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路

2024-07-25

核心思路(精选12篇)

核心思路 篇1

经济效益不是应急物流的考虑目标, 但“成本-效能”分析同样适用于应急物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伴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大气环境、地质环境恶化, 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日益频繁, 甚至日趋常态化, 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因此, 如何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切实高度重视应急物流, 创新管理思维, 建立信息化、精确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已迅速提上各个国家的议事日程, 这也是我国面对的紧迫问题。

面对灾害, 救灾人员快速行动、物资快速送达, 在这种特殊场合, 一般的经济收益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但是, 应急物流也有“极限”, 不可能超出“需要与可能”的基本制约。“成本-效能”分析评价同样适用于应急物流。“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讲求应急物流效能尤其如此。只有平时的精心设计才会有危急时刻的从容有效应对, 才会收到最好的实效。

代价可观

受到稀缺公共资源和有限公共财力的制约, 在应急物流体制、政策和预案问题上, 必须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系统化设计, 并按照这个总思路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改进。从这个角度观察, 我国的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

在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 一是对应急物流作为先导、保障和支撑的重要地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方方面面的预案中, 对应急物流的预案设计安排远不如其他方面;二是对应急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似显陈旧, 尤其是不大讲求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分析。总的结果是, 中国应急动员能力确实令世界瞩目, 但由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可观。这种状况在现实中会影响到应急物流管理的方方面面。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 2003年的SARS事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17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与物流相关的成本有两类, 一类是由防止SARS而直接发生的物流活动成本。另一类是因为SARS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而连带产生的物流成本, 具体包括四项:一是医院、学校、车站、机场、码头、工厂、商店、机关、部队以及居民家庭等花费在SARS防治物资的运输、储存、包装及管理上的成本;二是在运输途中对人员和车辆及设备进行重复检查、检测、消毒产生的成本;三是由于过度预防造成后期库存的预防物资如消毒用品、药品的积压、变质、浪费, 以及临时性预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处理等费用;四是由于预防SARS造成的交货期延误或者取消运输发货等造成的成本。以上四项合计至少应该在30亿美元。这些是SARS期间处理危机的巨大开支, 而我国在每年处理类似应急事件时往往忽略成本, 损失巨大。

而成本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应急储备机制不够合理。民政部规划的10个中央级储备库大多数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 整个西部只有西安和成都两个储备库, 且省、市县级储备库网点更为薄弱。2003年2月23日, 新疆伽师地震, 民政部不得不紧急从武汉储备点调运救灾帐篷入疆, 6000顶帐篷经过5000公里铁路跋涉后, 2月28日才抵达灾区。而且, 我国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衣被、帐篷、药品车辆、粮食等物资分别由民政、医药卫生、交通和粮食部门负责。由于缺乏扁平化的有效协调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预案, 致使物资供应组织动员困难, 应急保障的体制性成本过高。

二是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体制过度依赖于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 从而导致应急资源的流量和流向比较粗放, 缺少精确化、精细化设计, 较少考虑物流运作成本, 执行代价高昂。对于应急物流, 政府包揽有余, 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不足。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主要活跃在常规性经营业务中, 对于应对突发情况所产生的物流往往缺少参与的机会, 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等还相当缺乏。

三是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配送方式欠灵活, 各种运输之间缺乏协调, 应急物流节点布局不尽合理, 不仅影响了效率, 而且增加了成本。

四是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够完备。

当然, 首先应当确认这些物流成本的很大部分是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难以避免、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同时, 也确实存在体制、机制和管理缺陷导致的不必要的物流费用浪费。更重要的是, 我国往往只关注突发事件引发的直接损失、直接成本, 很少认真对待和分析突发事件带来的间接损失、间接成本, 更很少分析评价应急物流预案、方案执行之后的利弊得失。而通常间接损失、隐性损失往往会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而应急实战过后的利弊得失分析更是改进提高的宝贵财富。因此, 我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完整的灾害损失、灾害代价及其各种成本开支的分析评价体系和对相关当事人的事后补偿体系。

构建物流体系

认真审视不足之处, 我国迫切需要理清思路, 讲求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原则, 不断改进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如前所述, 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已成为世界各国应急管理机构关注的要害问题。其中,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为此, 要进一步明确应急物流、应急储备的重要性及其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财政性质定位。古语说,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应急物流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粮草”, 必须有预案、有储备, “储得下、调得动、用得上”, 该投入的必须由各级财政足额投入, 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 讲求科学合理, 安排适度, 绝不是多多益善。

正在实施中的应急物流的“不惜一切代价”或“全力以赴”, 都不应该被误解, 都必须建立在事先的日常的科学设计基础上, 绝不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应急物流行动的慌乱决策、匆忙上阵、不顾效果、不计后果。否则,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可能也无济于事。“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讲求应急物流效能尤其如此。只有平时的精心设计才会有危急时刻的从容有效应对, 才会收到最好的实效。可以说, 正确处理紧急时刻的不惜代价与平时构建应急体系时的“效能-成本安排”, 精打细算、精心设计,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受到稀缺公共资源和有限公共财力的制约, 在应急物流的体制、政策和预案问题上, 必须更加讲求成本-效能原则, 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系统化设计, 并按照这个总思路进行实战过后利弊得失的评估和改进。这一点对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尽管各国存在社会制度、体制差别, 但解决方案仍然有相通之处。即如何运用最小限度的应急物流资源, 最大限度地支撑应对一个突发事件。作为稀缺资源, 应急资源受到公共财力的制约, 更加讲求应急管理中“需要与可能”、“高效率与低成本”之间的关系。一是在制定应急预案、应急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一定要根据应急物流各环节、各节点高度相关性的特点, 以应急物流成本-效能原则为指导, 进行通盘考虑, 努力克服粗放式、不计代价的原有设计缺陷。二是在应急物资的运输、采购、流通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应急物流的规律和成本-效能原则优化设计, 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 优化应急物流网络, 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 最大限度减少应急物流成本, 缩短应急物流时间。在应急物资储备上最大限度实施动态化和扁平化、由“实物储备”为主向“能力储备”为主转换。应急储备的最高境界是动态的能力储备而不是静态的实物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和时速上, 不在于实物储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瞬间提供这些实物能力的大小, 即在最短时间内募集到所需的物资并发送投放到指定的地区能力。这种能力越强, 实物储备就可以越少。“能力储备”可以寓于平时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实物储备为主转变为能力储备为主, 在信息技术时代已经不是问题, 关键在思路、在体制。新体制的要害在于动态化、扁平化, 最关键的是要逐步改变目前静态化、条块分割、纵向层级过多、横向协调过少、反应迟缓、效能较低的状况。为此, 要整合各种类型的储备库, 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一种层级简洁、反应快捷、动态化的应急储备机制, 由“静态储备”为主向“动态储备”为主转变, 由“实物储备”为主向“能力储备”为主转变。

此外, 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 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开展应急物流知识宣传和演习;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等都可以有效降低应急物流成本。

而鉴于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分析对宏观决策和应急实战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需要强化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理论和实战研究。一是建立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解决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识别方法和途径问题;二是对近年来针对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物流所产生的利弊得失、成本-效能实际状况进行回归分析;三是加紧对各种应急物流、应急储备预案的成本-效能的比较、评估和改进;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数据库。

核心思路 篇2

网站核心转化率情况的分析思路总结:

图中对转化的分析主要分解为三个层次:总访问数=>有效访问数=>核心访问数=>目标访问数。这样的分层是基于流量指标的转化情况,不考虑实际的经营问题,这样便于衡量流量的价值,突出核心转化率情况,

