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精选12篇)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 篇1
摘要: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科院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并成立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探索和建立了政、产、学、研、金密切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了一批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转移转化,为提升中科院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化,技术创新
一、引言
1、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生命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在《Science》杂志评选出十大科学年度进展中,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连续3年超过50%。过去10年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自然科学论文的49%。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快速催生生物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全球资源环境形势持续紧张、人口健康与食品安全不断受到挑战,工业经济增长遭遇空前压力的形势下,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据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一些国家生物与医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高达15%左右,许多发达国家已接近10%。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战略和政策,加强关键领域的布局和投资,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经济和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仍在困扰着各国政府。历史经验证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
2、生物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领域
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企业5000余家,具有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006-2008年,生物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3%,出口年均增长22%,利润年均增长23%。2008年,全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1340亿元。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列为我国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2007年国务院转发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部署,首次提出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即:培育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推进8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2009年6月发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必须抓住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在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生物产业列为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通过未来十年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战略转型,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生物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已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中科院重要机制创新: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1、中科院要做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火车头”
中科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建院以来,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创新和重要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完成,以及创新2020方案的实施,中科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确定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进一步发挥“火车头”作用,引领和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科院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在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脑与认知、神经科学、植物科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与此同时,中科院在农业、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目前,中科院有40多个研究所涉及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人员队伍达1万多人,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了一批研发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科技园,与企业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2、启动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由于机制体制及评价体系等原因,研究人员更喜欢承担国家课题、发表论文,对承担企业课题和技术研发、创新积极性不够。通常,科研人员对技术中试放大、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没有经验,加之缺乏风险资金支持,对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望而却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对高新技术不熟悉,普遍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喜欢购买能直接投产的“成品”技术,对大量的有待孵化的“半成品”技术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是导致我国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关键因素。为此,中科院组织实施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专项计划建立了由科研单位、大学、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并引入市场机制,为科研人员寻找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前瞻投资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投资。通过计划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为民的价值所在,企业家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成败在于实验室。
专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政府、科研、企业、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创新联盟;建立多元化的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基金和科研资金投入新模式;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牵引,引导中科院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我国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一批大型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家生物产业群的积聚,显著提升中科院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于2008年分别倡议成立了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联盟的宗旨是引导企业前瞻性投资科技,促进科研单位引入企业机制,延伸技术创新价值链,支持地方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联盟面向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骨干企业,自由加入,平等互信。创新联盟向企业成员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支持,帮助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伙伴成员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创新联盟协助有关部门制订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创新联盟组织联盟成员共同申请国家项目。创新联盟企业成员承诺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为科研成员提供资金、试验材料、试验场地等支持,承诺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用于资助科技合作。
三、专项计划的实施大力促进了中科院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
创新联盟成立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拥护与支持。目前,联盟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约170家,创新联盟的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创新联盟的发展为专项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科院通过技术授权、企业参股、示范推广等方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农业技术领域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
1、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
(1)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推动了河南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与过程所合作进行新型乙肝疫苗的大规模分离纯化技术的产业化,与上海巴斯德所在疫苗研发等方面合作。推动了相关研究所与医药企业联盟(如石药集团、浙江医药股份、江苏恒瑞、上药集团等)建设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联合承担国家新药重大专项任务,推动与地方联合建设的常州等药物研发中心,明确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的发展和运行方向,产生了实质性成效。例如,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沙星类类抗菌药物—盐酸安妥沙星,于2009年4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并由安徽环球药业股份生产上市。沙星类药物是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三大主力品种之一,对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生科院与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签订专利与技术许可合同,由上海生科院科学家发明的蛋白抗肿瘤药物的专利与技术授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实施,该合同金额约为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开发该项抗肿瘤新药物;上海生科院向上海科端公司转让“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扩增制备技术”,合同金额2363万元;上海药物所抗丙肝一类新药转让天津红日药业股份公司,合同金额2500万元。创新联盟促进了新药开发创新价值链的打通。
(2)在绿色农业技术领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了像昆虫病毒农药、动植物免疫增强剂、S-诱抗素、缓控释肥、氨基酸饲料添加剂等一批产品和成果,在东北、河南、山东、四川和海南,建立了绿色高效现代农业模式示范,实现“节药、节肥、节能、节水”,发展绿色可持续现代化农业,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7个代表性农区建立的持续高效万亩示范基地已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河南县域粮食高产示范工程、山东禹城信息农业示范工程、东北院军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海南绿色蔬菜示范工程、四川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工程等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我院与河南省签署了“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合作框架协议。河南省将试区所在的封丘县作为核心示范县,选择西平、方城、禹州、潢川4个扩展县,集聚11.4亿人民币,院省合作实施县域规模的大面积科技增粮县建设,形成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3%以上的县域粮食增产技术,实现大面积均衡增粮。动物所研发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在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合作转化,开发出4种病毒原药,9种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年生产病毒原药5吨,制剂200吨,实现批量生产,已应用于蔬菜、棉花、烟草、蚕桑等作物的大面积生物防治。目前产品已销往欧洲市场。武汉植物所优质耐贮晚熟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艳”转让给“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四川蒲江县发展1万亩,并规划五年内建立5万亩核心猕猴桃产业带,整合带动农户发展12.5万亩,完成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规模经营、园区标准种植、包装储运物流、全球销售网络、产业工人体制、利益共享分配、农民会所福利等一系列探索,期望形成以工促农的发展途径。
(3)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通过布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湖州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形成了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创新集群,完成了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战略布局。在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生物基产品的高效生物合成、生物绿色工艺、生物制造的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合作,实现了长链二元酸、多拉菌素、脱落酸、宁南霉素等多项产品与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生物制造新兴产业形成,带动传统发酵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组织开展了多拉菌素、尼莫克丁、脱落酸、宁南霉素、捷安肽素、新奥霉素等一系列抗生素的生物制造研究。植物生理所建立了除虫链霉菌的高效基因组遗传操作系统,开发了基因组工程技术,将多拉菌素的发酵水平提高了20多倍,与海正药业合作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是我国利用基因组工程构建和改良抗生素工业生产工程菌株的第一例,对于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提升我国抗生素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开展了长链二元酸、乳酸、PHBV、异戊二烯等产品的研发项目。微生物所开发出高效生产长链二元酸的微生物菌种,其生产成本比化工法低30%,综合能耗低20%,综合收率高10%,在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2、推动国家专项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
