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精选7篇)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1
谈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1
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
三是,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
初级语文,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初级阶段非常明显。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英语学习还要有专业2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英语,这与英语国家在科技发展上具有领先优势,而很多专业词汇,在生活中不常用而在科学学习中离不开有关。汉语的科技化特点不是很明显的。因而语文的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行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始,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部分中成为识字的文盲——其实是文化盲、思想盲。
五是,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今天提出语文素养,在继承过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进入较高层级,所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养。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3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2
一、Warming up:通过预测和感知, 重点培养语言能力
在导入部分, 首先通过简洁明了的问题:
“What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when there is an earthquake?”
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 组织语言, 将单一的词汇变成生动的语言, 描述地震前和地震时的情况。在预测过程中, 学生相互交流、深化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在学生充分预测地震的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基础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 进而培养语言能力。
其次, 给学生看一个关于地震的短片, 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地震情况, 并让学生在观看短片后, 使用英语描述短片中截图的情景, 并结合自己的预测, 描述自己的情感。如下图所示:
此时, 学生需要使用到看、听、说三项语言基本技能, 它们互为依托、相互促进。首先观看短片, 理解记忆短片中地震前和地震时的情况, 感悟和转化为语言。当教师呈现图片时,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短片的理解, 生成语言描述内容。这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非常有效。
在Warming up中, 单词、语法、表达方式等是语言基础知识;看、听、说是语言基本技能;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 而反过来语言能力提高了, 也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Pre-reading:通过分析、比较, 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在读前部分, 首先用问题“If you have time to take things,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激发学生自觉分析和比较在导入过程中得到的答案,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思考, 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两两合作, 互相探讨、分析和比较对方的选择, 例如:在学生A选择携带mobile phone时, 要求其说明原因, 并引导学生B质疑携带mobile phone的必要性, 比如:地震时电话没有信号, 选择携带手机真的有用吗?通过同桌之间的分析和比较, 形成两人共同协议的选择, 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并接受大家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分析和探讨中, 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
其次, 利用网络分析、比较外国学生面对同样问题时的答案。学生通过对比发现, 地震时他们选择带的东西与中国学生选择的东西有很大不同。首先, 外国人家中常备有急救包, 因此他们第一选择的是急救包, 不需要分散去拿一些东西;其次, 大多数外国人会选择把电闸关掉, 防止火灾爆发, 这是中国学生容易忽视的。
在这个部分中, 学生不仅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 发展自己的批判性、逻辑性思维, 而且了解到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异, 其中文化差异最为明显。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 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 学生应主动比较、分析异同, 了解目的语的思维空间, 开放胸怀、拓宽视野, 提高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1。
三、Reading:通过获取、概括, 重点培养学习能力
在第一轮泛读过程中, 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并完成以下填空: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a/an___________thathappened in_________in______.
答案:earthquake;Tangshan;1976
紧接着, 让学生精读课文, 通过完成不同的预设, 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一部分 (para1) , 要求学生通过填表查找细节并概况大意。
Main idea of part1: (para1) :
通过寻读查找细节, 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等, 在完成填空后, 归纳大意, 能确保学生理解整个段落的含义。
在处理第二部分 (para2&3) 时, 内容多, 信息量大。因此采用问答形式, 对学生进行引导, 理解语篇。当学生无法快速找到答案时,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 帮助学生找到答案。此时的问题设置需要教师多动脑,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 将语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找寻答案, 回答问题的同时就能抓住语篇大意, 同时学会如何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用自我提问的方式理解文章。例如:
●What happened at 3:42?
Eleven kilometre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begun.
●Why did we say it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Because it could be felt in Beijing and one-third of nation felt it.
●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Details)
A huge crack, steam, hills of rock, a large city lay,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bricks, two dams, the railway tracks, cows, pigs and chickens, wells, and people.
●Main idea:
The earthquake_________the city of Tangshan and the people_____________.
答案:destroyed;were shocked
第三部分, 向学生提出问题:How did Tangshan recover from the earthquake?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归纳答案:
1.the army arrived
2.shelters were built for survivors
3.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The army helped to rescue workers, bringing new hope to this city.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了解泛读、寻读、精读、归纳、自我提问等学习方式, 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除了基础的语言知识, 更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能够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 在阅读文章中, 可以先通过寻读理解概括大意, 接着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读, 并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 深入了解文章内涵。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问题, 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获取相关知识, 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学习中, 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因此, 阅读课上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学生应通过不断尝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 学习策略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四、Post-reading:通过评价、创新培养文化意识
在读后阶段, 将班级分成6个小组, 让各组学生讨论问题:How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compared with the way of preventing earthquakes in Japan or Europe?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 需要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用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 去了解日本或者欧洲处理地震的方式, 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在课文中, 我们了解了自己国家处理地震的方式, 现在需要学生去拓宽视野, 去吸收、学习和评价外国的方式。评价一种新的方式, 既需要对其深入了解, 同时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有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去伪存真的能力。因此, 培养评价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 也直接反应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二, 创设情境, 让学生综合自己的思考, 提出观点。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 如何预防地震、处理地震甚至如何实施地震救援, 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话题。因此, 在阅读完地震这篇课文后, 给学生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提出自己的见解。完成比较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后, 让学生用创新思维, 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 拓展英语语言运用的空间。
总之, 能够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 应该是以课文为载体,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的课堂。通过教师的情景预设, 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 通过预测和感知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其二, 让学生分析、比较已有资料, 主动动脑, 培养思维能力。其三、通过问题情境化, 让学生获取、概括学习资料, 养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3。最后, 让学生开扩眼界, 开拓胸怀, 通过评价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提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 塑造正确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大伟.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认识[J].英语教育改革大家谈, 2015:4.
