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语文知识

2024-07-07

核心语文知识(精选12篇)

核心语文知识 篇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为此, 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回避两个极端, 要么“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要么用教师“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来取代小学生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获取。那么, 如何才能防止小学阅读课蜕变为恣意解读、无章可循的“随意课”呢? 我们认为:把握、吃透、围绕一节阅读课中的核心语文知识, 以之为轴心来科学设计阅读教学进程, 精点调拨导引小学生的阅读实践, 努力创建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阅读课, 是实施新课标、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能的科学路径。

一、教师要树立“核心语文知识”意识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构成的一门综合课, 是小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的得力助手。这就决定了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与生活世界保持密切、通畅的关联。在小学阅读课上, 把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趣事、生活素材、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就成为小学阅读课的常见套路。遗憾的是,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弄巧成拙, 在把“海量”的课外语文资源搬进课堂的同时悄然遗忘了阅读课的学习主题。更有甚者, 为了博取听课者的眼球而不顾实际课堂需要地引入点缀性课外生活素材, 致使一节节语文课被非核心知识“掩埋”。由此, “花瓶式阅读课”“散射式阅读课”大量涌现, 形形色色的试验课、观摩课、展示课正成为这一课堂弊病的“重灾区”。

一是过分追求形式花哨而忽略了实效追求。笔者曾经听过的一节小学五年级阅读课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该节课中, 教师几乎用上了全部能出彩的手段, 如做游戏、角色扮演、现场表演、合作研讨、字谜竞猜等应有尽有;许多装饰性教学环节, 如情境渲染、故事导入、才艺展示等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授课时间;哗众取宠式的表演、毫无意义的课堂情景剧、别出心裁的教学花样淹没了真正的知识学习活动……可谓异彩纷呈、热闹非凡!但课后对照教学目标进行了一次效能检测, 结果则令听课教师“大跌眼镜”———就连基本的词语学生都没掌握, 更别谈对关键句、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了。显然, 这是一节严重病态的阅读课, 其症结就在于舍本逐末、只“放”不“收”, 最终整个教学活动距离“围绕核心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核心阅读能力”的主旨越偏越远。

另一个是过分追求资源丰富进而架空了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无独有偶, 笔者还听过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的阅读课———《观潮》。在这节课中, 授课教师引入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材, 如故事、短片、绘本、教具、道具、头饰等, 整节课中用到的短视频就达到了五处。繁杂的课程资源把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都挤占完了, 而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上的课文则备受冷落, 学生的亲自阅读活动变得越来越“稀罕”!由此, 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活动被悄然架空了, 阅读教学异化为了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行为, 阅读学习活动最终只会落得一个皮焦里生的结果。没有阅读, 就没有真正的阅读学习活动。在这种阅读课上, 学生真正用在文章阅读、课堂思考上的有效教学时间少得可怜, 更别说围绕本课的核心知识开展激光式的阅读教学了!诚如有教师所言, 这种阅读课的教学重心严重偏离了既定教学目标, 难以产生聚光灯式的教学奇效, 着实属于一种地地道道的“伪热闹”。

热闹的教学场面并不能代表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真正高潮到来, 相反, “风平浪静”的阅读课就不一定不是一节好阅读课。针对阅读教学弊端, 如何促使学生把参与阅读课的表面热情转化为积极的脑力活动, 才是小学教师面对的一道阅读教学改革难题。显然, 当代小学阅读教学要实现这一转变, 小学教师就必须树立核心语文知识意识, 积极构建一种直击靶心、形散神聚、主题突出、线索清晰的高效阅读教学课型。

二、核心语文知识的内涵与析取

围绕核心语文知识来聚焦教学能量, 突出阅读教学主题, 是当代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如果说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那么, 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就构成了本课的核心语文知识, 与教学目标关联相对疏远的知识点则构成了该课的非核心语文知识。具体而言, 阅读课中的核心语文知识是指该节课中的关键知识点, 如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关键语段、关键主题、关键表达方式、关键阅读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它们构成了教师指导小学生开展文本阅读实践的主轴, 师生对文本的解析与讨论必须基于这些语文知识来展开。所以, 科学过滤教材, 准确把握核心知识, 是小学阅读教学迈向“低耗高效”目标的着手点。在此, 向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推荐两种鉴别阅读课中的核心语文知识的方法。

一种是知识赋权法, 即严格依照具体知识点与本课教学目标间的关联度来确定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并赋予相应的数值或等级。例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有多个知识点:字词教学内容是“认识本课10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语句教学内容是能够表现革命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细节性句子, 如“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等;语段教学内容是引导小学生掌握五壮士“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崖的故事”情节, 理解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等。如若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都讲, 肯定超过40分钟的“课容量”, 教师必须对这些教学内容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区分对待、科学分流。按照本课最精简的教学目标, 即掌握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掌握场面描写知识, 我们可以把上述词、句、段教学的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 (参见下表) :

另一种是树形分析法, 即在教材分析中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相关知识点按照树形排列, 再据此分析哪些知识点处在知识教学链条的关节点上。这些处在关键链条上的知识点就是核心语文知识。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幸福是什么》, 该课有许多知识点, 如识字教学、词语教学、童话教学、分段教学、语段评析、阅读方法训练、幸福观教育等, 这节课的教学要将这些有机地融为一体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各板块教学内容的“筋骨”, 努力形成繁而不乱的教学设计。为此, 我们把本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设计出以下树形结构, 其教学重点自然一目了然。

《幸福是什么》一课的核心知识树形分析法

在一节阅读课的知识树形图制作过程中, 教师只需把本课需要教授的全部知识点有序排列在树根 (基础教学部分) 、树干 (主线教学部分) 与树枝树梢 (具体教学部分) 上, 就能顺利对一篇课文进行庖丁解牛式的解剖。实际上, 这一分析还可以继续, 教师还可以把生词教学、语段教学、阅读方法教学等部分的核心教学内容再作分析, 具体到对哪些生词、哪些语句、哪些语段这一层面上, 本课的核心语文知识就更加清晰了。借助这一分析, 教师就能做到以核心语文知识为主线, 全面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进而达到重点突出、主题突出、主线清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

鉴别核心语文知识及其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基本功, 是教材分析达到“懂”“透”“化”水平的重要思路。只有强化核心语文知识意识, 对本课核心教学内容心中有数, 才能够收到收放有度、详略得当的教学效果。

三、聚焦核心语文知识对当代小学阅读课改进的现实意义

把握核心语文知识对当代小学阅读课的改进具有多重意义, 它是防止教师把阅读课上成“游戏课”“花样课”“空架子课”等“非阅读课”的一把利器。阅读课的主体是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要把阅读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就必须对烦琐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减肥瘦身、精心遴选, 紧扣、聚焦在核心语文知识这一主线上进行课堂点拨, 以此为学生留足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努力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阅读教学效果。

