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

2024-07-18

高新技术(共12篇)

高新技术 篇1

1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 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项包括技术构想的产生、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的大跨度、复杂的动态多阶段过程, 它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由此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 选择何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性质、方向和成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 才能使自己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组合而得到充分利用, 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目前, 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汗牛充栋, 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但通过现有文献搜集发现, 国内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有些凌乱, 所以很有必要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梳理。当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国家层面, 即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时, 我们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当全社会都提倡自主创新时, 是否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进行自主创新?能否根据自己的战略方向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生存、提升竞争优势以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不同的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本文就以上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 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针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特点而就如何选择最佳的技术创新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技术创新模式内涵与分类

技术创新模式是对技术创新运行过程的特征进行概括, 主要反映一个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选择标准, 使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过程。简单地说, 技术创新模式就是指技术创新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进行归纳。

最早的一种分类是希克斯分类, 他在1932年分析发明时将技术创新分为三种:他认为经济只需要两种要素, 即劳动力和资本, 技术创新的作用在于节约其中的某类要素而增加另一种要素的投入, 由此形成了节约劳动力的创新、节约资本的创新和中性创新。该分类认为市场对要素节约影响的过程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 从而可以分析创新的走向[1]。

苏塞克斯分类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 (简称SPRU) 根据技术创新产出/应用所做的宏观分类法, 即渐进创新 (incremental) 、根本性创新 (radical) 、技术系统创新 (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 和技术——经济范式创新 (change in technology-economic paradigm) 。渐进创新是一种不断进行着的累积性质的改进, 它可以改变产品的变型或者是生产工艺的改进。根本性创新是指以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攻克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技术系统创新是指在严密的计划和细致的组织下, 经过很长时间和耗费大量的资源才能完成的复杂系统的建立, 如全球性通讯系统。技术—经济范式创新是指这种创新既伴随着许多根本性创新群的出现, 又包含有许多技术系统的变革, 如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创新。

亨德森 (Henderson) 的结构性分类法[2]根据产品结构 (product architecture) 的技术变化将技术创新划分为渐进创新、模块创新 (modular) 、架构式创新 (architectural) 和根本性创新四种。模块创新是指通过各种新颖的方法重组和重新装配现有技术来实现创新和突破;架构式创新是利用现有技术和方法改变产品结构来实现创新。这种分类认为是技术的结构性变化将引起市场结构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对适应能力的最大考验和造成许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可见, 这种分类与苏塞克斯分类有相似之处。

厄特巴克 (J.M.Utterback) 的微观分类法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 (过程) 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 按照技术变化程度的大小, 产品创新可分为激进式 (重大) 创新和渐进式 (改进) 的产品创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往往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联系, 而渐进式产品创新是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因市场需求而对现有产品所做功能扩展或技术上的改进。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 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目标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率, 也可分为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

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 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模式。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 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其优点是企业能根据所掌握的核心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往往涉及到全新技术领域, 从而可能会引致该领域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 带动一大批新产品的产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缺点在于其高投入和高风险特性, 要求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于R&D, 而且必须保证有一支基础研究力量强、有实力的科研队伍。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其创新成果由合作方共同拥有。合作创新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合作创新, 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 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使企业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验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合作主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集体学习、交流, 促进企业的学习效率和创造性的提高。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于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引进并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 进一步开发[3]。当然, 根据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尤其是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全球化创新。

从以上几种模式的分类来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 但各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 它们之间可以是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

3 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命周期演化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指从企业诞生开始, 经过不断努力发展壮大直至最后衰退消亡的整个过程。依据该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特点,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3—10个阶段的不同划分。本文采用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的分法, 下述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

初创期:企业规模小, 自身拥有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都很有限, 且由于是新进入者, 未能树立起企业声望和企业形象, 很难从企业外部得到援助, 此时企业处于高风险期, 随时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

成长期: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更多稳定顾客的阶段。企业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 同时拥有的资源量也大大增加, 此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但仍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成熟期: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良好的企业形象、知名度和稳定的顾客群, 且企业内部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实践积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具有很高的抗风险能力, 处于最低风险期。

衰退期: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 人才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减弱, 导致企业面临高风险。

由于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 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也存在差异。从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与其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来看, Sullivan (2000) 认为, 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资源长期使用的战略决策过程, 在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时企业必定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4]。Veugolers (1999) 等通过对创新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分析发现, 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交替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和外部合作模式。严中平 (2004) 等利用创新生命周期模型对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两种模式各有侧重点, 前者倾向于横向延伸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 后者则通过有效推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纵向伸展而使企业突破发展的资源限制线, 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两种模式的交互作用[5]。游学民 (2005) 认为, 企业在创始阶段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弱, 应采取模仿创新模式;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 应以自主创新为主;在企业进入老化期后, 应采取技术创新转变战略和撤退型战略[6]。

4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以来, 充分利用政策先行优势和全球化的机遇, 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使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扮演了“主力发动机”的角色, 而且在提升广东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在珠三角已成为了该地区第一经济增长点。至2006年广东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 829家, 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2 975.46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9.04%;创造工业增加值为2 836.1亿元, 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4.07%;高新技术新产品出口额达1 044.12亿元, 比上年增长24.9%, 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35.2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447.14亿元, 比上年增长21.17%。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主体, 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可见,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出口高速增长, 质量稳步提升, 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6年, 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产值7 280.34亿元, 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6.11%;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产品产值4 945亿元, 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3%;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品产值之和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6%。

R&D相对投入不足, 设立科技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少。近年来,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R&D费用总额增长较快, 但在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 产业R&D费用投入强度并没有太多变化, 甚至比几年前有所下降。2006年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机构建设和人力配备方面, 企业建有科技活动机构的比例仅为9.85%, 其中, 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为77.83%, 比2000年的81.7%下降近5%。可见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 广东已面临着重大挑战, 科技活动机构在企业的覆盖面偏低, 科技人员素质下降, R&D投入相对规模不足。

新产品销售率低。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高, 产品更新速度快, 只有产品能迅速更新并占领市场才会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然而, 自1999年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广东省高技术新产品销售率明显偏低。

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偏弱。2006年广东省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资金支持的比例仅为4.63%, 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有关, 加上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大, 属于中小企业, 所以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贷款。

以上因素的存在, 使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正确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在现有条件限制下, 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里采用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 才能使自己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组合而得到充分利用, 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才能使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5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针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应该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初创期, 因规模小、结构简单, 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都很有限, 缺乏必要的研发资金和科技创新人才, 致使企业难以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的研发及中试等环节的顺利实现。模仿创新的技术源主要靠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破译和开发, 实现二次创新。模仿创新对资金、人才的要求没有自主创新那样高, 故此阶段应采取模仿创新为主。

成长期, 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已取得一定的利润, 加上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 这时完全可以进行一定的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 但仍以模仿创新为主。

成熟期, 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良好的企业形象、知名度和稳定的顾客群, 且企业内部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经过前几个阶段的不断积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 在成熟期可以采取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模式, 并以自主创新模式为主。

衰退期, 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 企业人才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减弱, 如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企业将面临新的创新需求:要么寻找新的推动力, 企业继续成长;要么受内外阻力的影响, 成长速度变为零甚至负值, 以至于企业破产而消亡。所以, 此时企业更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对企业的选择是要么进行自主创新, 要么等死。

6 有关技术创新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进行自主创新。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必须投入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拥有很强的研发团队;加上在一个未知的新领域进行创新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有可能导致最后一无所获。而对规模较小、还处在初创期或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大多数企业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所以, 如果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自主创新, 可以购买别人的专利进行二次开发, 也可以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引进并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非一定要实行自主创新战略。

误区二:企业一定要拥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一般具有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的特点。在某个产业或领域能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往往只是极少数, 但这并不阻碍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成为伟大的企业, 日本很多有名的跨国企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样如彩电、冰箱、计算机等产业的核心技术或知识产权基本上都在外国企业手中, 但我国仍有不少企业如联想、长虹、海尔等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 简单、笼统地倡导所有企业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 是既不太现实也很难都有所作为的, 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和应用这种核心技术, 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并发展创新与这种核心技术相关联的相对非核心性的先进适用技术。

误区三:技术创新就是发明创造。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 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 而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至多是试验品的产生;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它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 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 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 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7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即使是处于同一生命周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 由于企业自身规模、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来看, 目前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在初创期或成长期, 所以模仿创新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 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往往还不具备对新技术进行探索性开发的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模仿创新, 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形成无形资源, 包括技术、信誉、企业精神、机制等的快速积累。当然, 具备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继续加大投入, 实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辉.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2.

