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切开取石术后

2024-07-19

肾切开取石术后(共7篇)

肾切开取石术后 篇1

肾结石病因非常复杂, 各种各样的结石成分, 是临床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1]。肾结石是造成其他部位出现尿路结石的根源, 借助排尿期间结石通过尿道、输尿管等, 导致相应部位出现结石[2,3]。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率很高, 使患者非常痛苦, 而近几年不断改善临床治疗方法, 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痛苦, 其中发展较快、创伤小、清除率高、恢复快的经皮肾微造瘘术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可[4]。现报道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采用经皮肾微造瘘术治疗复发肾结石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现记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经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肾结石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19例, 其中男10例, 女9例, 年龄最小25岁, 最大78岁, 平均 (43.5±9.1) 岁, 其中肾盂结石65例, 肾下盏结石7例, 肾中盏结石7例;对照组19例, 其中男9例, 女10例, 年龄最小24岁, 最大76岁。其中肾盂结石6例, 肾下盏结石5例, 肾中盏结石8例。所有患儿经入院诊疗之后均确诊为肾结石,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检查确诊后, 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取石手术治疗, 研究组实施经皮肾微造瘘术治疗。通过硬膜外麻醉, 同时取截石位, 再与输尿管相结合进行辅助治疗, 输尿管逆行放置插管, 与此同时不断灌注等渗盐水, 慢慢使其改为全俯卧位, 借助软垫将患者下腹部抬高, 准确选择患者第11肋骨予以穿刺处理。再利用C臂机或者B超实施定位引导, 借助肾穿刺针穿刺至肾盏, 若发生外溢尿液则可知已成功进行穿刺[5]。将导丝在针鞘辅助下穿入, 于穿刺针周围切大约1 cm的切口, 然后将针鞘缓慢拔出, 在通道扩张作用下保持几分钟, 再逐渐全部退出筋膜扩张器。经皮建取石通道, 借助灌注泵将通道反复冲洗几次, 加大术中视野清晰度[6]。由肾盏将双J管插入至膀胱, 再从套管将肾造瘘管置入, 1周以后再次取石。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 包括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减少, 研究组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且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肾结石主要发生于肾盏、肾盂以及输尿管和肾盂连接处的结石, 多数处在肾盂、肾盏中, 肾自身发生结石的情况很少见, 从平片结果能够看到肾区会出现几个圆形、钝三角形等致密影, 高密度而且十分均匀, 边缘往往十分光滑, 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不光滑的桑椹状。导致肾结石致病的因素较多, 包括常见的一些遗传性因素、代谢性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解剖因素、感染性因素及药物因素等[7]。肾结石虽然属于良性疾病, 不过出现尿路堵塞造成尿液排出受阻的可能性也很大, 逐渐导致疼痛、肾积水, 病情严重会诱发尿毒症及肿瘤等一些恶性疾病的发生。严重损害肾结石患者的身体健康, 给其家庭也带来非常大的经济与心理压力。因此选择一种效果显著, 安全无害的手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8]。

肾结石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结石, 通畅尿路, 最终使泌尿系统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现阶段, 治疗肾结石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措施, 传统开腹取石手术比较常用, 虽其疗效还可以, 可是这种手术创伤非常大, 结石清除也不是非常彻底, 同时提高了疾病复发率。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改善, 经皮肾穿刺微造瘘取石术开始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 这种术式借助的一些器械越来越精密, 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对于大结石块能够发挥比较不错的效果[9]。经皮肾穿刺微造瘘取石术作为一项新型的治疗方式, 其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基础上穿孔损害肾的概率明显减少, 特别是血管被损伤的可能性变低, 术中出血量降低, 影响患者肾功能可能性减少[10,11,12]。这种手术过程全部可视, 可靠性提高, 还能够将碎石与取石同时进行, 缩短术后恢复期, 使肾结石病患排石痛苦大大减轻。另外, 此种方法具备可重复性, 术中患者发现不适时, 能随时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停止手术, 待再次手术。对于脓肾在加强引流时, 能够根据药敏, 可以从肾造瘘管直接灌注敏感抗生素[13]。同时有报道表明该手术方式还可以有效避免形成肾皮质瘫痕,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4]。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治疗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较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均显著减少, 患者满意度则明显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性肾结石中采用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 具有手术时间短, 住院时间及费用少, 并发症少, 可减少对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 安全可靠, 患者满意度也更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阻断肾血流肾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多发性和鹿角形肾结石病人60例, 男42例, 女18例;年龄24岁~62岁, 平均43岁;多发性结石25例, 鹿角形结石35例;术前B型超声、静脉肾盂造影 (IVU) 和CT检查均诊断为肾结石。

