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切开引流术

2024-10-10

鼓膜切开引流术(精选8篇)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1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 源于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内或间隙发生急性脓性感染进而引发脓肿, 临床表现为肛门疼痛、红肿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 研究表明与医源性因素、营养不良、感染性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1]。作者主要探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 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65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 均符合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 排除神经系统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脑血管障碍、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32例) 和观察组 (33例) 。对照组患者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0~51岁, 平均年龄 (39.2±6.5)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4 d, 平均 (7.3±2.4) d;疾病类型:皮下脓肿10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8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7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20~52岁, 平均年龄 (39.6±5.5)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4 d, 平均 (7.8±2.1) d;疾病类型:皮下脓肿11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9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予以切开挂线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常规铺设消毒方巾。首先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消毒, 行肛门内镜检查确定患者肛门脓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 选择脓肿波动明显之处依次逐层切开皮肤、皮肤组织, 采用钳夹行钝性分离扩大切口, 排干净患处内部脓液, 用手对脓肿走形进行探查, 清理脓腔内腐烂组织, 采用双氧水等溶液对脓腔进行冲洗。对于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 可用手指引导于患者患处底部最薄处穿探针、挂橡皮筋等, 切开括约肌下缘、皮肤全层等组织保证切口内松紧适宜, 一切处理妥当修正切口包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换药2次/d, 可适当辅助中药坐浴熏洗治疗。

1.2.2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术治疗, 具体方法: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术前准备工作同观察组。在肛门内镜协助下确定肛门脓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 切口位置同观察组, 采用止血钳将切口周围组织分离促使脓液排出, 分离脓腔间隔行脓腔内腐烂组织清理、冲洗。针对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 在手指引导下沿探针切开内口、脓腔间组织作梭形切口, 保证引流正常实施, 一切无异常止血包扎。术后常规予以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换药2次/d, 可适当辅助中药坐浴熏洗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 (2) 采用Hiltunen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 判定标准:正常:患者可正常控制大便、气体、肠气;不完全失禁:肛门不能实现对肠液、大便的正常控制造成内裤污染;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无法控制。 (3)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指标包括疼痛、肛瘘、脓肿复发。 (4)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 采用3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 主要指标包括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每项指标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45±3.82)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6.41±1.01) d、住院时间为 (25.28±1.03)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1.89±3.65)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18.11±0.53) d、住院时间为 (14.56±1.91)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842、41.667、28.037, P<0.05) 。

2.2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32例, 肛门功能正常15例 (46.9%) , 不完全失禁8例 (25.0%) , 完全失禁9例 (28.1%) ;观察组患者33例, 肛门功能正常19例 (57.6%) , 不完全失禁13例 (39.4%) , 完全失禁1例 (3.0%) 。观察组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859,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32例, 疼痛21例 (65.6%) 、肛瘘12例 (37.5%) 、脓肿复发10例 (31.3%) ;观察组患者33例, 疼痛11例 (33.3%) 、肛瘘2例 (6.1%) 、脓肿复发1例 (3.0%) 。观察组患者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778、9.502、9.202, P<0.05) 。

2.4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 (76.5±10.3) 、 (73.2±7.9) 、 (66.4±10.7) 、 (67.6±8.9) 、 (78.7±9.4) 、 (76.4±8.9) 分;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 (88.6±10.5) 、 (92.4±7.3) 、 (83.2±10.6) 、 (82.7±9.4) 、 (95.4±4.5) 、 (89.1±12.6)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4.689、10.181、6.635、6.646、9.180、4.680, P<0.05) 。

3 讨论

肛周脓肿又被称之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源于致病菌入侵引发急性化脓感染, 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 容易漏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则容易形成肛瘘[2]。在肛周脓肿治疗中, 常规方法需采用两次手术, 首先进行切开引流术排除脓液, 待患者脓腔缩小后行二次手术达到治愈目的, 但是操作过于繁琐, 对患者身体损伤大。

