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查

2024-07-15

脑脊液检查(精选4篇)

脑脊液检查 篇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 患儿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皮疹[1], 通常1 周内可痊愈, 严重者会出现脑炎症状, 或者是合并感染其他细菌引起肺炎等, 病情进展迅速, 死亡率较高。治疗传染病源、控制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传染病的三大途径[2]。因此,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是防止患儿发展成重症的关键,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90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检查结果, 探讨脑脊液检查对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90 例, 男46 例, 女44 例, 年龄3个月~6岁, 平均3.6岁。

方法:入院后24 h内对所有患儿均实施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 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和涂片检查。

评价指标:《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 (2008 年版) 》 中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s)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从外观看, 脑脊液均为无色、透明, 其中脑脊液压力升高35 例 (38.89%) 。潘氏试验阳性14 例 (15.56%) , 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56 例 (62.22%) 。进行细胞分类的30 例, 单细胞为主10 例 (11.11%) , 多细胞为主11例 (12.22%) 。脑脊液生化糖升高25 例 (27.78%) , 正常61例 (67.78%) , 降低4例 (4.44%) 。氯化物增高12 例 (13.33%) , 正常68 例 (75.56%) , 降低10 例 (11.11%) 。脑脊液蛋白升高30例 (33.33%) , 正常53 例 (58.89%) , 降低7例 (7.78%) 。脑脊液涂片全部未见细菌。对疑似重症患儿, 通过脑脊液检查协助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2例 (7.78%) 。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本研究中重症患儿痊愈82 例, 治愈率91.11%, 死亡2例, 死亡率2.22%, 见表1。

讨论

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 尤其是婴幼儿,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最高, 无明显的季节性, 四季均有发病, 但是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季, 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3]。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 患儿表现为发热, 口腔黏膜上出现米粒大小的散状疱疹, 手掌和脚掌也可出现, 痛感明显。早期会出现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1~2 d后, 在手足、臀部出现皮疹。大多数患儿1 周内病情恢复。少数患儿病情会加重, 发病1~5 d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 极为严重者可致死亡。重症患儿出现以下症状:嗜睡、头痛、呕吐、四肢抖动、肌肉痉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困难、面色苍灰、脉搏减弱等。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在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查中,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中, 脑脊液无色、透明。其中脑脊液压力升高35 例 (38.89%) 。潘氏试验阳性14 例 (15.56%) , 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加56 例 (62.22%) 。进行细胞分类的30例, 单细胞为主的10 例 (11.11%) , 多细胞为主的11 例 (12.22%) 。脑脊液生化糖升高25 例 (27.78% ) , 正常61 例 (67.78%) , 降低4例 (4.44%) 。氯化物升高12例 (13.33%) , 正常68例 (75.56%) , 降低10 例 (11.11%) 。脑脊液蛋白升高30 例 (33.33%) , 正常53 例 (58.89%) , 降低7 例 (7.78%) 。脑脊液涂片全部未见细菌。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 死亡率较高, 需要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一旦患儿出现神经症状或体征, 病情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加重, 严重者甚至快速死亡[4,5]。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能够在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协助诊断, 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降低死亡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凌, 胡景伟, 周忠蜀.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与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22) :1782-1785.

[2]Chart LG, Parashar UD, Lye MS, et al.Deaths of children during an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arawak, malaysia:clinical and path 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for the outbreak study group[J].Clin Infect Dis, 2000, 31:678-683.

[3]Chang LY, Hsia SH, Wu CT, et al.Outcome of enterovlrus 71 infectiom with or without stage-based management:1998 to 2002[J].Pediatr Infect Dis J, 2004, 23:327-332.

[4]Lin TY, Chang LY, Huang YC, et al.Different pro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fatal and non-fatal entemvirus 71 infections:implications for early recognition and herapy[J].Aeta Paediatr, 2002, 91:632-635.

[5]王纪文, 薛宁, 孙若鹏.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其心肺衰竭的发生机制[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8) :584-587.

