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系

2024-10-23

技术体系(精选12篇)

技术体系 篇1

摘要:实施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中结合中国国情及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提出了电力节能减排的核心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架构;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的节能减排“组合拳”;重点研究了中国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政策机制、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市场准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不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电力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工作[1,2,3,4,5,6],“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列为约束性指标。

根据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市场机制是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但是,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及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既要实现快速发展,又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及节能减排,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中国的节能减排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抄照搬。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的节能减排“组合拳”,给出了中国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路径选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

1 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架构

推进电力节能减排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通过制度(或管理)手段(包括市场经济手段等)进行节能减排(简称“制度节能减排”);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等手段进行节能减排(简称“技术节能减排”);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节能减排(简称“结构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在制度、技术、结构3个方面,要采取综合性对策。

根据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国情,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有效的节能减排“组合拳”(见表1),共同构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机制是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好诸如节能、环保等外部性问题,必须有面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弥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不足。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阶段,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设计符合国情的市场机制。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综合性政策,促进政府、企业、公众由被动的节能减排转向主动的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实现节能减排具体目标的综合性制度安排。

监管机制对相关各方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进行监管,包括节能、环保、资源效率等社会性监管及市场结构(防止产生和滥用市场力)等经济性监管。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以及节能减排交易的技术支持系统、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技术支持系统、节能减排指标评价及考核的技术支持系统等。

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初期,结构及制度节能减排对总节能减排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首要途径;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中后期,主要通过制度(或管理)手段及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 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分为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3种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包括支持鼓励进入机制和限制约束进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是以技术标准、差别电量、差别价格、经济补偿等机制引导高能耗、高污染的火电机组有序退出市场。这里主要论述节能减排的市场交易机制。

2.1 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电力市场机制还很不成熟,电力市场建设未能充分体现出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实施真正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模式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过渡。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中,机组电量实行部分电量竞争。

2.1.1 促进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机制(过渡模式Ⅰ)

发电权交易[3]借鉴普通商品二级市场交易,通过转让或购入发电权电量实现发电企业之间的交易。发电权电量是指电厂在合约市场(包括政府下发的各类发电机组当年的省内年度发电量计划)等市场中获得的发电许可份额和机组签订的中短期交易合同。

实施发电权交易,可以以市场机制促进高效节能环保机组代替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发电,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是对当前计划发电模式的改进。

2.1.2 考虑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组合拳”(过渡模式Ⅱ)

1)通过实施“差别电量”(政府宏观调控或计划调控),改变传统的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发电模式;在安排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方面,实行机组类型差别、能耗差别、容量差别、环保差别、区域差别,增加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减少能耗高、污染大的火电机组发电小时数,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发电机组的节能减排优势,实现节能、环保和安全发电。

2)实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政策。对列入关停序列的小火电机组,在一定时期内(如3 年),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发电量指标,小火电关停企业通过发电权交易[3]将补偿发电量指标有偿转让给高效、节能、环保机组,获得相应的收益,用于企业转产和职工安置。关停小火电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而建立小火电关停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实现小火电顺利关停的前提条件。

3)开展替代发电的发电权交易[3],促进非关停小火电由少发电变为不发电,增加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

4)开展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外送电交易),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上述简称为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组合拳”。通过该“组合拳”,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竞争优势、边际成本优势和节能减排优势,不断提高其市场份额,逐步使小火电机组退出市场,实现电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该“组合拳”,既包括结构节能减排(电源结构调整:关停小火电、“上大压小”机制等),也包括技术及制度(或管理)节能减排(实施“差别发电计划”、基于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外送电交易、火电厂脱硫及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2.1.3 节能减排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及经济补偿的市场机制(过渡模式Ⅲ)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引导电源结构向高效率、低污染方向发展,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2] (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方式,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实施节能发电调度,需要建立经济补偿机制。

实行经济补偿机制与节能发电调度相分离,即在电网运行中机组的实际节能发电调度出力按照《办法》的要求执行,采用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基本电量或发电利用小时低限标准等)与市场机制(发电权交易等)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4,5]。

在电力市场建设未能体现出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之前,过渡模式Ⅰ,Ⅱ,Ⅲ是3种可选路径。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化,在未来几年内高能耗、高污染火电机组基本关停后,上述过渡模式必将逐步过渡到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约束下、市场竞争确定机组发电量模式。

2.2 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中,凡是市场能够做的事,让市场去做;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让政府去做、去管。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在上游的发电环节,市场主导定价;在中游的输电、配电环节,政府调控定价;在下游的零售电环节,市场主导定价。在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中,机组发电量实行全电量竞争。

2.2.1 基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准入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Ⅰ)

在中长期、短期交易(双边/多边、集中竞价)市场,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规定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机组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对于获得准入的市场主体,可通过自主决策,自主选择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设计,体现了在市场交易中“以节能减排为约束”的核心思想,实现市场机制与节能减排的统一。准入机制的设计有利于从整体上控制节能减排的效果,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机组的发电量,并给予高效节能环保机组更多的市场机会。

2.2.2 兼顾电力排污权市场交易和市场模式Ⅰ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Ⅱ)

随着市场配套措施的不断成熟,在市场模式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中长期、短期电力交易市场相适应的电力排污权交易市场。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发电企业排污权,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力,利用市场机制,允许这种权力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通过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自主决策买入或卖出排污权。一方面,低能耗、高能效的大机组,可以通过自行治理降低污染排放量,将低能耗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企业收益,同时将剩余排污权有偿转让给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购买排污权,当排污权成本高于发电收益时,将排污权转让给低能耗、高能效的大机组,促使发电量向低能耗、高能效机组转移,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电力行业的污染排放量。通过建立排污权市场,促进电力资源、环境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促进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2.2.3 考虑外部成本的集中竞价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Ⅲ)

考虑外部成本的集中竞价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也称为基于能耗修正及环保折价的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在中长期、短期电力交易集中竞价市场中,对发电机组的报价排序,进行能耗修正、环保折价;能耗修正实现对不同能耗、不同网损机组报价的区别对待,使得综合节能效果好的机组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环保折价实现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的发电机组报价的区别对待,使得环保机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竞价排序中进行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本质上是考虑能耗总量和环保总排放量控制的市场竞争方式,不影响成交后的结算价格,仅在竞价过程中通过改变竞价规则,增强综合能耗低、环保机组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中标电量,促进节能减排。

在竞价排序中进行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能够促进火力发电企业从长期的经济利益出发,提高企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对机组进行污染物减排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的集中竞价市场机制,既考虑了发电企业的外部成本,又不会带来发电厂之间过大的利益调整,仅在竞价规则上对综合能耗低、环境污染程度小的机组予以竞价排序上的优惠,以培养各发电企业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各发电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进度,引导各发电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2.2.4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Ⅳ)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也称为基于资源税的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它采用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资源税将环境的污染成本和资源浪费的机会成本内部化。

在电力排污权市场相对成熟、资源税到位的条件下,在市场模式Ⅰ或市场模式Ⅱ的基础上,建立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中长期、短期交易市场,发电企业的报价中包含了资源税和排污费等,形成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采用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对不同能耗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存在差异,能够提高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调整高能耗机组和低能耗机组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排序,进而导致不同能耗机组的成交量较征收资源税前发生变化;同时,直接影响到市场出清后的结算价格,使得高、低能耗机组在征税后发生较大的利益调整。

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为火力发电企业降低能耗带来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将企业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一致化,促进电力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工作。

2.3 符合中国国情、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路径选择

在中国电力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各地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3种过渡模式;而在中国电力市场机制及其配套措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可选择4种市场模式。

另外,电力节能减排的其他市场交易机制,除了电力排污权交易机制,还有:

1)市场融资机制。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的市场融资、担保等渠道反过来促使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信贷和绿色资本市场、生态保险等)。

2)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它是一种市场化的、以赢利为目的、通过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主要经营模式达成节能减排的机制。能源服务公司与火电厂签订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后,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为火电厂实施和管理节能减排项目,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与火电厂分享节能减排效益。除了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将给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

3)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CO2排放量)为目的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实行排放配额制、建立排放配额交易市场。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

3.1 促进电力节能减排的方式和手段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不同性质手段其作用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一是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以能源价格、排污成本、税收、金融政策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手段是激励相关各方自觉节能减排的基本政策;二是电力节能减排的法律手段,将起到规范相关各方行为的作用,对相关各方将产生有效的影响;三是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可以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

实施节能减排,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都不可缺少。以经济手段为基础,法律手段为保证,行政手段作用于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

3.2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的实施措施

1)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2)完善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标准,加快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

3)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构建激励机制,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产品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立足于鼓励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以及引导节能减排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对部分高耗能产品开征消费税。

4)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标本兼治,控制源头,尤其是要控制造成能源消费不合理增长的源头;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节能减排目标相协调。

5)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减排目标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

6)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

7)实施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

4 监管机制

要尽快完善电力节能减排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透明的节能减排监管体制。特别要理顺节能减排监管职能,做到权责对等。首先要解决节能减排监管职能的配置问题。其次要理顺能源主管部门、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前者履行节能减排规划、政策的制定职能,后者履行对电力节能减排的专业性监管,对节能、环保、资源效率等的社会性监管,对垄断环节和有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防止产生和滥用市场力)等的经济性监管。

5 技术支撑体系

5.1 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发展脱硫技术、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技术、燃煤锅炉的节能减排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需求侧节能减排技术等。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

5.2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系统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以下系统:

1)电力节能减排交易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发电权交易、电力排污权交易、跨地区电力外送交易、碳排放交易等。

2)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年度、季度、月度发电组合基础方案的制定,日前、实时平衡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制定,电网阻塞在线校正控制和自动发电控制,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的电网适应性评估。

3)能耗、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及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对火电机组能耗、烟气污染物、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

4)排污数据监测与认证,包括:排污跟踪系统、年度调整系统和许可证跟踪系统,自动监测排污是否达标。

5)火电厂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优化系统,它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系统。

6)节能减排指标评价及考核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对机组发电能耗、电网损耗、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机组、脱硫、污染物排放监测和控制等节能减排指标的评价、考核。

6 结语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化,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逐步引入以价定量的电力市场机制,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做到外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内部化和外部收益内部化,实施以配额管理为主的环境保护模式,进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实现市场化的发电模式和售电模式。显然,本文提出的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公平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能够实现制度经济学追求的“帕累托改进”,与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制度相兼容,符合微观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EB/OL].(2007-06-03).http://www.gov.cn/jrzg/2007-06/03/content-634545.ht m.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53号)[EB/OL].(2007-08-07).http://www.gov.cn/zwgk/2007-08/07/content-708486.ht m.

