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2024-05-25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精选12篇)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篇1

目前, 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涌现, 就IT业来说,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是云计算。云计算使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飞速发展, 它是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心脏, 也是企业财务管控模式设计和运行的最佳解决方案。由于受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发展战略、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控模式设计需要从财务管理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深入思考, 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 遵循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保证管控模式的健康运行, 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

一、简述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财务管控的重要性

1. 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

资金是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血液。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 如何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设计科学的财务管控模式尤其重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银行支付手段日新月异, 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网银进行资金归集、调拨和支付, 逐步减少现金支付和支票支付手段, 实现资金支付的便捷, 掌握资金的流向, 保证采购货物或劳务的真实性。此外, 企业委托银行理财日益盛行, 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提高资金的收益率。所以, 财务管控需要充分了解现代支付手段和理财方式, 设计不同层次的权限和管控流程, 实现企业资金合理利用的目标和效果。

2. 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但随着财务核算软件的普及, 企业普遍建立了会计电算化系统, 会计核算人员从繁琐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 更多地参与资产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活动。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 企业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 往往要求财务人员身兼多职, 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同时, 财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核心, 所有的企业信息都与财务信息相关。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财务人员需要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从而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企业需要设计科学的财务管控模式,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在信息处理系统中设置相应岗位和权限, 设计合理的处理流程。

二、分析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财务管控存在的相关问题

1. 资金管理过程松散

目前, 很多企业都采用资金池方式管理总部和下属企业的资金集中收付, 只是通过网银将几个子企业的银行账户挂入总部银行账户进行管理。而一个子企业开立一个基本银行账户外, 还存在几个或多个一般结算账户、临时账户、专用账户。这增加了管理资金的难度。同时, 资金的收付在每个经营 (投资) 项目前期就可能发生, 其与整个项目经营过程都存在联系, 如果资金管理系统没有跟经营业务系统 (合同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采购信息平台、劳务信息平台) 及时关联, 就存在资金管理的漏洞。这增加了管理资金的风险。因此, 企业资金管理过程普遍存在松散的问题。集权后如何分权和管权?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财务管控模式设计来制衡, 使得资金合理利用, 提高使用效率, 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2. 财务管控方式过于简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上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财务管控方式仍只是人管人或人管机 (即主要通过财务人员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参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 , 由于主观意识或“内部控制人”的干预, 财务管理容易摆脱制度的约束, 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往往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简单的财务管控方式, 只是从财务的角度发现财务领域的问题, 对引起跨领域连锁反应的信息处理缺乏必要的手段。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 很多信息需要各部门, 各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处理, 形成立体的管控模式, 多管齐下, 才能快速地全面地解决问题, 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因此, 财务管控方式应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不仅要人管机, 还要机管人 (即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和计算机信息系统, 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审批权限和稽核关系进行监督和信息反馈) , 以应付复杂多样的财务管理工作, 保证企业经营健康运行。

三、探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财务管控模式设计和运行

1. 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

现代企业财务管控模式大致分为集权式管控模式、分权式管控模式、混合式管控模式。集权式管控模式便于推行和实行统一的财务决策, 保证子企业的规范运行, 降低经营风险, 但容易降低子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权式管控模式便于快速应变市场环境, 提高经营的灵活性和竞争性, 但容易独立于总部控制之外, 难以实行统一的经营决策, 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大企业集团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防控风险意识逐渐提高, 所以集权式管控模式被大多数企业采用。然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 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集权式管控模式提出挑战, 采用混合式管控模式更能发挥集权式与分权式管控模式的优点, 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前提下, 使得企业总部决策结合统一性和灵活性, 子企业经营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抢占市场, 保证集团利益最大化。

2. 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对象与原则

财务管控模式设计的对象狭义上是指在财务信息系统范围内的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税务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而广义上应该包括财务信息系统范围外的业务平台, 如合同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采购信息平台、劳务信息平台等。只有按照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建立各环节的信息库, 实现内外部资源共享, 并赋予必要的权限管理, 财务管控才能体现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范风险。

财务管控模式设计的原则是:

(1) 综合性。财务管理虽然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 财务管控模式要适应于财务战略目标, 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在经营管理方面, 财务管控模式发挥控制、监督、反馈的功能;在人力资源方面, 财务管控模式要参与绩效考核与评价、收益统计与分配的活动, 所以财务管控模式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

(2) 系统性。企业必须寻求各个领域的管理系统的结合点, 并且了解各系统的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查询、审核、监督、反馈、评价功能, 使各系统信息能够交互传递和控制, 形成企业资源网络体系, 提升工作效率。

(3) 制衡性。由于混合式财务管控模式需要兼顾企业决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所以在设计财务管控模式时, 企业需要考虑其应当具有制衡效果。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 同时, 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3. 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方式

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分为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财务管控模式的横向设计是指在企业组织架构确立的基础上, 根据财务信息系统跟其他各个领域的管理系统的业务依存关系, 按照财务管控模式构建的综合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设计各个管理系统的沟通机制。财务管控模式的纵向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经营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 按照财务管控模式构建的制衡性原则, 设计信息流的传递和控制机制。

财务管控模式的横向设计包括会计核算与全面预算、应收应付与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工资核算与人力资源、投融资管理与发展战略等跨系统的联系。企业应当了解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形成一种动态的评价机制。

财务管控模式的纵向设计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业务的单向联系。按照企业管理制度与审批权限, 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记录和控制, 形成一种动态的监督机制。

4. 财务管控模式的运行

财务管控模式的运行基础是搭建信息收集平台。由于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发展, 子企业及项目部可以共享总部的企业资源, 同时, 企业领导层不管身处何时何地, 都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审批文件。所以, 混合式财务管控模式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 可以快速、及时、灵活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企业层面, 总部只需根据内部控制规范“三重一大” (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 的要求, 集中部分的财权与人事权, 包括资金管理和财务主管委派制;在业务层面, 子企业可以利用总部资源和信息系统处理相关业务, 由于共用同一套信息系统, 总部能够方便地随时监控子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对于子企业除“三重一大”外的决策信息, 可以实行备案制。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需要定期总结、评价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修正内部控制缺陷, 建立反舞弊机制, 保证财务管控模式的健康运行。

四、总结

总之,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 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和运行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经之路。财务管控模式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所有信息, 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 正确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形成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 降低经营风险,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外资, 2011年第14期[1]王红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外资, 2011年第14期

[2]谢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 2012年第06期[2]谢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 2012年第06期

[3]高燕.项目成本控制探析.现代商业, 2011年第07期[3]高燕.项目成本控制探析.现代商业, 2011年第07期

[4]马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创新初探.现代商业, 2011年第21期[4]马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创新初探.现代商业, 2011年第21期

[5]周守宏.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财经界, 2010年第05期[5]周守宏.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财经界, 2010年第05期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篇2

公司自2011年7月8日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各项工作正式按照《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有效运行,公司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节能降耗、充分利用原燃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公司生存的必然要求。设备科作为生产部的下属科室,担负着管理全公司机械设备和环保设备的任务;为严格按照《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规范管理,做了大量的统计汇总工作,填写、编制了《环境因素调查和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重点相关环境因素调查表》和《环保设备运行、维护记录》,对公司机械设备,特别是环保设备的运行、维护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重点监控;车间各种原始记录,包括操作记录和巡检记录的规范、完整的填写,有了《设备完好情况检查统计表》,使我们对包括环保设备在内的全部设备运行状况、完好状况及缺陷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环保设备的检修和大中修就能做到事前有计划、有准备,为提高环保设备的运转率作好了基础准备;对公司生产中的粉(烟)尘排放、废水的排放、废油的处理、噪声的管理等都严格执行相关的控制程序。

总之,我认为公司已建立了符合GB/T14001-1996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在本部门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持续有效的运行;公司的环境方针明确,环境管理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适宜、可行;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得到了实现。

设备科:何文军 2012年11月5日

关于成品车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

公司领导:

成品车间自投产以来,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车间内部逐步得到了落实,与生产部、化验室、中控室及其他车间和科室的配合也相当默契,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质量体系的建立,让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深入人心。

车间投产之初,各位员工对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不是很明确,造成他们的各种行为都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员工当班的各项记录和台帐很多都是胡乱填写,多处涂改,很不规范。但从2010年9月20日,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的学习和理解,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班的各项记录和台帐都能做到认真填写,涂改明显减少,机修更换的备件从名称到型号、数量都很清楚,加油的油品、重量也都记录无误。对在公司的内审中发现的一些不合格项,车间也及时进行了纠正,对员工的培训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公司的内审,我们认为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适宜的、可行的,本车间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人员及资源配备充分,能够适应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需要。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得到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公司已建立了符合ISO9001:2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本车间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持续有效的运行。

浅析技工院校后勤管理运行模式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后勤管理运行模式 小机关多实体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显著,技工院校的后勤保障与时俱进,逐步确立了相应的管理运行体制。通过“小机关,多实体”的运营模式,因其科学性、灵活性、效率性被高度重视、应用和推广。

一、打破陈旧的后勤管理模式,着力后勤社会化改革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2000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标志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式迈入新阶段。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由最初的综合承包和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型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向机关与实体相结合阶段改进,再向“外包”“服务集团”“小机关,多实体”等运行模式发展。在此过程中,技工院校后勤管理纷纷借鉴高校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营造出了适应技工类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社会化是技工院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

1.后勤社会化是技工院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事实证明,技工院校紧跟其后进行后勤改革是正确的。后勤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技能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架构为:“市场服务、院校选择、政府调控、行业管理、部门监管。”创建科学的后勤运行体制是一个艰巨而繁杂的课题,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历程,任重道远。

