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引流术

2024-06-15

内引流术(精选10篇)

内引流术 篇1

为了避免胆总管探查后T管引流的并发症,文献中有不放置T管而将胆总管切口原位缝合[1,2]的报道,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由于手术后容易发生乳头水肿而导致原位缝合后的胆漏形成。研究者对以上方法进行了改良:使用内支架管进行胆道引流[3,4],虽然降低了胆漏发生率,但术后必须将支架管取出。针对以上方法的不足,本文报道了一种改良方法,即使用可自行脱落的双肩内支架管,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16~80岁。其中3例入院时有轻型胰腺炎,在手术前行B超检查均显示有胆总管结石和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所有患者实施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下段内放置双肩支架管进行胆道引流,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

1.2 双肩猪尾巴内支架管

该支架管为8F的多侧孔软质导管(聚氨酯材料),长度约12.5cm,支架管分为远近两端,近端部分在距顶端1cm处纵行切开约1.1cm,用一根5个零微乔快吸收线在管内沿切开线缝合使支架管近端构成“双肩征”,可短时间支撑支架管防止其脱落(图1)。由于可吸收线崩解时间约发生于第9~14d,导管从肠腔随肠蠕动排出体外的时间约为14d。支架管的远端为环状,长约4cm。

1.3 方法

全身麻醉,于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长约1~1.5cm。从左右肝内胆管至十二指肠乳头,进行探查胆管,在导丝引导下将内支架管的环状部分经胆总管切口向远端推送,确保支架管的环状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退出导丝。在明确内支架管近端在胆总管的下端,而其远端的环状部分在十二指肠内,胆管内结石已经取净无残余结石的情况下,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腹腔引流放置于肝下缘。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均很顺利。时间为50~90min,平均60min。术后住院时间8~12d,平均9d。有3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现血清淀粉酶轻微升高,术后3d内恢复正常,全部患者均未发生胰腺炎。本组病例未发生胆管出血;内支架管未发生堵塞、导管退入胆管、导管提前脱落及滞留等现象,也无其他并发症。29例患者均进行了出院后随访,内支架管自粪便排出体外的时间为术后第10~18d,平均13d。

3 讨论

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为了对胆道进行引流减压并为处理术后可能遗留的胆道问题提供途径,常须放置T管引流。虽然T管引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的缺点,如胆汁大量丢失、水电解质失衡,长期带管增加了局部的疼痛不适感并且延长了住院时间,对T管的护理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有拔管后胆漏以及感染等并发症。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患者手术后的身体康复。在胆道探查术中放置胆道支架管也可以达到的胆道减压引流的目的,该方法的引流效果与T管相同,并可避免放置T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目前文献中报道的支架放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放射线影像引导下放置支架管[3,4]另一种是利用胆道镜直视下放置[5]。该支架管存在很大缺陷,首先表现为结构上的不足,支架管的制作材料均为硬质塑料材质,管的两端还带有倒刺;其次是临床应用中的不足,必须在术后通过十二指肠镜将支架管取出。另外支架管容易发生移位或过早滑脱,有研究认为10F导管滑脱率达8.5%[6],因支架管材质坚硬,一旦滑脱在肠道运行中容易损伤肠壁导致肠穿孔[7,8]。针对以上缺陷与不足,我们在设计上将内支架管由软质材质构制而成,这样在手术中向十二指肠内放置时不会损伤肠道,当脱落后其在肠道内随肠蠕动而运行时也不会戳伤肠壁。用微乔快吸收线在支架管内缝合使其形成双肩征,因为双肩的暂时固定作用,避免了支架管的过早滑脱,支架管远端的环状部分进一步加强了固定作用从而避免其发生移位和向胆总管内退缩。微乔快吸收线在胆管内胆汁的作用下张力逐渐下降,大约于9~14d张力降低为零,在大约12d左右微乔快吸收线几乎完全崩解,此时双肩征消失,支架管失去固定的装置,自行脱落随肠蠕动排除体外,支架管脱落大约发生在术后12d,这与胆管引流所需要的时间是相符合的,说明双肩内支架管是有效的胆管引流方法。引起注意的是术后可发生血清淀粉酶轻微升高,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此问题,但没有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如无呕吐和腹痛等表现,血清淀粉酶可于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由于避免了使用T管引流,就避免了由此引起的不良影响,相对而言,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较少,恢复较快,没有带T管的痛苦。但导管堵塞是放置内支架管引流所担心的问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要进行完善的检查,如B超、CT或MRCP确定无肝内胆管结石;单纯的非泥沙样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内径≥1.0cm;术中明确胆总管壁无明显充血水肿,无胆管狭窄;术中胆道镜探查确保无残余结石,遇胆总管内絮状物应确保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上情况可以实施内支架管引流术。当患者有胆管狭窄、化脓性胆管炎、原发性泥沙样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时,该手术为禁忌。

摘要: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自行脱落双肩内支架管(以下简称支架管)的可行性。方法 在胆总管探查术清除结石后,通过导丝将双肩支架管的远端置入十二指肠,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结果 该法治疗29例患者,术后支架管均随粪便自行排出,平均排出时间为14(1018)d,无胆瘘、提前脱管、堵管或支架管滞留胆管等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自行脱落的双肩支架管是有效的胆管引流的方法。该法既方便又安全,可减少放置“T”型管引流的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探查,双肩胆管内支架

参考文献

[1]陈安平,鲁美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693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82-84.

[2]李立波,蔡秀军.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79-81.

[3]Depaula AL,Hashiba K.Results of the routine use of a modified to drain the common bile duct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J].Surg Endosc,1998,12(7):933-935.

[4]Gersin KS,Fanelli RP.Laparoscopic endobiliary stenting as an adjunct to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Surg Endosc,1998,12(4):301-304.

[5]Isla AM,Griniatsos J,Wan A.A technique for safe placement of a biliary endoprosthesi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2002,12(3):207-211.

[6]Margulies C,Siqueira ES.The effect of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on acute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J].Gastrointest Eudosc,1999,49(6):716-719.

