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2024-10-04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精选8篇)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1

摘要:“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控制了世界”, 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共识。海洋对一个国家而言, 除了极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之外, 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辽宁在加快海洋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 如何解决相关海洋产业的投融资问题, 尽早进入国家海洋大省, 是辽宁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了辽宁海洋服务业、船舶业的投融资问题, 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海洋服务业,海洋船舶业,投融资

进军海洋、开发海洋, 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占领了海洋就等于占有了财富。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无疑均是占领海洋、发展海洋的大国;横看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 也无一例外均是海洋大省。制约辽宁成为国家海洋大省、制约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就是其产业投资与融资问题。本文因篇幅有限, 仅对辽宁海洋产业的服务业、船舶业进行讨论。

一、辽宁海洋服务业、船舶业投资的问题及对策

(一) 辽宁海洋服务业的投资问题及对策

辽宁海洋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不够。80后90后的年轻人, 十分愿意在电影院里欣赏美国大片。欣赏过程中饱了眼福耳福的同时也支付了可观的现金。上亿美元的票房背后, 意味着美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获利能力。美国服务业占整个世界的26%, 电影《阿凡达》所创造的价值等于我国一个钢铁大厂。《阿凡达》没有投入砖瓦水泥石块, 投入的是人力资源、科技、技术。这是辽宁海洋服务业投资的盈利模式所在。人力资源、科技、技术, 对辽宁海洋服务业而言均处于低端水平。传统产业占了相当比重;海产交通、海洋通讯、娱乐设施等科技含金量不高, 海洋服务业的附加值较低;没有充分利用与发挥区域海洋特色, 服务内容单一, 缺乏核心服务产业与服务;省内各滨海城市的“点”与“线”配合不到位。

加大辽宁海洋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一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首先要更新产业观念和人才观念。海洋服务业所体现的是“软”服务, 实现“软”服务与相应的科技、技术体现的“硬”服务有效结合才能称得上“服务”。水桶理论说明了“短板”的重要性, 辽宁海洋服务业的人力资源、技术含量、科技“短板”尤为突出。辽宁应学习“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做法, 针对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特需人才, 加大培养的针对性及力度。“招智”是辽宁海洋服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加大科技与技术的投入。辽宁应重视海洋服务业对经济的先导作用与辐射效应。加强海洋服务业的创新, 优化配置科技力量, 全省应协同投入与错位投入相结合, 且省内各城市应“点”与“线”紧密配合, 以多赢双赢取代单赢。三是积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将文化产业融入海洋服务业, 加大辽宁滨海旅游的看点与支撑点。全省应将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与大连、营口及丹东等地方渔业相关的节日相结合, 建立海洋文化节及海洋主题公园。“大连长海国际钓鱼节”、“大长山渔民节”等都为“辽宁海洋节”提供了相应的经验。海洋公园可以按辽宁著名海洋产业的相关企业设置不同名称的园中园等。

(二) 辽宁船舶业的投资问题及对策

辽宁有数量可观的船舶企业, 大连造船、中远船务等在我国赫赫有名。如何推动这些企业的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船舶大厂, 又是辽宁人面对的又一课题。船舶业是辽宁海洋产业中重要的成熟行业, 大连造船、中远船务的经济实力堪称可观。问题是我们能否与日本船舶业叫板, 能否与新加坡的船舶业叫板。辽宁的船舶业何时成为亚洲第一?成为亚洲第一也就意味着是世界第一, 因为世界第一的船舶业在日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有观念、视野等问题, 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问题、研发能力问题等。

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加大对人的投资、对技术的投资、对研发能力的投资, 这是辽宁船舶人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他山之石的例子是日本的“造船计划”。1949-1956年, 日本人用了7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船舶大国, 也是世界最大的船舶出口国, 其优势一直保持至今。这一结果的背后有日本政府实实在在的支持, 更有企业针对性很强的努力与突破。这是辽宁加快船舶业发展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有了政府的支持, 企业必须提高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因此, 辽宁人应举全省之力, 聚集科研及技术力量, 联合作战、合作攻关, 才能解决好辽宁船舶业实物资产投资问题, 才能实现“船舶大省”的理想。

二、辽宁海洋服务业、船舶业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一) 辽宁海洋服务业的融资问题及对策

辽宁海洋服务业融资的主要问题是, 投向海洋服务业的资金分散在财政、科技、经济、计划等部门与银行, 各部门之间自行其事, 无法发挥产业资金的使用合力作用;海洋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的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海洋服务业的产业特点及规律;多元化的海洋服务业投融资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 海洋服务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辽宁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产业发展速度慢, 产业含金量不高, 产业重复且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居多, 竞争力不足。除了海滨城市旅游的娱乐设施比不上上海、深圳等城市, 在海洋交通、海洋通讯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投资是一个产业的核心, 但是, 融资直接影响着投资能否实施与投资的质量。

解决海洋服务业的融资问题, 除了银行信贷、投资人及合伙人的资金之外, 还有地方政府的各项扶持性资金及民间资金。一是地方政府的资金, 每年省内各地方政府的各部门均有专项用途的资金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如贴息贷款及技改贷款补助等。地方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 每年确定支持的相关产业及项目, 多部门资金汇集形成资金合力, 做好做强一个项目就等于做好做强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在这方面德国“隐形冠军”的做法是值得辽宁人学习的。二是民间闲置资金的整合, 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 降低其进入门槛。将民间闲置资金聚合成信托资金及委托贷款资金, 是辽宁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效资金来源。三是学习外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做法, 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或“海洋服务业基金”, 是投资于海洋服务业的有效资金来源。

(二) 辽宁海洋船舶业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在亚洲, 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的船舶业各有建树, 也是辽宁船舶业追赶的目标。如何解决船舶业的融资问题, 其实早有答案。日本的“造船计划”是在政府权力的调控下, 通过政策性银行对提出申请的造船企业发放优惠性政策贷款的制度。该制度始于1947年, 日本政府为配合这一制度出台了相关的税收政策和法律制度, 还采取了“优惠卖方信贷”、“出口保险”等融资方式, 保证国内船舶的顺利出口。新加坡的“海事信托基金”, 主要通过开发“船务基金”、“船舶租赁公司”等, 降低海运企业的融资负担及融资成本, 弱化海运企业的融资风险, 突破传统融资模式, 改变“贷款买船, 营运还本息”的模式。德国的“KG模式”基金, 其设立为单一目的, 即为购买和拥有船舶而成立, 不能从事除此以外的任何商业活动。当船舶出售, 这只KG基金就告结束。辽宁人应该结合船舶业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 将辽宁船舶业的实力综合起来, 建立和船舶业相关的各种船舶基金。