首先, 阅读教学中聚焦核心语文知识有助于教师树立干净、简练的阅读教学风格。宁要实而不华, 不要华而不实, 这是核心语文知识教学的一条铁律。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阅读课上, 这一点体现得非常突出, 其干练的教学风格一览无遗。在《落花生》一课教学中, 孙老师通过对落花生的生长特点揭示及其与苹果、石榴等水果之间的外形比较, 借助对相关水果描述性语句的反复朗读、揣摩品味, 帮助学生顺利吃透了文章的主题, 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 孙老师重点进行的阅读教学内容是“后园”“爱慕”“难得”等关键词语, 以及落花生与其他水果间的比较。通过对核心知识的廓清, 孙老师将全部课文内容凝为一体, 为本课教学特制了一把“连心锁”。这节课中, 全体学生被核心语文知识延伸出来的问题与讨论所吸引, 阅读能力与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阅读的效率、效果有了坚实的支撑。

其次, 阅读教学中聚焦核心语文知识有助于教师简化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文章内在的品质与内涵, 树立“以文取胜”而非“资源取胜”的教学质量观。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意识, 增强自身对阅读学习资源的开发意识, 又要立足教材文本, 对核心语文知识与非核心语文知识之间的“界限”保持警觉。这是小学阅读教学有力平衡核心语文知识聚焦与课程资源拓展这一矛盾的科学思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很少用其他现代教学媒体资源, 如网络素材、课件资料、故事教具等, 他主要采用的教学工具就是课文, 主要手段就是“读”, 即让学生反复朗读、默读、品读、分角色读, 鼓励学生读中悟、读中思、读中问、读中想。在于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读”出了文章中固有的色彩、味道、情感与体会等, 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学习。在此, 文章、文本作为阅读教学“主资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 在本课教学中, 于老师在教“饱经风霜”一词时, 他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在屏幕上呈现出“一副饱经风霜的脸”, 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联想去描述文中的“车夫”形象, 这样,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词汇的学习就恰当地融为一体了。于老师的这一阅读教学方式在当代小学阅读教学实践领域颇受推崇, 它充分体现了当代小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生读为主”的主流趋势。

总之, 树立核心语文知识意识, 科学提取阅读课中的核心知识, 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优化阅读课模式结构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相信:向生活开放, 向小学生开放, 是小学阅读教学富有活力与生机的选择, 但这种“开放”一定是在核心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脱离核心语文知识的牵引, 再好的阅读课都可能陷入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歧途, 从而无法确保阅读教学改革的健康推进。

核心语文知识 篇2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3篇课文,以及习作和练习,让我们聆听了一组雄浑的“八一壮歌”。

单元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前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讲了彭德怀忍痛枪杀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给战士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练习6》中,安排了《长征组歌》、《清平乐 六盘山》,可视为长征内容的拓展。《大江保卫战》记叙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战洪水、救灾民的铁汉本色、感人事迹。本单元使孩子们对各个时期的人民军队都有一定了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民军队英勇无畏、乐观顽强的精神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情。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运用部分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体会革命军人的品质,感悟“八一壮歌”。

4.通过书籍、上网查询,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长征及体现“八一”军魂的信息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

5.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体会革命军人的品质,感悟“八一壮歌”。

3.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片断

三、品读感悟

(一)过渡:学习诗词,除了能读顺,还要读懂意思和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任务提示:用心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了解诗意,看看哪句话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画出来。

(二)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 扣住诗眼感知大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1、这句话什么意思?

2、哪个词是平平常常的意思?(等闲)

3、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 万水千山)

4、扣住“万水千山”体会红军走过的历程。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万”和“千”是虚指,用来形容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许多高山,渡过许多江河,那么在诗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呢?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交流。(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让我们随着毛主席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

1、抓字眼“逶迤、磅礴”悟其“难”(1)指名读这一句诗

(2)借助图片悟“磅礴”和“逶迤”。

A.出示五岭图,简介: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诗中说“五岭——引读:逶迤(着重号标出)”我们还可以说——五岭连绵不断

(师边说边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理解“逶迤”:

一、字形。这两个字都是走之儿;

二、字义。这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叫逶迤。不仅可以形容山之长,还可以形容道路和河流的连绵不断。

B.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

(用简笔画画出高大磅礴的乌蒙山,结合图理解词语)诗中说“乌蒙——引读:磅礴(着重号标出)”

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山,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小结:磅礴就是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的意思。

(3)如果现在让你们来翻越连绵不断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会有怎样的感觉?(难)是啊,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都是那么的艰难,你们知道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吗?(缺衣少食,红军战士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每天还要派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红军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4)指导朗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爬山涉水,真是——难!艰难!非常艰难!指名读。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评一评。

2、抓“丸”悟读红军的“豪迈”

(1)就是这样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分别在五岭、乌蒙的简笔画下面画出细浪、泥丸的简笔画)(2)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药丸、糖丸)都有什么特点?细小球形?(3)“走”(着重号)古人指快跑的意思,这里形容泥丸,换用哪个词较好?(滚过)

“腾”(着重号)又是什么意思?

(4)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能用“ 像 ”句式说说吗? 出示句式: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腾起的细浪。)

(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过的泥丸。)(5)指导朗读

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把那样大的山“看”小了,正是这样,反衬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形象高大不高大?是啊,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评议读、齐读)

3、师:这两句都是写山的,五岭写山之长,连绵起伏;乌蒙则写山之高,气势雄伟,红军长征要经过万水千山,历经千难万险,红军怕不怕?这些在我们红军眼里都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再读第一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这“万水千山”的艰难,除了越山之难,还有涉水不易。长征途中,红军涉过许多江河,毛主席只选了两条,是哪两条?你知道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战役吗?

1、抓“暖——寒”悟读

(1)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一对反义词“暖和寒”)师:这是一组对比。

(2)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3)借资料理解“暖”。你是怎么理解“暖”的? 交流《巧渡金沙江》资料。小结: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心里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4)师: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观看《飞夺泸定桥》相关影像片段,点到为止)

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6)小结。这就是“寒”,从“寒”字我们可以读出很多内容:自然环境险恶,令人心惊胆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惊险悲壮;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7)指导朗读。

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8)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只等闲”。再读第一句。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以读带悟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指名读。

2、“三军”指什么?

