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动画设计

2024-05-27

海洋生物动画设计(精选12篇)

海洋生物动画设计 篇1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全面普及, 大学本科毕业生增多, 就业压力增大的同时, 社会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不但要求毕业生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对于农林院校, 特别是生物工程专业, 一个学科交叉较多的工科性质专业, 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 还要更加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

在生物工程的专业课程中, 《发酵工厂设计》综合性、专业性很强是在掌握基础理论、工程技能及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与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相适应的教学实践环节—发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工厂的全局设计思考能力, 专业性的工艺、设备设计能力, 结合其它实习和设计经验, 完成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基础训练[1]。

一、实施

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外出实习中, 去过诸如食品厂、制药厂等发酵工厂, 对此类工厂有一定的直观了解和感性认识。所以本课程设计所选择的题目为:啤酒、谷氨酸、青霉素、红霉素四类工厂的平面以及工艺、设备设计。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我院教学实际情况, 我将本次课程设计教学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完成:

1. 任务布置

本次课程设计共两个班每班30人。4类题目, 每15人完成一类。每一类题目分成若干个小题目, 抽签决定每人题目。因为本课程设计理论教学时间只有一周, 且要查阅大量资料, 任务量大, 所以课程设计的题目提前两周通知每个学生, 提前着手查阅资料, 最后集中在一周内确定设计方案、进行工艺计算、绘图。

2. 分组讨论

课程设计的每个题目都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更需要每一组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 将每一个题目分成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 由各部分小组成员单独完成。这样, 分工明确, 任务清楚, 又有利于相互协作。具体任务组成见图1。

在所有任务中简单的项目由一人完成, 复杂的由两人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激发、鼓励每组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这样才能将整个题目完成得更好。例如进行物料衡算时, 负责工艺计算的学生要与工艺设计的学生商量讨论确定相应的工艺流程, 否则当工艺流程不能最终确定时, 无法进行工艺计算的各个环节。

3. 任务的完成

整个大任务分成各个小项目后, 由各个任务的负责人之间讨论确定方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各自的任务了, 这需要查阅资料、运用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 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工程方面的工具书, 最后运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完成设计制图部分。这一阶段,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支持学生对新工艺和新设备、新理论的应用和构想, 发散学生的思维, 配合一些新兴工厂的实例开阔他们的视野。

4. 各部分整合

每个题目的各个任务分别完成后, 整合在一起构成整个题目。整合时每一大组的学生根据每个题目的特点从全局观念出发, 配合全厂的设计说明书, 对各自的任务进行局部的及时调整, 必要时, 还要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修改, 最终完成每个题目的设计说明书及全部的设计图纸。这一阶段, 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5. 考核评定

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定比理论课程的考核评定有一定的复杂性, 理论课程的考核参考考试成绩, 参考标准答案评分, 而《发酵工厂设计》课程设计每个题目都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对于工厂的平面设计, 工艺流程方案的确定、设计, 设计图纸的制作等各方面条件的确定因每个设计者所考虑的重点的不同而不同。本课程设计的考核中设计说明书和相关图纸绘制占总成绩的70%, 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参与情况占总成绩的20%, 以一个大组为单位每个学生向全组成员讲解自己任务部分的设计理念占总成绩的10%。最后三部分成绩加权构成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的总成绩。

二、总结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 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来讲要达到: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课程设计的完成使学生认识到要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大量实践的锻炼。

2. 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 切身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每一个题目的任务都需要全组学生同心协力, 共同讨论商量, 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最恰当的结论。而且, 在社会活动中, 很多时候工作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沟通与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很多情况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自己的想法、做法要作一些及时必要的调整来适应大局, 同时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3. 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定中有一项是让每个学生面对自己的组员阐述自己的设计任务, 设计理念。

这个过程考核学生的设计思路是否清晰, 表达是否完整, 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自我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多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在我院进行课程设计教学, 从目前的效果看, 整个的设计过程是比较顺利的, 学生反响良好。因课程设计在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不久,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觉得还有两点不足, 一是设计的时间上, 一周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 只能保证重点环节的设计工作, 这样造成整个设计的系统性、连贯性有所欠缺;二是学生缺乏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实际生产问题相比较的机会, 加之大量的新型设备和工艺广泛应用, 导致学校理论教学滞后, 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明显。如果在设计后期能过针对不同的设计的题目, 带学生去相关工厂比较, 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取得良好的理论学习结果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吴思方.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海洋生物动画设计 篇2

1、布置课下时间进行生物调查,2、根据经验举例,说一说什么调查

活动二:

1、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生物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活动三:课上用一课时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指导评价。最后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活动四:共同探究;

1、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3、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有哪些?

