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2024-09-22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共12篇)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1

环境绩效是在提供产品和劳务时, 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前提下, 尽可能增加产品和劳务价值, 以适应人们所预计的地球负荷能力。其作为监督和促进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一种手段, 是企业实现创造长期价值的重要举措。

一、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概述

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指国有电力企业在节约资源和治理污染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 包括企业为自身和社会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 因此, 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就是国有电力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双赢目标, 对企业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所做的一种综合评判。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方面, 即国有电力企业发生与环境有关问题所导致的财务影响;二是环境质量方面, 即国有电力企业的主观努力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所做出贡献。

我国国有电力企业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火电为主, 而火电又以燃煤为主, 煤炭含炭、灰分等多种有害物质, 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对人类健康带来恶性影响。环境绩效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 体制还不够完善, 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构建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国有电力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 揭示出企业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通过改善环境绩效来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从而达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双赢, 以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二、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国际惯例,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结合我国法律法规, 将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设置为环境守法指标、内部环境管理指标、外部沟通指标、安全卫生指标和先进性指标五个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下再分设若干二级指标。

1.环境守法指标

环境守法指标反映国有电力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包括: (1) 排污费交纳, 即企业是否及时、足额地交纳排污费; (2) 新建、改建设备环保手续完备性, 即企业设备是否达到基本使用条件; (3) 排污许可证的合法性, 即企业是否违反规定私自排放污染物; (4) 禁用品的杜绝, 即企业是否真正做到不使用禁用品; (5) 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率, 即企业对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占排放总量的比例。

2.内部环境管理指标

内部环境管理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当局为提高组织的环境绩效所做出的努力。包括: (1) 环保投资比率, 即企业投资中用于环保的投资比例。 (2) 环境管理系统, 即企业制度中关于环境的管理规定。

3.外部沟通指标

外部沟通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当局所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为社会接受的程度。包括: (1) 相关投诉件数, 即某段时期, 企业因环境被投诉的次数; (2) 资助社会环保活动资金; (3) 环境报告的发布, 即企业环境报告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 (4) 用户认同度, 即用户对企业产品环保度的评价; (5) 社会美誉度, 即社会各界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评价。

4.安全卫生指标

安全卫生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保护相关利益人安全上所做的努力。包括: (1) 职业病件数, 即企业员工因工作环境而诱发职业病的人数; (2) 环境事故发生件数, 一定时期内, 企业发生的环境事故件数。

5.先进性指标

先进性指标反映企业采用先进环保设施及措施的及时性。包括: (1) 单位能源消耗的产量, 即每消耗一单位能源的产品产量; (2) 单位水污染排放的产量, 即每排放一单位废水的产品产量; (3) 循环用水率, 即企业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4) 单位气污染物排放的产量, 即每排放一单位废气的产品产量。

根据以上分析, 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笔者结合江苏JB国有电力企业的有关资料, 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使原本无法准确量化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从而对该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确定评价矩阵

邀请6位专家对该企业环境绩效各指标打分, 同时将各指标每一等级评审人数汇总、整理, 计算得出以下各矩阵:

2.权重分配的确定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具体见表2。

3.对各一级指标的评价

(1) 对环境守法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

按照隶属度最大 (0.340) 原则, 对该企业的评语属于“黄”, 即其在“环境守法” 方面表现为“一般”。

(2) 对内部环境管理指标的模型评价向量

按照隶属度最大 (0.344) 原则, 对该企业的评语属于“蓝”, 即其在“内部环境管理”方面表现为“好”。

(3) 对外部沟通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

按照隶属度最大 (0.326) 原则, 对该企业的评语属于“蓝”, 即其在“外部沟通” 方面表现为“好”。

(4) 对安全卫生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

按照隶属度最大 (0.300) 原则, 对该企业的评语属于“黄”, 即其在“安全卫生” 方面表现为“一般”。

(5) 对先进性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

按照隶属度最大 (0.327) 原则, 对该企业的评语属于“黄”, 即其在“先进性”方面表现为“一般”。

4.环境绩效指标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向量

同样, 对于企业指标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向量, 按照隶属度最大 (0.318981) 原则, 对该企业的综合评语属于“黄”, 即其环境绩效水平总的来说为“一般”。

5.结果分析

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各指标权重, 并由各专家分别就企业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对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向量的分析, 以及得出的环境绩效评价最终结果可知, 该国有电力企业在环境绩效方面的综合表现属于中等稍偏上水平, 说明该企业的环境管理属于有效范围。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企业仍需做出非常大的努力来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状况。

四、国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改进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1) 建设重视环保的市场竞争环境, 促使企业提升环境意识和战略。政府应在完善传统行政规制的同时, 充分利用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 尽量明确环境、生态、 资源等方面产权, 调整资源价格体系, 实行环境税收、排污权交易、环境信息公开、延伸生产者责任、绿色公共采购等制度;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强化消费者环境偏好, 兼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在国有电力企业之间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2) 强化政府的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环保立法的深度、广度, 以及执法力度, 加快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规范和监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2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对于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实行奖励;3树立绿色文明理念, 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4培养从事环境会计的专业人员, 通过专业培训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环境、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综合培训。

2.企业加强内部环境管理

(1) 搞好环境监测, 掌握企业污染和治理现状。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及技术并加强环保设备管理工作, 配备专人监测厂区和厂外环境, 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及时掌握国有电力企业内外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消除发生污染事故的隐患。同时还要不定期与附近居民进行协调沟通, 及时发现并解决矛盾。

(2) 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 狠抓制度落实工作。国有电力企业应该制订环保经济责任制并严格执行, 以改善企业的环境质量, 同时适时运用经济手段, 形成企业环境管理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并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将环境管理制度和运行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 以确保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秀敏.外部压力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效应[J].软科学, 2016 (2) .

[2]王文博.环境信息披露财务影响之综述[J].中外企业家, 2016 (2) .

[3]黄金.ISO 14031:2013《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评价指南》助力组织环境绩效评价[J].标准科学, 2015 (6) .

[4]张华.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2) .

[5]田金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2) .

[6]Marshall.The busines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Asia Pacific Health, Safety,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007-Responsible Performance:Are We Doingthe Best We Can, 2007.

[7]Pat Robinson,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3 (14) .

[8]J.Ball.Can ISO 14000 and eco-labelling tur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een[M].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2 (4) .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2

作者:汪黎

财政监督:财会版 04期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审计署至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目前看来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达到了要求,绩效审计的实施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原因有多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困难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管理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起源于Terry Fenrick提出的3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评价理论。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程度,是否达到目标。

(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个用来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管理资源有效性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用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从而做出全面的评价。

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应包含评价标准、考评体系和管理体制。如对某种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就要以一个科学的标准评判其是否达到政策设定的目标,以考评体系来评判政策执行的效果,查找政策执行过程中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政策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二、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现状

(一)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E上。绩效审计的对象范围广泛,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上。目前我国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第26号――效果性审计、第27号――效率性审计分别规定了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只有原则性定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大多是原则性描述。从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看,多数都是建议采用类似组织、项目各种档次的先进标准,并且都是原则性的建议,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

(三)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定量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规定是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制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财统[]5号),其中设计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是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7项指标构成,这些指标的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对这些指标评价的标准目前主要依据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标准值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对全国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统计分析测算,按10大类、97小类制定。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按照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规定,通过与其所处行业标准值对照进行。

(四)现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值的局限性。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制定基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特点是逻辑清晰、指标具体,适用于企业资本金运营的绩效审计项目。其局限性是核心指标仅仅围绕财务指标,主要着眼于账面价值和静态价值,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割裂,指标结果很难反映业务内涵,同时与具体参与人员的工作和业务流程运作的关联性不大,对审计目标的深入评价还需要更多的分析依据。

2.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综合性不足。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越来越广,评价指标很难统一化。现阶段绩效审计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指标不平衡,逻辑关系不清晰,绩效审计结果不全面。

3.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缺乏专业性。绩效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很多审计内容比如建设项目绩效、生产管理绩效、客户服务绩效、咨询服务绩效、科研开发绩效等都无法按照企业绩效标准值来评价,不同专业人力和流程绩效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专业性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三、以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克服绩效指标关联不紧密、综合性不强、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设计指标体系是一种选择。其特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注重目标与指标、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筛选整合不同专业层面的各种绩效指标,使其结构严谨、平衡、相互强化。

(一)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筛选绩效评价指标。以国家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为参考,通过敏感性分析,选择对被审计企业总体绩效影响最关键的指标,搭建绩效审计分析的财务指标系统,如表1所列示的全国国有企业评价标准。