[7]Mofidi R,Ahmed K,Mofidi A,et a1.An unusual complication of distal biliary stent migration[J].Endoscopy,2000,32(11):S67.

[8]Lenzo NP,Garas G.Biliary stent migration with colonic diverticular perforation[J].Gastrointest Endosc,1998,47(6):543-544.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34-01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临床治疗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血气胸、脓胸的常用手段,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常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引流管,具有费用低,术后感觉好,病人易接受的特点。我科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共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7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78例,其中男49例,女29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38.7岁;其中,大量胸腔积液51例,自发性气胸27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1.2 方法:大量胸腔积液患者以B超定位点做穿刺进针点,气胸以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成功后,将穿刺针于定位点处进入胸膜腔,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用皮扩器扩皮后置入引流导管,退出导丝,固定导管,接上引流瓶[1]。

1.3 结果:78例患者均按时拔管,康复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术前要向病人解释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方法,减少病人的心理顾虑,让病人感到被尊重和关系,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多观察和询问患者的感受,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2]。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变化,注意病人血压脉搏的变化,做好记录。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引流管是否有无压迫、扭转、玻璃管内液面是否存在上下波动情况,除此之外,还应密切观察水封瓶液面是否有氣体逸出。注意观察引流出来的液体的协助、量、颜色,做好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向医生报告处理。

2.2 管道护理 首先要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妥善固定引流管。其次要保持引流管道的密封性,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第三要维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正确的对引流管进行挤压。液体引流时术后12h内应每隔30~60min挤压胸腔引流管一次[2],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胸壁切口,以防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引流管不可扭曲、受压、折叠,经常予以挤捏,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不要高于胸部,以防反流,避免打破引流瓶。定时听诊,了解肺部呼吸音和肺膨胀情况。水封瓶为玻璃管中的液面随呼吸而波动,正常水柱波动4~6cm。如无水柱波动,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应疑为引流瓶被血块阻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确保病人安全,并在第一时间向医生汇报。正确挤压引流管的方法是护士站在病人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10~15cm,双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然后后面的手用力捏紧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用力向胸腔方向快速挤压引流管,然后两手缓缓松开,手术后每30min挤压一次排液管。由于重力作用使胸腔内的积液自引流管内排除,防止凝血块形成二堵塞引流管口。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及咳痰,必要时可用雾化吸入祛痰剂,使痰液咳出,促进肺的膨胀,预防肺部感染。

2.3 拔管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后一般48~72h即可拔管,经x线检查,证实胸腔已无积液、肺膨胀良好,24h引流量小于50ml,无气体排出,听诊呼吸音清晰,即可拔管[4],拔管时,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迅速拔出引流管,立即用凡士林纱布紧盖引流伤口,并用胶布固定;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胸或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3]。

3 小结

微创闭式引流术具有创伤小,病人舒适度好的特点,能迅速缓解压迫症状,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1]。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能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孙秀凤,王刚,胡圣林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J].中国实用医刊,2011,6(38):29-30.

[2]肖慧,张玉.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8):3646-3647.

内引流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2012年我院收治的4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其中, 男260例, 女200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 (48±15) 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24例) 实施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 对照组 (236例) 实施传统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行B超、腹部CT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或单纯胆总管结石) , 胆总管直径≥0.8cm。排除肝内外胆管狭窄、胆道肿瘤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以及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详细知晓手术方式、术后可能的并发症, 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实施插管全身麻醉, 其中合并胆囊结石者先常规予胆囊切除, 于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胆总管, 取尽石后彻底冲洗胆管, 术中胆道镜证实胆总管内无结石残留, 探查胆总管下端通畅, 胆总管置入尿管作为支撑管 (尿管粗细依照胆管内径调整) , 支撑管近端位于左右肝管交界, 远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置入十二指肠远端约10cm, 胆总管切口以4~0可吸收线全层间断缝合, 间距、边距均约2mm。小网膜孔处置一胶管引流, 术后观察引流管情况。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全麻, 麻醉稳定后, 构建气腹压为15mm Hg (1mm Hg=0.133k Pa) 左右的CO2气腹, 行常规LC4孔法实施胆道探查术, 于剑突下、脐下缘、右侧腋前线、中线肋缘下分别做切口。先在胆囊三角进行解剖, 结扎胆囊动脉, 在靠近胆囊壶腹部实施夹闭, 胆囊暂时保留以作牵引。细针穿刺确定胆总管, 游离表面腹膜使胆总管暴露, 在胆总管上做10~15mm的切口, 具体长度结合结石大小确定。置入胆道镜将结石取出, 探查结束, 留置22号T管, 4~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 向T管中注生理盐水。胆囊行常规切除, 并于文氏孔旁放置橡胶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修养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 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情况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相差不大,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修养时间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修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传统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经典的、常规方法[6], 留置T管主要对胆道进行减压、支撑, 将感染性胆汁引流出去, 以及为残余结石的清理提供途径, 因此可以达到预防胆漏、胆道狭窄的疗效, 并能使胆道炎症减轻[7]。但临床实践显示, 留置T管会导致体液流失如胆汁、水等的流失, 十二指肠液反流, 进而引起电解质紊乱、消化不良, 严重可使肠道菌群失调[8], 胆道继发性感染等一些不足, 同时T管容易脱落, 因此使术后患者恢复能力减弱, 加重患者的疼痛和心理压力, 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 以及住院费用高,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需要对该术式进行改善[9]。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的缺陷。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通过内引流, 避免过多的流失体液, 并且由于不需留置T管, 避免了外置异物对机体的刺激, 预防结石的再生, 及其他由T管引起的并发症, 减轻患者长期携带T管的不便和不适感, 同时能够减少住院费用、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恢复能力[10]。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发现, 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具有同传统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相同的疗效, 但该手术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能力,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患者满意度高。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的疗效。方法:选取460例从20062012年收治于我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24例) 实施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 对照组 (236例) 实施传统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 术后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记录、比较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相差不大,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修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可以达到传统治疗的疗效, 并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能力, 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关键词:胆总管探查,内引流,一期缝合术

参考文献

[1]王博, 程洁, 袁志林,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8) :876-879.