4、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探究 篇3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能使学生的眼、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而且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的锻炼。所以,在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下面我就生物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特点

1.科学性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结果的处理都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随意臆造。高中生物实验科学性的特点是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生物实验一定要讲求其科学性,没有科学性作指导,生物实验的结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没有参考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科学的指导原理。所以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一定要有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涉及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认真考证,这样实验的结果才有科学的依据,才有科学的价值。

2.相互对照的特点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先对实验组加以处理,然后对照组不作处理。对照实验的设计常有如下4种:一是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二是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前后观察,不另设对照组。三是条件对照,给实验组一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不同条件处理。四是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只有通过对照实验,才能有效地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使设计显得严密。因此对于大多数实验,尤其是生理类实验往往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对照实验。

3.单一变量的特点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要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作用。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做到其他实验条件前后一致。这也是生物实验所独有的特点,采用单一变量的方法,往往能够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使实验的结果更加直接了然,能解析更多的生物上的科学道理。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做好准备工作。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3.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6.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 篇4

一、要注意提问用词的准确性

提问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学生, 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回答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提问的语言颠三倒四, 缺乏逻辑性, 用语含糊不清, 学生就难以领略问题的精髓, 从而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此, 教师在提 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笔者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遇到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 请思考一下, 鲫鱼的身体是怎样的?”问题一提 出, 学生的第 一反应是 沉默, 接下来有个别学生开始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到点子上。这样的问题太过笼统, 范围过大,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把问题稍微改 变一下:“鲫鱼的身体呈现什么颜色?它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在鲫鱼身体的表面有什么物质?”这样准确而具体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向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使得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而有效保证了提问的效果。

二、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 习习惯、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客观上造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可以说, 在任何的 班级中, 都存在高、中、低不同层次 的学生。那么, 如何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设计, 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提问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收获和提升。例如, 对于成绩一般的基础层学生甚至学困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浅显的记忆性的问题上, 如“什么是组织”“细胞分裂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这种记忆性的知识不需要他们进行较深刻的思考, 比较容易找出答 案, 从而逐渐 培养他们 回答问题 的信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加工的问题上, 如, “为什么输血前需要先鉴定血型?”这种带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拔高训练;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尖子生”, 简单的甚至是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思维需求了。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综合问题, 或者是一些实践类问题, 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环节, 提出什么样的问 题固然很 重要, 但是在什么时机进行提问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 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提问:在一节课中, 什么时候才适合提问 呢?一般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合用来提问:第一个时间段是上课的一开始, 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提问, 也可以围绕着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 这时候的提问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新内容的讲授做铺垫的目的;第二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进入后半段的时候, 一般来说, 这个时间段, 主要的教学内容已经讲完, 并且学生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疲惫期, 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问,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个神”;第三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结束之前, 这时候的提问主要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住这三个关键时间段进行恰当的提问, 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法宝”。

四、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宝贵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的宝贵而把应该花的时间都省略掉。在课堂提问环节, 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往往立刻就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导致学生在没有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 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事实上, 在教师提出 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当有一个时间差, 我们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候答时间。在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和语言组织时间, 当遇到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能通过候答期间的语气、神态、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海洋生物动画设计 篇5

内容标准:

1.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能力培养

1、培养收集资料及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认识更多的海洋生物并相互交流。

3、用图画表达想象中的海洋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

2、感受生物世界的多样性。设计意图:

《海洋生物》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生物大家庭》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学习了前四课及三年级上学期“探访生物王国”的基础上,学习一些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本课将海洋动植物合在一起,以一个群落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本课通过让学生画出想象中的海洋世界,辨认海洋植物,列举海洋动物和阅读海洋动物资料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生物界纷繁复杂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以及想象力、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本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了解一些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尽量设计一些情景,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然后尽量提供收集和整理资料的途径,并引导学生对收集、整理整理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教学流程: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应用、拓展的探究过程达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各种海洋生物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海洋生物的视频资料、挂图

学生自备颜色笔、课前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如果你有机会和海洋研究人员潜入神秘的海底世界里,想象一下,你会看到哪些海洋生物呢?