3、从哪些词看出高兴的心情?“喜”“尽开颜”。

(三)小结:

同学们,纵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核心语文知识 篇3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能够组合、储存、再次寻找以及通过不同的机制,转化到相关的实践中,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沟通和共享;另一类就是隐性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属技巧性的、由情景限定的、个人独自体验但“知而不能言者众”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其共享只能源于需求者对隐性知识拥有者的模仿或双方之间的共同探讨、交流与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自于它运用、积累和创造各种知识资源的能力。而知识共享则为企业发展知识资源,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提供了途径。

知识共享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知识的共享之所以能给组织或者个人带来巨大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知识所具有的非收益递减性与共享增长性这两个特点。

一是非收益递减性:在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或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物质要素的投入确实发生作用,然而在知识要素上,却不起作用了。以软件产品为例,只要多复制一套软件的成本不变,不管其销售第一套软件还是销售第100万套软件,软件公司总是能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润,这就是知识的特殊之处。因为软件的价值主要是由其包含的知识所决定,而当这种知识“固化”于软件产品时,其投入的边际成本已经是零。

二是共享增长性:与物质产品不同,知识是可以共享的,而且常常是由于知识的共享使得知识的存量翻倍。当知识被出售时,销售方并没有失去知识,知识只是被转移了,或者说知识的权利被转让了,但销售方仍然拥有该知识。

搭建共享知识平台是促进企业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

企业建立共享知识平台的主要目标有以下这几种:

一是知识积累的需求。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为知识的沉淀提供平台上的支撑,则是促进企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二是知识共享的需求。知识共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之间的共享。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新建立的组织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或多或少与原有组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实现“成功模式的快速复制”,将原有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移植到新的组织当中,成为企业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共享的另一种形式是人员之间的共享。企业的高速发展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共享平台的构建,能有效地将企业拥有的丰富的知识资源总结、沉淀,并传承下来,从而加速人才的培养。

三是知识复用的需求。知识的复用程度越高,其产生的价值就越大。知识共享平台有助于扩大知识的共享范围,减少知识获取的时间,从而提高知识被复用的效率与几率。

四是知识创新的需要。企业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是知识的创新。而如果没有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要想实现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共享中,企业的知识资源才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企业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不断增长。

共享知识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企业建立共享知识平台有其必然性,当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具备了特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时,其建立共享平台的需求就会越发明显。这些前提条件也可以看作是共享知识平台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随着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不断建设和发展,支持企业整体业务运作的OA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纷纷建立完成,这些系统与企业的日常工作不可分割,也是企业信息化道路上不可跳过的一个步骤。企业在信息化上走的越久,其对信息化的认识也就越深,对信息化的要求也更高。企业不仅把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其核心业务的手段,更将其作为提高企业软性能力的一种途径,知识管理就属于软性能力的一种。

各种知识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系统平台只是一种工具,是将企业各种管理机制和管理思想固化的一种手段。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才是企业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直接证明。有效的机制才能为企业知识共享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因此,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建立共享知识平台的又一个前提。

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不断推进

为了迎接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很多企业的运作模式更加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很多工作是以团队为单位完成。这种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对知识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每个团队成员能更快、更全地将本部门的知识运用到团队工作中,并与来自于其他部门的成员充分共享。但是一个员工不可能完全掌握一个部门的所有知识,这就产生了对共享知识平台的需求。建立共享知识平台不但能帮助团队成员快速全面地将各自部门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共享,更能为虚拟团队内部搭建一个共享的平台。

AMT咨询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共享知识平台为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构建共享知识平台,AMT咨询提供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共享知识平台为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结合AMT多年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经验,AMT从总体策略规划、详细设计、系统实现三个层面形成了“知识管理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一)总体策略规划

第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中对于知识管理的需求,并以此明晰知识管理工作的指导方向,明确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第二步,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各种方式,对企业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分析。从知识、人、系统、管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从而对企业知识管理整体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步,在知识管理目标和现状明确的基础上,了解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从知识体系、管理体系、推行策略、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做什么”。

(二)详细设计

在知识管理战略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各阶层对知识

管理不同层次的需求点,从知识体系、管理体系(组织职责+制度规范)和推行策略三个方面,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蓝图,明确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管理方法以及知识管理推行策略等内容。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设计以建立面向整个企业的知识架构、方便知识的存储、查询和应用为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知识分类体系:分析企业的知识构成,明确知识的各类特征属性,在体现知识的特点和使用者的习惯的前提下,形成多维度的知识分类目录,规范知识内容的存储。

知识地图:从知识应用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的进行知识结构化的展现。

权限体系:明确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范围,建立完善的知识权限体系,使各类知识在合适的范围内共享,保证知识的安全。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设计包括:

组织结构设计知识管理在内部推行中往往会面临知识创建阶段、应用阶段和再整理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管理重点都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进行匹配。

管理机制设计知识管理的推行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知识管理的持续开展。

推行策略

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的实施,总体推行策略从知识体系设计、平台建设、知识资源整理、组织制度建设、共享文化宣导以及员工转变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其中,员工转变的促成需要其他五部分的共同作用。

(三)系统实现

共享知识平台是知识管理得以落地的技术支撑,知识分类体系、权限体系、知识地图以及相应的管理规范都必须切实地落到共享平台上。共享平台规划的重点首先是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其次是与其他系统集成方式,最后是系统的基础数据规划。

需求分析

共享知识平台需求分析是企业知识管理得以具体实现的前提,是知识管理整体规划得以落地的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关键业务对共享知识平台的需求进行系统规划,规划后再制定系统实施的策略及计划建议。

系统集成规划

系统集成应遵循“单一创建,多处引用”原则,避免同一文档的多处存放和版本管理混乱。共享知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规划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功能定位来选择合适的系统集成关系。

基础数据规划

核心语文知识 篇4

一、结合多媒体, 有效教学核心知识

多媒体是教师的好助手, 它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 有效优化课堂中的核心知识教学, 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 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出与英语核心知识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素材, 能够更好地完成核心知识的教学, 提高核心知识内容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直将分词用法列为重难点, 这也是我们高中英语的核心知识内容, 特别是关于V-ing与V-ed的区别。事实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 创设情境来突出分词的特点和基本用法: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小女孩和她父亲对话的场景。父亲问这个小女孩:Have you worked out the puzzle which is puzzling?此时小女孩非常困惑 (looking puzzled) , 说道:I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saying.在该情境的创设当中, 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父女对话场面, 同时也展示了puzzled与puzzling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结合角色表演, 把握核心知识

为了让学生可以生动、快速地掌握英语课本中的核心知识,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同的节目, 如小品、话剧等等。学生通过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 同时深刻地认识领悟到了英语核心知识的要点。

整个过程中, 学生都沿着故事的发展, 顺利完成剧情的介绍, 同时也使用了不同形式的动词, 感受到了不同环境下动词的变化形式, 使该核心知识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三、结合生活实际, 无形渗透核心知识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核心知识,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核心知识“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这个语法点时, 笔者发现这段时间学生都容易感冒, 而且这个班感冒的人数真是不少, 还有少数学生感冒比较严重, 都随身携带着感冒药。因此听到张磊在打喷嚏的时候, 笔者要求他向班上其他学生说一句有关“感冒”的请求, 于是他问刘丽:“Today I have a cold.Would you give me some medicine?”刘丽说:“Of course.Here you are.”然后刘丽给张磊一些感冒药和消炎药, 并说:“Wish you health!”之后, 笔者请另外一名学生起来转述下张磊的请求。刘丽荣同学说:“Zhang Lei asked you to give him some medicine”并且刘丽荣还即兴发挥了下:“You are a Lei Feng.

