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2024-05-28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共10篇)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1

颅脑损伤患者多需接受开颅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在开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急性、严重性脑膨出情况,发生脑膨出[1]。急性脑膨出,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使得手术医生在术中处理非常被动与棘手。如果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近年来,临床采用在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的方法降低颅内压,控制脑膨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通过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0例外伤术后脑膨出患者进行救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及影像学指征,本组病例根据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是否应用腰大池引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6.4±18.6)岁;GCS评分(5.7±1.6)分。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3.4±18.7)岁;GCS评分(5.6±1.8)分。两组性别、年龄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CT片见图1,图1中显示术中严重脑膨出,术后CT复查示左顶枕部、后颅窝大量EDH。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先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常规内科治疗,每日检测脑脊液常规,待符合分流条件夹管1~2 d或拔除腰大池引流,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如患者仍有分流指征,即做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腰大池引流期间如病情好转可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2.2 对照组

予反复腰椎穿刺或脑室外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待条件许可,再作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分流术前如病情容许尽可能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3 观察指标

将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完成时间作为脑膨出的治疗病程。记录两组的治疗病程、留管率。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脑膨出症状好转未行分流术的病例数、并发症例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留管率、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

观察组中有6例(14.0%)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后脑积水改善,夹闭及拔除腰大池引流管后脑积水未加重,因而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中有2例(3.7%)经反复腰椎穿刺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未行分流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3,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见表2~4。

3 讨论

脑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是手术当中出现脑组织隆起,明显高出骨窗窗面,脑组织大体变化符合脑肿胀的大体病理改变特征,静脉淤滞、怒张,去大骨瓣减压后仍无法关颅缝合头皮的现象[3]。脑膨出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可偏于一侧[4]。对于脑膨出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预后好[5,6]。尽力缩短脑膨出的时间和减轻颅压高时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优点:(1)可将血性脑脊液引出,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组织的刺激;(2)使引起脑水肿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除;(3)使高颅压得到缓解,避免了脑嵌顿,减少了脑软化;(4)减少了脱水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5)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笔者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笔者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昏迷、重度脑积水患者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腰大池引流能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就是通过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而达到的[2]。在早期,通过腰大池引流能把大量溶解在脑脊液(CSF)的红细胞通过引流血性CSF的方式引流到体外,从而解除CSF循环通路(中脑导水管开口、第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等处)及蛛网膜绒毛堵塞。通过引流血性CSF,消除了对脑膜的强烈刺激,阻止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防止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清除红细胞溶解后CSF中明显增高的蛋白,消除蛛网膜粒吸收功能障碍。通过以上机制,腰大池引流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从而大大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它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病程,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给手术带来方便,减少手术并发症。若手术处理得当可望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明显,说明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腰膨出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脑膨出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置管控速引流对术后脑膨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疝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和P<0.01)。结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性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严重脑膨出的方法。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脑积水,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一龙.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04,4(2):23.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89-299,465-471.

[3]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03.

[4]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5]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9,375-377.

[6]沙龙金,吴贵平,曾文胜,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以及防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5):7-8.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2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术;颅内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60-01

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感染,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不同,由于抗菌药物大多很难血脑屏障,不能在脑内形成有效血药浓度。因此单独得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而反复多次腰穿有增加感染的机会。本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3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4~74岁,平均47.4岁,其中脑外伤术后31例,脑出血术后9例,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出现颅内感染时间为术后4~7 天,平均为4.5天。

1.2 病例选择 ①术后4~7 d出现体温在38.5℃以上者;②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③血常规WBC>15×109/L者;④腰椎穿刺显示脑脊液WBC>500×106/L者。

1.3 所有病例均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测定,结果阳性者为12例,阴性者为16例。

1.4 方法 病人取左、右侧卧位或胸膝位,尽量使身体与治疗床面垂直,一般取L3~4间隙为穿刺间隙,严格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0号腰穿针先行腰穿检查,若颅内压,压力超过25 mmHg慎行置管引流。换以硬脊膜外穿刺针穿刺,见脑脊液流出顺畅后,将内径约1mm的细塑料引流管送人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约3~5 cm,方向向上或下均可,观察管内脑脊液流出通暢后,退针后用贴膜将引流管与皮肤牢固固定,勿打折影响引流,引流管高度平腋中线水平或根据每天引流量调节高度,然后连接引流瓶。引流量可控制在200~300 mL/d。每日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定期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药敏化验,按药敏结果全身应用抗生素。静脉给予鞘注稀释抗生素如罗氏芬,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患者体温降至37.5℃以下且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连续三次正常者拔管。

2 结果

本组患者37例治愈, 1例患者死于多脏器衰竭, 1例患者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自动出院。治愈率为87.5%。

3 讨论

颅内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1]。以往多通过药物降颅压,静脉滴注抗生素,行腰穿及鞘内注射等方法治疗,效果较差。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是一种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颅内感染发生后颅内感染合并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主要有以下4方面原因:①通过持续引流脑脊液起到降颅压作用。②感染的脑脊液引流至体外,可促进脑脊液代谢对炎性脑脊液起到冲洗置换作用。③该方法方便鞘内注射抗生素,增加脑脊液内药物浓度[3]。④脑脊液持续引流可动态观察脑脊液外观及颅内压,取标本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指导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真正提高神经外科疾病治愈率。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①引流速度过快过量,至颅内出血。可调整引流袋高度及阀门控制引流量,一般控制在每日200~300 ml[4]。②引流管脱出或堵塞,置管后可用长保护膜固定引流管,患者翻身拍背时应注意保护。如堵塞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需更换引流管。③少数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的症状,拔除导管后,症状可消失。综上所述,腰大池置管引流对治疗颅内感染疗效显著,安全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萍,王丽.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7(12):108-110.

[2] 朱青峰,陈海龙,王国芳,周志国.后颅窝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华北国防医药,2012,24(9):23-25.

