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2024-08-24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通用9篇)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1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对话与思考

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蒋华剑

摘要:当前美术教育迈入核心素养时期,亟待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重视美术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能够基于核心素养,把握正确的美术教学价值导向,彻底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格局,有机嫁接美术教材与学生素养,实施美术探究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实现美术课堂“乾坤大挪移”,给学生“留下”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引言

美术是人类为了生存所需,对现实状态进行自主改造或改变的一种独特思维方法,是人类不断更新创造思想的生命动力。然而,我国当前美术基础教育中,对美术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低水平技能传递或低水平模仿层面,滞后的美术教育理念,导致美术教育成为“掌握美术技能的简笔画”。2015年,我国教育部召开主题会议《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观点。随后,各地展开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思考”报告会议,数以万计的美术教师聚集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美术教学改革进行对话与思考。

1.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

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浪潮,然而很多美术教师已经固步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当然,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未能有效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基于美术核心素养视角,探寻美术教育新视野,找准美术课堂教学“准度”,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能力,促使其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文化理解,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应围绕这一基点,教师应主动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中深入浅出,为学生引入美术真实案例,呈现直观形象的美术素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素养的重要性与价值,教师应促使“知识与技能”美术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教学,改变当下美术教育“学以待用”的现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情境,抛出美术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美术课程知识,养成美术核心素养,向“以用带学”的美术教学靠拢。

2.美术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余文森教授在其文章《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中指出,为学生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方式,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很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转变困境,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是一大困难,需要他们基于教学主题,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支撑,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延续美术教育,自主探究获得美术知识,运用美术技能,解决美术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见图1)。高中美术探究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解答问题后,转化为自身知识,促进学生美术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美术体会与感悟的学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图1 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图1的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看,美术教育是基于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角色,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美术时,应考虑美术学科特点、学生群体特征、教师个体优势、教学设备状况四大要素,灵活开展探究教学;美术教育“情境”与“反馈”为两大贯穿要素,链接美术探究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情意”,促使探究顺利实施;“反馈”引领美术教育“航向”,是美术“教”与“学”的调控行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适度修正美术教育,确保美术教育最优化运行;美术教育核心为:“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在美术教师引导下,学生行为对应为“探索+研究+运用”,学生心理对应“观察+思维+建构”。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应围绕“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这一主线,实现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3.美术教育跨越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是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深思的,如何在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链接美术教材,实施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是关键,笔者以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为例,探讨美术教育的跨越,从知美-制美-知美,与高中美术教学进行平等对话,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探究教育进行反思。3.1教学内容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主要内容是讲述了美术家自我认知及其与社会关系。绘画类别中,肖像绘画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类别,很多艺术家善于以肖像绘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但是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一种最佳形式,亦是类属于肖像绘画的形式。《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最重要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文化情境中,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发现生活情境中的艺术美,体现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气息。自画像表现形式多样,本课中包括自我定位与自我认同、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三种画家创作意图形式。自画像作品中,或多或少表达了画家自我意识与人生经历,一扇久闭的大门缓缓向我们开启,等待我们了解,等待我们共鸣。

3.2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地处义乌市郊区,自身对美术作品的了解与欣赏不多,通过笔者在美术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但由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差,生活经验局限,难以理解美术理论内容,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借助美术图片进行对比鉴赏,增加学生对美术的直观理解。同时,笔者提出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探究与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特征,解读美术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基于学生对美术家生活与工作的想象,结合具体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解读教材,理解美术思想与内容,恰当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启思,以问促思,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中寻得答案,获得知识,养成核心素养。

3.3教学对话

(1)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

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是美术家创作的灵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美术作品深层次挖掘,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学习层次,引领学生美术创作制高。如,笔者在讲授《埃及墓室壁画》、《拉斯科岩画》时,给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渊源与底蕴。这些艺术创作背景很简单,并非“真正”的“艺术家”创作,创作源于生活,表达了人们思想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迸发与累计,并不存在“创作意识”。通过讲授这一点,希望学生能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层面的认知,缺少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不会有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只能是“掣风浮云”、“空穴来风”。

