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指标(精选12篇)
环境管理指标 篇1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县公司的机构设置和国网客户服务北、南分中心集中运行及配网抢修全业务集中部署的工作要求, 国网河南新安县供电公司于2014年9月成立了调度控制中心配网抢修指挥班, 并进行相关系统割接。配网抢修形成国网客户服务中心、县公司配网抢修指挥班、基层抢修班组3个工作层级, 目的是实现配网抢修“工作指挥扁平化、业务实施专业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客户服务最优化”。目前, 新安县供电公司配网抢修工作运行通畅, 初步达到了“配网调度、故障研判、抢修指挥三位一体”的统一管理要求。
1 完善配网抢修指挥工作机制, 明确管理目标
根据配网抢修工作运行情况, 召开加强配网抢修管理专题会议, 对前一阶段配网抢修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 从工作流程、工作纪律等方面对配网抢修工作提出严格要求, 明确配网抢修指挥工作的管理目标: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真实准确、及时反馈”的运转原则, 做到“电话接得起、业务流得通、工单分得准、质量检得严、结果回得快、数据用得好、配网故障少、客户满意高”的规范有序运转, 提高配网故障研判及抢修指挥工作“精益化、同质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为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对故障类工单的有效管理, 统一服务标准, 健全配网抢修业务常态机制, 该公司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下发了《配抢业务考核管理办法》, 使配网抢修工作有了依据和准则;二是每月召开一次配网抢修工作联席会议, 研究工作方向;三是每周一对上周配网抢修指标完成和考核情况进行通报排名, 落实奖惩考核;四是每月择期开展一次配网抢修相关人员知识培训;五是对配网抢修指挥班的人员和软硬件配置、标准制度体系建设进行完善;六是因基层抢修人员责任增大, 为达到权责统一, 增设相当于月度工资的年度优质服务奖, 明确考核细则, 激发“我要优质服务”的主动性。
2 做好配网抢修工作数据分析, 加强考核协同
为检验新模式下配网抢修工作效率, 做好数据分析,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配网抢修指挥工作管理办法》中的考核指标, 综合成10个同业对标工单考核指标:接派单及时率、95598业务处理满意率、信息报送合格率、生产类停送电信息报送合格率、知识报送合格率 (含相关营销业务) 、故障报修兑现承诺率、业务处理退单率、业务平均处理时长 (且未出现抢修时间超时限情况) 、工单填写规范率、抢修工单数量。通过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目标值确定, 使工作有的放矢, 对指标落实中出现的个性、共性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加强考核协同, 对供电所月度配网抢修工单数据前、后3名分别奖罚。重大故障抢修 (超24 h抢修时间) , 配网抢修指挥班要根据预判情况, 及时向公司汇报, 与供电所联合做好舆情防范工作, 对处理不当造成舆情扩大影响公司形象的事件, 对责任部门和人员、有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凡受市公司及以上单位通报考核者, 公司将依次连带管理部门、主管领导一并考核。
3 明确配网抢修业务工作职责, 规范业务流程
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运维检修部是配网抢修类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公司配网抢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对配网抢修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负责汇总生产类停电信息的报送、监督配网抢修指挥班录入和发布工作, 负责牵头处理配网抢修异常工单原因调查、人员处理及整改措施。乡镇供电所管理部是各供电所配网抢修施工的归口部门, 负责落实、督促供电所故障抢修、回访服务和停电信息上报工作。各供电所是配网抢修业务的具体实施部门, 负责对本辖区内发生的配网抢修业务进行现场处理、结果反馈及客户沟通工作。配网抢修指挥班是公司配网抢修类业务的具体支撑部门, 负责对本县区域内的配网抢修类业务进行接派单、结果审核、反馈等工作。
规范抢修工单时限要求。严格按照配网抢修工作管理办法中故障报修业务处理流程、生产类停送电信息报送流程开展工作。主要时限要求:配网抢修指挥班实行7×24 h工作制度, 在国家电网公司下发故障单的2 min 50 s (规定3 min) 内完成接派单流程;抢修到达现场时限最长不能超过45 min。到达现场后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客户, 做好与客户的沟通解释工作, 避免客户重复报修, 并在到达现场5 min内将现场故障情况、预计修复时间反馈到配网抢修指挥班。供电所抢修完工时限要求低压4 h, 10 k V架空线路12 h内, 重大故障和电缆故障抢修不间断, 最长不能超过24 h。高压电缆故障抢修由运维检修部 (内设电缆抢修班) 统一安排, 其他重大故障预计抢修时间超长时, 供电所应向乡镇供电所管理部汇报, 统筹协调安排。抢修人员回复的抢修处理结果与客户最终意见, 一定要与事实相符, 杜绝虚假回复或故障原因不详。抢修人员在故障抢修的整个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文明、礼貌, 避免与客户发生矛盾, 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 保证抢修工单客户满意率。
环境管理指标 篇2
编辑注: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或开发商)在与物业管理公司签定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时,可参考下面的一些服务标准来制定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畴。
1、房屋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完好、基本完好房建筑面积/建筑物总面积×100%≥98%(参照国家《房屋完损等评定标准》)
承诺标准 1.房屋外观无破损、整洁;2.无改变使用功能,通道无随意占用。
保证措施 1.按时编制房屋大修、中修、更新、改造等项目计划和资金计划,并严格依据计划组织实施;
2.房屋主体承重结构、内外墙面、屋面、楼梯间每日巡查一次,做好记录;3.日常维护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确保使用功能正常可靠;4.严格装饰装修管理,杜绝损坏房屋结构行为。
2、维修工程质量合格率 承诺指标 99%
测定依据 一次维修合格工程次数/维修工程次数×100%≥99% 承诺标准 维修工程符合质量标准,二次返修率不高于1%。保证措施 1.加强对维修工的专业培训,所有技术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2.较为复杂的维修工程,事先应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同时要求维修主管到现场进行指导、监督和验收;3.维修工程
实行业主/业主/住户质量验收制度;4.严格把关,分项检查、逐项确认;建立回访制度,以确保维修工程合格,满足客户需要。
3、房屋零修急修及时率 承诺指标 100% 测定依据 及时维修次数/报维修次数×100% 承诺标准 接到报修,急修在30分钟内到达维修现场;零修及时完成,急修不过夜,做到人走场地清
保证措施 1.建立严格的房屋修缮制度;2.配备急修专用工具和材料,以备用;3.建立维修填单制,每月对及时率进行统计,定时回访。
4、绿化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完好绿地/总绿化面积×100%≥98%
承诺标准 保证本物业现有绿化完好,花草树木按季节习性长势良好,修理及时,及时更换枯黄植物
保证措施 1.编制合理的绿化养护计划,并严格执行;2.每周对绿化养护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作为绿化工的考核依据之一;3.实行巡查制度,建档记录,确保公共绿化绿地无破坏、无践踏;4.定期开展环保宣传,绿化地设有宣传牌,增强业主爱护绿化的自觉性。
5、保洁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保洁达标面积/保洁总面积×100%≥98%
承诺标准 垃圾日产日清,环境整洁,地面基本无垃圾杂物,无异味。
保证措施 1.坚持保洁责任制,严格执行清洁工作标准,提倡全员保洁意识;2.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档记录;3.配备完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方便业主使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业主保洁意识; 4.垃圾日产日清,封闭转运,杜绝二次污染,实施垃圾分类处理。5.建立消杀工作管理制度,有效控制鼠、蟑、蝇、蚊等害虫孽生。
6、道路、车场完好率 承诺指标 95% 测定依据 道路、车场完好面积/道路、车场总面积×100%≥95% 承诺标准 1.道路畅通无障碍,排水畅通,无随意占道或改变使用功能;2.车场地面保持整洁、无积水、车辆停放有序、通畅。
保证措施 1.加强日常交通管理,对路面及时检查和修复,完善有关标识系统;2.制定详细的养护计划,并定期组织巡视和保养;3.停车场及自行车棚每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维修;4.市政工程进入辖区时,管理处派人跟踪协助并登记备案。
7、化粪池、雨水井、污水井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完好、基本完好化粪池雨水井污水井数量/化粪池雨水井污水井总数量×100%≥98% 承诺标准 井盖完好,无丢失无损坏,无移位,盖合良好,井内无垃圾杂物。化粪池不堵塞,井内无积物、井盖上标示清晰
保证措施 1.制订详细的日常、定期维修养护计划,并严格执行;2.公共雨、污水管道每年疏通1次,雨、污水井每月检查1次,并视检查情况及时清掏;3.化粪池每半年清掏1次,每月检查1次。发现异常及时清掏; 4.清理后及时清洁现场,清理时地面坚警示牌,必要时加护栏。清理后达到目视井底无明显沉淀物,水面无明显漂浮物,水流畅通,井盖上无污渍、污物。
8、排水管、明暗沟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完好、基本完好排水管、明暗沟长度/排水管明暗沟总长度×100%≥98% 承诺标准 排水管道及明暗沟无滴、冒、跑、漏,明管表面干净整洁。
保证措施 1.制订详细的排水管、明暗沟维修养护计划,并严格执行;2.排水管、明暗沟的巡查、保养落实到人;3.日常维护检查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确保良好状态。
9、路灯、楼道灯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路灯、楼道灯完好数量/路灯、楼道灯完好总数量×100%≥98% 承诺标准 路灯完好无损,夜间照明正常,表面整洁干净。保证措施 1.制订详细的养护计划,并定期组织巡视和保养。2.发现有损坏的路灯,及时维修,保证小区正常路灯照明情况。
10、公共文体设施、休息设施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测定依据 完好、基本完好的如上设施数量/总设施数量×100%≥98% 承诺标准 无损坏,整洁干净。
保证措施 1.制订详细的维修养护计划,并严格执行;2.保洁员每日保洁;3.日常巡视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确保良好状态。
11、治安案件发生率
承诺指标 1‰以下,处置率100% 测定依据 以辖区派出所记录为依据(业主内部原因造成除外)承诺标准 基本无偷、盗、抢案件发生(业主内部原因造成除外)
保证措施 1.实行24小时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明确责任区域,全方位的小区监控服务,采用巡逻方式作为有效补充,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2.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定期进行军事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处理可疑或突发事件的能力;3.树立“全员防范”的安全防范意识。
12、消防设备设施完好率 承诺指标 100% 测定依据 消防系统设备设施完好无损,能随时正常启用 承诺标准 消防系统设备设施完好无损,能随时正常启用 保证措施 1.消防设备设施按法规实行专业化维保,每月定检二次;2.日常巡视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确保良好状态。
13、火灾年发生率
承诺指标 0.5‰(年)以下
测定依据 火灾发生次数/总使用户数×1000‰<0.5‰
承诺标准 基本无因管理原因造成的火灾事故。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本物业防火安全
保证措施 1.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用电、用气和防火宣传,提高业主的消防意识;2.实行全员义务消防员制,制定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和详细的消防应急作战方案,每年组织不少于二次的消防实战演习;
3.定期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巡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分区分责任定期检查消防安全,提示注意防火;5.定期为业主提供安全用电检查的检测服务,及时消除隐患。
14、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培训合格率 承诺指标 100% 测定依据 持证上岗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数/上岗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数×100% 承诺标准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100% 保证措施 1.建立严格和详细的培训计划;2.管理人员按规定培训取证、并执有效上岗证书;3.建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15、业主年投诉率和处理率
(一)年有效投诉率 承诺指标 2%以下
测定依据 年内有效投诉次数/入住总人数×100%≤2% 承诺标准 使业主满意
