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产权(通用12篇)
核心知识产权 篇1
核心知识相当于英语学科的骨架, 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核心知识, 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也会得到质的提升。但是, 令人失望的是, 很多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并没有对核心知识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最终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况。笔者在此总结了部分关于如何进行高中英语核心知识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结合多媒体, 有效教学核心知识
多媒体是教师的好助手, 它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 有效优化课堂中的核心知识教学, 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 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出与英语核心知识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素材, 能够更好地完成核心知识的教学, 提高核心知识内容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直将分词用法列为重难点, 这也是我们高中英语的核心知识内容, 特别是关于V-ing与V-ed的区别。事实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 创设情境来突出分词的特点和基本用法: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小女孩和她父亲对话的场景。父亲问这个小女孩:Have you worked out the puzzle which is puzzling?此时小女孩非常困惑 (looking puzzled) , 说道:I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saying.在该情境的创设当中, 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父女对话场面, 同时也展示了puzzled与puzzling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结合角色表演, 把握核心知识
为了让学生可以生动、快速地掌握英语课本中的核心知识,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同的节目, 如小品、话剧等等。学生通过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 同时深刻地认识领悟到了英语核心知识的要点。
整个过程中, 学生都沿着故事的发展, 顺利完成剧情的介绍, 同时也使用了不同形式的动词, 感受到了不同环境下动词的变化形式, 使该核心知识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三、结合生活实际, 无形渗透核心知识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核心知识,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核心知识“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这个语法点时, 笔者发现这段时间学生都容易感冒, 而且这个班感冒的人数真是不少, 还有少数学生感冒比较严重, 都随身携带着感冒药。因此听到张磊在打喷嚏的时候, 笔者要求他向班上其他学生说一句有关“感冒”的请求, 于是他问刘丽:“Today I have a cold.Would you give me some medicine?”刘丽说:“Of course.Here you are.”然后刘丽给张磊一些感冒药和消炎药, 并说:“Wish you health!”之后, 笔者请另外一名学生起来转述下张磊的请求。刘丽荣同学说:“Zhang Lei asked you to give him some medicine”并且刘丽荣还即兴发挥了下:“You are a Lei Feng.
在情境演示过程中, 学生们都很投入, 并对同学之间的精彩对话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核心知识, 还使他们的品德得到了熏陶, 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 鉴于核心知识教学在整个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还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针对核心知识的教学质量, 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核心知识产权 篇2
企业拥有一项专利,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市场,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制药行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总部位于山东烟台的绿叶制药正是通过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铸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十几年的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创新,目前已经成为一家以天然药物和化学药新型制剂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亚洲知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2004年5月公司股票在新加坡主板市场成功上市,2007年公司先后收购了南京康海药业、南京思科药业100%的股权,并收购了北大维信43%的股权,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90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近200名,固定资产超过八亿元,年销售收入近十亿元,利税3.5亿元的国际化制药企业集团。探究公司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因,关键之一在于企业积极创新和注重、坚持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多年来逐步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配套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各项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公司作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共申请注册商标100多件,拥有注册商标70多件;申请专利221项,其中发明专利199项,获得授权42件,通过PCT途径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3件;这些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取得,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并有效推动着企业的篷勃发展。
现将公司多年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认清形势,确立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
制药工业是一个高新技术行业,特别是国际市场,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是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难以走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和障碍。
因此,通过综合、深入分析国内外竞争趋势,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必须重视自主创新、开发先进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结合、融为一体。
首先是自主创新平台的有效建立。公司于1999年12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0年1月,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为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公司已拥有药物安全性评估平台、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技术平台、纳米脂质体技术平台、抗肿瘤和心脑血管药物评价平台等10余个新药研发技术平台。
其次是坚决实施以知识产权战略为先导与核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公司于1998年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对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管理。公司根据国际竞争趋势、综合分析中国制药行业特点和企业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明确了利于取得知识产权成果的天然药物和药物新制剂新药研发作为发展方向,同时,围绕该方向将企业各环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总体制定了“以知识产权战略为先导,以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为前提”的指导原则,将知识产权战略做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绿叶制药每年用于知识产权的费用超过300万元,同时每年不断有新的专利获得授权,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企业创新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优化知识产权环境,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制度、激励、贸易体系
(一)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教育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是人才,人才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源头。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环节,公司采用多种途径加快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在科技创新人才上,一是我们争取国家人事部门批准,在公司成功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而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储备了充足的高端人才资源;二是让青年技术骨干承担公司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给他们创造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条件;三是选出优秀青年技术骨干带着课题到高等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如和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及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与烟台大学合资创办药学院,不但有助于公司技术骨干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广泛接触和充分吸收高等院校的最新科研领域和技术成果,为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上,公司每年给予知识产权部员工不同形式的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即懂得新药创新机制,又懂得《专利法》,不仅会检索专利、会写专利,而且还要会打官司,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为企业维权。多年来,公司积极派出知识产权工作人员进行外出学习、培训和对外交流,而且聘请行业内知识产权专家作为企业顾问,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并且合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专业人才。
此外,公司还特别重视通过日常的科普宣传强化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并积极开展全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工作。知识产权培训是公司所有新员工上岗前的必修课程,同时,公司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专利法、商标法等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的学习,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坚持,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彻底改变了员工只重视科技成果而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观念,大家对于取得的创新成果不再抢先发表文章,而是首先与知识产权部探讨如何形成有效保护,全面促进了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收益。
(二)优化政策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体系、配套管理制度
公司为了确保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专门培养了企业自己的专业、独立的知识产权部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基础与核心。知识产权部由公司副总裁直接领导,负责系统、规范、协调全公司和各部门的知识产权工作;制订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办理商标、专利申请;检索、分析知识产权信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组织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维护企业知识产权等。几年来,公司先后制定了《专利管理制度》、《专利申请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工作规范》、《企业技术秘密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确保公司知识产权工作能够系统化、制度化地有效开展。
(三)优化激励环境,激发创新积极性
为了鼓励创新、形成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积极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作环境,公司特别针对科技人员制定了《科技人员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激励制度,除了执行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的“一奖两酬”外,对创新成果突出者,公司还依据其专利申请情况实施重奖,并进一步把其作为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掀起了创新热潮,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有力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优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贸易
知识产权不是面子工程,只有实现了技术的价值化和成果转化,才能真正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多年来,绿叶制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贸易,加快企业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研究成果除了满足自身产品线需求,还对外进行技术转让,盘活资金,实现自主专利技术价值转化,目前,公司已先后转让出十余项专利技术,已累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1.5亿元,居全国制药行业研发机构技术转让之首。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保障了企业对新药研发项目资金的持续投入,实现了新药研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公司还积极引进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先进专利技术,从而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为争取市场创造先机。
三、强化知识产权“战略资源、决策过程、实施细节”管理,全方位保障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
(一)强化知识产权战略资源管理
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科技、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独占权,因此,知识产权不仅象征着企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还关系到企业的技术安全,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因此,我们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从每一项新技术的研发立项开始,就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系统确定创新起点;研发过程中,持续实施知识产权跟踪服务;课题结束时,全方位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对每一项专利成果建立的完整档案,确保其始终处于法律保护之下,以有效防止无形资产的人为流失,确保了知识产权成果作为战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二)强化知识产权决策过程管理。