(2)美术作品理解自主权下放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笔者在教学中,适当的下放学生的自主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创作,培养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灵感。如,笔者在讲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时,没有直接讲述真蒂莱斯基自画像特殊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捕捉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笔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章,整理资料,寻找真蒂莱斯基艺术创作风格独特的原因。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学习后,得知真蒂莱斯基所处社会背景下,女画家将自己画成淑女,是一种文化教养,自画像中突出画家身份,打破了人们传统习惯看法,表达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标榜自己的画家才艺。笔者将美术作品的理解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得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3)教与学交互对话有效联接

在美术教育中,围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有效联接教与学交互对话,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产生美术学习热情。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讲授中,笔者优化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艺术家身平介绍、美术作品创作来源,还包括艺术家的经典美术作品,美术课件真可谓图文并茂,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直观美术作品欣赏学习。此外,笔者还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美术家生活、美术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相关问题,如,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中,笔者提出问题“图2中,哪副画是画家?为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回答:“都是画家,三幅画中的人物相似。画家自比为是神的化身,在自画像中力图坚持画家的尊严,回归正道。”学生通过表达自己观点,融入美术作品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教师也要对自画像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指导学生学习自画像具体操作方法,进一步感受自画像绘画方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从学到会,从会到用,真正领域自画像内涵、特征、创作之法,探究学习美术作品,拥有美术核心素养。

图2 猜一猜谁是画家?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真正把握艺术家审美意向与人生理念,勾勒艺术家生活境况,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家人生信息,将绘画艺术进行延续,即“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4.结论

通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一词的学习,笔者感触颇深,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美术教学不应驻足不前,应将美术“有声有色”的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探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对话,思考高中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明确高中美术教育改革思路,提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且行且珍惜,让核心素养成为美术教育向往与追求,围绕核心素养思考美术教育实践,渗透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思想,犹如“返璞归真”,让美术教育“如沐春风”,承载生命关怀使命,走得更远!参考文献:

[1]李冬梅,聚焦美术的核心素养与绿色教育[J].新课程,2015(7)

[2]梁涛,合作式探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3]巫晓疆,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2

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方针以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内,2015年教育部面向全国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等系列文件,引起了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的热烈响应,各中小学纷纷出台相关考核方案。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致力于打造美术特色的学校,率先对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试行了美术素质测评办法,即在原本期末绘画作品考核的基础上,新增了美术理论素养的测试。

由此笔者围绕四年级下册课本中《大师梵高》的一节欣赏评述课内容,命题:“以你印象最深的一幅梵高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在复习阶段,笔者给学生梳理了一份参考答案,列举了梵高的几幅著名代表作,如《星月夜》《向日葵》《鸢尾花》等,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笔触粗犷奔放,充满自由和想象……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这些关键词,甚至有不少学生能一字不落地将参考答案默写出来,但艺术应该是求异而不是求同,这样的答卷让我顿生挫败感,直到几份特殊答卷出现。有一位学生这样答道:“我印象最深的一幅梵高作品是《星月夜》,这幅画画的是夜里的星空,主要运用了蓝和黄两种颜色,是由许多线条组成的,采用了点线面中的线,给人一种精细、美观的感受。”而另一位同样以《星月夜》为例的学生这样写道:“这个天空和日常生活中的天空不一样,它充满了动感,好像星星在动一样,它的笔触粗犷有力,但也很柔美。”也有以《鸢尾花》为例的学生写道:“这幅画以紫、绿色为主色,笔触轻快、轻巧,显得整幅画活泼生动。”我深深地被这些小朋友稚嫩而又真切的语言所打动,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他们真正走进了梵高的画作中,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答案,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与我们当下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理念不谋而合。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出自国家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而这个教育理念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讲是模糊不清的,在具体实施上相关部门大多也是在传统套路上做表面文章。从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报告书上可以看到:实际上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基于“全面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部分,然后从这三大部分发展出人文、科学、学习、健康、责任、实践这六大具体素养内涵。所以可以看出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和实现的,或者说是迫切需要达到的教育方向。

