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指标管理

2024-09-29

预警指标管理(通用10篇)

预警指标管理 篇1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资产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阐述我国地方高校资产管理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提出其评价原则, 设置其评价体系, 探讨进行综合评价的可行性,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实际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资产,模糊评价,风险预警

一、我国地方高校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 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 高校资产管理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 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 长期以来, 忽视财务分析, 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地方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由于高校资产管理缺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因此, 在地方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 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 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 或者是“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

目前, 地方高校资产统一领导存在两种极端, 一方面财经纪律不严、追求小集体利益削弱了统一领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领导的权力, 造成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问题。在校长负责制下, 地方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 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 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 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张皮, 在履行审批支出权力的同时, 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 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 这就与高校实际经济活动相背离, 不利于高校资产运行机制的建立。

第一, 地方高校资产管理风险预警系统是指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 是财务风险管理中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程序较高的管理活动。预警系统的设计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因地制宜的引入高校内部, 让高校管理者、师生共同承担风险责任, 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 高校资产风险预警体系是指标确定、信息搜集、风险分析、风险处理等部分有机的结合。而预警组织机构是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 其设置应相对独立于高校组织的整体控制, 该机构成员是兼职的, 应由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 高校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给予专门的指导。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 但不直接干涉高校的教学与管理过程, 只对高校最高管理者负责。资产管理风险预警系统中应有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风险控制和处理方面的职责规范和业绩奖惩, 有利于各方掌握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化解和处理的全过程, 以及风险责任履行情况, 通过责权利结合, 更好地激发师生参与风险管理。

第三, 建立地方高校资产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用以评价高校在资金运动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它必须满足资产风险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和高校这一特殊实体的具体要求, 在设置该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 是指指标的代表性及其体系的完整性, 要求指标不重复、不遗漏, 指标之间相互具有独立性, 又互为补充, 能基本检查和监测高校的资产风险的主要特点。二是总体性原则。高校应当将事业发展、基本建设和后勤资产服务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全面评价学校的资产管理风险状况。三是整体优化原则。由于资产管理风险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 所以不能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 而要从多方位建立资产评价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资产管理状况, 但指标又不能太多, 以免失去评价的重点。四是可比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就是要对高校资产管理风险状况进行评估, 而这种评估只有通过校与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相互比较, 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 必须考虑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和通用性, 即要求指标建立在统一的核算范围之内和相同基础上, 进行量化和比较。五是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既要从理论上注意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又要注意到它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所以,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 要保证指标体系所使用的全部数据均能由现有的资产管理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提供。六是动态完善原则。高校资产管理风险评价不是一项临时的突击性任务, 而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 考核评价的时间越长, 高校资产管理状况的趋势也就越能明显地反映出来, 因此, 要逐年修订指标, 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各高校的资产管理风险状况。

二、地方高校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建立高校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是高校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等学校“资产管理风险”的评价界限具有模糊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有部分指标很难用经典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故可以对高等学校资产管理风险状况的分析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

1、资金动用程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来说,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在100%以内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根据相关理论分析,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的安全限度为100%~120%以下, 即占用其他资金的程度不要超过20%。上述指标体系比较直观地反映高校资产管理风险大小和财务危机程度、有效地监控高等院校财务状况。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1) 现实支付能力C1= (年末现金存量+年末银行存款) ÷月平均支出。

(2) 潜在支付能力C2= (年末现金存量+年末银行存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交税金) ÷月平均支出。

(3)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C3= (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 ÷ (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存量) 。

(4) 非自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C4= (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交税金+年末应付票据+年末应付及暂借款+年末代管款项+未完项目收支差额) ÷ (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存量) 。

(5)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比重C5= (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 ÷ (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 。

2、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目前流行的确定指标权重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强制确定法。其中层次分析法在决策上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 而且计算也较简单, 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本文通过构造判断矩阵, 先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然后再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

Sattty认为, 若某个实际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 要问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当确切依据很不充分时, 就只有凭专家经验进行判断了。但是只要多个因素一起评估, 任何专家都可能很难说出一组确切的数据。然而若从所有因素中任取两个因素进行比较, 在行的专家一般都可用“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十分重要”、“极其重要”等定性语言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Sattty建议将这些定性语言量化, 并引入函数f (x、y) 表示对总体而言因素x比因素y的重要性程度。若f (x、y) >1说明x比y重要。若f (x、y) <1说明y比x重要。当f (x、y) =1时说明x与y同等重要。且约定f (y、x) =1/f (x、y) 。对给定的实际问题, 设X={x1, x2, …, xn}是全部因素的集。可请专家按表所列各项的意义对全部因素作两两之间的对比, 填写矩阵A= (aij) n×n, 其中aij=f (xi, xj) 并称A为判断矩阵,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的步骤如下。

显然判断矩阵具有下述性质:aij>0, aij=1/aji;aii=1。

(1) 构造判断矩阵。给出递阶层次的某一层元素, 则该层次的所有指标构成评价因素集U= (u1, u2, u3, ui) 。两两成对比较该层所有元素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程度的重要性, 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则判断矩阵的形式如表1所示。

1—9的标度方法是将思维判断数量化的一种好方法。首先, 在区分事物的差别时, 人们总是用相同、较强、强、很强、极端强的语言, 再进一步细分, 可以在相邻的两级中插入折衷的提法, 因此对于大多数决策判断来说1—9级的标度是适用的。其次,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 大多数人对不同事物在相同属性上差别的分辨能力在5—9级之间, 采用1—9的标度反映多数人的判断能力。最后, 当被比较的元素其属性处于不同的数量级, 一般需要将较高数量级的元素进一步分解, 这可以保证被比较元素在所考虑的属性上有同一个数量级或比较接近, 从而适用于表2的标度。当然根据问题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别的类型标度方法, 如0—1的标度等。

(2) 权重向量求解。各因素相对于评判对象的权重向量可以由矩阵A的任意一列归一化后予以取得, 比如取A的第一列归一化得权重向量:

单准则下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和法、根法、特征根方法、对数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等, 其中和法以其简单实用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下面简述一下和法的计算原理。

(3) 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并不要求判断矩阵具有传递性和一致性。即不要求aik×akj=aij成立。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的多样性决定的, 但判断矩阵既然是计算排序向量的基础, 那么要求判断矩阵有大体上的一致性是应该的。出现甲比乙极端重要, 乙比丙极端重要, 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的判断一般是违反常识的。一个混乱的经不起推敲的判断矩阵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 而且前述计算权重向量的算法是近似算法。当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过大时这种近似估计的可靠程度也就值得怀疑了。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其步骤如下:

第二, 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见表3。

第三, 计算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R:CR=CI/RI。

如果CR<0.1, 则此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有必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4) 权重的计算。在计算了各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以后, 即可从最上一级开始, 自上而下地求出各级指标关于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其计算过程如下:设U级有m个指标即U1、U2、…Um, 它们关于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分别为Wi= (Wl, W2, …Wm) , Ui级的下一级又有n个子指标Ui1, Ui2, …Uin。它们关于指标Ui的权重向量Wij= (wi1, wi2, …win) , 则子指标级的指标Uij对于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Kij为Kij=Wi×Wij (i=1, 2, …m;j=1, 2, …n) , 即某一级指标的组合权重是该指标的权重和相应准则层中指标权重的乘积值。