保证措施 1.不断培养和树立员工的服务意识,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2.建立投诉处理制度和流程;3.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邮箱,及时、持续改进物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提高物业服务品质。
(二)有效投诉处理率 承诺指标 100% 测定依据 处理投诉次数/投诉总次数×100% 承诺标准 使业主满意
保证措施 1.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服务电话,负责受理业主的各类投诉,值班员实行首问责任制,做好投诉记录,并根据投诉内容传递至相关责任组并跟踪最终处理结果;2.各责任组接到投诉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在预定时间内向业主回复。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制订解决的计划并向业主进行解释;3.投诉处理率作为部门及员工每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
16、业主/住户维修回访率 承诺指标 60%以上
测定依据 回访数/总维修次数×100%≥60%
承诺标准 定时回访,责任到人,并做好记录。
保证措施 1.建立回访制度,做好回访记录;2.由管理人员采用电话、上门、EMAIL等方式进行回访,保证反馈渠道畅通;3.管理处项目经理每周定时抽查维修记录和回访情况,加强对客户服务工作的督导,并将之与其每月的工资、奖金挂钩;4.每月对上月报修单进行统计、分析;5.把维修回访作为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沟通客户情感的重要渠道。
17、物业服务满意率 承诺指标 85%以上
测定依据 回收有效调查表满意份数/回收有效调查表回收总数≥85% 承诺标准 绝大部分业主、住户满意
保证措施 1.向业主公示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使物业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客户监督之中;2.设立总经理信箱,接受投诉、意见建议。每年作一次业主满意率征询,由管理处项目经理主持对调查结果及业主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对不合格项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服务方案。
18、档案建立与完好率 承诺指标 98% 承诺标准 档案齐全,管理完善,简便易查。
测定依据 完好档案数量/应建档案总量×100%≥98%
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分销商 篇3
对分销商进行绩效考核,只看单一分销数量是行不通的。因为那样容易造成销售人员不对产品的分销和终端网点的销售负责,销售人员和分销商更会因为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而压货、窜货。
因此,除了考核分销数量之外,还应该考核促销、客户、数据、终端铺货、货款回笼情况、经销商对零售网点的出货情况、分销人员工资福利落实等方面。
但是考核也不能面面俱到,应该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着眼于考核当年的渠道分销绩效,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销售量与市场份额都是衡量分销商市场开发能力的标准,但销售量=市场总规模×市场份额,其中市场总规模是不可控的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相比,市场份额更体现了分销绩效的核心内容,更适合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分销商绩效考核指标要求企业与分销商共同参与完成,这样才能取得各方的认同。
指标的价值
分销商关键绩效指标对企业分销渠道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该指标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战略在分销渠道得以执行。
2.该指标对分销商的工作职责和关键绩效有了清晰的要求和共识,能确保企业与分销商朝一个方向努力。
3.该指标为渠道绩效管理提供了透明、客观、可衡量的基础。
4.作为渠道关键经营活动绩效的反映,该指标帮助各分销商集中精力¨处理对企业市场战略有最大驱动力的方面。
5.通过定期计算和回顾该指标执行结果,管理人员能清晰了解渠道领域中的关键绩效参数,并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予以改进。
设计理念
1.合作理念。制定该指标是用来提高企业分销绩效,因此要求在企业和分销商之间建立互信关系,一旦企业分销渠道进行重大改革调整,各方面需能够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在重大关键问题上迅速达成共识。
2.授权理念。要认识到企业的作用就是指导分销商,创造一种使分销商明确改革调整动机的良好环境,保证厂商协调一致。分销商高层管理者应参与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并监督执行。企业必须提供有关市场战略的信息,提供提高绩效的途径、绩效考核方法和培训,让分销商了解绩效指标,并采取行动提高分销工作绩效。
3.改进理念。渠道分销绩效的改进,是指企业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方向,企业和分销商通过他们的工作付诸实施。为达到此目的,企业必须向分销商明确传达绩效考核指标的必要性信息,帮助分销商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或与分销商协商确定他们工作领域的关键因素,并营造一种让分销商参与重大决策的环境。分销商关键绩效指标应随外部市场、政策环境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重点定期调整和补充。
设计原则
1.基于公司的整体业务战略而设定。分销商关键绩效指标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指标的设置是否合理,就看其最终是否推动公司整体业务战略。因此要设计好这个指标,必须清晰了解企业的整体业务战略。
2.与企业当年的分销经营目标相关。为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企业会制定相应的分销年度经营计划。这些计划是整体战略目标在分销渠道的具体体现。
比如,公司整体战略目标是“通过削减成本提高营运效益”,则分销渠道年度经营计划中就会包括“削减渠道管理费用”这样的目标。
3.与分销商直接相关的经营成果有关。分链商关键绩效指标是针对分销商所设定的,因此,应从分销商的职责权限出发,选择对其绩效表现最具有体现力的指标,反映与分销商职责直接相关的工作成果。
这首先包括分销商所直接管理和决策的工作,其次包括分销商投入较大精力参与、协调、支持的工作。完成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所衡量的工作,是分销商完成其职责不可或缺的一环。
4.体现分销商工作的重点。分销商职责往往涉及分销经营的诸多方面,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中最重要的领域。因此,关键绩效指标要选取分销工作内容中对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领域进行重点考察。这一方面反映在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之后的权重确定上。
5.可以衡最。可衡量的含义是:有确切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并能保证渠道组织中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或专人完成数据采集与计算的工作,從而保证定期生成关键绩效指标的实际结果。
四个常用的关键绩效指标
1.财务
企业经营的直接结果是使股东获得财务回报,所以确定渠道分销的财务目标是进行分销商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之一。该指标是企业渠道分销价值的重要参数,能全面综合地衡量渠道分销经营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
该指标主要包括利润收入、投资回报率(ROI)、回款金额、毛利率、税前收益等(关于投资回报率的详细内容请参见本刊渠道版2004年第6期《如何说服只盯着利润率的分销商》一文)。
2.内部营运
一个企业的渠道分销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但在某些方面必须满足分销顾客的需要,拥有竞争优势。厂家应该把渠道分销必须做好和需要提高竞争优势的方面找出来,制定考核指标,督促分销商在这些方面越做越好。
该指标就是衡量分销渠道价值增长的重要依据,体现分销商直接工作的效果,通过它,企业能直接考察各种内部营运推动的整体战略目标执行能力。
该指标根据企业当年经营计划和各分销商经营操作的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和渠道内部运营流程相关的质量、时间等指标。例如,助销达标率、促销达标率、覆盖达标率等。
3.顾客
顾客最关心的是时间、服务、成本。因此,企业的渠道分销就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水平、降低定价。从顾客的角度给分销渠道设定目标,就能够保证企业的渠道分销工作有效。
该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客户数量、客户保留度、客户满意度、品牌知晓度等。
4.团队学习
分销商必须有自我成长的学习能力,分销商应该围绕对“人”的管理,设定学习和发展指标。通过考核与人相关的管理工作,衡量分销商在追求营运效益的同时,是否为长远发展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是否培养和维持了渠道组织中人员的竞争力。
环境管理指标 篇4
一、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宏观因素。
1. 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影响直接而具体, 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技术支持等。通过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税收激励相当于给企业的补贴, 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但是可以通过税比利益弥补环境成本支出;技术支持包括帮助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 提供环境保护的技术设备, 从而降低环境成本,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税法中制定了部分关于环境管理的减免税规定, 但是激励程度远远不够, 不能很好地推动企业提高环境成本的管理能力。
2. 法律因素。
法律的约束强化了企业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意识。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环境会计等相关准则纳入法律的层面, 《会计法》也没有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对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信息的报告、披露等都没有明确的法规约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 文化因素。
虽然当前企业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但是却没有形成所有企业共同遵守与认同的价值观。目前企业“重效益轻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将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视为一种提高企业价值的必备能力, 没能正确认识环境管理成本, 更没有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 严重阻碍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 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微观因素。
1. 资源投入。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之一, 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资金、技术予以支持。对环保认证的投入、环保研发的投入、环保设备的投入都有助于形成环境成本管理能力。但是企业普遍认为这种投入是一种成本的增加, 将其视为耗费, 不愿意多投入。由于资源投入不足, 导致企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至于发生事故后支出大量的赔偿费用, 削弱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2. 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者、员工的环境成本管理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管理者具有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并且要求员工执行, 员工具有相应能力, 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任务。当前企业的管理者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将环境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 并且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培训, 员工没有掌握对环境成本管理的方法、技术, 难以实行环境成本管理。
3. 技术因素。
环境成本管理技术、方法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也没有具体可行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这就给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对评价指标的设计, 要达到从不同角度对绩效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指标设计时, 需要将各种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因素综合起来予以考虑, 避免因指标设计缺陷而造成的评价不准确、不全面。
