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

2024-10-21

美术核心(共11篇)

美术核心 篇1

一、案例回顾

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方针以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内,2015年教育部面向全国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等系列文件,引起了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的热烈响应,各中小学纷纷出台相关考核方案。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致力于打造美术特色的学校,率先对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试行了美术素质测评办法,即在原本期末绘画作品考核的基础上,新增了美术理论素养的测试。

由此笔者围绕四年级下册课本中《大师梵高》的一节欣赏评述课内容,命题:“以你印象最深的一幅梵高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在复习阶段,笔者给学生梳理了一份参考答案,列举了梵高的几幅著名代表作,如《星月夜》《向日葵》《鸢尾花》等,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笔触粗犷奔放,充满自由和想象……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这些关键词,甚至有不少学生能一字不落地将参考答案默写出来,但艺术应该是求异而不是求同,这样的答卷让我顿生挫败感,直到几份特殊答卷出现。有一位学生这样答道:“我印象最深的一幅梵高作品是《星月夜》,这幅画画的是夜里的星空,主要运用了蓝和黄两种颜色,是由许多线条组成的,采用了点线面中的线,给人一种精细、美观的感受。”而另一位同样以《星月夜》为例的学生这样写道:“这个天空和日常生活中的天空不一样,它充满了动感,好像星星在动一样,它的笔触粗犷有力,但也很柔美。”也有以《鸢尾花》为例的学生写道:“这幅画以紫、绿色为主色,笔触轻快、轻巧,显得整幅画活泼生动。”我深深地被这些小朋友稚嫩而又真切的语言所打动,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他们真正走进了梵高的画作中,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答案,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与我们当下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理念不谋而合。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出自国家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而这个教育理念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讲是模糊不清的,在具体实施上相关部门大多也是在传统套路上做表面文章。从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报告书上可以看到:实际上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基于“全面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部分,然后从这三大部分发展出人文、科学、学习、健康、责任、实践这六大具体素养内涵。所以可以看出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和实现的,或者说是迫切需要达到的教育方向。

三、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核心素养六大体系中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审美、感知、创作、创意等方面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美术教育,这其实是一个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的变革。

1. 做好课程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

比如,艺术与文学、科学的结合,打破传统的各学科之间独立的教育体系,改变单纯的美术技法、理论套路的教学,尤其加强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给予充分的个人情感表达的空间。

2. 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现象,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

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入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具备反思、质疑、信息获取与信息识别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所在。因此,在让学生评述画家作品时,不妨让学生按照这种风格来画一画。比如,画家梵高的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笔触粗犷、奔放,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怎么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笔触是粗犷有力的,光靠老师的语言传达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自己用画笔在纸上去做不同的尝试,通过不同笔触的表现,学生对笔触粗犷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绘画语言的理解。

3.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在评价方式上也需要做相应调整

常见的评价方式是以学生的理论答题和技法表达为主,理论的背诵应试显然是空洞苍白的,正如文章前面所回顾的案例,千篇一律的修辞文字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而大多数作品绘画也因教学的固定模式而呈现出相当的程式化。所以鼓励创新、创意、情感、跨界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创作潜力的审美体验。

所以说美术教育不是要培养做题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审美、有创新、有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在反复的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有了量的积累,然后再慢慢沉淀成素养。

美术核心 篇2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1.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当前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已有了革命性变革,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介技术所传播的图像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由于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图像识读”是基于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

2.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通过构思与反思,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情感。美术是一门利用各种媒介、符号和隐喻手段来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学科。通过美术学习,人们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方式,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美术表现”是基于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与表达时所必不可少的素养。

3.审美判断:是指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美与丑的事物和现象。美术学习能够增进人们敏锐地观察、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因此,“审美判断”是基于当今人们对判断美与丑的事物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养。4.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通过美术学习能鼓励人们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因此,“创意实践”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

小议小学美术核心辐射教学法 篇3

一、核心辐射教学法形成剖析

(一)源于对美术教学实践的思考

目前在美术课堂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时,授课教师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学生来上,面对陌生的环境及陌生的听众时会打怵、紧张,究其原因就是怕无法驾驭这个课堂。讲的面窄了,了无新意,宽了,又怕气氛过于活跃而无法控制,致使整堂课的计划被打乱。公开课如此,日常教学也是,无非是没有了评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当失去了乐趣,学习只能沦为枯燥的脑力运动。而前者情况也许更糟,漫无边际的讲授可能使气氛非常活跃,也可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不知所云。

