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024-07-02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通用9篇)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篇1

1 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每年生产约1 350亿吨有机碳,已知全世界海洋中有生物种类20多万种,每年可为全球提供22%的蛋白质,已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2 000余种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微量元素。海洋是资源宝库,环境调节器,也是上海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

海洋高技术一般包括了海洋监测与探测技术、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以及海洋信息技术等。目前,国际上重点发展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有五大方面:(1)海洋生物技术。(2)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3)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4)海洋环境观测和检测技术。(5)海洋勘测和深潜技术。[1]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又具有临江临海的巨大优势。实施海洋科技战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上海海洋科技优势的海洋创新技术研究体系,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不断以科技创新拉动海洋产业升级,提高海洋高技术对海洋的贡献率,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上海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 国内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把发展海洋科技提到全球战略的位置,目的在于保持并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的主要海洋产业有近海油气业、海运业及海上工程服务业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海洋产业。为了解决新型海洋产业实现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也为了海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近些年,美国政府和海洋产业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建立联邦政府与民间企业的伙伴关系,设置小行业革新计划、加速产品的商品化,建立技术转让机制为陆地产业下海创造条件,开展海洋石油业合作研究计划(JIPs),兴办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孕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积累资金,扩大海洋经济规模等。其中在兴办海洋科技园方面取得的成就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在95路波士顿-新天堂走廊上兴建的大西洋海洋生物园,无论从资源还是人才方面讲,都是世界一流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该园区最明显的优势是其海湾特别的水质和其拥有和助使海洋有机体成长的能力。大西洋海洋生物园为研究者和成长型小企业缓解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节约了时间。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孵化器,也帮助研究者转化其成果,建立具有盈利的公司。

美国还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前者(MOST)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加速密西西比河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NELH)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另外,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德克萨斯公路路口69、96、287和347号的三角海洋产业园区、位于北卡罗来纳中心海岸的内海岸水路上的佳瑞特(Jarrett)海湾海洋产业园等,也都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园区。这些海洋科技产业园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奠定了基础。

(2)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多人。日本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靠的是人力资源和高科技。日本不断发展高科技,充分利用其近海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海洋中丰富的资源、能源,开展深海底和冰海域资源的调查、开发计划,通过高技术资源采矿系统开发各种海底的资源矿藏,确保日本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其海水淡化技术设备畅销世界,同时利用“人工海流”从海水中提取浓缩铀;扩大和开辟人类新的活动场所,建立高功能海洋城;发展深海生物工程技术和深海探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发展海洋高科技实现的。

日本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从1968年开始,日本先后推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这些规划都是以推进海洋高科技发展为目的,确保日本在海洋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增强日本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创造高附加值的经济利润,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日本海洋经济正从以往依靠扩大海洋资源开发,转为依靠科技进步,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开发。近年日本海洋科技开发涉及诸多方面,主要包括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试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二是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1981~2002年日本海洋开发研究费从393亿日元增至964亿日元,增长1.45倍。其中,1981~1990年海洋开发研究费年均增长率为3.2%,1991~2000年年均增长率增至7.8%。这些措施都使日本的海洋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高科技产业也得到很大发展。[2]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且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对政府部门的机构组织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其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

2.2 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的天津市、青岛市和深圳市在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借鉴其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及产业的模式经验,对上海市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

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1995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唯一的以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区,被国家确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技兴海海洋精细化工示范基地。高新区位于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上,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辐射区,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互为补充,因此,塘沽海洋高新区的发展,有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

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以“环境建设为先导、利用外资为目标、招商引资为核心、科技产业为重点、海洋开发为特色”,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机制,使海洋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聚集效应不断壮大。相继建设了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经济服务中心、外国中小型企业科技工业园、大学园、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区海洋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具备了较好的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较强的科技产业化能力。

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经过15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历程,初步形成以海洋高科技、复合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为天津滨海新区的迅速崛起、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以下三条:[3]

1)依托地缘优势是根本。

天津塘沽区拥有独特的地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科技雄厚。塘沽海洋高新区根据本地的地缘优势,发展海洋高新区的相关产业,是海洋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所在。

2)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是特色。

天津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工业基础雄厚。塘沽的海洋化工和造船工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中国海洋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庞大的海洋产业群和一流的海洋产业科研机构。

3)重点实现区域聚焦。

立足已有的海洋产业基础和塘沽丰富的海洋产业资源,抓好“海洋精细化工示范基地”的建设。集中力量以苦卤提钾项目为依托,带动一批海洋化工项目的发展,将海洋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做精、做大、做强。并在海水淡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装备方面形成产业链,不断提升现有企业的规模和档次。集中区域力量,聚焦优势产业,形成塘沽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色。

(2)青岛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青岛的海岸线长730多公里,占山东省海岸线长度的23.4%,有海岛69个、海湾49个,航道通畅,湾内水域开阔,适合建设深水大型码头。沿海滩涂及浅海适宜发展养殖业、旅游业、盐业等。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最大优势在于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青岛市海洋科研力量在全国占有优势。青岛市每年在研的海洋类研究课题约在1 000项左右;在“十·五”国家“863计划”项目中,驻青岛各海洋研究机构争取到海洋领域“863”项目112项,占全部海洋领域项目的1/3,充分证明了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4]青岛海洋科技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是我国进行海洋科研、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地。青岛市拥有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大型海洋专用设备基地,并拥有数十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一位海洋科学院士和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研人才。

在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方面,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科技兴海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从财政、税收等各方面扶持的工作意见,建立了国家级海水养殖良种培育示范基地和多个各具特色的市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承建并使一批海洋“863”计划项目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在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向上,确立了以发展海洋药物及功能食品、海洋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精细化工和海洋防腐、海洋水产品苗种培育及养殖、海洋工程设备及仪器仪表五大类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对策。[5]

在海洋科技投入和海洋科技基础建设方面,设立了科研成果风险基金,用于扶持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成立了我国目前唯一的海洋科技产业技术市场,确立了青岛“生物谷”计划。辟建了“生命科学院”,广招科研机构入驻。为使生物谷高科技项目尽快向产业化转变,成立了青岛生物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创业孵化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青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海洋人才是依托。

青岛市拥有全国各类海洋人才1/2,以及众多高级别的海洋研法机构,是青岛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重要依托。

2)以港口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青岛港地处我国北方海岸线中央,是我国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青岛港的建设和发展是青岛海洋运输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目前,青岛已拥有我国最大的原油码头、年吞吐量超过65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专用码头、矿石码头和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煤码头。青岛港的建设,带动海洋工程、船舶修造业的大力发展。

3)政府投入与引导是关键。

青岛市政府非常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并直接牵头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开发。

(3)深圳市东部海洋生物高新科技产业区。

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在成为特区后,它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上涨,为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深圳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成为深圳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

