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2024-09-20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通用12篇)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篇1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中学专业语文教师人员数量的不足,已无法保证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正常进行,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农村专业语文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职称、知识等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观念滞后,不利于学生获得更丰富更专业的语文知识,不利于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甚至“助长”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情绪。

2.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发掘有待深入。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思想尤显重要。中学是中学生潜能显露和才能展示的重要阶段。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学生言行,发现学生潜能,发掘学生对语文课的敏感度,而且要唤醒其个性特征,激发和引导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避免死记硬背,还要鼓励学生充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掌握语文学习之精髓。目前,农村语文教师大多只是充当了语文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尚未能完全担负起学生心灵启发者的重任。

3.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力度有待加大。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仍坚持以教师为主、以填鸭式为主的模式,大多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让学生被动地学,以至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养成了墨守成规的惰性,更学会了拒绝创新的陋习,而忘却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现代年轻人身份。这种灌输式和绝对化的教学弊端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不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空间。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改变令人担忧的状况,取得新的突破和更大的进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以求得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

1.用心备好每一堂语文课,着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非强制性地灌输。精彩的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用心备好每一堂课。因为,充分地备课,既是确保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既是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这里存在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课前教师的准备越充分,就越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越能提高其学习激情、挖掘其求知潜能。语文教学备课要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实际,着重研讨课文之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指导。只有备课做到备课本、教材、环境与备学生的兴趣、心情、学习动力相统一,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而不打瞌睡,才能使课堂激情飞扬,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堂教学导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新课的导入,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导语,用导语的“重槌”敲响课堂的“大鼓”,从上课一开始便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以顺利推进教学。例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一文时,可这样导入:“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同学们,你们见过有这么一个大傻瓜吗?著名作家老舍为何要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学生听后会大为疑惑:是呀,这是为何?接着大家会纷纷议论起来,注意力便不由自主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尽管教学导语的设计方法因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个性特点的不同而异,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务必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服务,都务必做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自然衔接,都务必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

3.加强实践,学用结合,准确把握文学知识精髓。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设法让学生正确把握文学作品之精髓,尤其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用结合。例如,在讲授《论求知》一文时,教师可以从字词积累与语言表达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认识生字、背诵名言、分析精段、学会表达的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愉快成长的乐趣。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有效的练习,丰富其文学阅历,巩固其文学知识,加深其对文学知识精髓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将其文学阅历、体验方式、成长过程与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目的有机结合,悉心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潜心欣赏作品的文学特质,细心挖掘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深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和主要意旨,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出兴趣、学出知识、学出修养,达到提高素质、学以致用的目的。

4.提升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良好的课堂氛围犹如一剂催发学生创新能力之良药,似打开学生想象力之阀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以身作则,树立功在课前、意在长远的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二是要以敬业、热情、自信的面貌去面对学生,尊重其思想和主见,引导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三是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想象力丰富、趣味性强的作文教学活动,增强农村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来创造文章新颖的立意,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使其语言表达更加得心应手、收放自如,作文的内容更加真实丰满、文采飞扬,避免其作文表达平铺直叙、缺乏文采,内容干瘪无味、平淡无奇;四是要注重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层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其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5.积极改进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日益更新且周期日渐缩短,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要逐步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否则我们的知识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们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促使其更好更多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明确要求并具体指导学生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熟读、成诵经典名句、名段、名篇,形成语感,博取众人之长,借助他山之石,为己所用;二是要博览群书,积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广泛获取各方有用信息,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三是要勤于观察,敢于动脑,善于用笔,多读、多看、多思、多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和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6.着力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加强引导,提升农村中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分析、审判和把握的能力。对此,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己要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在课文中找到美、体会美,善于引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二是要通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较早地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艺术之存在,体会艺术之美感,接受艺术之熏陶,开启学生审美心灵,激发学生审美感情,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使其对美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帮助其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要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章,沉浸于文章美景里,使其在感受、欣赏文章美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识能力;四是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现实生活中,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美,让学生心中的美更加接地气。

三、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实施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观摩式教学、分层次教学、暗示性教学等,有机整合“逻辑演绎式”、“知识—活动式”、“心理—认知式”三种教学思路,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整合的创新过程,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与补充;把教师的目光暗示、眼神传递等肢体语言作为表情达意、传递正能量的沟通方式,尤其是教师的微笑展示可以传递出理解、满意、鼓励、喜爱与热诚等,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新的气息荡漾起来,让好学的学生动起来,让厌学的学生醒过来,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让思维的火花燃起来。

总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加强农村中学生原有兴趣的基础上改进学生兴趣缺乏的环节,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极力打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释放能量、求知创新的最佳去处,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语文知识。

摘要:语文是知识性和趣味性极强的学科,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知识创新的基石、桥梁和纽带,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感情的培养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既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又是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兴趣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只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高酉鸣.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教研).2011(07).

[2]张海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12).

[3]王连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价值内涵与实践途径研究[J].学周刊.2011(28).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篇2

1.企业集团的特点。企业集团是指由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所组成的多层次的、稳定的经济组织,按照总部经营方针和统一管理进行重大业务活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外围、多层次的组织结构;(2)在联合的纽带上,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联合的高级的、深层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3)在联合体内部的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4)在联合体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度、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和凝聚力,能够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达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企业集团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其管控难度远远大于单体公司,结合具体的市场大环境,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企业集团没有通过资源整合、统一分子公司战略行动等创造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没有实现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难以通过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加强核心竞争力。2.2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未得到深入贯彻。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原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被逐渐的稀释和冲淡,成员在集团的定位和作用被逐渐的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小集体的价值观和亚文化。

2.3沟通体系不畅。集团规模不断壮大,内部层级越来越多,管理链条越来越长,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与知识共享平台,信息沟通出现缺失、失真和延迟的现象,也不能在企业集团内部有效的共享,导致对客户需求和市场的响应速度不够迅速。在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的大环境下,知识逐渐成为企业与资金、人力、信息并重的第四类资产,加强对企业集团知识的管理,创建知识共享的组织与平台,提升员工与企业的素质,加快应变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集团企业知识管理“上下贯通,横向关联”是企业集团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集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1.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集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体系。在需求分析与业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数据库,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架构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B/S多层结构体系,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逻辑定义,按照数据资源标准对数据进行规范化融合、交换后存储于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存储的基础上,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分析和基础数据公共服务等。运行平台能够满足开发人员快速构建应用系统,而且其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能够为应用服务层提供基础支撑服务。运行平台为设计平台提供给后端职称,交换平台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知识管理系统属于应用系统层,主要是根据需求分析,利用应用服务层提供的构件,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

2.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集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应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四部分内容,并通过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实现对知识的快速查找、应用与创新,实现知识增值的目标。基于通用业务平台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能够将集团所有知识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补充新的内容,保证了知识管理系统内现有知识资源的完整性、时效性、正确性与一致性,提高了知识的使用价值。而且集中管理相对分散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并促使集团知识管理走上有序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也为企业集团逐渐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创造了条件,使之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及对知识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集团的创新力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篇3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生产现场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40-2

当今衡量企业成败的尺度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的快速变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不仅要生产知识产品,而比要生产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创新成了企业的灵魂。如何全方位地开展创新,保持一个稳定的长久的创新行为,是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一系列只有实施了知识创新与管理的企业才能回答的问题。

1 知识、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一般而言,知识内涵由于本质上的差异,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一般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

Nonaka和Tadeuchi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以Nonaka的“场”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知识类型的转变。

知识管理活动是围绕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

2 面向生产现场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管理的研究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手段是革新与改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根据知识螺旋原理,只有经过多轮的完整的知识螺旋才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知识。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实施生产现场的知识知识创新与管理,有以下几个措施。

(1)企业实行准时生产,以准时生产思想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2)组建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通过知识螺旋的社会化和结合化过程,以团队协作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使某项隐性知识不再仅仅为单个员工所拥有,而是被团队成员所共有。

(3)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

(4)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就表现为以下几点: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下面将对各个措施进行具体叙述。

2.1 以JIT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JIT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时生产。它将传统生产过程 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看板系统是JIT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但JIT不仅仅是看板管理。

可见JIT的实际应用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内容,从实施手段和工具的角度也因企业和生产方式的差异而不同。但从JIT的核心思想出发,为了达到降低成本这一基本目标,对应于上述基本目标的三个子目标,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手段也可以概括为下述三方面:

2.1.1 生产流程化 即按生产汽车所需的工序从最后一个工序开始往前推,确定前面一个工序的类别,并依次的恰当安排生产流程,根据流程与每个环节所需库存数量和时间先后来安排库存和组织物流。尽量减少物资在生产现场的停滞与搬运,让物资在生产流程上毫无阻碍地流动。

