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精选12篇)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 篇1
摘要:分析了海洋温差发电的定义、原理和我国海洋温差能资源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国内外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关键技术的发展进程, 指出了海洋温差发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能,海洋温差发电,开式循环,闭式循环,混合式循环
1 引言
伴随着地球陆地矿物燃料的日趋枯竭和污染日趋严重,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将目标转向蕴藏丰富能源的海洋, 并不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以期在开发利用海洋能源的“争夺战”中抢得先机。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海洋大国, 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能已成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在1981年3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会议海洋能小组第二届会议报告中, 分析了海洋能在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供应等条件后, 认为从预测到可行性和近期内的重要性及采取国际行动的必要性出发, 断定海洋温差能转换是所有海洋能系统的主要中心, 并由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温差能资源调查与研究。
2 海洋温差能发电概述
海洋温差发电 (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简称OTEC)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海洋表面的温海水加热某些低沸点工质并使之汽化, 或通过降压使海水汽化以驱动汽轮机发电。同时利用从海底提取的冷海水将做功后的乏汽冷凝, 使之重新变为液体, 形成系统循环。
我国南海海洋温差能储量巨大,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的温差能资源理论储量为14.4×1021~15.9×1021J, 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7.47×108~18.33×108kW, 90%分布在我国的南海[1]。一般而言, 海洋能具有密度低和不稳定的特点, 但海洋温差能是海洋能中能量最稳定、密度较高的一种, 在温差12~20℃时折合成有效水头为210~570m, 已具有相当水力能的强度, 能量密度较高。
3 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开发研究
3.1 国外海洋温差发电研究
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是在1881年由法国人J.D Arsonval[2]提出的。1926年, 他的学生G Claude[3]首次进行了海洋温差能利用的实验室原理试验并于1926年6月在古巴坦萨斯海湾沿海建成了一座开式循环发电装置, 输出功率22kW。
美国于1979年在夏威夷沿海[4]建造了第一座Mini-OTEC 50kW试验性海洋温差能转换电站, 净功率达15kW, 这是人类首次通过海洋温差能来得到有实用价值的电能。1993年, 在夏威夷建成了210kW的开式循环系统[5]。
1981年日本电力公司 (TEPCO) [6]在瑙鲁共和国建造了一座全岸基的闭式循环电站并投入运行[7]。1982年[8], 在日本国内建成了鹿儿岛县的德之岛50kW的温差试验电站。1994年建成新型闭式循环的9kW试验设施[9]。
印度政府将海洋温差能作为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进行开发, 1997年印度国家海洋技术研究所与日本佐贺大学签订协议, 共同进行印度洋海洋温差发电的开发, 并准备在印度国内投资建立商业化的OTEC系统。1999年, 在印度东南部海上运转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1MW海洋温差发电实验装置[10]。
佐贺大学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在2002年被“21世纪COH计划”选中后, 在2003年建成了新的实验据点———伊万里附属设施[11]。目前正在利用30kW的发电装置进行实证性实验。2005年, 印度Kavaratti[12]岛海水温差淡水生产设备, 利用海水温差进行海水淡化满足了岛上淡水的需要。
3.2 国内海洋温差发电研究
中国的海洋温差能储量比较丰富, 但研究工作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天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中心研究所等单位开始温差发电研究[13]。1986年广州研制完成开式温差能转换试验模拟装置, 利用30℃以下的温水, 在温差20℃的情况下, 实现电能转换。1989年又完成了雾滴提升循环实验研究[14], 有效提升高度达20m。1989年, 还对开式循环过程进行了实验室研究, 建造了两座容量分别为10W和60W的实验台。
台湾电力公司从1980年开始, 对台湾岛东海岸的温差能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对花莲县的和平溪口、石梯坪和台东县的樟原等3个初选地址进行了自然环境条件调查研究评价和方案设计, 曾计划1995年采用闭式循环建设一座4×104kW的岸式示范电站, 由于台湾政府能源计划的导向问题而搁置, 一直到2005年因环境污染世界能源危机又逐渐受到重视, 李远哲博士呼吁国人重视能源科技之开发, 展开新一波的海洋温差发电开发任务。
2004~2005年, 天津大学完成了对混合式海洋温差能利用系统理论研究课题, 并就小型化试验用200W氨饱和蒸汽透平进行了研究开发[15]。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了闭式海洋温差能利用的研究, 完成了海洋温差能闭式循环的理论研究工作, 并完成了250W小型温差能发电利用装置的方案设计, 并于2012年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15kW实用温差能发电装置。作为千瓦级试验用温差发电装置, 该项目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空白。
3.3 OTEC系统发展
海洋温差发电试验系统包括开式循环系统、闭式循环系统和混合式循环系统。其中闭式系统从运行工质上可分为单工质循环系统和混合工质循环系统。
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的温水和冰块之间实现温差能至电能的转换, 而这种循环被称为开式循环, 实质是朗肯循环, 其原理示意图见图1。
1964年, 安德森父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循环发电系统———闭式循环发电系统[16]。他们找到了一种对管道设备没有腐蚀、低沸点的工作流体———丙烷, 用以代替海水。工作流体丙烷在闭合回路中反复进行蒸发、膨胀、冷凝, 所以被称为闭合式循环发电系统, 其原理图如图2所示。
混合式循环系统与封闭式循环系统有些类似, 唯一不同的是蒸发器部分。混合式系统的温海水先经过一个闪蒸蒸发器, 使其中的一部分温海水转变为水蒸汽, 随即将蒸汽导入第二个蒸发器, 见图3。
图1和图2所示的开式和闭式循环系统都是单工质循环, 换热由蒸发和冷凝两部分构成, 结构简单可靠, 因海洋温差低其循环效率仅能达到3%左右[17]。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对非共沸氨-水朗肯循环进行简化并计算机模拟, 在温差20℃时, 系统效率相对单工质系统增加6%左右, 系统如图4所示。
佐贺大学海洋能源研究中心的上原春男教授1994年找到了被称为“上原循环”的新方式[18], 见图5。“上原循环”所使用的媒介是氨和水的混合物, 通过把两个循环系统联结起来, 大大提高了效率。
4 海洋温差能利用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海洋温差比较小, 热力循环过程效率低, 因此选取合适的热力循环方式及工质能提高系统发电效率。
(2) 换热器防腐蚀和防生物附着。由于在海水中, 海洋温差系统中的换热器容易被海水腐蚀和海生物附着, 发生腐蚀和生物附着后, 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换热器的防腐蚀和防生物附着是换热器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氨透平的密封问题。由于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在整个系统循环中应当尽量避免氨的泄漏。而氨透平又是整个系统中带动电机高速转动的设备, 因此在保证氨透平内部静密封的密封性外, 还必须保证其与电动机连接处的轴端密封能够很好地防止氨泄漏。
5 结语
在海洋温差发电的未来研究中,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基础方面, 重点研究低温差热力循环过程, 解决小温差下热力循环效率低的问题; (2) 在技术项目方面, 考虑与南海各岛屿开发与建设相结合, 综合海水淡化、养殖、海水空调等技术, 建设温差发电综合利用示范系统。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 篇2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是今后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方向。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新世纪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景。
关键词: 海洋生物药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海洋生物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严重的限制。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搭建的平台,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海洋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生化分离技术等应用于海洋生物领域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1]。
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
(一)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海洋生物药物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作为药物主要来源的陆地生物正面临着被开发殆尽的危险。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药物迫在眉睫。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培养体系。海洋生物处于高盐、高压、低温和无光照的环境中,相互间的生态作用多是通过物种间化学作用物质如信息素(pheromones)、种间激素(kairomones)、拒食剂(feeding deterrents)等来实现,远比陆生生物复杂和广泛,这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体内含有与陆地生物无法比拟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并具有高活性、高药效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3]。
2、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
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是海洋药物开发的基础和源泉。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存在着许多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然而,目前对海洋生物中活性成分的发现还仅仅处在开始阶段,[2]
经过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的海洋生物还不到总数1%,还有大量海洋生物有待于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活性筛选。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等低等的海洋生物。海洋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而且含量极低,建立快速、微量的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以及应用多靶点的生物筛选技术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成分是当前科学家面临的挑战。
(二)开展海洋化学生态学研究
海洋化学生态学是结合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和生态学方法,探讨海洋生物化学防御机制、追踪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源头及其生态学作用,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化学本质。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中活性化学物质在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化学防御机制、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物链关系等,从生态的宏观角度探讨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1、海洋药物基因工程
