续脑脊液引流速度10 mL/h~15 mL/h或24h引流250 mL~400mL[6,7,8]。我科自2009年10月起采取了个体化引流方案, 引流速度控制在病人无低颅压不适反应的最大速度, 便于充分发挥持续引流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使用一次性进气式输液器作为引流组件, 其与目前常规使用的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装置有标准的接口组件连接, 有水止阀可调控脑脊液流速, 输出端针头插入引流瓶, 脑脊液每分钟滴数可以精确控制和即时计算引流速度。如发生引流障碍, 可及时发现并及早处理。

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的发生率、原因和护理措施在既往文献中尚无系统的临床研究。我们按引流套装从外至内的顺序对发生引流障碍的部位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引流瓶组件的常见原因是液-气栓导致的排气管堵塞。接口处由于无菌纱布包扎, 偶尔会出现引流管在此处打折的情况, 影响引流通畅。部分病人在体位改变时会出现引流障碍, 原因不明, 可能与体位导致的局部脑脊液压力变化或引流管位置变动有关, 可适当调整体位解决。皮肤穿刺处渗漏与穿刺处皮肤、肌肉组织营养较差、反复穿刺或长期置管有关, 采取局部加压或“8”字缝合处理可以解决[9]。引流导管蛛网膜下腔端堵塞是引流障碍最常见的原因, 其发生机制可能存在2个因素: (1) 引流导管蛛网膜下腔端口被纤细的马尾神经根末梢或其他纤维组织堵塞, 可以通过将引流导管退出0.5cm~1.0cm, 使纤维组织和管口分离, 解决堵塞问题; (2) 蛋白质或血细胞含量升高引起脑脊液黏度增高, 导致引流管堵塞, 这种情况需重新置管。

本研究结果显示: (1) 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发生率86.3%;其总频次/总例数为2.34。平均引流障碍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脑出血破入脑室>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枕部皮下积液>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2) 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的部位相关原因主要有引流瓶排气不畅、接口打折、体位、皮肤穿刺处脑脊液漏和引流管蛛网膜下腔端堵塞, 约占97.81%;其他原因包括一些意外情况, 如翻身或下地活动时引流管自皮肤穿刺处脱出、接口处引流管滑脱等, 约占2.19%。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引流管蛛网膜下腔端口堵塞>体位不当>引流瓶排气不畅>穿刺处脑脊液漏>接口处引流管打折>其他问题。

3.2 护理对策

3.2.1 个体化控制引流速度, 及时发现并按步骤排查引流障碍

护士应按要求严密观察脑脊液的性状, 调整引流速度。发现引流障碍时应从引流装置的远端至近端检查。结合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判断引流障碍的原因。怀疑为蛛网膜下腔端口堵塞可适当退管, 边退管边观察, 一旦输液器远端有脑脊液流动现象即停止退管, 严密观察引流速度, 并重新固定。如穿刺处有脑脊液外漏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用安尔碘消毒液从穿刺点环形向外消毒5cm, 更换伤口敷料并局部加压, 或“8”字缝合, 继续严密观察并记录。

3.2.2 妥善固定引流装置

护士每班严密观察穿刺处伤口敷料有无渗出;导管外留部分胶带固定是否有效;引流装置连接处管道有无脱落、排气管有无打折, 并将观察结果详细记录。

3.2.3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全宣教

置管成功后病人取仰卧或侧卧位, 头部抬高15°~30°。由于体位导致引流不畅发生率较高, 翻身时幅度不能过大, 同时注意观察引流状况, 嘱病人尽量保持引流有效的体位。

3.2.4 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

本组9例病人发生意外脱管。原因为病人躁动、翻身时牵拉、置管深度不够及置管后固定不牢固。引流管脱出后用安尔碘皮肤消毒液严密消毒穿刺处皮肤, 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局部压迫3 min~5 min, 按压后仍有脑脊液外漏给予“8”字缝合漏口, 由医生决定是否重新置管。为预防引流管意外脱出, 在置管时应按要求置入椎管内12cm~20cm, 外留导管不应牵拉太紧并妥善固定, 给病人留有适当的活动度。护士每班观察引流管外留导管长度, 翻身时先将引流管安置妥当再进行翻身, 翻身后将引流瓶悬挂于床边, 低于病人髂前上棘约60cm。