[3] 陈锷,唐建建,张俊卿.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3):143-145.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继发性颅高压病人15例, 男10例, 女5例;年龄32岁~80岁 (55岁±8岁) ;病因学上5例为脑出血破入脑室, 3例为结核性脑膜炎, 1例为隐球菌脑炎, 1例为闭合性颅脑损伤所致脑积水。为了降低颅内压, 均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 其中14例进行了脑脊液置换, 并鞘内注射药物, 目的是控制颅内感染及防止蛛网膜下隙粘连。

1.2 操作方法

准备用物包括一次性腰穿包1个、一次性腰大池引流系统。病人取侧卧位, 背部与床面垂直, 曲颈低头, 尽量使病人膝部抵到腹部。一般穿刺选取腰3~腰4或腰4~腰5椎体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2次, 铺无菌洞巾, 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针进行常规穿刺, 注意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一般进针5cm~6cm后有2次突破感, 进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先放松测压, 将导丝置入腰大池, 拔出腰大池穿刺针, 扩皮, 将引流管置入蛛网膜下隙 (5cm~8cm, 拔出导丝有脑脊液流出, 连接三通阀。在引流管离皮肤最近处放置一纱布卷, 以防打死折导致引流不畅, 并在穿刺针处缝合一针, 固定引流管。消毒穿刺点, 覆盖无菌方纱, 胶布固定, 连接外引流器在床边固定, 以防脱出, 并悬吊滴壶, 悬挂储液袋。妥善固定后病人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引流管的高度一般是距外耳道10cm~15cm, 同时也可根据疾病的要求调整引流管的高度来调节引流量。

1.3 结果

腰大池引流管放置4d~14d, 平均7.5d, 无一例发生感染。1例病人之后转神经外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例隐球菌脑炎病人放弃治疗出院回家, 其余13例病人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为消除病人紧张不安及恐惧的心理, 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好明确的沟通和交流, 说明腰大池置管成功率高、创伤小、方便治疗, 并说明引流术中也可能的突发情况和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希望病人和家属积极配合。

2.2 术中护理

协助医生进行腰大池引流术, 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配合医生实施操作。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置管后要去枕平卧4h~6h, 12h内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头痛、头晕、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不适, 24h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定时监测, 发现异常分析原因, 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2.3.2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敷料应固定完好, 一般2d更换1次敷料。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敷料是否有渗血、渗液。如发现敷料有潮湿, 需及时查找原因, 做出相应的处理。

2.3.3 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2.3.3. 1 引流管的固定

根据病人的病情、体位和脑脊液引流情况来固定及调整引流管的高度。嘱病人不要随意改变引流管的高度。病人的体位可以取平卧位或侧卧位, 翻身或床上活动时, 应先夹闭引流管并避免牵拉脱出;搬运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并固定好, 防止引流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对于烦躁的病人, 应先约束肢体, 避免导管脱出。

2.3.3. 2 控制引流量

一般引流速度应由调节器控制在每分钟2滴~5滴, 每小时控制在10mL~15mL为宜, 24h的引流量控制在250mL~350mL。必需严格控制引流的速度, 避免引流过量, 绝对禁忌忽快忽慢, 速度过快会导致低颅压性头痛, 颅压过低会促进脑脊液分泌, 同时脑脊液吸收会相对减少, 可能进一步诱发脑积水, 甚至导致颅内血肿、脑疝。

2.3.3. 3 保证有效引流

妥善固定引流管, 每班护士应密切检查导管固定情况, 如有不妥及时处理。腰大池引流管扭曲、反折、受压或颅内压过低时, 均可导致引流不畅, 排除以上情况后, 则有可能是导管堵塞, 此时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 冲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2.3.3. 4 引流液的色及量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根据病人的病情及脑脊液引流情况, 调整引流管的高度来控制流速及流量。如脑脊液的颜色有改变应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应定期进行颅内压的监测、脑脊液的生化及常规检查。必要时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2.3.3. 5 用药观察

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但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选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由于药物经鞘内注射直接到达蛛网膜下隙, 所以使用药物之后要严密观察病人对药物是否有不适反应, 一旦出现要立即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2.3.3. 6 引流管的留置时间

腰大池持续引流装置一般保留7d~10d, 若留置时间超过14d, 而颅高压仍不能控制, 则应拔管后重新选择穿刺点置管。随着颅内压的降低、脑脊液颜色的澄清及各项指标的恢复、病人一般情况的好转应及时拔管, 以防止引流过久, 诱发或加重感染。不过拔管之前应先夹闭引流管1d~2d, 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拔管, 拔管后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 以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2.3.3. 7 并发症及处理

(1) 感染:持续引流时外界与颅腔相通, 可增加颅内感染, 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更换床单和进行特殊检查的过程中, 应暂时关闭引流管, 避免反流造成感染。 (2) 低颅压或气颅:病人变化头部高度时, 过快的引流速度及过多的引流量均会引起,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引流量和速度, 避免引起颅内压突然骤降。 (3) 头痛:是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常见并发症, 多由脑脊液引流过多或过快造成颅内压降低所致, 可适当控制引流量和速度, 病情允许可多饮水, 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4) 脑脊液漏:拔管后可“十”字缝合引流管口1针或2针, 并进行局部加压, 可促进引流口愈合, 以防脑脊液漏[2]。

2.3.4 基础护理

病室要保持环境清洁, 温湿度适宜, 早晚要开窗通风半小时;用空气消毒机照射消毒2次, 每次1h, 必要时可根据病人的多少及感染情况适当延长消毒时间;严格控制探视人员,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床单也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渣屑, 2h应翻身、叩背1次, 做好皮肤护理。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 及时排出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长期引流导致蛋白丢失, 应给予病人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 必要时可给予肠内营养乳剂, 以保证病人的营养, 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便秘的病人, 应辅以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 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保证大便通畅。

3 小结

腰大池引流置管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的优点, 可避免反复穿刺, 引流速度和引流量可控, 治疗效果明显。可用于治疗继发性颅高压, 可持续将脑脊液引流到体外, 从而降低颅内压, 并刺激脑脊液分泌、稀释和冲洗颅腔, 起到自身置换作用[3]。由于其置管时间比较长, 可以动态观察颅压的高低及脑脊液的性状;同时还可简单方便地取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 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鞘内注射, 缩短疾病的治疗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 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改善病人预后。

摘要:[目的]总结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继发性颅高压的护理。[方法]对15例继发性颅高压病人行腰大池持续引流, 同时加强护理。[结果]腰大池引流管放置4d14d, 平均7.5d, 无一例发生感染;13例治愈出院, 1例转神经外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例放弃治疗出院。[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继发性颅高压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继发性颅高压,腰大池持续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黎兴瑞.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颅脑损伤中应用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5) :215-216.

