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

2024-07-18

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精选12篇)

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 篇1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并发症,肺部感染,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为紧急解除上呼吸道阻塞, 急性喉阻塞,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抽吸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辅助呼吸的有效急救方法。2010~2014年本科共有26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2010~2014年共行气管切开术26例,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年龄18~78岁, 平均年龄48岁, 其中喉癌占80%。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应该给予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护理, 病房应保持空气清洁湿润, 室温在25℃左右, 湿度在55%~65%, 定时给予紫外线空气消毒。但要注意保护患者, 防止紫外线灼伤皮肤及眼角膜。患者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医护人员要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减少院内感染[1]。

2病情观察

2.1.1生命体征观察, 每15~30分钟观察患者的体征、脉搏, 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皮肤颜色, 生命体征平稳时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2.1.2手术创面出血的观察, 手术创面有出血或渗血时应及时清洗伤口和更换敷料, 切口少量出血属正常, 一般手术后24 h后出血减少、停止。若切口活动性出血量大, 应及时联系医生再次手术结扎止血。并及时处理血性分泌物, 以免流入气道增加感染的机会[2]。

1例患者术后套管内吸出大量新鲜血液, 套管外周纱布被血渗湿, 立即报告医生结扎切口周围小血管, 套管口周围纱布加压止血后出血停止。

3护理方法

3.1患者体位 为了减轻气管下端压迫及气管内壁的损伤, 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取平卧位, 保持颈屈位, 头前倾30~45°, 切勿后倾位。对病情严重及昏迷患者应每日定时给予翻身扣背, 鼓励患者咳痰。小儿和昏迷患者应约束手臂, 防止自行拔管。

3.2指导患者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 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抵抗力。

3.3湿化气道 充分气道湿化可起到气道抗炎解黏, 稀释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 除了要保持适宜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外, 还应做到: (1) 每2~6小时行雾化吸入1次 (湿化液生理盐水1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 U+沐舒坦2 ml) , 15 min/次,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于分泌物排除。 (2) 间歇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 (生理盐水加入抗生素和稀释痰液制剂或氨溴索注射液) 每隔15~30 min 1次, 1~2 ml/次。 (3) 套管口覆盖双层湿纱布, 即气道湿化作用, 可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灰尘进入气道。

3.4鼻饲护理 气道切开术后患者, 通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鼻饲前彻底吸痰, 鼻饲后1 h内尽量不吸痰, 鼻饲时应抬高患者体位30~45°, 时间为30~60 min, 鼻饲量每次不超过200 ml, 时间每次间隔2 h, 推速应缓慢, 同时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如果发现食物从气管咳出应立即吸出气管内食物, 减慢进食速度并检查是否出现气管食管瘘。进食后1 h内不翻身、扣背、吸痰。自主进食者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3.5口腔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咳嗽和看咽部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口腔分泌物不易自行排出。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昏迷患者应进行口腔护理2~3次/d, 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 防止口臭口垢。常见术后液有生理盐水, 昏迷患者禁忌漱口。擦洗前需用血管钳夹紧棉球, 棉球不宜过湿, 以免溶液吸入呼吸道, 研究发现0.01 ml口腔分泌物中有106~108个细菌, 因此加强口腔护理, 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3.6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目的是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 并持有乐观的态度, 同时鼓励其愉快的情绪和积极治疗的意识,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 给患者做好思想工作, 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更好的配合治疗, 以利于病情的好转。

3.7吸痰 根据听诊触诊, 判断痰潴留部位, 并进行吸痰,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观察分泌物的颜色及量, 血性分泌物增多时立即采取措施。每次吸痰时间少于10 s, 以免造成患者缺氧, 每根吸痰管只能用1次, 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吸痰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 吸出物性状, 以防痰液阻塞吸痰管, 观察气道是否通畅, 如一次未吸尽, 隔3~5 min重吸, 应更换吸痰管, 再次吸引, 如此反复, 直至吸引干净。

4气管切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4.1套管脱出 如不及时发现并处理容易引起患者发生窒息, 并导致停止呼吸, 套管系带要打死结, 松紧适宜, 以容1~2指为宜, 并注意预防气管套管的气囊破裂或脱落, 定时放气、打气。每4小时气囊放气1次, 15 min后打气, 4 ml/次, 以免压迫时间过长造成局部缺血坏死[3]。

4.2出血 出血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出血, 原发性出血常见, 多因损伤颈前动脉、静脉、甲状腺等。术后少量出血可在套管周围填入碘仿纱条压迫止血。若出血量多, 应立即打开伤口, 结扎出血点, 遇有大出血时, 应立即换上气囊的套管或麻醉导管, 气囊充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

4.3皮下气肿最为常见, 皮下气肿一般在24 h内停止发展, 可在1周左右自行吸收。严重者应立即拆除切口缝线以利气体逸出。

4.4感染 清洁消毒套管每4小时1次, 更换剪口纱布2次/d, 分泌物多时随时更换, 内套管用双氧水浸泡每日更换。换药, 更换切口敷料, 用2%碘酒消毒切口然后用两层无菌纱布剪成Y型围住套管缠绕遮盖切口, 2次/d, 动作轻柔, 随脏随换, 严格无菌操作, 发现异常做细菌培养[4]。

4.5拔管困难 多由气管切开位置过高, 损伤环状软骨, 气管腔内肉芽增生, 原发疾病未彻底治愈或套管型号偏大等引起。应行喉镜气管镜检查, 喉侧位X线拍片及CT等。查明原因加以治疗。

4.6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鼓励患者咳嗽, 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可有效的协助患者排痰, 预防肺部感染, 口腔护理2次/d, 进食后及时清洁口腔, 以防异物残留在口腔内。

综上所述,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气管切开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技术性和科学性很强, 牵涉面很广, 需要有一个综合治疗方案并采取预见性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措施, 从而提高疾病治愈率让患者享受健康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耀辉, 徐德宝, 丁玉兰.实用专科护士丛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24-225.