2.1.2 生产均衡化 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

2.1.3 资源配置合理化 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降低成本目标的最终途径,具体指在生产线内外,所有的设备、人员和零部件都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分派,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及时的方式到位。

2.2 创新团队为主体

创新团队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它是由若干成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创新团队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机制是对知识进行重构。知识重构是指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创新团队成员将通用性的专业技能与特定基于情景的知识相结合,经过反复的诊断、推理、应用和反馈活动,将知识个体间离散的、无序的知识、技能片段整合成有机式、互嵌式的团队知识系统,以形成团队核心知识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团队成员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协调。

团隊结构是指团队成员的组成部分,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及观点、信念结构等。一个管理创新团队的结构,应该是这些结构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创新团队成员的搭配问题。各种人员搭配得当,能促使团队协调一致,取长补短,紧密团结,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团队的创新力。反之,则会使团队产生内耗甚至冲突,降低团队的效率,使团队失去应有的创新力。

管理创新团队主要是由企业家、内企业家和知识员工这三部分所组成,并各自在管理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2.3 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

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如:灵捷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精益生产系统等,都需要工业工程的开发与应用。这些先进制造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工业工程发展紧密相关的。它们不是单纯依靠技术进步而成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管理进步,特别是工业工程的开发和应用。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整部部长中山清孝指出“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丰田公司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工业工程是丰田生产方式实现的支撑性技术体系,特别是改善活动依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工业工程。

2.4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要剖析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还要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表现为: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

从以上几点出发,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模型,它包括3个层次:知识应用层、知识生产层以及知识资源层。

3 结论

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的螺旋上升,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真正扩展知识储备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挖掘以隐性知识为核心的所有知识,使之显性化成为人人共享的资源,而推动和运作这一管理行为就是知识管理。

根据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内涵,提出了实施面向现场的知识创新与管理需要进行的几项措施:以JIT作为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工业工程技术;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 尹成湖.创新的理性认识及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2] 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4.

[3] 胡宗武.工业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荣彬,顾新建.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工程[J].工业工程,2001,4(4).

[5] 卡尔·斯威比.知识型企业的管理[M].海洋出版社,2002.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取代资本、劳动力和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成功的动力在于如何积累、使用和创造知识。知识管理作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力量源泉, 将知识更好地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企业知识的集体共享和集体创造, 使得知识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它的出现, 带来了一场管理革命。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企业发展的规律也告诉人们,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 管理要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环境相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与之不适应, 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快速发展, 就要勇于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 不断创新企业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快速前进。

1 知识管理评述

1.1 知识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一种开放和信任环境, 使得员工自愿共享知识和合作开发知识资源, 以此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说, 就是对企业的所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推动企业内部员工间的知识交流, 促成企业的创新形成。它具有以下特征:

(1) 知识管理有四个对象, 即知识、基础设施、人员和项目活动, 简单说就是由两大方面组成, 即知识资产与活动。

(2)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创新, 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

(3) 知识管理不仅局限于企业, 在所有的组织机构中都有着知识管理活动。

(4) 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对知识、人员和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管理过程。

1.2 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包含众多内容, 大致包括: (1) 推动新知识的有效利用; (2) 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 提高企业消化及吸收知识的能力; (3) 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及时扩散; (4) 促使企业员工都能得到与其工作目标相关的知识; (5) 确保企业员工能获知知识在哪里, 使其需要的时间和地方都能得到。在知识经济时期, 执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所包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它要求员工共同分享所拥有的知识, 并要求管理层对做到这一点的人加以鼓励。

1.3 知识管理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 知识管理具有传统管理所不具备的作用:

(1) 传统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有形资产, 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而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知识等无形资产, 着眼于在整个企业乃至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

(2) 企业的有形资产是有限的, 由此带来的效益也是有限的;而企业拥有的知识却具有再生性, 其无限的增值和再利用能力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3) 传统资产管理是追求企业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 重点是其实际所包含的价值, 而忽视了许多价值更大, 但没有被企业视作资产的知识资产。知识管理则围绕市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企业的内、外知识资产, 达到知识的最佳效益, 其着重点转移到了资产所包含的知识量上。

(4) 企业有形资产一般具有专用性, 使用范围有限, 因此其价值易被其他相似产品所替代, 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转移。知识管理则注重知识共享性, 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迅速传播, 每个人的知识在共享后, 不但不会减少更, 反而会增多, 这是企业有形资产无法相比的。

2 知识管理带来企业管理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 知识和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 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 企业生存与发展、竞争能力的强弱不再由它拥有物质和资本所决定, 而在于对知识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在于能否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和以此为基础的管理创新。

2.1 知识管理带来管理理念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管理使得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蓄和创新, 为员工提供终身教育、鼓励员工间的知识共享, 逐步将企业改造成学习型组织。而获得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 其中理念的转变是关键的因素。

管理思维的改变和创新作用非常重要, 关系到公司管理的各方面, 但其关键还是企业员工。知识管理把创新、人本的观念和企业的知识相结合, 重视人员的创造性, 不论处在何种位置, 只要有创造和创新精神, 就能做出自己的贡献。知识管理的目的是, 通过提升员工创新力和集体合作, 来激发企业整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

2.2 知识管理带来组织结构的创新

传统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缺乏知识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缺乏灵活性, 面对市场的变化缺少应变力, 无法适应日益多变的商业环境。实施知识管理要求公司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 使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首先, 要设立知识主管, 负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信息共享和积累知识和环境。其次, 要建立一种扁平化的学习型组织, 加速知识的传递, 促进内部的全面合作, 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 使创新思想易于得到采纳。

参考文献

[1]张韵君.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 (1) .

[2]钱枫林, 刘逸明.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刍议[J].企业经济, 2004, (7) .

[3]王衍行.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J].学术交流, 2004, (1) .

[4]张阳.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 2006, (1) .

社会管理创新知识三十问 篇5

1.我市是什么时候开始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

2010年10月,我市被中央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2月,又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样板市。

2.城乡一体化后,在户籍管理上有什么变化,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哪些好处?

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全市城乡居民统称为“嘉峪关市居民”,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完全平等。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一体化,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在拥有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继续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实现其他社会保障保险城乡并轨,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待遇均等。(地照种,钱照领,“农民”有的我都有,市民享受的我同等享受)

3.城乡一体化后,低保标准有什么变化?

2010年为每年1440 元,2011年统一城乡标准后为每月230元,2012年提高至每月365元,现在每年可领到4380元,比2010年增加了2940元。

4.城乡一体化后,医疗救助方面有什么变化?

城乡居民同等享受参保参合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特殊救助,医疗救助金额每年累计最高可达30000元。

5.城乡一体化后,社会养老保险怎么衔接?

已参加原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60周岁以上的待遇不变;未满60周岁的,个人账户资金并入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新标准继续缴费,符合条件时享受城乡同等的待遇。

6.城乡一体化后,幼儿怎么入园?

居住在农村的幼儿(含居住在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到三镇公办或村办幼儿园入园。居住在城市的幼儿(含居住在城市的农村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照就近入园的原则,按居住区域到公办或民办幼儿园入园。

7.城乡一体化后,农村小学生怎么入学,有什么优惠政策?

居住在农村的适龄儿童(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到三镇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两免一补”;在城市有固定住所的农村适龄儿童,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继续享受“两免一补”。

8.城乡一体化后,农村初中学生怎么入学,有什么优惠政策?

居住在新城镇、文殊镇的学生(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到镇公办中学就读,享受“两免一补”;居住在新城镇安远沟村的学生,到师范附校就读享受“两免一补”;在城市有固定住所的学生,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继续享受“两免一补”。

9.城乡一体化后,高中学生怎么入学,有什么优惠政策?

“农村两户”(儿女节育户、独生子女户)子女在报考高中时,可享受加分优惠。

——办理实施。党委议事决策会确定的居民建议、党委决议,由社区服务中心和居民议事会组织实施。

——群众评议。社区议事会年终召开扩大会议,由社区党委书记、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述职,接受代表的提问和评议,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20.新型社区为居民提供哪些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区行政及相关部门对居民的事务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推行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设10个服务岗。

——党员服务岗。党员及党组织信息采集录入,党组织关系接转。——民生服务岗。登记和协调办理居民服务事务。

——内勤服务岗。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为社区居民开具有关证明材料。

——计生服务岗。采集社区人员信息,办理独生子女证、生育证,开具婚育证明,落实计生奖励政策。

——就业保障岗。为自谋职业人员协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协助办理有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事务。

——残老服务岗。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救助、家政、权益维护等服务;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人优待证,发放补贴,提供家政、康复护理、配餐送餐等居家养老服务。

——救助服务岗。协助办理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做好捐助资金(物品)登记、管理和救助发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协调办理。

——武装双拥岗。协助办理入伍、优抚、安置等。

——流动人口岗。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采集登记,开具流动人口有关证明,委托房屋租赁和代收房租。

——咨询代办岗。提供相关政策法规的解释、宣传工作,为居民提供代收水、电、煤气、电话费、物业费等服务。

21.农村是怎样实行社区化建设的?

