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学

2024-09-20

环境评价学(共12篇)

环境评价学 篇1

中职学校的环境教育课作为普通文化课程之一, 承载着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探索与能力培养的多重任务。这一任务的实施,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和完成。因为旧的教学模式脱离学生实际, 忽视能力发展, 采取“满堂灌”“注入式”和“一刀切”。因此, 旧的以备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亟需改革。学案导学应时而出, 顺应了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 适应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中职环境教育课实施学案导学的意义

中职环境教育课思想性强, 知识渗透广泛, 具有可操作性。传统单一的一支笔一张嘴的教法, 很难满足教学本身和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而实施学案导学, 则极大地拓展了师生教与学的空间, 弥补了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缺陷。在教学目标上, 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在教学对象上, 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为师生留有极大的空间;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 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使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上, 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在教学评价上, 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 不再起支配作用, 师生要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资料查找和教材开发上。这些都给师生留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促使课前有效自学

中职的学生不愿自学, 或想自学又无从做起, 学习效率低下。从教学观看, 学生学习某特定课题前的准备远比教师的教授重要。通过学案导学, 引导帮助学生尝试自学, 形成学习思考的习惯。设计的学案, 一般都在新课前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兴趣, 学生以此为预习依据, 了解学习目标, 有的放矢地学习归纳知识, 初步阅读新内容, 解决个人能解决的问题, 找出学习疑难点, 自主地进行课前有效学习。

2.促使个体主动探索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案根据中职环境教育课的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 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个体主动探索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分析、判断、概括, 去理解掌握。教师要尽量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没有学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索。学案的使用, 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与探索空间。

3.促使学生合作学习

中职学生直接面向就业, 在工作中的合作、互助、协作是必需的。在中职环境教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 显得很有必要。能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 取长补短, 求得正确答案, 从而完善知识, 提高能力。加强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而且开发了群体的资源,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编写的原则

编写学案是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好的学案应当是一个可以供临场发挥的课堂教学方案。[1]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教学内容调整、补充和完善, 引进相关的新知识, 扩展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领域, 如引入综合性知识、前沿性知识, 补充过程性知识, 拓展相关性知识, 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2]

笔者在中职环境教育课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学案编写的原则如下:

1.浅显性和广泛性

浅显性:内容不宜偏深、偏难, 许多知识只需要学生了解即可, 没有必要深究其学理渊源。因为职业学校环境教育课的基本定位是“普通性”, 内容没有必要偏难。

广泛性:环境教育课的内容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要宽泛。因为现代生活丰富多变, 只有做到知识面广, 才能使学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2.生活性和开放性

生活性:学案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用通俗鲜活的语言讲述内容。过去, 环境教育的教材内容重理论, 偏难偏深, 专业术语枯燥乏味, 学生讨厌这些空洞的说教。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调整教育目标、改革课程内容, 使之生活化、趣味化。[3]

开放性:学案导学不应是封闭的系统, 学案设计也不应是单一不变的模式。学案呈开放的系统要求:编写的主体, 不只是教师一方的“精心”设计, 也要有学生的热心参与。

3.适度性和需求性

适度性: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本知识, 教师把更多时间用来讲解重点、难点、疑点, 或讲扩充点, 张驰有度, 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需求性: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 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现有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 缺少专业适应性, 且知识陈旧, 所以教师在学案编写中要将相关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理论知识与专业环保技能结合、重点内容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

三、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实施的过程

1.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的内容设计

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 学案, 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制定, 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的材料。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 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 学案是为学生强调自主学习而设置的, 以“学”为中心。因此, 学案作为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的设计, 可从如下方面考虑:

学案的组成:一般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学法指津、知识提炼、思考探究、释疑解难、知识拓展、能力提高。在具体操作中, 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设计。

学案的编写:在编写环境教育课学案时, 可根据知识点的多少和上课进度的快慢, 采取分节编写或一课一案的方式。由于环境教育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每节课的教材理论知识不多, 但联系着众多的生活、生产实际, 上课进度较慢。因此, 为加强系统性和完整性, 编写环境教育学案时可较多地采取分节编写的方式。学案的编写可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写, 也可以由学生来编写, 还可以由师生分工合作共同确定。

学案的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辩误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在一个完整的“学案”中, 到底选择哪几种组合,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处理。对一般知识点 (如概念、特征等) , 可设计成填空或选择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或查阅教材完成;对重点知识, 应从不同角度设计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可设计成问题或表格式等;对难点知识, 则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几个不同梯度的系列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思考, 逐段理解掌握, 最后突破难点, 可设计成辩误或问题式;对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可以设计成案例或探究式。

2.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

学案导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 以师生活动为载体, 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 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笔者在中职环境教育课中操作的程序是:依案自学→探索讨论→释疑归纳→拓展延伸。具体做法如下:

(1) 学生自学, 确定疑点, 教师导学。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 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 让其提前自学。学生以案为据, 主动查阅教材或学案中提供的相关信息, 或查阅工具书等, 思考问题, 发现并确定个体疑点, 如何解决问题。

新课开始, 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了解哪些内容要识记、理解, 哪些内容要会实际运用等,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热情,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接着, 安排学生依目标进一步自学, 约占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

(2) 协作探索, 尝试解疑, 讨论问题。

教师设问诱思,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互研, 对学生在据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点, 将四个同学分成一组, 进行讨论。通过自读、自学、互议、互评, 找出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收集这些问题, 组织集体讨论, 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 供其他同学讨论、切磋、纠误、补充。

此时教师应密切关注, 作适当的启发, 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讨论中, 教师不要急于当裁判, 不要对学生所提的意见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要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争论, 相互启迪, 相互激励, 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 诱发更多的想法。[4]教师要加强程序管理,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多方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 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存疑, 绝不浪费时间。

(3) 点拨释疑, 归纳整合, 提纲挈领。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 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还比较零散, 很容易遗忘。因而学案中应设计出该节教材的知识结构表, 把知识梳理成线, 加深学生印象, 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师要注意采用启发、引导、指示的方法, 使学生自己能够归纳总结。

然后集中解决小组存疑的问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须对教材重点、难点、易混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常见的思想误区加以点拨疏通, 扶正纠误。教师要善于“导”, 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 巧妙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注意两点:精讲、点拨。

重点、难点、疑点可归纳总结并制成表格。通过列表、比较, 对各个知识点加以综合分析, 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提纲挈领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重难点。

(4) 拓展知识, 创造运用, 巩固提高。

在上述三个环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方法、技能、技巧;发生了哪些错误, 原因何在?同时, 还要对问题进行发散式延伸。巩固提高主要通过开放式的课后训练来实施, 针对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问题, 把书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反馈、对比、综合, 最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学会”到“会学”, 产生新的飞跃。

四、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注意的问题

1.学案要及时发放给学生

学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一份指导性的学习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把学案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学生通过学案导学, 取得学会和会学的效果。学生上课带着疑问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案要提倡三导的作用

三导即为导思、导学、导练。根据环境教育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环境教育课学案的编写应注重环境学的发展史, 优化思维过程, 使学生易思、乐思、巧思、会思;注重环境教育学科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教材滞后性的补充,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案要克服讲义化、教案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3.要充分考虑非智力因素

学习效果的好坏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 学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铸造坚强的学习意志。

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 教师应大力表扬;不明白的, 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学案自学中的讨论题,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并及时检查、评价, 在激励的同时, 也要有效督促学生, 使学生运用学案学习从逐步适应到形成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案导学模式确实是中职普通文化课程教学中较理想的模式, 能够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推进中职素质教育、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解决教材滞后问题、实施学习方式变革、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但由于实施的时间尚短,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只要不断地认真总结, 就一定能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 使之收效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71-20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13-309

[3]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0-34

[4]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89-100

环境评价学 篇2

[摘要] 在现代远程网络技术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来开展网上课程导学,这就需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提高法学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以此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网络条件 法学教师 课程导学

随着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课程导学,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法学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网上导学是指网上课程辅导,法学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利用远程网络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指导。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课程学习之前的导学:主要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网络教育为法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法学教师应根据法学专业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出科学务实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课程学习之前法学教师有责任让其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媒体资源情况,供他们自主选课,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2)阶段性导学:当课程学习开始后,法学教师导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时发布阶段性导学材料,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把握学习进度节奏,明确各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学会从多种教学媒体中获取知识的技巧。