为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中科院生物局积极协助研究所和企业争取国家相关计划的支持。2009年1月,《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建议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以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为工作重点,中国科学院借助创新联盟合作形式,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实质性发展。201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项目第一批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5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这批项目的批复是国家发改委首次通过专项的形式支持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3、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为推动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配合专项计划的实施,为联盟伙伴企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提供必要支持。与软银中国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基金,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为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实施,河南省、东北有关部门等集成现有农业开发资金,多渠道给予支持和协助。近两年来,该专项计划吸纳政府、金融、企业等资金投入达数十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
(1)与国开行的合作
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生物高新技术研发阶段和企业成长阶段的风险投资基金,这些都成为制约生物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配合专项计划的实施,为联盟内企业融资开展研发、产业化等工作提供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逐步完善专项计划的整体构架。2009年,生物局两次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研讨合作事宜,就共同促进专项计划的实施,以及在生物产业领域的合作达成若干共识,并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同中国科学院的日常联系与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科院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创新联盟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使科研机构和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产业融资模式,也为联盟企业成员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生物局等受国家开发银行委托,组织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金融、技术、产业、信息等方面的专家成立课题组,就生物产业初期的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课题组依托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知识环境建设项目组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希望通过对全球生物产业融资特点的分析和融资渠道的比较,探讨不同阶段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特点,掌握行业特点,借鉴国际经验,为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建设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融资体系提供建议。目前已经完成《生物产业初期融资模式》的报告。报告特别对生物产业融资中的信用评价及信用增级、生物产业融资的贷后管理、生物产业融资的信贷退出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国家开发银行生物产业融资的相关流程,包括信用贷款流程、政府担保贷款流程、项目贷款流程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流程。
(2)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积极探讨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2010年6月,中科院生物局与软银中国签订了共同支持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合作意向书,并开展了第一批项目的评审工作。项目将支持以技术创新及市场与产品为导向的应用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包括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要求项目技术创新性明显、产品应用目标明确、市场潜力较大,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优秀的研发团队。通过第一批项目的遴选、立项,拟总结和探索出一套适合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投资运作新模式。
4、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服务地方生物产业发展
为配合国家和地方的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生物局与多个地方高新区签订了共同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力图打造若干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集群,推动区域性生物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选择了若干在生物产业方面有优势、有特色、合作有基础的地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促进地方生物产业群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整合国际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上海生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是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完成了分析检测实验室、工业生物菌株构建和筛选实验室、发酵优化实验室、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实验室和中试车间的建设。中心分别与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九孚生化有限公司和英国SUNNYTECH.Ltd等国内外多家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中心成立四年以来与行业内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部分技术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2009年度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项目5项,技术入股合资合同1项,合作产业化项目1项。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利用其拥有的技术,吸引投资在湖州成立三家公司:浙江中科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浙江中科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湖州颐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2010年不完全统计新增企业合作经费452万元,技术转移新投产项目11项,涉及产值达22亿元。上海生科院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也正在加紧推进。在此基础上,双方将合作推动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
此外,专项计划积极配合微生物所推动莱阳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探讨与苏州市生物产业的合作。苏州吴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创新联盟的框架,积极推动中科院有关研究单位在生物制药、生物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等有关领域与苏州吴中区开展合作,吴中区将为研发和技术转化提供优惠的政策、资金、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优惠条件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探讨与无锡市生物产业的合作。生物局与无锡新区就共建“中科院(无锡)生物产业基地”事宜开展多次调研、座谈,就中国太湖科技园和中国太湖生命科技园的规划建设与重点项目进行了探讨。围绕华南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打造广州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新高地,积极推动广州生物岛建设。积极推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昆虫所、微生物所、生物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等相关单位参与广州市生物产业的合作。
5、积极探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积极探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国外生物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加快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近期,积极推动与新西兰开展生物能源方面的合作、与美国农业部开展食物安全与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日本开展微生物资源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由美国清洁能源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公司在新西兰投资建立的LanzaTech公司,开发出了以钢厂尾气制乙醇的创新技术。中国目前的钢铁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并且仍在快速发展,也有发展非粮乙醇燃料的迫切需求,在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该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在中科院生物局的积极组织和协调下,包括La nzaTech公司、宝钢集团、首钢集团、济源钢铁、安阳钢铁,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启明创投、创铸投资、红杉资本的各方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共同对技术成果的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中科院生物局与宝钢集团、LanzaTech公司拟共同组建生物能源研发中心,解决该技术成果在放大和实施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在此基础上,中科院还推动了LanzaTech公司与河南煤化集团在煤基合成气生产生物燃料方面的合作。
6、搭建信息平台,推动生物产业信息服务
创新联盟已建立并开通专题网页(http://www.biotech.org.cn/union/),系统的介绍创新联盟的背景、主要任务、预期目标、推进举措等内容。建立了联盟企业成员和研究机构成员的单位网站的链接,便于及时了解联盟伙伴成员的相关情况。初步搭建中科院技术成果、专利的数据库。通过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等已有信息平台,宣传创新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最新的生物技术研究动态、技术成果信息、生物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并围绕特定专题,探索为企业提供信息产品和知识服务。
组建了非法人研究单元“中科院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旨在解决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农村信息化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数据资源、重大应用系统的集成、孵化、示范和推广。
未来创新联盟还将通过与信息服务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与生物技术企业进行紧密结合,在需求分析、信息发布、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等各个环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打通和建立一系列先进、稳定的技术交流和转移渠道,以实现技术成果的高效对接和转化。
四、专项计划未来发展展望
1、推动区域性生物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选择在生物产业方面有优势、有特色、合作有基础的地区,与地方有关部门配合,促进地方生物产业群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特色与地方的区域特色,协调互补。逐步形成创新的技术成果集中在优势的区域实现产业化的局面。
重点推动环太湖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与湖州市政府合作推动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并继续加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苏州市吴中区、无锡市高新区将合作推动相关的生物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基地,承接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外生物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继续推动中科院华南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中心的建设,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创制、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作。积极推动北京科教园区生物产业基地、上海浦东科技园、天津工业生物技术基地、东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黄淮海绿色农业技术基地、郑州生物产业基地、莱阳生物产业基地、常州药物研发基地、华中生命科学中心、西部生物产业园、西南生命科学中心、广州生物产业促进中心等建设。
2、拓展生物技术创新基金
进一步探讨与地方、企业建立实质性的专项创新基金,推动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地方专项基金用于推动联盟内伙伴成员在基金设立所在地进行的技术研发与转化工作。企业专项基金用于推动联盟内伙伴成员在针对企业需求或设定方向进行的技术研发与转化工作。院专项基金用于前瞻布局和引导合作。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制,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事项事前合作方要通过协议约定。做好与软银中国、华兰生物等联合基金的实施和管理。
3、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与方式,吸纳国外各类创新资源
建立国际生物技术成果储备库,收集和整理适合我国发展的、亟待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核心技术信息,了解这些技术领域的国家分布、公司和机构分布,发展趋势以及知识产权情况等信息。建立国际生物技术创新联盟,与国外转移转化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创新技术,推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相关研究领域、基地的国际合作。同时,推动我国、中科院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进入国际技术市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4、加强生物技术平台和研发能力建设
围绕区域和学科布局,结合“十二五”国家和院专业生物技术平台规划,建立和完善一批研发中心和平台,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系统技术集成。积极开展生物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培养和造就生物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一批联合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转移流动。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中试或示范基地,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 篇2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政策
美国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祥地,其生物技术产业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研究、总结美国在科技管理、资金支持、产业化、税收优惠、人力资源和产业集群六个方面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希望为我国制定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借鉴和指导.
