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评价

2024-10-25

环境管理评价(共12篇)

环境管理评价 篇1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对某一个决策或者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也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和预测的相关活动。实施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相关的缓解措施和相关对策。

1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途径

1.1搞好与“三同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

当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时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中最为基本的两项制度,这两个制度之间相辅相成,并互相制约。一方面,为了使经过审查和批准的环境对报告书中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要实施“三同时”制度。另一个方面,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置影响环境污染的设施,一定要通过原来审查和批准的环境报告书主管部门的批准,当期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这一项目。但是,站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环境评价制度主要被集中在前期管理上,而“三同时”制度一般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下,相关人员需要将这两项制度进行结合,使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因此,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科学完善的这一过程中,需要使其和三同时制度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对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业主要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之后,在设计、施工、竣工等不同阶段,均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上一份环境影响报告,并且建立起一个反馈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对污染进行防治,对生态破坏做出防治的有效措施[1]。

同时,对建成的设施制定科学的监督检测机制,将这些内容归纳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当中。此外,还需要制定和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等。

1.2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法监督

当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的监督记住较为软弱,对环境影响评价方式进行规划过程中,主要责任单位一般为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分,对“环境评价法”落实,并且做出充分的法律责任也是政府部门承担,而实施这种责任追究主要停留在形式上,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当下存在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够严格的问题,有的地方对环境影响审批中有“首长意识”和“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一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还进行主管部门甚至和生产政策、厂址选择存在明显错误的项目审批通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法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对各级政府和环境监管部分的责任在法律上进行明确,并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确定环境保护机构,尽可能的进行环境保护执法的垂直性管理。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实施的行政管理、监督权等做出强调。为其制定必要的执法手段,例如拆封和扣押等。

2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逐渐扩大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且为一些重大决策、规划以及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建设。

首先,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务院相关部门组织并编制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对区域和流域进行规划和建设等;另外一种是,相关部门组织并且编制工业、农业等有关专项规划。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并没有针对不设置区的室、县、乡镇等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规划,从而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2]。

2)没有针对规划中心地位最高以及发挥重大作用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影响做出评价。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

其次,当下执行的立法还没有将重大决策、政策和不同立法活动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我国历史经验和实践,国家做出的宏观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对重要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政策的失误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导致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带来的影响,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计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站在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将下面的内容列入到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之内。

1)没有设置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等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划;

2)针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计划;

3)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等。

将这些内容列入到战争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之内,并将这些内容逐渐扩大到国家和法律当中。

2.2部分性引入替代方案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核心内容便是进行替代方案的分析。借助替代方案,比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而选择出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行动方案。因此,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需要将替代方案当作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相对重要的内容作为规定。因此,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参照,并且结合项目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审批。

此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和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再将其部分性的引入替代方案。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将结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因此,要想使环境评价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评价范围进行扩大,从而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翠,李琦,吴迪,李志,王萌.实施潮汐能、波浪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框架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22-24.

[2]肖强,王海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行法制度设计评析[J].法学杂志,2015,12:60-70.

环境管理评价 篇2

(试行)

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四化”建设,坚持“精雕细刻,内涵发展”,努力提高办学品位,保持良好的校容校貌和班容班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制定此细则。

一、教室(40分)

地面干净,无杂物;课桌凳整齐,前后左右一条线;桌面物品、卫生工具放置有序;内外墙体无灰尘,无刻划涂写和污损;门窗玻璃干净,无破损;窗台不乱放东西,无尘土;黑板上方的标语干净无灰尘;三表、学习园地内的张贴整齐,无脱落污损低垂,并经常更新;图书角图书放置有序,书橱内外经常清理,无灰尘;讲桌、讲台干净无杂物灰尘;无闲置的破桌凳;顶棚、灯具、吊扇经常清扫,无蛛网;室内无卫生死角。无过时的布置,布置处理后的痕迹要清理干净。

二、师生精神面貌(10分)

穿着整齐,尽量穿校服,服装整洁;个人卫生状况良好;三姿符合要求;讲究文明礼貌;课间不在教室内打闹玩耍、不大声喧哗。

二、卫生区绿化区(20分)

本班所属卫生区经常清理,无杂物;本班所属绿化区无垃圾杂物,花木生长状况良好,无杂草,草坪无缺失或大片裸露,花木无死枝,无落叶。

四、厕所(10分)

小便池内经常打扫,无杂物垃圾;化粪池有盖;大便池内及时冲刷、清理,无过多积粪;顶部无蛛网;防蝇设施完好无破损;墙壁无刻划、涂写。

五、特殊用房(10分)

该班所属的特殊用房,地面整洁,地面无丢弃物,顶棚无积尘、蛛网;桌凳、实验台凳、物品、柜架摆放整齐有序,各室角落无杂物。教室内标语固定完好,无破损、陈旧低垂现象.六、公物爱护(10分)

