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业绩(精选12篇)
企业环境业绩 篇1
一、企业业绩评价的回顾、现状与分析
企业业绩评价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西方 (欧美) 国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以简单成本和标准成本为代表的早期的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以投资报酬率为主要内容的美国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为代表的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为代表的现代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晚, 重视程度也不够。国内对于业绩评价实践方面的运用, 一直是以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参考标准。我国现行的作为制度颁布的是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四部委于1999年6月联合发行、并于2002年修订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业绩评价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 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各专业人士广泛关注。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探索, 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既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宝贵资料,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和案例。
但是, 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企业业绩评价都偏重于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 没有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始终强调不够, 都没有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没有明确提出将企业的环境责任单独地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层面, 没有反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只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环境效益,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企业成长的, 能促使企业业绩提高的融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从企业的环境责任视角展开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 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企业的环境责任
(一) 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
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在谋求自身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同时, 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 自觉履行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
1.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常常会对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 对环境问题的形成确实难辞其咎。因此, 在环境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和如此稀缺的今天, 企业必须对其造成的后果付出代价, 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理应是企业, 因为“谁污染谁治理”, 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是: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实需要。目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改善得到控制, 但总体还在恶化,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前景令人担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事实, 并且已经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和威胁, 这一切都给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承担环境责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是现实的需要, 企业必须勇敢的而且是责无旁贷的承担环境责任。
3. 政府环境政策法规的规定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客观需要。
2005年l0月27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l8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企业法》, 新《企业法》第5条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也是对企业完全营利性的修正。我们知道, 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包括环境责任, 也就是说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4. 国际上对环境责任的呼声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社会形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 国际领域内环保浪潮的兴起、国内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 促使环境保护成为社会个体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自觉行动。企业的环境责任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 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 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争论较多, 但是, 就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上的观点则较为一致, 且把企业的环境责任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实践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在这种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社会对于环境责任的呼声中,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已成大势所趋, 我国企业要适应这种国际形势, 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企业责任。
5. 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主观需要。
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可以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导致企业的低效益, 还有利于改善企业赖以存在和经营的环境,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政府和社会公益团体的支持, 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无形收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三)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可行性
1. 企业愿意承担:
行为上可行。要分析这个问题, 还得从企业角色的转换: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说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适应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需要, 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与此相适应, 企业的角色也在重新定位, 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角色变迁。
企业作为“生态人”角色地位的确立, 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可行性先决条件。只有站在生态人的高度, 企业才会改变以往对环境及环境保护的传统认识, 增强环保意识,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资源的环境责任, 从长远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 最终实现全社会经济生活的生态化。
2. 企业能够承担:
经济上可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必然要发生环境成本和环境费用, 这些环境方面的投资对企业短期而言直接表现为一笔支出, 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企业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 收到的回报远远大于当初的付出,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名利双收”的好事。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会带来销售量的提高和忠诚的顾客群, 企业完全可以将环境责任支出成本收益化转化为一项无形资产形成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只要企业的环境收益大于环境支出,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构
(一) 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对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并无标准, 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有三种思路可供选择:
思路一:仍然采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 但从会计报表中得到的财务数据已经考虑了环境因素, 是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综合后的评价结果。具体做法是:建立环境会计, 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 即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成本与环境损失的核算, 使现行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包含环境的财务影响。
思路二: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增加反映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具体做法是:先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能反映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 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权数, 将该类指标的得分值并入到综合业绩评价总分数之中, 这样经改良后的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财务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 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综合效益。
思路三:建立全新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将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和现行的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业绩评价体系 (即财务业绩评价体系) 结合起来, 构建出一套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 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数据计算出现行业绩评价体系中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也称作经济业绩评价指标) , 得出财务业绩评价得分。
第二步, 建立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出环境业绩评价得分。
最后, 对财务业绩评价和环境业绩评价给出相应权重, 根据前面二者的得分结果计算出综合业绩评价得分。在此, 笔者考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将财务业绩评价得分和环境业绩评价得分按照70%和30%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如下:
某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得分=财务业绩评价得分×70%+环境业绩评价得分×30%
(二) 三种思路的选择分析
以上三种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路各有利弊, 思路一无需改变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 还能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业绩从而约束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堪称“形式不变实质改变”的典范。但是, 建立环境会计还有待时机的成熟,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所以囿于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目前采用思路一显然是不现实的。思路二只是增加若干环境效益指标, 实际操作简便可行, 但环境效益指标的选取具有主观随意性, 缺乏企业间的可比性, 而且把众多的环境因素用几个指标来反映, 不够全面、客观, 有以偏概全之嫌。思路三计算步骤复杂, 实际操作麻烦, 但结果准确, 反映的信息最全面和客观。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思路三是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理想选择。
财务业绩评价是按照统一的国家会计准则计算得到的, 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一致性, 而环境业绩评价 (即上文思路三中的第二步) 才是影响综合业绩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 其中又以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其重点和难点。
(三)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很多国际性机构对环境业绩评价指标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CICA的《环境业绩报告》、ISAR的环境业绩指标、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标准、MEPI指标体系、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借鉴以上国外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 考虑我国现实情况并参照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构建出包括定量指标 (80%的权重) 和定性指标 (20%的权重) 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定量指标按评价内容划分为三部分, 即反映能源和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反映污染控制情况的指标和反映环保投入情况的指标, 采用百分制, 三部分分值分别为40分、30分和30分。具体表现可细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 陈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在中国的实践 (J) .中国ISO14000认证, 2008 (2) .
(3) 刘刚.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高轶文译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 朱金凤, 党军.融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 (9) .
(5) 万莹仙.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J) .会计之友, 2009 (9) .