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现实生活中, 除了确定性现象、随机性不确定现象以外, 还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不确定现象, 而精确数学对这些模糊现象的描述和处理是无能为力的。1965年, 美国加州贝克莱大学教授查德提出了模糊集合论, 也常叫模糊数学。模糊数学在航空航天、模糊技术开发、统计分析等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第一, 建立因素集。我们把影响评价的因素构成的集合称为因素集。它是一个普通的集合。设因素集U={u1, u2…, un}, 其中u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 n为因素的个数。这些因素, 通常都具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第二, 建立权重集。一般来说, 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对重要的因素要特别看重, 对不太重要的因素虽然应当考虑, 但不必十分看重。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对每个因素ui应赋以一定的权重ai, 要求满足归一化条件:, 建立起对应的权重集A= (a1, a2, …an) 。

第三, 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用V表示:V={v1, v2…, vm}, 其中vj代表第j个评价结果, m为总的评价结果数。

第四, 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 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V的隶属程度, 称为单因素模糊评价, 设取因素集U中的第i个因素ui进行评价, 对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度为rij, 则对ui的单因素评价可得到模糊集Ri:Ri={ri1, ri2, …, rim}

对所有单因素都分别进行评价后, 即可得矩阵:

第五,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单因素模糊评价仅反映一个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 这是不够完全的。我们的目的在于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 得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 这就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表为B=A×R。

(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前面介绍的一级模糊综合证券是模糊综合评判的初始模型。而当评价的对象很复杂、考虑的因素很多, 或各因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时, 权重很难分配, 即使分配下来, 每个因素的权重会很小, 失去了权重的意义, 这样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便不能适应, 必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

第一, 确定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U, U={U1, U2, …Um}:且UK={U1K, U2K, …UnK} (k=1, 2, …m) , 式中UK为影响评判对象的母因素;UiK (i=1, 2, …n) 为母因素UK的子因素, 习惯称为评判因素。

第二, 给出综合评判的等级集V, V={V1, V2…Vp}, 式中Vi为事先确定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等级评语, 适用于各评判因素。

第三, 进行单因素评判, 求得单因素评判矩阵Rk, Rk={rkij}n×p k= (1, 2, …m) , 其中rkij表示第i个子因素属于第j个评判等级的程度。Rkij∈[0, 1]。因此, 对集合中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模糊评判 (也是V上的模糊子集) 的一般表达式为:Rik={rki1, rki2, rkip}。如果对集合UK中的每一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 即可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RK。对单因素评判矩阵可用专家评分法、隶属函数法或其他管理数学方法获得。

第四, 建立评判模型, 求出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集BK, BK=AK×RK, 其中AK= (a1k, a2k, …ank) 是各评判因素的权重分配, 它表示各个评判因素对于评判等级的重要程度。aik为集合UK中第i个子因素UiK所对应的权重。, 且是等级集V上的一个模糊集, 又可称为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集。BK={b1k, b2k, bik…bpk}。

第五, 进行一级评判。上面所得到的评判结果BK={b1k, b2k, bik…bpk}是一个向量, 一般要求, 否则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它表明了因素UK属于第j个评判等级Vj= (1, 2…p) 的程度, 即UK对Vj的隶属度。

第六, 进行二级评判。同上述步骤 (1) 至 (5) , 以U={U1, U2…Um}为因素集, V={V1, V2…Vp}为评判集, 设UK的权重为AK, 评判矩阵为:

于是, 关于U的二级综合评判为:C=A×B, 最后经归一化处理可得C= (C1, C2, …, Cp) , Cj表示评判对象属于第j个评判等级的程度, 这样就得到了评判对象属于预先设定的各个等级的程度。

此外, 在资产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中, 还需要高校管理当局参与风险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是全员参与的, 包括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分析判断, 以及诊断高校潜在的资产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危机的专家系统。同时, 高校内部人员与聘请的管理咨询专家组成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定期开展财务诊断, 及时进行资产风险处理。

参考文献

[1]张家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 (6) .

[2]梁丽娟、肖文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商场现代化·商业研究, 2005 (6) .

[3]谭宏、宁宣熙: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8) .

[4]李烘兴:模糊数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

[5]彭祖赠、孙韫玉:模糊 (Fuzzy) 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预警指标管理 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早期预警指标;影响因素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此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6.71万亿元,高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何在危机爆发之前向人们传递预警信号从而最大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就需要构建有效的地方债务危机的早期预警体系,其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是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础内容,是预警信号发出的初始环节。

一、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基础性问题:第一,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第二,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影响因素。

在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方面,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解释。欧洲某些国家公共债务的定义包括公共实体可能涉及的所有以追索权为基础的直接债务;一些评级机构在使用政府债务概念时还使用“税收支持型”债务的概念,任何主要依靠预算或者最近一直依靠预算的政府企业和单位所涉及的债务都包含在这一概念框架中(柯健,2009)。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6号),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即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等单位举借,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第二类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即由非财政资金偿还,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地方政府要承担连带责任;第三类是其他相关债务,即由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自行举借用于公益性项目,以单位或项目自身收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既未提供担保,也不负有任何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给予一定救助。对于第三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是否偿债的主动权,因此,本文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债务。

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不会破产,所以,本文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定义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即地方政府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支、货币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水平产生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是否发生债务违约取决于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和依靠外部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取决于财政收支差额、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因素;外部偿债能力取决于银行贷款展期、债券发行规模等因素。

二、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上文中对地方债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和外部偿债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一)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

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规模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类。规模性指标主要衡量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构性指标主要衡量不同类型的政府债务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比重。

1. 规模性指标

规模性指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显示了与当地经济规模相比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该比率越高表示负债率越大。根据地方政府能够对经济施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不同,該指标一般在10%~50%之间。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显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债务所需的时间,该比率越高表示债务规模越大,需要偿还的时间越长。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可能完全用于偿还债务,因此,该指标可以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盈余代替。

第三,在我国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刘立新,陈鹏科,2011),而且,2011年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指出,部分地方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因此,利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这一指标衡量地方政府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

2. 结构性指标

地方政府债务即使规模较小,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结构性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期限结构指标和种类结构指标。

期限结构指标是指短期债务比例,即在当年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一年和一年以下期限的债务所占的比重,该比例越高,表示短期债务越高,地方政府的短期还款压力越大。而且,可以用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利用本年的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对债务本金和利息进行偿付。

种类结构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例。对于第一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直接的、硬性的偿债责任,第一类债务余额/总债务余额反映政府必须履行的偿债义务;对于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地方政府承担连带责任,偿债责任的弹性较强。一般而言,第一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小,第二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大

(二)地方政府外部偿债能力指标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债务偿还,地方政府也可以依靠外在力量履行偿债责任,主要包括体现地方政府广义清偿能力的能动性指标。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财政盈余偿还债务时,也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获取新的资金。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展期以及新增贷款进行资金融通,也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获得新的融资。因此,利用当年还本付息额/新增贷款以及当年还本付息额/债券发行规模衡量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偿债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一般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显性或隐性担保,当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时,中央政府会利用自己的资金以及特有的公共地位对地方政府进行融资。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否发生以及是否迅速蔓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资金实力以及对地方政府的融资速度、融资方式。

三、小结

构建有效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是构建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础。从地方政府的自身偿债能力和外部偿债能力出发,构建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性指标、结构性指标以及能动性指标的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蕴含的风险,在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即将发生之时,发挥信号传递功能。参考文献:[1]刘立新,陈鹏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银行家,2011(7):15-16.[2]柯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与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研究,财税纵横,2009(6): 69-71.