近年来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得到应用, 通过引流脓液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另外通过挂线慢性切开和引流可有效避免炎症扩散。该方法属于一次切开内口法, 操作简单, 术后恢复快,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此外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低, 发生肛瘘、肛门失禁的几率小, 手术治疗优势明显[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 治疗后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较少;且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较低, 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明显提高, 说明该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切开挂线术治疗临床优势明显, 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 65例肛周脓肿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32例) 和观察组 (33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切开引流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实施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45±3.82)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6.41±1.01) d、住院时间为 (25.28±1.03)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1.89±3.65)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18.11±0.53) d、住院时间为 (14.56±1.91)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肛周脓肿

参考文献

[1]王湘涛.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6) :1383-1384.

[2]王军.切开引流挂线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2) :3-4.

[3]孙旭, 郭旭, 王建峰, 等.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66-67.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2

【关键词】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 657.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4-02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它具有难治疗的特点。为研究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5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研究结果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7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

实验组27例患者: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5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8±1.67)岁,病程为2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为(3.22±1.09)年。

对照组27例患者: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4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1±1.77)岁,病程为3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为(3.54±1.11)年。

经血液以及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液系统、新陈代谢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均正常良好,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较小(P>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先以球头探针探查患者的肛内,沿着主管道向前检查。待球头探针拉出肛外的时候,将口间组织切开,切除瘢痕部分和坏死部分。用橡皮筋将探针固定扎实,并且切口应被制作成V字形状[1]。

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进行治疗,先检查患者支管道的位置以及走向,可以用美蓝注射或者直肠指诊的方法进行检查。再作一长度约为2.5厘米的人造外口于肛门后位置。再将探针置入人造外口进行探测,主管道需呈现V字形状,橡皮筋将高位管道处的探针固定扎实。直观外口再作一切口,切口呈现放射状,主支管通畅后,将其切口结扎,并且主管切口与支管切口的距离保持在3厘米左右,这样换药或者对切口进行冲洗均非常方便。将切口修整后,止血,包扎[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层次。肿痛部位消失,创面完全愈合视为显效;肿痛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创面未完全愈合视为有效;症状无改善视为无效。比较两组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测定结果,采用评分制进行测量,若手术前后的变化差异较大说明肛门功能受损较大。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两组之间均数比较则采用t 检验,以(X±s)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数为26例,占患者总数的96.29%,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数为21例,占患者总数的77.78%,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一所示。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例,%)实验组271511126(96.29%)*对照组27813621(77.7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测定结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术后的肛肠学测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二所示。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测定结果(分)

组别例数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 术前术后术前术后术前术后实验组271.58±0.291.52±0.28*11.52±0.8711.38±0.76*15.69±1.0515.39±1.20*对照组271.59±0.301.09±0.8411.54±0.788.23±0.1315.66±1.2111.24±1.1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肛瘘属于直肠疾病中的一种,在肛肠疾病中它的发病率占了4.15%左右。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难度系数较大,并且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深部死腔、管道弯曲、病变位置较高等特点,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如何有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疾病已经成为临床上一重要的研究方向。

进行肛瘘手术有四点是极其关键的:(1)清除并切掉所有的瘘管部位。(2)如何寻找内扣并进行正确处理。(3)科学规范处理肛门的括约肌。(4)对创口进行引流作用[3]。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测定结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显著,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佳萍.评价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医药前沿,2014,(13):150-151.

[2] 黄厦鸣.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4,(15):261-262.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们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20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9~42岁, 平均27.85岁, 右侧10例, 左侧10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为8.8cm×7.4cm×6.2cm。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18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7~41岁, 平均29.89岁, 右侧10例, 左侧8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9.0cm×7.5cm×6.4cm。

1.2 手术方法

1.2.1传统脓腔切开引流方法:术前彩超定位后, 局麻或全麻下于脓肿最低位取放射状切口、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切开, 切口长度一般小于脓腔2~3cm, 脓腔大者, 取对口引流, 清除坏死组织后,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后, 无需彻底止血, 直接填塞凡士林纱布, 压迫止血, 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后, 在无麻醉情况下取出凡士林纱布,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换药, 每天1~2次, 换药2~5周。