门窗、玻璃、各类器材、电脑、柜架、学生桌凳、办公桌椅经常擦拭、维修,无尘灰,无破门烂窗、破桌烂凳。各室窗帘定时清洗,不悬挂破烂褪色窗帘。

决策 管理 服务 评价 篇3

一、校长技术领导力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诠释,其中最简洁的一种解释是“影响力”,其核心是“能够带领或者影响一帮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的一种能力”。然而,对学校这样一个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服务机构而言,校长的领导力单纯用“影响力”一词来概括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它应当是权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单纯依靠权力或者影响力都不可能很好地符合“校长”这一职业或专业的要求,因为它需要得到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家庭和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认可(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权力和影响力的交集构成了校长的领导力,影响它的因素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地方和学校层面的;既有学校组织内外部的,也有校长自身的。需要强调的是,校长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校长领导力的基石之一,对校长树立威信,直接发挥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谈到信息化环境中的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时,可能更多地是考虑校长本人在这个方面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如何体现自己领导学校信息化的智慧和才能。

不管哪一种领导力都不是独立于其他领导力之外的,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是校长整体领导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长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当引入校长的技术领导力这个概念时,并不是在其领导力中增加一个新的板块,而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审视校长需要具备哪些基本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绩效,才能指导或示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通过学校政策和决策公平地分配与学校技术相关的人、财、物,使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应有的成效。这种领导力完全是与教学、课程、道德或者文化领导力结合在一起的,并非此消彼长,也并非外在的添加剂。

从图2展示的视角来看,校长集这些领导力于一身是其职位的需要。在新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对校长本身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因此,要领导学校生存和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和学校内部成员的期望,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本身就是校长领导力的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校长要体现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气质。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过去就有,对应的英语表述是technical leadership,而当前技术领导力对应的是technology leadership。前者来自于萨乔万尼(1984)对校长领导力水平的一个分层。按照萨乔万尼的观点,校长的领导力水平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技术领导力、人力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当技术领导力和人力领导力被看做是实现学校目标和完成外界要求学校承担的任务时的更重要的领导力时,学校校长的领导力是在一个低水平上体现的,也就是在低层次的管理层面上解决具体的问题,和我们当前提的技术领导力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前,有关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指的是校长领导学校所有成员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根据其具体工作的指向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其技术领导力(图3)。

在信息化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技术相关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校长在这四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执行力将对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

二、校长如何体现面向信息化的技术领导力

从领导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带来的挑战、发展机遇以及给学校校长这个角色赋予的任务来看,校长需要在技术相关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方面体现一定的技术领导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一个活跃、积极的氛围中进行。但是,从校长的具体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技术领导力应该是其整个领导力的组成部分,校长本人也许并不需要精通很多技术,而是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理解、分析、评价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标准》,其中从意识和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针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具体指标。但是,从校长本身的角色出发,还没有相应的说明和解读。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推出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之后,从校长的视角分析了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学校校长应该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完成的任务。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并不需要深入到教学中,关注技术使用的细枝末节,而是要从确立愿景,改进教学效益,提高工作效率,支持合作与分享,加强评价,创设健康、合法和合理的技术使用环境等诸多宏观方面为校长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指南。对于手中握有权力,对学校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长而言,需要身体力行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以保证学校的技术使用在高效益和高水平上进行。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来研究这些标准也许是发展个人技术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时,需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对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的要求,认识到这是信息化时代校长权力赋予的责任,是校长在学校产生更积极影响力的一种促进因素,而不是外在增加的额外负担。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716;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251;http://www.booksites.net/download/chadwickbeech/Glossary.htm;http://www.latinoleadership.org/research/library/dictionary.html(10/02/07).

[2]转引自:Yin Cheong Cheng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dge: 54.

环境管理评价 篇4

我仔细学习研读此书, 认为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 体现了教育改革方向,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要求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努力提高政府“管”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办”学的规范性、社会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 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评价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评价作为管办评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改进政府教育管理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 中小学管理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着专业研究不深入, 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 对中小学办学实际缺乏了解, 评价人员“评”的能力有待提高等不足, 甚至出现个别评价机构追求功利性的短期目标, 评价工作背离教育根本宗旨的问题, 给教育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让各方了解中小学校教育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提升社会第三方的评价能力, 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事情。评价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评判和指引, 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特别要求客观、科学、公正。要做好评价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评什么”、“怎么评”, 即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 这是评价能否客观、科学、公正的前提。对于这些专业问题,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与说明,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书的每个章节都牢牢把握住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二, 阐述了管理评价内容方法, 系统性指导性强。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管理无大小, 处处皆管理。中小学管理是复杂、多元的, 只有从生态、立体的角度来加以审视, 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 不仅在总体构架上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考察、评价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而且每个章节都深入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内部各个环节, 使人们对中小学校管理评价能够有全方位的了解, 做到“胸中有丘壑”, 有效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评价。

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办学治校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基础, 是规范和引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对涉及中小学管理评价的具体内容, 给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处及具体相关条文, 使读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既省去了烦琐的查经寻典之苦, 又不知不觉地习得教育法律法规之要义,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 提供了大量案例, 鲜活生动可学。每个学校都是鲜活而具体的, 都有特殊的校情、学情、师情。真实的办学情境远没有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和潇洒, 任何一个管理事件背后都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 对学校的管理评价, 既要考虑共性, 也要考虑特殊性。为此,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 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既有详细的案例呈现, 也有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可以使读者在案例的剖析中加深对中小学管理的理解, 提高管理评价能力。