指标的筛选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动态调整,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个指标,在处于卖方市场没有赊销的企业就可以剔除。对于借款利率低于资产收益率的企业,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目前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绩效考评时增加了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强调了股东增值,平衡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剔除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数据的影响,显示了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但是这个指标还没有被证明比传统指标更有优势,有待于在绩效审计实践中进行检验。

(二)根据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选择绩效评价指标。业务流程指标的选择可以借鉴关键绩效指标法(KPI),通过对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确定对绩效影响最关键的指标。

某石油企业对油品数质量管理的绩效进行审计,该流程是油品销售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获取利润的重要环节。审计目的是通过了解和掌握油品销售企业在油品进、销、存环节数质量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最大限度地提升绩效,保证质量、服务和效益。该流程的.输入端为油品采购、流转、销售,关键指标是油品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价格高低;输出端为油品销售收入,关键指标是法规遵守程度、客户满意度。影响数量指标绩效的主要工作是采购、验收、保管、转运、销售、盘点等环节;影响质量指标绩效的主要工作是供应商的选择和产品验收、运输、保管、销售等环节;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是采购、销售价格、损耗。

这些环节关键指标的取得要结合实际测量,并与公司标准对比。如油品损耗指标控制是否达到效果(见表2)。

为了改进绩效还需统计影响指标的相关因素,比如影响数量指标的因素包括是否配备计量工具、是否按期检定、是否由不同单位检定结果,可通过统计表进行分析(见表3)。

通过分析不能达标的原因,比如计量器具不合格或者人员能力素质达不到,再采取相应的改进办法提高绩效,达到绩效审计的目标。审计完成后对业务流程的相关绩效指标要分析其敏感性,确定最关键的绩效指标,并总结形成组织过程资产,在以后的绩效审计项目中可以作为标准值参考。

(三)设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绩效指标。人是执行战略、政策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战略、项目目标的绩效。组织希望从成员身上获得劳动力、技能储备、生产率、灵活性,需要员工忠诚、有责任感、经验、士气。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体现在员工产出(生产率)、服务时间、职责履行结果,额外技能贡献、对企业及负责流程的合理建议,提高自身绩效的建议、工作履行情况的反馈等方面。同时也需要衡量企业为员工创造的价值,员工价值是人力有效发挥作用的来源,应作为个人绩效因果关系来考察。

在对某大型石油炼制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审计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某炼油联合车间的考核非常有效。首先是专业人员测试装置运行的参数;然后组成专家组根据测试的参数、装置的设计指标等计算出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加上一定的拔高,形成奋斗目标;最后由车间组织技术人员与专家组交流,车间对有异议的指标提出修正理由。修正完成后形成内操的岗位工作标准有174条、外操有252条。同时考虑到未来的进一步优化,规定对提出建议改进效率的人员进行奖励,这些标准均由人员进行操作,非常适合人员的绩效考核。比如,在用电方面规定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在用水方面规定锅炉除氧器溢流水不能大于1%,排污不能大于6%,冷却水排放温度不应小于50℃。针对还有“确保、力争、奋斗”三个台阶的绩效标准,对超过标准的绩效进行重奖,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岗位标准设立员工个人绩效标准,有利于对个人绩效进行评价。为了促进个人发展、衡量企业创造的员工价值,还需设立员工素质、生产力、忠诚度、满意度方面的指标(见表4)。对员工绩效的审计评价既是绩效审计指标评价的一部分,也是绩效结果分析的重要内容。

(四)客户满意程度衡量指标。客户的满意程度或者说项目发起人的认可是企业持续发展、新项目不断增加的重要基础。客户层面通常包括的核心指标有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目标市场占有率等。另外,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也应该按照公司提供的服务确定。

很多加油站免费为客户提供当日的报纸和茶水添加服务,省去了客户买报纸的时间,方便了客户,为客户带来了价值,吸引了客户。如何衡量这些举措的绩效,需要对比采取这些措施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客户获得率和保持率的变化情况,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该注意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相关客户的绩效指标。

(五)平衡计分卡整合各种绩效指标。前述财务、流程、人力资源、客户相关绩效指标衡量的方法、数据单位都是不统一的,并且单独衡量还会有冲突。海底捞火锅为等座位的客户免费提供小吃、茶水、上网服务,这些服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同时又不能直接形成收入,对财务部门来说属于可以节省的开支。但是对市场部门来说,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客户,使客户满意度提升,间接带来了收益,而且是公司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两个部门的绩效分开考核,那么会引起内部的不团结,造成整体绩效不佳。

采用平衡计分卡整合各部门、流程的绩效指标,使得总体绩效评价符合战略目的是其主要优点,其特点是注重战略目标和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中包含各种重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审计结论建议与绩效改善可以直接联系起来。

应用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评价指标要注重“平衡”:

一是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财务指标是绩效的结果,非财务指标是绩效的动因。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克服评价只注重结果的局限,又能避免纠缠于执行细节与结果背道而驰的困境。

二是先导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通常是过去的绩效,是客观结果,但缺少预测性。先导指标是取得绩效的动因,主要是对流程和行动的评价,有预测性,但是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两种指标必须组合起来,避免只注重结果的短视行为,也避免不切实际的预测。

三是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平衡。包括外部相关方(股东、客户)和内部相关方(员工、流程)之间的平衡。

平衡三个层面指标的重要方法是找到其中的因果联系,通用的办法是绘制战略地图,其框架如图1。

平衡的主要原则包括:

1.平衡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投资是为了长期收入的增长,控制成本是为了短期的财务业绩,两者的冲突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来权衡。短期绩效的改善不能使企业失去发展潜力,长期绩效的改善不能造成短期资金不足而影响企业生存。

2.平衡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客户的满意是持续创造价值的基础,企业价值是企业的生存基础。绩效指标要考虑平衡客户创造的价值和企业自身的价值。

3.通过内部流程优化创造企业价值、客户价值、员工价值。内部流程是企业实施战略的过程,高绩效的流程能持续创造价值。平衡计分卡重点要平衡内部流程的生产率绩效指标。

4.平衡协调无形资产的价值。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的价值无法单独衡量,平衡时主要考虑无形资产推动整体绩效提升的因果关系。

四、利用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某石油企业开展油品数质量专项绩效审计,审计目的是对油品销、售企业进、销、存、运环节数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揭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改善绩效。

审计项目的战略目的是通过改善数质量管理的绩效,为客户提供数量足、质量好的油品,提高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各层面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如下:

销售增长率主要受客户满意度层面指标的影响,客户满意度指标受产品质量、价格(生产率)和人员服务的影响,生产率受内部流程优化程度和工作人员履职的影响最大。

如果片面追求财务指标,如成本低、销售量大,采用以次充好、客户承担损耗、减少质检环节、雇佣低水平员工等方法提高利润率,虽然取得了短期成效,但会造成品牌形象下滑、客户流失的长期恶果。因此,要综合考虑各层面指标,统筹绩效评价指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围绕此目的设计的相关绩效指标如下:

财务方面的主要指标:生产率(吨油运费、吨油损耗、吨油存储成本、吨油人工成本、吨油完全成本等)、销售增长率、资产利用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等。

客户层面指标:价格优惠程度、质量达标率、数量(销售)损耗率、品种适用率、客户满意度、品牌认知度、客户额外价值等。

内部流程指标:油品数质量管理机构是否设立;岗位设置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关键控制点执行率;数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与否;计量设施是否齐全;检定周期是否合理;计量“三率”是否达到100%;计量数据采集、传递、统计分析流程标准是否明确;油品损益分析、处理是否合规;油品出库三核对执行率;油品出入库车况、封检执行率;承运商选择招标率;承运商档案建设率;非正常损耗损失率;加油机防作弊模块安装率;供应商资质审核率;供应商定期评价率;油品附件质检报告率;入库质检合格率;MRP运行效率(存货保障率、经济订货批量、存货储存成本、存货运输成本优化程度)等。

学习成长层面:数质量岗位人员持证率;人员培训次数;定期培训计划落实率;取证人员复审率;“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企业文化的认知率;ERP建设是否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审计中对上述绩效指标的检查评价既是对绩效结果的评价,也是对绩效好坏的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提高绩效可操作的办法,落实到具体的流程和人员,才能真正达到绩效审计的目的。

结合具体审计项目的目标,采取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平衡考虑各种因素,是绩效审计指标设计的有效方法。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务指标;EVA;社会责任