[2]宁悦颖, 朱晓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疯狂英语·教学版, 2016.4:22.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语文核心素养
G633.3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表达交流”写作部分概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时代特点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安排了4个专题,5册共20个专题,这便是“表达交流”的写作部分。
二、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表达交流”写作部分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语文核心素养是内隐的,需要借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显现出来,也需要在上述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提升。 核心素养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课题,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此處的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应是语言的思维:语言活动、语言作品所体现的思维;此处的文化应是语言的文化:由语言和言语所承载、体现的文化;此处的审美应是语言的审美:不同于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审美。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牢牢守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基。
首先,在写作话题方面,这五册的二十个话题的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大致可归为“情感与价值观”、“思维”“审美”等几类。其中,探讨“情感与价值观”类的话题占比最高,达到50%;“思维类”占比25%,“审美类”占比5%,其余话题占比20%。
这二十个话题能够围绕学生的生活,从实际出发。例如,必修四的第二个写作专题: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这部分的开头引用了毕淑敏、约瑟夫.纽顿对于幸福看法的一小句话,随后又向学生展示了一篇巴克莱的《幸福》。在这个话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这样的话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每一个学生对于幸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微小细节思考幸福的来源有助于他们培养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的能力,扩展审美的视野,思考过后通过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学习运用语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深入也昭示着写作教学其真正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能够看出,这些话题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写,也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将这种思考转化为语言文字。但是在此方面本教材略显不足之处在于,话题过于宏大,情境性较弱,因而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些困难。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映客观世界实际情况的话题: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这些话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与人的关系。类似这样的话题扩展到了社会现实生活的众多方面,为学生把目光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社会提供了材料,开阔了学生视野,围绕这些话题作为内容进行写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
其次,在写作训练方面,五册书训练梯度明显,由记叙文到议论文,最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之上打破文体限制,写得深刻、充实、新颖、有文采。同时,每一个写作专题在“话题探讨”之后都配备了相应的“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
“作文题型是作文训练题日类型的简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的每一个写作专题中都设置了4至5个写作训练题,题目打破了单一的形式,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练习能够很好地实现读写结合,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学习写作记叙文的专题中练习题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有比如写教师日记、续写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练习题中,有许多题目设置的十分具体,将学生放置在某一情境之中,这样有助于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使用建议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不仅是感性的,更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作文教材只是实现作文教学目的的凭借物,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才是作文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富能动性的因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具有独立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教师的自主能动性,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使用本套教材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一)全面了解教材体系
想要用好教材去学习、去教学,就必须先要对其有着全面的了解。要认真研究教科书的总体结构、体例特点以及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表达交流”写作部分中的“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以及“写作练习”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必修一到必修五这五册书之间也有着合理的梯度,由低到高一次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提出了要求以及指导。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在教学中发挥这一部分的训练功能。
(二)创设开放性的写作空间
写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果在作文中给学生规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很可能让学生变得无话可说,为了作文而作文,写出假大空的话语。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作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使命,而且就创造性运用语言这一写作的本质特征而言,创作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可以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教材主要训练记叙文和议论文,但是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这两种文体,可以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适当地放宽对于文体和命题的限制,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文教学方面,探索作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观的新思路,就要求语文教师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囿于框架,不拘于形式,不限于条件,不困于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创造。”
结语:本文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来看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在分析了这一部分的概况后向教师提出了两条使用建议:全面了解教材体系并创设开放性的写作空间。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对这个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4
