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特征

2024-10-10

企业环境特征(精选11篇)

企业环境特征 篇1

摘要:现今时代,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而以往关于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研究大都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角度去研究的,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去关注的则很少。本文在回顾关于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更多地从外部环境特征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力。

关键词:外部环境,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

0 引言

现今时代,企业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变化越来越剧烈、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状况,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到底具有什么样特征的管理人员才更能适应企业管理活动的要求呢?是要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是要有较高的学历,或者是接受过管理学的专业训练,还是其它?关于胜任力的研究也许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就胜任力的概念来看,人们常用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冰山来对各种职位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描述,其中,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特征,易于识别;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等,属于深层的胜任特征,隐藏在水下,难以用常规的测验进行识别。但是,在工作情境中,深层胜任特征是决定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也是决定企业管理活动是否高效、企业目标能否实现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1 胜任力的内涵

在1911年的时候,泰勒就认识到了优秀工人和普通工人在完成工作时存在着差异,他曾建议管理者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去界定工人的胜任特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但最早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的则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他于1973年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于1982年在与Boyatizis合著的《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一书中将胜任力的概念明确表述为:“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的方面,或者他/她所运用的知识体。”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则认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pencer,1993年)。同时,并非所有技能、知识等都是胜任特征,只有满足了三个重要条件的,才能成为胜任特征:(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2)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

2 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

Guglielm ilno认为一般的胜任力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胜任力,即决策能力、为组织利益寻找机会与创新的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企业家一般的思考能力;人际胜任力,即沟通、领导、谈判、分析及自我成长的态度;技能胜任力,即计划个人事业、掌管自我时间的能力等。Raelin指出,胜任力包括:管理工作,管理人,技术领导,客户关系,道德规范,沟通,团队导向,系统整合,财务管理,危机处理,实践导向,质量保证。

Spencer列出的能预测大部分行业工作成功最常用的20个胜任特征,主要分为6大类:(1)成就特征,包括成就欲、主动性、关注秩序和质量;(2)助人服务特征,包括人际洞察力、客户服务意识;(3)影响特征,包括个人影响力、权限意识、公关能力;(4)管理特征,包括指挥、团队协作、培养下属、团队领导;(5)认知特征,包括技术专长、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信息寻求;(6)个人特征,包括自信、自我控制、灵活性、组织承诺。

许多研究表明,公司的业绩受企业经营者个人特征和相关因素的影响。经营者胜任力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的综合体。亚当和切尔将企业经营者胜任力分成了四个职能性管理胜任力,即商业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在每个领域里,又有不同的个人品质、知识和技能。杜肯等人认为,中小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有四个主要的胜任力,即智力、个人特征、社会能力和管理能力。戈斯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远见、人事、操作、资源和战略为企业家的管理胜任力。

仲理峰、时堪认为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威权导向、主动性、捕捉机遇、信息寻求、组织意识、指挥、仁慈关怀、自我控制、自信、自主学习、影响他人等11项胜任特征。

有些研究者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的胜任力。如米顿确定的一系列企业家成功的行为包括:远景规划、抓住特别机会、承担责任、对控制的把握、是非明辨、风险偏好、关系利用、提高能力和拥有特定应会的知识。麦克利兰也曾研究过成功企业家的行为胜任力,包括前瞻性、成就导向和承诺。伯德将企业家的胜任力分为四个必要的行为:随时保持警觉、维持战略焦点、有抱负、企业联合。

有些研究者用数量的方法将企业家胜任力的构成进行划分。如胡德和杨认为,企业家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创造性知识、技能和行为、精神以及个人特征。

时勘、王继承等(1998年)运用BEI技术,对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0项:影响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能力、主动性、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和发展他人等。

王重鸣等(2002年)对正副职管理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胜任特征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两个构成,但在具体的要素上,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结构要素。正职的管理素质维度包括价值倾向、诚信正直、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等,而管理技能维度则包括协调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指挥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对于副职来说,管理素质维度由价值倾向、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等三个要素构成,管理技能维度由经营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能力等三个要素构成。正副职层次职位在管理胜任特征上形成差异结构:正职的战略决策能力更为关键,而副职的责任意识更为重要;同时,正职岗位在诚信、正直和开拓创新能力两个要素上有更高的要求。

以往的胜任力研究,大多根据“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原则,对职务的胜任力要求作出层次安排,并考虑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特征、高层管理哲学/风格对胜任力的要求。胜任特征的研究最初都是针对个体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注重从组织战略理论的角度,对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进行研究。

3 外部环境的特征

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的因素。众所周知,从07年8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一直到今天还在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演化,并且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这场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更剧烈、更复杂、更加难以预料、更加难以应对。国内实体经济疲软,目前面临产能过剩局面,国内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国内投资规模缩减;国际经济形势则继续恶化,导致外需不足,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而严峻。以GDP增长率来说,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2012年7月13日表示,根据英国共识公司最近的一次预计结果,金砖五国中,2012年第二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在5%左右,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在1.2%左右,南非的经济增长率也比较低,发达国家则更低,欧元区预计上半年要负增长0.3%,美国一季度的折年率也有下调,下降了1.6%左右。中国2012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则同比增长7.6%,时隔三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了8%以下。

4 企业管理人员胜任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匹配

以往的关于企业管理人员胜任特征的研究,一般通过行为事件访谈(BEI)、专家小组、360度评定、问卷调查、胜任特征模型数据库专家系统和直接观察等方法,考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因素的很少,大多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职位要求出发来分析的,所总结出的胜任特征是概念胜任力、人际胜任力、技能胜任力、成就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能力等与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密切相关的方面。但是现在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剧烈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复杂性已经凸显了出来,以后还很有可能会继续下去。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的分析,就有必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这么一个影响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了。在如今这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需要更多的考虑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这种变化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不同的管理人员,不同的认识、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能力,更容易导致不同的工作业绩。这构成了优秀管理人员与平庸管理人员工作绩效差别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样一来,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近期发生的众多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要求,应该更多的凸显出戈斯等人提出的远见、战略,米顿提出的远景规划、抓住特别机会、风险偏好,麦克利兰提出的前瞻性,伯德提出的随时保持警觉、维持战略焦点等等这样的一些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外部环境的识别密切相关的因素,总之,可以归纳为对于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的识别,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对于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的识别、战略目标的制定这两项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了这最基本的两点,才有可能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正确的把握,企业的发展才可能顺利,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才可能优秀。否则必将使企业身处危机四伏的环境而不自知,使企业的发展遇到重重困难与险阻而难以克服,企业管理人员自身也不可能取得优异的业绩。

按照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来判断,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这两点要求也符合胜任特征的三项条件:(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2)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在这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对于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的识别,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企业管理人员必备的胜任力特征。

企业环境特征 篇2

2.2.1老年人心理学特征综述

从心理上讲,由于老年人在肢体、智力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

周围环境反应和适应能力也降低,情感变得脆弱。退出职业生涯或行动不便,使 他们参加社交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子女分居,使他们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和被 遗弃感;担心成为负担,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由于自身机体衰老而产生的 抑郁感和焦虑感。所以,不利的光环境更会使老年人压抑郁闷,这些消极心理又 会反过来影响机体健康,形成恶性互动作用。光环境需要恬静舒适、自然祥和,是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也是视觉照明工程为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所需做到的。[5]

2.2.2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对老年人研究对象的应用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6]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与发展。其中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场作用力。场作用力(field force)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 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 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研究 人员还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作用物理现象的几何形状及其结合并不是纯粹的形 式,而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因此,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时,会在物理力的诱 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即不同的心理体验。我们通过科学的研究心理场力 去了解照明与老年人的心理关系。

众所周知,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认

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强度和形式。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也称激

活(activation),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心理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学家施洛伯格(H·Schlosberg,1954)提出了情绪的维度,见下图3-1:

H.Schloberg,1954)

图2-8情绪的维度

下面对格式塔心理学做一下解释,存在于某一个环境中的人通常会受到这个

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有三个因素组成,也就是情绪的维度图 中的三个维度(1)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2)环境中个体 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3)环境中个体对环境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任何一个环 境的评价和研究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考虑。

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老年人住宅照明环境来讲,应该侧重研究“快乐——不快乐”维度。因为所做研究的环境是老年人住宅照明 环境,在老年人住宅中,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是无关紧要的; 另外,老年人在自己家中,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家的环境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所以这两个因素都是次要因素,研究时我们主要研究快乐-不快乐维度,也就是 要研究老年人住宅照明环境与老年人心理快乐与否的关系,其中照明环境中照

度、光色、灯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生态知觉理论基本理论

埃莉诺?吉布森等(Eleanor Gibson and Walk)设计了著名的视觉悬崖试验[6],试验装置是:一块黑白棋盘式的铺板突然缺了一尺左右,上面覆盖着一块玻璃。从试验发现,一出生就会走的动物如山羊,总是沿着清晰的边界行走。用会爬阶 段的人类婴儿(6.5—15个月)作被试者,90%以上的被试婴儿躲避这看起来深 的一侧,即使爬过这段能到达他母亲那里也不行。即使孩子的手已触到玻璃,触

觉告诉他玻璃是坚实的、稳定的,但他还是对视觉证据比对触觉证据更为信任,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拒绝冒险前进。还有证据表明,甚至那些尚不会爬的婴儿对“悬崖”也有心律变 化的反应。生态知觉理论反映了生物的本能之一,不论性别、年龄、经历,都是 有这种本能的,除非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才能让大脑改变信息的储存和获取信

息的手段。

生态知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环境中,只要视觉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那么人倾向于相信视觉反馈的信息,而不是相信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反馈的信 息。老年人也一样,在视觉可以起作用的环境中,他们会首先相信自己的视觉