[2]白莉莉, 丁敏.昏迷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探讨.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4) :365.

[3]吕式瑗.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12.

[4]孙海明.浅谈气管切开病人术后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11) :423.

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 篇2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一2001年1月共行气管切开术116例,重型颅脑损伤68例,脑出血患者48例。行气管切开前均有111“以上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吸气时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胸骨上窝、锁骨上窝等处的软组织吸气期凹陷明显,脉搏加快;术后呼吸困难均得到改善。2护理

2.1保护呼吸道通畅

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为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时,我们主张使用圆头侧孔吸痰管,以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吸痰管的直径,应小于气管内套管0.2一0.3cm为宜。吸痰前给患者翻身、拍背或气管内滴人抗生素稀释物,均可有利于吸出粘稠的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30秒,以免妨碍患者的呼吸。呼吸道湿化: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起到稀释痰液,使痰液及时排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湿润、消炎、抗菌,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气管内滴药:一般情况下采用庆大霉素8u和生理盐水IOml加a一糜蛋白酶smg交替滴人,滴入的次数及量根据痰液粘稠度决定,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必要时将痰易净配成5%的溶液,每次0.sml,每日2一3次滴人。雾化吸人:根据患者病情及痰液的粘稠度决定雾化吸人药液的种类及吸人次数。对Io、111“痰液,多采用生理盐水20ml加a一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u雾化吸人,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对llo粘痰,则采用生理盐水20ml加3%痰易净水溶液3ml加庆大霉素8u雾化吸人,每4小时1次,每次20分钟。

2.2严格无菌操作

内套管的处理:内拿管每日清洗煮沸消毒1一2次,取内套管时操作要轻,以适量棉球清洗,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如果内套管取放过程不畅,说明内外套管间的分泌物粘连,本组5例发生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的患者,均及时拨出内套管,在消毒内套管的同时,立即雾化吸人,并彻底吸痰、避免了窒息的危险。切口的处理:每次清洗消毒内套管时,更换切口处敷料,切口周围及外套管口周围用75%的酒精棉签消毒,然后垫以无菌剪口纱布垫,发现切口处分泌物较多或有感染时,在开口纱布垫上滴敏感抗生素,以治疗和预防感染。吸痰管的处理:及时清洗和严格消毒吸痰导管,减少气道及肺部感染,我们采用煮沸后吠喃西林液浸泡法消毒,吠喃西林溶液每日更换1次。现在大多数是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后毁形浸泡于0.1%的“8.4”消毒液中。

2.3术后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注意创口及套管内有无出血,皮下有无气肿,套管有无随动脉搏动等。呼吸音变化的观察:准确判断呼吸音,正常情况下应是管性呼吸音,当有痰时,则出现痰鸣音,当套管下端有伪膜覆盖时,会随呼吸听到“避拍”的声音,当套管下端被痰痴堵塞时,呼吸会变得尖而费力。严格无菌操作在成功地护理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过程中,起到了保证作用。仔细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随时处理,降低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体会到,在脑外科尤其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中,呼吸道护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更科学的作好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皮肤护理一例

受累肢体瘫痪,感觉缺失,皮肤营养障碍。比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瘫痪更容易发生褥疮。现将我科收治的不例患者之皮肤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荣资料

患者男性,38岁,因自感腰痛、酸困七日,伴双下肢无力,行走受限,排尿困难一日收人院。人院后症状继续加重,发展为腰以下运动、感觉完全障碍。经综合检查确诊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人院半月左右,经常规皮肤护理后,仍出现双侧髓部、骸尾部的皮肤异常干燥巨无弹性,表皮似乎与皮下组织游离,皮肤色鲜红、欲破,但无水泡,后经特殊护理,2周后皮肤恢复正常。

2护理

2.1一般护理

由于此类患者瘫痪肢体感觉缺失,皮肤营养障碍,而且病程长,不但容易发生褥疮,且一旦发生褥疮后恢复困难,所以所有护理人员均应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无论患病前皮肤条件多么好,患病后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论文格式每日床上擦浴一次,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折,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澡,并且不受外力刺激。翻身间隔不超过一小时,必要时30分翻一次。翻身后涂正红花油并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禁止吸烟饮酒。因烟酒可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从而降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供给。瘫痪肢体要经常做被动活动,每日给予被动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籍此改善皮肤自身条件,消除褥疮发生的各种因素。

2.2特殊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3

1建立舒适的环境与合适的体位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湿度保持在60%,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气管套口覆盖1~2层生理盐水纱布,取半侧卧位,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昏迷伴呕吐患者以侧卧位为宜。

2保持呼吸道通畅

2.1雾化吸入每天给予雾化吸入2~3次,痰液不易排出时,可给予0.9%生理盐水40mL+庆大霉素16万U,糜蛋白酶100mg,地塞米松5mg,促进排痰。雾化吸入器应1人1用,每次要做消毒处理,雾量不应过大,以免缺氧。

2.2及时有效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首先,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吸引负压在33.3~40.4kpa为宜,以防气道黏膜损伤。选择粗细长短适宜的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如痰液在下呼吸道,应将吸痰管插入最深处,一边轻轻左右旋转,一边慢慢退出进行吸痰。在吸痰过程中,如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过快,应暂停吸痰,缓解后再吸,以免引起缺氧。

2.3翻身、扣背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扣击背部使附着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以利于吸出。

3气管切开的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纱布垫2次,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用碘伏消毒切口,以免引起感染,套管口覆盖1~2层纱布,定时用生理盐水湿润覆盖套口的纱布,保持下呼吸道湿润,内套管每日清洗煮沸消毒1次,以备更换。外套管在术后1周内无特殊情况,不易更换,10天后每周更换1次。注意调节套管手带松紧,松紧度以带子与颈向放入1手指为宜,套管太松于咳嗽时脱出切口,太紧患者不舒服。