每一个项目的知识产权战略决策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针对国内外的竞争趋势和企业现实需要,给合天然药物、化学药新型制剂研发现状,由公司决策层、知识产权部、市场部、研究中心共同探讨决定。研究中心对国内外医药领域内新技术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和判断;知识产权部则深入研究行业内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明确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对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市场部重点分析国内外医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政策环境;最后由公司决策层综合以上因素并考虑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和既定发展目标,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制订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永续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各阶段的战略重点。
(三)强化知识产权实施细节管理。重点包括:
(1)所有项目立项前,都要做客观的知识产权分析,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规划,以确保企业最新的、有价值的成果都能够及时申报专利或作为技术秘密进行保护。
(2)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检索系统,定期跟踪检索相关的技术领域最新进展,收集、分析相关的技术信息和专利信息。一方面避免侵权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发方向。目前,该系统已经为公司研发提供文献检索几百项课题,为筛选项目及攻关方向的确立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有效地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研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积极构建全方位的专利保护网,牢固占领重要的技术领域。对于公司重点开发的上游产品(如活性化合物、中药新有效部位等),通过专利保护延长战略,积极申请制剂的下游产品专利和制造方法与用途专利,以形成密集的专利网,最大程度限制竞争对手插足相应的技术领域;对于暂时不实施但可作为技术储备或新发明基础的技术,也一一申请防卫专利,有效避免其他企业的抢先申请,避免被动制约,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中的技术优势。
(4)积极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益。对公司申报的所有在产药品、注册药品及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对侵犯公司知识产权的行为,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协商、启动行政程序或司法程序等措施制止侵权行为,从而有效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成果。
(5)积极采取专利跟踪和专利无效策略,帮助公司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一方面,积极跟踪竞争对手专利技术,设法绕开对方的专利,放弃或改变其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某个或某些必要技术特征,在对方专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开发专利产品的新方法或新用途,得到从属专利后,反过来限制对方,作为交叉许可时的筹码;另一方面,对无法绕开的竞争专利,积极寻找对方专利申请中不满足专利法要求的地方,向专利局提交意见陈述书,提出异议和无效请求,力争将竞争专利尽早消灭在萌芽状态,为自己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辟扫清障碍。对于无法无效的专利申请,根据公司研发进程及市场情况,主动探寻、接洽,购买其专利实施许可权。
(6)积极进行知识产权国际化实践探索,加强国外知识产权保护。
公司深入研究国际上各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积极寻找相应策略进行知识产权的国际申请。目前,公司已经通过PCT途径和其他途径申请了十多项国外发明专利,覆盖了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其中多项国外发明专利申请己获得授权,构筑了相对完善的国际专利群、专利网,为公司实施国际化,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公司部分专利产品已在海外获得进口注册许可,并开始销售。
核心知识产权 篇3
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于志勇说,在核心专利周边形成大量外围专利,构建起专利群能为技术、产品的有效知识产权提供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属也更加稳定。如海尔集团围绕绿色家电智能控制布局国内专利近200项,青岛四方机车公司的高速列车转向架技术形成150多项专利,均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支撑、增强争夺市场话语权的实力。
山東出台了《山东省重点领域百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认定方案》,计划到2020年全省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产权达到100项左右,对确定为百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项目给予每项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扶持资金,用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对获得国外专利合作协定(PCT)的企业给予每件10000到15000元人民币的奖励。
此次入选的15项技术知识产权,只是第一步。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储林表示,山东将于2020年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省。为此,山东正制定专门的认定方案,从资金、政策等角度入手,促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丁爱波)
核心知识产权 篇4
一、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内涵
知识产权是指特定个人或机构对于其智慧成果在一定时间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的统称。知识产权一般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是对企业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保护, 其权利源自于法律法规的赋予。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是企业为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 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 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
二、知识产权的范围
(一) WIPO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认为, 知识产权包括:
1、著作权及邻接权;2、专利权;3、工业品外观设计权;4、商标权;5、科学发现;6、防止不正当竞争。
(二) TRIPS协议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认为, 知识产权包括:
1、著作权及邻接权;2、专利权;3、工业品外观设计权;4、商标权;5、地理标志权 (巴黎公约表达为原产地信息)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未公开信息:为拥有者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信息, 其包括的内容十分宽广, 从技术秘密到经营的客户名单, 主要涉及刑法的商业秘密;8、植物新品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定制度框架下, 企业所拥有的、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竞争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 总有一种能够使它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 包括独特的技术、难以模仿的技术诀窍、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或管理模式、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能力或者融合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价值都直接取决于企业掌握多少知识产权和如何经营管理知识产权财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知识产权战略专项组根据调查的结果认为, 一个国家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大体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导, 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成本原材料;第二阶段通过加大研发投资, 推动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出口;第三阶段遭遇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壁垒, 被迫付出高价;第四阶段汲取教训, 加大在收购、自主开发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资力度;第五阶段则开始享受知识产权的互惠互利, 有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获取竞争优势, 最重要的是无形资产。
从整体上看, 我国现在正处在第三阶段, 并逐步开始向第四阶段过渡。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 一方面中国产品因缺乏知识产权资产而成为低档产品、“便宜货”的代表;另一方面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又往往遭到国外知识产权壁垒, 无法进入关键的出口市场或者要为此付出可观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我国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 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并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二) 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也是企业所有权优势的重要体现。拥有知识产权, 是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源泉。专利权的创立和发展, 有利于企业产品差异化优势。科学技术作为当今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之一, 也是企业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壮大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专利权能够激发浓厚的企业自豪感, 对于企业文化、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 拥有专利权意味着对该项技术的市场需求垄断。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专利技术, 可以使企业占领更广泛的市场, 形成垄断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三) 商标权的确定, 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建立并不断提升商誉;也有利于企业在品牌战略下执行产品研发、生产、推广计划, 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四) 重视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利用知识产权扩张市场, 获取超额利润, 成为市场优势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成功企业, 通过许可他人使用知识产权获得了巨大收益, 其许可费收入可以甚至超过产品销售的收入。尤其是当知识产权渗透到产品技术标准中, 知识产权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例如, 美国的高通公司开发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但高通公司并不开发和生产具有CDMA技术的产品, 而是把CDMA技术提交到美国标准组织TIA和世界标准组织ITU, 申请确立CDMA技术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当通信巨头把目光转向CDMA系统时, 才发现该项技术的专利已全部控制在高通公司手上了, 要使用它就需要向高通公司缴纳高额入门费和使用费, 即购买CDMA芯片。高通公司正是利用这一利器, 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坐拥标准、日进斗金的跨国公司。
五、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 制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
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有不同的特点, 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又可以细分为专门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 如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拥有一定门类的知识产权时, 就要及时考虑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 将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 从如何创造、拥有不同的知识产权, 如何了解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 如何在国内外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 如何监控市场上的侵权行为, 到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都属于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一个好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 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 树立知识产权申报意识。
国际上现有的主要知识产权的认证原则是“注册在先”, 因此我国企业在拥有一项技术创新或拥有新的商标权时, 要更加重视注册认证的问题。携带技术参与国际化的企业, 在进入他国市场之前就应仔细研究该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辨析其与我国法律的不同;同时, 还要熟悉知识产权申报的程序和保护措施, 关注该国知识产权现有的注册和授权情况。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 企业应当加紧向目标国申报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涉及企业生存和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 并在得到审批前做好技术保密工作, 防止因企业专有技术的流失而造成损失。
(三) 面对侵权行为, 企业应当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不同于一般的产权,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 其权利来源于法律的赋予。因此, 当侵权行为产生并危害企业利益时, 更要运用法律的武器积极寻求援助。企业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树立起高度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意收集和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据, 积极部署预防知识侵权的措施,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法律部门负责这类侵权问题。一旦确认侵权行为, 企业应当立即向有关法律机构提起维权要求, 坚决运用法律武器打击侵权行为, 并以此显示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同时, 企业应随时保持同国内行会、商会、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相关机构部门的联系, 随时了解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方面的最新变化;更重要的是, 有了他们的支持, 企业面临的侵权问题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和合理的解决。
(四) 关注竞争者的知识产权。
关注竞争者的知识产权, 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当然是目的之一, 但其根本目的不是防止侵权, 而是要通过跟踪竞争者的创新活动, 掌握行业、部门的发展趋势, 确定自己的创新重点, 实行错位竞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用在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中, 就是要时刻跟踪、了解竞争者的创新活动, 正确判断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掌握发展和创新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刘小海, 单小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手册[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贸易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 2005.