1.2 手术方法

病人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 采取全侧卧位, 手术侧朝上, 健侧腋下垫海绵垫, 腰部位于肾桥之上方, 摇起肾桥, 健侧腰部抬高, 头及下肢适当放低, 以扩大手术侧下位肋骨与髂嵴间距离。患侧下肢伸直, 健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两下肢间垫以软枕。11肋间切口显露肾脏, 将整个肾脏充分游离。分离输尿管、肾动脉及肾静脉主干, 分别用10号尿管牵引, 输入肌苷和20%甘露醇后, 用无损伤血管钳分别阻断肾动脉、肾静脉。用纱布垫于肾脏周围, 用碎冰行肾脏局部降温。选择相对无血管平面纵向切开肾实质, 取出结石, 结石取出后16号尿管彻底冲洗肾盂、肾盏, 清除残余结石及血凝块。用羊肠线缝合肾盂、肾盏、肾实质。解除血管阻断钳, 再次输入20%甘露醇充分利尿, 放置创腔引流管, 清点用物, 逐层缝合。

2 结果

本组6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阻断肾血流肾切开取石, 手术时间120 min~180 min, 平均150 min;无术中大出血等并发症, 失血量100 mL~200 mL, 平均150 mL, 均未输血;均保留了肾脏。病人于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 近期效果均满意。

3 手术配合

3.1 术前准备

3.1.1 术前访视

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探视病人, 了解病人情况, 认真核对手术部位。病人对手术有恐惧心理, 家属既对手术抱有希望, 又担心甚至怀疑, 可以通过一些文字资料或同样病症的病人献身说法。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手术方式及手术相关注意事项, 和他们进行沟通, 目前麻醉和手术技术非常先进, 鼓励安慰病人, 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信任感以及对手术的信心。

3.1.2 器械物品准备

普通器械6把、取石钳、无损伤血管钳、自动拉钩、肾切加 (泌尿科专用深部器械) 、深部大S拉钩;肾布包 (肋单2张) 、盆子、治疗巾数张;16号尿管1根、10号尿管3根;羊肠线、普通丝线、11号或12号刀片;冰盐水、肌苷2g、20%甘露醇;高频电刀、中心吸引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常规手术器械高压蒸汽灭菌, 不能耐受高温的单极电凝采用等离子低温灭菌。

3.2 巡回护士配合

巡回护士主动热情接待病人, 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 (选择16号直的导管留置针) 。术前30 min静脉输注抗生素预防感染。准备好肌苷2 g、20%甘露醇2瓶, 准备好电源插线板, 为方便医生操作, 高频电刀放于主刀医生的身后, 连接好中心吸引。麻醉成功后, 和主刀医生再次核对手术部位, 和医生一起摆好手术所需体位 (注意衬垫舒适, 妥善固定, 病人两上肢外展不能超过90°) 。消毒铺巾后配合医生连接高频电刀单极电凝、中心吸引, 调节电凝、电切参数。术中密切观察上肢的血液循环和外展情况, 防止上肢外展过渡引起臂丛神经损伤。观察下侧眼部及耳郭的受压情况, 防止压伤。巡回护士坚守工作岗位, 密切配合医生。阻断肾血流前快速静脉输入10%葡萄糖+肌苷2 g、20%甘露醇250 mL, 解除血管阻断钳后需再次输入20%甘露醇125 mL充分利尿, 保护肾脏功能。关注手术进展情况, 和麻醉医生一起记录阻断肾脏血流的时间, 10 min报告医生1次, 阻断时间应不超过40 min, 最长不能超过60 min。根据医生需要随时调整手术无影灯, 及时供应手术台上所需物品。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配合麻醉医生管理好液体入量, 维持病人内环境的稳定, 使其安全地度过手术期。