深圳市东部海洋生物高新科技产业区是深圳市海洋生物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它既是当代海洋高新技术交叉和组装集成最为集中的产业区,也是海洋相关产业群最庞大的产业区,位于深圳市东部龙岗区的南澳和大鹏两镇。其中,陆地面积100公顷,主要进行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海域面积500公顷,主要进行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养殖和观赏示范;海洋规划面积800公顷。至2015年,规划总投资33亿元(其中政府投资8.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带。按产业功能分为一个中心和两个园区:海洋生物高科技研发中心、海洋生物工业园和海洋生态园。

3 对上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给上海在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下启示:

(1)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进行初期的海洋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基本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或派出办公室,管委会(或办公室)履行政府的有关行政职能,对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引导、支持和管理。

(2)整合海洋产业方面的产学研力量。

实践证明,任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因此,需要加强同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和互动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力度。并整合这些资源,争取一批国家或上海市的重点海洋科学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落户南汇,增强研发实力。

(3)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通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作高效的管控机制,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体制、机制、管理、运营、组织架构等各方面构建一个能够承纳世界一流的理念、人才、品牌、资金、技术的资源集聚平台,并大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来协同发展。

(4)注重集聚品牌。

充分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将招商重点放在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定位、体现上海区位优势、能够产生集群效应的产业和企业上;同时发展和扶持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骨干企业,并使周围的企业形成配套生产能力,形成产业集群。

(5)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为入驻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项目申报、一站式审批、工商注册、审计、会计、律师等事物所服务,同时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权交易、人力资源流动及培训,风险投资、各类中介服务等,为入驻企业营造一个高效、便捷、和谐的经营环境,建设技术支持平台、服务平台,并建立起完善海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6)建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加大政府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建立各项海洋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扶持。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为了争夺海洋制高点,分别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现状及发展特点,提出了对上海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六点启示。

关键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卢布、吴凯等:《我国“十一五”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6(7):42-47。

[2]李双建、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25-28。

[3]秦瑞齐、孟平阳:《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J];《商场现代化》2005(11):153。

[4]韩立民:《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选择与实施对策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5。

[5]张广海、李雪:《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5-6。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篇2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概况 1.1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概况

1.1.1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承办单位 1.1.4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负责人

1.1.5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地点

1.1.6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背景

1.3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应用领域

3.4.5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方案

4.1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内容

4.2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篇3

海洋高技术产业是利用或借助海洋资源进行高技术研发及生产的产业类群。目前,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则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 开发海洋药物资源, 形成海洋药物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 培育优良生物品种, 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 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 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 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 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 海洋高技术中也有一些在应用时表现出了一定的破坏性:如激光探鱼、卫星探鱼等海洋技术用于捕捞时属破坏性的, 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涉及到海洋高技术的合理利用。

1辽宁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1.1 辽宁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优势

1.1.1 优越的区位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 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南临渤海、黄海, 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 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 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 靠近俄罗斯, 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 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有绵长的海岸线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 178千米, 约占我国海岸线总长的12% 。所有海岸线2 920千米, 6.18万平方千米海域, 共有海岛506个, 总面积191.5平方千米, 全省管辖的近岸海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全省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 虾、蟹、贝类30多种, 藻类100多种。毛虾、对虾和海蜇是全国三大地方捕捞品种, 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可供海洋渔业利用的浅海水域面积10.87万公顷, 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16.2万公顷, 适宜对虾养殖的沿海港湾面积6万公顷, 浅海增殖保护面积26.67万公顷。宜港海岸线1 000千米, 其中深水岸线400千米、中水岸线300千米、浅水岸线300千米。优良商港港址38处, 其中可建设10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址11处, 1万~5万吨级泊位的港址14处, 万吨级以下泊位的港址13处。渔港港址77处, 已开发利用20处, 可建二级渔港的港址37处。海岸自然风光秀丽“阳光、沙滩、碧水”等优质旅游业基本要素完备, 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有著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45处, 天然海滨浴场72处, 大连、丹东、葫芦岛市景色绮丽、气候宜人, 是闻名的海滨旅游和避暑胜地。石油、天然气和滨海砂矿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初步探明石油资源储量约6亿吨, 天然气1 000亿立方米, 滨海砂矿储量2亿立方米。海洋能源蕴藏超过700万千瓦, 可开发潮汐能14.1亿度。具有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1.1.2 雄厚的发展基础

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其资源优势, 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 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辽宁省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发展基础极其雄厚。

1.1.3 良好的环境条件

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适宜居住。由于发展基础雄厚,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 生活条件舒适、优美。现在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 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文明、优美、安全、卫生的环境条件。沿海城市基本都属工业城市, 城镇化率较高,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城市功能较为完备。大连工业基础雄厚, 自我发展能力较强, 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城市品牌, 是“海上辽宁”建设的龙头。大连、锦州、营口等高新区已构成沿海高新技术增长带雏形。

1.1.4 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

辽宁省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最大优势在于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辽宁省海洋科研力量在全国独领风骚。科研机构多, 学科全海洋科技体系日趋完善。全省直接从事海洋科研机构14个, 研究人员近千人, 参与从事海洋科研机构30多个, 科研人员达500余人。科研专业领域比较广泛, 并拥有一批国家与行业重点试验室, 每年从事海洋研究与开发的课题近百项。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水养殖、海水综合利用、远洋渔业、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盐业化工、水下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完善的科研体系、雄厚的技术力量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1.2 辽宁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劣势

1.2.1 海洋产业结构及与科研结构存在不合理

海洋捕捞业、海上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仍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60%以上, 尽管这些产业的高技术化已经有所提高, 但新兴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未形成规模, 海洋综合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产业经构不是很合理。

尽管科技人员不少, 但真正能够从事海洋高技术成果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两栖”人才不多。科技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 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的比例过低, 分布也不大平衡, 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数量不足;有的科技人员长期脱离实际, 另外海洋科技人员老龄化现象也较为突出。

1.2.2 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

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大连市的先导区地位明显, 2005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50%以上, 接待海外游客、集装箱吞吐量约占沿海六市的3/4;其他5市海洋经济规模较小, 发展不够充分, 发展的范围也不很全面, 高技术化的产业大多限于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为薄弱,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

1.2.3 发展要素尚未整合

“海上辽宁”建设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海洋开发主体和渠道较为单一, 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海洋经济发展要素缺乏有效的配置, 未形成整体优势。

1.2.4 投入不足与环境污染严重

辽宁省海洋主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 没有建立有效的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投资风险在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推动器的重要作用, 是海洋高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在海洋高技术企业中, 从科研到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 并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可以说资金是海洋高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媒体。