1.总访问数据

主要是考察各个不同渠道来源的流量状况,以评估我们的营销手段和找到营销着力点。比如通过搜索来的用户是通过什么样的关键词,投放的联盟广告来自于那些网站,新兴的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营销渠道等,综合考虑覆盖面,流量入口的问题。

2.有效访问数

有效访问数就是转化为正常访问网站的用户数据。

3.核心访问数

有效访问用户中对网站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潜在需求的用户数量,核心访问数就是网站所定位的核心用户群体。

4.目标访问数

目标访问数就是核心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转化数量,此时网站运营的目标基本实现。

核心思路 篇3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改革

金融学专业是我校录取分数很高的一个热门专业,近几年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单个课程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核方法改革实践,但从金融专业的需求定位和培养金融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目前我校的课程考核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尝试对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设计,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

一、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具体内容既要充分体现全面性和基础性,又要加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考核。同时考核内容还要具有灵活性,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智能,实现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测评。

我校2012版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保险学、财政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业务与管理等8门课程(见表1)。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内容应全面、合理。

其一,制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且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反映专业学科客观要求、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即教学大纲的要求涵盖学生所学知识,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水平;其二,要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来考核,还要兼顾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班的实际情况来考核;其三,考核的内容要有新意,减少死記硬背的内容,给考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四,根据课程建设目标,考核的内容要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课程特色,以增强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其五,考核范围应涉及课堂所学内容、补充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甚至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或反映突出的知识。

基于此,确定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考试内容为以下四个模块,即:业务理论基本知识模块、业务实务模块、基本技能操作模块、综合运用模块(见表2)。

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考核方式的改革体现在:(1)时间延续上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既有各章节理论基本知识的阶段性测试,又有期末综合运用考核;(2)空间地域上看,考核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除了校内的课堂或金融实验室考核外,对于实践性强的业务实务尝试校外实训考核;(3)方式选择上看,考核多元化,既采用闭卷与开卷、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又有上机与笔试、课堂讨论、综合案例分析与论文核相结合的方式;(4)分数分配上看,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强调业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其得分占比达到了60%,而作为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占40%。(5)评价主体上看,考核评价不但由教师根据校内课堂测试、论文质量或金融实验室上机结果考核给出,还可以一方面结合校外的实习、见习机构给出相应业务实践动手的操作得分,另一方面;实施以证代考、以赛代考,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考核,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对参加国家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学生,可免修与之对应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允许学生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获得技能大赛获奖时免于相应课程的考试。

三、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协同考核

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学生在坚持专业完整教育的基础上,培养行业需要的能力,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真正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联合培养单位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评价就成为学生实习期间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积极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金融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考核体系,通过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实行校内和校外双重考核,探索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的考核方法。

关于项目考核改革的形式、内容及校外考核评价见表1。

四、总结

论文根据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针对我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2012版金融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建立考试评价反馈机制为保障, 努力将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在时间、空间和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不仅发挥其在教育评价、保证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且还发挥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向作用。力图构建与考试目的相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与多元化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金融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希望为我校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钟玉泉、袁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大家,2012(9): 88

[2] 王琼.英国大学课程考核方法对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9(1):151-153

[3]邱红,王甜子: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满意度调查研究—以五邑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179-181

中职教育管理的核心思路构建 篇4

(一) 中职学生生源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国家、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变化丰富着, 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高校不断扩招,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出现落榜情况, 并且各大用人单位对学生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大部分家长对学生都抱有较高希望, 具体表现为能让孩子上高中就绝不上中职的心态, 致使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主要表现为特困生、单亲家庭生人数上升;用人单位高学历要求致使学生存在自暴自弃思想;初中阶段存在坏习惯学生增多;学生自觉性不高, 玩乐心较重;情绪变化较频密, 学生责任感不够强;家长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 中职教育管理环境的变化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影响, 现阶段大部分人认为中职教育水平较差, 社会、家长等对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水平感到怀疑。这样的发展现状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兴趣进行教学,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也无兴趣进行学习。另外, 一些中职学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相互干扰, 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难度较大、复杂程度高。

(三) 中职学校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管理办法

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因为发展环境、生源情况、管理办法、师资力量等等方面的限制, 致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些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想法不切实际, 管理办法并没有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在这样环境中不能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 缺乏良好地运行机制, 影响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教育管理核心思路构建

(一) 学生要摆正心态, 确定人生目标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生活的少年, 由各个地方聚集在一起, 进入全新学习环境, 怎么样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下学习生活之中, 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班主任应该积极利用课下时间, 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 使他们能够尽快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一定要积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 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前景, 帮助学生尽快确立人生目标, 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人生负责, 树立学习信心, 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成长, 为美好的未来努力。

(二) 改进教育方式, 使用关爱教育

现阶段, 社会、家庭、学校对中职学校学生负面评价过多, 一些教师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较差, 文化课程学习基础较弱, 对他们开展教育难度非常大。教师对中职学生偏见, 致使中职教育管理甚至出现“看管式”管理方式, 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这种管理方式只会增强他们叛逆心, 使他们越来越难以管理。中职教育管理者应该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 针对具体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中职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因此, 教师在管理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上,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生, 是现行应试教育失意者, 这些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教师关心,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行为, 失去积极上进信心、动力。所以, 关爱教育对他们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了解学生, 对学生行为做出正确评价, 与学生多进行沟通, 尊重、信任他们, 使学生融入中职教育环境, 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三) 实行“以学治学, 以学帮学”管理方式

研究数据表明, 15%——26%中职在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等, 假使这些情绪不能够及时得到缓解, 将会对学生发展、家庭、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在中职学生中, 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帮助一些心理上存在障碍学生, 学生干部的作用是教师不能够代替的。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 应该对班级中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从中寻找能够有效辅助自身进行管理的学生。教师要关注班级范围内一些行为较为活跃学生, 这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班主任严重调皮学生, 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凝聚力。教师在管理过程中, 应该对他们实行奖惩并用管理办法, 一方面可以严格规范他们行为, 严格要求他们, 另一方面, 可以使他们协助班级管理工作, 实现以学治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等, 锻炼学生社交能力, 使其能够成为教师的好助手。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大多较为活跃, 并且对于学习方面的事情没有太大兴趣, 教师管理起来较为困难。选用具有凝聚力班级干部协同管理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各方面问题, 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一些较为琐碎时间交给班干部协同管理, 例如周考勤表、课堂日志等, 然后由班主任做好监督核实工作, 最终实现“以学治学, 以学帮学”。

(四) 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形成弹性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是一项非常稳定的管理方式, 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想要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育方式做法之一就是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实现制度方面创新。中职学校管理, 可以加强各种类型专业课程建设, 实行分学制。课程在设置的时候, 可以将其分为必修公共课、必修专业课、选修课程等, 并且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修制度, 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核心, 尽可能加强专业课程训练, 并改革相应考试制度, 实现以考促学, 不断拓展教师教学科研的空间, 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 可以积极运用一些新颖教学方式, 例如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方式, 将各种工作项目、情境积极引进到实训教学中来, 实现岗位化实训, 使课程教授能够贴近学生的需求。严格执行灵活教学管理制度, 给学生充分发挥空间,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结束语

总之, 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 使其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放思想, 积极进项探索活动, 迎难而上, 推进教育管理水平发展, 使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管理领域中一项较为新颖的命题, 并且想要做好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是相当困难的。本文就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 并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研究讨论了中职学校教育的核心思路构建。

关键词:中职教育,核心思路,构建

参考文献

核心思路 篇5

刷题资料的选择

现在我们有很多托福考试相关的资料,从OG到官方真题Official,再到机经,似乎让人无从下手。我认为,可以从阅读的水平进行选择,比如如果分数在20分以下,那么可以从OG文章的阅读开始,再进入官方真题Official,如果在20分以上,可以从官方真题Official中等难度的文章开始,如果在25分以上,可以从官方真题Official和机经中较难的文章开始,并结合平时的泛读训练。而对于一些较新的阅读题和文章,则应该慎重选择,因为很可能在文章内容和出题方面都有错误。