2.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后勤改革社会化的关键和前提

要施行“市场服务,学校选择”,前提是要有健全的市场主体,否则院校就不能灵活而又正确地做出选择。目前的不良现象是社会企业进入院校市场后追求经济效益至上,不顾社会效益,严重损害了技工院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企业重短期效益,轻资金投入、物资投入和经营策略,使得技工院校后勤不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些企业只讲合作热情,不讲诚信经营,缺乏契约精神,不能圆满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比比皆是。企业要成为服务院校的良性主体,离不开政府、社会、院校等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接手院校的后勤管理和运营,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三、技工院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诸多问题

虽然技工院校早就开始着手后勤社会化改革,但目前后勤社会化还难以一步到位,全面实施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四难”。一是运营境况难。由于历史原因、思想观念、国家政策、市场环境以及院校自身实际等问题,成立法人实体的难度较大,虽然有的院校进行了尝试,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勉强运营,但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二是剥离资产困难。众所周知,院校后勤是学校的重要环节,后勤改革需要剥离资产,教职工难以理解;剥离资产的标准较难确定,产权也较难界定;资产剥离后给资源共享带来不便。三是剥离人员难。改革需要将为学校发展贡献巨大的老龄后勤人员从学校强行剥离,容易引起社会稳定问题。四是真正实施难。后勤服务从学校剥离须以独立法人运作,后勤服务和学校成为平起平坐的平等法人,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掌控度会增大。当后勤实体因经营管理不善,严重影响后勤运营或导致运营停滞时,不利于学校的稳定。

四、积极探索和实践,选择合适的技工院校后勤管理运行模式

我国技工院校后勤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有行政管理模式、社会承办模式、甲乙方管理模式、法人实体模式四种模式。甲乙方管理模式又分为“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和“小机关,多实体”模式。

1.技工院校如何选择最优的后勤运行模式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尺,即是否有利于提升后勤服务档次和运营水平,是否有利于为学校减轻负担,是否有利于学校维持稳定和增进发展。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为原则。学校在选择最优的后勤运行模式时,要按照地理位置、市场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后勤服务模式。

2.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理念

要深入研究世界先进国家技工院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条件及环境等问题,探索分析我国技工院校实施后勤社会化的客观需求,切勿不顾实际、照搬照抄。要认真分析总结我们的成功做法,保持并发扬好传统、好经验、好理念。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学校、社会的共识,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3.大力推广技工院校后勤“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运行模式

实施社会化改革以来,有的院校采用了“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运行模式,组建了不同的经营实体,在经营运作上根据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标准,实施了运行模式改革,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1)“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的特点。“小机关,多实体” 模式是各技工院校因校制宜、因专业属性制宜,将好的理论、经验、做法依据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地加以落实、推广的科学模式。它恰到好处地使改革后的后勤部门与技工类院校实现了有机结合。

(2)“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的运营组织与基本职能。在运营模式上有“小机关”和“多实体”两种运营组织。“小机关”机构虽小业务却精,以服务“多实体”为主,在机构运营上利于管控。“多实体”按企业化经营模式建制,人员安排依企业需要自行聘用员工;“小机关”依技工院校行政事业编制对人员安排予以聘任。“小机关”人员在分配方式上纳入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和考核;“多实体”则采取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一体化的结构工资制,根据“按岗定薪、岗动薪变、有岗有新、无岗无薪”的方针,体现个人所得与实体效益紧密结合的激励体制。各实体在运营体制上施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或施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纳入技工院校统一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小机关”对“多实体”除进行运营管理,重点对财务进行监控,以防止资产流失,规避经营风险。“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小机关”负责技工院校后勤管理的运作、协调、监控等工作;“多实体”要做好后勤保障与服务,要追求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小机关”与“多实体”是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双方的职能定位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方之间只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

(3)不断完善“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与运营体制。一是作为“小机关”的管理者,要代表学校管理好各实体,不使学校利益受损,要依契约合同操作,竭尽所能为经济实体排忧解难,强化其服务意识,提升其管理水平。二是“多实体”的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等,努力提高运营水平。三是“小机关”和“多实体”均应提高管理水平。“小机关”与“多实体”签订契约合同笼统不实、空白点多、责权利不明,很难“较真”。“小机关”人员应切实掌握学校后勤服务的点点滴滴,努力做到“滴水不漏”。各实体经营者要谦虚好学,积极开拓,狠抓成本核算与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篇4

关键词: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创建运行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监管模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当前的环境监管模式依然存在很多的弊端。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进而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质量,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1 我国当前环境监管模式的弊端

1.1 主体庞杂、缺乏合力

我国当前使用的环境监管模式通常是把责任划分开来,并交给相应的部门实施协调管理,同时实行专门环境机关统一管理。但是,在对环境进行管理的工作中,通常会因为部门与部门间不明确的关系,以及相应法律地位的模糊性,使得各个部门的工作比较独立,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从而阻碍了环境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体系呆板,没有活力

通常情况下,在对环境监管体制进行立法确认的时候,应当把统一、分部门两部分监管进行有机结合,来确保监管体系的完整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政府机构在执行监管体系的时候,未综合考虑大众的意见,从而使在环境的监管上,政府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进而造成了较高的成本,而最终环境监管的效果也不佳,使得投资成效非常低。总之,我国当前的环境监管较为僵化,不能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从而使得监管活力较低。

1.3 监管体制运行不顺利、缺乏一定的效力

大量的实践发现,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有:(1)在我国当前的监管制度中没有对未履行相应责任的行为做出惩罚的规定,此外,各个部门可能还和某些制度有一定的矛盾,所以,这就限制了专门环保部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管,也大大降低了监管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2)政府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的时候,通常是将责任进行划分后,再分配给下级的各个部门,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从而大大增加了政府实施环境监管的难度,最终降低了监管工作的质量、效率(3)在实际的环境监管工作中,很多地方环保部门的人事任免、财政等权利会受到当地政府和国家环保部政策的制约,使得许多活动不能顺利开展[1]。

2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构建

2.1 监管措施模式的建立

近年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缓解这一危机,各地均在大量研究监管措施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个单独的模式来说,其监管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协调性、系统性不好。所以,创建内外结合、刚柔并济的监管对策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此处所说的内外结合、刚柔并济模式指的是将社会、协议、政府、自我的监管进行有机的统一,长短互补,从而构建一个有机共生的监管体系。

2.2 监管体制模式的构建

在构建“一体两翼”体制时,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环保工作的具体内容来进行。“一体两翼”中的“一体”指的是把行政区域的监管当作主体,“两翼”指的是局域、流域监管。在构建该体制的时候,政府应当把握好各个分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各个部门需要监管的区域,以防产生监管遗漏的现象,进而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效率、质量。

3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运行

3.1 实施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监管性

要想有效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应当依靠政府治理、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从而让造成环境问题的企业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自发地制定环保措施。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而环保一定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大多数企业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利益,这就使得很多的企业对环保的投资力度不够。所以,可以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来充分挖掘企业主动实施环境监管的潜能。

3.2 加大宣传的力度

(1)进一步加大环保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参入到环保活动中,形成环保的社会风气;(2)加大民众参加环保渠道的建设,比如可以利用说明会、听证会等方式来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给于相应的解答,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措施;(3)对环境信息进行适当的公开,维护群众的知情权,这是让大众参加环保的基础条件。

3.3 加强环境监管部门的建设

监管机制是否科学会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效率,所以说进一步强化建设环保部门的组织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设立有效的环保机构,其中将职责权限进一步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2]。

4 结语

总之,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就应当创建一套有效的监管模式。虽然,我国当前的环境监管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一体两翼”监管体制的创建与运行,能够有效监管环境,预防环境危机的出现,但是该模式仍然不完善,需要国家以及各个地方部门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丹莉.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J].民营科技,2014,03:281.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篇5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

管理者代表:***

2011年10月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报告

公司自建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至今,始终保持着有效的运行状态,其产品、活动及服务实现过程中,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均得到有效辨识与控制,各项管理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基本满足公司持续发展需求。现将体系运行情况及改进方面向评审组作如下汇报,并为管理评审决策输入可靠依据。

一、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建立情况 公司年初开始筹划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5月完成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初稿,并于5月31日经总经理批准。共建立了Q/TEG6800-201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汇编》和30项作业文件。

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中,按照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对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要求进行了描述,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及各个过程的控制。在后续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对文件进一步完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使得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得到稳步提高。

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 公司的环境和职业健康方针是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包括员工代表),并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的,体现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三个承诺:一是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二是持续改进体系有效性的承诺,三是做到预防污染的承诺,并且为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框架。方针突出了安全、环保、遵规守法重要性,体现了企业的宗旨,融入了公司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从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看,我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比较适宜。

三、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实现情况

今年公司共制定环境目标7个,职业健康安全目标4个,其中:

环境目标:公司废水、噪音、粉尘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危险废物交由具有资质的厂商定期集中处置。对于办公类能源消耗方面,由于改建扩等原因,正常的生产与办公水电消耗暂时无法统计、分析。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1-9月份公司无死亡、重伤事故发生,无火灾事故发生,新增职业病人数为零,发生轻伤事故1起,安全事件8起,刑事、治安案件1起。

通过以上数据,说明环境方面关于能源消耗方面缺失统计,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关于刑事、治安目标未完成,年轻伤人数虽控制在1人以内,但安全事件发生较多。公司将对明年能源消耗方面的目标重新调整并加强统计,对职业健康安全运行过程加强控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查以及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内部审核情况

内部审核的有效实施,是评价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也是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必要手段。公司依据各体系覆盖部门所承担的条款要素,组织3个审核小组,于2011年9月22日至23日分别对公司高层领导和13个部门实施内部审核。