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 篇5
本单元讲述了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秦朝建立的历史。
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经历了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和传说时代。
【核心考点】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
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0.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封建性,促使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型,是改革的核心措施;“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1.把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防洪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1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百家争鸣。
13.春秋晚期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发展为“仁政”。
核心知识产权 篇6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取得重大进展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央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产权的意义和价值,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2月,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大会上,有80家中央企业参会并签署了《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倡议》和《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倡议》,展现了中央企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姿态。
国资委成立6年来,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增加,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幅。从2004年到2006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从611亿元提高到1 244亿元,年均增长51.7%。2005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工业企业达到2%,高于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当年GDP之比。2007年,大部分中央企业对科技投入比例明确提出了具体指标,并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技投入准本金制度;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建立了“常规科研经费投入,随公司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而稳定增长”的联动机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制定《企业创新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了资金提取、投入方向和对下属企业监督考核的制度;国家电网公司对支撑公司和电网发展、保障电网稳定安全运行的重大科技项目,集中科技力量、集中资金、重点攻关,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0%。按照中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预计“十一五”期间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左右。
中央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稳步增长,层次逐渐提高。
2001年至2008年,中央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提高。2006年中央企业共申请专利14 696项,同比增长46.5%。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 149项,同比增长60.2%;获得授权专利7 381项,同比增长49.2%。截至2008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60 432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0 538项,占3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知识产权,目前,共拥有授权专利6 600多项,国外授权专利4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80%。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2006年专利申请总数达1 174件,获得专利授权899件。其中,在塑料非球面镜片、高精度光学元件和集成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商标工作方面,商标注册力度逐步加大。2001年来,中央企业普遍加强了商标在国内外的注册工作,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表明,中央企业在申请和拥有注册商标量逐年稳步上升,年平均增长了25%。中国中粮集团公司重视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目前,在国内共注册商标1 243件,并在60多个国家拥有注册商标,为实施品牌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36家中央企业中,拥有各类研发机构470多家,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60多万名。34家企业被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23家科研院所被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年获得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64%。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始着手进行中央研究院的建设,构建分工合理的科研开发体系。“和谐号”动车组、京津高速铁路、ARJ21-700支线大飞机、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主体工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14.7万立方米LNG船、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直流试验基地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取得重要进展。TD-SCDMA在8个城市网络试商用获得成功。神舟七号飞船更是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中央企业相继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各个方面,涉及激励措施、合同管理、保密制度、竞业禁止等多个环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由46项具体管理制度构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东风汽车公司制定了10余项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明确将专利日常管理工作放在技术研发机构,将专利侵权诉讼和专利申请的法律审核等工作放在法律事务机构,形成了企业内设机构之间的有效联动。中国铝业公司在总部的科技部门专门设立了专利标准处,在所属各单位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专门责任人员,形成了知识产权管理网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央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防范知识产权纠纷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公司内部3万多名科技人员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制定了《关于企业经营中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定期印发《知识产权检查情况通报》,加强了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本行业专利数据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利检索系统。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定期查询相关的专利信息,以防范专利、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加速向知识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自去年开始,持续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将更加重要。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大大超过其有形资产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屡见不鲜。如美国的Amgen生物技术公司资产评估总值为150亿美元,而其有形资产仅为25亿美元,这是由于该公司拥有人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两项专利,基本上垄断了这两个畅销生物药品的全球市场。1982年,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500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中,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例为62%:38%;到2002年变为87%:13%。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将会更加重要。
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的关税壁垒随着WTO的成立及多边贸易协定的制定已逐渐淡化,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掀起了一场以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浪潮。其中,以知识产权壁垒为手段的贸易保护因其合理性和复杂性而更具有隐蔽性,不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国际贸易之战愈来愈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产权之战。据统计,进入新世纪后,世界贸易壁垒的80%来源于知识产权壁垒。据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有60%的企业、约4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国外知识产权壁垒的制约。因此,在知识产权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后,企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将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攻势将更加猛烈。由于我国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跨国公司正以知识产权为重要手段对我国企业和产业形成包围封堵态势,极力压制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维持和加强其技术和市场垄断地位。据统计,外国企业在华专利申请量2001~2007年平均每年增加20%,其主攻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国公司在我国获得的通信、半导体类授权专利数量约占我国同类授权专利的90%以上,生物行业约占92%,医药行业和计算机行业占70%左右。跨国公司在我国运用各种手段部署知识产权保护网的同时,还不断地向我国政府施压促使我國提高国内立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并通过形成行业联盟发动针对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限制我国企业的技术类产品进入外国市场,争夺我国企业的优秀人才。总之,外国跨国公司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占领我国市场和挤压我国企业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纯加工型、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面临严重冲击和困难,中央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疲软、出口下降、增长放缓等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企业要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转危为机”的重要手段,主动进行技术、产品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中央企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为核心,进一步加强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也提出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既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加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认真抓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面启动中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是企业经营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微观基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强中央知识产权工作,应当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定放在首位。要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抓紧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要针对企业所在领域和产业的技术特点、发展趋势,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找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突破口。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四种能力”,即加快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应用能力;加快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提高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能力;加快提升企业依据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能力。今年4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53家大型中央企业和其他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要在2009年底前制定并开始实施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加大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力度。
