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工产业

2024-10-23

海洋化工产业(精选9篇)

海洋化工产业 篇1

盐被称为化工之母, 是海洋化工业制造纯碱、氯碱等产品的基本原料。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我国沿海最丰富的盐业资源, 海盐、卤水等化工资源居全国第一。黄河三角洲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 黄河三角洲已形成了纯碱工业、氯碱工业和以卤水为原料生产溴化物等化工产品的海洋化工工业体系, 合成纯碱、硝盐、固体氯化钙居世界第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 生产规模较大的地区是潍坊、滨州和东营。2010年三市海洋盐业产量为2031万吨, 海洋化工业产值为356.54亿元, 从业人员分别达到4.41万人、5.87万人。研究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结合政策提出可行性的措施建议, 不仅对该产业健康发展, 而且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都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资源优势

1.环境资源特点

黄三角地区滩涂面积为2215平方公里, 占山东全省滩涂面积的68.7%。本区域滩涂土质易于压实、渗透性差, 是建设盐田的理想土质。黄三角探明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深层盐矿床面积600平方公里, 盐矿储量5900亿吨, 为发展盐化工和精细化工提供了物质保证。东营探明盐矿储量5800亿吨。

2.滩涂

滩涂是盐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山东沿海滩涂面积为3223.57km2, 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5%。山东盐区根据滩涂组成的物质不同,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即泥质滩涂和砂质滩涂。泥质滩涂 (包括砂泥质滩涂) 是山东沿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滩涂类型, 泥质滩涂同时也是建设盐场的主要地带。

3.海水

海水是山东原盐生产的主要原料。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 海洋覆盖了3.6亿平方公里。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其浓度高低决定着产盐量的多少。

4.地下卤水

山东沿海赋存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 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该资源广泛分布于渤海沿岸的无棣、沾化、河口、利津、垦利、广饶、寿光、寒亭、昌邑和莱州等10个县 (市、区) 的滨海地带, 其总面积近1800km2。就全国而言, 地下卤水分布又相对集中于山东沿海, 山东沿海又主要在黄河三角洲。莱州虎头崖至广饶广利河间的滨海地带, 是地下卤水储量最大、浓度最高的集中卤水区, 习称高浓度卤水区, 该区总面积超1500km2。

5.盐矿

黄河三角洲海盐矿中现已勘察的有东营盐矿。东营盐矿位于东营市, 属于有海水补给的古代内陆湖相沉积岩矿床。地质储量5882亿吨。成盐区分布于盆地中心靠北缘部分, 膏盐分布面积1349.2km2。海盐资源、卤水资源是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资源, 也是对全国基础化工原料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在鲁北地区, 尤其是在潍坊北部沿海地区, 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潍坊全市沿海地区共有盐田面积45517公顷, 其中原盐生产规模1680万吨,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是国内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2009年和2010年潍坊海洋化工业产值分别为288.3亿元和334.3亿元。2010年潍坊GDP为3090.9亿元, 海洋化工业产值就占了10.8%。

产业现状

1.海洋化工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黄三角地区通过外引内联, 不断延伸产业链,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制盐及盐化工、海洋化工已经形成支柱产业, 为山东五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产业均位居全省首位, 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 原盐年产量近全国三分之一, 纯碱年产量超过全国的1/6, 溴素年产量占全国的85%。2009年海盐产量2110万吨, 海洋化工业产值356.54亿元;2010年海盐产量2031万吨, 海洋化工产业产值469.73亿元。2009年海盐业和海洋化工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43万人;黄三角盐化工形成了以烧碱、氯气、盐酸、有机硅、环氧丙烷、聚氯乙烯等位主导产品的产业链, 海水淡化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比较优势。

2.行业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 黄三角相关市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 大企业、大集团迅速扩张, 已经形成以山东海化集团、鲁北集团、滨化集团等在国内甚至世界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其中, 潍坊滨海区的山东海化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海洋化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2010年度, 该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9.2亿元, 营业利润1.2亿元, 其中利润总额1.03亿元,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35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6.83%、112.90%、111.24%和106.18%。鲁北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磷铵、硫酸、水泥联产企业, 是全国五百强企业、国家首批环境友好企业、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引领国家循环经济发展之路。2010年, 滨化股份实现销售收入35.75亿元, 实现利润4.63亿元, 实现利税6.52亿元, 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2011上半年滨化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3.28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37.34%, 实现营业收入4.82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131.65%,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53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126.93%。

3.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减量化, 资源化, 再利用”, 现已建成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鲁北集团、山东海化集团等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的重要决策原则。山东海化集团致力于海水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 实现海水资源的“一水五用”;鲁北集团建有“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等生态产业链,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鲁北生态工业模式, 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我国生态工业的典型, 并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列入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4.产业集聚特点鲜明

(1) 从产业集聚模式看, 产业集聚分为市场创造模式和资本转移模式两类。可以说, 两种产业集聚模式在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均有体现。一是市场创造模式。例如, 自滨州实施“北带”开发以来, 大量盐田的形成导致原盐市场的发展壮大, 为海洋化工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 从而使海洋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原盐市场的附近。二是资本转移模式, 即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转移从外部的迁入。2006年魏桥创业集团出于接近原盐市场和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 选择了盐卤资源丰富的沾化县, 投资设立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这开创了大资本渗透到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例, 也引发了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滨州北部地区汇聚。

(2) 从产业集聚类型看, 以滨州为例, 滨州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多属于指向性集聚, 即为了充分利用滨州北部沿海丰富的盐卤资源而形成的企业群体。滨州北部地区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料、便利的市场和交通条件。伴随着“北带”盐卤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 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不同等级规模的企业, 或者生产它们上下游产品的企业, 逐渐呈现出集中连片布局的特征。

存在问题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卤水资源是海洋化工的原料。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盐、溴素市场需求旺盛, 多种经济成分的主体纷纷进入卤水开发领域, 特别是很多个体私营业户投资建设了一批小规模的原盐、溴素生产企业, 使全市卤水开发利用企业和生产规模迅速膨胀。由于大量开采, 卤水水位下降, 上水量减少, 提取卤水的费用大大增加, 使原盐、溴素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2.投资热导致产能过剩

近年来, 由于国内氧化铝、建材、房地产等盐化工下游产业发展较快, 对两碱的需求旺盛, 我国盐化工业产能扩张迅速, 各地先后上马了一批纯碱、烧碱项目。以烧碱行业为例, 产能从2003年的1070万吨迅速膨胀为2006年的1810万吨, 三年间增长了约80%。未来2-3年内, 还有一大批规模的烧碱项目将陆续投产。前几年的投资热潮导致了国内两碱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需要依赖国际市场。目前, 美国、澳大利亚和东盟国家是纯碱、烧碱的主要消费市场, 也是我国两碱的主要出口市场。国际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 山东省的海洋化工产品出口及海洋化工企业的发展。

3.卤水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有的市场主体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 形成了较大的开采规模, 能够实现卤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很多分散的个体开发者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开发行为具有很大的短期性。大部分个人投资建设盐田和溴素项目一般是承包土地10—15年时间, 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尽可能的在承包期限内把易开采、质量好的卤水开采出来, 只挑选容易开发的卤水进行低水平开发, 造成卤水浪费和环境污染。加上自身规模很小, 抵御风险能力差, 只要有利可图就尽快出售产品, 降低了卤水资源的整体开采效益。这部分企业对卤水利用最多, 浪费最大, 约占整个卤水开采的60%~70%, 是造成卤水低效率开采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 山东全省小型盐场和溴素厂每年需要1.4亿立方米卤水, 实际抽取4.2亿立方米, 有2.8亿立方米的卤水白白浪费, 日排量高达80万立方米。浪费的卤水可制原盐1400万吨, 价值20多亿元, 平均每天有500万元的原盐流入大海。

4.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以潍坊为例, 在潍坊北部沿海区域内土壤含水层分布结构为:从地表起20米以上为淡水层, 90米以上为各种卤度的卤水层, 90米以下为微咸水, 卤水开采集中在90米以上的区域。市场主体对卤水资源的大量开采, 使卤水水位严重下降, 土壤表层的地下淡水就不断向下渗透来补充卤水层, 淡水水位随之下降。淡水水位不断下降, 势必对表层的植被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 山东全省每天有80万立方米卤水和苦卤排入大海,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而且造成了海洋污染, 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5.卤水品质下降并有面临枯竭危险

