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引流术后

2024-08-15

切开引流术后(精选7篇)

切开引流术后 篇1

近年来, 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 湿性敷料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外科伤口的手术愈合期的护理过程中, 可有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1,2]。而湿性敷料在肛周脓肿切口引流后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文献报道较少。肛周脓肿是指肛门腺感染化脓继发肛周软组织感染化脓或黏膜下的脓肿, 脓肿一经形成, 手术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选择合理的敷料对脓肿手术后伤口的恢复至关重要[3]。本研究通过对比使用湿性敷料和普通敷料换药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病人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探寻能使肛周脓肿切口引流伤口快速愈合并能减轻病人疼痛的敷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肛肠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进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的病人78例。按照年龄、性别、伤口部位等条件相当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9例。对照组26例, 女13例, 年龄39.03岁±0.73岁;观察组男29例, 女10例, 年龄38.50岁±0.36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伤口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换药方法

对照组换药方法: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给予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 外层覆盖棉垫, 每天更换1次或2次至愈合。先用聚维酮碘消毒创口周围皮肤,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 纱布抹干, 填塞敷料引流。 (2) 观察组换药方法:切开引流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采用康维德公司的藻酸盐敷料填塞引流, 2d~3d更换1次, 待渗液减少, 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停用湿性伤口敷料, 改用泡沫敷料覆盖, 根据渗液情况换药, 直至伤口愈合。

1.2.2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 (伤口闭合, 肉芽组织填充良好, 使用3%过氧化氢涂抹闭合区无泡沫产生[4]) 、换药疼痛情况 (使用数字化疼痛强度计分评估病人的疼痛强度) 和换药次数等的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由于肛门腺感染化脓继发的肛周软组织感染化脓, 最初往往是皮肤切口感染, 表现为潮红、肿痛, 继而形成脓肿, 部分脓肿可自行破溃, 因此脓肿一经形成, 必须手术切开排脓[5]。如何保证有效引流、减少创伤、减轻疼痛、促进引流后创面的愈合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使用普通的凡士林纱布敷料进行换药, 因通透性强, 伤口在有渗液后容易造成粘连, 当再次进行换药时会造成因揭除困难而导致疼痛, 从而使病人对换药产生一种负性的恐惧感, 同时会导致伤口愈合速度缓慢。

动物生理学家Winter[6]经研究证实, 湿性愈合环境下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环境快1倍, 有利于伤口的迅速愈合, 从而提出了湿性愈合理论。该理论指出, 湿性环境促进伤口愈合, 可防止结痂及瘢痕的形成, 为创面提供最好的湿润环境。湿性敷料是根据湿性愈合理念研制的能保持创面湿润、创造湿性愈合环境的敷料。常用的包括银离子藻酸盐敷料、泡沫及水胶体敷料。本研究依照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在观察组病人中应用湿性伤口敷料换药。首先, 在伤口清创期使用清创胶促进自溶性清创和联合使用器械去除痂壳, 然后使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出液后释放银离子, 通过有效抗感染和高吸收量促进伤口愈合, 同时也可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和成纤维细胞以及表皮细胞的移行, 从而有利于新鲜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当感染控制、渗液减少后停用湿性伤口敷料, 改用泡沫敷料可以吸收渗液, 向内膨胀覆帖于伤口表面, 既不粘连伤口, 同时还有一定的减压作用, 可加速伤口愈合和保护伤口周围皮肤。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湿性敷料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愈合中的作用明显, 不仅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 减少换药频率, 同时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 为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的快速愈合及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蒋滇霞, 耿广莉.伤口护理的方法及其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35-136.

[2]董艳容, 董艳君.伤口护理技术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3) :109-111.

[3]舒洪权, 王成友, 任东林, 等.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诊治新进展 (理论与实践)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92.

[4]蒋琪霞, 徐格林, 刘新峰.神经内科患者压疮不同清创方法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3) :197-200.