第四, 简洁通俗易懂, 适合不同读者阅读。为了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没有使用苦涩难懂的学术性语言和枯燥的政策性语言, 而是致力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加以阐述, 与之相关的政策解读也是言简意赅, 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尽管《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是从评价的角度呈现, 但不同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政府可以从中找到管好教育的启示, 学校可以找到依法自主办学的客观依据, 社会第三方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案例。此外, 本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 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指导自己工作的精神滋养。

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企业自我评价表 篇5

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企业自我评价表

1.推进要素

1.1领导重视

(1)组织的高层领导如何推动现场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现场管

理的功能职责?

(2)组织对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指标是什么?

1.2人员素质

(3)简要介绍组织现场管理的培训体系。

(4)简要介绍生产作业现场的授权机制和激励机制。

2.现场过程管理系统

2.1产品开发过程

(1)如何确定产品开发的要求?

(2)介绍产品开发的流程及所使用的工具方法。

(3)对产品开发过程设定的控制指标有哪些?

(4)产品开发过程与生产作业现场如何衔接?

(4)如何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评价、分析与改进?

2.2生产过程管理

(1)如何将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转化为生产过程的要求?生产过程的控制指标有哪些?

(2)如何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化?采用了哪些工具和方法?

(3)选择了哪些工具和方法实施生产过程控制?

(4)生产现场如何实施生产计划管理?

(5)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如何控制?

(6)如何进行设备管理?

(7)如何进行生产及作业环境管理?

(8)生产现场作业人员的关键能力要求有哪些?

(9)如何实施现场生产安全管理?

(10)如何实现资源的保护利用?

(11)如何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分析与改进?

2.3供应链管理过程

(1)如何确定供应链管理过程的要求?对供应链的控制指标有哪些?

(2)如何实施对供应链管理过程的控制?使用了哪些工具和方法提升供应链的效率?

(3)组织如何实现与供方的共同成长?

(4)如何对供应链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分析与改进?

3.结果

请参照评价标准的结果部分,提供相应的数据。

4.加分因素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篇6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三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环境管理评价 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

1 引言

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行使实现有效监督, 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1]。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环评”) 信息公开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该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如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8月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51号) 就拟公开的环评文件简本作了详细规定。该文件实施16个月后即2014年1月起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试行) 》 (环办[2013]103号, 下称“《指南》”) 替代。《指南》明文规定“建设单位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 应依法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 并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 应对说明报告进行审核, 依法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 由此可见, 公开的环评文件由简本升级为全本, 进步之大, 前所未有。由于《指南》实施至今才寥寥数月, 其效果与影响尚未完全展现, 但毫无疑问, 它带来的影响必定是长远的。

2 解读《指南》

2.1 公开的范围

根据《指南》, 需要公开的信息包括环评法律、法规、规章及程序, 环评文件及审批信息, 竣工验收文件及批复信息, 环评单位管理信息等, 但不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因此, 需要注意两点:其一, 并非所有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都可以公开, 并非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公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认定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环评文件及其审批信息不应公开, 而包含有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 应对其先作相应删除后方可公开[2];其二, 对于环评文件及审批信息,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被单列公开, 这与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的环境公众事件有关, 尤其关于卫生防护距离的承诺, 部分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将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的搬迁安置承诺当成空头支票, 迟迟未实施, 而该距离范围内居民深受建设项目废气、噪声等影响以致于生存生活难以为继。将“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公布于众, 将有利于集中民智监督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 促使其履行诺言做到诚实守信。

2.2 实施公开的主体

根据《指南》, 实施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的主体有建设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于环评单位管理信息的公开, 主体主要是环境保护部, 但对环评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开主体在省级环保主管部门。

2.3 公开的平台

根据《指南》, 环保主管部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本部门政府网站, 同时也可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对于建设单位主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 则没有明确要求。可以肯定的是, 由于受电视、广播、报刊等的篇幅、时长或费用等的限制, 必定无法通过这些方式公开环评文件的全本内容, 因此, 在新的途径或方式诞生以前, 通过网站公开环评信息必然是主流方式。

3 信息公开之于环评工作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充分征集公众意见, 从而作出合乎民意的环保决策

环评信息公开, 尤其是报告书 (表) 全文公示, 使公众有机会全方位接触环评文件内容, 而不是简本, 更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运行特点、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环保措施等。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利益关注点, 公众有可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毫无疑问, 这些意见将成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科学合理的审批或者验收决定的上佳参考。

3.2 有利于各方监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工作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以及批复要求, 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开展环保工作的依据, 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因此一旦公开, 也必然成为公众监督企业是否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要求的利器。而对于某些项目, 由于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承诺, 例如承诺限期搬迁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的常住居民, 因而百姓也可对照公开的环评信息判别当地政府是否信守承诺, 是否有所作为。