[3]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网技术,2007,31(22):58-63.SHANGJincheng,ZHANG Liqing.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ing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2):58-63.

[4]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一)基于行政手段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44-48.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on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xecutive mean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44-48.

[5]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二)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3):46-50.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two design and analysis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nsidering market mechanism.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3):46-50.

[6]耿建,高宗和,张显,等.节能电力市场初探.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9):18-21.GENGJian,GAO Zonghe,ZHANG Xian,et al.A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power market design considering social energy efficiency.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19):18-21.

技术体系 篇2

一、国际蛋鸡生产与贸易概况

2010年伴随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国际鸡蛋及蛋品生产有所增长。同时,欧盟一些国家因禁止笼养导致鸡蛋产量下降,促进了世界鸡蛋及蛋品进口。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日本仍为世界主要鸡蛋生产国或地区。

美国、日本、荷兰生产扩大,德国的鸡蛋产量下降。2010年美国前三个季度鸡蛋产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日本蛋鸡农户生产有所扩大。德国由于2009年底全面禁止了笼养方式,鸡蛋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荷兰的鸡蛋生产继续增加,以满足德国等国家因禁止笼养而造成的鸡蛋供给不足。荷兰对德国等扩大出口、美国对欧盟和亚洲的出口增加。2009年以来,荷兰带壳鸡蛋及蛋品出口量继续保持增加状态,特别是对德国的出口量增长较大。美国2010年前9个月鸡蛋及蛋品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其中,出口至欧盟和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香港和日本的数量保持了增长。日本2010年4.8月鸡蛋和蛋品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5%。荷兰、美国、意大利和印度是日本前4位鸡蛋进口来源国。

2012年欧盟将全面禁止传统笼养,20 1 1年是实现饲养方式逐步过渡的重要一年,这为欧盟以外的鸡蛋生产大国提供了机遇。预计2011年美国将保持鸡蛋生产增长势头,并加大对欧盟国家出口。另外,禁止笼养后,荷兰鸡蛋生产能力短期内难以较大增加,将优先扩大对欧盟国家的出口以弥补欧盟市场缺口,而可能减少对亚洲国家出口。这可能为我国、美国、墨西哥、印度等国让出部分市场。

二、国内蛋鸡生产与贸易概况

(一)国内生产情况

1、蛋鸡生产总体稳定,养殖主体体现明显的“大规模、专业化的小群体,发展特征。监测表明,2010年我国蛋鸡存栏量约14.8亿只,预计全年验收产量在1932.5万吨左右.(月均161万吨),蛋鸡生产总体稳定。与此同时,大规模蛋鸡养殖企业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如圣迪乐集团、安徽荣达等均扩大了养殖规模。总体上我国的蛋鸡养殖区域继续由“小规模、无专业的大群体向“大规模、专业化的小群体”转移,养殖总量稳步扩大,从业者素质越来越高。

2、在蛋鸡养殖的区域分布上,‘‘新养殖区”异军突起。商品鸡市场继续由经济发达的“老养殖区’’向经济欠发达的“新养殖区”转移。北方的“鸡蛋主产区,向南方的“鸡蛋主销区转移。在南方市场,本地鲜鸡蛋产量日益提高,中部的湖北、江西等省份蛋鸡养殖业迅速扩张。雨润集团和圣迪乐集团都加快了在我国中部的蛋鸡养殖业务的拓展步伐。

3、国产种鸡供给能力扩大。近年来国内从美国、欧洲进口祖代鸡大幅增加,造成国内祖代种鸡市场严重供过于求,销售价格低迷,大部分祖代场亏损。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品牌的蛋种鸡一优良的性能和适应性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目前国内自主培育品种有“京红”、“京粉”、农大3号和京白939等,在种鸡市场的份额达到近50%,蛋鸡行业健康发展有了国内种业技术的保障。

(二)蛋品贸易情况我国是蛋品净出口国,蛋品出口额相对较大,进口额很小。2010年1-10月出口11786.5万美元,同比增长19.4%,而去年同期则比2008年同期下降12.8%。进口120.5万美元,净出口额为11666万美元。

我国蛋品进出口品种结构比较集中。前10个月我国进口的主要为种用禽蛋,占蛋品进口总额的?84%;出口的主要为鲜鸡蛋,占蛋品出口总额的67.5%,其次是咸蛋,占13%。我国蛋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市场,香港从大陆进口蛋品金额占到我国蛋品出口量的75%,其次是日本,占7.5%。我国禽蛋出口来源比较集中。主要省份是湖北、广东、辽宁、山东、福建等,位居前5位出口省份的蛋品出口额,占全国蛋品出口额的90%左右。其中,湖北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省份,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三、国际蛋鸡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蛋鸡育种

在国际上,蛋鸡育种技术研发进展主要集中在分子育种技术方面。遗传育种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延

续性,2010在与生产、鸡蛋品质和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记的挖掘和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这些重要的工作中,越来越多起初应用于人、小鼠等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被应用到蛋鸡分子育种标记和基因的研究中,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此外,蛋鸡抗病育种工作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鸡沙门氏菌病、马立克氏病、弯曲杆菌、禽流感及鸡寄生虫等疾病的抗病工作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二)疾病控制

发达国家蛋鸡疫病防控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注重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通过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养殖场器械等严格控制和消毒,杜绝鸡舍周边其他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进入鸡舍,同时蛋鸡饲养采取全进全出的模式;(2)对于蛋传疾病的控制,主要通过净化来控制,一般鸡群不能携带鸡毒支原体、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淋巴白血病等蛋传疾病;’而一些难以根除的疾病,包括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马立克氏病等,需要进行疫苗的接种来控制,严格而程序化的检测和监测是扑灭、控制和根除这些疫病的根本保证;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恒采用扑杀传染源和隔离、封锁等强力措施。2010年5月起,美国陆续报道了多起关于沙门氏菌感染的疫情报告,因此,由动物疫病引发的人类公共卫生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蛋鸡营养

在发达国家,随着家禽品种选育不断取得新进展,蛋鸡的生产性能也得到极大提高,其基础代谢、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也随着品种选育不断进步而变化,在参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每个商业化品种、甚至每个养殖场,都有专门的饲养标准。一些饲料数据得到进一步更新,如更新DDGS数据、亚麻籽粉的营养成分首次列入美国Feedstuffs饲料成分分析表。围绕保障蛋鸡健康、改善鸡蛋品质和生物安全等方面,主要集中开展营养与免疫研究、营养与代谢病研究、特殊营养成分蓄积转移规律研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安全限量研究、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性研究和植物提取饲料添加剂有效性研究等。由于经济基础雄厚,国外在不断完善蛋鸡的营养需要标准、改进营养价值评定技术、不断开发饲料配制新技术和深入研究营养调控技术的基础上,注重科技集成和规模化验证示范,强调环保型饲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了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潜力,有效利用饲料原料,节约粮食资源,国际上对蛋鸡营养需要的研究不断深入。

(四)蛋鸡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随着欧盟动物福利法实施日期的临近,欧美各国的动物科学、畜禽环境工程、动物福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畜禽福利化养殖模式创新与畜禽健康环境评价等。蛋鸡的环境行为与养殖设施装备配置、蛋鸡健康与养殖模式研究等取得新的进展。在荷兰建成全新福利养殖模式的新型蛋鸡场于2010年4月投产,在全舍饲栖架养殖模式下,蛋鸡的只年产蛋量可以达N300枚,窝外蛋的比例已下降到O.5%以下,蛋鸡全程死淘率在5%以下。舍内利用人工草坪替代垫料技术,大幅度改善了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多种替代传统笼养的养殖系统已经产业化,为2012年实施非传统笼养的福利法要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针对蛋鸡生产的气体排放规律与减排技术研究,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展了不同区域和不同养殖模式的蛋鸡生产现场全程测试,取得了大量的鸡舍气体排放特性的基础数据,并进行了有害气体在舍内外传播规律的模型与CFD模拟研究。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畜禽环境分会正在组织多国专家联合开展有关测试方法、鸡舍通风系统的影响、排放与传