(3)考试后的导学:课程考试结束后,法学教师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及时矫正偏差,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再提高。师生之间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教与学后,法学教师要根据多向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通过试卷分析,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与其就学习成绩、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沟通,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组合、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其克服自学中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网上辅导,法学教师在导学中要着重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一、在课程导学中首要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不按传统的教学班形式组织教学,而是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辅导、网上答疑 等活动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导学中,法学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计划的指导者、学习方法的咨询者、学习内容的导航者、学习成功的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法学教师能否提供行之有效的导学支持往往成为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首先,法学教师要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完整的自主学习计划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不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同时,法学教师也能根据计划有效地督促、检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其次,法学教师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要素组合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指导他们把自主学习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设计一份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把自主学习指导和教学支持服务结合起来,把学习进度安排意见和教学进度安排结合起来,使教与学良性互动,构成有机的整体。再次,法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法学教师可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首先要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按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段、各个行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力求使每个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小组的主要活动形式可以围绕每个阶段课程导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考讨论题,通过自主网上学习,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结合网上讨论答疑活动,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既有对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他们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依托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共享性、在线性、交互性和时空非限制性等特点,设计出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以达到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因此,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仅让学习者学到特定的课程知识,还要使法学专业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课程导学设计中必须着眼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条件下的课程导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程导学中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扩充学习过程中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法学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是接触教材中的内容,而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上,让他们在面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内容更深层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在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中将所 2 需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或网页的相关窗口中,让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便的方法能够访问到或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事件、人物等,通过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由此引导大家进一步去阅读相关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让法学专业学生逐渐学会选择并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由其自己对大量素材进行快速提取、加工整理和再应用。这一阶段的课程导学过程设计,重点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的流畅及表达能力,围绕课程导学要求,形成使大量的信息转化为法学专业学生内在知识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融合在课程导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使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能力,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服务环境。网络学习的基础是个别化学习,但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化学习有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获取信息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利用网络技术在课程导学设计的操作程序的指导下,可通过竞争和角色扮演等途径来实现协作化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法学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充分提供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BBS讨论区、留言板、QQ群、电子邮件等,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让法学专业学生在相互的协作学习中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显著特征,使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对于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技术训练、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合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法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资源设计、网络交互等激发、唤醒法学专业学生网络学习的潜在能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与交互,使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课程导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而且还可以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的特征。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单一,法学专业学生感到乏味、疲劳等情况。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了教学意图,调动了法学专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法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传统的学习形式相比,网络条件下的学习交流极大地扩大了交流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法学教师的网页、QQ群、聊天室、在线回答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对于远程学习3 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法学教师及时并充满热情的反馈信息有利于维持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每个学习者从单个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了协作学习,获得了群体力量的支持。另外,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地位无疑大大增加了协作的有效性,使法学专业学生感觉到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是在这种协同学习和学习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时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按照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不断变换角色。

参考文献:

[1]刘新萍、赵铁成: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 2007,(1)[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许冰冰:开放法学远程教育多元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环境评价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导学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17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导学案导学法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帮助,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然而,部分教师在应用导学案导学法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其导学案内容存在问题,教师应具备评价自身导学案的能力,以便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编写导学案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案与导学案相同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容易将导学案编写成教案,认为导学案便是教案的翻版。所谓教案,重点内容为教授,即关注的主体为教师,内容为教师课堂中教授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包括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教学。然而导学案关注的主体为学生,内容重点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包括课堂中学生应如何学习。教师之所以编写教案,是为了辅助自身教学,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够更为流畅地进行。而导学案的编写,则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当中往往只涉及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活动,而导学案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中不仅有师生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习题混同问题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往往添加多个阅读材料,同时也设置多道例题,导致学生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材料问题的解答方面,而忽略了交流。导学案导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将大量的材料堆积给学生,有的习题甚至毫无营养。学生在进行大量的练习之后,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便会大大降低,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然而部分教师在设置习题时,往往将考试试题编入导学案当中,该类习题难度较大,部分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解答,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内容单一化、模式化

如今,大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导学案的编写往往以知识学习以及高考重点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因此,导学案上大部分内容为知识点的罗列以及介绍,基本不存在学习方法以及需要探索的问题。部分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规范导学案项目,教师只能将大量内容添加至导学案当中,而这些内容却基本对学生毫无帮助,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一)科学化原则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需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心态有充分地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导学案的编写以及设计。首先,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应令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易错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方向,避免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偏差。其次,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立探究问题以及挑选典型例题时,都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认知规律,以便学生更为容易操作与使用,也使得学生能够更为轻易地接受。

(二)参与化原则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注意,导学案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课堂活动也应具有开放性。教师需舍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而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方面,导学案应融入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相融合。如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材料,之后可要求所有学生对文章进行点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不仅如此,导学案还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三)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学习方法融入其中。如理论运用、理解方式、记忆方法等指导性意见,使得导学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针对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使用特殊标记符号进行标记,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学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此,学法指导是

导学案设计的关键点。

三、如何评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导学

(一)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学案中每一个项目都应具有引起学生

注意力的效果。导学案中需设置多种活动,举例也应从正反两面进行,导学案中除了考试内容,教师还应添加实践内容。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环节应由浅到深,逐步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令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将课堂教学与导学案导学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导学案导学中都会有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环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需注意,自身仅作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不应对学生之间的讨论横加干涉,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也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教师的导学案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则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可在平时课文的教授过程融入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以《阿Q正传》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阿Q正传》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新授课前,分好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中的学习步骤进行自主学习与讨论。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两个环节:其一,要求学生划出读音不准或无法理解的词语、句子,并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其二,要求学生将《阿Q正传》当中主要情节向其他学生描述。这两个任务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和完成,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在复述情节的同时,也是对文章的再回顾,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抓重点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教师对学生积极评价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尊重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积极评价。学生个性、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导学法时,便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因而,自主学习后所得到的收获也各不相同,部分学生阅读能力本就不低,通过阅读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知识,阅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而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弱,通过学习之后,并没有明显地提升。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指导,而并非指责。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也应编写鼓励与称赞的语句,以便鼓励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导学案中充满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被激发,接受能力也相应增强,导学案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发挥。

教师可选择《故都的秋》一文作为阅读材料,并设计导学案,针对材料设计一系列基本问题,比如作者简介、注音、重点字词的释义。还可设计较为深入的问题。如文中对故都的秋的特点概括的语句是?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有何不同?文章语言具体的品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特色?教师在收回导学案后,对其进行批改。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应注意使用积极的评价,之后返还给学生。学生看到积极性评价,学习兴趣便会得到提升,这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环境评价学 篇4

【经典片断】

一道道的闪电, 刺目的蓝白之光, 然后是震耳的雷声与倾盆大雨。四面八方都是响亮的水声, 挟带着浓重土腥和腐烂水果气味的湿风从窗棂灌进洞房。红烛将残, 抖抖颤颤, 终于熄灭。我感到恐惧。一道持续数秒的闪电猛烈抖动着, 在这瞬间我看到小狮子闪闪发光的眼睛。她的脸在闪电下宛若黄金。然后是一声近得仿佛就在院里发生的雷声, 还有刺鼻的焦煳味儿。

(摘自莫言《蛙》)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 有一段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 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 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 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 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 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 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摘自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黑暗中, 老人觉得早晨渐渐来到了。他一面划着船, 听见飞鱼离开水面时发出颤抖的声音, 它们在黑暗中飞去, 它们那僵硬的翅膀嘶嘶响着。他非常喜欢飞鱼, 因为它们是在海洋上主要的友伴。他为鸟雀忧愁, 尤其是那种纤小黯黑的燕鸥, 老是在那里飞着, 找着, 差不多永远找不到。他想:“鸟的生活比我们苦, 除了那些专靠打劫为生的鸟, 和那些有力气的大鸟。为什么他们把鸟造得这样纤弱灵巧, 像这些海燕一样, 而海洋何以这样残酷?”

