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引流术

2024-08-15

传统引流术(共7篇)

传统引流术 篇1

胸腔积液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主要分为漏出液与渗出液两类, 前者的治疗主要以对原发病进行处理为主, 而渗出液的病因较多, 其常见的原因主要有结核、肿瘤以及炎症, 多发于单侧, 因此临床常应用抽液治疗作为其原发病的辅助治疗[1]。本文应用微创法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 取得较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2013年4月收治住院胸腔积液患者201例和自发性气胸患者11例共212例, 其中男150例, 女62例, 年龄19岁~87岁, 平均年龄59.8岁。有心力衰竭病史158例, 恶性胸腔积液37例。其中44例行粗硅胶管引流术, 168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 (气胸均采用微创法) 。

1.2 治疗方法

在B超定位下, 取腋中线或者腋后线第6~8肋骨上缘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皮肤, 铺好洞巾, 用2%利多卡因2 m L局部麻醉。传统法采用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 局部切开直径约1.5 cm的横行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暴露壁层胸膜, 继以止血钳夹粗硅胶管突破胸膜进入胸腔, 固定引流管, 另一端接引流袋或水封瓶。微创法固定穿刺皮肤, 取中心静脉穿刺针沿麻醉点进入胸膜腔, 进针深度与麻醉进针深度相同, 回吸见胸水后, 左手固定穿刺针, 右手用导丝推进器将导丝从注射器尾部向前推进20 cm~25 cm (进入胸膜腔内约10 cm~15 cm) , 然后边缓慢退出导管针, 边送入引导钢丝。去除导管针, 再从导丝尾端套上扩张器, 扩张导丝入皮处的针孔, 退出扩张器, 在导丝引导下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0 cm~15 cm, 拔出导丝, 注意拔出前关闭导管以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导管连接无菌输液器滴管, 再与无菌引流袋连接。最后给予穿刺部位再次消毒, 穿刺点处用包内专用固定器贴皮肤固定, 并用一次性透明敷贴粘贴于胸壁外侧。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指标

治愈:患者体内的液体和气体全部被吸收干净, 肺完全复张;有效:患者体内的液体和气体大部分被吸收, 肺没有完全复张;无效:患者体内的液体和气体没有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引流管滑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粗硅胶管引流组皮下气肿、胸腔感染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组, 引流管阻塞低于中心静脉导管组, 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 , 见表1、表2。粗硅胶管引流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9.5% (15/44) , 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组的12.50% (41/16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3, P<0.05) 。

3 讨论

胸腔积液和气胸是呼吸内科常见疾患, 随着积液在胸腔中不断增多, 患者常会出现胸闷、气促, 甚至呼吸困难等肺功能障碍表现,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治疗原发病的的基础上及早彻底地排出胸腔内积存的积液, 解除积液对肺及血管的压迫, 改善呼吸, 减少发生胸膜增厚、粘连的概率, 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2]。

胸腔穿刺抽液是目前多数医院常采用的方法, 每次抽出800~1 200 m L的胸水, 可暂时缓解胸水的压迫症状。但由于每次抽液不能过多, 需反复穿刺,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穿刺的风险, 还可引起胸水分房等, 而且对于特殊病例如恶性胸水, 单纯胸穿抽液, 胸液复发的时间平均4.2 d, 绝大多数在1 d~3 d内复发, 胸水不能抽尽, 并影响注药效果[3]。胸腔闭式引流:即胸腔造口并插入导管进行引流, 外科系统多采用该方法, 但该方法患者的创伤大, 术后患者活动受限, 而且如果切口过大, 可导致胸水由切口外渗, 给治疗及护理带来不便, 有时因排液速度快, 部分患者会出现冷汗、血压下降及虚脱症状[4]。将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 中心静脉导管与组织相容性好, 对胸壁创伤小, 引流开放关闭方便, 不妨碍患者活动, 又避免了反复胸腔穿刺抽液的痛苦, 患者依从性大大提高[5]。但中心静脉导管因管腔细、无侧孔、引流速度慢和引流量少, 故极易发生管腔堵塞致引流不畅, 本文中心静脉导管组引流管阻塞率19.0%, 高于粗硅胶管引流组的2.3% (P<0.05) 。虽然中心静脉导管需反复肝素冲管, 可能增加外源性感染机会, 但本组胸腔感染并未见升高, 可能与创伤小, 抵消了胸腔内注射、冲管的负面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 微创法和传统法应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 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总有效率97.7%vs 98.8%, 引流管滑脱发生率2.3%vs 2.4%;但中心静脉导管并发气胸、胸腔感染以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粗硅胶管引流法。故微创法胸腔闭式引流术如中心静脉导管Seldinger技术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和气胸可以作为临床常规和首选的方法[6]。

