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精选12篇)
【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 篇1
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
随着国家认证实验室评审的日益完善,我们的检测公司管理、设备、技术能力、质量意识不断提高。
我们公司质量体系运行从第三次改版已有两年多时间,为了验证我们的检测活动及结果是否符合体系的要求,同时保证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质量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并
得到持续改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检测、检验的法令、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上网跟踪查询、购买最新版本的相关标准等渠道,不断更新中心现有的标准资料,每月都要对我们公司执行的主要标准进行查新。通过国家标准网对我公司执行的标准进行检索并进行确认。结果证实我中心采用的标准是持续和有效的。
通过外来文件确认及文件定期审查表和文件清单的形式不断更新。随着我们动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的标准GB21861--2014颁布3月1日起实施和新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实施,不仅我们的人员需要进一步培训,我们的质量体系同时做出了重大的修订,其中《程序文件》修订了4.4中明确了文件修订人员、4.4.3中明确了新设备的验收、4.4.6中确定了投诉电话号码、3.2中责任人的划分具体到岗位、新增《标准确认程序和新方法确认程序》、删除了关于抽检中的不易操作部分内容、修订了4.3.3中发出报告份数及电子版的要求、对4.3进行了修订、《送检车辆检测程序》进行了修订、4.6对中非标方法进行了限定删除了《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程序》、对各种报告的存档年限修改为6年、对引用了新校准的检测报告的名称及内容并进行替换。
对于新版标准中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重新学习、评估公司在新版标准下的检测能力,进行新标准新方法的确认,对我公司经过严格能力评估,并根据新标准对检测软件进行升级符合新国家标准的检测要求。同时又进行了合同的评审,对报告单等进行确认,使得我们公司能够迅速适应新版标准,使用新版标准进行检测工作。
二、作业指导书的组织制定和批准
今年公司为了保证GB 21861-201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的要求对《作业指导书》修改了局部内容。其中增加了人工检测部分和仪器设备检测部分的相关内容,对公司不使用的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排放检测系统操作规程、汽油车简易工况排放检测系统标定规程、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排放检测系统标定规程进行了剔除。增加了国标新要求设备的检定和校准规程。
三、仪器配置工作
1、公司为了保证GB 21861-201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的要求,公司新购置了反光标识检测仪、内窥镜、通道引道测量装置、汽车行使记录仪检定装置等并对包头质计所不能检定和校准的设备进行校准确认。
2、根据要求自新标准实施之日起第25个月开始实施的设备。
“重中型货车、专项作业车、挂车应使用自动测量装置”的要求,须购置符合要求的外廓尺寸自动测量仪。“三轴及三轴以上的货车、采用并装双轴及并装三轴的挂车测试加载轴制动率和加载轴制动不平衡率”的要求,须购置符合要求的举升式滚筒反力式制动试验台。汽车注册登记检验时,除载客汽车之外的其他机动车,须进行整备质量的测量的整备质量仪。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专项作业车、挂车在进行底盘部件检查时,须使用汽车悬架转向系间隙检查仪。正在与几家厂家联系,正在确认中。预计年底前可完成定购并进行安装调试。
四、检测人员的培训情况
今年我们又进行了体系标准及管理文件再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国家认证实验室体系的了解,和以新标准GB 21861-201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为主题的内部集体培训,重点是新旧标准之间的差别,涉及试验项目、试验方法、材料等大量内容。使我们的检测人员能够对国家新版标准贯彻落实;以及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
五、设备的使用管理监督
完成检测仪器设备周期检定或校准计划、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计划、期间核查计划的实施和审核工作;做好检测设备操作人员的资质审核,对合格的检测人员进行仪器授权使用;加强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管理,监督设备责任人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和检查,做好点巡检,以保证检测设备符合规定的要求。设备操作人员每天填写设备使用记录,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六、能力验证
在能力验证方面,今年我们与包头佳骥机动车检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站间比对,评价和结果均为满意。同时为了保证我们公司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我们又实施了一系列的质量监控计划,确保我们的检测结果准确,设备状态良好,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七、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
今年下半年在检测工作监督中,发现两个不符合项,在监督员发现部分没有人员签名不全的报告;收到监督记录后,对报告进行了确认,要求从制度上杜绝此类事件的连续发生;对内审工作发现在不符合项进行了跟踪监督,确保了不符合项目及时更正。
八、存在的不足
今年的技术培训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不仅通过内部培训,有必要还可以进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没有及时进行必要考核。对培训的效果没有进行跟踪。部分设备的校准工作不完善,对小的检测设备没有引起重视对他们的检定和校准工作没有及时完成。下一我们要对所有的设备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
【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 篇2
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 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等客观因素, 中国基于运行速度开展设计检验、安全评价和速度控制等工作尚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 缺少量化的评价指标和工程应用技术。鉴于此, 自2000年开始, 中国交通运输部组织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公路运行速度领域的重大专项研究, 以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公路交通特征和驾驶行为的公路运行速度设计、评价与控制体系。
1 综合评价技术
应用运行速度模型, 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各级公路和桥、隧道等特殊路段的公路运行速度测算分析技术 (软件系统) , 实现自动获取路线几何设计数据、自动划分路段、结点速度测算、速度突变点判定、输出测算分析成果图表等功能;开发路线空间曲率测算、驾驶工作负荷度指基于运行速度的安全设计检验技术, 在综合考虑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沿线地形、地质以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对路线设计影响的基础上, 将运行速度理念引入到中国现行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法体系中, 有效地从安全角度优化线形指标、保证路线设计指标更加符合实际行驶速度和驾驶员的驾驶需求。在前述公路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标准和综合评价技术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即在实现对路线“定量评价”的基础上, 从总结分析运行速度模标测算等软件技术, 为甄别速度型规律入手, 结合各等级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实践, 重点开展基于运行速度的路线安全性优化设计方法, 即开展“动态优化”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1.1 速度过渡
在公路路线设计中, 从行车安全角度更应该关注车辆运行速度发生变化的位置 (或区域) , 即速度过渡段的良好衔接和过渡设计。从典型公路路段运行速度的观测分析, 按照其设计车速与运行速度的变化特点, 可将公路项目分为3类:第“1”类公路, 即设计速度大于、等于100km/h的高速公路和部分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第“2”类公路, 即设计速度在60~90km/h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部分二级公路;第“3”类公路, 即设计速度在30~60km/h的二、三级公路。
1.2 与速度对应的平曲线半径
根据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应保证协调性和连续性的原则, 根据不同驶入速度对应适宜半径的范围, 给出不同规划运行速度的推荐半径范围, 以保证曲线上得到的运行速度差小于20km/h。
1.3 公路速度控制技术
中国交通事故中, 机动车驾驶员超速行驶导致的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占事故伤亡总人数的比例很大, 对超速行驶现象的有效治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本项目研究通过大范围的数据采集、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限速制定的各种因素, 建立了相关因素与限速之间的关系模型;针对不同技术等级公路, 构建适合于不同条件的速度限制取值方法体系;确定各种速度控制技术的设置条件及方法。
