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意义

2024-10-09

环境评价意义(精选12篇)

环境评价意义 篇1

摘要:2011年冬季于宁波镇海与舟山金塘之间海域分大小潮涨落时段进行了海域水体营养盐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主要水质因子的时段比较, 结合研究区水文动力背景, 得到以下结论: (1) 除无机氮超过国家三类海水标准外, 其余海水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海水水质要求; (2) 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的极值均出现在3号站位; (3) 无机氮的变化, 显示营养盐受涨落潮的影响较大; (4) 化学需氧量则与大小潮的相关性明显, 其可能是潮流方向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金塘水道,冬季,水质因子,指示意义

金塘水道位于杭州湾南部, 呈EW走向, 南依浙东大陆, 北濒金塘岛, 水下地形陡峭, 是典型的潮汐通道。海域水深条件优良, 岸线资源丰富, 人口稠密, 海洋经济活跃, 近岸地区临港石化、港口物流业十分发达, 同时金塘水道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的洄游通道。因此水域环境变化探讨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海域是从源到汇的理论的终端, 其环境状况受地表径流等陆源物质和外部海水交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 其是潮流场大背景下的多因子相互叠加消减的集合。论文拟根据2011年冬季于水道的最为狭窄水域采集的大小两个潮期, 涨落潮两个时段的水样, 得到了其营养盐和重金属以及沉积物的数据, 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并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到了控制金塘水道冬季水环境的影响因素。

1 海域物源与水动力背景

金塘水道属于不规则半日混合潮, 多年平均潮差1.81 m, 最大潮差3.36 m, 属于弱潮海区。潮流的运动形式为往复流, 垂线平均流速大多为0.3~1.0 m/s, 且流向基本与岸线走向平行[1]。但受舟山南部众多岛屿的掩护, 外海波浪不易传入, 且当地风浪的平均波高仅为0.2 m[2]。因此水道主要受潮动力的控制。

据黄世昌等2002年3月14日-3月15日的水文测量, 潮流流向与海域边界及地形相辅相成。金塘水道西出口以北海域受金塘水道及其本身的喇叭形边界的制约, 潮流运动形式仍具往复流的性质, 流向呈放射状, 但涨落流路不完全一致。涨潮急流方向与岸线基本平行, 与水下深槽的方向也较为一致;但甬江口两侧岸线附近落潮流向南偏, 与岸线有交角, 利于边滩的发育。大潮测点落急流速大于涨急流速, 绝大多数垂线平均流速也是落急大于涨急。从大潮至小潮, 潮流以落潮占优势向以涨潮占优势转变。小潮期, 绝大多数垂线平均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从净的进潮量来看, 尽管海域大潮的落急流速大于涨急, 但海域的涨潮总水量大于落潮总量, 自金塘水道至灰鳖洋存在净进潮量, 这也说明该海域的潮波是前进潮波。大潮涨潮进潮量可达3816亿方, 净进潮量可达313亿方。小潮净进潮量还要大, 可达910亿方, 中潮净进潮量则在两者之间[3,4,5,6]。

2 材料与方法

2010年冬季, 分别选取12月29-30日小潮汛和2011年1月5-6日大潮汛期间, 在金塘水道最狭窄处内共布设20个调查站位采集水体样本 (图1) 。水体样本在小潮、大潮的涨、落潮时分别进行。根据《海洋调查规范》 (GB12763-2007) 和《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2007) 的要求, 水深小于10 m的站位仅采表层水样, 水深大于10 m的站位采表、底层水样, 石油类仅采表层水样, 此外, 还分析检测了水体温度、盐度、p H、DO、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Cu、Zn、Pb、Cd等。分析方法见表1。

3 讨论

小潮期无机氮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超标率为45%, 最大值出现在S3, 极值为表层0.6173, 底层0.5084 mg/L。p H、DO、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Cu、Zn、Pb、Cd等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大潮期无机氮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超标率为25%, 其最大值出现在S3的落潮时段, 其极值为表层0.6913 mg/L, 底层0.6513 mg/L。而p H、DO、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Cu、Zn、Pb、Cd等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从所获数据出发, 选取了营养盐中变化较大的无机氮, 重金属中的铜以及主要特征污染物石油类和反映水质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进行的大小潮的涨落潮时表底数据的纵向比较 (图2) 。

无机氮的时间分布上看, 大潮期略高于小潮期。从涨落潮的角度分析, 涨落潮的差别不大, 显示无机氮受水动力条件的响应不十分敏感。有趣的是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出现在3号站位, 最大值为大潮的落潮时段, 最小值则是小潮的涨潮时段, 这符合一般的规律, 但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同样的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极值也是在这个站位出现。

化学需氧量的极值也位于3号站位。从总体看, 大潮期间1~10号站位大于11~20号站位, 而小潮期则却出现相反的结果。这与该区流场的变化有关, 显示出污染源的来向。

本文重金属选择了变化较大的铜作为分析对象, 从图2C可见, 其值变化不大, 交互性较强, 这种紊乱的状态可能与重金属的活性有关。

石油类是表面污染物, 在没有持续污染源的情况下, 其受偶发因素的更为明显。从结果来看该区域石油类均满足三类海水水质, 其值变化很小, 显示石油类不是本区的主要污染物。

4 结论

对金塘水道冬季大、小潮期涨落潮时的表底层水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除无机氮超过国家三类海水标准外, 其余海水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海水水质要求;

(2) 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的极值均出现在3号站位;

(3) 无机氮的变化, 显示营养盐受涨落潮的影响较大;

(4) 化学需氧量则与大小潮的相关性明显, 其可能是潮流方向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薛彬, 郭远明, 李铁军, 等.SED型单波束测深仪在人工渔礁选择的应用[J].河北渔业, 2012 (10) :12-14.