一、当前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绩效评价范围过窄。绩效评价在任何单位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绩效评价范围过窄。一是绩效评价过分关注企业经营成果,忽视对企业的流程评价。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而忽视对企业经营流程的评价,容易导致某些部门或项目因为业绩好而掩盖内部的管理问题。二是绩效评价偏重于效益评价,忽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绩效评价仍然停留在效益评价的思维层面,过分关注企业自身效益,忽视对供应链企业、合作企业及周边环境的评价,没有体现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绩效评价同企业自身的业务范围同经营特点不匹配。当前绩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根据企业的行业、经营范围、业务方向等作出调整,过于僵化不合时宜。如环保企业没有纳入环保评价,资本密集型企业缺乏资本评价因素等。

(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在指标设计方面,当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是财务指标占比过大,好处是容易量化、比较能够直观反映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缺点则是偏重于短期行为,忽视企业长期效益。同时对非财务性指标的量化程度不够。非财务性指标是指同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性的指标,如企业服务、客户评价、创新研发、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性指标的缺点是量化程度不够,不能够准确有效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此外,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计不合理。企业对不同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指标配置中没有依据各指标的具体内容、企业经营状况、管理需要等进行合理配置,不利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评价。

(三)绩效评价信息搜集与整理欠缺。一方面,企业绩效评价需要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如财务信息、市场信息、风险信息、客户信息、供应链企业信息、政策信息等,企业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不足,会严重影响绩效评价的进行与结果。另一方面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是绩效评价体系的源头和基础,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将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而由于会计核算能力不足、内控机制薄弱、人员素质落后等问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存疑。

同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呈现滞后性。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效率,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这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和大数据化的时代背景下尤为必要。然而当前相对滞后的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能力不足,制约绩效评价的发展。

(四)绩效评价成果应用不足。绩效评价没能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绩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进而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进行合理调整。当前绩效评价缺乏趋势分析,评价结果准确性不足,预测能力不强。绩效评价未同企业考核管理相挂钩。企业绩效评价成果没有能够同部门考核、干部管理等相挂钩,使得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大打折扣,也削弱了绩效评价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当前企业绩效评价成果在应用范围上仍然局限于企业内部,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使得其他企业和外部组织难以享受和应用评价成果。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策略

(一)深入拓宽企业绩效评价范围。首先,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要注重流程分析与评价。企业应当摒弃功利的结果主义认识,将绩效评价范围拓展和延伸至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用过程管理的思想来构建和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此优化企业管理活动。其次,要转变绩效评价理念,认清企业所承担的社會责任。企业要结合财务目标适时转变和调整绩效评价理念,将绩效评价的眼光投掷到更为广阔的范围。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建立起更加关注社会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要同企业管理相适应。绩效评价体系应当突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特色,能够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的管理环境、管理内容和管理特点。如对于科技环保类企业,要注重引入环境绩效评价和研发绩效评价,而不是一味的简单照搬模仿。

(二)科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角度,如何将绩效评价量化和应用到实践之中,是值得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方面,要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性。财务绩效评价是企业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内容。但企业同时也应当根据战略决策需要,引入非财务性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应当科学判断和引入对发展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非财务性指标,如客户、服务、供应商管理等,逐步提高非财务性指标比重。除重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全面性外,还要重视科学量化非财务性指标。当前非财务性指标仍然以定性分析为主,这难以适应企业决策需求。企业应当研究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非财务性指标进行量化,使之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在指标确定后,要通过单位的实际情况、业务性质、成本分配等因素合理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在指标权重的设计上,应当明确企业的战略需求和导向,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同时,要依据各绩效指标的内容和实际作用调整指标的权重比例。此外,定期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果反馈进行权重微调。

(三)提高绩效评价信息搜集能力。第一,增强企业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企业领导对信息搜集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拓宽信息搜集渠道,从内部和外部着手加强信息采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加强信息人才建设。第二,夯实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凭证管理和票据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能力。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堵住会计管理漏洞。加强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建设,严格持证上岗,强化人员培训,增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第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和制订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计划,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需求和经营特点研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是实现信息的采集、分析、传递、共享、反馈等控制活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构建大数据平台。

(四)积极推广应用绩效评价成果。评价绩效的主要目的一是改进管理,实现企业发展,二是促进员工的进步,实现人的发展。在此方面,首先是绩效评价引入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企业应当在绩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趋势分析方法,结合现代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统计方法,对企业销售、库存、生产研发、供应商、金融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需求预测分析,从而为企业调整和确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是绩效评价同企业考核相挂钩。企业应当将绩效评价同部门考核挂钩,与此同时,绩效评价应当同职工薪资待遇、奖金福利和职位晋升等相挂钩,以此建立起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企业还应当建立起同绩效评价成果相适应的惩罚机制。再次是拓宽企业绩效评价成果应用范围。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将绩效评价成果应用于自身经营管理。如将绩效评价成果纳入预算管理,构建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则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分享,构建社会评价机制,将企业绩效评价作为社会整体评价的一个部分加以应用和分析。

三、结论

总之,企业应当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自身管理特点和实际,深化绩效评价理念,拓宽绩效评价范围,创新绩效评价方法,提高绩效评价成果应用,借助绩效评价来带动企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上海贵研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温若琳,刘博弘.浅析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电子制作,2015(03).

[2]李达.浅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经营管理者,2015(10).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4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这使得更多企业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在经营决策和战略管理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系统设计,导致企业环境管理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在研究和归纳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本文通过构造评价模型,提出了与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希望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环境绩效及评价指标概述

1.1环境绩效概述

环境绩效的正确定义是环境绩效评价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要求的定义,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环境法规的实施;二是环境质量情况,这是环境绩效的核心问题;三是环境治理和污染物的利用情况,这将直接影响企业最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总之,企业环境绩效包括2大部分内容,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企业管理制度的环保意识。

1.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概述

环境绩效评估是指所有环境数据集成的企业,通过对环境绩效的跟踪和控制,从而实施标杆管理。根据不同的准则,环境绩效指标也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指数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当然国际上很多机构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也做过一些探究, 其中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和WBCSD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最具代表。总之,环境绩效指标支持环境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节约成本和其他管理活动的机会。

2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已有的指标体系大概可以分为2类,第一类是WBCSD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简称WBCSD,把生态效率解释为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逐渐减轻对生态的影响,将资源的耗用减少到地球能承受的水平。第二类是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这个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绩效指标和环境状况指标,环境绩效指标又可分为操作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

2.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时效性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企业的实际指标数值和标准数值相比,得出的相对数值乘以该指标占的权重值,最后总结的所有指标得分计算获得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标准值确定的滞后是造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滞后的最主要原因。目前确定标准值的方法是通过搜集所有企业数据,再采用统计手段确定出平均值。而企业的年度报表不能在一个年度结束时立即报出,再加上对企业的数据搜集完成后还需要时间进行统计处理,因此标准值一般要在下一年度的中期才能产生,这就使得绩效评价工作难以具有时效性。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给企业提出针对性意见,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时效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很难准确地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

2.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偏少

绩效评价体系中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有速冻比率和流动比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流出量称为现金流量,它反映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所产生的收入及发生的费用;反映企业当前的债务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反映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成果。速动比率,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的流动资产中能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在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流动资产可以变现用来偿还负债的能力。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仅仅只有这两项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这完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收益质量。

2.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过程评价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对结果的评估,但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估。在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规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

系减少8项,由以前的32项减少为24项。 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在应用领域上进行了拓宽,由国有企业推及到一般企业,同时,简化后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该体系的评价是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的,注重的是评价的结果。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总结成功经验, 分析经营上的不足产生的原因,以便加强自身的管理来提高业绩。但是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过程评估的忽视,会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应当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开发,了解顾客需求及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企业进行可持续化的管理。

2.4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很好地预测公司的未来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局限于企业的静态经营状况,这虽然可以反映出企业过去相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对企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评价不足,这使得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很好地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比如一些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及良好的商誉,一些刚刚起步的企业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它们的财务数据在短期内不容乐观,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信息都无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好地体现。如果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只看重目前的财务指标数据,而不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注重开发新产品,不注重提高市场份额,不注重改进公司制造技术水平,不注重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将很可能导致公司经营的失败。

3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如何解决当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如何构造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和合理。从企业、 行业、政府角度对环境管理进行分析,构建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1企业角度

企业是环境管理的最直接参与者,得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量是最充足的。要从企业角度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3方面:(1)环境管理指标。 包括管理过程指标和管理结果指标。(2)环境投资指标。主要是在调查的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投资,包括投资成本的环境管理的发展,对资金等环保方面的社会活动。(3)产品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即某种产品从取得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使用等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指标,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水平(见表1)。

