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2024-06-28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共9篇)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篇1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 中国现有3700万家企业, 其中约有80%的企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危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相继出现了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妥善处理财务危机而陷入困境以致破产的事件, 巨人集团, 郑州亚细亚集团等许多企业的教训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在企业经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危机概述

财务危机, 又称财务困境, 对于其定义, 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Beaver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Altman定义的财务危机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Deakin则认为财务危机公司仅包括已经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Ross等人则认为可以从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和会计破产四个方面定义企业的财务危机。

从财务预警角度看, 财务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危机是指公司盈利能力的实质性减弱、公司的偿债能力丧失, 涵盖了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各个阶段。狭义的财务危机仅指公司丧失偿付能力的最严重状况, 也就是所谓的“资不抵债”, 最终导致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破产。有效的财务预警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 对企业的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危机预警

财务危机预警主要借助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 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 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 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经营者发出警告, 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或损失, 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针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 从单因素分析 (如Beaver的单变量模型) 到多变量预警模型 (如多元线性模型、多元逻辑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等等) 的建立, 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美国学者Altman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Z指数模型, 即

其中:X1=营运资本/期末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

X4=权益市场价值/账面债务总额,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Z为判断财务危机的临界值。

当Z<1.81时, 企业归属破产组, 企业会破产;当Z>2.99时, 企业属于非破产组, 企业不会破产;在1.81

除了定量模型,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提出在财务分析中应运用定性分析方法, 如四阶段分析法, 即将财务困境分为危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爆发期四个阶段, 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学者提出使用专家调查法, 即德尔斐法, 组织专家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 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 从而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三、非财务指标的引入

非财务指标是指不能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分析取得, 而只能由企业的某些外在特征 (非财务信息) 体现出来的指标, 如企业的财务政策、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等。非财务指标不仅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时候, 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克里斯托弗·伊特纳曾对60多家制造类和服务类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并对297位高级经理人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那些采用正确的非财务指标作为评估手段, 并在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数据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的公司, 5年内获得的资产回报率和股东权益回报率明显高于没有这样做的公司。

万希宁、王艳对利用引入非财务指标后修正的Z模型, 对ST三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在未引入非财务指标前, Z模型是失效的, 而在引入非财务指标后, 可以较早的发出预警。

Cheng Ying Wu选取了31家财务失败公司和非失败公司, 分别运用财务指标模型、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综合模型对危机发生前三年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 结果显示其预警的准确度分别如下:表1

上表表明, 企业在危机发生前2年及前1年, 分别运用财务指标模型和综合模型预警的精确度是一致的, 均达到75%以上, 但在危机发生前3年, 以财务指标预警的精确度仅为66.13%, 明显低于综合模型的预警精确度72.58%。

四.基于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初探

为了及早发现危机, 提高预警精确度, 在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时不能仅仅依靠定量或定性的模型计算或分析, 应尽量将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结合起来, 提高预警的精确度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田高良等在评析国外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基础上, 将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划分为定量预警法、定性预警法和两者结合法三大类。

从这个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定量模型的优势, 在定量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非财务指标,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定性的非财务指标定量化, 以原有的财务预警模型为基础, 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建立一个新的综合的财务预警模型, 实现定性因素与定量指标的结合,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以实现对财务风险更加准确的衡量。

结束语

本文从财务预警的定量模型出发, 指出单纯依赖定量模型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局限性。引入非财务指标, 建立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模型。模型合理考虑了非财务指标, 提高了预警的精确度, 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决策。但是应该注意到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必须和企业的实际相联系, 此外, 如何合理的确定非财务指标的权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剑, 金果, 尹立荣:企业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2]、Beaver W.Market Price, F 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 ailure[J].J 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179-192.

[3]、Altman E.F 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ions of F ailure[J].J 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71-102.

[4]、宫本超, 田祥新.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0) :22.

[5]、Cheng Y ing W u.Using Non-F inancial Information to Predict Bankruptcy:A Study of Public Companies in Taiw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 ement[J], 2004 (06) .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预警;预警指标

一、前言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处于超常规发展与举债办学的状态中,从而在无形当中加大了高校的筹资、融资、投资财务状况的失衡风险。事实上,高校的财务风险危机绝非是瞬间出现的,它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校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有关于财务风险的因素会通过一些敏感性的财务指标间接的体现出来。基于此,通过对这些指标展开深入且全面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准确的了解自身的财务收支状况,同时还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制定出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规避措施。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概述

1.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目的

如今,为了满足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内的各大高校纷纷开始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来进行大规模筹资,在整个筹资过程中蕴藏着大量的财务风险问题。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当前的财务状况,高校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来构建出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同时,还要设计出相对应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继而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高校所选择的风险预警指标需要能够将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体现出来,客观的揭露出高校财务风险的本质状态。此外,评价指标在概念的外延上也要保持明确性,以此来提高评价结果的实用性价值。

(2)系统性原则

能够对高校财务风险指标带来影响的负面因素较多,为此,高校中的财务人员需要确保指标的代表性与体系的完整性,指标在应用过程中可处于相互独立且相互补充的良好状态。

(3)可行性原则

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时,高校中的财务人员需要着重考虑到指标内涵的可度量性,在保证财务资料准确性的基础之上完善会计核算的数据信息,以此来保证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操作效率。

(4)可比性原则

高校中的财务风险需要通过指标对比的方式来进行体现,财务人员在设置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到指标的通用性特点,在相同可比基准点的基础之上来完成设置操作。

(5)优化原则

毋容置疑的是,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本身是一项多变量的输出系统,为了有效满足其应用要求,高校中的财务人员不能够运用单一性指标来完成评价,而是需要应用多指标与多层次的体系来进行财务风险分析。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支付不足

支付不足导致了高校资金的供需失衡,在每个学年的上半时期均处于资金紧张的状态,只能够维持高校的基本开支,其中包括教育者与工作人员的薪资、教学活动经费以及水电费用等等,而其他诸如课时费和福利津贴等费用却很难落实。在下半个学期,高校从学生处所收取的学杂费刚好用于支付上学期的未支付费用与本学期的各项费用。由于高校中的大额费用支出同收入之间很难性成正比,因此导致债务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在无法在期限内顺利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2.债务过度

从高校的经营角度来看,仅凭财政拨款与学杂费已经无法有效满足高校的各类开支,具体原因如下:首先,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校也需要扩大面积与增加建筑物,这些建设活动均会大幅增加投入资金;其次,我国仍有部分高校的基础较差,不能够较好的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需求,为了能够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高校需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软、硬件设施的构建上;再次,在当前的知识时代背景中,优秀的人力资源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想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因此也就势必会增加一些财务支出;最后,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为了留住人才,均开始尝试采用政治待遇,这也在无形当中导致了机构臃肿现象,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量的行政经费。此外,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部分高校开始向银行进行大批量贷款,此种盲目的融资行为导致高校每年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贷款利息,从而在无形当中增加了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3.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虽然不是以创造经济利益为主要经营目标,但也应当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给予应有的重视,从此方面来分析,高校存在着如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对新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没有对可行性论证进行准确把握,不仅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还款能力,同时也没有准确把握好资金的使用时间,削弱了资金的使用价值;其次,高校过于看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在完成新项目的建设工作时,高校没有将主体功能放到第一位,而是追求主体工程的外在形象,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最后,高校对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较弱。内部的财务支出过于膨胀,经常会出现固定成本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