沿海地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渔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海洋科技投入有待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海洋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仍较大。由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近岸海域海洋污染较重, 典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 导致近海海域功能严重受损、生态系统脆弱, 同时, 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不高, 规模较小, 能源、海岛旅游等近海资源开发不足。

2辽宁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机遇及挑战

2.1 海水的综合利用

海水的综合利用主要从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两方面阐述。

海水的直接利用指海水可直接用于工业以及海水养殖等。海水用作冷却水可以直接利用到工业中, 但要解决海水盐份过大, 对设备损害较大这一问题。所以成本会比直接用淡水要高。所以利用不是很普通。

目前, 海水淡化的技术已经很成熟, 其中反渗透淡化的成本最小, 脱盐较好, 是最有前途的淡化技术。经淡化的海水可以作园林绿化及公共设施清洗用水, 还可缓解一些工矿企业大量用水的情况。

2.2 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食品

经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论证得出, 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是最具潜力的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食品行业具有开发利润高、生产工艺简单、人力投入少、无污染、生产周期小等特点。但海洋生物制药也存在着审批手续复杂, 临床有可能发生副作用等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利用现在条件, 研发国内外市场所急需的药品, 拥有自己的技术产品, 并不断研发新产品,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食品真正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2.3 高科技综合利用海洋空间

现阶段, 产业发展的又一趋势是产业的海岛化。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要求产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空间, 海岛正符合这一要求。辽宁省岛屿较多, 只要交通足够发达, 海岛将会成为以后产业发展的新宠。另外, 在海岛上建机场、发展海岛游泳等也是海洋空间利用的新形势, 且远离陆地, 对市区影响小。

3 辽宁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3.1 合理选择高技术化的传统产业

传统海洋产业是海洋产业的主体部分, 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是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从理论上讲, 任何传统产业都可以高技术化, 但从经济意义上, 并非所有的传统产业都具有高技术化的经济价值。因此在选择高技术化传统产业上包括两个方面:选择具有“跨跃”价值的传统产业作为高技术化对象;选择在实施“跨跃”过程中成本较低的传统产业, 作为优先选择对象。

3.2健全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海洋高技术发展规划

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实际条件, 从调整产业机构和增加科研投入方面, 系统的研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如制定海洋生物技术开发规划、海洋工程技术开发规划等。健全法律法规, 使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正规化。以确保海洋高技术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要求, 具体制定与高校, 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业对口的培训计划。定期派技术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参与专门研究开发与实验项目。高校, 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定期到企业内实习, 以解决人才与需求脱节的问题。要求政府专款专用, 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计划, 吸引国内外海洋高技术人才。

摘要:海洋高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其发展速度和前景明显优于其他高技术产业。从海洋高技术分析着手, 探讨辽宁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与劣势;论述了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海水的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食品、高科技综合利用海洋空间等。进而提出海洋发展策略。论述了破坏性海洋高技术和发展性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策略;健全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海洋高技术发展规划,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海洋,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辽宁省

参考文献

[1]孙洪.发展海洋高技术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J].海洋技术领域, 2001 (1) .

[2]吴庐山.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J].科技兴海, 2005 (1) .

[3]刘洪滨, 刘康, 焦桂英, 等.建设青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研究[J].2006 (12) .

[4]许海军, 申娜, 陈占娇, 等.葫芦岛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2003 (12) .

[5]周仲怀, 徐丽君, 王兴建, 等.试论海洋化工产业中的高技术[J].2002 (1) .

[6]孙洪.海洋高科技发展概况[J].科技前沿, 2007 (6) .

[7]张耀光, 胡新华, 高辛萍, 等.我国海洋经济高新技术的“瓶颈”制约及对策[J].人文地理, 2002 (6) .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篇4

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将自身建设为京津冀产业融合先行区,形成多种形式的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日前发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将重点打造海洋和互联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同时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天津市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产业是塘沽海洋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园区聚集了三四百家涉海类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将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围绕海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园区将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何谓“海洋智谷”?这位负责人介绍:“‘海洋智谷’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京津冀海洋信息产业新基地,陆海信息统筹发展平台、‘互联网+海洋’经济示范平台等三大平台,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云计算中心等五大载体以及海洋智能装备业、海洋通信业、海洋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等七大产业。” 培育互联网产业“隐形冠军”

未来三年,塘沽海洋高新区将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载体平台“筑巢计划”和“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产业倍增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隐形冠军”,打造互联网领军企业聚集地。

上月,天津市政府与北京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20亿元的紫光云全国总部落户塘沽海洋高新区。据了解,3年内,紫光云总部市值可达300亿元,5年可达1000亿元,将为天津带来各类高端人才2000名。

2016年底在塘沽海洋高新区揭牌的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总投资65.6亿元,园区设立了6亿元的专项资金,强化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把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发展契机,海洋高新区将聚集京津冀互联网人才、数据和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群。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塘沽海洋高新区还将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使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实施知识产权“强企”战略,加快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天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有效注册商标909件。“十三五”以来,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知识产权拥有量既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专利申请‘消零’,正是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学会利用知识产权基本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高新区将着力培育专利优势企业,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储备。专家解读

结合教育和新兴产业丰富“海洋智谷”内涵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李春成

天津海洋技术实力雄厚,有多个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都设有海洋相关的学院。在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方面,天津的实力很突出。支持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天津想要体现出自身特色,海洋产业发展是重要方向之一。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海洋高新区品牌。按照海洋高新区发布的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吸纳京津更多海洋高新技术资源,聚集国内外前端海洋科教产业、高端海洋油气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海洋化工产业、高技术含量的海洋新能源与海洋生物等产业。

塘沽海洋高新区提出了创建京津冀“海洋智谷”的战略,目前来看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海洋高新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在未来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要长期不懈坚持培育壮大“海洋高新”品牌,不断丰富“海洋智谷”理念与内涵。首先,把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研发结合起来,这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还可以新建一些研发机构,这样做本身就是“智谷”概念的一部分;其次,要利用最新的智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产业,开拓更多相关的新兴业态;第三,把国内外特别是北京的海洋开发保护相关技术通过一定形式聚集到海洋高新区来。

塘沽海洋高新区要坚定信心,通过长期努力,当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得到完善,海洋科教、海洋技术创新、海洋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后,产业集群效应和共同的品牌效应就随之形成了。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篇5

1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资源禀赋理论 (H-O) 指出,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 必须拥有垄断性或优势的产业资源[1]。辽宁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1.1.1 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长2 178.3km, 已开辟为人工海岸的约长809.92km, 占海岸线总长度的29%。海岸类型多样, 滩涂面积约为2 696km2, 居全国第6位, 砂质细腻, 并且天然海水面积广阔, 水质良好, 形成了辽宁丰富的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著名的沙滩浴场有大连的棒棰岛、付家庄、夏家河子、金沙滩、葫芦岛的兴城等。