4 小结

腰大池持续引流期间可高频率出现引流障碍问题。临床护士应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管理, 对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形成护理常规及流程。在发现引流障碍时应从引流装置的远端至近端检查。结合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判断引流障碍的原因, 做到观察到位、处理及时、记录准确, 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总结204例腰大池持续引流病人的临床资料, 根据引流装置发生引流障碍的部位分析其常见原因的构成特点, 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176例病人发生引流障碍, 发生率86.3%, 共计发生频次411次。原因主要有引流瓶排气不畅、接口打折、体位、皮肤穿刺处脑脊液漏和引流管蛛网膜下腔端堵塞, 约占97.81%;其他原因约占2.19%。[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期间可高频率出现引流障碍, 临床护士应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管理。发现引流障碍时及时从引流装置的远端至近端检查, 及早处理, 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护理

参考文献

[1]Al-Tamimi YZ, Bhargava D, Feltbower RG, et al.Lumbar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roke, 2012, 43 (3) :677-682.

[2]张贵升.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9) :1404-1405.

[3]宋萍, 王鹿婷, 蔡春妮, 等.经蝶垂体瘤术后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2) :3184-3185.

[4]张海涛, 徐恩胜.脑室外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48例临床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6) :1404-1405.

[5]郑吉, 石建宇, 万玉麟.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4) :408-410.

[6]黄青良, 喻海广, 尧国军, 等.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头皮切口脑脊液漏[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6) :64-66.

[7]Allen KP, Isaacson B, Purcell P, et al.Lumbar subarachnoid drainag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after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J].Otology Neurotology, 2011, 32 (9) :1522-1524.

[8]李荣秀.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45例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9) :631.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4

【关键词】 皮牵引,桡骨, 骨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47岁。病程:3小时~5天。16例中,Collis骨折8例,Smith骨折2例,Barton骨折5例。5例Barton骨折同时合并桡腕关节脱位,1例为开放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在患者床旁设计一滑动悬吊皮牵引装置,嘱患者平卧床,上肢轻度外展,自腕关节以远做悬吊皮牵引,肘关节屈曲90度,在行皮牵引前患者骨折断端在局部麻醉下手法复位:两名助手一名双手分别牵引患者拇指及示中环指,另一名固定上臂并做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约2-5min后,术者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恢复桡骨轴线及掌倾角。随后在两骨折端周围适当挤压以复位骨折碎块及下尺桡关节。观察外形满意,骨折端触无台阶感,腕关节夹板固定后实施持续悬吊皮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1-2kg. 牵引后定期x线片复查,分别于第一周2次、第2周1次、第3周1次,可根据情况调整骨折端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3周后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夹板,加强腕关节及掌指、指间功能锻炼。

1.3 治疗结果:本组16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5例合并桡腕关节脱位者,骨折与脱位同时获得整复,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术后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2 讨论

2.1 治疗原理: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由于腕部伸屈肌的收缩活动,尤其是肱桡肌的作用,易发生再移位。而且目前传统使用的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均不能有效地防止骨折再移位,结果多遗留有畸形、腕关节肿胀时间长、功能恢复差、晚期并发症较多等情况。我们采用自制悬吊皮牵引,经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外固定,通过悬吊缓慢牵引,不仅使严重移位的骨折获得整复,而且由于悬吊牵引作用持续存在,克服了前臂肌肉的作用,断端软组织通过自身张力作用维持位置,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不需做骨折内固定,不干扰骨折断端,不破坏骨膜及周围软组织血运,减少感染机会,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完全符合BO理念。

2.2 适应证的选择:适用于任何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例如严重粉碎性Colles骨折、Smith骨折、单纯Barton骨折等。