3.2行业角度

制定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企业管理部门进行环境管理的目标。从行业角度出发,可以从4方面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1)资源投入指标。即对投入的原材料或能源的使用量、使用效率等进行考察。(2)污染物排放指标。(3)环境投资指标。即是提高投资对企业环境的研究,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中的比例。(4)环境管理结果指标。即对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所取得成果的考察。不同行业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要视情况决定。行业管理者可以根据环境绩效评价结果对企业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 (见表2)。

3.3政府角度

政府的目标是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首位,保护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1)资源投入指标。即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到该指标值。(2)污染物排放指标。即企业的单位排污量与同行业的标准差异率。(3)环境投资指标。即企业的投资水平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4)环境管理结果指标。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各企业环境绩效水平的高低进行奖惩,激励企业提高环境绩效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见表3)。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三个方面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企业不断改善环境绩效水平,重视环境管理, 环境问题已逐渐得到改善。

4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和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民营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本文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不足,待时机成熟,可以辅以相关企业的案例,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5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日益动荡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战略决策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两被提上战略地位。马尔香和霍顿20世纪80年代中期预测的“战略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的到来,将信息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但战略信息管理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到底有多大帮助,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并存的状况,也造成了对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开展绩效评价的困难。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其中内部过程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而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运输渠道,是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同时,价值链又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价值链是开展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本文以制造性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为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价值链模型。然后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1、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向管理对象传递信息,监督其运行状态,同时不断地收集管理对象以及相关客体的反馈信息,并做出调整以实现管理目标。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管理的脉络,是控制的前提。但是由于信息泛滥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状况的存在,造成信息利用效率低下。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信息的战略应用,使信息自如地贯穿于企业营运效率与创造收益以及战略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从信息利用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人及时地传递高质量、高相关度的信息,最终实现对信息的战略应用,将企业的智力资产(包括记录信息、员工经验等)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使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内外部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信息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信息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其最终目标是辅助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制定以及战略战术目标的实现过程。战略信息管理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成本,形成的附加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造成差异化。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 价值链是研究竟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其基本思想是每~个企业都是由进货、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基本括动以及一系列辅助活动组成的系统集合体,且每一项活动都是价值创造活动,这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用价值链来描述。根据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价值链是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利用这个框架。

可以进一步探讨信息利用和需求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分析信息的来源和用户。作为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传输渠道。各种价值活动的相关信息。分布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并依托价值链所构造的信息网络不停地进行着传递和交流。因此,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信息采集、筛选和分析工作,必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就是要沿着企业价值链追踪企业的信息流,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和战略协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辅助战略决策。本文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对制造性企业内外部各相关活动作进一步梳理,按照信息流的情况,将制造性企业价值链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环节。

其中研发活动包括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商作业效率及新产品设计等的努力。它不仅涉及到机器设备、生产过程,还有“诀窍”、“秘方”、程序和运行机制,在一些行业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可能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

采购是指原材料、供应品及其它消费品和资产的购置,它们都是企业价值链作业的投入要素。采购做不好,会导致高成本和低质量。

生产是将各种投入转换成最终产品的活动,包括加工、装配、检验、包装和设备维修等。营销是使顾客获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特征,并得到顾客为该产品或价值赋予的企业所能接受的价值,进而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一般包括广告、促销、销售、定价、报价、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渠道关系的建立等活动。售后服务向顾客提供加强或维持产品价值的服务,如产品安装、培训、维修.、配件供应等活动。价值链的各环节都存在着该阶段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是了解和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基础。基于价值链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使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把握各个阶段各种活动的信息状态,进而对企业全局有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效率的提高。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及时地为企业的战略战术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便对信息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可以为价值链各阶段活动的改进和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

3、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卡普兰和诺顿经过对12家在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这一战略绩效评价工具。传统的绩效评价只注重财务指标,造成了许多缺陷,如: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经营活动结果,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只使用财务指标衡量绩效容易导致管理者过分注重短期的财务成果,而采取一些“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等等。而平衡计分卡不仅提供评估过去成果的财务性指标,同时对顾客、内部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弥补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

战略信息管理是一种服务职能,它通过为业务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无形效益。战略信息管理的无形收益包括: a.企业反应能力的提高.b.工作流的改善和任务的简化; c.员工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增强; d.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同性的改善; e.对企业资源获取和管理的支持; f.对企业经营决策效果的影响; g.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等等。

这些无形效益是有关企业长远利益的,是一种内隐性的收益,无法直接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来衡量。平衡计分卡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面综合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水平。除了对绩效的评价,平衡计分卡还可以用来监控和调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活动,使之始终保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3.1任务目标的描述

建立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首先应该勾画出企业的愿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以愿景和战略目标为核心,规划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这种任务目标要简单明了,并对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意义。使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一些绩效衡量指标,评价在本环节上战略信息管理的运行情况。战略信息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优化和改善企业管理、决策和创新等效果。具体来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要为企业构建合理畅通的信息网络,确保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战略协调,确保各环节的有效运行,为管理的健康运转提供所需信息,及时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保障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增强企业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反应能力,为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信息依据,明确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考核每个维度上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成果。3.2财务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任何管理框架中所不可缺少的,其实施也必须有一定的人、财、物的投入,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成本的,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软硬件、人员的薪酬福利支付以及培训费用等投入资本。虽然它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其所作的贡献最终会在企业利润上显现出来。财务方面的指标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是否为最终经营成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可以用产品销售额的增量、战略信息管理的总收益、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以及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产品销售额的增量在这里是指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后与本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前相比总销售额的增长数量。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是由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带来的决策效率提高、各环节协调性增强、风险规避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生产效率提高等等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收益的改进效果形成的,它包括因为战略信息管理的引入带来的所有收益。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润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与战略信息管理的财务成本之差来表示。另外,也可以根据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企业总利润的提高来计算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很明显地表达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如下:

3.3顾客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的顾客分为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两种。内部顾客是战略信息管理的直接服务对象,即企业内部员工,及时地向他们传递合适的信息,辅助其决策制定,提高其工作效率;外部顾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对象,即企业客户,战略信息管理可以间接电提高企业对其客户的服务质量。

内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内部顾客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实施比率、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等。外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宰和退货率等。内部顾客满意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该公式表示内部员工的信息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从客观上反映了战略信息管理中信息搜集和传递的效果,以及员工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但该公式中的数据不易获得。对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我们提倡问卷调查和客户访谈方式。

只有顾客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到满意或超值的时候,才能得到顾客的忠诚、留住顾客并获得新顾客。因此,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可以反映内部顾客的满意度,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外部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率和退货率的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前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后企业在这几个指标上的改观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绩效。

3.4 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内部过程是指产品研发、生产或提供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链过程。内部过程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本文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也正是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的。本文将在第4部分详细介绍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在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3.5学习与成长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学习与成长方面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保持率、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人均再培训投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凋查的方式获得。对于满意度可以调查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整个企业的满意程度、本职工作得到认可的程度、对团队负责人领导能力和威望认可程度、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满意程度、其创新行为是否得到鼓励以及决策行为的参与稃度等内容,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保持率反映J’该丁作用队人才的吸引能力,可以通过某期期初和期末的人员数计算,公式如下:

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激励目标的明确程度和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考察来打分。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需求反应时间减少、信息质量和有效性提高的综合打分确定。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可以通过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测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可以用当期为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组织的总培.III}次数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得到。战略信息管理的人均再培训投资则是当期战略信息管理培训总投资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

4、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本部分将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进行详细讨论,也就是对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成效进行评价,考核战略信息管理对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当然,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通相互支持的,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都对其它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第三章第三节构建的用于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分别构建各环节的内部过程方面绩效评价指标。4.1研发

如果战略信息管理的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可以极大提高研发阶段的创新能力;相反,刈会阻碍研发活动的进行。对研发阶段的信息进行战略信息管理不仅可以缩短研发周期,还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的新特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发现,为各种创薪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环境。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价格情况、市场潜力以及能产生多大的效益等信息也是新产品开发决策制定的必要依据。战略信息管理对研发阶段评价指标的影响主要是使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提高研发投资的使用率、增加新产品推出数量等。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4.2 采购

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供应商信息、物资能源质堪信息等是采购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合理有效地刊j}1这些信息iI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日后采购决策制定的利用,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搜集积累并定期更新,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和俘贮,这也就是采购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此阶段工作的成效可以用材料供应速度、材料质量和材料性价比来进行评价。材料供应速度可用发出订单到接到货物所经历的时间的倒数来表示。材料性价比是材料质量与价格的比值,对于质量和价格可以先找一个基准数,然后用相对值来表示质量和价格。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实施后这些指标的数值与没有实施战略信息管理时这些指标的最高值的差值,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绩效。