参考文献

[1]金玉坤, 孙昕, 杜钟珍.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2) :280-281.

[2]闫长青, 颜新艳, 张文清, 等.三种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60例疗效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6) :813-814.

[3]陈倩.微创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4) :512-513.

[4]孙志勇, 曹子昂, 富皓白, 等.穿刺抽气与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4) :665-667.

[5]杨戬.微创法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常规方法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6) :1000-1001.

[6]宋应健, 洪永清, 王立新.三种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内科气胸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5) :762-763.

传统引流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们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20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9~42岁, 平均27.85岁, 右侧10例, 左侧10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为8.8cm×7.4cm×6.2cm。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18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7~41岁, 平均29.89岁, 右侧10例, 左侧8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9.0cm×7.5cm×6.4cm。

1.2 手术方法

1.2.1传统脓腔切开引流方法:术前彩超定位后, 局麻或全麻下于脓肿最低位取放射状切口、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切开, 切口长度一般小于脓腔2~3cm, 脓腔大者, 取对口引流, 清除坏死组织后,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后, 无需彻底止血, 直接填塞凡士林纱布, 压迫止血, 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后, 在无麻醉情况下取出凡士林纱布,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换药, 每天1~2次, 换药2~5周。

1.2.2 VSD应用于脓肿切开引流

(1) 材料和设备:武汉市神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VSD-M-P型VSD负压引流专业吸引机及负压引流瓶;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泡沫材料) , 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cm×25cm大小的切口用贴膜。

(2) 手术方法:术前彩超定位, 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于脓肿最低位或脓肿穿透处取放射状切口或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 切口长约2.5~3cm, 分开脓腔分隔, 吸尽脓液, 刮除脓壁坏死组织后, 大量3% 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后, 电凝彻底止血, 根据脓腔大小修剪VSD泡沫材料, 放入VSD泡沫材料, 使泡沫能从脓腔最低端达到最高端, 切口用贴膜封闭, 患者在PACU时使用普通负压壶连接, 回病房后使用配套负压壶, 负压调至450mm Hg, 24小时后负压调至350mm Hg, 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2500ml/24小时。其后无需换药, 7天后在全麻或局麻下取出VSD泡沫材料, 行切口二期缝合, 常规用4-0微乔线缝合腺体和皮下, 3-0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连续缝合皮肤, 脓腔放置番氏引流管, 2~4天后取出引流管, 患者出院, 术后10天切口拆线。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过治疗均痊愈。传统手术组每日换药, 均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约10天后出院在门诊每1~2天换药一次至痊愈, 时长约2~5周。VSD组第一次手术后无需换药, 7天后行第二次手术, 术后换药约2~3次, 为简单换药, 术后10天切口拆线。传统手术组切口长, 切口愈和后瘢痕明显, VSD组手术切口短, 愈合后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 患者较为满意 (见表1) 。