四、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方法

1.建立偿债能力指标

简单一些解释,高校应当在内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加入一项偿债能力指标,通过这项指标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正确判断自身的偿债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大幅度减少财务风险危机的出现。其中,资产负债率的主要作用即为准确分析高校当前的负债程度以及所应承担的财务风险,由于高校本身属于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益组织,因此其负债率需要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状态中,通常情况下,高校的资产负债率需要控制在四到六成以内,如果超出这一标准,那么就会导致高校面临着难以控制的财务危机局面。而流动比率所反映的是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越高,那么就表示高校的偿债能力越强。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流动比率应当控制在1.5左右,如果在此指标以下,那么高校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预防方案;如果在此指标以上,那么同样会因流动资产过高而对资金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影响。基于此,高校中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好对偿债能力指标的监理工作,从根本上减少高校所要面对的财务风险。

2.建立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高校资产与资金的主要用途即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如若无法达到预期中的发展目标,那么就说明高校的资金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高校当前的运营绩效状况,财务人员需要根据财务数据来构建出可以反映运营状况的绩效能力指标。高校内部的财务人员可以从收支比率、学杂费用的收支比率等指标来进行着手分析,进而得出高校当前的运营绩效水平。其中,收入与支出比率所反映的是高校在各个领域中的资源运用能力。通常情况下,指标的数值越高,那么就意味着高校的支付能力越大,同时所要承担的筹资风险也就越小。对于在当前时代背景中的高校来说,收入支出比率应当控制在0.5。此外,学杂费用的收入与支出比率所衡量的即为高校学生的补偿能力,此项指标的数值越高,那么就说明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

3.建立收益能力指标

截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均属于是公办性质的事业性单位,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实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使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公办高校,也同样需要去积极的适应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最大化的提高办学效益。基于此,高校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有效运用净资产收入率、内部员工的人均贡献率、高校学生的人均教育成本、投资收益率以及总资产收入率等指标来将高校在现阶段的收益能力真实的反映出来。其中,总资产收入率是高校财务人员所应给予高度重视的一项指标,总资产收入率的数值越大,那么就意味着高校的资产收益能力越高。值得注意的是,财务人员还要凭借这些指标来准确的判断高校在未来发展历程中的进步空间,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雷忠英,严守德.基于G1法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权重确定[J].价值工程,2014(8):119-121.

[2]雷忠英,严守德.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14(11):36-38.

[3]孟晶磊.高校财务风险警情测度模型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5(4中):56-58.

[4]何俊德,张年胜.基于现代财务理论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05-106.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篇3

一、传统财务指标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

1. 财务信息滞后性

传统的仅选取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 其中选取的大多数财务指标有可能是财务危机产生结果的量化表现, 并不是引发财务危机的真正原因。而且财务报表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一般是次年四月份左右对外披露, 所以财务数据的选择存在时间上的滞后。

2. 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一方面, 目前我国公司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和披露质量标准均不够完善, 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不一定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有些公司为了达到经营者所期望的财务状况, 可能通过盈余管理, 人为调整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 甚至可能存在着通过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这些行为都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仅采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分析的准确度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 一个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完善程度以及内控制度的执行状况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可靠性也会有很大影响。

3. 财务信息的全面性

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财务指标是高度总结、概括的指标, 是一种定量的信息, 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财务危机的发生不仅与财务因素有关, 对公司运作、管理有直接影响的股权结构因素, 对公司长远发展有潜在影响的知识产权、商誉、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力等因素, 这些定性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司的经营治理情况。所以, 如果仅采用财务信息构建模型预测危机, 预警信息的全面性会大大降低, 预警能力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财务危机预警中引入EVA的优势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Value-Added) , 是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扣除债务资本、股权资本等所有资产的资金成本后的净值。EVA是从经济学角度衡量一个企业创造的真正价值 (企业经济收益与资本的机会成本) , 这种计算方法在投资者与债券人之前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 对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使用成本采取相同的标准评价, 加强了管理者对资金的有效使用, 实现价值最大化。1982年美国Stern Stewart公司提出EVA这一概念后, 经过不断的发展与传播, 经济增加值成为众多公司所使用的评价指标, 2010年国资委也通过了正式施行经济增加值考核的方案。

众所周知, 美国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一案。自1990年至2000年, 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 销售收入从59亿美元上升到1008亿美元, 净利润从2.02亿美元上涨到9.79亿美元, 账面价值也从每股4.01美元涨到了13.76美元。单从财务报告所显示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来看, 似乎觉得安然公司业绩良好, 然而如果采用EVA分析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就会发现结果完全不同。虽然安然公司的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有上升趋势, 但是EVA却在急剧下降, 这意味着安然公司并没有真正的盈利, 与之相反利润是在不断被损耗的。从安然事件可以看出没有资本收益的公司缺乏竞争力, 从而使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从EVA是对全部资本成本考量这一角度看, 将EVA引入财务危机预警比仅采用传统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具有一定的优势:

1. 预警灵敏度高

从安然公司破产事件可以发现当利润还是正数时, 传统财务指标没有表现出经营状况出现问题, EVA已经为负, 公司虽然在在盈利, 但是公司价值正在被损耗。由此可见, EVA能更为灵敏的预测到公司的经营危机。这种状况说明与传统财务指标相比, EVA对预测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更加真实的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同时更加清楚的反映公司的总体价值。

2. 提高财务信息可靠性

首先, EVA是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 不仅能反映出股东价值是否贬值, 而且EVA对会计利润计算过程中调整费用、损失等行为都有修正作用, 防止公司管理者操纵传统的财务利润指标的计算, 从而使财务数据失真, 虚增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其次, EVA指标能从投资回报的数量和持续性方面反映出一个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3. 促使公司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资本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配置, 就会造成“价值损毁”。如果资本成本长期得不到补偿, 就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EVA定量的反映了公司经营期间创造或损失的价值, 将EVA引入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可以促使公司管理层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更加注重价值的创造, 关注现金流、风险和回报、资金利用率, 而不是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

三、财务危机预警中引入非财务指标的优势

非财务信息指的是能够体现公司的某些外在特征, 但是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反映或是直接分析获得的信息, 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状况、委托代理成本、审计意见这些非财务指标,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 非财务指标在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 具有158年的历史和雄厚的财务实力。次贷危机是引发的雷曼兄弟的破产的直接原因,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自身经营管理中财务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危机处理能力不足。表现为风险控制过度依赖数学模型, 次贷危机时模型和实际情况脱节, 未能起到预测作用, 没能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层盲目乐观, 只着眼于扩大业务缺乏风险意识;在处理危机时优柔寡断。由此可见, 将公司治理状况、管理层的决策这些非财务指标引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对于提高预警系统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可靠性

财务指标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指标, 而非财务指标更偏向于定性的描述公司的经营状况。例如,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状况、委托代理成本、审计意见这类非财务指标, 一般都是如实披露, 减少了人为调整的情况, 比财务指标更加真实可靠。另外, 非财务指标读取起来更加简单明了, 便于理解运用。

2. 全面性

大多数财务指标只是财务危机产生的结果的量化表现, 而非财务指标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财务危机发生的潜在风险源。非财务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一个完整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把非财务指标作为必要而且有益的补充引入进来, 形成有机的结合, 借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四、财务危机预警引入EVA和非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

1. 引入EVA存在的问题

将EVA引入财务危机预警完善了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能在一定程度弥补传统利润指标的不足。但是由于2010年国资委才开始正式施行EVA考核方案, EVA在我国的运用并不是非常成熟。因此, 将EVA引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 还存在着核算和实施方面的问题。