反馈回来的信息。照明与视觉息息相关,利用这个心理学原理,我们就应该从绝 大多数老年人的这个生态本能出发,给老年人良好、恰当、真实的照明环境,让 老年人获得确定的视觉信息,进而进行各种活动,确保老年人室内生活的安全和 健康。

2.2.3照度、色彩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的关系

1.照度与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目前,老年人室内环境照明水平普遍偏低,不仅对老年人的视觉状况产生不

利影响,而且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国外一研究组对一组改善居室照明条件 和另一组维持原有居室照明条件两组实验条件下的老年人朋友交往、其交往、食 欲、身体条件、孤独感、自信心、脾气、焦虑、整体健康状况等11项指标中,前三项指标接近,后八项指标改善组优于维持现状组[7]。由此可见,居室内照明 光线的强弱能够影响到人的心理变化,因此,适当提高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照度值 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照度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老年人的心理感受起作用的,不同的环境条件,照度带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比如在客厅,高照度能给老年人愉悦、舒心的感觉,低照度往往使老年人感到冷清、孤独;而在厕所这种私密性比较强的空间,高照 度会让人觉得不安全、不自然,反而比较低的照度让人感觉比较舒适自然。

美国康奈尔医学院人类生物钟学实验室研究表明,对于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晚上临睡前置身于强光的照明环境中,会减缓失眠症,提高睡眠效率,并且白天 这些老年人在逻辑推理、视觉辨认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因此,失眠的老年人晚上 合适在照明强度高的室内环境中。对于老年人来说,照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老年

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有无其他病史。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18

2.色彩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人们认识色彩通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暖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而见到蓝、蓝紫、蓝绿等颜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

联想。这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色 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 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联想是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 某些相关的事物。抽象联想则是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 些抽象概念。各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 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在色彩的象征意义方面,色 彩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特定的含义而有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这方面的非语 言暗示所产生的移情作用,通过激发情感与情绪能使信息内涵的传达得到强化,这便超出了语言文字的作用。此外,色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历史与传统密切相关,相当多的色彩与特定的含义紧密结合,作为传统习惯 而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8]。[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室内照明光 色,对象出发点主要是中国的老年人。

尽管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老年人能够接触缤纷绚丽的色彩,可是在日常室内

照明中,红色、粉色、紫色等彩色光仅仅是起到点缀作用,这些彩色光用到最多 的地方也仅仅是节庆日的家用彩灯。平日里,老年人室内环境中照明光源最常见 的是暖黄色、暖白色和冷白色三种颜色,下面就分析一下这三种颜色带给老年人 的心理感受。

暖黄色:色温在2500K-3000K之间,它在有形的领域内,具有太阳的发光

度,在这三种色彩中,暖黄色是最暖的色。它波长适中,它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 色。因此给人留下明亮、辉煌、灿烂、愉快、亲切、柔和的印象,同时又容易引 起味美的条件反射,给人以甜美感、香酥感。同时,暖黄色也是一种怀旧的颜色,容易让人产生对过去往事的回忆。

暖白色:色温在3000K左右,白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

光。又是阳光的色,是光明色的象征。在人们的感情上,白色比任何颜色都清静、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纯洁,但用之不当,也会给人以虚无、凄凉之感。暖白色给人的感觉明亮、畅快、朴素、雅洁。

冷白色:色温在4000K左右,冷白色清爽、干净、安宁、卫生,但是容易

让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不同的照度在不同环境下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

企业环境特征 篇3

【關键词】儿童双语教育 ; 语言能力影响因素 ; 母语环境 ; 外语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基于巨视模式理论的在日中国青少年儿童汉日双语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44-01

1.儿童双语教育的困难性及课题解决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儿童双语教育的开展已日趋普遍化。青少年儿童的双语教育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国内生活的中国儿童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即“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另一种是在国外生活的中国儿童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双语教育,即“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由于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为此遇到的问题点、教育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容易出现外语能力发展不顺利、教育效果甚微等问题。而“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容易出现母语丧失、外语教课学习困难、两语言能力停滞发展等问题。两种环境中的双语教育都面临诸多难题,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本文针对儿童双语教育的诸多问题,对“巨视模式理论”及研究进行概述,分析两种类型的儿童双语教育的特点以及教育指导中的侧重点,为儿童双语教育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

2.巨视模式理论:两语言的影响因素

Landry与Allard提出了“巨视模式理论”,探讨儿童双语能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众多研究(箕浦1984、Cummins&中島1985等)将双语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巨视模式理论”将影响因素整理成“社会学层次”、“社会心理学层次”与“心理学层次”。这些因素决定儿童是成为减法式双语儿童(两语言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准)还是加法式双语儿童(两语言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准)(Landry & Allard1992)。

“社会学层次”表示个人所属语言集团的民族语言活跃程度。民族语言活跃程度是决定“个人语言接触程度”的重要因素。其次,“心理学层次”表示个人的语言天赋、语言能力及认知情意倾向等个人因素。最后,“社会心理学层次”表示个人通过“与人接触”、“媒体接触”、“教育指导”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与语言接触的程度,即“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在“与人接触”中形成了“语言基本传达能力”,“媒体接触”中形成了“语言基本传达能力”与“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在教课学习等“教育指导”中形成了“语言认知学习能力”。

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两语言的形成,尤其“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连接着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正是“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中的所有经历促使“语言能力”的形成。换而言之,为了培养“语言能力”,需要构筑“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开展“语言活动”。

3.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分析

为了保障儿童两语言的顺利发展,需要从“社会学层次”“心理学层次”“社会心理学层次”分析儿童两语言情况,积极开展“语言活动”增加两语言的“语言接触”程度。表1对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的特征及教育指导的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母语环境中的儿童由于外语使用机会较少,外语使用意识较弱,外语的使用大多限定为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量保障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使用外语的机会,同时培养母语与外语的“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努力设定利用外语进行教课学习的机会。另外,外语环境中的儿童母语使用机会较少,维持母语能力十分困难,母语使用仅限定为家庭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创造使用母语的机会,同时培养两语言“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由于母语使用的突然减少而影响到母语的持续性发展,这就需要创造利用母语进行教课学习的机会,从而保障母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顺利发展。

为了促进儿童双语能力的顺利发展,需要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场面中分析母语使用及外语使用,不仅注重“语言基本传达能力”,更需要注重“语言认知学习能力”。母语环境中需要关注外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外语环境中则需要保障儿童母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儿童的外语能力。

参考文献

[1]Cummins,J. & 中島和子.トロント補習校小学生の二言語能力の構造[J].バイリンガルバイカルチュラル教育の現状と課題,1985,143-179.

[2]Landry,R.& Allard,R..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d the bilingu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nd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J].In W. Fase,K.Jaspaert, & S.Kroon,(eds),Maintenance and loss of minority languag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223-251.

[3]箕浦康子.子どもの異文化体験[M].東京:新思索社,1984

东升煤矿环境地质特征研究 篇4

关键词:煤矿环境,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区内环境地质灾害主要为沙尘暴。

1 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随着区内外不断的勘探开发, 矿井和公路、铁路的相继建成, 煤炭外运使运输繁忙, 人员流动增多, 固定人口和建筑占地等不断增加, 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尤其是矿井开采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1.1 煤矿开采对植被、水土流失的影响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地表植被稀少, 生态环境脆弱, 煤矿开采时, 必然会造成大面积毁林毁草, 致使水土流失, 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另外, 矿井开采, 使地下水位下降, 大片植被死亡。为此, 建议建设单位做到:矿井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提高植被覆盖率, 拦洪截流, 减少水土流失。

1.2 矿坑疏干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矿井为了正常生产, 需长期疏排矿坑水,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井泉干涸, 植被枯死, 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另外, 矿井产生的各种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如不处理, 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 直接污染其附近水源, 望设计部门考虑防范措施。

1.3 煤矿生产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开采, 矿井必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 使煤层顶板失稳下沉, 出现地裂,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 重者可使地面建筑物、公路、管道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也可使矿井产生冒落, 冒落裂隙带如沟通地表, 尤其是沟谷地带, 地表水及大气降雨可直接顺裂隙带流入矿井, 给矿井带来极大的危害, 所以在采掘中应注意保护建筑物、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应留设, 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 恢复植被。

1.4 固体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煤矿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井巷掘进的废石及煤矸石, 废弃物堆放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

1.4.1 侵占耕地、减少土地资源, 污染土壤。

1.4.2 废弃物中有害元素因降水的长期淋滤往往富集在水中, 污染水资源。

因此, 煤矿生产时废弃物堆放尽量少占耕地, 堆放处应铺设隔水的粘土层, 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1.5 新增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矿区开发建设中,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生存环境恶化造成植被减少,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地表物质大规模扰动, 形成大量易流失的堆积物;运输干线及其两侧、工业广场等地的施工, 植被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排弃的土石堆放在缓坡、洼地, 要压埋原有灌丛草地, 植被覆盖率下降, 废弃的土石易风化成为沙源物质, 若倾入河沟又成为固体径流, 造成入河泥沙量的增加, 裸露的地表易沙化。工业广场建设, 煤矸石堆放等可以通过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科学的工程措施以避免土地沙漠化和新增水土流失。

2 煤炭的绿色开采

绿色采矿是形成矿区绿色家园的重要技术组成, 在技术上涉及到开采塌陷区的复垦和景观化、瓦斯抽采、保水技术、矸石利用、煤巷充填支护和煤炭地下气化等。下面就本区煤炭保水开采谈一下初浅的认识。

未来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表现在对其进行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燃疏干、破坏和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建议未来开采时采用保水开采即研究开采前后岩层的水文地质变化:

1) 开采的岩层是否有隔水带, 开采对地表和地下水系的破坏形成的漏斗, 随着雨水的补给, 下降漏斗能否恢复, 表明上覆岩层隔水性能强弱;