3.3 器械护士配合

术前了解肾脏解剖, 熟悉手术步骤。根据医生习惯, 器械准备充分。提前20 min洗手, 检查器械性能, 器械排列整齐有序, 保证术中器械传递准确无误。配合医生消毒铺巾, 与巡回护士一起连接吸引器、单极电凝, 清点所有用物, 做到心中有数。密切配合医生手术。第11肋间切口, 分离皮下各肌层、肾包膜、肾周筋膜, 充分显露肾脏, 将整个肾脏充分游离;分离肾盂输尿管、肾动脉及肾静脉主干, 分别用10号尿管牵引;用无损伤血管钳分别阻断肾动脉、肾静脉, 用纱布垫于肾脏周围, 用碎冰捣成冰泥行肾脏局部降温, 11号或12号刀片选择相对无血管平面纵向切开肾实质[1], 取出结石, 结石取出后, 用16号尿管彻底冲洗肾盂、肾盏, 清除残余结石及血凝块, 用5×14小圆针“5个0”羊肠线缝合肾盂、肾盏, 用8×24细长中圆针“2个0”羊肠线缝合肾实质。解除血管阻断钳, 再次输入20%甘露醇充分利尿。根据手术情况做肾造瘘, 造瘘管术后2周拔除[2]。放置创腔引流管,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所有用物与术前相符并报告医生,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4 讨论

阻断肾血流肾切开取石术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手术, 多发性和鹿角形肾结石暂时阻断肾脏血流, 可减少手术出血, 术中病人无需输血, 术后病人恢复快、疗效好。为保护病人肾脏功能, 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保护肾脏功能的药物在阻断肾蒂血流前解除阻断后快速输入。因为肾脏对缺血耐受力差, 在常温下1次阻断血流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 min, 否则将会引起肾实质的损害, 若估计肾实质切开取石不能在15 min内完成者, 应行肾脏局部降温, 以延长肾脏对缺血的耐受时间。器械的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的进程, 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应确保器械性能, 无损伤血管钳闭合完好, 防止血管阻断不完全增加术中出血。肾脏组织较碎, 切开肾脏用锐利刀片整齐地切开肾脏直抵结石, 避免钝性分离使肾组织发生严重挫伤。护士配合医生做到主动、准确、敏捷,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总结多发性和鹿角形肾结石病人行阻断肾血流肾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多发性和鹿角形肾结石病人行血流阻断肾切开取石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取石成功, 手术时间120min~180min, 平均150min;无术中大出血等并发症, 失血量100mL~200mL, 平均150mL, 均未输血;均保留了肾脏。术后3个月复查, 近期效果均满意。[结论]加强阻断肾血流肾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肾结石,多发性,鹿角形,阻断肾血流,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利庆文, 吴国定, 区向新.无萎缩肾切开取石术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2008, 8 (3) :232.

肾切开取石术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肾结石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B超、X线、CT、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临床确诊为肾结石。研究对象排除严重心、肺、肝功能不全, 出血凝血机能障碍, 合并急性尿路感染, 严重脊柱侧弯, 未成年人, 高龄, 妊娠期女性[2]。根据手术方式分组, A组患者31例, 年龄28~64岁, 平均 (42.56±7.21) 岁;体重55~84 kg, 平均 (64.52±6.37) kg;单侧肾结石29例、双侧肾结石2例;结石长径1.5~7.2 cm, 平均 (3.86±0.71) cm;其中男28例, 女3例。B组患者32例, 年龄26~63岁, 平均 (42.55±7.31) 岁;体重55~84 kg, 平均 (64.27±6.43) kg;单侧肾结石28例、双侧肾结石4例;结石长径1.4~7.5 cm, 平均 (3.92±0.80) cm;其中男27例, 女5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情、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

在采用连续硬外麻醉或全麻下接受阻断肾血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健侧卧位腰桥抬高, 取经11肋间腰部斜切口, 打开肾周筋膜, 充分游离患肾, 游离肾盂、肾蒂及上段输尿管, 肾周放无菌冰屑, 使肾脏降温, 静脉快速静滴肌苷2.0 g, 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肾蒂血管。沿肾缺血区或肾实质较薄处切开4~5 cm, 取出结石。然后间断放开肾蒂血管阻断钳, 确定肾切面较大血管的出血点, 逐一用3-0肠线作“8”字形缝合结扎止血。用冰盐水冲洗肾盂、肾盏, 冲出细小结石, 自肾切口内留置输尿管内双J管至膀胱内引流, 另外留置肾造瘘管, 用3-0肠线连续或间断缝合肾内的肾盂肾盏, 用大圆针1-0肠线间断缝合肾实质切口, 缝线上垫以明胶海绵, 以免撕裂肾实质后打结, 然后用4-0肠线间断缝合肾纤维膜。肾周置切口引流管, 常规缝合切口各层, 从肾盂放双J管内引流。