3 讨论

乳房脓肿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 对乳房的外观有较高要求。Eryilmaz[1]等认为, 脓腔直径小于5cm的脓肿适合超声引导下穿刺, 此种方式若能治疗痊愈, 病人可获得最佳的乳房外观;直径大于5cm的脓肿, 常规的切开引流术仍然不可避免。对于小于5cm的乳房脓肿置管引流常因脓腔的分隔和脓液黏稠容易堵塞引流管而限制了置管引流的应用[2]。VSD的应用使乳房脓肿可以在小切口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引流的治疗方法相比, VSD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以下优点, 1手术切口小, 大约2.5~3cm, 能够放入VSD吸附材料即可;2创口愈合时间短。负压吸引能快速关闭脓腔, 并持续吸引出脓腔的分泌物, 消除了细菌繁殖的培养基, 同时密闭敷料又阻止了外来细菌的入侵, 有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3,4,5]。VSD还能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减轻组织水肿[6], 达到促进肉芽的快速生长, 从而能使脓肿引流术后7天左右可以施行切口的二期缝合, 缩短了乳房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愈合时间。3减轻病人痛苦。传统的治疗方法术后24小时后开始撤出填塞的凡士林油纱条,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换药, 每天1~2次, 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怖和身体上的疼痛。而VSD术后无需每日换药, 冲洗管持续24小时冲洗即可, 不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疼痛感觉。4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节省了每天的换药时间。5患者对乳房的外形满意度高。因传统方法一般无需切口二期缝合, 脓腔由大量的肉芽组织生长填充, 乳房外观变形者较多, 而且切口大多对合不好, 因此患者对乳房外形及切口瘢痕满意度不高。而VSD在负压吸引下, 关闭了脓腔, 肉芽组织形成相对较少, 切口二期缝合时切口皮肤对合良好, 同时可以对乳房进行微整形, 使乳房外观变形较小, 患者满意度高。

注:与传统组比较, * P<0.05。

但是, 在临床中VSD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1 VSD特定负压瓶的连接, 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而施行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术后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2 VSD的放置多数需要在全麻下进行, 而且有特定的负压瓶, 因此患者需住院治疗。而部分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可以在门诊行乳房脓肿的切开引流术。

参考文献

[1]Eryilmaz R, Sahin M, Hakan-Tekelioglu M, et a1.Management of lactational breast abscess[J].Breast, 2005, 14 (4) :375-379.

[2]Garg P, Rathee S K, Ial A.Ultrasonically 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breast abscess[J].J Indian Med Assoc, 1997, 95 (11) :584-585.

[3]Weed T, Ratliff C, Drake D B.Quantifyingbacterial bioburden during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oes the wound VAC enhance bacterial clearance[J].Ann Hast Surg, 2004, 52 (3) :276-280.

[4]Polykandriotis E, Kneser U, Kopp J, et a1.Modified gloving technique for vacuum therapy in the hand[J].Zentralbl Chir, 2006, 131 (Suppl1) :36-39.

[5]Plikaitis C M, Molnar J A.Subatmospheric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nd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basic science and current clinical successes[J].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06, 3 (2) :175-184.

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研究中的所有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5.05±13.17)岁;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5.06±13.19)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以将其用作对比分析(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接待,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其次,护理人员要通过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观察来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患者恐惧、紧张以及忧虑等不良情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还要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侧脑室引流术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帮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1,2]。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并进行了解,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能够自我调节情绪,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1.2.2 引流感染预防

每天要对引流管口进行一次消毒换药处理,确保敷料的干燥与清洁,对置管部位的切口进行观察,了解其是否出现肿胀以及发红的现象。每天对引流袋进行更换,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3]。在将患者搬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引流管的开关夹闭,然后再搬动患者,防止引流液反流。每天采用碘伏对引流装置的接口处进行消毒。每天采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一次消毒,要适当控制每天探视患者的人数。除此之外,要加强患者基础护理,确保引流管切口处皮肤的干燥。如果穿刺部位出现化脓、红肿以及脑脊液漏的现象,则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科学及时处理穿刺点。

1.2.3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1)首先,要将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其出现扭曲与打折的现象,并且使其高于患者头部十五到二十厘米。要确保引流管的近头端比远端长,避免出现虹吸现象。在搬动患者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引流管进行牵拉,进而使得引流管脱出或者移位。(2)其次,要对引流液的性状、颜色以及量进行仔细观察,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脑脊液二十四小时能够分泌四百到五百毫升,因此每天的引流量不能够超过三百毫升。如果引流脑脊液的颜色突然间便为红色,并且伴有大量的血凝块,这说明患者的颅内出现了再出血的现象,就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进行相应处理[4]。(3)对引流的速度要进行有效控制,不能过快与过量,要对引流管的高度进行调整,确保其匀速流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2例出现颅内感染,3例并发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为14%;观察组中1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P<0.05)。

3 讨论

临床上,脑出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脑室内造成的血肿病发十分突然,并且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导管会被血块阻塞或者压迫,进而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出现,患者的颅内压也会显著升高,患者的脑干以及下丘脑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5]。研究显示,侧脑室引流术能够有效治疗脑出血[6]。除了对患者进行及时性的治疗外,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出现诸多并发症。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侧脑室引流术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结论:综合护理在侧脑室引流术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加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11(19):236.