[2]HENDERSON RM, CLARK 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 :9-30.

[3]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MARY SULLIVAN.The innovation enterprise and corporate gover-nac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8) :32-47.

[5]严中平, 张飞燕.创新模型与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与管理, 2004 (2) :112-114.

[6]游学民.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改革与战略, 2005 (6) :131-133.

高新技术 篇2

委托方(甲方):授权代表: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受托方(乙方):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授权代表: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本合同甲方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向乙方进行技术咨询,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一、咨询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乙方及时向甲方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信息,帮助甲方起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资料,在甲方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需全部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协助甲方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委托方(甲方)的协办事项:

1.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配合乙方完成咨询工作。

2.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需要的全部文件、资料、证明,并保证该等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为乙方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三、受托方(乙方)的承诺事项:

1.甲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官方网站公示或收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批复文

件,视为乙方圆满完成技术咨询工作。

2.对本次工作涉及到甲方的内幕信息、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除非法律或权力

机关要求进行披露,否则乙方不得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予以泄露。

四、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技术咨询费总额为 壹拾叁万元整(130000¥元),甲方应按以下方式支付技术咨询费:

1.甲方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可以查到证书编号后10日内支付。

2.乙方收到本合同款项的三个工作日内,开具相应金额的有效发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咨询合同

咨询服务期间,甲方应为乙方派出人员提供交通、食宿等必要、良好的条件,相关食宿费用由甲方承担。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打印、复印、扫描、装订等费用由甲方另行支付或报销。

五、违约责任

1.双方签署本协议后,甲方不得无故解除本协议,否则应一次性付给乙方技术咨

询费总额的50%。

2.因乙方未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而致使甲方申请未能获得批准的,乙方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

六、免责条款

因甲方原因出现以下情形而无法得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被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1.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2.有偷、骗税等行为的。

3.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

4.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七、文本及效力

本合同构成甲方就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向乙方进行技术咨询达成的全部和唯一的协议,并取代了一切先前达成的任何安排或约定,若双方有特别约定事项应另行签订补充合同。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应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的,提交济南仲裁委员会仲裁。

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委托方(甲方)

授权代表:

(签字)

时间:年月日

如何申请高新技术企业? 篇3

为此研究所科技研发中心专门成立了“产学研”服务组,为印刷企业特别是中国印刷百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评估、知识产权培训、项目调研等服务。研究所与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中闻集团等公司的合作也已成为国内印刷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经典案例。

通过长期的学习、摸索和总结,研究所积累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的经验,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有条件的印刷企业及早准备、少走弯路,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风险顺利获得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及认定条件

高新技术不仅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其他因素,充分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上述的重要战略意义,国家给予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优惠政策,同时也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须具备的资质条件。

优惠政策

1.企业所得税减免10%,即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25%减至15%;

2.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优先申报其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

3.高新技术企业是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能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对于加大企业宣传有重要作用;

4.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可以进行研发费用确认享受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

5.企业经过技术合同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合同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

认定资质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第十条,明确了对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条件的六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资质,缺一不可:

1.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3.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4.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5.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6.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的资质解读

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印刷企业加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的激烈角逐中,同时国家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认定审查的相关要求也越来越明确,程序更严格。

资质一: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概念很广,包括专利、商标、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版权,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主要是对专利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实行打分制,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首要指标,所占分值高达30分。一个发明专利或其他六个知识产权(比如六项实用新型专利)可以获得A档(即24~30分),而企业只有总分70分以上(不含70分)才算达标。

在同众多企业的接触、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少决策层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这项指标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有些企业决策者认为随便从私人或者企业那里购买个专利就可以蒙混过关,其实随着认定审查工作越来越严格,部分地区如广东,已经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经受让、受赠、并购方式获得的专利一律无效,只有企业自主研发过程中所申报的专利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要求。有些企业决策者则认为专利就是花钱买一纸文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其实申报专利是一本万利的事,往大处说,跨国企业往往是专利大户,它们设置雷区、谋划壁垒、打专利战,为的就是利用专利这个无形的利器压制对手,使自身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往小处说,企业自身可以利用专利开辟新市场、形成产品溢价、获得产品定价权等。

专利授权是需要一定年限的,因此对于专利这项硬指标我们的建议是:

1.在企业开始研发投入的初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共同申请专利以降低成本,申请3~5个发明专利,保证在2~3年后至少有一个发明专利授权;

2.设立情报处以及知识产权专员,专门负责专利的申请、跟踪、情报收集等工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情报处的人员还将涉及专利撰写、专利布局、专利诉讼等工作;

3.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形成专利意识、养成申报习惯。

资质二:研发人员及投入

研发是一个让印刷企业爱恨交加的课题,印刷企业大多是生产型企业,销售额是用海量的产品堆积出来的,利润是从成本中挤压出来的,企业老总一般不太愿意拿员工的血汗钱投入到高投资、高风险的研发中,因此国内印刷业也呈现出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高学历的研发人员在印刷企业无用武之地,印刷企业基本上没有研发队伍。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基本上是无法达到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一些印刷企业相继与科研院所、高校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同时又积极培育、锻炼自己的科研队伍。这样做,一方面能较好地应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对研发实力方面的审查;另一方面能降低企业对研发的投入、降低风险,最为关键的是能够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这种深度产学研的思路值得推崇。

资质三:高新领域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共分八大项,以下罗列了较适合印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三个方向:绿色印刷、数字印刷、印刷电子。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公布的“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的振兴工程之一,也是国家支持高新技术领域中资源与环境技术的重要分支。对如集中供气、集中供墨、循环供暖、废酸回收、润版液循环利用、免化学处理版、再生纸、环保型胶黏剂等绿色印刷的课题,企业均可以在其上大做文章。

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包括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可变数据印刷系统、数字化管理流程等,属于印刷技术的最前沿。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将文字、图像转变为数字,采用激光扫描成像,通过显影、定影直接生成印版,省去了胶片、人工拼版的过程、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晒版工序,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优化品质、更趋环保;可变数据印刷系统是印刷全过程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涵盖了数字打样、按需印刷、快速印刷等技术,是印刷行业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改变了传统印刷方式,具有环保节约、灵活高效、无需限定起印量的优点;数字化管理流程是利用计算机将生产的所有环节组成一个网络,从印前到印刷再到印后加工,并将管理和生产结合起来,实现横向和纵向过程的连接,实现将所有活件的资料都集中到一个中心系统,促成管理、生产乃至监控过程的密切配合,弥补了在过去,印前、印刷、印后各生产环节、工序之间色彩控制、印刷前期准备、材料消耗、质量保证以及成本估算都比较难以处理和完成的不足。数字印刷属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范畴,同样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印刷电子

印刷电子技术是基于印刷原理低成本制造电子产品的一项新兴技术,是电子制造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应用此项技术,可以将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发光体等材料直接印制在基材上,制作诸如印刷电路板(PCB)、透明电极、OEL柔性显示器、电子纸、射频电子标签(RFID)天线、薄膜键盘与开关、电磁波屏蔽材料以及OEL照明灯等新一代电子产品。印刷电子的产品服务于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行业,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手续复杂、过程繁琐,因此尽早接触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代理公司是明智之举,这些公司会为企业制定时间表,负责整理和撰写相关文件等。当然,代理公司有时也会给企业一些误导性的建议,其中涉及造假的是千万要不得的。总之,只要坚持 “不为申报而申报,通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来增强企业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必将为企业带来一次飞跃。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篇4

(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为高技术, 是指基本原理及概念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基础上的现代技术的统称, 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技术群。

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是我国所独有的,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技术, 即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 反映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 高技术一定是新技术;二是指新技术, 即相对原有技术而言, 是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 并不一定是高技术。我国《高技术词典》将其定义为:“以最新科技成就为基础, 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 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二) 技术创新绩效的涵义

具体内容如下:

(1) 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 创新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使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得以销售, 以实现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主要包括技术管理、生产过程、研究开发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就一个企业而言, 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 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

对于技术创新绩效, 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明确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效率上和产出结果上。高建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 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绩效, 产出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贡献, 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