(二) 目的性原则。
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的, 即为了通过评价与分析, 总结出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 发挥优势, 弥补劣势, 进而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指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这一目的来进行。有效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还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包括两点:一是指标相关数据的收集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指标项目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设计时, 要尽量选取定量指标, 因为定量指标的数据易于获取, 形象直观, 评价容易, 可操作性强。对于十分关键而又确实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方面, 应该适当选取定性指标。
(四) 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计过程要依据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 在指标项目的设计、数据的选取、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个环节都要确保科学、合理。指标设计过程中既要进行专题研究, 在必要时还要进行实地考证;既要注重定量研究, 又不能忽视定性指标的作用, 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分解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是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的一项复杂性、层次性、全面性综合能力, 涉及观念、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其进行分解, 有利于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 如果直接从整体进行分析不仅难度大, 而且风险大, 效果不佳。所以本文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被分解为环境预防能力、环境保护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恢复能力四部分。
(一) 环境预防能力。
环境预防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之前, 充分考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将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资源产生的耗费, 从而预先对此进行防范, 进行事先管理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该项能力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系统中的前提, 直接影响企业的其他能力。因其对即将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了积极预防的态度, 在生产初期对环境成本进行投入、控制,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在后期一旦产生环境问题发生补救的成本。
(二) 环境保护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
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约资源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力, 也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系统中的核心能力。环境预防能力虽然在事前进行控制, 但是毕竟在生产准备阶段, 考虑的因素不甚周全, 而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三) 环境恢复能力。
环境恢复能力是企业在产生了环境问题之后, 及时承担后果, 进行环境恢复的能力。如果等到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才去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管理, 那么此时企业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四) 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评价指标的设计
本文中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分解为四部分, 因此在指标设计时, 也依据这四种能力分别进行选取。
(一) 环境预防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环境教育培训支出比重。
环境教育培训费是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 并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项目投产前对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支出。环境教育培训支出比重是企业环境教育培训的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 此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用于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培训的投入, 即可以反映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2. 环境认证比重。
环境认证费是指企业对环境体系进行认证、对环保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以及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等发生的支出。环境认证比重是指企业用于环境认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遵守国家环保标准的投入。
3. 环保研究开发比重。
环保研究开发费指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成本, 目的是为了在生产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对环境破坏进行预防。环保研究开发比重是指环保研究开发费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 反映了企业在选择项目方案前,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
环境预防能力的三个指标都是定量指标, 且都是正指标。其数值越大, 表明企业环境预防能力越强, 在生产运营之前、在选择项目方案时对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越高。
(二) 环境保护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管理者环保倾向。
管理者环保倾向反映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具体项目时对于环保的贡献, 可以用管理者制定企业环保制度及环保政策的频率来衡量。该指标是一个定性指标, 反映了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愿望, 即环保的主动性。
2. 环保设备投入比重。
该指标是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投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保护环境的能力。
3. 废物排放合格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排出废弃物, 尤其是制造业企业, 在所有的废弃物中既有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可以被自然本身分解吸收的, 又有难以治理、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废弃物。合格废弃物是指对环境污染较小,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内的无污染的废弃物, 这类废弃物的排放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向环境中排放合格废弃物的比重, 其比重越高, 表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少, 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越小。
(三) 资源利用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处理污染物材料耗费比重。
该指标是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材料投入量占污染物排放的比重。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材料投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处理排放的污染物而需要投入的材料。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用于处理排放的污染物所投入的材料耗费, 能及时对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是企业环保能力强大的表现。
2. 环保材料利用率。
该指标是环保材料耗费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在企业生产产品时, 充分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危害小的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起到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环保材料利用率越高, 表明企业投入的环保材料的比重越大, 环境保护的力度越强。
3. 废物循环再利用率。
该指标是对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总量占废物排放总量的比重。企业生产之后产生的废物, 有些是可以对其加工, 进行循环再利用的,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既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又减少了将废物排放到自然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 环境恢复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环境恢复费率。
该指标是用于恢复环境的成本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用于恢复环境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按照相关规定需要对环境加以修复所发生的支出, 如土地损害赔偿费。该指标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初期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继而需要事后进行弥补。该指标的数值越大, 反映企业在后期的损失越大。
2. 环境事故赔偿费率。
该指标是发生环境事故赔偿费用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一旦发生意外的环境事故, 如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泄漏等, 需要向政府部门支付相关的罚金, 对受到危害的社区民众支付相关的赔偿金, 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事故赔偿费率反映了企业发生环境事故后的一种应急能力。
3. 环保诉讼费率。
该指标是环保诉讼费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当企业的经营行为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 遭到利益相关者起诉时, 就可能涉及巨大的环境诉讼费支出。
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之后,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于定性指标,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价等方式确定权重。对于定量指标, 选取数据后, 首先进行数据标准化, 求相关系数矩阵, 然后求出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 得出特征根的贡献率。从而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打分, 得出各子系统的得分, 最后得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这个综合指标的分数, 以此评价企业环境管理能力的好坏。X
参考文献
[1].甘昌盛.企业环境力研究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3) .
[2].殷宁.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8, (29) .
[3].高海燕, 刘先涛, 李季.基于环境成本的项目财务指标体系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 (5) .