1.2.2 VSD应用于脓肿切开引流

(1) 材料和设备:武汉市神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VSD-M-P型VSD负压引流专业吸引机及负压引流瓶;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泡沫材料) , 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cm×25cm大小的切口用贴膜。

(2) 手术方法:术前彩超定位, 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于脓肿最低位或脓肿穿透处取放射状切口或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 切口长约2.5~3cm, 分开脓腔分隔, 吸尽脓液, 刮除脓壁坏死组织后, 大量3% 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后, 电凝彻底止血, 根据脓腔大小修剪VSD泡沫材料, 放入VSD泡沫材料, 使泡沫能从脓腔最低端达到最高端, 切口用贴膜封闭, 患者在PACU时使用普通负压壶连接, 回病房后使用配套负压壶, 负压调至450mm Hg, 24小时后负压调至350mm Hg, 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2500ml/24小时。其后无需换药, 7天后在全麻或局麻下取出VSD泡沫材料, 行切口二期缝合, 常规用4-0微乔线缝合腺体和皮下, 3-0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连续缝合皮肤, 脓腔放置番氏引流管, 2~4天后取出引流管, 患者出院, 术后10天切口拆线。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过治疗均痊愈。传统手术组每日换药, 均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约10天后出院在门诊每1~2天换药一次至痊愈, 时长约2~5周。VSD组第一次手术后无需换药, 7天后行第二次手术, 术后换药约2~3次, 为简单换药, 术后10天切口拆线。传统手术组切口长, 切口愈和后瘢痕明显, VSD组手术切口短, 愈合后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 患者较为满意 (见表1) 。

3 讨论

乳房脓肿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 对乳房的外观有较高要求。Eryilmaz[1]等认为, 脓腔直径小于5cm的脓肿适合超声引导下穿刺, 此种方式若能治疗痊愈, 病人可获得最佳的乳房外观;直径大于5cm的脓肿, 常规的切开引流术仍然不可避免。对于小于5cm的乳房脓肿置管引流常因脓腔的分隔和脓液黏稠容易堵塞引流管而限制了置管引流的应用[2]。VSD的应用使乳房脓肿可以在小切口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引流的治疗方法相比, VSD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以下优点, 1手术切口小, 大约2.5~3cm, 能够放入VSD吸附材料即可;2创口愈合时间短。负压吸引能快速关闭脓腔, 并持续吸引出脓腔的分泌物, 消除了细菌繁殖的培养基, 同时密闭敷料又阻止了外来细菌的入侵, 有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3,4,5]。VSD还能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减轻组织水肿[6], 达到促进肉芽的快速生长, 从而能使脓肿引流术后7天左右可以施行切口的二期缝合, 缩短了乳房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愈合时间。3减轻病人痛苦。传统的治疗方法术后24小时后开始撤出填塞的凡士林油纱条,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换药, 每天1~2次, 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怖和身体上的疼痛。而VSD术后无需每日换药, 冲洗管持续24小时冲洗即可, 不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疼痛感觉。4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节省了每天的换药时间。5患者对乳房的外形满意度高。因传统方法一般无需切口二期缝合, 脓腔由大量的肉芽组织生长填充, 乳房外观变形者较多, 而且切口大多对合不好, 因此患者对乳房外形及切口瘢痕满意度不高。而VSD在负压吸引下, 关闭了脓腔, 肉芽组织形成相对较少, 切口二期缝合时切口皮肤对合良好, 同时可以对乳房进行微整形, 使乳房外观变形较小, 患者满意度高。

注:与传统组比较, * P<0.05。

但是, 在临床中VSD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1 VSD特定负压瓶的连接, 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而施行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术后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2 VSD的放置多数需要在全麻下进行, 而且有特定的负压瓶, 因此患者需住院治疗。而部分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可以在门诊行乳房脓肿的切开引流术。

参考文献

[1]Eryilmaz R, Sahin M, Hakan-Tekelioglu M, et a1.Management of lactational breast abscess[J].Breast, 2005, 14 (4) :375-379.