迷雾灯塔之光
〔英」拉夫特里·芭芭拉 庞启帆译
①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原因 ②他看看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于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③“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回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④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摧毁了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父亲的渔船。
⑤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更多的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⑥“我不大想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太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是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家现在充满了悲伤,但我们必须点亮蜡烛。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家门。
⑦科林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微不足道的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⑧科林凝望着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里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⑨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⑩“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你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 ⑾“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⑿“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好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⒀“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⒁“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⒂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又跑出家门。⒃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⒄“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⒅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敲门。⒆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⒇我会带更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而去。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那跃动的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
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问:”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恨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亮着无数恨蜡烛。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10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蹿到窗口,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灰色的海面上,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选自《格言》)
12.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
13.请分析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3分)
14.为什么“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请结合选文回答。(3分)
15.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哪些事?(3分)
16.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旬子。(3分)
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
17.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科林是个怎样的男孩?(至少答出三点)(3分)
18.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二、2011南宁
那年冬天好大雪 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把粗糙的北风吹得没完没了。我们裹着棉衣或棉被在刚盖好的大楼里抽烟、打扑克。我们在等着工头回来发工钱。出来半年了,我们才领到了三个月的工钱。工头说他也没拿到钱,要找开发商去要。他开着轿车出去了几天了,眼下风还没有把他给吹回来。我们只管等,这种情况见多了,除了等我们想不到别的办法。下午,胡小兵正在那边打扑克,突然披着他的破被子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胡小兵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胡小兵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说:“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笑着,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我也喝了一口,胸口立即暖烘烘的。在这冰冷的城市、冰凉的大楼里,要是没有一口酒,我怕自己会冻僵。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地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5 “怎么弄的?”我问。“几个哥们儿在一块玩牌输掉了一半——我本来想捞点,多给家寄点的。”胡小兵通红的脸上滚动着几滴泪珠,“现在我就剩五百了,我给娘说过要给家寄一千的。我怎么凑也得凑够一千块。” 我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子儿。家里老老小小的,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都寄给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出来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 9 胡小兵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的。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的嚷嚷,而是把注意力都送给了我和胡小兵。那时,屋内寂静无比,楼外是北风疯狂的尖唳。我顿时感到尴尬万分。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我翻了几层衣服,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搭理你!”我说完,有些手足无措,夺过酒瓶一气喝干了。“胡小兵,还差多少呢?”突然有人问。胡小兵哽咽着说:“三百。” “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这五十吧!”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胡小兵流着鼻涕,不住地说着谢谢。
13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我鼻子还没这么酸过。我朝窗外瞟去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在外跑了几年了,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雪片似乎把所有的大楼都塞满了。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也不知道咱们家里现在下雪了没?”“咱家的雪肯定比这里的要大得多!” 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
(作者:连俊成 摘自2011年第11期)2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具体含义。(4分)⑪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
⑫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23.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4.按照示例,概括“我”借钱给胡小兵过程中的态度变化。(4分)