医护人员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日用“84”消毒液拖地2次。加强口腔护理,口咽清洁可减少分泌物淤积和微生物寄生、繁殖,根据pH值选用口腔清洁洗液,减少肺部感染机会。注意切口有无感染,如有切口出现红肿、糜烂并有脓性分泌物,这时换药时就要充分暴露切口,每天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彻底清洗。

4小结

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重症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为排除非颅脑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所选择的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伤后12 h为本院首认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的受伤者;(2)年龄18~60岁,伤前无明显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3)无糖尿病及其他影响营养和代谢的内分泌疾患;(4)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合并伤者;(5)生存期≥10 d。共42例,男25例,女17例。

1.2 分组及营养方法

4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1例在伤后24 h内进行十二指肠置管,开始给予小剂流质,48h后给予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能全力,滴入的量逐渐增加,开始500 ml/d,逐渐增加到1500 ml/d。对照组21例采用传统延迟性胃肠营养,伤后6~7 d出现肠鸣音时给予鼻饲能全力。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具有可比性(P>0.05)。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每日检查血生化1次(含肝肾功能、血糖及电解质),每3 d查血常规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值。比较两组伤后7 d、14 d的血糖、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伤后7 d、14 d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氮平衡等营养指标,同时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判断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统计学意义用P值表示。

2 结果

2.1 营养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并发症及预后比较

2周后对照组各种感染17例、多器官损害2例,反复消化道出血3例,治疗组各种感染12例、多器官损害1例,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均P<0.05),出院时评定预后,治疗组预后较好15例,优于对照组9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其主要意义是在高代谢状态下,给机体提供适当的营养底物,维持机体细胞群,从而保护和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颅脑损伤患者在营养底物不足时,脑细胞产生ATP数量将下降,凋亡也随之加速,同时由于脑损伤后的血流灌注不足,吞噬细胞功能亢进,自由基增加等因素,加重了脑细胞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脑功能衰竭[1]。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改善机体代谢状况,而且可以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本组病例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这样既避免了插入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引起的反流、误吸,又能达到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营养食物的刺激还能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促进肠功能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促进胃肠蠕动,对维持肠壁局部免疫系统及其细胞的功能,减少后期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2,3,4]。

本组病例通过,对21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治疗作为治疗组,21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7 d,14 d、患者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均高于对照组,并采用该营养支持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改善预后,这是由于早期EN及时提供了能量,较好地控制了低蛋白血症和高糖血症;并且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这是由于营养支持使T淋巴细胞生长分化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转铁蛋白上升,从而促进了血中淋巴细胞的生长,增强了自身免疫效能,因此,增强了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胃肠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早期实施胃肠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采用进行胃肠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胃肠营养,预后

参考文献

[1]赵青菊,韩秀华,杨凤海,等.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6,8(4):24-27.

[2]张建军,董伟峰,朱镇宇.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7(3):140.

[3]应锡钧,竹方龙.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挫伤中的治疗作用(附20例报告).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7(2):107-108.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篇5

观察要点

1.气管切开套管有无移位。

2.切开部是否感染。护理措施1.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50—60%。

2.体位保持颈部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位、闭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

3.妥善固定固定带在颈部的松紧以能容纳1指为宜,防止套管脱出。气管切开的当日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4.及时吸痰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要点如下:(1)持续监测SPO2,定时进行肺部听诊和叩诊,以判断吸痰时机,有痰时及时吸痰。

(2)吸痰前加大氧浓度,可上调至60%~100%。吸痰时,先阻断负压,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深部后先向上提 1cm,然后接通负压吸引,并左

右旋转吸痰管,同时向上提拉,吸出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粘稠,可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2~4ml,小儿0.5ml即可。

(3)需要重复吸痰时,在两次吸痰之间要充分给氧,并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吸痰时可鼓励患者配合咳嗽,以便将分泌物吸出。

吸痰后立即听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4)每2h协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翻身时注意气管套管,防止其脱出。

5.充分湿化:(1)间接湿化法:生理盐水1OO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湿化液每日更换。

(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延长管缓慢滴入(泵人)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分钟,每天不少于200ml。

使应呼吸机呼吸的病人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有适量的蒸馏水,同时注意湿化温度,一般保持在32~36℃

6.预防感染:(1)气管切开处及其周围皮肤应用1%碘伏消毒,使用高吸收性敷料,每日更换,根据敷料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2)气管套管内给氧时,可用单层纱布覆盖气管口,以湿化吸入气体并防止灰 尘吸入。(3)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以减少交叉感染。(4)每天清洁口腔至少2次,防止口腔溃疡。(5)怀疑感染发生时,应做痰培养和药敏试验。(6)如是金属气管套管,气管内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3次,7.拔管前的功能锻炼拔管前堵管以锻炼患者呼吸功能。堵管全程必须进行生命体征和SPO2的监测,以防发生意外。如果患者脱机后呼吸功能已经恢复,有足够的咳嗽力量,也可采用不堵管直接拔管的方法,拔管后继续观察呼吸情况24~48h。8.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烦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设法固定双手。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气管切开套管有无移位。

2.切开部是否感染。护理措施1.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50—60%。

2.体位保持颈部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位、闭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

3.妥善固定固定带在颈部的松紧以能容纳1指为宜,防止套管脱出。气管切开的当日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4.及时吸痰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要点如下:(1)持续监测SPO2,定时进行肺部听诊和叩诊,以判断吸痰时机,有痰时及时吸痰。

(2)吸痰前加大氧浓度,可上调至60%~100%。吸痰时,先阻断负压,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深部后先向上提 1cm,然后接通负压吸引,并左

右旋转吸痰管,同时向上提拉,吸出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粘稠,可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2~4ml,小儿0.5ml即可。