(2) 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密切联系。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环节, 谁率先进行技术创新, 拥有先进技术, 生产出成本更低, 效用更大, 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希望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企业。高新技术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波特指出, 一国生产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依赖于作为创新中心的地区性集群的产生与强化。竞争优势取决于持续不断的创新, 集群通过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 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技术创新具有高收益性, 虽然高技术创新需要很高的投入,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创新收益。高技术企业一旦创新成功, 率先突出具有全新性能的高技术产品, 会迅速占领市场, 获取较高的利润。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一) 总体研发水平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 我国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值一直在0.7%左右徘徊。1999年以后开始迅速上升, 2000年开始达到了1%。2003年比上年上升了0.09个百分点, 达到1.31%,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R&D经费的总额也高达186亿美元, 居世界第六。2005年, 我国R&D经费总额为2449.297亿元, 比上年增长19.9%, 占GDP的比例为1.34%。

但毋庸置疑的是, 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投入强度都在2%以上, 日本和韩国这几年则达到了3%左右, 以色列和瑞典甚至超过4%。高水平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 出口以贸易加工为主, 企业技术品牌缺失

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为1655亿美元, 其中近90%为来料加工和外企独自产品, 有我国技术或品牌的只占10%~12%。我国真正获得的外汇估计不过200亿美元左右。并且加工贸易给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企业技术品牌缺失,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等不良影响。

(三)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2002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61.2%, 低于其他发达国家2000年的水平。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占有相当比例, 2002年我国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约相当于企业研发投入的1/2左右, 而美国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仅相当于企业研发投入的1/10左右。并且我国大量高级技术创新研发人才都集中在科研机构, 导致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研发人才缺乏。

(四)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和保护不够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99%的企业未申请专利, 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 我国的专利申请为13万件, 其中有一半来自外资企业。

三、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 组织因素

具体包括:

(1) 企业成员素质。企业家, 工程技术人员, 营销人员和技术工人是企业成员的组成。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 直接决定并监督创新过程各个重要环节;工程技术人员对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 需要及时发现新技术, 迅速产生新思维;营销人员则需要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从而反馈给企业, 使得新技术能够更加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决策者缺乏对新技术市场的了解和判断, 员工可能缺乏创新的热情。

(2) 组织状态。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的控制系统, 也决定着一个企业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以及企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等, 并最终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组织效率及其环境适应能力。企业战略、组织和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提高企业创新活动效率上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频度与规模依赖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在企业的组织中, 存在着以下问题:组织结构过于僵化, 个人缺乏独立主动性。组织间过于分散, 对新问题的相互沟通不足, 企业组织管理的忽视造成低效率, 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大量信息的来源, 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 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很多企业对外信息联系的途径单一, 缺乏主动性, 忽视了信息外部的反馈, 特别是在出新过程中的新问题上与客户的双向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而技术创新, 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研发项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共同协作, 而单个企业的研发活动通常都只是集中在某一个专业或领域, 因此需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进行优势互补,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技术因素

具体内容有:

(1) 整体技术水平。对于高新技术产业, 整体技术水平驱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但整体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直接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只有拥有较强的技术综合实力, 才能使企业站在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前沿, 抓住机会组织实施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迅速形成生产力。有的企业盲目乐观, 以为持有某项技术则一劳永逸, 而低估了市场的变幻莫测。

(2) 技术结构。技术创新除了依赖较高的整体技术水平外, 还必须借助于合理的结构。技术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构成, 包括关键技术与辅助技术、生产技术与销售技术等。企业只有明确合理的技术构成, 才能在缩短从开发实验到常规化生产的同时, 争取技术创新更大的整体效益。二是技术创新的技术力量配备。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既面临技术设计或实验方面的难题, 也涉及到具体的生产操作和市场销售。实践证明, 如果技术力量匹配不完善, 仅靠技术人员单方面努力, 就很难形成较强的企业整体技术实力, 使技术进步迅速成功实现。

(3) 创新技术选择。当企业面临多种创新方向时, 必须经过慎重的选择, 有时会过分保守, 对企业技术潜力不足, 也可能会期望过高, 创新构思不切实际。创新技术的选择要适合企业的资金, 技术以及内部创新文化的发展。

(三) 经济因素

具体包括:

(1) 市场竞争与经营危机压力。企业技术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当产品投入市场后消费者愿意购买, 才表明其创新对企业产生了贡献, 才体现出其创新绩效。很多企业在进行创新后就忘记了危机感, 素不知竞争企业早先一步进入并占领了市场, 自己的新产品已经失去了一大片市场份额。

(2) 经济实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 每一个环节的资金投入都十分巨大, 并且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期间, 市场的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大量的创新投资化为乌有。企业应避免估计过高而过度创新, 也要避免因为经济实力不足, 难以达到最低有效规模。

(3) 分配和奖励。要使员工在创新中有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战斗力, 企业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对有较好创新构思的成员进行针对性奖励, 对有长期贡献的人及时地奖励, 员工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建议

(一)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物质保证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 部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较差的关键原因就是由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 导致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 技术创新的产出较少, 技术创新绩效较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创新设备、创新机构的试验仪器设备投入等方面都还不高, 明显地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技术创新的绩效。并且由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都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 使部分企业在资金上无法支撑, 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技术创新项目。在这种情况下, 高新技术企业应改变完全自主创新的模式, 提高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此外, 高新技术企业应与风险投资企业合作、利用资本市场, 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来源的多渠道化, 提高自身创新实力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二) 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制定风险决策时,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 才能做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 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和激烈竞争的复杂情况下, 信息工作对减少技术创新不确定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工作是通过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技术创新中的风险, 信息工作是否到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成败, 而信息创新的完成需要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信息系统。因此, 完善的技术创新发现管理系统将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三) 加强与竞争企业的交流

由于高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 在高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很少有企业能够单独完成整个技术创新过程。在技术创新中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 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技术产业不仅加剧了高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 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合作, 从而给创新活动带来协同效应。创新活动的协调互补可以使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得到推广和创新, 应用到产业中的其他企业, 产生更多的创新, 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以通过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得到降低。

(四) 较早地取得市场

用图1表示领先创新可能获得的市场收益, 图中, 成本1为新产品早进入市场的企业的成本曲线, 成本2为新产品晚进入市场的企业的成本曲线。成本1可额外获得T1到T2的“早进入收益”。当晚进入市场的产品进入市场时, 早进入市场的产品成本已大大降低了, 它又可获得低成本带来的收益。

如果用R (t) 表示某类新产品的市场收益函数, C1 (t) 表示企业1的成本曲线, C2 (t) 表示企业2的成本曲线。则早进入市场的企业多得的利润P至少为:

(五) 倾听客户需求

客户是创新构思的一种显著的来源, 他们是那些拥有创新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并且形成了这种创新的最终市场。顾客有时可能向公司要求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从而迫使公司提出一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随后, 公司可能就有机会推广这种解决方案从而来开发出一种创新性产品。

通过倾听顾客的意见来识别创新机会, 并不意味着进行一项民意测验或进行顾客调查。那些解决正在出现的问题的最前沿的顾客才能识别机会, 企业关键是要识别这些顾客并投入时间聆听其意见。

参考文献

[1]郭咸纲:《企业新驱动模式》,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哈佛商业评论:《高技术产业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高闯:《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结构及其演进机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4]孙耀吾:《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王萍、刘思峰:《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商业研究》2008年第9期。

[6]纪国涛、金敏力:《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高新技术 篇5

王琼

提纲:

1、 目前上市的途径有哪几种

* 97额度

* 双认证

* 常委批字

* 境外上市

2、 二板与主板的.主要不同

* 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低于35%

* 全流通

* 两年开业

* 民营企业可延续计算业绩

* 利于上市后的兼并

3、 什么样的企业易于双认证

4、 第一步干什么?