企业环境业绩 篇2
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力量的主体,教师工作业绩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对影响教师工作业绩的环境因素分析,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探寻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蔡滟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经系,江苏,苏州,215009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教师 工作业绩 环境因素分析
企业环境业绩 篇3
记者注意到,北京福赛尔虽然早在2004年就成立,但2011年亏损金额高达256万,截至2012年9月30日,公司没有一分钱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亦亏损126.62万元,且严重资不抵债。坚瑞消防重金收购亏损公司的作法疑点重重。
事实上,坚瑞消防收购亏损公司的行为已经成瘾。公司于2012年9月才刚刚以766.7万元收购了业绩亏损的武汉华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盛电子”)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公司收购北京福赛尔股权前不久,公司发布2012年业绩预告称,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70%-93%,盈利仅为80万元-350万元。
公司愿意支付高于净利润数倍的金额去收购两家亏损公司,其作法无疑伤害了股东的利益。同时记者发现,与公司主业相近的天广消防(002509)预计2012年业绩大增。坚瑞消防与行业公司背道而驰的业绩表现实不合常理。
频频收购亏损公司
坚瑞消防日前公告称,公司与崔德印于1月22日在西安市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公司使用自有资金1275万元收购北京福赛尔85%的股权。由此,北京福赛尔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据了解,北京福赛尔注册资本5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周庆,公司经营范围为灭火装置、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器材、消防设备的生产等。根据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9月30日,公司的股东权益分别为-404万元和-530.6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52.67万元和0元;净利润分别为-256.28万元和-126.62万元。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北京福赛尔的经营情况十分恶劣,已达到严重资不抵债的程度,收购这样的公司需要承担的风险可见一斑,但坚瑞消防却执意以重金收购,令人十分不解。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坚瑞消防已经不是第一次收购亏损公司了,就在几个月前公司才刚刚收购了同样经营不善,处于亏损的华盛电子。
2012年9月28日,坚瑞消防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自有资金收购华盛电子部分股权的议案。董事会同意公司以766.7万元收购陈起源持有的华盛电子65%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坚瑞消防和陈起源分别持有华盛电子65%和35%股权。
资料显示,华盛电子成立于2002年3月14日,注册资本600万元,公司具有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叁级资质。与北京福赛尔一样,华盛电子也是一家业绩严重亏损的公司。审计报告显示,2011年和2012年,华盛電子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51万元和7.2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35万元和-59.71万元。此外,该公司的净资产也在逐步减少之中,由2011年底的75.12万元,减少至2012年底的15.41万元。
从上述财务数据可以看到,华盛电子的经营业绩在持续恶化中,201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还能达到10万元,但2012年则仅有7万元。如此小金额的主营业务收入基本可以看作是经营几近停止。坚瑞消防也表示,“华盛电子近年来经营几乎停止,为维持壹级资质,还需投入大量的维护费用。”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的情况显示,华盛电子最初的股东其实并不是现在转让股权给坚瑞消防的陈起源。华盛电子原是隶属于三九企业集团中国中原实业总公司,是中国中原实业总公司下属企业武汉新兴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的股东单位,公司法人为湖北省消防协会理事,其法人代表为朱智慧。但是长期以来,该公司经营无法走出困局,因此才有了后续股东转让股权,最终陈起源当上了法定代表人。有资深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从华盛电子的历史沿革来看,多年来经营都得不到改善,此次坚瑞消防愿意接棒,恐怕凶多吉少。”
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记者注意到,坚瑞消防在收购亏损公司“绝不手软”的同时,公司本身经营业绩却是每况愈下。就在公司收购北京福赛尔的前夕,即发布了2012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201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70%-93%,盈利80万元-350万元。公司解释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五点,包括受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游新增设备需求同比有所下降。同时,气溶胶灭火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单价下降。由此导致公司毛利减少;依据公司会计政策,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金额增大,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大约90%;公司贷款利息增加,财务费用同比增加大约50%;公司人员薪酬增加,管理费用同比增加大约60%;2012年度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预计大约为550万元。
事实上,坚瑞消防自2010年9月上市后业绩一直处于不断下滑的态势。2010年上市当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74.47万元,同比增长11.01%;2011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157.88万元,同比下滑51.24%;2012年又将在2011年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公司业绩颓势根本未能就此打住,有分析人士指出,若公司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这种下滑的势头,2013年不排除亏损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与坚瑞消防主营业务相近的天广消防业绩却十分好。天广消防在此前发布的2012年三季报中预计201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132%-162%,为1.37亿元-1.55亿元。公司称,“消防产品业务与消防工程业务快速增长,共同推动公司净利润的大幅增长。”这与坚瑞消防的业绩大幅下滑形成了天壤之别。
企业环境业绩 篇4
一、完善环境业绩信息的获取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需要企业环境业绩信息和财务业绩信息。对于财务业绩信息,传统会计己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办法来进行加工、报告和传递。而对于环境业绩信息中只能以实物量来表示的环境业绩,并没有在传统会计中体现出来,导致了使用者获取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这在环境业绩对财务业绩具有重要影响的今天无疑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此,对于环境业绩信息,可以考虑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之外设置一个“生态会计系统”。用于收集以实物量单位表示的环境业绩信息,以对传统会计系统进行补充。
二、环境业绩评价应考虑信息质量特征
环境业绩评价作为一项企业的管理工具,其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关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关系的信息,以改善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同时免除企业所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在传统会计中,为保证其所生成的信息有助于改进决策和免除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如下质量特征:可比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生态效率融合了环境业绩信息与财务业绩信息,由于财务业绩信息遵循了传统会计的质量特征,因此为了使生态效率指标有助于改进企业的决策和免除受托环境责任,也为了使环境业绩信息与财务业绩信息相一致,生态效率信息在计算及融合的过程当中也应当符合下述的信息质量特征:
1、可比性。
在传统会计中,可比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在同一企业的前后会计期间(纵向可比)以及不同企业之间(横向可比)可以相互对比。环境业绩评价也要求其评价所依据的信息必须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可比。只有这样,业绩评价的信息才能有助于企业前后各期环境业绩的比较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环境业绩的比较,从而有利于使用者判断企业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改进决策。由于传统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业绩信息,而生态效率涉及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因此生态效率对于可比性的要求与传统会计的要求更为宽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业绩信息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及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可比;财务业绩信息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及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可比;环境业绩信息与财务业绩信息的结合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可比。
2、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能够让使用者便于理解,但同时也假设使用者具有理解企业环境问题和会计问题的合理知识,同时愿意以合理的勤奋来研究这些信息。因此,对于生态效率信息的提供者而言,考虑使用者的理解程度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如果某一生态效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的、但可能较为复杂而不易理解,此时就不能仅仅根据它对某一使用者而言太难理解而将其排除。
3、可靠性。
可靠性也称为真实性,它是指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如实地反映其拟应反映或理应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SC)认为当信息没有重大差错或偏见,并能如实反映拟反映或理应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侧。因此,对于生态效率信息而言,为了具有可靠性,必须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活动及其他事项,例如,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应当如实地反映一个企业所报告的活动或交易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贡献.同时必须保持中一认,远离偏见,如果通过选择或描述信息,影响一项决策或判断.以取得预定的结果或产出,那么生态效率信息就不是中立的。然而环境问题极其复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以人类目前的知识基础还不可能对其进行完全真实的反映。在目前条件下,作为一种过渡,生态效率信息的可靠性可限于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程度,做到在现有认知条件下的客观反映,并保持必要的谨慎。
4、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所提供的信息应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FSB)认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备了相关性,相关的信息应同时具有预测作用和证实作用。对于生态效率信息而言也是如此,要使其能帮助使用者改进决策,其所提供的信息也应当能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事项,并且可以确认或纠正他们过去的评价。
三、环境业绩评价应与激励机制的设计相结合
环境业绩评价应当与激励机制的设计相结合,其中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否得当至关重要。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企业存在着多级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不一致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将环境业绩评价结果应用于企业的激励机制当中,使环境业绩的评价结果与代理人的报酬结合起来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可以对代理人提高环境业绩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效果,否则代理人就会缺乏提高环境业绩的动力,最终使企业寻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化为泡影。但是在具体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时也应当考虑“可控性”,即业绩评价的范围应是代理人所能够控制的因素,对于不可控因素应予以剔除。
摘要:现代工业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如何建立一种以环境业绩评价为基础的、诱导型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使企业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业绩评价,可持续发展,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龙:《论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7期
