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术治疗(共10篇)
引流术治疗 篇1
颅脑损伤患者多需接受开颅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在开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急性、严重性脑膨出情况,发生脑膨出[1]。急性脑膨出,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使得手术医生在术中处理非常被动与棘手。如果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近年来,临床采用在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的方法降低颅内压,控制脑膨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通过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0例外伤术后脑膨出患者进行救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及影像学指征,本组病例根据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是否应用腰大池引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6.4±18.6)岁;GCS评分(5.7±1.6)分。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3.4±18.7)岁;GCS评分(5.6±1.8)分。两组性别、年龄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CT片见图1,图1中显示术中严重脑膨出,术后CT复查示左顶枕部、后颅窝大量EDH。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先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常规内科治疗,每日检测脑脊液常规,待符合分流条件夹管1~2 d或拔除腰大池引流,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如患者仍有分流指征,即做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腰大池引流期间如病情好转可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2.2 对照组
予反复腰椎穿刺或脑室外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待条件许可,再作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分流术前如病情容许尽可能拔除气管套管、脑室外引流管、颈静脉留管。
1.3 观察指标
将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完成时间作为脑膨出的治疗病程。记录两组的治疗病程、留管率。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脑膨出症状好转未行分流术的病例数、并发症例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留管率、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
观察组中有6例(14.0%)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后脑积水改善,夹闭及拔除腰大池引流管后脑积水未加重,因而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中有2例(3.7%)经反复腰椎穿刺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未行分流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3,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见表2~4。
3 讨论
脑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是手术当中出现脑组织隆起,明显高出骨窗窗面,脑组织大体变化符合脑肿胀的大体病理改变特征,静脉淤滞、怒张,去大骨瓣减压后仍无法关颅缝合头皮的现象[3]。脑膨出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可偏于一侧[4]。对于脑膨出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预后好[5,6]。尽力缩短脑膨出的时间和减轻颅压高时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腰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优点:(1)可将血性脑脊液引出,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组织的刺激;(2)使引起脑水肿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除;(3)使高颅压得到缓解,避免了脑嵌顿,减少了脑软化;(4)减少了脱水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5)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笔者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有6例发生切口疝。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笔者发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昏迷、重度脑积水患者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腰大池引流能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就是通过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而达到的[2]。在早期,通过腰大池引流能把大量溶解在脑脊液(CSF)的红细胞通过引流血性CSF的方式引流到体外,从而解除CSF循环通路(中脑导水管开口、第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等处)及蛛网膜绒毛堵塞。通过引流血性CSF,消除了对脑膜的强烈刺激,阻止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防止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清除红细胞溶解后CSF中明显增高的蛋白,消除蛛网膜粒吸收功能障碍。通过以上机制,腰大池引流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出血,从而大大降低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它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病程,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给手术带来方便,减少手术并发症。若手术处理得当可望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明显,说明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腰膨出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持续腰大池引流在脑膨出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置管控速引流对术后脑膨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因重度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5~20 d内,出现顽固性脑膨出,GCS评分3~9分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疗程为(8.34±3.53)d,对照组的疗程为(18.34±5.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观察组中在腰大池引流前有留管的24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只有6例(20.00%)留管;对照组患者中有留管的30例,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有23例(76.67%)留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P<0.01)。观察组发生切口疝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疝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良好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和P<0.01)。结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性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严重脑膨出的方法。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脑积水,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一龙.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04,4(2):23.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89-299,465-471.
[3]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03.
[4]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5]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9,375-377.
[6]沙龙金,吴贵平,曾文胜,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以及防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5):7-8.
引流术治疗 篇2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 中枢感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76例,女35例,年龄31~89岁,平均51岁,自发性脑室系统出血84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1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12例。术前意识按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11例,6~8分29例,9~12分56例,13~15分13例。全部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19例患者行DSA检查,出血量小于脑室一半者34例,出血量大于脑室一半者51例,脑室内充满血液并扩大者16例,脑室充满者,第三、四脑室及环池有积水者8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给予脱水、利尿及神经保护剂应用并治疗并发症。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在病程不同阶段行一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操作方法为于前额中线旁开3cm发际内2.5cm处定位,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与中线平行切开头皮长3cm,颅骨钻孔,用脑室外引流器脑室端导管穿刺侧脑室成功后,将脑室引流管远端通过头皮下隧道距切口约5cm处引出皮肤,手术切口缝合,连接引流管并按要求固定,根据情况用生理盐水,尿激酶定时冲洗。
结 果
109例患者中脑室外引流管放置最长者达1个月,而且部分病例反复浴、洗,但无一例发生脑室或颅内感染,除一部分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外,其余患者都顺利拔除引流管,其中有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其他并发症而死亡。
讨 论
无论是原发性脑室系统出血或是小脑及基底节区破入脑室均造成病情迅速恶化,主要是因为脑室系统堵塞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致颅内压迅速升高,脑疝形成及脑深部结构破坏。可见对此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解除梗阻性脑积水,通畅脑脊液循环通路,脑室外引流及时建立了脑脊液循环旁路,清除部分积水,而且脑室外引流安全,无手术禁忌证。但是脑室外引流最常见并发症是感染,置管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最长不能超过14天。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很多难题,置管时间已经接近2周,但脑室系统血液还未彻底清除,脑室系统血肿基本清除但形成脑积水无法拔除脑室外引流管而致分流手术时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过高,这就要求延长置管时间,致使发生中枢系统感染的几率大增。为此对每位行脑室外引流患者采取改良的穿刺方法首先一期闭合手术切口,减少因脑脊液,血液外渗引起逆行性感染,再者避免了引流管垂直入脑室引起的脑脊液回流风险,同时引流管出口头皮仅5mm小孔与管道紧密贴敷无间隙,而且冲洗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所有管道接口用无菌敷料包扎。以上措施大大降低了中樞性感染的发生。近年来由于脑室系统出血发病率逐年增多,绝大部分二级以上基层医院都开展了脑室外引流术,由于受手术操作过程、药物冲洗过程、引流管护理、拔管时机选择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中枢性感染的病例增多,而采用改良脑室外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较好的特点,适合在开展这类手术的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866-869.
2 甘世旭,林培敏.56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与预后[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5(3):29.