脑脊液检查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4% (V/V) 的冰醋酸溶液:冰醋酸4ml加蒸馏水至100ml; (2) 5%的墨汁溶液:北京一得阁墨汁5ml加蒸馏水至100ml。

1.2 方法

1.2.1 将脑脊液2 000r/min离心5min, 弃上清液, 混匀沉淀物后取1滴至载玻片上, 加1滴4%的冰醋酸混匀作用3~5min后, 加一小盖片镜检。高倍镜下形态新型隐球菌菌体大小不均, 呈圆形, 菌体周围有折光性较强的宽厚荚膜包绕, 有的菌体周围还可观察到出芽现象 (形态如图1) , 脑脊液中如有红细胞的则被冰醋酸破坏而不易看到, 白细胞被冰醋酸作用后, 核分叶较清楚, 无出芽和荚膜。

1.2.2 同时取1滴沉淀物至载玻片上, 加1滴5%的墨汁混匀, 加一小盖片镜检。高倍镜下形态为在黑色背景中可见圆形, 大小不均, 不着色, 包绕着透明光亮荚膜的菌体 (形态如图2) 。

1.2.3 标本来源: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本院住院病人脑脊液标本235例。

2 结果

235例标本检出新型隐球菌6例, 未检出隐球菌的229例, 两种方法镜检结果一致。且6例镜检出新型隐球菌的均经真菌培养鉴定结果为新型隐球菌。

3 讨论

墨汁染色法及真菌培养法是检查新型隐球菌的传统可靠方法, 但墨汁染色法如遇到脑脊液中有较多红细胞, 染色视野背景就显得不利于观察。而4%的冰醋酸直接涂片法, 冰醋酸可将脑脊液中的红细胞破坏, 白细胞的核分叶也较清楚, 新型隐球菌的菌体周围的荚膜因有较强的折光性而易于辨认, 视野背景也显得较干净。

4%的冰醋酸直接涂片法检查新型隐球菌, 具有操作简单、材料便宜容易获得、镜检观察结果容易判断, 而且报告迅速、可靠的优点, 可作为实验室检查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的另一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脑脊液检查 篇3

1.1 临床资料

27例患者均为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住院病人, 其中男16例、女11例, 年龄42至75 (53.3±2.7) 岁, 发病至确诊时间12d~86d。其中头痛、恶心、呕吐起病者2 2例, 癫痫起病者3例, 精神障碍者2例。全部病例随病情进展均出现脑膜刺激征。CSF常规压力增高19例, 蛋白增高18例, 白细胞数增高15例, 糖降低14例。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19例, 仅4例平扫见多发性等密度结节灶, 无占位及水肿效应;脑MRI检查2l例, 5例全脑散在多发的圆状长T 1、长T 2信号;4例示脑积水。

1.2 方法

1.2.1 CSF标本采集

11例行1次腰穿, 16例行2次腰穿, 共取得CSF标本43份。每份采集CSF5m1于4h内分别进行EMA、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和常规CSF细胞学检查[1]。

1.2.2 CSF细胞学检查

采用侯氏自然沉淀法染色[2]。取1.5ml CSF, 采用侯氏自然沉淀仪, 置4℃的冰箱中自然沉淀收集CSF中细胞成分, 待玻片干燥后即先给予瑞氏染色, 2min后再滴加4~5滴蒸馏水稀释, 4min后以小流量自来水冲洗 (10~20) s。等玻片晾干后镜检。

1.2.3 EMA、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

取CSF1.5ml, 1000 r/min离心6min后去除上清液, 残渣涂片, 晾干后用甲醛酒精液固定30min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 在室温下给予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EMA、CEA单克隆抗体 (购自美国DAKO公司) 染色30min, 随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掉未结合的抗体, 再滴加坚固红显色剂5~8滴, 吹匀, 5min后再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 (5~8) min, 玻片晾干后即可镜检。

1.2.4 统计学方法

计算CSF细胞学检查和EMA、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率, 两种检查方法阳性率比较用配对校正x 2检验。

2 结果

CSF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18例次, 阳性率为41.86% (18/43) ;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38例次, 阳性率为88.37% (38/43) , 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结果 (x2=7.13, P<0.01) ;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36例次, 阳性率为83.72% (36/43) , 亦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结果 (x2=6.47, P<0.01) 。

3 讨论

MC是脑内并无明显肿块的一种非独立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脑膜刺激症状为主, 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肿瘤种植播散引起, 也可由其他系统肿瘤经血液或淋巴转移发生[3]。国外癌症患者合并MC的比例接近5%, 常见来源为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等。5%的肺癌以M C首发, 2 0%~4 0%的M C临床上原发灶不明”。M 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伴有颅神经损害, 脊髓神经根病变等, 因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易被误诊。