(二)从国画中得到的启发

一个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像一个国画大师,而授课的过程就是一幅美妙的中国画形成的过程。当一个中国画画师在创作作品时,必先凝神静气,研墨构思,而后提笔于宣纸上点几滴墨点,待其墨晕散开再寥寥数笔勾勒其上,于是一幅丹青可成。而其构思过程就如我们在备课,那几滴墨点就似我们在课前提炼的讲授重点,即核心,那散开的墨晕也就是以讲授重点为核心向相关知识的辐射,那数笔的勾勒就是教师用自己美妙的语言及事先准备好的线索对这些知识的串联,如斯,则一堂优秀的课可成。

二、核心辐射美术教学法作用于学生的课内外学习

所谓核心辐射教学法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核心。第二是以核心为圆心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易而难、由浅渐深,向相关知识推进。第三就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穿针引线。

韩非子曾说:“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我们不妨抽象地继承一下,那就是首先一定要抓住核心,以人为本,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术训练,指导学生学好必要的美术技法和知识”,使学生由此受到多方面的启发。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将有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情感融为一体,渗透到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是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积极因素,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执教二年级《画信》时,不拘于教材教参孤立单一的“教”画信,而是深挖教材,联系社会生活,通过小兵张嘎画信送信的经典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渗透德育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通过设计“说”信,表达情感;“析”信,了解格式;“画”信,增加美感;“赏”信,提升审美情趣。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学习,把美术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情感等融为一炉。重视美术的人文性,通过请学生展示亲人照片,用一句话来表达对亲人的爱以及为亲人和手拉手学校伙伴“画信”寄信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个性。整节课努力发挥了“学”的潜力,体现“教”的长远意义和广泛意义,是举一反三而不是教一知一,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受益于教学,形成一种多向立体式的核心辐射美术教学模式。

核心辐射美术教学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审美功能。如此教学,学生将不会成为“书呆子”,而教师也不会变成“教师匠”。

试论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篇4

1 教育的核心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人的素质, 传播人类文化科学和道德。因此, 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 就是培养完整的人, 有文明素养和传承能力的人。教育的核心价值包括两个层面:首先, 教育要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服务;其次, 是为人的社会化服务。其实, 教育是人和社会共同需要的社会活动, 按照哲学范畴的价值的定义, 教育的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由此, 我们可以揭示教育的核心价值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 在于教育使人的人格和人性得到健全发展。人格和人性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在这方面的核心价值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 在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中, 教育与人的人格、人性健全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根本的关系。另一方面,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尽可能完美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各类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要努力促进学生将外在文化内化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

2 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问题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特点是运用现实美和艺术美来感染、教育、影响年轻一代, 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它能使人心理健康, 乐观向上, 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 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 陶冶道德情操, 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中职美术教育核心价值的意义

美术教育教学一直被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为绘画技术教育, 素质活动教育的一种形式,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 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但不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其实, 美术学科教育能够推动美育发展, 而美术教育又能作用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美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无从谈起。那么美术教育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呢?其实, 美术教育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开发学生的智力。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 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 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 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促进右脑智力发育, 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 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 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 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2) 通过美术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一系列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 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 而专业技能的训练, 一定会教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新方法, 使学生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新方式。

3) 通过美术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的美术教育, 其培养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其最终目标是要美化人自身, 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 发展美的品格, 培育美的情操, 形成美的人格, 在整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传统美术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 有本末倒置之嫌。

4 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

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 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学科技能技巧, 它是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 健康向上, 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学科, 不可替代。

4.1 学生成长的需求

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 中职学生的成才必须是全方位的, 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 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为重要, 要想使他们通过短暂的职高阶段学习, 就完全适应社会需求, 光靠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 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同学, 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要素、综合素质、自律要求都不是太高,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没有形成,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面对这样的现状, 面对这样的生源,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触动学生内心, 引导学生自强、自律, 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内化, 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4.2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现有基础, 清楚的告诉我们, 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 也不能好高骛远,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明确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是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 对后者的要求明显高于前者。作为美育主要学科的美术教育, 其在促进学生品格良好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须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 高度重视审美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载体, 充分发掘美术学科教育的潜力, 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体验, 以外在体验, 情境熏陶促进内心感悟, 促使学生内心认知提高, 良好品德内化, 努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理顺自己的成长思路, 提高自己是非判断能力, 提升学生自律能力和品德要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为主要目标, 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健康全面的发展。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 美术教育的育人作用和核心价值一直不被人所了解, 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美术学科的评价, 也使美术学科的重要地位被弱化。本文在主要分析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 分析了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教育,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宁.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9) .

[2]陈嘉莉.试论应用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2) .

[3]陈勤.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特区实践与理论, 2006 (4) .