预警指标管理 篇3

“预”为预先, “警”为警报。而所谓“矿井通防灾害预警”即指通防管理的主体根据矿井通防灾害事故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以及数据, 通过逻辑推理方法, 运用科学预测的技术, 对矿井开采过程中通防危险事件出现的约束条件、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做出科学的推理与判断, 同时发出对应的、明确的警示信号, 使井上、井下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危险发展的实时状态提前了解, 可以及时的采取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手段, 消除或防止危险进一步发展出现通防灾害事故的状况。

2 通防灾害预警机制

通防灾害预警机制 (Early-Warning Mechanism) 是指能够准确、灵敏的昭示矿井开采过程中发生的通防灾害危险前兆, 在此基础上能够及时向工作人员提供危险警示的机制、制度、对策措施、信息网络等的总和。一个高效的预警机制是良好预警的关键所在。通防灾害的危机预警是井巷中危机管理过程的首要阶段, 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地预防控制以及避免发生各类通防灾害事故[1]。

矿井通防灾害预警机制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 分别为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以及危险警报。信息收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井巷内可能引发通防灾害的危险源和井下突发危险事件征兆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 然后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送至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将这些情报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对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判别分析以得出有效信息, 并将有效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运算转化为与之对应的指针等级。最后, 将所得出的指针等级信息传入危险警报系统, 危险警报系统本身已设定了矿井内各项危险事件引发通防灾害的预警临界点, 这样将所得指针等级信息与预警临界点进行比对, 一旦超出临界点, 即对该突发危险事件发出预警, 即根据危险等级做出明智判断且将警报传递给相应安管部门以制定应对措施[2]。

3 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3.1 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概念

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是由不小于两个的特定灾害预警指针组合构成的, 该指标体系能够表示矿井通防系统一般的发展趋势。这样多种灾害预警指针以及采集数据综合起来, 就可以详细描绘出矿井通防系统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我们之所以要由指针体系来判别灾害特征, 其目的就在于寻找到一组既能全面反映系统各方面要求又具有显着代表意义的通防灾害特征, 并且通过所获取的多种指针相组合对整个矿井通防系统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使相关人员确切的认知、了解。

3.2 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特点

1) 以达到预警为目的。构建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必须为达到灾害预警的目的而服务。矿井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其目的就是以该指标体系为标准, 通过收集瓦斯浓度、煤层温度、围岩压力等情报信息, 对通防危险事件的预警等级加以评析, 对通防危险事件做到四早:监控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早, 最终提高矿井安全部门相关处理机构的应急能力水平。

2) 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矿井通防灾害指针体系的结构以及框架要有一定的指导理论。矿井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矿井通防灾害灾变机制的相关研究理论为指导[3]。

3) 以系统层次为构建顺序。矿井通防灾害指标体系中的各项通防危险指标不是分散性的随机罗列, 而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布, 构建一个有层次的矿井通防灾害指标体系。

3.3 矿井通防灾害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1) 有系统有层次。以特定的评价目标核心, 选择的各项指针要既全面又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矿井通防灾害指标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 根据高层次危险指标的综合结果可以更直观的得出该部分的危险评价等级[4]。

2) 既全面又代表。矿井通防灾害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各项危险指标要具有全面性, 需要全面反映矿井通防危险事件发生及发展的整个过程, 这些危险指标能够从多种角度映像出矿井通防危险事件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征。

3) 既定性又定量。矿井通防灾害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危险指标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指标:主观方面的指标和客观方面的指标, 所有获得的危险指标要尽量做到可以量化易于操作。

4) 既静态又动态。矿井通防危险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静态的、稳定的环境, 对于正处于萌芽阶段的矿井通防危险事件, 它的发展、演化的趋势则是动态的。因此, 所构建的通防危险指针体系必须由静态性指针与动态性指针两者共同组合成就。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运行中的整个预警机制体系, 对信息的收集工作, 对收集的情报信息进行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使之成为最终的预警等级是其中的关键。所以要预警机制有效的运作起来必须构建与特定目的相适应的评价模型和指针体系, 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信息情报的采集, 并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得到全面确切的预警结果。

摘要:矿井安全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矿井通风一直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文章对矿井通防灾害预警机制及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预警体系的特点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为指导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标准。

关键词:矿井通防,预警机制,预警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许振.煤矿通防灾害预警预控技术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顾海兵.宏观经济预警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7 (4) :1-4.

[3]刘年平.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预警指标管理 篇4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以国家为后盾,人们对银行体系有高度信心,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达20%以上.仍有相当大的承受力。居民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的60%以上,居民储蓄率相当高,由于这两大因素,使我国的金融风险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高效的审计预警系统对金融风险加以防范。金融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是指研究金融风险的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审计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群。一套高效灵敏的金融风险审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从宏观上审计监测金融风险,在把握国际经济总体状态下,关注国内外经济交往,国内经济运行势头,以及货币信贷政策的变动情况。在微观上应着重抓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监测预警。在建立金融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规范性。即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便于国际间的比较、交流。(2)综合性。即要求所设计的监测预警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复杂金融风险的程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灵敏性。即要求所设计的指标能准确的从指标细微变动中能直接反映瞬息万变的金融风险的发展变化,具有高度的灵敏性。(4)系统性。金融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群组成的。(5)可操作性。所选指标要简明适用,要有确切的数据来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内容上具有可比性,便于审计对金融风险的监测,易于实施与度量。(6)时效性。所选指标,有关部门能及时统计计算出来,不可与报告期时差太大,以免使决策失去有利时机。

二、金融安全(风险)审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所谓金融风险预警,是指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由各种反映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循环系统中的总枢纽,一旦发生危机,必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强烈冲击,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安全(风险)审计预警机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金融安全(风险)审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八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系统。