(3)需要重复吸痰时,在两次吸痰之间要充分给氧,并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吸痰时可鼓励患者配合咳嗽,以便将分泌物吸出。

吸痰后立即听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4)每2h协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翻身时注意气管套管,防止其脱出。

5.充分湿化:(1)间接湿化法:生理盐水1OO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湿化液每日更换。

(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延长管缓慢滴入(泵人)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分钟,每天不少于200ml。

使应呼吸机呼吸的病人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有适量的蒸馏水,同时注意湿化温度,一般保持在32~36℃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干预 篇6

【关键词】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68-02

气管切开术正日益成为神经外科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目前被普遍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但是,施行气管切开术容易在术后引发并发症,并发症可能可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产生生命危险。因此,医护人员能够在气管切开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制定相关措施控制感染率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进行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患者300名,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不存在严重的伴随症如心血管疾病等,气管切开术后因非相关因素出现病重或死亡的患者不被选入研究范围。300名患者中有男性167名,女性133名,平均年龄为42.1±13.7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施行气管切开术,详细记录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情况,统计归纳并发症的种类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外科患者急性气管切开术前,是患者处于全麻状态,纵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在切开的气管处插入气管套管。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来进行统计,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受调查者的300名患者中有23名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其中包括11例堵管,8例切口内出血,2例气管内出血,1例气胸及1例脱管,发生率依次为3.67%、2.67%、0.67%、0.33%、0.33% 。

3 讨论

本文研究显示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7.67%,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我国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6%~ 66%一致[1]。在进行气管切开术后使用的为一次性气管套管,一次性气管套管可避免进行二次插管降低多次插管对起到造成的伤害,同时节约了准备的时间。但是,一次性气管套管也存在较多的缺点,术后仍有多种并发症出现,想总结如下经验,方便进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干预。

3.1堵管 不同于其他手术的并发症最易出现的为出血,施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为堵管。这与患者有密切关系,患者长时间处于昏迷卧床状态,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出现较多浓痰,同时长时间对患者使用脱水剂使痰液浓稠不易吸出,从而出现堵管现象[2]。针对此现象,可采取的护理干预方式有每3小时左右急性一次吸痰并增加雾化吸痰次数。松开气管气囊或拔除气管清楚赌赛物后重新插管,等到患者病情较稳定后可将一次性气管套管换成金属套管。

3.2 出血 统计显示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中出血主要为切口内出血和气管出血,共11名患者出现此并发症,但是未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可能发生的原因有在手术过程中止血不严或插入的套管与气管周围组织摩擦出血等[3]。因此,在对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的过程中需医护人员提高自身的操作技术,严格止血,术后气囊压力不可过高,保持一定时间松开气囊,预防因黏膜压迫而导致的出血。同时,在术后的护理中需嘱咐患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尤其是术后一周内尽量保持休息状态,减少移动或触碰插管位置,以免由于摩擦而出血。

3.3 纵隔气肿 术中切口过低且气管前筋膜分离过多,而伤口缝合过紧,可发生纵隔气肿。因此在进行插管过程中切口不可过低,不要过多分离气管前筋膜,不要讲伤口下缘缝合的过紧。

3.4脫管 在术后的护理中尽量使患者减少翻身或后仰等动作,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减少脱管的发生几率。同时,医护人员在护理时应格外注意不要触碰到插管位置或嘱咐家属在进行常规看护护理过程中注意插管处,避免护理不当造成的脱管并发症[4]。若出现脱管现象,应调整气管长度及松紧,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气管进行重新插管。

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但是施行气管切开术容易在术后引发并发症,并发症可能可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产生生命危险。因此,降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是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并能够在气管切开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制定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 雷霆. 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 2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116 - .

[2] 魏治宙,张俊,蒲晓兵,等. 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比较[J]. 四川医学,2011,32( 3) : 405 - 406.

[3] 王守森,王如密,张锡增. 气管切开术中意外的临床反思[J].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 1) : 47 -48.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行气管切开患者49例, 男33例, 女16例, 年龄45~76岁, 中位年龄63岁。气管切开时间为7~90d, 平均27d。治愈27例, 好转11例, 未愈7例, 死亡4例。护理过程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占4.1%, 且均为绿脓杆菌感染。4例死亡中无1例是因护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而死亡。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脑部氧供的有效措施。 (1) 气管切开术后, 患者应取平卧位, 如有昏迷、呕吐者应取侧卧位。室内每天定时紫外线消毒2次, 用含氯消毒剂湿拭地面, 保持一定的温度 (20℃) 和湿度 (75%~80%) , 空气新鲜。原则上应谢绝探视, 以免交叉感染或者加重呼吸道感染。 (2) 每位患者床前置气管切开护理盘1套, 并每天更换消毒, 气管内套管每天清洗消毒2次。取内管时操作要轻。 (3) 气管切开处敷料每天更换1次, 并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出血、皮下气肿等。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套管口用双层无菌湿盐水纱布覆盖, 并应及时更换, 防止异物进入及保持湿润。

2.2 心理护理

气管切开的患者易产生恐惧感, 情绪悲观, 思想负担重, 因此应加强其心理护理,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护理中取得合作。

2.3 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应由专人护理, 做到“专管专用”-口腔、鼻咽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应分别使用吸引管;或按照先清理气管内痰液, 再清理口、咽、鼻腔分泌物顺序操作, 以免感染扩散至下呼吸道。

2.4 翻身叩背

每2小时1次, 协助痰液排泄及促进肺功能恢复。

2.5 加强气管内吸痰技术

2.5.1 选择合适吸引管:

吸痰管直径应小于气管内套管直径1/2, 每次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5s, 2次吸痰时间间隔30min左右。