[2]Garg P, Rathee S K, Ial A.Ultrasonically 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breast abscess[J].J Indian Med Assoc, 1997, 95 (11) :584-585.

[3]Weed T, Ratliff C, Drake D B.Quantifyingbacterial bioburden during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oes the wound VAC enhance bacterial clearance[J].Ann Hast Surg, 2004, 52 (3) :276-280.

[4]Polykandriotis E, Kneser U, Kopp J, et a1.Modified gloving technique for vacuum therapy in the hand[J].Zentralbl Chir, 2006, 131 (Suppl1) :36-39.

[5]Plikaitis C M, Molnar J A.Subatmospheric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nd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basic science and current clinical successes[J].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06, 3 (2) :175-184.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SO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9例, 女41例;年龄13~46岁, 平均 (29.7±4.1) 岁;病程3~17个月, 平均 (8.2±3.6) 个月。将上述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 其中对照组44例, 观察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大体一致。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症状, 且病程满3个月; (2) 耳镜检查出现鼓膜浑浊、内陷、内见积液; (3) 经过服用药物、咽鼓管吹张、抽液、鼓膜穿刺等治疗无效; (4) 排除因鼻窦炎、鼻咽部肿瘤或腺样体肥大等并发的SOM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消毒外耳道, 局部麻醉, 后用鼓膜切刀在鼓膜前下方或后下方切开鼓膜, 吸除鼓室内的积液, 注射适量抗生素, 再置入通气管, 使其一段位于鼓膜表面, 另一端位于鼓膜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通气管位置及渗液等情况, 并坚持定期复查。术后3~8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取出鼓膜导管。

1.3.2 观察组

取仰卧位, 对患侧鼻腔进行浸润麻醉, 之后导入30度的Storz鼻内镜 (德国Storz公司) , 在鼻内镜图像系统的监视下, 取内径1mm的欧式管, 插入咽鼓管2.5cm左右, 以1ml注射器通气3~6次, 将一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入欧式管, 注入1ml醋酸泼尼松龙和糜蛋白酶的混合液清洗后吸出, 退出欧式管, 留置硬膜外麻醉导管7~10d。术后1周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并观察6个月。每个月定期进行鼻内镜检查, 观察留置硬膜外导管及鼓室黏膜的情况, 清理鼓室内的渗出液与干痂。若患者的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积液消失、鼓膜恢复正常, 则在鼻内镜下取出留置的硬膜外导管。

1.4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跟踪回访所有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4]

治愈: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自觉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 积液消失, 鼓膜功能恢复正常, 且症状在半年内未复发;好转: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听力明显提高, 鼓膜内存在少量积液, 鼓膜功能基本恢复;无效: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听力与治疗前无差别, 鼓膜功能未得到恢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6.0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 (6.5%) 并发症, 其中化脓性中耳炎1例, 听力下降2例;对照组出现14例 (31.8%) 并发症, 其中化脓性中耳炎6例, 听力下降8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9, P<0.01) 。所有并发症患者经抗感染、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SOM容易反复发作, 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5]。目前, 对于该病发病原因较普遍看法是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性感染及免疫反应, 而咽鼓管的功能障碍是最重要的原因。咽鼓管的阻塞或其咽口开放不良, 容易导致中耳腔内形成负压的状态, 增加了血管通透性, 致使渗出液增多, 尤其是渗出液中纤维蛋白浓度的增高, 使积液呈乳胶状, 这种胶状的液体通过咽鼓管较为困难, 导致咽鼓管阻塞进一步加重[6]。有研究表明, 咽鼓管的功能变化对中耳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软骨段的作用。因此, 在治疗中耳性疾病的基础上, 恢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是治疗SOM的重要手段[7]。