1.4 限速值综合决策模型
通过分析研究限制速度对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和执法成本等的影响程度, 首次建立了基于运行效率、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实用性等的多目标公路限速综合决策模型, 奠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公路限速理论基础。
1.5 限速区段确定
限速区限速是常用的限速方法之一, 设置限速区的路段, 通常是道路几何线形特殊或者道路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地方。项目研究建立了限速区、限速区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 提出了公路限速区、限速区过渡段的最小长度的推荐值, 并提出了限速区段的具体设计方法。
1.6 组合限速设计方法
通过大量实际项目观测和数据采集, 对比分析不同限速设施和技术的作用和效果, 提出了常用速度控制设施的设置条件、设置位置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有效速度控制组合的设置条件、设置位置的选择及具体实施等技术要点;系统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公路交通特点的公路速度限制标准及速度控制设施的组合设计方法。
2 成果工程应用及效果
在本项目阶段成果的基础上, 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003版) 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006版) 正式引入运行速度概念。以本项目高速公路运行速度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 中国2004年发布推荐性行业标准《公路建设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2007年度, 交通运输部又发布了新的“文件编制办法”对公路勘察设计项目开展安全性检验和评价的范围、评价内容、形式等进行了具体的要求。车道公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开展安全性检验、评价和安全保障对策累计达5-104km以上, 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国各级公路的安全品质。2008年初中国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与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 该项目在对本项目系统成果验证的基础上, 正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京珠线、连霍线、京津通道, 以及云贵川渝等省市的国省干道超过4800km的各级公路中开展示范和应用。
3 结语
(1) 项目研究解决了中国公路从设计、建设到运行管理阶段与速度和安全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系统构建了各级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建立了公路运行速度安全设计理论、技术与流程, 研究集成公路安全性综合评价、安全设计检验和限度控制等关键技术, 建立了符合中国公路交通特性的公路安全性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为中国从“人、车、路”平衡角度出发进行公路安全设计、科学评价和安全限速管理提供了成套性理论、方法、技术和标准体系支撑。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必将大幅度提升中国公路交通安全水平。
(2) 对于中国平原微丘地区的多车道高速公路项目, 由于车辆行驶速度等受到道路几何线形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受到车道宽度、同一车道及不同车道之间大小车型的速度差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针对平原微丘地区线形指标较高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尚需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以补充完善对因车型差异因素而引起的公路安全性评价指标和标准。同时, 在本项目成套技术成果的基础上, 应用运行速度方法针对公路网级的速度控制技术开展研究, 将对系统提高中国高速公路网的综合运输效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双杰, 周荣贵, 孙小端, 等.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WANG Shuang-jie, ZHOU Rong-gui, SUN Xiao-duan, et al.Highway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Based on Operating Speed[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10.
[2]汪双杰, 方靖, 韩艳.青藏公路运行速度特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2010, 23 (1) :13, 18.WANG Shuang-jie, FANG Jing, HAN Yan.Researchon Operating 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Qing hai Tibet Highway[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0, 23 (1) :13, 18.
[3]方靖, 汪双杰, 祝站东, 等.高速公路隧道路段大型车运行速度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0, 10 (3) :90, 94.
【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 篇3
计划管理是运行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线路运行单位的运维工作特点是面广、量大,为了做到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作为运行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出一个详尽的工作计划来明确年度如何开展各项运维工作。为了能使年度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从线路巡视工作中对管辖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详细全面的论证、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规程中有关规定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月度、年度工作计划。
当年度计划批复落实后,在班组相关人员的协助下,结合春、秋检情况,并根据以往历年天气、季节特点以及不同工作的特点、设备的运行状况等等,制定出季度工作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细化各项工作的落实执行时间、进度,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严肃工作的计划性,有利于防止随意作业、无序作业;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准备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工作中的安全保障性;有利于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在我们电力企业,有计划合理安排线路的停电检修、设备大修改造等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按计划落实工作,才能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提高检修工作质量。所以说,按计划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缺陷管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缺陷管理是线路运行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缺陷管理必须严格执行闭环管理,严格履行缺陷管理制度。由于运行人员业务素质各不相同,处理事故报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接到巡线员上报的缺陷后,在分类登记的同时,还必须要明确上报的缺陷是否详细准确。如若对上报的缺陷有疑义,必须第一时间与巡线员进行核对,杜绝因缺陷不明了、处理不及时而造成线路“带病”运行,甚至会造成线路事故。
对于重大及紧急缺陷,做为技术管理人员应在接到缺陷报告后,按规程规定的要求并结合运行经验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立即制定出处理意见并上报有关人员,做到及时处理不留后患。对于一般缺陷,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春、秋检和大修、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停电或重复停电。
为了更好地严肃运行、检修纪律,应该经常深入现场参与线路巡视工作,同时对巡线员上报的缺陷进行核实确认,通过检查巡线员的巡视记录手册来了解巡线员是否巡视到位,监督促进提升巡视完成质量。还应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对缺陷的处理情况,对缺陷的消除率进行核查,防止缺陷漏报、错报和谎报,杜绝缺陷处理的不及时和不彻底。在工作中必须要将缺陷管理与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缺陷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定期对设备进行运行分析,掌握线路健康状况
