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意义

2024-07-09

评价意义(共8篇)

评价意义 篇1

评价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②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③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全面发展。④更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①方向上:评价要从重选拔与甄别转向重学生发展。②方式上: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取代单一的量化评价。③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一个性特点,同时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④评价中设计的问题要有真实性和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⑤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预设①存在的主要问题:重预设、轻生成;教学中只允许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学缺乏灵活性等。②危害:导致学生机械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有的做法:①首先,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仅像一个判官,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判断学生答案的对错,甚至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②其次,教学要精心预设,也要重视生成,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资源共享积极意义①有利于总结、提升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②有利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③有利于区域性课程改革成果的共享④有利于区域性教学质量的提高。⑤有利于形成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教师风格:(1)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2)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从中历练、积累厚实的教学实践知识。(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中历练、积累厚实的社会实践知识)(3)对本学科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学科外也有广泛涉猎。(4)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浓厚的兴趣爱好。(5)对教师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强烈的敬业精神与专注态度。

启发式教学注意问题:(1)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基于文本、深入解读文本。1

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并探究其原因。(2)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基于生活。“心理调节能力太差”的判断及与当代农民的联系则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3)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是在开放有序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课题方案步骤:(1)课题名称:(2)研究背景:(3)课题研究目标:(4)课题研究内容:(5)课题研究方法:(6)研究的成果预期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教师风格的形成:(1)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2)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从中历练、积累厚实的教学实践知识。(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中历练、积累厚实的社会实践知识)(3)对本学科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学科外也有广泛涉猎。(4)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浓厚的兴趣爱好。(5)对教师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强烈的敬业精神与专注态度。

好的论文:结构合理、自然、紧凑。语句精练,通畅。文章切入点要准确、集中、独到。

教师素质:

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们教师应有哪些教育的新理念

呢?

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三、要有无私奉献的爱心

四、要有不断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

教师参与科研的意义:㈠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着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㈢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㈣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使教师更加热爱教师职业

评价意义 篇2

人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的测定,可较准确地反映人体肌肉、脂肪及骨骼的重量。

进而判定一个人的身体组成成分是否正常[1]。目前有多种人体成分分析的方法,其中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1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以其操作简便、安全、无痛、经济的特点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准确性也得到肯定[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于2010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长海医院内科随机抽取176名患者,其中男性102名,平均年龄在58.99±13.8岁,女性74名,平均年龄在56.22±13.6岁。

1.2 方法

1.2.1 测量方法

由专人严格按照要求,测量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标。身高使用身高计,使用前校正0点,误差不得大于0.1 cm。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量误差不超过0.5 cm。体重使用体重称,使用前校正0点,误差不超过0.1%,测量时将体重称放在平坦地面,受试者空腹,脱去外套,站在称台中央,测量值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 kg。

人体成分的测定。采用韩国生产的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测量条件:①室温(约20℃);②摄食和饮水2 h以上;③测量前2 h以内无剧烈运动;④测试前30 min排空大小便;⑤测量体位为站立位。测量时穿轻便的衣服,并去除饰物,用仪器配套的电解湿巾擦拭手心、足心,赤脚站于分析仪上,双手握住手部电极,拇指及其余4指分别与电极密切接触,双足跟、前足掌分别踏在足部电极上,上肢下垂,与躯干微微分开。输入年龄、身高后即开始测量,测量时间约1~2 min。由专人测定本研究对测试条件进行了相对严格的限制,尽可能排除进食、运动和出汗等影响因素,以尽量减少误差。

1.2.2 评价方法

1.2.2.1 身高标准体重法

理想体重计算采用Broce改良式,即[现身高(cm)-100]×0.9=理想体重(kg)。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实际体重÷标准体重×100%,该值在90%~110%为正常、<90%为轻体重、110%~120%为超重、>120%为肥胖[3]。

1.2.2.2 BMI法

BMI=体重(kg)/[身高(m)]2,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标准:该值在18.5~23.9为正常、<18.5为轻体重、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3]。

1.2.2.3 BMI校正法

采用荷兰学者Deurenberg在第十二届国际妇幼营养专题研讨会上提出的BMI减1.3校正评价。以17.2~23.6为正常、<17.2为轻体重、23.7~28.6为超重、>28.7为肥胖。

1.2.2.4 生物电阻抗法

主要选取仪器输出结果中的评价方法,如标准,偏瘦,警戒,1度肥胖,2度肥胖,3度肥胖,脂肪过多,低脂肪。标准即为正常组,偏瘦为轻体重组,警戒和脂肪过多分别为超重组,肥胖即为肥胖组。