在情境演示过程中, 学生们都很投入, 并对同学之间的精彩对话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核心知识, 还使他们的品德得到了熏陶, 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

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 篇5

本单元讲述了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秦朝建立的历史。

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经历了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和传说时代。

【核心考点】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

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0.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封建性,促使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型,是改革的核心措施;“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1.把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防洪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1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百家争鸣。

13.春秋晚期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发展为“仁政”。

数学知识的精髓和核心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60-01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和工作,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都将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发挥作用。

二、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最基本最主要的有:转化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等。

1、转化的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方法就是人们将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种相对容易解决的或已经有解决方法的问题,从而使原来的问题得到解决。初中数学处处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等,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具体说来,代数式中加法与减法的转化,乘法与除法的转化,几何中添加辅助线等等,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方法。

2、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而研究总是围绕着数与形进行的。“数”就是代数式、函数、不等式等表达式,“形”就是图形、图象、曲线等。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以形直观地表达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初中数学中,通过数轴,将数与点对应,通过直角坐标系,将函数与图象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习了相反数的概念、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研究了函数的性质等,通过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大大减轻了学习的难度。

3、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它能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初中数学从整体上看分为代数、几何两大类,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就是分类思想的体现。具体来说,实数的分类,方程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都是分类思想的具体体。

4、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是客观世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规律在数学中的反映,它的本质是变量之间的对应。用变化的观点,把所研究的数量关系,用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用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使问题获解。如果函数的形式是用解析式的方法表示出来的,那么就可以把函数解析式看作方程,通过解方程和对方程的研究,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方程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其它的思想方法都是隐藏在数学知识里,没有单独提出来,而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其内容和名称形式一致,单独作为章节系统学习。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本人通过多年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1、深入钻研教材,将数学思想方法化隐为显。首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研究,对例题、练习的探讨,挖掘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了然于胸,将它们由深层次的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它们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理解和掌握。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循序渐进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单元复习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如何围绕核心知识教学的思考 篇7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个单元主要知识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计算以及实际运用, 在这些知识中, 核心的内容是“剩余”。除法的学习中, 特别强调的是平均。在教学前, 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认为分完了才是平均, 才是除法, 结果有剩余的是因为没有分完, 不应该算平均分。

经过思考, 我得出以下认识:有余数除法应该是除法的一部分, 而且是主要部分, 在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的教学中提出的平均分, 其实更倾向于是一个过程, 没有强调结果是整数, 而且现实生活中分不完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因此,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应该也必须围绕“平均分”进行教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把除法的意义拓宽、完善。

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不仅在“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教学中使用了平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教学、余数与除数关系中仍然使用了平均分, 乃至实际应用的教学中我还是使用平均分的思想, 总之,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 我坚持使用平均分的思想来统领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除法, 它的本质还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 抓住了平均分就等于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灵魂。

2. 以状态为核心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单元, 教学跟钟面相关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的运行是绝对的, 体现在钟面上就是不停地运动, 而在认识时间时, 我们只能认识钟面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在时分秒的教学中, 整时的认识和几时几分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知识点, 关于整时我们倾向于这样描述:当分针指着数字12的时候, 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有时我们不这样强化, 也会让学生形成这样的理解。这样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在几时几分的教学中, 学生通常用分针和时针指着的数字来描述某一时刻的时间, 例如, 12时55分通常会认成1时55分。当然我们经过一些强化练习, 通常能解决这个问题, 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没能体现出关于时间的这部分知识的灵魂。时间的灵魂是运动, 是一刻不停歇的运动, 秒针、分针和时针都是在不停地运动中, 当分针运动到12时, 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字, 当分针运动到接近12时, 时针也运动到接近某个数字, 在教学“时分秒”时, 围绕“运动”进行教学, 能很好地解决静态状况下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来教学整时的认识的:我把时针和分针放到钟面的起点数字12处, 让分针转动一圈, 然后问这是几时, 然后再转动分针, 让孩子来说是几时。教师不停地拨动分针, 让孩子体会分针转动一圈, 刚好是一小时, 把分针指着12转化为分针转动了一圈。在接下来教学几时几分时, 依然用拨动分针的方式, 让孩子体会, 当教学到认识几时55分时, 孩子从运动中已经能够体会接近某时的概念了。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让时针和分针动起来, “运动”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认识时间、理解时间。

3. 以“学生”为核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单元是“认识方向”, 方向是相对的, 同一观察者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方向也就不同, 这一点恰恰是整个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所理解的方向是绝对的, 在他们身边东南西北是固定的, 在一幅地图上, 方向也是固定的。

在教学开始的时候, 我让学生制作了一个表示方向的指示器, 由两个同心但是大小不同的圆组成, 第一个大圆上按顺时针方向 (跟学生解释是依次在12时、3时、6时、9时的位置) 标上东南西北, 第二个圆则标上前右后左, 在两个圆的圆心用图钉固定。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转盘, 表示方向的圆是固定的, 表示前后左右的转盘是可以转动的, 我的目的在于, 先通过玩转盘体会方向是相对的,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代替转盘来体会方向是相对的。

在实际认识方向的教学中, 逐渐过渡到把自己当作转盘来想象方向。在教学图上的方向时, 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到图上。在教学八个方向时, 方向的相对性更加明显, 在一个平面图上, 上北下南的规定是绝对的, 但是物体所在的方向就是相对的, 此时的教学就存在一个死角:参照物。这显然不属于二年级的内容, 同时也不是二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的, 怎么办?在教学中我承接前面的思路, 让孩子把自己代入到图中去。

方向是随着观察者的变动而变化, 对这样的知识教学, 我们就要让学生变成观察者, 使学生能有观察者的视角和自觉。

核心语文知识 篇8

祁红梅博士所著的《知识的吸收与创造》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核心能力的来源而言, 作者认为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唯一源泉, 对知识的吸收和再创造是保持企业核心能力不断上升的根本途径。在一定意义上, 知识, 尤其是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稀缺性、累积性和难以模仿性, 与核心竞争力的三性 (价值性、延展性和独特性) 不谋而合。因此, 企业独特的资源归根到底是知识, 尤其是难于交易和模仿的隐性知识, 正是这些独特的知识使得企业在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 反应不同, 表现出竞争能力的优劣。企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专有, 具备知识的一切属性, 只有知识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 而作为解决核心障碍对策的企业创新而言, 所有的创新内容也都是基于知识这一根基的。