[2]戴贤凯, 田海勇, 刘家驹.北仑港区潮流数值计算和冲淤分析[J].海洋工程, 1987, 5 (4) :51-62.

[3]杨昭庆, 许卫忆, 王康鳝.金塘水道及其邻近海域潮波的数值研究[J].海洋通报, 1989, 8 (4) :20-26.

[4]倪云林, 李伯根, 詹明旭.金塘水道冲淤变化分析[J].海洋通报, 2012, 31 (2) :146-152.

[5]逢自安.浙江北仑深水港区岸滩冲淤规律与岸线规划利用[J].海洋通报, 1992, 11 (1) :4l-48.

[6]逢自安.浙江北仑深水港区岸滩演变与岸线资源开发[J].杭州大学学报, 1991, 18 (1) :88-95.

环境评价意义 篇2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欲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则是必由之路。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政府的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人大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是文明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不论是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或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当今,世界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

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化肥和农药的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以这些都对土地构成一般是不可扭转的污染。

气候的变化和能源的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海平面的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将有被水淹没的危险。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所以,我们特别应采取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率的工艺技术。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瘟疫。

森林面积减少。近几十年来,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又相当严重。现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2000万公顷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时就有一种物种在灭绝。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的减少速度,四十年以后,可能东南亚国家将见不到一棵树。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根据现实情况,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我们不能造水,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好水资源。

化学污染。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假如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混乱的城市化。城市的无限扩大,将给城市里的生活条件造成恶化。拥、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等等,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将面临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空气污染。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染物。这些染物也严重的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极度臭氧层空洞。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达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已损失到50%以上。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尝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正在经历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薄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人们虽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证公民的环境利益,不论国家为保护公民环境权做了多少立法和执法上的努力,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觉得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因素。因此,国家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因为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教育要立法、教育甚至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从娃娃抓起,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年岁多大,这是一项终身的教育,也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冲击。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能够将学习过程和所得到的环境知识纳入到个人的经验中,进而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界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充分表现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下面几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而森林对于大气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五,离开房间时,随手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夏天空调的温度不要低于26摄氏度,这样下来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

第六,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很一小部分。

第七,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八,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或篮子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九,在刷牙或洗澡的间隙时,请关闭水龙头;平时日常生活的用水可以循环使用,这样才能节约用水。水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第十,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可以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这样既节约能源又可以锻炼身体。

浅析室内环境设计的意义 篇3

关键词:设计 环境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与研究的重要性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是一种人类创造和提高自己生存环境质量的活动。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年轻的学科,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并不太长。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我国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现代室内设计,又称室内环境设计,而这里的“环境”着重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室内环境是指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许多方面。在室内设计时固然需要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但是不应局限于视觉环境,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也应极为重视,因为人们对室内环境是否舒适的感受,总是综合的。

另一层含义是,把室内设计看成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街坊、建筑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这一环境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链中一环”,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前因后果,或相互制约和提示的因素存在。

所以,总的来讲,可以把室内设计简要地解释为: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根据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内部空间进行创造与组织,形成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需要。

(二)研究意义

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等诸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现代人的意识也从“生存意识”进展到更高层次——“环境意识”。

人是室内环境的主角,拥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中心,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导,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即“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即在于使用者的定位,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

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当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高享受和重情感、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的倾向。因此协调“人——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而在1987年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联合国文件中被正式提出,该文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应该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同于传统发展战略的新模式。”“当今世界存在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由以往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要想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发展,强调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而不是仅仅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的指标。同时亦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消费上,都应当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少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尽量改变那种靠高消耗、高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

其次,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结合,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做到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研究武术环境的生态意义 篇4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积。”这一选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的哲理折射出了中国先哲们发现的环境所影响的重要作用。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或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而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 还有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社会中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环境, 所以, 用生态学来解释武术的生存危机, 更能直观地阐述武术生存危机的这一文化现象。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生发展史, 中国特定的环境与武术有着无比微妙的关系, 如气候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不断地孵化并滋养着武术。中国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组成了武术的生存环境。

二、研究意义

生态环境日益成为21世纪我们生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光是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等, 也涉及到人类文化, 人文价值等深层问题。从哲学角度上看, 即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武术, 也是自然的产物,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个巨大的子系统, 如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教育、堪舆等社会因素也都对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 武术的未来的追求其发展与转向实际就是在寻求人类自然的本质, 并不断回归自然的本质。

2009年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访问毛里求斯, 在看完毛里求斯的孩子们表演完中国武术后, 非常激动地说:“学习武术, 一可以健身, 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 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所以说中国武术代表着古老的优秀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 生态环境不断地哺乳着武术, 然而, 现代的武术却与生态环境不断背离, 甚至发生着众多冲突, 人们总是强调如何拯救武术, 拯救武术文化, 就如拯救濒临物种一样, 却很少关注人类对它们的栖息地造成的危害, 即: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 要改变武术的生态生存观念, 生态的理念必须深入到武术的未来发展中, 使武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使武术更加适应现在多样化的社会, 找出现代环境的生存瓶颈进行突破, 必须依存“民族文化”的沃土, 最终推进武术、人、环境走向和谐。