[2]冯志刚, 田力.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9 (2) :187-189.

[3]院存珍, 樊晨.术中胆道支架内引流管置入在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临床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 20 (1) :58-60.

[4]李晓武, 尚培中, 贾国洪,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置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7) :492-496.

[5]孙长华, 白剑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75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4, 19 (5) :325-327.

[6]游蓁, 叶辉, 陈利平, 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20 (4) :447-449.

[7]李道快, 林进喜, 陈洪刚, 等.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6) :652-654.

[8]范羿, 范康川, 梁旭康, 等.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104例报告[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1, 11 (3) :285-287.

[9]黄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84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6) :1301-1303.

内引流术 篇4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术 护理 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负压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半透膜使创面与外界环境隔绝,较少感染的几率,引流能将创面各处坏死组织有效及时的排出。应用术VSD负压封闭引流配合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5月收治四肢创伤合并皮肤缺损、部分肌腱、骨质外露及感染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4~60岁,平均30.9岁;车祸伤15例,机器伤3例,砸压伤2例,肢体广泛性软组织撕脱伤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缺损、骨外露并感染8例,踝部骨折并皮肤缺损、肌腱外露3例,足部皮肤皲裂伤合并皮肤缺损、感染2例,足背部皮肤缺损并感染2例。

方法:对创面彻底清创、止血,清洁周围皮肤,按照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高分子泡沫材料,并缝合固定于周围皮肤,半透薄膜覆蓋,连接中心负压,持续负压引流,通过创口持续负压引流,经各种渗出物经VSD敷料中的微孔及引流管及时排出,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了患者创口经久不愈反复换药的痛苦,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优点[1]。

结 果

本组20例患者,13例经1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创面均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经直接缝合或游离皮片植皮后愈合,余经再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行腓肠神经皮瓣转移后愈合。

护 理

观察患者病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血运,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术后将患肢放于功能位,有利于血液回流,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肢肿胀。引流7~9天后可根据局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行缝合或植皮手术。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镇痛治疗,创口剧烈疼痛的患者可适当减小负压吸引力。

持续有效的负压:术后负压维持在20~25kpa,过高负压会对组织造成损害,过低达不到引流效果,适当的压力能增加局部血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负压下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若VSD敷料发出异味或引流管中出现黄绿色等颜色,不需特殊处理,四肢创伤合并皮肤缺损、骨外露等患者常因局部软组织损伤及污染严重,创面含大量蛋白质的渗出物及坏死组织极易附着于敷料及管壁上,持续有效的负压可清除坏死组织及渗出物,应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一般可保持7~9天,若负压失效应及时上报医生,寻找原因,必要时更换引流装置,更换引流瓶要及时,勿使引流液逆行道VSD敷料内,特别注意三通接头处,皮肤皱褶处以及外固定器周围查看是否漏气,保证有效引流,做好护理记录。

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常因创面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附着于接头及管壁上,是VSD材料鼓起,可通过注水管注入生理盐水浸泡,若仍不通,可将接头处注射生理盐水浸泡,或更换三通管及接头,若患者创面已经植皮,则不允许注入生理盐水,防止植皮坏死。

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及电解质,因为在VSD引流液中好友大量蛋白质,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加强营养,并注意其电解质平衡[2]。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热量的食物,严重患者可少量多餐,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患者常因装置持续时间较长、费用昂贵等产生恐惧心理及不配合情绪,应耐心解释病情及疗效。本组20例患者,经1次或多次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经过护理耐心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配合Ⅱ期缝合、游离皮片及腓肠神经皮瓣转移后均康复出院。

讨 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四肢创伤合并局部大面积皮肤缺损、肌腱、骨外露及伤口感染时,能促进坏死组织及渗出物排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与外界隔绝,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医生换药负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疗效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裘华德.负压闭式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242.

内引流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肝胆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复发性胆总管结石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32例,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16例, 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5例, 女11例, 年龄在19-70岁, 平均年龄 (49.5±11.5) 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 (6.5±3.5) 年;对照组中男4例, 女12例, 年龄在21-68岁, 平均年龄 (48.5±10.5) 岁, 病程1-13年, 平均病程 (7.5±3.5) 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诊断, 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复发, 之前均采取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2例行胆肠内引流术的患者中, 同时需要行肝叶切除27例, 仅仅需要行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后再行胆肠内引流术5例。胆肠内引流的吻合方式为:5例选择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 3例选择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24例选择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再次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连, 所以在再次手术的时候, 切口选择很重要, 需要谨慎。我们采取的是从上腹正中切开, 然后进入腹腔的时候, 首先切口腹膜, 然后在剑突下腹膜下的肝脏和肠管黏连最少, 这样损伤肠管的几率会降低很多, 然后采取分离。找到胆总管后, 用细针穿刺, 在确定的吻合部位纵行切口胆总管前壁, 然后取出胆总管内的结石。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三种, 痊愈:所有症状均消失, 经过检查确诊完全康复, 而且没有出现在此复发。有效:所有症状均有好转, 经过检查确诊基本康复, 但是仍伴有并发症, 未痊愈。无效:所有症状没有好转或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无效率6.25%, 对照组无效率18.75%, 对照组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观察组中3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2例手术切口感染, 在经过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少量胆漏, 在经过充分的引流、禁止饮食, 然后做静脉营养支持, 并且对症治疗后痊愈;对照组中5例手术切口感染, 在经过对症治疗后痊愈。

3讨论

胆总管结石就是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两种, 分别是原发性和继发性[3]。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种, 轻、重和危, 主要是取决于结石阻塞时的程度, 还有是否出现胆道感染。多发于多数女性、肝硬化患者、体重偏高的肥胖者、体内有蛔虫者、具有家族遗传病患者、饮食偏荤、偏甜和不吃早饭者[4]。胆总管再次出现结石的原因多数是因为胆道梗阻、胆汁成分改变和胆道感染。在对于胆道狭窄的患者, 在再次手术的时候采取胆肠内引流术, 可以有效的提高疗效。根据本次实验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 得出对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胆肠内引流术的疗效比采取传统手术的疗效好很多, 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无效率6.25%, 对照组无效率18.75%, 得出采取胆肠内引流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无效率更低, 疗效更好, 安全性更高, 可以更好的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 而且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少, 让患者更加放心。所以对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胆肠内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是非常好的, 而且不良反应少, 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少, 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 更让患者及家属放心。

参考文献

[1]李祖兴, 骆文辉, 练森.胆肠内引流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2) :120-121.