任务:有人曾经戏称,地球是一个水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三。你们谁知道,在海洋世界里,生活了哪些生物呢? 目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二、活动一:画出想象中的海洋世界 讨论:分组交流所知道的海洋生物有哪些。画画:各自画出想象中的海洋世界。

展示: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图画进行展示,并让作者适当解说。作业: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海洋动植物的资料。

三、活动二:海洋植物辩真假 出示:课本P75插图。

提问:这里的水生植物,有的是长在淡水,有的长在海洋,你能找出它们吗? 交流:请学生说出挑选的结果与理由。交流:各组交换并阅读课前收集的资料。

评比:评价别人所收集的资料,交流收集资料的途径与方法。

情景:粗心的摄影师把淡水生长的植物与海洋植物混在一起了,你能帮他挑出来吗? 交流:请学生说出挑选的结果与理由。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海洋植物呢?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 交流:组织学生简单汇报。

四、活动三:海洋动物知多少 出示:课本P76插图。

谈话: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图中的动物你认识多少种?请在书中写下它们的名称。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海洋动物,并说说自己怎样知道的。交流: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海洋动物资料及其收集的途径与方法。

拓展:本年级准备开展一期有关海洋动物的手抄报比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确定本组手抄报的内容(如有趣的海洋动物,海洋动物之最等),商量制作方案。

五、课堂小结。

参考资料

海洋植物

海洋中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以生产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从低等的无真细胞核藻类到高等的种子植物,门类甚广,共13个门,1万多种。其中硅藻门最多,达6000种;原绿藻门最少,只有1种。海洋植物以藻类为主。海洋藻类是简单的光合营养的有机体,其形态构造、生活样式和演化过程均较复杂,介于光合细菌和维管束植物之间,在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上占很重要的地位。海洋种子植物的种类不多,只知有130种,都属于被子植物。可分为红树植物和海草两类。它们和栖居其中的其他生物,组成了海洋沿岸的生物群落。此外,海洋植物还包含海洋地衣,它是藻菌共生体。海洋地衣种类不多,见于潮汐带,尤其是潮上带。海洋动物

海洋中异养型生物的总称。门类繁多,各门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可以有很大差异。以摄食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动物及其碎屑有机龟质为生。估计有16~20万种,微小的有单细胞原生动物,大的有长可超过30米、重可超过190 吨的蓝鲸。全球海洋的水体及其上空,从海上至海底,从岸边或潮间带至最深的海沟底,都有海洋动物。海洋动物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3类

①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

②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

③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国海洋生物知多少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的有儒艮、中华白海豚、中华白鲟、红珊瑚、库氏砗磲、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鹦鹉螺、短尾信天翁、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白腹军舰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的有斑海豹、北海狮、北海狗、长须鲸、座头鲸、黑露脊鲸、灰鲸、江豚、蠵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黄唇鱼、松江鲈鱼、克氏海马、文昌鱼、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鹈鹕、鲣鸟、海鸬鹚、黑颈鸬鹚。属于国际性保护的生物种类有鲸类、大砗磲以及珊瑚礁生态系和数十种鸟类。

谈生物作业的科学设计 篇6

关键词:作业 初中 课程改革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93-01

1 学以致用,作业设计应由理论转为实践

生物这门学科中许多现象都是生活中真实反映出来的,学生往往因其平常化而不太留意和重视这些现象产生的缘由,如果在作业的布置方面加以突破,通过理论化的作业形式转化为实践性的作业,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生物学习中应用能力的锻炼: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这一章节的时候,光和色素及温度的变化相互之间的影响问题一直是每届学生讨论的焦点,秋天低温使叶绿素被破坏最终导致落叶变黄,而秋天树叶变黄则是由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比较耐低温的特性导致的,这些观点大家持赞同意见,但提及秋天枫叶变红,学生就持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枫叶中特殊光和色素,有观点认为呈现在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在起作用。对此,教师可适时布置课外实践作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认知力的锻炼;另一方面,让学生课外用显微镜自己观察下,寻找答案。

由此,教师在学生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从理论的解释方面入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钻研学习动力的激发,及时将问题布置成体会型实践作业,使他们在体会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

2 小组型学习,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教育中应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方面的锻炼,组建学习型小组,团结协作完成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正如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计并布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性、应用性、小组合作性作业,是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 精选核心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辅助训练

生物知识翰如渊海,题目繁多,毫无选择盲目去做,时间不允可,学生也会做许多的无用功。教师利用现有资料上的习题要筛选,也可自行设计。生物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熟悉自身的生活环境,了解生物循环及多样性,注重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等。为了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生物兴趣小组的组建,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同时,可以安排兴趣小组开展社会调查,例如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测定酸雨的影响、调查、吸烟的害处等。