* 券商介入

5、 双认证的大体程序

* 科委、省政府

* 证监会(3份材料)

* 科技部、中科院

* 证监会批文

6、 科技部的评审

* 5份材料

* 公司综合情况:30%;项目投资情况:70%

* 评审委员会,5人

7、 中科院的评审

* 12份材料

* 每个企业四个专家、四个企业开一次会、16个专家、另外一个主任评委,3/4通过

8、 股份公司的设立

9、 主要法律问题

* 双认证是否必须是股份公司

*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 是否要评估

* 二板是否辅导一年

* 有限公司的无形资产如何进入股东

* 工会可否作发起人

* 有限公司转股份公司,可否增加现金出资的发起人

* 双认证时资金投向是否要批文

★ 高新技术参展方案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

★ 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动员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三网合一”的发展趋势与高新技术前景展望

★ 项目运作计划书

★ 学术动态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讨会综述

★ 在化工公司高新技术生产线投入运行典礼上的致辞

★ 中小企业板或香港创业板,我们该在哪上市

十大抢眼的军事高新技术 篇6

近年来,机器人、人工智能、无线网络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军用无人系统自主技术水平和能力快速提升。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近日发布报告称,未来战争将转向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无人和自主系统将扮演核心的角色。2015年8月27日,美国海军演示了50架无人机同时自主飞行的场景。这些无人机由两名操作人员控制,进行了基本的主从式协作飞行,并通过无线链路交换信息。有人预测到2040年,美军可能会有一半的成员是机器人。

2.高超音速飞行技术

高超音速武器被认为是可以无视时间和距离限制的武器,军事专家称其为继螺旋桨、喷气推进器之后航空史上的第三个革命性成果。中国在2015年成功进行了3次高超音速飞行试验,速度达到10倍音速(10马赫)。美国则致力于开发从飞行速度8马赫的导弹到25马赫的高超音速飞机、空天飞机等各种高超音速飞行器。

3.精确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其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当前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注重向超远程、隐形、智能化方向发展。美国在精确制导武器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猎鹰”计划,其目标是研制能从美国本土对目标进行洲际打击(射程可达1.6万千米)的作战系统,此外还有成本更低的精确制导武器——“小型发射飞行器”(SLV)系统。

4.军事航空技术

美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为亚音速有人驾驶隐身飞机,采用飞翼布局和开放式体系架构,不进行空中加油时航程超过9300千米,预计2018年即可实施装备,故被称为“2018轰炸机”。2015年5月,俄罗斯称该国已开始进行未来远程航空兵系统的研制工作,包括PAK-DA战略轰炸机、PAK-PD拦截机、PAK-TA运输机,而新一代的T-50战斗机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几百次试验。

5.防空反导技术

防空反导技术主要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2015年5月28日,美军在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IBCS)首次试验中,成功拦截一枚弹道导弹。2015年美国还完成了未来“多目标杀伤器”(MOKV)概念的第一阶段项目评估,该拦截器将具备拦截多弹头洲际导弹的能力。

6.军事航天技术

2015年5月20日,美国空军启动了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第四次飞行试验。作为美军“空海一体战”构想中的核心武器系统,X-37B可在未来太空战中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同年12月21日,美国私人航天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升级版“猎鹰”9号运载火箭搭载11颗通信卫星发射升空,更具意义的是,在发射10分钟后一级火箭成功着陆地面平台,首次实现安全回收。

7.新概念武器技术

与传统武器相比,新概念武器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力和作战方式上都有本质区别,如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和高功率电磁武器两类;动能武器中最为成熟的是动能拦截弹。美国目前重点研制的地基和海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采用的都是动能拦截弹系统。美国海军还在加紧研制一种被称为“星球大战”武器的新型动能武器系统,用来代替现有的舰炮系统。这种动能武器发射的炮弹不需要携带战斗部,弹头可以以超过3倍音速速度飞行,直接利用高速动能击毁目标。

8.网络作战技术

2015年4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公开了Memex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开发下一代网络搜索技术,捕捉暗网中成千上万通常被商业搜索引擎忽略的隐藏网站,并最终绘制出“全景式”因特网地图。此前已经启动的“网络攻击自动化非常规传感器环境”项目,旨在研发领先于网络攻击的预警系统及技术,以阻断未知威胁。

9.3D打印技术

2015年1月,美国Sciaky公司宣布,他们已经成功掌握了使用电子束进行钛合金3D打印的制造技术,这项技术将被用于生产美国第五代隐形战斗机F-35的多个零件。2015年4月,美国宇航局工程人员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出首个全尺寸铜合金火箭发动机零件。未来不仅小型枪支、简单物资可实现打印,军舰、飞机、坦克等大型、复杂的武器装备,甚至食物、军事基地等都可用3D打印机直接或间接“制造”出来。

10.仿生技术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还成立了生物技术办公室,目标是整合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基于生命科学的新一代装备和技术。其中,脑控与控脑武器将颠覆传统的作战模式。脑控武器能让士兵远程意念控制机器人等先进武器系统,实现人与武器装备高度融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实现意念控制F-35飞行模拟器。控脑武器则通过影响人体重要生理机能,实现对人体可控可逆的致伤或控制,避免传统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

【责任编辑】庞 云

高新技术 篇7

一、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效应

在全球化和本地化并存的世界经济中, 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学术界早就发现, 众多企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近, 且产品具有某种程度类似性和生产关联与相近性, 那么企业的聚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益。这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凸现尤为明显。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中国台湾新竹等企业集群所取得的成功, 揭示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1.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首先, 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 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自治创新与系统创新。前者是在现有体制基础上, 以现有的产业标准为依托, 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工艺;后者不以现有产业标准为基础, 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标准, 提供全新的发展机会。由于自治创新是在现有产业技术标准上的局部创新, 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容易从集群内获得, 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例如, 与企业内部研发相比, 整个集群具有更广阔的创新环节和空间, 可获取大量互补性的资源和技能, 增加创新机会;又例如, 日益加快的技术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使得研发的创新产出更加昂贵, 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加速创新进度使成本下降。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中, 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源头, 不仅可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 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 有效地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 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 金融机构的风险参与等, 都会使得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较容易发生。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要。

其次, 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长期共处一地, 容易建立其合作和信任的关系。而密切的合作和相互信任, 也是刺激创新的因素。例如, 集群内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必须同供应商进行广泛的交流才能掌握新技术, 这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新设备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将自身的技术要求告诉供应商, 使其能按要求提供设备。为了使新设备满足自己的需求, 企业必须向供应商提供其产品或生产过程的某些细节。当供应商面对企业提出的这种要求时, 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用户的要求。上游供应商的创新, 也会为下游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激励。这样, 创新就会在企业之间彼此传递,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专业化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创新资源, 而产业集群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人才。除了产业集群本身能吸引人才外, 还有其他因素。例如, 高科技园区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人才;园区内的人员在企业之间流动频繁, 不断地得到学习与锻炼, 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在创新资金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可以由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供。

2.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要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新产品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 企业就必须考虑市场需求, 考虑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 能否体现它的商业价值。否则, 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不能被称为技术创新, 至少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 单靠一两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很难完全满足全部的市场需求, 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其他企业也参与其中。这就导致了相关产业的企业陆续在附近安家落户, 这样可以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 共享信息等, 促使其他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的需要, 在这种连续进行、彼此推进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该地区的企业数量也会逐步增多, 相关配套设施也会不断完善, 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 而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又会进一步推动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最终完成。因此,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 企业技术创新提升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 产业集群是多个企业的集合, 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

二、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企业技术预见模型

作为一种技术预见的形式, 绘制技术路线图可以把各种创新关联方连接到一起、进行广泛的合作, 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力;技术路线图还可以用来描述过去或未来科学或技术在几个可能的方向上的演变, 刻画某个产业领域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 技术路线图整合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演变的潮流, 为此, 本文构造了企业战略—技术祸合模型。

1.技术路线图的产生和种类。路线图是指示人们到达他们渴望到达的目的地的路径。这个一般性的定义抓住了路线图的本质:在一个团队里形成关于未来和在未来他们要达到的目标的共识。绘制路线图是这个团队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发现差距和新的方向, 提高团队成员间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路线图还能够帮助团队成员和其他人如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团队沟通关于未来的设想和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 摩托罗拉和康宁 (coming) 两家公司最先绘制了技术路线图。康宁公司提倡通过关键事件绘图达成企业整体战略和企业内部的事业部战略。摩托罗拉的使用方法则是技术演变和定位法, 这种方法在美国的技术经营实践中更常见。在当时的CEO Robert Galvin领导下, 摩托罗拉启动了旨在“鼓励业务经理适当地关注技术未来和为他们提供一个预测未来过程的工具”、遍及全公司的绘制技术路线图行动。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平衡那些和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长远和近期的课题, 战略和运作的事务。技术路线图的广泛应用出现在1990年, 其原因是产品开发周期空前缩短和对交流、协调的巨大需求。客户渴望技术一旦成热马上就能在产品中体现, 速度成为最基本的考虑, 进入了一个“快吃慢”的时代。这扩大了对技术路线图的需求, 加速了技术路线图的发展。