三、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核心素养六大体系中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审美、感知、创作、创意等方面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美术教育,这其实是一个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的变革。

1. 做好课程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

比如,艺术与文学、科学的结合,打破传统的各学科之间独立的教育体系,改变单纯的美术技法、理论套路的教学,尤其加强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给予充分的个人情感表达的空间。

2. 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现象,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

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入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具备反思、质疑、信息获取与信息识别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所在。因此,在让学生评述画家作品时,不妨让学生按照这种风格来画一画。比如,画家梵高的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笔触粗犷、奔放,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怎么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笔触是粗犷有力的,光靠老师的语言传达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自己用画笔在纸上去做不同的尝试,通过不同笔触的表现,学生对笔触粗犷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绘画语言的理解。

3.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在评价方式上也需要做相应调整

常见的评价方式是以学生的理论答题和技法表达为主,理论的背诵应试显然是空洞苍白的,正如文章前面所回顾的案例,千篇一律的修辞文字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而大多数作品绘画也因教学的固定模式而呈现出相当的程式化。所以鼓励创新、创意、情感、跨界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创作潜力的审美体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育;课程设计;评价体系

一、案例回顾

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方针以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内,2015年教育部面向全国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等系列文件,引起了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的热烈响应,各中小学纷纷出台相关考核方案。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致力于打造美術特色的学校,率先对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试行了美术素质测评办法,即在原本期末绘画作品考核的基础上,新增了美术理论素养的测试。

由此笔者围绕四年级下册课本中《大师梵高》的一节欣赏评述课内容,命题:“以你印象最深的一幅梵高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在复习阶段,笔者给学生梳理了一份参考答案,列举了梵高的几幅著名代表作,如《星月夜》《向日葵》《鸢尾花》等,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笔触粗犷奔放,充满自由和想象……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这些关键词,甚至有不少学生能一字不落地将参考答案默写出来,但艺术应该是求异而不是求同,这样的答卷让我顿生挫败感,直到几份特殊答卷出现。有一位学生这样答道:“我印象最深的一幅梵高作品是《星月夜》,这幅画画的是夜里的星空,主要运用了蓝和黄两种颜色,是由许多线条组成的,采用了点线面中的线,给人一种精细、美观的感受。”而另一位同样以《星月夜》为例的学生这样写道:“这个天空和日常生活中的天空不一样,它充满了动感,好像星星在动一样,它的笔触粗犷有力,但也很柔美。”也有以《鸢尾花》为例的学生写道:“这幅画以紫、绿色为主色,笔触轻快、轻巧,显得整幅画活泼生动。”我深深地被这些小朋友稚嫩而又真切的语言所打动,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他们真正走进了梵高的画作中,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答案,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与我们当下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理念不谋而合。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出自国家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而这个教育理念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讲是模糊不清的,在具体实施上相关部门大多也是在传统套路上做表面文章。从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报告书上可以看到:实际上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基于“全面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部分,然后从这三大部分发展出人文、科学、学习、健康、责任、实践这六大具体素养内涵。所以可以看出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和实现的,或者说是迫切需要达到的教育方向。

三、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核心素养六大体系中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审美、感知、创作、创意等方面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美术教育,这其实是一个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的变革。

1.做好课程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

比如,艺术与文学、科学的结合,打破传统的各学科之间独立的教育体系,改变单纯的美术技法、理论套路的教学,尤其加强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给予充分的个人情感表达的空间。

2.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现象,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