2.3 術中注意事项:1)在行皮牵引制作时,皮牵引正中插入一扩张方木,自方木两端牵引,一般情况下牵引方木的桡侧端偏高,使其在持续牵引过程中腕关节保持尺偏的作用力,有利于骨折复位。2)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1]3)牵引时可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3周时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小夹板,加强掌指、腕关节功能锻炼。

2.4 该术式优点:通过持续悬吊皮牵引,骨折断端周围的肌肉张力、关节囊和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和尺腕掌侧韧带的约束作用可起到约束骨折片、复位骨折断端的目的,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且操作简单方便,消肿特别快,减少患者的痛苦,能够缩短病程,降低经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新民,钟世镇,赵卫东,等.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改变的三维运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3,34(2):147-149.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1月我院收治的86例TBI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30例;年龄19岁~73岁, 平均年龄 (46.5±5.1) 岁;入院时GCS评分5~8分, 平均 (6.7±1.4) 分;疾病类型:颅内血肿28例, 硬膜下血肿48例, 硬膜外血肿10例。将其中40例采用常规腰穿脑脊液间断排放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46例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腰穿释放脑脊液, 1~2次/d, 30~50 m L/次。观察组术后第2天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 取左侧屈曲卧位, 选择L3~4或L4~5间隙作为穿刺点, 常规穿刺成功后去除针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后, 沿穿刺针向将引流管置入椎管内15 cm~20 cm, 检查无误后拔除穿刺针, 将引流管缝合固定。连接引流袋, 以枕骨上方约15 cm作为初次引流高度, 引流速度<16 m L/h, 引流量保持在150~250 m L/d。5 d~12 d后将引流管拔除, 最长置管时间为14 d, 如需继续引流, 拔管后次日再次穿刺引流, 脑脊液需定期送检。停止腰穿及拔除引流管标准:脑脊液外观清亮, 脑膜刺激征基本消失, 蛋白<0.8 g/L, 红细胞 (RBC) <100×106/L。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各项临床治疗指标及术后6个月内脑积水发生率。脑积水判定标准:采用MRI或CT测量双尾指数, 若比值>0.16~0.21, 则视为脑积水。并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判定2组治疗效果[3], 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 有轻度缺陷为5级;轻度残疾, 可独立生活及工作为4级;重度残疾, 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为3级;植物状态生存, 仅有最小反应为2级;死亡为1级。其中≥4级则视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指标对比

对照组颅内压正常时间、头痛持续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2组疗效及脑积水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GOS评定≥4级的患者有38例 (82.6%) , 术后有2例 (4.3%) 出现脑积水;对照组GOS评定≥4级的患者有25例 (62.5%) , 术后有9例 (22.5%) 出现脑积水,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χ2=4.416, P<0.05;χ2=6.320, P<0.05) 。

3 讨论

术后颅内压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着密切关联, 如术后颅内压过高, 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 易加剧脑组织恶化,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甚至死亡。术后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控制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进而改善患者的脑积水、脑水肿等症状, 是临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关键[4]。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颅内压正常时间、头痛持续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术后早期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效果显著,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其主要是因为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操作简易, 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可通过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并能够更好地了解脑灌注压, 有利于指导脱水药物的用量, 避免了盲目用药引发的并发症[5];同时可刺激脑脊液分泌, 具有较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 能够促进脑脊液循环恢复, 从而有利于缓解脑血管痉挛, 大大降低了脑缺血、脑梗死的发生概率;此外, 其可通过减少脑皮层局部的粘连, 降低脑积水的发生概率, 从而缩短患者的病程。

综上所述, 与常规腰穿脑背液间断排放相比, 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具有更加优异的辅助治疗效果, 有利于缓解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体征, 减少术后并发症, 缩短病程,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宇星, 梅景河.腰大池引流术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22) :51-52、79.

[2]刘秀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9) :215-216.

[3]邵弘, 徐刚, 钟小军, 等.开颅减压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 2014, 40 (22) :2750-2752.