熟悉阅读十大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进入刷题阶段后,我们必须要对阅读考试的题型非常熟悉,并要了解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但同时要防止过分注重解题技巧,而忽略上文所提到的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阅读技能训练,这样,就会本末倒置,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分数也是一样。

学科背景知识的了解

在平时的刷题训练中,可以把文章重新洗牌,按照学科进行归类,做完题目后,精读文章,掌握学科相关的词汇,并从中找到学科背景知识的一些规律,这样,在考试中可以做到融会贯通,遇到类似的学科知识不至于太陌生而不知所云。

备考托福阅读考试需要掌握的技巧

阅读托福考试的准备工作应该练习理解文章的主题。

首先,托福阅读的每篇文章都附有一个标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文章标题的格式,文章的内容和格式可以应用。

其次,每个项目的长度从300-400个原件增加到700个现有单词,并且该段从原来的2-4个段增加到现有的5-10个段,因此能够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似乎非常重要。要在3-4分钟内完成这项工作,我们需要准确了解段落的结构,段落的一般含义和段落的结构,即文章的大纲。

如何练习托福阅读必备阅读技巧?

所谓的广泛阅读能力意味着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捕获文章的内容。在阅读本条段落的主要句子时,我们需要阅读8到15个句子。在阅读完句子并在3-4分钟内总结文章摘要后,我们需要知道托福句子的结构。于欣在托福阅读中,句子很长,而且成分总是在阅读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广泛的阅读技术中使用主句的阅读方法,即每个句子的结构分析阅读,找到主要句子并补充其他组成部分的细节。

当我们理解段落中句子的主要含义,叙述的对象和叙述的方向时,在解决后过程中使用的响应(或关键词的定位)的定位可以实现快速效果,准确稳定。

掌握文章的主题并获得文章的方向和目的,辅以段落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何捕捉托福阅读的段落结构?

在写文章,清楚地表达中心思想的过程中,不同结构的段落应采取和结构的选择无关的种类和文章的内容,只选择最清晰的表达。段落的内部结构大致可分为每侧——点——点的总结构,或总共——点。相对来说,第一个更合乎逻辑,而第二个则由于逻辑错误而相对较不困难。在分析的所有段落变得越来越成熟的内部结构,可以使道路段落的主要思想的总结,从而节省阅读时间。

托福阅读句子结构分析技巧

托福阅读中句子的结构很复杂。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你必须分析存在于它祈祷的不同模式,了解每个句子的结构,识别方法和处理方法。您还可以探索书写方法,从内到外熟悉每个句子。读托福单词很重要吗?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单词不是最重要的,但没有一个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在单词之间不能进行单词的积累,但是通过记忆单词有无数的学习方法。

例如:记忆曲线记忆法:根据词汇书中的分类,每天一次,每天都要及时复查。根据人的记忆曲线,最初记忆的单词将在短时间内被记忆。

root修复内存方法:这个方法在阅读字典时也可以注意字典。根源主要来自拉丁语等。此方法有助于划分第一次找到的新单词并猜测单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记忆单词是学习语言最基本,最有用的方式。对于高考试成绩尤其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在学习过程中复制其他人的方法。我们必须学会思考并找到自己的方法。

托福阅读考试中的几大雷区,一定要避开

托福阅读理解文章

增加个人感受是托福阅读文章,以了解禁忌。许多候选人在阅读时都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当他们理解它时,他们就会知道它们包含在文章中。这种个人情感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明显。通常当ETS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选项是什么候选人“认为”,所以它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仍是未知数。因此,对于在读托福三大雷区,客观的阅读理解托福是保证回答的问题,不应该由个人的情绪所取代。

托福阅读文章和主题关系定义

在托福阅读中,文章是基础,但许多考生认为阅读托福的主题比文章更重要。这反映在候选人经常试图在托福阅读准备中寻找问题和测试问题的建议而不注意文章的重要性。事实上,这通常是因为文章不理解而且不回答问题,而不是因为它没有回答问题。

托福阅读词汇问题

托福阅读中有三个雷区?首先,我们必须观察托福阅读词汇需要多少。它始终是有争议的。有些考生认为只要四个甚至高中的词汇就可以完成托福阅读;越来越多,尝试尽可能多地朗读专业词汇。这三种认知是托福阅读词汇准备中的误解。

重要的是要知道,读取TOEFL需要词汇水平6或更高,这是因为词汇通过读取词汇TOEFL获得是在这个水平是重要的,并且候选的阅读速度没有词汇6级以上影响一般的回应但是词汇量并没有好多少。在准备考试时要考虑词汇量太重要了。参加托福考试的考生应注意准备时间,并考虑准备词汇的水平。在托福阅读词汇准备中没有必要记住学术词汇,因为阅读托福学术词汇不会造成障碍。

如何提升托福阅读考试中答题的正确率

托福阅读的总时间为1小时。如果您发现额外的测试(通常是1或2个读数),测试的持续时间将延长到80-100分钟。换句话说,无论您是否找到额外的测试,每次阅读最多只需要20分钟。如果它用完了,肯定会影响你的阅读。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总时间。

那么,如何捕获特定问题中每个主题的时间?每个阅读时间为20分钟,根据14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平均时间约为1分40秒。但是,由于阅读主题的难度,每个主题的时间必须不同。

首先让我们谈谈阅读的问题数量。在每次阅读中,通常有4个词汇问题,1个多项选择题,其他则是单项选择题。词汇问题相对简单。虽然熟悉单词解释,但问题很快,单选问题相对困难,多项选择问题是最困难的。

因此,建议使用如下各种主题:30s-60s词汇问题,60s-90s单选题,120秒多项选择题。根据这个时间,每次阅读20分钟就足够了。如果你没有超过这个间隔以保证正确的比率,将保证最高的托福成绩。

核心思路 篇6

关键词:教育机构;核心竞争力;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创新应用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研究发现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存在着极大的弊端[1],进而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内部组织问题,研究代理者的逆向选择、委托者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有些企业与外部合约缔结的委托代理性质非常明显,比如私人医院与患者、保险公司与入保者、教育机构与学生家长等[2]。如果能够通过设计合理机制降低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委托者和代理者之间的不信任、防止或者缓建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的交易成本,那么交易双方会彼此信任,交易将更加容易进行,顾客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将大大提升,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销量将快速发展。

本文探讨家长与教育机构间的委托代理,即家长对孩子进行投资,校区收取费用进行服务(代理培养),这种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委托-代理行为[3]。两者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不信任。而增强这种信任是校区获得顾客忠诚度、良好声誉、充足市场的有力保证。所以校区应当在降低家长的委托代理成本上下功夫,让家长放心,让家长信赖,让家长说好。进而拓展业务,提高竞争力,谋求长发远展。

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创新讨论

(一)无效退款协议

合同的契约可以将委托代理成本降低至最低,顾客通过合同往往能够放心并信任对方[4]。家长往往愿意孩子得到提高,也愿意去承担经济风险去接受较高的价格为孩子报辅导班。所以这份无效退款协议可以根据家长的风险偏好程度酌情去设置。此外应当将员工绩效与退款协议衔接,对于成绩没有得到提升或者提升不大的任课老师进行处罚,施加压力。对于提升空间很大的任课教师应当给予奖励。通过绩效将无效退款协议进行有效分解,使得无效退款协议起到良性的循环作用,并能成为内在的一种动力推动校区的发展。