1.3 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描述不同性别、体重、身高、营养状况人数的分布情况,建立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以及为制定能量标准提供参考值。采用单因素卡方分析和Ridit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表1可见,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与女性正常比率无明显差异,男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轻体重女性的检出率为10.81%,稍低于男性的14.71%;而肥胖的比例男性为17.65%,与女性的27.03%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超重的仅稍高于女性。可见男性的营养不良包括轻体重和营养过剩,而女性则多偏向于为营养过剩。

X2=2.94,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2.2 BMI法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结果

表2可见,用BMI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与女性没有显著差异,轻体重比率男女性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超重的比例男性为36.27%,与女性的25.68%明显低于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9.46属于肥胖仅稍高于男性的7.84%。可见男性的营养不良包括轻体重和营养过剩,特别是超重的人群较多。男女生间仅微小不同,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3 BMI校正法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结果

表3可见,用BMI校正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为50.00%与女性的58.11%没有显著性差异,轻体重比率男女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超重的比例男性为41.18% ,明显高于女性的29.31%;可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的营养不良均偏向于营养过剩。

2.4 生物电阻抗法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结果

表4可见,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为18.63%明显低于女性的33.78%有显著性差异,轻体重比率男性为17.65%明显高于女性的6.76%,男女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超重的比例男性为30.39%,与女性的31.08%无显著性差异;女性中有28.38%属于肥胖与男性的33.33%也无明显差异。可见男性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且男性的营养不良率包括轻体重和营养过身,而女性仍多偏向于为营养过剩。

X2=2.23,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X2=2.82,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X2=8.18,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2.5 身高标准体重法、BMI法、BMI校正法及生物电阻抗法评价结果的比较

由表5可见,用这4种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对同一个人群进行评价,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X2=59.81,P<0.05)。其中以生物电阻抗法正常率最低,肥胖的检出率最高;BMI校正法正常率最高,而轻体重率最低。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4种评价方法对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相关性,我们以生物电阻抗法为标准,采用Ridit方法分析进行比较(表6)。

X2=59.81,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由表6可见,身高标准体重法、BMI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idit值不包括0.5。BMI校正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值包括0.5,其95%的区间为0.5583~0.6363。说明用BMI校正法导致检测出的正常值增加。

3 讨论

评价个体近期营养状况,临床上通行的是身高标准体重法即理想体重法。由于该法是在年龄相近的人群中,按标准体重的平均值进行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排除了体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疾病的人群来说,其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按均值与标准差进行评价,当人群中个体差异比较大时,特别是住院患者,人体的体重发生一定的变化趋势时,就要对其标准进行重新的统计。也就是说,要定期、连续地观测患者的体重变化的情况,其结果才更有意义。因此,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有计划地连续进行的检测。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用BMI法评价营养状况,BMI用于成年人已得到确认[4]。本文调查对象是住院患者,从年龄分类上看,虽然也属于成年人,但这期间的生理特点仍有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中发现,BMI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0.05(有显著性差异),但Ridit值不包括0.5,因此并不能说正常者检出率增加。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男女患者脂肪分布程度不同有关。一般讲,女性进入老年期体型偏向梨型,男性进入老年期体型偏向于苹果型。所以,虽然BMI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推崇的一种营养状况评价方法,但对中老年期特别是梨型或苹果型的体型是否完全合适,仍需探讨。

在传统的人体营养状况评价方法中,以理想体质量和BMI判断肥胖,只考虑到身高因素影响体质量,不能客观地反映体脂含量。多余脂肪储存于腹部较储存于外周组织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5]。用腰臀比的方法来判断机体是否肥胖有其自身优势,特别是60岁左右人群,由于体内的脂肪大部分贮存在腰腹部和臀部,而且此处脂肪的多少又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作为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良好指标,用于判断脂肪百分比和预测健康危险因素[6]。一般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 cm为中心性肥胖[7]。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异常诊断标准:根据2000年第八届全国营养学会上宣布的亚太地区WHR标准-男性WHR正常值≤0.92,女性WHR正常值≤0.81。

目前,在国际性报告中已经提出用腰围替代体质指数标准界定肥胖及超重,腰围较体质指数更有指导意义[8]。医疗水平不足的地区使用身高标准体重法或BMI法的同时参入腰臀比评价患者营养状况更合理。