3.3 有利于实现环境监测资料等的共享

环评信息的封闭一直饱受舆论诟病, 同时也被同行人士所痛心, 因为业界无法共享知识成果而不得不重复劳动, 造成人力、物力不断被浪费。实施环评信息公开后, 环评领域与外领域、环评领域内不同单位和人员对公开信息均享有同等的了解机会, 大家在同一平台上共享环评信息。在此基础上, 类比法可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评价方法, 重复性劳动的减少为创新性拓展性评价工作提供了空间, 这将极大促进环评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3.4 有利于环评行业的自律监督

环评报告书 (表) 全文的公开, 让环评单位、参与编制人员、资质范围等信息也与公众见面, 人人得以查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可以核实个人是否存有挂靠环评工程师证书、环评上岗证的违规情况, 单位是否存在超范围从事评价业务的违规现象。一言以蔽之, 环评信息公示, 有利于规范和监督环评市场, 为其健康运行助力[3]。

3.5 促使企业认识环评文件的严肃性

理论上, 环评报告书 (表) 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的, 环评单位编制完成的报告书 (表) 内容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和加盖公章之后方可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但实际情况并非都如此, 在经济发展压力大、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落后的部分地区, 依然存在建设单位不能正确对待环评报告书 (表) 的现象, 在其观念中, 环评仍然只是走过场的程序而已, 继而对环评报告书 (表) 具体内容缺乏认真细致的审阅, 敷衍盖章了事。后果便是, 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违反环评文件及其审批要求的现象频发[4~6]。环评信息公开后, 来自公众的外界压力随之而来, 企业将自主慎言, 不得不重视环评报告书 (表) 每一细节。

4 环评信息公开之于环评工作的挑战

4.1 项目方案细微调整与环境纠纷

报告书 (表) 的全文公开, 一大改变之处是信息详细度的显著提高和细节的全面曝光。这让公众在监督环保工作时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但也会给某些行业项目带来直接影响, 例如线性交通项目, 由于环评往往是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准确度和精细度明显不及初步设计报告, 因此在环评阶段确定的项目与沿线环境敏感点的距离, 很可能在初步设计阶段发生变化[7]。即便变化不大, 但一旦发生污染扰民事件, 这类变化容易成为环境纠纷事件的焦点。

4.2 涉密文件的公开

根据《指南》, “建设单位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的确, 信息公开与涉密内容保密是一对矛盾体, 对其处理需谨慎。泄漏国家秘密的, 可能会触犯刑律;泄漏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的, 可能让有关单位遭受损失;泄漏公众参与调查对象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的, 也有违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信息公开, 要求建设单位、环保主管部门首先须以充分的依据鉴定哪些内容属于秘密范畴和需要配套采取何种等级的保密手段。

4.3 著作权的维护

环评报告书 (表) 的全文公开为环境监测资料等的共享创造了条件, 同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将减少重复监测, 缩短附近拟建项目的环评周期和降低相关成本。但是, 这种大篇幅的借用环境监测资料必将涉及著作权问题。如何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大幅度抄袭和剽窃, 或者从中取得等价的报酬, 将成为各家环评单位需要直面的问题。

4.4 细节问题重要性凸显

目前的环评文件的内容趋向复杂, 篇幅增大, 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环评报告中, 不可避免出现细节上的问题, 例如前后不一致、用辞失当、图件比例失准等。一旦全文公开, 这些细节问题就必须高度关注, 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和经得起推敲的环评报告, 不应当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频现。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投入更多精力, 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

5 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1 信息公开的范围偏小

虽然《指南》规定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信息公开, 但是对于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等更大框架的环评信息却反而没有要求公开。将来, 有必要对后两者提出类似的信息公开要求。

5.2“秘密”的界定依据匮乏

根据《指南》, 公开信息前应删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 建设单位还应对此提交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关于国家秘密的认定, 已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依据[8]。但是对于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 判别依据却并不充分。企业天然有严守自身秘密, 确保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产品方案等不外漏的倾向, 如果企业自认为某方面信息属于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 或认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公开可能给其利益带来损害, 作为环保主管部门, 如何鉴别认定。同时, 对于哪些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避免建设单位和环保主管部门滥用公共利益来剥夺公众知情权。

5.3 信息公示的平台混乱

《指南》要求环保主管部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本部门政府网站, 同时也可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 但没有明确规定建设单位的公开平台。受电视、广播、报刊等的篇幅、时长或费用等的限制, 全文公示的主要方式是网络。而网络方式必然天然隔断了不熟悉、无条件接触网络的公众接触环评信息的渠道。同时, 网站有主流和非主流、大众和小众之分, 倘若选择了非主流、小众的网站, 大部分公众也很难获取相关信息。

5.4 环评文件的专业性影响理解

环评文件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报告, 它非科普读物, 并非总是浅显易懂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讲, 即便接触到了全文公开的环评文件, 也不一定能够读懂理解透环评文件中反映的信息。因此, 与环评信息全文公开配套的是, 是否应设专人解读环评信息?或者是否建立相应培训平台和组织培训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的阅读理解能力?