三、国内相关研究

早在1995年, 叶伟、蔡仲林就提出了“武术生态理论”, 要求武术要密切联系民族性, 注重整体思维与和谐平衡。王玉德在《试论湖北的生态环境与武术》一文中提出建立地缘武术学的建议, 尹碧昌、彭鹏、郑锋在《文化政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要求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遵循文化自觉原则, 主动维护自己的文化历史与传统。王明建在《浅析峨嵋武术的原生态保护》研究到:原生态民族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 一些传统体育失去了环境。丢弃传统, 事物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事物的发展就会脱离本质, 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优秀文化和其需要原生文化的土壤, 如果完全脱离原生环境, 武术就有可能会枯萎、凋零。贡建伟, 唐文兵在《从生态学角度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的文化生存力》一文中指出文化基础是新的平衡的因素, 武术只有在生态文明环境的背景下, 才能保证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不仅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论”顽症的一剂良药, 而且也是从现代文明过渡到后现代文明的哲学桥梁。武术文化的传承在于“参与、沟通、交流”, 因此学校须启动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为武术教育服务。

四、总结

中国武术在面对西方的强势引导下, 一直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西方的精神文化不断冲击着东方古老的文化体系, 因此也对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子域的武术文化体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华武术逐渐脱离本身的环境, 并不断受到异外体育的排挤, 武术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马克思说:“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 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即:环境哺育人类, 人类创造环境。武术无法脱离环境对武术的几千年来的哺育, 环境是武术赖以生存的空间, 面对中国当今社会的经济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使中国的武术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观, 为我国武术环境的发展与武术的生态转向, 提供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约翰·克莱尔 (John Clare) .A Letter to Messrs and Hessey, 牛津作家[M],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4:457.

[2]William McDonough&Michael Braungart.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M], Farrar Straus&Giroux, USA, 2002:pageⅡ-Ⅴ.

[3]叶伟, 蔡仲林.武术生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对武术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体育学刊, 1995 (4) :31-34.

比的意义课堂评价 篇5

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情景引入:

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岁)生2:老师比同学的年龄大百分之几?(25-14)÷14 师:(引导)可以。不过对于“百分之几”“几分之几”,我们还可以进行什么样的简单提问? 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25÷14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 14比25”。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 25比14。

教师小结:看来,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评析】此例为同类量的比较。教师以“14比25”“25比14”引导学生顺利地从已知此岸“除法”过渡到未知彼岸“比”。而对两个比的比较及教师小结为学生理解比的具体意义和比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做了铺垫。

师:磁悬浮列车。它是一种无需用轮子,2小时可行驶860千米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生:路程与时间的比是860比2.【评析】“磁悬浮列车”一例为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以“速度”来自然地引出路程与时间的比,使学生更易接受这一类比,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的实际意义。

所以我们把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意义”。(板书:的意义)1.我们的教室长度是5米,黑板长度是3米。2.学校补买了2张课桌,共花去180元钱。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发现: 2.汇报讲解:

(1)比的读写法,介绍“比号”,比的组成。(2)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注意读法。

(3)什么是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比值可以是什么数。比与比值的区别。(4)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5)后项不能为0,及其原因。【评析】除了“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等”也是本课的知识重点,内容虽简单,却较为繁杂,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解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定会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来达成学习目标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3.区分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 教师小结:(课件出示)4 : 0 不是数学中的“比”。因为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不表示两数的相除关系。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了数学中“比”的表示形式,其本质意义是表示双方的得分多少,所以它的前后两个数都可以是0。体育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意义不同。

【评析】在学生对比的进一步认识后,顺势又抛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的后项不能为0”产生矛盾,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引导学生发现体育比赛中“比”与数学“比”的本质区别,也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深化延伸:

总体评价:

一、本课的亮点

1、教师对例题的合理改造,自然地引出比,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让学生用比来说一说,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教师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体现在教师能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个层次:首先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比的意义。其次通过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比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法、求比值和比值的不同表示。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三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除法和分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忆、讨论等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通过辩论的方法体会体育比赛中的比和数学上的比有本质区别。

3、整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结构清晰,环节层层相扣,练习有梯度,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

1、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特别是不同类量的比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强调的还不够,其实就是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前后项不能交换的道理。

浅谈院校教员工作评价的意义 篇6

关键词:院校教员工作评价意义

谈教员评价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其概念,教员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是在一定的教育价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全面地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部队院校对教员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衡量教员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广大教职员工比较关心的。当前我院正处在全面迎评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员我就教员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员工作评价能够加强教员队伍的科学管理,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所谓的科学管理是各个管理环节相互联系的有目的、有秩序的系统控制过程。管理的科学系统过程包含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多年以来,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员评价制度,使对教员管理的基本环节或者相互脱节不能形成有序的系统,或者环节残缺失去应有的管理效果。例如:只有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的环节,而没有评价的制度,因而使检查、总结等环节落了空。实施了科学的教员评价工作,就为落实这些环节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不但要重视评价的本身,更要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完善对教员队伍科学管理的环节,逐步健全了教员队伍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员的工作具有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的复杂性。如教员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因素、多变化,可比因素不易确定;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教育成果的集体性等等。因此,对教员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院校领导的主观印象,或只凭学员成绩及只凭学员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弊端。鉴于教员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应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对教员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教员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员工作的真实情况。过去我们对教员的评价往往是经验型的,因而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和评价标准随意性强,评价依据不一致、不系统等问题。由于评价本身不够科学,所以也将导致对教员队伍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势必对教育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与此相反,科学的教员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可靠的和客观的,这必将促使教员队伍的管理科学化。