1.2.2 B组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 取膀胱截石位, 经患侧输尿管插入输尿管导管至肾盂, 留置F6输尿管导管。改为俯卧位, 持续滴注无菌生理盐水以建立人工肾积水。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至肾盂结石位置, 退出穿刺针后可见尿液流出, 此时插入导丝, 沿导丝采用筋膜扩张器扩张, 建立经皮肾通道, 置入肾镜或输尿管镜进行碎石和清石操作, 操作结束后, 向输尿管内置入双J管[3]。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与A组比较, B组术中出血量较少,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A组比较, P<0.05

2.2 手术并发症比较

与A组比较, B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肾结石一般好发于青壮年, 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排石、开放手术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等, 其中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对体积较大的肾结石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仅适合于直径不超过2 cm的小结石[4]。

临床上对较大结石一般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阻断肾血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疗效确切, 但是创伤大, 对手术技巧要求高、术后恢复慢、痛苦大, 对肾实质损伤大, 患者往往治疗依从性较差, 如术后残留结石, 再次手术时难度大。近年来随着腔内器械的不断改善和手术操作技术的逐渐成熟, 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微创优势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手术全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可准确定位, 避免了开放性手术的盲目性, 还可避开肾区大血管, 减少术中出血量, 对肾实质损伤较小,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肾切开取石术者,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肾切开取石术者,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肾切开取石术者, 提示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对患者的预后情况有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的治疗中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越性,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肾镜取石术和肾切开取石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31例和B组32例。A组患者接受阻断肾血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 B组患者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比较, B组术中出血量较少,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的治疗中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越性,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肾切开取石术,肾结石

参考文献

[1]项海霞.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3) :347-348.

[2]贺斌.经皮肾镜取石术和开放手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疗效比较[J].大家健康, 2012, 6 (7) :27-29.

[3]张博威, 庞晋萍, 宋丽.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12) :1317-1318.

[4]母健君, 雷弋, 张天德, 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与开放性肾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8) :1372-1373.

肾切开取石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肾结石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肾镜组与切开组, 每组40例。肾镜组中女22例, 男18例, 年龄25~63岁, 平均年龄 (48.2±16.5) 岁,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 (2.1±0.5) 年;切开组中女24例, 男16例, 年龄25~65岁, 平均年龄 (46.2±15.9) 岁, 病程1~2.5年, 平均病程 (2.5±0.8)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切开组:首先将患者的肾脏进行剥离, 将肾门暴露出来, 取一弧形手术切口, 切开后将肾结石全部取出来, 止血, 缝合, 术毕。肾镜组:协助患者采取膀胱结石卧位, 为患者进行留置导尿管导尿并且固定以备用, 其次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 将患者的腰及背部保持轻度的弓状, 并使患者的肾脏器官形成相对固定的姿势, 按照患者结石的位置选取适当的穿刺部位, 使患者体内形成一种人工肾积水的形态, 经验证穿刺成功完成后, 将患者穿刺针部位的皮肤切开5 mm的切口, 以便于建立完成经过患者的皮肤至其肾脏处取出结石的对应通道, 确认患者发生结石的部位, 选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将患者体内的结石逐步击碎, 并将碎石冲出体外, 手术完成后视患者情况, 进行引流处理, 检查患者体内的结石情况, 若结石未清除干净, 准备进行二次手术, 结石清除完成后3~4周时拔出患者体内的引流管。对两组患者给予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进行观察, 并记录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显效:患者的肾结石全部去除, 尿痛等症状缓解;有效:患者的肾结石全部去除, 尿痛等症状部分缓解;无效:患者的肾结石没有全部去除, 尿痛等症状没有缓解。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给予治疗后, 肾镜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切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 肾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216.7±78.5) ml明显少于切开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424.1±103.3) 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切开组相比, aP<0.05

注:与切开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临床上,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类型, 该病的发病原因多与患者不良的饮食卫生情况存在相关联系, 为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增加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4]。本研究中显示, 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给予治疗后, 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患者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采用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6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治疗肾结石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相对微小的皮肤切口, 采用碎石机将患者体内的结石击碎进而将其取出的治疗方法[5]。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手术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手术过程中的切口小, 对患者机体的创伤小, 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短, 故而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该方法中的关键步骤在于对患者的皮肤进行穿刺, 仔细掌握穿刺过程, 便可确保手术完成过程中的安全性[6]。