近年来,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鼓膜切开置管术, 咽鼓管置管术无须切开鼓膜, 可以将留置硬膜外导管通过咽鼓管自然地插入到鼓室, 通入空气和注入的清洗液可以在不损伤鼓膜的前提下起到抗炎、消肿、稀释并排出黏液、减少渗液的作用, 从而恢复中耳压力, 降低鼓膜穿孔、钙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8]。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该方法在鼻内镜直视下, 可准确把导管插到咽鼓管内, 避免盲目性操作;同时, 可以检查鼻腔内的隐性病变, 如鼻咽癌等;能够通过咽鼓管自然通道插入导管, 可进行药物注入, 使药物直接作用在咽鼓管和鼓室, 有利于抗肿、消炎、减少渗出、排除积液及恢复中耳的压力平衡;同时, 置管还有扩张咽鼓管作用[9]。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治疗SOM, 手术操作方便、简单、视野清晰, 临床疗效好, 同时并发症较少, 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秋天, 梁建平.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学, 2007, 29:62.

[2]陈亚秋, 孙长兴.分泌性中耳炎病毒、衣原体感染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5, 13 (1) :67.

[3]田勇泉, 韩德民, 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23.

[4]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37.

[5]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3.

[6]郭洁, 梁象逢, 陈穗俊, 等.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1) :13.

[7]李希平, 戴海江, 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8) :467.

[8]王纯洁.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健康天地, 2010, 4 (3) :46.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5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挂线疗法

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常见疾病, 根据肛腺感染理论, 肛周脓肿是细菌感染肛隐窝并经肛腺导管进入肛周各个间隙, 如进入肛管直肠环以上间隙形成脓肿则为高位脓肿[1], 如不能及时治疗常可破溃形成肛瘘。现选取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采取挂线疗法治疗肛周脓肿患者48例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间本院采取切开引流挂线方法治疗的48例肛周脓肿患者, 男36例, 女12例, 年龄19~71岁, 平均46.3岁。坐骨直肠间隙脓肿45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 肛门直肠后间隙脓肿2例。入选标准: (1) 肛周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升高, 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2) B超或CT检查提示肛周脓肿可能; (3) 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采取切开引流挂线法治疗; (4) 志愿接受长期随访者。 (5) 术中探查瘘管明确并跨肛门括约肌者。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 (切开引流挂线术) :联合阻滞麻醉,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局部脓肿波动明显处作放射状或纵形切口, 充分排出脓汁后以球头探针探查瘘管位置, 判定瘘管是否跨括约肌, 跨括约肌者行挂线术尽力剔除瘘管, 穿过双股橡皮筋, 切开瘘管表面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肌肉表面, 拉紧橡皮筋并作双重结扎。结扎内瘘口及相邻直肠隐窝, 并彻底清理脓腔坏死组织, 双氧水冲洗脓腔。

术后每天换药直至伤口愈合。术后7 d如挂线未脱落予以紧线一次。

1.3 疗效判定[2]

分为痊愈、好转、无效。痊愈:红肿、热、痛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消失, 创面愈合皮肤生长愈合良好,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降至正常;有效:红肿热痛消失, 局部切口基本无浓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无改善。

2 结果

48例患者挂线脱落时间为7~16 d, 平均10.2 d, 痊愈42例, 好转6例, 总有效率100%, 6例好转患者回家后来院定期换药均痊愈。经1年以上电话及来院随访观察均无复发、无肛瘘形成、无括约肌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2例患者出现轻度肛门狭窄经扩肛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肛腺受细菌感染后在肛门周围软组织引起的化脓性疾患。, 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直肠后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肛周脓肿确诊后应及时切开, 缺乏波动感不应延迟及时引流。肛周脓肿治疗目的应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和防止切口假愈合而导致急性复发。为达到这个目的, 切口大小要充分[3]。肛周脓肿如果治疗不及时不正确极容易形成肛瘘, 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方面的痛苦, 也会使患者面临再次手术的尴尬。尤其是高位肛周脓肿的治疗更是复杂, 本次研究采用的切开引流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脓肿效果确切, 手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发生率, 低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440.