此次内部审核共开具一般不符合项11项,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要素6项。提出34项改进项,并对上述不符合及改进项提出整改要求,截止10月10日,所有的不符合项已全部关闭。

通过审核收集的证据表明,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基本持续有效。其审核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对体系文件和标准的理解,也同时提高了公司内审人员审核水平与技能。

五、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通过今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公司的安全环保管理在以下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体系不断完善 公司今年成立了双体系认证工作组,发布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汇编》,质量安全部在年初安全责任书的基础上,制定了《2011年公司及各部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运行当中,质量安全部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基本完成。

2、人力资源控制方面

目前,在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受控范围内共配置管理人员138人、工程技术人员148人,其中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共8人。公司加强员工技能鉴定、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的实际岗位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2011年1月份以来累计252人全部经过岗位能力评定,其中绝大部分满足了任职岗位能力要求并予以任职。2011年截止9月份累计共完成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内部培训17期,培训人数479人次。完成外部培训7期,培训人数50人次。通过培训有效满足了生产经营对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3、职业健康控制方面

今年9月份公司发布了《关于规范职业危害作业人员上岗前及离岗时体检工作的通知》,截止9月底,已对2人进行了岗前职业危害健康体检。9月1日,质量安全部共组织对75名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进行了2011年职业危害在岗体检。通过职业健康体检,确保公司员工无职业禁忌症或疑似职业病人。

4、环境安全技改措施控制方面

2011年公司根据铁路工程机械供需市场发展需要,总投资98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518万元,对公司生产基础设施实施改建扩能项目。其中:公司投资450万元建成规范的底漆腻子室和整车喷漆房,投资35万元建成小件喷漆室,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漆雾粉尘满天飞的现象,使作业环境得到很大地改善,并且这些设备都已经通过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的环评;投资48万元新购4台10立方米先进螺杆数控空压机,该机特点节能、噪声低,而且在厂房外都设置了单独的空压机房,阻止了噪声对厂房工作场地的危害;过去各个车间使用老式无除尘装置的砂轮机没有粉尘回收装置,粉尘直接排放,公司把所有的老式除尘机全部拆除报废,投资3.7万元购9台环保型除尘砂轮机,等等。通过这些新项目的实施,体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思想,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采取了有效治理措施,使其能达标排放。

5、环境控制方面

为了更好验证其环境绩效,今年5月份公司委托宝鸡市环境监测中心对废水、噪音的排放进行环境监测,通过监测结果表明,公司工业废水和噪音排放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多年来公司未接到相关方投诉和市环保部门处罚。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公司继续采用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的方式,避免二次扬散和资源浪费。在危险废物的处置方面,公司于9月份联系具有《陕西省废物经营许可证》的陕西宝润环保有限公司,对公司的废油桶、废油、废油漆桶等定期集中处置回收。

6、测量分析和改进

测量分析和改进是保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公司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日常监督和检查等方式。公司建立了三级安全督导检查机制,即公司月度、季度安全大检查、车间周安全检查、班组日常自查。1-9月份公司共开展综合、专项安全大检查共计8次,1-9月份公司共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奖励共计1800元,对违章部门和个人处罚15550元。今年公司启动了质量安全年活动,并通过下达《宝鸡时代2011年安全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和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的认证,提高、完善了各环节的工作质量,使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目前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基本持续有效。特提请管理评审。

对照GB/T24001-2004和GB/T28001-2001,以及从历次安全检查和内部审核来看,目前我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在于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控制以及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控制。

六、提出几点建议

1、全面强化各级领导积极参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使其充分理解体系运行的真正意义,提升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完善奖惩机制,促使全体职工自觉参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避免出现人为的执行偏差;

2、大力开展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和教育。真正将公司体系化管理意识和观念灌输到每一名职工头脑中去,并自觉按照管理体系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一种习惯;

3、进一步强化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使其主动运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程序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4、加强动力、能源的管理和控制。基建设备部结合公司生产和能源消耗实际情况,制定公司能源消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部门,检查各部门能源消耗记录、台账,对各部门指标逐月统计、分析,确保国家及公司节能减排要求落到实处;

5、进一步强化作业现场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运行控制管理。今后应重点突出以下几点工作:

a)进一步强化现场作业风险意识管理,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如现场控制、管理控制、人员控制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风险,保障作业活动的可靠运行;

现代水电厂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现代水电厂;运行管理模式;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1.我国当前水电厂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水电厂发展在近几十年来非常迅速,我国在装机容量超过十万千瓦的大中型电厂大约有超过300座,其中也有不少是一百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如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当前,水力发电已经成为我国发电的主要来源之一,总装机容量更是位列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第二位,但是目前的利用率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电量的排名仅排在第四位,因此,我国在水力发电的资源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潜力,与当今的发达国家水平比利用率还不高。我国的水力资源分布不平均,西南丰富,其他地区欠缺,因此,我国大部分水力发电站多分布在云贵川地区,其资源开发量大约能占到近七成。

我国的较大城市均在地理上离大型水电站较远,难以对大型水电站加强管理,形成一个管理上的先天劣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我国的水力水电设施在技术和装备上条件都很差,经营管理上更是相当落后,逐步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拉开距离,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企业制度的发展。

我国传统水电厂均采用人工的实时操作和监控,这种值班模式可以对突发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处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极大的占用了人力资源,人力成本浪费严重,还有需要大量的物力,这也是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导致了水电厂的效益常年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当前在水电厂的管理模式上发展出了无人值班模式和少人值班模式,以及ONCALL模式,我们将电力作为核心资产这一纽带,将老的水电厂和新的水电厂进行企业股份制的改造,通过发挥老电厂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及发挥新电厂的设备技术先进优势来进行统一整合,集中管理进行实现规模经济的实现,建立一种先进的企业制度模式,最终得以加强水电厂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2.“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模式

2.1“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我国大多数的水电厂已经实现了这一技术的更新,水力发电行业自动化水平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广大的小型水电站由于其技术投入落后,仍然以有人值班的工作模式为主,而且在很多新投产的水力水电站,虽然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计算机自动化设备,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无人管理的水平,但是在人力投入上確实是减少了不少人力资源,值班人员大幅减少,但是我们仅能称为“少人值守”。

水电厂内24小时不需要全天有人员值班的状态,才可以称之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对于一些水电设备的操作和功率转换调整以及运行监控工作,统一由上级集中控制单位的值班人员进行自动化的操作控制实现。但是仍然需要少量的值守人员在水电厂内进行24小时的值班,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看护好设备或接收上级的临时工作安排。当前的水电厂通过“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已经实现了传统的全天24小时进行人员管理的模式,通过少数人进行值班轮岗,仅在某些时间安排操作人员进行值班操控,在一些必要的操作岗位进行专人操作,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

2.2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方式

实现水电厂的无人值班模式或少人值守,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以实现:

(1)对于水电厂进行梯级划分,通过进行集中的直接监控调度,被控电厂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管理。一般在需要设置中控室的水电厂需要少量的人员值班,则该厂为少人值班。

(2)对于一些有多个厂房的水电厂,通过全厂总控室来控制各个分厂,各个分控制电厂实现“无人值班”。总控室的设置要在其中的一个分厂里进行设置,这个分厂就要配备少量人员进行少人值守。

(3)对于一些直接由上级调度所进行直接控制的水电厂完全可以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2.3进行集中监控、分区操作的管理模式

无人值班的水电厂为了更好的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同时能够集中的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操作队和监控班的区分,通过实施“集中监控,分区操作”的模式来实现管理。监控班不仅同时对应多个操作队,还可以实现与操作队的平行设置。无人值班水电厂的监视监控工作以及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监控班的主要工作任务,其再通过将信息进行记录、接收和分析进行调度令的转达,还实现对电压与无功管理的控制操作等。操作队则是进行定期的设备轮换以及水电站现场的维护和事故处理操作等工作。

3.完全无人值班模式

3.1完全无人值班模式的介绍

“完全无人值班”是指水电站站内没有人值班,机组开、停、调相等工况转换操作、有功、无功功率调整以及运行监视等工作,由设置在县城或其他远方调度控制中心完成,在水电站现场最多只留有保安值守人员负责现场治安看守和特殊事件处理。[1]由于当前电力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实现无人值班的基础已经具备,电力设备国产化和本地化实现了完全无人值班成本的降低,完全无人值班模式逐步实现。

3.2“完全无人值班”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水电站中的全面应用,传统的常规控制被替代,人工操作逐渐转化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自动化操作,“完全无人值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当今发达国家的水电厂控制和管理上有着较为先进的经验,大部分的控制人员在远离水电站的区域生活,仅有少量的现场维护人员,通过上级调度部门进行现场的监控和调度来完成指令的下达和操作。

我国随着水电开发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区域水电和梯级水电增加,单一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已经具备,但是在区域范围内却难以实现集中控制的功能,人员的配备较多,区域水电厂实现无人值班的集中控制具有较大的潜力,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3.3“完全无人值班”的实现方式

(1)梯级水电站全部实现“完全无人值班”。

(2)单一电站实现“完全无人值班”。

(3)400V小型水电站实现“完全无人值班”,利用GPRS网络进行水电站自动控制的操作[2]。

4.小结

现代水电厂的发展趋势就是高度实现自动化控制,逐步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实现“完全无人值班”模式。

【参考文献】

[1]严世明等,现代水电厂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系统运行 篇7

关键词:网络,移动互联,系统管理,重构

环顾周围可以发现,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都是一个个低头看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人。借助着各种移动终端,我们成为了信息通信网络的一部分,并无时无刻与生活、工作和学习连在一起。许多传统的事物被快速地颠覆,阅读即是其中之一。人们通过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阅读到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等等。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及管理模式也必将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公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而重新定义。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及利用的特点

