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2024-05-28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通用8篇)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1

脑室引流的教学查房

查房内容:脑室引流的护理 查房形式:护理教学查房 查房地点:十六病区 查房时间:2013-04-12 主讲人:陈春红

参加人员:徐丽丽 邵小萍 缪小勤 任飞燕 杨敏 黄薪屹 施思 顾优 陈佳雯 陈香香 实习生

陈春红:大家好!我们今天组织一次教学查房, 目的就是让各位对脑室引流的护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下面有责任护士介绍病情。

杨敏:抢5床 张德成,男,67岁,因“突发意识不清17小时余”于04-11由门诊拟诊为“丘脑出血 脑室铸型”收住入院。查头颅CT示:丘脑出血,三脑室、四脑室出血,脑室铸型。患者神志欠清,GCS6分,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入院后于10:45在全麻下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气管插管术”。术后患者神志欠清,GCS8分,自动睁眼,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于04-12在无菌操作下行”尿激酶引流管冲洗”。

陈春红:通过杨敏的汇报,大家对病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病史大 家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想进一步了解的? 全体护士:没有。

陈春红:脑出血的病人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呢?

黄薪屹:(1)意识变化:是反映病情变化,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征。一般认为昏迷出现快而深,表明出血早期即破入脑室,或出血量较大;浅昏迷状态,表明出血量少,出血可能局限大脑半球或内囊外侧。(2)瞳孔变化:脑出血患者起病早期瞳孔缩小,多因大脑半球出血动眼神经受血液刺激所致。病侧动眼神经受压,可见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脑桥出血,破坏了脑干内交感神经纤维,瞳孔呈针尖样,眼球固定。(3)生命体征:认真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可协助诊断病情,及时进行处理。如放出血早期,呼吸多深而馒,病情恶化时,即表现快而不规则;如出现呼吸急促、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则说明呼吸中枢受到损害。若脑出血患者表现剧烈头痛呕吐、脉缓慢、血压升高、伴有意识障碍如进入昏迷以及瞳孔大小不等改变,应考虑为颅内血肿形成所致的脑疝前期表现。(4)观察排泄物:应注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及性质,及时留取标本。如呕吐物为咖啡色及柏油祥便,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变化,查血型及交叉反应试验,备好输血器。若胃隐血阳性,应常检查pH值使胃液保持中性状态,按医嘱给服制酸剂或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陈春红:下面我来讲一下脑室引流的术后护理.1 病人回病房后,应立即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接上引流瓶或袋,并将引流瓶或袋悬挂在床 头,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家属不要随意改变引流瓶或袋的位置和高度。2.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病人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翻身和护理操作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对意识不清、躁动病人,要加强防护措施,一旦引流管脱出或与引流瓶脱开,切忌自行接回,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消毒处理。3.观察记录引流速度和引流量,一般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引流速度和量过快或过多应通知医生。如病人有颅内感染,脑脊液分泌增多,则引流量可相应增加。4.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逐渐加深,有脑室内出血,应马上通知医生。颅内感染的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有絮状物。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或袋,记录引流量。操作应由护理人员执行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6.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4天,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夹管后如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通知医生。

陈春红:患者行尿激酶引流管冲洗是应注意哪些?

杨敏: 行尿激酶灌注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每日更换引流瓶,引流管接口处用无菌敷料包裹。尿激酶灌注时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再出血。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颅内高压症状,必 要时提前开放引流管,以减轻颅内压力,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陈春红:脑室持续引流中出现故障时如何处理?

缪小勤:(1)防止引流管曲折,护士应随时检查并保持引流管位置正确,尤其在翻身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均应仔细检查,如发现曲折应及时纠正。(2)防止引流管阻塞,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应用双手顺行捏挤至引流管通畅。(3)防止引流管脱出是脑室引流成功的关键,对于清醒者应向其解释与指导取得主动合作,对于意识障碍者可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适当加以约束。引流管穿出头皮堵塞处要用缝线固定1~2针且松紧适宜,过紧会影响引流,过松则易脱出。局部覆盖的敷料也应用胶布牢靠固定,勿将引流管固定在床头,以免头部转动时引流管拔出。一旦引流管脱出切不可将其插回脑室内,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若为连接管接头处脱开,应及时关闭引流管上端,在无菌操作下迅速更换一套脑室引流装置

陈春红:脑出血术后饮食我们应注意哪些呢?