海洋药物基因工程,是指利用分离自海洋生物的有药用价值的基因或以规模化养殖的海洋生物作为表达受体进行遗传操作,从而大量获得高值廉价的药物。根据其供体基因和表达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方面:
(1)将海洋药物基因转入陆地生物中表达。将药物目的基因重组入适当的载体后,借鉴微生物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可在陆地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中表达。
(2)将来自陆地的药物基因转入海洋生物中表达。某些海藻的养殖,如海带,已经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在产量上相对于某些高产的陆地作物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将海洋生物作为来自陆地的药物基因的理想表达受体,生产人们所需要的药物。
(3)将海洋药物基因转入海水养殖生物中表达。将稀有昂贵的药物基因转入产业化的海水养殖生物中表达,不仅可以获得药物,还可以促进多种优良性状的优化组合,培育海水养殖新品种,带动现代海水养殖业向纵深发展。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克隆的海洋药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存在于某些藻类藻胆体中的藻胆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癌、抗辐射以及促进造血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能提高患癌生物的存活率。秦松等在克隆到别藻蓝蛋白(APC)基因后,将该基因转化到大肠杆菌后获得高效表达基因重组别藻蓝蛋白— — 镭普克(rAPC),该药物具有明显的抑制小鼠S,舯肉瘤的活性,相关的药理药效研究正在进行之中。中国药科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在从鲨鱼肝脏中分离纯化肝刺激物质(sHSS),测定N.端氨基酸残基序列,根据序列分析结果合成简并引物并获得sHSS的cDNA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利用半乳糖诱导,获得了重组产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海洋生物
功能基因组开放实验室从南海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触手毒腺cDNA文库中筛选、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后获得新型重组海葵肽类毒素hk2a,通过建立新西兰兔CCHF模型,给药后可即刻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对心率无明显影响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潜在正性肌力药物[4];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克隆了芋螺毒素(Conotoxin)的cDNA,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药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
目前,在海洋药物的开发研究领域走在前列的是美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在我国,对海洋药物的研究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有6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藻酸双酯钠、甘糖酯、河豚毒素、角鲨烯、多烯康、烟酸甘露醇等;另有10种获健字号的海洋保健品。我国正在开发的抗肿瘤海洋药物有6-硫酸软骨素、海洋宝胶囊、脱溴海兔毒素、海鞘素A(BC)、扭曲肉芝酯、刺参多糖钾注射液和膜海鞘素等药物,但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评价。此外,尚有多个拟申报一类新药的产品进入临床研究,如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D-聚甘酯”和“916”等,国家二类新药治疗肾衰药物“肾海康”等。
(三)海洋生物制药研究展望
21世纪的海洋生物技术,将向着水产养殖、天然产物获取和新能源开发3个方向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兴起,大大繁荣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今后海洋生物制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
(1)开发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用细菌、酵母、蓝藻作为表达系统,选择海洋生物中药理活性强的多肽和蛋白质类物质为突破口,开展基因工程研究,促进基因工程药品的发展。如不仅从受体生物中分离纯化单一成分的目的产物,还可以直接以海产品为口服性药物,进行海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
(2)开发海洋生物细胞工程药物。选择海藻细胞为突破口,通过筛选和改良,选取药用价值高的细胞株,利用相应的生物反应器,进行规模化生产。
(3)增强海洋天然产物的活性。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手段,培育出生长快、活性高、抗病性强的海洋药材新品种,并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海洋药材人工养殖中的病虫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和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药物产业化的主导技术和关键手段,随着生物技术向海洋生物研究领域的渗透,必将加速海洋药物的产业化进程。
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化,应当坚持“务实、高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鼓励和
宏观管理,增加在海洋生物技术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间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各自在人力、智力、财力上的优势,协调合作,重点发展几个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最终形成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反过来支持和促进基础研究这一良性循环的局面。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海洋药物的研究,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制药的模式,解决了海洋药物开发中规模化和合理化的矛盾,使生物技术制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海洋科学和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可持续地开发海洋资源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姚文兵、吴梧桐 生物技术制药概论(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关美君,林文翰,丁源.海洋药物一二十一世纪中国药学研究的新热点.中国海洋药物,20Ol,20(1):1—5
[3] 相建海.跨越新世纪的海洋生物高技术前沿.高技术通讯,2000,10(7):1—4
探究水工技术发展与展望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堤坝;云南省
前言:水利工程作为调配水资源的一项工程,其对整个社会而言有着很重大的意义。通过合理调动地表和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平衡分配。其通常会修建渠道、堤坝、水闸等等。随着水利技术的逐渐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水利技术的研究和展望是非常必要的。
1我国水工技术概况
我国的筑坝历史非常久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知名的水电站工程(石龙坝)在云南省建立,带动了整个水利领域的发展。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具有超过80000座已极具规模的堤坝,处于世界提拔數量之首。自21世纪开始,才逐渐出现了海拔较高的大坝(h大于等于0.2km)。闻名中外的三峡大坝长约2300多米,其是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葛洲坝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枢纽项目,其泄量最高值为110000立方米/秒[1]。由上可见,我国的水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每年都为整个世界的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云南省水利技术的发展
牛兰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云南省目前为止投资最多的一项工程。其位于昆明,主要是以合理分配、科学运用水资源为主。该工程是由德泽水库、干河堤水泵和诸多运水线路构成。以下以牛栏江滇池为例,对其工程所采用的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2.1超高坝筑坝技术
云南省的水利技术自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其石龙坝也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水电站,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省内的水利技术较高。其超高坝技术通常分为重力大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拱坝等。这种技术在使用时能够更好地与土地状况相协调,并有比较良好的抗震能力,其组织坚固,引流排水,是一种危险率较低的技术。牛栏江—滇池采用了这种方式修建了德泽水库,其大坝高142米,共存有44800万m3,坝身采用混凝土碾压的方式[2]。在大坝建成之前,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曾对该地区的地质、地形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周期,其对于勘察量的要求较高。
2.2泄洪技术
昆明市自建立此补水工程后,在对其泄洪功能深入研究,并获得了有效的结论。其水坝建立充分结合了高坝大库的优势,加强了对其泄洪功能的还总是。由于云南省的地势崎岖,且地质条件复杂,在对工程的控流方式、抗腐蚀方法等有着极大的考验。其在修建时,利用很多不同形式的消能途径,实现了对大坝的高效流水空蚀的控制,并利用抵御腐蚀和冲击能力极高的建材进行高坝的修建。目前,牛栏江—滇池项目的坝头较高,且能够承载大量水流,水流直径大,具有极高的泄洪能力。
2.3处理复杂地基技术
云南省历来的水利石坝工程都面临着形变、断裂等问题,因此采用处理复杂地基方式能够降低这些现象产生率,提高安全性能。牛栏江作为金沙江分支,其水流区域占地较大,但是对水的利用效率低(仅为16%左右)[3]。为了防治这一现象,此工程其修建了防渗设施,采用稳固、防滑的技术提高大坝的灵活性,让其更好地与地基条件相适应。其在地基较弱的区域使用了补强与抵漏技术,避开会影响引水和大坝安全的区域,如没有办法避开,则调整受力方式,让坝基更加坚固而不会轻易扭曲。
3全国水利技术展望
如今,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逐渐出现能源短缺和用水紧张的问题,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加深。因此水利工程愈加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如今,很多水利工程相继建立,如知名的溪洛渡、双江口等等。基于南水北调,引水工程逐渐走入了偏僻的山区,而这些地区通常地势险恶、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对水利技术有着极大的考验。国家应加大对此方面技术的研发,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高坝、石坝、混凝土重力坝高度超越300米的目标,提高修建适应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结论:水利工程自出现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已有超过8万座堤坝,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修建水利工程过程中,水利技术是核心,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分配水资源的目标。在原有的复杂地基处理、超高坝筑坝、泄洪技术基础上,实现抗风险能力更强、地质适应力更好的技术提高,让水利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处于环境险恶、崎岖的水利工程中,提高我国水利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汪俊波,郭俊文,马剑民,等.华能集团公司水工技术监督工作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3,09(02):222-224.
[2].“火电厂水工技术监督导则”通过专家评审[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1,02(09):359-420.