5.5 环评责任追责机制欠缺

当前对于环评责任的追责, 主要是通过项目运营期发生环境事故之后再倒推环评缺漏或错误来判定的, 简言之, 就是因果溯源。然而, 随着环评信息公开, 一种新的可能的环评责任追责途径随之而生, 即通过发现的明显错误直接推断该环评文件编制不合格。但是, 对于一份尚未完全定稿的环评文件, 是否可用于追责?什么阶段的环评文件才可以用于问责?另外, 对于建设单位或环保主管部门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 《指南》没有相应问责规定。

5.6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救济制度尚待完善

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最终的保障就是救济, 得不到救济的权利是一种虚设的权利。公众是否有权利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提供环境信息, 公民在知情权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救济途径, 行政救济还是司法救济?《指南》未作规定。

6 结语

《指南》所要求的环评信息公开, 带给环评工作的, 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在推进过程中也可能遭遇不少问题。为确保信息公开的成效, 需要重点做好下述工作:首先, 逐步扩大公开范围, 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纳入信息公开领域;其次, 规范信息公开平台, 使信息公开带来的福利惠及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群;再次, 严格限定秘密范围, 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 避免滥用秘密保护的有关规定拒绝履行公开义务;第四, 建立健全环评教育体系, 向普通人群普及阅读环评文件的方式方法;最后, 完善与环评信息公开配套的追责机制、救济制度以及著作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萍, 陈雅芝.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青海社会科学, 2013 (2) :183~186.

[2]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申进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48~55.

[4]宋旭明.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以渤海溢油事件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1) .

[5]时奇文.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以渤海溢油事件为例[J].新闻与法, 2013 (11) :90~92.

[6]曹东, 杨金田, 葛察忠.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6) :1~3.

[7]李天威.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和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2) :36~39.

环境管理评价 篇8

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定义为:是指规划和建设建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明确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建设项目延伸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其功能、目标和程序而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和综合性的过程,用以评价规划的环境效应,规划应有多个可替代方案;通过评价将结论融入拟制定的规划中或提出单独的报告,并将成果体现在决策中,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在规划中[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均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存在必然的联系。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

1.1 评价对象不同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单个建设项目而言,是指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估计,提出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的评价过程。它包括项目地址的选择、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污染治理、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为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同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根据项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分为三种:即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具体形式有两类,即对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对其他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3 环境影响评价责任主体不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由项目建设方必须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写,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单位必须具备有相应的登记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由承担编制的环评单位负责。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者说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由规划编制机关编制或者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机构编制。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都是规划编制机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这一要求。

1.4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侧重有不同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a)建设项目概况;b)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c)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分析、预测、评估;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e)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f)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g)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并要求设计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要有水土保持方案专章。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a)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b)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c)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无论是篇章或说明还是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都要求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价(估),并且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还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的明确结论。

项目环评的对象一般是单个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工作相对较为简单。规划环评的对象是一个区域,相对较为复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侧重对规划的总体目标、整体布局进行分析,对规划所在区域的资源、能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最终对规划提出替代或规划调整的建议。

1.5 介入时期不同

项目环评针对某个项目开展环评,往往受限于最初的决策,介入时机晚,故一般只能提出缓解措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而规划环评从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就开始介入,可以对规划进行选择和调整,提出环境最优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1.6 审查主体不同

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直接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划报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部门进行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成立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审查小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最终审批权限是按分级审批要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审批,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组织进行审查,出具的审查意见仅仅作为审查规划的一个依据。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两者评价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对拟议中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活动进行的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它们要达到的同一目标。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服从于项目所在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结论及要求,也就是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具有一致性。他们之间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个体必须服从于整体。就单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而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在前,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在后,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提出的措施要求及相关结论必须与园区总体规划环评文件相一致,但可按照相关要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相关内容可适当进行简化。

3 比较结论

综上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虽然存在评价对象不容、评价文件形式要求不同,评价的责任不同,评价内容侧重有所不同等,但两者总体评价目的相同,他们之间存在个体服从整体的必然联系,存在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相关要求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环境管理评价 篇9