给予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216.7±78.5) ml明显少于采用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424.1±103.3) 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肾结石患者应用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其术中出血量与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较, 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 手术过程更为详细周密, 为手术治疗后的康复过程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患者进行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7,8]。

综上所述, 对肾结石患者应用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明显优于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 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治疗肾结石采用肾实质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80例肾结石患者, 随机分成肾镜组与切开组, 每组40例。切开组采用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 肾镜组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中出血量情况。结果 肾镜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切开组的6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肾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216.7±78.5) ml明显少于切开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424.1±103.3) 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肾结石患者应用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肾实质切开取石术,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肾结石,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罗昊.经皮肾镜取石术和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比较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 :23-24.

[2]母健君, 雷弋, 张天德, 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与开放性肾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8) :1372-1373.

[3]浦世年.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研究.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9) :1720-1721.

[4]商昌欢.经皮肾镜取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42例临床效果探讨.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 (1) :93-94.

[5]田孝华, 彭浩.经皮肾镜碎石与开放手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3) :173-174.

[6]黄祯.经皮肾镜取石术和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比较分析.河北医学, 2014, 20 (12) :2095-2098.

[7]何大鹏, 谢习颂, 王忠, 等.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分析.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4) :507-513.

肾切开取石术后 篇5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护理

我院2000年3月—2007年12月开展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65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虽然个别病人也出现了并发症, 但经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 病人均痊愈出院。现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 男42例, 女23例;年龄35岁~72岁, 平均50岁;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44例, 单纯胆管结石21例;麻醉方法均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时间40 min至2 h, 住院天数10 d~14 d。

2 护理

2.1 体位护理

腹腔镜手术均需行全身麻醉, 麻醉未完全清醒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直至麻醉完全清醒、血压平稳后予半坐卧位, 以改善呼吸, 有利于引流。

2.2 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注意观察呼吸的变化, 由于腹腔镜手术是在CO2气腹下完成的, 术中大量吸收CO2造成高碳酸血症, 术后会有一定时间的延续, 病人通过加深加快呼吸等自身调节功能排出积聚的CO2, 病人术后一般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以提高氧分压, 促进CO2排出。同时, 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并指导和鼓励病人深呼吸以及有效地咳痰, 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予每日雾化吸入2次, 以达到湿化呼吸道、化痰止咳的作用, 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2.3 切口的护理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 一般仅在病人腹壁上切开4个直径5 mm~10 mm的小切口, 故术后切口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较少见, 用无菌纱块或创可贴覆盖即可, 无需经常换药, 无切口渗液的情况下3 d更换1次。虽然如此, 切口护理也不容忽视, 应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因穿刺鞘拔出后压迫作用消失而创可贴牵拉不牢时, 穿刺孔可能会出现渗血, 本组有5例术后脐部穿刺口出现渗血, 经及时更换敷料, 以无菌纱块压迫止血, 效果满意。此外, 还需注意观察小切口有无红、肿、渗液, 防止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2.4 T管的观察及护理

T管与皮肤出口要准确固定, 并在出口处画上标示, 确保T管的侧孔不脱出胆总管和肠腔, T管接袋需妥善固定在床沿, 不要高于引流管皮肤出口的位置, 防止胆汁反流, 长短要适度, 防止过长导致管道屈折、扭曲。若过短则容易在病人翻身活动时使引流管移位。术后密切观察T管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 按医嘱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正常情况下, 术后24 h内T管引出深褐色或金黄色胆汁, 量一般为500 mL~800 mL。如胆汁分泌多, 引流量过多, 及时报告医生, 补充液体, 以防发生电解质紊乱;如胆汁引流量过小, 应向离心方向挤压引流管, 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若有阻塞可用注射器回抽, 不应擅自冲洗, 如需要冲洗, 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冲洗压力不能过大, 量不宜过多, 以免引起胆漏、腹膜炎。

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5.1 肩背部及双下肢酸痛

这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手术时气腹造成下腔静脉压力升高, 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引起[1], 一般在术后3 d~5 d即消失, 此时应安慰病人, 消除紧张情绪, 协助病人翻身、床上活动, 若酸痛明显, 可局部热敷。