[3]佟佩华,吴双成,王占琴,等.南旺运河枢纽工程600年前水工技术至高成就[J].中国文化遗产,2011,06(04):129-136.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篇4
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1.1 确定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指标
海洋经济的发展, 包括海洋产业发展和经济容量两大方面。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 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 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 转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1]。经济容量则是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因此, 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指标的选择, 以海洋产业值为主, 从影响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入手, 同时对各因素指标进行排序, 按照各个指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 对其分配不同的权重。具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运行是处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之中, 其影响因素数量较多, 同时大部分又难以定量, 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 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 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因此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将是明智的选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1.3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细化指标赋权
用AHP法确定各细化后的指标权重, 计算过程不在赘述。经一致性检验, 各分析对象的层次总排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权重排序如表1所示。
2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分析预测模型
2.1 对细化指标的解释
在确定了要考察的指标后, 下一步就是对指标进行量化, 下面列出对各个指标具体的量化方法。
海洋产业总产值 (C1) 用来描述山东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 通过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历年数据的比较, 可以描述海洋产业的发展演变过程。
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 (C2) 用以描述山东沿海地区7地市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是分析山东海洋经济发展, 衡量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水平的重要指标。
集中化指数 (C3) 该指标用以描述某类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程度, 以反映该产业的集群化优势, 集群化发展是海洋产业的未来走势, 因此也是我们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 I为集中化程度指数;N为某区域某部门产值;A1为整个地区某部门产值;M为某地区全部产值;A为整个地区总产值。I值越大, 工业在某些部门的专门化程度越高。
海岸人口压力 (C4) 反应海岸带的经济容量压力, 即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为:海岸人口压力指数=沿海人口数量/经济人口容量。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 表示人口容量超负荷;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 则表示人口容量相对富裕。经济人口容量指相应于地区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口容量。山东地区经济人口容量=山东沿海7地市国民生产总值/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山东沿海人口密度 (C5) 用以描述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人口压力。由于海岸带自然条件特殊, 生态环境脆弱, 可承受的人口压力有限, 但城市的发展使得人口过于密集, 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每一个细化指标来说, 反应的均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 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都不能完整地反映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全貌, 但又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因此, 需要将它们进行组合, 归纳出一个可以反映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2.2 各细化指标的结果分析
在确定了细化指标和指标整合的框架后, 下面就对各个指标进行赋值。为了更好地反映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轨迹与未来发展趋势, 笔者采用的研究区间为2001—2009年, 依据前面列出的计算方法, 各指标的赋值情况如下。
海洋产业总产值 (C1) 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其中2009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2可以看出,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海上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2001—2009年, 山东海洋经济总产值由787.03亿元增加到6 038亿元[2]。然而在海洋产业总产值连年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山东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 (C2) 增长速度相对较慢[3], 并且在2007年开始回落 (图3) 。这一方面说明海洋经济在全国各沿海省份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集中化指数 (C3) 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以及《山东省统计年鉴》。从图4可以看出山东省海洋产业集中趋势正在逐步增强, 并在2006年之后开始保持稳定, 这为山东海洋经济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海陆统筹、资源整合的蓝色经济区战略奠定了基础。
海岸人口压力 (C4) 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 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 表示人口容量超负荷;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 则表示人口容量相对富裕。从图5可以看出, 山东省海岸人口容量一直比较富裕, 最高为0.584 (2001年) , 并处于总体下降的趋势, 但2007年后开始缓慢增加。
山东沿海人口密度 (C5) 统计数据均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 为山东省沿海7地市历年人口密度 (图6) 。
从图6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沿海人口密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这对于沿海的生态环境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2.3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指标的计算
以上是对各项细化指标的解释, 通过分析可以更为准切地了解每一个细化指标在反映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状态中的作用, 每一个细化指标都反映了海洋经济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层次分析法, 将各类指标加以整合可以得出一个反映海洋经济的更为全面和直观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前面已经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 因此, 下面将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归一化运算, 包括无量纲化处理和对负向数据的处理[4]。表2为处理后的数据。
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 无法直接进行运算, 因此在处理原始数据时, 首先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无量纲化处理, 在目前的各种文献中, 有3种不同的方法:极差正规化法、标准化法和极值处理法。极差正规化法对于数列区间偏大的指标, 会降低其在总体中的权重, 而标准化法会消除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 因此经标准化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 导致综合评价的结果不准确。因此, 这里采用极值处理法, 可以同时保证数列的单调性、差异比不变、平移无关、缩放无关和区间稳定性[5]。这里采取极值法进行无量纲化, 以保持原数列的分布规律。最后得出的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如图7所示。
采用极值处理法进行无量纲化的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各指标, 其值处于0和1之间。图7为各指标经过权重计算之后得出的2001—2009年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图, 从图7中首先可以看出山东省海洋经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即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2009年略有下滑;其次, 可以通过发展指数变化趋势, 预测今后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尽管在2008年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出现回落, 但是从山东海洋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总体趋势来看, 以及随着蓝色经济区战略的逐步展开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的确立, 山东海洋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期。
3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预测与展望
3.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山东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经典缩影, 海洋经济更是作为山东经济复苏的标志和动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海上山东”以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经过海陆统筹促进了整个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6], 到2009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 000亿元, 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因此, 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当前山东省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当前,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尚未彻底结束, 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巩固, 尤其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刻不容缓。山东像全国一样, 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着体制、结构、产能过剩、内需持续扩大的基础不够巩固、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够等突出问题, 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7]。
在这种形势下, 山东海洋经济能否实现遏制经济增长下滑势头, 实现逐步回升, 2010—2011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以及世界银行 (WB) 等机构2010年的预测, 在亚洲经济率先复苏、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复苏的带动下, 整个世界经济将在曲折中复苏向好。在这一大背景中, 由于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将在继续保持长期增长基本面的前提下, 不断巩固经济增长回升的基础[8]。2010年和2011年分别作为“十一五”末年和“十二五”第一年, 是事关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取向的重要时期, 也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3.2 202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预测
表3为2001—2009年山东海洋产业总产值, 以此作为原始数据, 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 利用累加生产序列建模, 计算过程不再赘述, 可以得出2010—2020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预测值见表4。从预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于成长期, 而随着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开展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提高, 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效率必将不断提高, 因此, 在未来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其产值高于上述预测值也是完全可能的。
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把海洋经济作为全省经济最大增长点来加以培植, 推动海洋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9]。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 145亿元增加到3 000亿元, 年均增长20%以上, 占全省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到2020年, 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 000亿元, 占全省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 还必须克服海洋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带来的资源高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契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3.3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展望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来山东考察时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 为山东半岛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到进入21世纪后相继提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山东省海洋经济战略逐步形成了区域发展格局, 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深刻变化。但是, 在这些战略构思中, 始终没有一个以统筹海洋与陆地资源、产业与区域经济, 以整合陆地与海洋两大发展空间, 以海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的海陆统筹, 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全面发展的战略。因此,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讲话, 指明了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任务、正确道路和本质要求。并且又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对发展海洋经济的科学阐述基础上, 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目标要求。这其中蕴含了海陆资源、产业、经济统筹, 海陆两大发展空间整合, 以海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的陆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内容。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山东省政府的努力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前已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实现路径的试点区域, 山东省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 将用两年左右的时间, 围绕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等现实需要, 在黄渤海区域先试先行, 这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国家推动层面。根据“试点”安排, 山东省将和浙江、广东两省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海洋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服务能力建设与区域海洋综合管理、规划跟踪与政策实施评价体系建设等六大领域展开先试先行[10]。
4 结束语
山东省应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为契机、以建设蓝色经济区为目标, 争取经过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 将山东省建设成为以海洋经济为显著特征的区域经济示范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海洋高端制造业中心、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海洋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全国发挥高端海洋产业中心和特色现代海洋服务业中心功能, 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 为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文章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分析海洋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计算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 对近年来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得出进入21世纪以来, 山东省海洋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尤其是2004—2008年增长迅速。但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出现回落。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得出2015年和2020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0350亿元和14106亿元, 而随着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开展和海洋开发技术的提高, 海洋经济发展效率与速度必将不断提高, 因此, 在未来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其产值高于上述预测值也是完全可能的。
关键词: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分析,展望
参考文献
[1]刘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管理, 2008 (3) :32-35.
[2]山东统计信息网.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02-26) [2011-04-25].http://www.stats-sd.gov.cn/disp/tjgb.asp?aa=1100201000.
[3]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2009.
[4]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 2003 (4) :24-25.
[5]郭亚军, 易平涛.线性无量纲化方法的性质分析[J].统计研究, 2008, 25 (2) :93-100.
[6]孟庆武.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10 (4) :144-148.
[7]孟庆武, 赵斌.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山东渔业发展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7) :34-38.
[8]张卫国, 王志东, 李善峰.山东经济蓝皮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9]孟庆武, 孙峰德, 宋建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6) :70-75.