[2]王毅, 姚厚山, 胡志前.胆肠内引流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评价.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 23 (3) :185-186.

[3]蒋松, 何嫣惟.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老年胆道再生结石的远期疗效.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9) :911-913.

[4]马玉刚, 武林枫, 代文杰, 等.胆道结石术后复发与残留的成因及预防.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8, 20 (2) :147-149.

内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高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共30 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40~78 (52.16±9.47) 岁。 本组30 例患者中为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有13 例, 为胆囊癌肝门部转移的有10 例, 为其他部位癌转移至肝门部的有7 例。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以及超声检查确诊为高位胆道恶性梗阻。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设备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肝胆穿刺全套设备, 21Gchiba针, 8.5Fr或10.2Fr引流管, 包括外引流管或内引流管, 0.018 英寸微导丝, 4.0Fr ID或6.0Fr OD扩张管, 0.035 超滑导丝, 5FCobra导管。 胆道支架采用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TN套装, 为自膨式镍合金网状记忆胆道支架, 直径为8~10mm, 长度40~80mm, 球囊为美国强生公司生产, 直径5~7mm, 长度40~80mm。 胆管造影采用东芝CV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1.2.2 手术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术前行各项常规检查, 包括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 (包括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 和上腹部增强CT或MRCP检查, 了解其腹部梗阻部位和范围、肝内左右叶胆管扩张程度等情况, 进而确定穿刺的深度和进针方位。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 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 在透视下选取右腋中线, 将右侧肋骨隔角下约2 个肋间隙作为经右肝管穿刺者的穿刺点, 对其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嘱咐患者屏气后在穿刺点皮肤上作1~2mm的小切口, 使用22Gchiba针在肋间隙上缘快速刺入, 距胸椎右侧2~3cm时停止进针, 将chiba针芯抽出, 边退针边抽吸胆汁, 有胆汁抽出时将chiba针固定, 并注入造影剂, 行肝内胆管造影。 根据胆管造影显示和CT、MRCP图像, 确定穿刺位置是在靶胆管内, 以便后续中引流管的流质和支架的顺利置入。 而后置入0.018 英寸的微导丝, 将chiba针拔除, 交换扩张靴和导管, 再行造影, 以辨别梗阻的范围、部位和程度等情况, 应用5FCobra导管和0.035 超滑导丝进入左侧胆道进行造影, 以了解左侧胆道梗阻情况, 从而确定手术方案。 对于胆管出血及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的患者, 采取单纯PTBD治疗, 待其病情有所改善后另行手术置入PTIBS, 在以上操作过程中, 需要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术中出血量, 预防感染, 进行相应的保肝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术后1w检测并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指标, 包括总胆红素 (TB) 、直接胆红素 (DB)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碱性磷酸酶 (AKP) 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 统计包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当P<0.05 时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仅1 例患者在胆道引流术中出现胆心反射, 停止手术, 3d后再行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1w内患者全身皮肤瘙痒症状均明显消失、好转, 黄疸消退。30 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9 枚, 其中12 例患者为置入单侧支架, 18 例患者为置入双侧支架, 均无大出血、胆汁瘘等并发症出现。 对所有患者进行3~78w的随访, 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较治疗前相比, 患者的TB、DB、ALT、AKP水平明显降低,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高位胆道恶性梗阻又称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 主要是由胆道系统或邻近器官包括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侵犯压迫所致, 而引发恶性肿瘤[1]。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发病率较高, 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 该病涉及到肝门, 加上结构复杂, 对其临床治疗难度非常大, 手术十分困难[2]。 并且高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往往存在手术耐受性差的特点, 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十分低, 并且手术后以会伴有多种并发症, 如肝肾功能损害、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腹水等。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治疗成为了医学上的重难点问题, PTBD是近年来用于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新方法, 是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 在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3]。

高位胆道恶性梗阻一般表示病程进入晚期, 手术根治的几率较小或是存在手术禁忌, 常规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的效果不佳, 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对于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 因而手术成功率低。 目前对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治疗最佳选择是PTBD, 因其具有微创、手术适用范围广、术后恢复快和疗效显著等明显优势, 得到了广泛应用[4]。 而PTBD联合PTIBS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可避免单一PTBD治疗造成的患者胆汁大量流失的问题, 减少了水电失衡和酸碱紊乱等情况的发生, 对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有十分积极的意义[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30 例患者在行PTBD联合PTIBS手术治疗后, 肝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下降, 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无并发症的发生。30 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9 枚, 其中12 例患者为置入单侧支架, 18 例患者为置入双侧支架, 由此看来, PTBD联合PTIBS是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有效方法, 具有显著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 可以根据患者梗阻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和置入支架的数量与方式, 从而确保退黄效果, 减少手术创伤带给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其生存期。

参考文献

[1]牛焕章, 高万勤, 李云东, 等.改良式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效果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1) :1049-1053.

[2]徐万里, 金涛, 江谋应, 等.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12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09) :1123-1126.

[3]仲捷, 刘好田, 王彦华, 等.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14 (21) :70-71.

[4]顾潍炜, 杨正强, 施海彬, 等.介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近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12) :2013-2016.