[4]马爱群, 彭璞, 祝超永, 等.腰大池持续引流辅助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 2013, 32 (24) :59、61.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外伤脑脊液漏患者展开研究, 60例患者均由明确的外伤史, 其中交通事故致伤31例, 高空坠落致伤15例, 打击致伤9例, 其他5例。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脊液漏。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观察组女14例, 男16例, 年龄18~59 (42.4±5.4) 岁, 其中合并有脑梗死1例患, 糖尿病2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对照组女13例, 男17例, 年龄19~61 (43.2±5.1) 岁, 其中合并有脑梗死1例, 糖尿病3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两组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 主要包括脱水、激素、止血、预防脑血管痉挛、癫痫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观察组给予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进行治疗, 方法为:患者采取侧卧位, 给予患者局部麻醉, 找到L3~4或L4~5椎间隙, 采用硬膜外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穿刺术, 使脑脊液从穿刺部位逐渐流出, 然后把腰椎硅胶导管导入穿刺针并将其固定, 使脑脊液能够持续、顺利流出, 待其完全流出后即可。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每天行腰穿术放脑脊液进行治疗, 方法为:每天行常规腰穿术, 放出脑脊液, 定时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待其完全流出后即可。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0.5~1年, 对两组治疗效果、见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治愈判断标准为:颈项强直、头痛及鼻漏或耳漏等症状消失, 意识障碍有了显著改善, CT检查证实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积血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 脑脊液全部变为无色透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及见效时间比较

对照组治愈25例, 治愈率为83.3%;观察组治愈28例, 治愈率为93.3%。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7.758, P<0.05) 。观察组见效时间为8.3±1.0d, 对照组见效时间为12.8±1.3d,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t=5.363,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8例, 发生率为26.7%, 观察组无1例发生,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13.263,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外伤脑脊液漏是脑科常见的并发症, 具有发病率高, 容易感染等特点, 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其发病率可达25%~50%, 继发性脑膜炎的比率为25%[1], 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脑脊液漏会影响脑脊液循环, 然后使患者预后大大下降。外伤脑脊液漏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患者的健康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2]。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 要想提高脑科手术中脑脊液漏的治愈率, 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 这样也能够有效降低脑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3]。现代临床上认为, 通过脑脊液引流一方面可以促进脑脊液的循环, 避免出现蛛网膜下腔的粘连, 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颅内压, 有效缓解炎性脑脊液所引起的刺激症状[4,5]。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引流方法, 多用于神经外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重度颅脑损伤、颅内感染、脑脊液耳鼻漏等病症的治疗[6,7]。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进展, 在临床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本次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的观察组治愈率明显较高, 见效时间有明显缩短,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 (P<0.05) 。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8], 再次证实了外伤脑脊液漏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进行治疗是可靠和有效的。总的来说, 外伤脑脊液漏在临床上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展开治疗, 疗效确切, 并且还具有见效快、并发症少以及复发少等优点,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新庆.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28例[J].医学信息, 2014, 6 (11) :210-210.

[2]严朝俊.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34例外伤性脑脊液漏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12 (17) :19-20.

[3]冷俊峰, 郜宪礼, 褚纪发, 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难治性脑脊液漏的临床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0 (4) :600-601.

[4]胡德象, 温晓茂, 杜必红, 等.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1) :2617.

[5]王俊敏, 张涛, 单光明, 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7 (29) :199.

[6]许胤, 钟炯彪, 李波, 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术后脑脊液漏[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10) :918-920.