1.1.2 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湿地面积约为2 131km2, 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苇田, 湿地生物多样,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重要的栖息地。辽宁森林覆盖率高, 原生型生态资源丰富, 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有丹东鸭绿江湿地、盘锦双河口湿地、大连老铁山、冰峪沟等[2]。

1.1.3 海洋会展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6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宜人的气候条件, 便利的交通设施, 快速发展的经济, 繁荣的都市生活,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放的生活观念, 是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大连海鲜、营口海滨温泉、盘锦红海滩、葫芦岛泳装为代表的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日益兴起。

1.1.4 海洋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积广。沿海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辽宁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3]。以营口望儿山、锦州大笔架山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还有以熊岳、五龙背、兴城为代表的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以大连旅顺、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丹东断桥、营口西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提供了保障。如今, 辽宁已经形成辽南、辽东、辽西3个海洋旅游中心, 及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和葫芦岛为两翼的6个海洋旅游带。

1.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产值在辽宁海洋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表1是采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业产值、辽宁其他海洋产业产值、占辽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和年增长率4个指标, 比较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4]。2004年,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932.23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9.68%, 与海洋经济最大的产业海洋渔业相比, 相差18.2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2010年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 619.6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8.43%, 虽然仍落后于海洋渔业,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却高于海洋渔业约11.9个百分点, 名列第一。从产值排名来看,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在海洋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增长率排名来看,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的性能。

数据来源:2005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指标分析

国内外有关支柱性产业标准的研究很多, 梳理国内外权威文献, 这里选取认同率较高的3个指标, 一是产业比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 产值占GDP的8%以上;二是需求收入弹性高, 弹性大于1;三是就业容量大, 就业弹性大于1。作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依据, 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旅游需求弹性、旅游就业容量3个方面来分析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2.1 产值占GDP的比重分析

通过2001—2010年辽宁省GDP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计算获得表2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却有所下降, 原因与科技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有关。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由3.2%增长到6.8%, 虽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支柱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8%的标准角度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数据来源: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2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显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 符合市场法则, 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3数据, 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意味着市场机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 国民用于辽宁海洋旅游消费的支出较多。因此,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大, 发展潜力大, 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从需求收入弹性角度分析, 可以选择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3 就业容量分析

衡量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 就业弹性大于1, 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容量大, 选择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4数据, 显示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弹性均小于1, 这意味着虽然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比率。从支柱性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 在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上,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 但就业容量、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运用表1数据作回归分析, 预测到2015年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否可以作为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加以扶持。图1显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和辽宁省GDP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R=0.993 3, 说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与GDP相互关系密切, 回归方程为y=11.903x+3 549.8, 表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 辽宁省GDP增长11.903亿元。以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0%为基准, 到2015年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6 307.9亿元, 在回归方程中得出,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02%, 满足支柱性产业8%的标准。

3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

上述表明,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存在极大的可能性。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各项指标逼近支柱性产业标准。只要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 并带动其他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基于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提出以政府引导为鹰头、人才培养为鹰眼、科技应用为鹰喙、创新发展为鹰爪、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为鹰翼的“鹰式”发展模式, 并创造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其保驾护航。

3.1 鹰头———政府引领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指出, 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漠视。辽宁省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比如在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上, 加大投资力度, 对旅游开发单位或部门减免税收;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 例如可以把海洋旅游文化进行功能分区, 分为海洋观光旅游区、休闲渔业和海洋民俗体验旅游区、温泉康复疗养度假旅游区、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参观旅游区等, 最终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6]。

3.2 鹰眼———盯住人才

实践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夺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策因素, 辽宁省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潜力能人, 对现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此外, 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拉开档次, 给予缺少或特殊人才更高的待遇;在高校开设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形成产、供、销、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3 鹰喙———咬紧科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高技术、高智能的特点, 基于此, 应大力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 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中。运用科技传媒手段, 为辽宁省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做宣传;在观赏性海洋旅游的基础上, 增加参与性海洋旅游项目, 如海洋潜水、海上驾驶等, 使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由三低———低文化附加值、低技术和低服务水平向三高———高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服务水平发展[7]。

3.4 鹰爪———抓住创新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 解放经营思想、创新经营方法、革新经营手段, 积极探索适合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8]。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采用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的方式推销海洋旅游文化产品, 加强与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联系, 统一销售海洋旅游产品。此外, 在3个旅游中心、6个旅游带的基础上, 创建特色的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 最尽兴地享用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

3.5 鹰翼———彰显特色和规模

根据6市的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如发展大连沙滩浴场旅游、葫芦岛休闲疗养旅游、盘锦红海滩观赏旅游、丹东鸭绿江特色项目旅游等。整合资源, 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 建成以丹东为中心的国际海洋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群、以大连为中心的水下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以锦州葫芦岛为中心的水上海洋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群。

3.6 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鹰式”发展模式的平稳前行, 需要创造两个环境:一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二是长久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的情况, 应设立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智能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建立起由社会企业、外资、政府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尤其加强与地方银行的合作, 使其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 如大连蛇岛—老铁山—盘锦苇海鹤乡、红海滩等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重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 保证海洋环境质量, 从而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有机融合[9]。

参考文献

[1]张开城, 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郑贵斌, 刘娟, 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90-94.

[4]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5) :30-39.

[5]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 :331-334.

[6]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308-311.

[7]张绍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33-135.

[8]束春德, 蒲艳春, 辛丽轲, 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9) :138-141.

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 篇6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 海洋文化的研究, 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海洋文化建设着眼于“文化竞争力”和“软环境”改善, 提升“文化生产力”, 归根结底,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海洋开发领域, 文化产业也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国内外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可谓洋洋大观, 但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海洋文化”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并受到重视是近几年来的事。1995年以来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了5次海洋文化笔会和研讨会并出版文集;中国海洋大学1996年提出研究海洋文化。此后在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 2004年10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广东海洋与渔业文化研讨会”, 属官方发起并主办的海洋文化研究活动;张开城主持的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研究项目:《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5-2007) 是国内率先进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立项课题。“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 是国内首个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光明日报》、《中国海洋报》、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光明网、科学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都进行了报道。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分两期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对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给以高度评价:“本场研讨会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尚属首次, 二是此次研讨会我国四所海洋类高校的海洋文化研究所汇聚一堂, 到会的还有许多国内外名家, 会议收到了来自包括台湾和韩国在内的40多篇论文, 且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2005年始, 在浙江岱山连续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 海洋文化方面的专题性研讨是海洋文化节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世界的海洋文化研究,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区域文化研究、文史考据研究、体系建构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亚洲地区致力于海洋文化研究的几所大学由北至南有韩国木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大学、台湾国立海洋大学等。韩国木浦大学主要研究岛屿文化, 其他则以文史考据研究居多。近10年, 公开发表的论文中, 标题语涉海洋文化的全国也不过百篇, 专门研究海洋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几乎看不到。“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后, 会议论文中有几篇海洋文化产业的论文刊发: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卞崇道: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柳和勇 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显然, 国内外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力量明显不足, 成果太少,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海洋文化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甚小, 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 如何进一步加强则需要在对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质量分析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何为文化?