2.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路线图能够用作多种用途。例如, 除了明显地用作指导公司R&D的未来发展之外, 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来确认维持他们的总体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路线图也有助于说服公司的高层管理阶段, 他们并非都对技术争论一清二楚, 通过路线图, 能够明确资金在R&D项目上的投资方向, 包括那些增强的领域, 这些领域曾经被认为是危险的、高深的、不宜投资的领域。

路线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来自于商业的技术需求的简洁的表现, 并且显示出那些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另外, 还能够被用来确认一个新的、不能被预料的发现如何能被用来达到最优的地位, 例如, 做出一个新的发现, 这用路线图通常是可能的, 确认新的发现如何能够适合公司的总体技术需求, 或许因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诸如新的市场, 或者使生产成本目标能够提前完成, 甚至超过。在实践中, 这些观点是很容易被理解和被看到的, 例如, 在一个大型企业里, 人员的参与是相当复杂的, 诸如人际关系、办公室的氛围, 以及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的偏见以及公司动作的纯粹的复杂性。这样, 通过技术路线图把对公司的技术需求一致的观点联合成必要的战略, 是相当有价值的。

路线图的另外一个应用就是训练公司的新员工, 给他们一个关于公司商业的一个总体的观点, 告诉我们多种多样的部分是如何协调到一起的, 在BP中为了这一目的, 它们已被运用。

成功的企业技术预见方法应该是:

第一, 富有弹性、能够产生可供选择的方案;

第二, 通过提供信息来引导关于R、D&E的管理决定, 其方式很容易地被参与者所理解, 包括那些对技术观念和行话不精通的人们, 并且有助于确保讨论是公开的、公正的;

第三, 有效地把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起来;

第四, 以一种协调的方法处理从整体战略水平到相对较小细节范围内的活动;

第五, 处理公司的技术影响活动;

第六, 对个体的观点的反应不过分强烈, 对现存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基础不过分依赖;

第七, 直接强调实施和确保在所有水平上的参与的需要, 促进结果的产生。

而路线图实际上满足了这些目标, 经验显示它能够接受和处理一个相当广泛的活动和结果, 可视的特征有助于公开的讨论, 而且能够减少贯彻实施的程序的客观检测的难度。这种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它强调在一个私人企业里的工业的R, D&E的需求, 但是, 它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作为在其他领域能够获得成功的预见的有潜力的向导。

最后, 除非它有实质成分——想象, 否则最好的预见分析也将失败, 没有这些, 机会将被错过, 来自预见的优势也不能实现, 预见活动的价值要极大地减少, 低于当想象和创造力与结构分析和逻辑讨论齐头并进时所达能到的效果。

3.企业战略目标-技术耦合模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企业战略目标-技术藕合模型, 如图1所示。

(1) 企业预见的方法。通过企业技术路线图的使用来显示预见过程的实质构成, 包括加强研究的确认, 这一研究支持商业运作的R&D项目。路线图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组成的, 图中的第一个部分是商业策略的分析, 包括视野, 任务和战略目标。它导向核心技术的确认, 有助于传递这些目标。图中的HSE表示健康 (health) 、安全 (Safoty) 、环境 (environment) 。第二个部分主要确认R、D&E项目, 包括增强基础研究, 以满足商业目标。在路线图的构成中, 相关的商业和技术的管理人员, 以及专家都参与到预见的过程和结果中, 是至关重要的。相似的展示、讨论工作会议所有参与者参与情况下进行。这些交流是高度的、实质的。如果预见的任务完全被执行, 而且是朝向可信赖的和有影响的结果发展的。

(2) 商业战略。开始的起点是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了达到这一雄心壮志, 需要3个辅助的目标, 这3个辅助的目标分别是:较高的制造产出、成本管理、在市场中的不同定位。实际上, 在大型公司的研发中, 大约需要20个路线图来指导需要进行R&D的3个核心商业分支全部活动。这些相关辅助目标中的每一个在使企业变成行业领头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关键的成功因素。除非能对影响因素进行衡量, 同时, 关键的成功因素 (KSFs) 又能发挥作用, 否则实施预见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 KSFs是定量化的和依靠时间的, 它们代表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获得的艰难的和具体的目标。它们的主要益处在于, 能够使进步朝向合格战略目标, 而且它们能够提供衡量R&D的影响和效果的方法。本文, 笔者认为, 它是预见分析的实质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中, KSFs被分成两个部分—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衡量两个产出率较高的战略目标, 维持较低的成本管理) 和增加顾客意识 (有助于监控市场的差异化) 。

(4) 研究与发展 (R&D) 项目。满足技术需求的R&D项目必须被确认和认同。在这一阶段, 企业应该得到在技术需求方面的清晰的、一致的观点。有时这是比较困难的, 但它是预见过程的实质部分。很难获得一致的观点暗示着与目标不明确, 这样, R&D可能是无效的。因此, 在进行新的R&D之前, 必须先弄清楚商业目标和达到这些商业目标的技术需求。

(5) 基础研究和技术。路线图的这一部分在确保来自分析的、平衡的R&D系列结果方面是关键的, 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单独运用预见分析。这一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决策失误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关注的项目, 在本质上是短期的, 缺乏覆盖的宽度和实质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更新的能力, 以至于未来的产品和过程未能以充分竞争方式成功开发。关键技术是实质上有助于R&D的实施和圆满地完成计划的技术, 但并不是处于第一位的核心技术, 也不处于第一位的R&D领域。这里的基础科学是指科学和工程的一个具体的领域, 有助于运用新技术、新理解、或相似的输入信息, 能够较快地推进R&D项目, 而且是较有成效的, 甚至通过一个相对的带有根本性的理解, 全方位地解决问题。

三、结论

企业采用这种新的技术预见的方法, 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的最初目标是获得核心商业的技术需求的本质。例如, 由于采用这种方法, BP公司的策略正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技术推动模式向一种集中的模式转变, 主要集中在石油的开采和生产、提纯、销售以及石油化工业。另外, 企业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技术预见的新方法, 用它设计公司的核心商业领域的R&D战略。使用可视的路线图把来自于对设计、计划、资金、监控和实施R&D的所有人员的众多的讨论概括成图表。它强调关于顾客需求, 技术响应的可视的、容易理解的综合描述, 既能够使对预见过程起实质作用的不同层次的对话、接触更简单。既有助于在商业和技术水平上的自由交流, 又能与高层管理者交流, 还能提供确保R&D项目是合适的或者使R&D享有优先权。

浅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目前, 全球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时代, 对企业创新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创新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 企业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命力, 创新水平越高, 创新能力越强,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企业越发具有竞争优势。

1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短期内得不到创新, 无法出售新技术产品和服务, 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现有技术也不能够满足原有客户的需求, 导致企业客户愈来愈少, 企业是收入来源也就日趋减少, 经济效益随之减退, 最后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实现技术上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 吸引更多的客户, 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2.1.1 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企业创新存在着风险, 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成功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生命力, 而失败的创新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是以创造效益为中心, 而创新成果一般不直接与市场挂钩, 绝大部分创新成果需要依托项目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 也就是说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去从事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目前, 国内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停留在企业现有项目需求上, 没有真正为企业未来市场发展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工作, 技术创新工作未能得到重视。资金投入比重远远不够, 企业创新技术发展能力不足。

2.1.2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于企业现有客户或者目前市场的需求, 而是需要有超前的技术创新意识, 以满足未来市场或客户的需求, 因此, 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团队的建设, 技术创新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 而优秀创新团队必须要有多专业化知识技能来支撑, 需要不同专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结合才能完成。

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 企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为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又要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当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 技术必须首先为生产服务, 研发创新工作受到阻碍, 研发项目被迫中止或者暂停, 研发创新成果难以实现。

2.2 技术创新体系制度不健全

2.2.1 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企业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研发体系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 没有完善的研发制度就无法有序开展企业各种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的研发一般需要经过立项、开发、测试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企业相关制度来保障。部分企业在立项时, 立项报告内容未能得到相关专业方的充分评审, 未对项目前景和市场做一个充分的调研, 有的项目研发成果出来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或者根本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 导致研发成果无效, 立项失败。有的是项目立项后, 在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 研发团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影响项目开发工作出现盲区或者不能实现项目新功能的突破, 项目开发水平受限, 开发成果不佳, 立项效果不明显。项目立项开发后, 有的企业直接应用到生产中, 没有通过多次充分的反复有效的测试后再投入生产, 增加了企业的生产风险。