1、播模型、鸡舍排放标准评估等方面的系列综述性论文的整理与编辑出版工作。

(五)鸡蛋加工与分级技术

目前,I~#1-的鸡蛋分级主要以大小和新鲜度(重量)为衡量指标,按照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的鸡蛋品质分级标准将食用鲜蛋按哈氏单位值进行分级。分级标准的实现需要依据成熟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在国际上,鸡蛋分级都是采用较先进的一整套自动化禽蛋采集设备和鲜壳蛋处理系统,禽蛋产出后落入输运带,送至验蛋机,剔除破壳蛋,进入洗蛋机自动清洗,再送向禽蛋处理机,可自动涂

膜、干燥等,最后进入选蛋机进行自动检数、分级和包装。

四、国内蛋鸡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蛋鸡育种

国内蛋鸡育种工作紧跟国际前沿,国际蛋鸡育种的先进技术对我国蛋鸡育种工作有明显带动作用,同时国内蛋鸡育种技术的研发也推动着国际蛋鸡育种技术的进步。蛋鸡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是2010国内蛋鸡育种工作的亮点。与国际育种工作类似,国内蛋鸡育种专家利用全基因组技术、表观遗传学技术、第二代大规模测序技术等找到了大量与蛋鸡生产、品质、繁殖及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记。2010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完成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蛋鸡分子育种技术已经从研究阶段进入应用阶段,我国蛋鸡育种工作者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成、的“新杨白壳”和“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本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二)蛋鸡疾病

根据我国2010年蛋鸡疾病的流行特点,我国学者建立了蛋鸡主要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如鉴定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株的多重RT-PCR方法、基于TaqMan探针的区分鸡新城疫病毒强弱毒株感染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开展了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病原变异和免疫失败的原因;采用反向遗传技术研制出基因VII型新城疫疫苗,进行了禽流感疫苗细胞化培养方法的研究;通过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进行的禽白血病调查,基本弄清了该病的流行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净化措施,使得该病的感染率显著下降;初步建立蛋鸡场细菌菌种库及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制定出蛋鸡场用药规范和消毒规范,可以成为提高我国蛋鸡场生物安全的关键措施而加以推广。

(三)蛋鸡营养

近年来,在蛋鸡的饲养标准研究、营养价值评价技术研究、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研究、鸡蛋品质调控技术研究、饲料毒素及有害化学成分消减技术研究、饲料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研究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预混技术、植酸酶技术、微生态制剂、理想氨基酸模式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为稳定蛋鸡产业发展和改善鸡蛋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蛋鸡营养需要参数与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不断完善;完善了我国种鸡新品种和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营养需要参数。此外我国.已经逐步重视开展营养抗病技术研究,并取得了显著阶段成果。

(四)蛋鸡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在蛋鸡健康养殖模式研究方面,开展了以我国地方品种为主的蛋鸡行为与栖架等装置关系的研究,为蛋鸡栖架系统的设计参数取值提高了依据。研究观测了多种地方品种蛋鸡的生态养殖模式。在传统蛋鸡笼改进、蛋种鸡本交笼设计与试验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监测蛋鸡个体生产性能的智能鸡笼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北方地区的地下和半地下鸡舍的设计与运行实验等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试验研究,在河北等地建立了较好的试验研究基地。

针对蛋鸡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模式的蛋鸡粪便处理技术的调研并组织了现场技术交流与研讨。通过调研研讨,提出了蛋鸡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方向和重点技术内容,为十二五较好解决蛋鸡场粪污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技术途径。

(五)鸡蛋加工与分级技术

在鸡蛋加工方面,2010年国内科研人员发明了系列禽蛋制品加工、检测设备和技术,其中许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国产禽蛋清洗分级加工处理设备种类在逐步提高,改变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次,鸡蛋中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在不断完善提高,我国畜禽饲料中滥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砷制剂等生长促进剂的现象比较普遍,药物残留已成为我国鸡蛋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2010年又陆续形成和建立了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技术。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篇3

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市场是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企业最贴近市场,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理应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创新能力是渐进和积累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的含义不同,不仅要看研究开发投入和专利的数量,关键是要看竞争力和效率。比如,对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来讲,创新意味着创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而对发展中国家,创新可能只是相对的新产品、工艺和技术,创新也包括学习、传播外国技术和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

在我国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在国际上的排名在不断提高。首先是创新资源要素开始向企业集聚,企业已经成为创新投入的主力军。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70%,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50%,特别是近些年来,华为、中兴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已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还不够普遍,大中型企业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不超过30%,研发支出比较低,只占销售收入的0.93%,特别是应用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是改进式创新。

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一是企业的技术发展正在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在市场驱动和利益驱动下,企业创新呈现多种形式,包括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引进外部技术、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二是各个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呈二元结构。一些行业的排头兵已经具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跟随和模仿阶段。

构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要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

创新型企业分为两类,两类企业创新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一类是成熟行业的创新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以改进创新为主。另一类是创新创业企业,利用新技术瞄准新市场,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这类企业创新对外部环境要求更高,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应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平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在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应该有效地发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优势,实现产学研合理分工与结合。企业为主体主要是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当中发挥主体作用。

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在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定位的基础上,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

大学在以兴趣和探索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有优势,应加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的基础研究。

科研机构则应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集成平台,重点从事以任务为导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系统集成。

企业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研发和技术集成,提供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要改变目前大学以应用研究为主,科研院所以试验开发为主的局面,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平台的作用。

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增强企业在应用性科技计划项目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从源头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

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和扩散机制,并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通过公共研究机构对企业开放、成果转移、人员交流,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分享公共科技资源。以合理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机制引导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减少体制障碍,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鼓励更多人才向企业集聚。

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外部性比较强,所以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

一要实现从投资激励导向转向创新激励导向,解决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当前,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政策重点放在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上来。

二要从科技政策为主转向创新政策为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环境是各项政策和各种体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科技政策只是创新政策的一部分,要加强政策的协调性。一方面,要把创新政策融入到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和教育政策等各项政策中去;另一方面,要促进创新链条上各环节的政策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各环节投入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因此对创新企业应该实现普遍政策和特殊政策相结合,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企业平等获得要素资源;有重点地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

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初探 篇4

1、现有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网球技术体系进行分类需要抱着两个原则, 其一是进行分类时要体现出网球的运动规律, 其二是协调好技术分类与网球教学和训练的关系, 使得技术分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网球教育竞赛事业。

1.1、现有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及其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更新网球技术分类体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不少专业人员都在探寻新的技术分类方法, 并撰写了相关书籍对其思想进行阐述。但是在这个过渡阶段, 新理念的形成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这些书籍中所体现的创新观念还局限在旧式的分类体系中, 受到了传统思考模式的制约。进行网球技术评定时, 仅仅局限在网球运动员握拍姿势, 移动, 正反手击球, 接发球, 截击球和高压球, 挑高球和反弹球, 放小球等技能的考察, 掌握这些技能基本动作只是网球运动最基础的环节, 单纯考察这些动作姿势, 无法评定网球运动员实战技能。评定一名网球运动员是否优秀, 最关键是看这名运动员能否灵活运用这些技能, 在实际比赛中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是否良好, 备战心态如何, 并不能仅仅观察该运动员的技战术姿势是否到位。

1.2、现今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并不是循序渐进的

中国目前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都是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同时结合自己的基本国情进行设计的。中国网球业发展并不成熟, 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性高, 很多时候仅仅是在生搬硬套, 没有将网球的技术和战术结合起来进行分类, 导致分类体系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网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对学生掌握新的球技和战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学生的视野也将局限在旧式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明显, 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也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没有注意运用实际比赛使学生掌握技战术的运用,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不熟悉技术动作, 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目的。

2、新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

2.1、新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及分类依据

区别于以往单纯评定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姿势, 新的网球技术体系划分还增设了对网球运动员位置感的考察。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能够很好地掌控网球的落球点, 能够把握击球时的位置感。位置感与球员击球的力度, 技巧有很大的关联, 网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要敏锐捕捉对手的漏洞, 发现对手的空隙, 还需要再发现空隙的同时, 能够运用自己高超的球技将球击到对方空隙处, 将对手绝杀。如果遇到实力悬殊的对手, 也能够凭借出色的运球能力和位置感, 将对方的球吊住, 与其进行周旋。哪怕是仅仅能拖延对方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也能让网球运动员发现对方破绽, 为自己的胜利创造机会。同时, 网球技术区域的划分一个重要环节, 网球区域包括施加压力区, 建立优势区, 得分区。重新定义这些区域对划分网球技术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2.2、划分网球技术体系的依据

必要的技术基础是不能删改的, 包括网球运动员的握拍姿势, 击球姿势, 掌握技战术的种类和熟练程度, 基本位移步法等。其次, 还需要考察网球运动员的击球, 发球, 正反手击球, 旋球, 削球等球技的掌握程度。最后, 还要考察运动员底线击球技术, 中场击球技术, 前卫击球技术等。新的网球技术划分依据在考察网球运动员基础球技的情况下, 还增设了对网球运动员实战技术的考察, 以及对网球运动员实战心理, 位置感的考察, 大大丰富了原有的划分依据, 使得整个分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层次更加分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网球技术体系重新进行划分时, 要充分考虑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技能和其实践经验, 包括必要的基本姿势和击球技术, 还有一些运球的技巧, 以及在竞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对位置的把握和对球技的运用能力。要改革技术划分体系, 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摒弃旧式体系的划分思想, 使得整个体系能够循序渐进, 科学合理。合理科学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网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得网球事业蒸蒸日上, 网球运动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洁.浅析网球技术分类体系[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24) .

[2]李唤春, 和向东.网球技术体系之构建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5.