顾优:患者鼻饲流质时应注意①少量多餐,每次量少于200毫升.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防止消化不良。②宜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低盐饮食。避免由于钠离子在机体潴留可引起血压升高,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保证病人营养,有利于手术后组织的修复。③温度38~40℃,防止烫伤病人。④抬高床头15°~30°,进饮食后半小时内 勿改变病人体位,防止食物反流。⑤防止胃管脱出,胃管脱出时注入食物可导致食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应妥善固定不能自行拔出。⑥喂食前要证明鼻饲管确实在胃内。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痰浊淤血症状基本缓解,病人体质虚弱表现比较突出。此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宜食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忌肥甘,戒烟酒,多食白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还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改善血液黏滞有利。每日食盐用量要小,大约3克左右,可于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除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此外,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

陈春红:脑出血术后康复要注意哪些?

杨敏:

1、高压氧治疗

2、正确的体位摆放(在床上):抗痉挛体位、定时翻身。

3、针灸治疗、中药治疗

4、体位转移训练:包括在床上的翻身、坐位的平衡、从床到轮椅的转移以及反之等等。(基本上大部分患者可以在无需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5、语言训练:有专门的治疗师。可以有一对一的治疗方案。

6、如果下肢肌力达到3级,应当开展步态训练。(简单说是教会走正常的步态,建议一定要做,正确的步态对恢复是相辅相成的,不正确的步态得不到纠正的话以后将很难再改变。)PS: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也在这个里面。

7、物理治疗:功能性电刺激、中频脉冲电疗法等等。

8、保持关节活动范围:四肢关节应有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完全有康复治疗师完成,主动运动-辅助运动由患者自己外加旁人辅助完成。

护士长: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知道你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脑室引流管的护理特别重要,希望大家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有病情变化是立即通知医生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研究中的所有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5.05±13.17)岁;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5.06±13.19)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以将其用作对比分析(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接待,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其次,护理人员要通过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观察来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患者恐惧、紧张以及忧虑等不良情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还要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侧脑室引流术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帮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1,2]。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并进行了解,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能够自我调节情绪,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1.2.2 引流感染预防

每天要对引流管口进行一次消毒换药处理,确保敷料的干燥与清洁,对置管部位的切口进行观察,了解其是否出现肿胀以及发红的现象。每天对引流袋进行更换,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3]。在将患者搬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引流管的开关夹闭,然后再搬动患者,防止引流液反流。每天采用碘伏对引流装置的接口处进行消毒。每天采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一次消毒,要适当控制每天探视患者的人数。除此之外,要加强患者基础护理,确保引流管切口处皮肤的干燥。如果穿刺部位出现化脓、红肿以及脑脊液漏的现象,则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科学及时处理穿刺点。

1.2.3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1)首先,要将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其出现扭曲与打折的现象,并且使其高于患者头部十五到二十厘米。要确保引流管的近头端比远端长,避免出现虹吸现象。在搬动患者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引流管进行牵拉,进而使得引流管脱出或者移位。(2)其次,要对引流液的性状、颜色以及量进行仔细观察,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脑脊液二十四小时能够分泌四百到五百毫升,因此每天的引流量不能够超过三百毫升。如果引流脑脊液的颜色突然间便为红色,并且伴有大量的血凝块,这说明患者的颅内出现了再出血的现象,就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进行相应处理[4]。(3)对引流的速度要进行有效控制,不能过快与过量,要对引流管的高度进行调整,确保其匀速流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2例出现颅内感染,3例并发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为14%;观察组中1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P<0.05)。

3 讨论

临床上,脑出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脑室内造成的血肿病发十分突然,并且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导管会被血块阻塞或者压迫,进而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出现,患者的颅内压也会显著升高,患者的脑干以及下丘脑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5]。研究显示,侧脑室引流术能够有效治疗脑出血[6]。除了对患者进行及时性的治疗外,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出现诸多并发症。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侧脑室引流术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低。结论:综合护理在侧脑室引流术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加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11(19):236.

[2]陆珊珊,王菊廷,陈东亮,陈承英,胡晓晴,刘叶婷,刘丽秀,黄春盈,黄子娟,宋小春,罗福燕.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12(22):2056-2058.