25.这篇小说也可以取名为“借钱”或“凑钱”,但作者却以“那年冬天好大雪”为题,请说说这样拟题的用意。(4分)
三、2011宁夏中考
会跳舞的向日葵
①温暖的童年的家令我永远怀恋,家里有爸妈,两个弟弟,我特别想说说爸爸和我的故事。②每个小孩都会惹出无数麻烦,我想我能够平平安安地成长成材真是不容易。我曾经非常淘气。记得当时家里住在一楼,有门有窗,但是爸妈上班去了,我就定一个规定,不准从门进出,还把门锁死了,我和弟弟进出都是走窗户,也不是好好地爬出爬进,窗户底下用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还有陷阱。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说小孩都贪玩,只要我们安全,相互友爱,诚实,其他的就包容了。
③我从认字起,爸爸就给我买书刊,我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爸爸在阅读的《红岩》,当时书名上的字我还识不全,就念成了“红山石”,别人都笑了,而爸爸微笑着说:“她聪明,大概的意思并没有错。”后来我阅读了一些书,爸爸问我书里的情景,我都乐于叙述事件,描绘人事,从来不会串起来,也从来没有表达不清的时候,爸爸总是欣喜地倾听着,然后说:“不错。”
④有一阵我爱看有关公主的书,童话和民间故事都爱,只要里面提到公主。有一次,我忽然想造一座临时宫殿,在里面扮成公主。这种事没法在家里做,因为弟弟们会打岔和捣乱,我和同样想做公主的同学去我家楼上的小伙伴家,在大房间中划出一块,作为宫殿的一隅,把阳台上的花一盆一盆搬进来,给公主赏花用,又把高背的椅子列成两队,给公主的侍女们坐,然后在床上布置楼台亭阁。床显得太高,于是又搬木方子搭台阶。其实已经弄得初具规模了,又想布置个荷花池,这样才多几分雅趣。千辛万苦搬来大木盆,往里放上塑胶荷叶,浇上两大桶水时,突然发现木盆漏水了,顷刻之间,水漫开来。房间里全浸了水,走路能踩出水花。我突发奇想,说干脆多放些水,做个龙宫内的公主。为了这宏大的目标,我们一桶一桶往里提水,可水始终积不起来,像有个吞水怪似的。正在纳闷,就听楼下的弟弟们狂呼起来,原来,水全渗下楼去,我们家闹起了水灾。即使这样,爸爸也只是封我为“捣蛋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他还继续给我买好看的公主书。
⑤刚进小学时,我曾很抗拒学校,觉得老师太严厉了,我喜欢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所以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到我家窗户下面的花园里鼓捣一些别的事,比如舀一勺蜂蜜洒在地上,聚集起几百上千只蚂蚁,然后全部圈养起来。爸爸劝我回归学校,把那些蚂蚁都放了,说那样它们高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⑥后来又有麻烦了,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摇摆。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说谎,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向日葵跳舞。见同学都不理解我,我找不到认同感,又不愿意去学校。一天、两天不去以后第三天就更不愿意去了,决定逃学。
⑦爸爸要我去学校,可我特别要面子,害怕去学校被同学嘲笑。爸爸让我一定要面对这个难关。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他想了一个办法,给我准备了两种糖,一种是给不为难我的同学吃的,还有一种是给问我为什么不来上课的同学吃的。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
方嘴里塞一颗糖。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后来他们甚至忘记我这个不好的“前科”。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⑧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实际上是“无所不能”的。我庆幸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文/ 秦文君有删改)
1.简要说明文章开头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2.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①我和弟弟进出都是走窗户。
②即使这样,爸爸也只是封我为“捣蛋公主”。
③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3.本文写的是“爸爸和我的故事”,实际上文中对“爸爸”着墨并不多,可是“爸爸”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来写“爸爸”的。(2分)
4.你认为“爸爸”让“我”送糖给同学吃的用意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5.结尾段画线的“太阳味的童年”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2分)
6.结合全文内容,说明文章标题“会跳舞的向日葵”的含义和作用。(2分)
四、2011广东湛江
世上最辛酸的秘密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这间简易房,促使我多看两眼的原因是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在这儿,父亲四十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只是腿脚也不好。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也收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车。搬家的时候,我把不要的东西给了他们——旧书旧报旧家具,还有一张小床。我说:“不要钱,是我送给你们的。”他们很感动。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男人姓白,是从安徽过来的,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来北方,靠捡破烂儿生活。
男人舍不得花一分钱,常年穿着那身破衣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买身新的。他们在简易房里过年,有人给他们送饺子,我送了单位里发的腊肉,他感激地说:“城里人真好。” 那天,有件事使我大吃一惊。下班回来,邻居突然对我说,老白好像有对象了。我说:“真的啊,谁能看上他啊?”可后来,我还真看到了。
是一个也拉扯着一个孩子的女人,家在本地,有房子,打算和他一起过。老白却不愿意。我有点纳闷儿,去问老白,老白抽着烟,一袋一袋地抽着。他说:“我不敢结婚,一是所耽误人家,二是我得攒钱。儿子的腿要做手术,得十多万。大夫说越早做越好。我不能让他一辈子一拐一拐的走路。我不能结婚,一结婚,负担就更重了。”
后来,我很多天没有看到老白,我总怀疑他去了外地,因为简易房拆掉了。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十几万,什么时候可以攒够啊?!
再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眼泪当时就掉下来。是我朋友那里出了事。朋友是做建筑的,招了一个男人,没做几天,就从楼上掉下来了,公司要给他治病,他说:“别治我了,我都四十多岁了,赔我点钱,给我儿子做手术吧。” 公司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给这笔钱。男人哭着说:“求求你们,给他做手术吧,我„„我是故意的„„出了意外就会赔钱,我想让你们给我儿子做手术,这孩子跟着我不容易;我还想告诉你们,儿子„„儿子是我捡来的,我根本就不能生育„„”
所有人惊呆了。那个朋友哭了,他告诉公司的人,给他儿子做手术,也要救他!
孩子做了手术,手术后再也不一拐一拐地走路了,可男人仍然是一拐一拐的,父子俩依旧捡破烂儿为生。
过年过节,父子俩就给我的朋友送点玉米山芋过去,他们知道感恩。我的朋友仍然穿梭于生意场上,可是,他忘不了那个秘密。
老白曾说:“这个秘密我不想让儿子知道,因为儿子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爹。”老白倾尽所有爱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的生父。
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那应该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秘密了。也许真正的爱就是这样:我爱你,不图一丝回报;我爱你,用我的所有,包括生命——只要我有。
(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作者程青衣。原文有改动。)
11.文题中“世上最心酸的秘密”指的是什么?“心酸”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4分)
12.文章后半部分点出儿子并不是老白亲生的,请在文章前半部分找出两处对此有暗示作用的句子。(4分)
13.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答本题时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标出小题序号)(4分)
(1)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
(2)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14.文章主要写了老白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15.文中的“父亲”最能感动“我”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五、2100广东茂名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 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 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玩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 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请简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