[2]陆珊珊,王菊廷,陈东亮,陈承英,胡晓晴,刘叶婷,刘丽秀,黄春盈,黄子娟,宋小春,罗福燕.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12(22):2056-2058.

[3]董津平,昂梅鲜,李岚,朱凤华.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4(04):51-52.

[4]倪志宏.侧脑室引流在脑室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病案,2015,24(10):74.

[5]陆珊珊,韦翠英,王菊廷,张善芳,郑雪,冯鹏雄,王广裕,陈家莲,李世芬.改良式脑室引流装置在侧脑室和腰椎交替引流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19(08):75-76.

胸腔闭式引流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胸腔闭式引流,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胸膜腔负压的存在对保护肺的扩张和通气功能十分重要任何损伤或破坏胸膜腔的完整,使负压消失,都将导致呼吸循环功能的紊乱。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以及心胸手术后均需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目的是将胸腔内的气体、液体、血液、脓液引流到体外,恢复和保持胸腔内的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使术侧肺迅速膨胀,防止感染[1]。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胸外科患者78例,其中交通性气胸8例,张力性气胸6例,血气胸42例,脓胸4例,液气胸15例,进胸膜腔手术3例。引流时间最长32d,最短3d。年龄18~80岁,其中男性55例,女性23例。78例均结合临床治疗。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介绍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包括术前排便,准备氧气及急救药物等。

(2)介绍手术方法,手术环境,手术操作者,置管部位,术中、术后可能经历的感觉,手术大概经历的时间。

(3)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它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有利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使其配合医护工作。便于治疗。

(4)告知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保持半卧位,更换体位或活动时,如何防止引流管脱出,离床活动时,要使引流瓶低于引流口位置。

2.2 术后护理

2.2.1 对症护理

病人大因术后疼痛不适,身上有引流管活动力下降,出现焦虑、恐惧。要安慰病人,鼓励病人深呼吸,克服疼痛进行有效咳嗽排痰,讲解有效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咳嗽时轻提引流管,防止摆动,必要时用镇痛药作雾化吸入,以利排痰。也可用雾化吸入祛痰剂,促使痰液咳出,预防肺部感染。

2.2.2 采用体位半卧位,持续吸氧,减少呼吸困难

将患者置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除,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2.2.3 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检查管道装置的密闭性,胸壁伤口引流和周围皮肤,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

2.2.4 维持引流通畅

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倒流入胸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分钟1次,并观察水柱是否有波动,必要时请病人深呼吸或咳嗽观察。

挤压方法:(1)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两只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反复操作;(2)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遇到特殊情况时,如患者发生活动性内出血,应不停的挤压引流管[3]。

2.2.5 妥善固定

引流管在床缘上固定应留有足够长度,以备翻身时不被拉出,搬移病人或换水封瓶时,须将引流管用2把血管钳钳夹近端。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2.2.6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详细记录。

2.2.7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后用凡世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作进一部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2.2.8 拔管指征及处理

48~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是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1d。

2.3 拔管后护理内容

观察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3 体会

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保持相对密闭,排出胸腔内积液、积气。而使液、气体不能返流,使胸腔内负压恢复,促使肺迅速膨胀,消除胸内残腔,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因此,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置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术前、术后、拔管前后的护理,患者及家属均能很好的配合,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病人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9%以上。只要我们对患者进行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护理,就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姜秀丽.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的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3):236.