(一)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

货币流通中,可能会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货币供给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虽然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统一,这种风险的损失会相互抵消一部分,但对存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货币风险将会严重减少其部分本金。同时,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将会萎缩。因此,货币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建立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它主要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增长率之比。这组指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不仅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宏观低效率。若货币供应量M2相对于GDP的比例提高,则可能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也可能是金融风险增长的先兆。因为M2过快增长一方面意味着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如我国近几年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一旦社会信用中的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可能引起整个银行系统信用的崩溃和秩序的紊乱。如果M2的增长大大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则会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可能导致资金外流,国际储备减少,最终诱发对货币投机性的冲击。

(二)反映资本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

资本是每一个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存在的基础,无本经营通常是不能被接受的。资本的缺乏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银行更是如此。虽然银行的经营主要依靠负债,但资本是获取资金的保证。资本的充足率状况不仅可以体现银行的信用程度,维持公众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防范商业银行可能遇到的金融风险,冲减商业银行经营中所产生的风险损失。鉴于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资本风险预警应位居重要地位。它包括四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户贷款余额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属于安全性的综合指标,是重中之重。它们既反映财务基础,又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比值越大,则资本的安全性越高。政府审计应对其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数额予以高度重视,核心资本不足或连续的资本亏损都可能致使该银行终止经营。按目前的规定,这两项指标应分别大于8%和4%。贷款的集中程度(即后两项指标)是反映贷款投放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其比值越大,说明银行资金贷款越集中,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对任何一家企业的贷款或某一行业的贷款过于集中,都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若风险量分散于许多个客户身上,则商业银行资本运营的安全性会大大提高。

(三)反映信贷收支状况的指标体系

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金运行和运作状况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若负债远远大于资产,且无良好的投资环境,资金会积存在商业银行内无法生利,从而影响其经营效益和资产生息速度,不利于参与竞争;若资产远远大于负债,则保留于银行内的资金会减少,影响它应付提款尤其是短期流动资金提款的能力。因此,在审计和监测商业银行风险时应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它由五个指标组成:资产流动性比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短期资金贷款比例、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

这组指标体系审计监测的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负债状况和资产状况,其中,信贷资金的资产状况又可分为贷款总量指标和贷款结构指标。它们主要为衡量商业银行调控能力的大小及增减变化提供依据。资产流动性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对监督和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状况,考核银行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储备以防范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进行审计监控和预测,不仅要对其存贷款的流动性及总量增长水平加以监测,还要对其贷款结构进行监测和调节。其中首要的是对居民储蓄的增长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各种储蓄率实际上反映了投资和消费(或者从另一方面说是储蓄和消费)是否保持了合理的平衡。若储蓄量过大,储蓄增长率过高,势必会影响消费。在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这些资金积压于银行体系中,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及经济形势的稳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四)反映国际业务状况的指标体系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商业银行体系的国际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原来没有外汇资金的银行开始办理外汇业务。这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国际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从实际操作来看,其风险十分广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当、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交易过程中的舞弊乃至各种细小的通讯技术故障等都可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国际收支、外债规模等的变动都会对其国际业务有所影响,继而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国际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包括: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之比、负债率、偿债率、最后清偿率、外汇余额存贷比例、外汇短期及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外汇借入资金比例、外汇借出资金比例、外汇不良贷款比例。

它们分别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国际业务所面临的宏观金融环境(前五项指标)及体现的具体业务状况(后五项指标),为审计监测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预警工具。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若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占GDP比重过大,说明该国出口不畅,进口过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对国外资本流入依赖性较强,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第二和第三项指标反映了一国的负债状况。其中,第二项指标反映外债结构,是衡量一国资本流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其数值越大,表明目前的还债压力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极易引起债务危机。负债率的高低说明了一国经济在总体上对外债的负担能力,由于外债的还本付息总是要靠提高国内资金积累和控制消费的增长速度来扩大出口以保证支付,因此负债率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负债率过高,势必需要强制压缩消费,提高资金积累率,会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国际公认的负债率的警戒线为50%。偿债率和最后清偿率可用来考察资本项目对外支付的潜在要求,其中短期外债占国际储备的临界值为50%。

后五项指标是商业银行在操作具体的国际业务时所需掌握的风险指标。其中,外汇余额存贷比例指商业银行外汇资金运用占其外汇资金来源的比重,它和外汇短期及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一起反映了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前者比重越大,且后者比重越小,说明外汇资金流动性越大。由于国际形势、贷款人或机构所在国家政治局势发生变动或贷款者经营不善,不能如期履约偿付贷款,便形成了外汇不良贷款风险,其风险来源大于国内不良贷款的风险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国际贷款业务时须审慎考察贷款者的信誉、偿债能力及其所在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状况,尽可能规避这类风险。

(五)反映利率风险的指标体系

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变化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收入或资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进入风险管理的时代,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市场利率的波动,不仅会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证券的资本损失,还会对商业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利率的上升(或下降)迫使商业银行在出售(或购入)资产时产生巨大资本损失。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证券行市趋于下跌,那么所持现金的机会成本将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贷款原定利率如果较低,银行就会蒙受损失,存款资金也可能开始流失;相反,当利率下降时,证券价格上涨,资产购入成本加大,也会存在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或资产)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则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盈利。具体审计监测指标有实际利率、利率风险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微观角度讲,它对于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等有直接影响;从宏观角度讲,它是资金的供求、物价水平的升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汇率及资本的国际流动的重要经济杠杆。所以,利率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最灵敏的指示器。通过对由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推导出的实际利率的监测可以预知债权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率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所承担的风险,它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若该比率等于l,说明银行收益不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若该比率大于l,说明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减少,表现的是负缺口资金;反之,银行收益则增加,表现的是正缺口资金;若该比率小于1,说明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增加;反之,则减少。

(六)反映债券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债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但同任何金融资产一样,债券也存在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债券市场越捉摸不定,它们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在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转轨时期,债券市场的发展面临考验。而且,证券在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持有证券者若预测到企业经营利润下降,证券价格则看跌;若预测到企业经营利润上升,证券价格则看涨。通过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升降,可以预测企业经济活动和利润水平。债券市场风险是由于债券价格、购买力、再投资收益率等的变化而使商业银行资产或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可由债务收益率的标准差、风险系数等指标衡量。这些指标反映了债券市场的总风险、持续期风险和收益再投资风险。其中,持续期是价格波动的最初指标,而基于最终收益率的波动计算而得出系数,可较好地反映债券收益再投资的风险。

(七)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若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准备来随时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贷款需求,会引发挤兑风潮或使银行信誉丧失。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是各种风险损失发生后的最终表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大体上直接来源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且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活期(短期)负债部分。此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不健全,从事违规交易导致资产损失又无力弥补,从而削减或失去清偿能力,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建立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运行状况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有:流动性风险比率、余额存贷比例、库存现金比例、拆入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比例、借入资金比例、备付金比率、总偿付能力。

流动性风险比率是从总体上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该比率越大越好。其他指标则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健全的流动性管理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流动性集中控制、在备选方案下对净融资需要的分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应急计划。银行应通过资产、负债双管齐下,即通过对负债的管理增强存款的稳定性,减少流动性需求;通过对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来适时地满足流动性需求。银行还应该做到融资的多样化——不管是对资金的来源还是在确定负债的到期日长短上。总之,银行应保留充足的流动性资产。