[5]刘长红, 李明杰, 韩丽娜.舒适护理模式对肛周脓肿术后病人疼痛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13, 27 (5C) :1486-1487.

[6]Winter G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a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domestic pig[J].Wound Care, 1995, 4 (8) :366-367.

切开引流术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胆总管结石患者共553例, 结石均<2cm, 数量为1~3个, 病程1~7年, 术前全部经MRCP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再行胆管引流术组296例, 男153例, 女124例, 年龄45~83 (平均67.5) 岁;对照组257例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 男131例, 女126例, 年龄49~82 (平均67.9) 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量、插管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进镜至十二指肠乳头处, 插管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的大小及数量, 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或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再行胆管引流术 (EST组根据乳头条件、结石大小等具体情况, 决定乳头括约肌切开大小;EST+ENBD或EST+ERBD组先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再行胆管引流术) 。术后常规给予禁食、抑酸、营养支持及补液等治疗, 使用抗生素3~10d, 术后监测体温、血白细胞、血清胆红素。两组均在术后7d内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并发症发生判定标准胆管炎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外科学中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具备下列: (1) 有上腹痛、发热症状; (2) 血清胆红素升高 (直接为主) ; (3) 血白细胞升高。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管炎发生率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再行胆管引流术组EST+ENBD或EST+ERBD组296例, 胆管炎发生率为0.00%, EST组257例, 胆管炎发生率为2.34%, 与EST组比较 (P<0.05) 。

2.2 治疗效果

胆总管结石一次性取净率EST+ENBD或EST+ERBD组为98.0%, EST组为95.7%, 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胆管炎经抗感染治疗或行胆管引流术治愈。

3 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已经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较好微创治疗方法, 常见的近期并发症有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胰腺炎、胆管炎等, 但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胆管炎, 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术后泥沙样结石或小结石未取干净; (2) 乳头切开术后水肿明显引起梗阻。本研究中两组病例比较, EST+ENBD或EST+ERBD组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下降。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下降与下面因素有关: (1) 可继续排出或胆管冲洗出术后未取干净的泥沙样结石或小结石; (2) 防止乳头切开术后水肿引起梗阻, 保障胆管引流通畅。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再行胆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可继续排出或胆管冲洗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残留泥沙样结石或小结石, 又显著地减少胆管炎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切开引流术后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诊断,入组前签署手术同意书及入组知情同意书,且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例,年龄18~50岁,平均(33.2±2.3)岁,病程1~11 d,平均(3.0±0.3)d;对照组:男37例,女3例,年龄18~50岁,平均(33.1±2.4)岁,病程1~11 d,平均(3.1±0.3)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取截石位,观察组行切开挂线术,待患者麻醉完善后先行肛门指检,明确脓肿部位、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内口等一般情况,选择脓肿波动最强部位沿肛缘行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充分暴露脓腔后排出脓液,使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随后再次将食指探入确定脓腔走形,尤其针对存在内口者,提高食指为引导深入肛内,选择脓腔底部最薄处将挂橡皮筋探针置入,于切口外留置与皮肤外,并行松紧适宜力度结扎橡皮筋后包扎。对照组行切开引流术,选择脓肿波动最强部位沿肛缘行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充分暴露脓腔后排出脓液,使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充脓腔,并覆盖无菌纱布。所有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且加强切口观察与换药,直至创面愈合为止。

1.3观察指标:针对所有入组者住院期间相关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并统计两组发生的相关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发生相关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发生肛门失禁、脓肿复发、肛瘘形成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肛周脓肿治疗上主要是待脓肿成熟后以手术为主。以往先以切开排脓为主[3],但其容易出现治疗不彻底导致肛瘘形成,一般观察3个月,如果合并形成肛瘘则需再次行肛瘘切除或挂线治疗,患者不仅需承受多次手术痛苦与风险,而且治疗期间其精神压力增加生活质量降低[4]。本研究为更好的提高肛周脓肿治疗效果,主要采用一期挂线治疗。