BMI校正法是荷兰学者Deurenberg提出的,用BMI法减1.3校正评价黄种人营养状况的方法。由于标准下降,可能会使体重轻的人群进入正常组,而正常体重上限者进入超重组。当被调查人群的轻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的分布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时,女性轻体重接近正常体重下限的人比较多,因此,使女性在用BMI校正法评价时,正常体重组明显增大;而男性用生物电阻抗法时,部分人出现在肥胖内,用BMI校正法评价时,使这部分人进入超重人群,使男生的超重人数明显增加。因此,BMI校正法减1.3是否准确、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痛风、高血压、肿瘤、过度肥胖、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及其他营养相关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疾病与人体的组织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患者更希望能够准确的测定身体组织成分以期达到治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用理想体质量、体质指数等传统的营养状况评估方法均较难判断,而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则可以根据其体内的水分与蛋白质含量确定营养状况,给予及时纠正或治疗。多余脂肪储存于腹部较储存于外周组织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9]。因此,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人体组成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体质量控制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住院患者。

总之,生物电阻抗法可以测定人体体脂比,在诊断肥胖方面较传统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同时还可以测量机体蛋白质、矿物质的含量等,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简便、而且比较精确的测量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身高标准体重法、体质指数法(BMI法)、体质指数校正法与生物电阻抗测量方法在住院患者营养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内科176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以上4种方法分别进行营养状况评价,测量结果采用单因素卡方分析法和Ridit分析比较。结果:用4种方法评价同一群体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时,其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评判体脂和肥胖时应该首选能反映身体脂肪量及比例和身体内脂肪分布的腰臀比指标。标准体重法、BMI法和BMI校正法三种方法,在评价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时,最好能将腰臀比指标与其他指标共同使用。

关键词:营养评价,住院患者,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邹凌燕,赵长峰.大学生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5,43(12):1185-1187.

[2]Buchhok A C,McGillivray C F,Pencharz P B.The use of 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to measure fluid com-partments in suhjects with chronic paraplegia[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6):854-861.

[3]蔡东联主编.营养师必读[M](第2版).上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572-573.

[4]高燕燕.2型糖尿病与体脂分布的关系[J].辽宁医学杂志,2000,14(6):284-285.

[5]侯曼,刘静民.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体成分及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89-92.

[6]Susan J A,Elhn D J.Centr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m cations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J].Clinical Practice,2004,16(8):335-342.

[7]张荣欣,薛长勇,郑子新,等.成人BMI与体脂含量和脂肪分布的关系[J].营养学报,2002,24:144-146.

[8]陆晓.体重控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3):128-130.

文言作品意义评价的应对策略 篇3

一、考点解读与知识诠释

所谓评价,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作品之后,依据一定价值标准和评判方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作品的写作艺术、风格流派等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衡量与揭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等。简单地说,评价就是对作品和作者发表看法。与分析理解等能力相比,评价侧重于表达读者的主观判断。如果需要考生评价韩愈关于“师者”的观点,那不是要他理解这个观点,而是要对该观点表达看法进行判断。在这种评价中,读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关于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者是价值标准和审美眼光,这是对作品与作者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是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二者是逻辑科学和自圆其说,这要求评价证据充分、逻辑自洽,而且结论可信。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隶属于文学系统中作品和作家两个范畴,是形成和评价作品意义的重要元素。意义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思想、情感、审美等内涵的总和。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将作品、现实、作家、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作品是系统中心,同时连接着其他三个要素。对作品意义的评价,一般要联系其他三个要素。上海市2006年文言文阅读考查题(第26题),要求考生对“为官而搜刮民脂无异于强盗而劫夺钱财”(刘大魁《半野园图记》)的思想意义进行评价,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典型试题。考生应就形象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以评价,它们对应了作品、现实和读者三要素。对于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而言,作品意义的表现方法不同,评价方法也就不同。对于文学作品,往往要透过形象去评价;对于非文学作品,抓住关键语句即可直接评论。

二、考试题型及发展趋势

各地的历年高考试卷中,对文言作品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几乎都集中在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这两方面,主要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长期以来,这已成为关于思想内容考查的经典题型。这种题型的选项只是对文本的简单翻译与转述,基本没有体现能力考查的要求。2014年浙江卷出现赏析类选择题(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但转译复述的实质依然没有改变。总之,真正的评价题型尚未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注重点。但是,上海自2006年以来即出现了有关评价文言文思想内容的主观性考查题型,此后相继出现过思想意义、创作意图、观点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考查试题。上海的这种貌似“非主流”的题型在全国各地高考命题中已经开始产生影响,2010年以来北京卷(2010、2014)、江苏卷(2014)和四川卷(2014)等先后出现类似改革。北京卷的两次命题都要求学生结合当下社会生活阐发自我感悟,不是纯粹的作品评价考查,而带有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性质。到目前为止,虽然全国其他省市都没有出现此类考查,追步上海的三省市的改革也大多停留在理解层面,但这种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我以为将会成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基本走向。