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要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的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更多的重大创新成果。要加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确权工作,注意及时将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将创新成果以适当的知识产权形式加以确认,以防止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失和被侵害。要注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和服务,加快促进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成果必须立足于商品化、产业化。企业是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更是知识产权应用的主体。中央企业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核心技术专利的实施步伐,通过知识产权成果的广泛应用,加快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要加强本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合,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共同实施知识产权成果,有效解决上中下游产业技术与服务的配套,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市场营销的群体优势。要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科研机构已经开发并已取得专利的技术成果,凡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企业可以直接购买,并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尽快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适时开展知识产权投资和许可证贸易,以科学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为前提,鼓励知识产权成果的资本化运作,重视开展专利、商标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转让和许可。要主动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的制订,及时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主动取得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加快打造中央企业知名品牌。
品牌是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品牌的崛起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央企业要结合知识产权工作,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高度重视知名品牌的创建。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与品牌战略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打造企业的知名品牌,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维护和提升知名品牌的价值。要适应国际竞争和“走出去”战略的需要,通过持续创新和长期维护,努力将知名品牌推向国际,逐步改变一些企业单纯贴牌生产的局面。要围绕企业品牌法律地位的确立,及时、规范地进行商标、商号的注册和企业商誉的保护,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品牌成果。
进一步强化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在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过程中,中央企业一定要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要抓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知识产权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要突出重点环节,重点抓好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等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要特别重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学习和研究有关国际条约、协定和国外法律,注意国外同行业相关知识产权信息的跟蹤和查询,切实防止企业海外投资、跨国并购、国际项目合作、工程承包以及劳务合作等环节的知识产权流失,切实做好涉外知识产权侵权和法律诉讼的防范工作。
核心知识产权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的企业竞争格局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在新的竞争格局下, 实物型资产已不再占主导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高价值的无形资产。然而, 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这种资产的典型代表, 其战略意义日益突出, 并逐步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 (C.k Prahalad) 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 (G ary.H am d) 在1990年首先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他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市场化运作, 在为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客户所看重的使用价值, 在客户心中不断沉淀潜意识的消费倾向, 是企业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二是稀缺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 是该企业特定的组织架构、文化、人员、技术等各项要素有机结合后的个性化产物, 其他企业难以通过简单的模仿对该企业利益构成威胁。三是可延展性, 即核心竞争力的转化能力。核心竞争力一般指企业的各类核心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形成核心产品, 再由此衍生出最终产品, 从而使企业能在多个关联市场中参与竞争。四是动态性。依赖于某种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或者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 企业需据此不断地调整、改进并完善这种核心竞争力。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含义
自主知识产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动性, 即知识产权权利人是通过完全自发的、内在驱动的研究进行技术创新。二是主导性, 即有且只有知识产权权利人能够支配该知识产权, 并享有因此产生的大部或全部收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
我国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教授认为, 无论是商标保护还是技术创新, 无论是高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产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产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汤湘希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为基础, 是企业通过多种知识产权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可以说, 知识产权不仅是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基础, 也是其发展的驱动力。
但是, 目前国内的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企业仍停留在模仿的阶段, 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自主开发知识产权, 满足于眼前低端的产业位置, 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 以至于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1.选择正确的自主知识产权战略
根据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价值高低以及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强弱可分为四种战略类型 (见下图) 。选择正确的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首要步骤,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位于第一象限的是高价值、高竞争战略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及日本的技术型跨国企业, 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在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中处于最佳的战略地位, 可以选择专利收买战略、转让与许可战略等一系列具有攻击性的知识产权战略来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
位于第二象限的是高价值、低竞争战略的企业。以美国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最为典型, 他们拥有高价值的技术专利, 但是由于企业规模不大, 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硬件基础, 所以处于竞争的劣势。这些企业可选择专利网战略、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等发挥自主知识产权巨大作用, 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位于第三象限的是低价值、高竞争战略的企业。这类企业虽然自身拥有的专利数量不多、专利价值也较低, 但是由于规模实力强, 整体上看拥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技术型跨国企业, 以及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大中型技术型企业便是如此, 他们基本通过技术引进和再创造的方法谋求发展, 专利获得也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为主。因此, 这类企业往往采用绕过障碍的专利战略阻碍对手进攻, 从而获得效益提升。
位于第四象限的是低价值、低竞争战略的企业。以中小型的技术型企业为主, 这类企业规模小, 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有限, 各方面都不具备明显优势, 我国众多的中小技术型企业均属此象限, 企业通过利用失效专利等防御型专利战略进行自我保护。
2.构建内部支撑、外部助力的知识产权体系
(1) 内部支撑。①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是企业构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首要条件, 要求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的共同参与。②自主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理清知识产权工作逻辑, 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综合考核体系中, 辅之以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二是推进知识产权创新, 创新依赖于两个条件, 即人力资本的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 企业应以研发部门为核心, 大量引入优质人才并投入一定的研究经费,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改进企业关键性、前瞻性技术, 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障及危机处理机制。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 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统一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在实际运作中, 随时可能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应在制度的指导下科学处理, 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③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建设。企业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企业整体战略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从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看, 企业一般可选择三种组织结构:一是直线型知识产权管理结构, 表现为集中管理模式, 适用于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职能型知识产权结构, 以专业化、合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率。三是矩阵型知识产权管理结构, 它强调的是横向沟通, 是一种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小组有机结合的柔性管理方式。企业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 选择合适的产权管理组织结构。
(2) 外部助力。①健全知识产权咨询的社会服务体系。现有的一套为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咨询的服务系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政府相关部门应在专利问题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设立为公众、知产申请人、权利人服务的体系, 如开通知识产权保护热线、举办知识产权讲座等, 为广大公众提供所需的社会咨询。②寻找战略联盟。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达到共同利用资源、开发技术、占有市场的目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产学研联合, 建立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二是建立和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企业可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开发先进产品,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合作。三是建立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战略联盟。积极学习行业内领先的国内外企业, 并与之建立畅通的科研交流、人才培训渠道, 充分吸收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管理经验。
3.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能力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无形资产, 即虚拟经济之一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才能让这种无形资产“有形化”, 从而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再投入提供可能。知识产权市场化转化的途径很多, 首先可以利用这项技术, 研发相关产品, 获得直接收益;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取得利润;还可通过知识产权出资的形式用于投资, 通过资本运营获取合法收益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选择适应企业战略规划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此外, 企业还应当积极构建内部支撑、外部助力的知识产权体系, 加强并推进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能力, 从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崇实.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1.
[2]吴汉东.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产权[J].中华商标, 2007 (5) :9-1 4.
[3]汤湘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 :87-92.
[4]贝清华, 朱向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创新体制机制[J].中国科技投资, 2008 (1 2) :45-46.
[5]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 0 (2) .