首先, 目前在研究计算EVA时采用的是简化的计算方法, 但根据美国Stern Stewart公司的计算方法, 应该根据各个公司的实际情况逐项调整。因此, 会降低EVA反映真实财务状况的准确性。其次, EVA也是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计算得到的,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务失真的状况, 但是其有效性还是会受到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最后, 目前在我国被要求使用EVA考核的企业只有央企, 虽然使用EVA的公司越来越多, 但考虑到很多企业习惯用传统财务指标, 因此在财务危机预警时引入EVA存在实施方面的难题。

2. 引入非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

将非财务指标引入财务危机预警, 丰富了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度。然而, 非财务指标的引入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 由于非财务指标多数是一些定性的描述性指标, 要将非财务指标应用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时, 需要将其量化成定量指标, 引入到模型中运算。因此, 非财务指标数据的选取、收集、量化成为研究的难点。另一方面, 我国学者对于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多参考国外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行业特点与国外公司具有一定的区别, 如何选取体现我国公司发展状况的非财务变量, 成为后续研究中需要讨论的问题。

五、结语

引入EVA和非财务指标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 弥补了仅采用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中存在的灵敏度、可靠性、全面性问题。针对上述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选取指标变量时应注意:一方面, 根据我国公司的具体情况, 从实际出发调整EVA指标、选取非财务指标, 保证变量选取的规范性。另一方面, 合理运用EVA和非财务指标, 对于同一类型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尽量采用统一标准。

虽然目前将EVA和非财务指标应用于财务危机预警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日趋成熟, 相信EVA的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 非财务指标也将不断朝着精准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将EVA和非财务指标引入财务预警指标, 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 有助于提高预警模型灵敏度与准确度, 建立起更加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沈翠清.引入非财务指标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1]沈翠清.引入非财务指标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2]杨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的非财务指标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综合版2007 (5) .[2]杨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的非财务指标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综合版2007 (5) .

[3]刘国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应确立的指标体系[J].商业研究, 2009 (3) .[3]刘国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应确立的指标体系[J].商业研究, 2009 (3) .

[4]万俊丽.对经济增加值的思考和应用[J].会计之友, 2008, (23) .[4]万俊丽.对经济增加值的思考和应用[J].会计之友, 2008, (23) .

[5]施赞, 张蔚文.EVA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判别的效果[J].财经纵横, 2009 (6) .[5]施赞, 张蔚文.EVA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判别的效果[J].财经纵横, 2009 (6) .

[6]戴红军.引入非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7.[6]戴红军.引入非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7]杨茵.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及基于EVA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7]杨茵.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及基于EVA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8]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8]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9]王克敏, 姬美光.基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亏损公司财务预警研究[J].财经研究, 2006 (7) .[9]王克敏, 姬美光.基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亏损公司财务预警研究[J].财经研究, 2006 (7) .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篇4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现金流;指标体系

一、现金流指标在财务预警中的优越性

洪森(2002)认为,现金流量指标比传统应计制下的利润指标更重要。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的资金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倒闭不完全取决于盈利水平。换句话说,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所核算的资金运动和会计盈利,不能真实地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企业能否维持,不是取决于盈利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大小。现金流是财务预警的对象和内容,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金流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在国外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5%的企业是盈利情况非常好的企业。这些企业虽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最终破产清算。传统的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流动性,但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作为流动资产主要部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变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而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并不能转变为现金。从偿债能力的角度看,毫无疑问,现金流量指标比传统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指标更具有说服力。

(二)现金流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

财务弹性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超过支付现金的需要,有剩余的现金时,企业适应性就强。因此,通常用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指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进行比较来衡量企业的财务弹性。通过现金流量信息可以了解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而这一信息从传统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指标是无法获得的。

(三)现金流量有助于评价上市公司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信息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三个方面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现金流量的总体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反映了在不依靠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自身经营活动获得现金的能力;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所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则代表了企业筹集资金及筹资成本的有关情况。通过对现金流指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未来获取或支付现金的能力,从而帮助投资者分析企业未来股价的走势、股利的分配,以及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实用信息。

二、现金流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当前,对于如何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现金流指标评价体系,我国学者还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在目前已有的现金流指标中到底哪些指标在预测企业财务危机中能起到较好的预警作用,也没有实证。笔者认为,从现金流的角度预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应构建能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现金流指标体系,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弹性、获现能力、现金流量结构和企业规模几个方面来选择关键性现金流指标。

(一)财务弹性分析指标

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界生存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若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最终被市场所淘汰。所谓财务弹性就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经营现金流量和支付要求之间的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承诺支付等。当经营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强。财务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资本购置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其中,“资本支出”是指公司为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发生的支出。该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资本支出的能力越强,资金自给率越高,当比率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靠自身经营来满足扩充所需的资金;若比率小于1,则说明企业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扩充所需的资金。

(2)全部现金流量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流出+投资现金流出)。其中,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是偿还债务、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投资现金流出包括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以及进行其他投资所需支付的现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金流指标,可以衡量由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满足投资和筹资现金需求的程度。

(3)再投资现金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固定资产+长期证券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其中,长期证券投资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营运资金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用于重置资产和维持经营的能力,体现了企业的再投资能力。国外学者认为,该指标的理想水平为7%~11%较为合理。

(二)获现能力分析指标

现金流在企业资产循环周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长期看,一个企业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经营活动中获取现金来满足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各项开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才是企业偿还债务的基础和根本保障。通常用经营现金净流入与投资资源的比值来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获现能力指标弥补了根据损益表分析公司获利能力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主要包含以下指标:

(1)销售现金比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多少,既可反映公司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程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该指标的比率越大越好,类似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即: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若超过该指标比值,说明需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指标比值越大越好,通过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可评价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股东权益获现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东权益。该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

(三)反映企业规模指标

严格意义上,反映企业规模指标并非现金流指标。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企业规模是预测其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Ohlson(1980)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析了1970年-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公司组成的非配对样本,发现利用公司规模、当前的变现能力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6.12%。Chen和Lee(1993)利用生存分析法(survivalanalysis)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的石油天然气行业,研究样本包括1980年-1988年间的75家企业,结果表明,流动性比率、营业现金流、开采成功率、企业历史和规模对企业能否存活影响巨大。(作者单位: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财控部)

参考文献:

[1]蔡红艳,韩立岩1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判定模型研究[J]1审计研究,2003,(1)1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篇5

一、财务危机预警中财务指标的不足分析

以往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或者预警模型的研究当中, 所运用的预警指标主要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和经营性指标, 包括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债务状况预警指标、投资状况预警指标、成本费用状况预警指标、盈利状况预警指标等等。这些财务指标对于财务危机有着较好的预警效果, 但也有其难以避免的不足之处:

第一, 财务指标大多以会计数据为基础, 由于会计分期等限制, 来自会计报表的许多财务指标是滞后的。会计报表是各部门、各项活动的综合结果, 财务指标只代表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体现不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志, 如顾客和员工的满意程度等等。并且会计系统反映的是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无法体现如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重要的无形能力的价值, 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指标的准确性。

第二, 财务指标是种高度总结、概括性的指标, 对发现管理性问题的本质及提供解决方案和相关信息的作用非常有限, 不利于指导管理行为。并且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是人为事先设定的, 难免使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经营管理层的短视行为, 为追求短期财务效益而牺牲组织长远利益。