那么, 如何才能具备核心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存量?如何能做到以持续的创新提升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获得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如何促进知识转化为核心能力?针对这些实际问题, 作者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首先, 在自身知识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大量有效的知识, 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前沿的知识、扩展自身知识库。同时,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具有适应性、价值性的“定制化”知识是企业的真正所需, 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和企业当前情境融和并发挥真正的效用。其次, 具备“高专业化程度”和“高涉入程度”特性的企业员工对知识的吸收和创造性的使用, 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的关键环节。大量知识进入企业, 是通过每个员工的吸收和使用, 转化为企业的生产产出和知识产出, 而在这个过程中, 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员工更能够对吸收的知识进行准确的判断, 并与工作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利用, 在应用中创造性的融和和发展出企业自身的知识;同时, 具有高积极性和行动力的员工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判断其有效性并通过积极的实践将知识转化为企业能力。第三, 企业的整体氛围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和创造性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工作压力、组织奖励、领导支持、资源配备以及周围群体的行为等, 都会对员工的知识学习和创造性的使用行为产生带动或强制性的作用。第四, 在员工的知识吸收和创造性使用中, 知识提供方的权威性和任务导向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知识提供方的权威性是其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信号, 代表了对知识、经验和行业经验等各方面的拥有, 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客观情况下, 可以标示知识供给主体能力高、知识含量大、可持续性强、质量高、有实力等特征, 这些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有效运用提高了最终的知识转移绩效。同时, 知识提供方的任务导向代表着对企业当前实际问题的特别关注, 一切围绕企业实际需要展开工作, 既是态度上对当前任务的重视, 也是行动上对当前问题的解决, 这会促使最终的解决方案更符合企业特定任务的需求, 因此赢得了接收方的信任和好感, 从而获得高的知识转移绩效, 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知识接收意向。

此外, 通过实证验证, 此书中还得到了一些独到的结论, 如一般认为, 负责传递知识的专家越具有高的权威性, 则越能够让接收方信服, 从而更好地认可和接受专家的知识。但该研究发现, 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程度不同, 对专家权威性的认可度不同。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意味着他们对自身工作的熟悉和胜任程度越高, 具备本岗位的相关知识, 并能用这些先期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到对外部知识的判断中。而在这种分析和判断中, 个体并不太受到知识来源方外在表现如权威性等的影响;而当个体的专业化能力较低时, 他们对外来的知识难以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时, 则关注于与知识相关的外在的信息, 如知识的来源方是否关注企业、是否是专家或权威等因素。再如, 在知识的吸收和创造性使用中, 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知识分享和讨论互动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再利用非常重要, 因此, 对个体的知识吸收和创造性的使用行为,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在众多讨论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中, 该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既为企业培育和获得持久的核心能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又对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得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一是将企业资源依赖的重点向知识转移, 在未来的竞争中, 基于知识和知识创新的竞争将是企业获得最终竞争优势的根本。二是在自我的知识积累中, 重点关注获得与企业相匹配的知识;三是知识获取的途径除了内部学习外, 更主要的是通过合作, 在企业外部取得, 从而将最新的知识纳入企业创新体系;四是组织通过激励、领导支持、工作压力等途径, 创造有利于员工知识吸收和创造的环境, 将极大地推进知识在企业的有效利用。

围绕知识的吸收和创造这一话题, 继续在一些方面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如对于知识的定制化的研究, 该书仅仅是一个开端, 在未来可以继续深入对知识定制化程度的探索性和实证性研究, 尤其在知识定制化程度的测定量表、知识的定制化程度在组织和群体层次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知识定制化程度在知识产品交易中的重要价值等问题, 值得做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再如, 针对员工的个体差异, 该书只研究了知识接收意向、涉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 而员工的学习能力、前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等因素, 都对知识的吸收和创造性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深度练:夯实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 篇9

一、本单元核心知识的界定

本次浙江省区域联盟活动的课堂展示是足球单元《运球技术及运用》, 本单元由三节课组成, 学习目标为:1.能简要描述多种足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及在比赛中的运用价值;2.实战练习中, 能根据自己与障碍物、防守人、同伴、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合理运用脚内侧运球技术获得突破, 懂得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周围环境并利用合理的身体姿势将球控制在身体附近, 表现出一定的速度与控球能力;3.在运球练习和实战练习中不惧困难、敢于挑战、乐于探索、合作与展示。

从单元目标中, 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脚内侧运球技术在有障碍、有防守情况下判断同伴与区域时空关系下的合理运用, 这是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课堂实录与分析

1.练习方法

三节课都紧紧围绕着核心知识设计了练习方法, 练习方法主要由单一练习、组合练习及运球的专项游戏组成 (见表1) 。第一及第二节课都呈现了三种练习方法, 第一节课主要是通过障碍物运球, 第二节课主要是通过不同运球线路绕障碍结合射门的组合练习, 第三节课主要是通过突破不同防守对象进行射门的组合练习, 并根据学生的差异, 进行了分层练习。对三节课从练习方法的难易度看是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关系, 设计科学合理。从课堂练习看,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足球学习, 体现出来的足球技能一般, 女生相对更弱。

2.练习时间

三节课的练习密度最低的是第三节课, 最高的是第一节课, 基本在50%左右 (见表2) , 三节课都超过了浙江省体育课堂教学规范的要求 (25%~40%) , 但是主教材学习的练习密度基本在20%左右, 第二节课较高达到了近30%。

由于三节课都安排了副教材 (素质练习) , 再加上队列练习等, 造成了主教材练习密度不是太高。第一节课的现象相对比较突出, 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的练习密度达到了31.2%, 如果再加上副教材素质练习的时间, 练习密度将占整节课的2/3, 似乎权重比高了一点 (见图1) 。

从真正核心技术的学习时间来看更不容乐观 (见表3) 。看似第一节课主教材练习密度最低, 但核心技术的练习却最多, 主要是第一节课学生都基本处于练习状态, 虽然是4人一组, 但当前一位学生到规定位置后, 后一位学生马上跟上练习, 这样缩短了学生等待的时间。第二节课看似主教材练习密度最高, 核心技术的练习却是最低的, 原因在于分四组每组8人进行循环练习, 人数太多, 等待时间太长, 虽然教师考虑到了这个情况, 安排了学生在等待时进行拉球、拔球、踩球等球性练习, 但是缺乏监督与练习的自觉性与持久性, 效果一般。第三节课虽然也是4人一组, 但后一人必须等前一个结束后再进行练习, 所以核心技术的练习时间也不多。