现代网络与现实生活已经不是分别得两个世界,而是紧密融合的整体。从最初的图书馆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查询、借阅等功能。但实际上互联网与实际的馆藏资源仍是分割的。图书的采购、编排、存放、保养、借阅等实际行为,都需要人工来完成,并将现实动作记录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例如,借阅一本图书,读者需要有图书馆的借书证,然后到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该图书。然后将图书编码扫描到图书管理系统中才能完成借阅。而在全网络化的环境下,图书馆将是一种崭新的面貌。

未来的终极图书馆将实现纯虚拟化和移动化。首先,图书馆建筑实体将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数据中心及各种传输交换网络、智能终端及各种管理软件。图书馆“建筑”体将以网站或虚拟模型展现,读者可以从中体验与真实环境类似的客服体验。其次,馆藏资源的全电子化,图书、影像制品等等都以数字文件的方式存在,而在虚拟图书馆中,可以尽情地模拟各种表现形式;最后,图书馆管理的自主化及集中化。人们通过在自有智能终端上登陆账号密码,可以进行图书查找、借阅、购买或者分布。同时可以拥有多个图书馆的定制化服务,不仅可以管理自己的预读爱好、习惯,还可以进行读后的分享等等。

上面描述了未来图书馆的理想状态,但在短期内,大部分图书馆都还处于实体与网络并存的状态。或许未来实体图书馆也有存在的价值,毕竟有人喜欢拿着纸质的书到图书馆阅读等等。尽管如此,对于大部分图书馆而言,网络化带来的冲击将彻底改变他们的存在方式。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有集中在实体与网络两个环境下管理的融合,以及移动互联化带来的冲击。

首先,电子出版及阅读不再是现实阅读行为的补充,图书馆为了满足爆发增长的在线借阅和移动阅读的需求,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来建设图书馆的数据库、通信网络及应用软件。并需要在实体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间找到投资最大化的平衡点,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影响,实现平滑过渡。同时,实体的图书馆仍具有存在的意义,图书馆管理不仅需要及时应对网络化的挑战,还需要保持实体管理的品质。许多读者钟爱传统的阅读习惯,因此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让读者享受书本带来的快乐。因此,图书馆不能过于极端地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改造,而忽略了受众最为原始的阅读需求。

因此,面对两种不同的经营环境,客户的需求需要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在网络化的大潮中,图书馆管理需要巧妙融合两种情形下的管理机制,从而满足客户不同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其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从内部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从图书数据管理转变为用户行为管理、从图书资源保存转变为图书数据安全防护、从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相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才构成而言,网络环境下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开放式管理是指,图书馆资源通过网络,开放给消费者,而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用怎样的终端在使用或者对资源进行如何的利用;原本图书馆管理的重心在于馆藏资源的管理,借阅管理是仅仅局限于借阅行为记录。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对每一个客户建立客户数据库,记录客户的身份认证信息、阅读习惯等等,并为之推荐相应的资源;而最为严峻的挑战在于:一是图书资源的安全防护,及保护图书馆资源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不被破解、复制或改写;保护图书馆网络系统不受各种网络攻击的侵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份、账户信息不被丢失或窃取等等。二是移动网络下的大数据及客户迁移。大数据将对图书馆网络系统带来负载冲击,导致通信质量下降,如丢包、延时等等,严重影响服务质量。此外,客户地不断移动,变换接入网络及设备,需要图书馆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动态地数据迁移进行快速反应。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系统优化运行的建议

网络化浪潮中,图书馆应当避免盲目进行改造新建,而应搭建全新的管理框架,并建立关键的网络运营平台。在数据库、安全网络及管理人才等关键模块上进行突破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网络化地普及应用。

首先,未雨绸缪,构建面向未来的网络化管理架构。及根据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特点,并针对图书管数据交换的特性,设计和建造匹配的数据中和网络架构。相对于普通多媒体的网络应用,图书馆管理网络中交互的数据以文字为主,相对视听文件而言,易于管理,投资需求较低。因此,图书馆管理网络化不可过于盲目跟风。其次,加快引进IT人才,提升自身图书馆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运维能力。其中,网络化图书馆的一种重要组成是有好的交互界面及多样的客户应用。因此,网络设计及应用开发人才是未来图书馆建设管理的核心需求人才。最后,图书馆应对实体经营进行创新管理,实现网络与现实的协调和融合。即保持传统阅读模式的魅力,并在其基础上假如网络化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黄琴.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

[2]鄂鹤年.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

[3]曲悦.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科技传播,2013(4).

体育协会管理运行模式探析 篇8

1 体育协会基本分类研究

根据体育协会发展的实践, 由于视角不同其分类也就不同, 但从总体上有着基本的分类线索, 既是体育协会发展的不同方向, 也体现了其发展的侧重。

1.1 公益性与盈利性

根据体育协会是否盈利, 可以做出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分类。在当前, 公益性体育协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 各级学校内的体育协会, 如基础教育学校的篮球协会, 如高校的各种体育社团等;第二种, 政府行政部门系统内的体育协会, 如各级具有行政意义的体协, 例如足协、篮协等等;第三种, 是社会公益性体育协会, 如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协会, 例如太极拳协会、风筝协会等。这些体育协会, 一方面站在国家或社会的宏观价值视角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是为了打造与丰富文化氛围, 传承某种文化、技能与技艺, 不盈利只是为了公益或承担一份责任。盈利性发展模式, 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 以各种商业方式根据群众的特定体育需求被不断地创新。在当前比较典型的盈利模式有三种:健身性质体育协会, 如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健美性质体育协会, 如专业健美俱乐部等;兴趣性质体育协会, 如射击俱乐部、跑酷俱乐部等。“商业体育俱乐部全面实施商业运作理念, 既有利于体育俱乐部自身提高经营效益, 又有助于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1]

1.2 竞技性与健身娱乐性

这是以体育协会活动的目的来划分。竞技专业体育协会主要是以各级政府性质的体协为主, 他们以各级政府的财力作为支持, 以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主, 实现对更高级体协 (俱乐部) 人才基础性培养为主。当前比较活跃的一般有市级体育协会、省级体育协会与国家体育协会, 以及一些较为著名的地方性或企业性体育协会, 如绿城、国安、恒远与鲁能等。这类体育协会在某种意义上, 在体育专业技术技能与体育科技领域, 代表着地方甚至国家某种体育项目的产业水平, 是国内甚至国际体育竞技专业发展的高度。健身娱乐性的体育协会, 以某种亲和性、体育需求多样性与体育功能针对性等特征, 满足基层群众的体育运动需要与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如瑜伽俱乐部、拉丁舞俱乐部与冬泳俱乐部等, 最大化地满足普通群众对某种体育项目专业向往与学习, 以切实性的方式健身或健美, 娱乐身心。

1.3 政府性与民间性

这是以承办主体为标准来划分的。政府性的, 主要有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学校主办的体育协会, 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政府提供支持资金、政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培训与配备所需要各种体育人才 (如教练等) 、体育器材的配置与体育科研的政府组织等, 其发展受政府决定, 其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 其参与人员由政府选拔等。民间性的, 其承办或主办有三类主体:企业主体, 即各类企业内部的体育协会, 如上述的鲁能与国安等;个人创办的体育协会, 如上述的瑜伽俱乐部等;社团创办的体育协会, 即各种兴趣或特长社团创办的, 如赛马俱乐部等。在体育协会实际的管理与运行中, 政府性的尤其政府体育部门主办的体育协会, 对民间体育协会与行政下级的体育协会, 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

2 体育协会管理运行模式探析

由于当前的体育协会, 呈现了以政府主办为主导, 企业与个人等主办为有益与有机补充的形势, 因而, 在管理运行上, 除了体育协会内部的自主性外, 还典型表现为某种行政级别的政府体育部门体育协会, 发挥着管理与指导功能。

2.1 自主模式

无论是上述哪种性质的体育协会, 从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言, 都主要靠自主发展。立足当前群众对体育需求, 以及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的发展实际, 自主体现在两个方面:体育协会内部管理自主。相对某个单独的体育协会, 其内部的人、财、物, 以及具体活动的开展, 都有体育协会自主决定与组织开展的。如日常的训练、人员的管理、制度的执行等, 都是靠体育协会内部的组织来实现。项目内部体育协会发展自主。即针对某种体育项目而言, 其发展的研究、技术的采用、器材的配备, 甚至包括其单项技能的某种特殊功能的开发等, 都有体育协会来决定。如武术协会开发某种拳种的医疗性功能等。自主模式是当前各类体育协会发展的主要模式, 其充分激活了体育协会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体育协会的良性发展创设了土壤。

2.2 政府主导模式

即政府及其体育管理部门,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实现对各类性质体育协会的运行管理, 以确保体育协会的合法、合理与有序发展。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指导体育协会制定自治章程。即指导体育协会“根据《民法通则》、《体育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章程的有关精神制订体育社团自治章程”。[2]其二, 指导学校内的体育协会发展。要求“学校处理好体育课、体育协会活动和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关系, 把体育协会与体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体育协会为全民健身服务的主要作用。”[3]其三, “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内部自治”。充分发挥“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现行职能, 如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团体法人自律与企业经营活动等, ”[4]把体育协会的管理与运行, 纳入相对专业化与科学的管理体制内, 避免其他非专业性因素的负面干扰。