三、评价策略与实施路径

在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考查中,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观点的题型经常出现。我们的应对经验往往是通过整体感知、理解意图、确定关联、筛选信息和组织答案等五步完成有关评价的考查,但是这些思路与方法显然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显得空洞而无实效。现根据考点知识诠释,结合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实际情况,给出参考性的四步评价策略,即一个基础,两个角度,三个支点,四个注意。

首先,整体理解文本内容,奠定评价基础

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施评价,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准确理解。一般说来,我们要抓住思想内容是什么、如何表现思想内容和思想内容有何意义三个方面,疏通和理解文本内容。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文本以人物传记、叙事散文和论说文为主,且以论说文为例说明。譬如,如何为评价苏洵《六国论》的作品主题做好内容理解方面的准备呢?第一步通过关键语句获取作者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掌握“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第二步通过关键语句疏通文本的“总分总”论证结构,且要能理解正文的论证过程与方法。正文的两段文字各自对应两个分论点,主要通过对比论证方法,阐述清楚了贿赂者和不赂者亡国的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两条治国之道,即“礼天下之奇才”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三步通过关键语句分析获取作者创作意图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认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是作者要向北宋统治者阐明六国破亡道理的真正意图:治国者要自立自强。

通过上述三步,借助梳理和分析理解基本内容,通过发现和比较理解论证方法,通过综合思考理解作品主题,对作品思想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我们才可以对作品主题实施评价。当然,关于思想内容的评价问题,基本上都蕴含在这三步的具体分析中。如果文言文阅读文本是叙事散文,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思路大致与此类似,只要将说理思路转换成叙事思路加以梳理即可。至于人物传记类文本的思想内容分析,则又要简单得多。

其次。掌握常见评价角度。控制评价方向

虽然说考查中往往要求对具体内容加以评价,但是考生需要全面复习并掌握评价的相关知识。就作品思想内容评价而言,一般说来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表现价值两方面展开评价。

对于思想内容,我们通常需从正确性、深刻性、独特性和启发性等角度加以评价。这里将宋代苏洵、苏辙和元代李桢的三篇《六国论》加以综合考察,以此为例说明评价的角度问题。首先,在作者观点上,苏洵认为六国之亡“弊在赂秦”,苏辙认为“不明天下大势”,而李桢则认为“六国皆欲为秦所欲”。在六国何以灭亡这个问题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三篇文章各持己见固然不成问题。相比之下,苏洵与苏辙都从六国角度探寻原因,而李桢则从六国与秦两方面寻找原因,在排除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后,阐明自己“只有行仁义方能免于灭亡”的观点。这样看来,李桢的观点就显示出独特性而高出一筹。当然,苏洵的文章能针对北宋的现实处境,从割地求和与忍让无度中发出振聋发聩之声,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他深刻的家国情怀。相对而言,苏辙以地理环境和治国之策两方面阐述不审天下大势的观点,就显得中庸且平庸了。

对于表现价值,我们通常需从文学、社会、审美等维度加以评价。试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例说明意义评价的角度。这一组文章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抒发郁闷之情的游记散文。永州山水幽奇雄险,在柳宗元到达永州之前,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而被贬永州,又逢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不断受到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在此期间,柳宗元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求得精神慰藉,发而为文便是著名的“永州八记”。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并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借助这个概述,我们应能抓住评价“永州八记”中八篇文章之作品意义的三个方向:文学价值应该关注柳宗元如何描摹永州山水、如何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以及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社会价值应当关注柳宗元借感悟山水而写怀才不遇和抨击时事的深远寄托,审美价值应当关注古代文人在山水与人生之间获得的境界升华。

第三。抓住显性形式支点,具体实施评价

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意义都要通过语言形式来实现,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就要以此为依据。可资评价的语言形式主要落实在关键语句、重要形象和特殊手法三方面。