(八)反映经营风险的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高风险行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出现漏洞或管理者及员工的不当或犯罪行为等主客观因素致使银行经营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处选取的这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及损失状况及其损益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负债成本率、应收利息率、贷款收息率、资产利润率、损益指标完成率。

前两项指标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第三到第五项指标反映其收益及损失状况,第六项指标则反映了损益指标的完成情况,它们互相配合,可监测各商业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和结果。存款年平均成本率及负债成本率的比率越小,说明银行的经营成本越低,相应的收益率就会较高;反之,则表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成本较高。应收利息率和贷款收息率反映了银行应收未收和实收利息的状况。因到期应收未收的利息有可能形成利息损失,造成银行赔息风险,因此收息率的大小就比较重要。第四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越好,回收率越高,遭受损失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资产利润率和资产损失额(率)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分别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盈利或亏损的程度。资产利润率是一项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情况的重要指标,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损益指标完成率是对银行整个会计期间经营结果考察的总指标。

当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中某一项指标偏离正常水平,超过警戒值时,就把它当作金融风险将在某一特定期间发出的预警信号。在预警期内,达到警戒值的指标越多,发生风险的概率就越大。其方法是:首先确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所列指标的权数大小,然后将各个预警指标所对应的预警值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发生风险的概率,该比率越大,表明金融风险越大。

课题组成员:冯均科李健侯兴国曹广明

预警指标管理 篇5

1 房地产市场预警的基本理论

1.1 经济波动理论

各国的经济增长历程表明, 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伴生现象[1]。在市场内在规律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宏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波浪式前进。且这种波动常以周期的形式呈现, 这种周期现象是预警实现的基础和经济预警的目的所在。

经过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研究发现, 同宏观经济一样, 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波峰和波谷相互交替的周期波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复苏 (recovery) 、扩张 (expansion) 、收缩 (contraction) 、衰退 (recession) [2]。

1.2 监测预警理论

经济监测预警是在经济波动理论的基础上, 对经济的波动变化进行预报、监督、度量和评价, 以此来判断经济运行的平稳度和发展态势。其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经济所处的阶段, 并对该阶段经济的特征进行预判。通过当前市场所呈现的信息, 如周期波动的幅度、长度等, 结合历史记录, 来判断当前市场运行状态是否过热、过冷, 是否出现异常。

2 房地产市场预警指标体系

房地产市场预警指标和体系是构建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的基础, 保证各指标参数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实现预警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近年来, 就如何确定房地产市场预警的关键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叶艳兵、丁烈云 (2001) 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以及“第一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探析了如何建立切合房地产市场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彭翎 (2002) 的研究将代表性指标进行了分类, 依据各指标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程度关系, 将其细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此后, 杨佃辉、陈轶 (2006) 在原有的22个房地产指标数据库的基础上, 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 建立了一套全新筛选出的预警指标体系, 包含15个指标, 并利用它对上海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扩散指数预警实证分析。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客观度量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状况。

李崇明、丁烈云 (2005) 介绍了一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系统核与核度理论来选取预警指标的新方法, 该方法可以有效的选择出能够反映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少数几个指标。张振勇 (2011) 考虑到指标的敏感度且可操作性, 又能体现出区域性和时效性, 选择了五个指标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统计指标: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租金收入比、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商品房空置率。

以上指标体系选择过程中均无法将主观因素撇除。师应来、王平 (2011) 在对常用的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选择方法及筛选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房地产预警指标选择方法, 先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初次选择, 然后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再次选择。

3 房地产预警方法

对于预警方法的研究, 各学者也存在不同的研究思路。构建房地产预警系统旨在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客观的评判和预测, 并对可能出现的警情寻求可行的调控政策。其一般步骤为: (1) 分析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 (2) 通过计量分析, 确定各预警因素的界限和权重; (3) 选择合适的警度预报方法。

赵黎明、贾永飞 (1999) 将统计预警方法作为系统设计的基础, 采用时差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筛选出警兆指标, 确定预警界限, 用模糊评价法进行警情预报, 开辟了房地产经济分析的系统化和定量化方向, 并实现了房地产预警的计算机处理。

胡健颖、苏良军 (2006) 选择了1995年1月到2005年8月的11个变量的128个观测值为基础, 结合计量经济学模型和6σ方法, 建立北京市房地产价格月度增长率的有效控制图, 预测模型为提前1个月的预测模型。

刘亚臣、孙小丹 (2009) 运用统计学中的3σ原理及控制图原理, 对房地产预警系统中的预警界限进行了研究, 能够准确地对沈阳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发出预报和警告, 有效性、实用性强。齐锡晶、赵亮 (2010) 选取1998—2008年预警指标数据, 凭借人工神经网络 (BP模型) , 将前9年数据作为训练样本, 后2年作为检测样本, 其网络仿真精度和可信度较高。

另外, 崔啸 (2011) 、张彦峰 (2013) 分别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和TOPSIS算法应用到房地产预警系统中, 通过实证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 取得了合理的结果。

4 研究述评

关于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适用性不强。如时差相关分析法和K-L信息量发, 要求用于指标筛选的信息量巨大,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时间无法满足。

(2) 指标体系不全面。采用聚类分析法或者主成分分析发筛选指标时, 有可能造成某些类指标非常集中而某一类指标却没有入选的情况。

(3) 区域差异性无法体现。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受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其他因素, 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 不能单纯的套用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指标体系。

(4) 缺乏政策调控模拟实验。现阶段的预警方法停留在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评判和推测, 缺乏市场预警后调控政策的模拟实验。在这方面, 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有很大优势, 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针对以上问题, 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采用主客观相结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预警指标体系;其次, 实现预警方法的计算机化, 达到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参照预警结果, 及时做出合理的政策调控, 并实现政策的模拟实验, 增强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刚.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9) .

[2]邹坦, 温俊.基于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的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J].科技广场, 2008 (4) :6-7.

[3]王盛, 翟青.上海房地产市场预警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137-140.

[4]刘亚臣, 孙小丹.基于控制图原理的沈阳市房地产预警系统预警界限的确定[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5) :115-117.

[5]师应来, 王平.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及综合预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 2011 (11) :17-19.