[2]宗西明, 吴建强, 唐玉明.不同导管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术后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1) :13.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积血可加重颅内高压,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脑血管痉挛、破坏血脑屏障、继发脑积水[1]。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新方法,以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病情观察、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的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3 月~2012年3 月对收治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 例,男18 例,女3例;年龄26 ~68 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颅脑损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0 例。腰穿结果提示脑脊液红细胞均>100×106/L,蛋白>0.8g/L,且排除存在颅内血肿、严重颅内高压、腰背部皮肤感染等腰椎置管禁忌症。

1.2 腰椎置管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和双下肢屈曲,常规局麻穿刺腰大池,成功后置入腰大池持续引流专用装置。将引流管在皮肤上固定,防止引流管移动脱出。外敷无菌纱布,用3M医用透明膜敷料外贴固定引流管,外侧再用普通敷料加固后取平卧位,将引流袋放置在患者一侧。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每天引流量不超过300mL。

2 结果

引流管放置时间5~10天,平均6天。无颅内感染、颅内血肿、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较重死亡,其余均痊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术前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这是操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项治疗了解甚少,常有恐惧心理,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方法,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支持,便于穿刺顺利进行。

3.1.2 术前准备 患者背部备皮,进行简单擦洗。术前30min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降低颅内压,以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梯度差过大诱发脑疝形成。病人躁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同时常规准备安定及脱水药物以便术中急用。另外,给予高热量、营养素齐全的饮食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3.2术中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及瞳孔变化,测量呼吸、血压是术中护理的重点,如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提示脑疝形成,应立即停止操作,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本组有1例发生。

3.3 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平卧或侧卧位,保持头高位(床头抬高15°~30 °),便于脑脊液引流。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询问其头痛症状是否减轻。观察患者有无烦躁不安的症状,对意识障碍患者观察瞳孔变化及神态恢复情况,及早发现脑疝形成的先兆。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头痛、呕吐情况,稳定血压,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引起颅内压增高。

3.3.2 引流液的观察 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每日量约500 ml,每日引流量以400~500 ml为宜,引流袋应置于床边,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从而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引流液为浅红色,如出现大量鲜红色的引流液提示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3.3.3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定,患者宜取侧卧位,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本组共发生堵管3例,1例经生理盐水冲洗后引流通畅;2例经更换引流管后引流通畅。

3.3.4预防感染 由于在持续引流时,颅腔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的機会,因此在护理上应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首先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清新。其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引流管与引流袋的接头处应用无菌纱布包裹,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及搬动病人时都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2]。同时,注意引流袋及引流管各个接头处引流袋悬挂高度应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防止引流液逆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本组未发生颅内感染。

3.3.5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翻身、叩背,物理降温,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同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鼓励胃肠内营养,不能由口进食或胃肠功能吸收差、恶病质患者由静脉给予高热量的营养液治疗。由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压疮。

3.3.6 及时拔管 一般置管时间为1周,最长不超过2周,随着脑脊液颜色的澄清、各项指标的恢复(脑脊液中红细胞<100×106/L,蛋白<0.8 g/L),颅内压降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时,一般情况良好,夹闭引流管24 h患者无高颅压症状,方可考虑拔管。拔管后应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

3.4预防并发症

3.4.1防止颅内血肿 多因引流速度过快,24h引流量过多引起,因此严格控制引流袋的高度,调整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

3.4.2引流不畅 原因是位置不当,引流管扭曲或折断,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高,组织碎片等堵塞引流管,应及时给予处理。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3.4.3 区别低颅压性头痛和高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是由于引流速度过快所引起,坐起或站立症状明显,平卧位缓解。而高颅压性头痛则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4体会

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脑出血和颅脑损伤后控制颅内压和清除血性脑脊液的措施,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该方法操作简便,减少了经常腰穿带给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明显,便于患者及家属接受;更有利于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作为神经外科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还应做好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避免各种并发症及危险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卢叶玲,李惠敏,李次发等.终池闭式引流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出血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19):22—24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41例, 其中男性患者78例, 女性48例, 年龄范围18~77岁, 平均年龄 (46.21±9.32) 岁。发病原因: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34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25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脊液漏9例、颅内感染12例。

1.2 方法

使用硬膜外麻醉穿刺包置管, 患者取侧卧位, 抱头屈膝, 常规消毒铺巾后, 于腰3~4或腰4~5椎间隙处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 经过两次落空感后可见脑脊液流出后, 测脑脊液压力, 如果压力过高, >270 mm H2O[1], 则静脉推注20%甘露醇125 ml, 然后将硬膜外管置入蛛网膜下腔间隙内约8~10 cm, 确定后脑脊液流出后, 缓慢拔出穿刺针, 用缝线将流管固定于皮肤上, 再用胶布或贴膜固定导管, 然后用引流袋连接, 调整引流袋的高度, 引流量为6~10 ml/h。

1.3 拔管时机

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14 d, 通过观察脑脊液的性状及复查头颅CT, 来选择拔管时机, 如CT提示脑室或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消失, 脑室系统无梗阻, 引流脑脊液液清亮、透明, 脑脊液生化指标尚可, 培养夹闭腰大池引流管观察24 h, 患者无明显不适, 则拔除腰大池引流管[2]。

2 结果

59例脑室出血的患者中全部于早期脑室外引流并进行尿激酶脑室内注入5 d, 拔管后进行腰大池引流7~10 d, 拔管前复查头颅CT示出血消失, 脑脊液性状明显好转。对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均进行开颅手术或介入动脉瘤栓塞, 术后进行腰大池引流7~10 d, 脑脊液性状明显好转;9例脑脊液漏中2例患者未愈合, 之后进行开颅手术, 12例颅内感染患者结合敏感抗生素的使用后, 7例患者感染控制, 5例死亡。

3 讨论

当出现创伤、炎症或脑血管意外时, 颅内压明显增高, 脑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吸收均受到明显的影响。当发生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系统积血时, 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而且红细胞以及其裂解产物能够导致蛛网膜颗粒堵塞, 从而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而诱发脑积水, 虽然可以反复腰穿或者脑室外引流的方法释放脑积液, 但腰穿释放脑脊液的量有限, 而且多次操作相对麻烦, 脑室外引流的管道放置也不能时间太长。在这种情况下,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不但操作简单, 而且放置时间长, 能将病理状态下脑脊液持续引流出来, 减少堵塞蛛网膜颗粒的机会以及蛛网膜下腔的炎症反应, 可以明显的降低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产生几率, 增加脑脊液的分泌, 从而让新分泌的脑脊液起到稀释和冲洗作用[3]。虽然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使用简单易于操作, 但必须明白此项技术的注意事项, 进行此类操作应注意: (1) 消除已明确的导致颅内压增加的因素。在进行引流时应使颅内压平缓的降低。一般情况下, 成人脑脊液生成速度约为20 ml/h (0.3~0.35 ml/min) , 每天约产生脑脊液约500 ml, 一般的应用中应该调整引流袋的高度, 使引流量为6~10 ml/h, 以避免颅压过度下降。 (2) 颅高压已得到控制, 应先行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脑室积血等, 置管前测压, 如果压力过高, >270 mm H2O时, 应静脉快速20%甘露醇, 置管完成后提高引流管高度, 控制引流速度。当发现颅高压合并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的情况时, 应停止操作。 (3) 脑脊液性状适于引流。脑脊液过于粘稠时容易造成堵管。

总之,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治疗过程中易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可以鞘内治疗, 同时能够释放血性脑脊液, 减轻炎症反应和出血的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迟发脑积水的发生几率, 具有创伤小, 效果好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冯志铁, 谭国据, 林强.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6) :583-584.