测绘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篇5

一、生产过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二、两级检查、验收制度

三、质量岗位责任制

四、质量奖惩制度

五、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六、质量记录管理制度

测绘生产和成果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公司测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测绘产品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及《安徽省测绘单位测绘技术、质量保证体系考核标准考核表》等相关规定,在充分考虑了公司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体系。

一、生产过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1、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强化质量意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规范、规定要求,为用户提供合格的规划设计成果。

2、做好人员培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添置相关设备、软件,认真组织设计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测绘技术手段,增强测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3、业务合同签定后,组织编制工作计划,经总工程师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工作。并严格按技术规范,保证质量。

4、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作业做好和委托单位的工作衔接,以及实地踏勘调查工作。

5、测绘质量管理是指从承接测绘任务、组织准备、技术设计、生产作业直至产品交付使用全过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6、测绘质量管理贯彻“质量第一、注重实效”的方针,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满足需求为目标,防检结合为手段,全员参与为基础,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7、测绘工作人员在测绘作业中严格遵守“认真、细致、准确、及时”的从业作风。确保作业质量,杜绝重大差错的发生。

8、开展质量教育和质量管理活动,有计划地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

9、成立业务质量管理小组,抓好测绘技术规定的执行,检查监督测绘成果质量。

二、两级检查、验收制度

公司为确保测绘成果顺利交付使用,达到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对测绘产品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

(一)对产品质量实行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

过程检查由生产组检查人员承担;最终检查由生产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参照产品的质量生产单位应按合同或计划实施测绘产品交验,经最终检查后,应以书面向委托生产单位或任务下达部门申请验收,并提交最终检查报告。

1.验收工作由任务的委托单位组织实施,或由该单位委托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验收。验收工作应在测绘产品经最终检查合格后进行。验收单位应根据规定的比例对被验收产品进行详查,其余部分作概查详查样本的组成。根据详查比例,按随即抽样的方法从检验批中抽取。

2.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3.作业组对完成的产品必须切实做到自查互检,把各类缺陷消灭在作业过程中。

4.公司总经理及总工程师对本单位的产品的技术设计质量负责,各级检验人员应对其所检验的产品质量负责,上工序对下工序负责;生产人员对其所完成产品的作业质量负责。

(二)检查、验收的依据

1.有关的测绘任务书、合同书或委托检查验收文件; 2.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3.技术设计书和有关技术规定等。

(三)产品检验后的处理

1.检查中发现有不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设计书或其他有关技术规定的产品时,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交被检单位进行改正。当问题较多或性质较严重时,可将部分或全部产品退回被检单位,令其重新检查和处理,然后再进行检查,直到检查合格为止。

2.经验收判为合格的产品,被验单位要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经验收判为不合格的产品,要将检验批全部退回被验单位,令其重新检查和处理,然后再重新申请验收。

3.当检查、验收人员与被检单位(或人员)在质量问题的处理上有分歧时,属检查中的,由生产单位总工程师裁定;属验收中的,由生产单位上级质量管理机构裁定。凡委托验收中产生的分歧可报省区测绘主管部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裁定。

4.产品经最终检查后,生产单位按《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1995)评定产品质量,验收单位予以核定。

5.检查、验收人员应认真做好检查、验收记录,并将记录随产品移交,供分级存档。

6.最终检查和验收工作完成后,生产单位和验收单位应按公司的规定,分别编写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检查报告经生产单位领导审核后,随产品一并提交验收。验收报告经验收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委托验收的验收报告送委托单位领导审核)后,随产品归档,并送生产单位一份。

三、质量岗位责任制

(一)总经理

1.向公司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2.负责制定本公司的质量方针,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3.负责批准质量手册;

4.确定公司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和权限,实施奖优罚劣; 5.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产品实现所必须的资源配备; 6.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质量政策,全面负责本公司各项管理工作。

(二)业务组

1.负责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管理,合同评审; 2.主持分析顾客满意程度; 3.根据顾客反馈意见改进工作。

(三)质检组

1.负责公司的技术、产品质量等管理工作; 2.负责产品的最终检查,编写最终检查报告; 3.负责不合格品的控制。

(四)办公室

1.负责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工作环境的控制; 2.负责采购过程管理;

3.协助总经理召开相关的质量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保存归档; 4.负责文件资料和质量记录的管理。

(五)生产组

1.是公司的测绘生产部门,负责测绘任务的实施,编制技术设计书或项目管理表;

2.负责组织有关人员技术培训;

3.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定期检校以及计算机软件确认; 4.负责工序管理、自查、互检及过程检查; 5.负责不合格产品的控制; 6.负责技术总结的编写。

(六)作业人员

1.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照技术设计进行作业,并对作业成果质量负责;

2.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本岗位的工作质量。

(七)项目负责人(按照测绘项目的实际情况实行)1.负责项目的实施和工序管理; 2.负责项目必须的资源配置;

3.负责项目的产品质量,实施过程检查。

四、质量奖惩制度

(一)总则

1.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全员组织和纪律性,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和掌握业务技能,团结协作,完成各项任务。

3.实行质量奖惩制度,测绘成果质量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体现优奖罚劣,奖勤罚懒的原则。

4.根据考核的结果,坚持奖罚兑现。

5.由办公室负责组织考核,报告考核结果,总经理批准。

(二)奖励

1.按时或提前完成项目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目标(指标),按有关规定计奖。

2.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提供信息情报,新技术应用,改革创新等,并在定期内有显著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改进,均视效益情况给予奖励。

3.获得顾客好评,为公司形象增辉,视情况给予奖励。4.一贯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勤业敬业出全勤,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的,增发公司一个月的平均奖金。

5.其他对单位或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惩罚

1.未能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或经济目标(指标),按经济责任制有关规定扣奖或经济处罚。

2.因人为因素引起工作偏差,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承担赔偿总额的10%-30% 处罚。无正当理由使工程明显推迟完成,按工程报酬的5%-10%处罚。

3.玩忽职守,违章作业,违章指挥造成重大质量事故,使国家和人民财产遭受损失的,视情节轻重和损失程度,分别给予警告、降级、撤职,直到开除处分,并予经济罚款。

4.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分配和指挥或借故无理取闹,影响生产、工作的,轻者批评教育,重者予以经济罚款并行政处分。

(四)考核

1.每个月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汇总考核。2.考核结果公示一周,由办公室收集反馈意见。

3.重大奖罚经公司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即时实施奖罚。4.考核结果经总经理批准后兑现。5.公司员工均有权进行监督。

(五)质量记录

公司针对生产组季度完成测绘成果状况建立质量奖惩考核表,对测绘成果质量定期考核。

五、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生产部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落实专人保管,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对按要求需进行检定的仪器,应建立测量监控设备一览表,按检定周期检定。对计算机软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当较长时间不用,病毒、长途搬迁等情况,应进行再确认。办公室负责采购产品的管理,采购产品经验证合格后投入使用。

六、质量记录管理制度

(一)合同评审(产品要求评审)表

(二)合同台账

(三)项目管理表(测绘任务书)

(四)培训记录表

(五)仪器、设备台账

(六)测量监控设备一览表

(七)测绘软件确认记录

吉利:重视技术管理体系 篇6

从“两星”一直撞到“五星”,再到现在的“超五星”这一切的背后的“策划者”

是赵福全,吉利汽车副总裁、吉利研究院院长,这位日本广岛大学的博士既有跨国公司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在国内企业华晨操刀过一系列拳头车型,他又被称为“李书福福将”,2006年加盟吉利,结束了吉利5年8任院长走马观花似的轮换,在历经沃尔沃“与李书福约会”的故事后,他还为吉利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具备了完整的动力总成系统的核心技术。

《汽车观察》杂志近日跟随网易“发现中国创造”媒体报道团一起走进吉利,对赵福全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A=Automotive ObserverZ=Zhao Fuquan 赵福全

A:和国外品牌相比,吉利这些年的“撞星”已经撞到了极致,您的信心点来自哪里?

Z:我在国外做了20多年,从学生做起,是在“分母”里选出来的“分子”,造车不外乎人、设备、流程,再加上知识的积累和数据库。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不断的进步,从设备来说一点点的也在积累起来。

从国外干了几十年回来,没有一个很强的理由不会回来,信心点是造车的根本要素,源于冷静的思考。

A:品质和技术是汽车企业这几年非常关注的,您认为吉利在品质和技术方面有哪些核心竞争力?

Z:如果讲某一个核心技术我认为太狭窄,第一技术要成体系,体系下面要有模块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情况不能依靠别人拥有的东西,包括汽车底盘、电子、电器都要有技术。

第二要有核心的业务板块,一定要强调流程和知识积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经验。

我很认可技术体系管理的作用,管理和技术是分不开的。技术是靠管理升华,但是也要靠体系。

A:有人怀疑,市场如此低迷,中国自主品牌能不能坚持下来,有一个预期,再过两三年中国自主品牌可能会箫条可能会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吉利、比亚迪、长城,因为独特性的优势可能挺得更久一点,如果说中国有几个自主品牌可以生存下来您认为是哪几个?

