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2024-09-13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共12篇)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1

1. 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的因素

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的效率效果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企业内部来说, 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组织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审计文化等因素。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是内部审计有效运作的基础, 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运作效率效果的重要保障。

1.1 内部审计组织设置

内部审计组织设置是指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的领导隶属关系, 决定着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和独立性。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领导隶属关系越高, 内部审计的地位越高、独立性越强, 越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运作的有效性, 所以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设置是内部审计运作的组织保障。

1.2 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管理基础工作, 可为内部审计运作提供基础平台。应该说, 越是有着完善管理制度的内部审计部门, 其运作的效率效果越好, 因此健全的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是内部审计运作的制度保障。

1.3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上。由于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特殊性, 内部审计运作的有效性离不开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支持。而内部审计岗位是否能配置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制定, 可以说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审计运作的人力保障。

1.4 内部审计文化

内部审计文化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一种工作氛围, 着重体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上, 能够无形地支配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行动。积极向上的审计文化能使内部审计部门充满活力和动力, 激发和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促进内部审计有效运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83年以来, 伴随着政府审计的恢复, 内部审计在我国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来, 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内部审计职能范围和审计技术水平上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1 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尚未达到有效保障内部审计运作的要求

内部审计要能真正地、有效地运作, 首先必须在企业中有独立且高于其他部门的组织地位作为保障。而这种组织地位取决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领导隶属关系。其次还在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独立、较高的地位能不能得到真的落实。

2.2 内部审计部门管理未能为内部审计运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平台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 也应有部门自身的管理工作。但长期以来, 由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 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缺乏能动性, 内部审计部门基础管理十分薄弱, 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系统。

2.3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难以保证内部审计运作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运作要得以顺利的展开,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其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胜任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活动, 才能保障内部审计运作有效进行。无论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还是管理技能上看, 我国现阶段的审计人员都无法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就难以保证内部审计运作的有效性。

2.4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氛围不利于促进内部审计有效的运作

良好的审计文化能够无形地支配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行动, 对促进内部审计有效运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重视对本部门文化的培育, 使内部审计运作的效率效果大打折扣, 审计结果对企业目标的贡献度降低。

3.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的措施

3.1 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 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的领导隶属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基调, 它们共同构成内部审计在企业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

3.2 健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

针对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管理状况,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1) 制定恰当的部门“使命陈述”制度;2) 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章程;3) 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政策。

3.3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

现代内部审计要尽快对治理层、管理层的需求作出反应, 要创造性地利用审计技术改善企业业务, 为企业价值增值服

浅议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发展中的趋同

李松涛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400067

摘要:长期以来,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作者通过介绍和分析内部控制的发展当中的一些变化, 来寻找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发展中趋同的方面, 由此考查二者在公司管理当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发展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 又称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 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就狭义而言, 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 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 (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 之间的关系, 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对于内部控制, 不同领域和不同专业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与定义, 而公认且普遍适用的定义来自于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即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实施的一个过程, 为了提高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促使与可适用的法律相符合而提供一种合理的保证。

2.发展中的趋同分析

对于内部控制的发展, 目前公认的大致存在五个发展阶段, 它们分别为: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阶段;而对于公司治理的讨论产生于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 如何避免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出现的所有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 公司治理的讨论经历了由英国最先提出到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激烈探讨的这样一种发展, 讨论的核心主要就是维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务, 从内部审计运作环境需要出发, 内部审计岗位配置必须把握好审计人员的配置要求。笔者认为, 对这一岗位的人员配置除了要求他们要掌握一般的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素质:诚实的品质和领导的能力。这是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4 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审计文化

要保障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的有效性, 不仅要有组织地位、部门制度和人力资源政策的支持, 还需要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审计文化就是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诚地方, 并且越来越多地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对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共同点的研究可以了解二者在企业管理当中的结合处的影响, 有效地运用两种理论于实践当中, 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企业管理活动。

2.1二者在目标结构上逐渐重合于企业的整体目标

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五个阶段, 内部控制的目标逐渐由维护财产物资安全和会计记录真实的单一目标发展到涉及企业治理层面、管理层面、作业层面的全面控制目标, 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解释, 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包括了:1) 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 促进提高经营管理的效果和效率;3) 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而这种目标范围的全面拓展, 使得内部控制的目标逐渐与公司的整体目标趋于一致, 成为了公司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提出的五方面的内容来看, 其所强调的就是维护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和调整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控制问题, 从而体现了公司治理所要实现的保证有效管理与维护相关利益的目标, 这些也正好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管理的有效、高效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现公司治理目标是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重要保证。

正如二者在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目标的变化, 在内部控制的目标逐渐开阔、拓展, 并逐渐趋同于公司整体目标的同时, 使得公司治理目标与内部控制在目标结构上出现了交汇的地方, 并且在发展中统一于公司的整体目标。

2.2发展中产生越来越多的交叉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来看, 内部控制内容是在五个阶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 由最开始的重视内部会计财务控制到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的控制, 再到目前上升到全面风险实、忠于职守、刻苦钻研、勤勉尽职等优良的品格, 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鼓励和价值观上的引导, 使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价值体现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以及企业发展的目标达到有机的结合, 使内部审计部门充满活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运作环境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彦夫.审计文化简论[J].审计研究, 2005, (5) .

[2]徐开灌.加拿大的采购审计与风险管理[J].中国内部审计, 2004, (6) .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2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是全球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据恶化,长年累积的环境污染已不断显示出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意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不能以环境为代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其对环境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波又一波的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环保企业和环保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环境方面有负面影响的企业逐渐失去市场,各国法律法规也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做出明确规定,企业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开始注重环境问题。要全面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企业必须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又需要环境审计予以监督和评价,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势在必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以保证企业的运作符合法律法规的环境标准和公司内部政策。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笔者现就国内外已有的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展开研究,从实际操作层面探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试图为开展企业环境审计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内涵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关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较多,主要观点如下: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中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国际商业协会(ICC)把环境审计定义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有说服力、客观的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书中提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在《开罗宣言》中制定了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我国学术界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观点有:

王德升、杨树滋把内部环境审计定义为:“为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环境的各项活动有关的经营管理和评价该企业环境政策遵守情况这两个目标,对该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系统地、成文地、定期地和客观地进行评价的管理手段”。

陈正兴提出:内部环境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主要是对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以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评价企业环境政策情况这两个目标是一种环境管理手段。

汤亚莉、刘星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

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应同时站在企业和公众利益的角度,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客观公正地监督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业绩并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它同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监督环境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国际上多数组织、学者所讲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事实上是环境管理的一个分支。只是因其在方法和程序上(如取证、报告等)与传统意义的审计非常接近,才将这些内容统称为“环境审计”。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实务开展几乎空白。