同时,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在银行、税收、财政等各方面制定统筹政策。辽宁应加大海洋产业相关行业的贷款优惠力度、税收制度及财政补贴制度的创新。同时, 在相关企业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帮助这些企业发放企业债券或发放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 海洋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3

1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资源禀赋理论 (H-O) 指出,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 必须拥有垄断性或优势的产业资源[1]。辽宁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1.1.1 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长2 178.3km, 已开辟为人工海岸的约长809.92km, 占海岸线总长度的29%。海岸类型多样, 滩涂面积约为2 696km2, 居全国第6位, 砂质细腻, 并且天然海水面积广阔, 水质良好, 形成了辽宁丰富的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著名的沙滩浴场有大连的棒棰岛、付家庄、夏家河子、金沙滩、葫芦岛的兴城等。

1.1.2 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湿地面积约为2 131km2, 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苇田, 湿地生物多样,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重要的栖息地。辽宁森林覆盖率高, 原生型生态资源丰富, 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有丹东鸭绿江湿地、盘锦双河口湿地、大连老铁山、冰峪沟等[2]。

1.1.3 海洋会展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6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宜人的气候条件, 便利的交通设施, 快速发展的经济, 繁荣的都市生活,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放的生活观念, 是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大连海鲜、营口海滨温泉、盘锦红海滩、葫芦岛泳装为代表的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日益兴起。

1.1.4 海洋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积广。沿海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辽宁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3]。以营口望儿山、锦州大笔架山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还有以熊岳、五龙背、兴城为代表的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以大连旅顺、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丹东断桥、营口西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提供了保障。如今, 辽宁已经形成辽南、辽东、辽西3个海洋旅游中心, 及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和葫芦岛为两翼的6个海洋旅游带。

1.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产值在辽宁海洋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表1是采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业产值、辽宁其他海洋产业产值、占辽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和年增长率4个指标, 比较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4]。2004年,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932.23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9.68%, 与海洋经济最大的产业海洋渔业相比, 相差18.2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2010年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 619.6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8.43%, 虽然仍落后于海洋渔业,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却高于海洋渔业约11.9个百分点, 名列第一。从产值排名来看,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在海洋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增长率排名来看,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的性能。

数据来源:2005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指标分析

国内外有关支柱性产业标准的研究很多, 梳理国内外权威文献, 这里选取认同率较高的3个指标, 一是产业比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 产值占GDP的8%以上;二是需求收入弹性高, 弹性大于1;三是就业容量大, 就业弹性大于1。作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依据, 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旅游需求弹性、旅游就业容量3个方面来分析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2.1 产值占GDP的比重分析

通过2001—2010年辽宁省GDP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计算获得表2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却有所下降, 原因与科技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有关。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由3.2%增长到6.8%, 虽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支柱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8%的标准角度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数据来源: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2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显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 符合市场法则, 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3数据, 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意味着市场机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 国民用于辽宁海洋旅游消费的支出较多。因此,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大, 发展潜力大, 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从需求收入弹性角度分析, 可以选择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3 就业容量分析

衡量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 就业弹性大于1, 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容量大, 选择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4数据, 显示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弹性均小于1, 这意味着虽然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比率。从支柱性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 在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上,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 但就业容量、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运用表1数据作回归分析, 预测到2015年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否可以作为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加以扶持。图1显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和辽宁省GDP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R=0.993 3, 说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与GDP相互关系密切, 回归方程为y=11.903x+3 549.8, 表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 辽宁省GDP增长11.903亿元。以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0%为基准, 到2015年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6 307.9亿元, 在回归方程中得出,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02%, 满足支柱性产业8%的标准。

3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

上述表明,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存在极大的可能性。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各项指标逼近支柱性产业标准。只要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 并带动其他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基于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提出以政府引导为鹰头、人才培养为鹰眼、科技应用为鹰喙、创新发展为鹰爪、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为鹰翼的“鹰式”发展模式, 并创造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其保驾护航。

3.1 鹰头———政府引领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指出, 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漠视。辽宁省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比如在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上, 加大投资力度, 对旅游开发单位或部门减免税收;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 例如可以把海洋旅游文化进行功能分区, 分为海洋观光旅游区、休闲渔业和海洋民俗体验旅游区、温泉康复疗养度假旅游区、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参观旅游区等, 最终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6]。

3.2 鹰眼———盯住人才

实践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夺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策因素, 辽宁省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潜力能人, 对现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此外, 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拉开档次, 给予缺少或特殊人才更高的待遇;在高校开设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形成产、供、销、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3 鹰喙———咬紧科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高技术、高智能的特点, 基于此, 应大力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 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中。运用科技传媒手段, 为辽宁省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做宣传;在观赏性海洋旅游的基础上, 增加参与性海洋旅游项目, 如海洋潜水、海上驾驶等, 使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由三低———低文化附加值、低技术和低服务水平向三高———高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服务水平发展[7]。

3.4 鹰爪———抓住创新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 解放经营思想、创新经营方法、革新经营手段, 积极探索适合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8]。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采用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的方式推销海洋旅游文化产品, 加强与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联系, 统一销售海洋旅游产品。此外, 在3个旅游中心、6个旅游带的基础上, 创建特色的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 最尽兴地享用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

3.5 鹰翼———彰显特色和规模

根据6市的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如发展大连沙滩浴场旅游、葫芦岛休闲疗养旅游、盘锦红海滩观赏旅游、丹东鸭绿江特色项目旅游等。整合资源, 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 建成以丹东为中心的国际海洋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群、以大连为中心的水下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以锦州葫芦岛为中心的水上海洋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群。

3.6 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鹰式”发展模式的平稳前行, 需要创造两个环境:一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二是长久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的情况, 应设立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智能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建立起由社会企业、外资、政府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尤其加强与地方银行的合作, 使其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 如大连蛇岛—老铁山—盘锦苇海鹤乡、红海滩等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重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 保证海洋环境质量, 从而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有机融合[9]。

参考文献

[1]张开城, 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郑贵斌, 刘娟, 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90-94.

[4]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5) :30-39.

[5]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 :331-334.

[6]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308-311.

[7]张绍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33-135.