4.3生产

产品信息、物资能源供应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都是生产阶段的重要信息。在生产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结构和配置来以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信息还可以缩短生产人员熟练某工艺过程的时间,使生产运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状态。这些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需要严格以各种说明性信息为依据开展生产,并利用以往的生产经验加以改进。在生产阶段开展战略信息管理,战略性地运用该阶段的信息,10以极大提高生产阶段的效率和效益。生产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用生产周期的缩短、次品率的减少、浪费率的降低、成本费用率降低、产品返修率的降低等。各指标的计算,可以利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一个会计期间内各指标的数值,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前各指标数值半数以上最低的一个会计的数据,进行比较而获得。4.4营销 营销阶段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本企业的产品信息、市场结构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以及顾客对本企业相关产品的满意度等信息的战略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析客户需求,准确划分市场细分区间,寻找最恰当的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为企业市场开拓以及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促进产品销售量的提高。营销阶段直接面向顾客,该阶段工作开展得好坏可以从顾客的反馈行为中看到:营销工作做得好,就会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该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绩效实际上在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维度得到了体现.营销阶段市场占有率同顾客维的外部顾客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是重合的,本节不再讨论。而产品销售数缝的增加在财务维度中得到了体现。在营销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就用销售计划完成率的提高来考核。

4.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客户的反馈信息了解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信息,从而引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经营的改进完善。售后服务中对产品故障的反应时问和处理时间,以及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还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成效有很大一部分在研发和生产等阶段得到了体现。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和顾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也会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极大改善。售后服务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的售后服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与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售后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的差值来获得。而顾客对售后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则需要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

5、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节将对前面所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做以总结,见表1。该评价体系共34个指标,其中财务方面4个;顾客方面内部顾客4个,外部顾客5个;内部过程方面研发3个,采购3个,生产5个,营销1个,售后服务2个,学习与成长方面7个。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CSR;绩效评价;社会效益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市场垄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及出现“血汗工厂”等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现象日益显现,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在此背景下产生。在我国,关于(2SR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都是新的课题。对CSR绩效评价的研究有助于测度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背后带来的社会效益大小。本文从CSR内涵界定、CSR与企业绩效的关系、CSR绩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CSR绩效评价研究进展,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一、CSR内涵的界定

国内对CSR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界定还不多。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来:一是从权利义务方面界定,卢代富(2001)、李立清、李燕凌(2006)等将CSR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期望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之外,所应该承担的法律、经济、伦理道德和慈善责任,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法律责任包括遵纪守法、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伦理道德责任有保证员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慈善责任即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为CSR反映出企业以下三种不同主体形式出现所必须承担的企业责任,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CSR即第三种责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方面界定,李双龙(2007)[31指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权利,正是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期望构成了CSR的实际需求。

二、CSR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们对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不同学者关注视角不同则会得出不同观点。吴兴华(201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从行业视角、规模视角、地区视角等得出企业绩效与CSR的关系结论各不相同,相关程度差异较大。杨汉明、邓启稳(2011)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对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CSR与可持续增长具有不稳定关系,CSR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而上市公司业绩与社会责任不相关,与可持续增长率有正相关关系。寇小萱(2012)则专门对制造行业的CSR履行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CSR履行在短期内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影响企业绩效的增长。从长期来看,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三、CSR绩效评价

CSR绩效评价模型是用来指导如何评价CSR绩效的框架或工具。国内对CSR绩效评价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评价模型的构建;二是指标体系的选取;三是对效率指标的测算与比较研究方法。

(一)CSR绩效评价模型

李灿(2010)为传统财务评价框架的设计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评价机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应履行的公民义务,企业绩效评价框架应该重构。传统评价维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包含盈利能力、资产运营状况、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重构的评价框架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基础上的利益平衡为中心,将发展能力修正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应增加“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维度进行综合衡量。赵杨、孔祥纬(2010)认为,应该克服“总体评价”的不足,提出一种“分项评价”的模式。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为基础,将CSR的评价范围界定在四个层次含九个分项:核心层——投资者、雇员;紧密层——客户或消费者、债权人、商业伙伴;间接层——所在利:区、社会公众、政府;延伸层——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等。“分项评价”就是针对不同企业,只在某一项“利益相关者”下进行比较或排名,并不再是以往的只给出一个总的得分或排名方式。蔡月祥(2011)则以卡罗尔金字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CSR综合评价模型。美国著名CSR学者卡罗尔将CSR描述为四个层次的金字塔模型,从底层到顶层依次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陈永丽、邹航(2012)从环境价值链的视角构建了绿色经济管理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对CSR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齐丽云、魏婷婷(2013)则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CSR评价模型,对交通运输业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以IS0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为基础,从责任治理、经济发展、人权、劳动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问题和社区发展八个维度来评价CSR绩效。

(二)CSR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虽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CSR评价体系构建尚未成熟,但国内学者在一直努力从不同视角研究构建该体系。通过整合梳理各学者的研究发现,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出发去构建评价模型。第一,基于过程视角剖析CSR,构建基于CSR管理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从循环绿色经济角度出发,构建包括衡量集经济绩效、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于一体的综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主张经济、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第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评价模型,从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各利益相关方出发评价企业绩效。

(三)CSR绩效评价方法

CSR绩效评价方法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而层出不穷,如模糊综合评价法、SPSS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现有学者运用索洛余值法等更多的新方法。由于CSR效率的评价指标中包含的因素多,综合评价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评价方法应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采用模糊积分评价模型可以很好地协调各个评价指标。杨钧(2010),易凌、林建原(2010)及那保国(2012)均是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模型,确定各个子层次指标权重对CSR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比较排名。王楠、苗迪(2012)将SPSS因子分析法具体运用到对火电CSR评价中,通过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全面分析了火电企业在经济责任、内部环境责任和外部环境责任三方面的履行情况。张英奎、翟垒垒(2013)从企业绩效最大化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并构建DEA模型,对CSR的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韦飞、汤雨晴(2013)运用静态索洛余值法探讨并验证了CSR投资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四、总结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7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不仅仅局限在人为环境范围内,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利用自然资源,因此,生态环境也应当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加之,近年,接连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也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衡量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作为衡量企业环境影响的途径,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目前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等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发展已日渐成熟。但是,对于新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有待探索。

二、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国外组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自从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发布全球第一份环境报告以来,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了。在此期间,国际组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对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做出了相关规定。

加拿大特许会计协会(CICA)给出了包括7种行业、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从再生资源、能源保护、污染防控等多方面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该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考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

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正式公告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选择范围。该范围纳入了环境状态指标(ECIs)、管理绩效指标(MPIs)和经营绩效指标(OPIs),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做出选择或修改。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2000)将生态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的第一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的基本公式: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可从企业财务数据中获得,如总营业额、获利率等,环境影响主要涉及能源的消耗、污染性气体的排放等)。在相同环境影响下,生态效益越大,说明企业获得的价值越大。该指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GRI2000(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GRI))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其中,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原料、能源、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产品和服务、环保投资等9方面的17个核心指标,13个附加指标。

除此之外,联合国环境署(UNEP)、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日本环境省等也分别公布了相关标准。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各国际组织的环境绩效评价规范只有CICA分行业进行了指标设计,其他组织仅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基本的归类。各组织也未指明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维度及指标权重,未形成成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组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仅仅对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起指引作用,只具参考性。

(二)国内关于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1. 以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随着各界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国内不少学者在原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出发,胡星辉(2007)基于环境因素以生态效率为基点,环境产权作前提,环境成本为核心对企业业绩评价进行研究,但其并未对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万莹仙(2011)提出通过建立环境会计,从财务报告中反映环境效益;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万莹仙(2011)提出的环境责任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的两种思路:一是完全从企业的生态影响角度出发建立全新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二是在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反映企业环境情况的评价指标,这与朱金凤等(2007)在分析现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纳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一致。