2.3 市场导向模式

不光单单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将运动项目的管理实施协会制和俱乐部制, 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也是较为通行的做法, 把协会作为运动项目管理的主体, 并在国家有关法律与法规的指导监督下, 充分发挥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 推动本项目的发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育的一种发展渠道。[5]即各性质的体育协会, 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去发展自己。根据当前的实际, 主要为两类市场:体育竞技市场导向。典型地表现为各类赛事经济市场, 如游泳比赛、乒乓球比赛、足球比赛、跨栏比赛等, 通过这类赛事的主办, 去获得赛事所带的门票、收视率与广告费等经济效益。群众体育市场导向。即为了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或专项体育需求所创办的体育协会, 其中既有公益性的, 如一些兴趣体育协会, 单纯地是志趣相投;也有盈利性质的, 如各种健身健美俱乐部等, 针对某种特定的群体, 满足群众的定制要求的基础上, 去获得相关的经济效益等。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多元化, 体育协会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化。

3 体育协会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然而, 由于相关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 以及相关体制性的缺陷, 致使体育协会管理运行暴露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三类:政府主导性体育协会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垄断。尤其表现在一些设施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 如游泳, 虽然一些体育游泳是政府建设的, 但民间体育协会却不能在其中开展其业务, 甚至在闲置的情况下, 也无法突破某种体制而运用。各类性质的体育协会之间争端解决的非规范化。这种情况, 有两种:在政府主办的与民间的体育协会发生冲突时, 往往都是以牺牲民间的为结局;民间体育协会发生争端时, 往往“业内争端解决途径完全依赖协会内部机制, 排斥外部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 [2]最终, 或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 或以弱肉强食的形式了结。体育协会发展监督滞后甚至缺位。当前尽管有着许多部门有职责监管, 但却并没有精细化地分工, 针对体育协会的监管成真空状态, “发展监督机制不健全致使社团内部管理权力失却羁绊”, [2]最终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因而, 需要尽管地明确部门职责, 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常态性监管, 科学制定与严格执行体育协会准入与准出制度, 为体育的专业化、群众化发展创设科学发展的平台。[6]结语

根据国际国内体育形势, 体育协会是推动体育自主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其以自身的体育项目专业性、特定群体适应性、项目功能开发适时性等特点, 最大化地满足了群众自身的需求, 以及群众对体育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不仅为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创设了土壤, 也培育了终身体育意识与积极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敏.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经营扩张模式及风险控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34-39.

[2]彭昕, 周小敏, 罗雅莉.对体育自治章程及其瑕疵的法理管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7) :8-14.

[3]黄帝全, 刘明, 柳娟等.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体育协会的地位与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 2012 (2) :110-114.

[4]彭昕.体育行业自律困境的立法学释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28-34.

[5]杨建华.推动河南省体育协会制和俱乐部制进程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139-141.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篇9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主要因素为企业使命、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组织机制, 这些因素的组合基本决定了管理模式的构成, 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也应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实施。但是, 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及在这些作用下管理模式变革的规律都需要深入研究。现有的研究都只限于论述企业管理模式系统中的某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影响关系, 没有将各子系统放在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中去分析子系统之间协同和限制的关系, 更没有考虑各子系统运动的整体效应对大系统的影响。然而, 单独分析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足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应该将各主要因素作为子系统置于企业管理模式大系统中全面、综合地考查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对管理模式变革的影响。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的协调运行是以实现系统总体目标为目的的动态过程, 要求各因素在实现总体目标过程中的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所以, 系统协调性的评价与控制问题是对动态管理模式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管理过程应该以协调发展为核心, 对系统混沌特性及其混沌控制进行研究, 以实现对系统的优化管理。本文依据自组织动态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条件, 建立了评价动态管理模式系统总体冲突程度的指标体系,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虑了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的总体协调度评价方法, 这些工作为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管理依据。

二、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

制造企业要增强自身管理模式的内外适应能力则必须要求所建立的管理模式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即建立一种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管理模式。要研究动态管理模式就应该引入协同管理模式系统的概念。自组织是组织成员或者子系统在感知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 在竞争和协同等机制的作用下而迅速地自我调整, 使组织达到能适应环境的新的有序状态的过程[1], 能形成有序结构的系统通常称为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理论为社会巨系统及企业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现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某一特定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系统而言, 该企业的组织使命、人力资源、组织机制和制造技术间的互动关系是明显的。一个企业组织的使命并非凭空设定, 它是企业的决策者根据环境与自身的资源综合分析而形成的, 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据。企业使命明确后, 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要有制造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这三者的动态组合是在特定有效的组织结构中进行的。而且, 环境对组织要素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也就是说某一要素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时, 其它要素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因此环境对企业管理模式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上述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间接表现出来的。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 (DynamicManagementPatternSystem, DMPS) 可视为由企业使命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 这四个子系统不但与系统中的其它参量或模式剧烈抗争, 而且它们之间也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进行妥协, 最后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2]。如图1所示, 企业使命、技术水平、人力资源以及组织机制这四个子系统之间存在两两相互作用的网状关系, 任一方面的变革都要求与之相关的因素作相应的调整。整个管理模式大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极力维护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 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是企业使命子系统、组织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在企业文化的柔性协调下和在组织制度的硬性控制下的一个自组织系统[3]。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系统的运动状况是由子系统的自作用机制和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共同影响的结果, 所以, 管理模式变革的序参量对管理模式系统运动的支配状况, 可用下面的微分方程深入描述:

其中xi (t) , xj (t) (i, j=1, 2, 3, 4) 分别表示管理模式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aij, aii, bij, bii (i, j=1, 2, 3, 4) 为子系统间的影响系数;aiixI (t) , -bii (xi (t) ) 2分别为子系统i的自协同项和自竞争项, 表示子系统i在管理模式系统运动过程中的自协同效应和自竞争效应;aijxj (t) , -bij (xi (t) ) 2分别为子系统i与子系统j间的交互协同项和竞争项, 分别表示两个系统间的协同效应和竞争效应。

三、制造企业DMPS运行管理的重点问题

如果将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视为企业使命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 在企业文化的柔性协调下和在组织制度的硬性控制下的一个自组织过程, 那么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的定量描述方法至少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即体现协调程度的变量、各子系统的构成、系统运行的控制规则、时间参数t、系统运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以, 可以将DMPS描述为一个四元组的模型, 即:

其中S (t) ={Si (t) , i=1, 2, 3, 4}, 包括使命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以及人力资源子系统, 且Si (t) =fi (Fi) , 即每个子系统又分解为具体的指标集Fi;CI (t) 为整个系统的协调程度变量, 反映整个DMPS的运行状态;R (t) 代表企业文化的柔性约束和组织制度的硬性控制规则;E (t) 是环境变量, 反应了动态管理模式系统的外部条件, 包括外部的资源输入、企业的产出、宏观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状态等变量。

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是一类重要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要素的多元性, 相互关联的动态性, 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动态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与价值增值。这类复杂系统良性运行的条件是在各时期各个组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与运行。而由于系统内部本质的非线性作用, 这类系统往往表现出包括混沌在内的各种复杂现象和行为。动态系统优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面向协调的管理。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和来自外界的调节管理活动作用下, 各个子系统和谐共存, 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效应[4]。它是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所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 是对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程度的反映。系统协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种方法来组织和调控所研究的系统, 寻求解决矛盾或冲突的方案, 使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 达到协同或和谐的状态。所以, 系统协调性的评价与控制问题应该是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四、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的运行管理

所有可能的调节控制活动及其遵循的相应程序与规则称为协调机制。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协调度。协调度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复杂系统实施面向协调的管理效果的度量准则或评价准则, 它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良好与否的定量指标[5]。评价子系统间的协同程度一直都是研究的难点, 也是动态管理模式运行管理的关键。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或侧重不同, 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的运行协调性研究可采取用相对指标来描述系统的局部协调性, 比较典型方法是区间值法和指数法。

协调度显然是模糊概念, 所以在评价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系统的协同状况时, 不能仅以协同效果好或坏做结论。事实上, 更多的系统的协调状况都是处于这两者之间, 所以在定量处理方法上可能采用模糊区间反映系统的协调状况。为此, 需要建立一个评价系统协调程度的指标, 即综合协调系数。整个管理模式系统的运行协调程度可以通过综合协调系数来评价。综合协调系数是以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各子系统综合协调水平的加权平均数。因此, 应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科学的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确定指标的上、下限值;再次需要计算功效系数, 明确各指标的实际值对系统有序的功效;最后计算协调度, 以评价协调发展的程度。动态管理模式系统运行协调性分析的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一) 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数据处理

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系统包含着四个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主要子系统, 各子系统又包括存在关系冲突的多个独立个体或因素, 所以, 要分析子系统间的协调性, 需要先将各子系统分解, 研究决定各统计变量变化的因素。因此, 要将各个统计变量进一步分解到可以计量或估计的指标层, 建立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各子系统中指标间的约束关系来反映整个系统的运行协调程度。

将各个子系统所包含的统计变量分解的目的在于将子系统间的作用效果转化为可以评价的对象来反映。本文基于对典型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取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系统的运行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6]。该指标体系的第一层为DMPS总体协调度评价的综合指标;第二层表示总体协调度的评价, 是通过四个子系统的作用关系来反映的;第三层描述了各个子系统所包含的统计变量;第四层是各个统计变量分解得来的具体指标。