闭式引流术治疗恶性胸腹水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肿瘤患者, 男36例, 女11例, 年龄35岁~77岁, 平均年龄48.6岁。其中肺癌21例, 胃癌10例, 大肠癌6例, 肝癌5例, 乳腺癌3例, 卵巢癌2例。胸水35例, 腹水8例, 胸、腹水4例。留置引流管时间最长者85 d, 最短者15 d, 无1例并发症发生。
1.2 材料
选用广东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8F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1套、透明敷料1贴、无菌手套1副、2%利多卡因5 m L。
1.3 操作中的配合
备齐用物,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后取合适的体位, 选择B超定位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洞巾,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成功后穿刺。有落空感并抽出 (透明黄色或血性的) 液体后, 导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 扩皮后, 再沿导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10 cm~15 cm, 固定导管, 无菌敷料覆盖后抽液或接引流管引流。抽液或引流的速度不宜过快, 第1次量不宜过多, 以免胸腔压力骤降, 导致纵隔移位而引起肺水肿或循环障碍[1]。一次抽腹水不得超过3 000 m L, 否则会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肝癌、肝硬化患者, 还会因大量蛋白质丢失而诱发肝昏迷。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此类癌症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 各种治疗手段比如手术、化疗、放疗等都已经历过, 大多对治疗及生活失去了信心。置管前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此种治疗方法的目的、方法、与传统抽液方法相比较的优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中的注意事项, 如术中不能随意变换体位, 勿深呼吸、用力咳嗽, 勿大声说话, 如有不适可挥手示意等。征求患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同时向患者介绍典型的病例或请行同样治疗的患者现身说教, 以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燃起生活的希望。通过沟通让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消除其紧张情绪, 愉快地接受治疗。
2.2 基础护理
治疗前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常规进行肝功、肾功及血常规检查, 腹围测量并记录, 胸、腹水B超定量和穿刺点定位,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置管后告知患者可自如活动, 及时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及时检查电解质, 以配合医生调整补液。局部疼痛者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腹水抽毕后, 及时给患者应用腹带, 以减轻因腹压突然降低而引起的组织液流入到腹腔再次造成腹腔积液的急增。
2.3 灌注药物的护理
胸、腹水排或抽净后, 遵医嘱给予顺铂40~60 mg、香菇多糖4 mg、地塞米松5~10 mg等药物, 用生理盐水40~60 m L稀释后分别经导管注入到胸、腹腔。用生理盐水20 m L冲管, 接肝素帽封闭导管。当化疗药及生物制剂等由导管注入胸、腹腔后, 嘱患者10 min~15 min变换体位1次, 使药物均匀分布到整个胸、腹腔, 与病灶广泛接触,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周给药1次, 2周1个疗程。观察有无发热、疼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 如有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及健康指导和护理。每周复查血常规、肝功、肾功、B超, 以了解患者全面及胸、腹腔积液情况, 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组患者单纯胸、腹腔内注药较静脉化疗用药时反应轻, 多无需特殊处理。
2.4 穿刺点皮肤的护理
每次抽液时给予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自粘性无菌敷料固定, 如未抽液, 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每周消毒换药2次, 有渗液时随时更换敷料。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观察导管出口处皮肤有无渗出、红肿、硬结、渗血。嘱患者洗澡时勿弄湿敷料, 以免引起感染。
2.5 引流管的护理
为了保持引流管通畅, 嘱患者翻身时, 勿使引流管扭曲、打折、牵拉, 尤其是在穿、脱衣服及活动时, 动作要轻柔。不引流时用大的敷料将引流管全部覆盖, 牢靠地固定导管, 避免脱出。
2.6 导管堵塞的预防
每次引流或抽完胸水或腹水后, 应用生理盐水20 m L正压冲洗导管, 不使用时每周冲洗2次, 冲洗时如果压力较大, 避免强行推注, 以免造成导管断裂。本组病例无1例出现导管堵塞。
2.7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使用导管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次抽水和换药时观察穿刺口周围皮肤的颜色是否有改变, 询问患者局部皮肤有无疼痛, 每日测量体温2次。如果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穿刺口有分泌物、周围皮肤红肿等情况时, 及时给予分泌物培养, 遵医嘱应用抗感染治疗。
2.8 拔管后的护理
患者1周内无积液抽出, 复查胸部X线片、B超, 胸、腹腔内无积液, 即可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前常规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无菌纱布覆盖针眼, 敷贴固定, 按压5 min~10 min, 48 h内禁浴,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渗液。如有渗液, 穿刺口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缝合1针, 无菌敷料覆盖, 1周内拆线。
2.9 营养支持
癌症晚期患者大多营养不良, 反复放胸、腹水可丢失大量蛋白质, 易引起低蛋白血症。因此应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可少食多餐。根据病情, 遵医嘱静脉补充血浆及白蛋白。
3 讨论
当恶性胸、腹水达到一定程度时, 将压迫肺, 抑制膈肌的运动, 对呼吸、循环有较大影响, 以往临床上需多次、反复行穿刺抽液, 并予胸腔灌注药物治疗,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2], 且存在引流不彻底现象。现采用胸、腹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积液, 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及并发症, 并利于观察及反复用药, 创伤小, 引流效果好[3], 降低了肿瘤细胞在穿刺处种植的机会[4]。不抽液时只有一小段管道留在体外, 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因导管的体外部有夹子, 不抽液时关闭通道, 不会有空气进入, 因此不会有气胸发生的可能。晚期癌症患者大多营养不良, 而恶性胸、腹水治疗时间较长, 且腔内注入化疗药, 感染机会可能有所增加, 故在护理时应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及营养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龚经文, 程本芳.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68.
[2]李文岚, 邱庆南.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1) :2956-2957.
[3]王达飞, 蒋泽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并注入博来霉素治疗癌性胸水疗效观察[J].肿瘤防治研究, 2006, 33 (10) :765-766.
[4]杨占慧, 李维维, 张蓉.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水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 :85-86.