外墙保温体系防火技术研究 篇7

尽管国内外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原则性要求即安全性、耐久性和有效性则应该是一致的。在我国,尽管相关标准对外墙外保温保温层材料的阻燃性提出了要求,但对系统的防火安全性却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与要求,更没有对保温构造的防火等级和建筑应用范围提出要求。尤其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节能的大力普及,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有机保温材料(主要指聚苯板和聚氨酯)应用范围和厚度的逐渐增加,使得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解决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的途径有两个:第一,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和针对国情的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能彻底解决大部分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耐火性差等弊病的外墙外保温系统,这是已完成鉴定的北京市科委课题《高层建筑外墙耐火外保温综合技术研究——达到北京市第三期建筑节能标准》的主要内容(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北京六建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防火所等单位联合协作完成),也是外墙外保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立足于我国当前广泛应用的外保温系统组成材料、构造与技术现状,通过对各种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确定各种影响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的材料和构造要素,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外墙外保温防火试验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对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的借鉴,对不同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分级评价和建筑应用范围限定,形成具有强制力的标准和规范,尤其注意在高层和超高层外墙上的使用限制,鼓励推广使用防火安全性更高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减少火灾发生的隐患,降低火灾发生时外墙外保温系统对火灾的助长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这比起第一个途径显得更为迫切和有效。

为此,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北京市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等八家单位在2006年初向建设部联合申请了课题《外墙保温体系防火试验方法、防火等级评价标准及建筑应用范围的技术研究》,经建设部正式批准后成为《建设部200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编号:06-k5-35。

国内外研究情况及本课题的创新点

在欧美等外墙外保温技术先进的国家,对外墙保温系统均有严格的防火要求;对不同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保温材料均有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标准(并考虑燃烧时烟气及毒性释放),同时对不同防火等级的外墙保温系统在建筑的使用范围进行规定。防火技术和标准已相当成熟和规范。在这些外墙外保温发展比较好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保温材料和保温体系防火测试方面的研究,外墙外保温的整体性研究也使得测试标准的重点都放在对保温体系的防火性进行测试和评估上。

此前,国内还没有在这方面做过研究,更没有形成成熟的试验方法、分级及评价标准,与国外的差距比较明显。

本课题不同于国外已有技术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是否采用空腔构造(点粘或满粘)、有机保温层是否有防火分仓或防火隔离带、有机保温材料表面是否有防火保护面层及面层厚度对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性能的影响等进行防火性能对比的试验研究。

工作经过和完成情况

1、资料调研阶段

本项目提出后,课题组立即展开工作,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主要负责防火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的研究,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主要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声相资料的制作等,其它课题组单位均积极参与了各项工作。

首先针对国外外墙外保温系统标准、防火试验方法和分级标准等进行了调研,查询了多种保温材料和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测试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有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ASTM E1354《采用耗氧量热计测定材料及产品的热及可见烟雾释放率的试验方法》、国际标准ISO4589 (ASTM D2863)《塑料:采用氧指数确定燃烧性》、欧洲标准EN13823《建筑产品的对火反应试验.非铺地建筑产品的单体燃烧试验》、英国标准BS 8414-1:2002《应用在建筑表面的非承重外覆层系统的防火性能测试方法》、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标准UL1040《建筑隔热墙体火灾测试》和美国国家标准ANSI FM4880《内外装修系统的火灾试验》。这些方法也是本课题技术研究重点选用的试验方法等。

2、确立课题关键要点和选择试验方法

首先分析了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问题的起因。对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要求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点火性:在有火源或火种的条件下,系统是否能够被点燃或引起燃烧的产生系统自身的燃烧性能要求;(2)传播性:当有燃烧或火灾时,系统是否具有传播火焰的能力,系统对外部火源攻击的抵抗能力或防火性能要求。

课题组认为,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在满足相关标准对保温材料要求的前提下,只要其燃烧性能满足正常施工过程的防火安全性要求即可,不需要也不能对聚苯乙烯和聚氨酯硬质泡沫的阻燃性指标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更加重视和强调系统的整体防火安全性能。只有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方式合理,系统整体的对火反应性能良好,才能保证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能满足要求。因而如何使外保温系统的整体对火反应性能满足要求,对工程应用才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虽然保温层材料的燃烧性能是影响系统防火安全性能的基本条件。但是,影响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能的关键在于外保温系统整体防火性能。

在本课题中主要针对具有不同构造措施的外保温系统予以测试和评价。选择的试验包含如上表所示的几种试验方法。

3、课题研究内容和试验结果

目前项目组已按计划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完成两组外保温体系小型锥形量热计防火性试验研究;完成不同外保温系统 (模塑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喷涂聚氨酯) 不同厚度防火隔热保护层 (10mm、20mm、30mm、40mm) 的竖炉对比试验研究;完成大型墙角火试验三次;完成大型窗口火试验两次;完成国外相关试验标准的翻译;完成课题科技查新;完成建筑保温防火试验研究的技术报告和试验报告;完成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等级划分及适用高度初稿。

4、课题研究成果及技术水平

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如下五个结论性意见:系统防火安全性应为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系统整体构造的防火性能是外保温防火安全的关键;无空腔、防火隔断和防火保护面层是系统构造防火的三个关键要素;大尺寸窗口火试验是目前检验外保温系统构造防火性能的有效方法;对外保温系统进行防火等级划分及规定适用建筑高度是提高防火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5、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等级划分及适用建筑高度的制定依据

以本课题的大量试验数据为基础,考虑建筑消防安全因素,初步拟定了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等级划分及适用高度。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中国的保温材料现状需对外保温防火性能进行分级设定;对外保温系统构造提出要求是有效提高中国建筑墙体防火安全性的保证;中国的建筑国情需将外保温的建筑适用高度细分。

6、课题验收情况介绍

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研究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致灾因素明显增多, 火灾发生几率和防控难度相应增大, 消防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给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 需要应用各种科技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物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 因其高智能程度、高可扩展性、高资源共享能力等特点, 适于各行各业的智能管理和信息服务需求, 尤其适于消防业务涉及面广、产品种类数量繁多、火患因素繁杂、装备种类众多、各类业务信息复杂等特点。将物联网技术与消防业务工作需求有机结合, 可以在火灾预警、消防设施监管、消防装备管理、危险源监管、防火监督、灭火救援实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依靠科技手段实现火灾早预警、早防控、早处置, 有力提升火灾防控、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 提高我国消防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都已开展了相关消防物联网系统工程的应用。因此, 合理规划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对消防物联网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构架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 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 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一词, 国际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的同名报告中, 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变化, 覆盖范围有较大的拓展, 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消防物联网是指围绕消防领域产品管理、应急救援、后勤保障、防火监督、火灾防控等方面的业务需求, 借助涵盖物联网“传感”、“网络”、“应用”三个网络层次, 为消防各业务提供应用服务的综合性物联网服务平台。图1为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构架。

1.1 感知层

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感知层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层, 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监测目标的实时“追踪”、特征数据信息的提取, 并将其上传至上层的网络层。

由图1可以看出, 此层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数据采集, 主要由监测目标上的传感设备、二维条形码、RFID、音视频多媒体模块来获取各类信息;第二单元是自组织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之所以将自组织组网放在感知层, 是考虑到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地下超大空间等场所面临灭火、救援等应急事件时常会出现“无网可用”的窘境。为解决这种问题, 需将现场临时组网设备与传感设备集成实现目标的监测和数据采集。第二单元涉及低速和中高速短距离传输技术 (如WiFi、UWB、NFC、蓝牙等) 、自组织组网技术 (如Mesh组网技术、Adhoc组网技术、ZigBee组网技术等) 、协同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传感网中间件技术。

1.2 网络层

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网络层是整个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层, 负责接收下一层感知层上传的特征值数据信息, 并按照传输协议将数据信息打包上传至上层应用层。

由图1可以看出, 此层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承载网支撑技术, 包含下一代承载网, 即4G公众移动通信网TD-LTE和FD-LTE通信技术;异构网融合技术, 专指公众有 (无) 线通信网、消防专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网络的互联互融互通技术;移动通信网通信技术, 如3G、GPRS、CDMA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通信技术是整个体系中最基础、最完善、利用率最高的一种通信技术。第二单元是智能计算技术,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应用SOA可以将传感层上传的数据按照不同的接口和协议进行解析、压缩、上传;中间件增强技术, 将聚焦于消除信息孤岛, 推动无边界信息流, 支撑开放、动态、多变的物联网环境中的复杂应用系统, 实现对分布于物联网之上的各种自建信息资源的简单、标准、快速、灵活、可信、协同和综合利用;云处理技术, 利用协同同步处理技术, 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包含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 能够有效提升平台系统的功效。

1.3 应用层

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应用层是面向各类消防业务的一层, 在此层中各类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实现不同的功能。此层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网络层的各类数据, 针对不同业务数据建立不同服务组件, 利用服务组件构建各类消防业务系统, 为用户提供各类业务支持。

由图1可以看出, 此层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业务中间件单元, 主要由信息管理、服务管理、用户管理、终端管理、认证授权和计费管理六部分模块组成。第二单元是物联网应用单元, 主要由六大功能子系统组成, 分别是消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子系统、消防设施远程监管子系统、危险源监管及预警子系统、消防装备物资管理子系统、智能营区管理子系统和现场态势信息子系统。

面向用户的各类消防物联网业务子系统主要体现在这一层面, 具体各子系统应用笔者将进行详细阐述。

2 消防物联网应用系统

2.1 消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消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简称“PLC”) 为指导理念, 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二维码扫描/解析、RFID技术实现对消防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 实时动态获取消防产品的生命周期信息、空间位置信息, 为消防产品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消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贯穿于消防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 是面向生产、销售、工程安装、维保服务、用户单位、产品质量监督、防火监督部门的开放性平台。利用二维条形码、RFID等可识别标签, 消防产品从生产出厂就被赋予唯一的身份标志, 在生产、运输、销售、安装、维保等各环节采集数据, 由各环节用户依据各自规则将数据录入系统, 用户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消防产品的监管。