2.5.2 胆道出血

多为手术中反复操作损伤胆管黏膜所致[2], 本组发生1例, 术后10 h T管引出血性液, 立即报告医生, 经及时应用止血药处理后治愈。

2.5.3 T管脱落

T管早期滑脱, 临床并不少见, 原因是病人术后躁动或T管受牵拉而脱出胆总管。在刚开展此手术时, 本组1例67岁老年病人手术后T管在腹腔内脱出, 病人术后常诉腹部伤口处疼痛, 应用止痛药效果不理想, 体查:腹膜刺激征不明显, 检查T管固定缝线无松脱, T管术后6 h无胆汁引出, 高度怀疑T管脱出, 急行T管造影检查, 证实T管脱落, 立即做好术前准备, 即送手术室行T管重置术, 术后恢复良好, 痊愈出院。

2.5.4 胆漏

主要是胆总管缝合不严或缝合线滑脱所致。本组发生2例, 1例术后24 h出现腹痛, 体查:腹肌紧张, 考虑胆漏所致胆汁性腹膜炎, 急行开腹手术。1例在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 经应用生长抑素及抗生素等处理后效果满意。

2.6 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虽然愿意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 但对治疗效果都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的心理, 应多与病人沟通, 正确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针对病人的心理, 及时做好解释, 以消除病人不安, 从而取得最佳配合。

2.7 饮食护理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手术时间短, 不暴露腹腔, 对胃肠道无损伤。一般术后第一天如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 就可拔除胃管进半流质饮食, 但应避免进食豆浆、牛奶等产气食物, 防止术后肠胀气。

2.8 健康指导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2 d~3 d, 病人无不适, 一般情况良好, 应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并告知病人日常饮食注意事项, 嘱病人出院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以清淡、易消化、少脂肪为宜, 忌暴饮暴食。

3 结果

65例手术病人手术后1例发生胆道出血, 1例出现T管早期脱落, 2例发生胆漏, 经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后病人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LCD) 是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之后腔镜外科的又一次飞跃[3]。它与LC同样具有手术创伤小、组织损伤小、下床活动早、术后并发症少、腹部无明显瘢痕、康复快等优点, 但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 加上手术创伤及麻醉剂的应用, 导致正常生理功能的改变, 因此, 在护理上应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引流管的护理,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积圣, 霍景山.肝胆管结石微创治疗的进展[J].新医学, 2007, 38 (1) :86.

[2]邵子力, 彭和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管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 1999, 3 (6) :53-55.

肾切开取石术后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1例, 男129例, 女72例, 年龄20岁~60岁, 平均年龄45岁, 病史18个月~15年。

2 护理

2.1 T形管的观察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胆汁的量、颜色及性质有无改变, 术后24 h内正常引出深褐色或橙黄色清亮胆汁300~800 m L.如胆汁分泌多, 引流量过大, 及时报告医生, 补充液体, 以防发生电解质紊乱;如胆汁引流量过小, 应挤压引流管, 检查是否通畅, 并检查衔接处有无松脱,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 有无腹痛、腹胀、腹膜炎等, 以便及时发现有无胆管梗阻发生;若引流出的胆汁内含有泥沙样的结石, 为了不引起T形管的阻塞, 可用0.9%氯化钠给予适当冲洗。T形管冲洗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冲洗压力、阻力和流出物的性状。引流管应注意保持通畅, 患者翻身、坐起、走动时应加强护理, 以防发生折叠、扭曲和移位。引流袋原则上每24 h更换1次, 更换时连接紧密, 动作轻柔, 以防动作过大引起T形管移位。为了防止胆汁逆流引起胆管感染, 应时刻保持引流管及引流袋的位置低于T形管引流口的位置。

2.2 T形管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2.2.1 T形管旁胆汁渗漏

一般发生在术后5 d~7 d, 如渗出少, 患者症状轻, 可行腹部B超;如无明显积液, 可通过换药观察, 不用特殊处理;如患者T形管旁渗出液多, 且患者有腹痛, 腹部B超腹腔有少量积液, 可在T形管旁置一塑料胃管沿T形管插入, 长度一般为T形管 (腹腔内) 长度的2/3, 这样渗出液会沿插入旁路流出, 起到充分引流的作用。引流后, 随时观察患者腹部症状, 如出现腹膜炎、引流不畅, 应立即报告医生。