(摘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倚灯夜读, 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 时停时续, 忽高忽低, 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 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 想着这几个字, 指尖慢慢滑过书页, 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 心里更是温暖得很。

(摘自潘纤云《秋夜里我在阅读》)

【借鉴点】

每一种描写, 都会有着深刻的用意。正如描写环境, 意义就非常丰富。它可以折射社会背景, 可以反映人物情感, 可以引出故事情节, 还能衬托人物性情。品读以上四位名家的这些经典片断, 我们至少可以学到环境描写的两种运用技巧。

技巧一:用环境推动情节发展。写作中, 常有触景生情的说法。因此通过独特的环境来引出故事情节, 不失为文章出彩的重要方法。《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 讲述的是一株百合的成长。可不幸的是, 这么美丽的一株百合, 偏偏生长在“偏僻遥远的山谷”与“高达数千尺的断崖”。它的命运如何呢?这种描写, 显然有下笔引人的效果。又如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这个片断, 着力刻画了宁静的海面场景, 这种情景, 一方面显示了人物孤寂之感,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下文惊险场景的出现。这种独特的环境, 让情节变得曲折有致, 格外诱人。

技巧二:借环境暗示人物情感。内心复杂的情感, 在文章中往往可以外化为景物。因此, 借助环境来暗示人物心情的技巧, 较为常用, 且效果很好。正如《蛙》里的这个片断, 虽然描写的是一个新婚的情景, 可作家偏偏将这一情节放在一个恐怖的环境里, 先是“一道道的闪电”, 然后是“震耳的雷声与倾盆大雨”, 最后是四面八方“响亮的水声”, 将女主人公极度“恐惧”的心理渲染得极为逼真。《秋夜里我在阅读》里的这段描写, 也很有意思。按理说, 深夜虫鸣是扰人入眠的, 可在作家笔下, 那“时停时续, 忽高忽低”的虫声, 却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 成了一曲“秋夜里弹唱”。不言而喻, 在作家心底, 对这秋虫是有着独特的情感的, 是有着深刻的感悟的。借景写情, 文章也就有情景交融的效果。

【快乐仿写】

在不远处, 一朵小白花在绿草中赫然存在着。平淡的白色, 弱不禁风的姿态。我向周围看去, 竟发现了许多星星点点的小白花, 放眼望去, 连成一大片, 它们开放在路边的草地上, 被夕阳的余晖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我顿时精神一振, 发现这种小白花几乎占据了水泥路边所有草地, 虽不密集, 但也仿佛一个庞大的家族。

(姚汇江《平凡的小白花》)

第一秒, 苍穹如墨, 似有些湛蓝, 云层浩瀚, 遮蔽了所有的星空;第二秒, 微微有风, 扬起了尘埃里没落的灰屑, 似是追梦人轻灵的舞动;第三秒, 孔明灯在夜空上升起, 轻灵自由……之后似是一条巨龙破土而出, 在无限的夜空中痛快淋漓地舞动着。它在夜的最深处绽开, 夺尽所有的光泽。第七秒, 璀璨的烟火夺目而起, 在夜深处龙飞凤舞了四个圆环。原来, 梦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 不曾离开。

(张文妙《我的梦想》)

巧逢那庐山瀑布, 正是夏日。在那个炎热的日子, 我们顿时好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凉爽的世界。当我在迷惘中寻觅生命的水源时, 那震耳欲聋的击水声悄然入耳。我在森林中穿梭着, 寻觅着, 就在我快要失去耐性的时候, 拐一个山头, 眼前豁然开朗。蓦地, 那“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色, 跃然眼前。庐山瀑布像是成了一个激昂的乐器, 奏响着大自然里最豪迈的音乐, 我心中的烦恼与不悦顿时烟消云散。此刻, 望着那幕壮阔的水流, 心中不由激情涌动。

(罗宇峰《风景》)

信步于小秦淮河边, 或漫步于瘦西湖畔, 你随处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的气息和花与树的清香。月光洒在瘦西湖上, 给这美丽的人间仙境又增添了几分迷人的风采。透过月色, 朦胧的沉醉中似乎听见箫声, 不禁令人浮想联翩:那长发飘飘, 手执玉箫的美貌女子此刻仿佛就站在二十四桥上和着晚风轻轻地吹奏着。此刻水边的垂柳低低地拂着水面, 微风拨弄着湖面。湖水在小桥下堆起一层层涟漪。

(李竹妍《扬州的月亮》)

一弯细狭的水, 悄然流淌, 是水乡常见的那种绿, 翠而澄清。偶尔有一两条黛色的小鱼, 晃着尾巴, 荡起圈圈涟漪, 散开去了。带篷的扁舟游弋于河面, 长长的一篙, 那是身着蓝印染衫子的少女悠闲自然地撑着轻舟划过, 留下层层粼光。

(王也陶《踏进乌镇的梦乡》)

一轮满月在夜空中散发着皎洁的光亮, 不大的风划过耳际, 偶尔有一两片树叶落在我的头上, 父亲似乎察觉, 顺手把落叶从我头上拂去。这并没有影响他的行程, 他的腿脚依旧快速而有力。穿过一条小街, 来到大街, 大街上连个人影都没有, 只有树影, 在月光下凉凉静静的, 偶尔摇曳一下。

(王从丛《懂得分享》)

车窗外的风景越来越美, 眼中满是绿意, 高楼大厦逐渐被平房代替, 终于, 我踏上了大自然的路。眼前是一片茂盛的树林, 正值春天, 树枝抽出一片片新叶, 好看极了。小径上仍是秋季回归自然的旧叶, 好看极了, 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地响。触摸这大树的茎干, 便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正有力地跳动, 耳畔时常响起各种鸟的鸣叫, 不像夏的知了一样聒噪, 而是多出了一分清静。越往里走, 越不见城市的快节奏, 四周是绿树, 那绿得动人的是新叶, 那绿得宜人的便是旧叶, 风吹动, 新叶们摆得像波浪似的。

(郭范《发现美好》)

由于下雨, 车辆只得在大山腰慢慢前移。偶尔可以看见一幢幢木制楼房。绿绿的山, 青青的瓦, 配着古色古香的建筑, 在飘缈的雨雾中别有一番风味。在众多楼房中最显眼的要数“九重天”了。顾名思义, 九重楼层层叠加, 每个屋檐上都挂着灯笼, 看起来煞是壮观。如果说前面见到的小屋像一枚枚别针, 那么眼前的这座高楼真像是大山胸前的一枚水晶石。在雨水的装扮下, 那别针闪闪发亮, 水晶石染得通体透光。

(邱旋《雨游九重天》)

夏夜静谧, 只有月亮经过树梢来到大地上的脚步声。轻轻的, 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 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呼吸和心跳。微风轻拂, 路旁小树的枝叶随风轻扬, 仿佛是迈着微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一位旅人。母亲骑着车子, 载着我驶向家中。一路上, 静极了, 我抬头望向天空, 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悬挂在天空上方, 高傲地俯视着大地上的一切, 夜真的好凉, 月色真的好美。

(刘畅《妈妈的叮咛》)

夜深了, 窗外没有月光, 一片漆黑, 一片寂静, 只有那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一阵阵, 一阵阵, 让人听了心烦。桌前, 昏黄的台灯下, 我正在马不停蹄地做着那堆积如山的模拟试卷。“吱哑”一声, 房门被推开了。我正心烦着, 却还有人来扰乱我的思绪。我感到很生气, 头也不抬, 没好气地说了一声:“没见我正在写作业吗?”这时, 父亲走到我身后, 拍了拍我的肩膀, 心平气和地说:“不用着急, 慢慢写, 我在这里陪你。”

(赵天《亲情伴我同行》)

银色的月光透过了淡淡的窗帘, 婆娑的树叶投下了模糊的暗影, 温柔的夜风轻叩着静默的窗棂。沉寂无边的夜里, 点一盏心灯, 将一本厚厚的旧书, 平铺在这昏黄的晕圈之下。轻轻拭去积尘, 让心灵贴近些, 那让人窒息的隔阂呵, 随轻尘一同飘落。

(童谣《与书同行》)

我对雨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恋情, 特别是绵绵的秋雨。望着它从很高很高的苍穹落下来, 落到很远很远的田野那边去, 心也就会像一泓新涨的秋水, 明晃晃的, 让细细的雨丝儿款款牵起。夜阑人静时, 我坐在灯下, 注视着窗前的秋雨, 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 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 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自己仿佛一位踟蹰的旅人在沉重的历史中艰难地跋涉着。

(蒋俊镰《阅读秋雨》)