反馈渠道畅通,才能获得可靠而又丰富的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决策。院校领导加强教员队伍管理和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知人善任,合理使用教员,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和提高教员的素质。这就需要院校领导要全面、准确、深入的了解每个教员,不仅要了解教员的整体情况,还要了解每个教员的具体情况。过去没有系统的教员管理评价制度,院校领导很难对全校教员的情况了解得很全面、很准确、很客观,这就给院校领导在任用、培养、提高教员的素质等方面的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实施教员的评价,院校领导就可以及时获得关于教员工作的大量可靠的反馈信息,使院校领导对每个教员的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教员工作评价能够大大的鼓励教员的教学创新,从而引导教学向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方向发展

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依据教育教学的本质,依据国家和军队的教育方针,依据未来人才的标准,依据素质教育及對培养学生(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而制定的,依据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所进行的评价,自然能在有意与无意中,有效地引导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向所期待的方向,向培养学生(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创新教学的运行状态如何,创新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的成效如何,都必须经过教学评价才能得出结果。教学评价是科学、合理、准确、清楚地衡量、判断创新教学成效的唯一的机制和手段。而教员工作评价是对教员教学工作的科学考评,通过评价能够使教员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实施创新教学的状态和创新教学水平;院校能够了解整体实施创新教学的状态和创新教学水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够了解教员的创新教学状态和创新教学水平,对教学过程及成效的否定,可以促使教员、学员和管理者去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可以适当增加危机感和焦虑情绪,可以刺激起他们对尊重的需要,可以激励他们不断去改正错误,克服缺点,发愤进取。

环境评价意义 篇7

近年来, 我国部分城市环境事故频发, 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这种情况的发生, 究其原因, 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效果不佳所导致的, 这些问题致使公民不能有效地行使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从而出现只要政府拍板项目就得以建设的状况发生, 一些政府不顾环境影响, 只顾眼前利益, 使得环境事故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公众的生活和社会的效益。所以说, 要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公众的参与是关键。

1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1参与主体界定模糊就我国目前来,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的界定还不是那么的明确。要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效率, 发挥其监督作用, 就必须要求政府在进行评价工作时应确定参与人群的范围, 确立环境利害和人的参与度。但目前我国的法律对相关方面的规定还尚不明确, 在工作实践中, 公众参与人的选择往往没有一定的标准, 评价单位经常根据自己确定的人选来进行环境评价, 使得评价没有代表性, 忽视了利害人的参与权利, 失去了环境评价其应有的意义。

1.2公众参与不及时、形式单一在我国,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的评价经常是一个形式, 起不到具体的作用, 比如对于一些环境污染之类的纠纷, 通常都是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来解决的, 民众的参与权无法得到保证, 且在环境污染之前, 也就是对环境的预防上, 公众的话语权无法得到重视。在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 政府和项目承包人往往不去将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工作公之于众, 使得公众无法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最佳阶段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 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使得公众不能有效地行使其参与权。

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 大多是以问卷调查和听证会这两种形式进行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 相关评价单位和管理部门在进行调查时, 存在着调查对象单一和调查问卷内容简单肤浅的现象, 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 评价单位常常会一笔带过, 使得民众参与效率低下。

1.3公众缺乏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评价单位因为其自身因素或者法律规定的缺陷, 导致公众在获取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时, 经常会出现信息失真、滞后、片面的现象, 由于参与的公众代表不全面, 很多利害相关的公众不能参与实际的评价工作, 而政府在对评价信息进行公布时, 往往避重就轻, 只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数据、内容和纲要进行简单的介绍, 而对民众所关注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对这些不良因素进行整治的措施却闭口不言, 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公民的知情权, 使得民众监督的作用受到最大程度上的削弱, 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这种现象, 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执政思路有问题, 一些政府机关只注重于经济利益大的项目, 对于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却采取忽视的态度, 在进行高污染但高收益的项目评价时, 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往往会被忽略, 由政府决定干或者不干, 从而导致一些环境事故的发生。

2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

2.1明确公众参与主体上文中我们谈到, 公众在参与中往往不能发挥其主体地位, 这对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是不利的。所以在公众参与的调查工作上, 应当做到对公众的数量、类型、职业、教育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影响参与的公众有具体规定, 比如在建设单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 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 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于“公众”的界定上, 国际通常将其认为是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受到其直接影响的”的民众, 所以说, 在进行公众参与时, 相关部门和评价单位应当选取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代表参加, 特别重视当地人大、政协、进步团体、街道办等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强的人群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2.2丰富公众参与方式要想发挥出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就一定要使民众能够更早地介入其中。公众应当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前期阶段便进行参与, 以便对项目建设进行充分的了解, 有效地行使参与权利。在具体的操作上, 政府应当先通过一些媒体手段, 向公众发布关于项目的可行性公示, 保证尽量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 以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参与的方式上, 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听证会、民意调查、座谈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采用合适的参与方式, 以提高公众评价的效率。在媒体发布方式选择上, 企业也应当灵活一些, 对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主流媒体加以重视, 以实现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

在参与方式的多样化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还应当端正态度, 使公民能够切实地实行自己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评价单位在采用听证会、民意调查时, 做到工作仔细, 保证公民参与的公正、广泛、全面。在参与过程中, 做到公开公正, 不隐瞒、不应付, 必要时应将部分开发文件或者专家建议等公开;另外, 公民在与会过程中, 应当具有发表言论、提出建议的权力, 充分发挥其监督和参与作用。同时, 在调查问卷上应当体现出与公民有利益相关点的内容, 对公民有影响的问题 (如环境问题、利益问题等) 应当着重突出, 在选项的设置上, 要详细和广泛, 即公民根据所提供的选项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地体现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提高评价的效率。