[2]陈固善, 余玉银, 曾胜田.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附46例报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 (4) :411-412.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9例,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8例, 年龄26~82岁, 平均57.2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高血压脑出血12例、外伤性脑膨出3例、硬膜下积液5例、脑积水3例、难治性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威海创世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微创颅脑引流套NSYL-ⅡF5L, 采用导管法, 患者取侧卧位, 于腰3-4或腰4-5椎间隙处消毒后局部麻醉。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 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见有脑脊液流出, 测初压, 将腰大池引流管向骶尾部置入蛛网膜下腔内约7~12 cm, 拔出穿刺针, 以脑脊液引流通畅、无神经根刺激症状为妥。将腰大池引流管用贴膜及胶布粘贴于患者背部并转折到腹部, 末端接连腰大池引流瓶, 妥善固定引流管各个连接处, 组成封闭的引流系统。引流瓶高度平腋中线水平或根据每天引流量调节高度。引流管留置的时间一般为3~7 d, 特殊患者可延长到10 d, 最长延长到14 d。

1.3 观察指标

①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脑脊液的性状如血块和絮状物容易堵塞引流管, 另外引流管道扭曲、折叠也会导致引流不通畅;②每日测量颅内压3次, 依据测压结果调整脱水剂的使用, 还可以通过调节引流瓶的高度控制引流速度, 通常以3~5滴/min, 100~200 m L/d为宜, 对于颅内感染患者引流量可以适当增多, 可控制在200~350 m L/d[1], 使颅内压不至有较大的波动;③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 当患者意识障碍由深变浅时, 说明引流有效;④每日记录引流脑脊液的量和颜色, 记录患者体温, 当体温趋于正常时说明引流有效, 体温正常第3天可拔管, 当脑脊液颜色由红变黄时亦可考虑拔管[2];⑤注意引流管连接处的固定, 防止意外脱出, 穿刺点要每日消毒换药, 预防感染;⑥每日留取脑脊液行常规及生化检查, 了解脑脊液细胞数的变化, 防止颅内感染的发生, 必要时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⑦动态复查CT,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颅脑CT改变, 逐步减少引流量, 直至拔管。

2 结果

12例高血压脑出血脑室积血患者经引流3~7 d, 症状明显改善, CT影像示脑室积血清除;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例治愈, 3例患者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1例因急性脑积水而改用侧脑室引流, 1例于引流期间出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肺部感染而死亡。外伤性脑膨出3例, 经引流3~5 d后3例脑膨出明显回复, 中线结构恢复, 患者症状好转;5例硬膜下积液和3例脑积水病例经引流3~7 d后症状好转, 予以拔除引流, 2例于6个月内再发生脑积水, 行V-P分流手术。难治性脑脊液漏患者1例经引流12 d后脑脊液漏停止, 治愈出院, 另1例经引流1周后再次手术行颅底修补脑脊液漏停止;颅内感染4例患者, 经引流7~10 d, 同时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配合鞘内注射头孢曲松或万古霉素[3], 其中2例得到控制, 有1例引流好转后放弃治疗回家, 1例好转后因再次肺部感染死亡。

3 讨论

3.1 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开展腰大池持续引流术的临床意义

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性疾病, 这两类疾病较容易发生颅内高压及交通性脑积水。CLCD是根据患者的颅内压情况进行脑脊液的引流, 可以将颅内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从而有效促进脑水肿的的消退[4], SCHRECKINGER等[5]对CLCD对血红蛋白的作用研究, 发现其可有效地对血红蛋白进行清除, 并改善患者一氧化氮水平, 改善脑微循环, 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从而有效阻断颅内诸因素的恶性循环, 使其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陈焕雄等[6]认为早期CLCD能够有效地降低和稳定颅内压, 减少动脉瘤性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苗雨露等[7]对CLCD的研究发现其可有效避免脑组织在骨窗缘内嵌顿、脑软化, 并提高脑的灌注压。CLCD还能刺激脑脊液分泌, 使新分泌的脑脊液起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8], 可以在短期内恢复脑脊液循环, 解除中脑导水管及四脑室出口部位的梗阻, 并能有效预防以上部位粘连[9], 还能防止蛛网膜下腔纤维化导致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而产生交通性脑积水。

此外, CLCD可以减少反复腰穿对患者造成的痛苦, 可以直接测量颅内压, 能及时指导并调整脱水剂用量;同时由于脑脊液的持续引流降低了颅内压, 可减少重症患者术后甘露醇的用量, 从而减少了甘露醇使用的不良反应[10]。

3.2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CLCD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脑脊液缓慢而持续地引流至体外, 并且通过调整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的多少控制颅内压。因此, 此技术较适合应用于需要清除异常脑脊液和降低颅内压的神经外科疾病, 可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及脑室积血的治疗[11];也可适用于颅内感染、难治性脑脊液漏、脑膨出、顽固性颅内高压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可应用CLCD, 主要是因为颅内高压时腰大池引流易导致脑疝发生, 因此有学者认为[2]CLCD术前应满足以下条件:①颅内压突然增高的因素已经解除, 颅内高压已得到控制;②颅内局灶性占位病变导致的颅内高压均应先行手术治疗;动脉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应先处理动脉瘤;③脑脊液循环通路通畅, 头颅CT示基底池结构显示清楚;④脑脊液的性状要适合于引流。所以, 笔者认为如果患者颅内存在局灶性占位病变, 颅腔内压力不均衡;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 有梗阻性脑积水;严重的脑肿胀, 颅内压>3.0 k Pa, CT示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0 cm, 有引起脑疝的可能;局部皮肤有感染以及不能配合治疗, 均应视为CLCD的禁忌证。