在考虑协调性评价时, 要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指标, 有定量的和定性的, 指标间所指的范围、数量单位都可能不同, 因此原始数据不具有可比性;这样就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处理的过程一般使用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的基本思路是, 先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容许值, 然后以满意值或不容许值为基础, 将各单项评价值转换成一定范围内的无量纲化的实数, 该无量纲化的实数反映了各单项值的满意度。与指数法相比, 它缩小了单项评价值的差距, 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单项评价值的取值范围, 使某一单项评价值过高对综合评价值的影响明显减弱。设Uij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的功效系数, 指标集为X={Xi i=1, 2, 3, 4}, Xi={Xij, i=1, 2, 3, 4;j=1, 2, …, ni。功效系数Uij反应了各子系统指标达到目标的满意程度, 且满意度在[-1, 1]之内。当Uij=0, 表明指标值达到基本的要求。各指标经过预处理之后, 转变为反应目标满意度的功效系数, 一方面消除了指标间的量纲, 使各种指标的数值具有了可比性;另一方面, 仍然能保证反应指标间关系的信息量不变, 而且使指标值分布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便于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分析。

(二) DMPS运行总体协调性的评价方法

要评价制造企业的DMPS运行协调性, 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各子系统内部的协调状况;另一方面是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各子系统和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 都可以通过分析子系统中的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来间接反映, 进而可考察整个管理模式系统运行的总体协调程度。

为分析各子系统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设DMPS的指标集X={Xi i=1, 2, 3, 4}, 且Xi={Xi1, Xi2, …, Xini}, i=1, 2, 3, 4, ni为子系统i中所包含的指标的个数。

1. 评价子系统内部协调状况的方法

指标初始值即是子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过规范化后所得的无量纲数值仍然能有效地反应出这种结果,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确定指标间的协调影响系数。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引入影响系数iξjq, 它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受系统内第q个指标的影响系数, 其中i=1, 2, 3, 4, j=1, 2, …, ni, q=1, 2, …, np。iξjq可以通过专家定性分析或关联分析得到, 并使得iξj1∈[-1, 1], 如果iξjq<0表示负的影响, iξjq=0表示无影响, iξjq>0表示正的影响, 且令q=j时, iξjq=0, 即不考虑指标对自身的影响。评价子系统内部协调状况的步骤如下:

(1) 确定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受系统内第q个指标的影响系数iξjq。专家进行定性分析时, 选择指标j为对照对象, 再考虑指标q对它的影响程度并打分, 分值同样在区间[-1, 1]内, 取多个专家打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影响系数。

(2) 记子系统i的第j个指标受系统内其它指标的总影响程度为ξij, 则ξij的计算方式为:

(3) 计算子系统i中的指标j与其它指标的总协调系数θij

(4) 子系统i内部的协调程度可定义为:

容易证明Bi∈[-1, 1], 它反映了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要客观的反映整个DMPS的协调程度还需要描述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

2. 评价子系统间协调程度的方法

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同样也可以通过研究各子系统中的指标值之间的关系来间接反映。其评价的步骤如下:

(1) 设iξjpq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受第p个子系统的第q个指标的影响系数, 其中i, p=1, 2, 3, 4, j=1, 2, …, ni, q=1, 2, …, np。同样, iξjpq也可以通过专家定性分析或关联分析得到, 并使得iξjpq∈[-1, 1], 如果iξjpq<0表示负的影响, iξjpq=0表示无影响, iξjpq>0表示正的影响。

(2) 计算各子系统指标受其它子系统的总影响, 如用iξjp表示第p个子系统的所有指标对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的影响, 则有:

在此基础上, 可得其它子系统对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的总影响为:

(3) 计算子系统i第j个指标与其它子系统中指标的综合协调系统, 记为Cij, 则有:

(4) 子系统指标间的影响系数Cij反应了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在DMPS中的综合协调作用, 将它与指标值结合起来就可以反映该指标对整个DMPS的协调运动所起的作用, 子系统所有指标影响作用的加权和就可反映该子系统对整个DMPS系统的影响, 设子系统i的协调影响系数为Ci则:

系统i的协调影响系数Ci反应了系统间的协调作用。

3. DMPS整体运行协调程度的评价

将系统间的协调与各子系统内部的协调作用联系起来, 就可以用来衡量整个DMPS的运行协调程度。

(1) 定义DMPS的整体协调程度指数为:

其中αi1+αi2=1, 其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确定;βi为各子系统的权重, 反应各子系统的重要程度。

λi为因子分析过程中, 各子系统所对应的特征根。

(2) DMPS运行协调程度的发展判断。CI反应了整体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协调程度, 若要考察DMPS的演变前景, 则需要建立系统运行协调程度评价的动态模型。

假设在T时刻与T+t时刻, 对于任意子系统i, (i=1, 2, 3, 4) 都有Ci0 (T+t) -Ci (T) ≥0, 则系统的动态协调程度可作如下定义:

其中, 表示子系统i在时间段[T, T+t]之间的平均值, 对于离散形的情况则为各时点子系统协调影响系数的算数平均值。上述定义实质上包含一个假设前提, 即在运行过程中, 企业根据现存的问题对任意子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都是向促进相互协调的方向努力的。因此, 总有Ci0 (T+t) -Ci (T) ≥0。实质上, 这是保证系统协调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要评价系统的整体协调效果, 则需要通过CDI (T) 判断。若对于任意时刻T都有CDI (T+t) ≥CDI (T) 则表明系统一直处于良性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即只有当四个子系统的协调性增幅相对于以前的增长状态更大时, 才认为整个DMPS处于良性协调状态。

五、DMPS总体运行管理的应用

按照上述模型分析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评价总体的协调程度时, 首先应该给定一个判断标准。根据动态管理模式有效性证明模型[2], 由于总体协调度系数与系统的协调状况相对应, 所以总体协调度系数所属的区间[-1, 1]的中点即为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点, 即当CI=0时, 表明子系统集成后效果恰好能维持原来各子系统效能的总和, 说明子系统间的冲突和促进作用相当, 这时子系统之间基本协调。所以, 整个DMPS协调程度与CI的关系如表2所示。

其中a的值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系统的协调水平位于区间<-1, a>, (a≤0) 时, 说明子系统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或相互推委、相互牵扯。这时系统称为制约级或对抗级, 整个DMPS系统的冲突特别严重, 各因素与共同经营目标严重相背离, 形成各子系统的相关资源配置在初始状态就不合理, 组织中存在高度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就必须对相关的因素彻底重新规划, 否则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当冲突水平位于区间时, 说明由于存在明显的冲突, 并且冲突的强度足以使各因素不能相互协调一致地为组织的经营目标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就必须对管理模式的子系统重新规划或及时地进行改造, 否则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当0

显然, 制造企业动态管理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是不可避免的, 使用静态协调度评价时, 如果有-1≤CI<0, 则就意味着整个SMPS系统的冲突特征十分明显, 各因素与共同经营目标相背离, 各子系统不能相互协调一致地为组织的经营目标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就必须实施反馈控制, 对管理模式的子系统重新规划或及时地进行规则变更, 否则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当使用动态评价量CDI (t) 时, 实质上是对动态管理模式的协调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CDI (t) 的构造形式上看, 0≤CI≤1只是一个基本前提, 即只有在达到这一要求的情况下, 才有使用动态方法评价协调性的必要性。在整个系统处于协调状态的前提下, 进一步要求各个子系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协调度要大于初始状态, 即必须有Ci0 (T+t) -Ci (T) ≥0。也就是说各子系统的改变目标应该是使其协调状况更理想。此外, 为了考虑整个系统在不同阶段之间协调效率的高低, 则需要通过CDI (T+t) 与CDI (T) 的大小判断, 若CDI (T+t) ≥CDI (T) 则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协调性不仅得到了提高, 而且现阶段所采用的管理或控制方法比以前的管理或控制方法更有效, 这为制造企业积累优秀的管理经验提供了依据。

六、结论

传统管理模式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缓慢, 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内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要求现代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企业管理模式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取决于它对企业内外环境的适应程度, 因此任何时期的企业管理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制造企业来说, 建立动态管理模式系统不仅会使企业具有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 而且通过对管理模式变动影响因素的协调性分析, 可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在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 协调性评价与控制是重点问题。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要求各因素在实现总体目标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所以, 依据自组织动态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条件, 建立了评价动态管理模式系统总体冲突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制造企业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关键。当然, 由于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系统内在的复杂性, 使得对其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上都有改进的余地, 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俊.企业的自组织待征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 2002 (10) :4-5.

[2]宋加升, 李柏洲.协同环境下组织变革因素互动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4) :73-76.

[3]Song Jiasheng, LiBaizhou.Research on a DynamicManagement Pattern for Manufacturing Firm.Pro-ceedings of The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Korea, 2005.7,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Vol1-3:1048-1052.

[4]孟庆松, 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00 (4) :44-46.

[5]曾珍香.可持续发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3) :19-22.