[8]束春德, 蒲艳春, 辛丽轲, 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9) :138-141.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4

1 研究现状分析

据“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 (GPA) 第二次政府间审议会议 (2006年11月16—20日, 北京) ”报道, 全球海洋中的缺氧区域已达200处之多, 比2004年的149处增加约50处。由此可见, 海域的缺氧问题正逐步发展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缺氧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崩溃, 如20世纪90年代年发生挪威卡得加特海的龙虾事件和黑海底栖渔业资源崩溃事件, 所以海洋缺氧问题已成为制约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3]。

在大陆架及许多海岸、河口甚至大洋底层水发现的阶段性水体缺氧现象已经引起许多海洋科学家的重视[2,4,5,6,7,8]。有学者[5]也曾对47个著名贫氧水域进行研究, 发现历史上发生过水体贫氧的水域或者以前没有发生而现在存在贫氧的水域, 其水体贫氧持续时间、强度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9]。随着海洋低氧区的出现和不断扩大, 这些海域的水下环境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影响, 因此探究缺氧的形成、变化趋势及其控制机理科学意义显著, 也是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决策的科学基础。目前, 世界不同海域的低氧问题时有报道, 对其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几十年来, 国内外学者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1) 鉴于低氧对海域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 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缺氧现象开展了系统和连续的调查和研究, 近年来对缺氧海域、河口与海湾研究较多的有:大西洋西部沿岸、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密西西比河、切萨皮克湾和阿拉伯海等[10,11,12,13,14,15,16,17,18,19,20]。

美国对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和切萨皮克湾等缺氧现象的系统和连续观测始于20世纪80年代, 其中墨西哥湾北部底层水缺氧面积在2001年夏季曾达到2万平方千米以上,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上述海域底层水缺氧出现在每年的4—9月, 6—7月一般是缺氧最严重的月份。针对出现在波罗的海面积近7万平方千米的最大缺氧区, 欧洲科学家对其发生、发展及治理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沿岸各国均建立了缺氧现象调查体系, 并根据长期观测数据, 应用数学模拟方法来预测该海域底层溶解氧的浓度。而且研究发现, 在造成缺氧的影响因子中, 河流径流量、营养盐及气候的变化均与人类活动有关, 且缺氧与营养盐 (氮、磷) 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 美国俄勒冈州海域近年也曾出现被称为“死亡区域”的低氧海区, 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21]。最近, 又有国外学者[22]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 在过去50年中, 全球变暖已使中、东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低氧区不断扩大, 并造成大面积的“水下沙漠”, 而且他们应用历史资料并结合最近所观测的数据, 在特选的热带海洋区域的中等深度水中构建了一个氧浓度的50年时间序列, 结果发现, 这些低氧带呈显著扩大趋势。

2) 我国自1980年顾宏堪[23]报道长江口外存在低溶解氧区以来, 陆续有多人对长江口外的低氧区进行了研究[2,24,25,26,27,28,29,30,31,32,33], 而且相继开展的“中美合作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水域沉积动力学研究”、“上海海岸带资源调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等一系列项目也都对长江口外的低溶解氧区域进行了报道。目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正在长江口外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我国近海典型缺氧区业务化监测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 以期研究集成并提取反映缺氧的关键监测参数和技术指标, 确定核心缺氧区的地理分布, 建成1~2个业务化实时监测示范系统。另外, 在我国南海珠江口万山群岛附近及粤东一些沿岸海域也存在季节性的底层缺氧现象[34], 与长江口外低氧区相比, 其范围较小, 低氧值较高, 王丽芳[35]等还以珠江口缺氧区域为主, 综述了近岸、河口区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以及伴随的CO2 和N2O等生源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针对河口低氧区形成机理的水质模型, 苏伟[36]等也进行了相关总结。此外, 我国其他一些河口与海岸地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性缺氧现象[37,38]。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20世纪中叶全国海洋普查报告表明我国沿海缺氧现象并不明显, 我国沿海水域缺氧现象也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全面的调查。但是,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海的自然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陆源污染排放的不断增加, 近海水体质量继续恶化, 从而可能导致某些海区成为新增的低氧区, 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而随着调查技术及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也使我们有条件对一些海区的溶解氧低值现象进行准确而深入的研究。此外, 目前国内低氧现象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其分布和形成机理等方面, 而在海洋生态系统对其响应机制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但清楚的是, 低氧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乃至生源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较大影响, 并改变鱼类及浮游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迁移, 同时破坏掠食动物与猎物之间的互动模式, 扰乱食物链的结构, 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为此, 我们必须对已发现的低氧区以及可能成为低氧海域的潜在海区进行综合调查, 并对低氧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响应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期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

2 海洋低氧现象形成的原因

目前已知水体贫氧的因素主要与水体层化、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降解、水体富营养化、海底地形和区域环流等有关[2,10,11,12,13,25,28], 低氧现象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需要开展长期的系统观测研究, 才能弄清其发生的机制和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研究也证实, 近年来海湾、河口及毗邻海域出现的季节性缺氧现象居多,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入海营养物质的增加, 使河口及近海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再加上全球变暖的趋势, 所以由此引起的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现象呈上升趋势, 并朝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成为近几十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我国来讲,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39]显示, 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 污染程度严重, 可能为低氧现象的形成和加剧提供一种基础条件。据不完全统计, 2002—2007年间, 我国重点监测的主要河流日均排放入海的各种主要污染物高达2.9万余吨;2005—2007年间, 主要入海排污口日均排放入海的各种主要污染物达3.6万余吨;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受陆源排污影响, 约80%的入海排污口和河流入海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从而可能使某些海域的低氧现象加剧或使其成为潜在低氧海域, 造成严重的后果。对长江口来说, 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比较, 缺氧区的DO呈下降趋势, 这与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导致的长江径流携带的氮、磷污染物的输入不断增加有关[40], 河口营养盐的大幅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并为缺氧区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而可加剧底层氧的亏损。

基于以上分析, 并鉴于缺氧与营养盐的相关性, 科学家及管理部门也纷纷提出通过减少低氧海域营养物质的排放, 以期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缺氧面积的目的。如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项关于减轻和控制墨西哥湾北部缺氧的计划——2001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水域营养物质强制任务;欧洲国家在对波罗的海缺氧现象研究的基础上, 也通过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有针对性地对排入河口的营养盐进行控制, 同时达成控制营养物质排放总量的协议, 使得波罗的海的环境有所改观。由此可见, 在对低氧现象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可以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 海洋低氧现象研究的着力点

海洋尤其是近海低氧现象的形成必定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低氧的存在和缺氧程度的加剧, 必然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还将严重危及我国的天然渔场, 也会对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3]。因此, 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全面的研究, 以期能够为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相关海洋管理工作服务。