[3]董津平,昂梅鲜,李岚,朱凤华.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4(04):51-52.

[4]倪志宏.侧脑室引流在脑室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病案,2015,24(10):74.

[5]陆珊珊,韦翠英,王菊廷,张善芳,郑雪,冯鹏雄,王广裕,陈家莲,李世芬.改良式脑室引流装置在侧脑室和腰椎交替引流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19(08):75-76.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6

脑室出血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脑窒出血,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出血直接阻碍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脑深部结构破坏,特别是损伤和挤压丘脑下部及脑干,产生脑疝,引起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等[1]。采取微创技术进行脑室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使腦脊液循环通畅,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3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微创穿刺脑室引流术,术后辅以脱水降颅压,支持治疗及防治各种并发症,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认为重点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见性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是保证脑室有效引流,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4~70岁,平均56.3岁。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病脑室出血32例,其中丘脑出血1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合并应激性溃疗出血2例,肺部感染2例,脑疝形成2例,本组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确诊为脑室出血。

手术及引流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止血,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及支持治疗。经头颅CT定位,于出血后6~72小时内在床旁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根据情况于术后48小时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尿激酶1~2u加入生理盐水2~4ml溶解后缓慢注入脑室(每次≥2分钟),关闭引流管1~2小时,开放引流管并密切观察脑室内积血及脑脊液通畅情况,以后1次/日,尿激酶应用依据脑室内积血多少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而定。CT复查脑室积血消失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暂关闭引流管1~2天拔管,本组留置引流管4~10天,平均7.2天。

结果

治愈10例,好转12例,死亡4例,治愈好转率61%,死亡率11%。术后并发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治疗2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发生,无护理并发症出现。

护 理

术前护理:①术前躁动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应用,使患者安静,必要时健侧肢体给予约束带应用,备皮剃头[2]。②去枕仰卧,固定好头部。③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准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器材,如止血药物及吸引装置等。

术后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躁动不安、意识不清者,应给予健侧肢体约束带约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如出现抽搐、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②严格调节引流管高度,过高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过低易引起低颅压。引流袋入口高度高于脑室10~15cm为宜,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速度,初期不易过快,以免扩大的脑室突然减压后引起塌陷,导致脑疝形成,每天引流量不宜超过400ml。③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清醒患者做好解释,躁动者要防止引流管脱出。避免管道扭曲、折叠、受压,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并做好记录。术后几天脑室液呈血性,经其引流逐渐转为橙黄色,最后变为正常。引流过程中,脑脊液色泽加深,提示再出血,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应立即将引流管放低,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并做细菌培养。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脑室引流袋,更换前先关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入脑室。引流管末端用2.5%碘酊或75%乙醇消毒后再连接引流管,每天更换穿刺处敷料1次,若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头部垫无菌巾,污染时立即更换,如外出检查,必须关闭引流管,预防脑室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良好。⑤拔管的护理:脑室引流不易过久,不超过15天,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待颅内压缓解后,复查头颅CT确定脑室内出血吸收。脑脊液循环畅通,考虑拔管。拔管前暂关闭引流管1~2天,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拔管后观察穿刺孔处有无脑脊液流出。

病情观察:①意识观察: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发病时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其判断方法,以格拉斯哥计分法为最常用。最低3分,最高15分,7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昏迷越深。9分以上可认为无昏迷。②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缓慢,脉搏细弱,血压高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要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③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血压升高常提示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血压下降提示循环不良,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

并发症的预防:①再出血是颅内压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处理困难,预后差,应以预防为主。②肺部感染和呼吸道观察:也是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大多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脱水剂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长期卧床,均可导致排痰困难、痰液坠积等造成肺部感染[3]。

脑室出血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及时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负担,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出正确评估,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并且方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初.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

2 胡长明,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3-254.