作 者:张喜凯 李晓龙 ZHANG Xi-kai LI Xiao-long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300222刊 名: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BIOTECHNOLOGY年,卷(期):26(3)分类号:Q81关键词:美国 生物技术产业 政策
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安全风险 篇3
以广义角度来看,安全的内涵可以从与安全关的行为中得到描述,如避免受到攻击、侵犯、伤害乃至灾难等显在或潜在危险;消除种种由不确定感、不稳定感、无保护感等导致的恐惧心理等。由此我们对技术的安全性风险可以从
技术隐患、政治灾难、道德恐惧等方面做全面的理解。
一、技术安全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食品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然而,基因工程技术也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风险或危险。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打破了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 不同物种间的遗传物质可以相互流动, 因此, 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种技术及其应用可能会产生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 即生物安全问题,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技术安全风险。在发达国家,很多公众由于生物安全问题而对现代生物技术持疑虑、恐惧甚至反对的态度。例如,很多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或者试验田被毁坏,反对基因工程技术的游行集会常有发生,公众拒绝购买和使用基因工程产品。生物技术安全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包括科技、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内容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许多国家在公众的强烈要求下制定了生物安全法规。《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文件也专门强调了生物安全对世界的环境和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农业生物产业还是轻工食品和环保生物产业,由于它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各国政策对其产品的应用都严格控制。生物技术产品从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除了要经过一般高新技术产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室研究和中试外,还要經过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或田间释放(Ⅰ、Ⅱ、Ⅲ期)、规模化生产等阶段和市场监测等许多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复杂的技术与安全性审批程序。比如转基因生物安全工作一般包括安全性的研究、评价、管理和交流等几个方面。其中安全性评价(又称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主要目的是从技术上分析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潜在危险,确定安全等级,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潜在危害。这致使开发一种新的生物技术产品(如生物药品)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年~15年。
但尽管有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防范措施,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生物产业仍存在巨大的技术安全隐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而且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复杂和不完备的过程,在揭示事物内在客观规律并做出定性结论时往往容易犯以偏概全之大错。到目前为此,虽未出现生物安全方面的严重事故,但这并不能说明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生物安全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很多生物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和发展的初期不会造成明显的恶果,如同人们认识DDT的危害需要时间一样,生物安全问题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而且在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下, 有些问题还不能充分解决。比如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当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种植后, 在一段时间后是否会产生不利的生态后果,是否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等。
当前,对生物安全研究的资金投入与生物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相比要少得多。以生物安全研究水平最高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部投入大约150万美元用于生物安全研究,仅占其生物技术研究预算的1%。生物安全研究的成果缺乏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找不到解决生物安全的有效措施。科学家对生物安全问题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直接导致对生物安全问题的看法和政策陷入混乱状态,最终阻碍了生物技术的发展。这里应该实施“急科研、缓市场”的战略,只有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生物安全的基本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国家安全风险
生物产业关系到人的生活健康,关系到社会经济安全,甚至于国家的安全。在一次论坛上有专家说:“药,做好就是药,做不好就是武器”。生物武器是危害极大,据说有一种基因毒剂叫“热毒素”,20克便可使全世界60亿人死于一旦。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6年11月《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六次审议大会上致辞说,生物科学技术取得重大发展,在为人类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危险。国际社会应把公约作为处理现有威胁的整体措施的一部分,不仅处理裁军问题,而且通过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制定灾难应急预案和保证生物科学技术和平、慎重地利用,应对恐怖行动、非国家的或个人的犯罪行为。可见生物技术暗藏巨大的战争灾难。
在现代社会,存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同的团体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在采用道德和法律手段无法解决情况下,就会采用最不人道的战争方式来解决。为了战争的需要,某些国家、某些人就可能铤而走险,丧失人伦,滥用或误用科学技术成果,制造一些毁灭性的武器,以期达到获取最大利益的目的。从日本人用中国人做细菌武器实验并实施大规模的残酷的细菌和化学战、广岛原子弹爆炸到“热毒素”的出现,无不建立在一己私利或一国私利之上。我们必须避免那种把局部利益、一国利益、眼前利益凌驾于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之上的狭隘民族主义行为,更要杜绝那种为了一己一国私利或为泄私愤而滥用科学技术、损害别国和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面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危机,以德裔美籍学者忧那思、德国学者伦克、美国学者雷德为代表的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责任伦理理论。要求人类通过对自己力量的自愿的驾驭,而阻止人类成为祸,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愿的责任限制,不允许我们已经变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终摧毁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后代)。
三、道德安全风险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出了许多事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大伦理道德问题,它们不断冲击着人类既有的道德生活习惯和道德思维习惯。如 1972年,生物工程(转基因)研究在美国第一次获得成功,这预示了人类改变生物物种,创造新生命的可能性,这样做是反自然的吗?是道德的吗?1997年2月23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在英国降生,2001年11月,美国先进细胞公司克隆出人类胚胎,震惊了世界,因为这意味着在技术上人类也可以被克隆了,那么,克隆人符合道德吗?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所以,人们之所以需要道德,因为现有的道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人文环境。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要打破这样的人类心理之需的安全,从而引发人类恐慌。
社会公众对生物产业的各种生物制品特别是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接受程度很低,这不仅由于他们对生物安全性认识模糊或者水平不高,还在于生物产业使人类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由于生物技术更深地触及人类生存基础,涉及更为复杂的伦理、法律和现存的社会秩序,人们对其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担心,比如对转基因食品、克隆动物、克隆人以及担心未来是否分化出有着优势基因和弱势基因的两类人,并由前者统治后者,为人类自身掘下坟墓,等等。尽管类似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也有,比如人机大战,但其目前还不会毁灭人类。因此,生物技术在发展中遭遇的社会阻力要比信息技术大得多,其产品的开发转化最终进入消费市场以及融入人们的生活所需要的时间会很长。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是使用技术的地方,就会有安全问题存在。一方面我们说生物技术及产业会加大人类安全风险,但从另一方面看,生物技术在保障生物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世界有数十种生物制剂、数百种危险生物,对人类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建立健全防御生物恐怖、防治重大疫病的应急技术体系,研制针对主要生物恐怖因子的疫苗与治疗药物,研制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生物检测技术,为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所以同时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化解危机,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没有人怀疑,随着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被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生物经济逐步形成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经济形态。但对未来的厚望并不能解决众多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安全性问题。在目前阶段,我们需要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安全的天平上不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日本以生物技术产业立国 篇4
日本的发酵工程技术及产业一直占世界主导地位, 抗生素、氨基酸和酶的研究、开发及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日本Ajinomoto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氨基酸生产企业, 包括日本在内分别在1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102个工厂, 在2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20世纪40年代中期, 日本谷氨酸盐发酵成功, 大大推动了发酵工程的进展。日本早在1969年就开始应用固定化酶生产高果糖浆, 以后又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生产天门冬氨酸和色氨酸等。上世纪70年代末, 在全世界生产的26种酶中, 日本生产的就占81%。
日本在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 主要集中在能源生物的生产和转化上, 例如:生物体产生甲醇的汽化系统的研究;通过细菌的共培养和专用型分解酶, 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物材料转化为乙醇的研究;分离和浓缩生物乙醇的生物膜技术的研究;牲畜粪便半固体甲烷发酵系统的研究。
目前, 日本已在一定范围内培育和改善了能源作物, 建立了新的能源植物栽培体系, 并且在生物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稻壳进行热转化, 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二是将生物体通过蒸汽汽化作用产生甲醇;三是以猪粪便、厨房废料和城市可燃烧废料为材料, 采用半固体甲烷发酵法生产甲烷;四是完成了原料淀粉酶的筛选;五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材料直接转化为乙醇;六是乙醇分离和浓缩的膜技术和用于乙醇生产的膜生物反应器的研制。
面对能源紧缺和全球变暖的世界性挑战, 日本开始重视节能减排相关的生物技术研发。日本政府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日本政府调整了研究开发的投入重点, 大幅增加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生物技术研发投入, 重点增加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食品发酵技术的政府资助。自2008年开始, 日本经产省设立了“用生物技术固定二氧化碳”、“纤维素生物技术资源作为原料制造化学品及燃料”等专项。日本农林水产省、环境省也加大对生物燃料、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投入。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 篇5