(二)家长会创新模式

校区定期进行中期检测,并及时和家长沟通,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校区老师和学管平时的观察与家长进行讨论。一是为了让家长知悉孩子在校区的进步和表现,增加教育和服务的透明度,减少家长的误会和怀疑,增强其可信赖程度。二是为了从家长处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以教育专家的身份进行疏导和纠正,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问题,使之得到提升。

(三)课后跟踪学校反馈机制

课后跟踪应当包括三个方面。1.期后对学生的免费再检测并给出意见。利用校区的优势资源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并进行集中或者一对一的纠错分析,次举不仅可以增加校区人气,也可彰显校区的专业形象和责任意识。2.跟踪家长,进行不以销售为目的的电话访谈。回访家长则不应以销售为目的,这一点应该在学生培训期间建立起良性的沟通习惯,并将我们沟通的宗旨和目的告知家长,以教育问题专家甚至是教育医生的形象为家长提供支持。3.亲自或者与家长一道询问学校任课教师。跟随家长邀约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如此更能展示校区服务的专业,展示校区的责任感和职业良心。逐步建立起家长对校区的信任和依赖,并以此建立起数据库,对家长的问题进行集中综合建立问题库便于员工借鉴学习。

课后跟踪和数据库的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耗时的工作,所以不可能都做,一是要选择重点顾客,二是尽可能找到可以依赖的科学方法。此外利用学校的任课老师作为兼课老师或者作为客座教师建立长期业务联系。这也将是校区的强劲动力之所在。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其他途径

(一)优化教师资源

教师最为最直接接触学生的员工,是校区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根本动力[5]。应不惜以较高的工资吸引在外工作的高学历人才。民营教育机构很难招聘到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但是一部分在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因为没有编制工资又低,往往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资源。此外有经验的人员的返乡就业,也可以提供给一定的选择机会。更为实际的是选择就近籍贯的师范本科类应届毕业生。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便于价值观的灌输和人才管理,一经培养往往能够在校区稳定后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育服务专业化

校区应健全职能部分,设置学管、课程顾问、市场拓展、教师团队、教务、财务六大职能进行细分。更加面对家长和学生,服务到位,考虑全面,而且更加侧重于个性化服务,跟踪式服务,反馈式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是一般的培训班不具有的特殊服务方式。

(三)准确定位专业辅导模式

有效合理的品牌经营必须以明晰的办学目标和教学定位,比如一对一辅导、小班辅导、大班集体集中授课等模式。 办学的目标和定位问题要以教育机构的经营理念以及机构本身的竞争实力等为主要依据[5]。

参考文献:

[1]王国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史建华.中校外教育机构管理实践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文华.委托代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2010 (3):73.

[4]吴岚.高等教育视阈中信任研究的理路与进展[J].求索,2013,(3):21.

核心思路 篇7

广东专业镇的发展不仅对广东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广东专业镇经济总量大, 但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仍然缺乏核心技术, 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当前形势下广东专业镇更是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土地、能耗、用工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专业镇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二是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设置贸易壁垒, 对专业镇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国内外集群经济蓬勃发展, 专业镇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威胁。因此, 超越旧有的发展路径, 推动专业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突破核心技术, 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 成为专业镇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将从核心技术视角来审视如何推进广东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1 核心技术的涵义

一些学者讨论过核心技术的涵义, 从某一个方面讨论的多, 但系统研究不足。对于现代产业来说, 其核心技术并不像厨师的厨艺那么简单。笔者之一曾经指出, 技术本身的要素主要是由经验性要素、实体性要素与知识性要素组成。经验性要素主要是经验、技能等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主要强调技术具有实践性, 这是技术与科学的最基本的区别所在。实体性要素主要以生产工具、设备为主要标志, 主要强调技术具有直接变革物质世界的能力, 变革天然自然、人工自然或技术人工物。知识性要素主要是以技术知识为标志, 主要强调现代技术受技术理论和科学的技术应用的直接影响[1]。从3类技术要素来看, 核心技术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验性核心技术, 第二类是实体性核心技术, 第三类是知识性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既可用于简单技术, 也可用于复杂技术;既可用于简单系统, 又可用于复杂系统;既可用于简单过程, 又可用于复杂过程。对于现代产业来说, 其核心技术显然不是简单技术, 而是复杂技术。从技术本身来看, 核心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 核心技术是技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 它具有控制整个技术系统的质量和性能的能力。没有掌握和拥有核心技术, 就无法对整个技术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核心技术往往是技术链条或技术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 对产品影响重大, 具有不可替代性。所谓核心技术, 是指在一个技术体系中, 该技术决定技术体系或技术产品的质量, 具有控制整体技术体系的作用。

(2) 核心技术成为一种技术传统, 具有时间积累性。核心技术就是人们运用 (特殊的) 工具、材料、符号, 创造技术人工物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的最关键的、最主要的技能和方法,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独特的) 技术知识和技术传统。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较长时期积累的一组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 核心技术含量越高, 需要积累的时间越长。第一, 核心技术建立在过去技术的积累或革命的基础之上, 这是技术的过去时间性, 技术的滞留;其次, 核心技术当然表现为当下的具体技术人工物或技术产品, 它要实现某种技术功能;第三, 技术还必须表现为未来的开拓性和前瞻性, 它是对未来技术的预见的某种程度的预期。在技术的开发应用中, 技术开发可以超出原有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预期。核心技术的时间性, 又是一种创造性, 它不是一劳永逸的, 它必须不断创新, 甚至是技术革命。核心技术处于一种生成性、创造性和不断被挖掘的过程中。

(3) 核心技术具有独特性, 难以模仿或复制。核心技术一般是采用特殊的配方、材料, 或者运用独特的工艺流程, 别人想不到, 或者想到了, 但做不出来。其技术门槛比较高, 通常不容易被模仿或者复制。以高铁为例, 现在引进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中, 国外核心技术仍然不可能替代, 尤其是那种器件里包含软件的软硬件结合技术, 始终无法解密。看得见的部分, 外方会给中方设计图纸, 这些中方都可以仿造, 但一旦涉及软件和核心部件, 外方是不会轻易泄露的, 中方也难以进行模仿、复制。高铁运行所需的关键零部件, 如车轮、车轴、轴承基本需要进口。正如苏立宏所说, 核心技术, 通俗地讲是钱买不来或山寨仿不出来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 不能视为一个孤立的秘密环节, 链条越长, 技术壁垒越高[2]。

(4) 核心技术具有层次性。正是技术的层次性决定了核心技术具有层次性。在产业创新中, 笼统的掌握核心技术并不能明确任务与目标, 必须知道要实行的是何种层次的核心技术。对于核心技术, 沈绪榜院士认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一个认识似乎是共同的, 那就是要能赚大钱的技术。从这个认识出发, 有人把计算机技术按照利润率大小分为三个层次。美国搞的主要芯片和主要软件利润率为25-35%, 算第一个层次。日本、台湾搞的配套芯片和专用设备, 利润率为15-25%, 算第二个层次。而我国搞的主要是组装整机, 实际上就是把人家的东西装配到一起, 利润率仅为8-12%, 算第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独特的核心技术, 但并不是每个层次的独特核心技术都能发挥同样的核心作用。对计算与信息产业来说, 真正的主导核心技术还是芯片技术[3]。

(5) 当代核心技术以系统方式存在。技术并不以单项的技术存在, 而是以一个网络存在, 技术就是一个巨大的网。正如法国学者戈菲说:“技术不是以孤立状态存在的, 它只能以一种多变复杂的技术集合体形式存在。”“一种技术产品满足一种需求。但是, 这种技术产品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它应有一个技术网络, 从某种形式上说, 这网络是技术产品的背景[4]。”这说明了技术创新并不是孤立的技术创新, 而是有一个技术的网络都处于创新系统之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某些技术难以被一国的引进, 这是因为在那里已经存在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之网还说明了技术具有根植性, 技术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之中。现代技术更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大网。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用“座架”来称呼现代技术, 把一切都纳入框架, 所有人所有事物都在技术之网中。技术之网当然也把制度与政府纳入其中, 制度要按技术的要求来设置, 政府也要按技术的要求来行事。