我静静地坐在河边的石头上,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夹杂着水腥味的秋风吹过, 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赶紧裹了裹身上的风衣, 捏紧我看了很多遍的成绩单, 又抬头望望天空。迷蒙的天空, 散落了一些孤零零的星星, 寒气冻得星星们也直眨着眼, 它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有家不愿回呢?河水拍打河岸的声音敲击着我的耳膜, 沉闷而又压抑。偶尔, 一两点水星溅到我的脸上、手上, 可我已感觉不出是暖还是凉了。

(颜洁《今夜月最明》)

我踏着芳香的野草向前走去。四周空寂得很, 没有一个人。空阔的原野展开了它宽广的胸怀, 并以它特有的清新和淳朴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我有一些微妙的说不出来的感觉, 而这些感觉只有当我来到这里时, 才会悄然地萌生开来, 直至把我团团地包裹起来。

(汪廷一《如果没有这片原野》)

【升格示例】

同样的内容, 是否有环境描写, 效果往往大不一样;能不能将环境写出风采, 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读完失误文《心田上的稻浪》里的这个片断, 你或许就明白了。

我家门口, 全是稻田, 上下将近有一公里的地方, 全部都是稻田。透过窗户, 我经常能够看到父母的身影。因为房子前就是我们的菜地, 菜地前面就是我家的田地了。我时常听母亲讲起小时候的故事, 讲她小时候生日的最大愿望, 就是能吃得上一碗雪白的大米饭。这总让我为平时的浪费而感到羞愧。不管是春种还是秋收, 我总是在学校里忙着学习。这不, 我似乎站在道路上看风景, 他们却还在田野里忙碌着。

标题为《心田上的稻浪》, 可读了这段文字之后, 我们不仅没有看到“稻浪”, 也没有感受到“稻浪”无与伦比的美丽。如果换一下写作思路, 将原本无趣的记叙改为妙不可言的环境描写, 再在描写中引出人物活动, 效果也就大相径庭了。请欣赏升格后的文字:

我从未观过海, 却很是喜欢这金灿灿的稻浪。时常独自站在田垄上, 望着这一层赶着那一层的很是清新的“清浪”。他们如七八岁的少年, 时而躺在暖风里熟睡, 时而在清风中招徕同伴, 一起嬉戏玩闹。我也曾观过绿浪, 那是在禾苗生长最旺盛之际, 整片禾苗开始开花传粉。如果不细看, 你是找不到那花朵的, 躲在叶缝间的花儿, 如一位位害羞的少女, 很小很脆。站在田边, 骤然起风, 花香夹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稻浪一层接一层翻滚, 有如十万雄兵冲杀重围, 有如强劲的赛马驰骋草原, 追的、赶的、弯腰的、挺身的、腾挪的、翻滚的, 不一而足。

在升格的段落里, 无论是对稻浪的多次描写, 还是对人物活动的巧妙交代, 均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画面美。更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突出稻浪之美, 作者或直接描写, 或形象比喻, 或妙用拟人, 将人物的情感渲染得格外感人。

对大学评价及建议 篇5

时间飞逝,转眼我已是大二学生了。从做着大学梦的高中生成为真的大学生;从激动、好奇到平静、熟悉……我们经历,体验,感受。从中我们成长了,懂得了许多。大学不再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而是眼前的点点滴滴,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

我作为石家庄职业技术技术学校家族中的一员,为了能让学校更好地发展今以诚恳的心态对学校的工作班级管理及个人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我们来了学校有一年多了,对于学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校建设有如下几点意见:

1.应把一些些年富力强董专业技术、有事业心、有奉献精神且能同心同德团结大伙,办事光明磊落的同志提到领导岗位。以使其能带领大伙共同奋斗搞发挥团队效益,把学校的整体工作搞上去。

2.分配制度上在体现多劳多得前提下,尽量消除相同或相近岗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因素(可采取年终工作业绩、岗位综合考核,结合综合平衡的办法)。分配上要考虑到劳动的数量(指劳动时间),劳动的强度更要考虑质量和效果决不能让偷奸取巧之人有空可钻;而让踏踏实实干工作的人感到寒心。

3.采用包括奖勤罚懒和考核劳动态度效果的办法,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和二线教辅人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分

配制度应具有透明性,可采用年终公布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可接受群众监督而另方面对每一位职工自己在工作上也起到督促作用。

4.搞好重点专业的培养建设,加大设备师资投入。引进或培养一些专业有特长的教师实行名教名校的办学方针,争取搞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特色的重点专业。可提高学校的声誉,也可为学校的升格打下基础。

5.着重抓好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这里管理更为重要这几个部门第一与学生打常打交道,第二也关系到学校教学效果和学校教学资金投入的效果。防止出现个人见效益学校投入没效果的现象。

6.抓好学生就业工作,以就业促招生。可考虑向大企业定期陪养输送优秀学生等办法,打开学生就业工作的局面。同时这对来年生源质量的提高也有利。

7.对学生应实行因材施教,对于绩差生采用多实践少理论,也可根据学生对某个专业的喜好或特长重点培养其专业特长。使他们走向社会时能有一技之长。

8.加强学生宿舍、教学楼水电的管理,不要出现长流水长明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要杜绝有些职工上班用学校电烧水下班拎回家的不正常现象。

9.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在现在学生不爱学、生员素质差的状况下尤为重要。抓好类似学生打架事件的防范,我建议在在男生宿舍每层楼道加增电视监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看管。这样即可把恶性事件消灭在早期也可减小事件发生后调查的难度。

10.希望学校领导能腾出时间,亲自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基层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切实解决一些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以此创造出和谐的干群关系,体现出学校人文管理的特色。

二、对班级建设有如下意见:

1、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学习方面不抓紧,导致期末考试成绩挂科现象。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考得不理想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多问、多做、多看,向优秀生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多参加学校活动,如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比赛。我班有几位同学在文娱方面表现突出,鼓励他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多参加校内外活动,把班级气氛搞得更活跃。

3、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为他们升入高中或踏上社会打好基础。这方面准备在这学期多开展主题班会,如演讲比赛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在校内要尊重老师,主动打招呼;在参加公众场合注意班级面貌,保持安静,遵守纪律。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学期初,对原有的班委进行调整,每位班干部都认真写好工作计划,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搞好各项活动。

6、做好弱势学生工作。我班弱势学生主要对象是对学习不重视的,在这方面我准备多场地家长联系,双方共同来督促其认真学习,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对我们学生自己有如下意见:

首先是学习方面:

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

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

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

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

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

1、笔记要简明扼要;

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

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

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

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

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

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

五、课后复习。

1、及时复习;

2、计划复习;

3、课本、笔记和教辅资料一起运用;

4、提高复习质量。其次生活方面:

1、多交朋友。宿舍里,和舍友们打成一片,可以说舍友是大学朋友中最重要的,你和他们生活一起最多。在班上,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学同学对你以后的事业很有帮助。还可以在学校里多交一些朋友,有了这些人你的大学生活会更有趣。

4、生活费的使用。不要乱花,省下那些不必要的花销,平

时积攒一些。报一些考试等等,或者到一些景点玩玩,长长见识。

5、爱情。在大学谈个恋爱无可厚非。有一点要记住,有了爱情不要忽略了朋友。有些同学交了女朋友后,天天和女朋友腻在一块,结果和身边的朋友交往淡了。参考第一条。只有爱情没有友情你会失去很多的。

6、对自己负责,不要对他人要求什么。待久了你就会发现学校或者有些同学很霸道,有些事情很没道理很蛮横,注意习惯,习惯了就好了。

7、参见学生组织,锻炼你自己。学校里有很多组织,广播台、学生会、社团等,去加入他们,这些组织很能锻炼人。我曾亲眼看见一个极度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同学,在社团锻炼了一年,能力突飞

猛进的提升,后来成为社团负责人。

8、把大学当作社会。可以说大学是亚社会,自己去好好感受体会吧。

9、去干些兼职工作。可以锻炼你的能力,也可以赚点外快。

数学课堂学与教的评价 篇6

一、“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优生或后进生)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师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知知识,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保持学习动机,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为学生创造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教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音乐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探析 篇7