小学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调查报告 篇5

(1)调查背景

随着美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随之革新,其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变成重中之重。美术核心素养不仅是对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更是美术教育最终目的的体现。

调查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需要一定的条件。众所周知,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将中小学进行区分。小学与中学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其中小学属于培养形成期,若需调查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则成长起伏较大的小学段数据较全面,调查模式较为严谨,调查结果较为准确。而调查小学美术核心素养需要较大基数的学校支持,xx小学自创建以来,凭借其优越的师资力量、健全的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环境,广受同等学校的好评。其中基数较大的学生人数为本次调查提供数据基础,并且经过前期调查,学生学龄段分配均匀,同等学段男女比例均衡,同时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全面,美术课程安排合理。经过反复对比,将xx小学定为本次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调查学校,为调查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提供科学数据。

(2)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形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填空、提问等方式,将美术核心素养内容全面囊括。因美术核心素养大体分为六项,每项设立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考核培养程度及学生美育发展程度,体现调查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考虑不同年级男女生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便将男女生分开调查,保证调查严谨度及准确度。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美术专业词汇接触较少,在问卷中有部分美术专业问题考验学生的理解程度,便采取课堂提问或教师解释等方式辅助学生做出选择,保证低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精准度。但由于xx小学班级数目过多,问卷统计难度过大,为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性,则采用随机抽取方式,每个年级随机抽签,从年级中选班级作为代表,进行调查统计。并且考虑结果可能有所偏差,将采用柱状与折现相结合的图表方式,分析出不同年级男女生对美术核心素养中各项培养的程度。以及运用雷达图整体分析不同年级对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由局到整,由整到局,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3)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为了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美育的核心,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调查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科学的掌握,同时对学生美术教育程度有确切的了解,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调查为最快的途径,更有利于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及对学生进行优质的美育培养。

调查不仅是对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程度的考核,更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角度的分析。同时是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判断是非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经行综合考察,对小学生身心是否健康发展进行考量,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 美术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分类

美术核心素养指通过学校美术学科的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及困难能够运用美术学科知识、技巧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为使本次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报告解析更为全面,再增加综合能力考核,了解学生美术学科的综合水平。六个角度全面分析,是对小学美术现阶段学生美育发展的评判,也是对小学生美育发展趋势的整理,为后续美育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 美术核心素养分类的定义、表现方式及不同年级男女生分析

一、图像识读

(1)图像识读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图像识读素养的表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2)不同年级男女生对图像识读培养程度的分析

二、美术表现

(1)美术表现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音创造视觉形象。

美术表现素养的表现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音,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2)不同年级男女生对美术表现培养程度的分析

三、审美判断

(1)审美判断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审美判断素养的表现是: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能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2)不同年级男女生对审美判断培养程度的分析

四、创意实践

(1)创意实践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动。

创意实践素养的表现是: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造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能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2)不同年级男女生对创意实践培养程度的分析

五、文化理解

(1)文化理解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文化理解素养的表现是: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能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2)不同年级男女生对文化理解培养程度的分析

六、综合能力

(1)综合能力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综合能力指从综合角度了解学生美术教育的培养程度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能力素养的表现是:通过感知、理解、描述、绘画、制作等连接性系列表现,表现将艺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美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培养艺术思维解决综合问题;将其它学科与美术学科相结合,提高对文化的整体认识与追求。

(3)不同年级男女生对综合能力培养程度的分析

美术核心 篇6

一、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国家层面上新的教育动向。强调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这极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与个人兴趣。同时,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也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倾向于采纳课程学者杨向东教授提出的的观点,即它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素养的英文的表述是“Attainment”,亦可以翻译为“造诣”或“能力的获得”。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即1、图像识读 2、美术表现 3、审美判断 4、创意实践 5、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而美术专业人士在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核心素养”的解读

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

1、“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我们如果承认,图像作为信息的载体,那么就存在有可能被识别和解读问题。

2、“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提“美术创作”素养。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是普通公民,而非专业人士,所以从最基本的意义表述更稳妥。美术表现是包括美术创作的,但其意义更“公民化”,一个不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同样可以运用传统或现代媒介通过造型活动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其间的道理就像语文学科不能将“文学创作”,而只能将“文字表达”当做公民的素养一样。

3、“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此中涵义和价值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4、“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其中的创新意识指做事有与众不同的愿望和意识,没有这一愿望和意识创造思维和行为就难以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来。开始由“创想能力”改为了“创新实践”,后来考虑到创新实践要求太高,就进一步改为了“创意实践”。

5、“文化理解”主要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哲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等等。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有人称之为文化视野。从文化的角度看事物是整合的,因为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方面和学科整合其中。

创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意实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创新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更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能够包容个性的学科。从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文化和个性经验中吸收不同的创造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少儿就能逐步获得创意实践素养。