仓库管理的相关指标 篇5
什么样的仓库管理才是好的管理?做到什么水平才算是好的管理?有没有切实有效的指标呢?从仓库管理的相关指标,或者我们可以来评估一下我们的仓库管理的到底好不好。
一、仓库资源利用程度
1.地产利用率=(仓库建筑面积/地产面积)×100%
2.仓库面积利用率=(仓库可利用面积/仓库建筑面积)×100%
3.仓容利用率=(库存商品实际数量或容积/仓库应存数量或容积)×100%
4.有效范围=(库存量/平均每天需求量)×100%
5.投资费用化=(投资费用/(单位库存/单位时间)×100%
6.设备完好率=(期内设备完好台数/同期设备总数)×100%
7.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
二、服务水平
1.缺货率=(缺货次数/顾客订货次数)×100%
2.顾客满足程度=(满足顾客要求数量/顾客要求数量)×100%
3.准时交货率=(准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
4.货损货差赔偿费率=(货损货差赔偿费总额/同期业务收入总额)×100%
三、储存能力与质量
1.仓库吞吐能力实现率=(期内实际吞吐量/仓库设计吞吐量)×100%
2.进、发货准确率=(期内吞吐量.出现差错总量/期内吞吐量)×100%
3.商品缺损率=(期内商品缺损量/期内商品总数)×100%
(一)库存周转率的基本计算公式
库存周转率=(使用数量/库存数量)×100%
库存周转率=(使用金额/库存金额)×100%
库存周转率=(该期间的出库总金额/该期间的平均库存金额)×100%
=(该期间出库总金额×2/期初库存金额+ 期末库存金额)×100%
库存周转率(以月平均库存周转率为例)=当月发出库存商品/[(上月库存商品+本月库存商品)/2]
销售周转率(以月平均销售周转率为例)=当月销售额/[(上月库存商品+本月库存商品)/2]
(二)资金周转率的基本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是用年销售收入净额除以相应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总资产的平均值。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营运资金周转率=存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购入成本;某项物品的购入成本(P)包括单位购入价格或单位生产成本。
2、订购/生产准备成本;(C)是指向外部的供应商发出采购定单的成本或指内部的生产准备成本。这项成本通常和订购或生产准备次数有关,而和订货量和生产量无直接关系。
3、储存成本;通常也叫持有成本(H),由多方面组成,主要包括资本成本、税金、保险、搬运、储藏、损耗、陈旧和变质等项费用。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初探 篇6
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发现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督促各项业务工作更加顺畅高效,促进资金得到安全有序的使用。目前,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都采用绩效审计,并逐渐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拟结合外汇管理工作特点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问题作一探析。
一、外汇管理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绩效审计是外汇管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开展绩效审计是对外汇管理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从完善体制和规范管理的角度剖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促进外汇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建设,进而提高外汇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开展绩效审计是外汇管理部门高效履职的需要
外汇管理部门承担着制定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优化外汇环境、提供外汇服务的重要职能,其行使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开展绩效审计是从绩效角度分析外汇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有利于督促其高效履职,确保资源充分利用。
(三)开展绩效审计是外汇管理部门完善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外汇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工作的加强,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和重点提出了更高要求,绩效审计顺应趋势,对管理和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评估更能满足外汇管理部门对内部管理的要求。
二、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综合管理的科学性
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局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是否及时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是否及时承办上级局来文;是否按照上级局要求,根据外汇政策变化情况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是否及时上报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事项;是否开拓创新,扩大业务工作成果;是否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服务水平,据以判断审计对象基本绩效状况。
2、履行职责的效率和效果
一是参照上级局的年度考核意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判断国际收支申报是否达标、经常项下贸易是否落实便利化、资本流动是否做到均衡管理、外汇政策宣传是否充分等。二是参考外汇管理部门在上级局的专业考评名次和业务比赛名次等,判断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业绩。三是调查了解商务、海关和外汇指定银行等机构对外汇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判断外汇管理部门能否最大限度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得出外汇管理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总体评价。
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是外汇部门内部控制环境。是否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等制度;内控制度是否与上级局要求相悖;是否开展对下级局的内控检查。二是业务系统是否按照不同级别的管理层次分级授权;印章保管、使用、交接是否合规;审核业务的留存材料是否齐全;罚没款是否按规定全额缴库;业务系统的安装、升级、病毒防护等维护是否及时合规;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三是是否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是否根据情况变化或业务发展及时调整应急预案。
4、资源利用的经济性
一是资金财产使用是否合规节约。包括专业经费的支出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挪作他用的现象。二是人员配置是否合理。人员配备是否能满足岗位分工和业务量的需求。
(二)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离不开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目前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还没有可参考的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参照国际通用的绩效审计3E标准,参考平衡记分卡指标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涵盖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采取问题分析法,从单位或部门职责目标开始分析,自上向下逐层分解,一直分解到可以直接实施评价的指标为止。具体可以划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N 级指标。
一级指标是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整体状况的综合指标,包括综合管理指标、工作质量指标、内部控制指标、资源利用指标等。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分类指标,如:综合管理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作目标和计划完成率、创新工作占比等;工作质量指标可以划分为考核名次、差额变动、贸易偏离度、国际收支申报准确率、结案率、调研成果采用率、社会公众满意度、培训宣传人次等;内部控制指标可以划分为内控检查频率、风险测评情况等;资源利用指标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结构、有效工时、人均完成工作量、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等。
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再细化,如:二级指标中的工作目标计划还可以细化为全局工作计划、部门工作计划等;社会公众满意度细化为地方政府满意度、金融机构满意度和企业及个人满意度等。
三、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结果
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可以采取评分制。审计人员根据各时期外汇管理侧重点确定相应的指标和指标权重,采取查阅、函证、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抽样、盘点等方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扣分得出评价得分。假设共设两级评级指标,共A-D四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二级指标。A项一级指标所含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得分乘以对应权重后的合计,即为A项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A-D各项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乘以相应权重后的合计,即为实际综合得分。将实际综合得分划分四个档次,即:优、良、一般、差,形成对被审计单位(部门)的绩效评价。优:90 分以上(含90 分)、良:75—89 分、一般:60—74 分、差:60 分以下。若被审计单位(部门)在评价期内发生案件、重大责任事故或重大业务差错,实行一票否决。
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篇7
注释
1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源排放总量, 依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核定。
2 “十二五”期间, 地表水国控断面个数由759个增加到970个, 其中七大水系国控断面个数由419个增加到574个;同时, 将评价因子由12项增加到21项。据此测算, 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7.7%,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55%。
环境管理指标 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清洁生产方案,投资分析,财务可行性指标,全成本评估,排污收费,末端处理
引 言
投资清洁生产方案既可改善环境绩效, 又可获得投资回报。财务评估是中高费清洁生产备选方案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之一。国内对于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研究报导多集中在评价方法的介绍[1,2]、评价指标的运用及修正[3,4]、项目投资的案例研究[5,6]等方面。
全成本评估 (total cost assessment, TCA) 是一种在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评估中综合考虑环境成本的一种方法, 是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进行长期的综合的财务分析[7,8]。国内关于TCA的报道尚局限于将其作为企业核算环境成本和评估企业的污染防治投资方案经济可行性手段的理论介绍[9], 另有零星报导指出应用TCA前后对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 (仅限于净现值) 的影响[10]。
本文针对一个具体清洁生产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 分别考虑以下3种不同的实施背景: (1) 企业超标排放且不承担任何费用; (2) 须通过末端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3) 超标排放但必须按照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交纳排污费。通过计算得出该投资方案在这3种不同实施背景下的各项财务指标并进行比较, 探讨在不同环境管理手段或 (和) 状态对清洁生产投资方案财务评估指标的影响。
1 方法与数据
1.1 清洁生产投资方案简介
某化工企业硫酸原料用量比较大, 所排工艺废液中又含有大量废酸, 不仅对环境形成严重污染, 而且造成明显的资源浪费。通过多次试验, 可以实现将废酸经过提纯、浓缩到85%及以上, 再分别回用于生产过程中一些单元工艺之中, 既可改善环境绩效, 又有经济效益。根据废酸数量, 该清洁生产备选方案所需总投资120万元, 其中:厂房200平方米, 投资10万元;搪瓷釜、冷凝器、压滤机、加热炉等投资52万元, 其它配套设施8万元。经稀释, 浓缩, 脱色等净化回收工艺, 每年处理废酸能力可以达到1700吨。其中, 用于中和工序580吨/年, 洗料工序用酸660吨/年, 另提纯析出工序用酸50吨/年, 总计耗用回用酸1290吨, 尚剩余410吨将以成本价 (扣除增值税后) 250元/吨向外销售。该项目建设投资为121.81万元 (其中建设期间贷款利息1.809万元) , 建设投资121.81万元, 由企业自筹61.81万元, 贷款60.00万元 (贷款期3年, 利率6.03%, 分期付息, 3年后一次还本) , 项目投产后前3年将发生建设贷款利息。本评价中使用的各种价格均为企业评估时 (2000年) 实价。该方案实施后成本 (可比部分) 如表1所示:
表注:表中所有数据均为增量成本。