一、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是教学评价的基础

1. 情感与价值。

音乐教学把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放在首位, 是音乐的灵魂。传统的教育观过分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 而忽略了个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地位。每门学科都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内涵是不同的, 音乐学科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鲜明的,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我们的音乐教学, 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 充分发现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 帮助其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 使之音乐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它包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对学生的积极乐观态度, 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 理解多元文化。教学中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通过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情感。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学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和感染等情感上。所以, 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而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 以及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和《国际歌》等, 其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只是教学生唱会歌曲和熟悉旋律, 而是要通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让学生了解这类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状况, 透过音乐更好的去了解历史、认清历史, 也透过历史更加深刻的去理解音乐, 听懂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 教学评价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核心, 它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

2.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 体现的就是其教育价值。传统的教学过程经常是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 对于音乐学科而言, 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 必须要在长期的反复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倡导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作为师生互动、共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课堂教学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 创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充分聆听音乐、并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性经验。由于现代传媒的多样化, 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欣赏有一定的认知。如欣赏蒙古的《牧歌》、新疆的《青春舞曲》、藏族的《走进西藏》、东北的《秧歌》、芭蕾舞《白毛女》选段, 国际标准舞《华尔兹》、时尚的《街舞》, 学生均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蒙古舞, 刚柔相济、热情奔放, 具有蒙古人的性格。新疆舞“移颈”动作的民族性, 常用打击乐器手鼓, 节奏欢快, 载歌载舞, 抒发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藏族舞, 长袖轻扬、祥和优美;东北秧歌具有“波”“俏”等特点。使他们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3. 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明确: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培养目标是全体学生, 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因此,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 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单一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 要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与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在一起, 知识和与技能的学习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中要结合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听赏、演唱, 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贝多芬的《命运》《欢乐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通过学习, 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和历史背景, 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语言要素, 充分理解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 从美的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提高学生潜在的表达能力。又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像是骑手们在扬鞭催马, 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的连贯均匀, 犹如万马奔驰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 使人感到马群跑了一批又一批, 争先恐后, 你追我赶的场面。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 发音要饱满, 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 从这几个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够学会的。经过听唱之后, 学生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为学生创设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 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 使音乐融入生活之中,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合理的教学策略与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评价的依据

选择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体现音乐性、人文性、创新性和时代风貌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科学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 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出具有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交流互动, 建立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由师生共同营造出愉悦和谐的的教学氛围, 努力创设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上, 仍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教师为增加教学容量, 滥用多媒体, 整堂课追求花架子, 对音乐内容“视而不闻”;教学没有重点, 让人眼花缭乱, 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 教学没有了落到实处。与其说是一堂音乐课, 还不如说是一次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有一定的独创性, 要给学生以新鲜感, 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材的实际, 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设计课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所设计教学活动落实了那些教学目标, 各个教学环节怎样过渡和转换、在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及信息技术, 实现服务于教学又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学生走进音乐參于音乐活动, 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三、教师的素养与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课堂评价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 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的学科知识, 不仅是文化知识, 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以及师德修养。音乐教师的备课一要背教材: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加工处理, 创造性地将自己以有的知识特长和教材相融合地进行教材重组;二备学生:同样的目标或方法在不同的班级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要做到因材施教, 确保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

研究中学生变声期阶段合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冯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我校为合唱实验基地, 一直坚持合唱特色的发展。合唱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我们一直关注研究的重点, 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总结, 从可持续发展方面阐述中学合唱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及认识。

关键字:变声期;可持续发展;变声期

一、引言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它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强弱表现人们或喜或悲、或激昂或忧郁、或歌颂或沉思的情态。歌唱与器乐不同, 它是有歌词的, 它为我们音乐想象提供了基础, 引导人们有意识地体验音乐自身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从中获得启迪、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古《乐记》云, “乐者, 乐也”, “乐者, 德之华也”。这种体验越强烈, 音乐联想也越丰富, 人的品位和素质也提升得越快。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者。

歌唱或乐器演奏是运用一定的音乐技能来展示人们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 而音乐欣赏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 音乐学习的程序总是先有音乐的吸收, 然后才有音乐的表现, 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学习音乐,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目标

以往, 在教育上我们强调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 中央领导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育不仅教人欣赏美, 理解美, 创造美, 不仅是在提高人们品位、素质、艺术修养上, 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德、智、体育的发展和对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促进。人们在实践中对此也越来越感受到它的效果, 引起了重视和广泛的兴趣。合唱由于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 参加合唱的人越来越多, 合唱队伍越来越壮大, 合唱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期望, 我们也相信, 我国的合唱事业会越来越发展, 合唱艺术水平会越来越提高, 我国人民的音乐修养, 思想品位和素质会越来越好, 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合唱这种易普及、具有实用艺术性的艺术形式, 能够克服中学生变声期阶段的心理、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 健康度过变声期阶段, 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化。

三、内容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演唱形式, 由于其独特而丰富的表个性发展。三要备音乐:教师课堂上恰当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充分表现音乐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范唱、熟练的钢琴伴奏, 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师还要具有相当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要想办法帮助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来。使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使学生各方面的的潜能得到开发, 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音乐教育承认“差异”, 但拒绝“选择”与“淘汰”。要使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一首歌, 考试方法是由教师一个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 而多数学生都是失败的。我们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素质、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 在音乐表现上不可能样样突出, 有的擅长歌唱、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演奏。新课现力, 使得它给予人们一种旋律美、复调美、节奏美和和声美的综合美感。它与交响乐一样, 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感, 而由于它是由人声组成, 所以更具有可调节性、亲切性和可参与性。

合唱的美育功能并非仅仅来自和声。从根本上说, 和声是一个美好的最直觉的感受, 是第一印象, 是外壳。有了好的感觉, 才会受到吸引, 进一步去体验它的内涵, 从而得到更真实、更生动的美。一曲《游击队歌》, 使你感受到悲愤、激昂, 那气势雄伟的歌声引导你去体会并激发出昂扬的斗志。当时, 有多少青年受了此类歌曲的感悟走向了抗日战场。至今, 我们品尝这首歌时, 还会重温过去年代为了振兴民族、振兴国家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巨浪、洪流中去, 进一步激发今日成为国家栋梁的壮志。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多声部的合唱中, 在领唱及各声部此起彼伏的演唱中, 歌者和听众均沉浸在故乡美、草原美的感情中。全场静悄悄地, 似乎一根针掉落地上或一声叹息都会干扰这美妙的音乐和怀念的深情。一曲《新疆好》, 领唱亲切、柔和、歌颂和向往未来的声音飘在欢跃、和谐的波浪起伏般的各声部和声之上, 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运动着的图画。有谁会不感受到生活的美、劳动的美和对未来美的憧憬。

合唱不仅给听者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激动, 而且对歌者的影响更深。很多同志感到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单旋律的美, 总想追求多声部和声的美。在合唱过程中不仅自己在演唱, 同时也是在欣赏和感受着这美好的音乐, 更重要的是自己参与了歌曲的第二次创作、欣赏、享受和愉悦, 这实际上是所有参加合唱团队员的感受。当合唱团作为整体不断地在追求新的高峰时, 这种感受就越来越强烈了。

合唱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同一首歌, 不同的指挥、不同的合唱团会对作品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可能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合唱要求整体的和谐, 但并不是一和必谐。合唱的和谐来自全体队员的团结、合作。无论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声部的平衡与和谐方面都必须从整个歌曲的要求出发, 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整体之间的默契, 来达到歌曲所需表达的情感, 这就培养了合唱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果有哪一位队员不是以集体出发, 突出了个人的表现, 结果必是破坏了整体演唱的效果。因此, 合唱队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声学基础, 更必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声音的意识和能力, 必须按整体音响的需要控制情感的变化、控制音量的变化和力度的强弱。自我和集体的统一, 自我熔化在集体中。在那优美动听的合唱歌声中有我的声音, 却又标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 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 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参与的音乐评价过程中感受音乐, 体验快乐, 认识自己, 发展自己。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评定采用自评、组评及互评相结合,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体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的期末成绩可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标记等级给予评分, 给学生全面的综合性评价。使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 让他们在评价中找回自信, 战胜自我。

初中学段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篇8

一.构建了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初中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是针对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而言的, 它以新课标为指导,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长为出发点, 强调考试评价内容、考试评价方式、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对平时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 转变评价观念, 实行考试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它体现的是学生日积月累的储备过程。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的做法, 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 把对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评价, 转化为多元的、灵活的评价。