2.3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是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 也是项目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前提。在行使权利时, 公众应能够对于项目建设有足够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行使参与权利。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做好信息公布工作, 使信息更加的公开透明。同时, 还应当做好与公众的交流和反馈, 充分体现出公众在环境评价中的重要监督作用, 一方面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行使, 另一方面还能化解因知情权缺失所产生的信任危机。在具体的工作中, 要求相关评价单位在项目研讨的全过程中都要保证公开和透明, 通过多种媒体方式来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 在公示过程中, 避免含糊不清、避重就轻, 要把公众所真正关心的信息尽可能广泛地告知给公民, 另外, 还要做好回访工作, 由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 征求群众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意见, 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切实的落实。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城市的建设、环境的保护以及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 应当注重公众的参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民众参与的时间、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 不注重民意, 忽视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这种评价方式必须要改变, 政府部门和评价单位在进行相关评价工作时, 应当时刻把公众放在第一位, 让公众充分地行使其参与权与监督权, 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进行分析, 适当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并且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希望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效果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淑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09 (2) .

[2]孙逢.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 (3) .

浅谈环境监测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制度,应对策略

全世界经济水平迅速提升,现在的情况下,相对主要的问题同时为人们最关心的情况是环境方面的变化,这方面的问题是全球瞩目的,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这是人类无法视而不见的。人类监视环境变化与对其采取有关法律方面的限制是现阶段可做的监测环境的主要举措,人类目的在于保护环境,这必须先对环境开展测评,换句话说,环境监测是人类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假设人类不采取环境监测措施,所开展的有关环境治理的举措便缺少步骤,显得没有顺序,更加清晰地说,假如不事先进行环境监测,接下来的活动可以说是很难开展的。所以,这项任务是环境治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现在的情况下,中国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尚不深刻,在许多层面上还有不少理论上的不足,那么,怎样来解决有关问题呢?本文详细剖析有关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环境监测工作的目前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即使中国对环境监测有关活动尚未完善,却也在起初便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当下情况来看,中国已然在相应领域中设立了用来主要进行常规监测、自动监测的工作组织,同时具备2300多个环境监测点和大约五十万人组成的监测组织,然而由于尚未完善,依旧存在很多不足。

1.1 中国缺少专属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

中国有关于环境治理的法律法条发布了很多,然而不存在一条是专为环境监测治理制定的,当下仅可实行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只有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然而这一办法规定不够具体,缺少详细的有关事宜,这部法律于2007年9月1日起实行,其对现在的环境情况不足以产生实际的规范作用,落后于环境监测的进步。由于仅有这一部有关环境监测的法规,目前看来,对于环境治理的益处不大,因此,现在并无一部比较合适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限定,如此,有关环境治理的法律位置便不清晰,致使环境监测活动缺少比较完备的法规进行保护,为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制造了法律上的漏洞。

1.2 中国缺少—致的、系统的可操作的环境监测的标准与办法

目前,中国设立了很多有关环境监测的管理单位与有关的活动组织,比如,不仅有国家的检测部门,而且有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环保局和有关的地方性单位均开始将环境监测活动当作日常工作中的最核心内容,这些单位均开展着多种有关环境监测的调研并探讨最佳方法,环境监测活动目前处在多头管理、无法规、多单位的管辖之下,最后致使国家检测局得出的有关环境监测的数值有出入。

1.3 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工作费用不充裕

环境监测活动的开展一定需要高端的监测设备,假如不具备这样的机械与高端的设施供以监测,便无法有序地开展监测活动,致使领导下达的指令没办法完成,工作没有进展,虽然拥有高技术人员,仍然无法有序的实现领导的命令。上文提到,中国对环境治理的认识尚不深刻,环境监测的技能不够熟练,因此,中国有关环境监测的设施缺乏的现象比较常见,技术工作者的能力不到位等现象,用于环境监测的设施费用是很高昂的,开展检测活动原本费用就很缺乏,因此,导致了很多老旧的设施无钱换新,高端的设施又无钱购置的情况,如此便阻碍了中国的环境监测开展,阻碍了对于环境的治理。

1.4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的不真实、没有纪律性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以政府单位为主导,因此,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具有相对浓厚的行政意味,有些地方性的环保单位为确保政府的业绩来谎报有关环境测评的数值与其结果,这一举措便大大降低了环境监测数值的可靠性。

2 对于这些问题相关的应对策略

2.1 中国需要加强法制观念,提升环保的位置

环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要从根本出发看待问题,第一,在短时间内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提高标准。第二,重点加强环境监测活动的监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背景的与环境检测相关的专项法规,加强环境监测活动体制的创设,让与环境监测有关联的单位与技术工作者有法律保障。

2.2 迅速创设比较完整的、一致的可操作的环境检测的标准与方法

中国的有关环保单位必须严格参照全球一致的标准,迅速创设一致的监测标准,以便于较好的约束中国的环保监测活动,提升环保工作的实际性。目前,中国仍旧遵循过去的标准,已经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限制了环保工作的时效性,与全球标准脱离。

2.3 投入巨额资金,全力创设最佳环境监测

每个地区的环境检测点是监测活动最根本的区域,监测点获得的监测数值是最真实、可靠的。因此,全力创设监测点是一定要做的工作。在这方面一定要舍得投放资金,必不可少的是相关单位的许可和支持,接下来要引进先进方法,在思路上进行优化,全方位的引入资金进而加强环境监测的每一步。另外在国家制度许多的前提下,引入市场体制,提升对环保监测的热情。

2.4 创设严格的监督管理机构

如果缺少严格的监管机构,获得的监测数值可靠性有可能大大降低,因此,需要创设严格认真的监管机构,随时监管好环境检测点获得的最新数值,确保环境监测活动的真实可靠,严格遵循环境保护制度。

3 总结

环保工作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是民生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最初的起点,切实做好环境治理任务,创建并优化环境监管系统,促进中国的环保工作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全力让其与国际水准契合。

参考文献

[1]周景博.北京市环境质量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1999(01).