[6]梅洪亮, 夏恩君.不确定性下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思考[J].中国市场, 2010 (1) .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改进研究 篇6

关键词:财务危机,危机预警,指标改进

深入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甚至可以说预警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表现在是否可阻止财务危机, 在财务危机爆发的前都会有先兆, 这些先兆的表现成为财务危机预警的重要参考指标, 因为财务危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矛盾一步步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 因此密切关注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判断防止企业财务危机的反生, 企业在财务危机的旋涡中是否能够保身, 就要着重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择改进措施。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含义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出现很显然的无力去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困难和危机状况。它通常是由两种方法来确定, 首先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 企业破产是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标准, 而且这把标尺是最准确, 而且是最极端的标准。其次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者退市作为标准。企业生存与危机是由财务危机直接导致的, 所以要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监测和预防, 尽早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改进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在出现很显然的无力去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困难和危机状况时的应对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 运营活动和业资金循环活动是最重要的, 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最关键的环节。只有将预警重点放到这两方面, 才能更有效的将危机预警成为好企业财务危机大门的金钥匙。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链就是企业的命根子, 如果资金链出现断裂将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等严重的后果, 要随时对资金的循环情况进行监控, 把好企业的命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筹资、投资、运营都是需要有大型资金在支持的, 然而随着现代企业的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 在这三项活动中往往伴随着未知的风险。筹资活动预警分为筹资结构、短期支付能力和长期偿债风险, 将投资活动预警分为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两个方面, 在投资结构中要决定投入多少资金而投资能力却考虑的是收益是多少, 投资结构决定着投资能力, 投资能力又可以反向影响投资结构, 将运营活动预警分为资产质量、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质量和现金流量4个方面。根据不同情形下各种活动是否有现金流作为保障来进行预警检测, 做到认真分析得出是否会给财务带来危机的结论, 不断完善和补充现金流。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改进及预警模型的建立

第一, 筹资预警指标的改进意见。对于筹资预警指标来说资产负债率可以很好反映其状况, 所以通常选取资产负债率来对筹资进行预警;可以通过增加流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来对企业短期支付能力预警。最后也可以增加带息负债比率来进行未来偿债风险的警情预测, 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偿债能力。

第二, 投资预警指标的改进意见。对于企业投资方面的警情一般由担保率和投资比率两个指标体现, 对外担保率反映的是企业为了降低被担保对象的风险将自身资产作抵押, 但却不一定会从中获利, 他解决的是表外的投资预警问题。而投资比率解决的是表内的投资预警问题。第三, 运营预警指标的改进意见。首先, 企业中的固定资产的比率和流动资产的比率是对企业资产质量的保证, 一般来说企业的变现越强足以证明企业有很好的资产保障。相反而言, 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比率越大, 变现的比率下降, 说明该企业的资产存在着警情。而固定资产的比率平衡, 变现的能力的上升, 说明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很大, 并不存在着警情。一般固定资产的比率和变现的比率是相对于平衡的, 但是也没有统一的计算方式来权衡, 很难使现金的比率与其固定资产的比率算出平均值。本文用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来权衡企业资产质量的预警指标。其次, 在资产运营的预警指标, 最具代表的就是总资产的收益率和净资产的收益率, 一般是净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的核心预警, 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上销售率和报利率, 销售率的增长是企业被用于发展目标的预警指标, 而本文是判断企业的程长性与波动性是否能成为企业盈利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才能反映企业盈利的预警指标。最后, 在净利润的结构中, 产品销售的毛利率是最重要的核心, 它是对净利润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而现金流量是为企业的运营做重要的运营预警, 所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金流量的指标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第四,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企业的风险有主要和次要的, 如重新建立预警指标模式, 在整个企业预警指标模式中, 会针对各种各样的风险预警指标的分量也是大不相同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企业都用最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对各种预警指标在整个预警模式的体系中所占的分量进行权衡, 有一种最科学也最客观的方法来分析各个风险在企业预警中占的比例, 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层次分析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对现有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进行改进, 弥补预警系统中的不足,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太成熟且数据来源不足致使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研究还有待提高, 在预警方面要增加数据来源, 提高数据的可操作性, 进而为提高预警指标做保证。公司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财务危机防范意识, 建设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加大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 防止出现决策失误, 要努力识别出潜在的困境和隐患危机, 及时收集信息, 使得公司时刻处于一个良好的动态循环中。

参考文献

[l]罗晓光, 刘飞虎.基于Logistic回归法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1 (11) .

[2]朱清香, 刘佳, 冷冬署.河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27) :93-95.

[3]甘敬义.基于BP-Adaboost和Logistic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南昌:江学位论文) , 2012.

[4]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 1999 (4) 3:1-38.

[5]孔丽娜, 韩兆洲.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筛选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5) 1:14-115.

略论大坝安全风险和预警指标 篇7

一、关于风险分析

风险是对危险的一种度量, 指某一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风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 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使人类活动和决策具有一定风险。大坝安全预警系统是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的一种防护措施。

在防洪系统的风险分析中, “作用”与“抗力”是两个抽象化的概念, 它能使大坝产生内力、位移甚至破坏或失事的动力。在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内设计预先确定的结构的各种施工和使用条件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的可靠度。结构的某部分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种功能要求时称为结构的极限状态。结构的极限状态一般可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逐渐破坏极限状态。风险指系统在规定的工作条件和预定的时间内, 发生故障的概率及由此产生的后果。系统的单项风险率指对应于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失事风险。系统的总风险则为由各种形式、每一危害程度失事风险综合而成的系统整体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建立风险模型, 可以确定风险的计算方法, 以此确定合理的功能函数, 建立极限状态方程。极限状态方程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 它的建立须考虑风险属体所处环境的本构关系以及极限状态判断准则。随机风险分析适合于极大规模、复杂问题, 它常用方法包括重现期法、直接积分法、Moni-e Carlo法、FPI算法、可靠指标、统计矩法、随机有限元法。

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风险分析又称风险衡量, 是对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 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决策, 在风险分析基础上采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做出风险处理与决策, 风险分析的动态性特征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才能期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风险辨识, 其目的是减少项目的结构不确定性。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种类后, 对风险进行一定的分类, 为了有效地预测风险、控制风险, 对不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防范措施, 必须进行风险估计以确定风险程度, 才能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风险识别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层次分解方法、专家调查方法和幕景分析方法。

要建立一种既可充分考虑各种风险目标, 风险评价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是根据风险估计得出的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后果, 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衡量风险的程度, 用某一指标来决定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风险的程度。风险的测度是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正确地判断风险的大小是风险分析中的关键问题, 只有在劣于期望目标的事件出现时才构成风险。风险管理技术分为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技术, 要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风险处理, 然后选择风险管理技术, 达到风险分析的实现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 做了风险估计及评价后, 要进行风险决策, 它是是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常用的风险决策方法有:期望值法、极小化风险率法、极大化希望水平法、均值方差两目标法、多目标、决策树法、机会损失法、风险型决策方法等。

土石坝以其显著的经济性和对地质条件良好的适应性成为世界坝工建设中发展最快的坝型, 是各个国家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坝型, 土石坝的造价比混凝土坝低, 但其风险却比混凝土坝的风险大。土石坝发生溃坝失事可能是洪水过大导致漫顶或是人为破坏等, 风险识别的理论与方法多是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土石坝的物理特征以及工程运行实际统计, 影响土石坝失事的因素都有其自身的不确定性, 失事主要原因是未能准确把握坝体材料的物理特征, 土石坝坝体发生渗透破坏, 水位因素, 地震力的作用引起坝体或坝基的破坏等, 其筑坝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也是关键性因素。