首先,关键语句主要有主旨句、概括句、重复句和抒情句。蕴含主旨的语句自然是评价的首要支点。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显然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考生应依此对思想内容做出“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的评价,“述以文”中蕴含的正是“名岂文章著”的愤懑与抑郁之情。文本中的重复性语词也是实施评价的重要支点。袁宏道《徐文长传》以奇文传奇人,全文短短700字而用11个“奇”字,末段竟然连用5个“奇”字,连用3句“无之而不奇”,考生无疑需要从这反复之中切入,看徐文长之奇人奇事奇志奇遇,剖析到最后自然应该将“奇”字旨意落实到“雅不与时调合”的理解中。

其次,重要形象包括了人物形象和核心意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要重视从形象人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小丘,作为游记的核心形象,风景秀丽而山石奇特,却不为人知而遭人遗弃,作者赏其美景怜其遭遇而购为己有,这就是小丘的形象及其命运。透过这个形象,考生应该理解作者“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的写法,并能对思想内容做出“慨叹美景被遗弃荒野无人赏识,正是借以倾吐自己横遭打击、抱负不展的不平之鸣”的正确评价。而关于人物形象的评价,主要是对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品质加以评价,人物传记中这种角度的评价考查可能会更多一些。

第三,特殊手法主要指最能凸显文本主旨的艺术手法,因文而异各有奇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是其文学作品中被公认的经典名篇,它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道理的阐明,还有抒情的感染,尤其突出的是这种被综合运用的议论、叙事和抒情手法,在文中几乎有着截然分开的鲜明印记,却依然给读者善于御文之感。正如沈德潜所言,“辩许远无降贼之理,全用议论;后于老人言,补南霁云乞师,全用叙事;述张巡轶事,拉杂错综,史笔中变体也。”考生评价该文思想内容无疑是要从这特殊的表现艺术上进入,然后阐述其所指向的思想内容得到了怎样集中、深刻和巧妙的表现。

第四。关注相关隐性元素。提高评价精度

在显性的形式支点之外,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l生元素,它们往往能为思想内容的评价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撑。这些隐性元素主要指创作意图、深层意义、情感流露和细节暗示等。

作品的表现意义往往大于作者的表达意图,但是若能通过揣摩创作意图而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文本深层意义,对于古代作品尤其如此。考生若是评价苏轼的《方山子传》,自然要对创作意图与深层意义加以考察和评判,因为这是苏轼的高明之处与用心之处,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苏轼明写陈季常怀壮志终不遇,隐居山林而犹存精悍之色,创作意图是什么呢?从作者自道谪居光黄而难遇异人的抒写,可以窥知其失意之心和归隐之意,暗写自悲不遇的创作意图就敞露出来。陈季常的由侠而儒而隐的人生遭遇,深刻反映了当时北宋统治者的昏聩遗珠的用人现状,表面为方山子怀抱不平,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统治当局的极度不满和丧失信心。这就是作者隐藏于作品之中的深层意义。

在文学性作品中,作家往往重视借细节以传神,以写小而见大,情感态度流露于其间,这就要求考生在评价时需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刺客列传》中关于刺杀,作者调用了细节描写,譬如写荆轲设想如何刺杀秦王时的动作描写是“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胸”,实际上廷刺秦王时的动作描写是“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而与这两个细节描写相关的失手结果是“未至身,袖绝”,这两处的细节描写之后的结果交代显然有着暗示作者态度的作用。考生若能对照阅读,自能发现司马迁在前文铺垫盖聂败轲的意图,评价荆轲时就会更为辩证,而不至于置其才不堪用的事实于不顾,评价也会更为客观公正,但是故事渲染死义背后的悲剧意味反而更为浓厚。

高中素质评价系统的意义 篇4

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激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意愿出发,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利益主体的评价意见, 兼顾评价的激励性与客观性,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袋相当于一个“素质银行”,学生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存放进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以及系统科学的数据分析,并采用前沿的国际分析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使得学生的成长记录在“素质银行”中得到增值。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网络平台”),用于实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和汇总。

系统在每期结束时,根据学生上传的各项材料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在学校审核小组通过后,自动产生一份综合素质学期报告,此报告将自动提交到市级服务器,作为学生本期的综合报告,同时也将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阶段性诊断说明。

公开课课堂评价的方法和意义 篇5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为了促进本校教学的发展,各学校都要组织一定规模的校内公开课或者示范课。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进步,有利于教学技巧的不断创新。我参加了许多公开课交流的研讨会,收益匪浅,但同时感觉到在对课堂定性评价时许多老师不能对公开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价的也不到位。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节课呢?课堂评价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那就是课堂的知识总量、知识点处理的质量、知识传授的技巧。