1) 应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兴海”的需求, 为海洋管理服务。

众所周知, 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在最近十几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与此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 而水体中低氧现象的出现和加剧, 以及近海水域环境的恶化就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所以相关项目应紧紧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兴海”的需求, 对海域低氧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旨在为低氧现象的遏制和海湾 (河口) —近海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应强调自然本身和人与自然的协调。

海洋低氧现象的形成和加剧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低氧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导致的近海海洋环境变异的原因, 又要探讨其对流域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相关研究成果也应不断丰富国内陆海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3) 应强调低氧形成机制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低氧现象的研究涉及学科众多, 为此该项目在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上强调海洋化学、环境海洋学、海洋生态学和物理海洋学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 突出研究造成低氧现象的生物机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深化低氧海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内涵。

4) 应强化过程、机制与量化研究。

要紧紧围绕水体低氧现象和近海生态环境变异这两个突出问题, 以溶解氧亏损区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主线, 以入海物质 (营养盐和主要污染物) 的输运、转化和归宿为研究切入点, 融合水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沉积过程, 强调流域海水养殖、高强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对近海环境变异的影响, 深入研究物质的输运和转化规律, 阐明造成海域低氧现象的相关关键过程。最好能够实现溶解氧的长时间序列观测, 从过程研究入手, 侧重机制、量化和预测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4 海洋低氧现象研究的难点

对海洋低氧现象的调查和研究, 是下一步环境恶化的治理、海洋环境保护及海洋管理的基础, 根据此问题所展开的研究现分析如下。

1) 低氧区形成、演化和消失过程的研究。

在研究中应侧重认识造成低氧现象的生态机制、物理机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全面探究低DO现象的变化规律、存在及维持机制, 揭示其产生、成熟、衰退和消亡的过程。

2) 缺氧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建立。

通过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再分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现场观测和室内分析试验, 运用数值动态模拟技术, 对造成低氧现象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异过程以及低氧对环境的影响机制进行模拟, 建立模型及相应的预测模式, 以清楚地反映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便为海洋环境质量的调控以及海域和沿海重大工程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对策。

21世纪是大力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 我们在构建“ 和谐社会”的同时, 同样也要建设“和谐海洋”, 在“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 谋求海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针对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导致的低氧现象的形成和加剧, 我们必须对其开展长期的缺氧综合调查和研究, 找出造成缺氧现象和加剧缺氧程度的主要因素, 然后在此基础上, 制订科学的治理方案, 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改善。这将为政府制订相关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并对我国近海环境保护、海域环境质量调控、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近海水体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推进国家“科技兴海”战略、建设人与海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摘要: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导致海洋低氧现象形成并加剧, 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文章对海洋低氧现象的研究现状、形成原因、研究的着力点及难点等问题作出系统分析。同时, 呼吁现阶段必须加强对相关低氧海域的综合调查和研究, 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这对近海水体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推进国家“科技兴海”战略、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的社会,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5

在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现代经济中, 海洋优势产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极, 对于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 拓展海陆发展新空间, 提升开放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确立我国在世界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加速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可以将发展潜力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 避免 “同构化”和“低度化”①, 为海洋经济奠定合理的产业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然而, 目前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我国各海洋大省在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时, 普遍注重凭借其资源、技术及产业历史等因素确立自身的海洋优势产业。

二、海洋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

参照国内外学者对海洋优势产业及其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结合海洋优势产业的特征, 选择经济评价指标②、区域性评价指标、产业相关性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③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六个一级指标, 然后再细分为各次级指标。

(二) 指标体系中各权重的确定和无量纲处理

1.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由专家运用AHP法中1~9标度方法对评价指标作两两比较, 填写咨询表, 确定分层判断矩阵群。最终计算出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相对于评价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表1) 。

2.消除指标量纲, 进行指标“价值”量化

不同产业的各指标之间, 由于其量纲、经济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目标的作用趋向彼此不同, 不具有可比性, 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处理。具体步骤为:

(1) 确定各指标的优、劣上下限

进行模糊量化首先需要确定各指标的优、劣上下限, 也就是各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不同指标以及其具体含义, 并结合实际来确定。在上述指标体系中有些是定性指标, 这些指标其最大值规定为1, 最小值规定为0。

(2) 确定各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类型

在模糊数学中, 常把某事物隶属于某一标准程度, 用[0, 1]区间的一个数来表示, “0”表示完全不隶属, “1”表示完全隶属, 模糊隶属度函数就是描述从不隶属到隶属这一演变过程。正向指标一般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 即:

undefined

式中:A (Xi) 为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Xi为指标评价年的实际数值;Xmin 为指标的下限值;Xmax为指标的上限值。

(3) 模糊变换

将各指标的实际数值xi 代入其相应的模糊隶属度函数, 即可求出其隶属度值A (xi) , 也就是无量纲化值, 求出A (xi) 以后, 为了更方便比较, 规定将各个指标的A (xi) 乘以100。使不同指标之间有了可比性。在消除了指标量纲以后, 我们可以得出海洋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公式:

E=undefined

=0.19309C1+0.13388C2+0.046415C3+0.10196C4+0.058356C5+0.022267C6+0.076817C7+ 0.048392C8+0.020323C9+0.053434C10+0.036905C11+0.014871 C1+0.0097302 C13+0.071741 C14+0.021727 C15+0.039481 C16+0.027319 C17+0.015034 C18+0.0082736 C19

最终计算结果按从大到小排列, 得数越高越优。

三、结论

由此指标体系可以得出, 政府在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 必须考虑到资源、生态、环境因素, 选择污染少、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过度集中的产业优先发展。第二, 要考虑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强、要素集中度高, 投入产出率高, 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第三, 应该保证产业感应度系数较高, 产业影响力系数高, 关联需求比较大, 辐射效应大。第四, 应该注重产业的技术水平, 研发能力, 选择科研力量雄厚的产业优先发展, 注重产业技术的及时更新, 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与自身特定情况相结合, 形成强有力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学军.甘肃省工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定量选择[J].科学经济社会, 2010, (1) :38-39.

[2]赵国欣.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措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1) :34-36.