3.3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在CLCD的治疗过程中, 仍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①低颅压综合征, 主要是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 导致每天丢失的液体过多所致, 本组病例引流期间9例患者出现头痛加重, 经计算发现引流量>350 m L/d, 考虑为低颅压所致, 经调整引流管高度及增加输液量后患者症状改善;②颅内感染, 这主要是由于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感染;③脑脊液漏或渗液, 主要是由于穿刺困难, 导致反复多次穿刺, 或引流时间过长所致;本组出现5例患者, 经加压包扎处理后2例缓解, 另3例予以穿刺口缝合后治愈;④气颅, 主要是引流量过大, 导致颅内压下降, 气体通过引流管倒吸进入颅内所致;⑤神经根刺激症状, 主要是置管时, 导管接触到神经根所致;本组病例有2例患者在置管时出现一过性根痛症状, 置管完成后缓解;⑥术后穿刺部位疼痛, 多见于老年人, 主要与老年病人腰椎退行性变, 穿刺时局部损伤有关, 本组有3例患者在出院后出现该症状,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⑦电解质紊乱, 主要是引流液体过多时, 导致大量脑脊液丢失, 容易出现低钠、低氯血症, 临床上很少出现;⑧脑疝形成, 主要是脑脊液引流过快, 导致颅内压力不平衡所致, 一旦发生, 往往后果严重, 需要及时处理。

总之, CLCD通过缓慢排放脑脊液, 能持续保持理想的颅内压, 营造良好的颅内环境, 改善脑血流灌注, 减轻病灶区脑组织的缺氧。无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心肾功能障碍以及加重脑水肿等并发症, 不影响正常脑组织的生理代谢。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适合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广泛开展。

摘要: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在基层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微创颅脑引流套NSYL-ⅡF5L, 于腰3-4或腰4-5椎间隙将腰大池引流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内, 末端接连腰大池引流瓶, 组成封闭的引流系统。结果 将该技术应用于4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膨出、脑积水、难治性脑脊液漏以及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中, 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 腰大池持续引流通过缓慢排放脑脊液, 能持续保持理想的颅内压, 营造良好的颅内环境, 改善脑血流灌注, 减轻病灶区脑组织的缺氧。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 适合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广泛开展。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术,基层神经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洪健, 张建宁.持续腰大池闭式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46例疗效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 35 (4) :228-230.[1]HONG J, ZHANG JL.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46 cases of traumatic cerebrospinal fluid fistula using closed continuous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via a lumbar subarachnoid catheter[J].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2009, 35 (4) :228-230.Chinese

[2]李彤, 顾征, 孙永全, 等.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9, 16 (3) :206-208.[2]LI T, GU Z, SUN YQ, 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in neurosurgery[J].Chin J Neuroimmunol Neurol, 2009, 16 (3) :206-208.Chinese

[3]李震, 齐心, 陈鹏, 等.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5) :481-482.[3]LI Z, QI X, CHENG P, et al.Effect analysis continuous lumbe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and intrathecal injection to treat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J].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2010, 24 (5) :481-482.

[4]MADIKIANS A, GIZA CC.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Pediatrics[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 2009, 11 (6) :393-404.

[5]SCHRECKINGER M, MARION DW.Contem porarymanagement of Trauma ticintra cranial hypertension:15ther earole forthera Peutic hyPothermia[J].Neurocit Care, 2009, 11 (3) :427-436.

[6]陈焕雄, 曹作为, 高宁.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11) :682-683.[6]CHEN HX, CAO ZW, GAO L.Clinical analysis of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arly lumbar cistern continuous drainage[J].Chin J Clin Neurosurg, 2007, 12 (11) :682-683.Chinese

[7]苗雨露, 赵万, 余少雄, 等.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0, 39 (l3) :1679-1680.[7]MIAO YL, ZHAO W, YU SX, et al.Clinical study on Lumbar punture cerebrospinal fluid replacement ereats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Chongqing Medicine, 2010, 39 (l3) :1679-1680.Chinese

[8]李扬, 马晓东, 任贺成, 等.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 2008, 13 (5) :282-284.[8]LI Y, MA XD, REN HC, et al.Intracranial infection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fter Lumbar cistern drainage[J].Chin J Clin Neurosurg, 2008, 13 (5) :282-284.Chinese

[9]余一骏, 娄晓辉, 陈宁, 等.腰大池持续引流预防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4) :58-59.[9]YU YJ, LOU XH, CHEN L, et al.Lumbar continous drrainag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breaking into the ventricle chronic hydrocephalus[J].China Modern Doctor, 2011, 49 (24) :58-59.Chinese

[10]牟晓东, 郭连勋, 刘文阁, 等.持续腰大池引流与甘露醇在治疗脑水肿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 (6) :469-471.[10]MOU XD, GUO LX, LIU WG, et al.Curative effect compare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edema with Continuous lumbar drainage or mannitol[J].Guide of China Medicine, 2013, 11 (6) :469-471.Chinese

11例腰大池外持续引流护理体会 篇7

关键词:腰大池外持续引流,护理

腰大池外持续引流损伤小、操作简便, 既可引流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又可通过动态观察脑脊液, 了解有无颅内感染, 得到临床的推广。但术后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 本组对11例颅脑外伤患者行腰大池外持续引流, 经过精心护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5月本科11例患者进行腰大池外持续脑脊液引流治疗, 男8例, 女3例, 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51.5岁。其中颅内感染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脑室积血2例, 颅内占位1例, 单纯脑脊液鼻漏1例。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胸膝侧卧位, 保持背部与床板垂直, 脊柱尽量后弓。选择L3~4, L4~5椎间隙穿刺。消毒局部皮肤, 应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腰大池, 见脑脊液引出后置入硬膜外导管5~8 cm, 距穿刺点1~2 cm处缝针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末端连接三通管, 再接无菌引流袋。穿刺点以透明敷料贴外贴, 顺一侧腋中线向上固定在皮肤上, 引流袋悬挂于床旁。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由于腰大池穿刺是有创性操作, 清醒患者对腰大池引流常有恐惧心理影响操作。术前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操作中动作轻柔, 消除恐惧心理, 以便更好配合治疗。医师根据患者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 对于易发生脑疝患者术前0.5~1 h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 ml降低颅内压, 以避免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差大而诱发脑疝形成。对于意识不清、躁动患者适当使用约束具保护。

1.3.2 术中护理

行腰大池穿刺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记录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作相应处理, 防止脑疝发生。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制度, 避免引起颅内感染。穿刺动作轻柔, 放脑脊液速度要慢, 以免因颅内压骤降引起再出血和诱发脑疝形成。对于烦躁患者应固定患者体位。