随着对卤水资源的长期大量开采, 卤水越采越深, 卤水资源的品质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下降。经1980年至2006年对卤水浓度进行勘查结果比较, 卤水浓度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目前, 山东全省每年使用卤水大约在6-7亿立方米。即使卤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进行补充, 但由于补充量赶不上如此大的利用量, 导致地下卤水水位快速下降, 卤水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根据山东大学专家对某一区域卤水浓度变化的测算, 如不控制卤水开采规模, 10年内部分区域地下卤水资源将有枯竭的危险。

6.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相比, 黄三角地区海洋化工产业存在产业集群发育不充分、园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是产业配套率低。大企业属于嵌入式发展, 自行建立配套体系, 与周边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低, 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无法实现产业对接, 互补配套, 区域内海洋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待于提高。黄三角各自行政区域内“大而全”、“小而全”的进行产业布局, 产业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很多化工工业园区没有完整科学的产业链规划, 未能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难以有效建立。二是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一些工业园区, 占地面积大, 投入产出低, 单位面积产出偏低, 集约化程度不高。

7.资源依赖性强

黄三角地区探明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 深层盐矿床面积600平方公里, 盐矿储量5900亿吨, 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当地经济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总体经济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的结构特点, 尤其是资源初加工、重化工业等所占份额较高。需要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制盐企业众多, 仅潍坊登记在册就有130余家, 而实际上小盐场遍地开花, 民营小企业多达上千家, 滥采滥挖, 过度开发严重, 已经引起地下卤水资源超量沉降。

措施建议

1.发展政策

(1) 纯碱工业。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纯碱工业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规定:对没有自备盐场、不能实现原盐自给的扩建新建纯碱项目停止核准和备案等;2008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清洁生产标准—纯碱工业》, 该“标准”按三个等级对纯碱行业的氨耗、盐耗、新鲜水耗和综合能耗以及废水排放量等进行了规定。“意见”和“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批不能实现原盐自给、工艺设备落后、能耗高的企业可能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2) 氯碱工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新的《氯碱 (烧碱、聚氯乙烯) 行业准入条件》, 该条件不但要求新建氯碱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生产工艺等技术改造外, 还对新建、改建烧碱装置单位产品能耗标准作了规定。根据《氯碱行业准入条件》的规定, 今后推行循环经济理念、生产环节中实施热电联产和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的氯碱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的企业产能将受到限制。滨州市汇泰集团的苦卤综合利用技术, 形成了以废物资源化为辅助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 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其生态化工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 占地3500亩, 主要包括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项目、磷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海水淡化项目等工程。园区充分利用海水苦卤资源, 每年可生产4万吨硫酸钾、12万吨精制盐、16万吨氯化镁、3万吨磷酸氢钙、6万吨高氮复合肥、7万吨磷酸二铵、10万吨硫酸、10万吨新型建筑材料及600万吨淡水等产品, 工程建成投产后, 每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3.9亿元。

2.发展趋势

海洋化工业受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影响很大, 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今后重点发展趋势是:

(1) 控制产能, 有序发展。从整体上看,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远未结束。根据国内经济学家预测, 我国经济今后能继续保持20—30年的快速增长。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决定了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业在长期内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 整合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原盐和纯碱的生产及产品分属两个不同的行业和主管部门, 原盐属于轻工行业的产品, 而纯碱则属于化工行业的产品。原盐是纯碱主要的生产原料, 可是原纯碱厂、盐场分属化工和轻工两部门管理, 双方关系难以协调,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带来不必要损失。整合资源实现盐碱联合, 才实现了各类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

(3) 充分利用资源, 纵向延伸产业链。以原盐为原料生产纯碱, 以纯碱为原料深加工生产小苏打、泡花碱和白炭黑等产品, 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氯化钠等产品;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系列灭火剂、阻燃剂产品;以制盐苦卤为原料生产硫酸钾、氯化镁氢氧化镁等产品。使资源得以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资源封闭循环综合利用生态工业体系。这样既实现由初级原料产品向高科技终端产品的延伸, 又可以降低成本。

3.措施建议

(1) 运用法律手段明晰产权, 制定规则。根据《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 卤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 但《矿产资源法》并没有对所有权以外的产权进行细分, 产权不明晰影响了卤水资源的市场交易和有效配置。争取通过法律形式实现对卤水资源的占有、使用、节约和保护等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和界定, 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卤水使用权转让和交换, 从而为合理使用卤水资源行为提供法律和制度基础。

(2) 总量控制, 推行卤水采矿许可证制度。卤水采矿许可证实际上是规定市场主体合法拥有卤水资源进入、提取、使用、转让的权利。在明确界定卤水产权后, 政府要制定科学的开采规划, 合理确定卤水开采规模, 对卤水开采权进行划分, 推行采矿许可证制度。加强宏观调控, 统筹规划, 对卤水资源进行综合监督管理, 促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卤水产权交易市场, 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卤水资源。在明晰卤水产权和设立卤水采矿许可证以后, 需要建立卤水产权交易市场进行采矿许可证交易。卤水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是政府用来管理卤水资源开发、推进卤水交易的一种经济和法律手段。明晰卤水产权和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以后, 卤水资源可以通过采矿许可证进行交易, 实现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建议积极探讨盐-碱联合的发展道路。目前, 我国卤水化工的比例很低, 而国外大量采用卤水作为烧碱原料, 如美国已达到90%。通过卤水精制后直接作为生产原料, 可省略用卤水做成固体盐, 固体盐再溶解作精制盐的工序, 减少能源消耗, 并且生成的淡盐水又可返回注井开采, 节约用水。因此, 在潍坊地区应该采取盐—碱联合的发展道路, 氯碱项目应密切与卤水的采集和运输工程结合, 形成以卤水采集、运输、精制、氯碱及下游氯、碱、氢深加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5)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体系和机制, 加快基地、园区软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与有关大企业在项目内容的确定、规划、立项、可研报告申报等方面的研究与协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 广泛开展政府间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强对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按照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原则,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围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和海洋精细化工产业的培育, 鼓励企业联合重组, 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度化的互动,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增强竞争实力。

(6) 建议编制海洋化工业发展规划。海洋化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牵扯面广, 影响长远而重大, 必须超前谋划, 保障科学发展。总体看, 规划的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为指导, 在各市相关规划草案基础上, 注重突出地方特色,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引导海洋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7)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 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联盟和技术中心为重点市场为导向, 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发挥鲁北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创新优势, 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紧密联合, 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现纯碱行业大型整流技术、烧碱行业无汞催化剂技术和干法乙炔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争取建立以海洋化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并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及海洋科技计划向产业联盟单位倾斜。同时要加大技改投入。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 拓宽融资渠道,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加大对海洋化工产业的投入。

(8) 优化高等学校学科结构。按照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定位, 结合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等发展重点, 明确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任务, 着重加强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生物制药等专业设置, 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中的作用。建设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共享性实训基地, 发挥实训基地在海洋化工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技能型和应用型海洋化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落实公正客观的海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 激励人才创新创业。

(9)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是加快海洋化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 列出一批重大项目名单, 成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小组, 明确责任和目标, 建立定期调度制度, 加紧推进项目实施。对于已经列入国家规划和计划的项目, 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 要按照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的思路,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 抓紧再规划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新项目, 列入国家规划作为储备, 适时开工建设, 确保海洋化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注重集聚效应, 实行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 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财政上予以重点扶持。加大扶持力度, 把重点产品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培植具备国内外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 依据市场规律, 通过资产有效重组, 进一步壮大集团规模, 提高产品集中度, 实施集约化生产。

海洋化工产业 篇2

本文在环境影响评价(EIA)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海洋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从自然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美学环境影响以及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等五方面构建了海洋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当前海洋化工类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所启发.