3.练习次数

体育是一门操作性知识的学科, 学生的学习形式是身体性认知, 主要靠学生自身的肢体肌肉体验来获得人、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学生触球的次数越多对球性的提高与运球技术的掌握越有促进作用。从三节课看, 学生的触球次数大约在500~700次左右 (见图2) , 但真正核心技术运球的触球次数约在300~400次左右, 第二节课虽然有579次, 但大多数是原地的球性练习, 真正脚内侧运球的触球次数也不多。

三、思考与建议

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 三节课均出现了核心技术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不高的现象, 这对于一门以操作性知识为主的学科来说是值得思考的。运动技能必须通过直接经验, 即身体练习的过程才能形成, 保证练习时间与练习量是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大量的深度练习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直接经验, 形成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和自我独特的技能。为此要做好以下3点, 才能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 确保课堂有深度的练习。

1.明确核心

一个单元有核心, 一个单元中的每一节课也都有核心, 核心有可能是技术维度的, 也有可能是运用维度的, 还有可能是体能维度的, 有时课的核心是向单一维度侧重的, 有时是几个维度综合的, 这是由教学的要求及教师的整体设计意图来确定。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要确立课的核心知识是什么, 掌握对于核心知识教师要做什么, 学生难在何处?然后设计出达成核心的具体措施。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就是脚内侧运球技术在有障碍、有防守情况下的运用, 那么整个课堂教学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如果把本单元每节课的球性练习改变成脚内侧在无障碍、无防守情况下的运球, 通过练习提高脚内侧运球的动作技能, 又为后继的脚内侧运球技术的运用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再把后半部分的素质练习与脚内侧运球进行组合, 通过增加运球距离、变换运球条件 (曲直、速度、变向等) 、扩大运球范围、组合相关技术等措施, 这样既延伸了脚内侧运球的练习, 又丰富了练习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持续练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把相对单一、枯燥的素质练习融入到脚内侧运球练习之中, 使足球的专项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并激发了学生练习的趣味性,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组合科学

组合就是把不同要素组成一个整体。在体育课堂中要尽可能使学生在技术、能力、体能三个维度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并且是在紧紧围绕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可以使练习主题鲜明化、练习形式多样化、练习内容丰富化、练习效果综合化。例如, 在本单元教学中, 可以进行以下的组合 (见表4) 。

3.组织合理

组织的合理与否, 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组织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学校在器材方面有了充分的保障, 在教学中能每人一球的最好每人一球, 保证学生有充分接触球的机会;小组练习时, 等待练习的时间越短越好,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合作练习时, 合作的机会越多越好, 保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合作的真谛;对抗练习时, 对抗的环境越真越佳, 保证学生在真情境中发展真技能。

在本单元教学中, 可以增加足球门架, 可以减少小组人数, 可以增大运球距离, 可以明确后继练习的出发要求, 可以扩大练习区域, 这样就能保证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和最多的练习次数。

核心语文知识 篇10

高中化学知识是前后联系的, 前边的知识可以引用到后边的知识当中, 进行二次的分析, 同时从两者当中获取新的思路与切入点, 找出新的思路.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要给予重视, 首先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给予能力的提升与运用.其中的思路就是“知识的回顾———知识的综合———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升”, 在巩固中获得提升, 在提升中反观知识.

例如, 化学的物质变化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的变化等———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合物的性质等, 这些都是贯穿整个化学教学的一条主线, 将课本进行贯通,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这种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做到前后的贯通和联系, 进行反复的体会与感悟, 为以后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除此之外, 化学的知识前后具有联系性, 我们需要做到整体性的研究, 通过这种方式去探究其化学性质, 比如, 在一定的条件下, 金属单质与水的反应速率与现象, 以及其剧烈程度等, 都有着不同的结果, 对我们的研究也有不同的启示, 这里面就包含了金属单质的性质学习, 还有不同浓度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能不一样.一般情况下, 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 其金属性越强, 这就是知识的前后互联与模块的提取.

二、重视化学知识模块的交汇与前后衔接

部分的知识可以组成整体性的知识, 高中化学的知识具有分散性,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系统的比较中将相似的知识拿到一起比较学习, 获得系统的认知观.

例如, 在化学当中, 有一种关于化学反应的论述, 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 教师可以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知识, 这就研究到了质量平衡的问题, 这就是知识间的交汇点, 通过这种方式将孤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 像化学反应当中包括的反应形式, 反应能量, 以及化学平衡与放热和吸热反应等, 都是知识的交汇, 需要教师去进行有机的搭配与建构, 我们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索化学知识, 揭开化学世界的奥秘.

三、重视化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理论解释

我们在学习中强调学以致用, 通过理论的认知与指导实践的工作, 同时在实验操作中去反观理论知识的获取,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引入相关的实验操作, 课堂就会生动有趣, 学习注意力就会被锁定, 提升其积极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学习.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 怎样防止铁生锈, 这是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学生也有铁生锈原因的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可要求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 从而使学生能借助科学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要避免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将实验操作的成分发掘出来, 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更是一种能力, 避免单一的理论讲解, 提升两者的双向提升, 加强对科学的探索, 这才符合我们的教育初衷.

四、小组合作探究, 形成讨论交流的竞争氛围

对于现实中的化学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进行解决指导, 同时以实验为基础, 提升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竞争的过程, 比一比谁的设计新颖, 谁的答案更加具有创意性.例如, 肥皂的主要成分为硬脂酸钠 (C17H35COONa) , 它是一种有机酸的钠盐, 在肥皂水中滴入盐酸会出现白色沉淀, 这沉淀物是________.

此题就是以课本为基础, 通过反应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 这个题超出了考试范围, 但是通过我们现有课本的分析, 酸和盐的反应, 生出另一种酸和盐, 由此可推知, 盐酸和硬脂酸钠反应生成硬脂酸和氯化钠, 又知氯化钠溶解于水, 则此沉淀应为硬脂酸.这个开放性的题目,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体会, 自己去通过讨论, 获得最终的答案, 形成竞争的气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当中, 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做到循序渐进和共同的协调发展, 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本的时候, 教师先要提升起学生的兴趣来, 同时引导学生兴趣的共同发展, 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兴趣中掌握化学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启新, 王云生.高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必修)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 .

[2]彭蜀晋.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 .

[3]陈启新, 黄丹青,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9) .