摘要:本文较为简略的介绍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和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国际的差距以及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趋势,详细叙述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实力和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还简单分析了我国生物制药与欧美的差距在拉大的原因。
关键词:生物制药 产业现状 国际差距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作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生物伦理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列出十大改善人类健康的生物技术,其中便有四项与生物制药密切相关。 我国自1986年生物技术领域实施“863”计划以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上、中、下游结合,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生产体系,并具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300多家生物工程制药企业,年产值达100多亿元,生物制药业已步入高速发展通道。
1、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
1.1生物制药企业格局
中小型生化制药企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主要生产脏器制品和生化药物,如从猪胰脏中生产胰酶和胰岛素,从猪脑垂体中生产后叶针、缩宫素和加压素等。代表企业为生产肝素钠和各种治疗酶的常州干红生化制药公司。
1.2生物制药产业结构
大型微生物制药企业。以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大批量生产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和氨基酸类药物,代表企业为生产青霉素、72ADA和万古霉素等的华北抗生素制药厂。现代生物工程制药企业。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300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有200余家现代生物制药企业,50多家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如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三九宜工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药产业。主要从事生物药物原料药的大宗生产,主要产品有: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和核酸类原料药。天然生化药品及其制剂产业。主要从事天然存在的生化试剂生产。生物制品制造业。主要经营生物技术药物、一秒和血液制品以及临床诊断制剂。
1.3生物制药企业体制现状中国制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主要有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私营和外资合资等。股份制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市场占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的44.52%;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占22.49%;国有企业只占15.23%。工业产值增长最快的是外资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国际的差距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明显错在四大竞争差距。
2.1企业规模小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相关企业有5000多家,但规模普遍较小。,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美国辉瑞公司营业收入高达450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销售收入不到200亿人民币。
2.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发达国家生物制药行业研发投入占产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上,而我国20生物制药行业研发支出约为7亿元,只有美国辉瑞公司的1/10,占生物制药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7%;从知识产权看,年,在欧盟、美国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占54.66%,日本占10.3%,韩国占1.4%,而我国生物技术领域获专利授权仅为41件,占0.525。
2.3经济效益低。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 篇6
【摘要】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了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保障,并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如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开展各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 政策保障 对策措施 宣传
像任何一种新技术刚刚出现一样,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转基因安全问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潜在的风险[1]。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认识,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发展的政策保障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根据该条例,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对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标识、加工安全管理等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2]。2009年2月20日,为切实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健康发展,农业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实施,既提高了科学的审批水平,保障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又把握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2.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2.1 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业转基因技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而且是目前农业科技领域最具活力的技术。运用农业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食品短缺,而且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性、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大豆,使大豆对这种除草剂产生抗性,从而大大简化了控制大豆杂草的措施[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虽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因此,在开展科普宣传或新闻报道时,要注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正常有序地开发、生产、应用[4]。
2.2 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头,确保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反馈联络小组。这个联络小组除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安全管理和产品流向方面的情况外,还要及时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标识审查认可以及安全执法情况报到主管领导[5]。此外,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清楚掌握本地区、本单位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试验、生产、加工、标识、经营和植物品种权的情况,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2.3 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要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常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进一步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依法从事相关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定期举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以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对于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的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奖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法规、管理制度和科普常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注重实效,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法规、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为转基因生物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6]。此外,还可以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和发放科普材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等,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例如,通过向消费者发放宣传材料并向消费者展示标识转基因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豆奶粉等产品的实物展示法,使广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有深层次的了解,提高消费者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
2.4 严格执法,强化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1)建立执法队伍,强化监督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对执法队伍、监管机构、人员素质的要求,围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执法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以及安全证书使用情况、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申请和使用情况、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7-8],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生产、经营和应用中的突出问题,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2)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和监督执法体系和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确定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9-10]。另一方面,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单位要建立自我监管体系,制定安全措施。研发单位必须克服重研发、轻安全评价的思想,提高依法研究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落实好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各项安全措施,将严格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技术检测贯穿于研发工作全过程,将各环节的管理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位,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意见[EB/OL]. (2005—05—6) [2009—07—20]. http://www.agri.gov.cn/zcfg/dffg/t20060124—542366.htm.
[2]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牧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02)[2009-06-20].http://nc.mofcom.gov.cn/news/P1P15I11465221.html.
[3] 葛晶,陈连军. 关于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3):41—43.
[4] 陈超,展进涛,廖西元.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分析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9):27-28.
[5] 农业部 . 关于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的通知[EB/OL]. (2002—03—14) [2009—07—20]. http://law.laweach.com/rule—48642—3.html.
[6] 廊坊市农业局. 廊坊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宣传与科普活动的通知[EB/OL]. (2006-07-17)[2009-07-10]. http://www.lf.heagri.gov.cn/langf/inc/detail.jspid=45134.
[7] 李飞武,刘信,张明等.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2009(3):33—36.
[8] 刘信,宋贵文,沈平等. 国外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7(4):2—5.
[9] 马春艳,冯中朝.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6(6):52—54.
[10] 王明远. 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2):16—17.