2.5.2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

吸痰管由浅入深缓慢插入, 待吸痰管插到合适深度 (一般接近或达到气管隆突处即可) 向上提取时, 方可缓慢转动吸引, 感觉管下有痰液时, 宜稍做停留, 以充分吸引。

2.5.3 注意吸引器压力:

负压过高易损伤气管、口腔、鼻腔黏膜, 造成出血;负压过低则无法吸出痰液。吸引负压应限于10.64~15.64kPa, 小儿的吸引负压应控制在7.98~10.64kPa[1]。因为较高负压不但不能更好地清除分泌物, 反而引起气道黏膜损伤和并发症。

2.5.4 注意血氧饱和度

吸痰前后, 宜加大吸氧浓度, 避免因为吸痰造成患者缺氧情况的发生。每次吸痰时吸引管进出的次数不宜太多, 在痰多的地方来回2~3次, 1次不能吸净者, 可给予氧气吸入, 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引。

2.6 气道湿化

湿化可采用雾化方式, 将生理盐水及药物雾化成直径0.5~1.0μm的雾滴, 有较高的穿透性, 能随患者呼吸吸入, 达到终末细支气管的肺泡[2];也可使用气管内滴药的方式, 取输液器1套, 操作同静脉输液, 剪去针头, 然后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 用胶布固定于外套管上, 以0.2~0.4ml/min的速度, 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 用以预防或治疗炎症, 解除痉挛, 稀释痰液, 促进痰液排出,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黏膜观察[3]。

2.7 加强套管气囊管理

每4小时放气囊1次, 放气前吸净口鼻及气管内分泌物, 放气后及时吸除沿气管壁流入的残留分泌物。充气不宜太多, 以免压迫气管, 导致黏膜缺血坏死, 充气太少则达不到目的。一般充气8~10ml。

2.8 堵管护理

病情好转应尽早拔管。拔管前应先行堵管试验, 堵管24h后无呼吸困难者即可拔管。堵管或者拔管期间仍应注意观察呼吸变化, 严格交接班, 床边仍需备好气管切开包、无菌治疗盘、吸痰器、氧气等。

3讨论

气管切开是对脑血管病极高危患者常用的治疗措施, 对防治肺部并发症, 减轻脑水肿有积极作用。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护理的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呼吸道损伤及防止呼吸道感染。在临床运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做好无菌技术及空气消毒;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避免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要不断提高护理能力, 同时重视心身的整体护理。总之, 完善的护理措施,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少了并发症, 从而在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气管切开,护理

参考文献

[1]孟宝珍, 张欠山.气管内吸引副作用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7, 16 (1) :14.

[2]洪珍兰, 郭锦丽, 贠健.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1) :7-8.

气管切开术后30例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我院耳鼻喉科2001年11月-2007年12月对30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其中喉梗阻17例, 昏迷11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肌麻痹2例。带管时间最短为12 d, 最长为137 d, 平均66 d。经精心治疗、护理, 患者均痊愈出院,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2 护理对策

2.1 空气消毒

患者术后由于空气不再经鼻咽部的过滤而直接进入肺部, 故空气消毒很重要。我们采用0.5%过氧乙酸或0.5%消佳净液拖擦地面2次[2], 经空气培养测试:消毒前菌落28~30个/m3, 消毒后菌落4~8个/m3。

2.2 呼吸道湿化

做好呼吸道湿化, 有利于稀释痰液, 使痰液及时排出, 保持呼吸道畅通, 防止感染。稀化液配制:5%碳酸氢钠抽入10 ml注射器中, 每隔1 h交替随呼吸沿气管壁缓缓滴入1~2 ml。为避免直针头滴药而引起患者呛咳不止, 可用规格5的针头弯成75°左右作为滴药针头, 弯针头可进行多方位滴药, 便于掌握滴速。也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呼吸道湿化, 雾化液配制方法:生理盐水30 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5 mg, 我们用杭州萧山医疗器械厂生产的DGW-A1型多功能蒸汽雾化治疗器效果较佳。同时, 注意保持空气湿度90%以上, 温度宜22℃左右, 注意气道湿化, 避免产生气管干燥、纤毛运动障碍, 痰痂形成, 阻塞气道[3]。

2.3 严格套管护理

严格的套管清洁消毒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我们采用煮沸法, 一般每4 h~6 h清洗套管内管1次, 清洗消毒后立即放回。套管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然后插入外套管。管口用双层湿盐水纱布遮盖, 换下的有菌套管在流动水下反复清洗干净, 注意勿使异物吸入气道, 而使患者出现呛咳。

2.4 气管内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 我们采用的呼痰法有两种: (1) 小吸痰法:听到气道痰鸣音即吸, 没痰鸣音可1 h~2 h吸1次。 (2) 大吸痰法, 结合叩击胸、背, 体位引流, 挤压吸痰, 吸痰前取侧卧位, 沿内套管壁缓缓滴入气管内稀化液3~5 ml, 痰液黏稠者可增加至5~10 ml。然后将患者引流肺侧居于高位, 借重力作用将分泌物引流入主干支气管和气管内, 术者手心向内凹陷, 手掌呈杯状, 放松手腕、肘及肩部肌肉, 有节奏地自上而下, 自周围向中心部叩击, 每次叩击100~300下, 然后吸痰。吸痰同时可配合挤压, 让患者取平卧位, 护士双手撑开, 自胸廓两侧向内、向上随呼吸上下挤压, 配合吸出痰液。

2.5 吸痰导管的处理

吸痰导管采用一次性包装, 使用时注意导管灭菌日期, 杜绝一次性物品反复使用。

2.6 伤口处理

每日2次更换切口敷料, 用碘伏清洁消毒切口, 再敷无菌纱布。气管套管口部用无菌盐水纱布覆盖, 保持呼吸湿润。

3 基础护理

气管切开的安全和预后取决于周密的观察、细致的护理。故此生命体征、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套管气囊的护理、患者的心理护理等是患者痊愈的基础工作, 所以, 加强床边护理, 做好病情观察, 不可忽视。同时在护理过程中, 与患者家人积极交流, 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安慰, 尽量满足一切需要, 使患者充满信心,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辜德英, 余蓉.气管切开吸痰的护理[J].华西医学, 2006, 21 (1) :145~146