按照“三委一会一中心”标准建设社区居委会,即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配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实行干部坐班制。

22.农村社区化管理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哪些好处?

——提供民政、残联、新型农保、合作医疗、计划生育、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农业保险等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提供农技咨询、农产品信息、转移就业培训、农业专业合作等综合服务。——建有“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学校、健身娱乐活动场所等设施。(有事找中心,办事不出村,服务送上门)23.我市主要开展了哪些社会创新管理试点项目?

主要实施了“四个三”工程(出台三个《实施意见》、建成三大中心、培育三个城市示范社区、培育三个农村示范社区),其中,建成了三个便民服务中心,即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

24.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是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起的集报警受理中心、指挥调度中心、29.平安和谐细胞工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个人的健康必须是全身所有细胞的健康,一个社会的平安和谐必须是每个社会单元的平安和谐。

——积小安为大安。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30.平安和谐细胞工程的主要创建载体有哪些? 创建平安和谐家庭,提升幸福指数。创建平安和谐社区,营造宜居环境。创建平安和谐机关,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创建平安和谐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安全高效发展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满足优质教育需求。创建平安和谐医院,构建良好就医环境。创建平安和谐餐饮业,确保公共食品安全卫生。创建平安和谐商店,推动商贸流通快速健康发展。创建平安和谐公共交通,确保出行安全便捷。创建平安和谐景区,提升文化旅游品位。

基于隐性知识转换的企业管理创新 篇6

关键词:隐性知识;企业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在市场充分发育条件下已经很难形成独特的优势,因为其他企业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被重新认识和利用。知识一般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说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但是显性知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获取。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含的、未编码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这正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对挑战所需要的。

一、隐性知识及其特点

所谓知识就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对于知识的分类。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有结构的形式存储,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而隐性知识的概念是米切尔·波兰伊(Miehad Polanyi)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主观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这个定义基本上也概括出了隐性知识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包含了人们的经验、技巧和诀窍等与个体无法分离的一种个人知识,具有对其载体的依附性。很多人出于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价值的保护,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他人共享这部分知识。

2、模糊性。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人在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形体动作或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和体验,与自身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相关。这类知识包含很强的个人特性,没有定型化、结构化、编码化的形态,因而难以计量和计价。

3、过程性。企业的隐性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企业的某个过程的知识。是体现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知识。这也决定了这类知识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伴随着企业实践活动推进而不断积累和更新的。

4、不易转移性。隐性知识除了具有个体专属的使用性之外,还可以在个体之间、部门和组织之间进行转移,但这种转移都存在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要获得隐性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有时还必须花费较高的成本。

二、隐性知识转换的基本模式

日本一桥大学的野中郁次郎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做出贡献的学者。他在其1994年完成的《智力经营》,以及1995年与竹内广孝合著的《知识创造企业》等一系列成果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转换模型。在其理论中,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他将企业知识转换一共分为四种模式,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其中涉及到隐性知识的转换一共有两种模式,在此将具体做以介绍:

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这是一种个体或团体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社会化这一术语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是通过共同活动来进行的。例如:企业中采用的师徒模式,不仅是传授含有大量内隐成分的技艺和技能的常规方法,而且是新员工完成进入组织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另外,销售人员通过接触顾客可以感悟顾客的需求:管理者在现场通过“走动管理”便能察觉到员工的心理等情形,都属于这一类。这个过程的主要特点是需要人们极力动用所有感官,通过观察、体验、模仿等感性经验交流,而不是靠言语和文字交流来转换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言传身教、团队的共同体验,以及亲密、和谐、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和文化,都是保证个体间隐性知识有效交流的条件。

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部化。这是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在个人和团体的隐性知识得到共享和集成的基础上,创造出可理解形式得到新知识的过程。它既包括组织内个体隐性知识的外部化,也包括将组织外如消费者和专家的内隐知识转译为组织易于理解的形式等情况。例如,企业领导者将企业内长期形成的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进行文化梳理;科研人员把自己最新产品开发的构思通过言语和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营销人员在调研报告中具体描述顾客的潜在需求等。

三、适于隐性知识转换的企业管理创新

从隐性知识的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其转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管理要适应隐性知识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隐性知识朝着企业真正需要的方向转化,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达到此目的,只有管理创新才是企业最正确的选择。

1、组织形式创新。组织是事业的保证,同时也是管理创新的前提。要实现企业隐性知识的转化就必须建立创新型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得隐性知识在一个更有利于传播和交流的环境下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真正的效益。

(1)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只有实现扁平化,才能缩短知识传递的时间和空间,也才能使隐性知识的转化有序而高效地进行。扁平化的组织有很多优势,例如它可以减少信息的失真,增加上下级的直接联系,减少决策和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加快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在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促使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组织的上下级之间沟通层次已成为组织变革趋势。在知识和信息快速产生、快速传递的今天,必须减少企业中间管理层人员的数显,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以保证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快速、准确的传递和转化。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浓郁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结构简明、运转高效、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新型组织。彼得·圣吉(1990)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他们想要创造的东西的能力的人组成的集合或团队”。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已经形成共识。所谓学习型企业,是指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尤为注重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都能体现

出生命的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能够使企业所有员工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有利于开发和培养群体创造力。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换言之,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从而推动隐性知识更快、更好的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相应形式。为此,企业应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首先,转变思想,树立起先进的观念。学习型组织的出现。代表了关于组织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观念、态度或看法,转变思维,即树立起知识兴企的理念。

其次,搭建学习平台,完善学习制度。企业在树立了观念后应该及时搭建学习平台,并形成完善的学习制度,通过物质投入和制度规范两个方面巩固成果。搭建学习平台首先可以向中高级人员倾斜,他们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然后,与多方合作,加大培训的力度。在完善学习制度方面。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合理安排岗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和提高的措施。

再次,建立企业知识库,促进知识传播。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应拥有企业知识库。企业知识库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隐性知识转换、共享、集成的过程。它更有利于提高组织、团队、个人的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创新。在企业中,隐性知识所依存的主体是企业真正的动力源泉,即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专业性知识型人才。企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将这些知识型人才所掌握的各种隐性知识转化为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真正的生产力。为此,与知识形式的转换相对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实现相应的创新型转化。

(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想要实现隐性知识的转换必须实现管理思维由管人到管理人的知识的转变。知识型员工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为其提供增长知识技能的机会,尤其是在职业生涯中期,面对新环境、新任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吸取成为知识型员工成长的迫切需求。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员工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企业就不可能保证知识型员工永远就业,当然也就不能指望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永远忠诚。对企业无法承诺忠诚的员工是不可能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并积极主动地推动其转化的。彼得·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报酬激励等对人的管理上,必须转向对人的知识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机制。企业必须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培训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和技能,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适应隐性知识转换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变。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劳动与知识紧密结合,知识与文化已经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这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相应的转变。由以往的控制式管理转变为参与式管理,构筑多元主体,建立一种柔性的、高度自主的、人性化的工作制度、决策机制和控制模式,从以行政功能为主的传统管理转向企业经营者与知识型员工为合作伙伴的参与式管理。企业在实施员工参与式管理的过程中应为知识型员工创造参与管理的条件,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情报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内部局域网),让知识型员工知晓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而调动知识型员工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参与管理的必要条件。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能够调节知识型员工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这样既为员工提供了一种方便、轻松、柔性的工作环境,使之了解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受到激励,又能使之在参与中对组织的发展战略形成认同,激励其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3)员工薪酬以及激励方式的创新。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其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这使得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确定。知识型员工的能力与贡献差异大,出现混合交替式的需求模式,需求要素及需求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建立知识激励制度,对企业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知识资产的升值与规模的扩大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企业吸引和留住高价值、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手段。薪酬体系的制定必须体现两个原则:一是解决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二是体现激励性和动态性。同时,隐性知识的转化很难自然而然地实现,只有当人们意识和感受到贡献自己的才能所得比知识囤积和隐藏所得来得更多时,转化过程才能较顺利地进行。可行的激励机制如:对员工的知识交流程序予以评定和考核;强调、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员工为不断上进的想法补足动力;以员工的名字命名某工艺、某营销经验等,被命名员工在受鼓舞的同时。这些成果也被形象化以便推广。

3、企业文化创新——变高压管制转化为文化感召。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形成的企业内部个体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企业的远景陈述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管理具有的最明显的文化特征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从个员管理提升到人人参与管理,个体成员既是决策主体,也是决策执行主体。如是,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即由“高压管制”转向“文化感召”,实现企业文化的人本化创新。要实现这方面的创新,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员工需求。准确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这将是企业能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了员工需求和情感。以人为本才能得以实施。在对员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细分,这种细分是针对于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言,即在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使用、沟通、激励等活动中,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及情感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对不同的细分群体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管理效用。