这本专著的特色和创新首先体现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管理的绩效。纵观国内对大学管理的绩效评价, 研究角度众多:有的学者主张从“学术论文数量、专利获批、国家级奖励”视角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主张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社会服务、办学资源”视角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主张从“学术能力、投入产出状况、学生质量、学校声誉”视角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主张从“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视角进行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对当前我国大学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为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导, 但是, 由于这些研究在建立的出发点、体现的侧重点、定量定性方法的运用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在封闭性、可比性、全面性上也都存在欠缺, 所以, 在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 目前关于大学管理绩效的评价和排名一直争议不断、很难取得共识。究其原因, 主要源于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大学基本功能的外在表象中获得数据和信息, 而忽视了对大学特殊本质的考查, 这无形当中就降低了上述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进而降低了普遍的认同性。我们知道, 大学有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实现的, 而无论是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培养人, 都是以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为基础的。所以,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大学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就抓住了大学自身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作者将研究的视角从一般的大学功能的表现研究转移到大学的本质功能上, 将大学管理绩效的评价定位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水平上, 使大学的外在评价转换成大学能力本质的评价上, 为当前大学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 这本著作系统地建构了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体系结构。该书以知识系统工程理论、知识活动系统理论、创造力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造教育理论等为理论基础, 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分析逻辑框架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首先从大学知识创造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出发, 分别构建出大学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体系和大学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体系, 然后分析知识创造过程的有效性, 构建了大学教师传授知识创造能力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 兼顾到了环境对知识创造系统的重要性, 构建了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环境因素的体系, 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理论体系框架。具体说来, 这一体系由四个维度、十五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 大学教师知识创造能力由大学教师的知识创造素质、知识创造潜力、知识创造实力、知识创造影响力四个指标构成;大学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由大学生的知识创造素质、知识创造潜力、知识创造实力、知识创造影响力四个指标构成;大学教师传授知识创造能力由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科研成果在授课中的创造性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情况三个指标构成;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环境因素由大学生的知识创造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激励因素、资源储备四个评价指标构成。这一框架揭示出大学的基本职能在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指出了知识创造能力是衡量大学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强调了大学知识创造活动主体能力、知识创造过程、知识创造环境的一体性, 从而开启了大学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新视角, 为大学评价更加趋于客观、科学和合理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其三, 这本著作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管理绩效评价标准。我们知道, 这些评价标准对于发现大学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以评促进, 确保大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作者有多年大学领导与管理的经验, 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理论体系建构的同时, 注重这一理论体系的实际操作与运用。在本书中, 作者在对相关专家调查的基础上, 以大学知识创造能力形成的具体情况作为评价背景, 按照一致性要求, 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对四大维度、十五个二级指标、四十个三级指标分别赋予权重, 确定了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 作者地还对沈阳市4所大学管理绩效从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了实证性的内部诊断。通过这种大学管理绩效的排名和比较, 不仅能看出不同大学间的差距、特色和优势, 更重要的是对于改革和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更有效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以, 本书提出的从大学人才知识素质、政策导向和知识创造环境等诸方面改善与提升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管理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对当前大学的评价与管理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喷漆生产线环境管理的评价 篇10

C公司的喷漆生产线现有员工32人, STA喷漆线采用半封闭式的喷漆工艺和电子混合喷漆设备用于产品表面喷漆, 喷漆任务主要是对不同功能和型号的减速机以及零部件和箱体 (主要有Motox大型减速机, Simogear小型减速机, SWG蜗轮蜗杆型, Railway机车和锁紧盘) 表面进行喷涂作业, 喷漆生产线是根据上游装配产品的重量和尺寸大小进行划分的:包括重量1吨及以下, 2吨及以下, 5吨及以下, 120吨及以下。

生产线设有清洗房, 喷涂房和烘干房及其相连的排气和进气管道, 此外轨道连接和辅助工作区主要用于进行连接各个生产工序, 以提高生产效率, 还有油漆、稀料等的搅拌车, 配电室等。

1.1 C公司的喷漆生产线的主要喷漆工艺流程 (如图1所示)

1.2喷漆线工艺流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工序1、3、9、11存在胶纸、胶带, 铁屑粉尘等废弃物;工序2存在噪声和清洗剂等污染, 产生废水;工序4、6、8、10、12存在油漆、稀释剂、有机溶剂等的挥发和剩余残渣, 污染空气;工序5、7、13存在油漆的挥发造成空气污染。

2 C公司喷漆生产线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环境 (Environment) 管理分析的含义在广义上指, 对人类的各种生产和其他活动, 所引起的对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健康, 以及整个社会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行分析、预防。而狭义上指, 对于本论文中的环境管理, 是指在企业或部门范围内对局部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对人类身体健康, 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管理和分析。

对C公司环境管理分析主要集中对于环境保护的排放的要求和控制, 对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置, 以及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的风险性的辨识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辨识, 提防由于环境危险因素而引起的生产伤亡事故和人员伤害。

如表1所示, 汇总了喷漆线的环境因素和预防采取措施, 从表中汇总的显著环境因素中可以看到, 现行喷漆线的环境要素中大部分评分在100分以下, 为可容许的影响范围内。仅仅只有喷漆车间内有机溶剂和漆料的挥发这一环境因素评分位于中度影响这一档, 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从以上对C公司内喷漆线的环境管理分析可以发现, 对于诸如废气, 噪声此类的环境污染, 并没有很好的管理措施;而对于废水和固体危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管理措施。总体而言, C公司喷漆生产线的环境管理缺少系统的措施。

3 C公司喷漆生产线环境管理措施设计

尽管C公司喷漆部门生产环境符合国家劳动保护标准,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又因喷漆线工作地场所涉及到的周围存在的危险环境因素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 针对于此并根据《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工业卫生防治法》、《大气环境保护法》、《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设计制定的保护措施如下。