[2]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M].第2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6.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脑膨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及影像学指征,本组病例根据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是否应用腰大池引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6.4±18.6)岁;GCS评分(5.7±1.6)分。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3.4±18.7)岁;GCS评分(5.6±1.8)分。两组性别、年龄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CT片见图1,图1中显示术中严重脑膨出,术后CT复查示左顶枕部、后颅窝大量EDH。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先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常规内科治疗,每日检测脑脊液常规,待符合分流条件夹管1~2 d或拔除腰大池引流,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如患者仍有分流指征,即做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腰大池引流期间如病情好转可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2.2 对照组

予反复腰椎穿刺或脑室外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待条件许可,再作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分流术前如病情容许尽可能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3 观察指标

将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完成时间作为脑膨出的治疗病程。记录两组的治疗病程、留管率。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脑膨出症状好转未行分流术的病例数、并发症例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留管率、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

观察组中有6例(14.0%)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后脑积水改善,夹闭及拔除腰大池引流管后脑积水未加重,因而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中有2例(3.7%)经反复腰椎穿刺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未行分流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3,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见表2~4。

3 讨论

脑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是手术当中出现脑组织隆起,明显高出骨窗窗面,脑组织大体变化符合脑肿胀的大体病理改变特征,静脉淤滞、怒张,去大骨瓣减压后仍无法关颅缝合头皮的现象[3]。脑膨出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可偏于一侧[4]。对于脑膨出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预后好[5,6]。尽力缩短脑膨出的时间和减轻颅压高时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优点:(1)可将血性脑脊液引出,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组织的刺激;(2)使引起脑水肿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除;(3)使高颅压得到缓解,避免了脑嵌顿,减少了脑软化;(4)减少了脱水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5)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笔者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笔者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昏迷、重度脑积水患者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腰大池引流能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就是通过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而达到的[2]。在早期,通过腰大池引流能把大量溶解在脑脊液(CSF)的红细胞通过引流血性CSF的方式引流到体外,从而解除CSF循环通路(中脑导水管开口、第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等处)及蛛网膜绒毛堵塞。通过引流血性CSF,消除了对脑膜的强烈刺激,阻止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防止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清除红细胞溶解后CSF中明显增高的蛋白,消除蛛网膜粒吸收功能障碍。通过以上机制,腰大池引流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从而大大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它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病程,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给手术带来方便,减少手术并发症。若手术处理得当可望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明显,说明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腰膨出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脑膨出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置管控速引流对术后脑膨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疝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和P<0.01)。结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性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严重脑膨出的方法。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脑积水,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一龙.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04,4(2):23.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89-299,465-471.

[3]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03.

[4]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5]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9,375-377.

传统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 男8例, 女5例, 年龄42~78岁, 平均55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l0例, 糖尿病史4例;均为发病24 h内入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期为45 d。

1.2 临床表现

13例患者入院时血压150~220/85~110 mm Hg, GCS评分4~12分。其中脑桥出血8例, 中脑出血2例, 延髓出血3例。脑桥出血的患者中浅昏迷6例, 恶心、呕吐7例, 中枢性面瘫5例, 构音障碍及呛咳3例, 交叉瘫6例;中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均为中度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均有构音障碍、呛咳及交叉瘫, 病理征阳性;延髓出血的临床症状较重, 起病后立即昏迷,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1.5 mm, 光反射消失, 呕吐频繁, 四肢瘫痪, 生命体征不稳定。

1.3 CT检查

全组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干出血, 其中, 中脑出血2例, 桥脑出血8例, 延髓3例, 破入三、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7例, 合并基底节区血肿1例。血肿量<2 ml 2例, 2~5 ml 5例, 6~10 ml 3例, >10 ml 3例。

1.4 治疗

13例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静滴止血芳酸、止血敏等药物和做好急诊手术前相关准备。均在24 h内送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前角钻孔外引流术, 成功进入脑室后接一根10号硅胶引流管, 外接闭式无菌引流装置持续外引流, 接无菌袋每天更换, 引流装置高度为平卧时高出室间孔水平面10 cm左右, 24 h引流量不超过200 ml, 密切监测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引流时间为1周左右, 在严格无菌情况下最多不超过2周。因脑室引流时间受限, 拔除引流管时脑干血肿还未能完全吸收, 脑干水肿仍未消退。所以在拔除脑室外引流管24 h后, 全部患者再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 一般按腰椎3~4间隙穿刺成功后接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用导管, 外接同样闭式无菌引流装置。每天脑脊液引流量仍不超过200 ml, 腰大池置引流管时间也为1周左右。同时使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预防颅内感染。待脑脊液颜色清亮或明显黄变, 并且夹闭引流管24 h后复查头颅CT, 无脑积水现象, 且临床表现稳定, 可考虑拔管。