内引流术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组病例共51例,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48岁),原发肿瘤中肺癌21例、乳腺癌14例、卵巢癌8例、胃肠道癌5例、头颈部肿瘤3例。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或腹胀,经B超、X线或CT扫描证实,大量积液36例、中量积液15例,均需行穿刺抽液缓解症状。所有患者Karnofsky评分(KPS)>30分,中位KPS评分40分,治疗时因体质差均无全身化疗和胸腹腔灌注化疗适应证。51例患者中43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胸腹腔积液,其余8例经临床诊断为恶性胸腹水。预计生存1个月,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象、血肝、肾功能检查、胸腹腔积液B超检查及KSP评分,每2周进行1次。每日观察胸腹腔积液消长情况,置管引流手术及用药后随时观察及记录不良反应。对所有51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至少随访半年以上或至死亡,记录患者带管时间及生存时间。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WHO疗效标准评价:(1)显效(CR):胸腔或腹腔积液完全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2)有效(PR):胸腔或腹腔积液减少50%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3)稳定(NC):胸腔或腹腔积液减少不到50%;(4)无效或进展(PD):胸腔或腹腔积液无减少或进一步增加,引起呼吸困难或腹胀加重,需再次抽液缓解症状者。

1.4 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方法和计分标准

1949年由Karnofsky等首次对癌症患者进行机体功能测量,卡氏功能状态量表分为10个等级,根据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给予0~100分的评定。该量表具有较高的评定者信度和结构性效度,目前仍作为肿瘤临床工作广泛使用的简易评价工具。显著变化为治疗前后分值变化大于20分以上,中等变化为治疗前后分值变化在10~20分之间,稳定为治疗前后SS分值变化在0~10分之间,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10分以上者为下降。

1.5 治疗方法

置管前均进行B超穿刺点定位,并向患者讲明穿刺的目的与注意事项。中心静脉导管包采用德国B.Braun公司生产的Certofix Mono 16G中心静脉导管,长20cm(有刻度标记),管腔内径1.1mm,流速50mL/min。患者取骑坐位或半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将导管针缓慢刺入胸腹腔内,回抽空针有胸、腹水后即停止进针。将金属软导丝沿该空针的侧面导丝孔缓缓送入胸腹腔内,缓慢退出导管针及空针,用皮肤扩张器沿导丝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退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导丝置入,将导管送入胸、腹腔内约15~20cm后即退出导丝,根据引流的通畅程度调节导管置入胸、腹腔内的最佳长度并缝针固定于胸、腹壁上,外敷无菌3L敷贴,连接三腔接头,利用无菌橡胶管5~7cm连接普通一次性引流袋即可(不需闭式负压引流),置管后不限制患者活动。置管24h内缓慢开放引流管,使胸腹水引流量<1 000mL,24h后持续开放引流至胸腹水流出量≤100mL/24h时(一般48~72h),再行B超证实积液确实减少后,经三腔接头处首次将甘露聚糖肽(力尔凡注射液)20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mL分别溶入生理盐水10mL中,缓慢注入胸腹腔内,闭管24h,嘱患者尽可能变换体位和活动,使药物与胸腹膜充分接触,以增强疗效。以后每周灌注2次,每次增加20mg甘露聚糖肽至50mg/次。持续无胸腹水排出后再巩固灌注4次,经B超证实已无胸腹水后则予以拔管。如连续引流和药物灌注2周,每日胸腹水量没有明显减少则改用其他药物灌注治疗。治疗期间积极予以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计算,采用Kaplan-Meier table法分析生存期资料。

2结果

2.1 恶性胸腹腔积液控制情况及随访结果

治疗后1个月评价胸腹水控制情况:其中25例CR(49.0%),19例PR(37.3%),4例NC(7.8%),3例PC(5.9%),总有效率为86.2%(44/51)。中位随访时间132d(25~265d),中位带管时间63d(25~107d),中位积液无进展时间71d(0~248d),中位生存时间92d(25~265d)。37例患者(72.5%)经引流灌注后胸腹水得到控制而拔管,4例患者(7.8%)拔管后因积液再次出现需要重新置管引流,11例患者(21.6%)带管死亡。

2.2 置管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

51例患者100%置管成功,无置管相关死亡病例,无局部出血、气胸和腹腔脏器损伤病例,无导管堵塞现象。1例(2.0%)腹腔置管引流后腹壁置管处漏液(经加压包扎后好转),2例(4.0%)出现局部蜂窝组织炎(经局部消炎后好转,无需拔管),2例置管脱落(4.0%),5例(9.8%)出现置管后胸腹腔局部包裹性积液,导致引流不畅(经局部灌注尿激酶20万U、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mL后全部好转),9例(17.6%)置管当天局部疼痛。

灌注药物后不良反应较轻,无药物过敏病例,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5例患者(9.8%)用药后出现轻度的一过性胸腹腔内局部疼痛,6例患者(11.8%)灌注药物后出现低热(37.5~38.6℃),血象及肝肾功能变化均无明显变化。

2.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经置管引流后51例患者(100%)与大量胸腹水压迫相关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治疗后1个月KPS评分改善者41例(80.4%),稳定者10例(19.6%),1例(2%)置管治疗后25d因病情进展死亡。

3讨论

晚期原发性癌灶或转移灶所致的胸腹腔大量积液,患者常常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胸痛、腹痛、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症状,积液量越大,症状越明显,既可使患者恶液质加剧,增加痛苦,又可能促使患者的死亡[1]。常规的穿刺抽液法虽较为普及,但每次抽液量受到一定限制,若抽液量过多可能发生肺水肿,而恶性胸腹腔水增长较快,多次穿刺又容易导致内脏损伤及感染[2],并且在胸腹腔水引流不尽的情况下,进行胸腹腔灌注药物治疗效果也很差。而传统的胸腔闭式负压引流术所用的引流管过粗,损伤大、疼痛重、易感染、易导致气胸,且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已很少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治疗。采用置管引流和药物灌注的方法,则可以避免多次穿刺带来的不便和危险,引流癌性胸腹水彻底,并可多次重复进行药物灌注治疗,疗效也好于常规的穿刺抽液灌注法。