(2)协调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企业和员工刚开始合作的时候,两者目标常常不完全一致,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协调。双方要在确保各自利益不招致较大损失的前提下开展“双赢”合作。企业可以让员工参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将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纳入企业的目标体系中。经全体员工的讨论而形成的目标体系实现了企业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这目标是:创新精神、总体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吸引和保留有才华员工的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财务合理程度、公司运作效率等。企业也可以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员工明白将来一段时间内,他在企业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个人发展机会。

(3)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内部关系的和谐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领导与员工关系的和谐:一是员工与员工关系的和谐。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就要坚持利益原则与人性原则相结合。和谐的利益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一种利益均衡的分配制度,处理好内部员工的利益关系,做到互利互惠。以利益共同体为轴心,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竞争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更为倡导的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宽容谦让及上下平等的人性化原则。这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信任,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行授权管理、民主管理、创造企业内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实现,并且这种道德的特殊力量将有助于全面激发和培养企业精神。

四、结论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篇7

伴随着市场全球化和数字化产生的知识经济推动3C(具体内容)竞争环境快速改变[1],激进式创新随时可能颠覆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行业内非领导型企业,激进式创新能帮助企业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占据市场地位。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已取得战略地位的成熟企业不重视自身和外界的激进式创新一般会遇到以下问题[2]:(1)不善于管理和应对具有颠覆性或技术不连续性的商业机会的挑战;(2)面对外界激进式创新的产品/服务不知所措,导致企业失败。已有许多文献对促进企业激进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3]。基于知识基础观(KBV)认为,新产品的创造主要归功于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及其日常管理和维护[4]。并且,对知识与激进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知识如何影响激进式创新[5],到明确提出企业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最独特的资源[6,7]。但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促进激进式创新?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是否都能促进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采用不同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怎样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分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由于知识导向不同,由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形成不同的知识存量从而影响组织创新,以及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并强调需要利用知识整合机制,包括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弥补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促进激进式创新上存在的弊端,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与不同的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这也是本文构建知识管理战略和知识整合机制的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的由来,并尝试得出有益结论。

2 理论基础

2.1 激进式创新

激进式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是指利用与现有知识几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识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其特点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甚至是替代性的破坏效果。其与渐进型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相对,是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技术或服务。激进式创新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同时企业面对激进式创新不充分反应会导致企业的失败[9,10]。所以,无论是企业自身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发展激进式创新,还是及时应对竞争对手激进式创新的挑战而开发激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都非常重要。

正如前文所述,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但是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掌控知识管理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方向,避免知识资源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运用。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不同知识管理战略其知识导向不同,形成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存量,进而影响组织创新。并且对于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会分别产生不同的弊端,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战略促进激进式创新变得更有意义。

2.2 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Yogesh等指出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时,针对适应性和组织生存、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贯穿于组织发展整个过程的应对策略,探索和获得知识资产,开发新的市场机会[11,12]。Cohen等[13]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战略的一部分,主导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向,决定其资源配置,促进组织变革和创新。并且,知识管理战略将组织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14]。

实际中,组织并不是对内外部知识都非常重视,Zack[8]认为对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描述要从组织主要知识源入手———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存在于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业务活动过程中,记录在各类文档、数据库和在线知识库中;外部知识一般包括供应商、企业联盟、知识中介、大学和政府机构等。根据这两种知识导向,将组织知识管理战略分为保守战略与积极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利用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和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将自身知识看作重要的需要保护的资产,阻止知识向外扩散。采用积极战略的组织以外部知识为导向,利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不断追求外部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前面,并自我摒弃陈旧的知识,将知识看作持续创造才能产生的资产[15]。另外,谢洪明等[16,17]提出从知识获取态度的维度,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战略和积极战略,并且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应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结合Andersen[18]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KM=(P+K)S),利用其对知识管理构成元素的定义,本文分析和阐述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差异,如表1和表2所示。

表2显示,两种知识导向的知识管理战略构成了知识战略的完全图。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内部,包括内部数据、文档以及内部成员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内部会议、公布栏和内部人际交流为主,企业以内部知识为导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内部核心知识,产生异质性和独特性,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内部知识资产,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反之,采用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产业信息、同行业情报以及关于顾客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外部研讨会、产业分析和企业间的合作为主,企业以外部知识为导向,与同行业的企业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知识生命周期短,企业通过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保持竞争优势。

2.3 知识整合机制类型

知识整合的定义最早由任皓等提出。本文综合以前学者对知识整合内涵的诠释,将知识整合界定为在数据与信息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获取、识别、吸收与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零散的、异质的知识进行联结化、结构化处理,进而建立新的、有序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包括内部知识整合和外部知识整合[19,20,21]。Kevin等[22]将知识整合机制分为内部知识整合机制和外部知识整合机制;在此基础上,Laursen等[23]认为市场知识获取是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有利于吸收外部市场资源中的关键知识;Kale等[24]认为知识内部共享是知识内部整合机制,有利于通过已有流程和路径整合成员与组织知识。

Hans等[25]为与只专注于内部知识编纂、收集和传播等的知识管理相比,专注于外部知识整合、实践和监控等的知识管理可开拓知识领域,产生前沿知识和思想及其创新组合,增强公司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更有利于激进式创新。Laursen等[23]则认为外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虽然能开拓知识领域、刺激产生创新想法,但若没有内部知识整合,不具有足够的内部合成和利用能力,这些想法只能触及表面,不能深入地激发关于新兴市场的突破性想法,只是产生知识增量而不是激进式创新。因此Verona等[26]通过研究表明,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Kevin等[22]在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根据现有知识基础的特点,将知识基础分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两种,再分别与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所以,为了有利于激进式创新,知识整合机制不能盲目地运用,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整合,如图1所示。

3 概念模型

3.1 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激进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知识是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具有战略意义[27]。采取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其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强化和深化内部知识,并作为核心资产构建行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知识资产,与同行业间互动较少,以保守态度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15]。而在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受企业历史发展环境影响形成的上层管理者思维模式和战略信念被Tripsas等[28,29]学者看作管理认知,并影响管理者构建问题框架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而当面对颠覆性的激进式创新的挑战时,企业需要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30],但采取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管理认知扮演着束缚组织行为和组织能力提高的核心角色,难以随环境调整[28],从而形成认知惯性,导致企业失败。例如曾经拥有一流科技研发团队、庞大资金链、遍布世界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但面对随着计算机、数码设备等新技术的成熟而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市场,该公司始终不愿放弃在感光胶片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资产,管理者的认知惯性使其难以判断新技术、新产品的未来经济前景并抑制其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最终错过进入数码领域的最佳时机,让竞争对手引领了新技术的潮流,柯达上百年积累的“优质资产”被数字时代的竞争对手拆分。因此,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在面对动态发展环境的挑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发展激进式创新,但是,受现有知识基础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发展形成的管理认知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难以跟随环境而改变,产生认知惯性,不能及时吸收外部市场知识、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落后的现状,阻碍了激进式创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Zack[15]认为采取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行业内部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企业为走在竞争者前面不断追求新知识、摒弃旧知识。因此,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不断追求外界新的知识,利用这些新知识发展激进式创新,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发展激进式创新:一是产生突破性的想法;二是实现该想法[31]。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重视外部知识包括产业知识、竞争者情报、顾客意见等的获取,这些通过外部整合和利用来的知识即使投入创新过程,但因为企业认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的流入造成企业信息过载和管理困难[22,32];并且由于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不够强大,重叠的市场信息的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不能产生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27]。而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内部知识整合力度不足导致知识在横向整合过程中不能向各部门提供不同的知识接口,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难以实现激进式创新[32]。

所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如图2所示。

3.2 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对激进式创新影响分析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根据KBV的观点,知识被认为是发展激进式创新最独特的重要资源[6,7]。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引导知识管理的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现有知识基础。Verona[26]指出仅利用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企业还必须建立知识整合机制来获取,消化和部署新的知识资源。Cassiman等[33]对比利时269家创新型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进行创新资源吸收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创新的战略问题,应加以重视。所以,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与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而应结合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那么知识管理战略如何与知识整合机制匹配?如何促进激进式创新?