下面我结合初一政治《人生难免有挫折》这节公开课来谈一谈如何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课堂评价。

一、总结课堂知识容量,从“面”上把握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教学效果关系极大。教学活动是传输一定知识的活动,而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如果一节课知识容量过小,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很差。

在这节课中,要学习的知识量是很少的,一是要学生意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另一就是认识到人生挫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那么如何使本节课上的丰富多彩而不显得空洞,这对老师来说是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而在这节公开课中,老师设计先是以〈西游记〉序幕开头让同学们回忆唐僧在取经路上饱经挫折,从而树立挫折意识。然后能过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从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最后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束。从整节课的设计上来说,既达到了教学任务而又使课堂丰满,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把握从“面”上去评价课堂,一要看整节课的设计是不是合理,另一方面要看信息量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这两个方面,课堂应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处理质量,评价课堂教学的“点”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点的过程,是先知者传授给后知者的过程。由于知识点的难度不同,那么接受者在接受知识点的困难程度也就不同。对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质量,是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中,人生难免有挫折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那么应该怎么样才能使同学们领会这个知识点,在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教师采取了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同学展开讨论,比方讲人生产生挫折的自然因素这方面,教师提供了在唐山地震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事例,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很轻松的领会了知识。

从这一方面进行课堂评价时,一方面要分析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否真正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另一方面要观察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知识点。达到这两个方面,我们说教学是成功的。

三、分析知识传授的技巧,即整节课顺利进行的“线”。“教无定法”,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知识传授,合理的教学方法是知识顺利传授的重要条件。每个教师在分析教学知识的特点后应该去寻找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节课堂教学中,教师成功运用了事例教学法、课件辅助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通过影音课件教学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同学们展开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

以上三点我主要是评价其教学成功之处,当然,每节课堂教学都有其闪光点和灰色之处,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既要吸取其成功之处,同时也要分析其灰色点,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去避免类似的失误。在对公开课的教学评价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会得出相反的评论结果,这就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一个问题是,课堂评价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标准,每个学校在课堂评价上都制定了自己的评价标准,甚至每个教师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评价别人的公开课堂,这样无形中就有了个人的评价标准。课堂评价无固定标准这也是百家争鸣的体现,会促进教学研讨向高水平发展并促进新课题的出现。

公开课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学观念的发展和教学技巧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开课是一个教师教学最高水平的展示,在公开课中教师会通过各种手段展示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所以公开课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

评价意义 篇6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至今。

公元前1046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意义。但在后期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会造成愚忠愚孝、重男轻女、任人唯亲、不利于人才选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老庄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朴素辩证法)、墨家墨子代表平民百姓(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李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以法治国)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荀总结改造使其成为蔚然大宗

春秋末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小农经济: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具有生产积极性,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精耕细作 技术的发展,是封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占据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农业经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农业起源之一,精耕细作自成体系,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与世界。

公元前221秦朝中央官制: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的决策失误。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和完善,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小农经济发展,封建思想进步。但易形成暴政,压制 了地方的积极性。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后,汉武帝规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5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楷书,定鼎之功。草书,盛行不断,名家辈出。行书。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了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相互牵制的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帝独尊,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唐末 火药运用于军事: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11世纪中叶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北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迎来地理大发现。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陆王心学:整治人心,挽救统治。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军机处:加强了皇权,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大大落后与西方国家,地方政治自主性能动性受到压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来侵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是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蕴情趣。

乾隆末年 徽班进京——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形成新剧种——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同光十三绝。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出现了反封建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明):自视异端,提倡个性解放,强调正当私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清):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对以后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顾炎武(清):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崇实致用,开创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清):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了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有利条件。

1842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重要启迪了思想启蒙。

1853冬《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

1859《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不具备社会条件,承认私有制,不符合农民利益。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学器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历史性曲折性→革命性妥协性)

189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嫌弃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割台与反割台)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98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倡西学,起到思想启蒙运动,促进得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0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加速其灭亡。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905《民报·发刊词》 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不敢明确反帝,不彻底反封建),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11-1912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短暂春天)。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展,促进了中共的诞生。

1915新文化运动:核心“民主和科学”,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偏激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可是走向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京津空中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的序幕

1921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1924国民党一大宣言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建)但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北伐(高潮)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英美)吴佩孚、孙传芳、(奉系—日本)张作霖,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92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7“八七会议”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1935遵义会议 纠左、肯毛、选毛,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7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工业空前残酷打击。