近年来,本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对恶性胸腹水进行微创胸腹腔置管引流联合化疗药物或生物制剂灌注治疗,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目前该方法已成为本科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常规手段。本组报道的51例患者均属于机体状况较差的晚期或终末期患者,中位KPS评分仅为40分,机体已不可能耐受全身化疗或局部的灌注化疗,预计生存期短,其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地延长其生命。通过本科的积极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症状改善率达到94%,并且50%的患者恶性胸腹水完全控制,37.3%的患者胸腹水得到部分控制,总有效率达到87.3%。并且在随后的巩固治疗中,有37例患者因恶性积液控制满意而得到拔管,其中中位带管时间63d,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71d,中位生存时间达到了92d。本组疗效与目前国外学者[3,4,5,6]常采用皮下埋置的Pleur(x)导管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恶性胸腹水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采用非负压引流,而是利用胸、腹腔内外压力差及虹吸现象原理引流胸腹水,同时由于Certofix Mono 16G中心静脉导管内径仅1.1mm,空气并不会经导管进入胸腔,带管活动方便,既经济又安全,从而提高了晚期癌症患者接受该治疗的顺应性。经治疗后患者整体的机体体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中位KPS评分由40分提高到60分,KPS改善者41例(80.4%),稳定者10例(19.6%)。并且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体能状态差的患者也能安全实施,手术成功率达100%,置管后并发症少,多数患者均可耐受。同时使用橡胶管连接引流袋,目的是可以经常负压挤压导管,使导管末端避免胸腹腔内坏死组织的堵塞,经观察全组病例无1例患者导管堵塞现象。

甘露聚糖肽(力尔凡注射液)属新型的链球菌类制剂,是从溶血性链球菌中提取的分子量为70KD的α-甘露醇糖肽,与日本广泛使用的Ok-432为同类制剂,具有超强抗原抗瘤效应及较强的免疫增强作用,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抗癌生物应答免疫调节剂(BRM)[7]。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全身应用此类药物能显著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活性等,并能通过这些细胞间接或直接产生淋巴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从而提高机体抵抗肿瘤的功能。局部应用甘露聚糖肽,一方面可使胸腹膜浆膜层产生非细菌性炎性刺激,引起局部胸腹膜炎,使胸腹膜增厚、粘连及纤维化,有效控制胸腹腔积液生长[8],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局部组织内单核巨细胞、激活T细胞、NK及K细胞功能,诱生出多种细胞因子(IFN、IL、TNF),加强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起到较强的抑瘤和抗癌作用,从而控制恶性胸腹水的继续生长[9]。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少,无细胞毒作用,尤其适合机体体能状况差的晚期和终末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联合微创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置管引流技术进行腔内灌注治疗,其疗效要好于单用链球菌类制剂的治疗效果[10]。因此,作者认为,中心静脉导管微创胸腹腔置管引流联合甘露聚糖肽进行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疗效较好,操作简单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易为患者接受,尤其适应于体能较差的晚期和终末期癌症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索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引流术联合甘露聚糖肽局部灌注治疗在机体状况差的晚期恶性胸腹水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3年10月到2007年12月间,共对51例机体机能状况差(中位KPS评分40分)的晚期恶性胸腹水患者进行了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引流术联合甘露聚糖肽局部灌注治疗。在胸腹水引流完全后,经导管进行甘露聚糖肽的生物灌注治疗,甘露聚糖肽的剂量从20mg/次逐渐增加到50mg/次,每周灌注2次。结果经导管置管引流后,100%的患者与胸腹水压迫相关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胸腹水控制CR25例(49.0%,PR19例(37.3%),NC4例(7.8%),PC3例(5.9%),总有效率为86.2%(44/51)。中位带管时间63d(25~107d),中位积液无进展时间71d(0~248d),中位生存时间92d(25~265d)。37例患者(72.5%)经引流灌注后胸腹水得到控制而拔管,11例患者(21.6%)带管死亡。无置管相关死亡病例,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轻微,灌注药物后不良反应较轻,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生活质量改善明显,KPS评分改善者41例(80.4%),稳定者10例(19.6%),中位KPS评分提高到60分。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引流术联合甘露聚糖肽局部灌注治疗应用于机体状况差的晚期恶性胸腹水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引流术,甘露聚糖肽,恶性胸腹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立强.体腔内的内科治疗[M].实用肿瘤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98.

[2]王婷婷,刘宝瑞,钱晓萍.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12(10):787-789.

[3]Vanden Toorn LM,Schaap E,Surmont VF,et al.Manage-ment of recurrent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with a chro-nic indwelling pleural catheter[J].Lung Cancer,2005,50(1):123-127.

[4]Tan C,Sedrakyan A,Browne J,et al.The evid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fo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6,29:829-838.

[5]Tremblay A,Michaud G.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ith250tunnelled pleural catheter insertions fo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J].Chest,2006,129(2):362-368.

[6]Warren WH,Kalimi R,Khodadadian LM,et al.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using the Pleur(x)catheter[J].Ann Thorac Surg,2008,85(3):1049-1055.

[7]张弘纲,孙燕.力尔凡合并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282-287.

[8]Tanaka A,Sato T.Adhesion thrapy fo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intrapleural administration of Ok-432with mi-noncycline)[J].Nihon kokyuki Gakkai Zasshi,1999,37(7):531-537.

[9]Yamagi wa S,Ichida T,Sato K,et al.Liposome-encapsula-ted Ok-432specifically and sustainedly induces hepatic natural killer cells an intermediate T cell receptor cell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5(5):542-549.