当代社会,不同的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多元、重叠的文化空间,生活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人,都需要思考自身所属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构成的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异的关系,思考如何保留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何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从而才能使自身素养得到优化、使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的名称基本上是“名动搭配”,即名词和动词搭配来命名。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觉得用奥运五环来表达就很形象——下面两环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东西;上面三环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其他学科也会涉及的。比如历史学科也有文化理解,语文、音乐都会涉及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是所有学科都要考虑的。但是各个学科的角度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是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出发,针对视觉形象的审美也是美术学科比较擅长的,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更是美术学科之所擅。因此,前面两个是基本素养,后面三个是衍生的素养,这五个素养共同基于的就是视觉形象。从这点来看,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语文的立科之本是语言与文字,数学的立科之本是数字与符号,而美术的立科之本自然是“视觉形象”,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三、美术课程发展的三个时期

整体来看,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这种划分是课程学者崔永漷提出来的,美术教育界比较认同这一划分。

第一个时期指2000年课程改革以前,被认为是“双基”时期,中国的课程非常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科老师都非常注重“双基”的培养。

第二个时期从2000年到2015年是被称为“三维”时期,“三维”具体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三维目标”之中,“知识与技能”是一个“达成目标”,即如果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合理,学生通过学习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制定不是为了掌握技法,而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学习的过程。我个人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称为“指向目标”,是带有方向性的目标,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达到,会有一个一步一步接近的过程。

第三个时期2015年开始,中国的课程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这主要是基于从2014年11月由教育部开始推进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这一背景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为未来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

四、“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我们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来形容就是“技进于道”——过去的“技”(即学科本体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每一门类美术内容都自成体系。但是其和外围却是分裂的。现在的“道”是指将各种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用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再延伸点来讲,我们通常讲“智慧”二字,其中人并不是有了知识技能就有了智慧。所谓的真正的“智慧”更多是人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一种应对性策略。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围绕“技”的层面进行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后的教学需要进入到“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去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它们。

再来看“核心素养”。可以说“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架构。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则是实现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对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出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核心素养”引领课堂促进美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对美术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只有用新的观念、新的视点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带给学生21世纪的技能与知识。早在几年前江苏省教育厅就专门出台了"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件"。各大市也相应出台比赛细则及要求,强化了技能学科的教学基本功,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美术学科基本功分为二大项八小项。1、通用技能项目(权重50%):粉笔字权重5%;即兴演讲权重5%;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权重20%(10%+10%);课堂教学权重20%。2、专业技能项目(权重50%):卷面笔试权重10%;手工创作权重20%;水墨画创作权重20%。而我市的比赛试题更须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粉笔字试题:字体为楷体,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内容:“郭熙《林泉高致》中指出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手工创作试题为《吉祥2015》,要求用一整张卡纸根据主题完成立体纸工创作,限时160分钟。水墨画创作试题为《金秋岁月》,花鸟、山水和人物均可,创作时间为160分钟。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试题更为严格,在封闭无网络的计算机教室,统一安装powerpoint 2003、word2003、flash cs3、photoshop cs3、奇奕画王等软件,现场宣布课题,在三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与课件教学设计,文稿与教学课件电子稿须同时完成。只允许使用比赛统一提供的素材包,其他素材一律不准带入电脑房等。这些比赛项目都是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基本功而设置的,具有较強的实践性、指导性。为青年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目标,效果不言而喻。基本功比赛的常态化必将推动美术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大家知道,美术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即技能性特别显著。每项技能是需要反复练习而达成熟练的,而技能熟练、基本功扎实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运用,才能带给学生21世纪的技能与知识,才能在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展现自己的魅力与风采。

美术核心 篇7

一、赣南美术美术课程开发与利用现状

(一) 美术老师对美术课程资源的了解程度

从这项调查结果看, 赣南大多数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资源还是有一定了解, 但认识是肤浅的, 是片面的, 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重要主体的美术教师, 这种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现状, 对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来说是很不利的。

(二) 美术老师对宋城文化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

通过调查得出, 一个地方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这需要开发者在对美术新课程理解的基础上, 对地方美术资源收集与整理, 并将两者巧妙结合的能力。赣州有着丰富的宋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 地方传统文化正逐渐消退, 这是许多发展中城市的共性。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找到具有宋城文化的特色的课程资源, 需要开发者细心研究和辨别。

(三) 美术老师对宋城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能力和实践现状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教师最忽视的是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开发以宋城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资源的方法步骤

(一) 开发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站在大教育和整个学科的高度, 将各种资源合理的配置到美术教育各个环节, 彼此之间相互配合, 从而形成一个共同整体, 产生课程教学的合力。2) 针对性原则。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针对地方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美术课程为参照, 力求解决传统的旧教学模式。3) 实践性原则。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以学生策划活动、自主探究、切身体验为基本要求的美术教学,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4) 独特性原则。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根据地方实际, 发挥地域优势, 强化学校特色、地方特色或展示美术教师教学风格, 扬长避短, 突出个性。