作 者:杨晓辉 王晓娟 作者单位:杨晓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王晓娟(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管委会,山东,潍坊,261108)

发展海洋化工业振兴蓝色经济 篇3

1发展海洋化工意义重大

海洋化工各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轻工、医药、食品、建材、石油、感光、消防、军工和国防等行业, 是国家产业政策亟须扶持开发的重要产业。海洋化工企业作为海洋资源型企业, 实现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陆地资源枯竭人类将目光转向了海洋

进入21世纪, 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陆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陆地生命支撑系统衰退等巨大压力, 人类将目光转向了海洋。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建设海洋工业文明已经从战略目标上升为世界发达国家和主要沿海国家的规划目标。如何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 成为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新课题。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拥有300万km2余的管辖海域, 面积大于500 m2的海岛共计6 900多个 (不含海南岛本岛和台湾、香港、澳门所属海岛) , 其中无居民海岛超过6 500个, 大陆岸线长达18 000 km, 这片蓝色国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一个“蓝色聚宝盆”。

1.2海洋化工业是具有潜力的资源性产业

地球上海水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巨大液体化学资源宝库。据科学家测试在地球上已发现的109种化学元素中, 海水中含有80多种, 其含量最大的有11种, 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在这80多种元素中, 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所稀缺的, 其数量比陆地储藏量要大得多, 有的元素对提供人类能源和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如, 用于国防和原子能发电的核燃料铀, 海水中储量约为42亿t, 比陆地上铀储量多2 000余倍;海洋中储藏的锂 (2 500亿t) 和氘 (23.7万亿t) , 是热核能源的重要原料;海水中还含有200亿t重水, 将成为21世纪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作为农业作物生长三要素之一的钾元素, 海洋中储量高达500亿t;作为工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所需要的碘元素, 在海洋中的总储藏量多达800亿t。国外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海水中提取溴元素的试验和开发, 目前日本、法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已建有海水提溴工厂, 年产量基本保持在36万t的水平。我国从1966年开始海水提溴, 至今已发展到一定的生产规模。

1.3我国的海洋化工资源

海盐是生产海洋化工两碱 (烧碱、纯碱) 的主要原料, 我国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 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有30多座盐区 (场) , 其中我国著名的北方四大盐区分别是:辽东湾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和淮盐产区。海南莺歌海盐场是华南地区最大盐场, 年生产能力是25万t。我国海盐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位, 2011年全国海盐生产量已达3 600万t。

我国近海氯化镁、硫酸镁的储量分别达到4 494亿t和3 570亿t。每年生产海盐的副产品苦卤2 000万m3, 其中氯化镁、硫酸镁的储量分别达到379万t和175万t。

在我国的山东沿海地区地下卤水资源非常丰富, 大致呈带状平行分布于环渤海湾地区及胶州湾地区, 卤水储存量总面积1 500 km2, 厚度一般为30~60 m, 总净储量达74亿m3, 是全国浓缩海水储量最大、浓度最高的集中地区, 其浓度一般是海水的2~6倍。从组成成分上看, 地下卤水除含浓度较高的氯化钠外, 还含有钾、溴、硼、镁、碘、锂、铀等化学元素[2]。

2我国海洋化工业的现状

根据《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 海洋化工业随着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沿海地区纷纷启动海洋化工基地建设项目, 海洋化工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2009年全年实现增加值611亿元, 比上年增长26.0%。

海盐是生产纯碱的基本原料, 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大部分用于工业, 小部分为民用。在工业用纯碱中, 主要是轻工、建材、化学工业方面约占2/3;其次是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及其他工业。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 每吨玻璃消耗纯碱0.2 t。

我国纯碱产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1年已超过2 000万t (包括内地非海盐原料制碱) ,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我国在海洋化工方面的纯碱生产工艺是氨碱法和联碱法。

我国的烧碱主要生产工艺是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 同时生产出氢气和氯气。我国烧碱生产工艺主要有隔膜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离子交换膜法是20世纪70年代新发展的工艺, 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产品比用隔膜法电解生产的产品浓度大, 纯度高, 而且耗能低, 是目前最先进的烧碱生产工艺,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烧碱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 我国离子膜烧碱总能力超过1 000万t, 占烧碱总产能的半数以上。随着烧碱行业的发展, 我国新上的烧碱生产装置都采用的是离子交换膜法, 隔膜法烧碱将逐步淘汰。

我国主要大型海洋化工企业集中在渤海湾周围, 基本靠近大型盐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潍坊、唐山、连云港建成的三大碱厂, 成为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鲁北地区依托卤水开发, 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其中原盐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3, 是国内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纯碱年生产能力超过400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1/4, 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碱生产基地;溴素生产年能力9万t。目前, 山东已形成了纯碱工业、氯碱工业和以卤水为原料生产溴化物及海藻化工产品的海洋化工工业体系[3]。在海水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大发展, 从传统的苦卤化工“老四样” (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钠和溴) , 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品种。

山东海化集团是全国的海洋化工重点企业, 纯碱产能居世界第一。山东海化集团自1995年由潍坊纯碱厂和羊口盐场厂两个国有大型企业组成, 现有员工2.1万人, 资产158亿元。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 主要产品40多种, 其中形成了200万t原盐、220万t纯碱、25万t烧碱、1.5万t溴素的生产规模。排行中国企业500强第22位,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第1位。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

3海洋化工业为蓝色经济发展增加新亮点

新世纪“蓝色经济”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在我国科技兴海计划实施过程中, 大批海洋实用技术得以突破, 促进了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 为传统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陆续培育了一批海洋化工、海洋油气等新兴海洋产业, 催生了一批龙头海洋企业, 形成了以新技术促进海洋开发利用的新态势, 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令人瞩目。

3.1国内正在发展的甲壳质化工业

甲壳质是由虾、蟹甲壳提取的含有氨基的多糖类物质。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 属线性多糖类, 以其独特的各种功能性质, 在废水处理、食品工业、纺织、化工、日用化学品、农业、生物工程和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 其中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复合物在组织工程、基因载体和药物载体、医学应用、农业应用、废水治理等方面研究非常活跃。甲壳质/壳聚糖商业产品已遍布全球, 其产业渗透性之大、应用领域之广、均已超过其他资源产业。

甲壳质的年生物合成量约为100亿t, 是地球上的第二大类有机资源。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在21世纪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 我国高度重视甲壳质的开发利用, 并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 已逐渐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国甲壳质及其衍生物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年产甲壳质及衍生物3万~4万t, 产值百亿元以上。青岛地区已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甲壳质、壳聚糖及其系列衍生物等原料产品的生产基地。

3.2开发海藻类的深加工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藻类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近两年藻类化学品正成为国内企业重点开发的领域之一, 包括微藻制油、海藻制纤维、海藻制化肥在内的多种生产工艺, 正在悄悄热起来。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开展了将浒苔炼化为生物原油的研究, 开发了高含水生物质带有预处理的连续快速水热液化制取液体燃料技术。使得1 t干浒苔能提炼出300~350 kg生物原油, 400 kg木醋液和150 kg半焦等。生物原油经过分离精制即可生产出适合汽车使用的汽油和柴油, 这一技术适用于所有淡、海水微藻类。目前, 山东科技大学已建成年处理1 000 t藻类生物油快速热解中试装置。

3.3海洋油气业快速增长

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气开采能力, 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9全年实现增加值748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其中天津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比重45.5%, 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 我国的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除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t大油田外, 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 其中9个为自营油气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蓬莱19-3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油气田, 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0亿t, 可采储量约为 6亿t, 属于特大型整装油田。这些油气田陆续投产, 使海洋油气产量持续增长。

3.4潍坊将修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

潍坊作为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之一, 纯碱、溴素等产品生产能力均居世界首位。为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化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潍坊市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全市化工产业调整规划, 将建设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三大集群,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加快精细化工高端产品发展步伐, 建成全国最大并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化工产品基地。

4结束语

在海洋科技不断创新的支撑下, 我国海洋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目前, 我国已在沿海地区建立了16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区和8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8个省级示范基地。通过实施科技兴海, 一大批海洋实用技术得以突破, 促进了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 为传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未来, 将目光转向海洋, 大力发展海洋化工业, 因此振兴蓝色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Z].北京:国家海洋局, 2009.

[2]李乃胜.山东半岛海洋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33-34.