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天然的、本然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别的, 人类意志行为及其结果就是文化”。[1]“野生的禾苗非为文化, 经过人工栽培出来的麦、稻、黍、稷等则为文化;天然的燧石非为文化, 而经过原始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石锄则为文化;天空的雷鸣电闪非为文化, 而原始人把它们想为人格化的神灵则为文化, 等等。可见, 文化原是人类创造的东西, 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2]

何为海洋文化?

曲金良认为, “海洋文化, 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 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3]

我们认为, 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和结果, 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的生发, 在于人与海的关联和互动;在于人类的涉海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在于海洋的“人化”,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海洋这一特殊的客体, 以及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的客体主体化的向度, 全面展示在人海关系中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之中。[4]

何为海洋文化产业?

2004年3月“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 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一般来说, 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 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 也就是说, 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5]。

我们认为,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6]

这里使用“行业”的概念而不使用“活动”的概念是对的。因为“活动”既可以是经营性的, 也可以是公益性的, 还可以是其它, 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 容易引起歧义。行业的含义明确, 意味着一种具有求利性目的的经济实业门类, 而且是具备一定社会规模的集合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产业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采取经济战略, 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7]这里也是强调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工业规模性和经营性 (追求经济利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文化产业“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 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一般来说, 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 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 也就是说, 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5]

海洋文化产业的产业范围和行业分类, 可以划分为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

滨海旅游业:滨海城市游、渔村游、海岛游、海上游;

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

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

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

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

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

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

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

要充分认识海洋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文化和文化产业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 经济和文化一体化是大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 现代经济也是“文化经济”。自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和奥多·阿多诺在1947年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上个世纪末, 把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进人21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特别是在美国新经济影响下, 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许多学者跨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列,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包括海洋文化的优势, 促使文化与经济互动, 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城.文化定义的加法现象[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7-8.

[3]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EB/OL].http://www.zsdaily.com/hywh/hywx/hywxyt/t20030727-93230.htm.

[4]张开城.海洋与渔业文化论要[J].海洋与渔业, 2004, (5) .

[5][8]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J].科学新闻, 2005, (24) .

海洋产业群落分析与探索 篇7

关键词:海洋产业,产业群落,协同创新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的竞争影响区域发展的绩效和区域竞争力。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持续了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7月又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相对落后,涉海的各类组织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相互间协同作用还没得到很好的体现,各行业、各区域又自成体系,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组织间协同创新还没有完全形成,影响了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基于此,本文在海洋产业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产业群落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优化海洋产业群落的对策建议。

1 海洋产业群落的内涵

海洋产业具有密切的产业关联度[1],海洋产业之间、产业群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谓群落本身它是一个生态学概念,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现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产业群落是指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特定区域内存在业务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聚集体。海洋产业群落是指由海洋产业部门、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等基于合作与交流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海洋经济网络系统[3]。海洋产业群落是一项复杂的组织方式,强调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4],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组织模式,进行知识积累、信息交流,形成具有集聚优势、知识溢出优势和技术转移优势。当某一新观念,新技术或需求的信息在群落某一结点产生之后,就会沿着群落内部连线在整个群落中传递,反馈、交互循环、反复流动。科技创新是产业群落发展的重要支撑[5],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群落内部1 + 1 + 1 > 3的非线性效用。

产业群落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各种产业的对外扩散和传播的过程[6]。海洋产业群落的形成将激发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有更多相互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在一个地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一样,产业群落也是一个开放系统,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促使产业群落内部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表现为一种产业群落向另一种产业群落的演替[7]。基于此,海洋产业群落结构优化有利于培育区域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形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海洋产业群落的结构分析

海洋产业群落中各个元素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内各个元素承担自己的角色,如图1所示。各个元素在群落内部相互之间形成了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的特征是产业的互补性和分工指向性。它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由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一直延伸到深加工、精加工知识密集型的企业链条式关联关系,存在着上下层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下层环节向上层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上层环节向下层环节反馈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等。垂直关系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一种创业共生模式[8]。

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即不同成员在不同空间水平上不均匀配置,表现为块状的现象。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块状就是一个小群落。如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联盟基、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形成的小群落。企业是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来源,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等通过为创新的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条件,间接参与创新活动。依托这些创新联盟、平台和服务中心,涉海产业完善了创新服务和创业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了涉海类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了科技成果想现实生产力转化。如浙江某海洋水产品加工制造产业群落,它由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省内10家海洋水产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以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产学研合作研发,从海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海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技术研究、海洋产品营养和功能食品开发技术研究三方面开展海洋水产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于促进海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推动海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培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海洋产业群落的关系链条

群落中各结点的关系链条,既是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渠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增加价值的“价值链”。产业群落的链接关系不是单一的生产上上下游链接关系。企业与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企业与中介服务组织的合作关系、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等。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利于创新环境,出台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与中介服务、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链条。

目前,涉海产业群落内部的协同创新已成共识,已经在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制造、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船舶动力、海洋油气和矿物开发等方面都建立了顺畅的创新关系链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等在产业群落中沟通协同,将创新资源和信息沿着创新链条传递到各个成员,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联合培养、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等[9],促进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形成创新合力。如图2浙江某海洋药物产业群落,围绕海洋中药、海洋医用生物材料开发、海洋活性物质开发等产业前景内容,形成了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联合攻关,最后将研究技术和成果在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杭康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转化。A1中的中药研究所开发研究B2中海洋中药,沿着群落链条通过政策营造的创新环境,中介机构,最后传递到C3杭康药业有限公司,这样就形成了海洋中药研究开发小产业群落,使得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得以贯穿整个网络[10]。

海洋产业群落链条是围绕一定的创新资源,以一定的技术创新而集结形成特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丰富度和亲和度[2],科技创新越高的区域,种群的数量就越多,具有越高的丰富度,企业将联系越紧密,亲和度也就越高。如图3所示,浙江舟山某海洋产业群落,以B中的8个技术创新目标为导向,集结了A中的8个知识来源单位,形成了含有17个单位组成的海洋产业群落,建立了亲和度相对高的联络。

4 海洋产业群落存在的问题

4. 1 海洋产业群落成员间的信任度缺失

通过对涉海组织产业群落的调研发现,成员间的信任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特别是产业上下游的货款相互拖欠和侵权假冒等现象屡禁不绝,使得潜在的群落内合作伙伴之间难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信任关系,从而增大了交易成本,阻隔着互利网络的形成。