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产生和发展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不断被破坏,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同时,环境的发展却是由高级走向低级,环境带来的威胁随处可见,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生态破坏加剧、生物物种减少、森林锐减、沙漠扩大、土壤流失、危险废物与有毒化学品猛增、臭氧耗竭等。可见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环保投资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因而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认证意识不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而我国企业对此所做的反应迟钝,因而在国际贸易活动屡屡受阻。我国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海产品、畜产品、纺织品、食品等国际营销,它们不是被禁入,就是被退货或索赔。工业产品的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小。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标准偏低,加上未重视产品的绿色标准,在越来越高的绿色标准面前,我国传统国际贸易产品中的机电、纺织、建材、清洁用品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对机电产品,欧盟近年制定了“技术协调和标准新方案”,实行EC标志认证制度,规定其成员国有权拒绝未贴EC标志的产品入关。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也相继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实行认证制度,这对我国电视机、收音机、灯具等出口造成了极大困难。面对高高筑起的贸易“绿色壁垒”,我国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战略,按照公认环保标准来组织生产,树立安全、健康的环保形象,相应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通过开展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价,成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课题中所指出的:“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保证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此外,企业在生产、交易或管理等过程中,都有可能遭遇环境风险,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对可能遭受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所以在一些大企业、大机构,内部环境审计就随着企业、机构自己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内部环境审计的产生,不仅能使企业、机构大大降低聘请外部环境审计师的审计成本,又能终年为自己提供环境审计服务。如今,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不仅要求能及时发现企业环境管理上的问题,还需要为企业提供控制或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西方国家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是在比较宽松的空间中进行的,企业自身较强的环境念识使其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主导者,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最初是作为企业内部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风险而自发进行的一种环境检查和评价活动出现的,此后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在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得以推广。我国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因此,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较迟,环境审计实践最初是从国家审计机关对环保资金的审计开始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推动了环境审计实践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开展。但由于其职责、权限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实践和推动始终没有超出传统审计框架的范围。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而且侧重于政府审计,环境审计研究及实务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进行的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环境审计的作用仅限于消极的防范,未达到审计的促进作用,就如何进行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发现和揭示影响环境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方面的实践开展很少,理论界缺乏对企业环境保护审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

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阻碍及解决思路

内部环境审计具有的监督作用正使其逐渐成为企业环境的重要保护手段,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如企业在开展和维护环境审计计划时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花费、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审计的花费、审计过程中所需各类资源的成本、内部环境审计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而产生的成本等。此外,纠正内部环境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馈控制的过程亦要增加成本。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所发生的审计成本阻碍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也就是说,环境审计成本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是阻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根源所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由于环境审计引起环境管理成本增加而给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造成的损害,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但是,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又需要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完善的系统也将失去作用。因此,如何解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环境审计成本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实施环境审计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环境审计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并且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仍比较差,内部审计力度薄弱。政府通过环境审计法律使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确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此时企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若企业仅仅是迫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压力而实施内部环境审计,那么这种行为是不会长久的,并且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企业观念,使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企业自愿、主动的行为,才真正有助于内部环境审计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一是要对企业进行环保宣传,使企业改变观念,自觉地实施环境保护、开展环境治理的措施;另外,更为重要的,要使企业认识到内部环境审计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这能使企业更快、更主动地去接受内部环境审计,使其顺利地在我国企业中全面展开。内部环境审计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归纳如下:

1、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风险管理。企业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就可能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运用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识别或发现给企业持续经营带来风险的环境问题。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产品生产受到限制,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在做重大的资本支出决策时,也需要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如企业为了将废弃物的排放量降至允许的水平需要购买新装置和设备,这种由环境问题引起的大量资本支出如果决策不当就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在这此情况中我们都可以利用环境审计来发现并评价引起经营风险的环境问题,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预知能力。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进企业的环境管理,降低环境管理成本。通过对现有的产品设计、原料来源、生产流程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估,节约企业环境成本,最终增加企业收益。如通过节能降耗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储存和处理成本。

3、避免触犯环境法律法规所带来的处罚。内部环境审计能有效监督企业遵循应遵守的各类环境法律法规,避免违规所带来的经济惩罚或其他制裁。不管是专门的内部环境合规性审计,还是全面的内部环境审计,都能使企业保持对合规性问题的警惕,严格遵循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并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来纠正错误的企业行为。如内部环境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标,若有超标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就可以免于罚款或其他惩罚。

4、塑造企业环保形象。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并公布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随着消费者、投资者、贷款人和各种商业债权人及广大社会观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产品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而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企业则会逐渐失去市场,企业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如果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能够向社会公众表明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可以抵制对企业环境态度的负面宣传。企业的这种报告和鉴定行为可以被转换为更加实际的利益,因为当它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就会被众多的关注环境问题的顾客或投资者所青睐。另外,内部环境审计使企业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环境违法问题,也避免了由于环境问题而被提起诉讼导致的不利宣传以及声誉受损。

5、有助于企业制定管理决策。企业管理层需要以可利用的信息及其他可利用资料为基础做出决策,信息越全面、越有效,企业的决策就会越合理。内部环境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能增加管理部门做出决策时使用的信息量,使企业做出更加有效的管理决策。而这此决策又会对公司的财务以及非财务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自愿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既能形成良好环境管理系统,又能改进企业管理决策、提高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

6、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并加强环境管理。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代表企业的董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做出了环保的承诺。同时也表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将重视环境审计结果,并履行审计人员提出改善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的建议。此外,内部环境审计本身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公司内部的环境意识。而且审计人员的反馈和建议有助于促进整个企业进行最佳的环境保护实践。由上述意义来讲,环境审计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环境管理并因此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7、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当今社会,消费者、投资者、贷款人和各种商业债权人及广大社会观众的环保意识与日俱增,他们在消费、投资、贷款时都会更多的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一个拥有良好环保声誉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消费市场,以及投资和借款的机会。

如果在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使企业充分了解内部环境审计带来的利益,使企业认识到在付出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收益,就能使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自愿主动实施,进而更好地推广内部环境审计工作。

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

适应信息化环境推动内部审计转型 篇3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变化

(一)内部审计职责发生巨大变革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并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给内部审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传统审计业务流程的再造,需要新的技术和内部控制措施才能加以防范并控制新的风险。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其目的就是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审计署2002年就启动了“金审工程”,充分说明了审计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从微观层面来说,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服務于企业管理者。首先,由于企业运行风险将更加复杂多样化,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将内部审计与信息化相结合,实现审计的事前预警,事前防范;其次,信息化改善内审工作环境和审计程序,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向信息化转变,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固化和优化,实现信息的一致性与数据的横向共享和纵向贯通;再次,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以及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的出现,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已逐渐过渡到全面的计算机处理环境。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快速发展,股权多元化和跨行业、跨地域经营以及管理链条的延伸,不可控因素随之增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开始多样化,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日益增加,这就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责发生变化,同时影响审计方式、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点改变。审计业务范围、内容和手段从传统的报表有形信息扩展到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角色任务不断变化,需要充分关注企业战略和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需求,探索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联网远程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信息化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