2.2.2 胆汁渗漏后皮肤的护理

持续渗漏出的胆汁浸湿皮肤, 使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本组患者有3例发生胆汁渗漏, 我们用氧化锌油加以保护皮肤, 防止皮肤破溃, 及时给予换药, 防止发生引流口感染, 粘贴胶布的位置要交替更换, 以防发生局部过敏反应。必要时暴露引流口处, 便于观察与护理, 床上铺无菌纱垫, 并用无菌纱布遮盖引流口处, 无菌纱垫、覆盖纱布要定时更换。同时为了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应减少病房人员流动,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尽量保持引流口清洁、干燥、无菌, 让患者感到安全与舒适。

2.3 闭管的观察

闭管时间为2周, 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白细胞是否正常、有无腹痛发作、黄疸是否消退、粪便色泽是否正常。如各项指征正常, 可采取间断闭管:第1天, 白天先闭2 h, 晚上放开T形管;第2天白天闭管, 晚上放开;第3天以后, 可一直闭管。此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症状, 有无腹痛、腹胀、发热、黄疸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则放开T形管, 行T形管造影, 寻找原因, 是否有胆管狭窄、感染、残留结石等情况, 针对原因给予处置。

2.4 拔管的护理

大多数腹腔镜胆总管取石T形管拔管都不困难, 拔管后给予常规换药处置, 引流口愈合好。极少数患者T形管拔管出现困难, 本组13例患者出现拔管困难, 我们积极安慰患者, 稳定情绪, 协助医生取得患者的配合。

2.5 心理护理

患者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和漫长的T形管带管过程, 身心疲惫。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自理能力差的老人, 要经常主动沟通, 耐心细致地了解病情, 解答问题, 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要, 加强生活上的照顾;而对于发生胆汁渗漏、拔管困难或自身原因等延长拔管时间的患者, 护理工作应更加细致, 患者常表现出对预后十分关心, 经常询问病情, 担心医生技术有问题而延误治疗, 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应适当调整谈话的内容及语调, 亲切大方, 充满信心, 有问必答, 以增强患者痊愈的信念。患者出院后, 我们应与患者保持联系, 定期随访, 随时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以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3 结果

本组T形管观察时间18 d, 拔管发生胆汁漏3例, 年龄50岁~60岁,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42例T形管造影有残留结石, 术后42 d均未发生胆汁漏。23例胆汁内有泥沙样结石的患者经冲洗后没有发生T形管阻塞, 3例胆汁漏患者均治愈出院。所有患者T形管闭管时间均为2周。

4 讨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我科新开展的微创手术, 该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组织损伤小、下床活动早、术后并发症少、腹部无明显瘢痕、康复快等特点, 但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 加上手术创伤及麻醉剂的应用, 导致正常生理功能的改变。所以在护理中要特别仔细,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T形管的观察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通畅, 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掌握解剖生理与疾病的特点, 对手术患者,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密切观察, 准确判断, 及时处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形管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1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形管进行观察与护理, 主要包括术后引流管的观察护理,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闭管试验、拔管前后的观察护理, 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上述护理, 未发生T形管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后T形管观察护理是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保证, 加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形管的护理观察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肾切开取石术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1月我科行MPCNL术46例, 男30例, 女16例;年龄25岁~63岁, 平均44岁;手术时间15 min~30 min, 平均20min;术中均留置肾造瘘管、输尿管内支架管及导尿管;住院时间最短6d, 最长25d, 平均17d。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经B超引导行MPCNL术, 术中常规留置肾造瘘管、输尿管内支架管及尿管。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严密观察肾造瘘管、尿管的引流情况, 行心电监测, 记录24h出入量。

1.3 结果

病人均安全渡过围术期, 术后肾造瘘管无尿液引出4例, 血尿较轻并在4d内消失36例, 1周内消失5例, 明显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 无造瘘管脱落病例。