台湾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分析 篇7
Michael Porter以钻石理论架构说明各国可以依据其建立其产业, 并加以营运。
一、以钻石理论分析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当前遭遇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 生产因素
1.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分析
近年来台湾地区大学以上学历之总研究人员数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研究人员的“量”方面虽有显著的成长, 但在“质”的方面则仍须加强。以硕、博士之高级研究人员占大学以上研究人员的比率来看, 由台湾“国科会”调查数据显示, 1995年的57.7%缓慢成长至1999年的61.6%, 然而近四年之成长几乎停滞, 仅维持略高于60%之比率。
2.研发资金投入比例偏低
由台湾“国科会”之统计资料来看, 2000年全台R&D投资总值1, 900亿台币中 (约60亿美元) , 生物科技仅占极小的比例。既然官方和民间看好生物科技未来的发展, 为何会有此偏差?即使加入政策宣示的一年投资100亿元于生物科技, 也仅是整体R&D总和的5%而已。
尽管台湾“国科会”规划在十年内要将科技研发经费由现有占GDP2.5%提升至3%, 期望与先进国家现在之投入比例相当, 但是在其他各国亦在如火如荼的增加投入之下, 政府在生物科技的预算比例仍为偏低。
(二) 需求因素
1.医药生物技术需求分析
在生物科技相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上, 其主要发展领域可分为“生物技术芯片”、“生物技术药品”、“抗生素”、“抗微生物药”以及“微生物制剂”等, 但并非每项生物科技产品之需求皆日趋成长。
根据台湾“经济部”附属网站“ITIS产业服务网”公布的生物科技相关产业未来两年之趋势预测, 在“抗微生物药”产业部分, 其未来年之发展有持续增长之趋势;“微生物制剂”产业部份, 其未来年之发展大致上是缓慢下跌的状态。
2.研究发展集中于政府推动
检视目前台湾生物科技发展的需求, 大多属于科技政策, 透过全台性的或项目式的科技相关会议, 如:科学技术会议、科技顾问会议、科技会报等达成共识后再予以推动实施。在通盘的考虑下和其他科技先进国家比起来, 台湾比较缺乏制度化的前期研究与评估。
台湾对于生物科技发展上的需求, 其“质”与“量”上恐不及美国或欧盟等已开发国家。因此, 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市场需求面的刺激影响, 对于整体产业快速成长与发展似乎较为薄弱。
(三) 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
1.科技研发体系与产业连结度不强
尽管在整体科技研发上, 有政府政策全力的支持, 但台湾目前发展生物技术医疗产业的弱势就在于上、中、下游产业仍有待整合;产品量产不足;研究分散、未能集中;临床试验法令不足;跨国性营销及人力不足;台湾市场太小;研发经费比例过低;邻近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日本均为强劲的竞争对手等问题。
其中上、中、下游产业之整合工作与实际之发展问题, 则是政府在思考生物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时, 应详细规划的重要工作。
2.生物技术产业聚落策略政治考虑多于专业考虑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之聚落 (亦即生物技术园区) 是产业及政府既有之共识, 但设立之标准与地点之考虑, 则陷入政治与专业间之两难。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生物科技专区附近都有非常好的医学研究中心, 如旧金山、圣地亚哥、华盛顿、波士顿等地区都存在着很多小的生物科技公司;但台湾以目前规划中的屏东、南投、台中、高雄、竹北、竹南、宜兰、台北等地, 再加上已有的竹科及南科园区, 台湾未来生物技术聚落之密集, 是各地方政府政治角力的结果?还是基于特殊环境或专业之考虑?如此紧密的结果是否形成资源之浪费?值得再深入评估。
(四) 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1.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及竞争对手概述
(1)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美国是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强国, 生物技术医药品是其主要产品之一。1971年, 美国成立了第一家生物技术医药品公司Cetus, 至今已有1, 300家生物技术公司, 研发方向均以生物技术医药品为主, 全世界以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药物大多来自美国。
以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在2002年之统计, 与生物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制药产业在R&D上之投资, 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已成为美国境内最具研发导向的产业。以2001年为例, 光是民间即已投资303亿美元于R&D上, 相较于2000年成长了16.6%。在和其他产业比较下, 其在全体产业R&D总和中即占了18.7%。在民间之市场竞争环境下, 制药产业整体之研发经费亦较美国国家卫生部 (NIH) 之投入来得高, 在民间与政府相继投入大量研发经费之际, 其基础研发经费的充足, 成为美国今日生物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
(2) 欧盟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较于美国几乎清一色投注在制药方面, 欧洲在不同的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发展比较均衡。欧洲的生物技术产品具多样化, 除医疗用品之外, 基因工程、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 均有许多的产品及新技术, 其产业结构以医药及检验试剂为主。
根据Ernst&Young 2000年之调查, 欧洲地区之生物技术公司已渐趋成熟稳定, 以2000年为例, 营业额即较前一年成长38%, 达80亿美元;R&D的经费亦增加到48%, 达到46亿美元;公司数增加16.1%, 达到1, 570家。
此外, 策略结盟与新药的研发已成为欧洲地区推动生物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二大主因。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地区之生物技术公司长久以来一直以英国为主要发展之所在, 但德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在过去三年内增加150%, 在2000年之成长率居欧盟之冠。然而, 主要之生物技术公司仍位于英国, 英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市值即占全欧之60%。
2.台湾生物技术企业之策略与结构发展
台湾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面临了国际跨国企业以庞大资源、资金的研发和生产为后盾, 对照于台湾其他高科技产业之蓬勃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面临了更多生存的挑战。因此, 不管是属于传统的制药产业, 或是新兴的生物技术及应运而生的相关医疗器材业, 都面临了必须正视来自内外挑战的营运环境。除了寻求政策性辅助外, 产业间各厂商的合作与结盟机制, 亦成了另外一种发展的模式。
但因为台湾目前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与生物技术先进国家不尽相同, 缺乏强有力的研究资源为后盾, 故也有许多公司是转移国外技术, 进行代工生产或检测的服务。
再以国际发展现况而言, 在生物科技成为产业全球化主要趋势的同时, 国际间的策略联盟也同样大幅成长, 企业形成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增强企业彼此的竞争力, 并且导向以创新为主的成长。且目前海外进行的直接投资行为中, 已经倾向采取合作, 而非全新投资的方式。
(五) 政策角色
1.研发资源过于分散
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所规划之各项生物技术研究, 散布于“基因体医学”、“制药与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最高级计划, 及“中草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为主之计划中, 以2002年第一季为例, 即有112项研究计划进行着, 而在生物科技方面人才已属有限之情况下, 此种广泛的研究资源分工是否适当, 有待讨论。因此, 在发展自我特色之生物技术上, 台湾此部分研发之策略宜再明确, 以争取发展之利基。
2.政策欠缺延续性
据台湾卫生研究院长吴成文指出, 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利基, 在于亚洲国家特有疾病的相关研究, 台湾应整合内部资源, 集中火力开发此市场。然而, 面对台湾政权更替, 导致相关科技发展政策不能延续 (以SRB连续召开五年后于2002年度宣布停开, 与其他产业发展策略会议合并即是一例) , 使得各生物技术团队间整合及合作不足, 这是未来台湾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台湾生物技术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对于台湾生物技术产业未来的发展, 本文仅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其概述如下:
1.政府应确保政策的持续性及积极性
政府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能否持续是影响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因此政府对于既定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政策不应因为其他政治因素而有所改变, 否则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 对于业界的投资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 政府提供的资金也应该专注在发展潜力大的生物技术产品上, 而不应多头马车, 造成资金浪费。
2.培育研发人才, 加强从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
优良的研发人才可以说是整个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命脉。但是目前业界人士普遍认为, 台湾从事生物技术相关研究的人才不是量不够多, 而是质不够精。因此建议政府必须要审慎思考基础教育的偏差所出现的研究断层, 否则一旦无法继续有优秀的人力投入生物技术产业, 对于生物技术业的发展会是一大隐忧。
3.加强产、学间的合作以及与其他生物技术公司的策略联盟
由于台湾生物技术界对于产、学合作的概念还不是那么盛行, 但是以美国为例, 产学界所构成绵密的合作网络是让美国生物技术界技术能够领先各国的因素之一。所以, 如何尽速建立一套产学间的合作机制是刻不容缓的事。当然, 这需要业界跟学界或其他研究机构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意愿及默契, 否则很难有明显的成效。
其次, 由于台湾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均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单一公司的力量实在很难与国防大厂相抗衡, 因此生物技术公司间的策略联盟除了可以发挥综效的力量外, 还可结合彼此各自专精的研究领域, 或许对于生物技术的产品和技术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4.在国际发展竞争中创造竞争立足点
生物科技虽已成为台湾重点发展之策略性产业, 但问题是, 生物科技产业的范畴如此之广, 政府及企业界绝对无法兼顾到所有领域的发展。
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篇8
生物质(Biomass)是指通过生物体的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或由其转化的物质,例如动物体及排泄物。可利用的生物质包括森林、农作物及农作物废弃物、农林加工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生物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脂类、蛋白质、淀粉、灰分和芳香族物质。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不易被人和动物利用的物质,脂肪和芳香族化合物是重要的动植物提取物。由于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有机物,因此生物质燃烧后释放的CO2与光合作用时固定的CO2相当,是一种CO2零排放的能源物质,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燃料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业(陆运、空运和海运)的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液体的和气体的生物燃料:生物柴油、生物醇类(生物酒精、生物甲醇和异丙醇),生物二甲醚(bio-DME),生物油、生物气(沼气),生物氢气,以及填埋场气(主要是CH4)等等。不同于石油,生物燃料被视为是CO2中性的,因为再其产生过程中吸收了同样数量的CO2,燃烧释放量不可能增加。此外,许多生物燃料是含氧的(如生物醇),有助于降低燃烧过程中含氮化合物颗粒的排出量。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下发多个文件指导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家发改委2012年7月下发《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都明确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产业目标。国家能源局特别发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生物质能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液体燃料将到达500万吨。低成本纤维乙醇、生物柴油等先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的技术进步,为生物燃料更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替代石油为目标的生物质能梯级综合利用将是将来主要发展方向。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因此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现阶段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原料主要是油料植物、秸秆及动物粪便等传统生物质资源。据估算,2012年我国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资源7.4亿吨,折合3.2亿吨标准煤;农产品加工废弃物1.4亿吨,折合标准煤0.17亿吨;禽畜粪便7.8亿吨,折合标准煤5.3亿吨;林木生物质资源10亿吨,折合标准煤5.8亿吨;生活垃圾3.1亿吨,折合0.45亿吨标准煤,但生物质资源的实际利用量在1亿吨标准煤左右,约占可利用总量的15%~20%,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因此,生物质能源主要来自于农林废弃物。