核心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 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应, 它具体表现为:

(1) 利润率高。核心技术能够生产出质量稳定、性能优越的产品, 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 获得高额的利润。马俊如认为, 核心技术与企业的利益和繁荣紧密联在一起, 是企业的机密, 如同仁堂的秘方、可口可乐的配方等[5]。孟醒和邢孝兵指出, 控制关键零部件供给的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生产, 是否参与最终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均不影响其利用技术优势获利。因此, 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主导产品内生产与贸易的模式, 获取大部分的利益;而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 无论是作为品牌商还是作为一般零部件供应商, 均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只能被动接受他人的安排, 获得微薄的利润[6]。另据新华社报道, 2012年我国出口手机预计将突破10亿部, 占全球市场的比重接近八成, 但是国产品牌手机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 每部手机获取的纯利润大约在2至3元, 众多中国企业还赚不到1%的利润。而掌握手机行业核心技术的苹果、三星两家公司却赚取了全球手机市场99%的利润。

(2) 难以引进或购买。由于核心技术能够生产出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获得高额的利润, 同时, 从竞争的角度, 为避免产生竞争对手, 即使引进、购买价格很高, 掌握核心技术的一方通常不会转让。以汽车产业为例, 20多年来我国花费巨额资金引进国外汽车制造技术, 甚至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政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汽车整车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 跨国公司在车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核心技术, 却始终有一条无形的设防, 我国始终难以引进或购买到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

从产业发展角度讲, 核心技术是主导产业发展, 能够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意味着能够形成稳定、优质的产品。能够影响一个时期或某一产业技术发展主流与趋势的核心技术, 我们称之为主导核心技术。历史上的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都是三个主导核心技术, 并形成了相应的主导核心技术群。计算机芯片技术也是主导核心技术, 因为计算机芯片一升级, 许多产品都要升级。核心技术可以分为单项的核心技术、整体的核心技术、过程的核心技术等。对于一个产业来说, 真正的核心技术, 一定是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产业的技术, 而且不容易被别人所模仿。

由此, 我们认为, 所谓核心技术, 是指经过长期积累, 能够形成长久竞争优势, 不容易被替代、引进、购买、模仿、复制的, 对整体技术体系起关键作用的技术。核心技术既可以存在于传统产业之中, 也可以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 技术容易被模仿、复制, 核心技术含量低。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 核心技术含量高。

2 广东专业镇核心技术的现状

广东专业镇在发展初期, 科技基础较为薄弱, 基本上处于无研发机构、无科技人员、无创新活动、无创新成果的“四无”窘境。为改变这种现状, 从2000年起, 广东省科技厅启动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 加强对专业镇的规划引导和创新投入, 通过制定专业镇产业技术路线图、鼓励专业镇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化专业镇创新环境等措施, 促进专业镇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专业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2011年达到1231家, 占全省的22.5%。专业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越来越多, 2012年分别达到93033件和70260件, 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0.53%和45.74%。2012年, 由中山市小榄镇人民政府、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小榄镇商会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开创了镇级单位获全省科技最高奖的先河。

虽然广东专业镇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但是从整体上看, 仍然普遍缺乏核心技术,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第一, 从起源上看, 广东专业镇主要是在乡镇经济和国际制造业商品链转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科技创新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一方面, 广东专业镇建立在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 从“一镇一业, 一村一品”开始创业, 逐步形成规模。而传统特色产业, 如纺织、家具、五金、水产养殖等, 并不要求太多的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含量低。另一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际范围内进行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广东专业镇正是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等有利条件, 依靠“三来一补”的加工发展模式, 承接了国际的转移产业。在这种模式下, 技术、资本和市场掌握在外商手中, 广东专业镇只能成为外商的代工厂, 为外商提供产品加工、组装等服务。Schmitz指出, 领导公司控制程度较高的全球价值链会给供应商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迈进设置障碍, 将供应商的功能牢牢限定在制造环节[7]。由于专业镇一开始就被锁定在制造环节, 而不是进行自主研发和生产, 因而掌握不了核心技术。

第二, 从专业镇类型看, 广东专业镇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较少。经统计, 专业镇的特色产业主要是机械、五金、纺织服装、家电、家具、汽配、建材、陶瓷、农业等传统产业, 占专业镇总数的86.84%, 而电子信息和医药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则较少, 仅占专业镇总数的13.16%。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技术简单粗放, 可模仿度高, 核心技术含量低, 难以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由于缺乏创新性技术人才, 无法实现对关键技术的突破, 大多数企业仍然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主, 集中于加工和装配, 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

第三, 从生产方式看, 广东专业镇专业化分工仍处在初级阶段, 家庭作坊式企业大量存在。经过多年的发展, 一些发达地区的专业镇已经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 形成分工明确的专业化分工。但大多数专业镇内部结构还是以横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为主, 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大量存在, 集群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分工仍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在这些专业镇中, 也集聚了几百家, 上千家企业, 不过是同类企业的集聚;而这些企业之间, 生产的产品雷同, 没有专业化的产业分工, 产品几乎没有差异性, 基本上可以互相代替[8]。”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产业分工, 专业镇内企业不能形成聚合优势和协同效应。这种以横向一体化为主的专业镇, 抗风险能力弱, 产品附加值低, 更难以深入进行技术研发和积累, 突破核心技术。

第四, 从创新投入看, 广东专业镇对自主研发重视不够, 研发投入少, 研发能力薄弱。广东专业镇多数企业过多地追求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 对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其所用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 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低端产品, 附加值低, 竞争力弱, 鲜有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或产品差异化而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大部分中小企业中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 缺乏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根据广东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 2010年, 全省专业镇企业达到371682家, 而研究与发展人员仅152809人年, 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研究与发展人员仅0.4人年。重视不够、研发投入少、研发能力薄弱使得专业镇更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广东专业镇企业的规模不大, 技术积累时间不长, 研发能力弱, 难以容纳高级研发人才以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

3 核心技术的形成与广东专业镇发展核心技术的思路

在提出发展核心技术的对策之前, 我们有必要讨论核心技术是如何形成的。前面我们已说明核心技术是不可能买来的, 也不可能进行“山寨”式的获得, 也不可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获得, 那么,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核心技术是如何形成的?核心技术的形成大致有两种途径:

(1) 来自于一个技术传统和技术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中,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总有一些必然或偶然的因素促使发现和拥有了核心技术。多西 (Dosi) 认为:“技术是一组 (实践性或理论性) 知识、诀窍、方法与程序的集合, 它不仅包括成功的经验还包括失败的经验[9]。”掌握核心技术一方面可以从正面探索, 直接积累起相关技术知识, 突破核心技术;另一方面, 也可以从反面排除, 通过“试错”法排除不可行的途径, 从而提高掌握核心技术的概率。郭丽岩认为, 技术和产品、研发和市场之间的互动与反馈, 永远都只能保证逼近成功而无法做到成功“最优化”。对于新产品创新而言, 研发失败是常态, 一次或几次就研发成功却是很偶然的情况。尽管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不断进行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因为研发尝试的次数越多, 所积累的“失败”数据就越多, 下次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这种技术研发的风险是创新企业开发产品的真正乐趣所在, 依赖外部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根本无法体会。久而久之, 会形成一种能力和经验的循环:越有能力的企业越可以多做产品, 越多做就越可能积累更多能力;相反, 没有经验往往需要多做来积累经验, 但是却没有能力多做, 而且越没有能力多做就越没有经验[10]。