内引流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们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20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9~42岁, 平均27.85岁, 右侧10例, 左侧10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为8.8cm×7.4cm×6.2cm。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18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7~41岁, 平均29.89岁, 右侧10例, 左侧8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9.0cm×7.5cm×6.4cm。

1.2 手术方法

1.2.1传统脓腔切开引流方法:术前彩超定位后, 局麻或全麻下于脓肿最低位取放射状切口、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切开, 切口长度一般小于脓腔2~3cm, 脓腔大者, 取对口引流, 清除坏死组织后,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后, 无需彻底止血, 直接填塞凡士林纱布, 压迫止血, 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后, 在无麻醉情况下取出凡士林纱布,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换药, 每天1~2次, 换药2~5周。

1.2.2 VSD应用于脓肿切开引流

(1) 材料和设备:武汉市神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VSD-M-P型VSD负压引流专业吸引机及负压引流瓶;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泡沫材料) , 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cm×25cm大小的切口用贴膜。

(2) 手术方法:术前彩超定位, 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于脓肿最低位或脓肿穿透处取放射状切口或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 切口长约2.5~3cm, 分开脓腔分隔, 吸尽脓液, 刮除脓壁坏死组织后, 大量3% 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后, 电凝彻底止血, 根据脓腔大小修剪VSD泡沫材料, 放入VSD泡沫材料, 使泡沫能从脓腔最低端达到最高端, 切口用贴膜封闭, 患者在PACU时使用普通负压壶连接, 回病房后使用配套负压壶, 负压调至450mm Hg, 24小时后负压调至350mm Hg, 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2500ml/24小时。其后无需换药, 7天后在全麻或局麻下取出VSD泡沫材料, 行切口二期缝合, 常规用4-0微乔线缝合腺体和皮下, 3-0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连续缝合皮肤, 脓腔放置番氏引流管, 2~4天后取出引流管, 患者出院, 术后10天切口拆线。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过治疗均痊愈。传统手术组每日换药, 均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约10天后出院在门诊每1~2天换药一次至痊愈, 时长约2~5周。VSD组第一次手术后无需换药, 7天后行第二次手术, 术后换药约2~3次, 为简单换药, 术后10天切口拆线。传统手术组切口长, 切口愈和后瘢痕明显, VSD组手术切口短, 愈合后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 患者较为满意 (见表1) 。

3 讨论

乳房脓肿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 对乳房的外观有较高要求。Eryilmaz[1]等认为, 脓腔直径小于5cm的脓肿适合超声引导下穿刺, 此种方式若能治疗痊愈, 病人可获得最佳的乳房外观;直径大于5cm的脓肿, 常规的切开引流术仍然不可避免。对于小于5cm的乳房脓肿置管引流常因脓腔的分隔和脓液黏稠容易堵塞引流管而限制了置管引流的应用[2]。VSD的应用使乳房脓肿可以在小切口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引流的治疗方法相比, VSD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以下优点, 1手术切口小, 大约2.5~3cm, 能够放入VSD吸附材料即可;2创口愈合时间短。负压吸引能快速关闭脓腔, 并持续吸引出脓腔的分泌物, 消除了细菌繁殖的培养基, 同时密闭敷料又阻止了外来细菌的入侵, 有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3,4,5]。VSD还能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减轻组织水肿[6], 达到促进肉芽的快速生长, 从而能使脓肿引流术后7天左右可以施行切口的二期缝合, 缩短了乳房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愈合时间。3减轻病人痛苦。传统的治疗方法术后24小时后开始撤出填塞的凡士林油纱条,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换药, 每天1~2次, 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怖和身体上的疼痛。而VSD术后无需每日换药, 冲洗管持续24小时冲洗即可, 不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疼痛感觉。4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节省了每天的换药时间。5患者对乳房的外形满意度高。因传统方法一般无需切口二期缝合, 脓腔由大量的肉芽组织生长填充, 乳房外观变形者较多, 而且切口大多对合不好, 因此患者对乳房外形及切口瘢痕满意度不高。而VSD在负压吸引下, 关闭了脓腔, 肉芽组织形成相对较少, 切口二期缝合时切口皮肤对合良好, 同时可以对乳房进行微整形, 使乳房外观变形较小, 患者满意度高。

注:与传统组比较, * P<0.05。

但是, 在临床中VSD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1 VSD特定负压瓶的连接, 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而施行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术后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2 VSD的放置多数需要在全麻下进行, 而且有特定的负压瓶, 因此患者需住院治疗。而部分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可以在门诊行乳房脓肿的切开引流术。

参考文献

[1]Eryilmaz R, Sahin M, Hakan-Tekelioglu M, et a1.Management of lactational breast abscess[J].Breast, 2005, 14 (4) :375-379.

[2]Garg P, Rathee S K, Ial A.Ultrasonically 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breast abscess[J].J Indian Med Assoc, 1997, 95 (11) :584-585.

[3]Weed T, Ratliff C, Drake D B.Quantifyingbacterial bioburden during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oes the wound VAC enhance bacterial clearance[J].Ann Hast Surg, 2004, 52 (3) :276-280.

[4]Polykandriotis E, Kneser U, Kopp J, et a1.Modified gloving technique for vacuum therapy in the hand[J].Zentralbl Chir, 2006, 131 (Suppl1) :36-39.

[5]Plikaitis C M, Molnar J A.Subatmospheric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nd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basic science and current clinical successes[J].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06, 3 (2) :175-184.

CT引导下肝脓肿引流术的分析 篇9

【关键词】CT;肝脓肿;引流;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90-01

肝脓肿是由于阿米巴原虫或者细菌感染引起,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针对肝脓肿的治疗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引流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周期较长,费用高,患者及家属常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此法:外科引流治疗对肝脏损伤较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运用于肝脓肿引流的频率越来越高[1],CT引导下对肝脓肿行经皮穿刺引流的方法现在已成为肝脓肿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笔直为了探讨CT引导下对肝脓肿行经皮穿刺引流的效果,对于院30例肝脓肿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引流30例肝脓肿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为48岁。单发脓肿25例,余下5例为多发脓肿。脓肿直径2cm-13cm,平均直径7.5cm。肝右叶22例,余下8例为肝右叶。所有患者均在CT检查提示下证实脓肿已部分或者全部液化。

1.2方法

1.2.1仪器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是美国GE公司生产的螺旋CT机,选用6-10F引流管、穿刺包、扩张器、闭式负压引流袋及连接管,18~23G抽吸针和导丝,0.9%氯化钠溶液500ml,2%利多卡因5ml,、8万u庆大霉素4支,76%泛影葡胺20ml。