1.3.3 术后护理

1.3.3.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去枕平卧4~6 h, 防止颅内压突然改变引起头痛。6 h后可给予头高位 (一般抬高床头15~30°) , 利于脑脊液引流。12 h内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肢体活动, 并观察记录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情况,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发现头痛剧烈、颈痛、精神萎靡、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加重等, 则有发生脑疝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1.3.3. 2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一般采用透明敷料帖固定, 便于观察穿刺处情况。患者取仰卧位, 集液袋入口处高于外耳道平面10~20 cm为佳。因引流管细长, 在翻身、搬动患者时, 可暂夹闭引流管, 告诫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调节滴速, 勿擅自抬高床头, 如需抬高床头, 须在护理人员协同下同时调整引流瓶高度和引流液滴速, 防止脑脊液返流或引流过快、过多导致颅内压过低, 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改变体位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 保持引流通畅。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 量约500 ml/d, 调节控制滴速2~5滴/min, 每24小时引流量150~300 ml为宜。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 k Pa, 可经过测压管测量脑脊液压力。根据测得压力值调整引流管高度及流速, 有效控制颅内压, 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

1.3.3.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腰大池引流常见并发症: (1) 颅内感染:由于持续腰池引流时间长, 患者躁动增加感染的几率或者操作不正当引起逆行性感染。护理人员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严格无菌操作和护理,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 换药1次/d, 每天更换引流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定时开窗通风, 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d。腰大池引流管一般放置7~12 d[1], 留置时间长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定期留取脑脊液做常规及生化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如引出脑脊液无色透明、各项指标恢复 (脑脊液中红细胞<100×106/L, 蛋白<0.8 g/L) , 脑脊液漏消失、患者一般情况好转, 应及时拔管, 以防止引流过久, 诱发或加重感染。 (2) 张力性气颅: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流量过多所致。过快的脑脊液引流会引发脑血管痉挛、颅内出血、脑疝的危险。引流开始尤其注意控制流速和流量, 引流速度一般为2~5滴/min, 每24小时引流量150~300 ml为宜, 根据每天引流量调节引流管高度。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等情况, 及早发现脑疝形成的先兆。 (3) 引流不畅:腰大池引流管极细,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感染时脑脊液黏稠, 腰大池引流管易堵塞。如引流不畅时, 积极找出原因。每日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引流速度和量。如堵塞或引流不畅时可在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下, 经引流管用注射器以0.9%生理盐水冲洗, 如冲洗后仍不通, 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拔除引流装置重新置管。

1.3.3. 4 基础护理

腰大池引流患者长期卧床, 为避免发生褥疮, 应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 置气垫床, 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 局部按摩,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口腔护理2次/d,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必要时予定时翻身拍背, 以利于痰液排出, 预防肺部感染防止肺内感染的发生。多饮水, 保持尿管通畅, 做好会阴护理, 防止尿路感染发生。因腰大池持续外引流, 丢失了大量的蛋白质, 要鼓励患者进食, 昏迷患者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食物, 补足所需的营养。保持大便通畅, 3 d无大便时, 予以开塞露通便, 注意动作要轻柔, 或遵医嘱使用缓泻药, 帮助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严禁患者用力, 以免发生再出血。

2 结果

引流时间:最短为3 d, 最长为12 d, 平均为6 d。11例患者中4例恢复良好, 重残1例, 中残3例, 死亡2例, 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留置引流管期间无继发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腰大池持续引流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可动态观察脑脊液变化, 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 减少感染和损伤几率。腰大池引流也是颅脑损伤后控制颅内压和清除血性脑脊液的措施, 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2]。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方法简单易行、损伤小, 它既可引流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又可通过动态观察脑脊液, 了解有无颅内感染, 得到临床的推广。在术后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引流管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要熟练掌握腰大池引流护理要点, 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从而取得满意的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广云, 苑树兴.持续腰大池引流后颅窝术后颅内感染的观察与护理.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4) :69.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颅脑术后的应用 篇8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2月起进行了腰大池持续引流防治颅脑术后并发症的患者37 (男性27, 女性10) 例, 年龄18~68 (平均57) 岁, 颅脑外伤后单侧或双侧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24例, 高血压脑溢血 (脑室出血) 术后8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伴右眼球毁损清创术后1例, 脑肿瘤术后4例。开始置管时间为术后1~5周。持续引流时间平均约10~15d。其中28例患者为术后脑室不同程度扩大。5例为颅内感染 (伴脑脊液漏) , 4例为持续发热伴剧烈头痛 (无菌性脑膜炎) 。脑室扩大患者头CT示:侧脑室或3、4脑室扩张, 脑室旁间质性水肿, 骨窗处脑膨出。颅内感染患者CSF检查示WBC、RBC明显升高, 蛋白含量升高。其中伴或不伴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

1.2 置管引流方法

34例采用美敦力腰大池持续引流装置, 3例采用麻醉用硬膜导管。均在局麻下置管, 患者均取去枕侧卧位, 使患者躯干背面与病床面垂直, 尽量屈膝屈项, 先用腰椎置管套管针取L3~L4或L4~L5椎间隙作常规腰椎穿刺, 见有CSF流出后, 拔出针芯, 沿套管针向穿刺点上方蛛网膜下腔腰大池置入引流管 (或硬膜导管) 约6~8cm, 查引流通畅后拔出套管针, 将引流管用无菌敷贴固定于脊柱旁, 向上延至肩峰旁接无菌、单向引流装置引流。引流袋位置按脑脊液流速在脑室水平上下10~15cm调整。术后去枕平卧6h。脑脊液持续引流平均约10~15d, 平均引流量约75~250ml/d[1]。

2 结果

37例患者均无明显置管并发症, 脑室扩大患者中24例脑积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 拔管后无反复, 1~2月后复查CT示脑室较引流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未进一步扩大。3例去除引流管后脑积水仍形成, 需二期行V-P分流。1例因血性脑脊液堵塞引流管失败。4例颅内感染 (或伴脑脊液漏) 完全治愈, CSF检查示WBC、蛋白定量正常范围, 脑脊液漏消失, 1例明显改善控制。4例无菌性脑膜炎刺激症状在引流1.0~1.5周左右均消退。