消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消防产品的生产、检验、运输、销售、安装、维保、报废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控, 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综合查询管理平台, 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可及时追溯可能出现问题的各个环节。图2为消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工作流图。

2.2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

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该系统起初只用于监控自动火灾报警系统, 通过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的输出接口获取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故障、报警等信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 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对其他消防设施进行监控, 但是总体上还在起步阶段, 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消防设施实行全面监控, 将是消防物联网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消防设施的完好性直接关系到火灾预防和扑救成败,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消防设施种类繁多, 数量庞大, 设置分散, 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应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 实现对消防设施远程监视, 能实时掌握消防设施的状态, 达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各类火灾隐患, 保证设施完好运行, 显著提高社会火灾防控水平, 有效遏制火灾的发生和提升火灾扑救成功率。

2.3危险源监管及预警系统

危险源监管及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环境、设备、人员、管理等许多方面, 国内外已经在危险源的辨识、分级、评价、监管以及事故模拟领域展开研究, 并已经取得很多实用成果。根据危险源监管及预警的现实需要, 寻找或者计算危险的临界值, 预测危险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 更能形成有效的预警策略和措施。将模拟结果和预警有效结合的安全预警研究, 对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事故后果严重程度, 提高危险源管理水平, 提供更加科学、详实和针对性的数据决策支持, 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源监管及预警系统包括危险源状态监测、危险源环境监测、安全隐患巡查监管、危险源物流轨迹管控、危险源预警研判、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监测、危险源应急处理预案、应急处置联动平台等。系统能够实现危险源潜在风险和隐患的预知, 遏制和避免危险源引发的火灾、爆炸和毒物泄漏等重特大事故, 为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提供坚实基础。系统模块构成如图3所示。

2.4消防装备物资管理系统

消防装备物资管理系统利用RFID、GPS、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简称“WSN”) 、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云处理技术与海量多功能传感器相结合, 实现对消防部队装备物资进行实时、高效管理。

消防装备物资管理系统包括消防装备智能调配与监管、消防装备应急储备库智能管理、消防装备调配轨迹管控、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消防装备数据分析、全国消防装备联动支撑等。系统能够提高消防装备与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增强消防装备与物资的统筹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共享, 加快消防装备管理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消防部队的核心战斗力。

2.5智能营区管理系统

进入21世纪,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革命不断深入, 并广泛应用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日常训练、工作生活、营区建设等方面, 极大地改变了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管理和生活的模式。

营区是消防部队日常生活和训练的载体, 在消防部队后勤建设领域, 营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消防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区建设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管理是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随着以公安信息化为核心的新时期信息革命的深入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 现代营区的智能化建设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消防部队智能营区管理系统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 结合物联网相关技术, 将计算机技术、有 (无) 线通信技术、信息传感技术与部队营区建筑有效结合, 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及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 以及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 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营区管理与安防、营区智能化系统集成, 为营房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效的智能化手段, 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 提供安全舒适的部队居住环境。

消防部队智能营区管理系统包含综合布线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可视对讲系统、自动巡逻系统、车辆出入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

2.6现场态势信息系统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态势信息系统包括现场环境参数监测、消防员人员定位感知、消防车辆动态监测、现场消防装备与物资监管、现场火势蔓延趋势预测、消防力量现场态势可视化监管、应急疏散人员位置感知、人员应急疏散信息区域发布等。系统能够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信息传递、灾情研判、态势掌控、警力调度、决策指挥等能力, 为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结论

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是涉及计算机、有 (无) 线通信、多网络互联互通、传感采集和集成技术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其应用渗透到消防业务的各个层面。目前该体系尚处起步阶段, 除笔者提及的技术问题外, 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如通用性问题、安全性问题、标准化问题等。推进消防物联网快速、健康的发展, 除尽快规划技术体系外, 还需依靠正规化的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的确立, 对于消防物联网的整体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各个功能子系统的建设对于提升全社会火灾防控、部队灭火救援能力和部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s been a great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included in one of China's fiv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12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 (2011-2015)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oints out:“Mainly support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in public safety, health and smart home,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nd level of soci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mote innovated application in public servi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aus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 fire risk and difficulty of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ve been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the situation of firefighting is still grim,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fire prevention, an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var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need to be used.Internet of Things as a new technology, featuring high degree of intelligence, high scalability, high abi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is suitable for smar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n every trade, especially for firefighting servi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vering wide range, large quantity of products and equipment, complicated fire risk, fire equip ments and business information.Combini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ith firefighting requirements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fire alarm,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supervision, fire-fight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on, fire supervision, and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and relying on scientific means, achieve early warning, early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arly disposal, effectively improve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bilities of firefighting and emergency rescue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fire safety management.Currentl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ny cities, rationally plann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ystem fire figh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i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1 Structure of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xtends its clients to any good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ing.The concept is that b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 infrared sens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laser scanner, and other information sensors, according to the agreed protocol, connect any goods with the Internet,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chieving intelligent identifing, locating, tracking,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s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proposed by Professor Ashton of MIT AutoID Center in 1999when he studied RFID.In report of the same name released by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n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range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d extended, no longer jus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RFID.

So-called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refers to a integrated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 platform focusing on fire products management, emergency rescue, logistics support, fire supervision,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three network layers of sensing and transmitting,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tructure of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ystem is shown in Figure 1.

1.1 Perception layer

Perception layer i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system, the main function is real-time monitoring, extracting feature data, and uploading data to the upper network layer.

As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1, this layer includes twounits.The first unit is the data acquisition mainly by sensing devices on the monitoring objectives, the two-dimensional bar code, RFID, audio and video multimedia module.The second unit is self-organized networking and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elf-organized network is on the perception layer is considering that“no network available”is common in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in places such as high-rise buildings and underground large space.To solve this problem, onsite temporary networking devices and sensing devi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monitor objections and gather data.The second unit involved low-speed and high-speed short-rang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Fi, UWB, NFC, Bluetooth, etc.) , self-organized network technology (Mesh networking technology, Adhoc networking technology, ZigBee networking technology, etc.) ,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sensor network middleware technology.

1.2 Network layer

The network layer is the nexus layer of the whole system, receiving the data information from the lower layer and uploading data to upper application layer according to transport protocol.

As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1, this layer includes two units.The first unit is bearer network support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next-generation bearer network:TD-LTE and FD-L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4Gpublic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heterogeneous network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lly referring t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tween publ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fire special network and satellite internet;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3G, GPRS, CDMA public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Interne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ost basic, perfect, and maximum utiliz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system.The second unit is intelligent computing technology.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is the structure facing the service, which links different functional units of application (referred to as the“Service”) through well-defined interfaces and contracts between Services, and it can resolute, compress and upload data from perception laye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terfaces and protocols.Middleware enhancement technology, focusing on eliminating information silos, promotes boundaryless information flow, and supports complex application system in an open, dynamic and changeable network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imple, standard, fast, flexible, credible, collabo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elf-built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loud processing technology, using collaborative synchroniz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speed of data processing, including 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 storage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tform system.

1.3 Application layer

The application layer is the layer for various types of fire services and can meet the need of various types of users.The main function of this layer is to receive datas from network layer, create different service components for different business data to build various types of fire business system, providing users with a wide variety of business support.

As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1, this layer includes two units.The first unit is a business middleware unit, mainly composed of six part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management, user management, terminal management,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 management modules.The second unit is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mainly composed of six major functional subsystems: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fire products, remote supervision of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dangerous sourc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fire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mart camp management, on-site information sub system.

Various types of user-oriented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subsystem are mainly on this layer,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subsystems will be described in detail later.

2 Application of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2.1 Life cycle management system of fire produc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PLC) , life cycle management system of fire products tracks dynamically lifecycle of fire products using computer technology, wire/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chnology, twodimensional code scanning/parsing and RFID technology, and acquires real-time information of fire product lifecycle and spatial location information, to provide effective technical means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fire products.The system runs through each stage of fire product lifecycle and is an open platform for production, sale, engineering installation, repair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the user unit,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fire safe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By identifiable labels as two-dimensional bar code and RFID, a unique identity is given to fire product as produced, data can be acquired at each stage as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sal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users can input data into system according to their rules, achieving fire product supervision.

The fire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n production, testing, transportation, sale, installation, repair and maintenance and retirement of fire product,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check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all types of users, every stage can be tracked timely once problems are found.Workflow of fire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is shown in Figure 2.

2.2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any years, it was initially used only for monitoring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acquiring failure and alarm information of fire alarm control system through its output interfa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need of fire control work, it is used for monitoring other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but its application is still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the effect is not obvious.Monitoring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b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ll be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s of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he integrity of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effect of fire prevention and firefighting.However, as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are various and numerous and set separately, effective regulatory mean is lack.Using applied sensor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modern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can remotely monitor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acquire state of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detect and dispose fire risks timely, ensure the operation of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social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ffectively reduce fire and improve success rate of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2.3 Dangerous sourc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 dangerous sourc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involving aspects as environment, equipment, personnel, and management.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monitoring of dangerous source and accident simulation have been studi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 lot of practical results been gotten.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need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dangerous source, finding or calculating the critical value of risk and predicting consequence can help make more effective early warning strategies and measures.Study of safe early warning combining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arly war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ducing accident rate as well as the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azard management, and providing a more scientific, informative and targeted data and decision support.

The dangerous sourc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includes dangerous source status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dangerous source, safety hazards inspections, dangerous source logistics control, early warning and judgment, on-site dangerous source monitoring, emergency treatment plan, and emergencies linkage platform and so on.The system can predict and prevent potential risks, curb and avoid serious accident as fire, explosion and toxic leakage caused by dangerous source, and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emergency rescue.System module configuration is shown in Figure 3.