(二) 开发的模式

1) 美术教学渗透模式。地方知识和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教学渗透。在教学中, 利用地方资源, 将相关的思想、信仰、知识等整合与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 资源的利用表现出依附性和从属性。2) 介入校本美术课程模式。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被教育加工后, 付诸于美术教学实践, 校本美术课程的实施是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策略之一, 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利用, 需要学校条件的支持和美术教师能力的保障。3) 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研究方法,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有鸡圈、有组织、有目的地深入地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参观、调查, 获取知识, 增长技能和陶冶情操。

(三) 开发利用的步骤

1) 情景分析。开展社会调查, 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社会人员等, 以此了解美术教育现状, 这些调查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照。2) 资源梳理。对地方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现状作细致深入地研究, 根据美术课程需要、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或地方文化传承的需要等, 进行梳理。3) 教学设计。美术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对地方文化资源加工整合的过程, 是创造性使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注意内容的综合性, 寻找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4) 教学活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实验阶段, 在活动中要密切注意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对策, 注意协调与学生的关系。5)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

三、开发宋城文化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 增强学生对宋城文化的了解

赣州宋城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在欣赏、评述、体验宋文化的过程中, 可以感受到宋文化所传达的历史价值, 让学生从中寻找代表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挖掘宋文化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 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 引导学生参与赣南地区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

现代化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 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新的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民间美术文化也面临着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困境。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 认识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是我们的责任之一, 通过参观赣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 树立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 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认识到赣南地区有形和无形的宋文化, 并积极参与到多元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中。

(三) 逐步形成具有赣南地域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

美术核心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育,误区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 核心素养的教学已经随着教育的改革逐渐得到运用。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变革,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哲学上曾经有“技进于道”的说法, 所谓的美术核心内涵其实就是美术的道。现阶段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技”的层次, 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学校美术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 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解决现阶段学校美术教学的教育误区迫在眉睫。笔者从美术的核心素养出发, 简要分析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一、美术核心素养概述

美术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或者意识, 以及伴随着的情感、态度等。通过学习美术知识, 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表达技巧、审美能力、评价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或者提升。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美术教学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通过学习美术之后, 学生应该对美术作品中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也就是具备图像识读能力;其二, 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需要对运用的方法和美术作品完成的基本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美术表现;其三, 学生在通过学习之后可以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及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即文化理解;其四, 学生在对审美对象所持有的心态的引导下, 将美术作品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中抽离出来, 体会作品的细节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态度;最后, 学生要具备运用美术技巧、方法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并对原有的美术作品和技巧能够加以创新, 即创新能力。

二、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几个观念误区

(一) 教学方法误区

教学方法对美术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图像识读、审美态度、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导致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很难得到提升。在长期处于片面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 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是很难得到提升。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掌握美术的基本技巧就是学懂了美术, 却没有意识到美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片面、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 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二) 思想认识误区

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错误的思想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如果教师缺乏对美术教学正确的教学观念, 不具备恰当的思维启迪方式, 忽视学生优良品格的培养, 只注重知识的传递, 导致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影响。学生长期受到这种错误思想认识的摧残,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变得非常难。

(三) 教师素质误区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美术教师不应该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美术知识的搬运工, 而是要把自己定位为传播美、创造美的使者。因此在教学中, 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懂得绘画的基本技巧, 还要具备引导学生学会图像识读、掌握美术表现、理解美术中的文化, 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态度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有些教师由于美术专业素养不过硬, 怯于在学生面前深入讲解美术知识, 这样又怎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虽说名师出高徒, 但是在片面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 即使教师再出名, 不重视美术核心素养, 也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素质的差异体现在教学上的误区制约着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 行动误区

学校缺少美术教学资料、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设备的购置, 这些现象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图书馆中的美术相关书籍、美术光盘等美术资源紧缺;美术教学专用教室的数量也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课的成绩甚至会削减美术课的时间。美术教师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缺乏美术核心素养全面融入教学中的基本条件。这些误区导致美术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画面, 影响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渗透, 也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学校美术教学落实美术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想要培养出高素养的美术人才, 就要结合美术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第一, 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图像识读的问题展开教学, 将美术“双基”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解某个事物之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事物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三, 指导学生欣赏美术, 深入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教师可以由内而外地引导, 帮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美。第四,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升华作品内涵, 并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美术知识, 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 纠正学校的错误思想