本研究针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证实切开挂线术手术时间短,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其临床愈合。考虑与挂线治疗起到局部切割及引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对病症部位进行标记,通过异物反复刺激而促进创面瘢痕形成,减少脓腔存在概率[5],相对于对照组的切开引流术,挂线治疗能更有效的扩大内口,而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有效的减轻的局部炎性反应,促进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6,7]。另外针对两组发生相关并发症比较发现,观察组发生肛门失禁、脓肿复发、肛瘘形成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则可能与实施挂线治疗,挂线使肛门括约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起到挂线边勒同时促进肉芽组织修复的目的,故最后勒开内口脱线,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肛瘘发生,同时挂线治疗是在切开排脓后,有效的处理原发内口以及可能存在感染的肛腺,促使内口与脓腔均达到有效敞开通畅引流,达到一期手术根治效果,避免了肛瘘形成和再次手术,故观察组发生肛门失禁、脓肿复发、肛瘘形成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肛周脓肿,实施切开挂线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创面愈合,且治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启建,钟俊娣.挂线留皮桥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3115.

[2]郭涛.对比评价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3):2457-2458.

[3]谢永俊,常家聪.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9):1299-1302.

[4]粟艳琴.切开引流加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5):73-74.

[5]周海祥.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2285-2286.

[6]马真荣,李晓丽,李文乾.一期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256例肛周脓肿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121-123.

切开引流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65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 均符合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 排除神经系统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脑血管障碍、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32例) 和观察组 (33例) 。对照组患者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0~51岁, 平均年龄 (39.2±6.5)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4 d, 平均 (7.3±2.4) d;疾病类型:皮下脓肿10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8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7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20~52岁, 平均年龄 (39.6±5.5)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4 d, 平均 (7.8±2.1) d;疾病类型:皮下脓肿11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9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予以切开挂线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常规铺设消毒方巾。首先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消毒, 行肛门内镜检查确定患者肛门脓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 选择脓肿波动明显之处依次逐层切开皮肤、皮肤组织, 采用钳夹行钝性分离扩大切口, 排干净患处内部脓液, 用手对脓肿走形进行探查, 清理脓腔内腐烂组织, 采用双氧水等溶液对脓腔进行冲洗。对于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 可用手指引导于患者患处底部最薄处穿探针、挂橡皮筋等, 切开括约肌下缘、皮肤全层等组织保证切口内松紧适宜, 一切处理妥当修正切口包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换药2次/d, 可适当辅助中药坐浴熏洗治疗。

1.2.2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术治疗, 具体方法: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术前准备工作同观察组。在肛门内镜协助下确定肛门脓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 切口位置同观察组, 采用止血钳将切口周围组织分离促使脓液排出, 分离脓腔间隔行脓腔内腐烂组织清理、冲洗。针对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 在手指引导下沿探针切开内口、脓腔间组织作梭形切口, 保证引流正常实施, 一切无异常止血包扎。术后常规予以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换药2次/d, 可适当辅助中药坐浴熏洗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 (2) 采用Hiltunen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 判定标准:正常:患者可正常控制大便、气体、肠气;不完全失禁:肛门不能实现对肠液、大便的正常控制造成内裤污染;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无法控制。 (3)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指标包括疼痛、肛瘘、脓肿复发。 (4)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 采用3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 主要指标包括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每项指标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45±3.82)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6.41±1.01) d、住院时间为 (25.28±1.03)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1.89±3.65)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18.11±0.53) d、住院时间为 (14.56±1.91)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842、41.667、28.037, P<0.05) 。