[3]Alister Matheson, Geoffrey Wall.Tourism: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New York:LongmanHouse, 1982.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6

1 海洋产业与海洋产业集群

1.1 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海洋产业按产业的属性可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海涂种植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产业、海洋药物业等),海洋第三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产业按形成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及盐化工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滨砂矿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海水淡化产业、海洋能利用产业、海洋药物产业等)。

1.2 产业集群与海洋产业集群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即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的机构在该区集聚和发展,并形成持续的区域竞争力的现象。产业集群涵盖三个方面:①产业部门和相关机构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必须有集中的现象或者集聚的趋势。②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通过对外输出产品和服务为区域创造财富,它们是构成产业集群的重要组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③产业、企业彼此之间以某种方式相互紧密联结,使集群内的产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比其他非集群的产业、企业总体要好得多。根据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相关特征,海洋产业集群可以简单定义为:海洋产业和相关机构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有集中的现象或者集聚的趋势,同时各海洋产业以某种方式紧密联结,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推进作用的一种区域组织形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国内外研究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区位熵法、波特案例法、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理论的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图论分析法等[5]。区位熵法和投入产出法主要是识别产业集群普遍采用的工具。由于海洋产业没有被列入《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区位熵分析法只能识别某一区域海洋产业集聚现象及趋势的存在,不能识别产业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在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的同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各海洋产业的产业关联度。

在我国现行的海洋经济统计中,仅对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底砂矿、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国际旅游进行了较为完整序列的统计。根据辽宁省资源情况,本文根据对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洋盐业、海洋造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滨海国际旅游业等五种海洋产业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的区位熵与产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基础数据来源于1997—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辽宁统计年鉴》。

2.2 辽宁省海洋产业区位熵测算与分析

区位熵法: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主要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反映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可通过区位熵(L)来测定一个小区域工业产业部门在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而确定该小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并最终反映各小区域的对外经济联系格局。区位熵的公式为:undefined。式中,eij为j地区i海洋产业产值,m为地区数,n为产业或者行业数。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程度超过全国,其产品自给有余; 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集群程度低于全国,其产品需要从区外输入;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程度与全国水平相当,区位熵大于1说明此种海洋产业可能存在聚群现象。根据周叔莲的标准,可把判别标准定为1.4,凡区位熵大于1.4的产业判断为具有产业集群。

结果分析:①产业间区位熵差异明显,个别产业区位熵值较大(表1)。2005年,辽宁省L>1的产业有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此三种海洋产业在辽宁地区集群程度高于全国,其产品向区外输出,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趋势。其中,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和船舶制造业的L>1.4,特别是船舶制造业L值较大,最大为4.1150,最小为2.373,已具有海洋产业集群;L<1的产业有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此三种海洋产业在辽宁地区集群程度低于全国,其产品需从区外输入,暂不具有产业集群。但滨海旅游业发展较快,有形成海洋产业集群的趋势。②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海洋第二产业和传统海洋产业的区位熵较大。海洋产业第一产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产业第二产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海洋产业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业的区位熵也较高,并有上升趋势。在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区位熵大于1,海洋新兴产业中滨海旅游业区位熵较高。由于海洋未来产业刚刚起步,统计数据只有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两年的数据海水利用产业区位熵大于1,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③区位熵变化明显(图1)。根据1996—2005年辽宁海洋产业区位熵的变化,2003年是海洋水产业L值变化的一个节点,L值达到最大,从1996—2003年稳步上升,特别是2000—2003年增长较快,2004年有所下降,2005年有较小幅度的增长;海洋石油、天然气业L值在1998年有大幅增长,其他年份变化不明显,且L值均较小;海洋盐业L值在1996年达到最大,1997年有明显下降,之后缓慢增长;船舶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其变化表现为两升两降,即2000—2001年和2004—2005年为两升,1996—2000年和2001—2004年为两降,2001年达到最大值。海洋交通运输业L值1999年达到最小值,其他年份变化幅度不明显。从2004年开始,滨海旅游业L值有突破性增长,L值向大于1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2.3 辽宁海洋产业关联度测算与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统计相关分析是对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素Y对因素X的相关程度与因素X对因素Y的相关程度并不相等。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海洋产业的关联度,以克服相关统计分析的缺陷。灰色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关联程度。即两条曲线越相似,其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在具体分析计算时,可将无限收敛(曲线)用近似收敛(数组)来取代,从而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设x1,x2,…,xN为N个因素,反映各因素变化特征的数据列分别为{x1(t)},{x2(t)},…,{xN(t)},t=1,2,…,M。具体计算过程如下:①求个序列的初值像,令undefined;②求差序列△ij(t),△ij(t)=|xi(t)-xj(t)|;③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undefined;④求关联系数,undefined;⑤计算关联度,undefined;⑥根据计算得出辽宁各海洋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度矩阵。在实际运算时,0.5≤ζij(t)≤1,越接近1,表明两要素关联性越大。k为介于[0,1]区间上的灰数[3,5,9,10]。

结果分析:本文选取1996—2005年辽宁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以及滨海国际旅游等六大海洋产业产值进行分析,这六种海洋产业的序号分别为1、2、3、4、5、6,k值取0.5。计算结果与分析为:①各海洋产业关联比较大,最大值为r51=0.91229,最小值为r16=0.71864(表2)。②海洋产业关联度呈现出明显一致性,ri4最大、ri6最小。r14>r12>r15>r13>r16,即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24>r21>r25>r23>r26,即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34>r35>r32>r31>r36,即海洋盐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滨海旅游业;r42>r45>r41>r43>r46,即船舶制造业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54>r51>r52>r53>r56,即海洋交通运输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与石油天然气、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r64>r61>r65>r52>r63,即滨海旅游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盐业。③从平均值上看,undefined及undefined较高,分别为0.899132、0.893418,海洋造船业与其他海洋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与海洋造船L值大有关,其最大值达到4.115,最小值为2.373;undefined与undefined较低,分别为0.817624、0.789176,这与滨海国际旅游L值相对较小有很大关系,但这不能因此断定滨海国际旅游的发展不能与其他海洋产业互相促进。

3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东北三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辽宁省海洋经济产值已经占到辽宁省总GDP的12.98%。本文通过区位熵的计算及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辽宁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尤其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三种海洋产业区位熵大于1,存在产业集群现象。②从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见,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较大,特别是海洋造船业与其它海洋产业、其他海洋产业与海洋造船业的关联度最高。

结合辽宁海洋资源状况、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熵与产业关联测算的结果,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为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①围绕船舶制造业、海洋水产业、海洋盐业3个区位熵大于1的海洋产业,做强海洋产业集群;壮大以大连、葫芦岛地区为主,丹东、锦州等地区为辅的造修船业和配套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船舶制造业集群;横纵两向发展海洋水产业,使水产加工业与水产养殖业、水产流通业、水产仓储运输业相互促进,培育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甚至世界品牌,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进一步发展大连盐区、营口盐场和锦州盐区的海盐业,以满足东北地区的用盐需求。②提高区位熵小于1的海洋产业的综合实力,向有利于海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建设以大连为中心,以丹东、葫芦岛市为两翼,贯通辽宁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带;逐渐完善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葫芦岛港为两翼,旅顺、葫芦岛、缓中、盘锦、庄河、瓦房店等为网络,中小结合,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分布合理的海洋交通运输体系。③为保证海洋产业集群的活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以科研为源头,加强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摘要:以辽宁省为研究地域单元,运用区位熵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宁省1996—2005年以来的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关联进行测度与研究,得出辽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产业集群现象,各海洋产业关联度较大等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及辽宁省海洋资源状况,对发展辽宁海洋产业集群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关联,辽宁省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006.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3]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3)∶289-296.