[2]赵雯,李金华,解振华.将环保进行到底[J].英才,2000(02).

环境评价意义 篇9

1环境监测概论

1.1内涵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检测并明确区域环境质量及人类的生存状态等, 同时还要通过监测的数据预测环境污染的趋势。其中, 影响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即为环境监测的技术及机器设备, 如果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较低、机器设备落后, 就会导致环境监测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 对人类生存的环境状况的还原度较低, 由此就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1.2类型

1.2.1依据专业学科及专业部门划分环境监测。 (1) 按照专业学科可以将环境监测划分为生物监测、化学监测以及物理监测。 (2) 按照专业部门将环境监测可以将环境监测划分为卫生监测、气象监测以及资源监测。

1.2.2依据环境监测的对象或介质划分环境监测。按照环境监测的对象及介质可以将环境监测划分为卫生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震动监测、土壤监测、固定废弃物监测、光监测、放射性监测以及热监测等。

1.2.3依据环境监测的任务或目的划分环境监测。按照环境检测的目的或任务可以将环境监测划分为两大类别:特定目的环境监测以及监视性环境监测。其中, 监视性监测是监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及其污染源。监视性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监视性监测不仅可以了解到区域环境的质量情况以及污染源, 同时还为全面掌握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而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可划分为咨询服务环境监测、纠纷仲裁环境监测以及污染事故环境监测三类。

2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所谓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方法及经验, 科学合理的开发并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了解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进而制定有序的计划进行环境保护, 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治理环境污染, 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利用环境监测的数据, 可以了解到环境质量的现状, 从而通过数据可以判断区域环境质量是否与国家所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相符合, 由此可以认识到区域的环境问题。利用环境监测, 可以寻找出严重污染区域及此区域上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 进而可以制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及评价该措施的应用效果。利用环境监测, 可以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应用性能进行评价, 从而提出提高环境保护设施性能的相关措施, 进而可以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法律。

2.1环境监测在制定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环境监测主要以生态环境准则以及人体健康基准为基础, 依据环境需要以及保护环境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标准, 通过相关技术加以实现。

2.2更有利于制定环境标准。概况来说,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实时监测环境质量, 特别是空气质量的监测。环境监测主要是以保证人类的生活环境,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目的, 进而依据环境监测的数据制定环境标准。在日常生活中, 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都需要依据环境标准实践。因此, 只有充分监测环境质量, 才能保证制定出的环境标准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客观性, 保证环境标准能够准确的反映区域环境的现状。

2.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评价及反馈的作用。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之后, 这些环境保护措施会对生态环境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而这些作用可以由环境监测结果加以体现, 环境监测结果反馈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结果, 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价。

2.4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环境监测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 其中重点监控对象就是对各个环境要素的监控, 例如监测水资源或土壤资源, 通过对环境要素的监测可以发现环境污染源, 从而及时的治理并防治环境污染。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们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托, 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保护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 环境监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 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资料, 便于相关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 提出科学的方针策略。

参考文献

[1]卓秀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11:108.

[2]沈磊.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工作的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 06:138-139.

环境评价意义 篇10

1 防雷环境评价和雷击风险评估

雷电环境评价, 主要是依据新建设的项目的地理位置、气候背景、环境条件和需要保护的物体性质,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雷电活动规律, 将建筑物的长、宽、高计算出保护物和所在位置的雷电参数、年雷击平均密度和雷击的次数, 以及被保护物截收雷电的等效面积, 据此在综合对该地区的雷电活动规律进行评价。

雷击风险评估是正在发展的一项新的防雷技术, 对需要进行保护的项目事先做出雷击风险评估, 让建筑工作人员能尽快认识建筑物自身存在的雷击危险, 同时提高对防雷工作的意识。这样也可以让建筑人员在进行建筑物施工的时候就能进行防雷的设计和施工, 可见, 雷电风险评估是防雷工程深入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电子产品增多, 在雷击中成为了受损最严重的物质之一, 尤其是大型的电子信息系统, 一旦受损, 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也给相关的部门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雷击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作为各个建筑物防雷设计之前的主要依据, 尤其是防护水平选择的重要技术支撑, 这也对在源头上消灭雷灾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雷击风险评估的依据和方式

我国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 严格规定了对雷击风险的评估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对行政区域内的大大型建筑物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这就是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关于雷击风险评估的具体方式则主要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

以某公司的生产厂房B为例, 雷击风险评估的工作时一项市场化的行为, 一般的厂家要委托专门的雷击风险评估公司进行, 双方签订合同后, 评估公司在对厂房B做粗评估, 向厂家提供具体的评估报告, 收费则按照当地物价局规定, 收取厂房总投资额的1.5%。评估中要结合当地的气象特点和地理环境, 对厂房B的结构特点和电子信息系统设备进行调查研究, 在这些调研的数据基础上完成具体的评估工作。