将定期召开线路运行分析会作为线路运行管理的例行工作。运行分析是对线路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诊断,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尽早处理。做为运行技术管理人员,要在认真听取运行检修人员对设备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汇报后,在了解设备运行的环境、运行状况的同时,还要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统计,积累详细的运行资料,研究缺陷发生、发展的规律。在了解线路运行状况后,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设备状况等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根据掌握的线路运行状况,布置巡视重点区域,让巡线员了解掌握线路的特殊地段,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巡视。
定期的运行分析,可以是针对线路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预想线路可能发生的事故以便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了解掌握设备变动情况,及时修改图纸、基础资料,确保与现场运行设备相符
运行单位的各种图纸、基础资料的管理,和设备的缺陷管理一样,也是运行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轻视资料管理工作,以往由于运行图纸资料没能跟上设备变动而及时变更,进而造成线路误停、错停,甚至造成检修人员误登带电设备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
图纸及基础资料管理的好与坏,其实与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发生设备变动时,做为线路运行单位的技术管理负责人,必须到现场对变动设备和设计图纸资料进行核对,然后及时修改相关的图纸、条图和基础资料等,并将设备变动情况填入设备台账,送报相关领导、专工,同时还要通知班组所有人员,使大家都清楚设备的现场实际运行状况。
近年来,由于线路设备改造频繁,变动较大,为了防止由于设备变动造成的人身及设备事故,我们在详细查阅设计图纸资料的同时,积极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了解施工进度、设备变更、设备的运行方式等情况实时掌握,对所有的设备在改造期间的运行资料、图纸、记录等随时进行修改,自始至终保证图纸资料和相关记录信息与现场运行设备一致。在设备改造全部竣工后,我们在收集整理所有施工图纸、资料、记录的同时,对设备再次进行全面的验收和详细的核对,做到图纸、记录等技术资料与现场实际相符准确无误。让班组所有人员了解、掌握线路的运行方式及变动情况,并将所有的图纸资料整理归档。
做好全员业务、安全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平
保障安全是我们供电企业的基础,科学技术是我们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在我们电网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要想不断努力生存发展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不断增长。
由于从事送电线路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采取务实的态度,做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并要同步进行。我认为培训工作不应该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是把培训做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科学性、实效性。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培训,工作之余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在业务学习上要相互取长补短,使每名职工在工作上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最终目的是使送电职工的安全意识、业务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
体系管理运行总结 篇4
状态,环境缺陷,管理缺陷等,组织40余名经过培训的基层专业人员,对全矿纳入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43个生产、加工、服务单位的1618个危害(因素)进行了危险源辩识,辩识工作以基层单位为主,体系内审人员分工包片指导的方式进行,特别对以往发生过事故的作业单位和新工艺、新技术,做了重点辩识,避免漏项。
1.2风险评价及控制
危害辩识结束后,组织采掘系统、机运系统、通风系统、后勤系统、物资供应系统及培训、医疗、保卫、环保,共40多名评价人员,分系统根据危险源辩识出的危害进行分类,即分出哪些是不可容许危险或职业危害,哪些是重大危险或职业危害,哪些是一般危险或职业危害,有无外来单位导致的危险或职业危害,最后对1618个危险源进行了归类汇总,汇总出重大危险32项,不可容许危险源9顼,将12项纳入了目标管理。对可承受的风险提出控制方案或措施,并考虑是否需要投人装备及人员培训。对10项不可容许危险源制定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对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并考虑怎样把风险降到最低,以确保损失最小。对此,制定了15个应急预案,应付不可承受风险的发生。
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
根据徐庄煤矿的生产经营和生活、供应的实际情况,运行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体系运行中各单位严格按照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行实施。矿组织内审员对15个应急预案的落实进行检查渣应急预案中规定的人、财、物落实到位情况),保卫、机电进行了地面火灾演习,安检、调度牵头进行了井下救火演习。管理方案涉及的单位按照管理方案的计划要求进行逐步实施,并进行跟踪分析;安检科组织内审员每季度进行一次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完成情况检查;
矿组织内审员每季度进行一次全矿性内审。顺利通过了公司的内审和中质协的外审。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为安全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体系运行情况总结 篇5
项目部于2006年8月20日成立,三体系在项目上运行时间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项目人员的调动频繁给项目的运行带来了难度。总体来说,三体系在项目上运行还是比较顺利,根据公司的质量要求、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以及“三体系”文件的精神,现对项目三体系开展情况,作如下简述:
1.项目开工前期,制订了项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目标,有目标,把目标层层分解才能落实到实处,环绕所制订的目标,开展工作,保证其针对性,有效性、适用性。
2.建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包括项目组织结构、质量领导小组、安全领导小组、职业健康安全领导小组。
3.制订了职能分配表,在职能分配表按项目人员和各自的岗位作了相应的分配,充分合理的分配工作。
4.项目在完善以上3个方面的同时,考虑威尼斯项目的实际情况、包括周边环保、现场环境以及施工中可遇见或不可遇见的危险因素,针对环境、危险因素编制出环境因素清单、危险源,结合“三体系”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依据体系文件的要求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方面来控制:
1.质量管理:针对施工工序的各个阶段,项目编制了相应的、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从方案交底、技术交底各个方面来加强保证施工,质量部门按相关规定要求,对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查,对质量严格把关,对一些整改做到跟踪检查,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PDCA”循环跟踪检查,对特殊过程(文件要求及项目自身评定的施工工序)实现连续监控,有特殊过程预先鉴定记录、特殊过程连续监控记录。并履行“三检”及隐蔽验收记录,加强
质量关,另一方面从材料加以控制,材料人员对所供材料做好有关验收工作,挂好标识,配合相关部门送试工作,严把材料关,对不合格的材料一律清理出场,做好相关的记录,保证材料的可追溯性。
2.环境方面:建立领导小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重点对待,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每周进行噪声测试,并形成记录,现场道路每天进行清扫,灰尘大时洒水除尘;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整改和调整。
3.职业健康安全:项目在运行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紧紧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识别出来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编制生产应急预案、大型设备应急措施等,做好各个工种的安全交底、工人进场的三级教育等。对特殊工种严格要求,均持证上岗,进行相应的培训,加强工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认识,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抓好安全检查例会制度及每周的项目安全检查,狠抓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安全资料并形成记录。
每周对工人宿舍卫生、食堂的管理,食堂人员均办理健康证并上墙,专人负责卫生打扫。
三体系在项目上开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围绕“三体系”的运行,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建四局六公司东方威尼斯项目部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 篇6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改进要求
●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安全管理不到位,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痛定思痛”,应负主要责任。在这里提请大家记住:安全事故用鲜血酿就,不必要再用鲜血来进行验证!