海洋化工产业 篇4

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将自身建设为京津冀产业融合先行区,形成多种形式的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日前发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将重点打造海洋和互联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同时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天津市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产业是塘沽海洋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园区聚集了三四百家涉海类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将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围绕海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园区将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何谓“海洋智谷”?这位负责人介绍:“‘海洋智谷’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京津冀海洋信息产业新基地,陆海信息统筹发展平台、‘互联网+海洋’经济示范平台等三大平台,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云计算中心等五大载体以及海洋智能装备业、海洋通信业、海洋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等七大产业。” 培育互联网产业“隐形冠军”

未来三年,塘沽海洋高新区将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载体平台“筑巢计划”和“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产业倍增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隐形冠军”,打造互联网领军企业聚集地。

上月,天津市政府与北京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20亿元的紫光云全国总部落户塘沽海洋高新区。据了解,3年内,紫光云总部市值可达300亿元,5年可达1000亿元,将为天津带来各类高端人才2000名。

2016年底在塘沽海洋高新区揭牌的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总投资65.6亿元,园区设立了6亿元的专项资金,强化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把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发展契机,海洋高新区将聚集京津冀互联网人才、数据和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群。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塘沽海洋高新区还将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使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实施知识产权“强企”战略,加快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天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有效注册商标909件。“十三五”以来,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知识产权拥有量既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专利申请‘消零’,正是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学会利用知识产权基本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高新区将着力培育专利优势企业,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储备。专家解读

结合教育和新兴产业丰富“海洋智谷”内涵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李春成

天津海洋技术实力雄厚,有多个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都设有海洋相关的学院。在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方面,天津的实力很突出。支持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天津想要体现出自身特色,海洋产业发展是重要方向之一。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海洋高新区品牌。按照海洋高新区发布的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吸纳京津更多海洋高新技术资源,聚集国内外前端海洋科教产业、高端海洋油气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海洋化工产业、高技术含量的海洋新能源与海洋生物等产业。

塘沽海洋高新区提出了创建京津冀“海洋智谷”的战略,目前来看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海洋高新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在未来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要长期不懈坚持培育壮大“海洋高新”品牌,不断丰富“海洋智谷”理念与内涵。首先,把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研发结合起来,这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还可以新建一些研发机构,这样做本身就是“智谷”概念的一部分;其次,要利用最新的智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产业,开拓更多相关的新兴业态;第三,把国内外特别是北京的海洋开发保护相关技术通过一定形式聚集到海洋高新区来。

塘沽海洋高新区要坚定信心,通过长期努力,当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得到完善,海洋科教、海洋技术创新、海洋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后,产业集群效应和共同的品牌效应就随之形成了。

海洋化工产业 篇5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 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海洋化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 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轻工、医药、食品、建材、石油、感光、消防、军工和国防等行业, 是国家产业政策亟须扶持开发的重要产业。我国海洋化工产品主要有纯碱、烧碱系列和藻类等。烧碱是盐化工的两碱之一, 在烧碱生产过程中, 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氯气, 由于氢气和氯气的附加值高且不易运输, 需要进一步加工成下游产品, 如液氯、盐酸、次氯酸钠等及有机氯中的聚氯乙烯 (PVC) 、环氧化合物、含氯中间体等。所以, 人们通常把烧碱及氯加工业称作氯碱工业。

2 我国海洋化工发展现状

2.1 产业政策

1)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纯碱工业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规定:对没有自备盐场、不能实现原盐自给的扩建、新建纯碱项目停止核准和备案等;2008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清洁生产标准——纯碱工业》, 该“标准”按3个等级对纯碱行业的氨耗、盐耗、新鲜水耗和综合能耗以及废水排放量等进行了规定。“意见”和“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批不能实现原盐自给、工艺设备落后、能耗高的企业可能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新的《氯碱 (烧碱、聚氯乙烯) 行业准入条件》, 该条件不但要求新建氯碱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生产工艺等技术改造外, 还对新建、改建烧碱装置单位产品能耗标准作了规定。根据《氯碱行业准入条件》的规定, 今后推行循环经济理念、生产环节中实施热电联产和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的氯碱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的企业产能将受到限制。

2.2 发展状况及消耗结构

2.2.1 纯碱

近年来, 我国的纯碱产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8年达到1 831万t,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纯碱出口量在170万~210万t之间。近年来我国纯碱进、出口情况见表1, 2008年1—6月主要纯碱企业生产量见表2。我国在海洋化工方面的纯碱生产工艺是氨碱法和联碱法。

纯碱主要用于制造平板玻璃。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纯碱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 纯碱还是生产合成洗涤剂、硅酸钠、三聚磷酸钠、硼砂和氧化铝等的主要原料。2007年我国纯碱消费构成见图1。

2.2.2 烧碱

2007年我国的烧碱产量达到1 759万t, 出口量144万t, 烧碱产能及消耗量已超过纯碱, 成为我国第一大盐化工行业。目前我国已有200余家烧碱生产企业, 年产量在20万t以上的企业有20家。国内烧碱主要生产厂家统计见表3;我国近年来烧碱生产和出口情况见表4;2007年我国烧碱消费构成见图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2007年.

2.2.3 海藻类化工品

海藻类化工产品也属于海洋化工产品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进行了从海带中提取褐藻胶、甘露醇和碘的综合利用研究, 60年代末我国开始投入工业性生产。海藻加工产品主要是褐藻化工产品, 主要有褐藻胶、碘和甘露醇等。我国的海藻类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沿海地区。褐藻酸钠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以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以及良好的增稠性、成膜性、稳定性、絮凝性和螯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

2.3 生产技术

2.3.1 纯碱生产工艺

1) 氨碱法。

氨碱法是以盐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 以氨为中间辅助材料生产纯碱的方法。原盐用水溶解后成为粗盐水, 经过精制去除其杂质, 进入吸氨塔内吸氨制得氨盐水。氨盐水在进入碳化塔内吸收二氧化碳, 生成碳酸氢钠液体, 这种碳酸氢钠液体经过滤机得到滤饼, 滤饼再经过煅烧后即为纯碱。煅烧后的二氧化碳气体返回到碳化塔内继续循环使用 (图3) 。

2) 联碱法。

联碱法从工艺上讲, 主要是分为:一过程生产纯碱, 二过程生产氯化铵。原料二氧化碳进入碳化塔与塔顶的氨母液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纯碱滤饼, 滤饼再进行煅烧即可生产出纯碱。来自真空过滤机过滤的母液经吸氨、换热后, 在结晶器中析出氯化铵;来自结晶器的母液与加入的盐继续反应析出氯化铵晶浆体, 再经过分离干燥生产出氯化铵产品, 在结晶器排出的母液可循环使用 (图4) 。

氨碱工艺和联碱工艺各有优势, 氨碱工艺适合规模较大, 如年产量100万t纯碱以上的企业。联碱工艺的特点是适合小规模纯碱生产, 年产30万t是经济规模。

2.3.2 烧碱的工艺技术状况

烧碱的主要生产工艺是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氢氧化钠, 同时生产出氢气和氯气, 我国烧碱生产工艺主要有隔膜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离子交换膜法是20世纪70年代新发展的工艺, 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产品比用隔膜法电解生产的产品浓度大, 纯度高, 而且耗能低, 是目前最先进的烧碱生产工艺,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烧碱生产技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 我国离子膜烧碱总能力超过1 000万t, 占烧碱总产能50%以上。2008年我国96%以上新增烧碱产能都是采用离子膜交换法生产工艺, 隔膜法烧碱所占比重将会逐步缩小。

2.4 山东省是我国最大海洋化工生产的基地

山东拥有中国沿海最丰富的盐业资源。盐是纯碱工业、氯碱工业的基本原料。2006年山东海盐产量1 950.96万t, 居全国第一位。在山东沿海地区除了海水晒盐之外, 经勘探和调查查明:莱州湾卤水矿区总面积约为1 500 km2, 这一带地下卤水净储量达74亿多m3。卤水不仅含有丰富的钠、氯、钙、镁、钾等元素, 而且还含有经济价值更高的碘、锂、铀等稀有化学元素。海盐、卤水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发展海洋化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鲁北地区, 尤其是在潍坊北部沿海地区, 依托卤水开发, 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其中原盐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3, 是国内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纯碱生产能力400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1/4, 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碱生产基地;溴素生产能力9万t。目前, 山东已形成了以纯碱工业、氯碱工业和以卤水为原料生产溴化物及海藻化工产品的海洋化工工业体系。其中, 山东海化集团是全国的海洋化工重点企业, 纯碱产能居世界第一。

3 金融危机对我国海洋化工的影响

从2008年10月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化工产品呈现出市场萎缩、价格暴跌、开工不足和亏损增加等困难的运行状况。在短短的3个月内, 纯碱价格从2 400元/t下跌至最低不到1 000元/t, 截至2008年12月中旬, CFR (成本加运费) 亚洲价格从10月初350美元/t下跌至200~250美元/t。就目前市场经济低迷, 市场需求疲软等现状, 国内有的企业已停产、减产;正在建的纯碱、氯碱企业有的已停建、缓建。

3.1 纯碱行业

2009年以来, 我国的纯碱行业开工率由不足70%逐渐上升至5月的80%以上, 纯碱价格已经跌至谷底, 全行业亏损。2009年一季度仅山东全省累计生产纯碱55.6万t, 同比下降31.5%[2]。2008年四季度后, 随着大批纯碱项目投产, 行情迅速走弱;2009年新投产项目产能逐步发挥, 市场供需格局严重失衡, 市场竞争加剧。作为大宗基础化工原料, 纯碱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 目前全球经济好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因此纯碱行业将不容乐观。