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技巧与思想。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良好的技巧之外, 还要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学校要纠正教师不合理的教学观念, 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任务当中。通过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 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宗旨, 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同时,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三) 强化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为了能够使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美术知识, 使其对美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校可以结合教师的情况, 对教师开展教学培训。通过教学培训, 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使其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培训的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新思想, 通过加深教师对美术文化素养的认识, 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术核心素养的理解。

(四) 规范学校教学管理

学校的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美术学科的发展。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就要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 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制度展开分析尤为重要。通过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校要建立以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建立美术教研小组、开展美术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深入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了保证教师授课的质量, 美术教研小组可以不定时抽查美术教师的授课情况。此外, 学校还要结合美术教师教学的需求, 购置美术教学器材, 重视美术教学。在不断规范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在学校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喜欢美术并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对美术教学的认识, 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 最终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程乐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 2013.

美术核心 篇9

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 无论是“功利”的教育还是“放羊式的教学”都是不可取的, 美术课并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和特长,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小学美术教育要重点解决的教学目标。那么,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 来实现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下面, 笔者结合最近指导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所上的《记忆大比拼》课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多种途径, 努力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希望, 可以滋生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存在多变性和短暂性, 变化很快。而且不同年级, 兴趣也大不一样, 以下表为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美术课充满兴趣的并不多, 而且越到高年级越成下滑趋势。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 寓学与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方面, 要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 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如《记忆大比拼》课我收集了许多学生从来没见过、且形象鲜明的图片, 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他们就不容易走神。二是在课堂中设置游戏环节, 倡导快乐学习, 寓教于乐, 学生们学习的状态很轻松。三是使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音乐、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 强化教学效果。四是经常采用学生意向不到的导入方法导入课堂, 使课堂富有戏剧性等等, 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设计, 强化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 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课堂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面, 就是根据课堂实际和提供的素材巧设问题, 促进学生进行联想,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巧”就是题材要新颖、有趣,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美术的知识。《记忆大比拼》一课中, 我指导学生用Office Power Point展示很多反常规的图画, 让学生不拘泥于常规广泛地展开联想, 然后向他们提问, 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图片中场景又是不合理的。同时, 再提供一些常规的图片, 让他们进行反常规创作和联想, 学生的想象力一但被激发, 思维便非常开阔, 画出的作品很有灵气, 课堂因而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三、把握关键, 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核心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造出一幅幅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是课堂中的核心任务。

一是要精心设计选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精心选编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记忆大比拼》一课中, 大部分老师所采用的都是出示几张简单图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出来, 课堂既枯燥, 也难以达到课堂应有的效果。而我则提出来要采取“观图—游戏—分析—绘画比赛”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变得活跃了, 思维在这种情景下就容易发散。二是要因势利导、及时启发, 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有时, 同样是一张图片, 经老师点拨一下就大不一样。当学生显露出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 能出好作品的苗头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这其实也是对教师本身的创造能力提出了要求。

当然,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总之, 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 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 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所以, 一堂课下来, 能够很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课的主要育人功能便很好地实现了。

摘要: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潜质的挖掘、创造力的提高等等, 主要是在美术课堂中实现的, 而要抓好美术教育教学, 其核心就是抓好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本文结合《记忆大比拼》课堂实例就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兴趣,创造,美术,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语文.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 2013/14.

美术核心 篇10

1. 生源构成复杂,专业兴趣淡漠。

当前社会中存在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就去学艺术参加艺术高考的现象。每年寒暑假,各个培训学校举办的艺术特长班都人满为患,从学龄前到中小学,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送上艺术之路,其中有不少家长将艺术作为升学的敲门砖。为了提高艺术类考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高考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线逐年提高。为此教育部规定,高考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将等于一本线的70%。

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679所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的考生数为53万,约占当年普通高校录取总数的8%。一些学校打着社会需求的旗号,超量招收某些应用型的艺术类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严重过剩。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每年招收约48万人,全年在校生人数超过150万。这个数字是美国高校同类专业人数的10倍以上。这些年在艺术招生中大热的动画专业,近600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还有1200多所大学的院系开办了相关的动画专业方向。[1]

在报考生源上面,以2013年非美术类本科艺术专业九校联考为例,联考由湖北省9所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共同举办。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博雅通讯社对考生进行了随机访谈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00名考生中,表示真正热爱所学艺术专业的仅占三成。而其他考生参加艺考的理由五花八门,如“父母要求”、“文化成绩不好”等。

2. 培养规模过大,师资管理保障缺失。

我国高校在近几年中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打破了以往以艺术类院校为艺术专业招生主体的格局,使艺术类考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考入大学进行学习。一些院校为追求学科专业门类齐全而组建艺术类专业,所上专业在师资水平、图书资料、实习条件等方面较为欠缺。一些高校以高校的专业学科综合优势为理由大力发展专业布点,忽视了专业自身的实际水平,认为有知名学校的牌子,专业招生就会比较热门。考生很少对报名的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此外,艺术类专业高昂的学费也是促使学校扩大发展艺术专业的原因之一。