(1) 综合防尘措施用多种办法结合除尘, 以便达到最好的除尘效果;做好通风, 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除尘;面罩等PPE要配齐, 并定期更换。

(2) 噪音防护措施从控制声源方面着手以降低噪音, 机械设备设计合理;车间特别吵的岗位, 需要一线作业工人佩戴耳塞或耳罩等PPE;注意噪声的急起急落, 使工人心理做好准备;隔断传播途径、安装能吸收杂音的墙体。

(3) 高温防护措施应开启通风降温;加强培训, 掌握高温作业时的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4) 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加强气体的处理排放和检测;加强通风管理;设PPE存放点, 让工人随时随地可以就近得到保护设施;工作场所周围建立消毒救治的医疗点;增强员工的安全自救常识。

(5) 固体废弃物防护措施喷漆固体废弃物大部分均为危废, 具有毒性和易燃性。必须定期收集统一地点存放, 存放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火灾和人员中毒。危废在厂区定点管理放置后, 须遵守环保部门《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管理办法》的要求, 将危固体废弃物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剩余无危险废弃物也要在生产现场分类存放, 每天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收集并处理。

(6) 水污染防护措施制定合理的生产污水处理方法;选择正确的喷漆污水的集中途径。

参考文献

[1]彭建明.基于事故危害评估系统的化学中毒应急演练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4, 08:68-70.

[2]傅太平.一种喷漆废气治理回收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 2015, 04:53-55.

规范医院保洁管理效果评价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49-02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是保证环境及物品的清洁,保洁是执行者,因此保洁的规范管理很重要。我院通过评估保洁工作感染风险因素,制定并执行有效防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1 保洁工作感染风险

1.1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保洁公司的管理人员非医学专业,缺乏医院感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要求不健全、不完善,监督、检查、考评不规范。

1.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 我院共有保洁26名,文化水平分布:不识字6名、小学10名、初中9名、高中平1名。文化水平低,接受知识能力差。

1.3年龄偏大,观念陈旧 保洁年龄分布:20-29岁1名,30-39岁5名,40-49岁12名,50岁以上8名。均来自农村,观念陈旧,卫生习惯差,工作随意性大。

1.4人员流动频繁 工作年限分布:工作1-2年4名,2-3年5名,3年以上有7名,其余均为流动保洁。

2 制定并执行防控措施

2.1完善保洁工作职责与制度

2.1.1 明确岗位职责 根据重点科室具体要求,制定不同的工作职责,职责制作成简单易懂的流程图并悬挂在保洁工作区。

2.1.2人员的安排 根据重点科室保洁工作要求,将工作年限长、文化水平较高、消毒隔离意识较强的保洁安排到手术室、新生儿病房、产房、检验科等院感防控重点科室。

2.1.3制度与工作规范 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保洁工作制度、工作标准操作规程,要求简单、可操作性强。

2.2 提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知晓率

2.2.1 集中培训 根据保洁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清洁、消毒、隔离、手卫生、医疗废物的管理、职业防护、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及操作流程等。培训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上通俗易懂地讲解,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保洁工作与医院安全的關系,职业防护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认真落实工作制度,并按流程进行操作,履职尽责。

2.2.2岗前培训规范 对新进的保洁上岗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进行临床工作,并有年资长的保洁带教,以降低工作风险。

2.2.3配备防护用品 每个病区购置足够的橡胶手套、帽子、口罩、洗手液、消毒剂、浓度试纸、浸泡桶等,并配置了洗衣机用于清洗清洁用品,保洁熟知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保证职业安全。

3 质量监管

3.1 现场督查 院感科不定期现场查看保洁工作质量,抽考消毒剂的配制、使用、防护,洗手步骤是否正确,对不足之处立即指出,并进行演示,直至保洁掌握。科室院感管理小组对本科室保洁工作质量、消毒剂的应用、医疗废物的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等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保洁主管、院感科进行信息反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医疗安全。

3.2明星作用 每个科室根据保洁工作表现选出1名保洁明星,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负责本科室保洁工作质量,做好环节管理。

4效果评价

4.1 清洁用品消毒效果监测合格 清洁用品处理规范,人人熟悉消毒剂的配制流程及注意事项。

4.2 手消毒效果监测合格 每季度对重点科室保洁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均符合要求,保洁洗手正确率90%。

4.3 职业防护意识加强 今年截至7月发生1例锐器伤〔3〕,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例。

保洁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保洁院感防控知识及行为依从性,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为有效防控医院感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承,何克勤.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43-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J〕.2012.