邮政财务管理运行模式的建立 篇10

财务管理体系就是构建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工作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的对象是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 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通过财务管理的多种方法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每股盈余最大,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加入W T O以后将为我国邮政行业及其财务管理带来机遇和动力, 同时也带来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 金融市场、物流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邮政企业的业务拓展将受到国外资本和内资企业的双重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涌入, 在实现产权多元化的过程中, 邮政企业可以适时吸收外资, 通过参股控制收买等方式与外国企业合作拓宽邮政业务范围, 增强邮政的竞争力, 既为邮政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新的筹资渠道, 也为邮政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资本运营开辟了新天地。

二、邮政财务管理运行模式的建立

(一) 邮政企业的经济核算办法

1、分专业核算。

由于邮政生产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 各生产环节中发生的支出许多都无法直接计入某一个专业, 因此, 专业核算的关键和难点就是对无法分清专业的成本费用在各专业间的分配问题。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业务量比例分配法;收入比例分配法;业务成本比例分配法;消耗量比例分配法, 如分配修理费用时可按各专业消耗的修理工时比例分配。具体而言各种成本费用可如下分配:工资可采用业务量比例分配法;职工福利费分配方法如工资;折旧费, 其中综合运输设备的折旧费可采用业务量比例分配法, 计量单位是房屋建筑物和其它固定资产折旧费可采用按使用面积分配;邮件运输费可采用业务量比例分配法;修理费房屋及建筑物修理费按使用面积分摊, 共同的机械运输设备修理费按业务量比例分摊;低值易耗品摊销可采用收入比例分配法分配;业务费可采用收入比例分配法分配。期间费用管理费用按收入比例和人员比例分配, 财务费用按收入比例分配, 分配期间费用时还应分配给新型业务。

2、分环节核算。

分环节核算的办法其要点有三:把邮政划分为营业、分拣、运输、投递和综合管理五个环节, 只核算各环节的费用, 不核算各环节的收入;在会计凭证上标注环节标记, 月末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汇总各环节的成本, 即只进行报表反映, 不进行帐内核算。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是分环节核算的关键, 根据邮政行业的特点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收入比例法, 按各专业的收费标准, 把收入按拟定比例分配给各个环节, 以此确定内部转移价格。采用此法时, 各环节的分配比例尤为重要, 该比例可以根据各环节工作量的大小或直接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按工作量确定各环节分配比例不太合理, 因为营业和投递环节的人工用量较大, 而分拣封发和运输的人工用量相对较小, 但其折旧费对外支付的运输费等较多, 因此各环节工作量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各环节的成本水平, 按直接成本的高低确定时, 要先根据历史资料确定各环节各专业的单位成本水平。 (2) 成本加权法, 按各专业在各环节的直接成本加一定百分比的利润作为结算价格, 采用这种方法时, 由于考虑了各环节应获得的利润水平, 使各环节有利可图, 更能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不足之处是, 由于现在邮政行业整体亏损, 成本水平相对于收费标准而言比较高, 所以制定出的内部结算价格也可能较高。

(二) 邮政企业的业务拓展与收入管理

1、邮政业务的拓展。从中长期分析, 邮政业务应综合协调地发展, 要继续积极地发展邮递类业务, 稳定地发展邮政金融业务和集邮业务, 适时发展电子邮政信息类业务, 适当地参与其它行业业务。邮递类业务是邮政行业的主体业务, 发展该类业务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 这样可以降低单位业务量中的固定成本, 从而实现规模效益。邮政金融业务是成本水平低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的业务, 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健康稳步地发展集邮业务, 在资金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资本运营。2、收入款项管理。将各种收入都纳入帐内核算, 防止帐外收入, 加强收入稽核, 特别是对一些出售废旧物资收入租金收入及其它一些营业外收入等, 更要重视。对此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 如收入核算制度、收入开票制度、非正常收入的审批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及处理处罚制度等, 从制度上堵塞收入流失的缺口, 对收入进行事前控制。 (2) 实施电脑联网监控, 利用邮政计算机综合网对营业款进行实时监控, 对营业款的实现上缴核算全过程实行计算机处理, 以实现对收入的始终控制。

3、对收入核算进行定期检查, 在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情况下, 每年进行一次财务收支审计, 发现问题后要严格处理, 并且事后对收入流失进行补救。

(三) 邮政企业成本定额管理及成本控制

1、分项目费用控制。

(1) 折旧费的控制。随着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 折旧费的水平还会提高。可以通过处置闲置的房屋建筑物, 适当降低折旧费, 同时处置闲置房屋还可以降低管理费用中的房产税。 (2) 业务费的控制, 针对具体的业务费项目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 如对业务用品费可通过集中采购的方法, 降低采购成本集邮商品制作成本, 可以通过招标办法选择收费低的企业制作差旅费, 可以通过制定较低的开支标准进行控制。 (3) 邮件运输费的控制, 在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普遍义务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建立定额管理制度等进行控制。 (4) 修理费的控制, 通过加强对设备房屋建筑物的维护保养工作, 降低修理费支出, 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工作要通过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来实现, 一方面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部门将其归口给相关部门管理, 另一方面建立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和生产班组等多层次的管理责任。

2、成本定额的制定。

企业通过制定成本定额, 并以定额为依据制约企业的财务成本活动。监督和调节实际与定额之间的差异, 分析差异的原因, 及时矫正偏差。定额本身具有强制性因而定额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对已不适应的定额要及时修订。成本定额的制定要分环节、分专业进行, 邮政业务成本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业务费、运输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 制定成本定额可以按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业务费、运输费和其它费用五个项目分别制定。

三、完善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配套措施

(一)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邮政企业经营者激励监督机制改革要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坚持激励与监督并举的原则。改革企业经营者的分配制度, 按企业规模、经营难度、贡献大小等拉开经营者的收入差距。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 实行奖罚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考核体系, 科学、客观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者的业绩。其次, 要建立企业亏损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等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对国有资产经营进行有效监管, 要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政策, 切实体现奖罚分明。

(二) 完善会计检查和考核

会计检查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目的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可靠, 防止截留收入,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促进企业增收节支,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邮政会计检查的方法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省局财务部门组织进行定期的会计检查, 检查的时间和范围是每年度的决算会计报表, 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各企业是否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是否按统一的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 账务处理是否规范、正确, 会计基础工作是否符合上级的要求。 (2) 省局审计部组织的审计检查, 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省局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得到落实, 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有无违法乱纪的情况等。 (3) 外部审计检查, 即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 按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

(三) 提升财务信息化

目前有的邮局, 特别是基层邮局, 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对较慢, 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 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上未能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各自为政。为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 力争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 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 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 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远程控制, 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 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 在技术上实现“过程的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 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 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 充分满足邮政决策需要。要在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 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 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财务信息化最终要实现建立在集团内部网络平台上的财务预测、分析、预警、远程监控等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君.成本管理中的控制点.中国邮政, 2005, (11)

[2]、陈韵玲.加强专业核算.科学评价绩效.2005, (12)

[3]、理由.邮政发展形势展望.中国邮政, 2005, (4)

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集控制模式;变电站;管理

引言

集控制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变电站控制模式,目前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控制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变电站管理中,提高了变电站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变电站的发展。虽然集控制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很多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并不是总结出来的所有经验都适合集控方式。因此,加强对集控制模式的研究,对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好集控制模式的优势,为变电站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集控制模式分类的分析

在传统的变电站管理中需要有多人值班,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的变电站管理已经从原来的多人值班发展到现代的少人值班,甚至无人值班的智能化管理,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变电站结构管理和调度管理的不同,可以将当前的管理模式划分问以下四种管理模式:

(一)对现场监控运行模式的分析

现场监控运行模式就是从运行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员出来,将分离出来的人员调到集控中心,负责完成集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所有变电站的运行监控,并执行远方遥控操作。留下的少量人员负责变电站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对避雷器泄露电流进行检查、电池检查、二次线的清扫以及站内卫生清扫等工作[1]。采用现场监控运行模式,实现了变电站运行管理和维护管理的分开管理。这就要求集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熟悉所在管辖范围内各电站的运行方式、设备运行特点、监控设备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等。如果运行值班人员工作较繁忙时,维护人员也可以参与操作,负责好现场安全措施、验收设备等工作。

(二)对全运行集控管理模式的分析

全运行集控管理模式对集控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集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熟悉管辖区域内的运行方式、设备运行特点、监控设备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还需要对变电站的集控站远方操作、维护以及现场操作等。同时,该种模式对变电站的值班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值班人员完全掌握运行监控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对机器运行的维护工作,实现各自维护工作的紧密结合。当维护和运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以后,要求工作人员重新掌握各个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相对于其他管理模式来说更为复杂,适用于管辖下变电站数量较少的集控中心采用。

(三)对监控、操作、维护集控管理模式的分析

监控、操作、维护集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变电站实现无人监控以后才提出来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将集控人员进行一定的分类,实现对集控中线监控、现场操作以及日常维护工作的分离,并保证三个部分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2]。其中,监控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完善本部运行管理的监控,包括变电站运行负荷监控、调度监控、中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保护、远方遥控操作以及无功补偿设备投切遥控、分头遥控。变电站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负责变电站的运行,包括倒闸操作、设备检验、现场巡视等工作。变电站的维护人员只需要做好现场维护工作即可。该种模式对于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人员的安排中要适当,根据员工的特长来安排员工的工作,主要适用于比较大型的集控站。

(四)对调度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分析

调度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对未来变电站集控模式的发展趋势,在该种模式下,主要是由调度人员对无人值守的变电站进行监控,并独立完成现场操作工作。随着当前智能电网的发展,变电站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集控模式实现调度一体化管理是变电站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加强变电站管理的主义事项

(一)做好遥控工作

在集控中心管理模式下,变电站的管理需要实现对多运行中变电站的监控,在还没有统一监控系统的前提下,需要利用监控系统实现对每个变电站的遥控操作。在遥控的过程中,为了减少错误的发生,需要利用集控防误系统下的五方模拟进行操作,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3]。

(二)监控系统中的现场信号

在集控运行的过程中,加强对监控系统现场信号的监控工作,是集控运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人员如果在工作中发现监控系统有异常信号,例如出现气室压力异常或这出现不能自动归位的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GIS的监控[4]。如果当GIS设备出现压力过低的情况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GIS信号异常的提示中,只有开关气室的信号时自动提示的,出开关气室以外的信号都是公用信号,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信号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是那个气室的压力出现了问题,在分析出来以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三)在运行中要做好巡视工作

在集控运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巡视,提高集控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工作人员在执行巡视的工作中,为了减少巡视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遥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对集控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潜在的问题。同时,工作人员在巡视的过程中,还要加强GIS设备的检查,查看GIS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有无声音、温度异常,开关储存压力是否正常、避雷器漏电电流是否正常等,并利用信号远程技术,定期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在巡视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集控设备都可以实现运行状态的远传,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在端子箱门上安装指针温和湿度表的形式[5],对集控运行设备进行有效的巡视。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控模式作为变电站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变电站管理。集控模式也成为了未来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为了确保集控管管理模式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变电站的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好集控管理模式的要点、工作流程,做好集控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变电站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然.基于集控模式下的现代变电站运行管理初探[J].河北农机,2013,05:72-73.