3 孙艳红.重型脑室出血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15-16.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治疗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 就诊年龄45-70岁。入选标准: (1) 发病24-48h内入院; (2) 生命体征较平稳, 无脑疝, 无脑干功能障碍、无凝血机制障碍, 无心、肺、肝、肾严重疾患、无颅内感染者; (3) 确诊或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除外; (4) 患者及家属同意。对照组22例 (以我院1996年10月-2004年1月进行内科保守治疗22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为对照) , 其中男11例, 女11例, 年龄50-70岁。全部病例症状、体征、病程及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 且经头部CT证实为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室内血肿>15mL或Ⅲ、Ⅳ脑室梗阻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者。两组患者入选标准、年龄、发病时间及出血量等经统计学检查无显著差异[1,2,3]。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全部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11例选左侧脑室前角、7例选右侧脑室前角、2例选双侧脑室前角。均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脑室穿刺及脑室引流术, 每日向引流管内注入2万U尿激酶, 注入后引流管关闭, 4-6h后开放, 平均引流4-5d。对照组:应用脱水剂降颅压加脑细胞活化剂等内科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与治疗前、中、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脂、血糖、离子及心电图等检查。

2 结果

治疗组中有2例因再出血死亡 (占10%) , 并发应激性溃疡者5例 (占25%) , 无并发脑积水及颅内感染者。对照组中死亡11例 (占50%) , 再出血 (占18%) , 并发应激性溃疡者6例 (占27%) , 并发脑积水2例 (占9%) 。两组观察病死率比较:治疗组病死率低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一极其凶险的急性脑血管病, 占脑出血的3-5%, 是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死亡率极高。脑室出血使脑室急速膨胀、扩大, 颅内压增高压迫脑室周围组织易出现下丘脑症状如中枢性高热、内分泌障碍、呼吸循环异常以及脑疝。另外由于脑深部结构破坏所致多器官衰竭等情况从而导致死亡。非手术治疗即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 死亡率高、预后差。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优点较多, 可早期吸出学业、清除血肿, 解除脑组织受压。减少血肿内凝血酶的释放, 同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块减轻脑水肿, 有效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减少交通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以及迟发性脑损害的发生, 对抢救生命、减少合并症有重要意义, 尤其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 明显改善远期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209-212.

[2]王松龄, 周生花, 王伟民.脑室内出血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C].第四届全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6:57-59.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5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脑脊液;脑室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54-01

我科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68例脑室出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再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22~81岁,平均47岁。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47例,脑血管畸形破入脑室21例。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行CT检查。按出血来源分: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42例,单纯脑室出血26例。按出血累及的脑室分:一侧脑室积血18例,双侧脑室积血16例,双侧脑室及三脑室积血7例,双侧脑室及四脑室积血14例,全脑室积血或铸型13例。

1. 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脱水治疗,同时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其中单侧引流33例,双侧引流35例。方法如下:侧脑室额角穿刺置内径4~5 mm的硅胶管行脑室外引流,并以尿激酶1~2万U加生理盐水3 ml稀释注入脑室内,夹管1~2h开放,1次/6h。为保证引流通畅和有效,前24~48 h保持低位引流,然后使引流管抬高于脑室平面15 cm,每天控制血性脑脊液引流量在150~200 m l。术后2d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方法如下:患者取侧卧位,曲膝,常规消毒铺巾,用利多卡因自穿刺点逐层浸润麻醉,应用国产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穿刺包,以18号硬膜外套管针穿刺L4-5或L3-4椎间隙。取穿刺套针沿棘突间隙垂直进入,至患者有明显突破感后,退出针芯,见有脑脊液流出,即为穿刺成功。经套管针置入导管,方向向着枕大池,进入蛛网膜下腔,长度约5~6 cm,便于不通畅时调整。确认导管引流通畅后,拔出套管针,用胶布沿脊柱方向固定引流导管,外接引流袋。其高度一般高于腰椎平面5~10 cm,其后视引流量及病情调整引流管的高度。引流时间一般5~7d,引流液变清,头颅CT复查显示脑室内积血消失,第三、四脑室导水管及室间孔通畅;试夹管24h,临床症状无恶化,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存活64例,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28例;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20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行走)10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4例;Ⅴ级(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4例。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其发病率很高,均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当各种原因导致血液进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其分解产物可堵塞蛛网膜颗粒,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症状。[1]