21.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答:
22.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4分)
答:
23.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六 2011三明
轻 放
安宁
1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
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2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3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4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5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6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7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8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9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10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2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
(2)
(3)
23.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七、2011福建泉州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
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13.揣摩品味语言。(6分)
⑪“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⑫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8分)
15.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母亲”:
故乡:
16.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4分)
17.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八、2011宁德
米粽之忆
雷抒雁
1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2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3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4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5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6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7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8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9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10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选自2010年06月12日《今晚报》,有删除)
10.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1.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4分)
12.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划线句子。(3分)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3.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10段“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4分)
14.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4分)
九、2011福建南平
爱输给爱
握着录取通知书时,她迷茫了。一贫如洗的家要供一个大学生是何等艰难,何况,她还有一个刚上高中的弟弟。
到家的时候,饭菜刚刚摆上饭桌,母亲还在厨房里忙碌,弟弟跟着父亲刚从地里做活回来,正在洗脸。
A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通知书,没有拿出来。进了厨房,她让母亲歇着,她来做。灶上的鸡汤正“咕噜、咕噜”地翻腾着。她的眼泪险些流下来,上次父亲生病的时候都没舍得把这只鸡杀了,今天是她的生日。
她刚端起碗,便响起了敲门声。开了门,她有些惊讶:“小舅,您咋来了?”她的惊讶。是因为小舅手里提着一盒生日蛋糕。小舅还未回答,弟弟抢过了话头:“小舅,您太偏心了,姐姐的生日您记得,我的就忘记了。”母亲忙说:“你这孩子,你小舅一身的灰尘,赶了那么远的路,快让你小舅歇歇。”弟弟吐了下舌头,不再说话。
她说:“小弟,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那天,姐姐也买蛋糕给你。”
她说的是真心话,弟弟人乖,空闲的时候从没出去玩过,总是尽力地帮助家里做事。因为要干地里的农活,耽误了不少学习,弟弟的学习成绩一般,如果弟弟再努力些,将来还是有希望上大学的。
她不由自主地摸了下口袋里的通如书,进门之前她就想好了,等秋收后,就出门打工。至于通知书,就让它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吧。
一家人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弟弟听说小舅在省城里做小生意已经好几年了,就若有所思地问:“小舅,那里生意好做吗?”小舅嘿嘿一笑说:“你小舅我啊,还算小有成就,这些年省吃俭用,在郊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呢。”
B“真的吗?”弟弟眼睛睁得大大的,顿了顿又说,“那明天我去你家看看,我还没去过省城呢。”
母亲用筷子敲了一下弟弟的碗,说:“你这孩子,就没想留你小舅多住几天吗?”父亲赶紧夹菜给小舅,说别跟小孩—般见识,还不懂事呢。
小舅嘿嘿地笑着说:“我这个小外甥,我还不了解吗?跟我小时候一个样呢。”
她又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实在太疲倦了,耕地的时候,说是想休息一下,坐在地里
竟睡着了。老黄牛挣脱了犁头的缰绳,将邻地的小麦吃了一大片。憨厚的父亲醒来一看,不知所措,得知此事的弟弟听了,二话不说,转身跑到麦子主人家里认了错,给父亲保住了面子。
第二天,小舅真的要走,弟弟也真的要一同去,还带了些衣服,说乘着暑假,要好好在省城玩几天。母亲嘱咐她说,你小舅地形不熟,你送他们到车站吧。
列车缓缓开动的时候,弟弟向她扔下一个纸团。她心里一怔,急忙捡起来打开,弟弟的笔迹赫然入目:
姐姐,原谅我和小舅合伙欺骗了你,以你对我的疼爱,没有小舅的配合,我恐怕踏不出那个家门。作为村子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女大学生,村长已经给家里报了喜,弟弟为你高兴。弟弟不是读书的料,我和小舅去省城打工了,从今以后,你的一切开支,就由我来承担。
月台上,一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
(选自2010年第3期《天池小小说》)
18.本文记叙了—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弟弟是个怎样的人。(分析其中两点即可)(6分)
20.文章的语言朴实真挚,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品味。(4分)
21.文章的结尾写到:“月台上,—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她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十、2011安徽芜湖
窗前的母亲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
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3.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4.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6分)(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答:
15.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答:
一、12、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13、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担忧父亲