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入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具备反思、质疑、信息获取与信息识别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所在。因此,在让学生评述画家作品时,不妨让学生按照这种风格来画一画。比如,画家梵高的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笔触粗犷、奔放,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怎么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笔触是粗犷有力的,光靠老师的语言传达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自己用画笔在纸上去做不同的尝试,通过不同笔触的表现,学生对笔触粗犷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绘画语言的理解。

3.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在评价方式上也需要做相应调整

常见的评价方式是以学生的理论答题和技法表达为主,理论的背诵应试显然是空洞苍白的,正如文章前面所回顾的案例,千篇一律的修辞文字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而大多数作品绘画也因教学的固定模式而呈现出相当的程式化。所以鼓励创新、创意、情感、跨界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创作潜力的审美体验。

所以说美术教育不是要培养做题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审美、有创新、有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在反复的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有了量的积累,然后再慢慢沉淀成素养。

关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对话及思考 篇4

日前,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的论点:“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核心素养要可学习可测量。”

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核心素养的测试命题,情境设计是测评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为此,我向参加会议的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美术教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周凤阜老师提问(在微信中我们对话)。

李:如何将学到过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能力),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周:不完全、是指用以解决生活、人生的能力。李:在美术学科课程的培育中,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们达成?请教?也就是按照杨向东的论点,我们美术的核心素养学生们如何才能形成?我很想探讨此问题!

周:学过的东西内化,意味着已知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核心素养指解决生活情境中具体情况的能力,实质是将学科置于生活原点及运用,意味着学生主体与社会环境客体的交互过程和处理能力。

李:美术核心素养(20个字)的内化及形成基本的能力,则需要美术课程整体设计与教学更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觉经验,在艺术与生活的思维方法上得到提升。这样,学生们才可以真正形成视觉审美的基本能力(方法),在当下和之后成长的路途中,以解决个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标组确定的美术核心素养为: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文化理解。

我个人对于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在100多年里中国人对于“ART”的解释尽管非常狭隘,有西方传入之后,对于“美术”概念上的约定俗成),并非是所谓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体系中所谓美术的内涵。我认为(我自己最新的论点、准备在11月16号华东师大召开的全球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主旨演讲中论述的观点:

美术,是人(人类)自身为了生存(生活)需要,自主改变、改造现实状态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美术,是人类创造思想不断诞生、更新的生命动力。美术活动是早于人类一切技术性活动、运算、逻辑活动的基于生命发展需要的思维推演。这种思维方法引发出人类在各领域当中一系列的技术、技能(技巧)、工艺的革命(革新)。由原始人类就开始的视觉感受引发的造物转换活动(创造行为),是人类赖以改善生存环境、更好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视觉造物转换”这个概念,应该是从人的生命本源去思考美术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替代功用的基本视角。

如果在儿童期的美术课程,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大学的本科教育中,能够全面渗透这一层面的思想,给这些未来的公民们渗透这样的思维方法,可能学生们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才有可能性。美术,绝不仅仅是一般人(公民)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那些害人的、目前在师范大学里教学法课当中还在误导未来准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

如果我国当下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概括学前的艺术领域活动,还将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

杨向东博士无论如何论述此问题,在教育观念上虽然都对,但实质的学习效度将是无法让我们看到的。根据以上自己的思考,通过邮件方式向我国某著名教育学者(暂时不予以公开名字)咨询此问题,得到的回复是:

杨向东的界定一部分是对的,但断言核心素养必须是可测量的,这不对。

相反,真正的核心素养比如智慧、勇气、节制等是无法测量的。能够测量的素养只是一些比较表浅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读写算的技能。美术素养方面,你是专家。我赞成你的思路,现代美术教育越来越降低美术的艺术素养而使美术沦落为某种技术技能。