EVA开启了企业业绩评价的价值评价模式,平衡计分卡将企业业绩评价上升为企业战略层面。将上述两种方法应用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势必会促进其发展。在平衡计分卡各层面添加与企业环境影响相关的指标,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王巧玲等(2009));王秋霞(2011)将平衡计分卡的评价维度作为资源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维度,参考国际评价标准进行指标设计,并参照E-VA提出了融入环境效益的GEVA评价指标。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各学者基于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很难跳出传统框架及方法下的评价维度,缺乏创新点,实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 新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温素彬(2005)提出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分别从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随后,温素彬(2007)在分析可持续发展观下企业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又提出了“三重绩效”和“战略、流程、能力”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其并未将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作为独立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仅将其作为企业总体绩效评价的一个维度。张亚连(2007)也提出了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企业产品对环境的“无害性”、企业生产工艺的“清洁化”、企业排放的“低三碳”化、企业支柱的“高科技化”、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化”五个维度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下,范翠英等(2010)提出在EVA基础上加入碳化石能源效率指标和化石能源消耗和替代能源使用指标,结合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刘建胜(2011)从资源利用、循环特征、生态效率三个方面建立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赵茜(2012)等在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内部环境管理维度建立了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各研究者主要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社会责任的视角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承担环境责任,注重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对其环境绩效做出评价,但是,文献中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仅对评价维度及指标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列举,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方法的支撑。

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目前,政界和学界关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从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入手进行研究。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日益提高,“价值理性”下的生态环境价值逐步得到重视。这使得生态伦理上升为一门显学,生态伦理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生态环境,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企业的生态本质性。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8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下,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不仅仅局限在人为环境范围内, 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利用自然资源, 因此, 生态环境也应当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加之, 近年, 接连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 也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衡量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作为衡量企业环境影响的途径, 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 目前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尤其是制造业等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发展已日渐成熟。但是, 对于新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有待探索。

二、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 国外组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自从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发布全球第一份环境报告以来,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了。在此期间, 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对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做出了相关规定。

加拿大特许会计协会 (CICA) 给出了包括7种行业、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从再生资源、能源保护、污染防控等多方面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该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考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

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正式公告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选择范围。该范围纳入了环境状态指标 (ECIs) 、管理绩效指标 (MPIs) 和经营绩效指标 (OPIs) , 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做出选择或修改。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 (WBCSD) (2000) 将生态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的第一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的基本公式: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可从企业财务数据中获得, 如总营业额、获利率等, 环境影响主要涉及能源的消耗、污染性气体的排放等) 。在相同环境影响下, 生态效益越大, 说明企业获得的价值越大。该指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GRI2000 (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 (GRI) ) 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其中, 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原料、能源、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产品和服务、环保投资等9方面的17个核心指标, 13个附加指标。

除此之外, 联合国环境署 (UNEP) 、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 (ACCA) 、日本环境省等也分别公布了相关标准。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 各国际组织的环境绩效评价规范只有CICA分行业进行了指标设计, 其他组织仅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基本的归类。各组织也未指明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维度及指标权重, 未形成成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组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仅仅对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起指引作用, 只具参考性。

(二) 国内关于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1、以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随着各界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 国内不少学者在原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出发, 胡星辉 (2007) 基于环境因素以生态效率为基点, 环境产权作前提, 环境成本为核心对企业业绩评价进行研究, 但其并未对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万莹仙 (2011) 提出通过建立环境会计, 从财务报告中反映环境效益;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万莹仙 (2011) 提出的环境责任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的两种思路:一是完全从企业的生态影响角度出发建立全新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二是在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反映企业环境情况的评价指标, 这与朱金凤等 (2007) 在分析现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纳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一致。

EVA开启了企业业绩评价的价值评价模式, 平衡计分卡将企业业绩评价上升为企业战略层面。将上述两种方法应用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势必会促进其发展。在平衡计分卡各层面添加与企业环境影响相关的指标, 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王巧玲等 (2009) ) ;王秋霞 (2011) 将平衡计分卡的评价维度作为资源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维度, 参考国际评价标准进行指标设计, 并参照EVA提出了融入环境效益的GEVA评价指标。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 各学者基于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很难跳出传统框架及方法下的评价维度, 缺乏创新点, 实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新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温素彬 (2005) 提出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 分别从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随后, 温素彬 (2007) 在分析可持续发展观下企业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又提出了“三重绩效”和“战略、流程、能力”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 其并未将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作为独立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仅将其作为企业总体绩效评价的一个维度。张亚连 (2007) 也提出了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从企业产品对环境的“无害性”、企业生产工艺的“清洁化”、企业排放的“低三碳”化、企业支柱的“高科技化”、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化”五个维度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下, 范翠英等 (2010) 提出在EVA基础上加入碳化石能源效率指标和化石能源消耗和替代能源使用指标, 结合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刘建胜 (2011) 从资源利用、循环特征、生态效率三个方面建立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赵茜 (2012) 等在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内部环境管理维度建立了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各研究者主要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社会责任的视角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 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承担环境责任, 注重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 对其环境绩效做出评价, 但是, 文献中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仅对评价维度及指标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列举, 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方法的支撑。

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目前, 政界和学界关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 从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入手进行研究。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日益提高, “价值理性”下的生态环境价值逐步得到重视。这使得生态伦理上升为一门显学, 生态伦理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生态环境, 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强调企业的生态本质性。

但是, 目前生态伦理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相对欠缺。笔者认为, 生态价值下, 企业应该对其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重构, 以企业生态责任为核心, 将生态伦理的坚持生态效益、生态友好两大基本原则作为评价依据, 依据清洁生产、绿色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规范确定评价维度。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企业环境责任呼声高涨, 建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对国外组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绩效评级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建立生态伦理这一新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评价标准及体系,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4) :216-220

[2]万莹仙.环境责任下企业业绩评价研究[J].财会研究, 2011 (2) :65-67

[3]赵茜, 石泓.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4) :54-56

[4]温素彬, 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会计研究, 2005 (4) :35-37

[5]温素彬.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 2007 (2) :60-64

[6]张亚连.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探析[J].会计之友, 2007 (1) :41-42

[7]刘建胜.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1 (6) :31-32

[8]王士伟.低碳经济条件下构建企业业绩评价新体系的设想[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2) :17-20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9

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构建原因。

目前, 我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指标解释》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全球并购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 (2007) 。

同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相关指南中规定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相比, 我国政府出台、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少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情况的评价指标。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进行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估的前提条件, 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156号文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式也提出了指导意见, 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均缺乏对这方面进行评价的指标。 (2) 环境管理指标显著多于环境经营指标。环境管理指标是从企业制度、组织结构、科技研发和环境守法等方面衡量环境业绩。环境经营指标是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衡量环境业绩, 该类指标涉及范围广, 对企业环境业绩影响显著, 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大多数属于环境管理方面的指标, 只有少数是环境经营方面的指标。 (3) 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相关的指标较少。环境绩效评价应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原材料的利用、产品生产、销售、维护、再循环及最终弃置等环节。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贯彻生命周期思想, 各指标间没有很好地反映出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逻辑关系。 (4) 设置的指标不能较好地反映环境管理的宗旨。如反映企业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 有的用总量指标, 有的用效率指标, 但效率指标更加符合环境管理的宗旨, 应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产品的消耗。 (5) 缺乏环境财务业绩指标。现有的评价体系对环境财务业绩均缺乏足够的重视,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尚未实行环境会计核算, 与企业环境有关事项的核算没有从财务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 使得对这方面的评价失去了强有力的信息基础。

2. 指标构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环境绩效指标构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构建了一套既与国际性指南相符合又与我国企业环境经营、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三级四大类, 即环境信息公开度、环境经营、环境管理和环境财务, 具体见表1。

以上四大类指标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出来:

3. 分级标准。

我们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156号文件、环境友好企业评选标准和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等规章, 结合企业实际, 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得分划分为四个级别, 具体分级标准见表2。

二、企业环境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企业环境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为各一级指标的权值;P为各一级指标的得分, 二、三级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与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一致。

企业环境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80分以上为优秀, 70~79为良好, 60~69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 权重的确定。

我们对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三级指标为简化计算采用等权处理法。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 (A) , 即企业环境绩效的总分;第二层为准则层 (Bi, i=1、2、3、4) , 即环境绩效一级指标层;第三层为措施层 (Sij, j=1、2、3、4) , 即对应于某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层。根据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一级、二级指标的权值见下页表3。经计算, 层次总排序λmax=4.015, 一致性检验比率CR=0.005, 小于0.1, 认为指标权值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可采信。

三、应用举例

本文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石化”) 为研究对象, 通过搜集企业公开披露的相关环境信息, 对其2008年度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具体的评价过程及结果见表4。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石化环境绩效良好, 有明确的环保理念, 有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十分重视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但是企业环境绩效的评分值不高, 这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比如企业对一些环境绩效的评价项目没有主动予以披露。很多项目尚未披露一方面可能是企业疏于披露, 如环评制度执行的情况、环境标志产品的数量等;另一方面是目前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局限, 使得一些应披露的环境财务项目不能从现行财务报表项目中分离出来, 外界很难获知。因此, 应进一步改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和披露内容, 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估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发, 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 2002;4