信息化成为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建立在以内部审计流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信息化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确认。信息技术必将逐步改变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和被审计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控制方式。信息化的应用需要企业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流程、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构建和完善内审体系,使审计从防御向积极控制转变,并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审计等领域进行拓展和延伸,审计程序由过去的事后提示转变为事前事中动态监控,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时性与有效性。

(三)审计手段将更多应用信息技术

大数据时代,数据集合不断扩大且以数据流的形态产生,以及非现场审计和云审计的出现,现代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非结构化数据大幅增长的特点,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审计。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审计与其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联网,将网络审计打造成集信息汇集、综合查询、数据采集、监控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审计平台,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自动筛选疑点,使内部审计管理规范化、流程化,从而拓宽审计范围,更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价值,不断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确认和咨询中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

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现实情况的影响,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还局限于传统审计的思路与方法上,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不仅仅是手工记账的“解放”,也是信息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层次变革。为了应对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内部审计人员要采取风险导向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素质,拓宽内部审计的重点。同时需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应把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培养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的IT知识和IT分析方法,不断从数据挖掘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将信息数据转化为审计线索的能力。

(二)建立审计信息化风险机制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风险相比以往更加复杂隐蔽、不容易控制,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成为审计风险关注的重点,内部审计应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及其效果。依托于信息系统的业务活动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如ERP系统采用了业务流向数据流的转化,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企业运营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在系统建设和实施应用的过程中,会因为流程的改变、系统的调试、系统实施的架构设计等因素产生巨大的风险,内审工作需要严格坚持内控的原则和规范,以信息化的方法降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同时降低审计检查风险。

(三)要有战略管理的意识

内部审计应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及其效果,通过对风险管理措施、方法、程序的审计,结合内部控制、财务、绩效的审核结果,对风险管理现状及效果进行专业判断,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风险管理体制。首先,随着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企业数据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对内部审计的挑战在于如何保证获取正确的信息,将信息化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充分考虑到审计的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深度和及时性;其次,运用系统思维,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在企业ERP系统的众多子系统中,传递着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数据,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与日俱增,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不准确的数据可能导致风险难以预估,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同时导致错误的管理决策。为避免错误数据带来的风险,企业应规范信息化应用流程,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为企业内部审计打好管理基础。

浅议内部环境下企业的内部审计 篇4

内部审计是企业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 内部审计范围主要是审查资产、资金是否安全完整, 查核揭露舞弊行为, 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在企业内部扮演“警察”角色, 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检查、评价和验证。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天然的监督作用使其自然成为内部控制方式之一。

企业管理当局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范围也从企业的财务收支扩展到经营管理各方面, 要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进行评价等。因此, 内部审计同时又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 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关注以凭证、帐薄和财务报告为载体的会计系统, 而且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来说更重要的精神层面东西, 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所以, 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之一, 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的, 而内部审计是控制环境的一个特殊因素。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 它可以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 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 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特殊地位,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内部审计作为本企业最高管理层的代表, 其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有效地履行其管理职责, 对每个部门或每个分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监控。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或人员, 并且必须直接向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可见,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特殊因素, 又监督着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因此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直接领导

既然建立内部控制的责任在董事会, 那么董事会势必关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要有信息的反馈与传递, 而内部审计正是沟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最好桥梁。因此, 我认为, 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其理想定位应是由董事会领导, 但同时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具体的做法是:

1、内部审计的部门经理 (设立总审计师的企业可指总审计师) 由董事会负责招聘, 总经理无权解聘;

2、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向总经理汇报;

3、内部审计的部门经理 (或总审计师) 每季度或每半年、一年向董事会汇报审计工作, 阐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4、遇有重大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的部门经理 (或总审计师) 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由董事会领导, 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严重局面, 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地位;向总经理汇报工作, 能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纠正。

二、审计负责人不参与经营管理决策

内部审计扮演董事会的“钦差”角色, 是站在股东的角度来开展审计业务的。作为董事会直接聘任的审计负责人, 其业务范围和性质有明确的界定。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董事会的决议是否得到贯彻和执行, 其贯彻执行的程度是否充分;

2、经营管理层是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3、考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合理。

内部审计的审计成果主要体现在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中。前者作为董事会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经理要对审计报告所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答复, 而后者是对日常经营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向总经理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的审计意见。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就是在执行中要明确区分监督者与经营管理者的角色:监督者绝不可以一身兼二职, 或一个职务兼有两种职能, 否则就会使监督者失去独立超然的地位, 严重地削弱监督的效力。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实效性的基本保证。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 独立性差, 并且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目前我国的实际考虑, 在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仅仅具备财务知识是不够的, 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要通过择优引进、强化培训等各种方式,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 我们也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这样一方面可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内部审计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也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同时把考试和考核、培训结合起来, 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企业内部环境是指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合。企业内部审计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 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 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关键词:内部环境,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王楠:《浅谈内部控制中的内部审计》, 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0期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5

该公司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报告,有不同的社会审计和社会审计报告是一个很大的区别,社会审计是由独立审查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准。

双方的核数师的独立性,审计方法,重点审计目的,审计的作用,对审计职能不同,在这个集团的内部控制健全和有效地在现实,在法律会计内部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内部审计报告作为参考信息,经营业绩,财务责任和遵守的操作,检查,监督,评估,该奖项的纠正措施和建议,以提高该公司的内部管理,对股东负责的部门单位和保持秘密。

围绕社会审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意见,外部审计报告发出后,法医的作用,在股东,债权人和公众对社会审计管理的负责人发出的建议需要使用书中唯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缺乏实施和提出建议。

然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相同的,审计的内容,按照与审计方法,审计。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 - 审计报告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编写内部审计报告,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的基础上,审计职责,实施内部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反映。

应当指出,内部控制,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并落实具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处罚为重点的内部审计报告,社会审计管理信“是也很常见。

农行审计出具报告的一个分支,部分的目的是讨论机密的内部审计报告,报告名称:报告“(ABC)的:ABC集团的内部审计字[200X]第一0xX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报告的审计报告的封面***:200X。

第XX月XX消委会:总统,副总裁,董事长助理,财务总监,二十部,分行农行农行集团的内部审计字[200X] 0XX第XX 200X“的第XX农行XX审计报告的报告一个月的身体XX,分公司审计。

农行分行,并准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保障安全和财务管理的责任和xx分公司的资产的完整性,我们的责任是对审计的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计划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审计,审计是要把握分支操作,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业务的空白,并揭示出的主要问题,审计意见的主要缺陷。