1.2 项目实施前成本 (可比部分)
1.2.1 背景A——超标排放且不承担任何费用时
在这一背景下, 项目实施前成本项目 (可比部分) 如表2所示, 其中项目实施前相对项目实施后由于经营成本较高而相应增加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约0.38万元 (评估当时贷款利息为5.85%, 流动资金贷款占全部流动资金的50%, 下同) 。
表注:项目前财务费用= (51.36-38.26) ×50%×5.85%=0.38万元
1.2.2 背景B——须通过末端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时
2000年以前, 该厂所处的地区由于当地政府尚未对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的管制, 当时厂内大量的废酸直接排放到环境, 不仅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当严格执行达标排放管制时, 则必须进行末端治理, 因此, 该厂的废酸需要经过碱中和处理达标后才能对外排放, 由此而产生的末端治理费用使该厂的成本相应增加, 在此情形下需要将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前后的财务分析作一个定量的比较。
此时“项目前成本”内容应增加用于对产生的废酸进行末端处理所耗用的生石灰成本。由项目环境可行性分析结果可知:该方案实施后, 每年可以减少废酸 (按98%浓度计) 的排放量为971吨。
生石灰成本=971吨×0.98/98×56×100元/吨×1.538=8.36万元/年
项目实施前成本 (可比部分) 如下表3所示, 其中项目实施前相对于实施后由于经营成本较高而相应增加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约0.63万元。
表注:项目前财务费用= (59.72-38.26) ×50%×5.85%=0.63万元
1.2.3 背景C——超标排放但需按照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交纳排污费时
由该项目技术及环境可行性分析结果可知: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 每年可以减少废酸 (按98%浓度计) 排放量为971吨。依照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对第二类污染物的排放要求 (pH值处于6~9范围时为达标) , 该项目实施之前且无中和处理时所排放的硫酸全部属于不达标排放, 故此时在该种污染物排污费收缴额基础上加1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由现行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办法可得:
①硫酸污染当量数=971吨×20 (污水稀释倍数) /0.06吨 (硫酸的污染当量值) =323666.67
②硫酸排污收费额=0.7元 (每一污染当量征收标准) ×2×323666.67 (硫酸污染当量数) =453133.3元 (约为45.31万元)
项目实施前成本 (可比部分) 如表4所示, 其中项目实施前相对于实施后由于经营成本较高而相应增加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约1.71万元。
表注:项目前财务费用= (96.67-38.26) ×50%×5.85%=0.63万元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背景下的财务指标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2.2 3种背景下财务指标的对比
将上面得到的各项财务可行性指标进行比较, 如图1~5所示。为方便起见, 在图例中将超标排放且不承担任何费用、必须进行末端处理实现达标排放、超标排放但必须按照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交纳排污费等3种不同的实施背景分别简称为:超标排放、末端处理、排污收费。
此案例中运用增量比较法对项目前后可比部分的成本变化进行了损益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超标排放且不承担任何费用的背景下, 该清洁生产投资方案可以盈利, 对于一般清洁生产投资项目而言, 预期投资收益仅处于尚可接受状态, 但并没有达到吸引人的地步。与第一种实施背景相比, 在考虑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时的末端处理费用支出以及严格按现行排污收费制度时必须交纳的排污费等项目实施前的各项成本费用之后, 该清洁生产投资方案的各项财务评估指标均发生了极其明显的改善, 投资效率显著增大, 财务可行性指标显著提高, 投资收益由尚可接受变成为十分诱人。
3 结 论
(1) 采用TCA方法对一个具体清洁生产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考虑了项目实施之前就必须符合两种环境管理制度要求时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费用包括在内时, 也就是说背景B和背景C下, 该清洁生产方案的各项财务评价指标均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有利变化, 投资利润率 (ROI) 、净现值 (NPV) 、净现值率 (NPVR) 以及内部收益率 (IRR) 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投资返本年 (Pt) 、投资回收期 (Pt*) 则显著缩短, 说明该项目的投资效率显著增大, 财务可行性明显增强。
(2) 在严格执行达标排放管制的背景下, 该清洁生产方案的投资效率显著提高,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严格执行达标排放、禁止非法排污是迫使企业自觉提高清洁生产项目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前提。
(3) 考察该清洁生产投资方案在严格执行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以及严格执行达标排放管制等基本要求下的两种不同背景时的财务指标,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排污收费对各项财务评估指标所产生的影响明显高于末端处理, 指标数值大体相差1倍左右。
(4) 严格执行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将显著提高清洁生产方案的投资效益, 将非常有利于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因此, 严格执行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也是强化企业自觉提升清洁生产项目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黄渝祥, 林洁.对投资财务评价 (分析) 的几点看法[J].技术经济, 2004, (4) :63~64
[2].潘新华.浅析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价[J].企业经济, 2004, (8) :144~145
[3].崔红敏.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灵活运用[J].商场现代化, 2008, (2) :185
[4].王岩, 蔡小军.净现值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及其修正算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2) :70~75
[5].赵保志.甲醇扩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估算、融资方案分析与财务评价[J].化学工业, 2003, 21 (3) :28~41
[6].张利, 徐新海.应做好医院大型项目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3, 4 (22) :56~57
[7].Grant Thornton and Spectrum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Ltd.Business Case Total Cost Assessment Guidelines[R].2003
[8].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s A Business Manage-ment Tool:Key Concepts And Terms[R].1995, 7
[9].王京芳, 王露, 曲莎.优化企业环保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159~163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篇9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并遵循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 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也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 逐步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并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一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二是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笔者认为,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 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起作用的环节, 进而确定其内容。
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实务时所依据的标准, 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指南。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
一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研究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还不成熟,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少。如果能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这不仅是环境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还可以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进而积极有效地指导实务。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保证。环境绩效审计旨在对绩效的考核, 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务中熟练运用, 根据评价指标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或报告,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会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
三是降低环境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需要。由于环境审计范围广泛, 审计内容多样, 因此评价比较困难和复杂, 如果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使其难保持独立性。
四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现阶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环境绩效审计更好的发展, 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复杂的任务, 涉及范围广、考虑问题多,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 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 需坚持以下原则:
(一) 可操作性原则。
这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 即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必须简洁、具体, 便于审计人员操作, 易于判断被审计项目的绩效, 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因此,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具体审计实务, 因地因时制宜。
(二)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总体目标是对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分析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由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涉及范围和内容复杂、广泛, 简单的指标不能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 因此需要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审计分析评价。
(三)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的原则之一, 对任何审计工作都有约束作用。因此, 审计人员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获取的成本与收益的权重, 这样既节约环境绩效审计的成本, 又提高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
(四)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后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 与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原则。
在制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与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与其衔接起来, 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达到系统性目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企业为视角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整个体系结构由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四个层次组成, 呈金字塔型结构, 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体系相对完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具体结构如下:
(一) 成本效益指标。
这一类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基本环保设备成本收益率、节能减排成本效益率、“三废”重复利用成本效益率等三个指标。
(二) 企业内部环境指标。
1.内部环境治理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其他污染物处置达标率。2.内部资源重复利用率。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其他资源重复利用率。
(三) 企业外部环境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是以客户的角度来思考, 可以细分为是否遵循国家有关环境政策的规定、有无排污许可证、有无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定和条例、是否设置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获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奖项的数量、是否发生过环境方面的纠纷及发生的次数等指标。
(四) 长期发展能力指标。
1.环境管理系统指标。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环境监测机制建立情况、环境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处理环境事故能力。2.硬件设施筹备指标。环保设施投资数额、投资开发高新环保技术数额。上述指标有相应的权重。由于不同行业的性质不同, 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相应指标的权重值也不同。因此,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 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审计人员应根据对审计项目实际分析评价, 运用一定的方法 (如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模糊数学法等分析方法) , 经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计量应尽量避免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对企业绩效管理指标设计的思考 篇10
在实践中,为了完成经营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绩效管理,但绩效管理往往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比如,追求效率至上却让企业陷入南辕北辙的窘境,导致绩效管理不仅未能促进绩效提升,反而成为员工相互报复的工具,成为和谐企业文化的杀手,成为本位主义和组织绩效内耗的罪魁祸首;还有看似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却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可,被束之高阁或沦为形式。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来看,首先是绩效考核指标和相应目标的制定。绩效目标与绩效考核效标的设置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指标的设立就像一根指挥棒,它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总体工作目标,也反映了企业的文化导向。能否正确选择和设立绩效指标与计划及其衡量标准决定了能否实现绩效管理的各项目标。
1 绩效考评指标的认识
所谓绩效考评指标就是考评因子或考评项目。在考评过程中,人们要对被考评对象的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进行考评,而指向这些方面或要素的概念就是考评指标。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一定要细化为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及其考评标准。绩效考评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区分理解。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不同指标的选择。
1.1 从绩效考评指标的性质和结构以及侧重点上区分
1.1.1 品质特征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也称特征性效标。
品质特征型的绩效考评指标指的是反映和体现被考评者的品质特征的考评指标。这类绩效指标考评“员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是否完成上级交付的工作任务。
1.1.2 行为过程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也称行为性效标。
行为性的绩效考评指标是反映员工在劳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各种考评。这些行为指标可以说明员工在某个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又是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这类效标重点考评“员工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这类效标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
1.1.3 工作结果型的绩效考评指标
无论组织或员工个人,他们的工作绩效总是表现为某种实际的产出结果,无论这些结果是物质性的实物产品,还是精神性的非实物的成果,都是可以采用一定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衡量和评定的。结果性效标侧重于考评“员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或生产了哪些产品,其工作成效如何”。
通过综合运用品质特征型、行为过程型、工作结果型这三类指标进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这三类评估指标各自有特殊的适用范围和局限,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应综合考虑。
1.2 从绩效考评的对象和范围上区分
按考评的对象和范围,绩效考评可以分为组织绩效考评和个人绩效考评。其中组织绩效考评根据其工作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生产性组织的绩效考评、技术性组织的绩效考评、管理性组织的绩效考评和服务性组织的绩效考评等。对个人的绩效考评,由于考评的具体对象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可根据企业岗位分类分级的结果,分别对各类各级人员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1.3 根据绩效考评的内容区分
1.3.1 工作能力考评指标
不同的职务对于人的工作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在绩效考评体系中加入工作能力方面的考评指标,才能使考评结果真正反映出员工的整体绩效。另外,通过能力指标的行为引导作用鼓励员工提高与工作相关的工作能力,并通过能力考评的结果做出各种有关的人事调整决定。
1.3.2 工作态度考评指标
一般来说,能力越强,业绩就可能越好。但是在企业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出工不出力,没能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而一名能力一般的员工兢兢业业,却做出了十分突出的工作业绩。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工作结果。因此,为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从而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在绩效考评中应加上对工作态度的考评。
1.3.3 工作业绩考评指标
工作业绩就是工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业绩考评是对员工承担岗位工作的成果所进行的评定和估价。对于业绩的考评结果直接反映了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以实现企业目标。普遍认为业绩具有客观可比性,只有依靠业绩对人们进行评价,绩效考评才有可能是公平或公正的。
2 对当前企业绩效管理指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绩效指标与业绩目标的确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步,指标的设定就像一根指挥棒,它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工作目标,也反映了企业的文化导向。所以这是绩效过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不好,后面所有的工作都会跟着出现偏差。在这个环节中,对企业组织常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分析思考如下:
2.1 绩效管理考评指标设计既要系统全面又要关键易用
2.1.1 在考评指标设计这个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或者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老板对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民营企业,当然他们也不是不想重视,只是自己的随意性太强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他们往往不习惯在年初就通过白纸黑字的形式把目标定下来,让大家有一个共同遵守和尊重的契约,而更愿意随时随地根据情况来调整目标。关于绩效指标,要讲究人性化设计,刚性化执行。在指标设计时要通过上下沟通,达成一致,一旦达成一致,管理者就要按这个指标坚定地往下走,否则变来变去就失信于员工,进而员工也不会拿出百分百的努力来工作。所以,管理者要明白什么是指标,指标往下走的意义在哪里,要对指标有足够的尊重。也可以改变指标,但不能过于随意,而且修改的过程要更加慎重,更加正式。同时,把握好业绩指标的“度”。如果定的过高,谁都知道怎么做也完不成,那就起不到激励作用;而如果定的比较低,也不利于造就一个追求卓越的组织。这个度应该是能让大多数人都能实现,只对少数人困难一点。
2.1.2 指标选定要做到既要全面、系统,又关键、易用,还能随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而进行调整。
比如平衡记分卡,KPI(关键业绩指标),甚至是EVA(股东增加值),都是可以思考的维度,但指标到底该怎么考虑,还是很不容易的。绩效管理方案是企业管理者及高管层经营思想的一个体现,不同阶段的企业,考核的KPI指标不同,各项指标的权重也不一样,比如有的零售企业对新开的店,就不会重视综合毛利,而主要是看销售额,因为销售额代表市场份额,你在一个地方要想生存下来,就得先取得市场份额,然后才能去考虑经营利润。所以,抛开经营思路很难判断一个绩效考核方案本身的对与错,只要能很好地服务于公司的策略和管理者的思想就对了。
2.1.3 关于指标“多而全”与“少而精”如何平衡的问题,可实行基于企业战略的,以平衡记分卡为导向的KPI目标管理。
在选定指标时既要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学习成长指标等各个维度,但同一个维度中选定的指标不能太多,综合起来以不超过七八个为宜,再多了一定会出问题。尤其对那些没有很好管理基础,没有充分的交流机制和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的企业来说,过多指标的提取及数据的收集都会面临管理成本很高的难题。
2.1.4 一定要兼顾结果指标和行为指标。
绩效管理既是考人品,也是考行为;既是考结果,又是考过程;既是考现在,又是考未来。只是这样才是全面的绩效管理。
2.2 绩效管理指标定量及定性设计的思考
在绩效指标设定的过程中,还会存在是定性考核多一些还是定量考核多一些的问题。其实定量考核的本质是想减少人为的因素,减少评分人的主观性,让考核结果更客观。但人本身又是很复杂的,并非所有工作都可以用量化的数字来衡量其优劣,所以还需要有人的主观性的定性判断在里面,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平衡。
首先,定性和定量要依据岗位来定,比如对于销售经理来说,定量的结果指标就很关键,但对于一些服务性的岗位而言,更多的则是定性的行为指标;其次,考核结果跟薪酬挂钩的要尽最大可能的多用定量指标,在将考核结果应用于个人成长,提拔,晋升等方面时,则可以多考虑定性指标;最后,跟奖金挂钩的时候,定量的指标是面向过去的,但当面向未来提拔人才的,不会只看他一时一地的业绩,会更关注他未来可能会做什么,所以基于对人发展潜力和综合能力的定性考评指标就会占有较多的权重。这其实也是“德”和“绩”的平衡,定性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德”的方面考核得更多一些,定量评价主要考核业绩。薪酬的取得要靠业绩考核,其实也有运气,机遇的原因。但当我们在用人的时候,则首选品德更优秀的。在某种意义上,业绩决定薪酬,品德决定晋升。
2.3 个人指标优先,还是团队指标优先
在企业激励每个员工提升绩效的同时,有时会造成个人英雄主义,甚至导致员工内部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工作氛围不团结,不和谐,最终反而影响了团队甚至公司整体绩效的提升。那么,企业该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从“高绩效个人”转向“高绩效组织”呢?
一般多是强调只要个人完成指标,不管其他人做的怎么样,保证给个人的奖励,这样他才会心里很踏实地轻装上阵去冲锋,否则他会很担心别人把他的业绩拖累下来。当然,也要有相应的配套办法,保证那些团队业绩及个人业绩都好的人能得到更多。
其实在同一条价值链上,不同类型的岗位最终对团队绩效指标达成的相关度会有低有高。在这个时候做考核不能一刀切,向什么岗位倾斜要找一个平衡点,这可以在激励回报机制上做设计,如果一刀切反而会影响团队的业绩。
摘要:绩效管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但在实践中却成为最令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之一,也少见在这方面做得出色的案例,大部分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样的困境:尽管理论上绩效管理效用巨大,但在实践中却不得不面对绩效管理劳而无功的现实。本文从绩效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指标如何设计的角度,思考了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好绩效管理工作。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考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郝德芳李宝生.绩效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7.