[5]孙才志,王会.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11.

[6]马廷玉,邬冰,刘志虹.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J].经济地理,2008,(4)∶623-626.

[7]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5)∶708-713.

[8]许永兵,贾强.区位商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为对象[J].经济与管理,2008,(9)∶86-89.

[9]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10-112.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 篇7

当前陆地资源的开采已趋近饱和,面对资源制约和经济发展瓶颈,世界各国开始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亦不断加快海洋开发的步伐,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2 277.6亿元,是2001年4 133.5亿元的近8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9.6%。海洋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可持续性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传统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导向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其竞争优势形成是属于生产要素推动型、投资推动型还是创新推动型,呈现其演化过程,对于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ain)提出。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认为竞争优势由产业结构决定,建立了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分析五要素模型。基于钻石理论模型,学者们展开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王德章,赵大伟等;曹敬敬等)。Day在论述维持竞争优势的战略类型时提出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肖海林、彭星阎构建并探讨了以产业平台、制度平台、核心能力和市场权力为核心要素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和分析框架,揭示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构成、层次关系和竞争优势得以“可持续”的机制。薛求知、孔德洋将对各种竞争优势来源的阐述进行归纳,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所用和控制的异质资源以及企业创新。王核成、孟艳芬通过建构竞争优势的结构和层次模型,提出了竞争优势演进模型。薛俊强把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划分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阶段。胡颖、李文溥认为,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反映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它决定了竞争力优势在产业间的转移以及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张倩男、赵玉林指出科技创新对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和提升具有重大作用,认为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内部诱因。郑宏星、顾冬梅的研究表明,产业竞争规则决定产业生产方式、产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形式选择是企业适应竞争规则变迁、赢得竞争优势的演进适应系统。张红、孙宇等运用新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三维分析框架,发现TCL国际电工高速成长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社会资本、营销网络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战略等多种力量的组合。

2 模型构建、指标选择及数据获取

2.1 模型构建

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为基础,在研究中把经济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与要素投入增长率之和,提出了第一代增长模型,试图用资本积累解释经济增长。该模型描述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引起产出的增长,其基本形式为:

Y(t)=A(tf(L,K)=A(t)K(t)αL(t)β,0<α,β<1 (1)

其中Y(t)代表产出水平,A(t)代表技术水平,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CD函数。大量的计量研究表明,资本积累最多只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20%,其余80%无法得到解释,索罗将其归于“劳动的有效性”或技术进步。索洛模型的基本思路是,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力、资本投入数量增长因素之后,所有其它因素的总和,都可以认为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在索洛模型中,技术水平也就是“劳动有效性”这一变量被当做外生变量、被看做是给定的,且模型并不能说明“劳动的有效性”是什么,具有明显不完善性。

既然资本积累解释不了长期经济增长,第二代增长模型就从技术进步入手,强调知识积累和发明创造。与索罗模型不同的是,第二代模型不再把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看作神秘的外部力量,而是经济增长本身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保罗·罗默((Romer)为代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表明,知识累积和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已经成为除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之外更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传统要素。在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外,还引入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两个要素。罗默模型根据假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简化形式为假定社会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产品生产部门,一个是使知识存量增加的研发部门。劳动力中aL的比例被用于研发部门,1-aL比例被用于产品生产部门;资本存量ak的比例被用于研发部门,其余用于产品生产部门。此时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CD函数的产出模型为:

Y(t)=A(t)[(1-ak)K(t)]α[(1-aL)L(t)]1-α,0<α<1 (2)

其中,A(t)不再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是取决于用于研究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以及技术水平。假定生产函数为一般化的CD函数,则知识的增长可以表述为(其中B为转移参数):

A(t˙)=B[aΚΚ(t)]β[aLL(t)]γA(t)θB0β0γ0(3)

在本研究中,对于海洋产业的发展而言,由于其自然条件及开发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生变量。因此,论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借鉴索洛模型和罗默模型,构建出一个简单的海洋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其形式如(4)式所示。

Y(t)=AK(t)αL(t)βR(t)γ (4)

其中,Y(t)表示产业竞争优势,K(t)表示资本投入,L(t)表示劳动力投入(代表传统生产要素),R(t)表示科技创新投入,A代表制度等其他影响因素,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生产要素)和创新投入对竞争优势的弹性大小,即影响系数,均为0到1之间的常数。

可见,通过比较αβγ值得大小,就可以初步对产业竞争优势的推动因素做出判断。若α值最大,说明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形成;β值最大,说明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形成;γ值最大,说明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而获得。

2.2 指标选择和数据获取

我国对海洋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统计机制并不成熟,经济统计数据也不完善,并且面临统计分类方法及统计口径的不断调整,因此,在选择产业竞争优势、资本投入、生产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投入的具体代表指标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局限,样本容量也十分有限。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相近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

产品销售额、盈利水平、产品出口竞争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等是常见的衡量产业竞争优势的指标,由于相应数据缺失,考虑到总产值水平亦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这里我们选择海洋产业总产值来替代这一指标;资本的投入我们粗略地用相应沿海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替代;劳动力的投入我们取沿海省市的涉海从业人员指标来表示;考虑到科技课题的立项数往往与R&D投入正相关,结合统计年鉴的统计项目和数据的连续性,科技创新的投入我们选择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情况指标来表示。

研究通过对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查阅和整理,用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02—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涉海从业人员、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数作为解释变量,以海洋产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法)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且并不会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具体形式如(5)式所示。

LnY=a+αLnK+βLnL+γLnR (5)

3 实证分析结果及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上述模型及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各回归方程的R2值基本都在0.6以上,大部分达0.7以上,2009年更高达0.876,说明模型可以解释60%~70%以上的影响因素。