[2].冯昊瑞, 李玉萍.基于多级模糊算法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模型的构建.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1

[3].乔引华, 乔鹏芳, 薛红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11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10

一、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政府或组织进行环境管理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包括公共环境绩效和企业环境绩效。公共环境绩效是指宏观的环境绩效, 它是针对特定地区和范围而言的, 如某国、省、市的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绩效是微观层面的环境绩效, 是指企业与环境问题有关的财务业绩和环境质量业绩。企业环境财务绩效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事项所导致的财务影响, 或者说由于环保努力或不努力而导致的财务绩效, 可分为环境收益、环境支出、环境净损益。环境质量绩效是指企业由于环保努力或不努力从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做出贡献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所产生的环境质量绩效, 分为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环保业绩和环境损失。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对企业实现环境目标情况的评价, 旨在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以确定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的内部过程和管理工具。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绩效评价信息制定战略目标, 制定和修正战略的实施计划, 按照计划的完成程度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激励以引导员工的行为, 从而使企业的环境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环境绩效评价还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环境报告, 帮助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确定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和量化的目标、指标;追踪环境活动和方案的相关成本和收入;揭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及企业的环境风险;提供部门间进行业绩比较的信息, 为组织内不同团体和个人提供激励机制, 并为各类投资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六大类指标, 第一部分为环境财务绩效指标, 包括环境收益指标、环境支出指标和环境净损益指标, 其中环境收益指标包括环保项目投资报酬率、环保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享受到的各种税收优惠额、环保项目取得低息或无息贷款节约的利息、因环保取得的政府补助或价格补贴、因降低资源使用、污染预防或回收再利用而节省金额等指标;环境支出指标包括投资污染防治措施支出、污染防治措施操作维护金额、废弃物处理费用、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支出、正常和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超标排污或污染事故罚款、污染损害赔款、污染现场清理或恢复支出、矿井填埋及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支出、污染停工损失、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的支出、因污染导致现有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环保研发支出、清洁生产发生的费用、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其他环保支出;环境净损益包括因企业环保努力或不努力而增加或减少的营业利润、营业外损益、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

第二部分为环境质量绩效指标, 包括符合性指标、环保业绩指标和环境损失指标, 其中符合性指标是反映企业环保法规执行等情况的指标, 包含“三同时”制度的遵守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污染源情况及排污费缴纳情况、环境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执行情况、参与或承担的污染集中控制情况、其他环保法规执行情况、污染事故应变时间、环境目标达成数目或比例、当年环保罚单次数与金额、采取矫正措施的次数等;环保业绩指标是反映企业采取各项环保和污染治理措施情况的指标, 包括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制定的环保规定或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环境监测项目达标率、污染物回收利用总量、厂区绿化率、清洁生产情况、环保培训情况、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环境损失指标是反映企业因环境保护不力而造成生态环境损失情况的指标, 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染物含量、污染事故造成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水电煤气油等资源的耗用量、有毒有害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情况、其他损害生态环境的事项。

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与平衡记分卡中的融合

自平衡记分卡出现以来, 它成为综合绩效评价的代名词, 但传统的平衡记分卡只包括财务、客户和消费者、内部流程以及组织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环境绩效指标没有纳入到该综合评价体系中。因此, 如何在传统的绩效评价评价体系中融合环境绩效评价,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平衡记分卡兼顾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 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的平衡, 而环境绩效指标也同时采用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外部与内部指标, 也可以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因此完全可以与平衡记分卡指标相融合。

环境绩效指标和平衡记分卡的融合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单独作为一个层面、作为内部流程的一部分、分布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层面。 (1) 单独作为一个层面。平衡记分卡包括财务、顾客等四个层面, 但企业在实际应用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加以创新, 增设一个或几个必要层面。如果企业受到的环境威胁和环保压力比较大, 单独制定了一套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且自成体系, 或者这些评价指标很难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固有层面有机融合, 就可以考虑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层面。这样处理, 既可突出环境绩效的重要性, 又可以为评价环境绩效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程度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2) 作为内部流程的一部分。在整个平衡记分卡体系中, 内部业务流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企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三废”和制造的噪音等, 不仅对自然环境和周围居民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还对企业自身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类似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影响从根本上讲是由企业本身的内部经营情况导致的, 企业环境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业务操作的具体情况。因此, 在设定相关环境绩效指标时, 可以将其与内部流程指标融合, 例如可以将“环境监测支出、废弃物处理费用、正常和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环保研发支出、清洁生产发生的费用、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等指标纳入内部流程指标层面。这些指标的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层面的相关指标, 例如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客户数量、客户保持率、客户投诉率等, 而客户指标受到的影响也势必影响到企业最终的财务业绩和战略实施情况。将环境绩效指标纳入平衡记分卡的内部流程, 既发挥了环境绩效指标的作用, 又保持了平衡记分卡原有四个层面之间的平衡关系; (3) 分布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层面。由于环境绩效指标中既采用了财务指标 (例如废弃物处理费用、因环保取得的政府补助或价格补贴、转化废物的净收益、环保项目的投资报酬率等) , 也采用了非财务指标 (例如违法次数、执行环境审计的次数、环境业绩报告数量、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客户投诉、对员工的环保教育培训等) , 既涉及到财务层面的指标, 又涉及到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层面的指标, 因此在实际应用环境绩效指标时, 可以考虑将这些指标分别应用于相关的某个层面, 并将其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在四个层面之中。例如可以将环保项目的投资报酬率、人均环保资产、环保产品销售收入、转化废物的净收益作为财务层面的指标反映;将环保产品销售量、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客户投诉等指标纳入客户层面;将企业采取的环保措施、投入的环保研发资金、废物利用、循环生产、环保产品、绿色产品的宣传等指标纳入内部流程指标层面;将接受环保培训的员工数、环保培训次数、工作环境的质量、健康促进活动等指标作为学习与成长层面的指标。

五、企业具体应用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 识别主要的环境问题, 所谓主要环境问题, 指企业所面

临的突出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问题和环境因素。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 制约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又各有不同, 所以只有识别了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相关因素, 才能进一步确定所要选取的具体的、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指标。

2. 确定指标选取原则, 在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相关性原则。能够因地制宜, 选取适应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特点并客观反映评估企业面临的环境因素和环境问题的一些指标, 且通过这些指标能准确度量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 (2) 可操作性原则。即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指标数据应是在已有统计数据基础上可得的或经过实际监测可获得的; (3) 完整性原则。所选指标应能够全面反映环境绩效评价所需信息, 能满足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 对指标进行合理的分类、定性和分级。

总体来讲, 我们将企业环境绩效指标分为两部分六大类, 在针对具体企业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 要根据以上类别进行设计安排, 并确定指标的性质, 即属于财务指标, 还是非财务指标, 是短期指标还是长期指标, 是内部指标还是外部指标。只有确定了具体指标的类别和性质, 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系统、更翔实的信息。另外还要考虑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不同层级的绩效评价是不一样的, 企业需要把战略性的环境绩效指标严重组织结构等级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在较低的层级, 环境绩效指标应较为具体, 而越到企业高层, 绩效指标就更加综合和抽象。

参考文献

[1]卞亦文.基于DEA的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拓展方向[J].商业时代, 2009, (6) :64-65.

[2]许家林, 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337-341.