◇ 人力资源引入条件及环境依然呈现劣势,导致人员流失异常及人才引进困难。◇ 相当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方法欠缺或技能不足,但又缺乏学习和上进的动力。◇ 部分生产管理人员对生产管理流程缺乏理解控制和缺少主观能动性,计划、调度及协调能力不足,造成信息反馈不及时或生产中断,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 外协加工存在质量隐患,影响生产计划的正常实施。目前品管部已纳入质量整改计划当中,希望有关责任部门也能一起重视并协同改善。
◇ 部分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缺乏必要及正确的理解,进而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加上一些管理人员沟通协调能力欠佳,致使跨部门团队合作受阻,工作效率降低。
◇ 部分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或工作任务在完成时间上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工作目标不清晰,影响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 改进要求:
& 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各自的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实施环境及操作流程认真加以重新审核,重点考虑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不健全及不合理之处提出讨论并加以完善。
& 各级管理人员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学习与灵活运用,致力协调与良好沟通,用心管理与自我管理,积极听取意见与建议,提出方案并重视改善;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宽容理解、团结协作!附:《各部门/车间意见与建议汇总表》
【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 篇7
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申而来, 由R.弗农、M.G.哈维提出。1966年, 弗农以《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投资》一文奠定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弗农认为, 工业制成品从发明研制到进入市场销售, 都要经历成长、成熟、饱和与衰退等不同阶段, 他由此而将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划分为导入、成长、成熟与衰退四个阶段。哈维也是分析从国际贸易和技术转移角度提出技术生命周期, 从技术发展本身有内在扩张力出发, 将技术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①技术开发阶段;②技术验证阶段;③技术应用启动阶段;④技术扩张阶段;⑤技术成熟阶段;⑥技术退化阶段。
技术生命周期刻画了技术发展的演进轨迹, 这种技术轨迹不仅由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逻辑决定, 而且受制于市场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即技术发展是由科技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科技和市场的非均衡发展, 使得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技术演进呈现出不一样的技术动态性特征。
2 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运行机制
2.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最早系统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 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带来经济效益。创新研究发展到体系范式最初是应用在国家层次上, 也即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曼 (Freeman, 1987) 、尼尔森 (Nelson, 1988) 、伦德瓦尔 (Lundvall, 1992) 等。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 (Cooke, 1992) 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的概念, 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他指出“RIS的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是企业及其他机构经由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所形成的交互学习系统”。
2.2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 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来源, 企业从研究机构获取知识创造的最新成果, 并转化成企业的创新成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创新的外部效应等原因, 市场并不总能有效配置资源, 引导区域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因此政府在区域创新政策制定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顾客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 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顾客也参与创新, 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形成创意, 是创新活动重要的影响力量。中介机构作为提供服务者, 将起到创新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3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
第一, 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功能。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众多创新主体和其他相关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各个创新主体在创新目标的选择、创新资源的获取与运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权, 在一定程度上效率分散。因此, 区域创新体系必须具有将区域内各类有限的创新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以提高区域整体效益的功能。
第二, 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功能。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 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持久竞争优势,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3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视角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3.1 技术生命周期的连续性要求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关系的有效架构
按照一般比较细的划分, 技术演进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成果产出, 参与主体也有所区别。一般前期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阶段主要由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参与, 在这一阶段, 主要解决技术概念的可行性问题。在商品开发、工艺开发阶段, 由于需要有对市场前景和风险的判断和必要的配套资产, 而一般情况下大学、研究机构不具有这种判断优势和配套资产, 因此应以企业为主来参与。这就要求企业和研究机构、大学密切配合, 共同开发, 攻克技术和市场的难关, 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如图1所示:
目前, 我国企业对技术成果的需求是以其产业化阶段能力、市场潜力为衡量标准的, 对技术的需求是已经过中试环节、能迅速商品化的技术为优先选择, 而对距离商品化较远、风险较大的技术投入持谨慎态度, 导致技术需求方与供给方的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大量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中试环节的缺失, 并由此造成技术转移的中断。因此,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 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网络结构功能应有助于产学研的结合, 有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这样才能体现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否则, 区域创新体系就会失去它的功能和存在的意义。
3.2 技术生命周期动态性要求区域创新体系的动态发展
1966年, 汤普森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从一个工业区建立开始, 将经历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像一个生命体一样, 可以划分为年轻、成熟、老年等不同阶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在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梯度转移理论认为, 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 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 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进入老年期/衰退期的区域要想重新获得产业的发展, 唯有通过再次创新, 从而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循环, 而且一旦老年区域陷入萧条的泥潭之中, 会出现落后病、膨胀病与萧条病这三种典型的区域病并存的局面, 区域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 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区域发展, 延长区域的成长期和平稳期, 或进行二次生长, 防止进入衰退期。技术接续成长的范式如图2所示:
区域技术周期是区域内各主体所处技术周期的加和, 成千上万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及其研发团队分别处在某一项技术的不同阶段, 形成了区域技术周期并不单纯表现为某一阶段, 即使是某个时点也是个动态过程。并且, 从周期来看, 各单元的动态性更加使区域技术周期表现为动态发展, 正是个别单位的动态性使得区域技术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图3所示:
因此, 一个区域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区域创新体系就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不断地动态发展, 不断地调整产业和产品技术, 发现和培植新的产业/技术, 保持产业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 才能获得良好的区域地位和竞争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贵生, 魏守华, 徐建国.区域科技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调度运行;管理工作;安全运行
电网的调度管理工作始终是我国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大屯电网为例子进行分析时我们能够以电网调度运行管理为前提来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安全措施。
一、电网调度运行管理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可以体现在管理内容、注意事项、交接工作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网调度运行管理进行了分析。
1.管理内容
电网调度管工作的主要工作通常包括了进行电网管理工作组的编制,然后在编制完毕后执行电网的调度计划,除此之外这一管理内容通常还包括了指挥调度管辖范围内的设备操作工作及电网的频率、电压的调整工作。其次,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工作的内容通常还包括了电网事故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甚至还包括了组织调度系统中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在这些工作的进行过程中电网调度工作人员只有做到精心调度并且恪尽职守,才能够在根本上做到杜绝误调度的事故发生并且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最终有效的实现电网运行的长治久安。
2.注意事项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有着相应的注意事项,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改造的持续进行,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电网调度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对于我国电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提升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进行往往会因为电网调度工作人员存在的操作不规范、误调度等问题而导致许多严的安全事故的出现。因此为了能够切实的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则电网调度人员应当认真的考虑到自身工作的精确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杜绝误调度、误操作等人为事故的出现。
3.交接工作
交接工作是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电网调度人员在进行电网交接工作时应当首先规范交接班调度人员的交接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电网调度人员首先应当严格的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调度管理规程》来执行交接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上、下班交接工作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不能存在重大的交接遗漏。其次,电网调度人员在进行交接工作时应当对于存在的疑问一定要问清楚否则可能会造成相應的误送、漏送问题甚至是更大电网事故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规范的交接班可以更好地保证调度工作的连续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实际效率。
二、大屯电网安全运行
大屯电网安全运行需要许多工作的支持,例如贯彻安全运行方针、建立规范预防制度、建立规范预防制度等。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大屯电网安全运行进行了分析。
1.贯彻安全运行方针
大屯电网的安全运行首先需要进一步贯彻安全运行方针。电网调度人员在贯彻安全运行方针首先应当秉持着“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的执行两票三制的安全运行方针。其次,电网调度人员在贯彻安全运行方针时应当注重做到日常工作的严格把关和对于工作细节的认真审查,例如电网调度工作人员可以对于日常工作中所列任务、安全措施等逐项审核,并且坚决杜绝不合格的申请及工作票的通告。与此同时,电网调度人员在贯彻安全运行方针时应当做到细致认真从而能够确保工作正确率接近100%,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避免误操作、误调度等问题的出现并且对工作人员的人身还有电网设备的安全造成影响。
2.提高事故处理能力
大屯电网的安全运行应当建立在提高事故处理能力的基础上。电网调度人员在提高自身的事故处理能力时首先应当针对事故中存在的突发性、意外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来进一步的完善自身的工作。其次,电网调度人员在提高自身的事故处理能力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全部机智、果断、遇事不慌乱的心理素质,并且在配合自身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以十足的信心来承受突然事故带来的重大压力。与此同时,电网调度人员在提高自身的事故处理能力时应当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既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才能提高调度业务水平和事故处理能力。
3.建立规范预防制度
大屯电网的安全运行离不开规范预防制度的建立。电力企业在建立规范预防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反事故演习制度,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增强调度员事故应变能力的重要基础制度,与此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现场培训手段。其次,电力企业在建立规范预防制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制度的执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并且可以根据当前电网的运行方式、地区天气情况、电网中存在薄弱的环节来进行完善。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建立规范预防制度时应当着眼于故障处理制度的完善,这可以让电网一旦发生故障则调度运行人员就能借鉴或依照已有的制度正确的选择处理预案来迅速、准确的对于故障进行处理,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并且可以卓有成效的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达到避免事故扩大的效果。
三、结束语
大屯电网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电网其调度运行管理和安全运行都具备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也意味着保证大屯电网的平稳、安全、高效运行始终是该地区电网工作人员工作的重心所在。大屯电网电力调度工作人员应当在深刻的了解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要点后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促进大屯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建鹏.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32):199-301.
[2]王国平.如何进行电网事故预案的编写[J].云南电力技术,2009(4):28-29.
综合管理部体系运行总结 篇9
2011年综合管理部认真按照《质量体系手册》和《程序》的要求,贯彻落实工厂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季度、月度工作计划,圆满完成了公司及厂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现将2011年的体系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部门质量目标及完成情况
目标1:完成2011工厂KPI工作目标编制及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措施:
1)组织编制KPI考核办法; 2)组织制定KPI季度工作目标; 3)对中层干部进行目标管理的培训; 4)检查考核各部门制度建设,提高基础管理; 5)考核体系的实行。目标完成情况:
为保证质量目标顺利完成,加强对工厂《2010年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的贯彻,以KPI指标及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依据工厂KPI工作目标组织全厂各部门进行目标分解及本部门指标的深化分解;组织部门长及以上领导对平衡计分卡内容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各部门长与主管领导深入沟通各部门的指标内容,并分析平衡积分卡中四个象限在部门工作的具体反映,通过讨论、分析式的培训后,大家对本的指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平衡计分卡的支持部门工作力度,又专项组织了平衡计分卡支持计划细化的落实工作,将具体工作细化到平衡计分卡的支持计划中,并组织部门进行盘点并达成最终目标落实。