[2]黄乃键.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714.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住院的肛周脓肿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两组, 挂线组54例, 男38例, 女16例, 年龄21~55岁, 平均36.3岁。低位肛周脓肿37例,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7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 肛门直肠后间隙脓肿9例。病程3~7d, 引流组54例, 男36例, 女18例, 年龄23~55岁, 平均35.4岁;低位肛周脓肿36例,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5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 肛门直肠后间隙脓肿11例。病程2~7d;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静脉麻醉加局部麻醉, 取截石位, 会阴部用碘伏消毒。术后予司帕沙星和甲硝唑片口服1周, 每天换药至创面愈合。

1.2.1 引流组:

常规消毒, 铺巾。根据脓肿的直径大小于脓肿波动明显处行放射状切口 (低位脓肿) 或弧形切口 (高位脓肿) , 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食指探查脓腔并分离脓腔间隔, 依次用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创口填碘伏纱布引流并包扎。

1.2.2 挂线组:

切开脓肿后 (方法同引流组) , 左手食指探入肛内做引导, 右手持末端绑一橡皮条的银探针, 沿切口基底向肛内方向探查, 寻找内口, 如内口不明显者, 可从脓腔最高处或脓腔壁最薄处穿出银探针, 经肛内拉出探针让橡皮条两端合拢后牵拉, 在切口处用7号丝线结扎橡皮条挂线。创口填碘伏纱布包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复发及术后肛瘘情况, 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α=0.05为检验水平, 采取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通过复诊和电话随访半年, 挂线组无患者复发脓肿, 2例患者形成肛瘘;引流组有6例患者复发脓肿, 10例患者形成肛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注:χ2=11.986,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情况比较

挂线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3.81±3.10d, 低于引流组, 而住院总费用明显减少,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与引流组比较t=3.582, 4.104, P<0.05

3 讨论

肛周脓肿主要由肛腺感染蔓延所致, 炎症沿肛腺导管蔓延扩散到各间隙, 并最终在肛门附近的体表穿破而形成瘘管, 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 易形成肛瘘, 需要二次手术。本病起病急, 发展迅速, 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1], 而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处理感染的肛腺及内口、切开脓腔、引流通畅和术后换药, 防止脓肿复发和肛瘘形成, 减少二次手术的概率。

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 虽然术式简单, 通过切开脓肿处皮肤充分引流脓液, 可快速改善症状, 但因术后复发脓肿和后遗肛瘘的比例较高, 往往需要再次手术,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为此, 本研究采用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 与切开引流术比较, 挂线慢性切开引流, 脓液可以顺着药线或橡皮筋流出, 引流彻底, 不会导致炎症扩散, 利于肉芽组织从基底部生长;从而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3], 同时, 挂线的异物刺激作用, 肌肉断端之间粘连固定, 避免了1次切开造成的肛门括约肌受损等术后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应该注意: (1) 引流切口必须够大, 尽量与脓肿直径等长, 既能引流通畅, 利于创面愈合, 又能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探查发现内口。 (2) 术后换药时, 引流条需到达脓腔底部, 防止切口粘连, 避免畸形愈合, 有利于防止瘘管形成[4]。

笔者认为切开挂线术比单纯切开引流术优越, 明显减少了后遗肛瘘的发生, 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推荐切开挂线术为肛周脓肿的首选术式。

摘要:目的 比较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挂线组54例, 行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引流组54例,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挂线组无复发, 术后肛瘘2例, 而引流组6例复发, 10例发生肛瘘, 二次手术, 挂线组优于切开引流组。挂线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 (P<0.05) 。结论 挂线法治疗肛周脓肿有效、价廉,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挂线,引流,肛周脓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01-502.

[2]魏连刚, 王斌.挂线疗法在肛瘘及肛周脓肿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20) :44.