[2]、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篇5
EVA(REVA)指标评价方法
8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几种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中,最引人注目和应用最广泛的就是EVA(Economic Value Added)方法。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更具体地说,EVA就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包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和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在EVA评价系统中,EVA为其核心指标。该理论认为无论是会计收益还是经营现金流量指标都具有明显的缺陷,应该坚决抛弃;会计收益未考虑企业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而经营现金流量虽然能正确反映企业的长期业绩,但却不是衡量企业年度经营业绩的有效指标。相反EVA能够将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是一种可以广泛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业绩评价指标。
EVA研究的是公司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利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但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想要增加他们的股价,而且大多数的私营企业也想方设法地促使它们的未来价值高于现在的。EVA本身衡量的就是公司获取的利润究竟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这种最低报酬指的是“资本成本”,因为这是企业为了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而必须为投资者获取的最低量。超过这个最低量的所有收益称之为“超额收益”。这种最低报酬率依据每个公司的风险级别而不同。例如,高科技公司就是比电话经营公司风险性更高的行业。相应地,高科技公司的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就要比投资电话经营公司的高,因此高科技公司具有较高的资本成本。
EVA的应用创造了使经营者更接近于股东的环境。经营者甚至企业的一般雇员开始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
REVA(Jeffrey,1997)是在对EVA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指标认为公司用于创造公司利润的资本价值既不是公司的账面价值,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而应该是其市场价值。所以,衡量股东的收益应该用公司的年度净利润减去以公司年初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REVA相对于EVA指标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无论何种情况下REVA指标只要为正值,股东的价值肯定会增加,这是因为REVA是按照公司的市场价值来进行计算的,而EVA指标为正值时股东的价值不一定会增加。其次REVA既可以单独用所有者权益为基础进行计算,也可以把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一起进行计算,而EVA指标则不可以直接计算。
(二)主要以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
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1995年前后写了大量文章,说明企业组织搜集其主要竞争对手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强调每一个企业组织,都需要一个核心能力:“改革”。因此,他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帮助企业记录和评价其改革方面。
根据德鲁克的观点:评价一个企业改革的出发点不能仅从其自身业绩出发,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业绩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问题,提醒雇员注意真正需要重视的方面,再提供一个内在的组织机构,使雇员能够重视并发现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鲁克的观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但他对竞争与改革的理解为非财务指标进入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基础。
2.霍尔的“四尺度”论
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需以四个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质量尺度。霍尔把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和质量改进程序三种。外部质量是指顾客或企业组织外部的其他人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它是产品和服务的精髓。具体指标包括:顾客调查情况、服务效率、保修及可靠性等。内部质量代表企业组织的运营质量,包括总产量、生产能力、检验比率以及残品和返工率等。质量改进程序是企业组织采用的确保高水平的内在和外在质量的程序或一系列的公式化的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质量改进就是明天的内、外质量。
作业时间尺度。霍尔认为作业时间是把原材料变为完工产品的时间段。具体包括:工具检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改变产品和工序设计的时间、项目变更时间、工具设计时间和工具建造时间等。
资源使用尺度。该尺度用以计量特定资源的消耗和与此相关的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消耗,时间利用和机器利用情况。前两项指标是制造产品和提供劳务的直接成本,后两项既包括直接成本因素,又包括间接和机会成本因素。
人力资源尺度。霍尔提出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贮备和能恰当评价和奖励雇员的管理系统。
霍尔把质量、时间和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指标导入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并认为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对上述四个尺度的改进,减少竞争风险。霍尔把作业时间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作业时间的衡量有助于帮助企业关注潜在的增值区域,发现非增值活动。第二,作业时间的衡量提供了有关企业灵活性的有用信息。在今天的市场中,顾客是上帝,产品和服务满足特殊需要的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为完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以订单为导向从事业务活动,而作业时间的衡量恰恰反映企业是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
霍尔同时承认,要求企业作出全方位的改变是困难的,企业通常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四个方面的逐渐改进。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指标的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指标为代价,如作业时间的改进不应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同样,在质量方面的改进也不应以牺牲资源为代价。但霍尔的“四尺度”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没有提出更具体的建议,这也是其缺陷所在。
(三)公司业绩的综合评价方法
1.卡普兰和诺顿的综合记分卡
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kaplan)和大卫.P.诺顿(David P.Norton)的综合记分卡是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它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综合记分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的业绩:(1)财务方面;(2)企业内部营运与技术方面;(3)客户导向方面;(4)学习、创新与成长。
财务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组织如何满足股东的需要,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典型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利润预测的可靠性等。
企业内部营运与技术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组织是否较好地完成了其核心工作。具体的指标有:产品制造周期、单位成本、收益率、废品率、机器利用率、生产准备时间、生产能力利用率等。客户导向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组织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代表性的指标有: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产品交送货率等。
学习、创新与成长指标用来反映企业改进与创新的能力。具体指标有:员工满意程度之员工流动性、员工培训次数、员工建议数量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对企业组织的不断发展十分重要。正如卡普兰和诺顿指出的:成功的组织管理,要求管理部门和经理具有不断调整构成业绩评价标准的信息的能力。
一个设计优良的综合记分卡能够满足企业组织的使命、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需耍。卡普兰和诺顿的综合记分卡在帮助企业改进和强化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控制能力方面取得了实际效果。许多企业已开始采用综合记分卡作为其业绩评价标准,如苹果电脑、新西兰电信公司等。
综合记分卡的主要缺点是在学习、创新和成长方面,业绩指标体系常常前后矛盾,缺乏明确的分界。例如,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员工满意程度、员工建议数量以及每个员工的收入水平等均属学习、创新和成长方面的指标。然而,员工满意程度作为企业内部营运和技术指标也未尝不可,同样,每个员工的收入水平作为财务方面的指标似乎更为合适。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单独界定为一个方面的指标似乎比较困难。
2.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
凯文.克罗斯(Kelvin 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 Lynch)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为了强调总体战略与业绩指标的重要联系,他们列出了一个业绩金字塔。
在业绩金字塔中,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由此产生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并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有了合理的战略目标,作业中心就可以开始建立合理的经营效率指标,以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制订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
在业绩金字塔中,战略目标传递的过程是多级瀑布式的,它首先传递给单位水平。由此产生了市场满意度和财务业绩指标。战略目标再继续向下传给企业的业务经营系统,产生的指标有顾客的满意程度、灵活性、生产效率等。前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的市场目标,生产效率则构成财务目标。
BSC有效管理企业业绩 篇6
1992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R.S.Kaplan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全新企业综合测评体系,称作平衡计分卡(其简称BSC),它可以弥补过往绩效管理中过度重视财务指标的缺陷。这种方法已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其应用领域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工厂、银行、政府机构和信息产业。据《财富》杂志报道,世界1000强中有60%已经使用或正打算使用BSC。而我国500强企业使用BSC却不到20%,对业绩管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方面。
BSC的框架体系功能
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利用BSC可以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在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以及衡量该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
财务方面: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告诉企业管理者他们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积极的作用。财务方面指标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如销售额、利润额、资产利用率等。
顾客方面:其目标是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通过顾客的眼睛来看一个企业,从时间(交货周期)、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关注市场份额以及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其指标可以是送货准时率、顾客满意度、产品退货率,合同取消数等。
内部过程方面: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擅长什么”这一类问题,报告企业内部效率,关注导致企业整体绩效更好的过程、决策和行动,特别是对顾客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的企业过程。如生产率,生产周期、成本、合格品率、新品开发速度、出勤率等。
学习和创新方面: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在进步吗”这一类问题,将注意力引向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涉及雇员问题、知识资产、市场创新和技能发展。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光有竞争优势是不够的,必须能够保持这种优势,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改进和变化。只有通过发布新产品、为顾客增加新的价值、不断改进运行效率,企业才能够进入新的市场,增加收入和利润。