脑膜瘤的诊断, 概括而言有下述征象可资参考: (1) 大多数脑膜瘤 (87.5%) 平扫时与灰质近似, 呈现出等或略低T1信号;T2为等或略低信号者占66.1%;T1、T2为混杂信号者分别为12.5%及25.7%, T2高信号者占8%。 (2) 瘤周“假包膜”或称“皮质扣压征”。T1、T2均呈连续或不连续的低信号环。 (3) 瘤体与脑膜呈广基相连, 相连处为钝角。 (4) 颅内脑外占位征象, 即脑膜瘤由外向内生长过程嵌入脑灰质, 使灰质下方原呈指状突出的脑白质受压变平 (所谓“白质塌陷征”) 。 (5) 瘤体附着部之骨结构受侵, 毛糙, 缺损, 增生。 (6) 瘤内钙化, 表现为斑点状或不规则的无信号区。 (7) 瘤内血管或出血。前者表现为点状, 弧线状的低信号流空影, 后者表现为典型的短T1和长T2点片状信号。 (8) 瘤周水肿。本组病例占56.6%。水肿本身并无特异性, 也不代表与良恶有关, 但提示累及周围引流静脉和静脉窦的程度。 (9) 占位征。常与水肿并存。就大小和部位之相关性而言, 部位似更为重要。 (10) 增强效应。绝大多数脑膜瘤对顺磁性物质甚为敏感。当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或马根维显后, 瘤体均有不同形式的明显增强。其增强率为99.2%。与此同时, 尚可见及部分瘤体附着部位由近及远, 由厚渐薄的增强的脑膜征, 即“脑膜尾征”。其增强程度与瘤内结构 (特别是血管) 有关。以往MC的诊断主要依靠常规CSF细胞学发现肿瘤细胞, 但在疾病早期, 阳性率较低。有报道首次检查恶性细胞的阳性率仅为45%~50%, 重复多次腰穿虽可提高阳性率, 但易延误诊治。本组27例MC患者CSF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仅为41.86%, 确诊率较低。本研究对43份CSF标本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 分别检测抗EMA和抗CEA单克隆抗体, 其阳性率分别为88.37%和83.72%, 均显著高于CSF细胞学检查方法, 证明CSF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能提高MC的早期诊断率。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简便可靠, 只要观察到细胞膜或细胞浆呈红色, 就可作出阳性判断, 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CSF细胞学检查时不能肯定为肿瘤细胞的细胞作出鉴别。同时, E M A和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可以区分出炎性细胞, 因为CSF中的中性粒细胞有时可表达少量CEA, 但不表达EMA, 一般不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

[1] Jorda M, Ganjei-AFP, Nadji M.Cyloioglc charact sIics of mInid carcinomatosls:incrcd diagne tic accuracy usig canmbryonic antigenood pithe|ial membmne antigen immun chemistry[J].Arch Neutol, 1998, 55 (2) .

[2] 粟秀初.我国脑脊液细胞学的进展及其今后展望[J].新医学, 1999, 30 (6) .

脑脊液检查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病史、症状、体征、CSF常规等检查, 经临床确诊为病脑的。其中男29例, 女22例, 18岁以下儿童15例。入院后1~3d行腰穿术。

1.2 方法

常规腰穿后在2h内送检, 取CSF0.5~1.5mL, 应视CSF中白细胞计数的多少而定, 采用玻片离心法制片, 应用Wright-Giemsa复合染液染色, 油镜进行细胞分类。

2 结果

病毒性脑膜炎不同发病期呈现不同组合的脑脊液细胞像。见表1。

3 讨论

3.1 病脑初期可呈短暂的中性粒细胞反应, 本组4例发病3天内的CSFC检查, 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占77%~82%) 这种表现较少见, 因病脑初期的粒细胞反应时间极短, 又因患者往往来诊较迟, 常在1~2d后被典型的淋巴细胞所代替, 并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无论治疗与否大多迅速进入淋巴细胞或淋巴样细胞反应期 (通常在3d内) [1]。所以中性粒细胞反应期不易被发现。细菌性脑膜炎在急性期也呈中性粒细胞反应, 但其反应时间较长 (通常在10d以上) 。本组4例分别在发病后一周复查CSFC均以淋巴细胞占优势。因此一过性的粒细胞反应可视为病脑急性期的特征性表现。