2.2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32例, 肛门功能正常15例 (46.9%) , 不完全失禁8例 (25.0%) , 完全失禁9例 (28.1%) ;观察组患者33例, 肛门功能正常19例 (57.6%) , 不完全失禁13例 (39.4%) , 完全失禁1例 (3.0%) 。观察组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859,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32例, 疼痛21例 (65.6%) 、肛瘘12例 (37.5%) 、脓肿复发10例 (31.3%) ;观察组患者33例, 疼痛11例 (33.3%) 、肛瘘2例 (6.1%) 、脓肿复发1例 (3.0%) 。观察组患者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778、9.502、9.202, P<0.05) 。

2.4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 (76.5±10.3) 、 (73.2±7.9) 、 (66.4±10.7) 、 (67.6±8.9) 、 (78.7±9.4) 、 (76.4±8.9) 分;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 (88.6±10.5) 、 (92.4±7.3) 、 (83.2±10.6) 、 (82.7±9.4) 、 (95.4±4.5) 、 (89.1±12.6)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4.689、10.181、6.635、6.646、9.180、4.680, P<0.05) 。

3 讨论

肛周脓肿又被称之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源于致病菌入侵引发急性化脓感染, 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 容易漏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则容易形成肛瘘[2]。在肛周脓肿治疗中, 常规方法需采用两次手术, 首先进行切开引流术排除脓液, 待患者脓腔缩小后行二次手术达到治愈目的, 但是操作过于繁琐, 对患者身体损伤大。

近年来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得到应用, 通过引流脓液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另外通过挂线慢性切开和引流可有效避免炎症扩散。该方法属于一次切开内口法, 操作简单, 术后恢复快,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此外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低, 发生肛瘘、肛门失禁的几率小, 手术治疗优势明显[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 治疗后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较少;且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较低, 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明显提高, 说明该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切开挂线术治疗临床优势明显, 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 65例肛周脓肿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32例) 和观察组 (33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切开引流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实施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45±3.82)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6.41±1.01) d、住院时间为 (25.28±1.03)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1.89±3.65)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18.11±0.53) d、住院时间为 (14.56±1.91)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肛周脓肿

参考文献

[1]王湘涛.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6) :1383-1384.

[2]王军.切开引流挂线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2) :3-4.

切开引流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28 d~3岁, 病程5 d~2年。均为低位肛瘘, 其中9例有1个外口, 1例有2个外口。外口距肛缘0.5 cm~2 cm, 内口均位于相对应的肛窦处。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全麻。以银质圆头探针从肛瘘的外口轻轻地经肛瘘管通入内口, 用7号丝线一端结扎在探针外端近球部处, 另一端系在单股橡皮筋上, 由内口拖出, 将内外口之间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 切口不应过大, 尽可能减少对管壁及肛缘皮肤的损伤。然后拉紧橡皮筋, 用止血钳夹住, 于止血钳下方用7号丝线结扎, 适当延长切口, 修剪皮瓣以利于引流。术中渗血明显者给予缝扎止血, 仔细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 予九华膏纳肛, 塔形纱布包扎固定。术后应用抗生素3 d, 便后用高锰酸钾冲洗肛门, 每日1~2次, 用凡士林油纱换药至创口愈合, 术后第5~9天挂线自动脱落。