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 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 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1 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建成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全球生物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理想的生物燃料应该是能够用非食品原料廉价生产,常年供应且能方便地使用现有供应设施,其能量密度与汽油或柴油相当。可以使用10%~25%(E10-E25)混合生物乙醇汽油的汽车数量正在增加。新型弹性燃料车辆能够燃烧任意混合比例的生物乙醇,包括百分之百的水合乙醇(E100)。类似的,生物柴油也可以任意比例混合,混合的比例已经从现在的2%~5%(B2-B5)设定到未来的10%~20%(B10-B20)。与生物乙醇比较,生物柴油含有更高的碳含量,能够产生类似于传统柴油相当的热值。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价格是目前更高比例混合生物燃料的限制因素。
第一代生物燃料是目前商业化较成功的生物燃料,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其原料是甘蔗、玉米、小麦、谷物、菜籽油,蔬菜油和提取的动物脂肪。第一代生物醇(生物乙醇)是通过啤酒酵母发酵来源于作物的植物糖和淀粉产生的,这些作物包括甘蔗、甜菜和玉米。巴西生物乙醇生产以甘蔗为原料,而美国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第一代生物柴油的生产是对植物油的化学修饰完成的,如油菜、棕榈树和大豆等,植物油脂和提炼的动物脂肪通过脂肪酸甲酯化作用生产生物柴油。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直接与食品或饲料产品形成竞争,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食物商品价格的飙升,使其进一步推广受限制。因此生物燃料的发展与推广需要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生物燃料的发展。
第二代生物燃料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其原料包括木质纤维素,生物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木质纤维素难以降解,从木质素纤维形成可发酵糖要经过多步骤处理,例如原材料前期处理、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进行预处理、可溶性半纤维素糖从固体纤维物中分离出来的固、液分离、酶水解纤维素产生可发酵的葡萄糖等木质纤维素利用中,相当大的精力集中到真菌纤维素降解酶酶解途径的研究。酶解过程涉及一个联合过程,是末端葡萄糖水解酶和纤维素外切酶共同作用,两种酶都隶属于典型的糖苷水解,是通过攻击寡糖-多聚糖底物的异构中心中的水分子来实现的。木质纤维素酶的酶活性低、酶解成本高是木质纤维素利用的一个瓶颈。
生物柴油是指由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甘油三酯)与醇(甲醇或乙醇)经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脂肪酸单烷基酯,最典型的是脂肪酸甲酯。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其硫及芳烃含量低、闪点高、十六烷值高、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可部分添加到石化柴油中。但是使用动植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造成与人和动物争资源的现象。一种新型的油脂生产正在形成——微生物油脂,微生物油脂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通过发酵方式工厂化生产,不仅可以废物利用,而且节省土地,用其生产的生物柴油接近石化柴油的性能,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第三代生物燃料是基于藻类物质的新一代燃料,利用它们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油生产生物柴油和氢气。据估计,藻类产量可达61 000升/公顷,相比之下,作物如大豆、菜子的产量分别是200升/公顷、45升/公顷。微藻类特别是小球藻细胞内脂类的积累能够达到其生物质50%。产生的生物油通常酸值较低,有利于生物柴油的合成。微藻类具有第一代、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材料不能比拟的优势。微藻类能够使用海水和污水养殖,不会与食品生产形成竞争。
第四代生物燃料主要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改造藻类的代谢途径,使其直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合成乙醇、柴油或其他高碳醇等,这是当前最新技术。虽然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在环保、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可以预期。
生物能源产业展望
据统计2010年大约1 200亿升生物燃料产量用于运输业,几乎是2005年的2倍。全球现有生物燃料市场生物乙醇占近80%,其余的主要是生物柴油。市场主要是第一代生物燃料,美国是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国,产量为490亿升,第二位是巴西,产量为280亿升,分别占全球输出的57%和33%。欧盟领导着生物柴油生产,占2010年世界生物柴油市场的53%。预期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的总产量为2 000亿升,其中生物乙醇1 550亿升,生物柴油450亿升。
将来生物燃料将在能源技术的应变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色生物技术在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原料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第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已经成熟,但与食品生产原料竞争。未来生物燃料的发展与推广需要第二代(木质素纤维、生物废弃物、固体废物)和第三代(藻类和蓝细菌)技术应用到新兴生物燃料的生产。
新一代生物燃料短期内取得商业化成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新一代生物燃料的试点和规模化示范仍需继续进行,因为与取得商业化成功的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其生产成本过高。无论是热化学的还是生物化学的技术手段,目前还没有清晰最佳技术途径。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篇9
一、SWOT分析法分析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 优势 (st rengt h)
1、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之首, 某些领域更是进入国际先进领域。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应用花药、子房离体培养再生新植株的单倍体育种及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研究, 发展于七十年代后期的基因工程基础技术研究。据统计2008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380万亩, 位居世界第6位。目前中国已占用世界可种植面积的6%供养了世界人口的20%, 预计未来我国将会成为种植生物技术作物举足轻重的力量。
政府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这也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法宝。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出台了例如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植物等, 使得我国的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和克隆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在国际上都占到了领先位, 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且继抗虫棉之后2009年11月中国味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叶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ISAAA报告认为此项里程碑式的决策不仅对中国, 对亚洲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图1是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可见,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本保障。 (图1)
2、研究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 人力资源和储备持续增大。
人才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之一。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人才远超过10万人;我国也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且其中的一些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上千家科研机构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其中, 北京作为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占全国科研机构的20%-30%, 研发队伍已超过万人。此外, 据有关资料统计, 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占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刊物的25%左右;海外30多万学者中约1/3分布在生物技术和相关领域,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具备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引擎。
(二) 劣势 (weakness)
1、人口基数大, 地理资源匮乏。
我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 号称地大物博。但是, 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致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劣势。2011年我国最新人均耕地种植面积仅有1亩, 还不足世界水平的1/3,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再看我国自己的农业高新产品, 像玉米单产是美国的60%, 绝大部分高品质蔬菜、畜牧的品种资源都来自国外, 农业先进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4%, 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贡献率均在70%以上。因此, 在我国农业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涨等矛盾日益突出的基本国情下, 加之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因此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总体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 虽然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项目研究成果斐然,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除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实现了产业化以外, 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让人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实践相脱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资金严重短缺。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多年来均以政府投资为主。又根据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所限, 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较小, 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 为世界水平的1/5。据最新统计, 我国在农业方面投资占国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 虽然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 但是与国外科研投入相比, 我国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相比, 这些投入更是杯水车薪。因此, 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国家科技部报告, 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0%左右, 形成规模效益的还不足15%, 约80%处于闲置状态。如, 以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 每年诞生近百项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仅徘徊在10%~20%。近几年,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打好环境下, 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到40%左右, 但是总体水平仍需提高。
3、产业化人才紧缺。
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提速, 产业化方面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专家多擅长科学研究, 而对与之相关的产业化问题并不了解。
(三) 机遇 (opport uni t y) 。