3.2 氯碱行业

2009年以来, 氯碱行业生产运行仍然困难, 产品产量下降, 销价低位震荡, 企业普遍亏损。一季度仅山东全省累计生产烧碱达93.2万t, 同比下降4.4%。30%隔膜碱开车率维持在30%~50%左右;32%离子膜碱开车率目前上升到了80%~100%;PVC:电石法开车率50%。主要表现:① 烧碱, 价格整体小幅回落, 由于出口减少, 产品多转为内销, 主要是通过沿海、运河跨地区销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山东省内30%隔膜碱490~530元/t, 32%离子膜碱550~580元/t。三月下旬产品销售小幅回升, 短时期内拉升了烧碱的价格, 32%的离子膜碱达到了600元/t以上。② 氯气, 春节后全国性的抗旱拉动了对塑料管材的需求, PVC产品生产率开始上升, 用氯量也随之增加, 液氯价格小幅上涨到了1 100~1 150元/t, 但好景不长又降到了600元/t以下。总之, 氯碱企业仍将渡过一段艰苦的岁月。预计2010年上半年离子膜烧碱装置的开车率可维持在80%左右, 隔膜法烧碱在50%左右, 企业可保本运行[3]。

4 金融危机下我国海洋化工的发展对策

4.1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产量

2007年以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受主要下游行业迅速增长拉动的影响, 我国的纯碱行业步入了一轮新的行业繁荣周期, 纯碱产品价格, 行业的盈利能力都处在历史最高水平。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同时, 受到高利润率的刺激, 生产企业对纯碱行业未来发展过于乐观, 出现了极大的投资热情, 新项目、新装置一窝蜂式的上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纯碱供求紧张的局面, 但过剩的产能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房地产行业低迷, 下游有效需求不足, 国内石化景气度大幅下降, 化工产品销售严重受阻, 库存大量挤压, 目前纯碱下游玻璃行业低迷, 开工不足, 无法消化新投入的货源, 市场饱和现象较为突出。中国氯碱协会的负责人曾说过。“这种一窝蜂式的上马使纯碱行业的产能过剩隐患非常大, 早在2008年年初, 纯碱协会就提醒过企业不要盲目扩产和上马新项目”。

减产措施仍需坚持。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 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传导还有一个过程。2009年1月纯碱价格相对稳定, 减产是第一大功劳。但这个相对稳定是很脆弱的, 在下游产品没有启动迹象之前, 纯碱行业仍需坚持采取减产措施[2]。

4.2 增加内需、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国家连续出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利好因素。在困难面前政府连续出台的政策措施, 涉及面之广、之深, 投资额之大前所未有, 历史罕见。媒体已见诸多好评, 市场也已有积极反应。在全国上下共同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 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纯碱、烧碱是基本无机化工原料, 以纯碱为原料的化学品种类众多, 包括助洗剂三聚磷酸钠STPP、4A沸石、硅酸钠 (水玻璃) 、小苏打 (碳酸氢钠) 、过碳酸钠、硝酸钠/亚硝酸钠、重铬酸钠 (红矾钠) 和硼砂 (四硼酸钠) 等。其消费比例约占全国纯碱总消费的30%以上。此外, 与我国纯碱工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品还有氯化钙和氯化铵等。以烧碱为原料的化学品种类和配套氯化工项目及下游深加工项目有:微粉级氢氧化铝、纳米氧化铝、活性氧化铝和铝钙水泥等产品种类等。配套化学品氧化铝产品项目;聚合氯化铝等。可发展上述产品的产业链, 从事深加工, 不仅消耗纯碱、烧碱, 还提高产业的技术附加值。如在硅化工方面, 以硅酸钠为原料生产的品种很多, 有偏硅酸钠系列、硅胶系列、层状硅酸钠和白炭黑等。其中层状硅酸钠、纳米白炭黑、气相法白炭黑生产技术目前属于高、精、尖技术, 其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领域。

总之, 海洋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行业看, 纯碱、液碱工业是基础原料产业, 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 是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影响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外部讲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纯碱、液碱和以纯碱、液碱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出口。从国内因素看, 我国GDP增速放缓, 国内需求减少, 一批新建、扩建项目的建成又加重了行业的产能过剩。因此, 调整、减产和拉动内需是海洋化工行业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摘要:海洋化工业是海洋新兴产业之一。文章综述了我国海洋化工业近年来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消耗状况及金融危机给我国海洋化工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提出了金融危机下我国海洋化工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纯碱工业,氯碱工业,海藻化工

参考文献

[1]中国纯碱协会.国内烧碱主要生产厂家统计表[EB/OL]. (2009-11-13) .http://www.chinasoda.com.cn.

[2]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纯碱行业的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EB/OL]. (2009-02-23) .http://www.glass.cn.

海洋化工产业 篇6

1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资源禀赋理论 (H-O) 指出,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 必须拥有垄断性或优势的产业资源[1]。辽宁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1.1.1 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长2 178.3km, 已开辟为人工海岸的约长809.92km, 占海岸线总长度的29%。海岸类型多样, 滩涂面积约为2 696km2, 居全国第6位, 砂质细腻, 并且天然海水面积广阔, 水质良好, 形成了辽宁丰富的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著名的沙滩浴场有大连的棒棰岛、付家庄、夏家河子、金沙滩、葫芦岛的兴城等。

1.1.2 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湿地面积约为2 131km2, 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苇田, 湿地生物多样,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重要的栖息地。辽宁森林覆盖率高, 原生型生态资源丰富, 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有丹东鸭绿江湿地、盘锦双河口湿地、大连老铁山、冰峪沟等[2]。

1.1.3 海洋会展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6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宜人的气候条件, 便利的交通设施, 快速发展的经济, 繁荣的都市生活,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放的生活观念, 是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大连海鲜、营口海滨温泉、盘锦红海滩、葫芦岛泳装为代表的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日益兴起。

1.1.4 海洋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积广。沿海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辽宁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3]。以营口望儿山、锦州大笔架山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还有以熊岳、五龙背、兴城为代表的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以大连旅顺、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丹东断桥、营口西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提供了保障。如今, 辽宁已经形成辽南、辽东、辽西3个海洋旅游中心, 及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和葫芦岛为两翼的6个海洋旅游带。

1.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产值在辽宁海洋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表1是采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业产值、辽宁其他海洋产业产值、占辽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和年增长率4个指标, 比较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4]。2004年,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932.23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9.68%, 与海洋经济最大的产业海洋渔业相比, 相差18.2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2010年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 619.6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8.43%, 虽然仍落后于海洋渔业,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却高于海洋渔业约11.9个百分点, 名列第一。从产值排名来看,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在海洋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增长率排名来看,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的性能。

数据来源:2005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指标分析

国内外有关支柱性产业标准的研究很多, 梳理国内外权威文献, 这里选取认同率较高的3个指标, 一是产业比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 产值占GDP的8%以上;二是需求收入弹性高, 弹性大于1;三是就业容量大, 就业弹性大于1。作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依据, 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旅游需求弹性、旅游就业容量3个方面来分析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2.1 产值占GDP的比重分析

通过2001—2010年辽宁省GDP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计算获得表2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却有所下降, 原因与科技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有关。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由3.2%增长到6.8%, 虽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支柱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8%的标准角度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数据来源: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2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显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 符合市场法则, 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3数据, 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意味着市场机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 国民用于辽宁海洋旅游消费的支出较多。因此,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大, 发展潜力大, 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从需求收入弹性角度分析, 可以选择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3 就业容量分析

衡量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 就业弹性大于1, 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容量大, 选择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4数据, 显示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弹性均小于1, 这意味着虽然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比率。从支柱性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 在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上,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 但就业容量、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运用表1数据作回归分析, 预测到2015年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否可以作为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加以扶持。图1显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和辽宁省GDP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R=0.993 3, 说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与GDP相互关系密切, 回归方程为y=11.903x+3 549.8, 表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 辽宁省GDP增长11.903亿元。以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0%为基准, 到2015年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6 307.9亿元, 在回归方程中得出,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02%, 满足支柱性产业8%的标准。

3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

上述表明,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存在极大的可能性。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各项指标逼近支柱性产业标准。只要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 并带动其他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基于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提出以政府引导为鹰头、人才培养为鹰眼、科技应用为鹰喙、创新发展为鹰爪、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为鹰翼的“鹰式”发展模式, 并创造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其保驾护航。