2 结果

预后良好7例, 不良2例, 死亡4例。

3 讨论

脑干出血是一种神经系统急重症, 其特点为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极高。脑干出血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 其他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等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脑干出血部位以桥脑多见, 出血灶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1]。脑干内部结构十分复杂, 整个脑干内交错排列着网状结构, 它有重要的植物调节中枢, 调控心脏活动、循环和呼吸等生命功能, 且还发出冲动到大脑皮质以保持完整的意识, 网状结构的上行传导束还影响脊髓运动神经源。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有关[2]。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构音困难、肢体活动障碍和偏身麻木等。由于被盖部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损, 脑干出血患者还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是预后不良的一种表现。

自发性脑干出血起病急, 患者意识障碍恶化迅速, 并发症复杂, 死亡率高, 因手术治疗风险大、难度高、成功率低, 目前脑干出血仍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3]。笔者所在科针对自发性脑干出血采用脑室外引流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入院后24 h时内先行侧脑室前角钻孔外引流术, 持续引流脑脊液1周左右, 24 h引流液量约200 ml左右。引流后可以缓解颅内压, 减轻脑干水肿, 预防脑干血管痉挛。临床证实, 脑室外引流术是救治脑干出血的关键[4]。但脑室引流管放置的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颅内感染。脑干出血灶的吸收和水肿消退时间大约3周, 因此, 在拔除脑室外引流后24 h应立即再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 有利于吸收、消除积血, 避免血性脑脊液沉积, 减少蛛网膜下腔粘连, 早期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 使颅内压迅速得到缓解, 并预防脑积水发生。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时间约1周左右, 具体引流时间根据患者病情, 脑脊液颜色、性质而定。侧脑室外引流加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期间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最主要是避免颅内感染。同时及早采用亚低温治疗, 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 增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防止脑水肿, 减轻继发性脑损伤[5]。

参考文献

[l]贾建平, 崔丽英, 王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9-190.

[2]邢宏义, 梅元武, 魏桂荣, 等.自发性脑干出血的预后分析[J].卒中与神经病, 2000, 7 (1) :47-48.

[3]马超, 袁先厚, 江普查, 等.脑干出血的外科治疗[J].华中医学杂志, 2004, 28 (4) :255-256.

[4]李风强, 张兴春, 于守波, 等.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干出血[J].吉林医学, 2002, 23 (5) :272-274.

传统引流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初发自发性气胸146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胸片、胸部CT检查或床边诊断性胸腔穿刺确诊。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各组临床资料见表1及表2。

注:*肺部感染、肺泡蛋白沉积症各1例;**经皮肺穿刺所致的医源性气胸

1.2 材料

开花引流管(26FR)由济南晨生医用硅胶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带针胸导管(24FR)由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中心静脉导管(16Ga型20 cm单腔8FR)由珠海尼亚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猪尾巴引流导管(14FR)由邦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置管位置

选择患侧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隙79例;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41例;局限性气胸根据X线胸片或模拟机定位26例。

1.3.2 操作步骤

各组均在常规皮肤消毒局麻下进行。开花引流管组:手术切开皮肤钝性分离,钳夹开花引流管插入胸腔接水封瓶引流。带针胸导管组:不需切开皮肤,用带针胸导管直接经皮插入胸腔退出针芯,接水封瓶引流。中心静脉导管组:持穿刺针于穿刺点直接进入胸腔,回抽见气体后将导丝经针芯置入胸腔约8~10 cm,退出穿刺针,扩皮器扩张皮肤后经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丝接三通管后接上水封瓶。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先将导直管向猪尾巴管尖端推直,穿刺针放入猪尾巴导管,当针尖外露时,锁紧内针,导直管移除,经皮穿刺进入胸腔,确定有气体排出时,猪尾巴管向前推,接上水封瓶,将线拉紧后锁紧公接头,扣上固定环。