1937-1945国统区事实战时体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945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取得放对外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卖国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949新民主主义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统治,即将迎来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927-1937-1945-1949-1956-1966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目的:同领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 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印尼万隆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1956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1956中共八大:这次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开始左倾,全国掀起大跃进。

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959-196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开基创业: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70东方红: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建交

1973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9中美建交: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有利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10第九届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达成“上海共识”,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巨大贡献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木灵友好关系:2001中俄及中亚四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企业有了活力,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1986中国开始漫长复关

1979 1980 1984 1985 1988 1988 1992 2001 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990浦东开发:建设成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1978 1978 1982 1987 1992 1992 1997 一国两制 和平发展主题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989-2002 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94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推动信息化社会到来。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003神州5号: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世纪末 义务教育: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世纪70年代-80年代-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铁运: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的特权

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促进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成年男性当家作主,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公元前5世纪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无政府,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

他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遵守法律,捍卫自由与人格尊严、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前509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3世纪 万民法颁布

公元6世纪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14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个性解放。

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人曲 主张发展人(资产阶级)的个性

但丁:《神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成就:A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文学、绘画(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B科学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评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胀,社会混乱 影响:把人和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5世纪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87 1497 1492 1519-1522 “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地主↑资产阶级↑人民↓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葡萄牙西班牙为封建国家,不能把掠夺的金银转化为资本,很快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16世纪-18世纪中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81 荷兰独立

1588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7世纪初 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17世纪中期 英国《航海条例》 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 荷兰 “海上马车夫”

18世纪中期 七年英法战争 “日不落”殖民帝国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只有一工后的侵略才能客观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1687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1640-1688-1689-1721-1832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背景-确立-发展-成熟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道路,有利于社会稳定,避免暴力冲突。英国成为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

17-18世纪 启蒙运动: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孟德斯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

论基础)实践:美国1787 中国1912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康德(德意志著名哲学家)总结、概括、反思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概况:兴起于英国 高潮于法国

目标: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法治社会 核心(武器):理性(思考与判断)

继承了人文主义反对教权主义,发展了反对专制建立法治。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非以启蒙思想为武器而是以清教思想为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现实主义文学、绘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87 费城会议 《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

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民主精神,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使美国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人民基本权利不足,允许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方向:手工工作劳动→机器大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 生活方式:出现城市化进程

社会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

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加快了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与痛苦,但也客观上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848《共产党宣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基本原理、客观规律、阶级斗争、历史使命、联合世界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和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59《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打破了神学的禁锢,一起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

1789-1794 1804-1814 1815-1830-1848-1852-1870 法兰西共和之路 1875年初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总统权力很大仍受议会制约

资产阶级政体获得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1巴黎公社: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为能发动广大农民

客观:普法联合镇压

根本: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条件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中期 普鲁士王朝战争 德意志统一 1871年初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保守、不彻底的民主改革使其具有专制性、军事性。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纳粹有机可趁,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广泛使用:1831法拉第电磁感应-1866西门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 格拉姆电动机-输变电技术-电器产品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火车轮船开始以内燃机为动力,发明了飞机和汽车。

化学工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统工业(钢铁)焕发新生。

随着生产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增强;随着市场淘汰,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托拉斯们通过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趋势。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一步发展(最终确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印象画派、电影电视的发展

1917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8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19战时共产主义

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使政权得到巩固。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2兵变

1921.3俄共(布)十大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1922年底 斯大林模式 工、农、所有制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论: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0世纪20年代 虚假繁荣隐藏严重危机

1929-1933“大萧条”由于世界市场的作用演变为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危机(范围广(领域、地域)、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德国法西斯、日本将军国主义抬头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掠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形势,成为二战的原因。

1932自由放任政策(一工形成的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失败 1933罗斯福新政(财政、工业、农业、社会福利(以工代赈))

本市上是在不出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开船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根本矛盾),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1940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达危机爆发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战 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实际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

1944布雷顿森林,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1945世界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则专为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里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1947关贸总协定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缺陷:只是一个临时使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它客观上传早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贸易和金融,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二战后 两极格局 标志 华约成立

对抗方式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冷战: 标志:杜鲁门主义 后果:1948朝鲜分裂

1949德国成为冷战焦点

1962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

1950-1953朝鲜战争

1961越南战争 1949北约1955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审慎和理性),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加剧了局部地区局势动荡。