4. 2 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产权制度环境不完善

群落利益机制的核心是多赢与利益共享。目前涉海产业群落内部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研发,最终成果在内部的共享机制还不完善,目前更多是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用于研发。群落中的技术侵权,假冒优质品行为时有发生。

4. 3 涉海企业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等具有关联性,形成协同的互动机制不够完善

群落内部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和联系,网络内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渠道不畅通,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有限的创新资源被大量浪费,尚没有形成专业化协作,科研机构脱离市场需求,游离于市场之外、闭门造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的功能偏重于教学和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

4. 4 政府对涉海类群落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孵化器”的作用已凸显,但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间面向创新系统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协调,政府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许多同行企业是通过“行政捏合”或“模仿经济” 成长起来的,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过低,有机关联度不高。

4. 5 涉海类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合理的分工格局

涉海类企业在存在合作和紧密技术联系的同时,在企业层次、技术基础、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梯次性,政府在对不同和同质的涉海类组织在科技协同创新的系统规划和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方面,建立合理分工格局的作用还不够。

5 海洋产业群落优化的对策建议

5. 1 建立涉海类企业产业群落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加强群落基础建设

产业群落优化有赖于众多企业家的互利互信共识。加强群落内部的自发交流、培训研讨和政策倡导等方面建设,增加内部企业的共识; 对涉海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同质企业等涉及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引导研究攻关,形成群落内企业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共享技术创新的外溢效果,同时以关系链条为纽带,链接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识来源,增加企业、院所等的信任度。

5. 2 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产权制度环境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市场制度的建立,包括独立会计审计制度的建立等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创造一个有力的法律环境;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形成技术创新服务网络; 明晰企业与科研院所或其它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产权制度环境的建设,只有用法律规范起来的技术市场,才是健康的技术市场。

5. 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可考虑由政府引导商业银行、民营大企业等投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种子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风险基金用于涉海类创新创业启动和发展资金。

5. 4 完善中介机构服务系统,建立科技要素交易与服务体系

目前,产业群落中存在各类服务中心、创业中心 ( 孵化器) 、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但整体服务体系显得不够健全、完善,致使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中介机构服务系统,发挥各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更全面地了解涉海类企业发展的综合技术、市场信息。

5. 5 整合研究资源,促进群落内主体的协同创新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篇8

21世纪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富聚区, 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等, 是人类的“蓝色聚宝盆”。工业革命以来, 人口迅速增长, 陆地资源的减少以及陆域空间的缩小已经严重制约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这种态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空间地位倍加突出, 开发占有地球表面71%的海洋, 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 是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沿海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 不断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全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据初步核算,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14%。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7 840.36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 401.27亿元。按三次产业划分,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597.63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6 068.80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6 575.20亿元,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

2008年上半年,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随着海水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 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上半年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9.3%;山东、福建、海南和江苏等省海上风电项目陆续进入开发阶段, 上半年海洋电力业增加值达2.75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9%;沿海港口开辟新航线、扩大内贸业务并构筑综合物流体系, 上半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 751.86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2%;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高景气度, 石油需求的强势增长和海洋开采技术大幅提高促进了我国海洋油气业发展, 上半年实现增加值达442.67亿元。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33.60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5.7%, 其中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571.74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 其中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2 529.86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立法和海洋探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公众的海洋意识也大幅度提高。中国各级政府, 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少地区经济开始向海洋延伸, 形成了海陆统筹的发展思路, “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然而, 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海洋产业经济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性的传统产业带动, 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产业较少。海洋的过负荷开发情况严重, 有些已经超过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河口淤积, 海岸侵蚀, 沿海滩涂湿地面积缩减等。现实已经在教训我们, 依靠初级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现有开发模式, 已经很难再维持海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转变增长方式, 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时不我待。

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内涵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 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根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海洋第一产业指生产活动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的产业, 也就是海洋渔业, 主要包括海洋养殖和捕捞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盐化工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矿砂业、船舶与海洋机械制造和海水直接利用等工业部门;海洋第三产业为海洋服务业, 其生产活动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科技、教育、通信、保险、仓储、商业、金融和咨询信息业等各项事业。

按照形成时间可将海洋产业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砂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是指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 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具有外向性特点

世界的海洋是相通的, 是完全开放的。海洋与陆地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无尽的流动性和难以准确地划定边界或加以分割, 这一特性使海洋经济既存在着比陆地经济更激烈的竞争, 同时也需要更密切的合作, 使海洋经济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并涉及多产业、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大系统特征, 成为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国际社会普遍以全新的目光关注和重视海洋, 沿海国家正纷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加紧开发利用海洋。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约11%, 2000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到15 000亿美元, 占世界总产值的5%左右。滨海地区已成为沿海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黄金地带”, 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每年达11.7万亿美元。世界主要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等都有明显发展,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 如潜水技术产业、海洋电子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已粗具规模,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海洋生物和深海采矿等产业已初露端倪。世界上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把开发海洋作为基本国策, 一些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上第一强国美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投入巨资制定和推进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 近年来又提出“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法国则把海洋开发作为体现“法国的光荣”的伟大事业;德国政府投巨资支持海洋开发;挪威70%的财政收入来自海洋产业的税收。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02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3.5万亿美元, 届时海洋经济将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2.2 海洋产业具有现代性特点

海洋经济是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产业相比, 现代海洋经济对科学技术, 尤其是高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海洋开发是在海洋这个特殊的领域中进行的, 难度很大, 其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几乎都是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正是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才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 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世界海洋经济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性发展, 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和海洋深潜技术等进展的直接结果。中国目前海洋开发整体水平不高, 很大程度上是受科技水平制约的, 有专家统计, 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 而我国还只有30%多。中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方面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依据世界潮流和国情特点,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海洋产业的生命力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

2.3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性特点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的特点。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 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涉及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涉海服务业等。产业链的第一个层次是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业等构成的产业链;第二个层次是海洋各产业内部构成的产业链, 如, 海洋渔业关联渔船、渔具和渔用仪器制造以及海产品保鲜、冷藏、加工、储运及钢铁、机械、仪表、通信、电机和制冷等, 海洋运输业关联材料、造船、信息、贸易、港口建设和港口储运加工等。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大, 而且乘数效应高, 不仅有规模效益, 而且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 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的强劲增长。利用海洋产业关联性特点可以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 密切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协作,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使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引内联、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纽带。