海洋生物与未来发展 篇5
摘要:海洋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也经不起我们人类无尽的索取。海洋生物,人类同样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在开发海洋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海洋生物的持续发展。本文讲述了海藻和轮虫这两种海洋生物的特性和生存现状,海洋生物的未来发展、为什么要保护和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还有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关键词:海藻 轮虫 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1、海藻和轮虫的特性和生存现状 1.1海藻
海洋植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孢子植物的海藻和种子植物的海草、红树林等,而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海藻,顾名思义,是生活在海洋的藻类,是一类海洋孢子植物。海藻类的分布极其广泛,在海洋中凡是潮湿的地带到阳光到达的水域都能找到他们的踪迹。
全世界现有海藻记录6495种,而我国沿海已有记录835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8.。① 海藻按生活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浮游生活型:常见于单细胞和群体的浮游藻类,一般属于较小型的海洋藻类,例如甲藻、金藻等;②底栖附生生活型:常见于红藻、褐藻和绿藻,附生在基质或其它物体上。另外,根据藻体繁殖后代的方式,也可分为一年生、多年生、丝状体过渡和休眠过渡等几种类型。②
海藻的主要特征既指鉴别特征,包括细胞学特性、光合色素、贮存物质、细胞壁结构、组成成分以及鞭毛的类型和生着部位等。它是无维管束组织,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现象;不开花,无果实和种子;生殖器官无特化的保护组织,常直接由单一细胞产生孢子或配子;以及无胚胎的形成。由于藻类的结构简单,所以有的植物学家将它跟菌类同归于低等植物的“叶状体植物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藻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钙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抗病毒的活性。可抵抗辐射,是世界公认的抗辐射辅助治疗食品。它有大量的叶绿素,可净化血液。清除体内毒素和清洗直肠。经常食用可清除色斑、柔嫩肌肤、防止皮肤粗糙,廷缓细胞衰老。③ 1.2轮虫
目前全世界被描述的轮虫种类达2000种以上,我国已报道的轮虫亦已超过400种,在已报道的轮虫中,95%为淡水种类。④
轮虫形体微小,长约0.04-2毫米,多数不超过0.5毫米。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及尾部。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组成的、能转动的轮盘,形如车轮故叫轮虫。轮盘为轮虫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躯干呈圆简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腊。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粘液,借以固着有其他物体上。雌雄异体。卵生,多为孤雌生殖。
轮虫广泛分布于各种各样淡水水域中,在海洋、咸水中种类不多、数量很少。在江河中,由于流速较快,不利于喜好浮游或附生轮虫的生活,种类、数量也相当贫乏,水坑、水塘等间歇性水体,也因生态因子的变化,仅适合于一些生态耐性大、生殖性强的种类。轮虫主要分布于湖泊、水库中,尤其是水生植物茂盛的沿岸带,种类特别丰富,一般以周丛、底棲生活种类为主,而敞水区则主要以浮游生活的种类为主。⑤
轮虫是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例如,中国特有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半咸水的梭鲻鱼,海水的牙鲆、黑鲷、对虾等,在培育幼苗中均以轮虫作为幼体的主要食物。在渔业生产上有颇大的应用价值。轮虫也是一类指示生物,在环境监测和生态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2.海洋生物与未来发展
民以食为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首选目标就是向大海要食品、要优良蛋白和精细化工产品。在浩瀚的海洋与广阔的滩涂开展生物资源的增养殖和深加工,正在和必将形成潜力巨大、意义非凡的21世纪的“蓝色农业”。但我们必须看到,整个人类对于海洋科学的认识还非常肤浅,21世纪海洋生物学发展面对着严峻挑战。我们应该科学应用海洋生物来造福人类并且要共同维护海洋生物的持续发展。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蓝色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今后的海水养殖业一定要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洁净化和高质化,最终实现海水养殖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先要树立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及生态意识,平衡沿海各种经济的需要,不同产业在生态、社会及经济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二、以养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一步科学地调整已养海区的产业结构。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养殖对象。科学地开展浅海和滩涂多品种、多元化的综合养殖,特别是适当加大大型藻类的养殖面积,有助于养殖海区环境的改善。
三、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
目前,进行海水养殖的苗种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其遗传基础还是野生型的,生长速度,抗逆能力乃至品质质量都急需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而加以改进。必须实现养殖对象的品种化,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促进苗种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种质衰退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选择育种是育种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四、运用高新技术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①海水增养殖技术研究 ②海洋生物代谢研究
③海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治理研究
④建立海洋生物利用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研究
五、实施“外延稀养”战略,减轻养殖对近岸海区的环境压力。
随着鱼、贝、藻等养殖区的外移,近岸区的养殖密度将得以有效的解决,甚至完全可以实施内湾和近岸数公里海区内禁养,此举将明显减轻浅海养殖对沿岸浅水区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浅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保护。实施深水养殖战略,还沿海地区以青山绿水,也将有利于我国沿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⑥
3.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命系统与海洋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的作用巨大,其服务功能及其生态价值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只注重其直接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而忽略了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对海洋资源无序、无度的开发利用,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能力降低。⑦
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例如近海区域的酷渔滥捕,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对沿海湿地的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⑧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迫在眉睫。
一、防止海洋污染
防止海洋污染,这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海洋环境(水体、底质、海滩等)的污染损害,使海洋生物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是防止海洋污染。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在现有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则我国近海三分之二以上的海域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使近岸河口区的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局部污染严重的海区也可得到治理。同时要建立特别的保护制度和保护区,加强海洋自然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的排放,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视国际和区域性合作。不然,海洋被污染时,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海洋动植物,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身利益。
二、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等原因,许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因而引起了科学家和渔民的关注,他们纷纷呼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确保海洋生物资源永续利用。
海洋环境污染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各地海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区,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大量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渔民的经济损失严重。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胶州湾2 600亩养殖区曾经有 40%遭受污染,大量生物资源死亡。如果海洋环境污染的趋势得不到控制,必将严重威胁近海的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渔业的发展。
过度捕捞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海洋生物资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大黄鱼,70年代最高年产量为19.6万吨,而到1987年只有1.2万吨。⑨ 保护是为了永续开发利用,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不仅仅是为了让海洋生物有个可以栖息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① 张水浸 中国沿海海藻的种类与分布.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 ② 相建海.2002.海洋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39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24499.htm ④ 刘健康.2002..高级水生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5 ⑤刘健康.2002..高级水生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4-205 ⑥相建海.2002.海洋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72-274 ⑦陈娜 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估价值 ⑧中国人大网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 篇6
关键词:录井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一、录井技术概述
(一)含义
录井技术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前者包括岩心录井技术、岩屑录井技术等,后者包括气测录井技术、荧光录井技术等。简单来讲,地质录井可以看作是一种通过收集井下信息判断油藏资源情况的技术。借助此项技术获得的信息比较可靠,因而判断的准确率也就比较高。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油田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还可以为资源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鉴干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人。
(二)技术现状
我国的油田勘探中比较常用的录井法有下述几种:
1、岩屑录井。此种方法在勘探工作中应用较广,结果也较为可靠。钻井时产生的岩屑可以将地层的含油情况如实的反映出来,属干真实资料,对干实现油层的准确辨别具有重要影响。对干勘探人员来讲,岩屑是一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资料,只要简单分析岩屑的状况,就可以获取岩层信息。一般来讲,如果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岩屑为褐黄色且味道芳香,就说明此处有油气资源存在。此种观察法比较简单但科学性较高,因此广为应用。
2、钻井液录井。此种方法指的是通过对钻井液进行抽样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料。一般而言,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依据是密度和烃类气体含量。在钻井时遇到油气层的情况下,钻井液就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密度下降、流速加快、产生气泡或者油花。
3、钻时录井。由干砂岩与泥岩存在巨大差别,所以,钻井时如果从泥岩钻到砂岩,含油量就会发生改变,由此造成的钻时减少,就是此种方法的分析依据。在一般的油田勘探工作中,此种方法多用干明确含油量。
4、荧光录井。此种方法指的是通过发光岩屑量分析获得含油量信息。通常而言,岩屑含油多呈现黄色,依据含油量的高低依次为金黄、浅黄、亮黄、暗黄、棕黄。所以,如果岩屑为金黄或者亮黄色,就说明其含油量比较高。此种方法也属干观察法,但同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5、气测录井。严格来讲,此种方法与钻井液录井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以密度和烃类气体含量为分析依据,但不同之处在干,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气体含量以及气体所占比重的方式进行勘探结果判断。
二、录井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做好录井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的技术结构体系
录井技术以录井基础理论为依托,积极推进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各种参数传感器理论、信息分析评价等基础知识的研究,努力构建起现代的录井技术结构体系,实现录井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做好钻井技术与录井技术之间的同步发展
做好钻井技术与录井技术的同步发展,以使录井技术能够更好的为钻井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数据,从而更好的为钻井过程中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避免钻井技术与录井技术之间因发展差距过大而相互影响。
(三)提高录井技术的时效性
做好录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钻井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录井技术能够随着钻探过程对井下进行勘测,因此,在钻探过程中对地质构造进行勘测,并确定钻井是否含有油气层等是其他测井技术所不具备的。现今所使用的录井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大部分都是间接的,比如说通过对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岩屑依靠钻井液带出后,进行样本收集、采样、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数据,这一过程与井下钻井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同时在样本收集的过程中由于各层之间的岩屑混在一起,对有用岩屑的识别、分辨和定位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从而影响对钻井的定量分析。为提高录井技术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应当在录井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注意缩短钻井录井测量中所产生的“时间差”,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录井数据的外部影响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录井技术应用发展中,应当考虑钻录的可行性以及评价等,提高录井技术数据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四)提高录井技术的信息化、定量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量化的产生将会变得比以前更为灵敏、准确,并积极研究实现对未量化参数的研究,争取实现对未量化参数的量化。实施量化的过程应当发挥科学技术在量化过程中的应用。
(五)做好多手段评价技术在录井技术中的应用
录井技术现今主要包括综合录井、现场化录井以及定量荧光录井等多种评价手段,以上各种手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方向反应了钻井下地层、油层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做好各种录井技术评价手段的应用分析是录井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结语
录井技术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应用历史,曾经为我国油田勘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实际来讲,此项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使得我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相关产业得以发展。所以,该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勘探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需要不断的结合实践经验,充分了解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根据钻井的实际情况,在录井技术的时效性、定量化与信息化水平、评价手段方面进行提高,不断提升录井技术的整体水平,促进录井技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昂,袁志华,张玉清,张建平,赵红燕.元素录井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勘探中的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5,02:23-26+3-4.