组织建立健全厂内文件的有效清单、目录,建立适合本厂使用的各类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台帐。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与设计共同作好文件领用清单并接受双签字。及时作好项目图纸的作废回收工作。督促各部门作好文件归档工作,整理资料室文件对保存文件超过10年期限的进行文件销毁。
按照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规定内容要求,每月各部门对员工进行考核,每季度按时组织各专业对部门绩效的考核评价工作,年终对部门长以上领导进行考核评价。
目标2:按照培训计划的要求完成各项培训(保证厂内人均接受培训的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提高人员素质。措施:
1)组织各部门及时提出培训需求,根据此需求编制培训计划; 2)根据培训计划安排各项培训; 3)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 目标完成情况:
2010年年底征集各部门培训需求,整理后分别与各部门负责人及主管领导进行沟通、分析培训需求的具体内容,将共性、针对性强的需求列入厂B类培训计划中,个性需求列入各部门C类培训计划,于2011年年初将培训计划下发全厂各部门。
根据培训计划,每月编制月度培训计划并监督各部门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为发挥培训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经验分享的宗旨,2011年年初在我厂通过自荐与推荐的方式,选拔出第一批讲师团队,成员20余人,全年贡献90余课时,涉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焊接技术工艺知识特种作业技术等等范围,分享经验的同时,从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热情。
特殊工种在我厂占有着举足轻重的比例,今年共组织14次专业工种的取证培训,涉及“起重、电气焊、电工、热处理、无损检验、探伤”等工种,培训高达260人次。在日常取证、复审等安全教育之外,今年年初我厂组织了两次大范围的技能鉴定工作,规范的持证上岗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仅巩固了特种作业人员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我厂的管理水平。年终厂内人均接受培训的学时数达到100学时。
本部门人员的培训也在计划内逐步进行,通过制度、体系文件、岗位专业知识、安全职业、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企业文化与宣传、班组建设等培训,提升了部门内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每项培训后,都进行跟踪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与质量体系有关的部门关键指标完成情况
本部门问题整改措施验证一次不合格项为0。员工没有发生违纪、违法案件,劳动合同签订覆盖率100%。没有违反人力资源人员引进、薪酬管理、合同签订事宜。员工基础信息抽查合格。B类培训综合评价满意度得分>80分。部门负责人授课时长达20课时。B类培训计划完成率100%,没有发现外审不符合项。内外审核发现重复性不合格次数为零。绩效考核指标分级、分解细化(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完成100%。岗位技能和专业培训完成率100%。制定基建计划且完成率80%。策划人力资源工作,组织人力资源到位保证战略需求。
三、完成部门关键指标的主要举措
1、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组织机构调整:为落实2011年工厂战略目标,下半年对我厂组织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原生产管理部更名为项目履约部,撤销原项目管理部、技术部,原项目管理部、技术部工艺执行专业职能划归项目履约部,下设项目管理、计划统计专业、技术管理专业;撤销原设计部,成立技术支持部。原设计部、技术部工艺策划专业职能划归技术支持部,下设设计专业和研发专业;撤销原采购部、仓储中心,成立物资保障部。原采购部、仓储中心专业职能划归物资保障部,下设采购专业和仓储专业。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及职能定位的同时,对领导工作进行重新分工,更加细化的管理职责与管理范围。
2)、规范人事基础信息及特殊工种台帐动态管理,保证员工基础信息抽查合格。
3)、加强考勤管理,针对各部门考勤管理混乱问题,对指纹刷取异常等现象,及时采取分类签到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上、下班出勤情况,避免了考勤管理失控现象。
4)、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保证劳动合同续订手续不存在问题,不存在因我方原因导致的劳动纠纷。5)、绩效管理方面推行平衡积分卡
组织平衡积分卡培训,将具体工作细化到平衡积分卡的支持计划中,并组织部门进行盘点达成目标落实。
2、行政办公管理:
认真做好修造厂年中、总结、计划、管理评审及各类纪要等文字材料的编写、整理工作。严格执行用印审批制度。认真做好计算机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合理安排办公车辆使用和维护保养。监督租赁车辆的服务及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厂内办公正常运行。
3、作好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工作始终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用创新的意识服务生产、让员工在生产、生活上满意。对诚惠达物业监督检查中做到了重点控制,未发生生活、安全、食品安全事故。夏季及时发放防暑降温药品、茶和冰棒,尤其是连续高温期间满足生产员工需要,从而未发生员工中暑,确保了员工安全。冬季确保锅炉如期供暖,锅炉运行正常。定时检查车间供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检修。如遇天气寒冷温度低,增加供暖频次。劳保用品按公司规定及时发放。并建立相关台帐,做到帐物相符,管理清晰。
4、基建及修缮工作
基建工作严格按照公司审批后的计划执行,计划外项目不超整体资金预算。重点完成项目如下:厂区道路维修、12米热处理炉操作间改造、下水管道及下水井清淤疏通、坡口车间北门外设置下水、及部分不可预见零星修缮项目。施工项目整体未超计划资金。
5、党群及文化与宣传管理:
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积极建设精神文明,搭建新型的文化宣传平台,对厂内发生的各类新闻进行跟踪报道。积极组织策划,各大节日系列文娱活动、标准化班组建设评比、创先争优、“五小”创新创效活动等十几项,丰富了员工业余生活。结合公司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修造厂“作风年活动”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以上系列的学习活动,使我厂各级员工的政治觉悟和思想作风有了很大提高,坚定了战胜困难和使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信心。员工以饱满的精神从事生产,保证工作质量符合体系要求。
四、2012年主要工作目标及思路
1、主要工作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中违规操作次数0次; 2)员工离职率≤16%; 3)同口径劳产率提高5%;
4)A类培训及取证未派出人次≤4人次; 5)班组培训评价分数≥90分;
6)固定资产(土地)管理到位,不出现违规情况; 7)员工满意度调查≥80分;
8)每月在蓝巢报、蓝巢人杂志上稿篇数2篇; 9)违反品牌导入次数0次;
10)创先争优等党建活动创新项数2项; 11)因工作不到位造成越级上访0次; 12)单位员工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数0次; 2工作思路: 1)捋顺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思路;
①内部专业人员细致分工,明确各岗位主责内容; ②强化部门内部专业协作,提高部门团队凝聚力; ③建立内部绩效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 ④规范部门工作审核流程,部门工作出口统一性。2)做实基础工作,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 ①梳理专业工作目录、标准,提升专业规范性; ②强化基础专业工作,提高专业纵向工作深度; ③发挥个人特长优势,拓展工作横向管理维度; ④提高专业工作标准,凸显管理、服务职能。3)加强与厂内部门、公司部室、外部单位沟通: ①梳理与其他部门工作接口,倾心协作、提高效率; ②明确部门对外沟通内容及责任人,保证不断不乱;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报告 篇10
厂区对全部门的各个环节依照能源管理体系程序进行有效的检查、督促,及时的发现体系运行中的各种不足,并在各种会议中对各班组提出整改意见,各班组严格按照各项指标任务进行有效实施,持续改进,自体系运行以来化验室组织全体检验人员进行体系文件宣贯,班组内部进行学习、领会,明确自身职责,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运行几个月来的实践,随着能源管理体系逐步深入实施,化验室节能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新轨道,计量检验设备运转状态完好,进厂烟煤质量波动情况明显改善,各班组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能源目标指标基本实现。
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烟煤购进环节与供应科交流沟通,制定进厂烟煤质量标准,积极参与供方调查与评价。在进厂烟煤验收管理上,化验室坚决执行公司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一车一检、多人参与、互相监督的办法,公平工作地开展工作,极大地减少了质量异议;在制样、检验环节,实行轮流操作,每个样品分割为三份:化验室、企管处和客户各一份,考核办不定期进行抽查复检,保证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在烟煤贮存管理上,监督旋熟部采用先进先出、平铺竖取的办法,有效的减少了热量消耗和质量波动;做好烟煤防护,在煤棚南、北两个出口设置了“禁止烟火”、“闲人免进”标识牌,安排区域责任人员巡回检查,并设置了防水墙,防止雨季雨水冲刷流失。在烟煤使用环节,与中控室密切配合,根据煤粉和熟料质量检测数据波动情况,指导中控室做好预判,做到提前调整,避免各种工艺、质量事故的发生和降低能源消耗。
不足之处:
1.各类制度、记录虽然健全,但还不深入、细致。2.员工对体系的理解、认识、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识别有待进一步加强。
3.对现有制度、记录、节能措施在实施中发现的不合理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以上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能源管理体系的正确实施,董事长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分公司副总的严格要求,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在各项措施的实施中,工作有章可循,记录清晰明了,体系的运行给我们带来很多工作上的指导和改进的机会。我们会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现状,找到不足,寻找改进机会,做到可持续发展。