在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有关部门认真的自我检查,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和企业提出的问题,提高发现被处罚农行法规和审计意见等问题。

整改,在审计意见的审计和后续审计中发现的中国分公司农业银行分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基金管理是没有标准的时期。

随机性工人的借款人,贷款金额的期间,一些借款人无正当理由,甚至一些旧帐和不进行填写审核日期,贷款金额...借用超三月一个新的帐户...借款人不允许超借款的运作。

超三月借用它无条件地,不被支付给分行经理,为4:6的责任不允许三月超辞职进行清理,或分公司经理,问责制的其他原因,借款人的帐户,根据审核意见:为4:6,并从每一个月的利息借款,借款,1%的利率20%的日期。

然后根据并处罚款两个XX金不能及时支付的现象,比如农业银行,中国分公司200X年XX月XX,二十黄金abcx,美元开封200X第XX个月内第XX公司帐目审计意见历时近二十个月。

严格的财务控制系统,分公司经理的财务执行情况的规定,每个负责侵犯,库存管理,图书馆,年龄结构,小于推销员借贷的处罚金额的25%的份额是广泛存在,长令人费解的天数。

借给审核日期XX股票,并转换成XX的XX%的库存量。

3月超20件金额超XX将XX转换为XX人离开后,去年辞职的转换,如意见,推销员在第XX借款XX金额的转换金额:现有的非超一月无损的贷款,以加强收集,回收尽快;超一月。

货物损坏,7%的销售价格,有关负责人介绍,去追回这笔现金,分公司经理(或前任经理),会计,保管,3时03分04秒扣除人员的比例负责人。

全面清理后,借款人的原因,分公司经理批准的会计分支接受监督,并没有允许借出超过一个月,雇员辞职清理借款,否则,改善和加强管理控制,分支经理人员的零售价计算保管承担的3:3:4责任。

2,股票帐户是不值得认真清查,旨在发现错误,指出,根据这一原则的重要性的问题,该帐户是不值得的,不考虑成本效益审计的定义错误是:只要成品,并进行实盘不匹配类似的合并审查和调整。

特定的金融服务,审计存货(1)必须根据总数的库存和解类型的错误XX偏移量计算错误率的具体情况,仔细计算,合并,调整调整。

%帐户和无法调和:品种的总利润和亏损(2)通过调查绝对值盘盈的存货损失,我们的理解,分析,原因如下...三个年龄估计,根据最后一次购买,超个月的库存,库存总量的XX%;

超6个月的库存,占所有股票XX%;一年多的股票,所有股票的XX盘盈的存货%,不仅每年的资本成本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已成为困扰现金流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腾出库年龄313型:总月1日到3月3-6品种,6至12个月1-2年2-3年3,分析原因...

论企业内部审计 篇6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部门、本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严格审核检查、评价,以加强对本部门、本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以保护资金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企业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得以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被遵循,企业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经营目标是否达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为了保证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对内部部门和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特殊地位,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监督作用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不能缺少必要的市场监督,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监督的体系。内部审计的目的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审查账目和报表,还应包括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并及时提出积极、合理审计建议;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揭示差错和弊端、维护财经法纪,还可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国家和本企业的利益。

(二)协调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起着协调作用。内部审计可以客观地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管理风险,可以从企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另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在各部门、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之间开展工作时,经常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

(三)参谋作用

参谋作用是指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 利用专业知识和深谙企业内部情况的优势,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围绕企业发展重点,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做好领导的参谋。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影响企业效益的重点领域展开重点审计。内部审计应利用对国家政策和企业内部情况的熟知性,发挥参谋作用,做好领导的助手。

(四)经济评价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经济评价职能也显得日益重要。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的评价和鉴证,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另外,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独立检查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咨询工作,保证其经营决策依据的正确性。

四、实施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内部审计应在企业中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企业内部要设立审计部门,在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是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否。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当一个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其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就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再监督或再管理,是其参与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内部审计可以实施各种专项检查,监督检查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各个风险控制点,评价预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评价降低风险的有关措施是否有效、评价风险的变化程度等等,从而对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内部审计还可以对已经显现甚至出现损失的风险进行检查分析,发现和反映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如风险管理责任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风险防范资源不足等。

(三)企业要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股东合法权益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总结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计算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利用审计软件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四)企业要努力创新,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协调、参谋等服务职能。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只有建立一支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起到有效防范风险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和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还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因此,一方面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合,不能局限于财会专业,要吸收外部专家、管理顾问、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另一方面还应该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识别与评估研究 篇7

(一)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概念及内涵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和运作效率、效果的各种内外因素, 它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企业内审环境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是企业无法改变必须面对的, 文章提出评估和改进内审环境主要指的是企业内审的内部环境。

内审环境有以下几层含义: (1) 内部审计环境是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物质基础。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发展的现象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2)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本质是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反映。内部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是为企业自身发展服务的, 是推动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工具, 审计作用的发挥是与现实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本质是现实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反映, 它自动地调节着内部审计的时空界限, 控制着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3)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是现实企业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 而企业的发展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对内部审计监督的要求而变化。 (4)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内部审计环境的自然属性是指内部审计环境所具有的技术和方法, 内部审计环境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它可以适用于不同发展状况的企业或被其相互借鉴。内部审计环境的社会属性是指发展状况不同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是适应不同状况的企业经济行为而产生的审计环境。

(二)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构成

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定义和内涵的认识了解, 可以看出企业内审环境关系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 它包括影响其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及其效果的一切条件的集合, 主要涉及企业规模、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规范环境、人为环境等方面。

企业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该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及健全程度和内部审计机构规模的大小。企业规模越大, 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越大, 内部审计制度越健全。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内部权责结构和利益关系的组合方式;企业管理体制是指企业内部各种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总和。它们共同影响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隶属领导层次, 进而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内部的规范环境是指内审工作制度的规范和操作程序的规范。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体制对内审制度的发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为环境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和内审人员等人的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内审人员的素质对整个内审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个人修养等, 其中业务素质是关键因素。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 一方面决定了他们能否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贯彻执行内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并进而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及其支持和配合程度。

二、内部审计环境的评估研究

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各种因素识别之后, 需要对不同的企业内审环境进行科学测评, 才能认识到某种特定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对某个企业内部审计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评估体系建立的目标所在。

(一)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规范环境、人为环境等四个方面。因此,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

因此, 构建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评估指标集。设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评价的二级指标集合为Q={q1, q2, q3, q4}, qi∩qj=Φ (i≠j) , 设一级指标qi (i=1, 2, 3, 4) 有ki个二级指标, 记作qi= (qi1, qi2, …, qik) (i=1, 2, 3, 4) , 其中qij是qi的第j个二级指标。

(二) 评估指标权重及评估结果等级的确定

(1)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针对企业内审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化, 可以选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设Qi的权数为ai (i=1, 2, 、、、, m) , 则一级指标m体系权重集为:

设二级指标qij的权重为aij (ii==11, 2, 、、、, m;j=1, 2, 、、、, ki) , 则二级指标权重集为:ki

(2) 评价结果等级的确定。假设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n个等级, 则

V={V1, V2, 、、、, Vn}, Vk (k=1, 2, 、、、, n) 为第k级。例如, 可以取V={优, 良, 中, 差}。

(三) 模糊综合评价

(1) 对企业内审环境评估的一级指标qi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定出qi的每个因素qij对于n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 (rij1, rij2, …, rijn) , ki个因素的评价结果可用ki×n阶模糊矩阵Ri表示。

确定Ri的方法为:由s个专家组成评判组, 其权向量w= (w1, w2, …, ws) , 每人给q1的每个因素q1j评定一个等级, 其评价矩阵为普通矩阵:

对所s有专家的评价矩阵运用下式进行加权处理:

由此得到模糊矩阵Rf= (rijk) ki×n为:

Ri为qi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Ri中第j行反映的是uij对于评价集中各等级的隶属度, 第k列反映的是qi中各因素分别取评价集中第k个等级的程度。

综上, qi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为:

其中, ·为合成运算, 可采用不同的模糊算子, 视实际情况和运算效果决定。这里我们采用M (·, V) 模型。

(2) 对企业内审环境一级评估指标qi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由一级模糊评判矩阵Ri (i=1, 2, …, m) 构成。即

故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其中B表示评估对象按所有各类因素评价时对评价结果等集中第k级的隶属度。最后可以由最大隶属度原则或加权平均法得出最终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

我国企业在内部实行财务审计的工作有两个作用, 第一是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第二是增强企业整体的财务控制。它能有效帮助企业监管与掌控各项经济活动, 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 在企业构建财务内审运作模式时, 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本文对这一模式的构建, 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一、现有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不足

对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现有的运作模式, 现有三种看法。第一, 以问题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所显示的突出问题为依据, 实行追踪性分析, 探讨出问题的起因, 找到被审单位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上相对薄弱的地方, 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法的审计模式。第二, 以项目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关于内部环境问题的重大项目为依据, 结合项目的实施工程与实施结果进行探讨, 以此来评定项目能否正常地实现预期效果, 找出造成项目方向发生偏离的原因, 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的审计模式。第三, 以财务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的环境财务报告所体现的结果为依据, 探寻整个经济活动过程, 找出导致结果的成因, 以此评定内部环境保护的合格性与绩效性的一种模式。这三种模式虽然能够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出发点,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没有详细地分析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组合要素。企业环境财务内审的运作模式要探究并处理环境审计以何处入手、何时入手、如何入手等方面的问题。而现有的向导型运作模式只指示了环境审计要从哪个地方入手的问题, 对于其他问题并未做出相关指示, 对于到底该怎样实行环境审计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是内部环境财务审计领域不够明确。对企业实行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有多种审计领域, 而不同的审计领域要适用不一样的审计模式, 现有的向导型运作模式并没有明确区分出审计领域。

三是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未能得到统一与完善。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包括许多要素, 主要有目标、依据、内容与方法等。只有明确各个要素的定义与界限, 确定好各自的职能, 才能构建一个统一、有效与完善的运作模式系统。

四是缺乏强有力的实践指导作用。构建一个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目的是有力地指导环境审计的实际工作。而现有的运作模式没有明确分析各要素, 也缺少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系统, 因此对于环境审计实际工作的指导力薄弱。

现有的三种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进一步分析构成要素与详细内容, 创新并完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的创新与完善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就得进行合适的定性探讨, 从而让企业能有效对内部环境进行管理与建设, 致使企业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调控与创新, 积极探索出多方位、各领域、高标准的运作模式。

(一) 提高财务审计的职能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分由多个部门监管, 没有形成独立存在的部门。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中财务审计的职能, 强化对其调控和监管, 致使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完善企业各管理职能,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企业综合性能的优化, 需要在提高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的基础下进行, 这样能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职能复原, 通过整合全面调控的方式显示出来。财务审计具体实操不只完成大部分测评方案, 还需调节好各种治理结构和管理隐患。可以通过聚合大部分财务审查力量, 保证企业内部全体职员的携手前进与发展, 让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者的角色进行彻底的改变。

(二) 扩充财务审计的方法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职能, 就必须抓住企业内部管理的主体, 注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与扩充。这是有效保障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监管能力的方法, 以此为企业内部调节与优化提供重要意义。

实际方法包括, 优化财务审计的工作模式, 更新传统老旧的方法, 要把事前预算审计同事中与事后审计相整合, 进行综合考虑, 既能够审计大型财务项目, 又不会忽略细小繁琐项目的审计, 以此实现全面详细地审计所有财务工作, 做到各项财务资源最合理化最优化地配置。同时它还能保证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让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 从而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扩充财务审计的方法能够让企业对自身监管做出具体的分析, 促进企业相关财务审计制度的制定与健全, 有效解决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 及时遏制一切不利因素。

(三) 稳固财务审计工作者的地位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者同其余部门一样, 拥有平等地位与相关工作职责。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优先发展财务审计人员, 以此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样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和谐共处的工作氛围, 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 这些对于企业获取最佳经济利润有重要作用。企业要全力调动各方面要素, 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效能, 注重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 利用科学与先进的方法定位和管理好财务审计工作人员, 完成企业进行整体监管的目标。尤其要注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挥服务的功能, 不断开阔财务审计工作的方式, 使其获得长远发展。

(四) 提升财务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现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少不了人才之间的竞争, 企业要想获得进步, 得到长期发展, 调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办法。企业要定期增加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 让财务审计人员获得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管理各方面的知识, 还要熟练操作现代化的办公软件, 比如“word、office”软件等, 要企业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财务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去各个领域做好市场调查, 让企业的发展不断向多元化进军。对于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可以特聘经验丰富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尽可能地组建一个高水准、高技能的财务审计团队。

三、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 已经步入了转轨时期, 急需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不应再只注重传统的快速发展, 还应该全力做到最好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与提高环境治理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能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证企业审计工作更加成熟, 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兆华, 孙晓燕.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J].会计之友, 2008 (16) .

[2]许婷婷.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与新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2) .