[2]李蕾.人力资源管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7.
[3]刘兴阳.企业绩效管理.[J].人力资源,2009.9.
环境管理指标 篇11
一、美国州政府债务管理的指标体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各州政府都有相对独立的债务融资和发行制度,但是联邦政府和信用评级公司仍然通过较为统一的指标体系,对美国各州的债务负担、风险水平进行科学评价。
(一)债务负担
狭义上的州政府债务是指州政府发行一般责任债券,发行这类债券的州政府承诺将征收足够的税收,按时并全部偿还债务本息。广义上州政府债务除此以外,还包括州政府主要部门和机构发行的类似债券的票据。一般而言,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评级机构倾向于使用“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来评估各州的债务承受能力,包括州政府的税收和其他经营性资源担保的债务。美国各州和评级机构通过一些比率指标对州政府的债务与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源进行比较,其中债务本息占总收入比率是美国州政府使用最广泛的债务承受能力指标,其次是人均债务占个人收入总额比率、债务占应税财产价值百分比等指标。
(二)债务承受能力
一般而言,评估州政府的债务承受能力有两种方法,一是债务上限法,二是基准化法。前一种方法将一州的债务负担与预先设定的债务临界值进行比较,后一种方法将一州的债务负担与某一基准值比较。
1、债务上限法
采用债务上限法的州将新发行债券规模或债务余额予以锁定,或者采用债务负担比率的指标,规定州债务本息不能超过其总收入的一定比率。一般债务上限是以州宪法或法令形式公布的,或者是由各州债务承受能力委员会、州司库或其他负责监督州债务使用的州政府机构,通过制定不具法律约束的指导原则的方式予以明确。债务上限法从两方面增强了州政府承受债务的潜在能力:第一,它直接限定了一州的债务上限水平;第二,它通过市场化的评级机构评估,提高各州信用评级,从而降低借款成本,间接提高债务承受力。
美国州政府对债务负担比率设定不同债务上限。从表1可看出,大多数州以债务占个人收入比率表示的债务上限在2.5%到 6%之间不等,该比率在这一区间范围的评分为“中”和“中高”。与债务占个人收入比率指标相比,以债务本息占总支出比率表示的债务上限在各州差异较大,最低为5%,最高则达18.5%,但大部分州设定的上限均在5%到8%之间,评分同样为“中”或“中高”。同样,债务占州生产总值比率以及10年内债务分期偿还比率,也是债务上限评估的两个重要指标。与这种单一债务上限相比,有些州设定债务上限的区间变动范围,其他一些州则对债务上限设定一个目标值,同时再附加一个较高的上限值。这样的债务上限结构,使州政府在一定的财政约束范围内可针对资本项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2、基准化法
基准化法是州政府将其债务负担与某一基准值作比较,即与美国各州的平均值或中位数比较,或与一些具同等地位的州比较。通过这种债务负担的跨州比较,可以减少对债务承受能力判断的任意性。基准化法的比较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州债务承受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基准水平法通常依赖于评级公司或人口普查局的标准化债务统计数据,以避免各州在债务匡算标准的不一致。
然而,跨州的债务承受能力的比较也可能存在误差,其原因是:一是各州之间在州和更下一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分工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债务集中度较高的州,其州一级的债务水平通常较高;二是各州在基础设施的需求或偏好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各州的债务负担。通常,以牺牲公路、供水、供电系统或其他基础设施质量为代价的相对较低债务负担水平,反而会影响该州的经济竞争力。
当然,一些州政府会结合使用债务上限法和基准化法,它们在确定未来某一年份的债务限额时,通常会运用基准水平获得的信息作为参考。例如美国佛蒙特州所采用的两个债务上限就是根据全美信用评级为AAA的各州的债务负担平均数和中位值分别设定的,并且每年予以更新。
二、美国州以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
(一)美国州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自主性较高
美国州以下包括市县两级政府,其中市级政府在各州又采取不同的管辖形式,如市、镇、区和乡政府。截至2012年底,美国除州政府以外的各级地方政府合计达89055个。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州以下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各级地方政府都可征收某种税收和其他费用。其中,美国州政府的税收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2011年二者合计占其税收收入82.5%),而州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财产税(2011年占其全部税收收入的74.2%)。
2000年以来,美国州以下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占其一般收入的比例始终在60%左右,如果将州政府提供给地方教育资金从地方一般收入中扣除,该比例则增至80%,这保证了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相反,联邦政府对州一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占其一般收入接近1/3,而州以下地方政府直接从联邦政府获得的转移支付仅占其收入4%。各类数据表明,大多数美国州以下地方政府都依靠自有收入为其各种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资金。
(二)州以下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和债务承受能力
市场化的评级机构对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或有负债采取以下两种综合评价方法:一是债务本息占地方政府总开支百分比,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地方政府每年固定债务成本;二是净直接债务占地方政府总收入百分比,该指标旨在衡量总债务负担对地方政府收入状况的影响。如表2所示,若某县级政府债务本息占该县政府开支总额10%,净直接债务占总收入100%,根据标准普尔评分标准,它的债务和或有负债的初步评分结果为4(弱)。此外,标准普尔还制定了一些量化标准可对以上的初歩评分进行调整,以得出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和或有负债的最终评分结果。例如,凡是净债务占其市场价值百分比低于3%,或是债务本息偿还比例10年内超过65%。每项均上调1分;凡是利率风险有可能导致每年债务的还本付息额增加至少20%,或者净债务占其市场价值百分比超过10%的,每项均下调1分。endprint
三、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发行市政债券,为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大多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举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债权人。2014年5月,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然而,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多由省级政府以下的市县政府承担,而目前地方债券仅限于省级政府发行,且仅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因此,建议允许那些负责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县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直接发行市政建设债券,或者加大基础设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券发行规模,替代原来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
(二)将一般债务和或有债务同时作为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评估范围
债务承受能力评估首先应确定地方政府债务的涵盖范围。尽管美国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不含或有债务,然而,从我国情况看,由地方政府主要部门或公共机构发行的类似债券的票据或银行贷款,都构成省和市县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如果仅将地方债务狭义地理解为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可能导致或有债务增长失控。从审计署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或有债务在其债务总额中的占比已达近40%,其中省级政府的或有债务更高达65%以上。因此,在对我国地方债务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时,应把或有债务同时纳入地方总债务中,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更具完整性和透明性,从而使债务决策更为理性。
(三)选择多元化的债务负担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短期和长期债务
美国经验表明,债务本息占总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其短期债务,债务余额占个人收入比率用来衡量长期债务负担。我国地方债务管理,应选择多元化的债务负担比率来评估债务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各省和市县政府责任分工的明显差异,省级政府的债务负担也会有所不同,2013年6月末,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省级债务在省各级政府债务总额中的占比较高,相反,经济发达的地区则市县政府的债务占比较高。以山西省为例,其省级负债占比全国最高,达63.88%,但下属各级政府债务总额却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因此,设定债务负担比率,还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四)科学设定债券发行限额和债务余额规模
目前,中国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实行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限额控制,试点地区全年发行的债券总量及个量均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然而,在未来我国地方债务管理中,债务上限法和基准化法可同时作为我国地方债务限额的方法。随着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将债券发行的限额、债务规模的控制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承受能力挂起钩来,设计与当地政府债务负担比率相对应的债务上限或上限区间,定期地将债务负担与债务上限进行比较以测算其债务的吸收能力,并根据既定的债务上限对未来年份的新债发行和债务负担做出合理的规划。
(黄志龙,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endprint
三、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发行市政债券,为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大多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举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债权人。2014年5月,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然而,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多由省级政府以下的市县政府承担,而目前地方债券仅限于省级政府发行,且仅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因此,建议允许那些负责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县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直接发行市政建设债券,或者加大基础设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券发行规模,替代原来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