3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有着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良好的物质基础, 拥有18 000多千米海岸线, 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渔场面积超过280万平方千米, 滩涂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超过17万平方千米, 对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极为有利;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沿海共有160多处海湾和数百千米深水岸线, 许多岸段适合建设港口和发展海洋运输业;沿海地区共有1 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 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21世纪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 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耕海牧渔, 发展远洋渔业, 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 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是解决人多地少并提高人民食物保障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宏伟战略工程。

国家海洋局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初步核算,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49。2007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151万人, 比2006年增加191万个就业岗位。

2007年,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 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2007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 比2006年增长37.7%。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46.3%, 居全国首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2007年实现增加值3 414亿元, 比2006年增长21.1%。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 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 615万标准箱, 首次跃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新加坡。

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 滨海旅游业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07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 比2006年增长19.9%。

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船舶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实现增加值448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跃居世界第一, 超过7 000万载重吨。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9.5%, 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对两碱行业原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海洋盐业继续稳步增长, 2007年海洋盐业增加值50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4%。山东省海洋盐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盐业增加值的54.4%, 继续高居全国首位。

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气开采能力, 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7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3%。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海油在渤海湾和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 其中9个为自营油气田, 海洋油气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和天津市两省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之和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的85.3%。

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引导下, 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相继投入运营, 海洋电力业取得新的进展。海洋电力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0%。2007年11月, 由中海油投资、设计并建造安装的我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广东省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电力业增加值的24.9%, 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受下游产业需求拉动, 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2007年实现增加值20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6.3%。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稳步推进, 海水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海水利用产业化进展迅速, 海水利用业粗具规模。2007年实现增加值4亿元, 比2006年增长13.5%。

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步伐, 多个大型海洋工程项目投入施工。海洋工程建筑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山东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49.7%, 居全国首位。

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养殖,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2007年实现增加值1 904亿元。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28.7%, 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国家正式实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 海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海洋矿业呈现出稳中趋降的趋势。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减少24.2%。

从主要产业总产值构成看, 海洋产业存在对传统产业过于倚重的局面。海洋生物制药、深海和海底资源开发、地热、潮汐等新能源开发以及海洋油气勘探、海水监测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有待提升。

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看,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 542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三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3.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7 748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8.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55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6.8%。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14%, 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中国海洋资源的拥有量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个比较薄弱环节, 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 海洋经济以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为主, 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亟待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投入, 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系统,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② 生产要素结构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 渔业经济结构海水养殖比例极小。③ 海洋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 制成品少, 精细加工明显薄弱。船舶工业总体上仍属劳动密集型, 劳务成本低, 单靠低劳务成本和人海战术参与修造船市场竞争。港口产业中, 装卸主业对共生产业和依存产业拉动力较弱。④ 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虽然很快, 但一些与产业结构向现代化演进关联更加密切的第三产业, 如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文化、卫生和渔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长值不到1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 而中国仅为30%~40%。⑤ 产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 缺乏现代化国际性企业。⑥ 海洋经济地域结构成离散状态, 资源共享性差。

21世纪我国现有陆地资源开发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 以海洋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 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

4 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的对策思考

4.1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 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 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产业开放是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条件相交换的合作方式, 参与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 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从历史上看, 民族的兴盛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这是因为亚太地区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了海洋经济, 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盛的地区。面对这一变化, 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太平洋西岸的地缘优势和世界海洋的通道建立海洋经济开发区, 向世界敞开大门并及早与世界经济接轨, 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4.2区域结构逐步由沿海为主向沿海、远洋并重转变, 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

依托海洋地域和区位优势, 在沿海地带建立起临海产业。发展临海产业对区域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 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这个载体, 把海洋优势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 扩展海洋产业的服务腹地;另一方面, 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 充分发挥港口、海运和海水等方面的优势并向海外辐射。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 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地经济作为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只有在与陆地经济的互补和互助中才能逐步消除, 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陆地经济联动发展中和在与全国的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临港型工业,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重点产业或重点行业扶植一批龙头大型企业, 促进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代理业,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代理手段和方式, 规范代理, 扩大代理、理货及联运代理等业务量;加快与现代运输方式接轨, 开通集装箱运输,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港口城市品位。

海陆经济一体化要求人们从陆海互动的视角认识开发海洋的重要性, 遵循陆海一体化原则, 将海洋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系统, 发挥海洋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4.3加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开发, 建立协调适用的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竞争力,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海洋科技园区以及渔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地区间、国际间的技术、信息、资金、劳力和资源的交流与渗透, 开展与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渔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提高渔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演进, 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 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发展阶段孕育的结果, 同时自身又孕育着后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在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中孕育出了工业, 在以轻纺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阶段中孕育出了重化机械等大型工业区结构, 再从重化产业中孕育出了电子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产业, 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向着高技术层次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 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海洋产业虽未达到陆上产业这么高的层次, 但就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看, 也与这一规律相吻合, 即技术进步促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科技兴海”力度, 推进海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三结合以及科技、生产和渔民三结合, 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进行技术创新和实施科技产业化战略, 跟踪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趋势, 加大海洋生物、海洋化工和海洋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源。

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走向海洋, 是21世纪的现实选择。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也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通过对海洋产业特征和中国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并思考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 阐述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 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4]叶向东.“树立蓝色理念, 发展海洋经济” (CN) .长白学刊, 2005 (1) .

[5]张本.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科技与信息, 2001 (2) .

[6]张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6) .

[7]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8]尹博, 王伟.以人为本人海关系和谐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22 (5) .

[9]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10]石洪华, 郑伟, 丁德文, 等.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4 (1) .

广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08年3月, 汪洋书记到国家海洋局考察时表示:“广东是海洋大省, 海岸线比较长, 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广东一定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对广东海洋工作的要求, 努力争当全国海洋工作和海洋经济工作的排头兵, 在全国带个好头”。这无疑是出自海洋文化意识的真知灼见, 首次为“广东是海洋大省”作出了明确定位。2011年年初公布的国家、广东省两级“十二五”规划中, 广州未来五年将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衡量世界文化名城的指标包括具备著名的文化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验、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场所等。以这些指标衡量, 广州有潜力跻身世界文化名城行列, 但一定要突出特色, 建议以海洋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二、发展海洋文化对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意义

1、文化是提升广东软实力的首要构成要素

广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尤其令人关注。与中原相比, 它没有五千年文化深厚积淀, 也缺乏北方人的粗犷豪爽, 但它得江南水乡之温柔, 吸五岭逶迤之灵气, 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同样哺育了悠久文化传统, 其中尤以海洋文化为特色。自康梁变法到孙文天下为公, 自北伐征戈到“深圳速度”, 无不体现广东人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 那种舍我其谁的胆识早已响彻神州, 令世人瞻目。广东文化具有吸纳外来文化兼容并存的传统, 海外文化因侨乡假道前来, 使岭南文化接受了海洋文化的滋润, 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 更具前瞻性、开拓性与创新活力。