1.4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胸部X线片肺完全膨胀。有效:肺基本膨胀,肺压缩约≤10%。无效:肺压缩>10%。

1.4.2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分。

1.4.3 术后并发症

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及肺膨胀时间分布见表3、表4。

注:P>0.05;有效率=(治愈数+有效数)/同组总例数

注: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比较,*P<0.05

2.2 疼痛程度

各组病例疼痛程度对比见表5。疼痛程度≥7的小口径引流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大口径引流管组(开花引流管组与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各组并发症比较见表6。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较其他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和胸腔破裂,肺和支气管树内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对于绝大多数自发性气胸的初次治疗,均需胸腔闭式引流[1]。但临床上选择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方法颇不一致,笔者对临床上4种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开花引流管组其优点是管径大,引流充分,效果较好,特别适合胸腔内有粘连的气胸,如尘肺合并气胸[2],但操作复杂,创伤性大,管质较硬对组织刺激性大。本组病例疼痛明显,疼痛程度≥7占43.2%,并发症发生率为40.5%且并发复张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各1例,有效率和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带针胸导管组管质柔韧性好,顶端圆钝光滑,对组织刺激性小,有弹性不易折断,管腔较大能保持引流通畅,无需切开皮肤等。但因穿刺针及管径较大,术者用力较大,对技术不熟练者不易把握。表5、6显示患者依然疼痛明显,并发症较多,且疗效未见提高。近10年来有文献报道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3,4],其操作简单,疼痛轻微,并发症较少,但气体引流不畅,引流管易堵塞,脱离及折断。本组临床资料显示,有效率较低为85.7%,但与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肺膨胀时间较长,特别是>120 h与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疼痛轻微,疼痛程度≥7为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33.3%,但与开花引流管组和带针胸导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近2年笔者采用的新方法。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尽管有效率与各组无明显差异,但较中心静脉导管组有所提高,肺膨胀时间特别是<36 h和>120 h,与开花引流导管组和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轻微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当,与其他两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1例胸腔内出血,复张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注:*并发胸腔出血1例;△并发复张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各1例;#诱发心律失常;**并发引流管折损。

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原先用于胆道、肝脏及肾脏等引流,近2年来笔者用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并与临床上常用的3种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探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有文献报道初次治疗气胸推荐使用10~14F引流导管,增大管径20~24F并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5]。猪尾巴引流导管管径为14F,能较好地达到满意的引流效果。(2)其材质是TPU(聚氨酯),柔软,有弹性,有一定支撑力,不易弯折,尾端呈猪尾巴状不易脱落。(3)管腔表面有一层亲水性披膜,降低穿刺时阻力,减轻穿刺时疼痛,可减少增生组织的附着,避免沾粘,不易堵管。(4)管径较细,直接穿刺,无需扩张器扩皮,属于微创,术后患者可自主活动,不影响患者吃饭,睡觉及深呼吸等活动,容易为患者接受。(5)可接三通管直接用注射器抽气或抽液,加速肺膨胀,缩短肺膨胀时间,并可控制气体引流速度和容量,从而可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因此,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对组织刺激性小,疼痛轻微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4种不同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初发自发性气胸146例,根据不同术式胸腔闭式引流分为4组,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肺膨胀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组疗效较低,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膨胀时间特别在<36 h、>120 h时间段,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比较,疼痛程度≥7的小口径引流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大口径引流管组(开花引流管组与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做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具有微创、效优,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猪尾巴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自发性气胸

参考文献

[1]Henry M,Arnold T,Harvey J.On behalf of the BTS Pleural Disease Group,a subgroup of the BTS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Thorax, 2003,58(SupplⅡ):39.

[2]张映铭,徐晨耕.尘肺合并气胸11例临床分析.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杂志,2004,21(4):255-256.

[3]张建勤,陆玄华.单腔深静脉置管针做气胸引流临床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2:4(3):201.

[4]范昭豪.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9,18(6):24-26.

上一篇:检察服务车下一篇:路面损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