3 讨论

颅脑术后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感染、脑积水、脑脊液漏、脑缺血、代谢紊乱等, 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脑积水是由于蛛网膜下腔血性液分解产物, 影响了蛛网膜颗粒的重吸收, 或脑室系统被肿瘤阻塞未得到解决及出血造成脑室系统梗阻所致。在疑有术后脑积水时, 即应早作影像学检查, 及时明确诊断, 采取措施, 以缓解由脑积水而引起的进行性脑组织萎缩。有时急性脑积水的患者, 如果在头伤后早期即施行颅内压监护, 并及时排出血性脑脊液, 也有可能减少后期脑积水的发生率[2]。

本组患者中因术后早期 (1~3周) 出现脑室系扩大, 但患者颅内病情尚未稳定, 脑脊液WBC、RBC及蛋白含量均为异常, 术后体质、抵抗力均未恢复。故本科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有如下优点: (1) 能充分引流血性、炎性脑脊液, 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蛛网膜颗粒重吸收的影响, 通畅脑室系脑脊液循环, 明显降低后期脑积水的发生率。 (2) 能避免早期直接行V-P分流所致的血性、炎性脑脊液堵塞分流管、引起分流管感染造成分流失败的风险。 (3) 腰大池置管操作较V-P分流简单, 可直接控制引流量及观察脑脊液性状。

一般颅脑手术3~5d后, 如出现发热, 头痛, 体温逐步增高, 颈项抵抗, 克氏症阳性, 血常规检查示WBC升高即应考虑颅内感染, 腰穿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必要时行头颅CT/MRI检查。一旦确诊即应采取措施控制感染。除敏感抗生素应用外, 行腰穿充分引流脑脊液是有效的辅助治疗。但是反复腰穿有继发感染可能, 且患者易对腰穿产生惧怕心理, 故本组颅内感染患者均予腰大池内置管持续引流1~2周, 引流量控制在100ml/d左右。

对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应高度注意以下事项: (1) 该方法亦为有创操作, 置管时间较长, 应严格无菌操作, 置管后使用抗生素, 积极调节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至正常范围。 (2) 脑脊液不可持续引流过多, 以免引起低颅压。如已发生低颅压表现可暂时关闭引流或提高引流装置高度。 (3) 置管后需注意引流装置的高度不得长期超过脑室水平5~10cm, 避免出现因脑脊液倒流至颅内逆行感染, 张力性气颅等情况。 (4) 应避免在有腰穿禁忌症如脑疝、颅压较高、置管局部皮肤感染、或术后早期脑脊液含较新鲜血液时置管, 防止出现急性脑疝或堵塞引流管等情况。本组即有1例患者因血性脑脊液堵塞引流管而引流失败。 (5) 应注意控制置管引流时间, 一般不超过3周, 如合并置管局部感染, 则应拔除, 用腰穿放液和鞘内注射抗生素的方法治疗。 (6) 该方法仍为临时处置措施, 不能代替脑积水患者行永久性植入V-P分流术。

摘要: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颅脑开颅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腰椎穿刺术, 在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最下端——腰池, 置管体外持续引流脑脊液。一般取L3L4或L4L5棘突间隙, 用腰麻的方法在腰池内置入引流管约68cm接无菌引流装置引流, 平均引流约1015d。结果 术后早期脑室扩大患者中有24例脑室扩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好转, 3例去除引流管后脑积水仍形成。1例因血性脑脊液堵塞引流管失败。5例颅内感染 (或伴脑脊液漏) 中4例完全治愈。1例明显改善控制。4例无菌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消退。结论 早期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 不仅可防止颅脑术后脑积水形成, 减少血性、炎性脑脊液对脑组织刺激, 控制、治愈颅内感染、脑脊液漏, 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颅脑术后脑积水,脑脊液刺激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腰大池持续引流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5.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9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神经外科疾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73-01

在神经疾病治疗系统中,腰大池持续引流(LumbarContinuedDrainage)被广泛应用对神经外科疾病的检查和治疗阶段,在临床治疗技术中发展较为成熟,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腰椎穿刺技术在腰大池内置入细管,利用闭式引流装置实现对脑脊液的引流操作,加强脑脊液的循环,LCD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特点,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显著降低。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8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57%),女性患者37例(43%),年龄为15--73岁,平均40.2±3.6岁。经诊断所有患者置管操作时脑脊液初压介于0.46—3.5kPa之间,平均1.76±0.58kPa,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40例,术后颅内感染症状22例,脑室内腔出血症状11例,脑脊液鼻漏症状8例,后颅术后切口脑脊液漏症状5例。

1.2方法

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腰大池引流(LCD)的治疗方法,进行硬膜外麻醉后患者换为侧卧位姿势,在患者腰部3—4或4—5间隙部位用18号硬膜外套管针内穿入腰大池下腔部位,脑脊液流出后利用针芯在患者腰大池(约5—8cm)置入软质硅胶细管。待硅胶细管内流入脑脊液后将引流导管固定好,采用常压闭式方法,引流速度可以通过引流袋上的阀门进行控制。无菌引流袋要每天更换,引流量始终维持在250—300ml/1d左右,对脑脊液性状进行记录,并进行脑脊液的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测,硅胶引流细管留置最佳时间6—13d,对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要另外进行药敏感试验及细菌培养操作。

2.2统计学分析方法

对86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和分析,所得资料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标记。

3.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有再出血、继发颅内感染和脑疝等明显并发症,对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及5例后颅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患者进行为期7—14d的引流,所有13例患者均痊愈;对22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进行为期8—15d的引流,并配合1—3次/d的阿米卡星或万古霉素注射治疗,1例患者需进行二次治疗,经过治疗后痊愈;总治愈率达97.7%。

4.讨论

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和安全性高的特点,无论是对患者的生理还是心理伤害都比较小,是未来外科治疗的必然发展方向,腰大池引流是通过对异常脑脊液的持续引流以达到保持低颅压的治疗状态。腰大池引流具有疗效好、易操作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对术后颅内感染症状、难治性脑脊液漏症状和脑室内腔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效果。

术后颅内感染目前常采用多次腰穿释放脑脊液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不仅操作复杂且安全性不高,还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腰大池引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将受感染脑脊液的分泌引流到体外,通过抗生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症状在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一般采用脱水、抗生素等方法治疗,若常规治疗无效则采用腰大池引流治疗法,通过加速漏口部位肉芽组织的生成增强漏口的与和能力,此次研究腰大池引流对脑脊液漏患者治愈率达100%;脑室内腔出血患者要及时清除积血,一般采用的脑室外引流术虽然手术效果尚可但操作过于复杂,而腰大池引流实现了新脑脊液高度冲洗原脑脊液,能较为彻底的清理掉积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出现概率大大下降。