[3]乔引华, 乔鹏芳, 薛红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 (11) :19-20.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绩效 评价

良好的知识管理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带来企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进行检测,进而改进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被评价的因素众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相对准确的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特点,从组织结构、内部流程、学习能力、外部关系、创新研发能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拟建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组织结构指标

组织结构的效能主要在于組织知识的合理配置,而组织知识配置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增加组织知识增量和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组织创新能力。该指标包括:部门结构设置、岗位设置、组织效能的改进、组织知识结构的优化、企业价值观的提升。

1.1部门结构设置:反映部门结构的设置是否有利于企业信息的传递。(定性指标)

1.2岗位设置:反映岗位设置是否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定性指标)

1.3组织效能的改进:反映组织效能变动对整个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定性指标)

1.4组织知识结构的优化:反映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定性指标)

1.5企业价值观的提升:反映企业是否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及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带动能力。(定性指标)

2.内部流程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挖掘和辨识所有与企业经营和竞争有关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包含企业的内部流程在内的经营活动中去。内部流程对企业来说,是提高绩效的最有力的驱动因素。知识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内部流程在协助企业实现具体的业务目标过程中,促进企业改善自身的经营模式。该指标包括:战略决策成功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力、市场分析及预测的准确程度、企业内部信息平台构建及维护能力。

2.1战略决策成功率:反映知识管理对战略决策质量的提升程度。(定量指标)

战略决策成功率=成功的战略决策/企业所做出的所有战略决策

2.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力:反映知识管理实施对行业发展趋势影响程度。(定性指标)

2.3市场分析及预测的准确程度:反映知识管理实施对产品定位、市场分析的工作的提升程度。(定性指标)

2.4企业内部信息平台构建及维护能力:反映知识管理对信息整合、交流、运用、共享的能力。(定性指标)

3. 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和理解的知识,并重新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该指标包括:员工价值提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络资源便利性、员工培训投入能力、激励机制的建立。

3.1员工价值提升:员工对自身技能、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价值提高程度。(定性指标)

3.2学习习惯的培养:反映企业是否采取培养员工学习习惯的措施或建立相关制度。(定性指标)

3.3网络资源便利性:反映企业网络资源使用起来是否便捷高效。(定性指标)

3.4员工培训投入能力:反映企业在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能力。(定量指标)

员工培训投入能力=(本企业比例—行业平均比例)/(本行最高—本行最低)

3.5激励机制的建立:反映企业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知识共享、转化、创新的影响。(定性指标)

4. 外部关系

外部关系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它们使公司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该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反应速度、客户忠诚度、售后服务能力。

4.1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定量指标)

市场占有率= (本企业占有率一行业平均占有率)/(本行业最高一本行业最低)

4.2销售增长率: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及发展能力。(定量指标)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销售增长率

4.3客户忠诚度:反映企业重复订单的频率,体现自身盈利的潜能。(定量指标)

客户忠诚度=重复订单数量/订单总量

4.4市场反应速度:反映企业对市场变化、客户要求的反应速度。(定量指标)

市场反应速度=(本企业市场反应的速度—同行业市场反应的平均速度)/(本行业

最高-本行业最低)

4.5售后服务能力:该指标衡量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定量指标)

售后服务提升程度=(本企业售后服务水平—同行业售后服务的平均水平)/(本行业最高水平—本行业最低水平)

5. 创新研发能力

实施知识管理后是否加快了知识创新的速度、提高了知识创新力度,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关注的一方面。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百分比、产品创新率、技术先进水平、单位时间内新技术专利的产出量、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率。

5.1技术开发投入百分比:反映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的投入及增长情况。(定量指标)

技术开发投入百分比=全年技术开发费用/全年销售收入

5.2产品创新率:反映企业产品创新的能力。(定量指标)

产品创新率 =部门创新项目数/总产品数量

5.3技术先进水平:反映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对技术的领先程度。(定性指标)

5.4单位时间内新技术专利的产出量:反映企业在同行业中研发的能力。(定量指标)

单位时间内新技术专利的产出=(本企业数量-本行业平均数量)/(本行业最高-本行业最低)

5.5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率:反映企业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定量指标)

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率=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数量/知识创新成果总量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2512076

参考文献:

[1]王代潮,曾德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2]王众托.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从知识层面认识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1).

[3]熊学兵.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经济维度,2008(6).

[4]王炳乾、丁宁.知识转移与公司绩效评价,商业时代,2009(8).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篇12

一、高新技术企业与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

(一) 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竞争的不断激励, “创新”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词汇, 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鼓舞, 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力军, 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角。在我国, 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认定办法的规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主要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1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它主要研究科学开发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根据最新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文件规定, 高新技术领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主要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

企业环境绩效不仅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又是环境业绩与环境效率的结合,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首要问题之一。但是, 如今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尚少, 未形成统一的科学实用的评估体系。而本文研究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 在追求再循环与绿色度的理念上, 根据企业固有的特点, 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实际的应用效果, 从而准确判断企业环境绩效的未来发展状况。

二、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 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学与技术相匹配的基础上往往忽视对环境方面的管理。因此, 对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时解决环境问题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及其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后, 对其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 缺乏环境财务绩效指标

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与货币数据及非货币数据是紧密相关的, 而财务指标是分析一个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好坏的重要指标。根据学者的研究, 在当前的指标体系中, 学者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绩效指标重视的程度不是很高,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国并未严格实行环境会计核算。但目前为止, 由于环境问题尚未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单独核算, 所以环境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独立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 环境经营指标不多

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营, 而各项指标的集合都穿梭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 指标的评估结果必然与其经营成果密切结合, 涉及的范围广而全。然而根据现状, 在整个评价指标集合中, 环境管理类指标较多, 而环境经营类指标很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环境管理类指标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 着重从管理制度、员工素质评价和组织架构、上下级关系等诸多因素来衡量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而没有根据企业的基本输出状况把环境与经营相结合, 因此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时考虑的环境经营指标很少, 从而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相关性较弱。

(三) 选取的指标实际操作性不强

理论分析往往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 学者们更加重视定性的规范性评价指标, 而忽视实证性的定量的评价指标。诸多指标的选取都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的, 这些指标侧重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 缺乏一些具体实践方面的钻研。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信息, 使得其所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 选取的量化性指标少

据研究发现, 学者们在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价时, 从理论上提出了不少指标, 但大多数都缺乏实证性的定量分析。从文献看来, 我国已根据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 对其所属下的各类指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构建的指标虽多, 也够全面, 却有不少环境指标缺乏定量性的研究成果。

(五) 未统一指标体系的设置

大多数文献所涉及的指标体系中都包含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中不仅包含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货币指标, 还包含有客户、创新能力和环保等非货币指标, 但具体的内容和具体的指标各有差异, 无法达成统一共识并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时,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之一。为了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有效和科学, 有效地选取环境绩效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根据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有目的地选取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来全面有效地评价企业环境绩效。

(一) 财务相关指标

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成长性等活动, 而一个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在环境管理中, 对于环保设备的投入与环保资金的筹资及利润分配情况是分不开的。因此, 构建财务相关指标也应该以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为基础, 以投资及运营为重点研究对象。财务相关指标见表1。

(二) 资源利用指标

企业的生产离不开其资源的投入, 而投入资源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其经营成果及其资源利用程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所投入成本的利用效率可以用产品的资源利用率来反映, 该类指标可以显示出两个维度:一方面突出单位产品耗用资源的绝对值;另一方面显示资源利用的相对程度。通过单位产品耗用量这类指标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可以帮助企业看清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效果, 同时客观地判断自身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而资源利用率这类指标主要是通过有效资源利用情况占全部消耗资源的百分数来确定的,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该类指标的评价结果一般都比较高。资源利用指标见表2。

(三) 循环利用指标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加重视废品的再利用情况, 可再利用的产品包括某些资产和工业废气物。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是不同的, 前者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 更加重视变废为宝的过程, 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 循环指标对环境绩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构建这类指标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便于查找生产技术上的不足从而进行新的研发和改进。循环利用指标见表3。

(四) 环境污染指标

工业企业的生产不可避免的伴随“三废”的排放, 从而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结果受到负面的影响。自古以来, 企业在进行环境指标的研究时, 一般以排放的绝对数量作为统计口径, 即废气排放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但是, 在研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时用绝对数指标进行比较往往会缺乏可比性, 故还需构建一些相对指标, 即单位产品的污染排放量指标。这些指标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环境绩效与产出之间关系, 进而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生产与环境的结合。环境污染指标见表4。

(五) 社会反映指标

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益与产出情况, 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影响。除以上四类指标外, 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意见和评价也是备受关注的。社会意见和评价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政府及相关环保组织的规范化评定结果, 另一个是人民群众对企业环保的反映情况。这类指标存在于企业的外部, 与上述的四类内部指标相辅相成, 从而更加综合地反映出企业环境绩效的成果。社会反映指标见表5。

四、结语

在剩余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代背景下, 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来综合评估环境绩效,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集。目前, 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热点, 而且还是一个难点。据文献综述, 硕士论文对此课题研究的较多, 而博士论文很少论及。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 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领域中, 一起探讨环境绩效对企业的影响,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春美, 许玲玲, 陈志军.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 2013 (02) .

[2]夏丹, 朱广华, 李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知识管理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 2013 (04) .

[3]朱厚渊.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J].中国外资, 2012 (279) .

[4]名萃.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审计与监督, 2012 (15) .

上一篇:智能码流下一篇:联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