14、“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或答“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
15、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17、聪明、懂事能干、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
18、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二、22.(1)用笑掩饰心事重重,欲言又止的心情(1分);不好意思把借钱的事说出口(1分)。(2)胡小兵本想和别人玩牌赢钱寄回家(1分),没想到却输掉了五百元(1分)23.这是一处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1分),用室内的寂静与窗外的北风怒号,反衬出“我”在借与不借之间的矛盾心情。(1分)。
24.自家困难,爱莫能助——态度尴尬,举棋不定——下定决心,慷慨解囊 25.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状况,构成故事特有的环境氛围;②喻指农民工生活的困苦艰辛;③反衬出农民工兄弟在艰辛中互帮互助的温暖。(注:第①②点只要答对其中之一就可得2分。第③必须答对才得2分)
三、1.围绕“自豪、赞美、感激、怀念”等方面来回答。示例:表达了作者对爸爸能给自己一个充满爱的快乐童年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2.①突出我和弟弟的调皮。
②在这里指“爸爸从轻处理了此事”或“爸爸没有责罚我”。③说明爸爸爱的教育对我的促进作用。
(共4分,修辞手法1分,评析2分,语言表达1分)
3.虽然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浓妆重彩的突出爸爸但是没意见事情都有着爸爸的影子如:(1)我和弟弟走窗户,爸爸包容我们。(2)爸爸鼓励我读书。(3)我扮公主闯了祸,爸爸宽容我。(4)爸爸劝我放了蚂蚁回归学校。(5)爸爸鼓励逃学的我重返学校。这样使爸爸的形象更加生动丰富。
4.让我体会到和同学伙伴分享的乐趣,分享中包容,分享中谅解。
5.围绕“新颖、形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文学色彩、有想象力、有象征意义、突出童年生活的特点、更能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等方面来回答。6.向日葵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引导,这正如文中我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引导一样,所以以“会跳舞的向日葵”为题就解释了这个意义。
四、11.①老白倾尽所有爱着他的儿子,儿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生父。②同情、敬重。12.①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②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13.(1)突出老白父子俩生活极其贫困、艰难。(2)这是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铺垫。
14.①为了给儿子攒钱,老白不敢再婚。②老白故意摔伤,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的机会。
15.①儿子不是亲生的,但老白愿意为其牺牲所有,这是一种真正伟大无私的爱。②老白不想这个秘密让儿子知道,“我和朋友”非常敬重老白,尊重老白的想法;这个秘密凝系着老白父子俩之间的深情,只有“藏在心底”,才能不对老白父子俩造成伤害。(意近即可)
五、20.(4分)王老师上阅读课,给学生讲岳飞的故事;学生报告发现教室的窗外站着一位听课的小女孩,王老师劝走了窗外听课的小女孩;学生对岳飞可以被破格读书,而窗外的女生不允许走进教室学习提出了疑问;王老师走向校长办公室,向校长报告和交涉。(每点各1分,符合大意即可)21.(5分)语言、动作描写(答“神态”也行);王老师是一位专心教学、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通情达理),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或正直、有良知)的老师。(描写方法2分,人物形象3分)22.(4分)一是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和特定环境;一位小女孩站在窗外听课;二是“窗外”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现在还有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被拒绝在教室的窗外,指出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23.(5分)答案要点:结尾处写到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结尾句向人揭示,像王老师一样具有正直和良知的人,使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契机,提升了文章主题(或: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2分)本结尾句是小说的结局,该结尾给读者更在的想象空间,(或:造成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情合理;同时,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为前文“岳飞可以破格入学读书”的伏笔作了呼应,前后照应,这样,全文结构更为完整和严谨。(3分)
六、21.(6分)(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每点2分,意对即可)23.(6分)(1)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3分,意对即可)(2)比喻或对比;(1分)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2分,意对即可)24.(6分)
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
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
(观点1分,理由充分3分,语句通顺2分)
七、13.(6分)(1)质朴、温暖的感觉。(2分)
(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8分)(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
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15.(4分)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16.(4分)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7.(3分)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八、10.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11.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及端午节的来历。
1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待。
13.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14.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她手巧,干什么活儿都利索。她爱她的儿子,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在一针一线中融入了浓浓的母爱。
九、18.示例:一位家境贫穷的女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弟读书决定放弃,就在此时弟弟也决定放弃学业和舅舅一起打工支持姐姐读书。
19.①聪明勤学懂事知道体谅父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家人,处理问题。②勤劳善良,常常帮家里干活,甚至耽误学习也无怨言,爱护父母、姐姐主动放弃自己的学业打工挣钱供姐姐读书更显示其责任感。20.A:“她”的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女孩的善良懂事知道体谅父母,为家人着想宁愿舍弃自己的前途来无私支持弟弟。
B:弟弟知道直接告诉姐姐自己的打算姐姐必定会坚决反对,就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假装对省城好奇,以便顺利和舅舅出去打工来支持姐姐读书,可见弟弟的细心对姐姐和父母的关心爱护。
21.我是多么傻啊!弟弟明明早就打算放弃学业和舅舅打工来让我读书。我是多么幸福啊!有这么好的弟弟、父母,他们都在关爱着我,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汇报他们。
十、13.不矛盾。“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14.(1)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2)比喻。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15.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5
声母
P
声母
m
声母
f
声母
d
声母
t
声母
n
声母
︱
声母
ɡ
声母
k
声母
h
声母
j
声母
q
声母
x
声母
z
声母
c
声母
s
声母
zh
声母
ch
声母
sh
声母
r
声母
y
声母
w
声母
ā
单韵母
á
单韵母
ǎ
单韵母
à
单韵母
ō
单韵母
ó
单韵母
ǒ
单韵母
ò
单韵母
ē
单韵母
é
单韵母
ě
单韵母
è