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来看,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稳民心, 安天下的产业,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亦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据科技部政策显示农业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 加强农业前沿技术, 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二, 面向现代农业产业, 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第三, 面向市场需求,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三个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现已将重点放在农业科技创新上, 无论是加大创新力度还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均对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来看, 2005年初,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科院、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了《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个产业, 而且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生物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初步考虑将生物农业作为六大产业的发展之首, 并预计开展“兴农工程”等一系列计划。2012年底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发展生物农业的现代农业的决心, 并为此拟定一系列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作为保障。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给我国农业生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而且“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 将会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从世界范围来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 这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机遇。
(四) 挑战 (t hreat)
1、农业本身的局限性。
由于农业受气候影响波动性强, 生产周期长, 往往存在产量增加但收入不高的情况, 必须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降低生产成本, 保障丰产增收同步。
2、国际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挑战。
近20年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我国的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排名第4位, 但是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仍与其有十年的差距。且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 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国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未来功能基因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此预计各国对于功能基因争夺呈现白热化, 故此将成为继国土资源后的又一可供争端和占有的战略资源。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一) 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对于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而言, 来自资本市场的融资既可以是以银行贷款或者商业信用获得的债务融资, 也可以是来自外部股权融资或者内部留存盈余获得所需的资金。以下是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现状分析, 如表2所示。 (表2)
(二)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首先,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状况分析。表2是随机抽取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在融资方面农业生物上市公司更偏重于股权融资。留存收益作为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内源融资的中流砥柱。看以上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结构, 其中留存收益这种内源融资近3年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9%、23%和21%, 而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这类外源融资近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7%、87%和75%。, 由此可见, 在股权融资中还是外源融资所占比重较大。
其次,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状况分析。债权融资主要包含借款类等间接融资或者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从表2中这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的情况不难推断出,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债权性融资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我国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流通债权主要有国债和公司债。纵观上述十家上市公司, 债务融资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从其资产负债表可分析出从2010年到2013年间债务融资平均可达30%。
最后,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与国外企业有序融资结构相对照, 目前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的实际融资顺序亦是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 而且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这种状况不难解释, 因为从企业经营者自身来讲, 在目前我国未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股权融资的成本核算是不包括代理成本的, 这样一来股权融资的直接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因为股权融资的主要成本来源于股息分红。我国目前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息分红并不高, 而且股息分红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上, 因此不会给企业带来固定的负担。相反, 债务融资是不论企业盈利与否均要支付固定的利息,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固定负担, 而且一般采取债权性的资金募集, 债权人对投资项目审核较为严苛, 而且对资金投向的约束力有较强的刚性。因此, 在忽略代理成本的假设下, 农业生物企业对股权融资的偏好在合理范围内。
摘要:农业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而生物技术是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可靠保障, 因此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国民亚健康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其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 资金严重短缺所造成的科技创新遇到瓶颈、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已成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运用统计数据总结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 从而发现造成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
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微藻生物技术首先出现在日本,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对微藻生物技术研究的增加, 人们发现微藻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特别是能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地上涨, 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影响, 都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索系能源, 来缓解目前的窘境。通过研究发现, 微藻生物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一些能源, 而且生物技术的优点在与清洁无污染, 这就对改善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微藻生物技术的产业前景分析
(一) 重视微藻生物能源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微藻生物技术虽然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环境以及出现的粮食问题, 但是微藻生物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国际上的化石燃料十分的有限, 而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寻找这些化石燃料的代替品是必然的趋势, 如果不能在化石燃料用完之前找到代替品, 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
另外通过对微藻生物的研究发现, 微藻生物技术可以产生生物能源, 这种生物能源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同样解决了能源短缺的问题, 另外伪造技术还可以产生大量的微藻蛋白, 这种微藻蛋白可以作为饲料, 解决一定的粮食问题, 因此对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二) 微藻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
可以说微藻生物技术的产业研究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难度非常大, 而且进行研究周期也会比较长, 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要保证有足够的耐心, 才能让微藻生物技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渐的成熟。而就目前微藻技术的总体情况来看, 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个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和时间, 在短期内微藻生物技术产业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价值都不高, 但是要明确微藻生物技术发展的长期性, 进而保证微生物技术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微藻生物技术的发展策略
尽管在微藻生物技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研究周期上也比较长, 难度也相对较高, 但是微藻生物技术一旦研究成熟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改变目前我国的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微藻生物技术上抢占先机需要采取以下的发展策略。
(一) 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该重视基础研究
我国在微藻生物技术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方面的技术和研究并不成熟,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巩固现有成果, 注重对微藻生物技术基础方面的研究, 切不可急于求成,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推动微藻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微藻生物技术研究重点放在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微藻生物学基础研究, 因为通过对微藻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对微藻这种生物有较详细的了解, 通过系统的研究后才能发现那些有用的微藻, 才能更好的开发微藻的生物资源, 才能更好的了解微藻生物技术的产业链条, 加强对微藻生物技术工程的研究, 提高整个微藻生物技术的水平。
(二) 微藻技术的开发重点应放在高附加值产品上
对微藻生物的技术开发主要是在微藻生物的产业化上, 只有将微藻生物技术更多的产业化, 才能为微藻生物技术赚取更多的眼球, 进而带来更多的资金, 伪造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微藻胡萝卜产品, 在微藻中的杜氏藻, 它的胡萝卜素的浓度非常高, 因此可以将杜氏藻作为开发的重点, 而且这种产品在开发上相对也比较容易, 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微藻生物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整个微藻生物技术的进步;第二种是在油脂类产品开发上, 微藻生物油脂类产品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性的产品, 这种产品在降血脂和抗癌上都有很大作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化石能源的价格同也在不断的上涨的情况下, 加强对微生物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加大对生物能源的研究, 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化学能源, 解决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粮食问题, 可以说对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注重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 通过对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健, 张学成, 胡鸿钧, 王广策.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前景和研发策略[J].科学通报, 2012 (01) .