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红细胞破坏后释放一些促血管痉孪的物质,导致脑缺血。通过引流能很快的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减少脑血管痉孪的发生率,同时还避免了蛛网膜颗粒的阻塞而导致的脑脊液吸收障碍,[2]从而有效的避免脑积水的发生。本组68例均及时做脑室外引流,通过引流管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有效的加快了脑室内血肿的溶解,能提前恢复脑脊液的通畅循环,及时缓解了颅内压和脑室扩张,解除了脑病对脑干的压迫和继发损伤,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后期的进一步治療,赢得了机会和时间。另外,腰大池及时置管持续外引流,能有效的加速脑脊液在循环通道中的流动和清除脑脊液中的血细胞成分,避免了单纯行脑室外引流,脑脊液从引流管出头皮处渗漏致脑室内感染。当颅内感染时,引流感染的脑脊液是所有外科感染时的绝对指征。[3]腰大池持续引流术也方便颅内压的监测和脑脊液的化验,方便鞘内给药,避免重复腰椎穿刺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并能减轻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因此,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是治疗脑室出血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4]

为了保证安全有效地引流,进行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时应注意:①先进行侧脑室外引流,并保持低位引流24~48h,以清除部分脑室内积血,解除幕上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防止因腰大池穿刺引流脑脊液导致的幕上下压力不平衡所引发的枕骨大孔病;②注意控制血性脑脊液的引流量,以150~200 m1/d为宜,既可达到有效引流,又能防止因过多引流引发的并发症,如脑病、急性硬膜下血肿、气颅、低颅压头疼等; ③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的逆行感染。④加强术后护理巡视,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保证引流通畅。

参考文献:

[1] 白惠霞.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7(2):117.

[2] 李国平.289例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总结[J] .华西医学,2000,15(1):53-54.

[3] 范 元,梁 健,肖继红,等.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并注入尿激酶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8例, 女性4例。年龄50~78岁, 平均62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20例。入院前均在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单纯脑室出血13例, 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19例, 出血量20~100m L。

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行侧脑室前角穿刺, 穿刺成功后置入10号硅胶管外接颅脑外引流器组合。同时行腰3~4或腰4~5间隙穿刺, 成功后接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用导管外接同样闭式无菌引流装置。平卧时, 腋中线水平面与脑脊液水柱平面应维持在10~15cm, 引流量10~20m L/h, 每日总量250~450m L。依引流量控制外引流器高度。脑室内积血凝固给予尿激酶5万单位, 1次/d, 注入后夹管3h后开放。引流时间超过7d。每日侧脑室引流管内生理盐水4m L, 庆大霉素5000单位注射夹管引流2h, 直至脑脊液引流至澄清, 复查CT血肿消失, 给予试夹管后无特殊不适给予拔管。

2 结果

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30例无并发症治愈出院, 1例术后10d中枢感染放弃治疗, 1例肺部感染经治疗治愈出院, 术后3个月复查脑实质脑室无出血, 部分脑实质软化灶。

3 讨论

脑室出血发病率高, 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多数原因系高血压脑出血所致。2004年以前我科行单纯侧脑室引流, 无法精确控制引流量。中脑导水管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凝块不易清除, 拔管后易出现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导致死亡。原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不能控制引流量, 有过度引流造成脑出血加重或再次出血造成脑疝可能。

4 作者体会

(1) 患者多为老年人, 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等老年性疾病, 微创手术是安全的手术方法之一。 (2) 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 防止出血加重及再出血, 诱发脑疝。 (3) 动态复查CT, 了解血肿变化。 (4) 手术及每日注药前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避免中枢感染。 (5) 规范治疗老年合并症。

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交替持续引流术在脑室出血中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32例脑室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脑室出血病例经积极行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交替持续引流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效果良好。结论 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交替持续引流术克服了单纯侧脑室引流及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的不足, 在脑室出血的治疗中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室出血,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引流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 2005:872~875.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传统组25例, 男16例, 女9例, 年龄56~76岁, 平均年龄66岁;新型组25例, 男20例, 女5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67岁。两组病人均是自发性脑出血, CT扫描示: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入院时均有意识障碍及高血压病史, 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区, 按王耀山等[3]提出的方法计算脑室内血肿量均在40~80mL, 且均有手术指征的病人。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予行脑室外引流术+血肿腔锥颅抽吸引流术, 术后均予脱水、利尿、降压等对症处理。传统组病人术后使用传统脑室引流袋, 即将脑室引流管连接引流袋悬挂在床旁, 高度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4]。通过观察头部敷料及开放式脑内压测压装置监测颅内压;新型组病人术后使用新型脑室外引流器, 是将水封瓶悬挂于床旁, 水封瓶有防止返流作用, 水封瓶的下部有两条引流管, 一条接引流导管, 一条接引流袋, 引流袋悬挂床边, 高度要低于水封瓶, 接引流导管的引流管上有莫菲式滴斗, 两条引流管上均设有开关调节器, 水封瓶底为锥形, 尖端设排液口并用帽塞与其配合密封, 拔下帽塞可将引出液迅速干净地排除。贮液袋、引流管、脑室管均标有刻度。