引流术治疗 篇4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胸腔积液;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92-01
胸腔积液是胸膜表面间质的液体过多漏出或渗出并积蓄在胸膜腔形成。临床上传统的方法为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明确病因对症处理。特别是恶性胸腔积液增长速度快、易复发,大量胸腔积液可导致肺容量下降,引起肺不张或感染,并使纵膈移位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甚至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现将笔者所在科室采用此方法治疗胸腔积液38例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5.62±3.28)岁。所有置管患者选择经超声胸水定位水深5 cm以上,结合胸片或胸部CT估测胸水量在1 000 mL以上者。其中结核性胸膜炎10例,恶性胸腔积液22例,心衰等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B超定性定位 穿刺前都经B超定性定位,以确定最佳的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一般取肩胛下角线第8~9肋间或腋中线第6~8肋间作为穿刺点。
1.2.2 穿刺 局部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生效后,穿刺针垂直刺入胸膜腔,回抽到液体后,经穿刺针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后,经导引钢丝进行扩张皮下组织,最后沿导引钢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约10~15 cm左右,退出导引钢丝,接一次性集尿袋持续引流。见积液流出后皮肤外缝扎固定导管。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其中2例导管脱落重新置管,2例出现导管阻塞用导丝或生理盐水冲管后复通,1例置管后胸痛3 d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经5~28 d置管胸液引流彻底。22例恶性胸液患者经导管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或免疫增强剂。10例结核性胸膜炎经积极配合抗痨药物治疗6~9个月后基本治愈。其余经约1周左右引流及对症治疗后好转。
3 结论
中、大量胸腔积液压迫症状明显,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结核性胸水蛋白含量高,易造成胸膜粘连,应尽快抽尽液体[1],因此胸腔放液治疗是较重要的治疗方法。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深静脉导管质地柔软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刺激,可以避免对胸壁胸膜的刺激,减少医源性创伤。无需切口,创伤小,不易继发感染,拔管后无瘢痕[2]。(2)深静脉管壁薄,管径细软,置管期间患者仍可以下床活动,不会影响生活质量。(3)38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11.9 d,最长置管28 d。(4)胸穿时安全的抽液量仍不明确,理论上讲抽液过程中减少的胸腔压力决定安全抽液量[3],每次胸穿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并发气胸、药物外渗、胸膜反应等,且疗效不佳。而胸腔闭式引流可达到持续缓慢或间歇少量排液的目的,可短期内缓慢、不定时安全排放液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胸水量,利用中心静脉导管上的调节开关控制每天的排放量,可防止排放过快造成肺水肿等并发症。(5)患者易于接受配合进一步治疗,引流较为彻底,使胸膜腔内注入的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4]。
同时工作中需加强观察、加强导管的固定,以防脱落。胸腔内脱落的坏死组织或纤维蛋白和血凝块较多,易造成堵塞,每天放液前和封管前均需用肝素或生理盐水冲管保持通畅。置管时间尽量不要太长,否则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应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以防产生恐惧心理[5]。
总之,与常规胸穿抽液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能高、医疗风险小的优点,并可提高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4-115.
[2] 李永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47.
[3] 朱钟鸣,孙耕耘.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指南摘要[J].临床肺科杂志,2002,7(4):50.
[4] 陈文彬.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4):201.
[5] 季静.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08,14(18):127-128.
(收稿日期:2011-12-15)
引流术治疗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施行了鼻胆管引流术, 男15例, 女8例;年龄35岁~74岁, 平均56岁;均有腹痛、腹胀、黄疸;15例伴有发热, 体温最高达39℃;胆道结石19例, 壶腹部肿瘤2例, 胆管癌2例。
1.2 方法
将十二指肠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降部, 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开口, 将造影导管经活检口插入胆总管, 用38%泛影葡胺进行造影。根据梗阻部位将前端有2个或3个侧孔、直径2mm的塑料导管插入胆总管内10 cm~15 cm, 另一端自鼻孔引出, 固定于面颊部, 接上负压引流器进行引流, 术后配合抗生素的应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鼻胆管引流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病人和家属对该治疗方法不了解, 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疑虑和担忧, 担心治疗失败后会加重病情, 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情绪, 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在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耐心细致的解释, 介绍鼻胆管引流术目的、方法, 详细交代操作中需配合的事项, 告知鼻胆管引流术属较先进的技术, 对病人的损伤轻, 能迅速缓解病情, 逐步改善中毒症状, 减轻黄疸。通过术前护理, 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使之能够主动配合医生的操作, 从而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节省操作时间, 减轻病人的痛苦。
2.1.2 术前准备
嘱病人禁食6 h, 行碘过敏试验, 术前10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0.3 mg、地西泮10 mg、哌替啶50 mg~100mg, 以抑制胃肠蠕动, 松弛Oddi氏括约肌及镇静、解痉、镇痛。咽部含0.2 g胃镜润滑胶浆3 min~5 min后慢慢吞服, 胃镜润滑胶浆既可局部麻醉咽喉部, 也可消除胃内气泡。术前采用静脉留置针在右手建立静脉通道, 便于术中操作、用药及观察。2.2术中护理协助病人取俯卧位, 取下义牙, 咬住牙垫, 口腔内分泌物让其自然流出, 以防误吸。手术过程中应常规进行心电监护, 同时观察病人意识、面色、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中止操作并进行抢救[1]。
2.3 术后护理
2.3.1 引流管护理
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极为重要。鼻胆管引流术后将鼻胆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并经常检查, 保持鼻胆管通畅及有效引流。接好负压引流器, 我们采用临床使用的胃肠负压引流器连接鼻胆管引流, 要特别注意连接处是否衔接密实, 否则容易出现漏气影响引流效果。嘱病人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在病人活动及睡觉时, 保护好导管, 以防导管意外脱出。并告知病人家属要及时调整引流袋位置, 站立时置于腰部以下, 卧倒时置于床面以下, 即鼻胆管末端要低于肝胆管口以利于胆汁引流[2]。
2.3.2 病情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病人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动态变化, 并认真记录。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3 胆汁引流的观察
注重观察胆汁引流情况, 包括胆汁颜色、性状、数量, 记录24 h引流量。如胆汁较黏稠可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遵医嘱用敏感抗生素加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鼻胆管2次, 既可防止胆泥堵塞鼻胆管, 又可控制胆道感染的发展。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 压力不宜过大, 速度不宜过快, 每次冲洗或注入前应先抽出等量胆汁, 每次注入液体量不超过20mL, 以免升高胆管内压力, 加重感染[1]。一般不用庆大霉素冲洗, 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用庆大霉素冲洗易产生絮状物。认为产生絮状物的原因是因庆大霉素是酸性, 而胆汁是碱性, 二者混合易发生反应, 使胆汁变混浊且有絮状物生成。如胆汁清, 每日引流量在300 mL以上, 无感染征象者可暂时不必冲洗[3]。
2.3.4 饮食指导
术后禁食24 h,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4 h后腹痛减轻, 腹部体征基本消失, 检查外周血常规有所改善, 术后2 h及次日晨血淀粉酶正常, 可进低脂流质饮食, 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易消化、易吸收、营养丰富的饮食。为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及时给予补液和抗感染治疗, 定期查血生化。术后病人常有咽喉部异物感、恶心, 担心导管脱出, 十分紧张, 不敢进食, 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消除其恐惧心理, 鼓励病人正常进食及适当活动。