[7]许炎武, 杨朋.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脑积水3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5 (11) :2557-2558.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7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侧脑室,术后,脑脊液漏

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粘连、导水管梗阻等, 导致侧脑室扩大, 具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征象或出现脑疝危象的患者, 以及颅脑术后有颅内压增高者, 脑室出血者, 临床上通常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来缓解病情, 予以急救[1]。个别病例拔管后出现脑脊液漏。我院自2003年2月~2010年8月, 对18例侧脑室外引流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 采取了以腰大池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1例, 女7例, 年龄42~68岁, 平均55岁, 其中基底节区及丘脑脑出血破入脑室8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3例, 小脑出血1例, 动脉瘤破裂且行夹闭术后5例, 侧脑室旁胶质瘤术后1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最长16 d, 最短8 d, 平均14 d。为避免术后脑脊液漏, 引流管均于手术切口旁另行切口引出。漏出液经葡萄糖氧化酶试纸做定性试验, 证实为脑脊液。

1.2 方法

1.2.1 常规保守疗法

(1) 切口清创:于无菌条件下, 修整切口及引流口皮缘, 清除坏死组织, 加压缝合; (2) 术区覆盖无菌敷料, 如敷料被脑脊液浸透, 及时更换; (3) 取头高卧位, 以上半身抬高15°~30°为宜, 因此体位对脑灌注压干扰小, 同时颅内压比平卧位低[2]; (4)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且应采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如三代头孢菌素) ; (5) 应用脱水剂降颅压治疗, 可选用20%甘露醇、10%复方甘油注射液和利尿剂, 不主张使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以免加重糖代谢负担, 不利于组织愈合; (6) 口服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乙烯唑胺; (7) 瞩患者不要用力擤鼻、咳嗽、打喷嚏, 预防便秘。

1.2.2 腰大池持续引流法

选择腰椎3~4或4~5椎间隙为穿刺点, 腰椎穿刺成功后, 置入硬膜外麻醉用管, 置入深度在腰大池内保留2~3 cm, 拔除穿刺针, 无菌纱布保护皮肤引流口, 将引流管沿背部后正中线向上用胶布妥善固定至颈下, 接无菌闭式引流瓶, 高度以低于室间孔水平 (相当于双侧外耳孔连线与冠状缝的交点) , 保持脑脊液漏停止且脑脊液引流通畅为宜 (通常为外耳道上5~10 cm) , 引流速度为5~10mL/h, 每天引流量在150~350 mL。

1.2.3 营养支持

补足患者每天所需能量, 严格监测、调整血糖, 适宜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预防低蛋白血症, 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

2 结果

脑脊液漏停止1~3 d, 平均1.5 d。切口及引流口愈合6~12 d, 平均10 d。引流持续7~13 d, 平均11 d。所有患者脑脊液漏均得以治愈, 未出现颅内感染。

3 讨论

脑脊液漏形成的原因: (1) 患者发病后机体处于消耗状态, 切口及引流口周围组织愈合差; (2) 长期置管影响切口及引流口周围组织血运; (3) 长期引流, 局部形成窦道, 与手术部位蛛网膜下腔相通[3]; (4) 术后高颅压, 且脑脊液循环欠通畅, 局部脑脊液张力大, 易形成漏; (5) 术前或术后合并低蛋白血症及高血糖, 影响切口及引流口组织愈合, 从而形成脑脊液漏。

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指征: (1) 如引流后数小时脑脊液漏停止, 连续观察3 d无漏液时可抬高引流袋高度, 但不宜超过室间孔水平, 避免逆流。再观察24 h无脑脊液漏时夹管, 夹管24h无脑脊液漏时拔管, 如再出现脑脊液漏, 应放平引流袋继续引流[3]。 (2) 如引流脑脊液混浊, 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 甚至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脑膜刺激征, 常规显微镜检查达数十甚至数百/ul, 预示颅内感染发生, 应停止腰大池引流。 (3) 如引流不畅, 常为脑脊液中残留的小血块堵塞所致, 应该拔除引流管, 更换穿刺点, 重新置管引流, 不主张冲洗原引流管, 以免因脑脊液反流诱发颅内感染。