第三, 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以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 使得企业经营成果中不可计量、难以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 企业经营行为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难以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二、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指标的运用

鉴于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 许多学者在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时引进了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是指不能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分析取得、无法用财务数据计算, 而只能由企业某些外在特征即非财务信息体现出来的指标。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如果能够全面考虑财务与非财务两个角度, 将会使得财务预警工作更具科学性, 预警效果更加准确。在具体设计考虑具有预警作用的非财务指标时, 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来进行讨论, 一类是企业外部因素指标, 另一类是企业内部因素指标。

(1) 企业外部因素。具体包括:

第一, 宏观经济、金融状况。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应该引起企业的充分关注, 如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行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商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国家税务政策的改变等等。在社会经济相对萧条的时候, 企业应该采用稳健的财务战略, 实施较为严格的财务预警标准。一定时期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动, 对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影响巨大。如银行基础利率的变化、货币政策的改变、国家信用政策的变动、各种金融交易的严格程度等, 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 国家金融政策越严格, 企业的筹资活动和资金运作就会越困难, 可能会因此而引起短期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有关的衡量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国内生产总值 (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货币存量和外汇储备量等。

第二, 行业风险。各个行业的不同特性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掌握总体的行业特性标准和差异, 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分析质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首先,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等是否属于社会的长效产品, 即是否是消费者长期需要的基本产品, 而不是某一特点时期生产的短效消费品;其次, 要看企业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 即通常讲的市场占有率。另外, 可以根据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产品特性、附加值高低、技术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快慢、产品市场销售半径等确定供求总量及趋势, 准确预测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市场空间, 合理进行企业竞争力分析, 促进行业间相关性和特性的分析, 合理确定评价重点。衡量行业风险的指标主要有:行业进入壁垒、行业对国民经济重要性、产品供求状况、行业投资报酬率和社会平均利润率比较等。

(2) 企业内部因素。具体包括:

第一, 财务报告附注信息。企业财务报告除了会计报表以外, 还有一些文字说明和信息披露, 这些附注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说明力度有时候比会计报表还要大。重要的指标具体有:年报审计意见类型、是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重大对外担保事项、大股东资金占用和企业关联方交易等。

第二, 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机关设置及权利制衡的各项机制, 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 并对此进行监督的制度框架,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考察企业治理结构的指标和内容有:董事长或副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董事会规模、独董比例、年度股东大会出席率和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

第三, 企业内部控制。从本质上讲, 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制约的一种内在机制。如果行使内部控制职权的决策者出了问题, 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串通作案时, 内部控制制度将失去其原本应有的功能, 因而产生财务危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指标有:最高管理层是否追求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董事会对高管阶层的监督是否有效、董事会成员是否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董事会是否相对于管理层具有独立性、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具有合理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是否定期培训、对业绩良好的职工是否有奖励计划、对违规事项是否有处罚措施、高级管理人员对环境改变风险的应变能力、高级管理人员对顾客价值的重视程度、企业对实物资产是否进行定期盘点和安全检查、企业对信息处理的控制能力、企业是否建立内部经营信息资料、企业是否建立了顾客偏好的市场情报与信息资料、企业是否建立了竞争对手的相关经营资料、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是否持续。

第四, 企业经营能力。企业经营能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效率和优劣程度, 良好经营能力可以使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应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迅速适应市场。企业经营能力的衡量标准有:产品质量, 包括购进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使用价值情况;售后服务, 包括提供技术文档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维修的彻底性, 服务的及时性、服务的一次成功率、服务人员对待客户的态度等情况;交货效率, 指企业及时发货的次数占总发货次数的百分比, 考察企业的可信赖程度、声誉。

第五, 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企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就不能够只顾眼前利益作出短视的决策, 必须要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 且为了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而不断创新。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标准有:技术创新, 指企业要不断改进现有产品, 使生产技术紧随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更新;资源利用情况, 指企业是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等方面情况, 可以从原材料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价;环境保障情况, 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情况, 可以从有害物质生成量、污染控制程度、废弃物再生利用率这三个指标进行评价。

非财务指标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等特点, 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者的重视。在具体使用非财务指标时, 与财务指标相比, 非财务指标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尤其是定性指标, 要靠问卷调查、定性赋值等方法取得。传统的财务预警指标重视财务状况轻视非财务状况, 重视企业内部因素忽视企业外部因素, 重视经营结果轻视经营过程, 这些弊端都可以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运用来弥补和修正。综合运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可以使两种指标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更好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 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 使得财务预警结果更加准确、可信。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万希宁、王艳:《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研究》, 《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3]廖永强、张玲、刘玲:《基于非财务和财务信息的财务预警实证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4期。

[4]杨轶:《财务预警研究中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与评价》, 《财会通讯》 (综合) 2008年第6期。

浅析G集团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篇6

一、G集团概况

(一) 集团简介

G集团成立于2006年10月, 是一家以电力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电气设备托管、材料生产及销售等为主营业务, 同时集投资运营、电力技术研发、电力通信、网络系统集成以及培训咨询等多元化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业务范围覆盖南方电网五省, 下属42家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 连续三年平均增长率6%, 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居广东省同行业前列。

(二) 组织架构

G集团与成员企业间建立一体化管控模式, 总部聚焦战略投资、资源调配、规划与监控、绩效管理。G集团设立集团总部, 总部包括3个事业部和6个职能部门, 搭建了业务、人力、资金、物资集中管理的企业平台, 对31家成员企业的管理实行集团管控模式。G集团于2014年授权事业部实体化职能, 对成员企业在业务运营、人事管理、会计核算、业绩考核、子公司薪酬等方面进一步授权到位, 以增加事业部在运营方面的自主权, 赋予事业部更高的决策权, 以强化市场灵敏度和实现集团的深入管控。

二、G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现状

(一) G集团财务风险的预警主要是指当成员企业出现经营异动时, 由预警管理部门向集团董事会通报预警情况, 其中预警管理部门包括财务部、事业部、监察审计部。G集团制定了《经营异动预警管理办法》, 明确财务风险的预警参考指标, 规定预警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预警工作流程。财务部负责提供月度财务分析, 从财务管理角度筛选出经营数据变动较大的公司。事业部负责从业务管理角度提出经营异动较大的公司。监察审计部判断经营异动公司正常与否, 综合分析后向董事会提出处理意见, 预警参考指标出现当月严重下降或连续二个月环比下降等情况且未有改善的, 监察审计部实施专项调查或专项审计。

(二) G集团搭建了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预警维度构成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三个能力指标, 第二层是八个具体评价指标。G集团每月的财务分析报告会对上述财务指标的同期对比、同行业或同区域对比、预算完成率对比等的变动情况进行披露, 通过分析参考指标的变动情况进行经营监控和预警。

G集团将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融入财务风险预警环节, 八个财务预警指标中其中两个同时又是绩效评价指标, 运用绩效评价提示成员企业的年度绩效完成情况。另外一个为全面预算控制指标, G集团通过预算执行控制对成员企业的运营进行控制、监控及异动预警。

1.获利能力指标:包括净利润率、净利润目标值完成率、变动费用预算开支进度比率。

(1) 净利润率

净利润率指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常规指标。

①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率=净利润÷当年年度营业收入×100%

②预警标准为:净利润率同比变动幅度1%以内属于正常, 低于1%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季。