2.1 雷击次数评估

雷击次数的评估方法是:首先统计厂房B遭受雷击的次数N, 和雷击厂房的入户设施次数, 记为Ni。厂房内的电子信息系统可以承受的年平均雷击最大次数值Nc, 得出这几组数据后就可以将Ni和Nc进行比较求职, 看是否需要选择LPS, 同时还需要利用建筑物内部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效率的参数进行雷电等级的评定。

2.2 损害概率和次数评估

雷电的成因不同, 造成的损害也各不相同, 一座建筑物面临雷电, 受到的损害有好几种, 在进行防雷措施的选择时就要分析不同的成因, 同时掌握不同的雷击现象造成损害的概率。这里就可以对没有防护措施的B厂房和进行防护后的厂房进行缩减系数计算, 优化防护技术。

2.3 雷电脉冲评估

雷电脉冲的技术评估, 要对B厂房的有屏蔽和无屏蔽的磁场强度和厂房的安全距离进行计算, 根据这个计算数据可以在防雷设计的施工中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 改善电磁环境。经过这三个步骤的雷击风险评估之后, 才能对厂房进行内部和外部的防雷设施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3 防雷环境评价和雷击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及意义

防雷减灾工作本身是一项积聚了法律、科研、监测和技术等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系统, 将防雷工作的技术水平改进和提高, 是进行科学防雷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满足防雷措施因地制宜的设计, 安全可靠的保证了防雷技术的经济合理, 降低雷电发生时引起事故的可能性。防雷环境分析和雷击风险评估得到的数据都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防雷检测工作的理论数据。也是防雷工作的技术支持, 保证了防雷单位进行防雷技术方案的科学化。

这两项工作对于整个防雷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有利于将防雷技术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用带其他的建设工程的防雷项目中, 避免因为建筑项目的防雷设计缺陷造成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施工, 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有利于防雷措施的判定。雷电普发的地区, 建筑项目的雷电活动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背景密切相关, 具体的防雷措施就要依据环境评价和风险评估进行判定, 做到雷电灾害的预防和雷电措施的准确无误。

3) 有利于防雷工程的建设施工, 防雷环境和雷击风险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部分数据, 但是关系到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寿命, 据此就能正确的为防雷工程建设设计提出意见, 提高防雷设计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4 结语

防雷环境评价和雷击风险评估在防雷工作中的作用显著, 但是很多建设单位考虑到费用问题, 也对防雷风险评估的效益产生黄奕, 基本上不会对相关的建设项目进行防雷风险评估。进行评估的建筑也偏重于新建筑, 忽视了旧建筑项目的评估, 在评估后也缺乏一定的防护意识, 使这两项防雷工作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雷击风险评估和环境评价是气象部门履行防雷减灾管理职责的重要方面, 一定要是这两项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基础上, 对社会需要的进行重点防雷的工程建设提出科学的防雷计划方案, 避免防雷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依照相关的数据严格设计图纸, 制定完善的操作方案和流程, 完善日常的风险控制方案, 普及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意识, 才能使雷击风险评估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防雷工作的可靠性。

摘要:目前雷电灾害已经是风险较大的一类自然灾害, 国际电工委在雷电自然灾害评估中, 将其风险有了明确定义。目前对雷电普遍存在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进行评价, 将雷击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 对防雷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防雷环境,雷击风险,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文光.浅析防雷环境评价, 雷击风险评估对防雷减灾工作的积极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2]徐恺, 杨玉辉, 青格乐图等.浅析风险评估在防雷工作中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支秉毅, 林念萍, 陈晟.关于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11.

[4]廖德海, 杜娟, 高武虎.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的思考与建议[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 2010.

环境评价意义 篇11

【关键词】星级员工;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技能

2013年5月,云南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内部资产重组,将原云南天达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原云天化国际富瑞分公司并入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天安化工)。整合后,天安化工的干部员工队伍庞大,但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失。如何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型、复合实用型人才,有效支撑公司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天安化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以天安化工为例讨论整合企业开展星级员工评价的意义。

一、开展星级员工评价的意义和基础

1.天安化工的发展背景

天安化工成立于2003年11月20日,是云南国家级磷复肥基地实施主体之一。公司注册资本金12亿元,总资产83亿元,净资产30亿元。整合后的天安化工拥有年产高浓度磷复肥182万吨、湿法磷酸70万吨、热法磷酸14万吨、黄磷6万吨、硫酸190万吨、合成氨50万吨的生产规模,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之一。

2.开展星级员工评价的意义

实际工作中,有的员工积极工作、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缺乏激励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出现了松懈,开展星级员工评价,有利于工人队伍建设,通过统一评价标准,从而准确地衡量“劳”的数量和质量,实行按“劳”分配,使员工感受到公平、公正,从而实现组织认可和物质激励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让员工更加清晰的知道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确定大体方向,鼓励员工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去寻找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工作。

(1)开展星级员工评价为员工提供了一个相同的平台,公平竞争,提高了员工自我完善的积极性与参与率。

(2)通过星级员工评价,很容易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比对,便于单位对员工思想动态的了解,及时与员工进行思想沟通,正确引导员工去完成本职工作,参与评比,提高员工个人综合素质,实现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3)对于星级员工评价的开展可以实现员工互相激励的目的,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引领广大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岗位建功。