并发症:虽然腰大池引流在临床上已经得以广泛应用, 但有报导提示, 它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须要临床医师在具体操作中加以注意: (1) 导管折断:置入导管时, 当插入导管超过针尖, 如遇阻力, 绝不能后撤导管, 以免针尖切断导管, 应将穿刺针连同导管一并拔出, 重新穿刺[4]。 (2) 引流过量致低颅压, 患者产生头痛、眩晕、恶心、耳鸣等症状, 以坐位为重, 平卧缓解, 甚至诱发颅内再出血: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引流量及引流管高度, 如有低颅压表现, 应暂时夹闭引流管或者提高引流瓶高度, 停用脱水剂, 鼓励饮水, 适宜增加补液量。 (3) 颅内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单向引流, 避免引出的脑脊液反流, 严格保护好皮肤引流口及引流装置接头, 避免细菌污染。如合并感染, 应立即留取脑脊液做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并随即拔除引流, 应用敏感抗生素, 以及腰穿放液, 鞘内注射刺激小、所感染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溶液等方法治疗[5]。 (4) 引流管脱出:与皮肤引流口处严格固定引流管, 如患者躁动, 注意保护。一旦引流管脱出, 保护原皮肤引流口, 避免感染, 加压包扎, 防止漏液, 如有必要, 更换穿刺点, 重新置管引流。

经以腰大池持续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 我院12例脑脊液漏患者均得以治愈, 切口及引流口Ⅱ期愈合, 无颅内感染发生。综上所述, 腰大池引流可以有效治疗侧脑室外引流术后脑脊液漏, 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细致操作, 严密观察单位时间引流量及脑脊液性状、引流管高度, 妥善保护引流管, 依照指征拔管, 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 如有并发症发生,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54.

[2]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 33.

[3]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 39.

[4]梁恩和, 郝继山.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4例临床分析[M].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9:423.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来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入选患者发病在72 h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为SAH,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最大68岁,年龄最小17岁,平均年龄(47.98±10.21)岁。入选病例均排除合并严重感染、脑创伤性SAH、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患等,排除眼底检查严重视乳头水肿、脑疝迹象、腰部感染等腰椎穿刺禁忌证等。所有患者诊治前均由患者本人或直系亲属签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2组一般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所有入选患者控制血压在120~160/70~100 mm Hg,常规给予止血剂、脱水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通过无创颅内压检测仪监控患者的DCVS情况及颅内压,如有颅压过高或过低症状,明确原因,进行处理。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有禁忌证的立即停止CSF置换和CSF腰大池引流治疗。

停止治疗标准:颅脑CT蛛网膜下腔积血消失,压力正常,CSF变清亮,压力正常时为CSF置换和CSF腰大池引流停止标准。

CSF置换术组:采用腰穿CSF置换术,选择L3~4或L4~5椎间隙为穿刺点,每日或隔日腰穿1次,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成功后测压,缓慢放CSF 5 m L后用同样速度缓慢注入生理盐水5 m L,如此反复进行10次,置换CSF约50 m L。术后常规注入地塞米松针1~2 mg,术中及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呼吸改变,去枕平卧6 h。

CSF腰大池引流组:患者采取左侧卧位,选择L3~4或L4~5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选择16号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垂直刺入腰池,拔出针芯,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3 cm~4 cm,去除穿刺针,导管固定腰背部皮肤,尾部连接一次性输液管、无菌引流袋。将引流管高脊柱平面10 cm,滴速为4~6滴/min。隔日常规注入地塞米松针1~2 mg,术中及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呼吸改变,去枕平卧6 h。

1.3观察项目分别对2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Hunt分级、头痛缓解时间、CSF压力改变、CT检查改变进行观察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临床表现入选2组病例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并进行Hunt标准分级比较,2组之间差异不明显。见表2。

2.2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CSF腰大池引流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积血消失时间、CSF压力恢复正常时间均较CSF置换术组时间早,见表3。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监控2组DCVS发生率,CSF腰大池引流组为3例(15.00%),CSF置换术组为8例(30.77%),CSF腰大池引流组DCVS发生率明显低于CSF置换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7,P<0.01)。