计算结果显示,在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和提升过程中,创新投入的贡献基本都在0.5以上,少数年份甚至高达0.6以上,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呈现出从生产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的演进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海洋产业发展高技术含量特性的体现,表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情况良好,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演进态势,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资本投入在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值得关注。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间,资本投入对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呈现出副作用,这与我们在衡量指标的选取上比较粗糙有一定的关系。囿于数据的缺乏,我们只能以沿海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表海洋产业的资本投入,这种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计量分析的结果也可以说比较粗糙。但与此同时,该数据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在2002到2005年间沿海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没有帮助,甚至有阻碍其提升的反作用,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在这一时期沿海各省市对海洋产业的资本投入表现为不足,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过多的资本投入到对产业发展和竞争优势提升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等。自2006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资本投入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并在2007年达到0.309,超过了生产要素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沿海省市对海洋产业的重视不断加强,资本投入有所增加并取得了正向的贡献。

生产要素的贡献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对比较稳定。2002年到2005年间,生产要素投入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率相对较高,某些年份甚至表现出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推动性,说明在这一时期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投入,其开发方式也主要基于传统开发方式。随后几年中,尽管竞争优势的推动因素从生产要素推动转向了创新推动,但生产要素的贡献依然较为稳定,近两年甚至总体上超过了资本投入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创新导向的海洋新兴产业和劳动力密集的传统海洋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涉海从业人员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及海洋技术研究人员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不容小觑。

4 结论及不足

(1)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化呈现出跨越式演化路径。根据波特的观点,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演化,经过了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但对于后发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赶超,就应着力于选择跨越式的演化路径。就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来说,由于其起步较晚,相关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起点也就较高,更具备跨越式演进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生产要素导向向创新导向的跨越是很正常的。

(2)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总体呈现出以创新为主要导向,总体情况良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良性演化态势,促使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3)囿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和不完善性,本研究过程及方法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样本容量明显偏少,指标选择仅为尽可能相似替代,研究结论较为粗糙,数据挖掘不够,缺少省市之间演化过程的比较等等,在以后的研究中,基于我国海洋统计机制的健全和统计资料管理的完善,这些不足有可能得到逐一完善。

摘要:基于CD函数和内生增长模型,构建出一个简化的产业竞争优势演化评价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化过程进行计量分析,判断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得到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呈现出跨越式演化路径,经历了从生产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的演进过程,科技创新投入在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等结论。

关键词:产业竞争优势,演化路径,内生增长模型,海洋产业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9-70,118-119,530-546

[2]王德章,赵大伟,陈建梅.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基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32-39

[3]曹敬敬.河北临港产业竞争优势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2):1-4

[4]RICHARD H DAY.Disequilibrium economic dynamics:A post-Schumpeterian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Ecnomic Bchavior&Or-ganization,1984,3(5-1):57-76

[5]肖海林,彭星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3(7):69-74

[6]薛求知,孔德洋.创新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3):51-54

[7]王核成,孟艳芬.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研管理,2004(11):103-114

[8]薛俊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演变[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4-6

[9]胡颖,李文溥.产业竞争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J].东南学术,2006(1):16-22

[10]张倩男,赵玉林.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60-65

[11]郑宏星,顾冬梅.竞争规则、竞争优势与产业组织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6-121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篇8

21世纪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富聚区, 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等, 是人类的“蓝色聚宝盆”。工业革命以来, 人口迅速增长, 陆地资源的减少以及陆域空间的缩小已经严重制约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这种态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空间地位倍加突出, 开发占有地球表面71%的海洋, 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 是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沿海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 不断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全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据初步核算,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14%。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7 840.36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 401.27亿元。按三次产业划分,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597.63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6 068.80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6 575.20亿元,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

2008年上半年,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随着海水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 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上半年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9.3%;山东、福建、海南和江苏等省海上风电项目陆续进入开发阶段, 上半年海洋电力业增加值达2.75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9%;沿海港口开辟新航线、扩大内贸业务并构筑综合物流体系, 上半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 751.86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2%;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高景气度, 石油需求的强势增长和海洋开采技术大幅提高促进了我国海洋油气业发展, 上半年实现增加值达442.67亿元。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33.60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5.7%, 其中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571.74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 其中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2 529.86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立法和海洋探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公众的海洋意识也大幅度提高。中国各级政府, 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少地区经济开始向海洋延伸, 形成了海陆统筹的发展思路, “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然而, 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海洋产业经济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性的传统产业带动, 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产业较少。海洋的过负荷开发情况严重, 有些已经超过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河口淤积, 海岸侵蚀, 沿海滩涂湿地面积缩减等。现实已经在教训我们, 依靠初级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现有开发模式, 已经很难再维持海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转变增长方式, 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时不我待。

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内涵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 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根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海洋第一产业指生产活动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的产业, 也就是海洋渔业, 主要包括海洋养殖和捕捞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盐化工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矿砂业、船舶与海洋机械制造和海水直接利用等工业部门;海洋第三产业为海洋服务业, 其生产活动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科技、教育、通信、保险、仓储、商业、金融和咨询信息业等各项事业。

按照形成时间可将海洋产业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砂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是指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 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具有外向性特点

世界的海洋是相通的, 是完全开放的。海洋与陆地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无尽的流动性和难以准确地划定边界或加以分割, 这一特性使海洋经济既存在着比陆地经济更激烈的竞争, 同时也需要更密切的合作, 使海洋经济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并涉及多产业、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大系统特征, 成为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国际社会普遍以全新的目光关注和重视海洋, 沿海国家正纷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加紧开发利用海洋。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约11%, 2000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到15 000亿美元, 占世界总产值的5%左右。滨海地区已成为沿海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黄金地带”, 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每年达11.7万亿美元。世界主要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等都有明显发展,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 如潜水技术产业、海洋电子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已粗具规模,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海洋生物和深海采矿等产业已初露端倪。世界上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把开发海洋作为基本国策, 一些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上第一强国美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投入巨资制定和推进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 近年来又提出“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法国则把海洋开发作为体现“法国的光荣”的伟大事业;德国政府投巨资支持海洋开发;挪威70%的财政收入来自海洋产业的税收。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02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3.5万亿美元, 届时海洋经济将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2.2 海洋产业具有现代性特点