2 术后肾造瘘管的观察和护理

2.1 观察肾造瘘管是否有尿液引出

在排除造瘘管没有受压打折的情况下, MPCNL术后肾造瘘管没有尿液引出与2个因素有关, 一是手术因素, 因此术后护士要向医生尽量问清术中出血量的多少, 如果出血量较多, 术后医生会将肾造瘘管暂时堵塞2h, 去除堵塞后, 因为造瘘管引流孔处有血凝块形成, 术后可能无尿液引出;二是病人的体位因素, 因为术后病人均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同时留置有输尿管内支架管及尿管, 因此手术肾脏分泌的尿液可能经由输尿管内支架管引流至膀胱, 而不经由肾造瘘管引出。本组4例病人在术后出现肾造瘘管无尿液引出的情况, 其中2例通过轻轻挤压造瘘管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 后, 引流管有血凝块流出而通畅, 另外2例经挤压后仍无尿液引出, 经影像学检查肾造瘘管位置正常, 病人无腰痛及发热现象, 考虑为全部由尿管引流。病人往往因为肾造瘘管无尿液引出而心理紧张, 因此护士要配合医生向病人讲明病情, 了解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但要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如血压、心率是否异常、肾造瘘管周围是否有血液溢出、血红蛋白的变化、有无患侧腰腹痛、患侧腰腹部是否出现腹胀等, 出现上述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以查明是否有继发性肾脏出血或输尿管内支架管的堵塞。

2.2 观察肾造瘘管引流液颜色

MPCNL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为出血[1]。因此病人术后一般都会有引流液 (尿液) 颜色发红的情况, 要向病人进行必要的解释, 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少数病人血尿消失较慢, 与病人的凝血功能、手术时出血量多少有关, 也可能与此期间病人活动过多有关, 因此护士要详细交代病人术后如何活动、活动量多少。指导病人术后以仰卧位为主, 辅以健侧卧位, 避免患侧卧位。术后早期要卧床休息, 避免翻身、下床、用力等活动。个别病人在回病房后肉眼血尿明显, 如果术中即有明显出血, 属于暂时情况, 肉眼血尿在术后1d~2d即可减轻或消失。护士要精确记录引流液量、准确描述引流液的性质, 同时要注意病人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体温等的变化。如果术中没有明显出血, 术后肾造瘘管引流液的颜色逐渐加深, 甚至造瘘管触摸有温热感, 则表明病人肾脏可能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止血治疗, 必要时需要夹闭肾造瘘管、甚至需要行血管介入治疗进行止血。护理人员要紧密配合医生, 加强生命体征监护, 加快补液速度、适当利用利尿剂, 达到冲洗尿路的目的, 同时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 缓解其紧张情绪。

2.3 肾造瘘管固定的护理

在MPCNL术后病人要保持卧位3d~5d, 但术后护理同时要求病人进行一定的活动以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压疮形成并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 如果护理不当可能造成肾造瘘管的脱出, 重新插入时如方法、力度控制不当可使肾造瘘管无法达到手术吻合口, 导致引流不畅无法实现引流要求, 严重者有可能导致造瘘口开裂、疼痛、瘘道形成甚至可能造成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 不仅干扰正常治疗, 而且会增加病人痛苦与治疗费用。因此, 护士要向病人强调术后早期卧床的重要性, 同时要交代清楚:术后前1d~2d尽量不要翻身, 尤其是肾造瘘管引流液有血性液体时, 进行双下肢的活动即可;能够翻身后, 术后早期应借助外力, 勿自行用力, 避免其躯干扭曲。健侧卧位时可以在病人背侧垫一厚枕以减少用力。在变化体位时, 避免患侧肾造瘘管受压、扭曲或脱出。肾造瘘管所接引流管的长度要足够, 保证病人翻身时处于正常位置, 避免引流管牵扯引起出血、疼痛、引流不畅, 甚至脱落。护理人员查房时要注意观察造瘘管体外露出的长度, 如果长度与术后麻醉科护士交班时相比有明显异常, 要考虑到有固定线松脱的可能, 及时通报医生。

3 小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光学、电子工程技术的进展, 超声、放射介入、CT和核磁共振成像 (MRI)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MPCNL得到较大发展, 需要开放手术的肾结石、难处理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等均可用MPCNL处理。虽然是微创手术, 但MPCNL术后的护理尤其是肾造瘘管的护理对病人的恢复及病情预后非常重要, 当出现病情变化如血尿加重或造瘘管堵塞甚至脱落时,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 就会延误病情的恢复,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在肾造瘘管的护理中主要对造瘘管有无液体引出、引流液的颜色变化及管道固定情况3方面进行重点护理,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并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缓解其紧张情绪, 配合医生处理, 往往能够预防肾造瘘管方面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上一篇: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下一篇:ICU中心静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