4 科学设计实验作业,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质量的高低取决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反思。教师针对每一个实验设计好简洁科学的实验的过程,可现场指导,让学生勤于动手,反思,顺利完成实验,同时作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小结和实验整理,最后以实验报告册的方式将实验情况反馈给教师。

5 适当设计并布置学生完成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课外实践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是生物特点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但教材的设计具有指导性和普遍性,不同的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样,生物学教师要根据校情和学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将课外实践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前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主要目的在于理论强化和引导实践;后者教师则选择学生兴趣所在的现象加以设计作业,目的则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学习型小组创建来讲,课堂上学生往往留有很多疑问,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会中,让学生提出并一同参与讨论,教师指点迷津。

此外,加强学生拓展知识的锻炼,在作业设计中给学生一些相关知识的网站或参考书目,甚至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帮助学生去深化与开拓新的生物知识领域。例如:“植物的构造”单元教学后,自己布置了如下作业。如要求每一位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人类活動破坏或保护生态环境的实例,培养中学生基本的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选做作业依据个人喜好可自己选择,教师不做硬性要求。如“调查惠州市植被状况”,我们就定位为选作实践作业,倡导学生开展调查,教师作好指导和实施建议。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研究 篇7

一、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

1. 明确实验目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 实验目的永远是整个实验设计题中的核心内容。生物实验设计题大致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例如, 为探究光照情况对于植物吸收矿物质元素的影响程度, 通过以下材料及实验用品设计实验, 材料和用品包括:缺少N的完全培养液, 适量浓度适宜的Na NO3, 广口瓶和量筒等玻璃仪器, 生长情况大体相同的多株同种植物幼苗。通过题干可知, 本题属于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情况对于植物幼苗吸收N元素的影响程度, 其中控制变量是光照。

2. 明确实验原理

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实验原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中的学习内容,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课外的延伸知识, 需要学生从题干中理解并运用。实验原理一般指实验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科学原理和相关的实验方法。例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实验题, 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 鸡蛋中蛋清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 通过双缩脲反应, 即使蛋白质与Cu SO4在碱性环境中反应生成紫红色物质。这就是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实验原理。

3. 明确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的自变量, 是实验中可以由实验者直接控制的条件或其他因子, 对实验对象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通过控制实验变量, 可以完成实验的假设, 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实验变量的获取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获取和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分析得出两大类。如“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中, 可以直接找到赤霉素的含量就是实验变量。而在“探究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 由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可以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变量是成熟植物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在确定好实验变量后, 进一步确定因变量, 即通过实验变量的变化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 与此同时, 还应控制其他无关变量条件的一致性, 生物实验应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二、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

1. 选择正确的实验材料用品

生物实验中的实验材料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根据实验设计题题干中的已知实验材料和用品, 通过分析实验内容, 对应实验中的实验步骤, 分别运用实验材料和用品, 除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基本题中所给的材料都可以用上。其二是根据题意课外延伸实验材料, 在自由选择材料时, 应确保材料符合实验的要求, 作用效果明显, 取材方便, 实用性较强。

例如“设计实验探究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 叶片中的淀粉是在维管束鞘细胞还是叶肉细胞中产生”实验中, 题干中已给材料和用品包括健康的玉米植株、碘液、酒精、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刀片、清水、滤纸、镊子、显微镜等实验材料, 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认在检验淀粉时是采用碘蒸气熏蒸叶片法, 还是选择使用酒精先对叶片进行脱色, 在脱色工作完成后, 向叶片上滴加适量碘液的方法。通过已知条件, 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 并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所给材料, 确保实验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

2. 正确书写实验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是将实验设计思路的具现化, 通过考查学生书写实验步骤的能力, 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实验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实验步骤的书写, 应当首先对实验材料进行分组和编号, 实验中的药品、实验中用到的动植物材料都属于实验材料。其次在取材的时候, 应注意剂量、数量、生理和发育状态保持一致, 同时要配备烧杯、培养用器皿、饲养动植物的容器等。在选择器材时还应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 符合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要求, 并且要注意大小等规格要求绝对相同。

例如“验证玉米中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1让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杂交获得F1代备用。2取F1代30株与无色皱缩的玉米杂交。3收获杂交后代的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和比例。除此之外, 若在某实验中操作过于烦琐复杂, 可根据具体情况将该步骤划分为几步详细的步骤。