由于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艺术类考生在全国总数排在前6位,可见其增幅数量之大。仅以山东省美术类专业招生为例:1998年本专科统招为1968人,到2001年扩大到6608人,增幅达到2.5倍以上,但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远远达不到招生数的增幅比例,这种情况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和专业中带有普遍性。[2]今后艺术类专业稳定的发展规范、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资料缺、实习场地空白等一系列问题,扩招后存在艺术类专业的生师比严重失调,大大超过国际上通常的比例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来讲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大部门专业艺术院校和刚刚起步的艺术类专业教师总量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创收的考前班任课和艺术工程上,很少考虑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图书资料缺口严重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艺术类专业本来在图书资料方面就存在严重不足,大幅度的扩招,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进校后仍存在专业基本功较差、文化课偏低而更需要读书的实际情况。教学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不符合小班式的教学规律。经过连续三年的扩招,各高校都在尽力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力,但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学条件严重不足也明显地表现出来,条件的制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实施。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在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这要求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调整,突出职业特征和时尚性的特点。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艺术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重视不够,一些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看似火爆的艺术市场与人才需求存在相当的距离,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绘画、音乐、表演类专业本来就来率就相当低,培养的学生大多为自由艺术职业者,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比较大,加剧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过剩,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3. 实践环节羸弱,专业能力欠缺。

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也是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教育延伸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艺术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的社会实践中存在实践方式单一、内涵不够深刻、缺乏专业指导、项目化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艺术类师范专业在教育实习实践培养模式上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实习时间短、实习条件差、实习形式单一等弊端。实习中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智慧水平,他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学实践智慧的重要性,但对教学实践智慧的理解深度还不够,课堂教学技能处于初级阶段,教学中常出现讲解不清楚、重点不突出,内容组织缺乏逻辑性,时间分配不合理,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等问题。[3]

4. 就业前景暗淡,职业兴趣丧失。

目前艺术类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这类专业。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而传统艺术类毕业生因其本身就业渠道比较狭窄,所以很多学生的培养方向就是当老师,但是市场上的这类师资需求却比较有限。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因此,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此外,艺术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随波逐流,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寻找就业渠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4]

二、美术类师范生核心竞争力内涵

1. 教书育人的教育力。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素质的重要因素,是从事教师工作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教育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力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能力。对师范生来说主要就是参加教育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不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支教),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当今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先进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最后是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美术专业的学科划分、学科发展历史,还要了解学科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同时要懂得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才能摒弃陈旧的过时的知识,获得最新的信息,才能使所学的学科展现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艺术鉴赏的品悟力。

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美术修养的基础,也是形成鉴赏品悟力的关键,同时是从事教师工作所必备的高尚情操的核心。但长期以来,在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中,片面强调通过欣赏提高师范生的造型能力、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却忽视了在课程中培养师范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教与学的师生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感受、理解和分辨的过程。师范生通过鉴赏提升审美能力,不仅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将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但多年来,师专美术欣赏课程重视学生艺术熏陶,轻视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问题根深蒂固。重视学术权威的评价,轻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意向的问题也比较普遍。

加强对高师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认识真善美,提高精神境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欣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与绘画、设计等其他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和;要通过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 循循善诱的沟通力。

沟通力包括三种能力,首先是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关键素质之一,它关系到教育能否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取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师范生如果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动辄情绪激动或低落,就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课堂组织能力。毋庸置疑,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良好的课堂组织,其重要的外显形式,就是课堂教学秩序稳定,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教学双边互动活跃。与之对应,具备良好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捕捉瞬间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帮助学生更好发展的过程。

最后是班级管理能力。这是师范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是要求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管理好一个班级十分需要班主任运用能力与技巧。

三、美术类师范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路径

1. 因势利导,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兴趣。

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来看,教师应具备下列知识结构:一是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二是文化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做到文理不分家;三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现有目的的行为中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四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当前,一些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重本体性知识的学习,轻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致使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职前教育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前提。[5]从以上课程结构来看,我国的高师院校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而更少注重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只有9%。我国师范生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高等教育中教师专业的课程所占总课程量的比重和份额、所处地位等普遍高于我国。相比一些国外大学的教师专业课程,如英国的25%,德国的20%,法国的20%,印度的23%,美国的30%以上。[6]我国的教师教育专业类课程较少,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性,建议多开设相关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应达到20%以上,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体现了师范生培养的专业特色。