浅谈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核心素养 篇5

杜海明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美术教育师范类教师,我有幸带学生参加了12月份在合肥师范学院举办的第二届“长三角地区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程观摩了本次精彩的比赛。高强度的竞赛过程、激烈的实战机会,对学生来说着实是一次考验。高压状态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身的真实水平,也是美术专业示范生核心素养的外化体现。通过此次比赛使我对美术专业示范生的培养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也对美术专业示范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相信这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作为一名美术教育专业的一线教师,我所要学习和拓展的还有很多,今天我将谈谈关于高校美术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我们生活与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里,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从小到大,我感受到“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在一点点转变,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月,因国培教学工作需要,我们学校请来了钱初熹、尹少淳等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他们给我带来了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量信息,促使我对美术教育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如今,我了解到基础教育在发生改变,最新的改变非核心素养莫属。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阅读一定资料后,我这样想:“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而“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我们美术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模拟上课等过程中所要铭记并传达的理念也应是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比如,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让教育落实于“人”.同样,我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中也指出美术课程应追求人文性。我们的学生在竞赛中抽到的课题:小学四年级《椅子的`设计》,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就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赏识教育”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那作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设计与创作构思,有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的愿望。核心素养体系建立应该是更希望能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与未来,想要学生内化这些素养。不论学生在未来是否会走入美术专业道路,当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情境时,依然能够利用在美术课堂中所汲取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来帮助解决问题。

基础美术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通过此次“长三角地区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教学和课外辅导的不足,也促使我们对教学更好的进行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不断的调整,让教学方式方法更加适合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师范教育人才。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6

【摘要】放在新课改逐步展开的背景之下,教学改革已经从知识和新的时代走向了素养核心的时代。只要求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开展新的课程教学,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生物学科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作为一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研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基于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 探究技能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TU3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79-02

引言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于对课程的价值追求,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通过生物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给学生留下对他们终身发展最有价值的东西。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每个方面都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但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将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都在教学中重点呈现,比较合理的安排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立足观察分析,理解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者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它是学生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重要概念后形成的。高中学生的认知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构建需要获取大量的事实证据,而这些事实证据大多来源于课堂与生活中的观察。在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多种情境和实验供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围绕核心概念教学培养生命观念

核心概念一般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生命观念。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呈现事实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

例如,在“有丝分裂”教学中,“细胞周期”和各时期的特点是核心概念,这些概念非常抽象,仅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感觉既枯燥又难掌握。笔者尝试先让学生以洋葱根尖为材料进行有丝分裂实验,将装片中观察到有典型特征的细胞拍照并上传。在随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将细胞图片排列好顺序,并说明理由。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特点;然后把连续的分裂图像设置成电影胶卷的模式,让学生判断一次细胞分裂起点和终点并说明理由,从而得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探索有丝分裂的过程得出细胞周期概念,掌握了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特点。这时候教师再呈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时期图像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总结出异同点,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核心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用来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多维度分析,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初中学生虽然正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但是思维方式仍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串。如在设计实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供学生分析:

①草履虫的外界刺激是什么?

②怎样对草履虫施加外来刺激?

③如何观察草履虫做出的反应?

④草履虫可能出现什么反应,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激活其思维的活力和动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升科学思维和学习的能力。

四、联系热点话题培养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生物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贴切的生活事例讲解教学内容,这些事例能唤起学生心底的共鸣,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间的距离。

例如,在动植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将基础的知识讲授完后,教师将一些植物激素的负面新闻(如食用催熟的草莓引起儿童性早熟的新闻)呈现给学生,请学生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得出相关结论。又如,结合当地政府在推行雨污分流的管道工作,很多群众认为这只是劳民伤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利用课外小组活动时间,让学生把雨污分流的原理搞清楚,对雨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水质监测并设计常见藻类的培养的相关实验,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关注生物科技方面的信息,逐步养成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将以往课堂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转化到学生素养的养成,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都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渗透生命观念、有效进行科学探究、重视启迪学生思维,升华责任意识,将四个维度的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成.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思考[J].生物学教学,2018,43(02):8-9