2 结果

根据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 将脑出血预后分为5级, 1级:基本治愈;2级:显效;3级:好转;4级:植物生存;5级:死亡。

新型组病人基本治愈23例, 基本治愈率为92%;1例显效, 占4%;1例好转, 占4%;无死亡病例。传统组16例基本治愈, 基本治愈率64%;1例显效, 占4%;6例好转, 占24%;2例死亡, 占8%。新型组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率为0) ;传统组2例发生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率为8%) 。

3 临床应用

对于脑室外引流的病人, 术后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新型脑室外引流器在自发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预防颅内感染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3.1 观察和记录

正确观察脑室引流病人脑脊液的性状及量,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术后1~2d常略带血性, 后转为橙黄色。脑脊液的总量成人约100~150mL, 每分钟分泌0.3mL, 每日约400~500mL, 每6~8h更新一次, 每日分泌量为全部脑脊液的3倍。因此, 每日引流量应小于500mL, 脑脊液量增多应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器能准确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引流器的水封瓶、引流袋、引流管均有准确精密的刻度。

3.2 可以控制速度

在脑室引流的早期要特别注意, 避免突然降压造成脑皮质塌陷。新型脑室引流器可使脑室内的引流液均匀流出, 有效预防颅内压骤高骤低, 使颅内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3 预防感染

脑室引流是引起脑室感染的途径, 若脑脊液浑浊或有絮状物, 提示颅脑感染, 应报告管床医生, 必要时行细菌培养并抗感染治疗, 脑脊液中GLU、LDH、LA3项生化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价值[5]。新型脑室外引流器的调压器上部内接引流管的排出口, 下部设通气管用于排出空气, 若贮液袋贮液过满, 可经排气管溢出, 能有效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的颅内感染。

3.4 调节颅内压

脑室引流时, 脑脊液柱的高度为颅内压, 成人正常为70~200mmH2O[6]。颅内压不可过高或过低, 颅内压过高, 则没有起到脑室引流的作用, 仍可导致脑疝;颅内压过低会导致颅内低压综合征。新型脑室外引流器能及时准确监测颅内压, 水封瓶的高度可随时因颅内压的高低来调节, 可有效防止颅内压过高或过低。

4 讨论

脑室置管是既能进行颅内压监测, 又能引流脑脊液的方法[7]。新型脑室外引流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这种装置是一套整体系统, 该装置使用方便, 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 可随时反映引流的液体量, 使用安全方便。新型脑室外引流器根据临床实际出发, 有效地减少了脑室引流病人各个环节发生感染的机率, 降低了颅内感染, 同时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杨静静.脑室引流的方法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82, 2 (12) :21-23.

[2]邢治刚, 陶思祥.现代神经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49.

[3]王耀山, 赵崇智, 王小梅, 等.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CT与临床[J].中华神经精神科科杂志, 1984 (17) :27.

[4]刘雪琴, 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265.

[5]代碧珍.脑脊液三项生化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C].2004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6]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5.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8

关键词: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引流管,护理

脑室内出血在颅内出血中占有较大比重, 其易引起颅内压力增高以及脑疝的形成。而脑室外引流术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方法, 但仍需与对应的护理予以配合[1]。为探讨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效果, 本文回顾性分析109例患者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09例脑室内出血需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临床资料, 并行头颅CT检查确诊。男女比例59∶50, 年龄29~72岁, 平均年龄 (49.28±2.17) 岁, 引流管放置时间3~10d, 平均 (5.57±2.07) d。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1) 环境护理:应保持病房清洁与空气清新, 将患者予以隔离安置, 使用单人房间;同时使用气垫垫于患者背部, 定时予以翻身, 并加强口腔清洁。 (2) 心理护理:术前通过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向患者予以知识宣教, 并详细解答其疑问;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流程, 主动关心其住院生活;通过与其耐心交谈, 了解其焦虑困扰所在, 给予适当的鼓励;并通过引导家属正确陪护使患者增加信心。