2) 矿井水排出和矿井水如何利用等。为了保证生态稳定, 如何在复垦时建造地面隔水层。

3) 地下水是否全部流失还是保存在更深的岩层内形成地下岩层积水而后再利用;开采后地面形成塌陷, 但并不积水, 此时就有可能造成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甚至地下水的流失等等;

保水开采以保证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破坏, 合理利用资源, 形成一种资源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开采技术。

3 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据了解, 本区至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 近年来也未发生过较大的有感地震。根据内蒙古地震台观测资料记载, 1976年4月4日, 在距本井田约220km的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一带, 发生了6.3级地震, 地震强度约4.5~5级, 烈度为Ⅵ度, 地震波及鄂尔多斯市一带。

据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 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按GB18306标准划分, 属地震活动微弱区。区内还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灾害性地震, 区域稳定性尚好。

本区地形南高北低, 沟谷纵横, 具侵蚀性高原低中山地貌特征。区内沉积岩厚度大, 地壳稳定, 新构造运动缓慢, 自燃状态下没有不良自燃现象发生。因此, 本区的稳定性较好。

4 地质灾害

据调查, 区内无大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现象发生。区内松散层分布较广, 主要以第四系黄土层为主, 厚度3-5m, 黄土垂直节理较发育, 固结性差, 加之地表冲沟极为发育, 地形高差及坡度大, 沟谷多呈“V”字型, 沟深、壁陡, 每逢雨季受水流冲蚀, 较大的沟谷不同程度都有小的滑坡、崩塌等现象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基岩主要出露在各大沟谷中, 主要为志丹群地层, 因风化严重, 孔隙、裂隙发育, 胶结疏松。据野外观察, 仅见小范围坍塌、滑落现象 (面积多小于200m2) 。区内较大的艾来五库沟、哈达图沟在暴雨时有洪水爆发, 因汇水面积较小, 山洪量小, 不会对矿区造成危害。

5 矿区水环境

区内无地表水体。区内各含水岩组地下水经抽水试验资料证实, 单位涌水量<0.01l/s·m, 属弱富水性含水岩组。目前, 区内水环境还保持着原始状态。

未来煤矿初期开采, 矿坑排水所形成的降落漏斗较小, 水位下降幅度较小, 随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展, 矿坑长期疏干排水, 降落漏斗也不断向外扩大, 地下水位就会不断下降, 长此下去, 势必会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整体下降, 造成井、泉干涸, 水源地水量减少, 水质恶化、植被枯死等后果。另外, 矿坑排出的污水如不及时处理, 还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 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环境功能 篇5

引言

现代壁画属于高度综合的公共艺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对环境进行装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实际追求。壁画艺术可以对人们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追求得到满足。壁画艺术需要与环境相对应,这样才能将壁画艺术魅力更为良好的呈现出来。对壁画艺术审美特征和环境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1.壁画艺术可以给人持久的美感

壁画艺术可以给人以持久的美感,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较深印象。壁画艺术创作人员应用重复、渐变、对比等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壁画艺术的形式感良好呈现出来。壁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壁画的基本型也是具备一定趣味的。水平直线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垂直的竖线给人以严肃的感觉,弯弯的曲线便于设计人员情感投入。基本型的变化使得壁画艺术具备了相应节奏和韵律,使得壁画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在上文种也提到壁画艺术属于一种公共艺术,壁画的外形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设计人员在壁画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壁画艺术的外部形态展现与建筑墙体结构的形成面积、比例存在相应的对照关系,这种关系对壁画艺术的视觉呈现效果会造成较深影响。设计人员在壁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综合性、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壁画艺术创作的优越性,真正给人们留下持续的美感。

2.壁画色彩是第一印象

人们对壁画艺术作品的第一眼,不是考虑壁画作品的构图和创作思想,最先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壁画的色彩。色彩就如同是壁画艺术的灵魂所在,可以将创作人员的情感融入到壁画作品中。色彩会给人远近、冷暖不同的感觉,对于人的情绪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壁画艺术的第一印象。色彩赋予壁画艺术生机和活力,壁画也需要应用色彩进行良好氛围构建。壁画艺术创作人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会将自身情感与色彩结合融入到壁画艺术中,使得壁画艺术更加具有韵味。对壁画色彩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光环境就是其中一个较为主要的因素。因为光源色对壁画色彩会造成较深影响,人工光源色彩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而使得壁画艺术的视觉效果得到良好提升。还需要注重的是,光源投射角度和强度对壁画艺术作品原有色彩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壁画艺术作品很有可能因为光距因素产生反光,促使局部色彩较为突兀,对壁画整体色彩呈现造成干扰。

壁画艺术的环境功能

1.室外壁画的环境功能

室外壁画在艺术表现方面需要具备较大的尺度,也可以说室外壁画是以较大的画幅对人们进行呈现的。室外壁画往往不是对创作人员细腻的创作思想进行表达,同时也不是利用精细的激发,更多是考虑社会情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需求。壁画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空间体现与存在的长久性相对应,在壁画艺术中会蕴含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创作人员在室外壁画艺术创作更多是应用类似浮雕和版画形式的手法,壁画整体画面构成较为简洁,形式与内容形成良好统一性。只有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将那种深刻的内涵良好展现出来,在能在广阔的室外空间中彰显壁画艺术的魅力。

2.室内壁画的环境功能

与室外壁画相比较,室内壁画环境功能是围合性的,尺寸也要比室外壁画小很多,但是室内壁画的环境功能要比室外壁画的环境功能强很多,创作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光源补充,比室外壁画创作更为方便。可以利用室内壁画给人视觉和心理方面的感受,促使建筑室内空间可以扩展和紧缩。从艺术层面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在对室内壁画进行创作过程中,会深入考虑建筑功能。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体育馆的室内壁画设计会与运动有所关联,博物馆的壁画设计会与历史有所关联。室内壁画可以将建筑功能形象化的展现出来,深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具备“人性”特征。室内壁画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建筑的应用价值,强化建筑的美观性。室内壁画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表现也更加细腻。室内壁画通常会具备良好的装饰性,人们在对室内壁画进行观赏过程中,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室内壁画作品都会让人的心境放松,让人们深深的爱上室内壁画。

结语

壁画艺术属于一种公共综合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在于可以给人留下持久的美感,色彩也是壁画艺术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壁画艺术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壁画和室外壁画所呈现出来的环境功能也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室外壁画更多是强调深刻、广义的内涵,室内壁画可以对室内环境氛围进行转变,对室内环境进行扩展或缩小。壁画艺术创作人员需要将壁画艺术的魅力良好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爱上壁画艺术。

徽州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分析 篇6

1 徽州人居环境空间特征表现

徽州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空间与我国其他的地区一样,共同表现为总体上能够围合闭塞,同时又有豁口存在与外界相联系的相对封闭的几何空间特征。

区域人居环境背景空间与地形地貌条件、水系排列形成的地表格局密切相关。古徽州地貌属于我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这里四周崇山峻岭环绕,中间形成一些山环水绕的盆地、谷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由于徽州多山,整体地势呈高台式,境内江河为放射状,构成古徽州人居环境区域空间的整体背景,同时也为早期适合徽州人选择满意的人居环境提供了空间基础。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村落是聚落中的一种类型,在徽州古代由于区域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村落形态很不规则,规模大小不一,考虑到生活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村址选择的标准总是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这一理想的模式,表现出一种“漏斗状”空间特征。古徽州的村落基本分布在山间或者盆地或谷地。

古徽州人民在住宅环境的空间环境营建方面就更为注重,虽然村落中各单体住宅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像村落那样有着较大空间的选择余地,傍山丘则依山就势,沿溪流则顺河道,有平地则聚之,无平地则散之,因地制宜,但在选择宅基地时仍然要尽可能的体现出那种强烈的埋藏在古徽州人心里深处“负阴抱阳”的理想空间模式,依山傍水,三方围护,一面开敞的“围椅”状结构。

2 形成机制

2.1 地理环境的再现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居环境在内的许多徽州文化现象以其为参照坐标,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刻下自然环境的烙印,二者之间维系着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原生逻辑关系,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徽州民居四周山墙直立,中间设有天井,整体立面周高中低,这样的设计具有防火、采光、通风及排水的功能和“四水归堂”“淝水不外流”的理念,同时与徽州地形结构的影响不无关系,绝非偶然的巧合。现代建筑学斯伯格·斯尔卡滋在《实存空间建筑》一书中说道:“我们将景观比之住宅,则山丘是墙壁,而山区的最低点则为门”,可以说是这种再现关系的精辟论断,这种人居环境的几何环境空间特征又与我国古人“天人感应”的传统理念是无缝的吻合。人居环境空间是人造空间和自然空间密切结合的产物,是多边的自然空间与因地制宜的人造空间互相和谐的优美结果。

2.2 安全的需要

安全需要就是避免人身和财产受伤害和损失,徽州居民大多是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中原衣冠的南迁,造成迁移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北方的战争,为逃避战乱,被迫离开家园,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相中了徽州这个“世外桃源”,也正是避乱于此而来到这一陌生的环境,为了增强与当地山越人和其他大族相抗衡的力量,往往聚族而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于安全的需要。

个人、家庭的私人活动和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均发生在各自领域的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中,人具有一种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称之为领域感,这种个人或特定群体所专有的控制的空间即为领域空间,领域空间可以加强居民的安全感,徽州人的这种人居环境的空间构筑和营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深层体现。徽州地域上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空间,四面围合,只有少数的“豁口”构成“关”,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古代有着极为有效的防御功能,由轮廓线界定的内秩序空间使人感到容易控制和拥有,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其中并饱受战争流离之苦的来源于中原地区的“惠州人”来说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庇护感,进入这样的人性化居住空间自然会产生“回归家园”的感觉。