采取保守战略的企业重视内部知识的强化与深化,其知识资产目前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了专门的经验和技能,容易产生认知惯性[28]。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Kale[24]认为若采用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可进一步整合个体拥有的专门技能,对已存在的知识构建更深入、完善的理解。但是,这些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后被保护起来,减少与同行业的交流,使企业局限于现有的细分市场和已建立的技术框架中[34];更加依赖现有知识资产,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满足现有顾客的需求,忽略从新兴市场中探索新思想[35],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保守战略应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保守战略形成的知识基础擅长处理技术关键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代表企业对某一领域独特的复杂技术的领会程度,是企业在知识纵向维度上的深入探索[27]。Ahuja等[36]指出为克服认知惯性和对现有知识资产的过度依赖,企业必须积极地向外部市场中的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学习,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不同想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可以使企业不再局限于现有细分市场,扩大信息搜索范围,向新兴市场中获取全新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产生突破性想法[23]。这些从潜在新兴市场中获取的知识可扩充对现有市场知识的理解,探索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从而使企业重新审视现有知识中的因果关系,提出对认知架构的疑问,认识到潜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威胁,明确当前竞争力的不足[37]。此时,企业可更新和重建原有的流程和路径,利用从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中得到的新知识产生新的突破性想法,并通过新的流程和路径实现激进式创新。

采取积极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知识交流频繁,不断追求关于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的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的前面[15]。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结合,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利用、逐步提升和精炼已获得的知识,而过多的市场知识获取给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又增加了负担,因为企业对新事物的认知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外部新信息过多时,企业不能充分注意到某一重要的创新信息[34],更加剧了企业知识整合负担,不能产生真正的突破性想法[32],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应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积极战略促使企业不断拥有和掌握异质知识,其形成的知识基础反映了企业在知识水平维度上的广阔探索。在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的前提下,Hill等[31]认为,为实现激进式创新应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产生突破性的全新想法,二是实现突破性想法,才能得以满足。对于产生突破性的想法,采取积极战略的企业已经拥有各类异质知识,使其信息过于繁杂、管理困难,为解决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而不是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的问题,Kanter[38]认为内部知识共享机制能强化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起到像“万花筒思维模式”一样,产生潜在创新知识组合的作用。即当企业的知识包含各种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时,需要恰当的“shake”使其相互激荡与碰撞,整合现有知识,产生新视角和新的突破性想法。对于实现突破性想法,为解决知识接口不一、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来实现激进式创新的问题,Schulz[39]认为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涉及各功能单元不同的知识接口,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通过增进不同领域中各功能单元成员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知识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使不同功能单元的组织成员交流和分享各自拥有的专门技能和知识,便于利用这些专门技能和知识实现突破性想法,为组织激进式创新目标服务。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4 结语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知识作为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发展激进式创新中又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根据各自形成的不同知识基础,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即:(1)保守战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2)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两种适应性匹配分别解决保守战略对知识资产的依赖和管理认知问题与积极战略导致企业信息过载和知识接口不一致的问题,满足激进式创新产生和实现的条件。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篇8

知识管理的涵义,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看。在宏观层面上,知识管理可通过对现有知识资源的整序、归纳,促进知识的条理化,提高其可利用度, 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并鼓励知识创新。而微观层面上,通过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能使无序的信息流,被归纳总结成有用的知识链。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与策略。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知识储备数据库及高效的知识总结方法,能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体系与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在现代高校图书馆中,该管理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分析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相比传统的管理手段而言,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论能改善现有的管理效果。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一向以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基本原则,注重文献资源的系统性与集中性。而知识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条条框框,体现出更高的开放性、共享性、激励性、挖掘性等特点。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图书馆的管理侧重点由馆内文献资料向网络上其他知识资源倾斜, 更加注重知识资源的捕捉和获取;共享性是指注重图书馆成员之间的知识转让,并使接受者与转让者共同参与到转让过程当中,使接受者拓展知识存储量,转让者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励性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进行个性化管理,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挖掘性是指在对图书馆知识资源及相关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并总结这些资源间的联系,使潜在的价值得到有效的利用,促使知识资源进行资本化转变,从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成效

知识管理涉及的层面较多,应用范围较广,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知识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途径,能优化读者对知识的学习、获取、记忆与共享。对单独的读者而言,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知识资源,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能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准确的知识资料。对于团体读者而言,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能提高团体的决策速度和获取知识的效率。相较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其创新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整理知识资源

当代的图书馆管理,并不仅仅是对馆藏书籍文献进行管理,同时还包括其他网络上的各种散乱知识资源。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一方面对本馆书目做好数字化处理,使馆藏资源得到有效整理。另一方面,则对网络资源进行积极挖掘,从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散乱无序的信息中,通过收集、整理、加工等方法,使之有序的纳入图书馆知识资源中来。

3.2 促进知识更新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知识资源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在某些领域,知识换代速度极高,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目前的知识更新状况,导致图书馆所应有的社会功用逐渐减退。而知识管理,则能针对知识的更新,采取动态的管理方法,始终跟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步伐,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资源。

3.3 激发知识创新

以大量的知识资源储备作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可以实现知识的创新,这一过程在目前仅能由人脑来完成。而知识管理可通过对知识的产生与传播,以及知识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化管理,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设虚拟图书馆、开发虚拟知识资源等方法,将之形成产业链。为知识的创新,提供永续的动力。此外,知识管理强调读者之间的沟通,通过思维碰撞来激发读者的灵感,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3.4 管理人力资源

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要,尤其在图书馆的工作中,工作人员是联系读者与知识资源之间的重要纽带,是知识信息质量的保证,甚至可以将图书馆工作人员视为图书馆知识资源的一部分。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可从利用、开发、管理3 个角度来看。所谓利用,是指对工作人员的准确鉴别与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员工的现有能力,挖掘其潜在能力。所谓开发,是指对工作人员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及智力等方面的提升。而这里所提到的管理,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组织,以及具体规划和未来预测等。

4 总结

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管理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意义。尤其是对图书馆的管理而言,引入知识管理方法,能使图书馆的管理效果呈现突破性的提升。无论是对知识资源的整理,还是对知识更新与创新的促进,知识管理模式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在未来,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能够更加完善,为读者与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摘要: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也应有所创新。对于现阶段而言,应用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知识管理理论,注重对外界知识的整理和收集,是应对信息化大环境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为了提升图书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改善当前图书馆僵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对图书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创新作用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在知识管理模式下的创新成效进行探讨,为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季白剑.解析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3(13).

[2]丁丽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构建与创新服务[J].科技致富向导,2014(27).

政府知识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政府组织文化,创新

1 关于“政府知识管理”与“政府文化创新”概念的确定

1.1“政府知识管理”的概念

政府知识管理是指政府中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通过知识共享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政府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政府能力得到提升。政府知识管理将促使政府管理方式由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硬”管理向知识领导的“软”管理转变。

1.2“政府文化创新”的概念

政府组织文化可定义为“政府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政府组织文化通常能够使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方面的影响。公务人员在不同时空中的行为规则必然趋向协调一致。政府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政府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政府共同价值观的政府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2 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20年来,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组织中普遍应用,其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已经在组织、政府和学术科研机构中展现出来,因而备受青睐。

我国对政府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将知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对政府知识管理的研究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研究者对政府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则研究较少,既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很少提出对可供操作的管理方案。

2.2我国政府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政府技术基础薄弱

知识管理的过程很复杂,包括管理政府内部和外部的业务。这其中必然涉及到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主要包括组织的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知识库和软件系统四大部分。目前,薄弱的基础设施尚不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数量及质量的限制,无法为知识的共享和管理提供保障。

2.2.2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

文化制约着知识管理的发展,政府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文化问题的同时也很好解决了知识管理中的成本/资金问题。政府知识管理中文化的障碍往往表现为对知识共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支持正面的价值观念和共享行为选择。文化环境的制约是政府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

2.2.3忽视价值理念的变化

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被员工们交流和采用的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变化。成功知识管理中的这些价值理念的良好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整个组织充满信任气氛;组织内各个层次的定期交流;知识共享被领导层积极鼓励;员工保持活动、问题和发明的信息畅通;同事主动共享和学习;与知识共享相关的预期清晰,并且显著的表达出来;组织具有强凝聚力,员工希望共同工作;欢迎探索新思想等等。而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容易忽视价值理念的变化。

2.2.4政府文化力的缺乏

政府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力包括政府的凝聚力,组织力,行为驱动力和员工活力。凝聚力是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整齐划一倾向。依靠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意愿来促进和增强知识文化氛围。有许多文化因素可能会影响政府的凝聚力,进而影响政府文化,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和意识、团结拼搏精神、公平意识、知识价值认可度和渴望团队成功的态度等。

2.3文化创新对政府知识管理的意义

政府知识管理是“政府知识的创造,再现,存储,转移,转换,应用和保护”。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政府为了利用个人的和集体的知识,来使它自身发生改变,以便它最有效的、有效率地利用它现有的或者能够得到的知识。有效的知识管理对于21世纪组织的成功具有关键的作用。政府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政府文化更好地发展。