环境管理评价 篇12

1 前评价与后评价的基本涵义

1.1 前评价的基本涵义

电网项目前评价是指对拟实施的电网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能、经济上是否有理、建设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全面科学评价的技术经济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电网项目决策的失误,这是电网项目管理的一个起始环节[1]。

1.2 后评价的基本涵义

电网项目的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投资电网基建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这是电网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2]。

2 前评价与后评价的内容

项目前评价主要是作为确定项目实施的依据、作为该项目与有关部门互订协议的依据、作为项目实施基础资料的依据,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经济增长分析评价,即合理的科学的对当地经济增长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新建电网项目的必要性;②电网现状评价,即对220千伏及110千伏网架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目前电网网架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新建电网项目必然性;③负荷增长预期评价,即依据招商引资情况及经济发展状况,对负荷增长做出预测评价,提出新建电网项目的紧迫性;④可行性评价,即新建电网项目的落点能否优化电网结构评价,是否对电网潮流平衡造成影响的评价,能否提高电网可靠性的评价等方面;项目前评价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对项目的决策造成影响。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电网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即项目开工以后到项目竣工验收之前任一个时间点所进行的评价,检验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②电网项目效益评价,即电网项目新建、改造完成后的投资经济效益的再评价,以电网项目投运后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重新预测并计算出各项主要投资效益指标,然后将它们同项目前评价预测的指标或其它项目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③电网项目影响评价,即电网项目对于其周围地区在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此电网项目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④电网项目持续性评价,即对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能够按期实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接受投资的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实现既定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等方面作出评价[3]。

3 前评价与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3.1 前评价与后评价的区别

1)评价的阶段不同。前评估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工作阶段进行,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而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竣工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项目管理的延伸。

2)评价的标准不同。项目前评价依据的是定额标准、国家参数来衡量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后评价则是以前期预测情况或者其他同类项目进行对比,得出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的差距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评价的内容不同。前评价主要是通过对项目建设以前的供电电网现状、经济增长速度、负荷增长情况等进行评价,对项目未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而后评价则是在项目投运以后,针对项目的决策、项目的实施效率和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4)评价的作用不同。前评价将直接作用于项目的决策,前评价的结论会是项目取舍的直接依据。而后评价直接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投产阶段乃至正常生产时期出现的一事列问题,将各类信息反馈到投资决策部门,从而提高未来项目投资的科学化水平。

5)评价的性质不同。前评价是以定量指标为主,侧重于项目投运将对当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而后评价是以实际事实为依据,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以法律为准绳综合的全面的评价本次投运的电网工程。

6)评价的依据不同。前评价主要以历史资料、经验性资料、电网运行参数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文件为依据;而后评价则主要依据项目投运后的现实资料,并把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

3.2 前评价与后评价的联系

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是电网项目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阶段,两者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电网项目前评价是一个电网工程的起点,对电网工程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分析评价,对评价质量高的项目将直接纳入电网的项目规划范围内;电网项目后评价对已建成的电网工程项目的效益、影响、可持续性做出分析评价,并对以后新建的电网工程项目提供经验借鉴。两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项目前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基础,项目后评价是项目前评价的继续。

4 电网项目的评价方法

电网项目评价工作主要从经济、技术、定量、定性四个方面对比实际情况与预期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指标对比法。这是电网评价体系最通常采用的方法,通过电网项目投运后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当初各项指标的预期值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原因,分析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管理存在的不足,提高电网效益。

2)有无对比法。将电网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没有投运电网项目时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电网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由于电网项目是大型社会经济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还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运用有无对比法更好地分清项目本身的影响和非项目因素的影响。

3)逻辑框架法。逻辑框架法(简称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年开发并使用的一种设计、计划和评价工具,逻辑框架法用来总结一个项目的诸多因素(包括投入、产出、目的和宏观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资源、活动、产出)、评价发展方向(如目的、宏观目标)。逻辑框架法模型如图2所示,为企业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信息,系统而符合逻辑的全面分析电网项目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与管理。

4)成功度分析法。成功度分析法是项目评价的综合分析方法之一,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成败程度给出一个定性的结论。成功度就是对成败程度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成功度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部分成功、不成功、失败,根据所评价的各项指标实现程度,确立其成功的等级。

5 电网项目评价体系及有关问题

电网项目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各电压等级的电网输变电项目相继建设与投运,各种新能源电网项目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垃圾电厂、太阳能发电等在电力系统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电网项目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加强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的管理,是提高电网投资效益的重要环节和必备工作。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需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电网项目做好评价工作,提高各部门工作的衔接与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电网项目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十分复杂的管理工作,对电网项目的评价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这需要项目评价人员既要懂投资和经营,又要懂技术和经济,因此,要全面推进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管理工作,就必须加强电网项目评价人员的培养工作。

6 结论

目前,电网项目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能忽视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的管理工作,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对电网项目进行全寿命、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评价体系管理,提高电网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所带来的投资效益,往往是电网项目评价资金投入的几十倍,甚至更高。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的科学化运作,能为以后的电网项目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通过电网项目评价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电网项目投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提高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使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工作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赵静.国电蚌埠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前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2]杨永红,李献东.风电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6):6-9.

[3]杨杰,张琳.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分析[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104-106.

[4]张敬伟.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后评价的逻辑框架分析[J].技术经济,2005,24(9):73-75.

[5]云力,韬娅.电力建设项目的后评价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11):157-161.

[6]宋连峻,徐志勇.电网项目后评价研究—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法[J].技术经济,2009,28(10):52-55.

[7]张连保.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前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上一篇:脑白质疏松下一篇:新闻策划制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