2 结果

11例患儿全部治愈, 创面愈合时间12 d~21 d, 平均16.6 d.所有患儿术后肛门无畸形, 无复发。

3讨论

切开引流术后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肛周皮下脓肿患者28例,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14例, 试验组采用切开引流加基底闭合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男8例, 女6例, 平均年龄 (36.5±14.2) 岁, 平均病程 (6.7±3.2) d, 其中高位脓肿3例, 低位脓肿11例;对照组男8例, 女6例, 平均年龄 (37.1±13.9) 岁, 平均病程 (6.5±3.1) d, 其中高位脓肿3例, 低位脓肿1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切开引流方式进行治疗。术前常规备皮, 采用生理盐水灌肠。患者采取截石位, 骶管裂孔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采用聚维酮碘液消毒肛门及直肠下段, 在脓肿波动感明显的部位做放射性切口, 切开皮肤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组织, 使用双氧水对患者脓肿腔进行清洗, 清洗完毕后进行止血, 将凡士林纱条填在肛门脓腔内, 将砂条固定后进行包扎。 (2) 试验组:术前常规备皮, 采用生理盐水灌肠。患者采取截石位, 骶管裂孔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采用聚维酮碘液消毒肛门及直肠下段, 在脓肿波动感明显的部位做放射性切口, 切开皮肤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组织, 使用双氧水对患者脓肿腔进行清洗, 清洗完毕后进行止血, 探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采用全层缝合方式将脓腔基地进行缝合, 而后置入凡士林纱条, 包扎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流质饮食, 术后1 d禁止排便, 常规抗生素进行防感染治疗。每天更换纱条, 治疗2 d后将凡士林纱条改为紫草油纱条。试验组治疗3 d后拆除基底部缝线, 保持引流通畅。

效果观察: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状况。治疗效果主要从患者临床表现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疼痛主要根据患者主观感受以及患者止痛药使用状况进行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 病灶消除, 无感染表现; (2) 显著: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 但病灶依旧存在, 无感染状况; (3) 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有所改善, 病灶未清除; (4) 无效:或可存在感染:患者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率。

疼痛评价: (1) Ⅰ级:轻度疼痛, 疼痛可耐受; (2) Ⅱ级:肛门疼痛, 影响患者休息, 服用常规止痛药即可; (3) Ⅲ级:疼痛不耐受, 需要服用哌替啶等药物。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治疗痊愈5例, 治疗效果显著7例, 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治疗痊愈2例, 治疗效果显著3例, 总有效率35.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级:试验组患者疼痛状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讨论

肛周皮下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 本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采用保守治疗虽然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非常高, 因此本病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2]。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缝合术, 但切开引流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 加重患者的疼痛感, 延长患者治愈时间, 若术后处理不当还会增加创面的感染风险, 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3]。而将2种治疗方式结合则能够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减轻创面损伤程度, 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且2种方式结合后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几率[4]。

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 试验组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对我院患者情况进行总结后认为, 术前对患者进行灌肠非常有必要, 灌肠能够达到清理肠道的目的, 进而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几率[5]。此外在术后也要做好创面换药, 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防止患者出现感染。

总的来说, 切开引流加基底闭合在肛周皮下脓肿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6,7], 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降低患者痛苦, 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几率,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注:P=0.02, χ2=7.43。

参考文献

[1]蔡浩武, 陈志明, 陈爱明, 等.小切口负压引流加冲洗治疗肛周脓肿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543-5544.

[2]王伟雄, 冯骏, 汪普宁.小切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较大急性肛周深部脓肿[J].广东医学, 2010, 31 (3) :363-364.

[3]毕恩旭, 范军伟, 王京涛, 等.自制负压双套管配合中药冲洗、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5) :435-436.

[4]岳中文, 张建余.负压吸引在低位肛周脓肿要治术后引流效果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5 (17) :318-319.

[5]卢本银, 李扬轶, 张成元, 等.切开引流加基底闭合治疗肛周皮下脓肿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7 (1) :39-40.

[6]周海祥.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285-2286.

切开引流术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均为本院妇科住院患者, 以不同程度的寒战、高热、腹痛、肛门坠胀、阴道流脓等入院。年龄22~65岁, 均已婚, 35~45岁占85.6%。患病时间最长10天2例, 最短4天1例, 5~9天6例。9例均在当地医院及我院门诊用抗生素保守治疗无效而转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均高于正常, 最低37.4℃, 最高39.6℃, 血压均正常。下腹压痛明显,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妇科检查:阴道炎4例, 内有脓液2例, 后穹隆均饱满, 可触及有波动感、触痛明显、界限不清包块5例;宫颈抬举痛阳性;宫体轮廓大小触及不清, 活动差, 压痛明显;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界限不清, 活动差, 触痛明显的包块4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5例, 正常4例, 血沉均增高。盆腔彩超检查提示:包块大小约14 cm×12 cm×12 cm 3例, 12 cm×10 cm×8 cm 4例, 8 cm×7 cm×5 cm 2例, 脓肿内可见液性暗区;合并宫腔积脓2例;后穹隆积液4例。入院诊断盆腔脓肿;合并宫腔积脓2例;合并阴道炎4例。