3.1 鹰头———政府引领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指出, 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漠视。辽宁省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比如在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上, 加大投资力度, 对旅游开发单位或部门减免税收;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 例如可以把海洋旅游文化进行功能分区, 分为海洋观光旅游区、休闲渔业和海洋民俗体验旅游区、温泉康复疗养度假旅游区、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参观旅游区等, 最终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6]。

3.2 鹰眼———盯住人才

实践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夺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策因素, 辽宁省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潜力能人, 对现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此外, 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拉开档次, 给予缺少或特殊人才更高的待遇;在高校开设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形成产、供、销、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3 鹰喙———咬紧科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高技术、高智能的特点, 基于此, 应大力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 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中。运用科技传媒手段, 为辽宁省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做宣传;在观赏性海洋旅游的基础上, 增加参与性海洋旅游项目, 如海洋潜水、海上驾驶等, 使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由三低———低文化附加值、低技术和低服务水平向三高———高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服务水平发展[7]。

3.4 鹰爪———抓住创新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 解放经营思想、创新经营方法、革新经营手段, 积极探索适合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8]。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采用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的方式推销海洋旅游文化产品, 加强与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联系, 统一销售海洋旅游产品。此外, 在3个旅游中心、6个旅游带的基础上, 创建特色的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 最尽兴地享用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

3.5 鹰翼———彰显特色和规模

根据6市的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如发展大连沙滩浴场旅游、葫芦岛休闲疗养旅游、盘锦红海滩观赏旅游、丹东鸭绿江特色项目旅游等。整合资源, 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 建成以丹东为中心的国际海洋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群、以大连为中心的水下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以锦州葫芦岛为中心的水上海洋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群。

3.6 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鹰式”发展模式的平稳前行, 需要创造两个环境:一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二是长久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的情况, 应设立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智能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建立起由社会企业、外资、政府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尤其加强与地方银行的合作, 使其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 如大连蛇岛—老铁山—盘锦苇海鹤乡、红海滩等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重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 保证海洋环境质量, 从而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有机融合[9]。

参考文献

[1]张开城, 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郑贵斌, 刘娟, 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90-94.

[4]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5) :30-39.

[5]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 :331-334.

[6]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308-311.

[7]张绍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33-135.

[8]束春德, 蒲艳春, 辛丽轲, 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9) :138-141.

海洋化工产业 篇7

1 海化集团的发展历程

1.1 建设纯碱基地, 打牢发展根基

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1995年8月由原潍坊纯碱厂和山东羊口盐场联合组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 国内纯碱总产量还不足200万t,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每年需花近10亿元从国外进口纯碱。原潍坊纯碱厂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 “七五”期间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内3个大碱厂之一。

为占领技术制高点, 其在建厂初期是国内第一个从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引进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化塔、滤碱机和煅烧炉等制碱关键设备的制碱。建设期间, 其解放思想, 锐意改革, 一举夺得中标、开工建设、投料试车、生产达标、竣工验收和经济效益6个“第一”, 创造我国大型化工企业建设投资省、速度快、质量好和效益高的成功典范, 被化工部评为优质工程单位。来厂指导的德国专家赞誉:“潍坊纯碱厂是世界上建设得最好的碱厂之一”。 1990年8月, 首批纯碱出口东南亚成功, 结束中国不能生产重质纯碱的历史。

近年来, 集团采取自主创新为主和产学研结合等方式, 使纯碱生产液相水合法生产工艺、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白度、自动包装码垛、DCS微机自动控制和MEC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制碱生产带来新的技术革命。2007年2月, 海化集团援建伊朗塞姆楠纯碱厂, 标志着中国纯碱技术第一次迈出国门, 此后海化技术人员还赴巴基斯坦和叙利亚等国帮助援建纯碱企业, 均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赢得国际声誉, 树立知名品牌, 成为中国制碱业的一面旗帜。

1.2 实现盐碱联合, 冲破行业分割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纯碱厂的改革与发展也遇到一些光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纯碱的主要原料是原盐, 厂址的选定本来主要是从当地盐资源丰富出发考虑的, 但由于纯碱厂属化工行业, 羊口盐场属轻工行业, 多年来两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供销联系一直难以畅通, 发展都受到影响。一方面纯碱厂的用盐因外运等原因成本大幅升高;另一方面盐场的原盐大量积压, 行业分割使两企业深受其苦。

1995年, 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潍坊市委、市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意愿的基础上, 积极促成两个大型企业在全国率先实现盐碱联合, 组建成山东海洋化工集团, 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这一举动打开我国盐碱联合的新局面。同时依托海化集团, 山东潍坊海化开发区同日成立 (后改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 。过去两个企业“门挨门”各行其是, 如今“拆了墙”成为一家, 发挥出整体优势, 使企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集团化之路, 取得1+1>2的效应, 为做大做强企业和打造百年海化奠定了基础。

盐碱联合的实践成功证明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为此, 国家经贸委专门组织有关部委和中央新闻媒体在山东海化集团召开现场会, 向全国推广海化集团盐碱联合的成功经验, 大力推进全国的盐碱联合工作。

1.3 实施资本运作, 创新融资方式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由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 以募集方式设立的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1.08亿A股1998年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7月3日正式上市, 成为中国海洋化工科技第一股。这标志着山东海化进军资本市场开始二次创业, 也是国家加快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据199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 此次海化集团以其经营主体即制碱公司、溴素厂、供销公司和进出口公司之净资产剥离重组, 组建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主要从事纯碱、溴及溴系列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业务。山东海化集团本次发行成功后, 将形成3亿国有法人股、1.2亿社会公众股和总股为4.2亿股的股本结构, 其中集团持有股份公司71.43%的股份, 可募集资金6.098 2亿元人民币。据悉, 此次重组的只是海化集团的部分优质高效资产, 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 股份公司将逐步把海化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注入, 不断地为股份公司增强活力。从股票上市到实施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 8年间3次融资共计20亿元, 为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1.4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海化以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运用循环经济理念, 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做到“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碧海蓝天”。

为解决化工生产与海水养殖的矛盾, 实现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海化对区域内的海 (卤) 水资源实现了“一水六用”。

所谓“一水六用”, 即用海水放养贝类和鱼虾等海产品;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先送纯碱厂和硫酸钾厂供工艺冷却;冷却的同时吸收化工废热的中级卤水送溴素厂吹溴;吹溴后的卤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老卤生产硫酸钾和氯化镁等产品。通过“一水六用”, 海 (卤) 水中的有用物质基本上被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实现海洋化工界为之奋斗多年的“盐、化、养”一体化的目标, 做到经济、环境和社会3种效益“同生共赢”。

近年来, 在“一水六用”的基础上, 海化又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为重点, 投资80多亿元先后建设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大项目、好项目, 相继开发出碱系列、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和精细化工系列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即以原盐为原料生产纯碱和氯碱, 以纯碱为原料生产硝酸钠、亚硝酸钠、小苏打、白炭黑和水玻璃, 以氯气为原料生产溴素和甲烷氯化物等, 以溴素为原料生产氢溴酸、灭火剂和阻燃剂等, 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和氯化钠, 以制盐苦卤为原料生产硫酸钾、氯化镁和氢氧化镁等。此外, 海化成功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石泥替代石灰乳生产纯碱新技术, 在国内率先实现纯碱和氯碱在产业链上的“连理”, 从根本上解决电石泥废渣环保利用的行业难题;成功地将石油化工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尾气用于纯碱生产, 在国内率先实现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装置的“联姻”, 从而形成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和资源闭路循环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互联网”, 实现产品及其废弃物在体系内的再资源化。2005年12月, 海化集团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在循环经济理念和自主创新活力的催生下, 海化不仅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而且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 海化已有合成纯碱、硝盐和固体氯化钙3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原盐和水玻璃2个产品产量居亚洲第一, 溴素、溴化物、三单体和灭火器瓶体等8种产品产量居中国第一, 有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产品7个, 年出口创汇总额达3亿美元。

1.5 建设产业集群, 带动区域发展

纵观国内外, 以大企业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和以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崛起已成为经济界津津乐道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山东海化集团海洋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衍生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经过近年的开发建设, 目前区域内已形成盐溴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化工、农药化工和仓储物流等产业集群协调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区域内企业500多家, 其中外资企业30多家, 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企业已占到区域内企业总数的70%, 年产值占全区的80%以上。2007年, 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2亿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16.7亿元, 人均财政收入2万元以上。