[6]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 990, 68 (3) :79-91.
核心知识产权 篇8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保增长、调结构的需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指出, 要把 “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强调“稳增长”, 是与当前全球经济长期难以提振,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直接关系。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既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又能促进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这是我们最希望达到的合理目标。保增长就要扩大内需, 拓展国际市场, 就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就需要我们在知识产权工作, 在专利方面有新的起步。调结构就是要由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 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推动向科技推动转变, 这就需要我们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 这就需要我们依靠技术创新, 走知识产权之路, 依靠专利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 》的需要。2012年2月8日, 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 》。《纲要》提出,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质量的抓手, 切实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化、标准化, 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状况。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毫无疑问, 技术是质量的基础, 要实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必须在专利技术方面有所提升有所突破。
(二)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南通市实现“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战略目标的需要。现代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南通人民的热切期盼。十一次党代会根据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把实现基本现代化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报告》提出,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奋力在江苏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及港口城市、特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互为犄角、互为基础、互为支撑的, 它的核心就是依托技术进步提升发展质量。为了实现“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战略目标,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八项工程, 争取八个领先, 而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是八项工程中的最重要的工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快速发展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要在知识产权、在发明专利上下功夫, 依靠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南通市企业规模偏小、传统产业占比偏高, 缺乏有实力的特大型工业企业。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收入9, 680万元, 仅为全省平均规模的三分之二;2009年列入省统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319家, 不到5%, 其中纺织服装企业达98家, 占30%以上。产业环节偏低、价值链偏短。南通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国际国内分工中处于中低端, 且自主知识产权也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 引进的外资也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 整体层次偏低。产业链不完整, 产品带动性偏小, 存在着有终端无配套、有配套无终端的现象, 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材料和零配件产品, 关键技术配套主要依靠市外或国外引进。除少数骨干企业外, 多数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不够, 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往往受制于人。从统计情况看, 2010年, 南通市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列全省第7位, 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列全省第10位, 一些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对研发还不够重视, 缺少真正的自主创新。目前, 南通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重设备、轻研发, 重引进、轻创新, 重眼前、轻长远, 重制造、轻创造的现象。如, 2011年在授权发明专利上, 全市企业共有380件, 不到苏州的1/5, 无锡的1/3。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 企业必须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凝聚在技术、人才和创新产品上。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想拓展市场,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 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在知识产权上做文章, 在发明专利质量上有提高。
二、南通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 实施知识产权知识培训, 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
重点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定报企业、科技项目实施单位的领导、科技人员, 全市理工院校的老师和学生, 乡镇助理及科技副乡镇长进行知识产权普法宣传。与此同时, 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计划管理内容。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原则上做到三优先:“优先立项、优先扶持、优先推荐”。科技计划项目在申报指南、评审、立项、验收的整个过程中严格把好项目指南关、项目审查关、项目评审关、项目合同关和项目验收关。
(二) 实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工作。
通过培育和扶持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的企业,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形成知识产权工作特色, 使专利机制逐步成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 鼓励和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 为企业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并以此作为示范, 带动更多的企业自觉依靠专利制度, 推动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示范企业的培育和面上的带动, 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全市专利申请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两年培育的200家示范企业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的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0%左右, 全市示范企业的专利实施率达90%以上。由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强势推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加, 南通市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 专利资助重点向提升专利质量和提高企业申请积极性上倾斜。
专利申请资助为:外观设计300元、实用新型500元、发明专利800元。专利授权资助为:外观设计600元、实用新型1, 200元、发明专利3, 000元。企业专利申请大户奖励为:外观设计40件或实用新型20件或发明专利10件以上的企业奖励1万元。
(四)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为了适应南通建设基本现代化的要求, 积极实施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战略, 南通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 (通委发[2009]5号) 、《关于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的意见》 (通委发[2009]6号) 等项大政策, 2010年又出台了《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办法, 今年又相继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荐才等若干配套办法, 全面启动实施江海英才引进计划。为解决体制外高层次人才养老保险待遇, 南通市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南通市高层次人才储备工作试行办法》, 帮助在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五) 引导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含量、向新兴产业转移。
为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南通市政府关于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加速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南通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 (2009~2011年) 》、《南通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 (2009~2011年) 》、《南通市工业产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08~2010年) 》、《南通市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 (2009~2011年) 》、《南通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 (2009~2011年) 》、《南通市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这些文件对转型升级的目标、方针、战略重点和扶持政策做出了具体规定。扶持措施主要包括:
1.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对市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其设备投资额超过500万元的, 属传统产业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补助, 属“7+1” (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航天航空) 新兴产业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对设备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补助在上述基础上再提高一个百分点。
2.鼓励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 分别给予企业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行业技术服务中心给予40万元的奖励。为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对获得省级、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10万元奖励。鼓励船舶配套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开展产品认证, 对列入鼓励类目录产品的首次认证费用给予全额补贴, 当年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鼓励船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生产条件评价, 获得一级Ⅰ类生产条件评价的, 给予20万元奖励;通过一级Ⅱ类的, 给予10万元奖励。对收购海外研发机构的企业凭收购合同、付款凭证等给予100万元奖励。
3.鼓励发展新型经济模式。鼓励企业组建营运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能源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品牌中心和营销网络。凡认定为新经济模式的企业, 以企业当年度对地方财政贡献比上年 (或历史最高年度) 增长20%为基数, 超过基数部分以项目补助的形式给予60%奖励, 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400万元。
4.鼓励“两化融合”。 对新被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 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奖励。
5.鼓励产业载体提档升级。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市级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的, 分别给予200万元、80万元和50万元奖励。鼓励创建生态园区、示范园区和特色园区, 对新评为市级生态园区、示范园区和特色园区的, 给予20万元奖励。
6.鼓励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超市”、“千企千亿”等系列银政企保对接活动。建立优质项目库, 在土地、资金、水、电、汽等要素供给方面优先保障。