二、构建大坝安全预警系统

大坝安全预警系统特色鲜明, 通过大坝安全风险分析能够预测和估算大坝的失事问题, 并分析大坝的安全状态。对大坝安全进行预测, 建立大坝安全预警系统, 以此预测、警示大坝安全, 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大坝安全预警的基础是基于影响大坝安全的诸因素而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 在确认险情后, 作出风险分析和评估后, 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和警报。完整大坝安全预警系统包括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模型、报警系统等。大坝的预警系统就是利用现有的大坝的多因素监测和检测信息, 预警就是指对某一警素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测度, 预警系统用来实现预警功能即预测和报警功能, 对大坝运行过程中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进行预警。系统科学是预警系统理论的基础, 预警包括警义、警源、警情、警兆等内容, 预警系统的目标包括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警度预报、排除警患。

安全监控指标对于监控大坝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大坝从建造到失效的三种状态包括正常状态、不正常 (故障) 状态、失效 (极限) 状态。而大坝安全监测中最重要的监测项目是变形、坝基扬压力、渗流量。

研建大坝安全预警的方式主要有三套预警系统, 指标预警法、统计预警法和模型预警法。大坝安全预警指标的类型很多, 大坝安全预警系统由多层次的子系统和多方面的要素构成, 要以警情指标为对象, 它是大坝安全问题空间的描述指标。以警源指标为依据, 它用来描述和刻画警源的统计指标。以警兆指标为主体, 它用来描述和刻画警兆的统计指标。大坝安全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将大坝结构的历史、实际与理论结合。大坝安全监测是预警系统的基础, 它是在在线监控的基础上实现的, 它是安全监测系统的提高和应用。为了验证大坝的性能是否与设计相符, 这是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 它反映了大坝的实际运行性态。

参考文献

五大指标预警中国海外投资 篇8

评级报告认为, 生效的投资协定、较低的投资受阻和良好的政治关系, 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对华关系衡量了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具体的投资风险, 良好的对华关系是降低海外投资风险的减震器。”

“对华关系”指标是此次评级报告的特色指标, 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量身打造。张明认为, 中国需要创建适合自身国情需要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

德国风险最低、苏丹最高

评级结果显示, 在选取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和中国投资额较大的共26个评级国家中, 德国表现最出色, 指标非常均衡, 目前与中国关系处于蜜月期, 投资风险最低, 是唯一的AAA级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韩国紧随其后。这些就是风险最低的前五个国家。

而苏丹由于南北分治, 经济实力严重受损, 国内政治和安全局势严峻, 偿债能力薄弱, 成为投资风险最高的国家。与苏丹同处B级风险的是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评级报告认为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产业, 国内外债务负担较重, 社会不稳定因素突出。

评级结果从中国企业和主权财富的海外投资角度出发, 构建了经济基础、偿债能力、社会弹性、政治风险和对华关系5个大指标。在主权债投资面临的国家风险基础上, 重点关注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双边投资协定助推海外投资

该评级在对华关系指标中考察了是否签订双边投资协定 (BIT) 的子指标, 后者分为已签订且生效、已签订未生效和未签订三类。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王碧?指出, 评级中将中美正在进行的投资协定的谈判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美国的评分中, 特意将其等同于已签署但未生效的国家。

而“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第七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项下提及的内容。《决定》表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 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 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 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 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同时, 要“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 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 完善领事保护体制, 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 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目前, 中国已签订了15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今年7月, 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入实质阶段,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也有望在本周的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开启。

投资发达经济体正当时

报告指出, 目前是中国投资者对发达经济体进行海外投资的较好时机, 不仅可以低价购得资产, 亦可获得中国企业欠缺的高端技术。因为, 报告认为, 发达经济体一般经济基础好、政治风险低、社会弹性高。

但不能忽视的是发达经济体普遍承担较高的债务。同时, 受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 有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存在歧视。比如澳大利亚, 虽然与中国经济存在极强的互补性, 但国内对中国资源和农产品的投资有疑虑, 增加了中国投资澳大利亚的风险。中国对加拿大的投资, 曾因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石油而备受关注, 但加国内对中国国有企业资源类投资政策环境可能趋紧的态势也增加了投资风险。

总体来看, 发达国家的评级结果普遍高于新兴经济体, 投资风险较低。其中8个发达经济体全部排列前十, 18个新兴经济体中只有韩国和俄罗斯在前十位, 新兴经济体中金砖国家排名普遍处于中游。

尽管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多因素导致政治风险较高、社会弹性较差、偿债能力分化较大, 但增长潜力较大, 投资回报率较高, 再加上与中国的良好关系, 新兴经济体是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试水的首选地。

与国家风险评级一样, 中国海外投资也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吴频认为, “走出去”战略自2001年正式提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很快, 业务规模增长快、跨国并购多, 除了传统的建筑承包, 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吴频强调, 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低水平, 与整体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实力不匹配。可以预见, 未来对外投资会进入高增长期。相比于已相对稳定的外资吸收规模, 未来对外投资是很大的增长点和亮点。海外投资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条件不断成熟, 但风险也很大。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也认为, 3.0版的中国经济将转向以“走出去”为重点, 把影响力推向全球。“如何解决好‘走出去’中的效益和风险管控, 非常重要。”

预警指标管理 篇9

关键词:现金流;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引言:笔者在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担任中级会计师。通过日常的工作,笔者发现,作为一个现代型网络公司,其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做好自己的财务危机预警工作,确保自身的财务状况运转正常。那么,现金流是现代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它可以更为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收益质量与偿债能力,不容易被人为操控。因此,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应该尽快构建一个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从而能够让自己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为及时准确的判断出潜藏的财务危机,并及时给出应对措施,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企业获得良好的财务运行环境。

一、国内外现金流指标研究现状

现金流指标在企业的财务分析评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是,我国却大大忽略了其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指标性作用。我国很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权责发生制下的一些指标,其很容易导致误判。而国外则已经从现金流角度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它们的现金流指标为企业的财务危机预测提供了较为精准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然而,我国的企业却由于所处的背景、机制不同,一方面并没有充分重视起现金流的指标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也对我国企业不具备良好的适用性。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现金流指标,建立一个基于现金流的预测率高且准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二、现金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优势分析

现金流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它是财务危机预警的对象与内容,有着自身的优势:(1)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收益状况。这是因为企业的收益状况在传统的会计权责发生制下,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利润指标含金量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现金流指标却很难被人为粉饰,它有利于挤掉利润指标中的水分,让企业投资者与债权人可以更为全面且充分的认识企业的财务状况,合理确定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2)它可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我国企业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流动性状况,但是,它也有着无法回避的局限性。然而,现金流指标则可以向企业的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并判断出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3)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现金流指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企业财务弹性的预测指标。当企业的现金流超过支付现金需要的时候,企业就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常常使用现金流与支付需要之间的对比情况来衡量企业的财务弹性,并基于此判断企业真实的环境适应能力,这是传统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指标无法获得的信息;(4)它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传统的利润指标无法为企业提供一致的会计信息。而现金流指标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它排除了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性,让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