[2]王鹏, 李阳.分析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前景和研发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 2015 (2x) .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 篇11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差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28-1
0 前言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当前世界技术中无疑是最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技术领域。通过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和通过很多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探索,已经在医疗、环境、食品、化工、新能源的开发等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形成。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科研研究的重点,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发挥重要作用。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被公认为主导核心产业,是我国重点科研战略之一。
1 概述
1.1 生物技术产业现状
生物技术产业是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形成的一种多元化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性产业,是21世纪的核心产业。包括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酶工程等领域。生物技术,是通过对生物体及其成分进行研究,改造,以产生满足人们所需产品的先进技术。
1.2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总体水平逐渐提高,我国教育科研水平同时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一批研究机构和产业基地,跨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也加快向我国转移,吸引了大批海外科研人员,研究专家,以及我国留学人员。由于我国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与国外研发机构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利用目前的政府政策,产业条件,发展形势,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正在明显缩小。
2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完善
我国科研经费属于划拨制,各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研发部门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之下,经费需求异常激烈,投入资金不足的状况经常出现。从而出现申请项目浪费的精力过多,严重影响科技研究的进展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2.2 缺乏创新产品,重复研究开发
近30几年发展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严重不足,进展缓慢,成果稀少。且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单纯模仿仿制国外已经上市产品品种上,或直接引进过来,真正称得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我国生物技术领域近几十年来,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科研路线。大部分机构研发人员,科研人员,在技术不成熟条件下,盲目试验开发,急于求成,缺乏战略性的规划。
2.3 资源裝备落后,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目前用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发展所用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尚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配套的能力。致使产业化能力薄弱,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出现。由于生物技术包括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其成果转化具有特殊和复杂性。
3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生物技术个别领域距离外国先进技术差距在5到10年左右,而产业化的发展则差到15到20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推动局部地方形成生物产业带,提高生物产业综合能力。目前正在兴建的,和已经完成的各类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平台达到近70家。特别是在吉林的长春、通化等地,山东半岛,京津地区,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目前我国有关生物技术的企业超过900家,不过取得的成果,专利较少,难以突破。
4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对策研究
4.1 鼓励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为推动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向前发展,须有效地结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满足市场条件需求,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协调,把我国各方面的优势配置高度集合,使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发挥最大效率。集中力量,全力发展,制定出符合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攻克高技术领域堡垒,稳步推进有关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研发。
4.2 增加投资力度,制定战略规划
生物技术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领域,进行有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还属于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融资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度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4.3 搭建中介平台,培养吸引人才
生物技术产业中介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为各类大专院校,科研企业提供丰富的专业化,多元化信息服务。也可为产品的开展,资金来源,研究方向,专业技术,成果转化,到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托与导向。规范生物产业市场环境,避免企业不良竞争,帮助各个企业的协调发展。从上游的科技研发,到下游生产销售,中介平台的搭建为企业之间起到搭线牵桥的作用。还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资源的优势,现如今我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才,科研人员,鼓励其积极投入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中。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生产企业,除了要注重培养人才以外,还应吸引海外人才。尤其是海外生物技术产业的带头人,科技研发的权威专家,懂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成为我国人才储备的重中之重。通过实现对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2010-2015年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前景预测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 林桂芸.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
[3] 王震.关于加速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N].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06).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 篇12
第一代生物柴油产业走向成熟
第一代生物柴油的原料是动、植物油脂,包括动物脂肪、植物油以及餐饮剩余物油脂(地沟油)和食品加工废油(高温降解、氧化、酸化油)。生物油脂转酯反应生成生物柴油主要有酸碱催化、金属氧化物催化和脂肪酶催化三种工艺,其中最成熟、成本最低的是酸碱催化,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一种工艺。河南省生物柴油企业均采用酸碱催化工艺,但在以下几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一是具有高酸值的地沟油、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难题已经解决,使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回收油脂得到高值利用,解决了食用油的安全问题。二是攻克了连续转酯反应工艺的难题,实现了设备成套化,生物柴油的分批釜式反应器被连续管道式反应器取代,不仅大大降低能耗、缩短工艺时间,还有利于自动控制和降低设备的腐蚀程度。三是高品质航空生物柴油取得重要进展,中试级生产工艺产品达到欧洲航空燃油的质量标准。目前,河南省传统生物柴油年总产能约70万~80万吨,其中,年产5万吨生产线3条,年产万吨以上企业10多家,已经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但是,第一代生物柴油的产业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主要瓶颈是原料来源不足。随着打击地沟油、废油流回食用油市场的力度加大,回收率逐步提高,缓解了原料不足的矛盾,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使全部回收用于生物柴油,仍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种植生物柴油油料植物(如文冠果和麻风树等)也受地域和荒山面积的限制,同时还有收集难、加工难和区域生态恶化的问题。
第二代生物柴油潜力巨大
为了突破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瓶颈,一种数量巨大、可再生的原料,木质纤维素物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秸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木质素纤维资源,然而每年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不仅浪费了巨大的能量,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另外,工业有机废水,大量市政固体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也是一种可观的资源。基于这些原料,微藻、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应用到废物处理和再利用,不仅具有环保意义,同时产生新的可再生能源。微生物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与植物油相似,富含丰富的长链脂肪酸(C12-C18),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因此,使用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尤其是秸秆和其他非粮食原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有效解决食品安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生物精炼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亚太新能源科技集团等单位正致力实现微生物柴油的产业化。目前已经在高产菌株选育、微生物原位转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提高转化效率,尤其是木质素的利用效率。
第三代生物柴油前景诱人
生物质经酸解、热解、催化加氢、脱氧形成小分子中间体后再经聚合反应形成的长链(C8-C16)烃类液体燃料,可称为第三代生物柴油。从化学性质上来看,第三代生物柴油和现在使用的汽油、柴油最接近,是最理想的生物燃料。这种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对原料种类和性质要求低,最容易与石油精炼工业接轨。目前有关单位已经解决秸秆热解液化的效率问题,以及催化加氢工艺条件优化,中试级规模综合转化效率达到20%,即5-6吨秸秆(秸秆种类不同)可产生1吨成品油。但是,这种工艺路线复杂,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尤其是高温、高压设备的安全连续运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生物柴油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