政府文化创新不仅影响到政府的知识管理行为,而进一步影响到政府的知识管理结果。

总的说来,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力量的作用,保证政府知识管理所要求的适应型政府文化的建设,确保政府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成功的知识管理又促进文化的再建设,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3 文化创新对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启示

3.1政府知识管理对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

政府文化创新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培养、塑造适合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政府管理者只有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既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又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政府知识管理所应有的组织文化。

3.1.1以人为本的政府组织文化

以人文本是政府组织文化的主旨和主旋律。必须认识到人是组织资源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和最具能动性的部分,是组织一切力量和创造力的源泉。政府实施知识管理要突出高层管理者和公务人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工具、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本实现综合效益。

3.1.2知识共享的政府组织文化

政府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强调合作与共享。共享和合作的文化能够使政府突破有限的活动范围,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甚至是多赢。只有拥有共享文化的政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人民的认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3.1.3不断创新的政府组织文化

创新是一个组织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人类的知识总量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的老化速度也非常快。知识频繁地更新换代,给政府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强调创新的政府鼓励公务人员学习新知识、鼓励新知识的应用,这必然会推动政府追求知识的深入度、新颖性,从而提高政府的生命与活力。

3.2政府知识管理中文化创新的步骤

政府组织文化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它有着自身的发生机制,是在实施知识管理的变革环境中,按照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要求,通过政府组织文化的创新而逐渐形成的。政府知识管理中文化创新应该分为4个步骤。

3.2.1政府组织文化的审核

政府决定启动知识管理时,首先要按照知识管理的规律要求对政府的现有文化状况进行审核诊断,任何文化发展过程都需要以了解组织已发生的事情为基础。审核诊断包括详细分析和对现有组织模式、价值理念和行为特征的检查,它是组织文化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实施政府知识管理时进行知识文化审核应关注的5个焦点问题是:知识定义、知识共享、价值理念、关键人物和组织环境。要从许多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查,获取明晰的因果关系以及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2.2政府组织文化的内化

组织的发展需要激发员工的情感、调动他们巨大的干劲、取得他们真诚的信任以及构建他们接纳的文化。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是组织文化的内化。组织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文化内化机制,将严重影响组织发展;同样,如果组织发展不佳,就可能破坏组织文化的内化进展,损害组织员工对其他倡议的采纳。政府组织文化的内化过程既应考虑到知识管理规定的核心价值,又要考虑到所应提供的政府结构支持。

3.2.3政府组织文化的变革

政府组织文化是动态环境,会经常遇到变化。政府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学习型目标、创新制度,都可能根据项目的进程和变化而不断变化。为了鼓励积极向上的知识环境,政府可能会测试和引进新的知识管理的方法。政府变革将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当变化处理不妥时。重大变革有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比如新技术或竞争会使得政府发展进度比规定的更快些,从而确保政府组织文化在不稳定时期也可维系和发展。

3.2.4政府组织文化的维护

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维护已建立的组织文化,那么文化蜕变则极有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策略能帮助维护政府组织文化。维持一个知识团体的一个要素就是保证领导者得到大力支持和培养。知识拥护者在整个知识团体中维持实现知识共享的积极和明确的方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他们试图影响和引导政府组织文化时,他们的领导策略也要得到支持。对领导的支持是政府知识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金吾伦.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杜创国.论政府文化的重塑[J].行政与法, 2000, (6) .

[3]顾戛良.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创新[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4, (4) .

知识和创新管理标准化综述 篇10

关键词: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知识管理,标准化

1 引言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创新也成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进步的动力引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并从国家和区域、国际组织层面上升为标准,推广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对当前全球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变化的基本判断,是对我国企业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综合考虑,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企业转型发展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跟踪并制定了我国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国家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时,经过近几年的跟踪、模仿、创新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管理标准化工作也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同步。本文将近几年以来跟踪调研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知识和创新管理标准化的情况,简要概述如下。

2 国外标准化现状分析

2.1 西方发达国家标准化情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最早开展了知识和创新管理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标准的定位;最早制定了设计管理标准,用于指导研究开发过程管理。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管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在英国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国家标准。法国在知识产权、知识资产管理方面做得最早,领导着欧盟的创新管理标准化工作;在ISO的创新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 TC279中,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担任秘书处,来自于法国空客公司的专家担任主席。西班牙、葡萄牙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开发创新(RDI)管理体系,提出了创新管理的概念、框架模型,并在国内开展了创新管理的认证;RDI管理体系在南美国家也相当流行,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也发布了RDI管理体系国家标准。RDI管理体系的框架模型,已经纳入到欧盟标准发布。

2.1.1 英国

为了有效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挑战,英国标准协会(BSI)组织制定了为组织建立长期创新体系的设计管理体系标准——BS7000《设计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主要定位在产品的创新管理,后来又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最新版本的BS7000-1-2008命名为《设计管理体系第1部分:创新管理指南》,其他部分有《制造产品设计管理指南》、《服务设计管理指南》、《报废管理指南》、《包容性设计管理指南》、《设计管理术语和词汇》等。

早在2001年,英国标准化协会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BSI知识管理委员会,KMS/1)发布了临时标准PAS 2001《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指南》,并在2002年发布了《BSI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化战略声明》,明确指出BSI要争当知识管理世界级领导者。此后,陆续发布了标准性质的出版物《管理文化和知识:良好实践指南》、《知识工作技能:良好实践指南》、《公共部门知识管理:良好实践指南》、《联结知识管理与组织其他部门和专业:良好实践指南》、《知识管理评估指南》、《建筑业知识管理指南》、《知识管理电子书》;除此之外,还转化发布了欧盟工作组协议文件CWA 14924知识管理系列文件。

2.1.2 澳大利亚

在2001年,澳大利亚标准国际有限公司(SAI)的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MB007),第一次发布了出版物HB 275-2001,并于2003年修改后重新发布为澳大利亚临时国家标准AS 5037(Int)-2003《知识管理-指南》;2004年出版了类似于宣贯教材性质的参考手册,HB 189-2004《知识管理术语和阅读物明细》;2005年,澳大利亚发布了正式国家标准:AS 5037-2005《知识管理-指南》,从映射相关环境和文化、构建经验和链接、操作运行能力、保障措施、评估和评测、回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澳大利亚的国家标准AS 5037,也是在国际上第一个知识管理国家标准。此后,又陆续发布了BEA系列规范性文件,包括《知识管理高级模型-实施方法指南》、《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提高知识管理应用》、《知识管理案例分析》、《用于知识管理的XML主题图》等。

2.1.3 美国

美国的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T he Glob a l Knowledge Economics Council GKEC)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组织,其秘书处同时负责管理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下属的知识管理标准组织和知识管理高等教育标准委员会,经ANSI授权制定知识管理美国标准。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创立于1977年,是一个以会员为基础的非营利机构,提出了APQC知识管理框架(APQC’s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制定了知识管理领域的多项行业标准,包括知识策略、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支撑措施、知识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标准。

2.1.4 德国

为了快速跟进研发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创建了德国规范(DIN SPEC),以便使标准化工作跟上研发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此,专门成立了向首席董事会(Presidial Board)负责的特别委员会(special committee),主要致力于激光技术、集成光学、微系统、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领域标准化。2006年,发布了DIN PAS 1062《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和DIN PAS 1063《中小企业在网络中实施知识管理》;从2011年1月开始,正在制定德国规范DIN SPEC 91281《以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该规范建立在DIN PAS 1062和DIN PAS1063的基础之上。此外,DIN还发布了用于专利价值评估的标准DIN 77100:2010《专利评估-专利价值货币化评估通则》。

德国的科学技术协会(VDI)先后发布了VDI/VDE 2621:1996《基于知识的系统支撑的质量管理-建议书》、VDI 5610-1:2009《工程知识管理-原则、概念和方法》VDI 5610-2:2015《工程知识管理-基于工程的知识》等协会标准。

2.1.5 法国

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早在2000年就发布了FD X50-190:2000《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管理》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经验资本化过程,包括经验资本化的原因、条件、个体到群体转化、信用对象、经验活动的资本化流程、经验资本化与质量管理关系等等相关内容。

在2010年,AFNOR发布了FD X50-146:2010《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组织战略的组成部分)、跟踪和保护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和使用指南等;包含资料性附录内容:实验室笔记本管理、发明披露。

2013年,AFNOR发布了FD X50-271《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方法实施指南》标准,提出了创新管理的概念、框架,以及创新管理的过程,从战略层和操作层两个层面说明了创新管理的过程;每一层都通过矩阵形式,从两个维度进行说明,即分布从探索(exploration)、评估决策(evaluation and decision)、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资本化(capitalisation)4个环节,以及从市场销售(marketing&sales)、技术(technology)、法律/规范/财务(legal/normative/financial)、监督和组织(oversight&orgnisation)等4个工程领域。