实施BSC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BSC的主体思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及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取得均衡,但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BSC的学习和创新目标意图在于推动财务、顾客和内部过程业绩的改进,通过提出“我们如何才能够不断地改进和增加价值”这样的问题来测量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学习和创新促进了企业内部运行效率的提高,从而又可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得顾客满意度上升,最终导致企业市场份额增大,并反映在财务指标的增长上。
每一个企业由于其业务范围不同会得出不同的BSC,即使同一类型的企业,也会由于具体战略目标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BSC。但是,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在构建BSC时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因果关系。每一个指标都必须是企业战略因果关系链中的一部分。②与财务关联。每一个选定的指标最终都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③绩效推动。在对企业运行结果的测量和绩效的推动方面取得平衡。④对引起变化的因素进行测量。有些指标的引入会引起企业行为和过程的变化。
根据上述因素构建出来的BSC系统应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易于使用;便于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便于集中管理;便于在全企业范围内使用。
BSC案例
一家大化肥企业占有其所在省化肥供应80%的市场份额,并在全国市场中也占据一定的份额,但是由于竞争加剧,无法实现飞跃。咨询公司对其行业背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WTO对其影响:我国加入了WTO,需要应对国外化工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及人才方面的竞争,特别化肥行业还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第一是取消化肥进口配额许可证限制后所带来的大量进口化肥的直接冲击;第二是由于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而对化肥企业的间接冲击;第三是加入WTO四年后将允许外商从事国内化肥的零售和批发业务,这对该企业现有的化肥营销体系也会带来新的冲击。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农业的战略性调整,将对化肥生产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对化肥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粮棉等种植面积逐步减少,油料、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长很快,森林、牧草、苗圃等开始使用化肥,这意味着农业种植将以效益为中心,向多样化、高质量方向发展。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化肥在品种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导致化肥生产向功能化、精细化、专用化及复合化方向转变。企业必须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
在BSC的建立过程中,这家企业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制定了战略,并将其转换为目标和测评指标,侧重点放在对战略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描述上。
图2 一家化肥企业的BSC因果关系
增收的目标很清楚,即拓展收益化肥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及时供应与服务和提高品牌认知度。
降低成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业务协同、规模生产和高水平管理等来实现。
提资的目标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业务收入和成功的资本运作来实现。
因此BSC设计过程转向企业内部运行过程,通过内部过程的改进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内部过程的改进最终将推动财务目标的实现。BSC中的学习与创新则识别出实现内部过程改进所应具有的条件,包括技能的提高和信息的获取。其中的“超前”指标关注劳动力的变化: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工作的覆盖率(指一个员工能够胜任的工作范围)、信息可用率(指员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个人目标联系率(指员工将企业战略与个人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滞后”指标则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内容。
企业环境业绩 篇7
(一)问卷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浙江民营企业,共设计了15个问题,分别涉及企业基本情况、财务管理目标、环境业绩考核指标、环保投资、环境业绩报告等内容。问卷回收率82%,高于20%的有效回收率,能代表目前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现状。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按行业的性质划分,纺织服装业15%、化工业20%、电子电器业20%、机械制造业20%、生物医药业10%、食品加工业5%、其他1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浙江环境污染的认识。对于目前浙江的环境污染情况,有60%的企业认为严重,40%的企业认为一般,没有企业认为不严重,说明大部分企业还是认识到浙江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在对民营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中,有35%的企业不重视,60%的企业重视程度一般,只有5%的企业重视环境管理。可见,企业的环境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认识。财务目标引导着企业的行为,75%的企业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0%的企业认为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另有5%的企业认为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财务目标引领下,民营企业经济目标第一的占了35%,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并重的占65%,没有企业把环境目标放在第一位。现实中,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模式60%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有20%的企业先解决好污染后生产,更有20%的企业只管生产不管污染治理。
3.对环境业绩考核指标的认识。调查中发现,进行过环境业绩考核工作的企业只有30%,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进行过环境业绩考核。在考核的指标中,选择污染排放物的企业最多,占85%,选择能源消耗的占80%,选择违法次数的占30%,总体看还处于考核的初级阶段。在环境业绩指标的量化问题上,认为能量化的占5%,不能量化的占15%,有些指标能量化的占80%。在被调查企业的总投资中,55%的企业环保支出在20%以下,25%的企业为0,总体偏低。
4.对环境业绩报告的认识。环境业绩报告是环境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75%的企业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一些,不了解的企业占15%,只有10%的企业非常熟悉。对环境报告的了解也不容乐观,55%的企业只了解一些,40%的企业不了解,非常熟悉的企业只有5%。可见,浙江民营企业对环境业绩信息的披露非常薄弱。
二、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对环境业绩考核重视程度不够
浙江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认识上不足,执行上有偏差,注重家族型与高耗能型的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同时没有很好地把环境业绩考核指标转化为企业的业绩衡量指标。表现为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大量存在,使考核失去了实际意义。同时企业现有的环境指标没有与经济事项结合起来,而只是单纯地揭示和反映环境领域的内容,导致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忽视治理的经济效益和治理的效果。
(二)环境管理的方式不合理
在企业环境管理的方式上,大多数民营企业环保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采用传统的污染防治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目的是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就可。在污染物达标排放后,即使环境质量仍趋恶化,企业也不太关心。这种模式,只重视末端治理,既忽视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污染控制问题,又忽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使企业的环境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环境业绩考核资金不足
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管理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近几年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企业的环保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有的高达40%,对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还可以承受,而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企业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尽管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环保所需资金的支持力度,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环保的资金需求,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民营企业。
(四)环境业绩考核定量化困难
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实际上是管理当局主观价值判断的一种虚拟评价,这种评价会随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不断变化,从而使得企业环境业绩的考核定量化极为困难,且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和企业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此外环境业绩需要有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考核,而对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数据获得与评估,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的获取方法与科学的统计体系支撑。
三、完善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对策措施
(一)从浙江民营企业自身考虑
1.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应考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等,并将其环境政策、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操作规程渗入企业所有业务活动中,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管理,使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环境影响及制定相关对策,使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2.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民营企业应把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衡量自身社会价值的主要指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和支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到重经济利益更重环境保护,为完善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提供保障。
3.建立统一的环境业绩考核责任中心。企业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统一的环境业绩考核责任中心可以协调企业内部各技术部门的关系,对环境做出科学的规划。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并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根据浙江省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域特色,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工业园区,并按不同行业设立相对分区,使分散的中小企业相对集中,进行治污管理,降低监管成本。
4.选择合适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企业在进行环境业绩考核时,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设立的环境目标以及有关法规的要求,同时考虑环境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应用环境业绩考核的目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在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守法规为目的的第一阶段,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环境风险管理和环境负债的信息,以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违法的次数、罚款等指标为主。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二阶段,以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率为主要计量内容。而在环境管理与企业战略环境全面融合的阶段,则以综合性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为主,考虑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综合,考虑寿命周期全过程的指标。