2.3.5 口腔护理
置管期间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感染, 每日口腔护理2次。告知病人置管后可能有不适感, 会逐渐适应, 频繁少量饮水以保持口腔咽喉湿润。本组6例病人咽喉不适明显, 给予西瓜霜含片、雾化吸入及嘱多饮水, 咽喉不适逐渐消失。
2.3.6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 常规予以抗生素, 并监测血、尿淀粉酶。若病人出现体温升高, 腹痛并伴有恶心呕吐, 应警惕胰腺炎的发生。本组5例病人出现上述症状, 查血、尿淀粉酶均升高, 并发急性胰腺炎, 予以禁食禁水、胃肠减压, 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 2 d后病情好转。
3 结果
本组病人每日胆汁引流量在400 mL~1 000 mL, 第2天起黄疸逐渐减轻, 4 d~5 d后基本消除,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腹痛、腹胀、食欲缺乏等症状好转。23例病人中无鼻胆管脱出, 无因操作不当加重感染,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5例病人术后血淀粉酶增高,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除。
4 小结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观察直观, 加强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国铭.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19.
[2]梁华红.经内镜行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胆胰疾病的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 2008, 3 (1) :73-74.
引流术治疗 篇6
关键词:慢性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创面治疗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表创面在外科治疗中较为常见, 慢性创面患者经传统换药治疗的疗效较差, 创面经久不愈, 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慢性创面造成的局部组织缺损原因有多种, 影响因素较多, 病情复杂, 研究一种有效且操作简便的治疗措施是世界创面愈合研究学者一直研究的重点[2]。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研究出一种新的创面处理技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 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创面处理的常规技术, 可有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3]。为了探讨VSD治疗慢性创面的效果, 本文对我院52例慢性创面患者分别采取VSD治疗和传统常规换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06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慢性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缺损, 且创面感染较严重, 伤口未愈合时间在30 d以上。现将5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6例患者中男18例, 女8例;年龄20~66岁之间, 平均年龄 (39.2±1.8) 岁;创面面积在5 cm×6 cm~6 cm×10cm。对照组26例患者中男17例, 女9例;年龄21~70岁;创面面积为6 cm×6 cm~7 cm×9 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创面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均衡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传统换药治疗
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创面换药治疗, 彻底清除创面, 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创面清洗换药, 每次换药时首先应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创面周围皮肤 (注意勿将酒精流入创口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及疼痛) , 再用蘸有0.1%利凡诺的棉球清洗创面, 将其表面坏死组织及异物清除, 最后用已消毒的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 在上面添加棉垫或纱布进行包扎、固定。在换药2~3周后, 待创面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再行皮瓣修复或创面植皮术。
1.2.2 VSD治疗
1.2.2. 1 VSD材料
(1) 医用泡沫敷料: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吸水性、透气性能良好, 无毒环保, 抗张力强, 质地柔软, 内置多侧孔引流管, 使用时可根据创面大小修剪。 (2) 多侧孔引流管: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硬质硅胶塑料管。 (3) 透明密封薄膜: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具有半透性, 医用手术贴膜。 (4) 负压吸引装置:中心负压吸引, 负压维持在120~400 mm Hg。
1.2.2. 2 VSD使用及治疗方法
(1) 备皮:术前将创面周围的毛发完全剔除, 周围的皮肤用75%的乙醇进行脱脂处理后, 应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洁创面, 清除死皮及痂皮, 以便术后紧密粘贴生物透膜。 (2) 彻底清除创面:仔细探查伤口及受损组织, 在将表面坏死组织及异物彻底清除的同时, 应尽量保留可存活组织, 将受损的肌腱、血管、神经进行修复。 (3) 敷料裁剪:根据患者创面的大小、形态及引流区的形状、深度、长度修剪、拼接成大小合适的VSD敷料, 注意应平整的覆盖在创面表面, 切不可比创面面积小。将修剪好的多侧孔引流管VSD敷料填充子在被引流区, 应确保医用泡沫敷料与需引流创面紧密接触, 不得留有缝隙。用丝线间断缝合创面与医用泡沫敷料边缘, 简单固定。清洁创面周围皮肤, 将整个创面用半透性粘贴薄膜粘贴封闭, 覆盖范围应>2 cm的创缘健康皮肤。对于手、足等特殊部位伤口可采用“包饺子”粘贴法。 (4) 接通负压装置:将多侧孔引流管和中心负压吸引连接, 开放负压至120~400 mm Hg, 若引流管较多, 可将多根引流管并采用Y型接头联成1~3个接口后再连接负压 (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引流通畅且有出血性或脓性液体, VSD材料块明显瘪陷, 未发现薄膜下积聚液体) 。1周后将VSD敷料打开, 若创面有新鲜的肉芽组织, 则进行皮瓣修复或创面植皮术, 若未发现新鲜的肉芽组织, 则进行第2次VSD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清洁程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换药次数及疼痛程度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疗效[4]:治愈:创面溃疡愈合, 表面痂皮脱落。显效:创面干燥且未发现分泌物, 创面溃疡面积缩小4 cm以上, 创面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有效: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 2cm<溃疡缩小面积≤4 cm。无效:创面分泌物量无明显变化, 溃疡面积缩小在2 cm以内甚至扩大。
创面清洁度[5]:90~100分:创面干燥, 无坏死组织及分泌物;75~90分:创面水肿消退;60~75分:创面生长出新鲜、粉红色肉芽组织, 但轻触容易出血;<60分:可保证皮瓣或植皮转移成功。 (3) 疼痛程度。根据NPIS (数字化疼痛强度积分表) 进行评估[3], 0分:无疼痛;1~3分轻微疼痛, 可耐受;4~6分:中度疼痛, 疼痛较明显, 需服用镇痛药;6~8分:重度疼痛, 无法耐受;8~10分:极重度疼痛, 需用镇痛药物, 正常生活及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5.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 应用t对其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1表示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见表1。
注:*表示差异对比, P<0.05
2.2 两组治疗情况。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使用次数、换药次数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创面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外科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 以往传统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换药治疗, 但慢性创面愈合所需时间较长, 疗效较差, 皮植及皮瓣修复面积较大, 极易损伤周边健康皮肤, 且治疗费用昂贵。Fleischmann德国外科医师在1993首次提出将VSD应用于四肢感染性创面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我国裘华德教授在1994年率先引进这种新型的引流技术, 并进行适当的改良[5], 自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 其安全、有效性得到临床广大医师及患者的一致认可[6]。