此后,AFNOR发布了6项创新管理标准(FD X50-052,FD X50-271/2/3/4),分别是《战略情报管理》、《开放式创新方法实施指南》、《创新过程中的可持续开发集成》、《创造力管理》;此外,还发布了一项NF X50-553:2014《研究活动管理》

2.1.6 俄罗斯

从2010年到2011年,俄罗斯陆续发布了知识管理系列标准,分别是包括GOST R 53894《知识管理术语和定义》、GOST R 54146《知识管理-中小企业指南》、GOST R 54147:2010《战略和创新管理:术语和定义》、GOST R 54874《知识管理-公共部门良好实践指南》、GOST R 54875《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体系实施良好实践指南》,GOST R 54876《知识管理-协调知识管理与组织内其他业务过程的关系》、GOST R 54877:201《知识管理-与知识员工协作指南-知识评测》等。

2.1.7 西班牙

从2 0 0 6年开始,西班牙标准化和认证协会(AENOR)发布了UNE 16600《研究、开发和创新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分别是《R&D&I相关活动的术语和定义》、《R&D&I管理:RDI项目的要求》、《R&D&I管理:RDI管理体系的要求》、《R&D&I管理:UNE 1660 02:20 06在资本财贸部门使用指南》、《R&D&I管理:技术监控与竞争情报系统》、《R&D&I管理:UNE 166002:2006使用指南》、《R&D&I管理:技术转移》。

在UNE 166002:2014《R&D&I管理:RDI管理体系的要求》中,提出了RDI管理体系的框架模型,该模型后来成为欧盟创新管理体系的框架模型。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组织环境、领导力、策划、研究开发创新支撑措施(组织机构角色和职责、资源管理、人员能力、意识、沟通、文档化信息、知识产权和知识管理、协作管理、技术跟踪和竞争情报)、RDI运行过程(综述、创意<idea>管理、RDI项目开发、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开发、引入市场、RDI运行过程结果)、绩效评估、提升、参考文献等11章内容。

2.1.8葡萄牙

2007年,葡萄牙质量研究院(IPQ)发布了5项研究开发创新管理体系标准,分别是NP 4456:2007《研究开发创新(RDI)管理:RDI活动的术语和定义》、NP 4457:2007《研究开发创新(RDI)管理:RDI体系要求》、NP 4458:2007《研究开发创新(RDI)管理:RDI项目要求》和NP 4461:2007《研究开发创新(RDI)管理:RDI管理体系和RDI项目审核员的资质和评估》等。

在IPQ的NP 4456-2007《RDI活动术语和定义》标准中,重点参考借鉴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相关文献和手册,并引用了OECD的《基于知识的经济》报告中的“知识经济中的创新过程概念模型-链状互动模型”作为RDI管理体系模型,并把创新分为了4种类型: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2.1.9以色列

2011年,以色列发布了SI 25006(2011)《知识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用于知识管理体系认证。在SI 25006(2011)中,包含范围、定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文化和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文件化、评测和评价、总结和建议等内容。2012年,以色列向ISO提交了知识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申报材料,并提出制定首个国际标准《知识管理体系要求》;并于2014年发起了投票,终因有个别的国家阻挠没有成立。

2.1.1 0 其他国家

南美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等采用了葡萄牙、西班牙的RDI管理体系的理论和框架。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发布了NWA 1:2009《创新和产品开发过程实践指南》标准。

2.2 区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

2.2.1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发展报告中,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充分地健康运作,这种经济直接依据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模型,指出由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作用,促使创新模型从传统线性模型转换为网链状的创新模型。同时,在报告中提出了4种类型的知识,即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际知识(know-who),这个提法为业界所广泛接纳。

1997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法国巴黎发布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框架和基本理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方法,主要基于3个方面因素:(1)对知识的重要经济价值的认识:(2)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3)与知识生产相关机构的大量增加。同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方法已经从早期的强调技术创新,转化为既重视技术创新,又关注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包括知识的生产、储存、转移和应用,把知识扩散力、知识网络、知识和人才流动,以及创新指标研究作为重点。

1992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了《奥斯陆手册——技术创新数据的收集和解释指南》第1版,主要用于欧盟范围内的技术创新调查统计;1996年,发布了第2版奥斯陆手册,适用于OECD成员国范围内;2005年,发布了第3版的奥斯陆手册。在第3版的奥斯陆手册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框架模型、创新类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2.2.2 欧盟标准化委员会

2002年9月,欧盟标准化组织信息社会标准化系统(CEN/ISSS)成立了知识管理工作组(WS/KM),致力于知识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工作;2004年3月发布了CEN的《欧洲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指南》,共分5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知识管理框架;第二部分组织文化;第三部分中小企业实施;第四部分评测;第五部分知识管理术语。CEN同时成立了知识管理方法(标准)特别兴趣小组(SIG)欧盟知识委员会,致力于知识管理标准化工作。2005年4月,欧盟委员会采纳了新的欧盟研究计划的建议,即欧盟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年)。该建议提出了促进欧洲的经济增长和加强欧洲的竞争力,认为知识是欧洲最大的资源。此外,又提出了Horizon 2020,是2014-2020期间的研究创新计划。CEN同时成立了知识管理方法(标准)特别兴趣小组(SIG)欧盟知识委员会,致力于知识管理标准化工作。

2008年11月,在布鲁塞尔成立了CEN TC389创新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致力于创新管理体系导则、协作和创造力管理、设计思维、战略情报管理、创新自评估工具、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目前,CEN TC389已经完成了6项欧盟标准起草,并发布为CEN/TS 16555系列标准,《创新管理体系》、《战略情报管理》、《创新思维》、《知识产权管理》、《协同创新管理》、《创造力管理》。

2.2.3 国际标准化组织

201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 TC279创新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ISO TC279共有4个工作组(WG),分别是:

TC 279(秘书处设在法国,主席来自空客公司)

WG1创新管理体系(召集人来自阿根廷)

WG2词汇、术语和定义(召集人来自挪威)

WG3方法和工具(召集人来自瑞士)

WG4创新管理评估(召集人来自德国)

正在制定的标准包括:

ISO/NP 50500创新管理-术语和定义

ISO/AWI50501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体系-指南

ISO/NP 50502创新管理-评估-指南

ISO/NP 50503创新管理-协作创新工具和方法-指南

3 我国知识管理标准化现状

3.1 组织知识管理标准化情况

目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制定了GB/T 23703知识管理系列标准:《框架》、《术语》、《组织文化》、《知识活动》、《实施指南》、《评价》、《分类通用要求》、《知识管理系统功能构件》等8项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组织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我国组织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正在制定两项知识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知识管理体系第1部分:要求》、《知识管理体系第2部分:研究开发》,拟通过管理体系标准促进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组织内的应用实施;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情况

3.2.1 知识产权文献信息标准

2008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部牵头制定两项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的国家标准,GB/T 21373-2008《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分类及代码》、GB/T 21374-2008《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基本词汇》,标志着我国有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国家标准。同时,在借鉴转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标准的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系列文献与信息行业标准。知识产权行业标准有《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单位)代码标准》、《专利代理人代码标准》、《专利申请号标准》、《中国专利文献号》、《专利文献数据规范》等。

3.2.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为推动我国企业科学化、规范化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各地方陆续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并进行了试点运行。如在2006年开始,江苏、广东、湖南、北京、香港、台湾等地陆续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

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地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经验基础上,开始提出制定并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力图明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概念、提出标准化技术参考模型、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规定并进行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为在全国推行该国家标准而开展相关培训、宣传工作奠定基础。2013年,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为国家标准GB/T 24940-2013。此外,通过管理体系认证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赢得了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制定了《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截至目前,这两项标准计划已经完成了国家标准报批工作。

3.2.3 知识产权服务规范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开展了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研究。2013年,在国家标准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高技术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构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重点开展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涵盖定义和分类、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规范、服务合同、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测评等主要内容”。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等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2.4 知识产权业务相关规范

在知识产权领域,目前在研制的国家标准还有专利分析评议服务、专利代理服务质量、专利价值分析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国家知识产权局还研究了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并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文,提出“构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重点开展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涵盖定义和分类、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规范、服务合同、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测评等主要内容”。

此外,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了GB/T32089-2015《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用于指导国家、企业等不同渠道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

在版权保护领域,国家标准有GB/T 30247-2013《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GB/T 27937《MPR出版物》系列标准等。版权保护方面的行业标准有《SRC与数字版权登记系统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业务基础代码集》、《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信息元数据规范》、《数字内容对象存储复用与交换规范》系列标准等。

4 我国标准化发展建议

4.1 问题和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知识和创新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知识和创新管理标准化的总体水平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对于创新的政策多、宣传多,但在实际实施层面,还缺乏便于实操性创新理论和方法,缺乏有力的抓手。我国提出了创新管理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但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如何建立企业层面的创新体系,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可实施的方法论。