(2) 科学的应用形成核心技术;或者以技术难题的解决发展科学, 进而形成核心技术。一般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引进或购买, 但核心技术却不能。在引进技术时, 转让方一般会提供技术设计图纸、使用说明、检查报告等, 但是不会轻易提供该技术背后的核心原理、基础理论和研发数据。这些与核心技术息息相关的原理、基础理论和研发数据只有企业通过加强应用型基础研究才能获得。只有搞清楚核心技术背后的原理和基础理论, 才能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1945年7月, 时任美国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的布什 (V.Bush) 指出:“一个在新基础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国家, 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 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 不管它机械技艺多么高明[11]。”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 是其形成独有核心技术的根本。

为推动专业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发展核心技术, 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 培养核心技术的创新意识

从更大范围看, 不只是广东专业镇缺乏核心技术, 整个中国产业也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缺少关系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力, 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1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们认为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那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中国自古以来的主要思维方式, 是大而化之的意象化的模糊思维, 缺乏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得中国拥有高度发达的经验技术体系, 却发展不出系统性的科学和理性技术。而西方高度重视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语言逻辑问题, 追求理论化、公理化的思维方式, 为近代科学体系的产生奠定了思维工具的基础。技术本身形成了一个大网, 它与科学、文化、思维等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要推进自主创新, 创造核心技术, 需要从源头上重新审视我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培养理性的、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培养基于现代科学的技术方法。核心技术的重要方法就是试错法和“失效”知识的持续积累[10]。这要求创新者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和不怕失败的精神。

(2) 加强与核心技术相联系的科学基础研究, 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方式

核心技术的掌握往往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的经验传统的积累。广东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基础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型基础研究。从发展核心技术的角度看, 基于广东专业镇的实际情况, 要着重发展应用型基础研究, 即根据在技术创新实践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从技术本身和相关的科学的基础研究入手, 进行系统突破。

目前, 我省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计划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基金、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等。各类科技计划对促进我省科技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类科技计划对项目的支持时间较短, 一般仅2-3年。由于核心技术往往需要较长的积累时间, 因此每年尽管有成千上万项科技项目结题验收, 并且取得一大批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 但是真正实现核心技术积累和突破的项目却很少。同时, 近年来我省虽然加大力度支持重大项目, 但是许多重大项目一旦落实到项目承担单位, 却又被拆分成多个子项目, 造成科研经费分散, 不能集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因此, 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方式,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 实现核心技术的积累和突破。另外, 要对全省专业镇缺乏的核心技术进行专项调查和摸底, 从推进广东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 将核心技术按行业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确定哪些核心技术目前可以做, 哪些还要创造条件才能做;哪些属于小区域的传统技术, 哪些属于行业核心技术。根据核心技术的创新方向、市场潜力和带动性, 采用积极严格的招商选资、本土培育等手段, 进行优先支持, 扶持和形成龙头企业, 开展持续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形成持续的核心技术优势。

(3) 认真落实优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日本十分注重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 成功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 需要优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一是需要区别“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的提法。通过对技术要素的分析, 我们知道, 技术不仅包括实体型形态, 也有知识型形态, 而且现代产业核心技术更多的集中于知识型形态。专业镇在引进技术时, 不仅要引进相关的设备、仪器等实体型技术, 也要注重引进专利、软件、产品开发技术、设计技术和测试技术等知识型技术。二是要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要改变过去注重引进, 而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倾向, 要以引进设备为模型, 掌握生产改设备的方法、知识, 然后再以该设备为工具和以生产该设备的方法、知识为起点, 掌握新的技术, 发明新的“技术产物”, 逐步实现“引进技术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开发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4) 强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突破群体创新“惰性”

随着土地、用工、能源等成本不断上涨, 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专业镇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然而, 专业镇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仍未完全树立起来, 存在群体创新“惰性”。专业镇内企业往往倾向于模仿、复制领先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而不是进行自主研发。由于核心技术难以被模仿、复制, 专业镇内企业所能模仿、复制的技术只能处于低端水平, 长此以往, 就会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企业付出高昂的成本, 包括研发资金、人才投入等,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 核心技术突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 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有可能付诸东流。拉尔 (Lall) 指出, 市场失灵、路径依赖等问题会使企业在制造环节上的学习和升级过程延长和充满风险[13]。核心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性, 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条件。因此, 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专业镇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培育创新突破的有效载体。引导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产业内龙头企业集聚, 集中资源、集中力量, 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尽快攻克制约产业升级的重点关键技术, 掌握一批核心前沿技术, 示范、带动产业内其他中小及配套企业发展, 促进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14]。

(5) 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强化产学研合作

技术人才的质量和规模是专业镇发展核心技术的有力保证。随着专业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 技术研发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不能适应专业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需要加大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强化校企合作, 在专业镇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联合高校培养技术人才;二是以各类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 通过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 吸引技术研发人才到专业镇工作, 为企业创新服务;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 要强化技术标准的建设;三是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 在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上给予优惠, 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基本的住房保障,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以便让他们安心从事技术设计与技术创新工作。

同时, 要加大力度发展广东高等教育, 培养广东优势学科, 鼓励广东高校根据专业镇的实际发展需求, 设立相应的学科, 以促进专业镇核心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机制, 引导创新资源向专业镇集聚, 向广大中小企业扩散, 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化产业联盟建设, 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和产业合作, 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专业镇产学研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水平科技产业园建设, 提升专业镇的整体创新水平。

摘要:在论述核心技术涵义的基础上, 从起源、类型、生产方式、创新投入等方面分析广东专业镇核心技术的现状, 提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 培养核心技术的创新意识, 加强与核心技术相联系的科学基础研究, 促进产学研合作, 优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强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突破群体创新“惰性”, 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等促进核心技术发展的思路。

核心思路 篇8

1.学习目标与岗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实际的调研中发展从事策划工作的一般是项目主管级的工作人员, 工作内容与管理项目是分不开的, 所以学习目标中有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 这样一来, 学习目标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大大增强了。

2.学习目标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目标改变以前只考虑专业能力培养的情况, 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了融合性处理, 例如能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就体现了社会能力培养的内容。

3.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的要求, 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大量的实际工作往往比理论上简单, 如果我们仅考虑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内容, 完全不考虑实际工作中偶然发生的内容, 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就不够, 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时, 既要考虑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的要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

1.针对性。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北京发展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的会展人才。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根据北京地区会展企业对从事展览策划工作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来设计的。同时, 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 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适用性。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的学习任务, 全部来自于会展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为学生从事展览策划工作, 打下了专业基础。同时,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转化能力, 课程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完全照搬企业的工作内容, 而是把企业的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中可实现、可操作、可执行的学习任务, 使得学生在教学环境下, 完成课程的项目内容。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内容组织与安排

内容的组织安排上, 我们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 体现整体性的设计思路, 按照会展策划工作的不同阶段, 将企业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 融入到教学可实现的学习任务中。每个学习任务都体现了展览策划工作的逻辑性, 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展策划的专业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要点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点的学习--根据任务工作6步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项目评价总结。这四个教学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体现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学生按照项目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小组由5~6名同学组成。由两个主讲老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每名教师指导3~4个小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充分的沟通, 团队协作, 同时要把项目成果向指导老师汇报, 并回答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从学习任务的分析到学习任务的完成,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能够锻炼和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生按照实际的六个工作步骤, 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 并由企业兼职老师根据学生正在进行的项目任务, 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总结的工作方法与学生一起分享, 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核心方法, 同时使学生感受学和用的联系和区别, 激励他们明确目的, 不断努力。突出实践性内容, 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宽泛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补充和填补了教学中部分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不足, 为培养学生复合型素质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与展览企业工作内容的零对接。