三、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现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忽略了企业获现能力指标和财务弹性指标。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快从现金流角度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即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弹性、获现能力、现金流量结构和企业规模等几个方面来构建一些关键性的现金流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现代企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负债经营,但是,它应该保持合理的负债额度与期限,否则,将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因此,企业投资者与债权人非常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应该来说,我们从现金流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是较为客观与真实的。就目前来看,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有这样几个。第一个就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能力越强。第二个就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企业长期的偿债能力。该比率越大,则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根据国外经验,该比率值维持在0. 20以上的话,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好。此外,这里的现金流量主要取决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得的现金流量,而非向外筹措到的现金流量;(2)财务弹性指标。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就可以使用财务弹性指标。它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它主要来源于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和支付要求之间的比较。当企业有剩余的现金时,则说明其财务弹性较大。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弹性有这么几个指标。第一个就是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入与每股现金股利之间的比率。该比率越大,就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第二个就是资本购置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支出之间的比率。该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自给率越高。第三个就是全部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筹资现金流出+投资现金流出总和之间的比率。它可以衡量出企业现金流满足企业投资与筹资的现金需求程度。第四个则是再投资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固定资产

+长期证券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之间的比率。根据国外学者的建议,这个比率维持在7% ~11%即为理想水平;(3)获现能力指标。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量,因为现金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无与伦比的重要角色,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只有获得了充足的现金,才可以提高偿债能力。那么,我们一般使用经营现金净流入与投资资源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获现能力,它具有较为显著的客观性特征,主要有这么几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销售现金比率,它越大,则说明企业的获现能力越强。第二个则是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它反映了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第三个是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它也是越大越好。第四个就是股东权益获现率,它反映了企业净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4)现金流量结构指标。这个指标是一个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含了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内部结构三个部分。其中,经营活动流入量与经营活动流出量之间的比率最为重要与关键。它反映了企业靠自身经营活动所获现金满足其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现金的程度,是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集中反映。当该比值大于1的时候,说明企业基本上可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反之,企业则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有可能面临破产或倒闭的危机;(5)企业规模指标。尽管从严格角度来分析,企业规模指标并不属于现金流指标,但是,它也是预测企业会否陷入到财务危机中去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因此,我们在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时候,也应该从企业规模指标出发,采取总资产的对数作为指标变量,组建一个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有利于企业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危机预测。

参考文献:

[1] 梁飞媛.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初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4):44-47

[2] 聂丽洁,赵艳芳,高一帆.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2011(3):108-112

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篇10

一、传统财务预警指标对煤炭企业的不适用性

传统财务预警可分为: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收益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等五大类。这五大类指标又包括27个财务比率指标。但对煤炭行业财务预警时,存在以下不足:

1. 传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指标均以企业的负债为核算基础,但是以此计算得出的数据必然是煤炭企业偿债能力差。如果以此指标对煤炭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结果可能是大多数煤炭企业都达到了警戒线,或面临破产。这将对煤炭公司的财务预警准确性产生误判。因此,现有的预警指标体系对我国煤炭企业显然存在不适用之处,需要修正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我国煤炭企业负债管理能力的评价。

2.在资产运营和资产收益方面,长期资产适合率、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等评价指标主要以固定资产为基础。但在近些年市场需求的刺激和国家资源整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煤炭企业对中小煤矿实行整合改造,兼并收购式外延扩张,迅速扩大产能,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现有的固定资产评价指标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不适应性,不能够反应未来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规模适当性进行评判。因此,基于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殊性,和煤炭价格变化的剧烈性,在对其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时,应着重考虑市场价格变化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的情景分析,及其运营能力分析。

3.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结构分析、营业活动收益质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等指标用于测度传统现金流量能力。但这种测度方法应将现金流量与衡量偿债风险、获利风险相结合,提高财务预警指标的实用性。

二、构建煤炭企业财务预警体系

(一)修正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偿债能力方面。煤炭企业由于其历史原因,企业办社会、退休人员多等,企业包袱沉重,负债多。以传统预警指标体系计算,将预示着负债率过高。笔者基于将传统财务预警体系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分两类的思想。我们也将煤炭企业负债分为“过去负债”和“现在负债”,并赋予过去负债较低的权重系数,如此才能有效地衡量煤炭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进而计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预警指标。因此,在对煤炭企业偿债能力预警研究时,应着重考虑其现在负债。在传统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增设现金比率指标,并同时与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一并考虑。现金比率将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作为偿债工具,衡量企业的现在负债情况。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比率用来衡量过去偿债能力的指标。若企业负债中现在负债的变化大,将对企业过去的偿债能力造成影响。因此,提出现在负债和过去负债指标,并赋予其不同的权重系数来衡量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

2.资产运营和资产收益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是煤炭企业现金投资活动的主要部分,且固定资产投资回报周期长。因此,传统财务预警中设置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来反映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该指标用来评价新投资项目收益占企业受益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越好。若所占受益额比重很小或者出现负值,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低于预期受益,前期投资决策失误。同时,改进传统指标中固定资产周转率,设置固定资产现金周转率,该指标可使得经营者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持续投入固定资产是不可能带来更多的超额利润,因此,煤炭企业要适当控制规模的扩张。使用该指标可衡量企业是否存在固定资产投资饱和的问题。

3.现金流量方面。传统财务现金流量指标未能充分反映煤炭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设置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经营净现金流负债比率等指标,用于衡量煤炭企业现金流量能力。主营业务现金比率在扣除了不能回收的坏账损失的影响后,用于计算企业现金流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该指标值越高越好,若为负值,则预警产生。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是企业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与可偿还流动债务的关系,该比率越高越好。但实际中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但同时也要避免财务危机发生。

(二)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设置

基于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煤炭行业的财务特色,在对其实用性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补充了若干特色财务预警指标,如:现金比率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经营净现金流负债比率等指标,形成了满足煤炭行业一般特征和特色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了传统财务预警的5 个方面(27 个指标),并同以上新设5 指标,共同组成了煤炭企业的32 个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个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且易与其它煤炭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比较。

三、结语

煤炭企业完全套用传统预警指标体系存在诸多不适,需要改进以适应我国煤炭企业的特色。针对传统财务预警指标的不足,笔者丰富了煤炭行业的特色财务指标,建立了煤炭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日后的实证研究中,希望学者充分挖掘影响煤炭企业经营的各种财务因素,并针对影响煤炭企业健康成长的相关财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由于煤炭企业高资产负债和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高,传统的财务预警指标在煤炭企业的财务预警中存在诸多不适。文章在把握传统财务预警指标和煤炭企业特色指标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传统指标在偿债能力、资产运营和收益及现金流方面对煤炭企业评价的不足,补充了煤炭企业特色的评价指标,形成了煤炭行业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谐,孙永波,张晓天.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5)

[2]于翠芳,王素娟.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1(9)

[3]张鹤.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应用与完善[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5)

上一篇:客家体育游戏论文下一篇:池塘网箱养殖黄鳝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