1.2 操作方法

患者术前予大剂量青霉素800万U、甲硝唑200 ml静脉滴注控制感染48~72小时, 阴道炎患者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洁尔阴坐浴, 甲硝唑栓外用治疗。术中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对2例宫腔积脓者先引流并甲硝唑冲洗宫腔后, 再重新消毒阴道及穹隆部, 钳夹并牵拉宫颈后唇, 后穹隆注射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 用9号长穿刺针行后穹隆穿刺定位, 抽出脓液确诊无误, 固定保留针头不动, 用小尖刀在穿刺针头处做1 cm横切口, 切开阴道黏膜及阴道壁达直肠子宫凹陷, 再用大弯血管钳弯头紧靠子宫侧, 紧贴9号针向深层分离直达脓腔 (有条件可在彩超定位下操作) 。此时可见大量脓液外流, 当脓液流完后, 常规用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脓腔, 并注入甲硝唑液, 自切口放入橡皮引流管引流, 取出9号针头, 不缝合切口, 引流管下端达阴道外口。术后患者回病房采取半卧位, 每天冲洗脓腔1次, 48~72小时无脓液及渗液引出后拔管, 术后抗感染同术前, 连续7~10天。

1.3 结果

引流脓液200~400 ml 2例, 400~600 ml 4例, 600~800 ml 3例, 均为黄色稀薄脓液, 味臭。引流后6~7天症状体征消失7例, 8~10天完全消失2例。引流24小时体温下降正常5例, 48小时体温降至正常3例, 72小时体温降至正常1例。本组9例出院均复查彩超, 包块完全消失, 临床治愈率达100%。

2 讨 论

临床上治疗盆腔脓肿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加脓肿切开引流术, 此法效果虽然较好, 但由于创伤大, 伤口不易愈合, 术后容易导致粘连、肠梗阻等。我院近2年来采用后穹隆切开引流加药物注入, 治疗盆腔脓肿均获得满意疗效, 治愈率达100%。

本组9例采用该法可使脓腔内大量脓液一次引流, 并可直接腔内注入甲硝唑100~200 ml冲洗脓腔, 并接无菌引流管, 每日冲洗1次。甲硝唑对治疗厌氧菌感染有良好效果, 对需氧菌感染也有效, 腔内冲洗并保留使局部达到高浓度, 直接杀伤大量致病菌, 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感染, 使囊壁塌陷、坏死、缩小、吸收, 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疗效肯定。但该法仅适用于单纯感染性盆腔低位脓肿或宫颈旁脓肿, 而不适用于高位脓肿并发感染者。此法治疗盆腔脓肿的优点有:①方法简便易行, 能较快地缓解患者症状及体征;②创伤小, 不易损伤脏器, 安全可靠;③麻醉简单;④经济实惠,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容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Kim MD, Won JW, Lee DY, 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adenomyosis without flbroids[J].Clin Radiol, 2004, 59 (8) :520-526.

[2] 何俊民.CA125在子宫肌腺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初探[J].放射免疫学杂志, 1997, 10 (1) :10-11.

[3] 许桂芳, 张哲.CA125测定在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附291例分析) [J].现代实用医学, 2000, 12 (8) :372-372.

[4] Howard B, Chrisman MD, Mark B, et al. The impact of uterine fibroid embolization on resumption of menses and ovarian function,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0, 17 (11) :699-703 .

[5] 李雁, 张绍芬.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9, 17 (5) :345-350.

上一篇:肿瘤异常蛋白下一篇:持续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