例谈数学核心知识作用的展现 篇11

[关键词]数学核心知识 聚合 辐射 激活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4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学的着力点,把握数学核心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呈现的变式与联系,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强化感悟,展现核心知识的聚合作用

知识是“悟”出来的。小学阶段的知识看似简单,有的却也容易混淆,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理解问题的时空,创造感悟数学的机会。例如,四则运算意义的建立,教材通常给出几个简单的事例引出概念,然后结合一些问题来让学生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殊不知,这样教学未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只能让他们浅显地理解运算的意义,难以达到用运算的意义去准确、熟练地解决问题的目的,给后面学习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留下了隐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低年级教学的一些核心手段(核心知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感悟中分析、理解、解决问题。

例如,以“除法”为例,教学“12÷3”的意义时,教师可借助“摆小棒理解意义”这一核心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要求每个学生借助小棒,用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等形式来理解“12÷3”的两种意义(一种是有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再提问:“看到这样的摆法,你想到了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和这样摆法的道理一样吗?如果换成其他的数呢?”运用这样的核心手段,有了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将用除法计算的诸多问题聚焦于一个简单的操作上,展现核心知识的聚合作用,又给学生提供了反思、总结和感悟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内化除法的意义。

二、科学甄别,展现核心知识的辐射作用

核心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厘清核心知识不能笼而统之或似是而非,而需要科学甄别。像乘法计算的算理,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小数、分数乘法,算理通常都是多样的。为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不少教师虽然能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路来阐明算理,但在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过程中却“退居二线”,任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忽略了具有辐射作用的核心算理,为学生后继计算算理的探索留下缺憾。

例如,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时,在探讨新知20×3为什么等于60时,一般有以下四种思路:(1)20×3=20+20+20=60;(2)结合图示,理解3个2堆(一堆有10根木头)是6堆,6堆木头是60根;(3)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4)因为2×3=6,所以20×3=60。学生认为,第(1)种思路具有局限性,第(2)种思路需要借助图示,第(3)种思路表述不方便,所以一般不会用这三种思路来阐明算理,而常用看似明了实则模糊的第(4)种思路(学生常依葫芦画瓢,不谙其理)。若教师尊重学生这样的选择而不加审视与甄别,则算理教学仅为蜻蜓点水,因为在这四种思路中,第(3)种思路是最重要的,既是除法计算算理的基础,又是诸多算理中的核心算理。因此,在阐述算理时,教师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使用第(3)种思路来进行说明,以实现核心算理在后继学习中的辐射作用。

三、延伸思维,展现核心知识的激活作用

核心知识具有泛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可以实现核心知识“以一激十”的作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整体的了解。如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时间上,它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从一年级“数的分与合”(可以看成等价转化中的因式分解,即把一个数转化为两个数的和或把两个数转化成与之和相等的一个数)到六年级以此为独立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对象上,散布在各个领域中,有数的转化、图形的转化、图文的转化等。教师对此虽有认识,但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深知,课堂上很少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实施教学。

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其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初次正式运用转化思想探索问题的教学内容,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转化这一核心思想方法有所了解,但学生对转化思想的认识通常仅囿于平行四边形。所以,在新课的结尾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那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哪些图形呢?梯形和圆形呢?”这样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触角延伸至三角形、梯形和圆形,不仅展现了核心知识(转化思想)的作用,而且为后面“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精彩教学提供了可能。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展现数学知识的核心作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获得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与模式探析 篇12

(一) 企业知识的两种类型

现代知识理论中所说的隐性知识, 也称为默会知识, 它存在于主体的行动中, 主体拥有并利用它, 却不能完全地把它表达出来, 具有难于言述的性质, 例如工匠的技巧、厨师的技巧、运动员的本领等等。隐性知识在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大量存在, 由于科学技术在现在的显著地位, 非科学性的知识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与隐性知识相对应的是显性知识, 也称外显知识或明言知识, 可以用语言和其它符号 (图表) 来表达和传递, 可以被普遍地理解和共享。学者们形成的共识是:企业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的1, 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的核心。2

(二)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中外学者们从各种立场和视角出发, 对企业知识管理给出了多种定义, 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一般管理立场出发, 把企业知识管理理解为以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为基础的管理, 旨在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巴斯 (Bassi) 认为, “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3吴孝芹认为, “知识管理是企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企业知识网络, 进行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 从而有效地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并在转换中创造、存储、运用知识, 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4APQC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 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5冯俊文认为, 所谓企业知识管理, 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 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的管理。6

第二类是从资源资产立场出发, 把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视为一种“无形资产”和资源,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这种无形的资产的管理, 以创造企业的最大价值。F.Defining认为“知识管理是为发现、分享、利用信息资产所提供的一条综合管理途径。”7斯沃比 (Sveiby) 认为, 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8高洪深、丁娟娟则认为,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9

第三类是从知识创新立场出发, 把企业知识管理理解为对“知识创新活动”的管理, 包括 (显性的和隐性的) 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等活动。Verna Allee认为, 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 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 并帮助人们获得

1 Ikujiro Nonaka,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 1991, pp.96-104

2储节旺, 周绍森.知识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2页。

3 Bassi.Ham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pital[J].Training&Development, 1997, (12) :51.

4吴孝芹、郭彤梅:企业知识管理分析模型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6.5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 (APQC) .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6冯俊文.企业知识管理[J].软科学.2000 (1) , 9

7Carl F.Defi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J].Computer World, 1998, (3) :67-89.

8 Sveiby, K.E.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J].Sanfrancisco:Berrett-Koehler, 1997:22.

9高洪深, 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知识来源, 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10张润彤等认为,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 借助信息技术, 实现对知识资源及知识的生产、收集、整理、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 以谋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11

二、企业知识的存在形式和载体

(一) 企业知识的两种存在形式

企业知识包括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然而这两类知识的存在方式却很不相同, 甚至是本质性的差别。已经有学者分析了企业知识的存在形式和依赖的载体。孙金年认为, 知识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三类:意识形式、符号形式、物化形式。12储节旺等人认为, 知识的载体具体包括三类。一类为实物载体, 如纸张、电视、光盘等。这类实物承载着人们认知实践活动的结果, 凝结着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认知。二为媒介载体, 如语言、文字、图形等。这类载体体现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 同时又是知识传递的媒介。三为人和组织, 有一些知识或某些知识的某些部分, 如经验、组织惯例、组织文化等是内隐的, 它无法通过媒介明晰表达, 存在于人们头脑或组织情境中。13

以符号形式、物化形式存在的知识, 或者以实物载体、符号载体存在的知识, 就是显性知识;以意识形式存在, 或者以人和组织为载体的知识, 就属于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的存在形式和载体, 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下面详细地予以分析。