2. 言传身教,营造艺术氛围,强化专业能力。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学方法落后,脱离教学实际,教师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知之甚少,不了解中小学课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忽视师范生的教育体验和教育实践,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据有关人员统计,58.5%的人认为教育学中约有40%以上的内容陈旧,有53.6%的师范生认为学完教育学课程后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7]这个数据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提高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教育专业课程对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热爱教育学科课程,才能发挥教育学科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要做到这些,建议适当安排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提高师范生对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的重视程度。

3. 协同保障,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思想对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了广泛的含义: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转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讲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强调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陶行知设计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是立体交叉、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正规化和机动性相结合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美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美术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美术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美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美术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美术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美术教师教育体系逐步代替,这意味着美术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美术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美术教师资格证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

4. 另辟蹊径,突破就业瓶颈,坚定职业信心。

首先,从思想上深化认识。针对师范生中普遍存在的只想做老师或者只做有编制的教师等一些就业思想误区,院系应从大学一年级新生着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并及时为毕业生举办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心态,指导他们如何制作简历和如何面试,积极迎接挑战。

其次,推进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引领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有关部门要遵循就业的市场导向,加强宏观调控,要根据师资的需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中央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就学人口、升学率、师生比,做出三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专业学科的师资需求预测,分别发布全国范围和本省范围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年度预测报告,作为在宏观上调控师范类各专业招生量的依据,避免因盲目招生造成就业隐患,实现教师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摘要:当前艺术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美术类师范生的培养面临生源构成复杂、实践创新能力弱、就业状况不佳等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美术类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因素分析, 以期为确定新时期美术类师范生的创新培养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类师范生,核心竞争力,困境,内涵,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①羊城晚报.艺术教育大跃进害了谁[EB/OL].[20130401].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312/c25408-20764174.html.

②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 2003 (3) .

③张建平.从教学实习反思谈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

④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9 (1) .

⑤姚瑛, 邵忠祥.浅议新生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

⑥李其龙, 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美术核心 篇11

关键词:电化教学;兴趣;核心素养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战略,丰富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内涵。具体来讲,素养指的是结合先天基础,通过后期的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某种基本品质。而素养体系中的关键性因素提炼出来即为核心素养。从美术教学角度上讲,核心素养包括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开展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身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之后,出现了美术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全面了解,对其思维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要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将其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完全感觉不到乐趣,学习存在较强的被动性,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以美术课人物线造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统一画一种作品,如小鸟等,部分学生往往会提出意见,要求画一些其他内容,自己的父母、小狗、花朵等;这些想法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比较熟悉,或者家里养了条小狗,小花在路边也随处可见,认为能够画得更好;而小鸟接触的较少,不够自信,无法将其画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一味指责,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绘画热情;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其结合自身兴趣和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比较擅长和了解的绘画内容,以便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再如,欣赏课教学中,部分作品经过印刷次数较多,没有较好的色彩效果,学生的兴趣与美感完全得不到激发。如果生硬地让学生去画画,则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需要积极地运用先进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这些素材资料十分生动、形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有趣性,通过欣赏大量的作品,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解析美術作品的文化背景

人类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美术这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特点、现实意义及主流思想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内涵会直接受到创作文化背景的决定性作用,将时代特点充分体现出来。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就需要让学生对不同作品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等有机感知,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起源和发展积极了解,对艺术作品的主流价值观和融入的作者思想进行分析。艺术作品除了美感之外,社会人文特征及精神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我所教授的湘版教材九年级《走下神坛》一课中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为例,将人文主义思想给充分体现出来,强调解放天性,对科学文化及人权大力肯定与提倡,且将人体美体现于诸多的艺术作品中。那么,在对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进行学习时,就需要对作品背后崇尚自由的思想多多分析,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再如我国的古代作品中,一般会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安排地位较高的人,为了表达尊敬,还会给其伟岸的身材。通过了解社会背景来对艺术作品内涵有效领略,学生就能够对艺术作品价值全面体会,实现艺术素养提升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创作艺术作品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大力激发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对自身艺术素养水平进行发现和验证,学生的艺术素养则能够通过学生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亲自创作绘画及其他艺术手工艺品,通过动手实践,将个人的艺术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选择的艺术形式应尽量简单方便,绘画、剪纸、泥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为了将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出来,鼓励其创作时,将个人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如《开国大典》,学生通过临摹这幅作品,不仅能够对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就进行了解,而且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对于基层的初中美术教师来讲,要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创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造力、审美力等,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闫明刚.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6(10):123-125.

[2]李克.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6(14):55-57.

[3]崔维娜.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J].教育,2015,6(14):144-145.

上一篇:主要技术要求论文下一篇:缺陷发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