[3]俞米娜.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4) .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9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指出, “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不断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可以说, 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顺应世界潮流, 合乎中国国情, 是全面彻底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 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和低碳导向性社会的要求,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我国政府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积极借助审计部门进行对环保事业的经济监督。另外, 企业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 也应从内部寻求治理环境污染, 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 提出了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 改进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实务的对策。

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 环境审计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 国家环境审计工作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 但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却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可以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时代, 企业应主动研究制定绿色发展的目标, 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审计体系。

(一)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源出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 随着时间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 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主要特征, 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也有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和实践, 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正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能源、建筑、化工以及制造等行业更应发挥环境审计这一经济发展中的监督和促进的力量, 从而确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更为顺畅。

(二) 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有助于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环境管理系统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9月发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系列第1号ISO14000国际标准, 包括环境管理结构、环境政策和制度、环境规划、环境报告和环境审核等内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应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 以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环境成本。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是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得以正确实施、高效和合规的手段。目前, 世界上发达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 已开展了以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审计。在企业的环境管理方面, 欧洲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 推动了ISO14000环境标准的实施。我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之一, 也应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走环境管理系统化、标准化的道路。

(三) 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以从容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环境贸易壁垒逐步成为环境保护先进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可以促进企业早日打开国际市场, 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 尽快尽早取得ISO14000体系认证, 早日取得绿色通行证, 解决贸易中的环境限制。此外, 将促使企业将环境审计纳入环境管理系统, 保证清洁生产及其他环境管理措施的严格执行, 大幅提高绿色产品的比例, 进而从容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四) 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有利于落实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实施低碳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一项具有基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政策, 为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应关注执行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和资源保护政策的情况和环境保护经济投入与使用效果, 揭示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效果, 揭露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企业应加强其内部环境审计的制度性缺陷和实际操作的现状研究, 提出健全和完善的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三、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并未积极发挥作用

尽管有些企业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鞍纲集团等企业在积极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并积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但从总体来讲, 我国的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企业无视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 认为环境保护尚不能构成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 尚不必用审计监督来解决, 加之我国的环保法规不完善, 有些企业宁愿多交排污费, 也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 也就是说, 企业没有加强环境管理, 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 因此, 内部环境审计在我国没有发挥其监督环保政策的落实、制约环境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 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缺乏环境审计依据, 如内部环境审计准则的指导

目前, 我国颁布的主要环境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但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准则的指导, 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 致使环境审计实施的程序、方法、标准、内容缺乏统一性、制度性, 国家的环保政策难以落实。

(三) 缺乏复合型专业人员组织的环境审计队伍

与传统审计相比, 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的审计, 而且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业务流程和管理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实践能力, 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大体上对有关管理细节和具体流程有所了解, 这种现状制约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 已成为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另外, 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在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的要求和如何聘用外部专家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上制定得也不够严谨, 执行起来也难以落实。

(四) 对环境违法行为惩治不力, 致使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压力不够

为了使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方针得以贯彻落实, 我国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惩罚性措施, 包括政策性惩罚和经济性处理。作为企业, 特别是食品、发酵、化工、机械制造、造纸等行业的企业, 应努力提升自主环保守法能力与水平,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 积极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但在事实上, 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十分严重, 一些环境保护的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单一, 主要以罚款为主, 罚款数额又过低。我国实施有关环境保护的惩罚性措施是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强有力方式, 也是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重要处罚依据。若对环境违法行为惩治不力, 将致使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压力不够, 企业也就自然缺乏进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构想

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学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针对我国内部环境审计的现状, 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 将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

以环境审计来促使企业领导确立环保优先的责任感, 将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 是将环境审计走向现实的重要条件。目前, 有的企业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依旧片面认为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 加强环境保护必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纯属正常, 因此必然在工作中具有短期行为, 不考虑环境问题, 也不承担环境责任。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中, 均缺乏企业领导人的环保及相关处罚的具体规定, 这是导致企业领导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环境保护审计难以在实务中得到深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企业领导人责任机制, 将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是当务之急。

(二)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面对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现状, 我国必须加强企业环境管理的交流和合作, 重视介绍和吸收发达国家成型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 借鉴其实务操作程序, 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实施的环境审计。如日本企业环境审计已做到广泛普及、多方实践, 环境报告书和企业网页中的环境规划已成为信息公开的两大支柱, 企业环境管理是否优劣已成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丰田汽车株式会社、日立公司等日本企业不仅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遵守法律的一个底线, 而且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平台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开发。另外, 在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方面, 欧洲各国如德国、瑞典等国的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做为ISO的成员国之一, 必须借鉴国际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经验、检测手段和设备, 使我国企业环境审计走上国际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三) 抓好内部环境审计人才建设

环境审计是目前审计发展的较高阶段, 它拓展了审计的内容, 促进了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变革。它把生态学、化学、工程学、病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理论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而低碳经济的内部环境审计根穴窑遗址专业化的队伍需有能源利用、能效分析、环境保护、低碳生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程序基本上仍以财务审计为主, 精通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资源环境、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家严重缺乏, 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要求。因此, 必须确定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环保理论、低碳理论和措施、能力和素质标准, 抓好内部环境审计人才的培养。

(四)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虽然我国企业环境审计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和环境审计面临的新挑战。目前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 对环境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为了推动环境审计的全面发展, 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重大违犯、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完善联合执法机制, 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 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监察, 为了引导和促使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提高环境质量, 应积极实施政策上和经济上的一系列环境保护的鼓励性措施, 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价格优惠等, 总之, 必须加强监测、监督和执法能力, 才能促使企业有压力和动力落实我国政府的环境政策。

(五)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确保低碳经济政策落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资源与人文环境, 2009, (20) .

[2]吴昌华.低碳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图[J].中国科学院, 2010, (25) .

[3]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J].商业会计, 2010, (9) .

[4]国家审计署.各国环境审计征文选集[C].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5]王德升.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0.

[6]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 2007.

[7]陈思维.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8]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10

在这个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 网络在各个领域中都已广泛应用, 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对于传统审计工作, 网络技术在其各个方面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内部审计开始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 企业集团不断涌现, 内部审计在企业集团中开始出现。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时间短, 但发展是比较快速的, 一大批具有丰富财务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而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并为此不断探索。总体来说,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在90%以上,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小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少、经营范围小、受到传统体制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 中小企业在财务会计和审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情况。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因此,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 对于减少财务支出, 提高经济收益, 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及防范

在网络环境下,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运行的效率可能会得到提高, 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新风险的产生。1983年, AICPA发布了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审计业务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其中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一) 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在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下, 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 企业的账户、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 固有风险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同因素对固有风险的影响不同, 是因为与其敏感关系不同。防范固有风险, 我们需要:加强安全控制, 防止数据的滥用、篡改及丢失;完善软件设计, 增加审计线索;改进录入技术, 减少错误。

(二)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上出现了错报或漏报, 但其内部控制机构却未能及时发现或防止的可能性。它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设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但无法降低控制风险。防范控制风险, 我们需要:提高网络操作的效率效果, 避免软件出现错误;建立与银行之间的网络连接, 避免数据出现不一致。