[2]周?跃?.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2):132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为调查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状况, 选取A市N初中的初中数学教师100名, 初中生200名, 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 利用spass20.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析。

(一)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由于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大约有46%的初中数学教师, 认为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没有区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大约有32%的教师, 表示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等能力;大约有22%的教师, 表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认识模糊。

(二) 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切合实际。经过调查发现, 大约有54%的初中生感觉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古板。大约有27%的学生对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还满意, 大约有19%的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此外,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千篇一律地让学生简单数学数学课本、学习生词等。很多学生在数学教学中, 常常是比较被动的接受。因此, 数学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三) 教学模式陈旧落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延伸, 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也逐渐注重多媒体等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但是现实中, 部分数学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视频的制作和挑选上, 丰富了教学模式, 但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目前, 大约有45%的初中生认为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陈腐落伍, 表示不满意。大约有32%的初中生对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表示基本满意。大约有23%的初中生对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表示非常满意。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的核心素养。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中, 应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 要突破学科本位, 不能过分注重生汇知识、文章背诵等, 而忽视数学的应用。其次, 要注重数学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 加强数学学科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数学真正融入生活中, 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的潜能, 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最后, 在数学教学课堂的模式设计上, 要体现时代性与应用性, 使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专注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以生活材料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 包括数学阅读材料的设计制作、多媒体平台数学问题的归纳总结、数学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等教学环节。自主快速数学材料的整体结构要合理, 条理要清晰, 互动性要强, 要有吸引力。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的材料, 传递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组织好数学, 组织好课堂发言, 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 突出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时, 笔者利用这样一道例题引入。“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 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若存款的利率不变, 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 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计算, 然后进行交流,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生说出答案。最后, 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考的切入点、解题过程中的技巧等。

(三) 实行个性化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 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指导, 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 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其次, 应结合精准数学的特征, 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再次, 充分利用启发性提问策略, 设计合适的讨论话题, 并对学生实施有个性化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计有差别的发展目标, 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措施, 实施个性化的指导, 使学生们形成缜密的思维品质, 使数学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四) 构建有效的评价策略, 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当前, 不仅要关注初中生的数学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 帮助其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 通过激励、赞扬等方法, 让学生获得自信。所以, 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 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表达技巧、学科成绩, 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实现初中数学知识技能与人文修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 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积极的策略, 激励学生对于新的问题, 发表个人的观点, 与周围的同学们进行合作交流, 共同探讨新的解决策略。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来对待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实现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

(五)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的创意和想法, 便捷地创造出来, 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再现数学课本各章节的知识框架, 实现知识的直观化, 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成知识结构图。同时, 也可以多媒体再现复杂的数学模型, 尤其是数学几何当中, 物体的立体结构等。这样,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微课, 更加快速的可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数学规律等, 实现数学课堂生动活泼。

(六) 设计实践活动探究, 塑造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下, 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倾向于理论教学, 而没有关注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活动, 是课堂类型更多的是突出教师的地位。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设计相应的活动, 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 能够相互协作, 共同研究, 塑造初中生共同进步、深度探究的能力。

初中教师要结合数学课内容其特殊性, 设计合适的讨论话题, 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利用有效评价策略,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问题讨论过程,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和教师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意见, 促进问题的探讨。

三、结语

当前,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笔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在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深入探究了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能够关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使更多的智慧投向初中数学教学中来, 相信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得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娜娜.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5.