(二)从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本身考虑
1.制定环境业绩考核与披露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将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以法规、制度、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的环境业绩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企业的环境业绩考核的披露制度,使环境业绩披露的内容、模式和方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浙江民营企业应该采用国家的标准编制独立的报告对企业的环境政策、环保法规、污染治理和污染物的利用、环境质量、环境财务业绩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等六部分内容采用自觉与强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披露。
2.完善环境业绩考核的经济制度。相关制度主要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将从体制上让企业认识到环境业绩考核的重要性。
3.建立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框架。从浙江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结合后的环境业绩指标不仅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和对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而且对于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企业来说更可以起到转变增长方式的作用,使企业走低投入、清洁化、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重点要解决考核指标的设计、各指标权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来源、量化等问题。
企业环境业绩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环境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危机,森林面积的减少、水资源的短缺、臭氧层空洞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使人们日益重视环境的保护。在经济、生产方面,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的限制,环保已与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并成为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作为一种监督和促进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手段,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价值的重要举措。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是对环境业绩进行量测与评价的一种系统程序,包括选择指标、收集和分析数据、依据环境业绩准则进行信息评价、报告和交流,并针对过程本身进行定期评审和改进[1];是旨在以持续的方式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和可验证的信息,以确定企业的环境业绩是否符合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2]。它具有以下作用:帮助了解企业的环境业绩,提供有意义的环境报告;确定重要的环境影响和目标、指标的量化;追踪环境活动和方案的相关成本和收入;揭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及企业的环境风险;提供部门间进行业绩比较的信息;为不同团体和个人提供激励机制,并提供投资评价的参考指标[3]。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归纳和筛选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一般制造业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环境业绩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期能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环境业绩。
1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国际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11月15日提出了规范化依据——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标准)。该体系包括环境状况指标(ECIs)和环境业绩评价指标(EPIs), 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又包括具有经营业绩评价指标(OPIs)和管理业绩评价指标(MPIs),并将具体指标的选择权留给了企业[1]。在我国,ISO14001系列标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所必须要面对的国际标准。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以“生态效率指标”来帮助企业衡量在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步[4]。生态效率指标主要是一种内部管理工具,它可被用来衡量企业业绩、制定目标和启动改进措施,同时是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同时,WBCSD为生态效率的衡量设置了三大类的指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5]。生态效率指标近年来已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
1.2 我国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环发[2003]101号文和环发[2003]156号文,作为监督上市公司严格执行环保法规,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的条文。101号文的规定对象是申请上市和再融资的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并以环境标准、法规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核查程序;156号文的规定对象是所有排污超标的企业,尤其是当地媒体定期公布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反映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布应包含的相关内容[6,7]。
1.3 制造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多数企业环境评价体系都注重于产品本身的评价指标的研究,而忽略了社会、法规方面的指标。而一个完善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充分分析和对比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法规之后,在以国际标准为参考,以101号文为法律依据,充分结合156号文的相关内容后,提出了一套以环境政策执行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环境治理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四个子系统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环境业绩水平。
1.3.1 环境政策执行指标的选取
根据环发[2003]101号文的有关规定和当地政府的法规,选取了以下5个指标作为环境政策执行指标的二级指标(见表1)。其中排污收费的缴纳、排污许可的取得、排污超标的频率是与101号文主要规定相关的指标;被纳入城市环境整治的情况和分配环保任务的完成情况,则是根据是否符合当地环境治理有关规定而确定的二级指标。
1.3.2 环境质量指标的选取
企业生产耗费的能源多少与企业的绿色生产水平的高低有关。因此,本文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作为评价企业环境质量的指标。由于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和噪声四个方面,结合ISO14031和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本文选择从废气、废水和固废三个方面评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的水平。此外,有害物品的保管、污染事故的发生和厂区绿化等与企业环境质量相关的综合指标,也被一并纳入其中。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环境质量水平。
1.3.3 环境治理指标的选取
环境治理指标主要评价的是企业对已经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情况和企业本身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水平。以此为依据,选择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环保机构设置及人员培训的情况、环保费用所占比例、企业取得的环保成果、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回收再利用情况这六个指标为二级指标,重点评价的是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意识和程度。
1.3.4 社会效益指标的选取
社会效益指标是以往评价体系经常忽略的一类指标,这类指标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企业在进行自身的环境管理的同时对社会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了媒体关注度、资助社会环保活动的经费和环境纠纷的次数为其二级指标。
以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又下分为若干二级、三级指标。
2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模型
由于采用的各种评价指标大部分都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即“边界”的不精确性和不明确性。因此,应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法对企业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对许多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即对评价对象全体,根据条件给每个对象赋予以各非负实数——评价指标,然后排序择优[8]。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就是,首先按最低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再按上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依次向更上一层评价,一直评到最高层次得出总的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如下.
(1)设评语集合(即代表等级、分类等的集合)为
(2)确定因素集合为
(3)确定权重系数,多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可确定权向量为A=(a1,a2,…,an),其中ai为对第i个因素的加权值,满足
(4)对于每个Vi的ki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设考虑Vi中诸因素的隶属度,得到Vi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i,已知权向量为Ri,则可得到单因素判断向量Bi。
(5)对V的n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综合评价,Vi的综合评价结果为Bi,它是V中单因素Vi的评价。考虑V中诸因素的隶属度,得到模糊子集A,总评价矩阵为。
于是得到B=A×R=(b1,b2,…,bm),B即为V的综合评价向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取向量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语集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结果。更进一步,可根据评语集和总评价向量计算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数,从而在行业内进行企业排名。
3 算 例
假设通过调查取得某一企业的环境业绩方面的数据,采用以上模型进行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过程如下.
(1)确定评语集为
(2)确定因素集合为
(3)根据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得到以下权重合模糊关系如表2。
(4)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
1)三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B21=(0,0.671,0.329,0);B22=
(0,0.567,0.433,0); B36=(0.1,0.64,0.26,0.06)。
作归一化处理为B‘36=
(0.095,0.603,0.245,0.057)。
2)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B1=(0.455,0.545,0,0);B2=
(0,0.658,0.342,0);B3=(0.054,0.556,0.366,0.024);
B4=(0.12,0.61,0.21,0.06)。
3)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B=(0.123,0.603,0.259,0.015)。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及评语集,可得出该企业的环境业绩评价结果为良。企业的环境业绩综合得分为=0.123×100+0.603×80+0.259×60+0.015×40=76.68。还可根据“逆向倒推法”进一步算出各级指标的综合分数,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及早做出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目前多数评价体系只是选取对企业有直接影响的环境指标进行评价,这样难以全面客观的衡量一个企业在环境方面的业绩。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并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分析,使无法准确量化的定性评价转化为模糊定量评价,提高了环境业绩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能较为客观、正确的为企业、政府、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业绩的信息。