[2]蒋涛.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D].山东大学,2014.

[3]贾丹.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3.

[4]刘跃雷.基于精益化思想的变电站运行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模式探讨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电力事业迈向了新台阶, 输电线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几年, 各个地区的供电管理部门对输电线路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旨在解决运行检修工作任务重复、管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将输电线路的运行与检修工作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经济适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1 当前输电线路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运检分体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输电线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输电线路数量不断增长, 但是线路检修和维护人员的数量却只见减少不见增加, 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对运行检修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日常巡视和检修工作无法达到规范要求, 一部分带电任务也不能正常完成[1]。其次, 运行人员完成巡视以后不能直接解决输电线路中存在问题, 而是将发现的问题反映给检修部门, 检修部门要重新安排工作人员完成检修工作, 这种做法不仅浪费时间, 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同时工作任务重复, 无形中增大了检修费用。第三, 运行和检修分体管理导致出现“真空断层”现象, 即运行只负责运行, 不负责检修, 而检修只负责检修, 对运行不闻不问, 两个部门不见缺乏有效的协调, 不能明确各自责任, 产生无序生产的问题。第四, 运行和检修管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运行人员与检修人员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制约了输电线路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 运行工作和检修工作分开管理, 二者只负责各自工作, 对对方工作了解不多, 长此以往, 工作人员会对输电线路管理工作产生错误的认识, 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不同设备的使用方法, 也制约了不同工种工作人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2]。

2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设

2.1 建设基本管理框架

建设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第一步就是设置基本的管理框架, 将运行部门与管理部门有效结合起来, 并进行统一管理, 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 并严格遵循岗位问责制。管理体系的顶端是第一负责人, 第一负责人要全面负责输电线路的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对重大故障进行分析, 并在短时间内制定好抢救计划, 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各项供电政策,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定期考核并评价管理水平, 最后就是要组织各项培训工作, 不断提升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3]。

第二层是生产副所长, 主要在第一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各项运行检修工作, 落实上级部门指定的工作计划, 组织并开展带电工作任务, 巡查输电线路中的设备缺陷, 并作出及时处理, 安排一些临时紧急工作。

第三层是安全监督员和生产主任。其中安全监督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运行检修工作中的安全管理, 并将实际管理情况及时反映给第一负责人或者是副所长, 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监督计划, 并对现场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保证各项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如果发现违章作业要做出严肃处理,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老员工和新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要求全体员工按照标准使用安全用具。而生产主任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完成好第一负责人以及副所长交代的工作任务, 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同时对设备改造一类工作进行直接管理, 并对日常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工作进行抽查, 如果发现问题, 要想负责人索取一手材料, 认真分析问题成因, 并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对于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制止, 除了日常的定期巡视外, 还要进行特殊巡视, 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最后还要了解输电线路所处的环境条件, 制定并落实季节性事故预防工作[4]。

第四层是生产部门主管以及各个运检班长。其中生产部门主管主要负责设备大修改造一类工作的预算和管理, 与各个班组做好沟通, 做好巡查和互查工作, 配合生产主任的各项监督和管理工作, 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而各个运检班班长主要负责自身管辖区域内线路的日常检修与维护, 对于设备的一级缺陷和二级缺陷要做到随时检查随时消除, 清除输电线路通道中的障碍, 填写并且保管好基础管理资料, 对基层安全员进行培训和管理[5]。

这样, 按照上述所述建立起基本管理框架, 明确每一层管理部门乃至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 将运行与管理工作一体管理, 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2.2 建设生产管理体系

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输电线路进行巡视、检测以及维修, 消除故障, 对一些事故作出应急处理。

首先是线路巡视, 同时巡视工作掌握线路基本运行状况, 准确描述线路中存在的缺陷, 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沿线情况以及所有元件的参数, 发现并分析线路中存在的异常, 并留下基础资料, 巡视工作中要带好一些必备工具, 如果缺陷较小, 在自己处理能力范围内要及时消除缺陷。每条线路巡视工作人员要完成四次基本巡视, 同时还要完成两次登杆塔检查, 注意这两项工作不能相互顶代替, 上级管理部门要对日常巡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保证巡视质量合格[6]。其次是线路检测, 该项工作是输电线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对输电线路进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设备隐患, 并开展预知维修工作, 要求工作人员准确记录、分析并保管工作数据。检测工作要按时完成, 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发现的设备隐患要纳入日常维修工作中, 发现大批量隐患, 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列入大修工作以及小修工作中。第三是维护检修工作及缺陷消除工作, 主要是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扫以及零修, 消除设备的一般缺陷, 将所处理的缺陷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保证缺陷处理的登记记录、任务单以及工作票上的信息一致, 将缺陷的发现、上报、处理以及等级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其次是带电消除设备故障工作, 要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带电作业培训,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供扩销, 培训结束后考试合格, 并获取书面批准以后方具备带电作业的资格。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绝缘子缺销子一类一般缺陷时, 马上将缺陷情况报告给现场负责人, 立即开展消除缺陷的工作, 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是故障或者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如果输电线路跳闸, 要立即启动应急抢修预案, 判断出故障的基本性质、具体位置以及受到影响的重点区域, 具体包括以下工作:第一, 班组长在接收巡视任务以后立即召开班前会议, 布置基本巡视任务, 向参与巡视的工作人员传达任务信息, 同时说明安全注意事项, 巡视人员在20分钟之内带好工具开始巡视工作;第二, 找到故障点后, 要马上向上级部门准确汇报故障点信息, 描述设备的损伤情况、故障点周围的环境情况等, 同时要求专人在路口守候, 直到抢修人员到来;第三, 上级部门在接到报告后, 要根据故障信息召集相关的技术人员, 组织抢修工作, 制定临时抢修方案, 如果故障现场的工作人员以及工具满足抢修条件, 要立即开展抢修工作, 如果不能满足抢修条件, 要立即准备好需要的工具, 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携带抢修工具在40分钟之内达到事故现场, 开展抢修工作[7]。

3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的工作重点

3.1 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进行一体化管理以后, 要对安全工器具进行统一管理。首先, 如果器具为个人使用器具, 只能个人保管并使用, 登高用具以及安全带要分开存放, 不允许将安全带缠绕在安全器具上, 个人器具如果发生损坏要及时修理, 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如果没有通过检验, 则需要更换器具。其次, 如果安全工器具为集体使用, 则由后勤部门统一保管, 所有器具按照规定放在固定位置, 要求库房干燥、洁净, 每一项器具都要做好登记, 做到账务相符, 工具的出库和入库必须按照程序严格进行, 后勤部门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工具进行检查, 如果出现老化或者受潮等问题则严禁使用[8]。第三, 安全监督员要定期对安全工器进行试验, 包括电气试验以及机械试验, 并形成书面试验报告, 报告中要求标明日期、描述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结果, 如果试验结果表明器具不合格则严禁使用。最后, 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工器具, 使用之前要按照流程登记, 使用后即使归还库房, 使用过程中要按照规范操作, 如果发生损坏要及时修复, 如果损坏比较严重, 不能修复, 要求使用人员提出报废申请, 经过鉴定后对该器具做报废处理, 不允许继续使用。

3.2 小型作业现场的管理

小型作业现场管理是输电线路运行和检修管理中的重点, 管理部门应该予以重视, 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积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小型作业都是以班组为单位, 工作人员之间比较熟悉, 因此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明、工作程序混乱的问题, 因此在开展停电作业、带电作业以及日常维护和检修等小型作业时, 要求班组长按照制度严格管理本班组工作人员, 明确个人职责, 严厉禁止一些习惯性违章作业行为, 避免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同时, 小型作业现场工作必须严格履行工作票制度, 工作正式开展之前要召开班前会议, 向工作人员说明工作时间以及具体任务, 同时落实安全措施, 会议结束以后, 要求工作人员签字以后再正式开始工作, 负责人要深入现场监督作业, 制止一些不安全的行为, 如果由于特殊情况现场没有负责人, 则任何工作人员都有权制止违规操作行为[9]。

4 结束语

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分体管理不仅浪费时间, 同时还增加运行和检修成本, 管理效率不高,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应该建设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 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明确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责, 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摘要:随着城市以及乡镇用电需求的增加, 我国电力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传统电力系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如何创新输电线路运行及检修管理方法, 已经成为供电部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输电线路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建方法以及创新管理模式后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蒲廷兵.浅析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一体化管理[J].机电信息, 2013, 12 (14) :169+171.

[2]董伟, 李春晓.输电线路一体化运行检修管理模式探讨[J].机电信息, 2013, 11 (13) :160-161.

[3]江尚铎.简述新时期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3 (15) :77.

[4]王凯正.关于输电线路的运行及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2, 11 (14) :43.

[5]张浩, 岳灵平, 张健.跨区电网输电线路“窄通道”运维管理实践[J].中国电业 (技术版) , 2012, 13 (16) :413-418.

[6]万林鑫.新时期下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模式[J].电子制作, 2014, 12 (15) :207.

[7]郑延军, 杨华, 褚衍华.浅析以“线”贯穿实现输电专业精益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4 (17) :184-185+190.

[8]田鹏飞.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技术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9 (13) :258-259.

上一篇:主流机型产品市场分析下一篇:生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