[2]王峭梅,杨永灵,张坤贞,刘海霞,高伟鹏.中原油田录井技术系列研究与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06:24-29.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 篇7
APEC海洋中心成立
海洋是APEC区域的重要空间。APEC各经济体水产养殖量和渔业捕捞量分别超过全球总养殖量和捕捞量的90%和75%, 同时, APEC区域也消耗全球鱼类产品的70%。APEC各经济体都是环太平洋国家, 旅游业和水产业等依赖海洋资源的产业以及这些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是实现APEC地区经济繁荣和提高该地区生活水平的关键。加强亚太区域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 对促进亚太各经济体社会经济的平衡增长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贡献。
我国海域广阔, 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需要不断加强海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与保障功能。利用APEC等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 对于保障国家海洋生态安全,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经济合作机制, APEC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动海洋经济技术合作,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为落实APEC领导人宣言及海洋领域的行动计划, 促进APEC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6月, 在秘鲁召开的APEC海洋资源保护工作组第23届年会及渔业工作组的第9次联合会议上, 中方代表正式倡议成立“APEC海洋中心”, 美国、泰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作为共提方并积极响应, 倡议获得了与会经济体的一致通过;2010年10月, APEC第三届海洋部长级会议正式将海洋中心成立的内容写入APEC海洋部长《帕拉卡斯宣言》;2010年11月, 《APEC第二十二届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中明确指出欢迎在中国建立“APEC海洋中心”;2010年12月31日, 中国国家海洋局批复同意该中心设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11月1日, APEC海洋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李克强副总理发来贺信, 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外交部吴海龙部长助理共同为APEC海洋中心揭牌,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Larry Robinson副局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倪岳峰副省长、厦门市人民政府潘世建副市长等在内的中外嘉宾共约200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APEC海洋中心是中国在APEC框架内设立的首个海洋合作机制。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成立大会上就亚太区域海洋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提出倡议, 即加强海洋经济合作, 探索绿色增长模式;深化海洋减灾防灾, 建立区域合作体系;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实现海洋多种效益。APEC海洋中心的成立, 对落实APEC领导人宣言及海洋领域的行动计划, 提高海洋在APEC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与保障功能, 加强APEC区域的海洋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平, 促进APEC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工作成效
根据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的2011年活动要求, 以及APEC海洋中心的2011年工作计划, 在国家外交部与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 APEC海洋中心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参与在京举办的APEC海洋中心成立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参加2011年APEC海洋资源保护工作组和渔业工作组联合年会;借助依托单位即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优势, 积极拓展国际交流网络, 与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北等经济体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论坛培训平台初具规模, 2011年举办了APEC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APEC蓝色经济论坛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与十多个APEC成员经济体建立了稳定的联络员网络。主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参加APEC海洋资源保护工作组年会。2011年6月6-9日, APEC海洋资源保护工作组和渔业工作组联合年会在印尼召开, 21个经济体中有14个经济体派代表参加, 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尼、秘鲁、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以及APEC秘书处代表等, APEC海洋中心三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针对两个工作组合并, 并对合并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包括合并后工作组的名称、工作目标、职责范围和选举工作组带头人等。在会议上, APEC海洋中心代表介绍了中国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和海洋污染防治等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法规以及取得的成效, 获得了与会代表的认同;中心代表还汇报了APEC海洋中心的工作进展, 特别是2011年度活动计划。在会上, 中方积极响应并推动了新的“海洋与渔业工作组”的形成。
举办APEC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2011年9月10-16日, APEC海洋中心在厦门举办了2011年APEC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 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墨西哥、智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香港、越南和中国等9个经济体的学员, 由中国和美国NOAA专家担任教员。培训班的举办扩大了我国海洋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实践案例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文献资料的受益范围, 对厦门市文明城市形象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的经验在国际上的分享;与多个经济体 (如泰国、印尼、秘鲁等) , 特别是与美国的代表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联络关系, 充实了APEC海洋中心的国际联络员网络, 为中国与各经济体的未来合作提供了资讯渠道。
举办APEC蓝色经济论坛。2011年11月4-5日, APEC海洋中心在厦门举办了“APEC蓝色经济论坛——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增长”活动, 本次论坛吸引了APEC成员中9个经济体的代表参加, 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中国台北, 此外, 政府管理人员、科研机构工作人员、高校师生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以及非政府组织 (NGO) 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通过论坛与会人员的研讨, 对“蓝色经济”这一新兴理念达成了六点共识, 并倡议APEC成员基于共识共同推动海洋蓝色经济发展, 促进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上实现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
2011年, APEC海洋中心在起草发展战略规划、组建工作团队、网站建设、编制APEC海洋通讯及组织策划公益活动等方面积极拓展, 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外交部2011年召开的APEC项目申请暨相关机制发展交流会上, APEC海洋中心应邀作大会交流发言, 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2012年工作展望
当代全球海洋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竞争与合作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APEC海洋中心成立大会上提出了中心近期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即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管理能力建设, 推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 不断提高沿海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倡导蓝色经济发展理念、实现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2012年年初, APEC海洋中心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珠海召开, 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APEC海洋中心管委会主任陈连增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外交部中国APEC高官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财政部经建司相关负责人分别讲话。与会管委会成员对APEC海洋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设性建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APEC海洋中心发展规划、APEC海洋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2012年, APEC海洋中心将结合自身职能优势, 围绕APEC区域海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对2012年海洋工作的重点任务部署, 根据中心管委会第一次会议的具体要求和安排, 重点在三大方面开展工作。
开展具有影响力的研讨培训活动。重点办好海洋生态健康与蓝色经济国际研讨会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 利用APEC海洋中心的论坛培训平台, 总结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APEC经济体的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推广先进的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举办海洋生态环境与监测技术研讨会, 进一步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创新理念与技术的应用。
加强与APEC各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等相关活动, 在现有合作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俄罗斯承办的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年会等会议, 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地缘区位优势, 在APEC框架下, 扩大对台海洋科技交流, 举办两岸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研讨, 深化海峡两岸的海洋科技合作。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论坛培训平台”“示范实践平台”“咨讯服务平台”等三个平台, 以及“专家网络”“联络员网络”等两个网络的建设, 为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打下基础;加强基础设施与人员能力建设, 推进培训交流野外考察实践基地, 加强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专家网络与信息平台建设, 开展APEC海洋领域基础性工作研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APEC海洋中心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现代海洋工程的展望 篇8
关键词:海洋,工程,展望
地球表面70%为海水覆盖, 海洋的经济潜力无限广阔。
海洋上涡动的巨大洋流是影响世界气候模式的主要因素, 研究世界气候的运作模式可以提前预告气候灾难, 从而可以节省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海洋气候及洋流的变化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具有极大影响。洋流的循环能改变地球热量和导致季节风的变化。海洋气象学家称, 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了海洋的变化, 人类才可能使天气预报达到100%的准确。
海洋蕴藏着镍、铁、锰、铜和钴等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丰富矿产资源。海洋中还沉睡着诸如石油、贵金属等无数的天然资源。海洋也是最大的渔场, 有朝一日营养丰富的鱼类将成为人类的主食。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还在分析深海细菌、鱼类及海洋植物, 希望找到一种能为制药业创造奇迹的物质, 使海洋成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
对海底的考察, 还能解开地球气候演变之迷。海底沉积了大量远古时代的生物, 由于受到海水的保护而使它们免遭破坏。对这些古生物的研究, 能了解过去年代里地球气候变化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由此能推定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环境科学家认为, 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粮食、能源和保护、改善环境。而这些都能够通过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解决。海洋中蕴藏着无数可利用的生物和植物, 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水深500米以上的海域表面, 表面资源由于过度开发面临枯竭, 而海洋的中层循环和深层循环很少得到开发利用。