VSD技术与传统换药治疗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1) VSD技术可在有效预防引流区积液, 缩短感染伤口愈合及感染腔闭合时间,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本组研究表明, VSD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换药组。 (2) 促进创面血液灌注:VSD技术可有效刺激血管增生、扩大毛细血管, 增加创面血流量, 促进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增生, 本组研究显示, VSD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换药组。 (3) 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负压吸引可持续移除创面坏死组织、渗液及污染物, 促进机体中纤溶蛋白激活物及其他酶的释放, 促进伤口内胶原组织生长, 进行自溶性清创, 持续的负压、低氧环境可直接抑制细菌生长。本组研究表明, VSD组的创面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4) 有效减轻组织水肿, 保持创面湿润环境:VSD技术可减轻创面局部水肿, 使创面微血管的后负荷减轻, 促进创面局部血液微循环, 使创面保持湿润环境, 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增加创面愈合营养供给, 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同时VSD技术应用的半透性生物膜可有效减少外界细菌入侵, 有效减少感染,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 也可减少因换药频繁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综上所述, 对于慢性创面患者采用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 有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新江, 张元生, 许同舟.VSD在创伤性骨髓炎伴大块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解剖与临床, 2010, 15 (4) :281-283.
[2]李靖, 陈绍宗, 李学拥, 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微循环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0, 17:75-77.
[3]黄春育, 梁群.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软组织出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7 (9) :52.
[4]汤苏阳, 李春伶, 董继红, 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伤愈合中周围神经末梢分泌的P物质及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11, 8 (32) :7171.
[5]胡恺轩, 章宏芳, 周芳, 等.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25 (4) :279.
引流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的102例病例均为本院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女26例,男76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61岁,高血压性脑出血72例,脑外伤后合并脑出血30例,所有病例都经过头颅MRI或头颅CT扫描确诊。内囊及基底节出血44例,颞叶出血9例,额叶出血7例,枕叶出血6例,顶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2例,多部位出血6例(都为外伤后出血);硬脑膜下出血27例,硬脑膜外出血3例。出血量多少以多田公式计算:特大量(>111 ml)2例,大量(61~110 ml)63例,中等量(41~60 ml)31例,少量(30~40 ml)6例。意识状态:清醒14例,嗜睡或昏睡35例,浅昏迷48例,深昏迷5例。
1.2 手术用品
颅骨钻或相应的电钻等器械,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1套(山东威海村松公司)。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补液,监测主要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行血液生化全套、血气、凝血及常见血液传染病等项目的检查。及时使用硝普钠、酚妥拉明或硝酸甘油等药物,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降低至安全水平。给予常规止血、降低颅内压、脱水等治疗;对于有活动性出血者,不宜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做好病情告知、手术危险性交代及手术同意书签字等术前准备工作。
1.3.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好手术用品、急救药品及器材,CT室常规消毒。(2)再次头颅CT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明确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及是否存在活动性颅内出血;测出颅骨厚度,确定并标记穿刺点、穿刺进针方向及引流管放置的深度。(3)常规消毒穿刺点、铺巾,适量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要特别注意骨膜的麻醉)。用直径5 mm的颅骨钻缓慢钻开颅骨(使用电钻时必须同时使用限位器,防止用力过猛损伤脑组织)。穿刺针小心刺破硬脑膜,依据术前确定的置管方向及测算的深度,将引流导管置入血肿的中央或远端,其两个侧孔必须在血肿腔内。待置管位置满意后,缓慢拔出金属导引针芯,用5 ml注射器连接引流管颅外开口端,缓慢抽吸出3~5 ml陈旧性积血,再次CT扫描确定置管位置满意后,将引流管缝扎固定于头皮上,术口局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引流管尾端用三通阀连接颅脑外引流器。
1.3.3 术后护理
加强引流管的固定及护理,严防因操作不当、头部活动、翻身、患者烦躁等原因导致引流管的拉扯或脱落。严密监测颅内压,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来调节引流瓶的高度及引流量,及时将引流瓶中的引流液放入引流袋中,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颅内逆行感染的发生。
1.3.4
颅内血肿清除完毕后,缓慢拔出引流管,局部适当压迫数分钟,防止空气沿术口进入颅内,并用丝线缝合切口1针,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术口常规换药、5~7 d拆线。
1.3.5
部分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其血肿破入脑室腔内,继发蛛网膜下腔积血。在及时清除基底节区原发血肿的基础上,可同时行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2],彻底清除破入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2 结果
手术引流效果:血肿清除(清除95%以上)时间为28~65 h,平均清楚时间46 h;引流量200~750 ml,平均引流340 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0~68 h,平均留置时间53 h。10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出院97例,5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亡,治愈率95%,病死率5%。
3 讨论
神经内科治疗脑出血的常规方法是:止血、降血压、防治脑水肿、对症处理及防治并发症。外科手术或内科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颅内积血,解除脑组织持续受压状态,及时复位脑组织,减轻或消除继发性脑组织损害,尽量减少脑出血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特点:(1)手术皮肤切口为5 mm,颅骨钻孔直径为5 mm,置入颅内的引流管直径仅为3 mm,手术对机体的损伤轻微,真正达到了微创的效果。(2)引流导管为非金属性的特殊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在X光射线下能清晰显像,无伪影,并能经CT引导完成操作,置管位置可靠,效果更好。(3)置入颅内的引流管前端为带侧孔的球罐型盲端,进管过程中对脑组织及脑神经纤维只起分离作用,而没有管状切割作用,因而对脑组织及脑神经纤维的损伤极小。(4)术中可在CT导引下调整引流管的置入方向及置管深度,因而引流管可置于术前预定的最佳位置。(5)对于有凝块堵塞而不易引流者,可向其内注入液化剂,液化血凝块后再次引流,使引流变得更加通畅。(6)连接三通阀后方便抽吸和注入尿激酶,引流装置的防逆流设置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引流液逆流,从而有效预防颅内逆行感染的发生。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脑功能。辅助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可彻底清除破入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对防止并发交通性脑积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102例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患者,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片为依据,确定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年龄、发病时间、意识状态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明确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在CT导引下行微创穿刺、置管、液化、抽吸及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 102例患者中达到临床治愈出院者97例,死亡5例,临床治愈率95%。结论 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脑出血,软通道引流术
参考文献
[1]周开明,杨丽玲.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80.