7.鼓励市区企业建立国内外现代营销网络。在外建立直销中心, 开设经营网点, 开展连锁经营。对获得省级以上品牌或商标的企业, 在国内地级以上城市新成功设立直营连锁店, 投资在50万元以上, 经营时间超过1年的, 每开设一家补贴10万元, 单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三、传统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我们要看到, 我们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尽管南通市近年来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 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政府财政科技投入, 据省科技厅2011年统计数据, 2011年全省各地科技部门掌握的科技经费达82.11亿元, 整体比上年增加14.15亿元, 增长20.83%;南通2011年为6.47亿元, 占全省7.88%, 低于常州的7.61亿元;市本级为21, 598万元, 居全省第6位, 低于常州的35, 000万元, 同时也低于扬州的23, 500万元。另外在科技金融上, 南通市差距还很大。2011年全省创投资金规模超过650亿元, 而南通市受托管理资金10.4亿元, 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偏散、集聚性不强。南通市没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没有像泰州的医药城、扬州市的光电 (LED) 产业园等示范区。同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园区, 大部分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受先开发建设、后逐步规范的影响, 存在着总体规划不太完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南通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要素集约度参差不齐, 层次不高。除电容器等元器件外, 电子信息还未形成高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普通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等大量中低档产品在南通市电子信息产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 从整体上看, 南通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较为零散, 集中度不高, 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产品附加值低。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主要是缺乏有实力的特大型工业企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收入9, 680万元, 仅为全省平均规模的三分之二;2009年列入省统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319家, 不到5%。就纺织行业来说, 2008年, 全市纺织企业户均销售规模为6, 015万元/户,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 700万元/户, 单体规模偏小。由于纺织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 部分企业技术装备陈旧, 工艺技术落后, 家庭作坊式工厂大量存在。三是产业环节偏低、价值链偏短。南通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国际国内分工中处于中低端, 且自主知识产权也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 引进的外资也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 整体层次偏低。产业链不完整, 产品带动性偏小, 存在着有终端无配套、有配套无终端的现象, 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材料和零配件产品, 关键技术配套主要依靠市外或国外引进。以纺织行业为例, 全市纺织行业基本以外贸贴牌加工为主, 自主品牌偏少, 高端设备占比不高, 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就轻工行业来说, 虽然南通市轻工产品档次在逐步提高, 但仍以中低档为主, 粗加工、初加工产品多, 精深加工、综合加工的高档产品少。整体上仍处于低端化阶段, 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以化工行业为例, 化工生产所需烯烃、芳香烃、有机酸、醇系列等重要有机化工基础原料, 主要依赖国内外购进, 成为制约南通市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南通市化工产业的发展过于粗放, 产品结构也不合理, 缺乏高、精、细产品, 位居化工业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却发展缓慢, 技术落后。就船舶产业来说, 配套能力较低。南通市目前没有船用主机等大型成套船用设备, 缺少曲轴、螺旋桨等大型铸造件生产企业, 远洋通讯、导航、精密控制设备、海工核心配套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尚是空白, 海洋工程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依赖于国外, 仅有部分钢结构、舱口盖、热交换器、油水分离器、压力水柜等粗放型配套产品生产, 且本市配套率较低, 并且, 南通市海工、船舶和重装备物流配送服务和专业市场建设严重滞后, 仅有个别配套企业设立海外售后服务点, 影响海外市场拓展。
(三)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有待增强。
除少数骨干企业外, 多数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不够, 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往往受制于人。从统计情况看, 2010年, 南通市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列全省第7位, 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列全省第10位, 一些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对研发还不够重视, 缺少真正的自主创新。目前, 南通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重设备、轻研发, 重引进、轻创新, 重眼前、轻长远, 重制造、轻创造的现象。如, 2011年在授权发明专利上, 全市企业共有380件, 不到苏州的1/5, 无锡的1/3。就船舶产业来说, 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除中远川崎、熔盛重工、中远船务等部分船舶企业外, 大部分船舶、海洋工程及重装备企业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 科研经费投入较少, 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就化工行业来说, 南通市专业的化工研发机构不多, 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尤其缺少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对产品合成、工艺研究较多, 而相应的工程开发、装备研究及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较少, 应用和市场开发研究更显薄弱, 具有自己特色的系列化工产品较少。
(四) 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还不够大、政策体系还需完善。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减免政策享受不是很充分, 2011年全省总计享受各类科技税收减免142.6亿元, 而南通市仅减免7.63亿元, 不到全省的1/18。部分县市区从短期利益出发, 害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影响财税收入, 没有全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1年12月, 南通市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44家, 列全省第6名, 被扬州超过3家, 已不足常州市一半。
(五) 成本刚性上升, 面临挑战增多。
近年来, 南通市职工薪酬年均递增在10%以上, 加上市区普遍缴纳“五保一金”, 导致和周边地区相比, 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同时,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期下降的影响下, 国内的服装消费依然疲软, 国、内外市场环境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 企业生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六) 资金严重短缺, 融资难度加大。
目前, 企业“资金缺、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尤其是纺织、轻工行业被部分商业银行纳入“高风险行业”, 贷款非常困难, 美债危机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欧债危机又加重了这一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部分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因被迫附加了“歧视性”条款, 贷款难问题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四、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 强化创新意识,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联盟建设, 鼓励企业普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和技术转移联盟等产学研联合体, 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收并购研发机构或科技型企业, 建设和参加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关口向研发前移, 高校院所科研活动重心向应用转移,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 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 使创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生动力。二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 突出县 (市) 、区区域特色, 进一步完善企业“一站两院三中心”体系, 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 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力争5年内年销售额5, 000万元以上的 (先进制造业) 企业全部建有研发机构。
(二) 努力实施品牌战略。
以市级名牌为基础、省级名牌为支撑, 扩大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免检产品, 重点突破中国世界名牌。鼓励引进知名品牌, 加大实施行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要在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上强化创新, 力争在3~5年内, 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行业形成3~5个在全国叫得响、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要加快实施技术和产品标准国际化战略, 尽快出台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TBT) 计划,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信息平台建设, 构建运转高效的WTO/TBT通报评议机制, 提升南通市产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三) 强化人才战略, 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要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化领军人才。深入实施“江海英才人才计划”、“南通市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南通产业发展需要, 精准定位海内外精英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紧盯不放, 跟踪争取, 努力形成“招引一个领军人才, 带来一个创新团队, 壮大一个企业”的良好效应。要创造有利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要给予人才必要的创业启动资金, 科研经费资助、小额贷款和购房补贴等政策扶持, 探索以股权配给、期权激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知识产权入股等创新措施, 建立人才与资本、技术与贡献相结合的分配导向, 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回报。要解决好人才的居住、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为创新提供周到、全面、细致的服务, 确保到2015年全市引进3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0个创业创新人才团队、2, 000名科技领军人才, 全市人才总量增幅和“双高双创”人才集聚度全省领先。
(四) 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努力构建产业合作平台。
认真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针对南通市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 着力打造“大院大所”建设工程, 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产品的产业链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模式, 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 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支持重大研发机构落户, 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动联合办学、联合建立科研机构, 让更多的重大研发机构落户南通。加快中科院南通海洋所、中远船务海工研究院、南京大学新材料研究院、东大工业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尽快落户和建设, 集中一批行业内的顶尖技术人才和专家, 凝心聚力进行技术攻关。同时, 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扶持力度, 对企业科研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 提高其运行质态。与此同时, 重点围绕产业园、科技园, 建设完善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技术研发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市场交易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尽快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使南通成为江北地区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科技成果广泛辐射的自主创新高地。对创投公司、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提供最优惠的税收、最宽松的政策环境, 为科技企业上市积极创造条件。
(五) 重视科技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如何围绕核心知识教学的思考 篇9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个单元主要知识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计算以及实际运用, 在这些知识中, 核心的内容是“剩余”。除法的学习中, 特别强调的是平均。在教学前, 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认为分完了才是平均, 才是除法, 结果有剩余的是因为没有分完, 不应该算平均分。
经过思考, 我得出以下认识:有余数除法应该是除法的一部分, 而且是主要部分, 在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的教学中提出的平均分, 其实更倾向于是一个过程, 没有强调结果是整数, 而且现实生活中分不完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因此,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应该也必须围绕“平均分”进行教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把除法的意义拓宽、完善。
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不仅在“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教学中使用了平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教学、余数与除数关系中仍然使用了平均分, 乃至实际应用的教学中我还是使用平均分的思想, 总之,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 我坚持使用平均分的思想来统领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除法, 它的本质还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 抓住了平均分就等于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灵魂。