所谓现代海洋工程, 主要是指海洋环境检测和预报技术, 海洋工程结构及施工技术, 海底结构及新材料的研究, 以及声学定位、遥控等技术的应用。海洋开发可以分为海岸、海上、海中、海底四部分。一系列新的概念也将由此应运而生, 诸如海上农场、海上牧场、海上航空港、海上俱乐部、海上高速公路、海上发电站、海上油库、海上城市、水下工业城、人工岛等,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它们都将成为现实。通过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遥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海洋将在21世纪得到更快开发。海洋工程将紧紧围绕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逐步形成一股强大的发展势头。
1 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的技术经济特点是劳动生产率高, 特别适用于大宗货物的运输。海洋运输以船舶的集装箱运输为主。由于世界海运进入专业化运输阶段, 石油和集装箱的专业化运输导致船舶和装卸机构向专业化、大型化、自动化发展;船舶通信及无线电导航技术向全天候、全球高精度卫星通信导航体系发展;新技术的使用使通信和导航设备趋向小型化、数字化、多功能和自动化。整个海运系统的高效率、自动化, 体现了现代化海运业与高新技术的同步发展。预计由于商品的流通有增无减, 海洋运输业将以跃进的姿态迅速增长, 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2 海洋平台
为解决世界性能源危机, 使得海洋石油业得以迅速发展, 采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矗立在辽阔的海域上。海洋石油的开采成功, 只是解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第一步, 预计海洋平台的开发将向近海和深海开采、存放、输送等方面发展, 海洋石油开采将会大幅度的发展。
3 海上城市
向海上移民将成为缓解大城市拥挤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海上城市大多是填筑式人工岛, 虽然建筑用途可以不同, 规模可大可小, 但城市的功能却应有俱有, 充分体现出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预计海上城市将完善实验室研究的规模, 为以后的实用化提供可行性方案。
4 水下工业城
人类不仅能在海上建城市, 而且还能向海中、海底延伸, 特别是海底隧道的建成与使用, 为建立无人自动化生产工厂创造了条件, 将使机器人生产线日夜连续不断地工作成为现实。这种适应特种需要的加工企业将成为水下工业城的雏形。
5 人工岛
现代的人工岛主要是为了兴建深水港、航空港、大型核电站、水产加工企业、造纸企业等。一般来说, 人工岛与陆地的交通是采用海底隧道或海上栈桥相连接的方式。可通过公路或铁路进行运输, 也可以采用皮带运输机、管道或缆车等设备进行运输。预计将先在浅海区建筑海堤, 营造渔场。
6 海上航空港
海上航空港的建造将采取填海式、浮体式、围海式和栈桥式等方式。它能改变通常航空港的某些限制与不利之处, 可24小时连续运转, 为高速飞机的起飞、降落提供充分条件。世界各国的沿海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航空港时, 不少已把航空港选在海边。
7 海底隧道
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大陆与大陆间、岛与岛间的联通上采取海底隧道的办法, 以解决汽车和铁路运输。海底隧道的实施将采用许多最新技术, 不但要解决电缆、通风管道、通讯线路等问题, 而且还要解决防地震、岩层破碎等技术难题。
8 海底光缆
由于光导纤维造价低, 通信容量大, 以及不受电磁干扰、耐高温、易变曲、体积小、重量轻等一系列优点, 因此, 标志着环球通信网络的海底光纤将成为21世纪的基本通信方式之一。它具有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耐用通信质量高于卫星。预计海底光缆的沟通将全面辅开, 并成为沟通各大洲通讯的主要方式。
9 海底倾废
海底倾废就是选择适宜的海洋空间存放或利用海洋本身的自净能力处理废弃物。21世纪将在核垃圾的处理上有所突破, 主要是将核垃圾在投入海底前, 先进行适当的玻璃状物质的结合处理, 使其形成一种特殊的垃圾。
1 0 贮藏基地
海底温度低, 并且又恒温、高压、黑暗, 非常易贮存物质。海底仓库将贮藏石油、煤、农产品、淡水、沙砾等。预计在海底贮藏方面将进行广泛的实验, 并为今后的可行性研究创造一定的条件。
海洋资料浮标制造技术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海洋浮标,价值工程,全寿命维修,经济价值
0 引言
我国拥有总长1.8万公里的海岸线, 所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 蕴含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 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 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 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在“十二五”规划中, 国家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 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海洋灾害的防护监测等角度, 都应该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近几年在海洋科技上的投入有所增强, 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 我们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 我国海工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还相对滞后。提高海洋设备的自主研制能力, 扩大生产规模, 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将以典型的海洋设备———浮标———为例, 提出海洋浮标等产品的生产应以价值工程为基础, 实践全寿命维修理论, 提高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 并注重海洋工程产品的经济实效,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1 以价值工程为基础
价值工程 (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 是一种以最低总成本, 实现产品必要功能, 寻求最佳经济效益的现代管理方法。VE于1947年产生于美国, 创始人是麦尔斯 (L.D.Miles) [1]。他认为应该抓住产品最本质的东西———功能, 追逐低成本的研究重点应是产品功能的分析。价值=功能/成本。海洋浮标的研制, 也应该以价值工程为基础,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管理。区分哪些是为反映该产品根本目的而设计的基本功能, 哪些是与基本功能并存但是次要的、附带的辅助功能, 保留用户要求实现的必要功能, 去除可有可无用户没有明确要求的不必要功能 (包括过剩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功能, 同时降低成本;或成本不变, 设法提高功能;或功能不变, 力求降低成本;或成本稍有增加, 而功能大幅提高;或功能稍有降低, 而成本大幅下降。
价值工程在美国海军海洋气象自动观测装置VE NOMAD的改建过程中实现了最佳的功能与成本的统一。他们所设计制造的6m VE NOMAD型浮标在兼具之前10m和12m NO-MAD船型浮标的性能之外, 还进一步优化了结构, 而建造总成本更为低廉。例如, 通过成本分析了解到, 材料费用大约只占浮标全部成本的25%[1], 而运输、维修等方面的费用相当可观。浮标的壳体采用钢质时, 其材料费用只比采用铝质略低, 而钢质壳体在维修和运输方面的费用却较铝质高很多。综合考虑最终优选铝材, 在制造时采用5086铝合金作为主壳体的制造材料。该浮标在设计制造时注重优化其结构, 将原有的8个舱室减少到4 (1个仪器舱和3个电池舱) 。优化设计使制造时劳动力成本大约减少50%, 总造价降低40%[1]。
我国的浮标研制工作虽然刚刚起步, 但仍有很多值得积累的经验。FZS2-1型浮标是由FZF2-1浮标改进而来。其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采用国际海事卫星INM ARSAT-C通讯取代短波通讯。不仅将实时接受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5%, 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例如, 蓄电池由原来的305块减少到137块, 降低了自重的同时节省了近18万元, 并能用太阳能, 将电源造价降低至7万元;电池寿命也由原来的8年延长到12年, 减少维修更换的费用;接收设备由原来的独立接收室, 缩小为西瓜大小的可移动接收机, 既方便使用又节省成本和空间。
这些都是价值工程思想给实际生产带来的显著效益。而要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全寿命维修理论不容忽视。
2 实践全寿命维修理论
全寿命维修理论是指将现代维修科学贯穿于产品全寿命的5个阶段:论证、设计、制造、使用和淘汰。由维修论证、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设计、可维修性检验、维护与修理、淘汰处理等组成[2]。在海洋浮标设计制造过程中, 实践全寿命维修理论能有效的提高功能与成本的比值。
例如对于海洋浮标中的漂流浮标而言, 是否回收一直是浮标淘汰处理的重点研究内容。在过去, 漂流浮标中的表层漂流浮标主要用于大洋, 一般不考虑回收。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建立, 实现了精确定位, 出现了一批可回收的近海的表层漂流浮标。而是否将其回收则取决于浮标购置费与船时人工费的权衡比较。例如, 法国SERPE-IESM公司的SC25/SC25G型、加拿大Seimac有限公司的C-AST型和日本Toyo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的C-2383型等, 都在此列。但是浮标本身的功效与费用比也提高了。那么浮标的淘汰处理问题在论证设计之初也就开始考虑并实现了。
实践全寿命维修理论, 必然要注重系统的可靠性。现代技术飞速发展, 虽然让产品实现了更丰富的性能, 但是复杂的系统也使得产品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 在选用高性能部件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使系统所有部件种类和数量尽量减少, 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尽量简单[2]。英国MAREX公司在设计DS14型浮标时选择了9种来自荷兰、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家的传感器, 均以可靠性为前提。在选用罗盘时, 综合考虑耐用性、可靠性以及不需要更换等因素, 摒弃了市场上一些更先进的同类设备, 选用了属于早期罗盘种类的磁通门罗盘。
3 提高部件的标准化
部件的标准化能使得零件互换性更强, 生产、制造、维修上的成本更低, 设计更有依据可循, 更好的实现全寿命维修。在汽车工业中, 虽然曲轴、连杆等特征性技术性强的部件还没有标准化, 但是紧固件、轴承、轴套、传动链、传动带等标准化程度已经相当的成熟了。我国的海洋浮标产业可以借鉴汽车工业和国外海洋浮标产业的经验, 对产品共性的部分如数据采集、控制、传感器、电源、线路板、接插件、资料传输设备等实行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 以增强浮标部件的互换性, 将研究工作缩小到一定范围内, 避免不同单位对部件的重复研制和生产。有利于我国海洋浮标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的批量生产, 实现使用上的一致性, 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以英国MAREX公司的DS系列浮标为例, 从DS10至DS17经历了多次易型。若没有标准化和通用化的前提, 他们将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另外, 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设备间的互换性, 有利于生产和维修, 以及淘汰回收再利用, 这正实践了全寿命维修理论。而标准化、通用化的实现也将大大降低材料成本、制造成本、备件成本等, 是价值工程的有效体现。
4 充分体现其经济价值
无论是漂流浮标还是锚泊浮标都是海洋观测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在很多先进国家, 海洋浮标的作用和地位已经等同甚至超越了海洋站、调查船和遥感卫星。它们实现了海洋站在空间上的延伸;完成了调查船在时间上的延续;与遥感卫星互相配合, 覆盖全球, 监测海洋。它们与卫星、飞机以及海滨观测站等构成现代化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应该发挥其灵活机动特性和全天候定点连续测量的优势, 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预报、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提供其卓越的经济价值, 与市场接轨, 实现其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5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教学资源的开发
目前海洋工程专业人才还十分短缺。尤其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海洋浮标等海洋工程专业教学资料面临全面缺失的窘境。甚至没有一本适合高职高专的教学需求的教材。现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教材中只有很少部分涉及海洋工程实例, 教学针对性不强, 无法满足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缺乏相关的适合教学培训规范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等等。另外, 对海洋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非常紧迫。在高职院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力求让学生能很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生产经验, 并将其应用到生产一线, 推进我国海洋工业技术和海洋工业产品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应合理安排, 采用模块化教学, 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努力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学特色。
6 结语
人类经济高速发展, 资源、能源成为永恒的主题。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启海洋经济的蓝图。我们国家将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创新基地与平台等6个政策方面上给与新兴的海洋产业以的大力支持。未来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将不断扩大。海洋产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了更好的让海洋为人们服务, 在海洋工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以价值工程为前提, 尽可能的实现成效与成本的最优比。同时将现代维修科学贯穿于从产品论证、设计、制造、使用到淘汰的全寿命过程, 并注重系统整体的可靠性。为扩大生产规模, 加速现代化生产进程, 应该尽可能的提高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高等院校, 尤其是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 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培养更多面向世界的专业人才。让海洋工业的产品与市场经济挂钩, 多为工业、军事、生活等服务, 有效实现其经济价值, 达到产业的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乃敏.浮标技术的新发展价值工程浮标[J].海洋技术, 1994 (3) .