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方案的思路

考察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思想。核心课程的评价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要求进行, 评价指标不能脱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的思路是: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 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具体如下:课程项目评价主体由学生项目团队成员、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结合共同评价。课程项目评价的内容需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 评价要以检验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为主, 验证学生知识领会程度为辅。课程项目评价对象需要针对学生完成的可视化成果 (如学习工作页中的条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填制的表单、制定的计划、编写的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录制的音像资料、软件系统操作获得的数据结果等) 进行评价, 同时适当包含教师自身授课反思及学生课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课程项目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集体陈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运用多种手段检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核心思路 篇9

一、供电企业新闻宣传的重要性

第一, 新闻宣传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供电企业属于服务性的企业, 良好的企业形象代表着客户是否对服务满意的重要因素。因此, 企业要宣传自己的供电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增强客户对供电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的了解, 以便日后更好地配合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

第二, 新闻宣传有利于凝聚员工的共识。通过宣传可以使企业的员工形成共识, 通过实际的报道和评述事实使公众受到启发和教育, 从而使员工能够达成共识。对于重大的事件和决策通过宣传也能使员工拧成一股绳,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明确方向目标, 努力奋斗, 万众一心地把企业的工作做好,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第三, 新闻宣传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的新闻宣传要把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放在第一位, 把“四个服务”宗旨作为切入点进行宣传报道, 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工作要抓重点、抓典型、抓难点, 为员工指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供电企业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新闻宣传工作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宣传工作可有可无, 有时间就会做一做, 没有时间就会忽视其存在。没有做到对身边素材的很好利用和收集, 即便是有好的素材也不愿意去宣传, 没有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 认为宣传是比较空的东西。

第二, 员工的宣传意识不强。在日常的工作中, 多数的员工都是埋头苦干, 只有把手头的工作做完了才是圆满地完成任务了。对于身边的新闻宣传没有精力去采集和编写, 部分人甚至错误地认为没有宣传价值。

第三, 宣传方式陈旧单一。目前多数的新闻宣传还停留在枯燥的文字编写上, 内容单调, 乏味, 缺乏丰富性。而且宣传方式的多流于形式, 只顾自演自秀, 孤芳自赏, 即便是有自己的网站或是交流的平台也是缺乏有效的互动, 宣传的目的并未实现。

三、新闻宣传的核心思路实施策略

(一) 新闻的宣传要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基调相一致

新闻宣传的内容要和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总基调保持一致的, 形象的树立和宣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在企业的发展和规划中纳入这个计划, 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植入不同的宣传主题, 两者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逐渐形成企业的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形象共建的战略格局。在开展电网建设规划、安全生产、客户服务等各项与社会、公众、客户紧密相关的工作时, 应该同步的嵌入宣传配套的内容。提前策划好宣传的亮点, 提早做好企业的宣传规划, 增强企业的软文化实力, 使供电企业通过新闻宣传发出“时代最强音”。

(二) 供电企业要加强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

要想将企业的宣传工作做到位, 就要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提高宣传队伍新闻宣传的工作效率, 增强新闻宣传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通过各种机制调动通讯员的积极性。由于供电企业的领域和分别负责的职责很多, 最好在基层县供电企业配备一位专职通讯员, 在农村供电所配备一位兼职通讯员, 他们都能提供最真实、最准确的新闻素材。此外, 还要阶段性的举办通讯员的专业培训班, 提高他们搜集素材、编写素材的能力和对新闻素材的敏感性, 提高新闻宣传内容的价值性。

(三) 新闻宣传要不断地创新宣传途径和方式

新闻的宣传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仅仅是通过媒体或是文字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而且还要与时俱进, 利用时下最流行的交流工具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利用。例如, 微博、微信等宣传的途径, 尤其是微信的突飞猛进,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企业要注册微信的公众账号, 积极构建与员工的交流互动平台, 通过视频、图片和语音的方式和人们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宣传, 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理念高效的宣传给人们。尤其是在天灾如地震和暴雨袭击的危难时刻, 供电企业的抢修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人们的用电问题。通过供电企业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在网络媒体、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第一时间与人们进行分享, 充分体现供电企业工作人员优质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很好的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四) 强化企业对新闻宣传的重要性

新闻宣传的力度和重要程度取决于企业对新闻宣传的重视程度, 因此企业要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大力支持, 要不断地从自身专业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 从而营造良好的新闻宣传氛围。

四、结束语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 就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从上至下认清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和提高搜集新闻素材的能力, 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上级领导的要求, 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闻宣传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逐渐促进企业发展和新闻宣传的有效融合,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以便为企业的长久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鉴于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激烈性, 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的竞争力, 新闻工作的宣传显得越发的重要。故此, 本文详细阐述了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做好新闻宣传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以便促进供电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供电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电企业,新闻宣传,思路,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宇.浅谈供电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信息化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5) :130.

[2]许厚金.浅谈新形势下供电企业新闻宣传工作[J].南方论刊, 2014 (11) :89-90.

核心思路 篇10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是美国经济学家哈默与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针对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提出的。在他们看来:“就短期而言, 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 但从长期而言, 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能够让消费者获得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与文化。文化产业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文化优势产品的竞争力。执照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 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市场赢利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 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基础, 其状况基本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高低。同时文化产品竞争力也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集中外在的反映, 包括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能力。这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化内容, 而创意性决定了该产业最重要的价值内涵, 没有文化内容的创意或创新, 产品数量再多也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空壳, 因此创意或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最宝贵、最核心的产业能力。

其次是潜在的竞争力。按照Prahalad和Hamel基于资源、资本、技术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他们认为, 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 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 通过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 企业才具备独特的、持续的竞争力。可以说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所拥有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最佳组合, 是竞争力当中不具有模仿性和替代性, 不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 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积累和市场磨炼来建立和强化的竞争力。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可以体现为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资源和核心要素等形式。这中由于资源、资本、技术竞争力是形成产品竞争力的直接基本因素。资本的形成来自投入。因此, 培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层次是深层竞争力, 即机制竞争力。受世界经济论坛 (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 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影响。李宜春 (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基础竞争力、环境力、核心竞争力3个方面。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直接体现各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向志强, 陈静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应为文化产业所特有的支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智能体系。具体表现为持续创新能力, 包括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营销创新以及市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共同构成的市场机制能力才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中关键与核心的部分, 灵活高效的机制, 有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和充分运用, 从而产生极大的竞争力。因此, 机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起着主导局面的作用, 是文化产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或关键竞争力。它包括了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湖南文化产业竞争现状及分析

(一) 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有所提高, 但实际竞争力依旧低下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创造了一种文化建设超越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的“湖南文化现象”。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在全国都有知名度。湖南文化产业独具湖湘底蕴。2011年湖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8位, 文化产业增加值 (法人单位) 占GDP的比重居全国第6位, 仅次于京粤闽沪浙等5省市, 位居在中部地区前列, 特别是湖南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 (法人单位) 15万元, 仅列北京之后, 居全国第2位。但是文化产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文化产品结构单一, 仍然以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基础层次型文化产品为主。

(二) 文化资源开发可持续性仍然较差, 保护力度不够

与国外的文化大市相比湖南省知名的文化品牌太少。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品牌化进程刚刚起步, 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文化资源, 而缺少品牌知名度高、对市场有持久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湖南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湖南省文化产品开发缺乏对文化文化的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的综合利用, 缺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是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 使得湖南省的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处于危险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文化品牌保护措施;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滞后等。

(三) 文化行业管理比较差, 虽然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善, 但是成效并不是明显