(2)在企业层面,重视技术开发,缺乏创新管理;重技术,轻管理。重技术研发的形式,轻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不同层面,存在着重视知识产权申请,轻视运用,轻视商业化、产业化。同时,在高校、科研院所,许多科研成果的研发是为了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对于是否有用,是否产生了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反而不再关注。

(3)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差距较大。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北京、广东、长三角等区域,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强,标准化意识较强,研发强度较高。同时,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多依赖于资源、能源的消耗,创新意识薄弱,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企业发展形式也多样化,对知识和创新的需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既有冲入世界创新能力前列的领军企业,也有挣扎在生存线的落后企业。

(4)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知识和创新足够重视的意识和土壤。对于知识产权、创新成果,还不足够重视。对于版权拷贝,电子文件的复印,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这也阻碍了创新产业的发展。

(5)对于知识和创新管理,我们参与国际化交流不足。我们的许多创新,包括对于创新管理本身,仍然是在国内小圈子范围内讨论。

4.2 标准化发展建议

基于上述对于知识和创新发展的问题和现状的分析,对我国知识和创新管理标准化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1)全面启动创新管理国家标准化工作。以我国的各地区、各行业、各种规模类型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部门等组织为应用对象,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引,按照ISO/IEC导则中最新的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提出适用于我国组织应用的创新管理的标准。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极大促进我国知识和创新管理水平的提高。

(2)统筹推进知识和创新管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层面,统筹协调涉及到研究开发、专利、版权、商标、技术标准、传统知识、知识资产、知识管理等知识创新管理领域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同时,团体标准层面,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鼓励相关技术研发、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自由发展。

(3)加大标准化贯彻实施力度,培育知识型、创新型服务业。在重点的园区,如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政府的引导,通过先进企业的示范引领,通过管理体系认证等多种方法,促进我国知识和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运用,促进我国企业创新管理水平的提高。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篇11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创新

前言: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占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并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当前社会,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信息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知识管理环境下更好的创新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各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没有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信息与知识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所以说,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平台,反过来,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传统的信息管理对象是内外部管理信息,而在知识管理的影响下,信息管理的范围有所拓展,不仅仅是内外部管理信息,同时又强调了对“第二类”信息管理的重视,即“人”的管理,包括人的思维、经验、技能等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1]。

(二)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搜索引擎、数据仓库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支撑技术,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三)优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此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因此,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必须要做到信息交流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并且还要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

(四)强调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最普遍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只有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合理的配置和共享,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2]。

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

(一)信息组织重组。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信息,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当前的知识管理环境体系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信息组织重组,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组织重组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始的信息经过整理、优化进而转化成有效的、集约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企业员工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信息管理的创新,而信息组织重组是创新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需重视起来。

(二)创建信息制度。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基于对信息管理的影响,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式,注重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资源,合理组织、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方案,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注重信息人的培养。知识管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注重内外部信息管理,同时也更加注重“第二类”信息管理,即“人”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培养信息人,重点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力度,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聘用人才都要慎重考虑,并且还要提高企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除了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发挥人的思维意识。

(四)重塑信息文化。企业的信息文化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所以就更要注重对信息文化的重塑。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信息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领导应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激发员工更加积极的工作,带动企业步入全新的氛围,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五)重构信息系统。如今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当前知识管理的环境下,必须要完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重构信息系统,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让信息资源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才能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悄然兴起,它的到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发展下去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任颜华.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研究[J].理论前沿,2014,(11):25-26.

语文知识创新管理 篇12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入库评审方法,激励机制

一、引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 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 而创新也日渐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能力。随着国企物力集约化管理向纵深推进, 对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企业在招标采购工作中积极探索, 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亟待总结提炼并推广应用。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下, 对招标创新成果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入库评审等工作机制, 及时总结创新知识成果, 形成企业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库优质资源, 有助于实现采购创新活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 整体提升采购管理专业理论水平。

二、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库管理方案

1. 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研究

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成果是指各单位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在招标采购实践中行之有效、可持续产生出色成果、有一定管理创新和特色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作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库知识分类构成研究如下:

运用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 结合先进的招标采购管理理论及实践, 提出具有国网公司招标采购工作特色的知识分类维度和各维度下的具体类别, 包括:

根据知识属性, 考虑以下分类维度:

(1) 按照业务模块、业务属性分类, 包括采购机制和管理体系、采购策略管理、采购标准执行、电子化招投标、招标代理机构管理、采购工作模板、质量监督及供应商管理结果与招标采购联动等;

(2) 按照招标采购流程环节分类, 包括需求计划、招标准备、招标文件编制与审查、发标、开标、评标、定标;

(3) 按照成果形式分类, 包括研究报告、管理流程、操作手册、策略标准、工作模板等;

(4) 按照采购对象分类, 包括物资类、非物资类;

(5) 按照适用的采购方式分类, 包括招标采购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 、非招标采购 (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 ;

(6) 按照适用的采购模式分类, 包括批次集中采购、协议库存采购、超市化采购;

(7) 按照评审结果分为A级、B级, A级主要为入围和入选作品。

2. 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库评审体系设计

(1) 评审方法研究

(1) 评分法。优点是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方案在各个影响因素维度上的优劣情况;缺点是由于评价体系设计和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对成果的总体效果评价容易出现偏差。

(2) 论文盲审、答辩法。优点是由于不署作者名的成果材料送给不可能知道作者的人审核, 这样打出来的分数, 最为客观;结合选手答辩, 整个环节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 适用于比较正规的论文评审。

(3) 投票法。优点是该方法是基于投票人对所有成果的总体效果进行比较后作出的评价, 经唱票后能够以比较合理、公正地选出最佳成果。

建议初审盲审和投票相结合, 盲审结果为推荐入围、不推荐入围;复审中结合企业答辩, 采取评分法对企业成果进行评价。

(2) 评审因素权重

(1) 加分项法。优点是能够激励选手在加分项方面的表现, 给予加分项表现突出的选手更多优势以弥补评分体系中其他指标方面的不足, 甚至在评分中胜出, 缺点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加分容易影响评分体系原有的公平性, 对加分值设置维度的要求较高。

(2) 序列晋级法。优点是兼顾不同的序列, 并根据不同序列的特点量身定制晋级标准, 确保了不同类型成果均得到适当的评价, 序列内及序列间评分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招标采购常规工作优化提升类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采购创新实践类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3. 知识入库管理方案设计

(1) 关键字索引

建立知识库索引功能, 支持对成果材料中的亮点关键字进行索引搜索。

(2) 动态评价

(1) 动态评价管理。对创新知识库进行动态管理, 如因政策法规变更、外部环境改变、实施条件不再具备等因素, 已入库的创新知识实效性与时效性受到影响的, 可适当调整管理级别。

(2) 复制淘汰机制。对在库满一年, 因政策法规变更、实施环境改变、实施条件改变等因素, 已失去实用性或时效性的, 经评审认定, 可进行“已淘汰”标识。

(3) 成果共享及推广应用

(1) 定期/不定期成果共享。半年度和年度成果入库后, 定期开展库内成果的学习推广。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业务需要, 按照分类、关键字等检索库内成果, 满足业务管理提升的需要。

(2) 建立知识交流学习平台。活用信息系统功能, 参照知识地图理念, 建立企业知识共享的平台, 推进招标采购创新知识信息发布、成果宣传推广、交流和反馈。

(3) 循序渐进经验推广。鼓励企业通过对库内成果的学习, 结合自身实际, 提出知识库成果在本单位的推广应用设想, 并组织资源形成具体的推广应用方案, 开展落地实施, 将实施情况提报至知识库-推广应用记录中。

三、总结与展望

企业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库入库评审办法研究工作采购管理理论为原点, 综合分析企业招标采购工作典型经验和实践成果, 以兼容并蓄、亮点突出为目标, 通过入库评审办法及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实现招标采购创新知识从申报到评审、入库在库全流程管理, 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提高系统组织创新活性。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加大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共享力度, 加强招标采购工作创新交流学习, 发挥群策群力, 整体提升公司招标采购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同时通过帮助公司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入库评审等工作机制, 提高经验总结的效率和效益, 加快招标采购工作创新成果实用化进程。

目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评审体系和评审机制设计主要是基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论文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等方法的比较分析, 以及国网公司招标采购创新成果特点的分析得出的, 对于不同性质的招标采购创新工作的适用性和评审机制设计的严谨性尚有待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印证和不断完善。今后将在公司知识库试点过程中对评审体系应用、评审环节具体实施情况进行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苗露.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2]周方勇, 张安妮.探析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A].高科技产业, 2006.

[3]樊文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上一篇:穿刺部位下一篇:环境评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