单韵母
ī
单韵母
í
单韵母
ǐ
单韵母
ì
单韵母
ū
单韵母
ú
单韵母
ǔ
单韵母
ù
单韵母
ǖ
单韵母
ǘ
单韵母
ǚ
单韵母
ǜ
单韵母
āi
复韵母
ái
复韵母
ǎi
复韵母
ài
复韵母
ēi
复韵母
éi
复韵母
ěi
复韵母
èi
复韵母
uī
复韵母
uí
复韵母
uǐ
复韵母
uì
复韵母
āo
复韵母
áo
复韵母
ǎo
复韵母
ào
复韵母
ōu
复韵母
óu
复韵母
ǒu
复韵母
òu
复韵母
iū
复韵母
iú
复韵母
iǔ
复韵母
iù
复韵母
iē
复韵母
ié
复韵母
iě
复韵母
iè
复韵母
üē
复韵母
üé
复韵母
üě
复韵母
üè
复韵母
ēr
复韵母
ér
复韵母
ěr
复韵母
èr
复韵母
ān
前鼻音韵母
án
前鼻音韵母
ǎn
前鼻音韵母
àn
前鼻音韵母
ēn
前鼻音韵母
én
前鼻音韵母
ěn
前鼻音韵母
èn
前鼻音韵母
īn
前鼻音韵母
ín
前鼻音韵母
ǐn
前鼻音韵母
ìn
前鼻音韵母
ūn
前鼻音韵母
ún
前鼻音韵母
ǔn
前鼻音韵母
ùn
前鼻音韵母
ǖn
前鼻音韵母
ǘn
前鼻音韵母
ǚn
前鼻音韵母
ǜn
前鼻音韵母
ānɡ
后鼻音韵母
ánɡ
后鼻音韵母
ǎnɡ
后鼻音韵母
ànɡ
后鼻音韵母
ēnɡ
后鼻音韵母
énɡ
后鼻音韵母
ěnɡ
后鼻音韵母
ènɡ
后鼻音韵母
īnɡ
后鼻音韵母
ínɡ
后鼻音韵母
ǐnɡ
后鼻音韵母
ìnɡ
后鼻音韵母
ōnɡ
后鼻音韵母
ónɡ
后鼻音韵母
ǒnɡ
后鼻音韵母
ònɡ
后鼻音韵母
zhī
整体认读音节
zhí
整体认读音节
zhǐ
整体认读音节
zhì
整体认读音节
chī
整体认读音节
chí
整体认读音节
chǐ
整体认读音节
chì
整体认读音节
shī
整体认读音节
shí
整体认读音节
shǐ
整体认读音节
shì
整体认读音节
rī
整体认读音节
rí
整体认读音节
rǐ
整体认读音节
rì
整体认读音节
zī
整体认读音节
zí
整体认读音节
zǐ
整体认读音节
zì
整体认读音节
cī
整体认读音节
cí
整体认读音节
cǐ
整体认读音节
cì
整体认读音节
sī
整体认读音节
sí
整体认读音节
sǐ
整体认读音节
sì
整体认读音节
yī
整体认读音节
yí
整体认读音节
yǐ
整体认读音节
yì
整体认读音节
wū
整体认读音节
wú
整体认读音节
wǔ
整体认读音节
wù
整体认读音节
yū
整体认读音节
yú
整体认读音节
yǔ
整体认读音节
yù
整体认读音节
yē
整体认读音节
yé
整体认读音节
yě
整体认读音节
yè
整体认读音节
yuē
整体认读音节
yué
整体认读音节
yuě
整体认读音节
yuè
整体认读音节
yīn
整体认读音节
yín
整体认读音节
yǐn
整体认读音节
yìn
整体认读音节
yūn
整体认读音节
yún
整体认读音节
yǔn
整体认读音节
yùn
整体认读音节
yuān
整体认读音节
yuán
整体认读音节
yuǎn
整体认读音节
yuàn
整体认读音节
yīnɡ
整体认读音节
yínɡ
整体认读音节
yǐnɡ
整体认读音节
yìnɡ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6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强调培并关注小学生的发展,培养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同时要注意语言能力是融合于其他三个过程,在教学中逐层渗透,最终实现三维目标整合。
1、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理解与认知中外文化的异同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认知和对比,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这样的文化渗透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打下来良好的文化基础。
2、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建构与合作学习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更替,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转变,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小学课堂上主要要提升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合作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单元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就是围绕核心,设计任务;围绕目标,逐步递进;围绕话题,整合内容。在不同主题的语言教学中逐步引导、延伸,使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发,语言的输出得到更大强度的锻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触并学习到了学科教学中所提倡的中文美德,也由此体现了学科素养的价值型态,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3、学生思维的培养: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篇7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1]112,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是指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观念。具体表现为:“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空逻辑,通过分期、分段、分地域等方式来描述和认识人类过去的发展,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当中,考察与理解他们存在的意义。”[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次:能够总结历史发展特征;能够理解基本的空间概念;能够将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分析;能够建立起中外历史框架。
2.史料实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可信史料,并根据史料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态度与方法。“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史实的考证、史实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和历史评价,都须立足于全面客观的史料”[4]。史料实证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主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提取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是指在了解基本历史面貌的基础上,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即“能够掌握历史文本的内容与影响;可以设身处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复杂性和重要性”[5]。为更好地理解历史,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实,明确历史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史料,并对史料加以取舍和分析;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构建历史的基本框架;需要学生拓宽视野,理解历史背后隐藏的智慧。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是要靠春风化雨般的涵养,靠日积月累的沉浸来形成。”[6]虽然“历史解释”不是短期就能养成的,但也是有章可循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发展的理性认识与判断,要有明确的历史评价标准与思考问题的视角,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史家或史著的学术观点;“历史解释”是学生的主观表达,是学生在史实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观解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生活经验的束缚,在特定的背景下解释历史。
5.历史价值观,是指在对历史事实和价值做出评判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价值取向。历史学,“首先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本身;接着是根据史料对过去进行叙述和解释的历史学;再往上是对历史总体做出总结以探明历史意义的历史哲学;最后,是对历史学本身进行反省和思考”[7]。由此可见,历史学的最终归宿是反省和思考,“在历史事实的层面上,历史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求真,这也是历史价值观的底线”[8],又因其具有人文性等特点,求善便成为历史价值观的最终归宿。求真,要求学生根据科学的方法,做到去伪存真;求善,要求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等优秀品质。
二、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提出以下一些历史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目标