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行业主管部门太多, 缺乏权威的管理结构, 导致文化行业管理政多出门, 协调、监控不力, 另外由于各级文化局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中, 旧的管理体制已经解体, 但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致使文化市场管理出现职能缺位。例如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高的重点文化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 利用效率不高。文化企业重激励轻约束, 监督缺位、顾客管理缺位, 使部分文化企业经营者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个人的资源, 灰色收入严重泛滥, 形成了企业搭台、个人挣钱的局面, 出现了所谓的“倒管理”现象。

三、湖南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

(一) 通过创新战略生成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改变自己的竞争位势, 可以通过模仿和创新两种基本途径来实现。模仿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追赶或追随方式, 它最多是赶上行业领先者但却很难超越;而创新则可能从根本上重写行业游戏规则, 塑造一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就是想别人所未曾想、作别人所未曾做;“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更新。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在整个企业创新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是企业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就目前来看文化市场普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雷同现象。要想摆脱同质化产品的恶性价格竞争, 提高文化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最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特色产品。对于湖南文化产品的开发, 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基础型文化产品与创意型产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使湖南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文化市场上独树一帜, 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化大省。

(二)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来拓展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向社会的一种承诺。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战略来扩大社会影响, 提升市场形象, 拓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文化产品的品牌战略中, 质量是品牌创立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支撑起顾客对文化产业品牌的认同。为此, 企业应下大力气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以产品价值提升品牌价值。另外, 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整合。品牌整合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运作, 使某地文化产品的形象统一于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 使该地的所有文化资源及其形象都成为该品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 也使该品牌成为各个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的“代名词”。

(三) 通过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来锻造核心竞争力

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智力资源的占有, 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 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文化产品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文化产品的核心能力总是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保障的。文化产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 它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和体验的需求, 因此, 更具有精神性, 是一种更多地依靠从业人员的品德、才气、智力和眼光等综合素养所支撑的行业。因此, 人才开发战略是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如果没有可靠的人才作为保障, 一切战略都无法落到实处。湖南在文化人才的培育方面仍然低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为了确保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全面、快速、稳步发展, 首先要从文化人才的培育入手, 扩大文化人才培育基地, 加大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 对在职人员不断为其充电、更新知识, 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 对文化资源进行区域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按照核心优势资源的分布特点, 把湖南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区, 然后以这些资源点为龙头, 形成一定的产品分布格局。其实湖南文化产业已经通过此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湖南省的文化资源在《湖南省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划分入湘中、环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文化区四大文化圈中, 各个文化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对鲜明的主题形象。利用此种模式便于形成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和产品形象, 最终形成区域合作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 培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

资本、技术竞争力是形成产品竞争力的直接基本因素。资本的形成来自投入。培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是必要的。湖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资金来源方面目前来看基本上是由政府划拨, 虽然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金, 分年度划拨, 但是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需求总量来看, 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 有些好的文化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 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所以现在必须改变投融资模式, 资源开发资金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部门的划拨, 文化开发商应该是最主要的承担者。政府划拨只能作为招徕文化开发商的鼓励性政策。

核心思路 篇11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endprint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国家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囯示范校的教育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制作配套的课程学习资源、制作配套精品课程网站以及编写配套精品课程教材。2013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对江苏第一批国示范校的验收,对102门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及共建共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苏58所国示范,72所四星级学校,一共130所学校全部完成装机,并且投入使用。目前,三星级学校正逐步完善装机工作。

通过成立讲师团,选取各专业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对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软件培训,同时对不同地区进行系统化培训,对各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分专业、分教室培训(人手一机),最终实现提升江苏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标准化、系统化教学,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5个月时间,共培训17000多名教师。充分发挥国示范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的作用,促进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互动联系,整体提升了各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水平。

核心思路 篇12

目前的大多数的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很难把握, 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对于消费者喜好的把握将成为创业营销的核心内容。新的事物总是可以吸引大量消费者, 因此对创业营销创新思维的探索, 成为了创业营销的首要目的。

第一, 对于营销来说, 营销思维是其核心内容, 因此创业营销要构建顾客价值创新的营销模式。创业过程中的各类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对顾客的消费需求和潜在要求有准确深刻的了解,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确定产品消费群体。根据具体消费群体制定出更准确、科学的营销策略、宣传广告等, 提高了企业销售目标的完成率。且互联网信息传递迅速,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营销策略有所偏差时, 还可以有时间进行修改, 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营销目标的完成率。

第二, 保持企业产品的创新度。在互联网的影响下, 一个企业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 要想提高自己产品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实现区别于竞争对手并保持走在竞争者前面的优势, 只有通过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逐渐实现。通过互联网可以对于市场销售情况随时掌握, 可以知道自己企业内产品的生成量, 采购量等, 保证不会大于市场需求。且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大致看出竞争公司的产品供应量, 在采购计划的制订中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研究, 优化本企业采购方案, 使得在供应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预先订购, 从而确保市场竞争的优势。

第三, 企业要建立顾客价值创新的新型营销模式, 需要把流程创新作为最基本保证。无论是营销思维的创新还是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表现在各种营销、生产等活动与流程的创新上。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支持, 使得企业营销在具体流程上更符合市场、更合理。

2. 利用“互联网+”实现外部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而提高互联网使用者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营销要想获得显著成果也是离不开企业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目前相当多的互联网影响的经济环境下的相关企业规模比较小, 企业内部拥有的各种资源是特别有限的, 所以企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在开展营销活动的同时注意设法利用资源的杠杆作用, 这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的进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创业的企业, 就企业规模而言大多很小, 企业内部资源有限, 那么该企业要想快速成长起来, 就要想办法利用企业外的其他资源。在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时, 互联网起到的作用有:一方面, 企业的价值链、价值网的价值创造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在互联网的环境下, 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 只要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都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关各种工具实现外部资源的利用, 进而帮助公司在营销上制定出更符合市场的营销策略及方案。通过互联网, 对潜在客户信息了解上变得容易, 使得企业营销对象具体化。在顾客方面而言, 通过互联网也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相关信息, 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喜好参与到产品设计等创作阶段, 这样加强了顾客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这种顾客参与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顾客对企业的认可, 进而对顾客所附带的其他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时, 风险的理性承受应当是企业进行资源撬动最为重要的前提。

3. 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与顾客的交流互动

创业者需要利用互联网, 建立潜在客户资料收集, 形成系统的数据库, 在客户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咨询时, 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调用客户的相关资料, 对客户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荐, 可以提高交易成功率。那么怎样来收集潜在客户的资料信息呢, 与客户保持沟通交流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 可以了解到不同客户自身所具备的性质, 对产品的设计要求更人性化, 使得客户参与到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来, 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客户。可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 可以为企业降低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成本。

设计并制定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 并且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虽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但是这种网络营销系统建立并成功运营, 对该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大有帮助, 因为你在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上超越了同行业很多, 可以提前把握住很多商机。

除了与客户时刻保持沟通之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其客户群进行交流,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策略等得到其顾客的情感认可, 那么其顾客的忠诚度就无可撼动了。通过改善并加固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 实现互利共赢, 并形成意识与行为两个层面上的顾客忠诚, 该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结语

创业营销这个理念的提出实质上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应对逐渐变得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从而能以一种全新的形式, 利用内外各类资源而采取的营销新模式。创业营销的理念融合了市场营销以及创业管理两方面的要素, 在以市场作为导向的基本理念上, 对资源整合、加强客户之间的沟通等各方面进行强调。创业营销过程会受到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 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环境条件下, 企业学习采用新型创业营销模式, 大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来从事营销活动, 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目标市场的互联网化, 来提高企业营销的绩效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艳.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营销[J].江苏商论, 2015, 10:25-35.

上一篇:奶牛乳房水肿诊治下一篇: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