目前, 山东省委、省政府已将潍坊北部沿海经济开发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 并纳入到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2006年8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式命名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中国石油和化工潍坊产业区”, 决定把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石油和化工项目的聚集区、生态工业发展的先导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试验区以及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示范区。2007年12月, 该区被商务部、科学技术部和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确定为全国海洋化工领域首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2 启示与思考

2.1解放思想, 顺应市场规律, 推进体制转换, 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把转变思想观念贯穿于企业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 以创新的观念认识新情况, 以创新的思路解决新问题, 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制盐与制碱一直分属2个部门管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原有体制下企业分散发展和重复建设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纯碱和烧碱取消指令性计划而率先步入市场, 但工业盐仍然执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使得两个上游企业之间科学的产供销关系难以形成, 盐碱企业相互优势难以发挥, 行业分割割断了企业的有机联系。说到底, 问题暴露在企业, 而矛盾冲突的根源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盐碱管理体制改革不同步。

海化集团冲破行业体制分割并实现盐碱联合, 联合虽然是必然趋势, 但也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工程。改革免不了对原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改革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和勇于探索;从大局出发并以国家利益为重, 绝不能因为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而相互推诿, 影响改革大局和企业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弱化简单的企业归属问题, 携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才能将联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才能使企业运作真正走向良性循环。

2.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和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有科学规划, 其次要有一系列保证措施, 如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等;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从根本上实现节能减排, 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不断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要求企业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 摒弃粗放的管理理念, 推行精细化管理方式, 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 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益。

海化集团依靠技术创新, 立足资源层层精深加工, 上一步的产品被下一步工序深入利用, 上一步的废料被下一步生产环节再资源化, 形成盐系列、溴化物及其深加工系列、苦卤废液深加工系列、纯碱及其深加工系列、制碱废液化工系列、制碱废渣建材加工系列以及精细化工系列等生态工业链, 实现废弃物在区域内的基本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 建立一种区域内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 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近年来, 海化集团的“三废”综合利用已成为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集团环保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已近4亿元, 新增利税中“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创利税已占20%以上。通过“一水六用”, 海水和卤水中的有用物质基本上被“榨干吃净”, 废物“资源化”和工业“零排放”, 实现“盐、化、养”一体化目标。

3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海化集团发展的历程是我国工业发展进步的缩影, 从海化的成功发展经验里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与思考。当前, 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全球经济模式正在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经济转变。如果能早一天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就能早一步在战略上掌握主动。

摘要:文章叙述山东海洋化工集团的发展历程, 根据其成功的发展经验, 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改革创新、循环经济是海洋化工企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海洋化工产业 篇8

1 海洋产业与海洋产业集群

1.1 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海洋产业按产业的属性可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海涂种植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产业、海洋药物业等),海洋第三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产业按形成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及盐化工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滨砂矿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海水淡化产业、海洋能利用产业、海洋药物产业等)。

1.2 产业集群与海洋产业集群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即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的机构在该区集聚和发展,并形成持续的区域竞争力的现象。产业集群涵盖三个方面:①产业部门和相关机构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必须有集中的现象或者集聚的趋势。②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通过对外输出产品和服务为区域创造财富,它们是构成产业集群的重要组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③产业、企业彼此之间以某种方式相互紧密联结,使集群内的产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比其他非集群的产业、企业总体要好得多。根据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相关特征,海洋产业集群可以简单定义为:海洋产业和相关机构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有集中的现象或者集聚的趋势,同时各海洋产业以某种方式紧密联结,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推进作用的一种区域组织形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国内外研究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区位熵法、波特案例法、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理论的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图论分析法等[5]。区位熵法和投入产出法主要是识别产业集群普遍采用的工具。由于海洋产业没有被列入《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区位熵分析法只能识别某一区域海洋产业集聚现象及趋势的存在,不能识别产业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在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的同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各海洋产业的产业关联度。

在我国现行的海洋经济统计中,仅对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底砂矿、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国际旅游进行了较为完整序列的统计。根据辽宁省资源情况,本文根据对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洋盐业、海洋造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滨海国际旅游业等五种海洋产业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的区位熵与产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基础数据来源于1997—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辽宁统计年鉴》。

2.2 辽宁省海洋产业区位熵测算与分析

区位熵法: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主要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反映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可通过区位熵(L)来测定一个小区域工业产业部门在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而确定该小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并最终反映各小区域的对外经济联系格局。区位熵的公式为:undefined。式中,eij为j地区i海洋产业产值,m为地区数,n为产业或者行业数。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程度超过全国,其产品自给有余; 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集群程度低于全国,其产品需要从区外输入;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程度与全国水平相当,区位熵大于1说明此种海洋产业可能存在聚群现象。根据周叔莲的标准,可把判别标准定为1.4,凡区位熵大于1.4的产业判断为具有产业集群。

结果分析:①产业间区位熵差异明显,个别产业区位熵值较大(表1)。2005年,辽宁省L>1的产业有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此三种海洋产业在辽宁地区集群程度高于全国,其产品向区外输出,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趋势。其中,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和船舶制造业的L>1.4,特别是船舶制造业L值较大,最大为4.1150,最小为2.373,已具有海洋产业集群;L<1的产业有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此三种海洋产业在辽宁地区集群程度低于全国,其产品需从区外输入,暂不具有产业集群。但滨海旅游业发展较快,有形成海洋产业集群的趋势。②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海洋第二产业和传统海洋产业的区位熵较大。海洋产业第一产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产业第二产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海洋产业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业的区位熵也较高,并有上升趋势。在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区位熵大于1,海洋新兴产业中滨海旅游业区位熵较高。由于海洋未来产业刚刚起步,统计数据只有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两年的数据海水利用产业区位熵大于1,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③区位熵变化明显(图1)。根据1996—2005年辽宁海洋产业区位熵的变化,2003年是海洋水产业L值变化的一个节点,L值达到最大,从1996—2003年稳步上升,特别是2000—2003年增长较快,2004年有所下降,2005年有较小幅度的增长;海洋石油、天然气业L值在1998年有大幅增长,其他年份变化不明显,且L值均较小;海洋盐业L值在1996年达到最大,1997年有明显下降,之后缓慢增长;船舶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其变化表现为两升两降,即2000—2001年和2004—2005年为两升,1996—2000年和2001—2004年为两降,2001年达到最大值。海洋交通运输业L值1999年达到最小值,其他年份变化幅度不明显。从2004年开始,滨海旅游业L值有突破性增长,L值向大于1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2.3 辽宁海洋产业关联度测算与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统计相关分析是对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素Y对因素X的相关程度与因素X对因素Y的相关程度并不相等。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海洋产业的关联度,以克服相关统计分析的缺陷。灰色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关联程度。即两条曲线越相似,其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在具体分析计算时,可将无限收敛(曲线)用近似收敛(数组)来取代,从而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设x1,x2,…,xN为N个因素,反映各因素变化特征的数据列分别为{x1(t)},{x2(t)},…,{xN(t)},t=1,2,…,M。具体计算过程如下:①求个序列的初值像,令undefined;②求差序列△ij(t),△ij(t)=|xi(t)-xj(t)|;③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undefined;④求关联系数,undefined;⑤计算关联度,undefined;⑥根据计算得出辽宁各海洋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度矩阵。在实际运算时,0.5≤ζij(t)≤1,越接近1,表明两要素关联性越大。k为介于[0,1]区间上的灰数[3,5,9,10]。

结果分析:本文选取1996—2005年辽宁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以及滨海国际旅游等六大海洋产业产值进行分析,这六种海洋产业的序号分别为1、2、3、4、5、6,k值取0.5。计算结果与分析为:①各海洋产业关联比较大,最大值为r51=0.91229,最小值为r16=0.71864(表2)。②海洋产业关联度呈现出明显一致性,ri4最大、ri6最小。r14>r12>r15>r13>r16,即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24>r21>r25>r23>r26,即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34>r35>r32>r31>r36,即海洋盐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滨海旅游业;r42>r45>r41>r43>r46,即船舶制造业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54>r51>r52>r53>r56,即海洋交通运输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与石油天然气、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r64>r61>r65>r52>r63,即滨海旅游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盐业。③从平均值上看,undefined及undefined较高,分别为0.899132、0.893418,海洋造船业与其他海洋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与海洋造船L值大有关,其最大值达到4.115,最小值为2.373;undefined与undefined较低,分别为0.817624、0.789176,这与滨海国际旅游L值相对较小有很大关系,但这不能因此断定滨海国际旅游的发展不能与其他海洋产业互相促进。