引流术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9例患者均经CT确诊为脑室出血铸形, 其中男33例, 女36例;年龄42~82岁, 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证实原发出血灶<10ml, 并破入脑室, 至少两个脑室出现积血铸形。按Graeb等提出的脑室出血计分法评分 (总分为12分) :9分13例, 10分21例, 11分23例, 12分12例。GCS评分3~12分, 均属于重度脑室出血。原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9例, 丘脑32例, 颞顶叶2例, 额叶1例, 脑室5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按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执行。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在31~45分。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 先行脑室铸形侧脑室后角穿刺置管, 穿刺点位于枕外粗隆上7cm, 矢状线旁3cm处, 常规消毒后局麻, 内径3mm的硬质穿刺管, 穿刺脑室枕角。见血性脑脊液流出, 穿刺成功, 将引流管外侧端与引流器相连, 将脑室外引流器置于脑室平面上10~15cm处引流。如单侧脑室铸形行同侧额角脑室外引流术, 重度脑室出血的患者一般都是双侧脑室铸形并常伴有三、四脑室阻塞, 故本文患者大多行对侧额角脑室外引流术, 使用1mm内径的常用脑室外引流装置即可。术中抽吸积血, 使用生理盐水置换, 如置换液较鲜红, 可在冲洗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冲洗, 对躁动者术后给予咪唑安定镇静, 静脉应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mmHg (1mmHg=0.133kPa) , 以免躁动或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术后立即复查CT确定引流管与脑室的关系。开放引流, 观察12h后, 生理盐水灌注证实两侧引流管相通后, 自脑室额角侧引流管持续缓慢滴注生理盐水加尿激酶 10万U, 输液泵控制滴速12~15滴/min, 并使用加温器保持温度在35~37℃;另一侧枕角引流管开放引流。每天置换量为1 000ml。如不通畅可给予轻度震荡抽吸, 或注入尿激酶1~2万U闭管2~4h, 直至两侧引流管通畅后使用上述方法进行灌洗。同时给予脱水、控制血压、止血及预防并发症等处理。引流脑脊液的颜色变浅时行头部CT复查, 侧脑室及三、四脑室积血清除可拔除引流管。一般先拔出枕角引流管, 保留脑室额角引流管至7~10d, 并每天或隔日行腰穿释放脑脊液。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侧脑室内积血完全消失, 四脑室内积血消失或基本消失, 各脑室形态满意;显效:侧脑室积血消失, 三脑室内积血少量, 四脑室内积血少量;好转:侧脑室内积血明显减少, 三、四脑室内积血略少或无变化;无效:侧脑室积血减少三、四脑室内积血无变化。
2结果
本组经7d治疗, 治愈48例 (占69.6%) , 显效8例 (占11.6%) , 好转5例 (占7.2%) , 无效8例 (占11.6%) 。无效患者均为病情进展过快, 有效治疗时间过短。术后3d内有12例患者达治愈标准, 5d内有30例患者达治愈标准, 7d内有48例达治愈标准。
3讨论
脑室出血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IVH) , 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 占脑出血的30%~60%[1]。 本病病情发展快, 愈后差, 死亡率高达60%~90%[2]。重度脑室出血, 是指CT显示脑室出血涉及双侧脑室或多个脑室并脑室扩大或全脑室出血铸形, 有或无脑实质出血, 临床表现为发病后很快进入昏迷或伴偏瘫或快速脑疝形成, 尤其是脑室铸形者, 保守疗法几乎无存活可能。重度IVH的治疗效果随着微创技术、 脑室体外引流、 纤溶疗法的不断应用和完善而不断提高。
脑室出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积血阻塞脑室系统, 影响脑脊液循环, 引起持续的脑室扩大, 颅内压增高。另外血肿刺激压迫破坏脑室周围重要组织结构, 这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所以治疗的目的在于: (1) 迅速清除脑室内积血, 减少占位效应。 (2) 分流脑脊液, 改善脑脊液循环。 (3) 降低颅内压。 (4) 减轻脑损害。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解决压力增高问题, 并用脑室内注入尿激酶的方法溶解血凝块, 目前, 侧脑室穿刺引流作为神经科微创手术的一种已经成为脑出血治疗主要的发展方向[4], 侧脑室穿刺引流术除了直接清除积血外, 还可迅速减轻脑水肿及积血对脑干的压迫。但脑室出血时脑室内积血由于重力的关系容易在侧脑室的后角及下角积存, 单纯使用侧脑室前角穿刺清除侧脑室后部血肿较慢。因此, 即使每天血性脑脊液引流量较多, 引流管通畅, 也仍不能很快且完全引流出血凝块, 而且还延长了拔管时间, 不利于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并且单纯通过引流和尿激酶的溶解, 依靠自身分泌的脑脊液使之排出, 排出速度较慢也是效果不佳的原因[5]。成人脑脊液的生成速度为 0.35~0.4ml/min, 使用灌洗法可以不间断的类似于生理循环的速度将血液排出, 并能稀释血液释放的有害物质, 减轻脑组织的损害。
本组经额角穿刺外引流术注入尿激酶灌洗, 经对侧枕角行微创引流术引流积血, 优点在于经枕角行微创引流术解决沉积于颞角和枕角的积血, 引流彻底, 经对侧脑室前角持续性灌注尿激酶能短期内清除脑室内积血, 打通三脑室, 溶解四脑室内积血, 解除其对脑桥、延髓的压迫, 开通脑脊液循环道路, 尽快恢复脑干功能, 从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本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 迅速缓解颅高压症状, 一侧经枕角行微创引流术解决沉积于颞角和枕角的积血引流彻底, 可迅速缓解脑室内高压。如三脑室暂时不通畅, 由于另一侧同时行侧脑室额角穿刺能快速放出脑室内未凝积血和血性脑脊液, 迅速缓解对侧脑室高压。 (2) 血肿清除快, 额角脑室持续性灌注尿激酶, 枕脚侧持续外引流, 可保持尿激酶的有效浓度, 加快血块溶解速度使其尽早清除。 (3) 持续性灌洗引流可以有效地冲淡、稀释血性脑脊液, 避免了使用尿激酶冲洗后闭管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减少堵管的发生。 (4) 可迅速解除脑室内高压, 清除脑室内积血, 打通三脑室, 溶解四脑室内积血, 解除其对脑桥、延髓的压迫, 开通脑脊液循环道路, 尽快恢复脑干功能。 (5) 缩短置管时间, 预防和减少因置管时间过长可能引起的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资料表明, 早期采用经额角穿刺外引流术注入尿激酶灌洗, 经对侧枕角行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具有操作快速、创伤小、相对安全等优点, 能迅速缓解双侧脑室内高压, 尽快清除脑室内的积血, 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额角、枕角联合穿刺引流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方法与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9例重度脑室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 额角、枕角联合穿刺引流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效果。结果:按血肿清除情况, 本组经7d治疗, 治愈48例, 占69.6%, 显效8例, 占11.6%, 好转5例, 占7.2%, 无效8例, 占11.6%。结论:早期采用额角、枕角联合穿刺引流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度脑室出血, 具有操作快速、创伤小、相对安全等优点, 能迅速缓解脑室内高压, 尽快清除脑室内的积血, 其效果满意。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术,脑脊液置换,重度脑室出血
参考文献
[1]魏学昱, 盖红, 魏学功, 等.脑室出血的微创伤治疗 (附36例报告) (J) .中国微侵袭精神外科杂志, 1998, 3 (3) :208.