1956苏共二十大:解放思想

二战结束后 赫鲁晓夫改革(种玉米)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子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即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制止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不结盟运动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福利国家日渐完备: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20世纪70年代初期 滞涨,发展出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1945-194-20世纪80年代 日本的崛起

日本最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提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军事力量一步步增强。

1978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市场、所有制)→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领域的改革直接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1951-1957-1967-1992-1993-1999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是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加强各国联合。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989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堪培拉)

1991汉城宣言 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1991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一地区经济提名已加入。成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

局限:成员国之间存在这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新经济 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中医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99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实力。

1995世贸组织成立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推进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

推动者: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两极格局瓦解、世贸组织、绝大多数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1989波兰巨变 1990两德统一

1991独联体成立:标志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2001.9.11 “911”事件

网络测试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篇7

网络测试技术是及时了解网络运行状态、检测网络拥塞、提供接入控制参考依据以及保证网络服务质量(QoS)的基础和必要手段,是传统网络管理系统的有益补充。而网络性能评价,不同于网络测试但往往又建立在网络测试的基础之上。它能够预测在给定输入负载下的网络性能,对不同的网络设计策略、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提供合理控制网络传输的建议,检测实际网络并排除故障,规划未来网络的发展等。

二、网络测试的类别

根据被测试的对象不同,网络测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网络设备测试和网络系统测试。

网络设备测试指对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负载均衡器、防火墙等)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测试,主要在产品的研制、质量检查和安装调试阶段进行。设备测试基本上是协议测试,它依据协议标准来控制观察被测试协议实现的外部行为,对被测协议实现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主要有五种:功能测试、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性测试、性能测试和强健性测试。

网络系统测试指对网络的各个网段以及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测试,主要在开放网络业务前和开放后的维护阶段进行。在这个阶段并不侧重于单个网络设备的功能进行验证,而主要对跨网络的端到端(End-to-End)节点间的性能指标(例如两个远端节点的误码率、数据包单向和双向延迟、延迟抖动、丢包率、吞吐量、带宽等)进行测试。

三、网络测试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根据测试的规模与测试的内容,网络测试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网络测试主要侧重于对网络单一性能指标的测试,而且测试的规模也小;90年代中期以后为网络测试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侧重于建立全方位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的测试系统或测试基础设施,其发展也很快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研究走向生产。

目前,一些信息网络发达国家,不仅网络设备提供商有自己专门的测试机构,很多网络应用商也有自己的测试部门。在我国,由于受网络带宽、互联网普及程度、网上交易环境等影响,网络测试领域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目前政府对网络经济的大力支持和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为了开发用于表征Internet数据传输服务质量、性能、可靠性的测度指标集和测试框架,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IPPM,定义IP性能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建议,具体的描述在相应的RFC中(RFC:是一系列关于Internet的技术资料汇编,且每一篇都用一个数字来标识)。IPPM提出了包括IP性能指标框架、连通性、单向延迟、单向丢包,双向延迟,块传输能力以及延迟抖动等RFC及其草案。相关的工作组还包括实时数据流测量(RTFM)、设备测量基准研究(BMWG),以及QoS相关的工作组等。ATM Forum和ITU也制定有关网络性能测量标准。尽管如此,现在已有的网络性能指标定义和测量标准很大一部分还是草案,离建立完备的指标体系和标准的测试方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对于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应用而言,还没有标准化的指标出现。相对于网络测试,对网络性能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至今仍没有通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现有的评价网络性能的手段主要还是用于评价早期小规模网络的数学方法(如概率方法等),而传统的以经验为主评价网络性能的方法既不可靠又过分依赖于人。

四、网络测试与评价的意义

随着网络测试的发展与测试方法的日趋多样化,提出了对网络整体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的需求。网络测试和分析评价己经成为人们认识网络、了解网络、更好使用网络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运营商要在了解网络性能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网络利用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通过配置网络性能测试系统来监测网络行为特征,从而配置应用系统,使之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网络用户需要一定的标准和手段以了解应用系统的网络性能,从而确定应用系统提供的网络服务质量状况,以此作为选择满足不同需求服务质量的应用系统的依据。Internet迅猛发展与网络测试分析领域相对滞后的现状共同使得互联网这个庞大而重要的有机体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期。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加强对网络测试与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庆斌,马素霞,赵庆玉.网络测试深入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林闯,单志广,任丰原.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Qo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谢高岗.IP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2.

大班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意义 篇8

【关键词】 大班美术;过程评价

一、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进行形式思考以后,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我再次借班执教,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上一篇:办加油卡所需证件下一篇:中考试题之古诗文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