[2]徐春霞, 王丽珍, 徐香艳.气管切开术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1, 25 (4) :292

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 篇9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病人, 伤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由于病人病情危急、昏迷时间长、排痰功能障碍、窒息、肺部感染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气管切开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而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又是其措施的关键。现就我科5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13~72岁, 平均59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脑挫裂伤34例, 硬膜下血肿1例, 脑出血7例。至伤原因:车祸38例, 高处坠落6例, 其它6例。

1.2 结果

3例死亡, 47例存活, 其中存活者中9例发生肺部感染, 经积极治疗感染控制。

2 护理措施

(1) 置患者在抢救室或重症监护室, 病房内应安静, 室内湿度在50%~70%, 室温在18~22℃, 每日地面定时用84消毒液消毒, 定时开窗通风, 减少探拭人员。

(2) 床旁应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抢救。

(3) 气管套管的护理。首先,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渗血少时及时更换纱布, 保护切口干燥清洁, 渗血多时需通知医生, 查找原因, 彻底止血。其次, 观察切口周围的皮肤有无皮下气肿, 较小的可自行吸收, 较大的应严密观察, 并通知医生适当处理。最后, 气管套管固定松紧应以放下一手指为宜。

(4) 专人护理。气管切开后, 套管通畅与否为治疗的关键。气管切开后, 小孩如无人照顾, 可能由于分泌物或被服将套管堵塞, 有窒息的危险;成人可出现表达能力差, 不能及时反映病情, (神志清楚者, 应备好纸和笔) 故需专人护理。

(5) 加强呼吸道护理。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因咳嗽反射减弱, 痰液易积滞与咽喉部导致误吸。所以对气管切开后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翻身叩背, 促进痰液排出, 严格把握无菌吸痰技术, 口气道要分开, 合用时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每天定时气管换药, 并定期做痰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

(6) 加强湿化, 预防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后失去了湿化功能, 较易产生气道堵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常用的方法有气管滴药、氧化雾化吸入、气管外口处敷盖无菌湿纱布等。

(7) 拔管护理。拔管前先堵管24~48h, 如患者神志清楚, 无呼吸困难, 心率、血压平稳, 能咳嗽咳痰, 即可拔管。拔管后切口出敷盖无菌纱布, 待其自然愈合, 切勿立即缝合切口。拔管应在白天, 以便观察病情。

3 护理体会

气管切开术后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篇10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干预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治疗抢救措施, 其用以解除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所致的呼吸困难, 而患者在进行气管切开术之后如果护理不当将很容易造成呼吸道被痰液堵塞从而引发缺氧或窒息症状[1]。因此,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选择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 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6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 现将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50例, 女15例, 年龄21岁~65岁。颅脑损伤43例, 急性脑血管病17例, 喉梗阻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选择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 比较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医院感染率。从利用环境、吸氧、吸痰、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营养、更换敷料、堵管测试和拔管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1) 环境护理:将患者安置在单间内, 室温在21℃, 湿度70%, 室内空气通风良好, 开窗换气每日2~3次, 每次20~30min, 并进行2次/d的动态消毒处理。严格限制探视与陪护人员, 避免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进入。 (2) 吸氧护理:将氧气湿化器放置在65℃的热水中浸泡, 温湿氧气吸入, 湿化液为无菌生理盐水, 1 d更换1次, 每天对湿化器进行消毒处理。 (3) 口腔护理和营养护理:利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液对口腔进行2次/d的护理, 从而减少患者口腔内的细菌繁殖, 有效减少和避免肺部感染;摄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 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4) 吸痰、更换伤口敷料、拔管时做好手卫生及无菌操作。 (5) 病情允许时将床头抬高30°, 并要翻身叩背, 利于痰液排出。 (6) 堵管测试和拔管护理:利用无菌凡士林纱布来覆盖患者的伤口, 外敷无菌纱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6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口腔感染以及肺部感染情况, 干预后患者总感染率为12.31%, 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的6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重症患者大部分意识处于半昏迷的状态, 并存在舌后坠、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咳嗽等不同症状, 气管切开后可改善通气与氧合, 并维持患者的生命基础[3]。但是假如不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操作不当, 会造成医院感染等并发症[4]。此外, 当前医院感染症状的频繁出现, 给临床医务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难度。对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是预防患者口腔感染、肺部感染的关键[5]。只有及时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 并选择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 才能减少患者气道内吸痰, 最终有效减少甚至避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术后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向患者的亲属讲解护理知识, 并解释医院感染等相关的临床症状。此外, 护理人员在对环境、吸氧、口腔、营养、抬高体位、堵管测试和拔管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人工气道护理, 更换敷料、药物、吸痰、体位、气囊护理[6]。本文对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 护理干预前, 感染率40例, 占61.54%;而进行护理干预后, 感染率为61.54%, 护理干预后感染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及时采取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并选择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 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口腔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嘉涛, 徐金发.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率高的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9) :1924-1925.

[2]罗月凤, 田正平.1例持续有创通气7年无院内感染患者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12) :324-325.

[3]蒋安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 :123-124.

[4]古菁, 黄怀, 虞容豪, 等.高压氧舱的消毒与气管切开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J].重庆医学, 2009, 38 (8) :213-214.

[5]刘方芝, 栾明霞.呼吸内科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3) :213-214.