2.3 风水的影响

风水说的最主要目标是为家族的阴阳宅选择一处最佳的环境,强调的是一种基本的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种模式的理想状态是背以连绵山脉为屏,前临平原,两侧水绕回环,水质清洌并汇流于前,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便是大吉大利的“好风水”,这样的环境空间既藏风聚气,豁口的外延又可通气,是一种人民追求的“理想风水环境”模式和“满意生态景观”。除此之外,徽州在对待人居问题上有着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表现在:1)关于水的处理。水是居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备条件,也是构景的重要内容,在风水中有“蓄财”之意,“水环流则气脉凝聚”“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所以在具有经商传统习惯的徽州人心目中有着极为高尚的地位,因此一贯是苦心经营,对自然界中的水势和走向不断进行改造和整治。对于水口的营建尤为重视,在徽州水口一般是指村落水流的出口处,为“地户”。其不仅起着村落入口、导向的功能,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2)对于自然形胜不太完整或者风水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村落往往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徽州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空间不像现代城市经过严整的规划,其一般以山脉为边沿,以河流为骨架,依据“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呈现出全息的同构的几何环境空间和形象环境空间。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决定着构成理想环境的条件相对优越,选择余地大,尤其在村落这一层面上的表现,同时在位置的选择、平面布局以及空间安排上无不遵照某种隐喻性的图案与秩序和游戏规则。以达到物理场和心理场的统一,“天、地、人”的和谐,并求得心理上对自然界的可控制性。

2.4 审美的要求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其所处的人居环境的空间中度过,尤其是在社会活动范围不是很大的古代,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起初人民在选择居住场所时并未将审美的需要作为第一考虑,位置的初次选择更多的是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目的,但久而久之便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这种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形成全体成员(在徽州表现为整个家族成员)所共有的“空间意识”,并赋予美学意义和美的内涵。理想的人居环境应是一个和谐的、诗意般的并值得寻味的环境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美与功能共有,物质与精神统一的空间体系。

徽州的村落四周的山峦体量适中、起伏和缓,其中各种建筑物与其背景空间组合,这样的空间选择和营造来自我国的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若站在远处眺望,徽州的古建筑群随着坡度、地势的变化显示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规整简洁,极富韵律感的马头墙丰富了四周流畅的天际轮廓线,再加上空间色彩的组合搭配,一眼望去是那样的自然和谐,犹如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徽州许多的古村落在历史上大都曾经有过“十景”“八秀”的记载,从中可以映射出此处环境空间的优美。

3 研究意义

人居环境空间是人类最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空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徽州这一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地域范围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聚落是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地方文脉。人居环境是文化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其位置的选择、空间的构建、功能的显现等外象可以折射出大量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生活在其中的惠州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况和行为规则。

2)有利于加强地方文化的保护。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审美情趣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在人居环境的选择、营造实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改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是在徽州这些变化与原有的由白粉墙、小青瓦、马头墙组成的清新淡雅的聚落外观形成巨大的反差,取而代之的是不古不今、不洋不土的说不上是何种风格的各种建筑,鱼目混珠。随意拆迁、翻新和无规划建造的情形就连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宏村也经常见到,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如何在新的建筑物中找到既尊重传统又能表达现代价值的平衡和对接以及怎样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徽州山多田少,土地资源有限,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徽州人对人居环境的善待,有着良好的生态节制和保护意识。注重人类对环境的感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入人居环境,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实现与自然互动和可持续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为重要。

摘要:论述了徽州人居环境的空间特征表现,分析了徽州人居环境空间特征的形成机制,探讨了研究人居环境空间特征的意义,以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空间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新特征 篇7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及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新媒体的出现及影响是全面而彻底的,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更是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和它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一词也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也层出不穷,笔者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今天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认为,新媒体和旧媒体只是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和旧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科技日报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博客”报道形式首创者丹·吉尔默曾提出了“新闻媒体3.0”的概念:1.0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仍是集中控制式的传播模式;而媒体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 media。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学者在界定的内涵及外延上是不统一的,不在一个界定的层面,理解自然各人各异。但综合大家的相同理念,我们倾向于理解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

无限的包容性。笔者认为,无限的包容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征。这里的“无限的包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包容性”,从传播形态上看,新媒体的包容性非常强。传统媒体将媒体的形式界限分明,如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输时代等,而这一切在新媒体时代已没有意义。因为新的传播技术将传统媒体的不同类型综合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新媒体可以进行文字传播,同时也可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用户可以将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随时浏览,也可以用流媒体的形式即时使用。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态的复合体。

第二层意思是“无限”,在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中,包容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被趋向无限化。有学者说过,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无限的生产、无限的需求和无限的消费,正是对这一层意思的解释。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全民性的创造和传播以及无边界的传播带来的是无限的生产。创造无止境,欲求也无止境,生产的多样性必然带来需求的无限以及消费的无限。

个性化和精准性。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个性化和精准性。新媒体的受众已被做了很好的市场细分,例如像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这样的新型传媒公司的兴起,就是建立在细分市场、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基础之上的。

现代营销理论在新媒体迅速扩张的态势上推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意思是建立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坚持与受众长期的个性化沟通,使营销达到一种可测可控的高要求。

新媒体在这种新型营销观念的指引下,也在进行着个性化、精准性的信息传递活动。如新媒体中一大重要内容“广告”信息的传递,其最高境界是让广告不像广告,而是用户需要的有价值信息。新媒体广告的投放可以精准到某一地区、时段、人群,甚至是对某一个体的独特广告匹配,根据你的IP、COOKIES等来识别。而广告精准匹配的有效途径,包括有与内容相关、访客潜在意向相关、用户主动订阅等。

费用低廉。网易精准广告投放是网易首创的一种网络推广方式。根据网易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爱好等特征,投放精准广告并按实际效果付费。通过精准广告投放,少量投入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潜在顾客。精准广告按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顾客的实际访问数量计费,用户点击企业的广告才收取费用,不点击不收费,保证企业每一分钱的效果。这是有效提升企业销售额的一条很好途径。

新媒体对于企业发布广告是费用低廉而且效果显著的。而对于广大的普通使用者来说,发布信息几乎近于零费用,这种方式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特征

针对以上分析的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在信息传播中,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相对应地在媒体环境中彼此有联系的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2009年1月份全国通信业运营情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4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3亿。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变得异常简单。笔者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身份发生巨大改变。

“受”众不“受”。传播学大家拉斯韦尔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5W”模式的理论,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被改变。(如图1、图2)

图1和图2很好地诠释了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是早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下“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的第一环,处于第一中心位置,他决定着传播活动后属四大环节,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位置。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丧失。“去中心化”成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

这个时代不再会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新兴媒体的勃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不是被动的、单纯的“受”众,笔者倾向于将“受众”更名为“用户”。

人人都有“麦克风”。2008年年底,湖南卫视推出一档新的节目《挑战麦克风》,这档节目中每期邀请108名普通观众,每人手里一支麦克风,随着音乐齐唱一首歌,用机器测出谁在群唱中唱得最好谁就能脱颖而出,类似的节目还有江苏卫视推出的《谁敢来唱歌》。

中国电视发展至今,电视观众的地位类似新媒体发展中受众的地位。最初综艺类节目中,观众只是纯粹的“看客”,被动接受。后来随着《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一类节目的兴起,观众可以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再到后来真人秀节目的火爆,普通观众也可以成为节目的中心,决定节目的发展。《挑战麦克风》中选手手中的“麦克风”使普通的观众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在新媒体发展下,受众成为用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地发布信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传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

互动性加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特征明显:即时性、互动性、开发性、个性化、精准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无界限传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某矿区地质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篇8

煤矿区测水组以中部的一层砂砾岩底面为界, 将其分为上、下两段。其上段底部的分段砂砾岩中的潮道沉积为含砾石英砂岩或砾岩, 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较高, 可见板状交错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分段砂岩作为一次海侵地质事件, 为煤矿区的测水组上下段的对比标志。煤矿区的含煤段为测水组下段, 含煤7层, 其中3、5煤全区可采, 4煤大部分可采。根据地质特征测水组下段可分为3个亚段。

1.1 第一亚段

1.1.1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黑灰色, 薄层状, 含黄铁矿结核, 局部有鲕粒, 夹不可采的1煤层, 见水平层理。平均厚4m。

1.1.2 粉砂岩夹细砂岩:深灰色, 薄层状, 发育双粘土层构造, 平均厚14.58m。

1.1.3 2煤层, 一般厚0.42m。

1.1.4 砂质泥岩:灰黑色, 薄层状。夹石英砂岩及薄层细砂岩, 含少量豆状菱铁矿结核, 见似层状黄铁矿结核和菱铁矿结核结核, 水平层理, 平均14.59m。

1.1.5 3煤层:一般2~3个分层。结构较复杂, 厚0.2~9.6m, 一般1.48m。

1.2 第二亚段

1.2.1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深灰-黑色, 薄层状, 发育砂泥薄层互层层理。平均厚2.0m。

1.2.2 石英砂岩:浅灰-灰白色, 中厚层状, 中粒结构, 平均4.6m。发育纵向交错层理、流水波痕、树干化石、泥砾、泥质团块和冲刷面。

1.2.3 砂质泥岩:灰黑色, 薄层状, 水平层理, 平均厚1.77m。

1.2.4 4煤层:煤层不稳定, 一般厚1.5m。

1.2.5 石英砂岩:浅灰-灰白色, 中厚层状, 发育双粘土层构造, 平均厚5.30m。

1.2.6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 灰黑色, 砂泥薄层互层层理。平均厚2.73m。

1.2.7 5煤层:结构较简单, 一般厚2.14m。煤层较稳定。

1.3 第三亚段

1.3.1 砂质泥岩:

黑色, 薄层状及片状, 波状层理, 含粘土质泥岩, 含丰富的拳头大小的菱铁矿结核, 俗称B层菱铁矿。平均厚13.11m。

1.3.2 6煤层:一般厚0.15m, 全区不发育。

1.3.3 薄层状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 黑灰色, 水平状纹理, 可见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 尤以Chon-dritrs痕迹化石发育, 这种痕迹化石常使原始水平纹层被扰动而形成“皱纹状层理”。中部含似层状或透镜状菱铁矿, 俗称A层菱铁矿。底部夹煤线为7煤层, 一般厚14.00m。16) 砂质泥岩:中部多为含铁质细砂岩, 节理发育。产Chondritrs痕迹化石, 底部渐变为泥岩, 过渡到钙质泥岩。平均厚10.00m。

2 测水组下段沉积相

从矿区测水组下段这一含煤岩系中可识别出的沉积相有潮坪、泻湖、潮道, 它们构成障壁-泻湖沉积体系, 成煤环境为泥炭沼泽。

2.1 潮坪相

潮坪相以粉砂岩为主, 发育砂泥薄层互层层理。在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内发育双粘土层构造。潮坪沉积中的痕迹化石主要有Lockeia和Fucusopsis。碎屑岩潮坪主要发育于测水组下段5煤层以上, 尤以3煤层以上层段最发育。

2.2 泻湖相

以黑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为主, 发育水平状纹层, 有时可见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 尤以Chondires痕迹化石发育。这种痕迹化石常使原始水平纹层被扰乱而形成所谓的“皱纹状层理”。球粒状菱铁矿层和菱铁质结核在泻湖沉积中常见。泻湖相在5煤层以下比较发育。

2.3 潮道相

潮道相包括发育于泻湖和潮坪中的潮沟。潮道沉积一般呈透镜状产出, 厚度数米到十余米, 横向宽约数百米, 其典型特征是砂体底部发育冲刷面, 砂岩粒度向上总体变细, 发育大型潮道侧向迁移交错层理, 即纵向交错层理。测水组下段潮道砂岩的这种层理一般为曲流潮道形成, 其特征是纵向交错层理的倾斜层是向下弯曲的而且延伸不远。5煤层和3煤层之间发育有潮道砂岩。

2.4 泥炭沼泽相

测水组中的煤层以低灰、低硫为特征, 煤层横向分布比较广泛, 尤其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3煤层和5煤层, 这些煤层的基底多是泻湖相泥岩或潮坪相粉砂岩。

3 沉积环境演化及聚煤作用

根据以上地质特征, 煤矿区测水组下段沉积环境的演化自下至上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石磴子顶部测水组下段底部不整合面至5煤层底板, 代表一次次级的海侵海退旋回, 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夹少量薄层砂岩及7、6煤层两个极不稳定煤层。5煤底板 (下部) 泥岩中含有密集发育的Chondritrs痕迹化石, 波状层理及水平状纹理。可能是海侵达到高水位时期的慢速沉积。其中、上部6、7煤层段为高水位期海平面下降期的沉积。第二阶段:从5煤层底板至3煤层底板。沉积物主要有潮道相砂岩及3、5煤层底板的根土岩。这两煤层底板的根土岩是典型的古土壤层, 代表全区稳定分布的暴露面。顶面以3煤层底板古土壤层为代表暴露面。4煤层仅在局部有分布, 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可能是次一级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和局部构造活动的产物。5煤层本身代表海侵体系域沉积, 它是在第一阶段上部进积、暴露之后重新海侵期主要聚煤作用幕的产物。第三阶段:从3煤层底板至测水组下段顶部, 包括3煤层、2煤层、1煤层等层段。煤层之间为潮坪相含砂泥互层层理的细砂岩和粉砂岩, 局部有潮道相砂岩。3煤层是第二阶段上部进积、暴露之后重新海侵期主要聚煤作用幕的产物。3煤层顶板潮坪相砂岩和粉砂岩的底面代表该层序中的最大海泛面。其顶部沉积多已被上覆的海侵冲刷面所切割。

从上述沉积环境的演化可以看出:该区在石磴子组沉积末期, 发生大规模海退, 在测水组沉积初期整个地区形成了广阔的泻湖海湾环境, 陆源碎屑物从东北方向注入本区, 形成了含Chon-drttes痕迹化石的粉砂岩及泥岩, 局部地区形成一些小型沿岸砂坝, 有些地区发育泥炭沼泽, 形成了不稳定分布的6煤层和7煤层。随着沉积物不断注入并充填到泻湖中以及持续的海退, 地区大面积露出水面, 发育了以5煤层底板根土岩为代表的古土壤层。由于东北部陆源碎屑物供应充分,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形成潮道相砂岩, 这次海平面上升幅度不大, 仅在矿区的西部及北部 (一井田及其扩建区、芙蓉井田) 为泥炭沼泽, 形成了以潮坪为基底的4煤层。煤厚0~4.77m, 一般1.5m。煤矿区东南部的良溪区段为海侵期的潮道、潮坪和泻湖环境, 4煤层不发育, 而北部的芙蓉井田及西部的一井田4煤层较发育。

随后的海退又重新使该地区暴露出水面, 发育了又根土岩为代表的古土壤, 之后的海浸则使本区大面积沼泽化, 形成全区稳定分布的3煤层。其中有多次小的海进和海退, 全区形成了3煤层的多个分层。一般2~3分层, 煤厚0.2~9.6m, 一般1.48m。3煤层形成之后, 新的海侵使该区重新发育一些潮坪、泻湖以及小型潮道沉积, 这一次海平面抬升幅度较小, 本区时有古土壤和泥炭沼泽发育, 形成分布不稳定并且较薄的1煤层和2煤层。在下段沉积末期, 整个地区重新开始了大幅度海面抬升和大规模海侵, 在地区形成了测水组分段砂砾岩为代表的海进障壁砂坝和海侵潮汐水道沉积组合, 分段砂砾岩的底面是海平面抬升和海侵引起的海侵冲刷面, 该海侵冲刷作用以入潮口、潮道形式冲刷了下伏潮坪泻湖沉积物, 不但冲刷下伏1煤层和2煤层, 有的地区甚至还冲刷到下部的3煤层。分段砂砾岩作为一次海侵地质事件, 为煤矿区的测水组上下段的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

4 结束语

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测水组下段, 含煤7层。测水组下段形成于碎屑滨岸障壁-泻湖体系中, 沉积环境主要为有潮坪、泻湖、障壁砂坝, 成煤的泥炭沼泽主要由泻湖或潮坪演化而来。3煤层为潮坪沼泽中形成的;4煤层以以潮坪为基底形成, 仅在矿区的西部发育, 东部不发, 5煤层为潮道沼泽中形成的, 3、5煤层为全区稳定分布的可采煤层。6、7煤层为泻湖沼泽中形成的, 因6、7煤层段为高水位期海平面下降期的沉积。为极不稳定煤层。测水组上下段的分段砂砾岩是海侵背景下形成的障壁砂坝或障壁岛, 其底面侵蚀至下伏沼泽和泻湖沉积中, 使测水组下段局部地区1、2煤层缺失, 为极不稳定煤层。

参考文献

[1]杨起, 韩德馨, 中国煤田地质学[M].

[2]王双明,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

某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及评价 篇9

矿山地质环境作为矿区整个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矿山安全建设、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 因此,准确分析矿山的地质环境特征是对矿山合理开采的先决技术条件之一。某露天矿山矿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形总趋势是南北两侧为高地, 中间是与山脉走向一致的宽缓“V”字型沟谷。最低海拔147m,最高311m,相对高差164m。区内地表水系发育较少,水利资源匮乏。在对矿区地质环境开展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及评价,为将来矿 山开发建 设提供依据[1]。

1 矿山地质环境特征

1. 1 地质概况

矿区为中型山坡露天矿,分南北两侧两个预采区,东西长约2. 3km,南北宽约1. 5km,矿体标高 + 297. 10 ~ + 180. 00m,场地交通便利。矿区出露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奥陶系三山子组、马家沟群、寒武系炒米店组、崮山组等组成。矿床底板为寒武系炒米店组豹皮状灰岩,矿层为三山子组c段,岩性以浅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为主, 厚度约40 ~ 60m。矿区为断块凸起的单斜构造区, 岩层倾向40°,倾角15°,顺岩层倾向的坡度平缓, 坡角一般15° ~ 25°,逆岩层倾向坡度较陡,坡角一般20° ~ 40°。区内中间河谷地带发育断层F1,为正断层,走向130° ~ 150°,倾向南西,倾角约80°, 见图1。

1. 2 地质环境特征

矿体高于基准侵蚀面 ( 标高为 + 147. 70m) , 区内无地表水体,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详见图2。矿区岩溶发育,主要沿层面溶蚀发育而成。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厚度不超过10m, 一般1 ~ 2m。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岩组,富水性弱。矿区地形相对较高、坡度相对大,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条件较好。因此,该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也十分简单,对采矿影响小。矿区地层岩性受风化、构造及岩溶作用局部发育软弱夹层及破碎带。因此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矿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类型 主要为崩塌,主要是集中在两处人工开采边坡处。

2 矿床地质环境评价

2. 1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 1. 1矿区区域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GB 183062001) ,矿区在50年超越概率为10% 条件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 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矿区构造发育,无新构造活动迹象,矿区稳定性好; 但区域新构造运动表现比较强烈,有历史记载的几次地震均影响到本区。