2. 以状态为核心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单元, 教学跟钟面相关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的运行是绝对的, 体现在钟面上就是不停地运动, 而在认识时间时, 我们只能认识钟面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在时分秒的教学中, 整时的认识和几时几分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知识点, 关于整时我们倾向于这样描述:当分针指着数字12的时候, 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有时我们不这样强化, 也会让学生形成这样的理解。这样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在几时几分的教学中, 学生通常用分针和时针指着的数字来描述某一时刻的时间, 例如, 12时55分通常会认成1时55分。当然我们经过一些强化练习, 通常能解决这个问题, 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没能体现出关于时间的这部分知识的灵魂。时间的灵魂是运动, 是一刻不停歇的运动, 秒针、分针和时针都是在不停地运动中, 当分针运动到12时, 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字, 当分针运动到接近12时, 时针也运动到接近某个数字, 在教学“时分秒”时, 围绕“运动”进行教学, 能很好地解决静态状况下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来教学整时的认识的:我把时针和分针放到钟面的起点数字12处, 让分针转动一圈, 然后问这是几时, 然后再转动分针, 让孩子来说是几时。教师不停地拨动分针, 让孩子体会分针转动一圈, 刚好是一小时, 把分针指着12转化为分针转动了一圈。在接下来教学几时几分时, 依然用拨动分针的方式, 让孩子体会, 当教学到认识几时55分时, 孩子从运动中已经能够体会接近某时的概念了。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让时针和分针动起来, “运动”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认识时间、理解时间。
3. 以“学生”为核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单元是“认识方向”, 方向是相对的, 同一观察者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方向也就不同, 这一点恰恰是整个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所理解的方向是绝对的, 在他们身边东南西北是固定的, 在一幅地图上, 方向也是固定的。
在教学开始的时候, 我让学生制作了一个表示方向的指示器, 由两个同心但是大小不同的圆组成, 第一个大圆上按顺时针方向 (跟学生解释是依次在12时、3时、6时、9时的位置) 标上东南西北, 第二个圆则标上前右后左, 在两个圆的圆心用图钉固定。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转盘, 表示方向的圆是固定的, 表示前后左右的转盘是可以转动的, 我的目的在于, 先通过玩转盘体会方向是相对的,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代替转盘来体会方向是相对的。
在实际认识方向的教学中, 逐渐过渡到把自己当作转盘来想象方向。在教学图上的方向时, 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到图上。在教学八个方向时, 方向的相对性更加明显, 在一个平面图上, 上北下南的规定是绝对的, 但是物体所在的方向就是相对的, 此时的教学就存在一个死角:参照物。这显然不属于二年级的内容, 同时也不是二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的, 怎么办?在教学中我承接前面的思路, 让孩子把自己代入到图中去。
方向是随着观察者的变动而变化, 对这样的知识教学, 我们就要让学生变成观察者, 使学生能有观察者的视角和自觉。
核心知识产权 篇10
一、TFEU第102条更经济学分析方法改革
(一) TFEU第102条更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提出
TFEU第102条更经济学分析方法, 是建立在竞争政策以提高消费者福利为目标基础上的一种全面经济学分析方法, 它通过在具体案件中评估支配地位企业行为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确定其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种具体案件使用具体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在委员会的《横向合作协议适用欧共体条约第81条指南》和《纵向限制指南》以及委员会适用《合并条例》的案例中都有采用。但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中, 第一次全面提出更经济学分析方法是在《欧共体条约第82条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咨询意见稿。EAGCP质疑适用TFEU第102条时所采用的传统形式主义分析的准确性, 反对事先划定界限将一些行为本身当作滥用行为对待, 主张采用关注竞争损害后果的效果分析方法。其主要理由是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效果可能不同, 有些情况下会扭曲竞争, 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还可能会促进竞争与创新。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可以避免形式主义分析方法“一刀切”可能导致的谬误。
(二) 更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
1. 不需要单独界定市场支配地位
更经济分析方法关注的是一个行为的效果, 所以根据EAGCP的报告, 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违反TFEU第102条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时不需要单独界定市场支配地位。传统的市场支配地位界定主要依靠市场结构分析, 即评估支配企业实施市场力量的能力和滥用行为对市场上其他参与者的影响;而通过更经济学方法或效果主义确定的竞争损害正是市场支配地位的有力证据, 因为一个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没有能力限制竞争。
2. 反竞争效果的客观标准是消费者福利损失
更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的消费者损失不仅包括直接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还包括通过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导致的最终消费者福利损失。Continental Can案[2]的判决中也指出TFEU第102条列举的四种滥用行为中, 前两款规定的是剥削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导致消费者损害的行为, 而后两款则是指通过影响市场竞争结构损害消费者的排他性滥用行为。
3. 引进了效率抗辩
经济学分析方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注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所创造的效率, 《第82条实施指南》中便引进了效率抗辩制度。根据该制度, 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可能因为具有客观必要性或者产生了有利于消费者的效率而不构成滥用。当然, 该企业必须证明有充分的可能性和确切的证据表明效率是其限制竞争行为所产生的, 而且该限制竞争行为是产生此等效率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欧洲法院判例中的形式主义分析方法
形式主义分析方法以行为是否符合特定要件为标准来判断其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欧洲法院在以往判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特定主题标准和“例外情形”标准, 是形式主义分析方法在核心知识产权反竞争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这些标准通过划定竞争法干预知识产权的界限来平衡二者间的关系。
(一) 知识产权的特定主题标准
TFEU第102条适用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限制来源于欧洲法院判例法中的权利存在与权利行使相区别原则, 而权利存在与权利行使相区别原则仅仅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 却没有提供具体的判断标准。“知识产权的特定主题”原则是判断知识产权行使是否合法的一个标准。虽然这个标准模糊, 有利于法院在必要时限制知识产权保障充分的市场竞争, 而不论其合理性, 但这个标准本身却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特定主题”这一安全阀可以用来规范分析知识产权领域的反竞争行为, 尤其是核心使用知识产权反竞争的行为。
(二) “例外情形”标准
欧盟法院在Magill案中确立了竞争法可以在“例外情形”下干预核心知识产权的行使。所以, 什么是例外情形以及经济分析和政策考量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确定这些例外情形的存在, 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Volvo案和Renault案中, 法院非穷尽式地列举了一些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拒绝许可行为类型, 但没有阐明一般的标准。在Magill案中欧盟法院指出强制知识产权许可只能是“例外情形”, 并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用来判明著作权拒绝许可行为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例外情形”标准, 即一是拒绝许可阻碍了一种具有潜在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的出现;二是拒绝许可没有合理理由;三是知识产权人通过消除二级市场上的所有竞争来控制二级市场。但本案并没有阐明这三个条件是并列关系还是选择性关系。法院在Ladbroke案[6]中又重申了Magill案的第一项条件, 即拒绝许可的行为如果阻碍了一种新产品的出现则构成滥用行为。但该案增加了一个新的条件, 即如果某种产品或服务对于请求许可人的经营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indispensable) , 则拒绝许可该产品或服务就构成《欧共体条约》第82条上的滥用行为。
后来的Oscar Bronner案中, 欧洲法院指出, 支配地位企业的拒绝供应行为必须同时满足三个要件才构成滥用行为:一是拒绝行为必须是有可能消除二级市场上的所有竞争;二是这种拒绝没有合理理由;三是对请求许可人来说, 该产品或服务是其从事经营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没有实际的或潜在的替代品。这三个要件中, 前两个来自Magill案, 第三个来自Ladbroke案。这一案件的判决明确了三个要件必须同时满足, 弥补了Magill案判决的不足;而与Magill案判决的最大差别是并没有“新产品”这一要求, 主要原因是该案中并没有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但该案的判决对后面的知识产权拒绝许可案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IMS health案中欧盟法院就参照了Oscar Bronner案, 明确了Magill案中所列举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构成滥用行为。
Microsoft案中, 法院采用了四要件标准:一是被拒绝的产品对请求许可人开展经营活动具有必不可少性;二是拒绝行为排斥下游市场上的竞争;三是阻碍了具有潜在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的出现;四是不具有客观合理性。初审法院还更进一步地指出, Magill案和IMS health案中的“新产品”规则不是判断知识产权拒绝许可能否导致TFEU第102条 (b) 中的消费者损害的唯一参数, 这种损害也可以是源于技术发展受到了限制的事实。
三、更经济分析方法适用于核心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 更经济分析方法与传统形式分析方法的冲突
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竞争法适用于知识产权“非核心”行使的基本方法, 如适用第101条规制知识产权协议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知识产权“非核心”行使行为的, 但知识产权人的非合同单边滥用行为却涉及其核心行使的问题。但将更经济学分析方法用于核心知识产权的行使似乎与欧盟法院的判例有一定的冲突, 因为上述所有涉及知识产权核心行使的拒绝许可案件适用的都是形式主义分析方法, 无一例外。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到目前为止, 《第82条实施指南》本身代表了第102条执法改革的里程碑。它阐明了委员会将朝着更经济分析方法前进, 重点关注可能的竞争封锁和消费者损害。委员会的做法与现行判例和法院的态度如何协调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二) 《第82条实施指南》关于更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规定不明确
1. 消费者福利标准
虽然消费者福利在竞争法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欧盟运行条约》第101条第三款要求限制竞争协议必须使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好处才可能被豁免。然而, 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指南讨论稿》含蓄地拒绝了以消费者福利作为效果主义分析标准的做法, 而继续采用传统的“有效竞争结构”标准。
《第82条实施指南》没有明确规定效果分析方法下适用第82条的具体标准。但是委员会又强调消费者损害与它们的执法决定相关。所以, 与2005年的讨论稿不一样的是, 《第82条实施指南》具有摇摆不定的特点:一方面它规定了委员会将规制那些可能具有排除有效竞争的行为, 并列举了一系列评估反竞争效果的要件。但是, 另一反面, 委员会明确表示它的执法重点将针对那些对消费者十分有害的行为。因为委员会没有将违法行为的限于那些有证据表明损害消费的案件中, 所以就避免了公开挑战法院的权威。[8]从上面的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委员会其实是把“有效竞争结构”的概念当做“促进消费者福利”的近似替代概念在使用。但在欧盟法院的判例中并不需要在每个案件中都证明这点。虽然2006年的Glaxo Smith-Kline案[9]中, 初审法院明确指出要证明第81 (1) 意义上的限制竞争协议就必须证明存在消费者损害, 但在之后的2009年上诉审中, 欧盟法院推翻了初审法院的这一观点。[10]所以现在看来欧盟竞争法更加不可能改为采用纯粹的消费者福利标准了。
2. 效率抗辩
效率抗辩的引进很受欢迎, 因为它有助于在滥用行为分析中加入经济评价, 为从形式主义分析方法向全面经济分析方法转变奠定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欧盟运行条约》第102条在知识产权领域扩大适用的范围, 因为从原则上来讲这种抗辩使支配地位企业有机会通过证明其行为产生的效率大于负面的反竞争效果, 从而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不构成竞争法上的滥用。
(三) 更经济分析方法可能扩大第102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
欧盟法院的判例都是将竞争法对知识产权领域的干预, 尤其是对拒绝许可知识产权行为限制在特定的例外情形下。令人奇怪的是, 虽然这一基本原则在欧盟法院的判例中十分重要, 而且早在2005年的讨论稿中也提出来了, 而在《第82条实施指南》中却被省略了。《第82条实施指南》似乎只关注排他性滥用行为的效果, 并没有明确交易的义务只是在例外情形下才产生, 即使不是废除, 但至少也是忽略了“例外情形”这一安全阀。这相对于传统的形式主义分析方法而言, 有些知识产权拒绝行为虽然并不满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形式要件, 但是根据其产生的限制竞争效果就可以认定其违反竞争法。这种做法引发了学者们对竞争法过度干预知识产权行使, 尤其是知识产权核心行使的担忧。
四、结论
欧盟一直积极探索解决知识产权和竞争法之间冲突的努力值得肯定, 但从目前看来, 欧洲法院判例中长期采用的形式主义分析方法虽有缺陷, 但并未被推翻, 而《第82条实施指南》关于更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规定还不尽完善, 分析标准模糊、抽象。因此, 过快在知识产权反竞争领域推出更经济学分析方法可能会揠苗助长, 挫败真正的竞争或创新, 最终反而不利于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本文为上海市地方高校学术新人奖 (HZ-B2012016) 成果之一.
[2]Case6/72, Europemballage Corporation and Continental Can Company Inc.v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73.
[3]Joined cases C-241/91 P and C-242/91 P, Radio Telefis Eireann (RTE) and Independent Television Publications Ltd (ITP) v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95.
[4]Case 238/87, AB Volvo v Erik Veng (UK) Ltd, 1988.
[5]Case 53/87, Maxicar v Renault, 1988.
[6]Case T-504/93, Tierce Ladbroke SA v.Commission, 1997.
[7]Case C-7/97, Oscar Bronner GmbH&Co.KG v.Mediaprint Zeitungs-und Zeitschriftenverlag GmbH&Co.KG, 1998.
[8]Josef Drexl, Real Knowledge is to Know the Extent of One's Own Ignorance:On the Consumer Harm Approach in Innovation-Related Competition Cases, Antitrust Law Journal, Vol.76, 2010.