(2) 净利润目标值完成率

净利润目标值每年由G集团审定, 并与各成员企业签订的绩效考核合同中加以明确。财务分析中定期披露目标完成进度是否符合时间进度。

①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目标值完成率=净利润÷净利润绩效考核目标值×100%

②预警标准为:净利润目标值完成率>时间进度属于正常, 低于10%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季。

(3) 变动费用预算开支进度比率

G集团将业务费、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与业务规模直接联动的经营管理费用定义为变动费用, 变动费用预算值每年G集团审定, 并通过全面预算工具下达各成员企业。财务分析定期披露开支进度是否超出时间进度的规定比例。

①计算公式为:

变动费用预算开支进度比率=变动费用÷变动费用预算×100%

②预警标准为:变动费用预算开支进度比率<时间进度的规定比例属于正常, 高于则预警。第一季开支比例不得高于时间进度的70%, 第二季为80%, 第三季为90%。

③预警频率:每月。

2.营运能力指标:包括营运资金富余额度、营运资金富余额度占上年营业收入比率、应收账款回收率。

(1) 营运资金富余额度

G集团将企业净营运资金定义为营运资金富余额度, 用于衡量公司资金营运的效率。营运资金包括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G集团将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存货定义为反映资金占用的流动资产, 将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定义为反映资金来源的流动负债, 两者的差额称为净营运资金。

①计算公式为:

营运资金富余额度=资金来源的流动负债-资金占用的流动资产

②预警标准为:营运资金富余额度为正数属于正常, 否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月。

(2) 营运资金富余额度占上年营业收入比率

营运资金富余额度占上年营业收入比率, 用于衡量公司资金运营支撑收入的能力。

①计算公式为:

占比率=营运资金富余额度÷上年年度营业收入×100%

②预警标准为:占比率>25%且同比变动<10%属于正常, 否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月。

(3) 应收账款回收率

应收账款回收率反映公司从获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开始到变成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①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回收率= (期末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当年累计营业收入) ÷ (期初应收账款+当年累计营业收入) ×100%

②预警标准为:应收账款回收率>80%属于正常, 否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月。

3.拓展能力指标:包括存量业务占上年营业收入比率、新签合同总金额目标完成率。

(1) 存量业务占上年营业收入比率

存量业务是指在建工程项目合同额。存量业务占上年营业收入比率, 用于反映公司基于去年的结算收入规模, 目前的存量能持续经营的时间长度。

①计算公式为:

占比率=存量业务金额÷上年年度营业收入×100%

②预警标准为:占比率>或<同一行业同一区域平均值10%以内属于正常, 否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季。

(2) 新签合同总金额目标完成率

新签合同总金额是指成员企业年度承接业务的合同金额, 用于衡量市场拓展能力的指标。每年由G集团审定, 并与各成员企业签订的绩效考核合同中加以明确。财务分析定期披露完成进度是否符合时间进度。

①计算公式为:

新签合同总金额目标值完成率=新签合同总金额÷新签合同总金额绩效目标值×100%

②预警标准为:新签合同总金额目标值完成率>时间进度属于正常, 低于20%则预警。

③预警频率:每季。

(三) 在日常财务预警管理中, G集团通过会计核算软件, 辅以“宏”为运算的经营管理套表, 自主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信息系统。Excel服务器结合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 将财务信息状况加工处理, 当这些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发生异动时, 并且异动超出正常幅度时, 由集团财务部编制《成员企业数据变动较大的情况》, 披露数据具体变动比率及基本情况。见下表:

三、GDH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价

(一) 优点

1.借助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具, 发挥双重监督作用。

(1) GDH集团在财务预警方面, 除了运用反映运营能力的三大指标外, 还借助全面预算管理工具, 根据下达的预算指标, 定期组织开展预算差异分析与执行情况评价工作, 及时披露并监督预算完成情况, 对成员企业的实际执行情况偏离预算的状况及时反馈和预警, 切实发挥预算的监控作用, 实现多个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控, 减少单一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提高财务预警的效率和效果, 提升风险防范与管控的有效性。

(2) 部分预警指标的选择是基于公司的绩效评价指标, 有显著的绩效评价特征, 比如净利润目标值完成率、新签合同总金额目标值完成率。G集团运用绩效评价与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相结合, 预先提示成员企业绩效完成情况和完成趋势, 目标控制完善了以单一财务指标为主的预警指标体系, 使预警更全面。

2.财务指标与非财务因素密切结合, 大大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有效性。

G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引入存量业务和新签合同总金额两个非财务因素, 通过收集与企业有关的业务信息、行业政策密切关注行业变化, 掌握产业发展趋势, 引导公司对新市场、新业务的培育与开发;并在组织规划与设计市场化运作过程中, 迅速反映、判断、分析市场风险点, 及时发出风险警报, 提高风险预警的效果。

(二) 存在不足

1.缺乏反映集团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预警指标, 对现金流监控不够重视。

建立在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利润并不能客观反映和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经营依赖的不仅仅是利润, 还有现金支付能力。在“现金为王”的今天, 企业的现金流越好, 则表明其经营情况越好、抗风险力越强。现金流指标的引入能够及时捕捉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 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G集团主要承接南方电网及下属单位业务, 应收款回收率尽管保持80%以上, 集团现金相对充裕, 但近年来由于履约保函保证金等政策实施, 应收款回收率以3%速度不断下滑, 所以集团有必要将反映现金流的财务比率纳入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持续紧缩的应收款回收政策。

2.G集团没有建立基于事业部制下的二级预警指标。

G集团具有规模大、经营范围广的特点, 跨行业的发展趋势明显, 按统一标准提供的预警指标不能揭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的成员企业在赢利水平、增长趋势和财务风险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事业部下的成员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预警指标和标准进行财务预警, 事业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需要健全财务预警指标或增加二级财务预警指标。

3.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信息系统主要依赖会计核算系统实现数据采集, 没有与业务系统对接, 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G集团会计核算系统主要侧重于提供一般财务数据, 例如营业收入、经营管理费用、净利润等, 它没有与业务系统包括项目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形成交汇, 信息系统缺少集成, 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财务风险预警的效率。

四、G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建议

(一) 增加现金流管控指标, 填补财务预警指标关于资金风险方面的空白。

1.构建反映总量适宜和质量健康的现金流状况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多角度监测企业资金流动和周转情况。

企业经营活动是通过各种方式归结现金交换与流动, 最终使自身现金增值的过程, 现金流是维系公司经营运作的“血液”, 也是最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分析指标, 建立现金流预警指标, 关注同一时期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总量配比度, 关注现金流对经营的支撑程度, 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 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保障公司财务安全。

2.编制月度现金收支预算, 通过预警现金净流量实现风险预警。

如何对成员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管理控制, 确保现金的合理使用, 保障现金的安全性, 保证集团现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维持整个集团现金的平衡变得非常关键。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对未来的现金状况进行预测, 特别是月度现金流预算。根据生产、销售、经营等部门的业务收支预算, 编制现金流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对于已进入业务紧缩周期的成员企业, 集团核定现金预算编制原则为“以收定支”, 一旦发现超控, 立即进行风险预警。

(二) 定期维护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G集团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选取的三个维度指标是根据目前的经营现状确定的, 随着公司一体化和多元化业务发展, 有必要定期调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适时的预警指标和临界值标准, 关注判断指标的变化程度和趋势, 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调整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动情况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另外, 确定一个适当的财务预警指标分析频率, 并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调整分析频率, 以便及时获得预警信息, 尽量降低预警的滞后性。