2. 1. 2 矿区边坡稳定性

矿区岩体类型、结构组合及工程地质特征将直接决定矿山边坡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环境条件[2]。地层的层理面明显,局部边坡岩体因卸荷后常沿层理面形成张裂面,对边坡稳定性和岩体完整性有较大影响。炒米店组地层为矿层底板顶面,稳固性好,岩体不利结构面对矿山开采无影响; 矿层岩体开采时,软弱结构面由于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弱,在上部厚大岩体自重 ( 人工荷载) 作用下,底部较弱结构面将产生压缩碎裂变形,从而导致上部岩体发生位移,在陡倾拉裂缝扩展与层面的组合切割下,单层岩体逐步向下蠕变,持续发展上部岩体重心外移,若遇强暴雨、地震将产生较大的水平力,受构造裂隙切割的岩体将产生崩塌、滑落[3]。

2. 2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2. 2. 1 矿区水文与水资源评价

矿区开采面主要为单斜地形,含水岩组岩性具有可溶性,与地下裂隙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创造了条件。含水岩组风化带厚度及裂隙发育不均匀,地下水无面状分布规律,水位埋深不一,地下水运动方向与地形及岩层倾斜方向基本一致,流向为北北东。运动过程中受断层F1阻挡,由于断层两侧岩体上、下位移,破碎带附近地下水运动受阻,形成局部富水。

矿体地势位于高高程,周围无蓄水型水利工程,大气降水沿地表向沟谷地带排泄,采坑影响范围内涌水可直接由水泵抽排至采坑影响范围外,向沟谷地带排泄。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弱,附近村庄多采用深井集中供水,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p H值7. 16 ~ 7. 61, 矿化度361. 38 ~ 485. 55mg / L。水质良好, 符合饮用 水标准 ( Ⅲ类) 。对矿区低洼地带地表水体取样 ( W4) 分析, 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水,矿化度801. 22mg / L。作为饮用水总硬度、SO24 含量偏高,需进行一定的处理后方可饮用。

2. 2. 2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

矿区内土体分布范围及厚度均较小,矿区岩层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第一岩组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由冲洪积层组成,岩性为灰黄 - 棕黄色亚粘土、含粘土粉砂。第二岩组为矿层 ( 体) 和矿体底板的坚硬半坚硬岩组。矿体底板为寒武系炒米店组豹皮状灰岩,矿层为三山子组c段,岩性以浅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为主。断层F1距离开采区较远,对矿区安全开采影响较小。矿区内岩体结构面主要分级为Ⅳ级,区内裂隙按成因分为构造裂隙和次生裂隙两大类,对岩体裂隙产状 ( 倾向、倾角) 做统计分析 ( 图3) 有走向30° ~ 70°,倾向北西,倾角70° ~ 85°; 走向130° ~ 170°倾向南西,倾角60° ~ 85°两组。

根据现场调查及裂隙统计分析结果,其特征如下:

( 1) 由于受南北挤压应力场作用,矿区内裂隙以北东东和北北西向最为发育,裂隙多为构造裂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微结构受岩体的性状控制; ( 2) 裂隙倾角以高倾角为主,占裂隙总数的79. 6% ; 中倾角较少,占总数的20. 4% ; 未见缓倾角裂隙; ( 3) 裂隙呈闭合状,局部裂隙裂口张开宽度一般为0. 5 ~ 2. 0cm,可见延伸长度在2 ~ 8m,最长达15m以上; ( 4 ) 裂隙充填物以砾石夹粘土充填为主,局部见方解石脉充填。

矿区现状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两处人工开采边坡处,由于开采石料等历史原因,现已形成高陡边坡,其边坡特征见表1。

以B2边坡为例,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边坡岩性为豹皮状灰岩,属节理裂隙崩塌类型 ( 图4) 。中赤平极射投影图分析可知: 边坡结构为逆向坡,岩体L1组裂隙与坡面成小角度斜交,L2组裂隙与坡面成大角度斜交,裂隙与层面互相交叉切割,两组节理裂隙的组合交线也以反倾坡内为主, 因此边坡整体稳定。但是L1组裂隙与层面的组合交线倾向于坡外,倾角较大且小于坡角,为不稳定结构面,岩体可能沿外倾结构面和组合面产生松动或发生掉块,现场调查的刀砍状凹岩腔就是这样形成的 ( 见表1) 。由于边坡较高较陡,同时受节理裂隙L1与不利组合结构面的控制,在地表表部植被破坏及大气降水沿节理、裂隙面的渗流影响作用下,上部危岩体有沿不利组合面向下发生倾倒、坠落的可能。现场调查该地段边坡裂隙间距较小 ( d = 0. 5 ~ 2. 0m) ,裂隙结构面组合较差,岩体被裂隙组合切割,在地震、暴雨等外力作用下该地段岩体将可能发生崩塌[4,5]。

综上所述,矿区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简单,褶皱不发育,局部断裂未影响整个矿层开采的稳固性和连续性,岩体结构以中厚层状构造为主, 岩体强度较高,自稳定性好,除局部地段会发生崩塌需注意避开或注意外,自然条件下一般不易引发矿山工程地质问题[6,7]。

2. 2. 3 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

矿区内地表坡角15° ~ 25°,地表植被发育,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无碎屑 ( 土、石) 物源堆积, 且地表汇水面积有限,不具备发生坡面泥石流的环境地质条件。因此矿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区内民井地下水取样分析结果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 Ⅲ类) ,无有害物质, 因此矿坑排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均不会造成污染; 无其它环境地质隐患。

2. 3 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2. 3. 1 矿区水文与水资源预测评价

矿区内多为季节性流水,地表水的汇水面积约4km2,水系仅在中部南东至北西向开口的低洼地带发育,雨季多有汇水,旱季存水少,但山区河流源短流急,其中大气降水是导致矿区地表径流率增大的主要原因。矿区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矿山开采对矿区地下水位影响较小,由于该矿山逐步转向凹露天开采,导致形成采坑,大气降水会形成一定汇水量,矿区山地地表周围无蓄水型水利工程,大气降水可沿地表向沟谷地带排泄,采坑影响范围内涌水量可直接用水泵抽排至采坑影响范围外,依托有利地形向沟谷 地带排泄。

2. 3. 2 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

由表2各岩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可知,矿区山体南坡坡度较陡,边坡结构属于逆向坡,山体表面多分布卸荷岩体和滚石; 北坡坡度较缓,边坡结构属于顺向坡,边坡稳定性问题主要为临空卸荷引起的变形破坏,通过对边坡结构和构造岩体分级分为如下几种失稳类型: Ⅰ滑移式、Ⅱ坠落式、Ⅲ倾到式,其失稳变形破坏结构示意图详见图5。因此, 矿山开采时应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不稳定边坡及时进行必要的支护等处理措施[8~10],其开采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详见表2。

2. 3. 3 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

矿区植被相对稀疏多为松树,矿山的开采对土地、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 矿山在开采和施工道路开拓时,采矿活动及堆放的废渣在地形、气候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威胁矿区的安全生产。矿区地势较高,采矿可产生局部地表变形,对地质地貌景观会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开采标高以上无地下水,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用水及工农业用水,矿山排水也不会引起大面积地面塌陷、沉降、开裂等现象; 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小; 本矿床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在开采过程中,将人为产生一定量的粉尘,对矿区附近居民生活产生影响有限。

3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措施

综合以上的分析评价,该矿山边坡整体稳定局部稳定性较差,在地震、暴雨等外界条件的诱发作用下,仍存在产生边坡失稳的可能,这也是矿山开采必须研究克服的问题[11~13]。此外,由于矿区不利结构面发育,开采边坡的浅层滑坡发生可能性存在。矿山露天开采时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采场局部崩塌,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的直立边坡,在不利结构面组合切割下致使岩体崩塌发生,危及边坡底部的作业人员。另外矿山废弃物是矿山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开采后随着废石土量的增大,沿坡谷堆放容易引发坡面泥石流等灾害。矿山开发必然会对矿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开挖矿体使围岩应力重分布,岩体稳定性降低,破坏了矿区的自然地质环境[14]。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防治的如下具体措施。

( 1) 矿山开采和施工道路开拓产生废石和弃渣,要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场地, 在废石堆周围设置匹配的可排水挡墙、挡坝,以及适当断面的截洪沟道及尾矿库,以免废石堆临空界面活化发生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

( 2) 对于采矿产生的废水,可以通过澄清和自然净化,重复利用,用以平衡枯水季节水源不足的供水补给。

( 3) 开挖矿体使围岩应力重分布,岩体稳定性降低,应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不稳定斜坡应进行必要的支护等处理措施。

( 4) 矿山开发必然会对矿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应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做好土地和地表植被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对破坏的自然地质环境进行复垦、植树等综合治理。

4 结语

企业环境特征 篇10

关键词 西瑁州 ;环境质量 ;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9.01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r sea water in West-Maozhou Island in Hainan in June 2015, the sea water quality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single index method, organic pollution index method and eutrophication index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gle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t the monitoring station ranged between 0.11 and 0.99, that the organism evaluation factors were less than zero, and that the E value of the eutrophication of sea water quality ranged from 0.006 to 0.027. All these showed that the sea water quality in the West-Maozhou Island was good. The content of inorganic nitrogen, oil and zinc in the sea water increased slightly in this surve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2010, but still conformed with the first class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and other parameters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in 2010.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ea water quality in the West-Maozhou Island has been good since 2010.