(二)将一般债务和或有债务同时作为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评估范围
债务承受能力评估首先应确定地方政府债务的涵盖范围。尽管美国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不含或有债务,然而,从我国情况看,由地方政府主要部门或公共机构发行的类似债券的票据或银行贷款,都构成省和市县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如果仅将地方债务狭义地理解为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可能导致或有债务增长失控。从审计署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或有债务在其债务总额中的占比已达近40%,其中省级政府的或有债务更高达65%以上。因此,在对我国地方债务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时,应把或有债务同时纳入地方总债务中,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更具完整性和透明性,从而使债务决策更为理性。
(三)选择多元化的债务负担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短期和长期债务
美国经验表明,债务本息占总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其短期债务,债务余额占个人收入比率用来衡量长期债务负担。我国地方债务管理,应选择多元化的债务负担比率来评估债务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各省和市县政府责任分工的明显差异,省级政府的债务负担也会有所不同,2013年6月末,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省级债务在省各级政府债务总额中的占比较高,相反,经济发达的地区则市县政府的债务占比较高。以山西省为例,其省级负债占比全国最高,达63.88%,但下属各级政府债务总额却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因此,设定债务负担比率,还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四)科学设定债券发行限额和债务余额规模
目前,中国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实行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限额控制,试点地区全年发行的债券总量及个量均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然而,在未来我国地方债务管理中,债务上限法和基准化法可同时作为我国地方债务限额的方法。随着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将债券发行的限额、债务规模的控制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承受能力挂起钩来,设计与当地政府债务负担比率相对应的债务上限或上限区间,定期地将债务负担与债务上限进行比较以测算其债务的吸收能力,并根据既定的债务上限对未来年份的新债发行和债务负担做出合理的规划。
(黄志龙,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endprint
三、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发行市政债券,为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大多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举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债权人。2014年5月,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然而,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多由省级政府以下的市县政府承担,而目前地方债券仅限于省级政府发行,且仅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因此,建议允许那些负责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县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直接发行市政建设债券,或者加大基础设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券发行规模,替代原来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
(二)将一般债务和或有债务同时作为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评估范围
债务承受能力评估首先应确定地方政府债务的涵盖范围。尽管美国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不含或有债务,然而,从我国情况看,由地方政府主要部门或公共机构发行的类似债券的票据或银行贷款,都构成省和市县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如果仅将地方债务狭义地理解为由税收支持的净债务,可能导致或有债务增长失控。从审计署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或有债务在其债务总额中的占比已达近40%,其中省级政府的或有债务更高达65%以上。因此,在对我国地方债务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时,应把或有债务同时纳入地方总债务中,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更具完整性和透明性,从而使债务决策更为理性。
(三)选择多元化的债务负担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短期和长期债务
美国经验表明,债务本息占总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其短期债务,债务余额占个人收入比率用来衡量长期债务负担。我国地方债务管理,应选择多元化的债务负担比率来评估债务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各省和市县政府责任分工的明显差异,省级政府的债务负担也会有所不同,2013年6月末,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省级债务在省各级政府债务总额中的占比较高,相反,经济发达的地区则市县政府的债务占比较高。以山西省为例,其省级负债占比全国最高,达63.88%,但下属各级政府债务总额却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因此,设定债务负担比率,还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四)科学设定债券发行限额和债务余额规模
目前,中国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实行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限额控制,试点地区全年发行的债券总量及个量均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然而,在未来我国地方债务管理中,债务上限法和基准化法可同时作为我国地方债务限额的方法。随着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将债券发行的限额、债务规模的控制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承受能力挂起钩来,设计与当地政府债务负担比率相对应的债务上限或上限区间,定期地将债务负担与债务上限进行比较以测算其债务的吸收能力,并根据既定的债务上限对未来年份的新债发行和债务负担做出合理的规划。
医院预算管理及指标体系解析 篇12
一、预算指标概述
预算指标,不仅会涵盖经济属性的指标,还会涵盖可被量化的管控指标。 依循这一系列的预设指标,展开真实的医院内管理。 设定的预算侧重点,要移转到面对预算的有序制约内。 机制构成了规制预算的主体根据,依循既定的机制,才可建构出综合属性很强的指标,来评判医院内含的多重管理事宜。
具体而言,可用的预算指标,含有年度层级和时段层级的指标、科室层次和全院层次的指标、评判收支和关联服务所用指标、管理类运转的真实成效指标等。 设定规划的管控路线, 来提升指标带有的落实能力。 各类别的医院,应分解出多层次内的这种指标。
例如:可分出表征着收入单元的标准、管控成本所用的标准等,设定关联的责任机制,以便落实严密性的奖惩类制度。 如要修整现有的那些指标,则应依循给定的修正程序,回避形式层次内的指标调和。
二、预算管控概述
医院内含的预算管理,是依循事业属性的医院内规划,来编制出特有年度内的精准财务收支。 这样的管理, 能设定出年度内含的收支规模、财务的总括构造、医院所采纳的各类别金额渠道等。 医院内含的预算,可折射出年度带有的多重事业进展态势,反射财务属性收支的概要状态。
医院内含的预算编制,应归属于宏观类别的规划层级。 目前,已设定出详尽性的预算规则。 医院内含的预算编制,可分出医院内收支两个总括类别。 财务类别的收入,含有医疗属性、药品及制剂属性、差额类补助属性的收入;财务类别的支出,含有本源性的工资、各类别福利类费用、卫生类材料购进所用经费、大中型设施的更替经费等。
三、现存的制约弊病
(一)欠缺必要认知
医院内的很多领导,没能认知到预算管理带有的中心价值。 他们会觉得:面对预算所构建的管理框架,应划归到财务属性的院内机构,单独由这样的机构所负责,而不必要添加多重的协同机制。 然而,院内的财务机构,在查验预算的真实状态时,惯常应付单一类别的预算工作。 这就限缩了预算成果的反射功能,影响到院内的规制程度。
(二)预算规制缺失
医院所用到的资金,可维护好稳固的经营类活动。 在关联性的院内经营中,预算规制,能影响所有类别的医院经营。 然而,旧有的医院内含预算规制,没能凸显出预算管理所带价值,也跟不上经营属性活动的延展速度。
各类别的医院,也不注重预算规制的预设。 在设定了预算规制后, 就予以放置, 没能搭建出后续时段内的监管机制。 预算工作所带的责任,无法配置到院内职员,职员也不会认知到后续制约的必然价值。 有时院内预设的预算规制机制,会更替得频繁,这也限缩了预算应当带有的规制意义。
四、可行的规制路径
(一)设定成套指标
要构造出适宜性的医院内预算,就应选取成套的规制性指标,当成体系的总括支撑。 只有成套性的预算指标,才能设定出同一性的院内依据,回避掉指标不吻合带来的弊病。 各类别的医院,要解析真实的院内财务状态,并依循国家既定的关联准则,来颁行契合性的预算指标。
应凸显管理带有的便捷性,明晰各类药物、购销多重物资、非治疗属性的经费等所有院内开销。 这样一来,院内所展开的多重财务活动, 就可依循成套的标准。
(二)选取约束手段
医院内含的多重部门,要依循预算,去设定管理路径。 在平日内的多样活动中,要把预设的预算表,看成环绕的中心。 选取适宜的约束办法,整合宏观类的管理与平日的细化经营。 执行预算的院内主体,要学会融汇医疗类的决策与年度带有的预算规划。
(三)整合规划环节
医院内含的预算规划,带有凸显的计划性。 经由预算,医院可设定出量化层级内的编制,并提升编制内含的体系性。 预算框架下的政策, 可组织适宜性的医院收支,协助医院测定精准的市场内变化态势。 整合规划所用的各类别环节,辨识出市场带有的医疗需求,提早去处理那些繁杂性很强的预算疑难。
对有必要整合的那些医疗资源,要预设关联的配置环节,以便发挥出最佳的那种预算内潜能。 这样的做法,可规避掉缺失侧重性医疗资源的弊病,为关键的那些环节,供应足量能源,维护好总括的运营成效。 在整合环节时,还应注重事中的管控及规制,随时明晰预算目标带有的漏洞,解析反馈得来的消息,矫正预算方向。
五、结束语
为促动医院管理的稳固进展,就应解析出管理内含的各类别弊病, 构造出针对属性的化解体系。 在预设的预算指标内,要着力提升预算管理者的认知,修补旧有的机制缺陷。 在设定了预算性方案后,应随时搭建监管及考量的平台,构造激励及制约的可用对策。 只有经由机制完善的路径,才能更新现存的预算指标。
摘要:近些年,伴随医疗体系的逐渐改造,医院所涵盖的管理体系,也更替了旧有的要求。总括的医院管理内,关联着财务的制约,构造出主体属性的约束成分,影响到总体制约水准。预算管理,又归属于财务制约的中心性路径,因此,应增添预算管理所带的力度。目前,医院内含的预算管理,还存留着一些弊病,有必要摸索适宜性的对策,来提升指标预设的精准性。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解析
参考文献
[1]戴斌.浅谈医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05)
[2]冯磊.医院预算管理理念与组织体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