能源科
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现状与改进分析 篇11
关键词:管理体系;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2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0-2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同时,市场机制已逐步构建完成,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企业需借助一定的管理措施,提升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完成更大经济效益的创造。
1 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
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内容包含质量、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得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较多,细节管理逐步凸显出来,管理单元与单元间,融合与交汇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已经完成所适应管理体系的制备。然而,因为企业每个管理职能单元自成体系,进而造成部分交叉环节管理缺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管理效果。企业在发展与壮大过程中,其生产与经营活动需做到有效开展,同时还需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些工作都对企业高效管理带来一定挑战。因此,企业需通过管理体系的改善,来使每个管理单元能够得到有效的合作,进而使企业整体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升。
管理工作开展时,企业需对管理标准有所重视,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基础,管理标准讲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这就需要企业需对目前用到的相关标准,做到进一步修缮、删改及补充,进而使其做到更为清晰、全面与规范。对管理体系实施审核时,要求企业审核管理不断提升,目前常见的审核方式包含抽样、观察等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时间与工作量的影响,在审核时,易出现草草了事的现象,从而对管理体系给出的评价不够客观,使得审核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怎样对这一现象进行改变,使今后审核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现状的改进措施
2.1 对管理体系运行环境进行改善
要想打造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需企业领导对其有所重视,领导层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体系运行现状的改变,具有关键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其不仅是决策的制定者,更是决策的执行者,因此,作为领导,应当对体系构建时所需掌握的理念与方法做到重点把握,并深入到管理体系制定与完善的各个环节中去。需将对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改进,设为企业的重点工作来进行开展,由领导亲自做出安排,并对管理体系在制定与完善时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
另外,还需完成体系宣传与贯彻,职员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开展,不管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领导者都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来使其对管理的理念、方法及应用过程做到有效了解,同时也能在宣传与教育中,完成管理意识的培养,思想的转变及改进。在全厂范围内,按层级与批次来完成能源、环境、质量与测量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并让参与培训的职员,对体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走访及座谈机制,相关领导需定期到基层部门视察与走访,进而对部门的运营状况有所了解,并对体系运行时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管理时,对信息化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实施管理时,所对应的任何环节,都应做到信息化管理工作。在表单管理、文件管理等管理过程中,需借助信息管理系统,来对文件进行审批、查阅,同时完成报告的识别与生成,并对记录实施分类、审核、提交与保存,进而能够对文件管理需求有所满足。
2.2 提升对标准的执行能力
企业在生产与管理时,一旦面临新的形势与环境,便需要对企业管理手册、体系等文件做出适应性的修改与完善,进而能够使文件内容跟上企业发展,保证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都有所规范。对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相关标准,需要做好梳理工作,对涉及的技术与管理标准,需做好分类、分级处理工作,可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标准,需保留下来,对无法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文件,需进行修改与完善,同时完成新标准的及时制定。在标准制定与完善时,需做到基层调研工作,从而使制定完成的标准,更具有可操作,这对标准的执行,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2.3 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针对企业内审员队伍专职人员少、专业背景单一的实际情况,建立内审员数据库和培养机制,采取“阶梯式”递进的方法,加强内审骨干人才的培养和统一使用。确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思路,以内部审核为平台,以提升实际技能水平为目标,采取以老带新、加强目标考核的方式,培养一批内审骨干人才。内审结束后,要进行集中研讨,促进内审员实务经验系统化。定期开展审核技巧与审核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加深对管理体系标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不断提高内审员业务素质和审核水平,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深度,提高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能力。
2.4 做好内部审核等过程监测工作
作为对管理体系做出评价的一项重要手段与措施,内部审核所涉及的范围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及业务。内部审核的开展,能够对体系运行时,收获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体系运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借助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能够避免不合规问题再次出现。另外还可为数据的评审、分析与纠正提供有用信息,继而使得企业的效益有所保障。
2.4.1 事前细化调查,明确内部审核重点
为保证审核的效率和质量,应按照“精简、融合、统一”的原则,依据审核活动和区域的状况、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编制审核方案、审核计划,确定审核范围、目的、频次和方法。针对不同单位的业务特点,认真调查、分析,确定不同的重点检查内容,保证部门或条款不漏项。
2.4.2 明确工作职责,实行工作质量评价
根据内审员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合理安排内审人员、工作任务和审核时间,针对内审员的检查条款,编制工作指引,对各自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等进行明确界定,形成制度化应用。完善管理体系考核办法,加大对单位及内审员的考核力度,调动各单位在体系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工作高效开展。
2.4.3 问题核实制度,确保结果客观准确
严格执行检查结果现场签认制度,验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确认审核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宜性以支持审核发现和结论。评价不符合报告描述的准确性和判标的正确性,保证发现问题描述的完整准确,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公正、证据充分。要求各单位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和改进建议,并督促落实,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
3 总结
企业在发展时,需保证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有效运行,因此,企业领导应当有所重视,做好管理体系的宣传与贯彻工作,同时对其实施信息化管理,对相关企业标准,需有所重视,进而能够使这些标准在执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另外,还要完成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对职员的素质与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使内部审核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从而使管理体系在运行时,具备充分性、有效性及适宜性的特征。在对企业管理体系现状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不利因素实施改进,对管理过程进一步规范化,对绩效监视测量进一步强化,并化精细与创新管理落实到实处,其对企业管理绩效与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宁,延朝辉,张志峰.构建融入质量管理的企业管理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2] 陈庆明,董文斌.浅谈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0).