3讨论

SAH后发生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主要原因是血液急速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蛛网膜下腔压力、生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红细胞分解产物对脑细胞、颅内血管及颅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CSF中缩血管物质明显增多,舒张血管物质明显减少,导致DCVS的发生[2]。能否及时早期清除蛛网膜下腔血细胞,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CSF置换治疗SAH已在临床上应用多年,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但每次对CSF置换的量有限,不能快速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另外频繁穿刺易导致患者心理紧张,加大再出血的风险。CSF腰大池引流可以进行持续CSF引流,及时清除蛛网膜下腔中血细胞对脑膜的刺激,可以明显减少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化学刺激性因素,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模拟自身脑脊液循环,符合CSF产生的生理过程,维持脑内环境,减少并发症发生[3]。急性SAH早期,脑膜应激反应导致乳酸生成增加,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细胞膜上ATP通道功能障碍,进一步诱发及加重脑水肿,加重炎症反应,再次诱发DCVS的发生[4]。CSF腰大池引流治疗SAH疗效显著,可在床旁操作,费用低廉,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4.

[2]YAMA K,CRIDDLE L.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nftage[J].Critical Care Nurse,2004,12(6):58-67.

[3]冀勇,王中,周岱.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与SIC AM-I,ET-1的动态变化[J].中国急救医学,2005,12(8):17-19.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脑膨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及影像学指征,本组病例根据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是否应用腰大池引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6.4±18.6)岁;GCS评分(5.7±1.6)分。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3.4±18.7)岁;GCS评分(5.6±1.8)分。两组性别、年龄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CT片见图1,图1中显示术中严重脑膨出,术后CT复查示左顶枕部、后颅窝大量EDH。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先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常规内科治疗,每日检测脑脊液常规,待符合分流条件夹管1~2 d或拔除腰大池引流,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如患者仍有分流指征,即做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腰大池引流期间如病情好转可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2.2 对照组

予反复腰椎穿刺或脑室外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待条件许可,再作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分流术前如病情容许尽可能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3 观察指标

将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完成时间作为脑膨出的治疗病程。记录两组的治疗病程、留管率。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脑膨出症状好转未行分流术的病例数、并发症例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留管率、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

观察组中有6例(14.0%)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后脑积水改善,夹闭及拔除腰大池引流管后脑积水未加重,因而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中有2例(3.7%)经反复腰椎穿刺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未行分流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3,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见表2~4。

3 讨论

脑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是手术当中出现脑组织隆起,明显高出骨窗窗面,脑组织大体变化符合脑肿胀的大体病理改变特征,静脉淤滞、怒张,去大骨瓣减压后仍无法关颅缝合头皮的现象[3]。脑膨出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可偏于一侧[4]。对于脑膨出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预后好[5,6]。尽力缩短脑膨出的时间和减轻颅压高时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优点:(1)可将血性脑脊液引出,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组织的刺激;(2)使引起脑水肿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除;(3)使高颅压得到缓解,避免了脑嵌顿,减少了脑软化;(4)减少了脱水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5)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笔者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笔者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昏迷、重度脑积水患者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腰大池引流能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就是通过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而达到的[2]。在早期,通过腰大池引流能把大量溶解在脑脊液(CSF)的红细胞通过引流血性CSF的方式引流到体外,从而解除CSF循环通路(中脑导水管开口、第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等处)及蛛网膜绒毛堵塞。通过引流血性CSF,消除了对脑膜的强烈刺激,阻止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防止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清除红细胞溶解后CSF中明显增高的蛋白,消除蛛网膜粒吸收功能障碍。通过以上机制,腰大池引流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从而大大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它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病程,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给手术带来方便,减少手术并发症。若手术处理得当可望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明显,说明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腰膨出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脑膨出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置管控速引流对术后脑膨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疝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和P<0.01)。结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性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严重脑膨出的方法。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脑积水,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一龙.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04,4(2):23.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89-299,465-471.

[3]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03.

[4]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5]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9,375-377.

上一篇:专业培养能力体系下一篇: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