[9]Joined Case T-168/01, GlaxoSmith-Kline v.Commission, 2006.
产权保护的核心在于司法 篇11
从人类历史来看,长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产权都缺乏有效的保护。近几十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成为专门学科分支,财产权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演化的逻辑逐渐清晰,产权保护才逐渐在全世界获得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方面,我国的产权改革在逐步推进,从家庭承包制到放开民营经济,再到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开始建设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制度;另一方面,从“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到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到出台物权法,再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我国的产权保护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出台了诸多产权改革制度,推出了诸多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产权保护状况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一是对非国有制经济产权的保护不力,存在着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和民营企业资产等现象,让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受到了损害;二是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损害创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频频出现。上述对产权保护不力的现象使得一部分民众缺乏财产安全感,难以树立起足够的社会信心和合理的未来预期,要改变这些状况,则必须健全和完善司法,以此来有效保护产权。
黑格尔说过,财产权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定在。而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就必须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
首先,按照“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调整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法律制度极不完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备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与现代法治观念和现代产权制度不相吻合的地方还为数不少。根据《意见》,应坚持以“平等保护”的原则来完善法律制度,通过统筹研究清理、废止按照所有制不同类型制定的市场主体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大对非公有财产的刑法保护力度,以彻底解决现行法律保护不平等问题。
其次,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一方面,大力惩治政府失信违约行为。保护产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内容,但一些地方存在着“新官不理旧账”、“翻脸不认账”的问题,而要真正保护产权,政府必须通过惩治违约行为,重合同、守信用,不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带头做出表率。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纠错行动”,来表明政府进行产权保护的决心。按照《意见》的要求,坚持有错必纠,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剖析一批侵害产权的案例。建议可以把近些年影响力较大的侵犯私有产权事件作为纠错的首选目标,让公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如中国古话所言,“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相信通过完善司法来更好地保护产权,就能够让大众更有信心。
核心知识产权 篇12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实施
知识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都已经将知识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我国的邱均平、段宇峰先生提出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知识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知识管理”, 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包括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 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图书馆是知识传播、交流与共享的社会装置, 更是公益性的知识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 图书馆本身体现了一种知识管理制度, 是社会知识公平分配与自由获取的制度安排。笔者认为,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既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 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的良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社会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呼声。
一、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 知识管理可以丰富图书馆的研究内容
1996年, 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该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 之上的经济。其中所述的知识, 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 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给人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资源, 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 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都知道图书馆是收藏文献和信息的重要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说, 文献、信息和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而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探求“文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进一步深入挖掘信息的本质及属性, 所以图书馆开展对知识及知识客体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 促使图书馆从文献组织向知识组织逐渐过渡, 并不断完善和充实组织方法和形式。
(二)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 从某种角度而言, 图书馆本身体现了一种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既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 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的良机。图书馆具有相当的知识资源积累和良好的显性知识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双重体现。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对信息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并提供使用, 而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传递, 从而充分挖掘智力资源, 促进知识创新。因此, 先进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图书馆行业的应用和推广必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质量, 提高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益, 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作用与潜力。
(三)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
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管理机构, 图书馆员不再是文献资源的看守者, 而是知识组织者、知识导航员、知识传播者和知识创新者。知识管理对馆员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馆员必须更新观念, 用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武装自己, 以知识管理促进专业发展, 以专业发展回报知识管理。
可以说, 任何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图书馆都将促进图书馆员的自我提高, 因为只有掌握相应的方法与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好,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员来说既是一个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虽然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领导层的管理工作上的改进, 但也要求馆员在业务上跟进, 如果有的馆员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与要求, 也可能导致其产生消极抵制情绪, 反而影响工作。
二、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
(一) 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大资本
图书馆是知识密集型组织, 是知识的集散地, 信息和知识的管理长久以来被当作图书馆的首要职责, 图书馆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保存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知识。因此, 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而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锤炼出来的图书馆员则是在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储存、传播、开发和服务方面娴熟的专家, 其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使其在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能力方面, 没有任何人可与之媲美。图书馆员现在需要做的是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武装自己,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从宏观知识管理逐步走向微观知识管理, 从而成为知识管理的驾驭者。
(二) 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
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普遍存在着重藏轻用、重信息资源的管理, 轻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等问题。作为已经成功运用于企业的知识管理, 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服务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目前美国等先进国家各高校图书馆已不断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之中, 为教学、科研提供最新的学术知识
(三) 相关研究成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掀起知识管理研究热潮的同时, 图书情报界也不例外, 一系列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召开, 众多研究项目的开展, 相关研究著作与论文的出现, 使得短短几年之内围绕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产生出许多新研究成果, 以知识组织为例, 元数据、知识结构、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新名词和新理论的涌现, 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 组织与管理显性知识
作为保存文献、提供借阅的专职机构,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都是围绕对文献资源有效组织和管理而展开的, 因此, 实际上早在知识管理概念提出之前, 图书馆就一直在实施知识管理, 只不过大都停留在文献这一宏观知识单元上, 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显性知识的范畴、组织和管理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 尽量入藏读者需要的知识资源, 图书馆可以采取设置学科馆员、读者问卷调查、网上荐书等相关措施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互动, 吸引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同时也可将文献利用分析数据 (如印刷型文献的借阅量、复印量, 电子文献的点击量、下载量等) 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估指标和参考依据。为了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 对印刷型文献可以采取新书通报、好书推荐、最新目次报道、书评等多种方式加以报道, 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则还需要通过一些相关培训和宣传来加深读者对电子资源的了解以及提升其实际的应用水平。
(二) 组织与管理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 合理有效地挖掘、组织图书馆隐性知识, 甚至创造条件让读者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也将大大扩展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范围, 增强对社会提供文献、情报、知识的服务功能, 促进图书馆工作跃升到新的层次, 在无形中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 为了加强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图书馆要采用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应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核心, 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 包括人员聘用、业绩评估、奖惩激励等。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 提高科技水平, 培养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充分尊重人的价值, 引导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 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还可以通过建立馆员、读者交流平台, 实现知识寻求者和知识提供者、知识寻求者和知识源之间的交流, 使信息资源得到及时匹配和传送, 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例如建立图书馆内部网络实现馆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组织文化的共建。通过BBS、论坛、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为读者、馆员、出版商等多元主体提供广泛沟通的信息平台。在图书馆主页设置专题讨论区, 实现图书馆周边人群的隐性知识共享等。同时, 各个平台所产生的知识均可定期导入知识库中, 成为可供检索和利用的显性知识。
(三) 积极使用现代先进技术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是实施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传统管理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 无法满足知识经济下对知识共建共享的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给图书馆新的选择和运用, 提供了新的技术领域。令人鼓舞的是, 已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了各种管理软件, 从集成系统到办公自动化再到图书馆网站及内部网络的构建, 无论是业务处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实现了基本的电子化管理, 传统图书馆管理的信息流已经数字化或正在数字化, 这是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现在的关键除了完全实现图书馆各个管理过程 (如后勤、采购、财务、人事等) 的数字化,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知识管理的思想和理论, 从而能够整合各个不同系统中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后上升为有用的知识, 为科学的管理提供依据。图书馆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 在人才引进、岗位培训和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应该加大投入, 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总之, 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不应该仅停留在某一种方式某一个层面, 而是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组织和揭示, 从而构成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知识资源立体结构, 以满足不同需求读者的需要。事实证明, 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确实是一条有效路径。图书馆要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并积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 这样才能使我国图书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立江.郭文永.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09.
[2]王雪燕.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述略[J].当代图书馆, 2006, 04.
[3]黄晓辉.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广东科技, 2012, 09.
【核心知识产权】推荐阅读:
核心知识体系05-16
核心语文知识07-07
核心知识员工09-13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08-12
知识管理核心流程06-30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06-12
《油田化学》--分章节核心知识点总结10-19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探讨09-02
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unit1Friends核心知识整理07-07
核心本质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