1.2.2 引流管护理:

(1) 引流管固定:应有效固定引流管以保证其通畅;通过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将引流密封瓶挂于病床床头, 且高于患者脑室10~15cm;挂置成功后, 护理人员勿随意更换或移动引流袋位置。 (2) 引流液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引流速度等, 通过与正常分泌量 (脑脊液0.3ml/min) 比较, 予以判断;若颅内继发感染, 则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因此每日应引流<500ml为宜。术后第1~2天时, 引流液应增加至500ml/d, 且颜色呈血性, 3~4d后逐渐转清。护理人员应根据上述判断方法, 对患者情况予以准确判断, 情况异常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3) 引流系统密闭性:引流管各接口应使用无菌敷料予以包裹, 患者头部下垫放无菌治疗巾, 每日对伤口敷料进行清洁;且更换引流袋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夹紧引流管, 且切勿随意拆卸引流袋。引流袋需更换1次/d, 更换前应先夹闭引流管, 并在管口使用碘酒予以消毒。 (4) 引流时间:应控制在<7d, 超过易发生颅内感染;拔管时, 应先夹闭引流管24h, 若患者无法耐受, 可夹闭1~2h后再开放引流, 通过夹闭时间的不断累加起到延长作用, 方可顺利拔管。

1.3 效果判断与观察指标

判断标准:患者7d内顺利拔除引流管, 且没有发生感染症状, 引流液增加至500ml为显效;患者大约7d时顺利拔管, 有发生感染症状经处理改善为有效;患者拔管时间>7d, 且出现感染现象较多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依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 (SAS&SDS) 评价心理状态, 得分高低与情绪好坏成反比[3]。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 表示, 用χ2检验, 若P<0.05, 表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护理效果:109例患者中, 显效71.56% (78/109) 、有效30 (27.52%) 、无效0.92% (1/109) , 总有效率99.08% (108/109) 。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率13.76% (15/109) 、消化道出血率9.17% (10/109)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情况:护理后SAS、SDS评分分别为 (26.57±0.63) 分、 (28.33±1.22) 分均优于护理前的 (34.24±0.98) 分、 (39.31±1.03)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其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较多并发症, 不仅需手术及时治疗, 还与术后引流时的相关护理配合有关[4]。本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结果表明, 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因为: (1) 患者予以隔离安置, 均使用单人房间; (2) 引流的密闭性干预, 使用无菌敷料包裹引流管接口, 并配合无菌治疗巾的放置; (3) 护理人员定期的清洁消毒, 促使患者不易再次感染; (4) 更换引流管时正确操作, 有效避免液体逆向感染[5,6]。另外, 通过分析本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 结果显示:护理后SAS、SD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表明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可能与心理护理有关, 具体表现为:术前知识宣教、解答疑问, 通过讲解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流程, 使患者对疾病予以了解;此外, 通过护理人员的主动性,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从而给予相应鼓励, 促使其焦虑及抑郁情绪得以缓解[7]。此外, 通过分析本组护理效果, 结果显示:护理总有效率为99.08%, 表明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可能与引流管护理有关, 通过固定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等措施, 以控制并发症及问题的发生。具体表现为:通过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准确调整引流瓶位置, 并加强护理人员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引流速度等频率, 通过记录并判断患者症状变化, 及时对症予以相应措施。另外, 通过引流管消毒、时间控制等, 使患者不被感染所影响, 从而尽早拔管, 恢复健康, 使护理效果提高[8]。关于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中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情况, 提高护理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永伟.26例脑室外引流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5) :71-72.

[2]付培, 梁锐.侧脑室外引流术102例术后护理观察〔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 (3) :115-116.

[3]谭英妍.脑室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18例护理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 18 (3) :232-234.

[4]马瑞.脑室外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16) :124-125.

[5]陈兴丽.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5) :142-144.

[6]黄燕娜, 郑淑婷.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44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1) :276.

[7]库洪彬, 王双豹, 石素真, 等.老年全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 (2) :170-173.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简历范文下一篇: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