摘要: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重点在于建立一套合理的、具有可比性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多数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在指标选取方面比较孤立、片面。因此,试图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归纳与筛选,建立一套适用于一般制造业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更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环境业绩。
关键词: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ISO-14031.Environ.l management-environ,performance evaluation-guidelines.1998
[2]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ISO/DIS14031,1998
[3]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34
[4]WBCSD.Eco-efficiency Indicators:A Tool for Better Decision-Mak-ing.2004—12—1
[5]WBCSD.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2004—12—1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101号“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2003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156号“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2003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公司业绩 篇9
一、资源效率观:制度环境与公司业绩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竞争和价格机制, 无法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和激励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沿着分权化的方向进行, 这种分权式改革既包括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权 (尤其是财政分权) , 也包括各级政府向下属企业的经济分权 (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目前, 市场机制已经在多数经济领域起着主导作用或者重要作用。市场化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 提高了效率, 改善了要素配置状况, 是中国近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然,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各个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
然而, 市场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还很不均衡。樊纲等 (2010) 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5个方面, 对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上, 中国各地区市场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不平衡格局。这种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在企业业绩与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也有明显反映。市场化进程越快, 地方政府就越有动力放松管制, 并从“干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减少政府对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 从而使得公司透明度提高, 治理结构得到改善, 进而改善公司业绩, 使公司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即公司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好, 公司业绩越高。方军雄 (2006) 对中国市场的经验研究发现,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资本从低效行业撤资、往高效领域增资的投资弹性系数也随之增加, 资本更快地实现由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的转移, 即资本配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尤其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制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决定了企业可以获取资源的能力, 更决定了资源在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中的配置效率。
二、政治成本观:政府治理与公司业绩
“诺斯悖论”表明, 政府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 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 (North, 1981) 。政府扮演的角色与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动机激励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一方面, 政府积极发展经济的最强有力的激励来源就是社会利益的扩大, 如税收增加、社会福利改善, 而社会利益的扩大反过来又会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与质量, 二者相互促进, 即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另一方面, 由于双重代理问题 (Stulz, 2005) 中政府操纵的代理问题存在, 政府对投资者利益的过度侵占会使公司治理无效率, 进而导致公司选择次优的投资组合, 并有意采取降低公司透明度的措施, 尤其是在产权保护较弱的国家, 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即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因此, 政府获取利益的程度及方式即政府的治理质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 尤其对于处于转轨经济期的中国, 政府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政府权力配置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的过程, 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财政自主权和经济管理权。而这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 这种高涨的积极性让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的监管更为迫切。与此同时, 中央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激励机制——政治升迁, 而对追求仕途的“职业官员”来说政治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因此, 地方官员为了获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得以升迁, 会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并进行有效监督以推动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中国证券市场脱胎于中国转型经济中, 其设立初衷是为国企改革和持续发展服务。因此,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 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同时, 为保持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 国有股权在上市公司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并且这些国有股权不能上市流通。鉴于此, 政府的动机和行为对上市公司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经济转型中, 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其承担了政府的多重目标如经济发展战略、就业、税收、社会稳定等, 并由此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虽然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 其治理结构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由于政府依然控制它们, 政府依然有能力将其自身目标内部化到这些企业中。因而政府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解决就业问题, 改善当地形象, 并最终给政府官员带来利益。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力的情况下, 从证券市场获取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某种程度上, 证券市场资源甚至类似于一种“免费午餐”。因此, 地方政府既有动机又有能力将其自身的社会性目标内部化到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而上市公司承担政府的社会性职能必然会使企业活动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并进而损害企业价值。地方政府实现其社会性目标的方式往往是掏空上市公司, 即赤裸裸的利益侵占行为, 尽管地方政府也会为上市公司提供政策支持, 但支持的最终目的很可能还是为了掏空, 即所谓的“放长线钓大鱼”。虽然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来说, 其控制人同样具有侵害中小股东的动机和能力, 但与政府相比, 其侵害能力相对较小。究其原因, 监管力量和法律约束更难以限制政府权力。
因此, 政府有效治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与绩效。如果政府更有动机和条件利用上市公司来“圈钱”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 即有效治理水平低下, 其就会积极介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 这会使企业经营者放弃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 造成企业治理效率低下, 进而降低企业的发展速度, 甚至影响到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三、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的交互作用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转变。这种转变充分激发了经济潜能, 有效提高了市场效率, 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 并推动了地方政府治理质量的提升。制度环境的改善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外部资源的支持, 而政府的“裁判员”职能又会对这种外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因此, 企业业绩往往是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交互影响的结果。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 法律制度较为完备, 市场监督较为有力, 政府官员从企业中获得不当私利的行为受到的约束可能较强, 地方政府越有可能放松对企业的控制, 即较完善的制度环境有效抑制了政府的掏空行为, 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了市场与政府两方面的外部支持。
综上所述,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地区因素成为观测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 而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地方政府治理质量两个区域性指标则是地区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 包括制度环境和政府治理水平, 是相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更为基础性的层面, 会影响企业契约的实现和履行以及各种交易成本, 进而影响到公司内部治理的效率。因此, 与外部治理环境的有效融合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分析结果还表明, 企业的经济后果有时只是政府政策导向或人为影响的结果, 而非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体现。只有在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质量相互作用充分的情况下, 企业才能发挥其真正的经营能力。
摘要: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中国地区经济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正是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制度环境会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而政府治理行为又会对企业的内部治理效率产生深刻影响。因此, 只有有效协调包括制度环境和政府治理在内的外部治理环境与企业内部治理效率的关系, 才会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关键词:制度环境,政府治理,公司业绩
参考文献
[1]樊纲, 王小鲁, 张立文, 朱恒鹏.2003.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 (3) :58-61.
[2]樊纲, 王小鲁, 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方军雄.2006.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J].经济研究 (5) :50-61.
[4]North, D.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 New York:Norton Co.
企业环境业绩 篇10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 庇古研究认为, 外部性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 因此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其方法就是征收相当于外部成本的费用, 这种费率被称为“庇古税”。经过鲍墨尔等人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 逐渐产生了环境经济手段即“庇古手段”, 通过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强制性地进行征税、收取污染费等环境保护政策措施。20世纪70年代, 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应利用市场主体自发的趋利避害性和市场交易工具, 将环境成本内在化进行环境保护。20世纪90年代, 国外研究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并列, 作为环境的拥有者,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损害或降低了环境的使用价值, 即损害了“生态人”的权益, 可以通过对损害的程度进行货币化, 表示为环境成本。