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 篇11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4

现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1]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12月~2010年10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行气管切开,均为重度损伤昏迷者,带有鼻饲管,导尿管及各种脑室引流管。男32例,女8例,年龄12~68岁,平均48岁。护理过程中36例临床治愈,2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占2.5%,1例在气管切开后5天因呛咳出现切开出血,给予及时结扎而止血。

护 理

环境要求:室内环境清洁,安静,空气清新,限制人员出入,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保持50%~70%,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分钟,地面湿式清扫,每天2次,通风每8小时1次。

设置气管护理盘:气管切开后设置气管切开护理盘,其中配备无菌镊,盛有生理盐水的治疗碗和吸痰管各两套,分别放在盘的左右两边,用于吸气管和口腔分泌物,吸痰管应每次更换。口腔内清洗后细菌4~6小时又会再生,应6小时更换护理盘1次。

体位护理:患者取去枕平卧位,使颈部舒展床头抬高15°,每2小时翻身1次,以减少分泌物潴留。同时扣拍背部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排出。拍背时手掌屈曲成杯状,腕微屈呈150°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不可用掌心或掌根,由下向上,由外向背柱方向震动。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气管切开后套管通畅与否为治疗的关键,更换体位时头颅及上身要同时翻动。保持套管在自然正中位,以防位置不正套管末端压迫气管壁造成气道损伤出血。

呼吸道通畅的护理:①气道湿化:采用无菌蒸馏水100ml+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有临床研究证明,无菌蒸馏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2]。临床常用湿化方式有三种,一是套管外口敷料湿化,用湿化液于双层无菌纱布遮盖气管套外口处湿润约3.0cm×3.0cm,随干随洒,予湿化吸入的气体。二是湿化液间隔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3ml后取下针头,在患者吸气末时沿导管内壁缓慢滴入,间隔时间为30分钟1次,提高稀释痰液,湿化气道,抗感染等作用。三为雾化法,包括超声雾化吸入及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3],把湿化液转变成细微的气雾,依患者的病情,痰量,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决定吸入次数,小雾量、短时间的间隔雾化法,减少感染概率。②吸痰护理:吸痰时的供氧问题,吸痰前予吸纯氧5分钟,吸痰后予5分钟纯氧吸入可预防因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吸痰管的选择,一般成人使用16~18号硅胶吸痰管,过粗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太细易造成吸引不畅,吸痰管的外径与气管套管内径比应<0.5,气管内吸痰管与口腔内吸痰管要分别选择,口腔内吸痰管应选择圆头多孔吸痰管,气管内吸痰管前端应该为圆头单孔吸痰管,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吸痰时机,一般在患者有大量痰液潴留上呼吸道,如患者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有痰鸣音或呼吸哮鸣音,患者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降低,使用的呼吸机出现高压报警时才吸痰,这样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吸痰的方法,每次吸痰时先吸取气管套管口的痰液,再将吸引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器官内15~17cm处,再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痰边旋转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两次间隔时间不超过3~5分,吸痰压力不超过80~120mmHg,不可上下抽吸。吸痰时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一更换,用一根吸痰管时应先吸呼吸道内痰液,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不可反复进入气道。吸痰前、中、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心率、面色的改变,进行肺部听诊,监测血氧饱和度并判断效果。

预防感染:①气管内套管每隔4~6小时消毒1次,先用双氧水浸泡15分钟后,彻底清净,然后用同样溶液浸泡5分钟,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擦干,4次/日;②每日给患者口腔护理2次;③喉垫和固定外套的带应每天更换一次,并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经常检查创口周圍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每天用0.5%碘伏消毒2次;④重视医护人员手部的清洁,应一人次一洗手、消毒,切断传播途径;⑤各种医用导管、器械、雾化器、湿化瓶用后要清洗消毒,防止吸入的气体或药物被感染。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及生活上的关心,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清醒者可采用书面交谈和动作表示。

结果

本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36例临床治愈,2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占2.5%,1例在气管切开后5天因呛咳出现切开出血,给予及时结扎而止血。现通过确认的实证结果转化为临床资料,通过护理专题讲座等形式更新护士的临床知识,提高医院护理专业水平。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免疫力下降,加之卧床、昏迷、禁食,使各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正确的呼吸道湿化、氧疗、吸痰时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的重要环节,正确有效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29.

2 沈琴.气管切开术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7(3):99-101.

3 陈孝萍,谭丽萍.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70-80.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探讨 篇12

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因呼吸道阻塞等原因严重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而施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患者共5 4例, 其中男4 1例, 女13例, 年龄37~80岁, 平均年龄47岁。机械通气时间24h~360h, 平均72h。住院天数2d~210d, 平均28d。诊断标准参考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2 结果

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合理吸痰和雾化吸入后, 5 4例肺部感染的患者治愈45例, 治愈率83.33%, 效果显著。

3 讨论

3.1 气切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经过作者的护理体会, 发现以下一些导致气切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

3.1.1 病人本身的病情发展

危重病人因原有病情导致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 支气管粘膜受损后, 易发生肺部感染。有的病人长期吸烟更易增加感染机会。

3.1.2 医源性感染也是重要的因素

(1) 气管内插管、气切都可构成肺部的感染源; (2) 医护人员的手、呼吸设备、治疗检查用具, 如:呼吸机、雾化器、血压计、手电筒、压舌板等污染物及病室空气可直接或间接地把细菌传给气切患者而发生肺部感染; (3) 气溶胶吸入。雾化器储水罐污染, 带菌的雾粒可直接抵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而引起感染。

3.1.3 沿插入管管壁与气道间的间隙移行

皮肤表面寄生的细菌随住院时间延长及抗生素的应用不断发生演变, 气切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性渗出及水肿, 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定植及沿管壁下移, 引起感染[1]。

3.1.4 吸痰操作不当

气管切开的患者常痰液粘稠且量多, 易形成痰痂, 吸痰管容易被堵塞, 用40~5313kPa的负压, 一次吸痰15~20s后病人仍有痰液, 或有严重的痰鸣音, 操作者因上述情况会提高负压、延长时间, 或使用粗吸痰管等, 这样易导致气管粘膜损伤, 从而引起感染。