2、海洋文化是现代化走向世界进程的重要媒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曾经指出:海洋文化就是开放的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洋文化孕育了近现代化。海洋是世界各民族开放交融的舞台, 使现代化成为世界文明进程:从文艺复兴、科学发现、启蒙运动到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革命的崛起及其走向世界, 无不与海洋有关。近现代文明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中海、威尼斯, 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是相吻合的, 而资本主义肇始于国际贸易领域, 海洋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化发展的摇篮。西方国家的原生现代化兴起, 通过海洋由欧洲向全世界扩散。上世纪最后20年发生了知识革命, 形成了经济全球化, 知识文明也迅速依托于海洋向世界拓展。从整个世界文明地缘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 当今现代化已经通过海洋从威尼斯回归到东方, 从农业文明越过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 中国也借助海洋承接了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正在依托海洋走向世界。

3、海洋文化产业是广东产业转移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的制造业曾经辉煌一时, 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人瞩目。但近年来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 广东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滞后于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一些省份。当传统制造业走向巅峰之时, 正是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绝好时机。广东应将其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落到实处, 抓住历史的机遇, 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在广东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远古“海上明月”的百越族时期到古代“海上敦煌”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 再到近代“海洋文明”的东西学互渐时期, 无不显现出广东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烙印。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再次掀起一股强劲的海洋文化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特区浪潮到本世纪初开始的泛珠三角浪潮, 再到如今的海洋大省浪潮, 再次印证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精髓。

4、海洋文化能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城市竞争力

广州从秦代设南海郡建番禺城, 有2200多年建城史, 一直是岭南历代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从唐宋始,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成了“万国衣冠, 络绎不绝”世界闻名的岭南大都市。当时广州已发展成世界著名东方大港, 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机构———市舶使, 其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为后代沿用。明清时更是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对外贸易中心, 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 天子南库”之称。古海扬帆, 古老的中华文明通过这条海路传播, 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到东非诸国, 涉及一百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是16世纪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成为连接亚、欧、非洲的海上大动脉。

“北、上、广、深”原本是民间根据房价定义的一个概念, 现在被区域经济研究者使用为区域经济领头羊的代名词。不过, 这几年, 由于广州发展速度相对“北、上、深”滞后, 已有观点认为广州应被“剔出”四大核心城市。如何增强广州的竞争力, 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 积极寻求海洋文化发展之路, 打海洋牌, 无疑是广州的一个重要筹码。

三、促进广州海洋文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广东建设海洋文化大省, 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首先应重视海洋文化建设, 努力将广州打造成海洋文化强市, 更新观念, 调整发展战略和措施, 普及海洋知识, 提高海洋意识, 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其次要培育海洋企业文化, 做好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文化探索, 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动,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1、升华广州市的海洋文化底蕴

有专家指出, 趋同化如今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民族传统建筑不复存在, 代之以风格雷同的“千面孔”:市中心造一步行街商业区, 辅以金融街与文化走廊, 广场上有喷泉与罗马柱, 不伦不类雕塑, 周围是玻璃幕的高楼大厦群, 顶层上均有观光旋转餐厅, 看上去全是“国际大都市”……广州要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 不能只注重表象的东西, 而要从深层次挖掘其核心的内涵, 建议以海洋文化为特色, 努力升华其海洋文化底蕴。成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引进世界著名的海洋大学或研究机构, 培养高层次的涉海专门人才, 举办各种层次的海洋文化论坛, 加强对公众的海洋意识与海洋观念的教育, 积极推动海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2、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以从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体育、涉海休闲渔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民俗文化等五大项目方面来发展。在滨海旅游业这个项目下又可分为海洋历史文化遗迹 (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南沙天后宫、荔湾西来初地) 、海滩海岛 (大角山滨海公园) 、渔港渔村 (南沙十九涌、蒲洲渔港) 、滨海休闲城市 (南沙万顷沙、黄阁) 四大类别。涉海休闲体育方面的资源主要有珠江赛龙舟、潜水、沙滩排球等;涉海休闲渔业资源有南沙珠江入海口休闲渔业、渔家乐 (餐饮起居、服饰、婚丧嫁娶等) ;涉海庆典会展资源有开渔节、文化节、波罗庙庙会、广交会等;涉海民俗文化资源有岭南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海洋祭祀文化等。

由此可见, 广州的海洋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南沙区。南沙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而且有海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海岸线约240公里, 是广州重要的渔业产区。应将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3、重点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

(1) 以黄埔南海神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打造一条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这条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景点包括南海神庙—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黄埔港—黄埔军校。

南海神庙 (波罗庙)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94年) , 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神庙, 宋元时羊城八景之“扶胥浴日”就在庙内。自2005年开办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至今, 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航海高等院校, 学校本部坐落在广州珠江之滨, 毗邻著名的黄埔港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琶洲校区坐落于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之东, 紧邻“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的积淀,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立足华南, 面向全国, 以工科为主, 航海类专业为特色, 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

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从古至今都是世界贸易大港, 现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中国第三大港。港口码头岸线长达十多公里, 有46个万吨级泊位。高大的龙门吊车、大片的集装箱, 成为广州商贸之都的重要象征。

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 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也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这里产生了众多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领袖, 是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主要景点包括军校大门、校本部、孙中山纪念碑、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等。

(2) 建设南沙滨海休闲旅游区。具有南沙特色的滨海旅游景区包括天后宫、百万葵园、湿地游览区和十九涌渔人码头等。从目前来看, 南沙距离滨海休闲旅游区和“滨海生态新城”还有一定的距离, 建议结合南沙开发的总体规划, 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长廊, 开发旅游休闲项目, 如开展珠江出海口体验渔民生活、沙滩及海上体育运动等。以广州南沙生态滨海国际旅游节为契机, 南沙区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规划和建设的力度, 把旅游产业作为该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成立旅游工作领导机构, 从机构上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争取与国际水平接轨。

4、积极培育海洋文化消费市场

以滨海旅游为主导的海洋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 关键在于海洋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包括海洋休闲娱乐业、饮食业、服装、绘画、建筑等多种行业在内的消费市场有其巨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 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其次要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的多元化,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甚至外资的进入。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 尤其是对内陆省份消费者的宣传, 如定期在内陆各省举办“海洋文化宣传周”、“海洋文化活动行”等活动, 扩大广州市海洋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广州市作为海洋文化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针对性地开辟消费需求领域, 引导新的消费潮流, 提升消费品位。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应不断适应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 实现海洋文化活动的优化升级。

摘要:发展海洋文化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应该从升华海洋文化底蕴、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培育海洋文化消费市场等方面入手, 才能从战略制高点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

关键词:海洋文化,软实力,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

[2]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 2011 (1) .

上一篇:产品模式下一篇:有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