3. 正确预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最终得出结论

生物实验通过控制实验变量从而使实验结果得到不同的变化。然而对于不同的实验, 实验的预测分析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验证性实验只需要书写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后得到的假设, 应确保实验前的预测和实验最终结果的一致性。另外, 对于探究性实验而言, 应严格确保实验预测的完整性, 根据实际实验过程排除不符合实际的结果。

精心设计课堂 优化生物教学 篇8

一、“兴趣教学”与“快乐学习”相结合

古今中外的不少学者对“兴趣教学”与“快乐学习”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无疑是组织学生高效学习最直接有力的手段。

学生对这一门课有了兴趣还应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笔者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中频频设疑, 让学生在积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的同时, 有认知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和灵魂上的净化。例如, 在讲“基因对生物的性状控制”时, 笔者连续地设置有趣的问题:一对单眼皮的夫妇会生出双眼皮的孩子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少白头”的呢?为什么有的人能卷舌有的人不能卷舌?……问题一出现, 有的学生去观察同桌的眼皮, 有的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有的想去翻书查找答案, 都急不可耐, 迫切地想知道原因。这些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 生物科学离我们那么近, 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 文直则无味。”以此类推:“课至平则无趣。”笔者平时善于抓住学生的“热点、活点、趣点”, 只要点准了“穴位”则立即“出彩”。学生有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 如连续上课会使精神疲劳, 遇到难题时会产生畏惧, 等等。这时任何劝说、压制都是无效的。如, 有一次笔者在推算一道遗传题时故意说:“啊, 太繁啦, 连我都不想做了, 放弃它算了!”学生大笑, 反而坚定了他们做到底的决心。

二、活动与感官刺激相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结果。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里特点, 创设生动、愉快的学习活动, 改变教学手段单一、乏味枯燥的说教,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讲授“人类的神经调节”一节时, 教师提前把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发给几个鲜红的桔子, 让他们吃掉, 第二组也发给他们鲜红的桔子, 告诉他们“只许看, 不许吃”, 第三组只发给他们一张纸, 上面写上“吃黄澄澄的桔子”。再分别让三个组的组员描述各有什么反应, 学生都回答说有唾液分泌, 问:“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正是符合这一特点, 其不断变换的形、声、光、色等, 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讲授“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时, 利用动画演示空气进入呼吸道的过程, 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认识呼吸道的作用。这样通过电教多媒体的演示, 多维度地刺激学生感官,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

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 争强好胜心较强, 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笔者在教学时, 因势利导, 巧妙设疑, 提出一些既有启发性又有针对性、富于问题情境和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盲目性学习为目标性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例如, 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教材、本地生产实际及学习心理, 先把学生带到近郊的蔬菜栽培基地, 面对果实累累的番茄、碧绿青翠的蔬菜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 设计了“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原料、条件?其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蔬菜栽培与光合作用原理的关系怎样?”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源于实际、贴近教材而又高于教材、饶有趣味的问题, 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生物电教课的设计思路 篇9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 各个教学科目也随之有了不同的变化,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课程, 也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用具, 通过一些新颖、有趣、有代表性的图片、动画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笔者就生物课堂电教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确定和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 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其次, 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 不能机械地照搬。

二、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所谓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 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是有一定条件的。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来说, 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指:对电教媒体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点的确定, 对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机的确定。

生物电教课的设计思路 篇10

因此,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选择正确的电教方法, 设计好每一节生物课。

一、确定和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故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 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 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二、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 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 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 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海洋生物动画设计 篇11

荷兰水工作室公司的设计师科恩-奥瑟斯(Koen Olthuis)最新设计了“海洋之树”,这是一种多层复合结构,包括着多层绿色栖息地。这个放置在水域的公园将为鸟类、蜜蜂、蝙蝠和其他小型动物提供宝贵的生存环境,这将为城市环境带来积极的绿色效应。

同时,这项“海洋之树”设计还为水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繁殖环境,奥瑟斯提出这项设计是由于非常难以在陆地城市环境扩展公园区域,他相信河流、海洋、湖泊和海港等开放区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奥瑟斯提议使用类似石油钻塔的海上技术来建造“海洋之树”,甚至认为石油公司应当为城市捐赠“海洋之树”,从而展现石油公司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关注。

这种巨大的海面漂浮塔将通过水下线缆系泊在海底,依据所在位置来调节海洋之树的高度和入水深度。奥瑟斯说:“在水下,海洋之树可为小型水栖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备人工珊瑚礁。这种美丽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环境保护解决方案,同时不会占用陆地宝贵的空间,海洋之树栖息的生物将影响该系泊区域周围数英里的环境。