(4)星级员工的评价结果还可可作为岗级提升、晋升和提干的依据。

2开展星级员工评价的的基础

1.3开展星级员工评价的基础

为了解决天安化工人员结构不合理、部分单位女工生育高峰期导致人员紧缺的现象,并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11年开始公司先后在合成车间、制气车间、中心化验室、电仪车间(现电仪厂)开展岗位合并。在合成车间将以前按分工不同划分的净化、压合、水处理、充装站4个岗位合并为现场岗位(4合1);在制气车间将粉体、气化、水处理3个岗位合并成现场岗位(3合1);中心化验室,通过认真开展多岗位人才培养,车间全体人员都具备了煤检能力;电仪车间将电气、仪表两个专业的人员进行互动学习,确保了电器、仪表的专业互通。

随着公司整合的实施,生产系统扩充为合成氨、化肥、黄磷三大系统,只有原合成氨系统开展了岗位合并,其余两个系统均未开展此项管理工作。导致整合后系统之间员工投入的精力、受到的压力均不相等,目前天安化工对岗位合并没有相关的鼓励措施,反而是员工在规定时间内无法顶岗将受到考核。导致了多干、少干,学(懂)得多、学(懂)得少拿的钱是一样多的情形,对员工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二、星级员工的评价方法与奖励

1.星级员工的评价方法

通过对员工所具备的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层级划分并评价,形成一个有序的晋升通道。

员工评选的条件一是必须为公司已顶岗员工;二是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精心操作,年度安全、环保事故为零;三是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全年无旷工和违纪违章。当三个评选条件都满足的员工以顶第一个岗位为基础,以后每多顶一个岗位升一个星级。即:多顶一个岗位为一星员工、多顶两个岗位为二星员工,根据装置特性,共设置四个星级。当员工违反三条评选条件中的任意一条都将进行摘星,从摘星当月起不再享受星级奖励。

2.对星级员工的奖励

每上升一个星级可视公司情况给予50元-200元/月的奖励标准。对于二星、三星级员工在各厂(车间)劳动技能竞赛宣传栏公布星级员工名单、事迹、照片等信息;四星、五星级员工在公司宣传栏、报刊、网站上公布星级员工名单、事迹、照片等信息。星级员工在年度考核是优选推荐评选年度先进、优先安排年度奖励疗养等。

三、结语

通过星级员工评价这种激励机制的牵引,有利于学习型团队建设,以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的双重作用,将极大的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增强员工学技术、练内功的内在动力,从而培养一批生产骨干和技术业务能手,为技术操作的多面手,从而实现员工的角色互补,有效缓解生产人员紧缺的现状。并最终实现为企业减支,为员工增收,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宋晓明.五星级员工(白金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5).

论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篇12

“绿色建筑”是建筑界响应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分支概念, 旨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导建筑工程活动,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 绿色建筑的提出弥补了现代建筑对于环境方面考虑的欠缺, 纠正了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 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许多组织和个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这些定义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 但其共同点都是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指出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 应尽量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建筑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早期侧重建筑的环保性与节能性, 到逐步认识舒适与健康的价值。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 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 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发展绿色建筑也从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讨论向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转变。只有将绿色建筑设计在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层面上进行整合, 将其纳入到社会经济体制轨道中, 成为社会发展这架机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才能激励人们自觉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积极改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出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兴建房屋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严重不足。因此,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亟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并具有市场推广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 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 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 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 技术意义。

早期的绿色建筑研究以单项技术层面问题的研究为主, 技术手段是孤立和片面的, 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对设计与经济进行整合研究的意识还远没有脱离经济分析只是策略研究附属的认识阶段。但早期的单项技术研究成果为当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多维度发展和系统整合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 人们放弃了过于乌托邦的环保思想和仅靠道德约束和自觉性的自发环保行为, 转而探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 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逐渐呈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融合的趋势, 这使得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进入多维发展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 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外围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 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 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2) 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①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纠正了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 指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享受, 而应在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适度的追求生活的舒适。从根本而言, 建筑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物质产品, 当人们的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并非那么可持续时, 绿色建筑本身的价值也会降低, 而只有产生了切实的社会需要时, 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绿色建筑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 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 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通过公众参与, 引入建筑师与其他建筑使用者、建造参与者的对话机制, 使得原本由建筑师把持的设计过程变得更为开放。事实证明多方意见的参与有助于创造具有活力和良好文化氛围、体现社会公正的社区。

(3) 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的角度出发, 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关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考量不再局限于设计过程本身, 而将策略扩展至对狭义的设计起到支持作用的政策层面, 包括建立“绿色标签”制度, 完善建筑环境审核和管理体系, 加大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行为的纳税力度, 健全环保法规体系等, 从增加政府对可持续性建筑项目的经济扶持和提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建设行为的成本两方面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 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 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需要才是最为真实与迫切的。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 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 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 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4) 伦理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无论各个国家的评价体系在结构上有多大差异,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减小生态环境负荷, 提高建筑环境质量, 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类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态度, 体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对立向统一的转变。按现在的地球能源储量和资源分布来看, 地球自然环境还远没有达到耗竭的边缘, 足够当代人享受奢侈的物质生活。但是现在我们多消耗一份资源, 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少一份生存的空间。更重要的, 如果我们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消耗超过了它能够自我更新的极限, 那么将来的后辈则面对着地球生态系统无法恢复的危险, 陷入真正的危机。因此可以说, 发展绿色建筑和其相应的评价体系, 对于当代人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而对于后代人更多的是利益和优势。

摘要:回顾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指出了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下一篇:怎样选择牧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