3.2 亚急性期呈淋巴细胞反应

本文58例在发病4~20d之间, CSFC检查出现大量免疫活性细胞, 以淋巴细胞为主占63%~88%, 淋巴样与转化型淋巴细胞增多, 可见少量浆细胞, 均系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 浆细胞系抗体生成细胞, 提示本病与免疫反应有关。在淋巴细胞占优势的前提下呈转化型淋巴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反应者提示病脑进入亚急性期。这种反应也具有特征性。这些较一致的异型淋巴细胞的胞体较大、胞质蓝色、核染色质疏松, 有时可见明显核仁。另外一种特殊形态的转化型淋巴细胞—脑样细胞亦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的CSF中。其细胞形态不规则, 可见伪足形成, 胞质偏碱性无颗粒, 核形不规则形同脑样, 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组58例淋巴细胞反应中, 转化型淋巴细胞增高者24例, 淋巴样细胞增高者22例, 混合细胞增高者12例, 与国内报道基本相符[1]。

3.3 混合细胞反应

本组4例CSFC以免疫活性细胞为主同时拌有单核细胞、激活单核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等多种细胞成份。单核细胞不仅可以发育成吞噬细胞, 且自身就有吞噬清除炎性物质的能力。随着有效的治疗和病情的好转, CSFC中免疫活性细胞比例增高, 粒细胞下降甚至消失, 可呈单核细胞反应或淋巴、单核细胞比例的正常而进入恢复期。本组4例分别于8d和10d复查CSFC已基本恢复正常。

3.4 有助于病脑与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的鉴别诊断

(1) 病脑的CSFC特征急性期呈中性粒细胞反应, 但时间极短, 不易被临床发现, 而大部分病例进入亚急性期呈淋巴细胞反应及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 (2) 大部分结脑病例亦可呈混合细胞性反应, 但出现有相当比例的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总数一般都比病脑高是其特点。 (3) 病脑治疗后的CSFC很快进入恢复期, 呈单核细胞反应, 或淋巴、单核细胞比例正常。 (4) 结脑抗痨显效后的CSFC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下降, 但慢性期可呈持续混合细胞反应。

3.5 11例儿童病脑患者, CSFC检查显示免疫活性细胞 (淋巴细胞达80%以上) 明显高于成人, 且出现较早 (1~2d内) 。还可观察到增生活跃的细胞, 如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 双核浆细胞等, 说明细胞被抗原刺激后表现为增殖的增强以及细胞出现的病理性改变。

3.6 脑脊液细胞学不仅帮助临床诊断, 还可间接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可估计预后[2]。临床观察脑脊液中, 免疫活性细胞出现早, 比例高的患者, 其恢复较快, 预后较好。亦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值得深入研究。

3.7 正常人CSF中无红细胞, 白细胞也极少,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的参考值, 成人 (0~8) ×106/L, 小儿 (0~15) ×106/L, 主要为淋巴细胞, 细胞数增减程度、细胞种类、形态学改变, 对病脑诊断有重要意义。故认为,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 应加强对CSFC的检查, 有利于评估治疗效果。

3.8 应用Wright-Giemsa复合染液对CSFC染色可较为全面了解细胞的整个情况, 核和胞质的内部结构清晰, 是CSFC中适宜的染色方法。

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 CSFC的分析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常规检查CSF中蛋白、白细胞总数正常者, CSFC也可呈现异常细胞学图像。本组报告说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病脑的病理变化诊断、鉴别诊断均有较大的价值, 并能及时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避免漏诊和误诊, 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病毒的种类繁多, CSFC改变基本相似, 但有些种类的病毒感染, CSFC改变又有各自的特点, 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方法 本文对6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CSF应用玻片离心法和Wright-Giemsa复合染液染色后进行细胞学分类检查。结果 病脑初期可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 但因持续时间短 (数小时或24~48h) , 又因患者往往来诊较迟, 致使临检中很难见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CSF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 而由淋巴细胞, 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的增殖所替代, 形成病毒性脑炎的典型脑脊液细胞学图像。随病情发展而进入修复期阶段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或淋巴、单核细胞比例正常的细胞学图像。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参考文献

[1]粟秀初.我国脑脊液细胞学的进展及其今后展望[J].新医学杂志, 1999, 30 (6) :313.

上一篇:高中历史探究教学法下一篇:青年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