(三) 加快信息化建设, 实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有效保障。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在获取更多经济资源的同时, 也承受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巨大压力。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 所以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已成为能源企业当前关注的热点。企业财务预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是在企业所涉及各个环境和行为进程中设立的各种采集、测评、调节和控制的综合体同时这个综合体也要对企业的各种行为提供完善和全面的决策依据, 为未来风险控制和失误改正提供工作的准则, 也为各种监控提供手段和工具。因此, 其指标的选取应是全方面的, 不仅有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 也应有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非财务指标。

财务预警指标的构建原则

完整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 使决策者和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而作出相应决策, 规避风险, 使企业持续良好地发展。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预测性原则

系统对企业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经营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 企业的运营效果和效率最终是通过财务信息体现出来的, 预警系统要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一系列能灵敏、准确地从不同侧面反映能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指标从而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企业运行现状, 分析企业经营趋势的指示器。

(2) 特殊性原则

对不同的企业, 其业务经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比如, 有些企业不存在应收账款, 因此对于这种企业在设计财务指标考虑资产周转能力时, 就无需考虑应收账款周转率前期投资较大, 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特点。

(3) 针对性原则

指标系统应该有针对性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抓住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方面, 从而简化模型, 提高效率。

(4) 独创性原则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采用一般的风险指标体系, 而要独创性地设计出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

(5) 可度量原则

要求预警指标体系要有精确的定量化的数值来表示, 它既包括可通过实证调研获得的数值, 也包括通过专家评分获得的主观数值。

(6) 系统性原则

单一的预警指标不仅不能全面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 并且还可能会因为风险因素考虑的不全面, 转移问题的重心, 使得企业的管理层作出完全错误的决策。指标的系统性强调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个指标之间不能杂乱无章。影响企业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 在设计预警指标时, 应从多个角度考虑, 才能做出可行的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指标的构建步骤

财务预警指标构建步骤一般参考如图1所示的步骤。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同时, 还要明确所选财务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计算方法。所谓财务指标的内涵和外延, 是指财务指标本身所包涵的反映公司某方面的能力, 指标是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财务指标的核算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大多数财务指标在明确规定了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后, 不需要再规定具体的核算方法, 而有些评价指标则要复杂些, 除了要明确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外, 还要具体确定核算指标的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单一的预警指标不仅不能全面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 并且还可能会因为风险因素考虑的不全面, 转移问题的重心, 使得企业的管理层作出完全错误的决策。指标的系统性强调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个指标之间不能杂乱无章。影响企业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 因此在设计预警指标时, 应考虑完整性、相关性、层次性等, 从而建立具备系统性和高度的概括性的预警指标体系, 图2显示了财务风险指标的结构。

财务适应能力指标

(1) 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来说, 只要通过举债筹集资金, 就等于承担了一项契约性质的责任或义务, 不管企业的经营是盈是亏, 其义务必须履行。这就是说, 当企业举债时, 就可能出现债务到期不能按时偿付的可能, 这就是财务风险的实质所在。偿债能力的强弱, 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风险程度以及企业的筹资前景, 是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 资本结构比率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不同融资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关系, 具体包括总股本金与总负债的比率、不同股东持有的股本之间的比率、不同债务之间的比率。

资产管理能力指标

资产管理能力是用来衡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 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营运资产的效率通常指资产的周转速度营运资产的效益则指营运资产的利用效果。

企业的两大基本特征是收益性和流动性。企业经营的基本动机就是获取预期的收益。从一定意义上讲, 流动性是比收益性更重要的概念。当企业的资产处于静止状态时, 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收益, 当企业运用这些资产进行经营时。才可能有收益的产生。企业的营运能力越强, 资产的流动性越高, 企业获取预期收益的可能性越大, 财务风险越小。

成长能力指标

成长能力, 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 指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后劲和持续力, 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盈利性、应变性和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 是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往往是对其综合能力的分析。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 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决不会只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运营状况, 公司的发展潜力亦不容忽视。分析成长能力指标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个企业即使收益性高, 但成长性不好, 也就表明其未来盈利能力下降。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企业, 动态地分析企业财务资料, 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很重要。其分析方法有企业市场开发和占有率、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技术进步状况、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产品及其优势等详细分析。一般来说, 成长性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强, 在激烈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 其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持续稳定的经营和发展是获取利润的基础, 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又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获取利润的基础上, 企业才可能发展。

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因素指标, 主要包含定性指标, 是对前四部分定量指标的补充。对于定性指标, 主要采用专家打分取均值的办法来量化百分制。

(1) 企业领导人和职工素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领导人和职工素质是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 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资源。从企业财务风险的角度分析, 企业领导人和职工素质越高, 则企业的运营绩效会相对更理想,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会相对降低反之, 则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2)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内部风险控制要求不相容职务分离、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规范的岗位管理措施、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建立授权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3) 发展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 甚至提上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对于企业而言, 自主创新也成为了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关键。

(4) 行业影响能力

行业影响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包括企业在整个行业或所在区域的辐射能力、龙头作用、社会贡献等。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 其能够调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多,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

结论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使得企业理财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危机。及早察觉财务危机的信号, 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 使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萌芽时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经营失败, 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对财务预警指标的研究, 不但具有理论上的价值, 对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将财务指数运用于财务预警中, 能较好地显示和反映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 相信其在财务风险的判断与防范上能对我国企业起到一定启示作用。本文共选用了以下个财务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报酬率。

参考文献

[1]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23-136

[2]舒惠好.财务预替系统研究:行业差异变量模型假说[J].财会通讯, 2005. (8) :12-14

[3]佘廉.企业预警管理理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黄辉.企业财务预警与企业业绩评价的比较[J].经济师, 2004 (5)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改进研究 篇8

关键词:财务危机,危机预警,指标改进

深入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甚至可以说预警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表现在是否可阻止财务危机, 在财务危机爆发的前都会有先兆, 这些先兆的表现成为财务危机预警的重要参考指标, 因为财务危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矛盾一步步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 因此密切关注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判断防止企业财务危机的反生, 企业在财务危机的旋涡中是否能够保身, 就要着重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择改进措施。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含义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出现很显然的无力去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困难和危机状况。它通常是由两种方法来确定, 首先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 企业破产是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标准, 而且这把标尺是最准确, 而且是最极端的标准。其次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者退市作为标准。企业生存与危机是由财务危机直接导致的, 所以要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监测和预防, 尽早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改进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在出现很显然的无力去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困难和危机状况时的应对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 运营活动和业资金循环活动是最重要的, 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最关键的环节。只有将预警重点放到这两方面, 才能更有效的将危机预警成为好企业财务危机大门的金钥匙。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链就是企业的命根子, 如果资金链出现断裂将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等严重的后果, 要随时对资金的循环情况进行监控, 把好企业的命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筹资、投资、运营都是需要有大型资金在支持的, 然而随着现代企业的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 在这三项活动中往往伴随着未知的风险。筹资活动预警分为筹资结构、短期支付能力和长期偿债风险, 将投资活动预警分为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两个方面, 在投资结构中要决定投入多少资金而投资能力却考虑的是收益是多少, 投资结构决定着投资能力, 投资能力又可以反向影响投资结构, 将运营活动预警分为资产质量、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质量和现金流量4个方面。根据不同情形下各种活动是否有现金流作为保障来进行预警检测, 做到认真分析得出是否会给财务带来危机的结论, 不断完善和补充现金流。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改进及预警模型的建立