(三)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某一认定存在的错报的可能性, 这种错报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直接影响其实际水平, 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地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 这就增大了检查风险。防范检查风险, 我们需要:采用统一的格式存储文件, 便于审计师审查文件;设计一个检查程序, 使其能够针对性地降低检查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内部审计是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我国中小企业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于实际工作中, 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是由企业管理人员领导的, 导致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 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收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部审计同时接受利益需求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的领导并同时为他们服务, 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最终, 内部审计机构往往会偏向于与其有相同物质利益需求的阶层, 因此, 内部审计很难在独立客观的角度上对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合理的评价。同样, 内部审计在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的同时还要接受本单位的行政领导, 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 这就使内部审计逐渐失去了权威性。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十分不合理, 大多由企业的管理人员领导, 有些中小企业甚至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 使内部审计得不到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无法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进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这就等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二)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不准确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的理解都是比较片面的。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检查内部的经济问题, 因此内部审计工作未能深入到经营管理的领域。有些管理人员将内部审计工作与会计稽核工作相混淆, 有的甚至将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对立起来, 从而对于内部审计机构与其工作人员实行合并设置, 甚至有会计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出现, 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得不到其应有的地位。同时, 某些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工作地位, 没有认真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不能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的理解都是不准确的, 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与增加收益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 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些, 而且不愿意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使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 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原来单纯的财务、审计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如今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和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还应当精通中小企业中各项相关业务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来看, 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由于现在内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 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中被挑选出来的, 这些人中很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内部审计实务培训, 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并没有能力适应当今社会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还影响了他们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及收入,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又容易被其他员工所误解, 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往往会感到工作开展困难, 最终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极大地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

(四)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 我国具备为数不少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但可操作性都比较低, 不能发挥出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因此我国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审计准则来指导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 对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无论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总体框架上, 我国都需要吸纳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先进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 来逐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同时, 我国在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四、解决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建议

在网络环境下,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而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着不小的比重, 因此, 解决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对于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合理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内部审计机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各个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适合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由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直接领导, 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设置, 并推行由政府委派内部审计人员的制度, 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向管理人员及时的提出问题及建议, 还能够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坚持这独立性与权威性原则, 不仅能够改变如今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的局面, 还能够将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从平行于其他各部门的管理体制向更完善、更高地位的管理体制转变, 是改变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根本决策。

(二) 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中小企业中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理解的准确程度决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大小。而目前来说, 多数人对内部审计的理解都是很片面的, 这就使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加强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应当多加宣传《审计法》以及内部审计准则, 让更多的管理者认识到, 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它能够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帮助中小企业适应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同时, 内部审计协会也应当采取一定的宣传手段, 结合国际上的先进技术, 为中小企业提出改进的意见, 做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参谋和顾问。

通过宣传, 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走出误区, 充分的意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正是内部审计的存在, 才使企业的管理经营有了保障。这样,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才能为内部审计机构提供足够的人力及技术资源, 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而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施行提供保障。

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认真执行工作, 及时向管理人员汇报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定期接受培训,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以便更好地协助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 原有的人才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 只有精通财务与审计方面知识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聘请精通相关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或技术人员, 要多方面考虑未来内部审计发展方向。

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把综合素质提升起来。由于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始终保持足够的专业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 学习国际上的各种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综合应用到本企业的业务中来。

另外, 我国应当根据国际审计师协会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尽快推出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 并规定只有获得这个资格的人才才可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四) 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 我国出台的有关内部审计方面的制法律法规也有不少,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

我国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尽快制定一套全国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 在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起到具体、全面、科学的指导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及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法律教育, 使他们严格遵守国家内部审计制度,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刘强.计算机系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硅谷, 2009 (10)

[2]王奇杰.浅析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控制[J].财会通讯, 2004 (9)

审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篇11

新《审计法》对原有的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修正前的审计法共7章51条。这次修正了29条,增加5条,删去1条,合并1条,修正后的审计法为7章54条。它对于进一步健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更好地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审计法中对内部审计的修正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状态下,加强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内部审计,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新《审计法》调整了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的范围,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本条规定扩大了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将不属于政府部门的国家机关、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组织、国有资本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均纳入了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近几年来,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也相继发布以及正在拟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或指引,这些都表明国家更加重视内审工作了。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推进内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规避管理风险,严肃财经纪律,节约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极为重要。

自安然、世通、库马特等美国公司的财务丑闻发生以来,美国在法律上对上市公司有更严格的规定。美国证交会规定,任何一家要上市的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可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同样是当前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设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王道成指出:修订后的审计法为完善内部审计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础。内部审计已经成为部门单位和企事业组织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理念、目标、方式和手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内部审计模式向隶属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发展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各企业单位建立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本单位的审计监督,促进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审计机构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强,地位就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内审机构青睐于董事会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一形式。

这一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一致,能减少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股东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监督和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将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步伐了。要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性”转变。“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职能侧重于“服务”“评价”,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强调服务并非放弃监督,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促使监督职能的履行,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重心转向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目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和亏损的企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因此,要服从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的总目标是价值最大化,经济效益是体现企业价值的重要方面,因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将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也强调了要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技术将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信息网络审计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审计也同样面临冲击。面对信息时代,内部审计人员所使用的传统方法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在ERP系统中,经营业务完全由系统处理和控制,绝大部分的会计记录由计算机自动编制。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合法性、安全性、正确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新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特点和风险,研究和掌握风险控制的方法。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要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抓好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软件开发,为内部审计手工技术向计算机网络审计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五)内部审计将逐步向规范化轨道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只是内部审计职业规范的积极探索者和倡导者,其发布的审计标准及说明被世界上许多组织采用并作为其制定职业标准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在内部审计规范化和提高审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随着我国审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内部审计也将逐步采用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国际审计惯例,并与国内审计准则融合,真正走上规范化道路。

(六)内部审计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9年关于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中对内部审计的方式作了如下说明,即通过“系统的”和“合规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规定使内部审计的方式不再局限于1990年定义中的“提供分析、评估、介绍、建议和有关被审查活动的信息”来达到内部审计目标,增加了内部审计活动的灵活性和灵敏度。内部审计人员借助科技最新的技术,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七)内部审计管理将走向职业化管理道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内部审计普遍采取了通过职业组织管理的方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各国分会的管理实践表明,通过职业组织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我国自内部审计产生至今,一直采用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方法,这一做法与内部审计的职业特点不相适应,限制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正准备把内部审计由行政部门管理改为由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进行管理,这必将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职业化管理道路。

(八)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将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1、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的国际化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从1974年开始举办国际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现在这一考试已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近8 000人取得了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是在国际范围内认可的内部审计职业认证。随着CIA考试的普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将会得到提高,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的国际化必将导致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化。

2、内部审计的多元化

主体多元化: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仍将是内部审计的主体,在一些没有内部审计的小规模企业中,将由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在一些没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型企业中,很多情况下仍需借助于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审计人员的力量。