1.2.2穿刺方法

本研究术前为患者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六项等。病人取仰卧位或者右侧卧位,CT机下观察肝脓肿的部位、大小、数量,确定穿刺的层面及穿刺点。在生理解剖的指导下以肝脓肿最大的截面做为进针的最理想层面,穿刺点规范消毒后,使用注射针头模仿穿刺针的进针角度穿刺皮下,予再行CT确认针头的具体位置。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管和穿刺针后将它们连接,沿着穿刺点按照确定的方向以2-3步的方法到达耙点后沿着穿刺针将引流管推入3cm左右,退出穿刺针抽取脓液,予行脓液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当脓液抽取完毕后,予含有抗病药的生理盐水10ml反复冲洗、抽吸,直到冲洗液清澈后结束操作,连接负压引流袋。

2、结果

30例患者均穿刺引流成功,其中26例放置引流管法引流成功,4例行分次抽取引流后成功总成功率100%。对30例患者行2个月的随访,28例病灶消失,2例患者转外科手术。

3.讨论

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肝脓肿的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术配合抗生素治疗,但是外科手术存在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病死率的弊端,单纯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周期长,导致细菌耐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运用于肝脓肿引流的频率越来越高,CT引导对肝脓肿行经皮穿刺引流的方法现在已成为肝脓肿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CT地引导下,肝脓肿的部位、数量更加确定,穿刺的位置、角度更加精准,使肝脓肿经皮穿刺引流更为安全和便捷[2,3]。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4-6],经皮穿刺引流肝脓肿的成功率70%-100%,这和本研究的数据是相符合的。本研究30例患者均穿刺引流成功,总成功率100%。对30例患者行2个月的随访,28例病灶消失,2例患者转外科手术。2例引流失败转外科手术的患者主要是脓肿化不够,造成了引流过程中抽吸困难,浓液无法完全被抽出,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脓肿未完全液化的患者建议现尽心内科保守治疗,待脓肿完全液化,脓壁完全形成后再行经皮穿刺引流术。

本研究30例患者,其中26例放置引流管法引流成功,4例分次抽取引流后成功。分次抽取得患者是肝脓肿较小,部位较深,在抽吸中随着脓腔的逐渐变小,操作者逐渐退穿刺针,避免穿刺针将脓腔壁刺破,造成感染扩散。对于26例放置引流管法的患者是属于病灶较大,部位较浅的肝脓肿。

总之,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创伤小、安全、简便,治愈率高,对大多数肝脓肿病人,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87.

[2]杨志国,贾庆英。胡效坤。等。CT引导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引流术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杂志,2003,13(9):633.

[3]郑继爱,许根兔。王晓其.猪尾巴导管在CT引导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4):422.

[4]林脯,郑宝群。陈丽函.超声引導下穿刺抽腔内注射甲硝唑治疗肝脓肿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3.2:210.

[5]Lo RH。Yu SC,Kan PS.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abscess:factors influencing patients outcome【J】.Ann Aead Med Singapore。1998,27:173.

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研究中的所有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5.05±13.17)岁;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5.06±13.19)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以将其用作对比分析(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接待,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其次,护理人员要通过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观察来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患者恐惧、紧张以及忧虑等不良情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还要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侧脑室引流术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帮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1,2]。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并进行了解,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能够自我调节情绪,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1.2.2 引流感染预防

每天要对引流管口进行一次消毒换药处理,确保敷料的干燥与清洁,对置管部位的切口进行观察,了解其是否出现肿胀以及发红的现象。每天对引流袋进行更换,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3]。在将患者搬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引流管的开关夹闭,然后再搬动患者,防止引流液反流。每天采用碘伏对引流装置的接口处进行消毒。每天采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一次消毒,要适当控制每天探视患者的人数。除此之外,要加强患者基础护理,确保引流管切口处皮肤的干燥。如果穿刺部位出现化脓、红肿以及脑脊液漏的现象,则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科学及时处理穿刺点。

1.2.3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1)首先,要将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其出现扭曲与打折的现象,并且使其高于患者头部十五到二十厘米。要确保引流管的近头端比远端长,避免出现虹吸现象。在搬动患者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引流管进行牵拉,进而使得引流管脱出或者移位。(2)其次,要对引流液的性状、颜色以及量进行仔细观察,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脑脊液二十四小时能够分泌四百到五百毫升,因此每天的引流量不能够超过三百毫升。如果引流脑脊液的颜色突然间便为红色,并且伴有大量的血凝块,这说明患者的颅内出现了再出血的现象,就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进行相应处理[4]。(3)对引流的速度要进行有效控制,不能过快与过量,要对引流管的高度进行调整,确保其匀速流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2例出现颅内感染,3例并发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为14%;观察组中1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P<0.05)。

3 讨论

临床上,脑出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脑室内造成的血肿病发十分突然,并且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导管会被血块阻塞或者压迫,进而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出现,患者的颅内压也会显著升高,患者的脑干以及下丘脑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5]。研究显示,侧脑室引流术能够有效治疗脑出血[6]。除了对患者进行及时性的治疗外,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出现诸多并发症。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侧脑室引流术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结论:综合护理在侧脑室引流术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加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11(19):236.

[2]陆珊珊,王菊廷,陈东亮,陈承英,胡晓晴,刘叶婷,刘丽秀,黄春盈,黄子娟,宋小春,罗福燕.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12(22):2056-2058.

[3]董津平,昂梅鲜,李岚,朱凤华.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4(04):51-52.

[4]倪志宏.侧脑室引流在脑室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病案,2015,24(10):74.

[5]陆珊珊,韦翠英,王菊廷,张善芳,郑雪,冯鹏雄,王广裕,陈家莲,李世芬.改良式脑室引流装置在侧脑室和腰椎交替引流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19(08):75-76.

上一篇:经济激励制度下一篇:非参数GARCH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