主题目标是课堂的组织灵魂,人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因此,“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二看它是否具体;三看它是否适度;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1]113。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中,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1)利用教材、地图等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并分析新航路出现在欧洲的原因与条件;(2)通过材料探究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能力;(3)通过对航海过程的学习,体会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理解新航路开辟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国家责任和海权意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路径上,运用地图构建航海路线,运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在课堂教学主题升华上,以史为鉴,体现历史学的育人功能。
(二)建构基于时空环境的历史框架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之中,这样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就有了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时空维度,即时间、空间、事件构成的物理框架,主要解决“何时何地何事”的问题;二是时空环境,即蕴含在时空维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框架,主要解决“为何此时此地”的问题。
1. 关于“何时何地何事”的问题。
这类陈述性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自主学习获得,教师只需对学生的归纳适当总结和重点引导。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地图和文字,归纳出四条主要航线的人物、时间、地点、成就等知识(见表1)。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5、16世纪;地点位于西欧,特别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路径是经海洋到达东方,具有开创性。学生通过时间、空间、路径三个关键点初步形成对新航路的基本认识。
2. 关于“为何此时此地”的问题。
新航路开辟为何在15、16世纪的欧洲发生?需要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欧洲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从14、15世纪起,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西欧封建主和商人都渴望获得黄金”,然而由于奥斯曼帝国崛起,东西方之间传统的贸易通道受阻,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另外,“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并被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接受了地圆学说”,“15世纪欧洲造船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9],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性。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为何此时此地”的问题。
(三)融合基于史实通透的历史理解
“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10]。历史理解的过程,即是发出疑问,并根据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节课需要解决几个重要问题:何为新航路?为何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导?为何是哥伦布们开辟?
1. 何为新航路?
新航路是指15世纪到17世纪从西欧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路线和从西欧穿过大西洋到达美洲,进而横渡太平洋完成的环球航行。这条路有这样三个特点:首先,它是“新”路,说明“旧”路行不通;其次,它是“航”路,即大海上的路,说明航海知识、造船技术等技术性条件具备;最后,它是“新航路”,即一条从前没有的海上航路,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2. 为何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导?
新航路的开辟从欧洲开始并非偶然,在上文有关“为何此时此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欧洲已经具备了开辟新航路的客观要求和技术条件。但是,在强国林立的欧洲,为何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拉开大幕呢?其中又蕴含着特殊性。首先,宗教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伊比利亚人眼里,伊斯兰教是一个现实的威胁,是他们的传统敌人,他们认为反对伊斯兰教既是宗教义务,也是爱国的表现。其次,利益的驱使。沿非洲海岸向南的岛屿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物产和良好的港口,这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最后,新航路的开辟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不断航海探索的必然结果。在新航路开辟之前,葡萄牙就已经开始了航海探险,并建立了殖民据点,“随着船队沿着非洲海岸驶去,他们的视野自然会从非洲的商队贸易扩大到东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11]。
3. 为何是哥伦布们开辟?
航海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之后,船员们开始变得焦躁,而哥伦布则尽量地安抚他们。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哥伦布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来自于对地圆说等科学知识的坚信,也来自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金钱和信仰是当时人们身上共有的印记,但是哥伦布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航海活动又进一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四)升华基于历史理解的价值观念
“历史课的教学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敬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12]由此可见,历史课的价值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而历史观的养成是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出来的。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菲律宾的《双面碑》进行讲解:“双面碑黑石白字,均以英文书写,一面写着民族英雄拉普拉普抵抗西班牙侵略者的事迹,另一面写着麦哲伦在此身受重创,死于此地。此碑既维护了民族尊严,又记述了历史真实;既缅怀了艰难的人类文明进程,又赞叹了民族主权应有的庄严。”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1)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民族压迫;(2)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开启了欧洲的领先世界数个世纪的序幕,让学生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海权意识和国家责任。总之,在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中,“求真”是基本的底线,“求善”则是归宿和灵魂。
【版A4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11-06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12-02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12-04
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06-27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11-14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08-30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05-26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09-2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1-30
浅谈学生的核心素养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