人员结构多样化:为适应更广泛的工作,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有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专家、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专家等。

知识结构多样化: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除具有财务、会计知识以外,还需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新《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推进剂”,它将指引我们踏上实现审计现代化的征途。我们广大内审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努力开创内部审计事业新纪元。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篇12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绿色GDP,限制因素,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带给人类财富、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 最突出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截至2010年11月底, 国家环保部2010年受理环境污染案件1469件, 环境形势严峻。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必须关注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内部环境审计, 在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实施, 因此如何有实施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已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1.1 环保意识淡薄、抽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公民及企业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 但由于环境教育意识滞后、环境教育途径偏少等原因, 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保意识淡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即使有的企业管理层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但其环境的危机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对接仍然不够, 而且其环保意识是比较抽象的, 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缺乏正确的认识, 以致重视企业经济发展, 轻视环境保护, 过渡开发和盲目发展造成环境破环、环境污染的案件频频发生。在此背景下, 企业自然缺乏对内部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足够认识, 更不会主动要求严格进行内部环境审计, 已有的内部环境审计也更多仅仅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已。企业环境意识的薄弱是影响内部环境审计的根本原因。

1.2 政府现有政绩考核体制的影响

很多地方在考核干部政绩时, 将“政绩”片面理解为“经济指标”, 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为了自己的业绩和前程, 部分地方干部不顾实际, 不计长远, 不管生态, 盲目上项目, 只求经济增长速度。个人利益的驱动致使其在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有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短期内并显现不出来。地方官员的这种不问不管更加放任了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轻视, 以致其对环境审计应付了事乃至弄虚作假。尤其在一些成为当地产业支柱的企业, 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甚至出现官员帮助企业造假, 应付环境保护检查的现象。政绩考评体制的局限已然成为阻碍内部环境审计顺利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1.3 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如《宪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 各地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并缔结及参加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 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由于各种原因及法律本身的缺陷, 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履行,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立法上仍存在空白, 有关配套立法迟缓, 导致在某一层面无法可依;出现“违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的现象, 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花钱治污;某些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 极少对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 执法不严。这成为制约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外部因素。

1.4 缺乏与内部环境审计相应的完善的理论体系

我国环境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不够成熟, 这限制了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如内部环境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标准的界定不统一, 环境会计的研究也还在探索阶段, 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 导致企业较难操作。另外, 审计内容的单一也很难满足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从目前试点企业来看, 其内部环境审计主要针对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及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这种事后审计有其局限性, 不能在环境管理中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影响了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

1.5 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环境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直接执行者, 其素质高低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环境审计技术性很强, 需要的是既熟练掌握财务、统计知识, 又熟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相关环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多是由原有的财会人员担任, 甚至仅是由财会人员兼任, 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缺乏相应的技术技能, 难以胜任内部环境审计的重任。

2 我国有效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

2.1 引导企业转变观念, 自愿、主动进行内部环境审计

企业如果仅是迫于国家、政府环境法律法规的压力而进行内部环境审计, 效果不会理想, 企业可能只是应付, 甚至出现舞弊行为。只有当企业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能给企业带来的益处, 变被动为主动, 才可能促使内部环境审计向健康、高效方向发展。

2.1.1 加大对企业的环保宣传, 增强其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增长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没有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大对企业的环保宣传, 让其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尤其是让其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的间接危害。因为这种间接的危害更隐蔽, 危害更大, 更难消除, 其影响具有滞后性, 有的甚至不可逆转。通过宣传, 帮助其树立环保意识, 在道德层面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2.1.2 加大政府财税扶持, 让企业尝到甜头

为了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等技术改造, 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用“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手段给予财政上的奖励, 对做得特别好的企业甚至可以给予免税、减税。同时, 金融机构也可对该类企业在融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种种手段让企业关注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

2.1.3 引导企业认识到内部环境审计带来的益处

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的环境管理, 进而达到实现企业价值和可持续增长的最终目标。内部环境审计通过对现有原材料采购、储存、生产流程及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估, 可以找到节约成本的途径, 进而增加企业利润,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另外, 通过内部环境审计还能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纠正环境违法问题, 使其免于罚款, 避免可能由于环境问题而导致的负面宣传以及声誉受损, 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2.2 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改进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 扣除自然资产损失, 即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人口数量失控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值。它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 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将绿色GDP纳入我国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能促使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 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 从而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型的转变。

2.3 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惩罚力度和执行力度

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为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提供制度环境, 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首先应该赋予环境部门更大权限, 使其拥有查封、扣押、没收等权利, 而非仅仅是有限的罚款权。对违反环境法企业实施“停产整顿”, 甚至关闭, 对出现严重违反环境法行为的地方政府取消其“报批报建项目”的权利。其次, 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有专家甚至提出了“按日连续处罚”思路, 增大企业违法成本, 伤及其筋骨, 罚到其痛。同时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有的法律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落实。比如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 其最大亮点就是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罚款额取消最高限额, 主要负责人要受罚, 极大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最后, 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应不时加以修订, 修正不足, 填补空白, 不断完善, 以满足新问题、新情况的需要, 为内部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4 加快环境审计、环境会计的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证研究, 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理论框架、作用规则和报告标准的建立, 规范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依据和标准, 为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借鉴国外比较成型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尽快明确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问题, 制定出统一、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 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可循的标准, 进而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2.5 适时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 也被称之为生态税, 绿色税, 兴起于20世纪末的国际税收学界, 是指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的成本, 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 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征了环境税。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开征了二氧化硫税, 德国1981年开征水污染税, 意大利1984年开征废物垃圾处置税, 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开征噪音税。

环境税的提出, 有利于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税将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占用资源等行为进行“惩罚性”征税, 按照“谁污染, 谁纳税”的原则, 对污染严重的课以重税, 对污染轻微的执行较低的税率, 对污染防治做得好的则可以实行零税率, 充分体现税收的调节作用。环境税具有强制力, 其税收调节重点在于鼓励企业节能、减排、降耗, 从而达到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2.6 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培养和管理

为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需要不断强化和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是内部环境审计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给予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培养工作必要的重视。首先, 在内部环境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挑选、配备上下功夫, 多途径、多渠道全面考核, 以甄选出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在人员的配备上注意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其次, 重视内部环境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送出去”和“请进来”双头并举, “送出去”就是要鼓励和组织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到高校、培训机构、审计协会等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 “请进来”则是请各科专家来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以不断提升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 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的要求。最后, 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对考核结果进行区别对待, 以激励内部环境审计人员不断学习, 刻苦钻研业务, 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柳长君.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孙岩, 杨肃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6) .

[3]孙岩, 杨肃昌.从被动到主动, 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开展的新思路[J].生态经济, 2006 (2) .

上一篇:分子磁性材料下一篇:青少年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