[2]汝海成.初中数学“共生”式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孙丽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8

一、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国家层面上新的教育动向。强调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这极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与个人兴趣。同时,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也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倾向于采纳课程学者杨向东教授提出的的观点,即它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素养的英文的表述是“Attainment”,亦可以翻译为“造诣”或“能力的获得”。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即1、图像识读 2、美术表现 3、审美判断 4、创意实践 5、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而美术专业人士在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核心素养”的解读

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

1、“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我们如果承认,图像作为信息的载体,那么就存在有可能被识别和解读问题。

2、“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提“美术创作”素养。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是普通公民,而非专业人士,所以从最基本的意义表述更稳妥。美术表现是包括美术创作的,但其意义更“公民化”,一个不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同样可以运用传统或现代媒介通过造型活动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其间的道理就像语文学科不能将“文学创作”,而只能将“文字表达”当做公民的素养一样。

3、“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此中涵义和价值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4、“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其中的创新意识指做事有与众不同的愿望和意识,没有这一愿望和意识创造思维和行为就难以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来。开始由“创想能力”改为了“创新实践”,后来考虑到创新实践要求太高,就进一步改为了“创意实践”。

5、“文化理解”主要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哲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等等。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有人称之为文化视野。从文化的角度看事物是整合的,因为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方面和学科整合其中。

创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意实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创新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更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能够包容个性的学科。从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文化和个性经验中吸收不同的创造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少儿就能逐步获得创意实践素养。

当代社会,不同的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多元、重叠的文化空间,生活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人,都需要思考自身所属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构成的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异的关系,思考如何保留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何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从而才能使自身素养得到优化、使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的名称基本上是“名动搭配”,即名词和动词搭配来命名。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觉得用奥运五环来表达就很形象——下面两环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东西;上面三环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其他学科也会涉及的。比如历史学科也有文化理解,语文、音乐都会涉及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是所有学科都要考虑的。但是各个学科的角度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是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出发,针对视觉形象的审美也是美术学科比较擅长的,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更是美术学科之所擅。因此,前面两个是基本素养,后面三个是衍生的素养,这五个素养共同基于的就是视觉形象。从这点来看,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语文的立科之本是语言与文字,数学的立科之本是数字与符号,而美术的立科之本自然是“视觉形象”,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三、美术课程发展的三个时期

整体来看,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这种划分是课程学者崔永漷提出来的,美术教育界比较认同这一划分。

第一个时期指2000年课程改革以前,被认为是“双基”时期,中国的课程非常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科老师都非常注重“双基”的培养。

第二个时期从2000年到2015年是被称为“三维”时期,“三维”具体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三维目标”之中,“知识与技能”是一个“达成目标”,即如果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合理,学生通过学习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制定不是为了掌握技法,而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学习的过程。我个人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称为“指向目标”,是带有方向性的目标,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达到,会有一个一步一步接近的过程。

第三个时期2015年开始,中国的课程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这主要是基于从2014年11月由教育部开始推进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这一背景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为未来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

四、“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我们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来形容就是“技进于道”——过去的“技”(即学科本体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每一门类美术内容都自成体系。但是其和外围却是分裂的。现在的“道”是指将各种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用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再延伸点来讲,我们通常讲“智慧”二字,其中人并不是有了知识技能就有了智慧。所谓的真正的“智慧”更多是人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一种应对性策略。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围绕“技”的层面进行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后的教学需要进入到“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去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它们。

再来看“核心素养”。可以说“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架构。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则是实现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对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出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核心素养”引领课堂促进美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对美术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只有用新的观念、新的视点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带给学生21世纪的技能与知识。早在几年前江苏省教育厅就专门出台了"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件"。各大市也相应出台比赛细则及要求,强化了技能学科的教学基本功,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美术学科基本功分为二大项八小项。1、通用技能项目(权重50%):粉笔字权重5%;即兴演讲权重5%;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权重20%(10%+10%);课堂教学权重20%。2、专业技能项目(权重50%):卷面笔试权重10%;手工创作权重20%;水墨画创作权重20%。而我市的比赛试题更须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粉笔字试题:字体为楷体,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内容:“郭熙《林泉高致》中指出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手工创作试题为《吉祥2015》,要求用一整张卡纸根据主题完成立体纸工创作,限时160分钟。水墨画创作试题为《金秋岁月》,花鸟、山水和人物均可,创作时间为160分钟。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试题更为严格,在封闭无网络的计算机教室,统一安装powerpoint 2003、word2003、flash cs3、photoshop cs3、奇奕画王等软件,现场宣布课题,在三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与课件教学设计,文稿与教学课件电子稿须同时完成。只允许使用比赛统一提供的素材包,其他素材一律不准带入电脑房等。这些比赛项目都是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基本功而设置的,具有较強的实践性、指导性。为青年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目标,效果不言而喻。基本功比赛的常态化必将推动美术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大家知道,美术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即技能性特别显著。每项技能是需要反复练习而达成熟练的,而技能熟练、基本功扎实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运用,才能带给学生21世纪的技能与知识,才能在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展现自己的魅力与风采。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9