[3]高瑞忠, 许长年.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对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37 (3) :290-292.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月昆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30例诊断为括约肌间肛瘘患者。手术前结合彩色三维腔超、MRI等确定为括约肌间肛瘘, 电脑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中男10例, 女5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9.93±14.40) 岁;对照组中男8例, 女7例, 年龄21~66岁, 平均年龄 (43.20±12.39) ,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前准备

管床医师和患者谈话与签字, 做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 彩色三维腔超确定瘘管位置与大小, 电子肠镜排除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肛门部进行备皮, 手术前1天晚上10点后每隔4h用复方聚乙二醇进行灌肠准备。术前4h禁食, 2h禁水, 1h排空小便。

1.3 手术方法

麻醉都为腰麻, 体位为左侧卧位或者折刀位, 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镇痛泵, 术后第2天摘除, 术后去枕平卧6h, 常规抗生素使用3d, 术后3d以流质为主, 尽量减少大便, 术后第2天进行换药。

1.3.1 实验组:

采用LIFT术, 手术步骤: (1) 探针自外口进入, 内口穿出, 作为瘘管位置的标记, 于探针经过的主管内外括约肌间沿肛缘做1.5~2cm的弧形切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进入内外括约肌间沟, 采用锐性或钝性沿括约肌间沟分离出经过括约肌间的瘘管部分。分离时注意不要损伤瘘管壁, 尽可能将瘘管裸化并向两侧分离以暴露足够的空间方便结扎瘘管; (2) 电刀切断瘘管, 刮勺清刮感染灶及内口; (3) 用3-0的可吸收线结扎瘘管的内端和外端, 在2个结扎点间切断瘘管; (4) 缝合括约肌间创面。

1.3.2 对照组:

术前准备与实验组相同, 采用切开引流术。术后可根据患者术式坐浴, 其他术后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1.4 调查指标

进行生存质量研究, 电话随访或患者术后复查填写SF-36健康调查表, 调查两组的社交功能、情感职能和总体健康3个方面。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均数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社交功能比较:术前两组社交功能经成组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个月、2个月实验组社交功能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情感职能比较: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个月、2个月两组均优于术前,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总体健康比较: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个月两组略有降低, 术后2个月两组均优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肛瘘是临床常见疾病, 目前国内报道发病率占到肛门疾病总发病率的3.6%, 欧洲每年为8%~25%[3]。现代临床肛瘘的处理对于医生是一种挑战, 确诊后, 医生要在保护肛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手术, 创伤过大, 频繁手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出现了“微创手术”, 如LIFT术、直肠黏膜推移术、肛瘘栓等, 相较于传统术如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等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对于LIFT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初步成功。临床研究表明, LIFT治疗的成功率达到57.0%~94.5%, 并且术后无肛门失禁的情况发生。其优点在于能够完全保留患者的内外括约肌, 降低住院时间, 缩短病程;创面小, 患者术后换药次数减少, 同时治疗费用降低;患者二次手术时无任何的障碍[4]。

当下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 不仅要关注肛瘘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 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中医千年前就提出“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观点, 重视从整体上把握疾病, 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 注重患者的痛苦和舒适感的改善情况。手术的成功与否, 不是一些客观的医学指标就能完全决定的, 能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才是重中之重。本文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SF-36健康调查量表 (中文版) 对肛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调查[5], 便于指导肛瘘患者的治疗能更好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转变。

本文将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在社交功能方面, 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实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这可能的原因是切开引流组的患者害怕手术过程中有可能损害到部分括约肌, 因此手术后他们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排便次数, 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在总体健康中, 两组术后第1个月的生存质量健康调查显示均有生存质量降低, 这是因为术后1个月患者正处于恢复期, 主观疼痛感等方面比较敏感, 情感方面比较低落, 而第2个月后患者的总体健康及情感方面均有提高, 这说明肛瘘患者, 行手术治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它能够改善肛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有可能与SF-36量表比较具有宽泛性, 对特定的疾病或者特定的重要症状和体征可能反映不灵敏, 甚至出现遗漏现象, 这需要肛肠专科医师在以后的临床研究时, 将有些条目因时制宜, 制定更加符合临床的需要。同时可以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4个方法, 了解疾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 提高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将中医药引向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Rojanasakul A, Pattanaarun J, et al.Total anal sphincter saving technique for fistula-in-ano:the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J〕.Med Asso Thai, 2007, 90 (3) :581-586.