海洋经济是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产业相比, 现代海洋经济对科学技术, 尤其是高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海洋开发是在海洋这个特殊的领域中进行的, 难度很大, 其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几乎都是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正是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才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 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世界海洋经济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性发展, 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和海洋深潜技术等进展的直接结果。中国目前海洋开发整体水平不高, 很大程度上是受科技水平制约的, 有专家统计, 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 而我国还只有30%多。中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方面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依据世界潮流和国情特点,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海洋产业的生命力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

2.3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性特点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的特点。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 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涉及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涉海服务业等。产业链的第一个层次是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业等构成的产业链;第二个层次是海洋各产业内部构成的产业链, 如, 海洋渔业关联渔船、渔具和渔用仪器制造以及海产品保鲜、冷藏、加工、储运及钢铁、机械、仪表、通信、电机和制冷等, 海洋运输业关联材料、造船、信息、贸易、港口建设和港口储运加工等。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大, 而且乘数效应高, 不仅有规模效益, 而且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 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的强劲增长。利用海洋产业关联性特点可以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 密切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协作,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使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引内联、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纽带。

3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有着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良好的物质基础, 拥有18 000多千米海岸线, 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渔场面积超过280万平方千米, 滩涂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超过17万平方千米, 对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极为有利;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沿海共有160多处海湾和数百千米深水岸线, 许多岸段适合建设港口和发展海洋运输业;沿海地区共有1 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 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21世纪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 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耕海牧渔, 发展远洋渔业, 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 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是解决人多地少并提高人民食物保障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宏伟战略工程。

国家海洋局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初步核算,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49。2007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151万人, 比2006年增加191万个就业岗位。

2007年,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 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2007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 比2006年增长37.7%。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46.3%, 居全国首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2007年实现增加值3 414亿元, 比2006年增长21.1%。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 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 615万标准箱, 首次跃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新加坡。

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 滨海旅游业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07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 比2006年增长19.9%。

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船舶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实现增加值448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跃居世界第一, 超过7 000万载重吨。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9.5%, 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对两碱行业原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海洋盐业继续稳步增长, 2007年海洋盐业增加值50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4%。山东省海洋盐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盐业增加值的54.4%, 继续高居全国首位。

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气开采能力, 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7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3%。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海油在渤海湾和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 其中9个为自营油气田, 海洋油气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和天津市两省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之和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的85.3%。

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引导下, 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相继投入运营, 海洋电力业取得新的进展。海洋电力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0%。2007年11月, 由中海油投资、设计并建造安装的我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广东省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电力业增加值的24.9%, 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受下游产业需求拉动, 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2007年实现增加值20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6.3%。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稳步推进, 海水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海水利用产业化进展迅速, 海水利用业粗具规模。2007年实现增加值4亿元, 比2006年增长13.5%。

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步伐, 多个大型海洋工程项目投入施工。海洋工程建筑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山东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49.7%, 居全国首位。

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养殖,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2007年实现增加值1 904亿元。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28.7%, 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国家正式实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 海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海洋矿业呈现出稳中趋降的趋势。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减少24.2%。

从主要产业总产值构成看, 海洋产业存在对传统产业过于倚重的局面。海洋生物制药、深海和海底资源开发、地热、潮汐等新能源开发以及海洋油气勘探、海水监测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有待提升。

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看,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 542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三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3.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7 748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8.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55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6.8%。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14%, 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中国海洋资源的拥有量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个比较薄弱环节, 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 海洋经济以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为主, 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亟待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投入, 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系统,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② 生产要素结构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 渔业经济结构海水养殖比例极小。③ 海洋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 制成品少, 精细加工明显薄弱。船舶工业总体上仍属劳动密集型, 劳务成本低, 单靠低劳务成本和人海战术参与修造船市场竞争。港口产业中, 装卸主业对共生产业和依存产业拉动力较弱。④ 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虽然很快, 但一些与产业结构向现代化演进关联更加密切的第三产业, 如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文化、卫生和渔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长值不到1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 而中国仅为30%~40%。⑤ 产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 缺乏现代化国际性企业。⑥ 海洋经济地域结构成离散状态, 资源共享性差。

21世纪我国现有陆地资源开发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 以海洋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 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

4 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的对策思考

4.1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 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 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产业开放是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条件相交换的合作方式, 参与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 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从历史上看, 民族的兴盛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这是因为亚太地区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了海洋经济, 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盛的地区。面对这一变化, 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太平洋西岸的地缘优势和世界海洋的通道建立海洋经济开发区, 向世界敞开大门并及早与世界经济接轨, 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4.2区域结构逐步由沿海为主向沿海、远洋并重转变, 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

依托海洋地域和区位优势, 在沿海地带建立起临海产业。发展临海产业对区域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 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这个载体, 把海洋优势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 扩展海洋产业的服务腹地;另一方面, 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 充分发挥港口、海运和海水等方面的优势并向海外辐射。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 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地经济作为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只有在与陆地经济的互补和互助中才能逐步消除, 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陆地经济联动发展中和在与全国的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临港型工业,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重点产业或重点行业扶植一批龙头大型企业, 促进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代理业,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代理手段和方式, 规范代理, 扩大代理、理货及联运代理等业务量;加快与现代运输方式接轨, 开通集装箱运输,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港口城市品位。

海陆经济一体化要求人们从陆海互动的视角认识开发海洋的重要性, 遵循陆海一体化原则, 将海洋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系统, 发挥海洋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4.3加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开发, 建立协调适用的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竞争力,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海洋科技园区以及渔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地区间、国际间的技术、信息、资金、劳力和资源的交流与渗透, 开展与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渔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提高渔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演进, 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 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发展阶段孕育的结果, 同时自身又孕育着后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在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中孕育出了工业, 在以轻纺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阶段中孕育出了重化机械等大型工业区结构, 再从重化产业中孕育出了电子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产业, 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向着高技术层次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 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海洋产业虽未达到陆上产业这么高的层次, 但就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看, 也与这一规律相吻合, 即技术进步促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科技兴海”力度, 推进海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三结合以及科技、生产和渔民三结合, 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进行技术创新和实施科技产业化战略, 跟踪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趋势, 加大海洋生物、海洋化工和海洋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源。

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走向海洋, 是21世纪的现实选择。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也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通过对海洋产业特征和中国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并思考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 阐述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 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4]叶向东.“树立蓝色理念, 发展海洋经济” (CN) .长白学刊, 2005 (1) .

[5]张本.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科技与信息, 2001 (2) .

[6]张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6) .

[7]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8]尹博, 王伟.以人为本人海关系和谐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22 (5) .

[9]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10]石洪华, 郑伟, 丁德文, 等.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4 (1) .

上一篇:边际产品下一篇:医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