Keywords West-Maozhou Island ; environmental quality ; assessment

三亚市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海南省第二大城市,海南南部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和对外商贸中心。三亚市依山傍海,海岸线长达约209 km,海域面积约5 000 km2,陆地覆盖总面积约1 919.6 km2[1];约为所辖海域面积的1/3,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热带海洋城市。而西瑁洲又名西岛,位于三亚港湾内,面积约2.6 km2,东距离三亚湾港13 km,与东瑁洲岛并列,护卫着三亚。西瑁洲海域旅游活动位于三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瑁洲片区实验区的西瑁洲周边海域,近年来,三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凭借着宜人的气候和美丽的美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会对三亚保护区附近海域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为了解该海域水质情况环境特征,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和现场调查,本文将分析三亚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西瑁洲岛片区内海域的水质环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分析

于2015年6月对西瑁洲岛海域水质环境进行分析,在该海域附近共布设了12个水质调查站位,调查范围为109°17′54.00″ E~109°24′53.00″ E,18°10′33.00″ N~18°17′3.00″ N,调查站位如图1。调查内容包括:pH、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铜(Cu)、铅(Pb)、锌(Zn)、镉(Cd)、油类、悬浮物等15项。用有机玻采水器进行水样采集,采样根据水深分表层和底层进行,水深小于10 m采表层,10~25 m采表、底层;溶解氧和石油类水样分别用碘量瓶和500 mL的白色广口瓶进行分装,装样后及时用固定剂对样品加于固定,其余样品用洗净5 L聚乙烯桶装,使用0.45 μm的混合滤膜对样品进行过滤处理;水温和水深采用表层水温计和便携式测深仪进行现场测定。本次监测主要用到的大型仪器有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极谱仪。采样及其预处理与分析监测方法均根据《海洋监测规范》进行[2]。

1.2 方法

1.2.1 单项水质指数法

这里采用的是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3]对海域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4]。

计算公式单项水质参数i在j中占的标准指数:

1.2.2 水质有机体污染指数法

式中:A为海水有机体污染指数ICOD,IDIN,IDIP,IDO分别为监测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溶解氧的测定值;SCOD,SDIN,SDIP,SDO分别为监测海域海洋功能区划所对应的海水水质评价标准值;当有机体污染指数A小于0时,表明水质良好,A在0到1之间变化时表明水质较好,A大于1时表明水质开始受到外来污染,A值越大,有机体污染程度越高。评价等级见表1。

nlc202309082349

1.2.3 水质富营养化标准指数法[6-7]

水质富营养化标准指数法计算方法为:

式中:CCOD,CDIN,CDIP分别表示监测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的测定值;且CCOD,CDIN,CDIP的单位均为mg/L,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小于0.5时,说明处于贫营养化状态;当E在0.5到1之间变化时,表明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E值越大说明水质越富营养化越严重。评价等级见表2。

2 调查结果及评价

2.1 水质主要监测要素含量的分布状况

2.1.1 盐度和温度

于2015年6月对西瑁洲岛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海区表层水温较高,变化范围为 29.00~30.00℃,均值为29.44℃,这可能与研究所述的季节有关系;盐度变化范围为33.616‰~33.782‰,均值为33.681‰,测值变化控制在0.2‰以内,监测海区盐度值无明显差异,测值较为稳定。

2.1.2 透明度和悬浮物

海水透明度是指海水能使光线透过的程度。表示水质清澈度情况,是水质评价指标之一。主要受到悬浮物等因素影响。海水中的悬浮物质越多,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越强,透明度就越小。此外入湖径流、太阳光照角度和季节变化也会对透明度影响。

本次监测水质较好,悬浮物含量较低,海水透明度高,海水悬浮物含量为5.60~12.60 mg/L,均值为7.38 mg/L,表层含量为5.80~12.60 mg/L,均值为7.69 mg/L,底层含量为5.60~9.40 mg/L,均值为6.9 mg/L,表层高于底层;透明度在2.5~4.3 m之间变化,10号和6号站位的透明度较好,该检测站位的悬浮物也相对较低。

2.1.3 pH值

pH值指酸碱度,不论在哪方面,酸碱度对生物生长都非常重要,水质酸化可能会使得海水中的营养成分比例发生改变;同时还可能会导致海洋吸收低周波声音的能力下降,产生更多噪音。这将会妨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目前,随着污染加剧,海水酸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海水酸度的维持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海域pH值含量为8.06~8.15,均值为8.10;表层pH值含量为8.06~8.15,均值为8.10,底层pH值含量为8.06~8.12,均值为8.09;各监测点pH值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底层pH值含量较为稳定,变化范围控制在0.1里面。

2.1.4 水质溶解氧

溶解氧广泛分布于海洋中,是海洋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溶解及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海洋动物的呼吸作用、死亡生物尸体分解过程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对于有污染的海洋环境而言,其溶解氧含量较低,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与水温及盐度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随着水温、盐度的升高而有上升趋势。

本次监测海水DO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80~7.69 mg/L,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2号站位的表层和3号站位的底层,表层DO含量为6.84~7.69 mg/L,均值为7.12 mg/L,底层DO含量为6.80~7.36 mg/L,均值为7.10 mg/L,表层约等于底层。

2.1.5 化学需氧量

监测海域COD含量较低,最大值出现在2号站位底层,测值为0.64 mg/L,表层COD含量为0.32~0.59 mg/L,均值为0.45 mg/L,底层COD含量为0.30~0.64 mg/L,均值为0.50 mg/L,底层略高于表层;均优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1.6 营养盐

海水营养盐是控制海洋植物生长因子的元素。主要包括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具有含量低作用大的特点,是海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

硝酸盐含量为0.014~0.055 mg/L,均值为0.030 mg/L,表层含量为0.014~0.055 mg/L,均值为0.032 mg/L,底层含量为0.020~0.038 mg/L,均值为0.028 mg/L,表层高于底层,监测海域硝酸盐分布较为均匀,各站点测值变化幅度较小。

铵盐含量为低于检出限~0.036 mg/L,均值为0.010 mg/L,表层含量为未检出~0.026 mg/L,均值为0.009 mg/L,底层含量为0.002~0.036 mg/L,均值为0.011 mg/L,表层略低于底层,最值出现在2号站位,尽管各监测站表、底层含量均值无明显差异,但底层铵盐含量测值范围相对较大。

监测海域亚硝酸盐具有分布均匀、含量较低等特点,大部分站位测值都低于检出限,最值为0.004 mg/L。

海水无机氮含量为0.027~0.074 mg/L,在7号站位底层出现最大值,均值为0.039 mg/L,表层含量为0.027~0.063 mg/L,均值为0.040 mg/L,底层含量为0.030~0.074 mg/L,均值为0.035 mg/L,表层高于底层;各监测站位无机氮含量无明显差异。监测海域亚硝酸盐含量较低,测值几乎低于检出限,海水DIN形态构成主要以NO3-N为主,其次为NH4-N、NO2-N。

无机磷含量测值较小,最大值为0.005 mg/L,分别出现在6号站位表层、7号站位表层、8号站位底层,最小值为0.002 mg/L,均值为0.003 mg/L,各监测站位无机磷含量测值变化较小,同一站位不同层次无机磷含量无明显变化。

2.1.7 石油类

本次调查海域水质石油类含量整体分布较为均匀,表层石油最小测值为0.010 mg/L,出现在4号站位,最大测值分布在9号站位表层,为0.035 mg/L,均值为0.021 mg/L,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nlc202309082349

2.1.8 水质重金属

水质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极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水质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重金属污染对海洋生物具有累积、不容易被消化、放大毒性作用,能够降低初级生产力,抑制生物活动能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具有多层次的影响[8]。不仅如此,富集各种重金属的低等饵料生物还会随着食物链逐渐放大而使重金属在各级别动物中积累[9]。

本次调查海水铜分布十分均匀,含量变化为0.55~1.33 μg/L,均值为0.87 μg/L;表层铜含量为0.64~1.33 μg/L,均值为0.93 μg/L;底层铜含量为0.55~1.06 μg/L,均值为0.78 μg/L。监测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铜均值含量要高于底层,空间分布西瑁洲岛附近的铜含量偏高些。

镉含量变化范围为0.05~0.76 μg/L,均值为0.12 μg/L,表层镉含量为0.05~0.76 μg/L,均值为0.14 μg/L,底层镉含量为0.05~0.11 μg/L,均值为0.08 μg/L,表层均值含量高于底层,其含量变化范围也相对较大;空间分布上临近青梅湾的1号站位出现最高测值0.76 μg/L,这可能与近岸污水入海口有关,其余站位镉含量分布均匀,测值无明显变化。

海水铅的测值范围为0.61~0.99 μg/L,均值为0.85 μg/L,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号站位的底层和10号站位的底层;表层铅含量为0.69~0.97 μg/L,均值为0.86 μg/L,底层铅含量为0.61~0.99 μg/L,均值为0.83 μg/L,监测海域铅测值变化幅度较小,表、底层含量相近,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锌含量为7.56~12.90 μg/L,均值为10.60 μg/L;表层锌含量为8.29~12.90 μg/L,均值为11.21 μg/L,底层锌含量为7.56~10.92 μg/L,均值为9.67 μg/L,表层锌含量测值高于底层,各站位之间锌含量测定值变化幅度较小。

2.2 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

监测海域属于西瑁洲附近海域,在保护区范围内,根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等相关要求[10],所执行标准为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本次研究水质单因子标准指数变化为0.02~0.99,均小于1.0未出现超标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说明西瑁州岛附近海域水质良好,水质评价指数见表3。

2.3 有机体污染评价结果

监测海域有机体污染指数变化范围为-0.69~-0.34,有机体评价指数A值均小于0,污染程度级别为0,水质评价良好,海水水质有机体污染程度较弱。水质有机体污染评价结果见表4。

2.4 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调查海域水质富营养化指数E值变化范围为0.006~0.027,最大值出现在7站位,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值均小于0.5,处于贫营养化状态,水质营养化等级为1,说明西瑁洲岛水质良好,海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较弱。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见表5。

3 结果与分析

三亚湾海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11]。

根据2011~2015年对西瑁洲岛附近海域水质DO、COD、DIN、DIP含量分析[12](表6),结果表明,调查海域DO和COD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先稳定再下降然后再上升,在2013年出现近年的最小测值。无机磷含量小且分布均匀,研究发现近年来西瑁洲海域无机磷含量基本趋向稳定。无机氮含量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2012年出现最值,图形表现为倒V形。