我们体会到腰大池引流治疗有以下优点:①创伤小,避免了频繁进行腰椎穿刺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②治疗脑脊液漏或术后引发的颅内感染.易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检查及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从引流管内注入行鞘内治疗。③通过脑脊液自然循环途径加速血性脑脊液的引流。④能较快地放出血性脑脊液,清除有害物质减少其对脑细跑的继发性损害,减轻脑血管痉挛,促进脑功能恢复。⑤持续放出血性脑脊液起到降低颅内压,增加脑灌注的作用。⑥减少血性脑脊液的刺激,临床症状、体征较快缓解,减轻脑积水等并发症。⑦避免反复腰穿时每次腰穿放液过快,释放脑脊液过快可致瞬间颅内压力梯度改变引起的并发症,又增加了24h放液总量。⑥缩短疗程,大大缩减住院时间及减少经费。

综上,腰大池引流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对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随着神经外科医学的不断发展,腰大池引流在该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郭军,张俊义,王建军.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12)

[2]王铁峰.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國医药指南.2014(18)

[3]李兴华,刘丛.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4)

[4]商崇智.涂悦.董化江.张赛早期腰大池引流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致外伤性脑脊液漏[期刊论文]-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5)

[5]石传江.崔佳嵩.刘滨.杨涛.杨波.张义.王林.王森.李雨泽颅脑创伤术后终池引流预防脑积水[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2013(1)

[6]程序曲.赵富文.褚荣涛.黄炜.孙成法脑外伤开颅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30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9)

[7]杨春林.南远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6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外伤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出血部位位于基底部11例,外侧裂池16例,环池7例,脑外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所有病例都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其中神志清楚33例,浅昏迷3例,深昏迷2例。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部抵抗或颈项强直,神志清楚者都主诉头痛,部分患者出现呕吐及烦躁。

1.2 手术适应证

(1)发病6 h以上,颅内无活动性出血;(2)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主要生命体征平稳或基本平稳;(4)腰椎穿刺放出均匀血性脑脊液,并且压力较高;(5)患者未发生脑疝的情况;(6)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7)无严重脊柱损伤或脊柱骨折;(8)患者和(或)家属同意手术治疗。

1.3 手术器械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一个。

1.4 治疗方法

1.4.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相关辅助检查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重点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神志、瞳孔及血氧饱和度等项目的变化,及时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给予常规降压、脱水、止血、必要时镇静等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防止颅内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1.4.2 止血治疗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血凝酶1 kU肌内注射、1 kU静脉注射,5%葡萄糖液250 ml+酚磺乙胺2 g+止血芳酸300 mg静脉滴注,清醒患者给予云南白药粉或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昏迷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针静脉滴注,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4.3 手术方法

(1)术前常规治疗室或病房消毒,准备必需物品和器材,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患者取左侧或右侧卧位,清醒患者嘱其低头、弯腰、屈髋、屈膝,并双手抱膝,尽量增加腰椎间隙的宽度,以便于穿刺及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昏迷患者由助手或家属协助摆出相应的体位,以方便术者的操作。(3)一般选择腰3~4椎间隙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常规碘酊、酒精消毒术区皮肤,2%利多卡因5 ml局部逐层浸润麻醉,用一次性硬膜外穿刺针垂直刺破皮肤、韧带,直至针尖进入到腰大池中。进针时针尖斜面必须朝向头部方向,以利于麻醉导管的顺利置入及固定。确认针尖进入到腰大池中后,拔出针芯可见有均匀血性的脑脊液流出,顺着穿刺针放入一次性麻醉导管至腰大池中,置入长度10~20 cm,缓慢拔出穿刺针,牢固固定引流导管于患者腰部。麻醉导管连接引流装置及引流袋,根据患者病情行持续或间断缓慢引流。

1.4.4 引流量的调控

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出血量的多少、颅内压的高低及引流液颜色的深浅等因素来确定引流的速度及引流量的多少。一般采取间断引流的方法,在持续引流2 h后,关闭2 h,之后再引流2 h,再关闭。每天的引流时间大约为12 h。引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容易导致再次出血、低颅压综合征及脑疝的发生;引流速度过慢,引流量过少,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因此24 h的引流量应控制在200~400 ml,这样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相对安全。

1.4.5 合并脑实质内出血者,若出血量多且达到手术指征

者,可先行头部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术[1]。先穿刺、引流出脑实质内的血肿,再行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引流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或者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待颅内置管成功后,再行腰大池置管,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

1.4.6 护理管理

(1)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并如实记录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情况;准确记录24 h的液体出入量,为补液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由于创伤、颅内出血及头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惊恐、烦躁、情绪低落甚至不配合治疗的情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配合心理治疗,有效消除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3)加强饮食护理,昏迷患者必须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清醒患者由于需要卧床休息,因而进食习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卧床进食的方法,同时应注意防止因卧床进食易出现呛咳及误吸的情况发生。(4)引流管护理,定期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更换无菌敷料,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详细记录引流量。牢固固定引流管,避免折叠、扭曲、受压等,防止引流管拔出或脱出。在搬运患者时,必须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而引起颅内感染的发生。

2 结果

38例患者中,36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治愈率94.7%。2例死亡病例都为严重颅脑外伤患者。

3 小结

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创伤小,仅相当于进行一次常规的腰穿检查,患者及家属乐于接受。(2)效果明显,置管后可长期留置,采取持续或间断引流的方法,直至完全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其效果优于反复多次腰穿放液及脑脊液置换术,并且可有效防止因积血凝固堵塞导水管,从而引起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3)手术方法简单,所有的麻醉科医师及绝大多数的内科医师都能熟练操作,手术成功率极高。手术操作安全,基本无风险。(4)手术操作可直接在病床上进行,可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颅内再次出血及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5)及时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头颈部疼痛,并且随着颅内压降低,患者的意识能尽快恢复。(6)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配合头部脑室引流术、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1]同步进行。可明显降低手术的风险,收到满意的疗效。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引流速度及引流量的控制,防止因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而并发低颅压综合征,诱发再次出血及脑疝。(2)在进行腰大池引流的同时必须注意止血药及脱水剂的合理使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及肺部感染的发生。(3)在引流过程中,必须保证患者处于卧位状态,严禁患者处于坐位、甚至是站立位,以防止患者因体位改变而诱发脑疝。(4)由于长期大量引流脑脊液,容易诱发肌体内环境的紊乱。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及营养的平衡。

综上所述,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等,在常规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间断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6例,死亡2例,治愈率94.7%。结论 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疗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下一篇:L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