2.4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ystem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ystem can timely and effectively manage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using RFID, GP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 moder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clou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the massive multi-functional sensor.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es intelligent deployment and supervision, emergency reserva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deployment trajectory control, data analysi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equipment linkage support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The system can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leve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enhance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haring, speed up the modernization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core fire forces.

2.5 Smart camp management system

In 21st century, IT revolu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re widely used in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daily training, work and life and the camp building, which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mode of combat, training, management and life of fire forces.

The camp is the carrier of daily life and training of fire forc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ire forces regularization, its modernization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s the key part of logistcis suppor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with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as the core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fire forces,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amp causes widespread concern.

Smart camp management system is that using system integration method, combining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wire/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nsing technology with the military barracks, through automatic monitoring the equipments,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effectiv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tegrate diverse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camp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and camp intelligent systems, provide intelligent means for camp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provide a safe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Smart camp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es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television and telephone conference system, video intercom system, automatic patrol system, vehicle access system, and equipment monitoring system.

2.6 On-site sit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n-site sit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includes on-sit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monitoring, firefighters loc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of fire vehicles, on-site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supplies supervision, fire spreading trend forecasting, on-site fire force situation visualization regulatory, evacuees location, and emergency evacuation information release.The system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of fire force in on-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disaster judgement, situation control, fire force scheduling and decision, provi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for fire force modernization.

3 Conclusions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system involving computer, wire/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ulti-network interconnection, sensing acquisition and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been applied in each level of fire business.At present, the system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addition to the problems mentioned, there are still many technical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such as universality, security, and standardization.

Advancing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in addition to planning technology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alized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system building, policy support and capital investment are essential.The establishment of fir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ystem can guid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ubsyste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whole society,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capabilities and forces management level.

参考文献

[1]丁波军.消防物联网建设初探[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9 (3) :20.

[2]周霞, 薛晓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系统的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 30 (10) :11.

[3]张辉, 陈古典.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J].信息化研究, 2010, 36 (10) :55-58.

[4]邢玉领, 谢鹰, 张涛.应急通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 2009, 52 (9) :33-36.

关于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分析 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对能源的供应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电能作为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能源,如何确保其安全稳定供应正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相继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与传统的电网建设理念不同,智能电网更加强调信息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的战略发展目标,它可以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已有的电网技术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亟需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以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对智能电网技术体系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智能电网技术的主要特征

智能电网在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发电、输配电、用电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全面提升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工作可靠性,而这就对智能电网技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智能电网技术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自愈。所谓自愈是指应用到智能电网中的技术要有助于提升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即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故障,也可以对故障设备进行及时隔离,从而将故障对电网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对确保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除了对故障可以实现及时隔离外,智能电网还应可以对故障做出快速的响应甚至是恢复处理,从而有效提升电网的运行可靠性。

(2)交互。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要能全面提升电网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但这并不是说电网运行就可以完全摆脱人工干预。智能电网技术应该可以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多种运行和优化方案,在方便用电管理的同时也可以激励用户节约用电。

(3)优化。智能电网技术包括先进的信息数据管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技术,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益,在确保用户的正常用电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尽量降低电网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成本,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4)兼容。考虑到当前各种新能源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智能电网技术应该为新能源提供并网接口,具备开放性地兼容各种新能源的能力。

(5)集成。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具有高度的集成性,除了可以实现对运行监控、维护、能量管理以及配电管理等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功能进行高度集成外,它还应可以对市场运营、企业资源规划等其他各类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和共享,进而打造统一的电网综合运行管理平台,这对提升电网的运行管理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

3 智能电网技术体系

3.1 实时信息采集及处理技术

智能电网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对电力参数的实时采集,如电压、电流、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等。在实现对电力参数实时采集的基础上,智能电网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妥善的存储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以及对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进行识别和快速处理。

3.2 能源转换技术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电网是朝着大规模的能源转换以及并网的方向发展,而这就对能源转换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说,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所采用的能源转换技术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这还需要我们对相关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3.3 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电能质量优化技术主要包括电能质量控制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直流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连续调谐波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提升电能质量和降低电网运行成本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智能电网设计和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4 超导电力技术

超导电力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无阻载流能力和正常态与超导态相变的特性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电力技术,它可以显著的提高电网的能量传输效率和可靠性,在整个电力价值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5 高速双向通信技术

将高速双向通信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可以有效提升电网的运行监控能力,并且能够实现对智能电网的运行和调度管理的优化,从而显著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益和工作可靠性。

4 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而要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从而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而这还需要我们电力技术人员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董军涛.电力技术和电力系统规划中智能电网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6(06):56.

[2]李凯,李磊,马彦军.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5(26):298.

[3]马超,包妍.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子世界,2014(14):46.

固井水泥浆技术体系探讨 篇10

深层的气井的深度一般都在3450米到5500米之间, 所以固井的封固断比较长、低温的梯度高, 还要对气层进行试气、压裂等作业, 这就要对水泥浆的性能和固井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必须要保证全井段的封固的质量必须过关。但是现在国内的深层气井固井的质量不是特别理想, 自2005年以来, 相继发生了升深8井、徐深10井等在试气之前就发生环空窜气的问题, 影响了油气的测试以及产能的建设。

1 常规的固井水泥浆的体系

中温的固井水泥浆体系的适用温度一般在小于或者等于120℃;高温的固井水泥浆体系的抗高温的性能十分优秀, 适用的温度是不超过160℃;超高温的固井水泥浆体系抗高温的性能更加的突出, 是目前比较少的使可控温度达到200℃的水泥浆体系, 适用的温度一般都不超过200℃。这中体系适用在淡水的水泥浆固井, 同时也可以用于矿化度比较高的水泥浆固井;它可用于常规的一般条件的固井, 同时也可以用于低密度、高密度的特殊条件的比较复杂的固井;应该具有优良的水泥浆体系性能, 可以广泛的使用水泥浆体系;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浆体的各个性能比较稳定。各种性能都非常容易调节的特点。

2 深层井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1) 高温的防气窜增加韧性水泥浆体系应该满足的条件有:水泥浆的可泵性要好, 密度一般都控制在1.93g/cm3, 流动度大于230mm;水泥浆的稠化时间是可调整的, 过滤的时间要小于15分钟;水泥浆要具有比较小的虑失量, 失水量要小于102ml/30min·6.9MPa;抗压性要强, 抗压性要大于25MPa;同时在水泥浆处于失重状态时, 水泥基质渗透性要低, 内部的阻力大, 能抵挡住气体的窜入;抗冲击的韧性好, 冲击功要比平常的水泥石提高百分之20以上。

(2) 高温防气体窜外加剂的选择

根据国内国外已经有的外加剂的性能、使用状况以及深层气井的钻井以及完井的特点、环空气窜的特征, 经过了大量的室内试验和大量的分析对比, 考虑采用丁苯胶乳来作为防气窜水泥浆的外加剂是比较合适的。这个物质是由无数的微小的橡胶粒子组成的, 随着水泥水化时温度的升高, 橡胶分子与水分子、水泥中的化学物质形成氢键、氧桥、以及和硫桥, 形成了网架状的结构, 聚集了比其他类型水泥外加剂更高的能量, 抗高温这个性能得到了提高。橡胶分子充填于水泥颗粒之间, 在合适的压差作用下汇聚形成了比较致密的硬橡胶块, 阻止了水泥浆失水, 大大降低了水泥石的渗透率, 增加了气体进入水泥石时的阻力。丁苯胶乳在水泥水化的时候会产生絮状的凝结物在水泥基质当中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抑制渗透的胶乳膜, 能够有效的防止气体侵入水泥浆柱。丁苯胶乳水泥在配置之后一直保持着低胶凝的强度状态, 能够充分的传递水泥浆的液柱压力, 并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温度的不断升高, 充分的形成直角胶凝, 充分弥补了因为水泥浆失重从而产生的压力的降低, 达到防气窜的目的。

(3) 增加韧性的材料的选择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深气油井的固井要求, 在除了丁苯胶乳作为防气窜的外加剂的情况下, 依据超混复合材料的原理, 同时还选用了DZF-1来作为增加韧性的材料, 用来减少在射孔、压裂等等工作是产生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 水泥石当中的原始的细微裂缝的迅速的增大与应力的集中, 防止形成大的裂纹和裂缝从而造成气体的窜槽。DZF-1这种材料是一种用低弹的矿物纤维作为主体同时又加入大量的不同成分的纤维混合物, 具有比较高的抗拉性, 能够对水泥石中的缺陷的裂痕尖端应力场产生屏蔽作用, 从而来提高水泥石的抗断裂韧性以及抗冲击的性能, 能够形成具有很高强度的水泥石。

(4) 深层气油井固井防气窜增韧性水泥浆的评价

根据国内一些深层气油井对水泥浆的性能的要求, 在室内进行了非常多的配方的筛选工作, 最终确定了适用于深层气油井的水泥浆的最佳配方, 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筛选的高温防气窜增加韧性的水泥浆能有效的防止环空气窜, 能够很好的保证气层的封闭质量。