浅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
1.1 运行维护制度不够完善。运行维护制度的建立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建设, 而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增多, 形成一个系统一项制度的分散局面, 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各制度的制定没有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 内容上存在着未及时更新、重复, 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
1.2 业务管理与技术管理脱节。业务管理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技术管理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但是业务管理只管业务, 技术管理只管技术, 各施其职的现状, 造成两个管理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 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指责。
1.3 运行维护流程不规范。运行维护工作的内容多而繁杂, 不可能一个人胜任所有工作。在没有规范流程的情况下, 各维护人员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完成工作, 使得维护工作的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出现同一工作不同人来做效果都截然不同的情况。
1.4 运行维护技术流失严重。运行维护的技术, 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老员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远远高于新员工。新员工的成长除了自身慢慢积累经验, 更多的是依靠老员工口口相传的培训, 这种方式受到个人表述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影响, 往往效果欠佳。而随着人员的变动, 老员工的技术经验也随之流失。
二、运行维护体系的框架
按照GB/T 28827 标准, 结合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实际情况, 一个最基本的运行维护体系应该包括“一个控制、两个基础、六条主线、四项辅助”。具体如图1 所示。
“两个基础”是指以制度和岗位人员作为整个运行维护体系的重要基础, 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运行维护工作, 合理设置各岗位并配备人员, 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执行、相互协助、必要制约。“六条主线”是指以系统维护、业务管理、信息安全、机房环境、运行监控、外联方管理等主要工作作为主线, 运行维护体系需要明确各项工作的主要内容, 并按照工作频率, 以时间为序列, 理清每日的工作职责, 确保工作无遗漏。“四项辅助”包括异常处理、应急管理、第三方服务、数据管理, 这些工作既有自身的工作要求, 又融入各项主线工作, 为主线工作提供辅助。“一个控制”是指运行维护体系的各项工作需要建立严格的流程管理, 采用流程控制的方式, 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运行维护体系的基础
3.1 制度。制度是各项工作的依据, 用于确保运行维护体系的运转。借鉴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ISO/IEC 20000要求, 管理制度可以按照“总办法”、“分办法”、“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3 个层次来制定。总办法是整个运行维护体系的总则, 用于搭建制度体系的框架, 对“六条主线”和“四项辅助”制定总体的要求, 也是分办法制定的依据。分办法在总办法的框架下, 根据“六条主线”的具体工作制定, 每个分办法中对涉及到的“四项辅助”也要做出相关要求。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在分办法的基础上,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对具体的操作内容、流程、结果进行细化, 并要求完成相关表单记录。
3.2 岗位人员。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 必须设置合理的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 配备足够的人员, 上岗人员需具备相关的学识水平和能力, 并经过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禁止出现不相容兼岗的情况。
四、运行维护体系的主线工作
4.1 系统维护。系统维护工作需建立主动式维护和响应式维护。主动式维护是指定期对系统进行健康检查, 确保硬件和软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响应式维护是指用户在提出要求或系统出现故障后, 为解决相关问题而进行的维护。维护的对象和内容应该涵盖系统相关的主机、网络、存储、系统、应用、数据库等所有软硬件设备, 同时根据维护操作的具体步骤和内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 并据此编写标准作业程序 (SOP) 作为操作依据, 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维护知识的可传承性。所有操作必须做到事前审批, 操作过程及结果均有详细的记录。
4.2 业务管理。业务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准确了解客户需求, 保证业务系统的运行秩序和质量, 利用系统为客户提供需要的服务。当系统提供的服务出现差错或者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时, 及时解决, 提升客户满意度。
4.3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风险评估, 系统及网络的安全策略、入侵防护管理, 主机及客户端的防病毒、补丁管理, 口令密码与敏感信息安全管理, 数字证书及第三方访问安全管理等内容。
4.4 机房管理。机房管理主要关注点是电力供应、场地环境以及机房运行管理。电力供应包括市电供应、UPS供电、应急发电。场地环境包括等电位管理、温湿度、消防、设备摆放等。机房运行管理主要包括机房监控、机房进出管理。
4.5 运行监控。运行监控主要包括对各系统硬件、软件运行状态的监控。需规定监控频率, 做到人工检查和自动预警相结合。检查的具体步骤和内容, 要制定对应的SOP, 每次检查必须有相应的记录, 要求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并定期对记录进行检查。
4.6 外联方管理。外联方也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运行维护工作同样决定着本单位系统是否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外联方管理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几个部分。事前是指把好入口关, 按照相关验收标准, 对外联方进行业务测试, 必要时还可以对机房环境、管理制度、应急管理等进行了解。事中是指把好运行维护关, 在外联者接入系统后, 建立良好的联络机制, 畅通沟通交流渠道, 共同做好系统维护、异常处理、应急管理等工作。事后是指外联者退出系统后, 需做好相关系统配置、业务种类的清理操作。
五、运行维护体系的辅线工作
5.1 异常处理。异常处理贯穿于六条主线中, 其中运行监控负责发现各类异常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 其他五条主线分别负责处理机系统运行异常、业务异常、房环境异常、信息安全异常、外联者异常。对于异常处理应建立相关规定, 明确异常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异常情况建立对应的处理流程。
5.2 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体系包括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业务系统、场地环境等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和控制, 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得到快速、准确的处理, 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应急预案应该定期进行演练、评估及修订。
5.3 第三方服务管理。第三方服务管理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在系统维护、业务管理、信息安全、机房环境、运行监控这五条主线工作中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流程。
5.4 数据管理。建立相关的数据管理办法, 规定数据的获取、保管、使用、销毁等操作的要求及流程。数据管理的对象应该包括业务数据、系统配置信息、备份数据等。
六、运行维护体系的控制流程
流程是整个体系运行的核心, 客观、完善的流程能确保制度的执行和工作内容的完成不受员工主观随意性的影响, 控制执行的过程, 保证执行的效果和质量。
按照IT服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运行维护体系的流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进行梳理, 制定工作流程, 对相关工作进行流程管理。这些流程由内部使用, 只能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客户并不关心, 也不能保证为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第二个部分是按照IT服务管理理论, 以业务为驱动, 将第一部分的流程进行重组转换, 形成以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高质量服务为目的的服务管理流程。
流程的架构可以按照“总流程、分流程、子流程”3个层次搭建。分流程可以借鉴ITIL或者ISO/ IEC 20000的相关流程, 并结合自身的管理和工作需要, 建立服务管理相关流程, 这些流程一定是以服务为驱动的。分流程之间会相互调用, 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总流程, 以明确分流程之间的接口和交互作用, 形成可协调运行的流程体系。总流程和分流程构成运行维护体系流程的第二部分。子流程则是分流程中涉及到的内部工作流程, 即运行维护体系流程的第一部分。
结束语
本文借鉴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 构建了一个基本的运行维护体系, 并从体系的基础、主线工作、辅线工作、控制流程等方面论述了体系的内容,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因为运行维护方的性质、管理方式、提供的服务等不同, 具有个体差异性, 在实际应用中, 还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细化和调整。
摘要:随着信息系统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多, 其运行维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和效益。现目前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业务管理和技术管理脱节、流程不规范、技术流失严重等普遍问题。本文借鉴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 构建了一个基本的运行维护体系, 并从体系的基础、主线工作、辅线工作、控制流程等方面论述了体系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GB/T 28827,ISO/IEC 20000
参考文献
[1]孙强, 等.IT服务管理 (概念, 理解与实施)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长征.国家部委IT运维管理体系案例[J].电子政务, 2008 (12) :26-33.
[3]李渤, 陈莹.IT的运维管理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8) :314-315.
【【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体系运行技术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09-2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汇报12-16
营销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报告08-27
QHSE体系运行总结09-13
管理体系运行01-05
三合一体系运行总结10-27
运行管理体系建设06-08
管理体系运行汇报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