3.1.5 使用大量广谱高效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定植于鼻咽部正常菌群有所减少, 而耐药菌株易于繁殖, 这些细菌或真菌吸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3.1.6 气管切开后, 通气改道

上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如湿化、阻挡细菌作用丧失, 使下呼吸道丧失过多水分而欠湿润, 同时也使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长时间气道内湿化不够, 极易造成气管内分泌物黏稠形成硬结, 致细支气管管腔阻塞而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 同时易导致细菌侵入。

3.2 护理对策

3.2.1 环境管理

监护室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净化器消毒, 通风2~3次/d, 1h/次, 或用空气清菌片消毒空气1次/d, 4h/次。病室开窗通风至少2次/d, 20~30min/次。保持室内温度18~22℃, 湿度为60%~70%。实行保护性隔离, 限制探视, 家属进入监护室须戴口罩、帽子, 穿探视服。

3.2.2 加强气道管理

(1) 保持口腔清洁:应每天用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2次, 舌苔厚、口臭先用过氧化氢擦洗, 再用生理盐水洗净, 保持口腔清洁, 如有口疮或口腔溃疡可用5%碳酸氢钠, 制霉菌素+维生素B2涂口腔, 以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肺部感染[2]; (2) 给予有效的气道湿化:气道湿化液应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监测结果选用, 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持续湿化, 湿化量根据痰液性质随时调整, 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可调整至8~10mL/h, 痰液白色稀薄者可调整至3~5mL/h[3]; (3) 定时有效的翻身拍背:至少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促进痰液的排出; (4) 雾化后漱口:加强雾化后的漱口, 可防真菌感染。

3.2.3 严格消毒灭菌

选用一次性硅胶气囊气管套管, 长期气管切开患者选用细的金属银质套管。金属内套管用“84”消毒液浸泡10~30min, 流动水冲洗后清理内套管的痰痂, 然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气管切开护理所用器械、敷料等均行高压蒸汽灭菌。气管切开处换药2次/d, 用0.75%碘酊消毒切口皮肤后更换无菌纱布[3]纱布潮湿后随时更换。吸痰管一次一更换, 及时吸净口鼻腔内的痰液, 避免细菌繁殖。雾化吸入管道及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 用“84”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水冲净备用。长期应用呼吸机者, 呼吸机管道每周消毒1~2次。

3.2.4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和吸痰时机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时将负压阻断, 动作应轻柔, 在病人吸气时插入, 禁止边插入边吸痰, 提出时开始开放负压、吸痰管应左右旋转、慢慢退出。吸痰管遇到阻力时, 后退吸痰管少许, 再开放负压, 可避免气管损伤。 (2) 病人有痰时才要吸痰, 如病人出现痰液外溢, 喉头有痰鸣音或排痰不畅, 听诊有啰音或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吸痰。 (3)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若痰多一次单位时间不能吸尽者, 应先吸氧或连接呼吸机, 待血氧饱度回升后再进行吸引, 单位时间内吸痰时间过长, 易引起气管粘膜损伤。 (4) 根据患者咳嗽反射力及排痰能力, 确定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一般在10cm~20cm, 如插吸痰管时引起病人剧烈咳嗽, 应立即退出, 让病人自行咳痰, 做到既能吸净痰液又减少刺激, 避免损伤气管粘膜。 (5) 如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 应进行吸入—拍背—再吸痰方式。吸入:通过雾化吸入, 保持呼吸道湿润, 如加温加湿室内空气, 采用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进入雾化吸入, 以及用氧气湿化、呼吸机湿化等;拍背:吸入药物雾化后协助病人翻身, 叩击背部, 叩背时操作者手呈勺状空心, 以增加其共振力量, 由外到内, 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以促进痰液排出;吸痰:雾化、拍背后病人无力咳痰或是昏迷病人应予以吸痰[4]。 (6) 吸痰管的直径不宜超过气管内径的一半, 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 减少污染的机会。

3.2.5 密切观察

使用气管切开术的病人, 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 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 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完好, 对于肥胖病人, 皮肤到气管的距离大, 气切导管若太短, 容易脱出, 翻身活动时护士应协助完成。本组11例病人由于固定带不牢固, 翻身时护士及时发现而避免了导管脱出。躁动不合作病人, 为防病人自已将导管拨出, 可用约束带制动, 同时还要随时检查有无气肿发生, 并应迅速查明原因, 观察有无发展的趋势, 对症治疗。

3.2.6 定时做痰细菌培养

因气管切开病人易发生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气管切开处皮肤下组织损伤性渗出及水肿有利于细菌的粘附, 定植及沿管壁下移, 引起感染, 故应定时做痰细菌培养[5]。取带有橡皮塞的无菌试管1根, 消毒橡皮塞后, 插入两根12号无菌注射针头, 1根接负压引流瓶, 1根接吸痰管, 将深部痰液收集到无菌试管中送检细菌培养和药物试验。如检出有致病菌, 湿化液内加敏感抗生素, 每日3~4次, 气道内连续使用用3d后再做痰培养, 以便及时停药。

综上, 经过恰当吸痰、湿化气道、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合理选用抗生素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是控制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护理重点。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与护理对策。方法对2003年至2007年54例气切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结果54例气切术后肺部感染患者治愈45例, 治愈率83.33%。结论易感因素是气管切开、插管患者是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正确使用抗生素, 加强基础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其肺部感染率并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怡, 孙丽.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 (9) :697.

[2]郑佳坤, 赖素勇, 陈默蕊, 等.气管切开术继发肺部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8) :572.

[3]钱瑞莲.气管切开病人的沟通[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5) :290.

[4]容冰, 张文池, 涂敏华.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9) :707.

上一篇:喷射制冷系统论文下一篇: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