2.2.2 缺乏有效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 因此,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 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创新团队成员多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技能相结合。国内有的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 推出新技术成果是技术人员的职责所在。

3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研发工作受企业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不足的影响, 制约因素较多, 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待提高, 企业研发水平偏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加大技术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支持, 技术创新有风险, 但企业不能因为风险而放弃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建立企业专项研发资金, 研发资金只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不涉及企业市场经营活动, 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加大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以设立专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形式组建成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 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 经过分工合作, 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研究群体。研发创新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外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与内部技术骨干相融合, 团队成员互相帮助, 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 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同时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3.2 进一步完善创新研发制度体系, 建立更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发制度, 建立企业立项评审制度, 完善企业立项评审流程, 充分征求立项项目中所涉专业内部的意见, 结合企业技术委员会评审结论, 不搞片面化, 降低企业立项风险, 确保项目立项市场前景广阔, 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有风险, 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通过建立研发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 提高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充分发挥创新团队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 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改变技术创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思路, 激励技术创新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鼓励企业创新团队充分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工作, 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方向, 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建立企业下一步技术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 篇9

一、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并分析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 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对西安市9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10家企业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研。

1.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10家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

(1) 对现有薪酬结构、净资产收益率和金额最高的前三位高管的平均年薪进行了调查:笔者首先对现有薪酬结构进行了调查, 笔者发现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上绝大多数是以固定薪酬加福利的方式为主, 占到了总薪酬的80%以上, 而对于像利润分红、期股期权、绩效奖金, 及长期激励等方式的运用, 仅占到了总薪酬的20%以下。其次对净资产收益率和金额最高的前三位高管的平均年薪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表1)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广电网络、西安标准、航天动力;高管年薪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天地源、交大博通、航天动力。根据相关性分析, 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r=0.3031, 据相关性研究理论, 若0.3

(2) 对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总体报酬进行了调查。根据对西安市高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总体报酬的调查显示, 高管人员的报酬普遍偏低 (见表2) 。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安市高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大概分布在4万~10万之间, 这个数字远低于全国高管人员的年薪平均25万元~120万元的水平, 甚至包括上边十家企业的高管的平均年薪也仅为11.16万元。

(3) 对高管人员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高管人员薪酬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见表3显示) , 员工对薪酬体系较为不满、公司尚未建立起与激励机制相关的薪酬收入体系、现行薪酬收入体系不具有长期激励作用、期望采用更能体现经营者个人价值与贡献的薪酬收入制度。

二、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 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薪酬结构不合理。在薪酬结构中, 基本工资等固定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缺乏激励性。二是薪酬结构单一。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薪酬结构多是传统的基本工资加福利的形式, 很少有年薪制、股息加红利、股票期权等形式。三是企业长期激励不突出。四是薪酬水平相对低下。五是薪酬地计量方式有问题。六是人力资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情况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应该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参照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做法, 重新构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 在采用和保留部分基本工资和福利的前提下, 应该加入一些变动工资。

1. EVA分红计划。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 即经济增加值, 它是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的差额, 其中, 资本成本包括了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

在EVA业绩评价体系中, 当EVA>0, 表示企业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当EVA<0时, 则表示股东财富发生了损失。

在高科技企业中, 具体的奖励计划为:红利=EVA×β (0<β<1, △EVA表示计算当年EVA相对于上一年EVA的增加值) 。因为在高科技企业中, 业绩的增长与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成正相关, 因此采用EVA增量来测量管理者的业绩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 使业务得以迅速扩展。

2. 股权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通过使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 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 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 可以使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它对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 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股权激励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

3. 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s是让员工获得一部分企业确定的股权, 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推行员工持股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有利于调整职工收入结构, 是企业能较快获得自有资本的有利的途径。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批特殊的高科技的技术员工, 可以对其实行技术入股, 根据其贡献的大小, 折合成一定的股份, 按其股份的多少参与分配, 从而减少科技人员薪酬待遇与其应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

4. 风险收益计划。

风险收益计划是从共同分担风险的角度来激励员工, 强调了相互的合作、交流和参与。风险分享计划通过在基本工资上进行变化安排, 向员工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当公司业绩不好时, 员工只能拿到全额的工资的80%, 但通过大家的努力, 公司业绩好起来的时候, 员工则可以拿到原来工资的140%。

5. 收益分享计划 (斯坎伦计划) 。

斯坎伦计划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合作, 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最终与员工分享由于他们的成本节省建议而带来的收益。

总之, 通过对西安高新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探讨, 能够让企业清楚地意识到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重要性。只有让高级管理人员拿到与他的贡献相匹配的股权数和红利, 才可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普通员工与科技人员, 则应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和科技入股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燕:《EVA: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创新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4.7, 第19卷, 第4期.

[2]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三版

高新技术 篇10

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起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既受到投入和产出等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到支持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而高新技术产业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等特点,因此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支持环境三大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有相应的支撑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属于探索阶段,该体系要有可行性、易操作性,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所以从统计年鉴中选取定量指标。

1.1 投入能力

(1)技术优化升级经费总支出(万元)

(2)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万元)

(3)研发经费强度(%)

(4)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万元)

(5)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万元)

(6)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7)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

(8)科技活动人员(人)

(9)科技机构数(个)

(10)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人)

(11)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万元)

1.2 产出能力

(1)新产品产值(万元)

(2)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

(3)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4)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万元)

(5)专利申请数(项)

(6)拥有发明专利数(项)

1.3 支持环境

(1)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

(2)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

(3)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成交合同数(项)

(4)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成交合同金额(万元)

(5)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万元)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万元)

(7)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人)

(8)高等学校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9)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万元)

(10)高等学校研发机构(个)

(1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万元)

(12)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万元)

注:技术优化升级经费总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万元);研发经费强度=研发经费/销售收入(%)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指标体系由三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下共有二十九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均可《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得到。

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本文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挖掘方法(K-均值聚类)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二十九指标,即一个地区有二十九个指标值,看作是二十九维空间里的一个点的坐标,n个地区对应n个点。本文中高维空间里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采用欧几里德距离来定义:向量A(a1,a2,…,an)和向量B(b1,b2,…,bn)之间的距离定义为:Dist(A,B)=sqrt((a1-b1)2+(a2-b2)2+…+(an-bn)2),其中sqrt()是表示开平方根函数。

首先,统计资料中有部分不发达地区某些指标数据缺失,故剔除这些地区,使用数据完整的二十个地区(直辖市、省份)的数据,即n=20。由于各原始指标值的单位、取值范围不同,需要先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每个指标,按样本值的分布,把20个样本的原始指标值线性映射到[0,1]区间,即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其余的按比例对应。按其对应的点离原点的绝对距离大小进行排序,分析结果见表1。(原始数据来源: 《2009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篇幅有限,此处省略。)

其次,采用数据挖掘方法(K-均值聚类)进行聚类分析。聚类与分类的区别在于聚类不依赖于预先定义的类。在聚类中,数据记录完全依靠其自相似性被归为一类。聚类过程是把对象分成若干个簇,使得同簇的对象相似性最大化,不同簇的对象的相似性最小化。K-均值聚类的基本思想是: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质心,再将剩余的点根据与各簇质心的距离,指派到最近的簇,形成K个簇。计算每个簇所有对象的各维平均值作为该簇新的质心。这个过程不断重复迭代,直到各样本的归属基本稳定。簇内的相似性越大(簇内的对象相互距离尽量小),簇间差别越大,聚类结果就越好,对应一个目标函数值就越小。SPSS软件提供的聚类算法迭代次数受限、每次运行只能得到一个聚类结果、聚类结果未能体现出各簇的强弱。本文开发了专用软件,在归一化算法、权重分配、初始质心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允许用户设置聚类的次数,最后在所有聚类结果中选择目标函数最小(聚类结果最优)的作为最终结果。以下是运行该软件,设置5000次聚类,得到K=5(把20个地区的样本分成5簇)的聚类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江苏和广东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独立成类,其原因是这两个点在多维空间中比较“孤独”,或者说,是遥遥领先,附近没有其他点,表明这两个地区的综合分值高,与其他地区相似度低,且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不小,故各自被独立聚成一类。北京、上海在支持环境方面虽然排名第一、第二,但由于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比不上广东、江苏,因此在总排名时又落后了。同时北京、上海之间由于某些指标值接近,导致在多维空间中彼此距离较小,被自动聚成一类,而该类的聚类中心(各维的样本平均值)比广东、江苏离原点更近,因此该类排到江苏的后面。