[2]Naff NJ, Hanley DF, Keyl PM, et al.Intraventricular thrombol-ysis speeds blood clot resolution:results of a pilo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controlled trial (J) .Neurosurgery, 2004, 54 (3) :577-583
[3]Rohde V, Schaller C, Hassler WE.Intraventricular recombinant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lysis of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J) .J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5, 58 (4) :447-451.
[4]陈汉民, 黄国河.双侧脑室置管尿激酶持续灌洗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3) :99-100.
引流术治疗 篇9
2007年以来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满意。该方法安全、方便、痛苦小[1],可胸腔注药;管腔较细,管腔内气体引流缓慢,避免了快速抽气或粗管引流过快而导致的复张性肺水肿、胸膜反应等并发症。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护理要点。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多数病人对胸腔穿刺术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下施行胸腔穿刺术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在穿刺前仔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思想情况,发现有情绪波动和不良精神状态时,应加以分析,根据每个病人的思想个性不同及产生的思想顾虑的原因,有针对的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结合病人的思想情绪,深入浅出的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胸腔穿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疾病,解除病人對穿刺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1.2 嘱患者穿刺时,尽量不要咳嗽、深呼气和移动体位,以免损伤胸膜。对精神过于紧张者,可于术前口服安眠酮0.1g,或可待因15~30mg,或进行对症处理。
1.3 准备与查对备齐穿刺术所需的各种用物,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备好氧气、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心电监护仪等,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利多卡因过敏史,做好普鲁卡因皮试。
2 术中护理
2.1 术中配合协助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面向椅背,椅背上放一薄枕,双手平放在椅背薄枕上,头部伏于前臂上(危重病患者可用半坐卧式,用背架或枕头支撑患者背部,患者前臂置于枕部)。协助医生进行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远端接水封瓶,有气泡冒出或嘱病人咳嗽有气泡冒出时,做好固定。穿刺与抽气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并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2.2 穿刺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的动态反应,如患者有无头晕、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出汗、刺激性干咳,甚至晕倒等胸膜反应。如果病人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穿刺,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部位,嘱患者平卧,予低流量吸氧,如病人症状不缓解,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mg,并做好记录。
2.3 穿刺时,护士应以平等、体贴、真诚的眼光正视患者,可适当亲切地握住患者的手,进行非语言安慰。
3 术后护理
3.1 穿刺完毕后,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吸氧,保持舒适体位。一般采取半卧位,鼓励患者轻轻翻身活动,翻身时指导其轻扶引流管,减轻牵拉引起的疼痛,防止管道受压。伤口疼痛可按医嘱给予止痛镇静治疗。每2小时进行一次深呼吸,适当咳嗽,或吹气球以加速胸腔内气体排出、使肺尽早复张。观察水封瓶气泡情况,防止水封瓶歪倒或水倒流胸膜腔。
3.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胸部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和呼吸的变化,听取患者主诉,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若是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加重、皮肤发绀、大汉淋漓、四肢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休克症状,应立即进行抢救。
3.3 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及液体漏出,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及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穿刺点及周围部位皮肤每消毒,保持敷料干燥。引流期间禁止淋浴,擦身时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敷料如有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严格无菌操作。
3.4 密切观察水封瓶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中心静脉导管官腔较细,容易受血块及肉芽组织等填塞致引流不畅,应密切观察水封瓶内气泡情况及水柱波动情况。必须保证引流玻璃管在液平面以下1~2cml[2],水封瓶压力管中水柱的波动情况表示胸腔压力的高低,并提示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通畅时,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无波动,可让患者做深呼吸或咳嗽;若仍无波动,表示引流管不通,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起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以防止液体倒流入胸腔。每日遵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更换1次引流瓶。
3.5 拔管前护理 拔管前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适当咳嗽,以加速气体排出,清除气道分泌物,使肺部尽早复张。如水封瓶无气泡溢出及水柱波动,X线片示肺部已复张,应先夹闭微导管观察1~2天后[3],患者不再出现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拔管后只需消毒穿刺口盖上无菌纱块保护,不用凡士林纱布填塞伤口。
3.6 健康指导 因自发性气胸复发率高,故康复后健康指导对患者在以后减少复发非常重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多饮水,宜多食富含粗纤维、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避免用力排便、大声谈笑及剧烈运动、屏气动作以免增加胸腔内压力,减少气胸复发。
综上所述,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认真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协助医生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徐道洲 陈士翠,微创术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2011,16(9):1448.