水工作室公司表示,海洋之树在未来两年之内将完全实现,目前一家保密客户已表达对这一方案非常感兴趣。

(来源:腾讯科技)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主要原则 篇12

一、对照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设置对照组,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但通常采用的有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条件对照(给对照组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要研究的处理因素)、自身对照(实验和对照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可以是不同时间或部位)、相互对照(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等。

1.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例1: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其生理作用。材料有幼年狗、生长素注射液和解剖工具等。

(1)设计原理:利用对照实验法的原理,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的比较得出结论。

(2)实验方法及步骤:略

(3)实验结果:

实验组A:切除垂体后,停止生长。

实验组B:切除垂体后,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长激素,先停止生长,后又继续生长。

实验组C:正常狗,正常生长。

(4)由此得出结论:生长激素是脑垂体分泌的,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

该实验设计,A、B组为实验组,C组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2.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

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例2:某人设计实验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其构思大致如下:

本实验中甲组、乙组之间存在着空白对照,乙组中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存在着自身对照,两组对照中属于对照组的分别是(A)

A.甲组、实验后B.甲组、实验前

C.乙级、实验前D.乙组

3.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例3:“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如下: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 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

例4:农民播种时,不用把种子放正,种子萌发的根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地生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时,根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地生长。

(1)实验题目:植物根的向重力性实验。

(2)目的要求:了解植物根、茎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

(3)材料用具:刚萌发的玉米种子(胚根长0.5cm左右)、培养皿、棉花、滤纸、粘胶带、橡皮泥、剪刀。

(4)实验假设:根的生长与地心引力有关。

(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4粒玉米种子的胚根都向下生长。

不管玉米种子放置方向,胚根始终向下,各组之间互为对照。

二、随机性原则

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出于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偏差。

例5:Mikael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以便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最佳光照强度。实验如下:实验过程:他取几株都有5片叶片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他测定了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他还采用7种不同的光照强度,并通过隔热装置使光线通过而热不通过。

实验结果:

请你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一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说出该实验中的一种控制变量:

(2) Mikael设计的探究实验在各种光照强度变化中分别使用了一株植物。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吗?为什么?

(3)这一实验中Mikael将其中一个装置保持在黑暗中的目的是。

(4) Mikael对探究结果感到失望。他说,“我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哪种光照强度最好?”请你为他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建议。

(5) Mikael要用曲线图表示他的实验结果。怎样最好地图示结果?(在四项备选项中选择)

A.柱形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B.柱形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C.曲线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D.曲线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附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或开始时的CO2浓度或其他合理答案);(2)不好:不同株植物株高、叶片数虽相似,但叶面积等其他方面不一定相同。(或其他合理答案);(3)作为对照;(4)增加若干实验组,使光照强度为普遍阳光的100%及以上;(5) C

三、平行重复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如只改变温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实验,观察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另一方面,任何新发现、新理论的实验依据都必须能够重复,才能为别人所认可,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

前面讲过的随机性原则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的原则就是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孟德尔在植物杂交实验中,选择了七对相对性状,重复做同样的杂交实验,而且每一对相对性状也要重复实验许多次,分别获取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再用其他植物或动物也做一样的实验,进行统计分析,才能总结出遗传的基本规律。

教材中用碘液滴定法测果蔬组织提取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需要重复滴定两次,求其平均值,也是利用平行重复原则使得实验结果相对准确。

四、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考察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等同性原则)。尤其在对照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等同性和单变量原则。

例6: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多雨天气时落叶很容易腐烂。他们为证明某细菌对植物叶片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中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所示:

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C)

A.方案一B.方案二

C.方案三D.三个方案都达不到

此处考察的变量是有无该种菌,该菌成为本实验的单一变量。

五、科学性、简洁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案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验操作比较简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第25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题中给出了两个实验原理: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则血液不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因此具有抗凝血作用。学生根据上述原理产生明确的设计思路。

例如:“细胞质流动观察”实验中,为什么黑藻的幼叶比其它实验材料效果好?1.叶片薄几乎由单层细胞构成;

2. 新陈代谢旺盛,细胞质流动速度快;3.有较大叶绿体。为了有更明显的观察效果,还可进行以下处理:(1)温水中处理;(2)光处理;(3)局部切伤等。

上一篇:企业风险管理分析下一篇:独立学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