[2]魏朝辉, 莫一心, 陈和年.生命质量测定量表SF-36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7, 14 (4) :145-147.

[3]胡邦, 任东林, 彭慧.肛瘘的诊疗新进展〔A〕//西医结合学会大肠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第五届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5:56-160.

[4]范维, 梁德森, 柏龙.瘘手术治疗中保留括约肌的临床进展研究〔J〕.直肠肛门外科, 2014, 20 (3) :218-220.

鼓膜切开引流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东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PHS患者20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肛肠病分会制定的PHS诊断标准[6], 并经炎性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肛周反复感染、化脓、破溃, 肛周皮下多个结节, 瘘道、窦道形成, 部分蔓延至会阴及臀部, 未发现肛管、直肠病变;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合并全身性疾病及不能耐受手术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 每组10例。A组中男8例, 女2例;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 (35.5±3.2) 岁;病程1.5~9.0年, 平均病程 (4.3±1.3) 年。B组中男9例, 女1例;年龄17~58岁, 平均年龄 (36.1±3.2) 岁;病程1~8年, 平均病程 (4.2±1.3)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各项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心电图、血压、血糖等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并使其了解手术流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不适感等;取脓性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生素;术前常规清洁灌肠, 术前6h禁食, 术前30min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手术方式

(1) A组采用去顶开窗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侧卧位, 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首先充分暴露术野, 在结节破溃处插入圆头探针, 若结节未破溃则切开炎性结节后插入探针;在探针引导下探查瘘道走行, 并逐一打开, 用电刀混切模式切除瘘道顶端皮肤, 只留瘘道基底部, 用喷凝模式对创面进行止血;用刮匙仔细刮除瘘道基底坏死组织及侧壁分泌物;检查有无瘘道残留, 不留无效腔, 彻底冲洗伤口, 并用庆大霉素、甲硝唑纱条填塞, 干纱块覆盖, 胶布固定, 术毕。 (2) B组采用切开旷置引流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侧卧位, 行腰硬联合麻醉;充分暴露术野, 检查病变部位及程度, 确定一瘘口置入探针, 沿瘘道走向从相应另一瘘道穿出, 若瘘口或瘘道较小, 探针无法通过, 则进行瘘道扩大, 若探针未通向其他瘘口, 则在其瘘道盲端做人孔口穿出探针, 注意不留无效腔;瘘道探查清楚后, 切除瘘口瘢痕组织, 并以中弯止血钳撑压, 进行瘘道扩大;刮匙刮除瘘道坏死组织, 不切开瘘道, 以黄连水纱条将各瘘道贯穿、引流, 并用单层凡士林油砂敷盖保湿, 干纱块覆盖, 胶布固定, 术毕。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 术后6h禁食, 以后禁食刺激性食物, 每日便后坐浴、换药、微波治疗至痊愈。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 统计复发情况。创面愈合标准:健康肉芽组织填满伤口, 表面覆盖再生上皮, 创口完全机化, 胶原蛋白增加, 肉芽组织变为致密瘢痕组织[7]。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伤口完全愈合, 肛门功能恢复正常; (2) 好转:各项症状明显好转, 伤口部分愈合, 常存小窦口; (3) 无效:各项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创面不愈合。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B组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短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PHS是因汗腺、毛囊及与之相通的导管发生感染, 并在皮下蔓延扩散, 继而引发多处脓肿, 其间窦道相通, 以致反复感染造成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脓肿、复杂窦道、瘢痕、组织纤维化挛缩等[8], 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结论, 可能是遗传、性激素、自身免疫、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普遍认为, 肛周皮肤角化性阻塞是其发病基础[9]。早期PHS治疗主要是防止病变进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当PHS进展到广泛形成瘘道时,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且唯一的方法, 但手术方法繁多, 且大多伴有较高的复发率, 如单纯切开引流术的复发率几乎达到100%。因此, 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PHS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

上一篇:安装解析下一篇:疲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