平时我们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质分成知识与能力、习惯与态度、兴趣与特长三个基本方面来考查, 分别由语文试卷得分和单项考核分、平时观察得分和自定特长测评分三项组成, 分别占总成绩的60% (单项考核占20%) 、20%、20%, 以期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为了公正、全面地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期末时, 评价内容包括学期调研考试成绩与学校、教师考核成绩, 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考查。学生语文成绩由四个方面组成, 即考试卷面成绩与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考查成绩。

(二) 制定评价方案, 力求考试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及其结果的多样性, 以至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和能力。我们评价的特点是: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1. 对课外阅读采用检查读书笔记, 并给读书笔记划分等级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 实施过程:

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两部以上名著, 并撰写读书笔记, 字数在2500字以上。为了督促学生落到实处, 我们从新生入学时开始, 要求学生每1-2月阅读完一本名著, 每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是固定的阅读课外名著课。课堂上, 或摘抄;或朗读;或评论;或批注。每周一是上交读书笔记的固定时间, 要求每周摘抄两页以上, 不少于600字, 小组或老师批阅评讲。这样, 定时间, 定内容, 定数量, 督促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学期, 名著阅读部分学生普遍做得很好, 有旁批、尾批、读后感悟等内容, 且书写工整、内容精彩。

(2) 评价细则:

每学期结束时, 学生评价小组按照下列评分标准给小组成员评分:

A等 (5分) 阅读了两部以上名著, 撰写了有个人感悟的读书笔记, 字数在2500字以上。

B等 (4分) 阅读了两部以上名著, 摘抄了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C等 (3分) 阅读了两部名著, 摘抄了字数在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D等 (2分) 阅读了一部名著, 摘抄了字数在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E等 (1分) 阅读了一部名著, 无读书笔记。

F等 (0分) 没有阅读课外名著, 无读书笔记。

2. 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采用情境测试。

即教师精心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试题, 让学生在表演、竞赛等活动中进行测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又因为口语交际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特点, 我们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统筹兼顾, 不能失之偏颇。我们采用在活动情境中评价, 即时评价的方式。每班成立口语交际评价小组, 每组5—7人, 一名组长负责。我们拟了六组题目, 让学生抽签抽取考题准备3分钟后在小组内进行考查评分。小组内每位成员既是评价对象, 又是评价评委。评委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取平均分作为该生的口语交际分数。

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我们所拟六组考题分别是:

第一组题目:

A.介绍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

B.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第二组题目:

A.讲一则小笑话

B.讲一个小故事。

第三组题目:

A.课间, 你在走廊里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钢笔, 他很生气, 因为这是他爸爸从外地带回来的纪念品, 你会怎么向他道歉?

B.你所居住的院子有人养了一条大狼狗, 见人就叫, 你的同学去你家玩, 差点被咬, 晚上它也叫个不停, 影响了大家的休息, 请你代表大家跟狗的主人说说, 你会怎么说?

第四组题目:

请你针对本学期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你的小组活动成果展示设计一个主题, 并请构写一个开场白。

第五组题目:

A.星期天, 爸爸妈妈不在家, 王红自觉地做了两个小时的作业, 想休息一下, 刚把电视打开, 他爸爸妈妈就回来了, 他们一见王红在看电视, 就是一顿训斥, 王红不服气的与家长吵了起来, 你认为他做的对不对?要是你, 你会怎么做?

B.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非常崇拜一些名星, 关心他们的一点一滴,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第六组题目: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讲一讲他的事迹。

3. 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 采取全方位评价。

(1) 学习过程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一方面应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 另一方面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这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关键要注重全过程的考查, 并且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 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与同伴合作态度如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2) 多种形式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 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 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而且要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 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 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 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谈认识, 谈体会, 谈收获, 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 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还进行活动小组对同学的评价, 根据合作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交流的成果情况, 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者。教师把每次活动每个小组的优秀者及时通报给全班同学, 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做, 不仅鼓励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者, 还激励了一些学困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力求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参加活动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 同时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3) 上好综合评价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通常都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 让学生活动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以便完成学习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时数一般是3~5课时, 但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外, 还安排好讨论课 (实际上是口语交际) 、写作课和评价课。其中评价课是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这种评价课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 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当然这种总结与评价, 可以由教师讲, 更多的则可以由学生讲, 让学生参与评价。因此, 这种评价课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每项2分, 共10分) :

(1) 积极、主动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质量高。

(2) 体现出了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在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合作精神。

(4) 在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强的探究精神。

(5) 在活动中能主动策划或能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

实践证明, 综合性学习活动落实到位后, 学生活动充分、深入, 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拓展积累比较全面, 成果展示形式多样, 手抄报、板报内容丰富多彩, 故事会引人入胜, 辩论赛激烈精彩, 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课也就能顺利进行, 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为了公正、全面地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期末, 打破传统的唯纸笔考试的方式, 采取学期调研考试与学校、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由四个方面:考试卷面分占80%, 课外阅读占5%, 综合性学习占10%, 口语交际占5%。实践证明, 多一把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尺子”, 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考试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更新评价标准, 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互动评价方式。如对学生的单项评价, 我们就让学生担当评价者, 以古诗文背诵为例, 学生哪首会背了就可以到指定的小组长处背诵, 并予以登记。在特长测试和情境测试中, 我们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项测试完毕, 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 给自己一个相应的评价;参与同一活动的同学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当地激励性评价, 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家长参与评价则能更大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如对学生完成作业态度和学生完成综合性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的评价等应该说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 家长的评价能更有针对性地协助老师督促教育好孩子。

这样, 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相互评价, 公正、公平、客观。特别是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 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成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有方向、有目标, 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了自我, 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多元化考试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多元化评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更全面地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有助于师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平时的学习活动, 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彻底地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 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致力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评价改革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使学生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促进和保护了学生个性张扬、发展, 留给学生渴望成功, 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 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语文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幅度提高, 而且实验得到了家长的赞同。许多家长反映, 孩子回家后不但能够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还能自觉地去找一些课外书来看, 甚至走出书本, 关注科学, 关注社会, 能科学利用网络, 知识面大大扩展。看到这种情况, 我们感到由衷地欣慰。语文考试多元评价, 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益的。

三.多元化考试评价研究带来了清醒的思考

探索是无止境的, 在多元化考试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对有些问题有了清醒的思考。

1.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对学生的考查评价不是全面的、及时的;一些由学生评价小组参与评价的项目, 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程度不同, 因而对学生评价不够客观, 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

2. 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有利于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特长的发挥, 但有些考查内容花费时间太长, 教师精力投入太多, 我们又都是面临90多人的超级大班额教学,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环境评价学 篇9

一、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表扬,老师的每一次表扬和激励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写字教学中,首先要用激励性的评价去鼓励学生树立写字的信心。通过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制订作业星级制度,按照书写的工整程度,正确的多少等指标,把学生的作业评价分为不同星数——书写工整、全部正确的为三颗星,其余按标准依次为两颗星和一颗星。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三颗星,就会认真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注意发现学生写字中的优点和长处,加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例如学生写得快的就表扬他写得快,给他一颗星;写得快但不认真,字迹不端正的就鼓励他今后把字迹写端正;写得好但速度慢的,就鼓励他字写得认真,提醒他以后再练习快一点。总之,对每一个写字的学生都要找出他们的优点加以鼓励。

写字教学不能脱离课文教学,在教学中联系课文教学去练习写字效果更好。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你对诸葛亮的‘笑’有怎样的看法?”学生们可能会进行这样的思考:“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会笑呢?”“诸葛亮是笑给谁看的呢?”“还是说诸葛亮是真的在笑谁呢?”这样一来,利用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再通过阅读解释问题、回答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又能够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要学生练习写“诸葛亮”“笑”等字时,效果就会更好。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最感头疼的是小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精神不集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练习写字时也不认真,写几个字就不想再写了,致使课堂效率不高。比如在写字时有的学生玩刚买的铅笔,翻看别的课本,甚至津津有味抠自己的手指头。但一旦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面对提问他们往往高举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喊:“老师,叫我,我来!我会!”要他们比赛谁的字写得好,谁写得快,谁写得正确时,他们就会全力以赴。所以,在写字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竞赛、同桌比赛,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写字的热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小学生好胜、虚荣、易满足等心理,适时、恰当地进行调节,就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命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激励的形式可以多种方式。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奖励他小红花,还可以把优秀的作业在班级墙报上展览等。这些表扬和激励的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在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中,主要激励性评价方式有:

1.物质上的激励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物质性奖励。哪怕是一朵小红花、一块水果糖的奖励,他们都很高兴。因此在学习评价中,可以适当给予一点物质性的奖励。如在课堂上,对于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书写进步等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小红花”“进步之星”“五角星”等;在竞赛、展评之后,给成绩优异的个人或小组诸如精美书签(内容主要是“小小书法家”“优秀团队”“写字进步奖”“写字标兵班”等)、书法家画片等奖品,不断激发他们高涨的热情。这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为以趣促写、以新促活提供了平台。

2.精神上的鼓励

以爱心求得共鸣。我在日常写字教学活动中时刻把自己对学生的爱向他们表现出来,唤起他们的共鸣。如在学生有进步的时候,哪怕点滴的进步,我总是或竖起大拇指,或鼓掌,或用“你太牛啦!”“你真给力!”“你长着一双美丽聪慧的眼睛!”等语言赞美学生;在学生表现一般或不好时,用“要是你把这一笔再写好一些,整个字就漂亮多啦!”“要是你的笔画再流畅一些,你的字就很美观了。”“老师相信你行!”“你一定会成功的!”等语言表达对他们的关爱。

3.举办优秀写字作业展览和书面评价鼓励

在写字练习中,有许多学生字写得很认真工整,对于那些写得好的作业,可以利用班级墙报定期举办优秀写字作业展览,充分发挥优秀写字作业展览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同时也可以不断加强师生间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写字作业的书面评价中,我们可以使用“笑脸”“五角星”“三角形”“一颗鲜红的小梅花”“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优秀”“真棒”“你能行的”等符号或语言,也可采取“二次评价”(即在具体的某个字旁边进行提示)的方法。与此同时,每月把学生获得的等第在表格中打印出来,并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展示出来。

环境评价学 篇10

科学的教学评估是有效的外语教学的充分保证。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估多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评估方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估, 如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这些不可否认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高分低能”等不良现状。正确的教学评估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相反, 不科学的评估方式将成为教学的桎梏, 误导教师和学生。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在颁布实施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这也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学”与“用”紧密结合, 实现培养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目标。

所以, 高职英语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相关业务的能力。而过分注重应试能力的终结性评估只注重教学最终结果, 忽略了教学过程这一重要环节,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无法准确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发展、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反, 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形式有很多种, 如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其中, 形成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普遍。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到授业解惑, 更是一个由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也应是教学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完全参与, 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 是要让学生知道, 努力会带来进步,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这正符合高职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地灌输, 而是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能力同时, 学会处理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强调评价教学的过程, 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 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 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各个阶段学习情况的记载和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为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 评估形式。

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外语教学的评估应注重学习的过程, 不应以评定成绩为唯一目的,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如学习兴趣、团队精神等) 。人的智慧有不同方面如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而教育的意义不是智力素质的差异而是智能领域的差异。

2. 评估主体。

现在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 一方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很多重要信息教师一人也容易忽视, 如学习态度、学习难点掌握等。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估、学生对教师的评估等。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估更能促进学生朝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

3. 评估手段。

形成性评价常见的形式包括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堂讨论, 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己记录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或者自我评估报告;作业、测验;学生档案记录;调查问卷;座谈等。通过多种评估策略获得学生学习信息, 展示学生对教学内容逐步理解过程,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增加学习收获,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和讨论

1. 实验目标。

本次实验主要是考察新的评价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实验方法和数据讨论。

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 总课时60学时, 15周完成。实验对象是笔者任教的2011级非英语专业的两个自然班, 依据高考成绩平行分班, 同时笔者在实验前采用了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 (2010年6月) 的试卷对两个班进行测验, 得到的结果见表一, 确定了两个班中1101班为实验班, 1102班为控制班。控制班的教学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出勤率来考察学生的总评成绩。实验班则采用多元评价体系的方式, 总评中期末考试分数占40%, 其他60%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程学习。考察方面包括: (1) 学生的课堂参与; (2) 小组合作的互评记录; (3) 计划制定与实施情况记录; (4) 优秀作品收集。 (5) 座谈讨论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夹, 用于记载以上列举的对学生进行考察的方面。现以实验班一学生档案为例 (表二) , 如下:

表二学生档案夹

姓名:

班级:

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

学生档案夹中, 听力反馈统计是根据学生自己对每次听力练习的对错题数和感觉难易程度来填写的听力反馈表而制作的。在听力练习前, 把反馈表先发给学生, 同时把填写的内容对学生做出相应解释, 并让学生在自行填写后交上来, 教师会定期检查统计。根据表上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讨论听力中存在的个别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 观察效果, 帮助学生找出弱项, 总结有效的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互评主要是通过在课堂活动后, 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其他成员进行评价 (表三) , 内容如下:

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认识、判断和鉴别能力, 有助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避免观察的局限性。

为了考察学生在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 本研究还准备了问卷调查, 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 调查表中的各单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分, 然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调查表见表四。

统计结果如下:

表中分数是指调查表中两次调查分数, 标记中的1和2是分别指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从第二张表中的数据可以看见t值是-6.786, sig. (2-tailed) 值是0.000, 小于0.05。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的分数差异显著。而且两次调查分数均差为1.15。

为了考察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影响, 将两个班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比较。期末成绩包括口语考试和试卷笔试两部分。口语考试和试卷笔试均由三位有经验的老师同时评分, 然后取平均分, 以避免由一个老师评分带来的主观性。口语考试的分数比较如下:

表中的标记1和2分别代表实验班和控制班, 口语分数满分为10分。实验班口语分数的平均分是7.63, 控制班是5.87。从第二张表中可以看见t值是7.109, sig. (2-tailed) 值是0.000, 小于0.05。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分数差异显著。而且两个班口语分数均差为1.77。另外, 笔试分数比较如下:

表中的标记1和2分别代表实验班和控制班, 笔试分数总分100分。实验班笔试试卷分数的平均分是74.9, 控制班是67.4。从第二张表中可以看见t值是4.425, sig (2-tailed) 值是0.000, 小于0.05。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分数差异显著, 两个班的分数均差是7.55。

四、结语

通过对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档案夹有助于学生和老师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特点, 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 利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前后得到了显著地提高;3.新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考试成绩;4.新的评价体系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口语成绩。这次研究是对高职英语中评价体系做的一次探讨, 期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摘要:面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要求的差距, 本文试图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探讨教学中, 通过采用有别于传统的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估的评价手段, 研究多元性评价体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和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英语,多元性评价体系,教学评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衰微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2008 (6) .

[3]Black P, Wil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a.5 (1) .

[4]郭茜.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6) .

[5]夏晓云.多元智能理论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7) .

初中学段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篇11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文件指出: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唯分数论的消极影响还十分明显,它有违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与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抑制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语文课程标准》又要求:“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和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初中学段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实验研究,侧重对初中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进行研究。

一构建了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初中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是针对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而言的,它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长为出发点,强调考试评价内容、考试评价方式、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时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转变评价观念。实行考试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日积月累的储备过程。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的做法,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把对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评价,转化为多元的、灵活的评价。

平时我们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质分成知识与能力、习惯与态度、兴趣与特长三个基本方面来考查,分别由语文试卷得分和单项考核分、平时观察得分和自定特长测评分三项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60%(单项考核占20%)、20%、20%,以期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为了公正、全面地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期末时,评价内容包括学期调研考试成绩与学校、教师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考查。学生语文成绩由四个方面组成,即考试卷面成绩与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考查成绩。

(二)制定评价方案,力求考试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及其结果的多样性,以至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和能力。我们评价的特点是: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1,对课外阅读采用检查读书笔记,并给读书笔记划分等级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实施过程:

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两部以上名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字数在2500字以上。为了督促学生落到实处,我们从新生人学时开始。要求学生每1-2月阅读完一本名著。每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是固定的阅读课外名著课。课堂上,或摘抄;或朗读;或评论;或批注。每周一是上交读书笔记的固定时间,要求每周摘抄两页以上,不少于600字,小组或老师批阅评讲。这样,定时间,定内容,定数量,督促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学期,名著阅读部分学生普遍做得很好,有旁批、尾批、读后感悟等内容,且书写工整、内容精彩。