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支持环境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聚类结果前两簇都是单个地区,这仅仅是偶然,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归一化后的指标值对应在多维空间中的点周围附件没有其他点。第3、4、5簇的地区数量不相等,说明指标值的差异分布不均,同簇间的差异小于异簇间的差异。这个聚类结果是自主开发的软件运行自动产生的。每次运行的初始聚类中心是随机产生,而迭代次数由相邻的两次迭代差异动态决定,因此每次聚类结果趋于稳定;软件可随意设置运行次数,并自动选择聚类效果评价函数值最优的那个聚类结果作为最终结果。本文设置5000次,经多次运行测试显示,这个结果稳定、可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K-均值聚类)分析,发现:2008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全国第一,在聚类中自成一簇,意味着与其他地区拉开一定的距离,其中投入能力名列全国第一,产出能力名列全国第一,支持环境名列全国第四。

2008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较强,名列全国第一。在构成要素中,关于“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等指标,广东分别为21185项和12579项,排名第一,优势较为明显,这表明: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注重贴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市场保护意识强,具有市场化优势。关于“科技机构数”指标,广东排名第一(516个),也具有优势,说明广东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采取推动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建立研发机构,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但是,一些统计数据也反映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存在某些不足,例如,关于表征产品研发效果的“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等指标,广东为1.42%,比较落后。(原始数据来源: 《2009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支持环境有待改善。在构成要素中,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指标上,广东排名第四(78933万元),落后于辽宁(148620万元)、陕西(124140万元)、北京(89137万元)。但是考虑到广东财政支付能力较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很大,反映出政府资金投入有待加大。“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指标,广东排名第一(67276万元),与第二名江苏(56562万元)接近,但是考虑到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很大,优势并不明显,应进一步引导与促进金融机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原始数据来源:《2009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高等学校提供人才和技术,对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高等学校”方面指标,广东比较落后,急需追赶。在“技术市场”方面指标,广东比较靠前,但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原始数据来源:《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2 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支持环境,因此按照环境构成要素,提出优化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支持环境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政务环境。

加快职能转变,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的行政部门,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2)多种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对企业研发的补助,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鼓励银行给予企业贷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

(3)进一步落实国家优惠政策。

按照依法行政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建立符合实际的全面的政策体系;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比如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政策、自主创新新产品采购政策等,对企业起到鼓励作用。

(4)完善“官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投入和配套政策,加强监督和评价,帮助企业分散风险;支持企业与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加大对高等学校投入。

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实施海内外人才计划,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加大对高等学校投入,大力培养自有人才,特别是培养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构建技术源。

(6)进一步培养技术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不断补充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知识源、技术源,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打下雄厚基础。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 篇1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大连市;技术领域;经济指标;科技活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6-000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6.00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是所有企业中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发展道路的领头羊。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颁布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八个技术领域,有力地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1 各技术领域经济情况

上年度新材料技术领域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第一次超越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跃居第一位。2014年度,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总产值851.1亿元,重新排在首列。新材料技术领域的工业总产值611.6亿元,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分列八大技术领域的二、三位。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再度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赶超,而且相差近240亿元。各技术领域净利润方面的排名顺序也与此相同。营业收入方面,依旧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首,达845.5亿元,新材料技术领域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分列二、三位。

亟需特殊关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上年度各技术领域的经济指标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均位列第三,将大连市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度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均有所下降——工业总产值与营业收入排名第五;净利润排名第四;技术收入目前仍维持在第一位。

2 各技术领域人员情况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从业人数是各领域中最多的,达69715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其次,达25964人。新材料技术领域从业人员13542人,位居第三。

从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及职称方面来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68.5%,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36.3%,均居于八大技术领域首位,这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行业特点是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在该两项指标方面也是位列前三。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本科以上人员占比、中级以上人员占比则相对较低。

3 各技术领域科技活动投入情况

由于各个技术领域的历史发展情况及本地基础情况不同,八大技术领域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情况差距较大。

3.1 各技术领域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截至2014年底,大连市47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共计41013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科技研发活动。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其参与的科技活动人员也最多,共有17821人;其次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有10348人参与了科技活动,较2013年度减少了412人。科技项目人员占比从某种意义上能够体现科技项目的工作效率和科技项目资金利用率。八大技术领域中的科技项目人员占比均在90%以上,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各领域的科技研发态度比较严肃,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比较慎重。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科技项目人员占比相对更高,这也是由其行业特点决定的。

3.2 各技术领域科技资金投入情况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基础雄厚,其用于科技活动的非政府经费也最多,达39.2亿元,位居第一。新材料技术领域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以19.7亿元和11.3亿元分列二、三位。

在委托外单位科技活动支出方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支出额最大,达3.5亿元。但从占非政府经费支出额的比例来看,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较高,占比9.1%。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3家企业2013年度在没有政府支持的科技活动资金情况下,共向外单位支出14855千元进行科技研发,占非政府经费支出总额的44.79%,位列第一。但2014年度该领域的三家企业委托外单位进行科技活动支出为0,内部研发的科技项目有23项,全部的科技项目支出为12940千元。

非政府科技活动经费图

4 各技术领域科技产出情况

同样与技术领域的体量相关,在八大技术领域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多的,但专利授权率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业,授权发明专利占比最高的则是新材料技术领域。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共发表科技论文255篇,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24篇。注册商标方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拥有345项注册商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拥有265项注册商标。软件著作权方面,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拥有1409项,较上年增长了62.3%,其中当年获得241项,远远超过了其他技术领域。

高新技术 篇12

一、文献综述

20 世纪30 年代,Berle和Means(l932)在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公司经营者持有股数多少与公司业绩有很大关系,公司经营者持有股数多,就会产生积极推动力,促使他们经营好公司,提高公司的业绩;公司经营者持有的股数少,就不会产生积极推动力,他们缺乏内在动力,会减缓公司业绩的提高[1]。而后在这一研究领域不断有国内外学者进行探索。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营利水平高,具有很大潜力,股权结构复杂多样,因此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的关系问题需要系统、有效的研究。

国外研究开始的时间较早,但是没有一致性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由模糊变得清晰,后来不断有学者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511家大公司,Demsetz和Lehn(1985)得出结论,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无直接相关关系,即使是同一种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因公司本身的情况不同而不同,具体要将公司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后进行实证分析[2]。Holderness和Sheehan(1988)从股权控制度这一个方面切入研究,将不同股权控制度的企业业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终结果是这些公司的业绩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这说明股权控制度与企业业绩无必然联系[3]。 Mc Connell和Servase(1990)以托宾Q值来代表公司的业绩情况,将其与公司内部的股东持股比例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二者之间成非线性关系,说明持股比例会对企业的业绩存在某种机制的影响[4]。Mehran(1995)在此基础上得出公司业绩与股权结构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5]。Thomsen和Pedersen(2000)取样于435家欧洲公司,统计出每个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成非线性关系,即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促进或制约关系[6]。Volpin(2002)通过研究意大利的公司分析得出: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会促进公司经营发展,避免出现过度集权带来的负面效应[7]。国外学者的研究主题各不相同,涉及股权结构的多个方面,包括股权控制程度、集中程度、分散度、制衡度等,而且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没有显著的成果。