[2] 李秋玉.自发性气胸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199.
引流术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初发自发性气胸146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胸片、胸部CT检查或床边诊断性胸腔穿刺确诊。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各组临床资料见表1及表2。
注:*肺部感染、肺泡蛋白沉积症各1例;**经皮肺穿刺所致的医源性气胸
1.2 材料
开花引流管(26FR)由济南晨生医用硅胶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带针胸导管(24FR)由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中心静脉导管(16Ga型20 cm单腔8FR)由珠海尼亚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猪尾巴引流导管(14FR)由邦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置管位置
选择患侧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隙79例;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41例;局限性气胸根据X线胸片或模拟机定位26例。
1.3.2 操作步骤
各组均在常规皮肤消毒局麻下进行。开花引流管组:手术切开皮肤钝性分离,钳夹开花引流管插入胸腔接水封瓶引流。带针胸导管组:不需切开皮肤,用带针胸导管直接经皮插入胸腔退出针芯,接水封瓶引流。中心静脉导管组:持穿刺针于穿刺点直接进入胸腔,回抽见气体后将导丝经针芯置入胸腔约8~10 cm,退出穿刺针,扩皮器扩张皮肤后经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丝接三通管后接上水封瓶。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先将导直管向猪尾巴管尖端推直,穿刺针放入猪尾巴导管,当针尖外露时,锁紧内针,导直管移除,经皮穿刺进入胸腔,确定有气体排出时,猪尾巴管向前推,接上水封瓶,将线拉紧后锁紧公接头,扣上固定环。
1.4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胸部X线片肺完全膨胀。有效:肺基本膨胀,肺压缩约≤10%。无效:肺压缩>10%。
1.4.2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分。
1.4.3 术后并发症
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及肺膨胀时间分布见表3、表4。
注:P>0.05;有效率=(治愈数+有效数)/同组总例数
注: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比较,*P<0.05
2.2 疼痛程度
各组病例疼痛程度对比见表5。疼痛程度≥7的小口径引流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大口径引流管组(开花引流管组与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各组并发症比较见表6。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较其他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和胸腔破裂,肺和支气管树内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对于绝大多数自发性气胸的初次治疗,均需胸腔闭式引流[1]。但临床上选择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方法颇不一致,笔者对临床上4种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开花引流管组其优点是管径大,引流充分,效果较好,特别适合胸腔内有粘连的气胸,如尘肺合并气胸[2],但操作复杂,创伤性大,管质较硬对组织刺激性大。本组病例疼痛明显,疼痛程度≥7占43.2%,并发症发生率为40.5%且并发复张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各1例,有效率和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带针胸导管组管质柔韧性好,顶端圆钝光滑,对组织刺激性小,有弹性不易折断,管腔较大能保持引流通畅,无需切开皮肤等。但因穿刺针及管径较大,术者用力较大,对技术不熟练者不易把握。表5、6显示患者依然疼痛明显,并发症较多,且疗效未见提高。近10年来有文献报道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3,4],其操作简单,疼痛轻微,并发症较少,但气体引流不畅,引流管易堵塞,脱离及折断。本组临床资料显示,有效率较低为85.7%,但与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肺膨胀时间较长,特别是>120 h与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疼痛轻微,疼痛程度≥7为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33.3%,但与开花引流管组和带针胸导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近2年笔者采用的新方法。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尽管有效率与各组无明显差异,但较中心静脉导管组有所提高,肺膨胀时间特别是<36 h和>120 h,与开花引流导管组和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轻微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当,与其他两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1例胸腔内出血,复张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注:*并发胸腔出血1例;△并发复张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各1例;#诱发心律失常;**并发引流管折损。
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原先用于胆道、肝脏及肾脏等引流,近2年来笔者用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并与临床上常用的3种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探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有文献报道初次治疗气胸推荐使用10~14F引流导管,增大管径20~24F并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5]。猪尾巴引流导管管径为14F,能较好地达到满意的引流效果。(2)其材质是TPU(聚氨酯),柔软,有弹性,有一定支撑力,不易弯折,尾端呈猪尾巴状不易脱落。(3)管腔表面有一层亲水性披膜,降低穿刺时阻力,减轻穿刺时疼痛,可减少增生组织的附着,避免沾粘,不易堵管。(4)管径较细,直接穿刺,无需扩张器扩皮,属于微创,术后患者可自主活动,不影响患者吃饭,睡觉及深呼吸等活动,容易为患者接受。(5)可接三通管直接用注射器抽气或抽液,加速肺膨胀,缩短肺膨胀时间,并可控制气体引流速度和容量,从而可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因此,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对组织刺激性小,疼痛轻微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4种不同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初发自发性气胸146例,根据不同术式胸腔闭式引流分为4组,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肺膨胀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组疗效较低,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膨胀时间特别在<36 h、>120 h时间段,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比较,疼痛程度≥7的小口径引流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大口径引流管组(开花引流管组与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做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具有微创、效优,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猪尾巴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自发性气胸
参考文献
[1]Henry M,Arnold T,Harvey J.On behalf of the BTS Pleural Disease Group,a subgroup of the BTS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Thorax, 2003,58(SupplⅡ):39.
[2]张映铭,徐晨耕.尘肺合并气胸11例临床分析.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杂志,2004,21(4):255-256.
[3]张建勤,陆玄华.单腔深静脉置管针做气胸引流临床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2:4(3):201.
[4]范昭豪.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9,18(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