ISAR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发布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为:环境成本是指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管理企业活动,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需要采取的步骤成本, 还指受企业的环境目标和要求驱使的其他成本。该报告认为环境成本包括处置和避免废物、保持或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石油、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为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美国环保署 (EPA) 在《全球环境管理动议》中对环境成本按会计确认的难度分为4种类型:常规运营环境成本、隐藏成本、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费用、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国内肖序教授将环境成本分为3类, 分别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环境成本的分类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 但现有环境会计系统对环境成本的确认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环境会计系统只确认可识别环境成本, 即在目前环境会计中能够准确计量并披露的环境成本, 一般包括, 环境保护资本支出的折旧与摊销、排污费、资源费、绿化费、ISO认证费用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可以客观量化的支出。而不可识别环境成本 (隐性成本) , 目前环境会计还无法进行计量和披露, 这些环境成本多数是企业外部性成本, 如企业对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排放污水以及排放有毒废弃物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损失。由于这些成本在计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因此, 在账面上无法进行反映, 换句话说, 企业并不承担这部分成本。而恰恰是企业不承担绝大部分的外部成本, 直接导致了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 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低下, 进而引发环境事件。因此, 将隐性环境成本进行有效计量并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是解决企业环境业绩低下继而频发环境事件的根本途径。
二、隐性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理论与原理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产权理论。
早期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 可能包括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进入20世纪80年代,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有了扩展,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利益相关者, 另一类是现代利益相关者。传统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与职工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特点是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联系。而现代利益相关者则包括企业周围社区居民、农民, 以及所有与环境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现代利益相关者而言, 他们和企业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 但却有环境共生性关系。一般说来, 现代利益相关者无法直接得到企业经营成果, 但可能受到企业的损害, 这种损害主要来自于企业将现代利益相关者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 危及其生存权利。对应这两种利益相关者, 我们将生存权分为基本生存权与财务生存权。所谓基本生存权是指保障利益相关者最低生存条件的权利, 即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所有广义利益相关者都面临这样的权利威胁, 无论是传统利益相关者还是现代利益相关者, 特别是当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而财务生存权是指保障传统利益相关者生存条件的权利, 只要企业能够获得利润就能够保障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生存权。一旦企业发生亏损或者亏损持续到一定长的时间, 债权人难以收回债务本息, 股东无法保证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 供应商与分销商无法保证债权债务承诺, 而职工无法得到工资及相关薪酬。
若从产权拥有与补偿的角度来看, 财务利益相关者中债权人需要补偿的是债务成本, 股东需要补偿的是权益成本。而作为现代利益相关者的代表, “生态股东”拥有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成本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补偿, 这种补偿的尺度就是环境成本。由于目前环境成本确认困难与地方“偏好”发展经济等原因, 环境成本补偿的主体一直都未得到有效的确认。由于生态股东的主体虚化, 根据环境补偿主体的代理机制, 地方政府 (或中央政府) 是需要补偿环境成本的代理主体。因此, 与债权人、股东一样, 政府需要对环境成本补偿情况进行考核, 并督促企业管理层进行环境控制行为。
(二) 隐性环境成本内部化原理与步骤。
由于显性环境成本在现有的会计系统下能够被计量, 已经反映在企业的账面上, 因此, 主要应对隐性环境成本进行确认与量化。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地区分类标准与行业分类模式。
由于地区与行业间的环境差异较大, 首先区分地区分类标准, 以行政区划为主体, 并辅以地理位置划分, 确定省内地区划分标准;然后, 描述省内行业类型, 以省内大型支柱行业作为研究重点, 并进行相似行业合并, 确定行业分类模式。
2. 使用实地评估法, 分行业评估环境损失。
针对某一个地区, 具体研究该地区所有行业对环境破坏的特点, 使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可以采用Costanza (1995) 等对环境服务价值的分类, 进行分类评估, 从而获得该地区某年的环境损失总额。主要计量由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货币化损失与间接货币化损失。
3. 分行业计算资源损失与转换系数K。
在分行业计算得到环境损失之后, 根据行业特色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资源损失指标。资源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减少的数量或者价值。不同行业物质资源损失的形式与表现不一样, 因此, 本步骤主要分析各个行业资源损失的特点, 构造资源损失的计算方法。资源损失的计算是依据物质平衡理论进行的, 该理论认为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是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一般认为, 物质平衡只是质量上的平衡, 但质量上的守恒并不能被会计所控制, 因此, 本研究通过倒挤的形式得到价值量上的资源损失, 即:
资源损失=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价值=期初物质价值+本期投入物质价值-期末物质价值
在得到某个周期某个行业的环境损失与资源损失的基础上, 计算转换系数K, 即:
K=某行业环境损失总额÷某行业资源损失总额
通过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到各个行业某个时期的转换系数K。这样, 只要能够得到行业内某个企业的资源损失数据, 对应乘以该行业的转换系数K, 就能计算出其应该内部化的隐性环境成本, 即:某企业隐性环境成本=转换系数K×某企业资源损失。
三、基于GEVA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经济附加值 (EVA) 是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 它克服了传统指标的上述缺陷,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 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EVA的基本计算方法: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资本成本
EVA实际上解决了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 即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债务与股本的资本成本, EVA大于零且数值越大, 说明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就越强。但EVA无法解决环境业绩计量的问题, 因此, 在EVA的计算中应加入环境成本因素, 得到绿色经济增加值 (GEVA, Green Economic Value Added) , 即:
GEVA=EVA-隐性环境成本=EVA-转换系数K×资源损失
由于在目前会计系统能够确认的显性环境成本已经包含在EVA中, 所以, GEVA只需要从EVA中扣除隐性环境成本就可以了。从理论上讲, 隐性环境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生态股东要求的环境补偿成本。这样, GEVA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业绩, 并有效地实现了环境成本内部化, 表现为税后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与环境成本后的净利润。因此, 应构建以GEVA为核心的政府对企业的考核体系, 考察GEVA是否大于零, 并实施一票否决制, 督促企业主动进行环境友好行为。
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应分别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过程中,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解决中央政府应如何建立地方政府的环境业绩考核机制问题;解决地方政府应如何建立基于GEVA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与奖惩措施问题;解决企业应如何核算环境成本与如何建立以环境成本最小化的环境控制机制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绿色经济增加值 (GEVA) 评价指标的建立, 能够实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明确了环境成本补偿的主体, 并有效地实现了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确立了企业对环境破坏的补偿尺度;二是激励企业进行主动的环境控制行为, 并确定了环境控制行为的着力点为资源损失, 通过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 降低环境成本, 在GEVA的考核中获得较好的环境业绩评价。但GEVA的推行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推动, 需要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 出台环境业绩评价的相关制度与奖惩制度。
根据GEVA的实施程序, 地方政府应出台考核所辖企业环境业绩的制度, 并建立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与奖惩制度。中央政府也应建立起以GEVA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制度, 并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 企业对外报告中要求披露物质资源投入与产出情况。
作为计算环境成本的必要条件, 资源损失指标计算的相关信息需要企业对外披露。因此, 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下, 要求企业披露企业物质资源的流动情况, 包括期初结存、本期投入与期末结存情况。
(三) 政府应在环境损失评估中起到推动作用。
转换系数K的计算需要政府推动进行该地区的环境损失评估, 评估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 需要政府组织评估小组进行论证。虽然工作量巨大, 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不需要频繁的评估。S
摘要:环境成本没有完全内部化是导致企业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基于环境成本未被内部化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则只流于形式, 难以约束与控制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基于此, 本文首先构建了分行业与地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方法与机制, 然后建立起了以绿色增加值 (GEVA) 为核心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最后, 对我国推行该套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业绩,绿色经济增加值
参考文献
[1].Coa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J].Nature, 1997, (386) .
[2].肖序等.论环境成本的创新——基于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损害成本的融合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8, (5) .
[3].谭亚荣.环境污染核算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4].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五届会议报告[EB/OL]. (1998-1-1) [2008-4-3].http://www.unctad.org/isar, 1998.
[5].罗伯·格瑞, 简·贝宾塞著;王立彦, 耿建新主译.环境会计与管理 (第2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郭道扬.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J].管理会计[台湾], 1994, (3) .