[2]谢荣.船舶检修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孙仲汉.关于发展我国漂流浮标和锚泊浮标技术的建议[J].海洋技术, 2000 (2) .
[4]陈天福.关于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工程若干问题的探索[J].海洋技术, 1998 (1) .
[5]孙仲汉译.Marex公司的波向浮标研究[J].海洋技术, 1987 (2) .
海洋油气储运回顾与展望 篇10
国内外根据油气储运的特点, 将海上油气工程设施的模式分为:全海式和半海半陆式两类。全海式是油气开采后的处理、储存以及销售均在海上完成;半海半陆式是开采后油气的处理在海上或陆地上进行, 而储存和销售均在陆地上完成。在我国常用的天然气开发工程设施模式通常采用半海半陆式, 天然气开采后的气液分离和脱水均在海上平台完成, 然后通过海底管道运送到陆地进行储存和使用。而海上石油开发工程设施模式则大部分采用全海式, 油气开采后通过海底管道运送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进行处理、存储和销售, 近年来半海半陆式的工程模式也在海上石油开发过程中有所应用, 将开采后的油气通过输油管道运送到陆地进行后续加工、存储和销售使用。
2 海底管道的技术发展
伴随着海上油气勘探开的快速发展, 海底管道也从最初的短距离铺置, 发展到各类长距离直接通向陆地的海底管道。同时我国对高粘度、高密度的海上原油长距离输送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克服了低温以及停输再启动的风险难题。但我国对深海恶劣海底情况以及复杂地貌情况下的管道铺置及油气运输的技术和国际前沿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的海底管道技术还局限在百米水深的常规条件下, 而且工程检测与管道维修的技术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想实现海上油气的成功开发和储运, 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还需要与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对接, 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 快速实现海底管道技术的提高。
3 浮式油气生产储存装置的使用
浮式油气生产储存装置是建立在油轮的基础之上, 以单点系统的形式停泊在海上。在油轮的甲板上建设油气处理和存储装置, 让后通过管道连接到海上平台, 然后通过油气的管道运输, 然后在油轮上进行加工和存储, 然后进行销售。当前我国渤海海域使用的是国内设计制造的, 主要针对海域水浅以及冬季温度低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应用, 其系泊装置为软钢臂系统。南海海域应用的多为国外石油公司旧的油轮改造而来, 其系泊装置常采用内转塔式系统。
浮式油气生产储存装置集油气处理、存储以及外运为一体, 是海上油气开发后的主要承载部分。随着海上油气的大力开发, 浮式装置将会更大规模的应用, 因此浮式装置的规模、承载吨数以及油气处理能力都将面临着更多研究, 才能实现服务于大型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应用。
4 水深以及复杂的海洋地质地貌环境对海底管道的影响
由于深海油气资源丰富, 海洋油气开发由浅海逐步向深海转变, 因此油气储运的装置也需要具备更多的适应能力。深水油田一般是指处于水深三百米以下的油气储藏, 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 需要与国外的油田公司进行合作开发, 深海管道面临着水压大、盐度高、腐蚀性强、地貌复杂难于铺置等技术难题, 针对该类问题我国需要借鉴和引进国外的深水导管架平台、浮式油气生产储存装置以及半浅式平台等先进设施技术, 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主要我们进行资金、人才的投入, 为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做好技术、人才和设备准备。
5 结语
我国海洋油气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巨大的开展空间, 在对勘探开发领域进行投入的同时也要对油气的储运方面进行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海洋环境、季候变化以及地质地貌带来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海底管道的铺置以及储油装置的研究, 做好海洋油气开采的全面准备。海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和建设都是我们发展海洋油气的挑战, 未来深海的开发更对我们是一个新的挑战,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海洋油气的工作者能够提供借鉴。
摘要: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和兴起, 海洋油气的储运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对海上油气的基本储运模式、海底管道的铺置以及浮式储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并介绍当前的发展形势及存在问题, 在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海底管道从最初的油气田内部短距离铺置, 一直发展到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 铺置各类长距离直接通向陆地的海底管道。其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设计和技术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油气管道建设都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油气,储运,海底管道,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筱菊, 张国忠,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1.
[2]王毅, 天然气带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石油月刊, 1999, 17 (2) :8-9.
煤矿采矿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展望 篇11
关键词:采矿技术;煤矿采煤;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TD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82-02
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在近三十年来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煤炭作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支持,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最重要的能源,煤炭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大,对煤炭开采和生产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煤矿开采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支柱行业,然而由于传统煤矿开采中忽视了采矿技术的应用,采矿效率和煤矿的生产效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面对日益减少的煤矿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煤矿资源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煤炭,如何在社会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高采矿业的生产效率,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煤矿开采行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 我国煤矿采矿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煤矿开采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得益于庞大的煤矿资源和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我国的煤炭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在煤矿的开采量和煤炭的生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采矿技术的应用却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我国采矿技术的发展历程较短,采矿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煤矿开采行业过于重视对煤炭产量、生产力和眼前的效益的评估和考量,而对煤矿开采的效率、矿藏的综合利用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量的驱使下,我国如今主要的煤矿采矿方法有崩落采矿法、充填采矿法、空场采矿法、大倾角采矿技术等方法。大倾角采矿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大倾角煤炭矿床在我国新疆、陕西、宁夏等地区存量较大,但由于大倾角煤层矿床开采技术的不成熟,许多大倾角煤层矿床无法开采,许多正在开采中的大倾角综放采场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导致存在安全隐患。大倾角煤层矿床开采中,对综放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的合理确定和支架阻力不稳定的应对方法是大倾角煤层开采活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我国煤矿采矿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采矿技术应用不充分、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煤矿采矿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采矿技术无法完全落实。任何技术的实施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我国幅员辽阔,煤矿分布十分广,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都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煤矿资源,加上我国煤矿企业的企业规模相差较大,既有中央企业的特大型煤矿集团,也有许多个人或家庭作坊式的小煤矿集体,因此采矿技术的应用呈现整体性差、地区差异大、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采矿技术的实施也因人而异,因企业的文化、综合实力和财力等的差异而不同。煤矿采矿中使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应用是采集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维修保养不规范,导致机电设备故障频发,影响了新设备、新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更甚者,由于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当或操作人员未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使用机电设备,从而酿成安全事故,给煤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2 煤矿采矿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我国粗放式的煤矿采矿过程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采矿过程中给水资源造成了污染、断流、抽干等破坏,采矿过程中对矿区的植被造成的破坏,使区域生态系统十分难以恢复。同时采矿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给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2.3 煤矿采矿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煤矿采矿过程中对采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支持。专业的采矿技术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设备管理、维修人员、采矿工人、设备使用工人等,其都应当具备较高的采矿技术素质素养,能够使用新型机电设备,能够按照采矿技术要求中的相关规定实施采矿作业。目前,我国采矿工人、设备维修、使用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3 我国煤矿采矿技术的发展展望
3.1 完善采矿技术应用规范化的行业制度
采矿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推广和完善采矿技术首先应当明确采矿企业中的技术工作流程和工作目标;使企业的工人能够通过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和安全使用规章了解自身在采矿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其次要通过制度化的技术应用规章发挥专业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效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量和产能比等可量化的指标保证技术措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应用。
3.2 积极引导采矿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
采矿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从长远考虑,高瞻远瞩地引导和推进煤矿采矿新技术的研发和国外新技术的引进。目前,我国煤矿的采矿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差距很大,为了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国煤矿生产的效率,提高煤矿的生产力和产能比,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采矿技术,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更和补充,变成我们自己的技术。例如国外煤矿开采过程中使用的保水开采技术,能够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值得我们去借鉴和研究。
3.3 提高煤矿采矿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
煤矿企业应当加大对采矿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力度,应当通过多层次的专业培训使煤矿采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同时应当立足企业内部,挑选优秀的采矿专业技术人才,并加以培养。
4 结语
总之,加大采矿技术的应用和新技术的研发,对于我国能源行业的精细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和我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爱华,许家林,钱鸣高.科学采矿视角下的完全成本体系[J].煤炭学报,2008,(10):33-34.