摘要:本文立足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角度分析了美术学科的人文功能、人文内涵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指出提高美术教师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积累的陈旧思想束缚;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构建教师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文化素质。

关键词:美术新课标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全面人格教育美术教育新理念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引子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指导意见也指出:艺术学科(音乐、美术)的基本性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性。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课程。人文学科关心的是人,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通过艺术教学,要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

刘海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心理疾患的偏科怪才,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所以,刘海洋事件是各个教育机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综合性结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整个社会要提倡“全人格教育”,只有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才能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

三、人文性的涵义及内容

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它包括人对完善自已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①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四、人文性是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

人文性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重新认识,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反思。

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材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宏扬的新人”,这是21世纪的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是新的人材观。还有一部分当代的学者将“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人界定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等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是新世纪人材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②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很多的学者和美术教育家们纷纷认识到中国的美术教育越来越突出的暴露出一个大的弊端,即美术教材模式的单一。纵观中学美术教材大都是以造型训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为主,略兼一点美术欣赏内容。技能训练加美术欣赏已成为多年来绝大数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这种现状我们将其概括为“有术无美”,而这其中的“美”即是指内容丰富的“人文性”。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一生追求人格的真、善、美,丰子恺的一生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为后人所尊从。他“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真、善、美,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地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鼎就会站立不稳,就会出现缺陷。”③美术教育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让人们心身健

康地发展,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意识,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人文性的美术教育是干巴巴的技术教育,其不可能体现美术辅以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全面人格教育的特点。如何正确定位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模式是实施全面人格教育的聚焦点,是美术学科如何落实教育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努力以全新的面貌重构美术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人文性丰富了“美术教师”的内涵和外延

新课标界定的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对美术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美术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状:美术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的广博,忽视全面文化素材的平衡。其结果必然是专业知识牢固,而人文社科知识贫乏。美术教师要敢于面对现状,及时进行“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正视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鼓励自我”、“发展自我”。④“正视自我”是指客观地、无需回避地审视自我;

“分析自我”

是指从职业道德上解剖自已,从知识结构上权衡自身;“总结自我”是指在总结审视、分析的基础上理出经验、教训和不足;“鼓励自我”是指在总结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自我奖励,从而激励奋进的信心;“发展自我”是指制定明确的目标不断发展自已。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社科知识的自我进修,不断铸就自已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国际教育思想接轨。从思想上彻底纠正一个观念―――能画几笔的就可以当美术教师。

六、结束语

让人文精神回归美术课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术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一个自已思想贫乏,境界狭窄,知识浅陋的美术教师,是无法把人文精神引进课堂的。人文性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技能技巧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底蕴,热爱美术教学。在这一点上,美术教师队伍显出内在的薄弱和不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具有的特征,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带领学生去赏听音乐、品味绘画、阅读文学、观摩戏剧等等,只有大量的实践性的课外艺术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知识广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含丰富的人;做一个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做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眼界狭隘、志趣低俗,只求眼前实利,“有技术、没文化”的人格单薄的人。

总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王义道:《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1,第7页

②《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常锐伦《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设想》

③王天一:《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美术教育》1998/4,第25页)

1999/2,第2页)

上一篇:西关小学四专汇报材料下一篇:美国旅游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