第一, 筹资预警指标的改进意见。对于筹资预警指标来说资产负债率可以很好反映其状况, 所以通常选取资产负债率来对筹资进行预警;可以通过增加流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来对企业短期支付能力预警。最后也可以增加带息负债比率来进行未来偿债风险的警情预测, 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偿债能力。

第二, 投资预警指标的改进意见。对于企业投资方面的警情一般由担保率和投资比率两个指标体现, 对外担保率反映的是企业为了降低被担保对象的风险将自身资产作抵押, 但却不一定会从中获利, 他解决的是表外的投资预警问题。而投资比率解决的是表内的投资预警问题。第三, 运营预警指标的改进意见。首先, 企业中的固定资产的比率和流动资产的比率是对企业资产质量的保证, 一般来说企业的变现越强足以证明企业有很好的资产保障。相反而言, 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比率越大, 变现的比率下降, 说明该企业的资产存在着警情。而固定资产的比率平衡, 变现的能力的上升, 说明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很大, 并不存在着警情。一般固定资产的比率和变现的比率是相对于平衡的, 但是也没有统一的计算方式来权衡, 很难使现金的比率与其固定资产的比率算出平均值。本文用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来权衡企业资产质量的预警指标。其次, 在资产运营的预警指标, 最具代表的就是总资产的收益率和净资产的收益率, 一般是净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的核心预警, 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上销售率和报利率, 销售率的增长是企业被用于发展目标的预警指标, 而本文是判断企业的程长性与波动性是否能成为企业盈利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才能反映企业盈利的预警指标。最后, 在净利润的结构中, 产品销售的毛利率是最重要的核心, 它是对净利润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而现金流量是为企业的运营做重要的运营预警, 所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金流量的指标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第四,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企业的风险有主要和次要的, 如重新建立预警指标模式, 在整个企业预警指标模式中, 会针对各种各样的风险预警指标的分量也是大不相同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企业都用最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对各种预警指标在整个预警模式的体系中所占的分量进行权衡, 有一种最科学也最客观的方法来分析各个风险在企业预警中占的比例, 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层次分析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对现有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进行改进, 弥补预警系统中的不足,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太成熟且数据来源不足致使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研究还有待提高, 在预警方面要增加数据来源, 提高数据的可操作性, 进而为提高预警指标做保证。公司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财务危机防范意识, 建设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加大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 防止出现决策失误, 要努力识别出潜在的困境和隐患危机, 及时收集信息, 使得公司时刻处于一个良好的动态循环中。

参考文献

[l]罗晓光, 刘飞虎.基于Logistic回归法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1 (11) .

[2]朱清香, 刘佳, 冷冬署.河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27) :93-95.

[3]甘敬义.基于BP-Adaboost和Logistic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南昌:江学位论文) , 2012.

[4]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 1999 (4) 3:1-38.

[5]孔丽娜, 韩兆洲.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筛选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5) 1:14-115.

财务预警指标的拓展 篇9

资产是企业的基石,资产质量对企业的盈利、发展、运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它形成的原因直接表现为企业偿债能力的不足,同时也和企业的盈利、运营、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息息相关。既然资产质量可以影响企业的各种能力,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又可以追溯到企业的各项能力,那么是否意味着资产质量能够影响财务风险呢?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如下:首先,在相关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发现企业资产质量与财务困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宋献中、高志文(2001)以K值(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作为衡量企业资产质量好坏的指标,对1996 ~ 1998 年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调整前后的差异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K值越高企业资产的质量越差,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和今后盈利的持久性也越差。谢永堎(2007)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选择若干反映资产质量的财务指标,通过配对样本的T检验,得出资产质量差是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

既然已经明确了资产质量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将资产质量引入到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中去。然而综观中外文献,在财务风险预警研究领域,鲜有学者直接将资产质量与财务风险预警结合起来,大多数学者的做法是,在搜集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基础上,从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各财务指标出发,通过各种数理统计的方法从中选取一定量的指标,以此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但是利用这些模型只能判断某企业是否具有风险以及风险的大小,而不能直观地反映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以及风险量变积累的过程。

近些年,虽然有一些学者将非财务指标引入到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但是我们发现这些非财务指标大多是反映公司治理结构或者市场信息的指标,只有极少数是反映企业资产质量的指标。所以,本文将资产质量指标引入到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探讨资产质量指标的引入是否会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度,并且希望能够结合资产质量指标帮助企业找寻财务危机的源头。

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研究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逐步形成的,这就为我们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来预防财务风险提供了可能。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财务风险,还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做出正确的决策。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来看,常见的财务预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单变量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现金流量信息预测模型、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和COX模型等。

在这几种模型中,运用较多的是前四种。其中:单变量模型虽然应用起来很简单,但是仅采用一个财务指标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特征;多元线性判别模型虽然预测精度比较高,但是它要求自变量呈正态分布、两组样本为等协方差的假设前提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多元逻辑模型与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都适用于非线性情况,如果没有极端值,理论上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非常相似,并且相对而言,逻辑回归模型较为简单、快速。所以,实证上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文也是利用SPSS17.0构建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

三、资产质量与资产质量评价指标

资产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去衡量企业的资产质量?在这一问题上,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来看,学者们的观点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比如在资产质量的定义研究上,干胜道、王生兵(2000)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张春景、徐文学(2006)提出存在性、有效性、收益性是衡量资产质量的三个基本特征;甘丽凝、张鸣(2009)认为资产质量特性包括存在性、结构性和变现性;陈仲威、朱小平和娄欣轩(2010)指出资产质量的外延应包括资产流动性、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和资产结构等,这些都是影响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在资产质量衡量体系的研究上,干胜道、王生兵(2000)提出了以下衡量资产质量的总体评价指标:不良资产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王生兵、谢静(2000)在干胜道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在资产质量属性中加入了资产的安全性,并从此入手,针对企业资产中容易形成不良资产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这四个资产项目构建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宋献中、高志文(2001)以K值来代表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并将其作为评价资产质量好坏的标准;张麦利、徐文学(2004)把资产质量特征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存在性、有效性、变现性和收益性,并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资产质量评估指标;冯爱爱和高民芳(2011)则认为资产质量特征主要是指资产的存在性、资产结构、资产有效性和资产收益性,具体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及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知道资产质量的概念一般包含了资产存在性、资产流动性、资产盈利性三个方面,并且对资产质量的评价也多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的。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企业的资产质量并选择相关指标进行衡量,在这里,先简要阐明资产质量概念的三个方面,相关的衡量指标则会在后文的指标表中予以说明。

首先,资产的存在性有三个层次含义:①从审计的角度而言,资产存在性是指资产的真实性,即资产负债表上记录的资产必须要和实际存在的资产相符合。②从资产定义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产必须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流入的资产。所以在考虑资产存在性时就要剔除那些虽然存在,但是很可能产生不了经济流入的资产,这些资产也被称为不良资产,它们一般包括: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应收款等。③资产的存在性还体现在资产内部的结构匹配上,比如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流动资产具有高流动性、低收益性的特点,而非流动资产具有低流动性、高收益性的特点,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搭配比例不同,对企业的收益会有长期影响。

其次,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企业运营中的周转能力,它反映出资产的运用效率,资产的流动性越高,那么它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多。

最后,资产的盈利性就是资产给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一项资产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该项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大小上。