(二) 企业隐性知识的特性

隐性知识的范围非常广泛, 人类行动和做事的领域, 都有默会知识在发挥作用, 往往表现为技能、技巧、窍门、专长办法、谋算、创意、才智、本事等。与公开的、独立的显性知识相比, 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和说明的, 只能通过行动示范证明其存在, 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和局部性, 难以普遍化和符号编码化, 往往植根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中, 停留在实际行动的层面上。

显性知识的载体是独立于主体 (个人和组织) 的实物媒介或符号媒介, 这些载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客观形式和相对稳定的含义, 因而使显性知识成为可公开的、普遍的、确定的、可言说的知识。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或组织, 严格地准确地讲, 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或组织的活动, 隐性知识只存在于人或组织的活动过程中。人或组织的活动过程结束了, 以这种活动为载体的隐性知识也就“消失了”。人或组织的再进行相同类型活动时, 以这种活动为载体的隐性知识又“出现了”。

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是不断生成着的知识, 它不能独立地固定地存在, 它在每一次的主体的活动中构成性地存在。企业隐性知识以人或组织的活动过程本身为载体, 企业隐性知识只存在于人或组织的活动过程中, 隐性知识不能同人或组织的活动相分离, 因而是“隐性的”、难以公开的、难以独立的知识。

企业知识由于包含了不能同企业活动相分离的企业隐性知识, 因而企业知识是建立在特定背景之上的地方性知识。企业之间的差异, 是由其知识总体状况决定的14, 尤其是由企业隐性知识状况决定的。从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来看, 企业的优势或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企业拥有的显性知识库存, 而在于其隐性知识的使用效率。不可传授的知识的积累, 推动企业成长15。企业知识不是企业员工和部门拥有的知识的总和, 而是由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协同使用知识的关系网络形成的知识有机总体, 企业知识也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补组成的。企业知识是企业显性知识和企业隐性知识的结构性组合, 而且蕴含着企业自身的历史, 因而具有独特性, 不易被模仿, 保证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是利润的持久性根据。

三、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核心任务

(一) 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

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知识的载体形式。企业显性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符号媒介,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人和组织的活动本身。对人和组织的活动进行管理, 将很不同于对符号载体的管理方式。由于人和组织的活动只存在于时间过程中, 不像符号载体那样相对客观稳定, 因而对人和组织的活动的管理就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性。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活动的管理。

(二)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内容

如果说企业知识的核心成分是企业隐性知识, 那么,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也就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企业知识活动一般包括知识获取-生成、知识转移-分享、知识应用-更新三大部分。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获取-生成活动、知识转移-分享、知识应用-更新活动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知识活动依赖于这种活动的条件、方式和目标, 那么, 企业知识活动的条件、方式和目标也是知识管理的内容。

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也就是企业隐性知识的生成。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复制”性获得, 每一次隐性知识的获得同时就是隐性知识的生成。对企业隐性知识生成活动的管理, 其内容还包括对隐性知识生成来源的管理。企业隐性知识的生成活动和来源一般包括:企业人员与客户、同行、其他关系者的交谈;对某种成功的企业行为的观摩;企业主体对某种知识应用方式的构想;企业主体对某种知识应用方式的反复的练习。

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或分享, 就是某种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主体活动中“再生成”, 也就是对某种活动方式的理解和把握。由于隐性知识只存在于主体的活动中, 那么可转移的就不是隐性知识“本身”, 而是作为隐性知识载体的“活动”。这些承载了隐性知识的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方式, 通过企业内部某些主体的讲解、示范、模仿、练习活动而扩散地地发生, 某种隐性知识就在其中反复地生成和扩张。

企业隐性知识的应用, 就是对承载了隐性知识的活动方式的运用。把已经掌握了的包含某种隐性知识的活动方式, 运用到某种具有特定的目标的企业实践活动中, 在知识应用中不断地生成新的种类的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的更新, 就是用某种新的更有效率承载隐性知识的活动方式, 取代过去的、旧的活动方式。在企业活动中, 新的活动方式不断地替代旧的活动方式, 全新的活动方式不断地出现, 其中都包含着隐性知识的更新。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目标, 就是让知识获取-生成活动、知识转移-分享活动、知识应用-更新活动, 能够顺利地循环进行, 增加企业知识的种类, 提高企业知识的质量, 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的价值目标。

四、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式

本文主要从企业隐性知识的存在形式和载体特性出发, 在充分考虑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基础上, 分析探讨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式。所谓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式, 就是能促使企业知识活动顺利地循环进行的有效的稳定的管理方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对象是承载了知识的“活动本身”, 让这种“知识活动”经常地发生的条件和方式, 就属于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模式。本文认为基本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 问题导向-架构指引的隐性知识管理模式

从企业隐性知识的载体形式即活动本身来看, 让企业知识活动经常地发生, 也就是不断地生成和利用隐性知识,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对隐性知识的需求问题。企业需求特定的某种隐性知识, 就会刺激催生出去获取生成这种隐性知识的个体活动和组织活动。另一是知识需求问题的解决的规范指引方面。企业经营生产服务中遭遇的各种问题, 都会促使引发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知识活动。把企业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整理、归类、公布, 让相关的企业主体尝试各种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就能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和新知识。形成一套发现、归类、处理、解决、总结各种企业问题的架构, 即由各种惯例、规则、政策、制度、文化等参与组成的框架结构, 来支持指引规范企业的知识活动的发生何其完成, 就构成了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一种模式———问题导向-架构指引的管理模式。

(二) 线性延伸-网状扩散伸的隐性知识管理模式

从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内容来看, 企业知识活动的进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知识活动方式是线性延伸式的, 即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知识获取-生成活动开始, 过渡到知识转移-分享活动, 再过渡到知识应用-更新活动。或者从企业知识应用目标活动出发, 寻求知识获取-生成活动, 在推进到知识转移-分享活动, 提高知识应用的效率。另一类知识活动方式是网状扩散式的, 即某一个特定的企业知识活动不局限于纵向的前后的线性延伸, 而是横向延伸扩散到另一个问题的企业知识活动上去, 诱导引发出其它方面的企业知识活动而产生不同种类的隐性知识。有计划地形成这样的以线性延伸为基础的网状的企业知识活动扩散引发方式, 能促使企业中的知识活动在各个层面上和部分中相互关联地发生, 相互促进地生成、转移、应用隐性知识, 构成知识分布式的动态地演变发展的企业知识体系, 便成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另一种管理模式:线性延伸-网状扩散伸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polanyi M.The Tacit Dimenti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66.

[2]Ikujiro Nonaka, The Knowledge-creating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 1991, pp.96-104

[3]储节旺, 周绍森.知识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Bassi.Ham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pital[J].Training&Development, 1997, 12.

上一篇:水利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下一篇:混合信号示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