[2]何荣辉.改进小煤矿采煤方法和开采工艺探讨[J].新农村(CN23-1552/S),2010,(5):43-44.
光通信技术发展展望 篇12
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各种综合业务信息需求提供了稳定和足够大的带宽以及传输质量, 使得传输成本得到了大大的降低。近年来, 作为当代通信主干通道。光通信技术几乎以每年翻10倍的速度得到了高速发展, 在可预见的未来, 基于光纤通信容量的几乎无限和密集波分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这一发展速率还将持续下去。我们都知道, 50Gb/s的速率已是今天我们在电子技术制造方面的极限。因此, 单纯靠改良电器件和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来提高传输速率已经没有了多少空间。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光传输速率, 改善传输质量和效率, 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光调制时分复用 (OTDM) 技术, 相对于光调制的空分复用技术和频分技术来说, 时分复用技术在通信容量和通信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改进, 北电网络公司曾研制的80G系统就是采用光调制时分复用 (OTDM) 的技术。OTDM原理就是将多个高速调制光信号转换为等速率光信号, 然后放在光发射器里利用超窄光脉冲进行时域复用, 将其调制为更高速率的光信号然后再放到光纤里进行传输。经此整合, 限制传输速率容量的电子瓶颈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目前, 解决OTDM的关键在于3点, 即发射端的超窄脉冲的产生与调制;全光时分复用;全光时分解复用及定时提取。基于目前的电子制造水平来说, 还没有适宜能大批量工业生产的实用制造技术。因此, OTDM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只能停留于实验阶段, 离大规模的实践商用还有不少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不可能在近来成为光传输技术主流。
为能实际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和市场需求, 光传输技术的发展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继续加大投入和研究:一是尽可能的提高电子制造水平以提高每信道的光传输速率, 二是不断的提高每根光纤中能复用的波长数。目前,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是将来光通信发展的核心, 密集波分复用 (DWDM) 技术就是将多个高速光信号经光波合成整形放大等操作后放到单根光纤里进行传输, 从而实现超大信息容量的传输。由于单波长光通信系统电子制造水平跟不上。比较稳定的速率只能达到40Gbit/s左右, 而光纤的传输容量又大到在目前几乎可以认为是无限的。因此, 能够充分利用光纤传输容量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高速的发展。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能使传输容量成百上千倍的增长, 还可在SDH的分插复用阶段接入和分解不同种类, 不同速率的信号。方便了大型系统的组网, 节约了大量信号转换和中继等资源, 大大降低了长途传输成本。近年来, DWDM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单纤复用波道由开始的时候2波发展到1999年的160波, 2007年的512波导今天的1 024波以上, 发展速度是相当的惊人。而光纤的频段可利用带宽则大大的拓展, 从过去过去没有利用上的波段, 现在几乎都能利用上。以华为公司的DWDM为例, 南宁铁路局电务段在2002年引进了华为公司的32波的DWDM系统, 到2005年华为公司已经在512波的系统已经可以商用。由过去只利用的C波段, 发展到今天的L波段, S波段, 可见技术的发展是如何的神速。可以这样说在可预见的将来, DWDM系统将占据光传输市场的主导地位;2) 光纤接入网技术要提供宽带多媒体接入业务, 由于传统的基于电缆的接入方式, 在我国典型的有ADSL接入方式, ADSL不仅带宽小, 还容易受干扰且不稳定, 无法满足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人们生活和办公的需求。高速的带宽接入网不仅要有足够带宽的传输网络, 而且是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工作的需求使然, 光纤到路边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需求, 光纤到户已经成为了用户接入网的关键和必然。目前, 成见的用于光纤到户的接入网光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3种:SDH (光同步数字传输系列) 、PDH (准同步数字传输系列) 和PON (无源光网络) 。在这3种技术中, SDH技术成熟稳定, 通信容量大, 但是成本相对较高, PDH传输容量小, 传输距离长, 成本相对低廉, 而最有发展潜力的则是PON, 由于采用无源光器件, 因此从光线路终端到光网络单元的整个光分配网是无源的, 从而便于维护, 是较为理想的光纤到户的接入方式, 因此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3) 全光通信网技术。目前, 基于DWDM等技术的光传输速率还会不断提高, 在这种高速网络中, 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网络拓扑设计, 网络节点设备会不断的增多, 从而使得整个网络变得庞大而复杂, 成本增加维护的工作量和维护的技术难以跟上。而终端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又由于电子元件的技术缺陷而成为了高速传输的瓶颈。因此, 实现全光网络通信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所谓全光通信网是一个整体的通信网络全部采用光来传输, 分插复用, 中继整形, 信号放大。其由光接入网。光复用器、光传输系统、光交换系统等纯光网元组成。全光通信网将是未来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关键。
2 光通信的新进展
研究机构的最新成果表明, DWDM已经成为一种对构建全光通信网络关键的技术。所以在我国将来的网络发展中, 应重点推及利用DWDM技术。可以这么说DWDM是传输网迈向全光网络的过渡。我们来看一下光通信技术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1) 光纤领域的进展。光纤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现时光纤有几种类型, 包括非色散位移光纤、色散位移光纤以及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例如, True Wave光纤) 。True Wave光纤是专门为1 550nm波段的多波长的高比特率传输而设计的, 是用抽丝方法制造的, 其色散小且稳定, 此中光纤适合用于海底光缆的建设;2) 光纤放大器 (OFA) 的发明使得长途光纤网络的构建得以大规模的进行。推动了所有其他光网络器件的进一步开放。目前, 16波长和32波长的DWDM系统早已经被广泛应用。华为公司的512波产品也已经投入商用, 现在日本已成功开发出1024×40Gbit/s超大容量的光传输系统。通常的放大区域是在1 525nm~1 565nm范围内, 最新的OFA能够支持三个波段的带宽, 目前常用的1 525nm~1 565nm为C波段, 正在开发1 570nm~1 620nm为L波段。1 400nm~1460nm为S波段。现在在1024×40Gbit/s超大容量的光传输系统上采用超长距光放大器进行光信号的放大可以达到120km而中间无需中继整形。随着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 同时使用多个光纤放大器, 每个光纤放大器负责全部波长集中的一个子集的放大任务, 这样就使得总的波长信道数可以实现大幅度增加;3) 光插入/落地功能是实现全光网络设想的一个最关键和前提条件。光交叉连接设备必须符合开放透明的原则, 对于接入的光信号在比特速率、信号格式、调制方法以及其他信号特征方面只要符合国际标准, 就应该能兼容通用。要真正实现高速准确无误的传输, 标准化的开放透明的全光交叉能力是构建大型高速全光网络的基本要求;4) 光网络的维护。光网络的维护是光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的一个光网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智能化、高速化的光维护系统是光网络维护的发展方向。现在流行的光网络管理系统, 其已基本上实现了智能自愈功能。业务信号和网管信号走不通的波长, 一般情况下在DWDM系统中, 网管信道不参与信号的复用合成和分解, 且网管接受板块对光信号的灵敏度比主干业务信道要高得多。比如, 像铁通的DWDM网管系统。网管的专用通信信道是通过增加一个额外的波长通信信道进行传输实现的。综上所述, 光网络的发展异常迅速, 随着DWDM的发展, DWDM技术已经成为了中国通信行业建造主干网的必然选择。它的好处在于:1) 利用现有的光纤资源, 无需在继续投资埋放光纤就能使现有的通信网络获得更高的通信容量;2) 通过全光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光纤接入, 真正实现光纤到户, 为广大客户提供了高速的带宽接入服务;3) 为城域网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选择
3 光通信市场的高速增长
光纤通信由于光纤的固有特性不容易导致信息丢失, 其超高容量的传输速率又是别的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它不受电磁波干扰、保密性强、重量轻、体积小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是人们构建网络的首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光纤通信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已经对经济、国防及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通信信息在国家整体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加上人们对多媒体高速宽带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大, 光纤通信正好满足了各方面对高速视频带宽、各种综合数字业务、保密等需求, 所以对光纤通信得以快速增长。从近几年来看, 我国已经完成了个大运营商的长途骨干网络的大型光纤通信系统的构建。以铁通为例, 早在2003年就相继建立起了京沪穗环, 西南环, 东北环, 西北环等重要长途骨干DWDM网络。而国防通信的光纤化早在10年前就基本完成。全球国际性的电信海底光缆大量铺设, 长途电信网络主干线、居间中继网络光纤化, 以及许多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实施光纤化的趋势, 使得全光网络通信已经成为了光传输发展的必然。
4 迎接光通信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