结合2010年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监测中心站[13]对西瑁洲岛附近海域水质环境要素进行研究,2010年pH含量为 8.04~8.14,均值为8.11,盐度为33.07~33.25,均值为33.13; 2015年pH含量为8.06~8.15,均值为 8.10,盐度含量为 33.62~33.78,均值为33.68,调查海域2个年度pH和盐度测值含量相近,变化幅度较小(图2)。

海水DO含量较高,分布均匀,2010年DO含量变化范围为6.56~6.77 mg/L,均值为6.65 mg/L;2015年DO含量范围为6.80~7.69 mg/L,均值为 7.11 mg/L ,DO均值含量略显上升,且含量变化范围较大。2010年COD测值范围为0.32~0.49 mg/L,均值为 0.41 mg/L;本次监测COD含量范围为0.30~0.64 mg/L,均值为0.47 mg/L,监测海域COD 含量较小,2个年度COD含量测定结果无明显变化,均优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图3)。

2010年DIN含量为0.030~0.040 mg/L,均值为0.032 mg/L。本次研究DIN含量变化范围为0.027~0.074 mg/L,均值为0.040 mg/L,2015年DIN含量测值略显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总体测值稳定。2010年DIP含量为0.004~0.012 mg/L,均值为0.008 mg/L。本次研究DIP含量为0.002~0.005 mg/L,均值为0.003 mg/L。调查海域DIP含量降低,测值趋向稳定,虽然2010年DIP含量要偏高,但都在第一类水质要求范围内。2010年石油类含量为0.013~0.022 mg/L,均值为0.017 mg/L;2015年石油类含量为0.010~0.035 mg/L,均值为0.021 mg/L,2个年度石油类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图4)。

调查海区2010年 测得Zn、Cd、Pb、Cu 含量分别为7.84~9.06 μg/L、0.08~0.10 μg/L、0.68~0.83 μg/L、1.71~2.11 μg/L,均值分别为8.34、0.09、0.73、1.92 μg/L;2015年测得Zn、Cd、Pb、Cu 含量分别为 7.56~12.90 μg/L、0.05~0.76 μg/L、0.61~0.99 μg/L、0.55~1.33 μg/L,均值分别为10.06、0.12、0.85、0.87 μg/L;对比2个年度的测定结果发现,Zn、Cd、P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其均值含量均上升,且含量变化范围也变大,但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Cu 呈下降变化趋势(图5)。

nlc202309082349

综合2010和2015年评价结果可知,监测海域各化学要素总体分布较为均匀,变化幅度较小,虽有个别要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变化,如海水DO、DIN、Zn、Cd、Pb、水质石油类,但均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而磷酸盐和Cu含量分布规律相似,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余要素含量相近,测值无明显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根据2015年对西瑁洲海域水质环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西瑁洲海域水质环境良好,各化学要素单因子指数在0.02~0.99变化,未出现超标站位,有机体污染指数范围为-0.69~-0.34,均小于0,海水水质有机体污染程度较弱,水质评价良好;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为0.006~0.027,在7站位出现最值,监测海区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值均小于0.5,处于贫营养化状态,水质营养化等级为1。

对比2011~2013年结果(表5),分析DO、COD、DIN、DIP含量的随年际变化趋势,调查海域DO 和COD含量范围分别为6.33~7.11 mg/L、0.19~0.47 mg/L,二者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逐年表现为先稳定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特征,最小值都出现在2013年。监测海域无机磷含量较低,测值在0.001~0.003 mg/L变化,其含量随年际变化达到稳定值。无机氮含量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2012年出现最值,图形表现为倒V形。

再结合何雪琴等[14]在1998~1999年对三亚湾水质状况的评价结果,三亚湾水质受到降雨和陆源污染排放影响较大。李巧香等[15]对2004~2008年夏季三亚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COD含量为0.166~0.396 mg/L,均低于标准值,为出现超标现象;DIN含量为0.027~0.059 mg/L,DIP含量为0.004~0.013 mg/L,DO含量为6.40~6.98 mg/L,处于贫营养化水平,趋势分析显示该海域水质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变化不太明显。郑洋等[16]对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礁水体环境特征研究,亚龙湾水体重无机氮含量为0.76~40.6 μmol/L,磷酸盐含量范围为低于检出限至0.13 μmol/L变化,且随着时间推移有降低趋势,硅酸盐含量范围为0.78~8.86 μmol/L,监测海域硅酸盐分布较为均匀且测值稳定,各年间硅酸盐无明显变化,总氮含量为0.98~49.6 μmol/L,总磷含量为0.11~0.43 μmol/L,并有逐年升高的变化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西瑁洲海域的海水质量较好地保持在良好水平,各年间测值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均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范围内。可能是因为西瑁洲离岸较远,水交换条件较好,以珊瑚生态景观为依托的观光旅游活动本身不产生污水排放,岛上旅游设施污水经处理中水回用,用于绿化,不外排,说明了近年来西瑁洲岛上的旅游活动对附近海域水质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黄良民,张 偲,王汉奎,等. 三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17378-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范规程[Z].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4] 庞巧珠,谢海群,吴 瑞,等.亚龙湾海域海洋生态旅游活动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J]. 热带农业工程,2016,40(1):51-57.

[5] 杨新梅,陈志宏,焦亦平,等. 大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18-20.

[6] 邹景忠,董丽萍,秦保平. 渤海湾富营养化与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 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54.

[7] 于子江,崔文林,杨建强. 青岛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3): 25-26.

[8] 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 海洋化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9] 张少娜. 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3.

[10] 骆丽珍,庞 勇. 夏季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附近海域水质环境特征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1): 104-110.

[11] 黄良民,张 偲,王汉奎,等. 三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 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西瑁洲水质测试报告[R]. 海口:2011-2013.

[13] 国家海洋局海口中心站. 西瑁洲水质测试报告[R]. 海口:2010.

[14] 何雪琴,温伟英,何清溪. 海南三亚湾海域水质状况评价[J].台湾海峡,2001,20(2):165-170.

[15] 李巧香,周永召,李鹏山,等. 夏季三亚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J]. 海洋湖沼通报,2010(3):100-106.

[16] 郑 洋,倪建宇,林钟扬,等.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礁区水质环境特征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9):103-106.

浅析环境对思想工作影响的特征 篇11

一、环境影响系统的广泛性

思想工作环境系统之杂、影响要素之多、影响渠道之广、影响范围之大, 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从影响因素看, 它既有自然的, 又有社会的;既有历史的, 又有现实的;既有物质的, 又有精神的;既有积极的, 又有消极的。从影响范围看, 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又有中小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类型、影响要素、影响渠道及影响方式之间, 纵横交措, 相互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现代, 随着小单位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 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步普及, 思想工作环境的广泛性特点更为明显。明确环境系统的广泛性, 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环境对思想工作的影响, 以便从多方面, 以各种手段达到环境的利用、净化和改造的目的。

二、环境影响结构的层次性

环境系统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呈现着一个远近相联、大小相关、层层衔接、相互依存的层状结构。如果把思想工作看成是一个“核”, 那么对这个“核”产生不同强度影响的则是一层一层的“带状环境影响圈”。对思想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本单位的小环境, 接着就是单位所在地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 向外层层扩展。反过来, 各种环境及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精神的、物质的、积极的、消极的等) , 又对思想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并向内层层递进, 逐步加深。由此可见, 无论是环境本身, 还是环境对思想工作的影响, 都带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来说, 离工作对象近的、与工作对象思想联系紧密的环境, 影响强度较大;反之, 则影响强度较少。明确环境的层次性, 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不同层次的环境对思想工作的影响强度, 把对思想工作环境调控的重点放在对工作对象思想和思想工作影响大的方面。

三、环境影响相互的关联性

即不同性质、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诸环境之间, 如同一个相互联系之“网”,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无论在环境类型、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向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从类型看, 国际环境影响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国际环境;社会环境会影响单位环境, 单位环境也会影响社会环境, 等等。从影响因素来看, 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会影响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和其它因素, 政治因素和其它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因素, 等等。从影响方向看, 环境类型之间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多向性, 环境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 都会或轻或重的影响其它因素的变化。明确环境的关联性,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不同环境和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思想工作的综合影响, 增强思想工作对环境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环境影响方向的变动性

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而变动性是绝对的。这种变动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存在形式上, 而且表现在影响渠道、方式、程度和性质上。从环境存在的形式看, 有时政治环境占主导地位, 有时变为经济环境或其它形式的环境占主导地位。从影响渠道、方式看, 有时由直接性影响变为间接性影响, 或者由间接性影响变为直接性影响;有时由物质性影响变为精神性影响, 或者由精神性影响变为物质性影响。从影响程度看, 不同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强度, 同一种环境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对象的影响强度也有变动性和差异性。从环境性质看, 好的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为差的环境, 差的环境通过人的改造、净化也可能成为好的环境。其变动原因, 有的属自然变动, 大量的则是人为促成的变动。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环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 弄清它的变化,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环境特点及对思想工作的影响, 更好地搞好思想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五、环境影响程度的可控性

环境作为一种客观现实, 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 它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现实性是由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决定的, 无此, 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承认环境的客观实在性并不否定它的可控性, 环境不是人的“上帝”, 人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们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改造环境;既能利用环境, 又能主动创设环境, 使整个环境系统向着有利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工作开展的方向发展。人们对环境的改造、利用和创设活动.尽管不是轻而易举的, 但必须承认它是可以控制的。认识环境的可控性特征, 有利于增强思想工作者对环境调控的信心, 自觉能动地化不利环境为有利环境。

上一篇:“1+1”高效课堂下一篇:团队比赛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