我国在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分为三方面:第一,研究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关系。多数学者认为股权越是集中,对企业业绩越有积极影响。 孙永祥及黄祖辉(1999)创造性地提出了影响股权结构与经营运作的中介纽带,通过分析股权结构对中介纽带的影响机制来判断股权结构对经营运作的影响;除此之外,他们还对股权结构与公司并购以及代理权变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股权越是集中,购并行为越少;还有首位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首位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越能提高公司业绩[8]。张亚连、李来儿和程柯力(2014)通过对20家上市公司分析研究得出,股权集中度较高,对公司业绩的提升作用越好,同时鼓励法人之间相互持股,促进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9]。第二,研究掌握不同话语权的股东对企业经营的总体影响。朱红军和汪辉(2004)通过实例研究得出股权制衡与股权集中相比,前者带来的企业业绩效益不如后者带来的企业业绩效益大,也就是说股权越是集中,对企业主导能力越强,有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10]。李光绪(2014)选取股权结构问题严重的230家企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股权制衡度成正相关关系[11]。对于股权制衡度这一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股权制衡度不一定有利于企业业绩。第三,研究股权结构的具体构成要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朱武祥和宋勇(2001)从家电行业20 家企业入手,分别对不同性质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做单独回归,发现他们并无显著关系,他们主张不同背景和环境下的企业应设置不同的股权结构[12]。燕玲(2012)以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了与国外的文献研究结果显著不同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公司业绩随着内部人持股和大股东持股的比例增高而增高,在另一范围内,公司业绩随着内部人持股和大股东持股的比例增高而降低[13]。

综上所述,影响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因素有很多,公司组织机构方面,股权结构是重要因素,其包括股权集中程度、股权制衡情况、股权结构种类等,学者对股权结构的研究选取的数据不同,涉及不同的行业以及年份,因此产生的结论有正相关、负相关、正U形关系、负U形关系等不同种类。

二、股权结构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

一个公司的股权由占有不同比例的多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下,占有不同股权比例的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治理有着相应的话语权,可以影响公司的投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最终影响到公司的业绩。股权结构包括的研究内容有三方面,第一是股权集中度,第二是股权制衡度,第三是股权基本构成情况。股权集中度主要计算前几名股东的股权比例(一般前一大股东或者前五大股东),当较少数的股东占有较大比例的股权,说明股权集中度高;反之,说明股权集中度低。股权制衡度通过比较各大股东所占股权的比例计算。一般用Z值(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股权比例的比值)衡量股权制衡度,Z值越小,股权制衡度越大,反之说明股权制衡度越小。股权基本构成情况需要按照持有股权的股东的性质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外资股等。

(一)股权集中度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股权集中度,是指持有股权比例的股东数量情况,数量较少说明股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数量较多说明股权分散在多数人手中。股权集中度越高,如产生“一股独大”现象,大股东基本上控制经营者的决策等行为,经营者会更多地从股东角度出发,一切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避免采取无业绩无损失的稳妥决策;相反,股权集中度越低,如股权高度分散,则很可能发生小股东“搭便车”的现象,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控制影响力较小,经营者就会注重自身利益,做出相应的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标准的经营决策,再加上代理成本较高,总体上公司绩效会降低。综上,经营者控制的企业的绩效受所有者控制权的大小影响,只有适合的股权集中度才有利于公司绩效。我国创业版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为盈利能力高,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家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个控制权一般把握在家族控制人手中。

(二)股权制衡度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刘刚(2014)认为股权制衡是一种大股东相互监督与制约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具有控制权但是无法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公司股权制衡度较高时,在企业做出任何决策时会考虑多位股东的利益,防止大股东按自己的意志决策,忽略其他股东的利益,引起利益争端,实际上也能有效避免公司发生“隧道挖掘”现象,大股东以隐蔽手段挖走公司的经营利润。但是股权制衡度过高时,公司各股东容易发生权利争斗,对经营活动产生多重意见,降低公司做出经营决策的效率,不利于企业业绩。我国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家族企业控制,公司的经营决策一般由控股股东直接决定,因此股权制衡度总体上较低。

(三)国有股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国有股持有人为国家或者国有企业,国家投资入股,一方面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另一方面,当国有股处于控制地位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国有股控股的弊端,比如难以起到有效的制约监督作用,组织机构过于臃肿繁琐甚至滋生腐败,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交易市场上,国有股目前并不能流通。因此,国有股能否对公司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法人股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法人股是企业法人或者社会团体持有的股份,同国有股一样,法人股目前仍未上市交易,因此会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法人股主要以理性投资人的角度,本身具备治理能力和专业素质,更注重企业发展能否为自身带来利益。我国创业板上公司的法人股比例较高,实际上对企业的治理效率有提高作用,维持股权结构的稳定状态,有利于企业业绩。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比例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股权结构中前五大股东比例之和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股权结构中股权制衡度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股权结构中法人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9~2013 年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数据来自瑞思数据库。为获得有效数据,本文对数据进行了筛选,筛选条件如下:第一,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不存在重大隐患退市;第二,剔除被ST处理的公司;第三,删除信息不完整的数据,例如删除国有股比例为零的数据。经整理最终得到181 个数据,本文采用了Excel和SPSS两种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检验模型与变量定义

1.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ROE)表示企业获得的净利润与其投入的成本即股东权益之比。企业获得的净利润越多,投入的成本越小,说明企业盈利能力高,相应的企业业绩也好,反之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相对企业的重置价值的难以取得,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

2.自变量

(1)股权集中度(CR),用来衡量持股比例位居前若干位大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之和,一般3~10位,本文选择第一位和前五位。,第一大股东或者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表明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反之,股权集中度越低。

(2)Z指数,在本文指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之间股权比例的比值。它是表示股东之间制衡能力的指标,Z=S1/S2,S1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2表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 两者之比表示第一大股东受第二大股东的制衡程度。一般来说,Z值越大,代表第一大股东受第二大股东制衡能力越强;而Z值越小,则表示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约力越弱。

(3)GYG,代表国有股股权比例在总股本中的比例,FRG,代表法人股在总股本中比例。DAR,代表资本结构(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SIZE,代表公司规模(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本模型中变量的定义如表1。

3.模型构建

股权集中度:

股权制衡度:

股权结构: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为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在股权集中度方面,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的均值是36.0102%,而前五大股东股权比例的均值70.7899%,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一半,说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第一大股东对企业影响力较大,控制度较高,存在“一股独大”现象。两者的标准差都不大,说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集中情况整体差异不大。前五大股东股权比例极大值103.37%,说明样本数据中存在权益重叠的公司。在股权制衡度方面,Z指数的极小值为1,极大值为11.5700,说明样本数据中企业的股权制衡情况差别很大,而均值为2.973039,第二大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远小于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股权制衡能力低,这与理论中提到的我国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家族企业控制相对应。方差为5.076,进一步说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制衡度差异较大。在股权结构的股东不同性质方面,国有股比例的极小值是0.1402%,极大值是96.2667%,均值为19.862119%,方差为325.344,可以看出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国有股比例差别较大,总体较低,对企业的积极推动作用较弱。由此看出不同于主板的上市公司,我国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股比例较低,而且股东大多为研究所或者研究院,对企业的控制监督权利不大。法人股比例的均值为43.8747%,相对于国有股较大,在企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方差为999.210,说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法人股的比例差别较大。控制变量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29.170998%,方差为410.236,表明负债比例较低,财务杠杆作用弱,财务风险较低。因变量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极小值为1.0235%,极大值为78.2035%,二者相差几十倍,均值为17.106681%,方差为167.010,说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收益差别较大,不同企业的经营效益各不相同,总体而言平均水平较低。

表格中括号里的P值表示显著性水平。***、**、*分别表示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

(二)相关性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表3的数据,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与企业业绩成正向关系,但并不显著,假设1没有得到验证。(2)前五大股东股权比例与企业业绩成正相关,且显著,假设2成立。(3)Z值与企业业绩不相关,与假设3不相符。(4)国有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不相关,与假设4不相关。(5)法人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关系显著,而且成正相关,说明假设5 成立。(6)控制变量的资本结构(杠杆)和公司规模与企业业绩均成正相关关系。

五.研究结论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难以改变的现状,本文运用SPSS对2009~2013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如何有效分散股权,避免股权集中度过高,增加股权制衡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减少“一股独大”现象,避免其家族控股,对企业控制力过大,甚至采取措施忽视小股东的利益,导致公司利益被侵蚀。具体可以引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雄厚,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较长,而且承受的风险较大,因此引进机构投资者可以改善企业的治理情况,提高企业业绩。机构投资者经常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紧贴企业发展战略、符合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着眼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有利于企业向公众公司的目标迈进。

(二)保持股权相对集中,动态调整股权结构,增加股权相互之间的制衡,鼓励股东之间进行制约和监督,避免大股东的“隧道效应”,防止其利用优势私自侵吞中小股东的利益,具体可以要求第一大股东减持股份或者直接转给其他大股东,通过引进其他投资者来将股权多样化。通过股权多元化的实施,形成不同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相互独立的治理机构,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气管切开手术后护理下一篇:保险经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