(2)评价细则:

每学期结束时,学生评价小组按照下列评分标准给小组成员评分:

A等(5分)阅读了两部以上名著,撰写了有个人感悟的读书笔记,字数在2500字以上。

B等(4分)阅读了两部以上名著,摘抄了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c等(3分)阅读了两部名著,摘抄了字数在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D等(2分)阅读了一部名著,摘抄了字数在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E等(1分)阅读了一部名著,无读书笔记。

F等(0分)没有阅读课外名著,无读书笔记。

2,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采用情境测试。即教师精心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试题,让学生在表演、竞赛等活动中进行测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因为口语交际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特点,我们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统筹兼顾,不能失之偏颇。我们采用在活动情境中评价,即时评价的方式。每班成立口语交际评价小组,每组5-7人,一名组长负责。我们拟了六组题目,让学生抽签抽取考题准备3分钟后在小组内进行考查评分。小组内每位成员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评委。评委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该生的口语交际分数。

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我们所拟六组考题分别是:

第一组题目:

A,介绍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

B,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第二组题目:

A讲一则小笑话

B讲一个小故事。

第三组题目:

A,课间。你在走廊里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钢笔,他很生气,因为这是他爸爸从外地带回来的纪念品,你会怎么向他道歉?

B,你所居住的院子有人养了一条大狼狗。见人就叫,你的同学去你家玩,差点被咬,晚上它也叫个不停,影响了大家的休息,请你代表大家跟狗的主人说说,你会怎么说?

第四组题目:

请你针对本学期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你的小组活动成果展示设计一个主题,并请构写一个开场白。

第五组题目:

A,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王红自觉地做了两个小时的作业,想休息一下,刚把电视打开,他爸爸妈妈就回来了,他们一见王红在看电视,就是一顿训斥,王红不服气的与家长吵了起来,你认为他做的对不对?要是你,你会怎么做?

B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非常崇拜一些名星,关心他们的一点一滴,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第六组题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讲一讲他的事迹。

3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全方位评价。

(1)学习过程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应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关键要注重全过程的考查,并且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与同伴合作态度如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2)多种形式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

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要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进行活动小组对同学的评价,根据合作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交流的成果情况,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者。教师把每次活动每个小组的优秀者及时通报给全班同学,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做,不仅鼓励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者,还激励了一些学困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力求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参加活动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同时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3)上好综合评价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通常都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让学生活动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以便完成学习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时数一般是3~5课时,但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外,还安排好讨论课(实际上是口语交际)、写作课和评价课。其中评价课是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这种评价课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当然这种总结与评价,可以由教师讲,更多的则可以由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因此,这种评价课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每项2分,共10分):

(1)积极、主动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质量高。

(2)体现出了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合作精神。

(4)在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强的探究精神。

(5)在活动中能主动策划或能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

实践证明,综合性学习活动落实到位后,学生活动充分、深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拓展积累比较全面,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手抄报、板报内容丰富多彩,故事会引人入胜,辩论赛激烈精彩,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课也就能顺利进行,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为了公正、全面地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期末,打破传统的唯纸笔考试的方式,采取学期调研考试与学校、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由四个方面:考试卷面分占80%,课外阅读占5%,综合性学习占10%,口语交际占5%。实践证明,多一把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考试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更新评价标准,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互动评价方式。如对学生的单项评价,我们就让学生担当评价者,以古诗文背诵为例,学生哪首会背了就可以到指定的小组长处背诵,并予以登记。在特长测试和情境测试中,我们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项测试完毕,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给自己一个相应的评价;参与同一活动的同学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当地激励性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家长参与评价则能更大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如对学生完成作业态度和学生完成综合性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的评价等应该说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家长的评价能更有针对性地协助老师督促教育好孩子。

这样,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相互评价,公正、公平、客观。特别是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有方向、有目标,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多元化考试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多元化评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全面地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助于师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平时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彻底地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评价改革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促进和保护了学生个性张扬、发展,留给学生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语文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幅度提高,而且实验得到了家长的赞同。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不但能够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还能自觉地去找一些课外书来看。甚至走出书本,关注科学,关注社会,能科学利用网络,知识面大大扩展。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感到由衷地欣慰。语文考试多元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益的。

三多元化考试评价研究带来了清醒的思考

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多元化考试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对有些问题有了清醒的思考。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的考查评价不是全面的、及时的;一些由学生评价小组参与评价的项目,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程度不同,因而对学生评价不够客观,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

2,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特长的发挥,但有些考查内容花费时间太长,教师精力投入太多,我们又都是面临90多人的超级大班额教学,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环境评价学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发学生这种需求的迸发,充分调动学生通过“问”来辅助“学”。在“问学相辅”教学策略中较常采用的是以下步骤。

要想实现这种教学策略的常态化,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并形成惯性。如何保持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教师来说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前提,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刻板,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然后在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问,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教学进度缩减学生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不爱问了。接着,要“教”学生问,问题要有针对性,抓住疑问的关键,否则漫无边际的问题占用大把时间的同时,又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是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在言语上鼓励,营造班级良好的提问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提问。在这个教学策略的应用中,我们对于评价做了以下探索。

一、关于评价

评价是一个运用某种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评价可以分为量化和非量化的类型。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学策略中,我们尝试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期望通过正面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的问题。

二、我们尝试的评价

每一次的学生提问,教师往往都会给予相应的语言简单点评,配合积极的肢体动作,这是一种直接反馈,对学生的提问以鼓励,会让学生更愿意提出问题,行动上才会有更多表现。这样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也是常见的,但它相对来说属于比较直观的一种印象式点评,教师作为教学人员,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给出评价不难。但在我们的尝试中,还有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评价学生,刚开始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开口,什么算好,什么算不好。我们尝试拟一个相对量化的标准,让他们先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然后再各自发挥,这样全体学生对问题的评价标准就不会偏差太大。

语言上的评价说完也就过了,久了印象就会模糊,所以我们在实验班级里制作了好问题榜,每节课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后评选出最佳问题。给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记上一笔,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每天抬头可见,这个好问题榜也成了学生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因为是书面记录,所以选拔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模式转变。

为了提高大家的选拔积极性,我们借鉴微信点赞模式,每位学生有一次点赞机会,获得点赞最多的问题成为当堂最佳问题,提问者成为最佳问题手。期中、期末当选最佳问题手最多的学生可获得小礼物奖励,问题榜的一切记录将成为学期总评的加分大项,直接影响该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虽然日常工作量大了,但每位学生都很积极,关心好问题榜的上榜情况,关心自己的加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一个学期下来,大家提问的意识都提高了不少。

三、未来的评价

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先进的科技设备让我们能尝试更多,我校安装了HiTeach智慧教室。利用其中的互动模式,我们可以实时快速地获取全班学生的反馈。通过其互动电子白板、IRS即时反馈系统让我们的评价操作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师生或生生评价随时可以进行且能够保存记录,所以我们的后期评价记录操作起来便捷很多。它的记录保存不仅让我们可以通过最佳问题的获得次数来了解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同时每次学生评价的记录还能够让我们逆向思维,通过发现学生选择出最佳问题的次数来了解学生评价问题能力的提升状况。通过先进设备这些都呈现无遗,但是目前HiTeach智慧教室的设备平台也还只能做到快速体现学生分级别的评价区别(及记录保存),评价的具体内容暂时还无法实时呈现。我们也期待其升级完善(或有更强大的平台),能够支持我们的课堂,学生对问题的实时评价能够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那么我们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将会有更强大的正效应,我们尝试的问学相辅的教学策略也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此外,未来还可以尝试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评价,这种尝试对授课教师来说是有压力的,但绝对是更大的帮助。通过收集这些评价,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分析出备课的得失,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疑惑,这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是很好的指南针。同时学生能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做出评价,从某个方面说他们对课本的掌握和了解也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所以这是教学希望达成的,是一种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在进行“问学相辅”教学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在尝试让学生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做出评价的引导过程中,我们能找到的参照不多,就奔着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去,收获的还有学生的提问能力、评价能力。这些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同时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但我们还是觉得尝试的评价方式太少,所以希望找到更多更新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收获他们的成就感。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问学相辅”教学策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对问题做出评价,并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关键词:评价,问学相辅,学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知识创新管理下一篇:生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