3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东北三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辽宁省海洋经济产值已经占到辽宁省总GDP的12.98%。本文通过区位熵的计算及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辽宁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尤其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三种海洋产业区位熵大于1,存在产业集群现象。②从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见,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较大,特别是海洋造船业与其它海洋产业、其他海洋产业与海洋造船业的关联度最高。

结合辽宁海洋资源状况、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熵与产业关联测算的结果,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为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①围绕船舶制造业、海洋水产业、海洋盐业3个区位熵大于1的海洋产业,做强海洋产业集群;壮大以大连、葫芦岛地区为主,丹东、锦州等地区为辅的造修船业和配套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船舶制造业集群;横纵两向发展海洋水产业,使水产加工业与水产养殖业、水产流通业、水产仓储运输业相互促进,培育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甚至世界品牌,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进一步发展大连盐区、营口盐场和锦州盐区的海盐业,以满足东北地区的用盐需求。②提高区位熵小于1的海洋产业的综合实力,向有利于海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建设以大连为中心,以丹东、葫芦岛市为两翼,贯通辽宁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带;逐渐完善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葫芦岛港为两翼,旅顺、葫芦岛、缓中、盘锦、庄河、瓦房店等为网络,中小结合,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分布合理的海洋交通运输体系。③为保证海洋产业集群的活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以科研为源头,加强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摘要:以辽宁省为研究地域单元,运用区位熵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宁省1996—2005年以来的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关联进行测度与研究,得出辽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产业集群现象,各海洋产业关联度较大等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及辽宁省海洋资源状况,对发展辽宁海洋产业集群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关联,辽宁省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006.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3]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3)∶289-296.

[5]孙才志,王会.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11.

[6]马廷玉,邬冰,刘志虹.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J].经济地理,2008,(4)∶623-626.

[7]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5)∶708-713.

[8]许永兵,贾强.区位商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为对象[J].经济与管理,2008,(9)∶86-89.

[9]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10-112.

海洋产业群落分析与探索 篇9

关键词:海洋产业,产业群落,协同创新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的竞争影响区域发展的绩效和区域竞争力。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持续了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7月又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相对落后,涉海的各类组织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相互间协同作用还没得到很好的体现,各行业、各区域又自成体系,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组织间协同创新还没有完全形成,影响了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基于此,本文在海洋产业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产业群落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优化海洋产业群落的对策建议。

1 海洋产业群落的内涵

海洋产业具有密切的产业关联度[1],海洋产业之间、产业群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谓群落本身它是一个生态学概念,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现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产业群落是指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特定区域内存在业务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聚集体。海洋产业群落是指由海洋产业部门、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等基于合作与交流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海洋经济网络系统[3]。海洋产业群落是一项复杂的组织方式,强调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4],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组织模式,进行知识积累、信息交流,形成具有集聚优势、知识溢出优势和技术转移优势。当某一新观念,新技术或需求的信息在群落某一结点产生之后,就会沿着群落内部连线在整个群落中传递,反馈、交互循环、反复流动。科技创新是产业群落发展的重要支撑[5],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群落内部1 + 1 + 1 > 3的非线性效用。

产业群落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各种产业的对外扩散和传播的过程[6]。海洋产业群落的形成将激发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有更多相互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在一个地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一样,产业群落也是一个开放系统,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促使产业群落内部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表现为一种产业群落向另一种产业群落的演替[7]。基于此,海洋产业群落结构优化有利于培育区域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形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海洋产业群落的结构分析

海洋产业群落中各个元素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内各个元素承担自己的角色,如图1所示。各个元素在群落内部相互之间形成了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的特征是产业的互补性和分工指向性。它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由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一直延伸到深加工、精加工知识密集型的企业链条式关联关系,存在着上下层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下层环节向上层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上层环节向下层环节反馈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等。垂直关系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一种创业共生模式[8]。

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即不同成员在不同空间水平上不均匀配置,表现为块状的现象。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块状就是一个小群落。如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联盟基、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形成的小群落。企业是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来源,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等通过为创新的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条件,间接参与创新活动。依托这些创新联盟、平台和服务中心,涉海产业完善了创新服务和创业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了涉海类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了科技成果想现实生产力转化。如浙江某海洋水产品加工制造产业群落,它由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省内10家海洋水产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以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产学研合作研发,从海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海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技术研究、海洋产品营养和功能食品开发技术研究三方面开展海洋水产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于促进海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推动海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培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海洋产业群落的关系链条

群落中各结点的关系链条,既是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渠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增加价值的“价值链”。产业群落的链接关系不是单一的生产上上下游链接关系。企业与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企业与中介服务组织的合作关系、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等。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利于创新环境,出台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与中介服务、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链条。

目前,涉海产业群落内部的协同创新已成共识,已经在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制造、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船舶动力、海洋油气和矿物开发等方面都建立了顺畅的创新关系链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等在产业群落中沟通协同,将创新资源和信息沿着创新链条传递到各个成员,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联合培养、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等[9],促进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形成创新合力。如图2浙江某海洋药物产业群落,围绕海洋中药、海洋医用生物材料开发、海洋活性物质开发等产业前景内容,形成了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联合攻关,最后将研究技术和成果在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杭康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转化。A1中的中药研究所开发研究B2中海洋中药,沿着群落链条通过政策营造的创新环境,中介机构,最后传递到C3杭康药业有限公司,这样就形成了海洋中药研究开发小产业群落,使得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得以贯穿整个网络[10]。

海洋产业群落链条是围绕一定的创新资源,以一定的技术创新而集结形成特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丰富度和亲和度[2],科技创新越高的区域,种群的数量就越多,具有越高的丰富度,企业将联系越紧密,亲和度也就越高。如图3所示,浙江舟山某海洋产业群落,以B中的8个技术创新目标为导向,集结了A中的8个知识来源单位,形成了含有17个单位组成的海洋产业群落,建立了亲和度相对高的联络。

4 海洋产业群落存在的问题

4. 1 海洋产业群落成员间的信任度缺失

通过对涉海组织产业群落的调研发现,成员间的信任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特别是产业上下游的货款相互拖欠和侵权假冒等现象屡禁不绝,使得潜在的群落内合作伙伴之间难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信任关系,从而增大了交易成本,阻隔着互利网络的形成。

4. 2 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产权制度环境不完善

群落利益机制的核心是多赢与利益共享。目前涉海产业群落内部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研发,最终成果在内部的共享机制还不完善,目前更多是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用于研发。群落中的技术侵权,假冒优质品行为时有发生。

4. 3 涉海企业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等具有关联性,形成协同的互动机制不够完善

群落内部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和联系,网络内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渠道不畅通,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有限的创新资源被大量浪费,尚没有形成专业化协作,科研机构脱离市场需求,游离于市场之外、闭门造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的功能偏重于教学和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

4. 4 政府对涉海类群落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孵化器”的作用已凸显,但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间面向创新系统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协调,政府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许多同行企业是通过“行政捏合”或“模仿经济” 成长起来的,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过低,有机关联度不高。

4. 5 涉海类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合理的分工格局

涉海类企业在存在合作和紧密技术联系的同时,在企业层次、技术基础、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梯次性,政府在对不同和同质的涉海类组织在科技协同创新的系统规划和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方面,建立合理分工格局的作用还不够。

5 海洋产业群落优化的对策建议

5. 1 建立涉海类企业产业群落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加强群落基础建设

产业群落优化有赖于众多企业家的互利互信共识。加强群落内部的自发交流、培训研讨和政策倡导等方面建设,增加内部企业的共识; 对涉海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同质企业等涉及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引导研究攻关,形成群落内企业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共享技术创新的外溢效果,同时以关系链条为纽带,链接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识来源,增加企业、院所等的信任度。

5. 2 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产权制度环境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市场制度的建立,包括独立会计审计制度的建立等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创造一个有力的法律环境;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形成技术创新服务网络; 明晰企业与科研院所或其它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产权制度环境的建设,只有用法律规范起来的技术市场,才是健康的技术市场。

5. 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可考虑由政府引导商业银行、民营大企业等投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种子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风险基金用于涉海类创新创业启动和发展资金。

5. 4 完善中介机构服务系统,建立科技要素交易与服务体系

目前,产业群落中存在各类服务中心、创业中心 ( 孵化器) 、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但整体服务体系显得不够健全、完善,致使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中介机构服务系统,发挥各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更全面地了解涉海类企业发展的综合技术、市场信息。

5. 5 整合研究资源,促进群落内主体的协同创新

上一篇:技术体系下一篇:播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