四、样本选择与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本文一共选取了A股中(除金融业外)2010 ~ 2013 年因出现财务问题(连续两年亏损)而首次被ST的48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2010 年首次被ST的公司有17 家,2011 年首次被ST的公司有8 家,2012 年首次被ST的公司有12 家,2013年首次被ST的公司有11家。然后按照资产规模相当(资产规模相差上下不超过10%)、行业相同、会计年度一致的原则,从A股的上市公司中给每个ST公司配对了2 个正常公司,最后一共选择了144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即48家ST公司和配对的96家正常公司。

在选择好样本公司后,本文将公司被ST的当年记为T年,选择样本公司T-3 年和T-2 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别构建T-3年与T-2年的资产质量预警模型和财务预警模型。这里的财务预警模型是指仅包含常用财务指标的模型,而资产质量预警模型则不仅包含了常用的财务指标还包含了资产质量指标。此外,本文之所以没有选择T-1 年的数据进行建模是因为考虑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上市公司当年财报是在次年三四月份公布,如有特殊情况最晚不晚于次年6月30日,这样如果使用T-1年的数据来进行建模预警就失去了意义。

(二)指标选取

本文首先选择了反映企业偿债、发展、周转以及盈利能力的各项常用财务指标,然后选择了反映资产存在性、周转性、盈利性的相关指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反映企业基本财务情况的指标体系与反映企业资产质量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叠,比如: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既是反映企业周转能力的指标也是反映资产质量周转性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资产质量预警模型时,就要将两个指标体系中的相同指标合二为一,这样我们得到了构建财务预警模型与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各项初选指标,如下页表1所示。

由表1 可知,指标X1~ X20是用于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初选指标,指标X1~ X28是用于构建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初选指标。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财务预警模型与资产质量预警模型并比较两者的准确性。为了方便起见,在构建逻辑回归模型时,本文先构建资产质量预警模型,再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1.显著性检验。

显著性检验是一种根据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检验样本间存在的差异是出于偶然原因还是出于真实的差异。本文的显著性检验分为两步:第一步,对所有的28个初选指标变量进行95%置信水平上的K-S检验,判断其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第二步,结合K-S检验的结果,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95%置信水平上的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95%置信水平上的U检验,然后汇总T检验的结果与U检验的结果,找出在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

(1)K-S检验。由于本文采用的置信水平为95%,所以在K-S检验中若某个指标的双尾渐进概率p大于0.05,就表明这个指标在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反之,则表明这个指标在总体上不符合正态分布。

根据K-S检验结果,在T-3年,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总资产比、总资产报酬率、货币资金总资产比、存货总资产比、固定资产总资产比这10 个指标的双尾渐进概率p大于0.05,所以它们在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而其他18个指标在总体上不符合正态分布。

在T-2年,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现金净含量、总资产净利率、不良资产率、流动资产总资产比、货币资金总资产比、存货总资产比、固定资产总资产比、总资产报酬率这13个指标的双尾渐进概率p大于0.05,所以它们在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而其他15个指标在总体上不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与U检验。根据K-S检验的结果,本文将对总体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总体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U检验。

在T检验中,在a=0.05 的显著性水平上,T-3 年的流动比率、现金流量债务比、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货币资金总资产比这5个指标的双尾渐进概率p小于0.05,通过了检验,表明这些指标在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用来进行T-3 年的财务风险预警;同理,在T-2 年,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率、货币资金总资产比、总资产报酬率这8 个指标的双尾渐进概率p小于0.05,通过了检验,表明这些指标在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用来进行T-2年的财务风险预警。

在U检验中,在a=0.05 的显著性水平上,T-3 年的现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不良资产率、总资产净利率这11个指标的p值小于0.05,表明它们在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能够被用来进行财务预警;在T-2年的U检验中,流动比率、现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净利润现金净含量、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减值率这11个指标的p值小于0.05,表明它们在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能够被用来进行财务预警;而其他未通过T检验与U检验的指标则应该剔除。

2.相关性检验。

综合T检验和U检验的结果,我们知道在T-3年一共有16个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T-2年一共有19个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于这些指标而言,它们都来源于同一年度的财务报表或依据同年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因此,某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如果不能消除共线性,将会影响到预警模型的效率、稳定性与准确性。所以,本文运用SPSS17.0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以容忍度、方差膨胀因子与条件指数三个指标为参考——如果各指标的方差膨胀因子和条件指数均小于10,则表明指标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指标进行筛选以最终确定构建各逻辑回归模型的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

3.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

本文在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时,将ST公司定义为1,将非ST公司定义为0,以经过共线性诊断留下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是否为ST公司或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P为因变量,采用向后逐步剔除的方法,并且令0.5为判别分界点:若P>0.5,则样本被判定为ST公司,表明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有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若P<0.5,则样本被判定为非ST公司,表明样本公司的财务情况比较乐观;当P=0.5时,表明样本公司的财务情况介于ST公司与正常公司之间。

(1)T-2年逻辑回归模型。

由表3知T-2年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公式如下:

由表4知T-2年财务预警模型的公式如下:

利用SPSS17.0对上述两个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回判,可得到以下结果:

由表5 可知,在T-2 年,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预警准确性要高出财务预警模型3.5%(90.3%-86.8%)。

(2)T-3年逻辑回归模型。因篇幅所限,本文在此省略了T-3 年资产质量预警模型与财务模型方程中变量的具体回归结果表,直接列出T-3 年的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公式如下:

T-3年的财务预警模型的公式如下:

对上述两个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回判,可得到以下结果:

由表6 可知,在T-3 年,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准确性要高于财务指标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在总体预警准确性上有2.1%(75.7%-73.6%)的提高。

五、结论

结合T-3、T-2这两年的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T-3、T-2这两个年度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在T-3年的检验中不良资产率、货币资金总资产比等资产质量指标通过了检验,而在T-2 年的检验中总资产减值率、货币资金总资产比等资产质量指标通过了检验,这表明资产质量指标在ST与非ST公司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可以被用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

第二,将T-3、T-2 这两年的逻辑回归模型的准确性进行纵向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资产质量预警模型还是财务预警模型,T-2 年模型的准确性都要高于T-3 年模型的准确性,这反映出离T年越近,模型预测越准确,或者可以说离T年越远,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越低,这也同时表明提高T-3 年模型的准确性比提高T-2年的准确性更有意义。

第三,将T-3、T-2 这两年的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在T-2 年,资产质量预警的准确性高达90.3%,比财务预警模型86.8%的准确性要高出3.5%,而在T-3年,资产质量预警模型的准确性为75.7%,比财务预警模型73.6%的准确性要高出2.1%。这表明资产质量指标的加入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并且考虑到预警的时效性,T-3 年预警准确性的提高能够加大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促使管理层更早地发现风险,进而为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更多宝贵时间。

第四,将资产质量指标引入财务风险预警的意义不仅在于资产质量指标的加入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更在于相对一般的财务指标而言,资产质量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内部资产的状况,进而能够揭示出财务风险形成的过程,能更加接近风险形成的源头,所以在实践上也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关注财务风险形成过程,找出风险源,更快、更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摘要:在财务预警研究领域,很少有学者将资产质量指标引入预警模型中去,而资产的质量又是企业运营、盈利、发展等方面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选取2010~2013年首次被ST的48家上市公司以及配对的96家正常公司的数据,分别构建只含常用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与含有资产质量指标的资产质量模型,通过比较这两种预警模型的结果,发现资产质量指标的引入能够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

关键词:资产质量,财务预警,逻辑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

徐文学,姚昕.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0(2).

冯爱爱,高民芳.资产质量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上一篇:班级管理工作经验谈下一篇: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