[7].许家林, 王昌锐.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 篇11
【关键词】企业结构;财务业绩;相互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能在竞争中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企业的赢利状况最直观的评判标准是财务业绩,正确分析财务业绩,找出影响财务业绩的内外因素是良好运营企业的必要条件。影响企业财务业绩的因素很多,例如国家的政策调控、市场投资环境、企业的投入项目、经营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到企业财务业绩的外在因素,而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影响到财务业绩的内在因素。企业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的总资本中,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资本结构的选择制定影响着财务业绩的优劣,另一方面财务业绩反作用于对资本结构的调控和选择确立。
一、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的相互关系
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不取决于生产设备、资本投入和先进技术,而在于人力资本的良好运作。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力,才能通过人力资本发挥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的发展状况、财务业绩取决于人员因素,企业的管理重点也就是对人的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采用契约方式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来明确人力成本和收益的分布。然而由于契约的不完全预见性,在实际企业运营过程中,有许多未预见的因素发生而无法用契约来规范,造成许多的纠纷。例如在两权分离的公司中,在公司运营前公司的投资人会与经营者签订委托代理契约。契约中会明确经营者的职权范围和应得报酬,包括工资福利等显性报酬和在职消费等隐性报酬。虽然契约中明确了经营者的权利范围和义务,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营者必定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当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会出现道理风险与选择难题。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希望能通过一些机制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始终以企业的利益为最终利益,例如投资者的投票权的监督权等。两权分离的企业一直在寻找最平衡的机制,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经营者的能力管理企业,另一方面又可制约经营者的行为。通常两权分离的企业会让经营者也成为投资人,使经营者与投资人的利益一致,或者通过吸收大量的外部股权来加强投资人对企业的监督力度。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效果,但是在没有外部债权的状态下,会同时衍生其他的问题:
1.会造成企业得不到充分的投资。经营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承担风险的最小化,因此在没有外部债权的情况下,经营者一般会减少投资,将自身需承担的风险降低,这样会导致企业运作资本减少,竞争力下降,无法扩大规模和健康发展。
2.会降低企业的融资能力。当经营者占有的企业股份越来越大,企业自身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小,这样会造成外部有能力的竞争者得不到公平的竞争机会,获得成功的几率相应减少。企业的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下降。
3.在没有外部债权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内部权利越来越大,投资者的监管功能越来越弱 ,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行为将失去约束。
综上所述,投资者想要更好的掌控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契约的约束,还需要一种内生机制。这种机制需要让经营者能够积极主动的追求公司的利益,并且当经营者无法胜任为公司谋取财富的工作时,能够主动交出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机制就是调节企业的资本结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使其以企业利益为自身追求目标,同时资本结构也必然影响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财务业绩。因此,可以看出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业绩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关系如下:
1.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想要完全依靠自身发展单打独斗是很困难的,必须要加大资本投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负债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负债经营才能解决融资困难,扩大资金来源。负债经营就必然会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
2.资本结构作为一种内生机制是对契约的补充和弥补。虽然契约规范了人员的大部分行为,但对于不可预见的情形,契约无法完全涵括。资本结构很好弥补了契约的这一缺点,解决了投资者的困扰。
3.资本结构可以间接影响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由于资本结构的调节,企业资本中存在债务,因此偿还本息成为企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会在无形中减少企业的低效投资和不盈利投资及大风险投资,使企业能够优化投资方案,最大程度的为企业盈利,减少企业过度投资的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财务业绩。
二、影响资本结构调节的因素
1.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会改变企业的负债风险,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速度、资产分布等等,都是企业资本机构调节的影响因素。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是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而投资项目对企业的各项能力要求将反过来改变企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只有二者相互满足时才能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2.企业的经营状况、股票行情对企业信息的反映程度、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力以及融资渠道的便捷性等,都对企业的融资政策产生影响。在以上因素都有利的情况下,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来快速融资,企业可通过此途径减少债务比例,相反,不利因素将加大企业的融资难度,企业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调节资本结构。
3.财务业绩促进了企业对资本结构的调节,同时财务业绩也限制了企业对资本结构调节的过度依赖。企业期望盈利的目标与企业所需承担的经营风险是共存的。盈利目标越大所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越大,所以财务业绩作为企业的调节杠杆,可制约企业为追逐巨大利益而做出冒险投资。在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在承担适度風险的情况下安排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例,使企业保持适度的负债容量。
4.企业的财务业绩是解决企业内部矛盾的唯一评判标准。企业生产运行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都要以追求企业最大化为解决目标,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都以最优的财务业绩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资本结构调节的存在意义。
5.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竞争实力的累积等财务状况是企业融资能力、融资速度的决定因素,同时影响着企业的扩展规模,良性运营的能力。这是财务业绩影响资本结构的表现。不论选择怎样的资本结构最终是以创造良好的财务业绩为目标,当一项资本结构无法为企业带来效益时,企业必然会对企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三、结束语
资本结构是对企业契约的有效补充,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对企业财务业绩的保障。同时企业的财务业绩影响着资本结构的选择,避免了企业因追求巨大利益而承担过大的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强了投资者对企业运营的掌控和对人员的行为约束。资本结构和财务业绩的平衡掌控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天中禾,谢可可.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J],兰州大学学报,2002(30):138-143.
[2]宁濛,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分析[J],财务研究,2013(7):116-117.
企业环境业绩 篇12
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及所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在20世纪以前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里,简单成本指标是最早的业绩评价方法,并以企业员工为主要的评价对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单成本指标由于事后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从而已难以满足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急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191 1年泰勒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的稳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以协调内部多种经营活动,需要更为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并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该方法采用7个财务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比率,通过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为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此后又逐渐引入了预算、税前利润、剩余收益、净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企业开始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并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仅仅是作为系统中一种补充参考的指标。
3.战略性业绩评价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了主要的公司形式,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出现,使得股东针对经营者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个时候一种全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出现了,那就是经济附加值(EVA),EVA指的是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如果为正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EVA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利润,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成本,即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一味的追求利润而对企业价值、业绩的扭曲。应该说,EVA对提高企业的业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EVA侧重于财务战略忽视企业创造长期财富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仅仅是丰富了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合作,用平衡记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以及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但是并未涉及实际经营活动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因此,1994年阿特金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他认为组织是由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促进企业将来绩效的因素,以帮助经营者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做出正确决策。
根据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笔者不难看出,西方业绩评价体系是从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转化,两者并重,从利润中心为导向向以市场中心为导向的转化过程。在利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是主要的,如成本、费用、收入、利润都是评价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问题转变为了销售问题,这个时期要求企业更多的把握市场的运转,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便销售通畅,使公司能长远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开始重视非财务指标,例如产品质量、员工素质、客户满意度等。业绩金字塔、平衡积分卡就是这个时期为了满足企业评价需求提出来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概述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所以业绩评价也很晚才开始受到重视。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评价指标主要是生产产值、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和计划相比。后来我国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8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个别、综合地评价,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其中包括10项评价指标;第三次是1999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并于2002年2月由财政部等五部委就“评价指标权数、修正指标数量与内容以及评议指标内容”三方面重新修订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至今为止,我国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1.综合平衡计分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经理人员将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科学全面的管理体系。2.杜邦分析系统,这种方法的主要核心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对其进行分解至最基本要素,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企业业绩。3.EVA评价体系,又名经济附加值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通过对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论述与西方评价体系相比可以发现我国业绩评价体系有几大问题:
1.过分注重财务指标。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使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一部分起补充性质的非财务指标,这使得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很不利。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管理者片面的强调盈余,盲目地追求高财务指标,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务评价关注的是过去的业绩,没有体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从战略的角度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更加重视对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占有率、创新、员工素质等指标的评价;企业的相关部门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会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例如供应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不利差额,故意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或者有的部门为了完成预算的产量一味的增加产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积压。
2.非财务指标不完善。在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虽然有一些非财务指标,但都是一些评估性质的而且主观性非常强,所以无法量化。根据目前企业发展状况,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引入关于企业信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等指标,以便更科学与全面的评价管理者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价值。
3.权重设置不科学。财务指标的各项权重都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主观性很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某一要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企业为了粉饰某些指标故意调节权重。另外一方面,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一般来说国家和股东或者债权人是关心一个企业评价指标的主体,对于国家和股东所关心的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要素的权重设置也应该灵活针对不同的报送主体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三、对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一点建议
1.注重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平衡。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过分的注重了财务指标,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指标没有用,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鉴于我国的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该重点引进卡普兰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卡普兰积分卡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强调全面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它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学习的能力和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
2.根据不同的报送主体灵活设置权重。一般来说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股东和债权人构成。所以对于企业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主体灵活的加以设置以达到各利益相关,科学的评价和认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