3深气井固井的工艺技术

双极注水泥这种技术可以一次性的长封固井划分为两段比较短的封固段固井作业, 比较适用于深井的封固井作业, 能够有效的减少一次注水泥固井的施工的难度, 能减低环空液柱的压力, 能够有效的减少固井中发生漏失的可能性。双极注水泥的方法可以分为淹没试的连续双极注入一剂间隔式的双极注水泥。淹没式连续双极注水泥注一级与二级之间是没有隔膜的, 这是为了避免二级井眼钻井液的腐蚀, 淹没式双击注入水泥在固井是一级水泥浆的量要尽量的少附加, 同时一定要注入定量的缓凝前导水泥浆, 用来方便打开双极箍以后水泥浆能够顺利的返出导地面;在一级冲洗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释剂, 能够有效的控制水泥浆的污染程度;同时还配套应用了内置的隔离液以及压胶塞液。

结语

1防气窜的增加韧性的泥浆的失水量低, 稠化过度的时间比较短, 失重的时候基质的渗透率是比较低的, 内部的阻力较大, 防窜行能很好。

2 水泥石的可塑性比较高、脆性小, 具有比较强的的抗冲击韧性, 减小了井下工作是对水泥环的损坏。

3 在采用防气窜增加韧性的水泥浆

以及配套的固井方案的技术, 能够保证水泥浆在失重的情况下对气层的压稳, 防止环空气窜的发生, 解决了气井气窜这个难题, 具有十分宽广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钻井手册 (甲方) 上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

论现代武术技术体系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现代武术;技术;体系;构建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正逐步走上国际化轨道,自从我国以足球为先导,武术等有条件的体育项目以及各类社会体育康乐俱乐部相继步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中。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至今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本文拟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以武术动作为基点,多层面对武术技术体系做一探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武术动作,武术技术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武术技术体系的概念

武术技术是构成武术技术体系的核心,而武术动作是武术技术的载体,脱离了武术动作就不存在武术技术,更无从谈起整个技术体系,所以,从武术技术体系概念出发,用整体思想由宏观到微观地深入研究武术技术体系。

2.宏观上认识武术动作,建立武术技术体系

(1)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包括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群众武术三个部分的现代化。

竞技武术是当今武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体育的发展要求,目前,散手竞赛近几年在全国已广泛开展起来,特别在中美对抗赛以后,更加深了人们的热情。中国学校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展竞技武术的源泉,是群众武术的基础,武术科技水平、场地设备的现代化条件,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现代化素质状况,主要是通过学校武术的发展水平体现出来的。中华武术的根基扎在群众武术之中,它代表着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武术真谛之所在。

(2)按武术动作不同运动形式,把单个武术动作按照一定的程式和运动规律编组的成套练习,形成武术套路运动,由此产生套路技术,构成套路体系。将武术动作在一定条件或无条件限制情况下,用于实战格斗,形成技击运动,形成技击技术,构成技击体系。

武术功法技术,是武术整体技术的基础,不同的流派,不同拳种,都有各自的功法内容,因而也就有各自的技术要求,但是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提高武术专项体能的练习,如武术柔功、硬功等,另一类是为了提高武术专门技能的练习。

武术套路技术专指演练套路的技术,武術套路技术是武术技术的主体按照套路的结构分为组合技术、分段技术、分套技术,按套路的运动形式分为单练技术、对练技术、集体练技术。武术技击技术按技击的攻防属性,可分为攻击技术、防守技术以及防守反击技术。

(3)按武术动作的不同价值功能,同一武术动作具有健身、表演、娱乐、自卫等多重价值功能,而不同功能的侧重又形成不同的技术要求。

侧重武术健身功能。有武术健身技术,它要求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完成武术动作时,要求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合理地完成武术动作,起健身作用。

侧重武术表演娱乐。有表演技术,表演技术允许艺术的、夸大武术动作,给人以艺术的欣赏。比如“架掌”可以做出胳膊伸直架于头上以示“舒展之美”。

侧重武术防身自卫。御身技术,突出武术动作的实效性,对武术动作的劲力、幅度、速度等,均有不同的要求。

3.从微观上认识武术动作,构建体系

(1)按武术动作的要素,一个武术动作有意、气、劲、形、神五个基本要素,无论任何武术动作都离不开此五要素,那么由此可分为:意技、气技、劲技、形技、神技。五者技术和谐的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武术技术体系,五者互为依存,共同存在。

(2)按武术动作技击方法,可分为踢技、打技、拿技、摔技、击技、刺技等。踢技:运用腿法的技术,北方的拳种多注重腿技,故素有“北腿”之称。打技:主要是手法的技术,一般南方的拳种较擅长此技,如冲、劈、砸、挑、撩、撞。拿技:为擒拿与解脱的技术,充分利用关节的活动范围,制约对方。

4.由宏观到微观地整体把握武术体系

以上我们仅从武术动作出发,建构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框架。这里只是一个初级概念,具体到每一体系的第二、三层次的内容,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将武术技术体系分为功法、套路、技击三大体系在宏观上是整个武术技击体系的主体;将武术技击体系分为意、气、劲、形、神五大技术体系是微观上的主体。

5.结论

(1)武术技术体系是若干相互联系的武术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技术整体。

(2)宏观上,武术技术体系从动作运动形式分为功法技术、套路技术、技击技术;微观上,从动作的基本要素上分意技、气技、劲技、形技、神技,这是武术技术体系框架的主体。

(3)武术技术体系是一个发展的体系。

参考文献:

水稻氮肥运筹技术体系研究 篇12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1年设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进行。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碱解氮 (碱解扩散法) 115.0mg/kg, 速效磷 (Olsen法) 29.9mg/kg, 速效钾 (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光谱法) 201.6mg/kg, 有机质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35.8g/kg, pH值为5.98。供试氮肥为尿素, 含纯N46%, 重过磷酸钙含P2O543%, 硫酸钾含K2O50%。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26号, 主茎11片叶。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面积13~20m2, 3次重复。试验共设5个处理, 处理1施氮肥总量为105kg/hm2, 其中基肥于水整地时施入52.5kg/hm2, 蘖肥于4叶期施入31.5kg/hm2, 穗肥于水稻倒4叶露尖时施用21kg/hm2;处理2施氮肥总量为105kg/hm2, 其中基肥于水整地时施入52.5kg/hm2, 蘖肥于4叶期施入31.5kg/hm2, 穗肥于水稻倒3叶露尖时施用21kg/hm2;处理3施氮肥总量为105kg/hm2, 其中基肥于水整地时施入52.5kg/hm2, 蘖肥于4叶期施入31.5kg/hm2, 穗肥于水稻倒2叶露尖时施用21kg/hm2;处理4施氮肥总量为105kg/hm2, 其中基肥于水整地时施入52.5kg/hm2, 蘖肥于4叶期施入31.5kg/hm2, 穗肥于水稻倒1叶露尖时施用21kg/hm2;处理5为对照, 总施氮量为84kg, 其中基肥于水整地时施入52.5kg, 蘖肥于4叶期施入31.5kg, 不施用穗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 公顷用量分别为P2O575kg、K2O75kg, 磷肥100%基施, 钾肥60%基施、40%作穗肥施入。小区间筑埂复膜隔离, 各小区有独立的排灌系统, 除试验因素外, 其它栽培措施均按照三化一管技术要求统一实施。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分蘖动态比较

倒4叶期田间茎数和成穗情况见表1, 从试验结果可知, 处理3成穗率最高, 为94.5%, 其次依次是处理4、处理2和处理5, 处理1虽然平方米穗数最多, 但是成穗率最低, 仅为91.9%, 说明处理1在倒4叶施用穗肥, 使水稻无效分蘖数增加, 对控制无效分蘖不利。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从试验结果可知 (见表1) , 施用穗肥的各处理较空白对照 (处理5) 均有增产效果, 处理3产量最高, 公顷产量为9882.0kg, 较对照公顷增产969kg, 增产率为10.9%;其次是处理2、处理4和处理1, 分别较对照增产8.4%、6.6%和5.0%。处理3穗粒数最多, 为89.2个, 其次是处理4、处理2和处理1, 分别较对照增加9.6 、7.7、6.0、4.5个。结实率以处理5最高, 为93.9%, 其它处理间结实率相近, 无明显差异。施用穗肥的各处理较对照的千粒重均有所增加, 其中处理4千粒重最高, 为26.0g, 较对照增加0.5g, 处理1、处理2、处理3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0.4、0.4、0.3g。通过水稻生育期调查结果可知, 处理1~3水稻成熟期为9月9日, 处理4成熟期为9月10日, 处理5成熟期为9月7日, 从上述结果可知, 施穗肥各处理较对照的成熟期晚2~3d。

通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 施用穗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 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倒2叶施穗肥既起到促花作用, 又有保花作用, 增产效果最好, 过早施肥无效分蘖增加, 小穗偏多, 影响穗的质量, 过晚施肥水稻成熟期拖后, 水稻贪青, 结实率下降, 增加了收获风险。

3 小结

a.水稻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与对照相比, 增产率为5.0%~10.9%。

b.施用穗肥能够增加水稻的穗粒数与千粒重。

c.在该试验条件下, 倒2叶施穗肥效果最好, 其次是倒3叶和倒1叶效果相近, 倒4叶施穗肥使无效分蘖增加, 成穗率降低, 增产效果最差。

d.施用穗肥使水稻成熟期延后2~3d, 施肥越晚, 延后的时间则越长。

摘要: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 探讨氮素穗肥在不同叶龄期施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 特设计该试验, 以明确不同叶龄期施用穗肥对稳定穗数、增加粒数, 调节结实率的效应, 进一步完善水稻高产高效肥料运筹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穗肥在不同时期施用产量均有提高, 倒2叶施用穗肥效果最好。

上一篇:毒性作用下一篇:海洋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