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战略评价

2024-09-26

环境战略评价(精选12篇)

环境战略评价 篇1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对某一个决策或者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也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和预测的相关活动。实施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相关的缓解措施和相关对策。

1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途径

1.1搞好与“三同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

当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时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中最为基本的两项制度,这两个制度之间相辅相成,并互相制约。一方面,为了使经过审查和批准的环境对报告书中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要实施“三同时”制度。另一个方面,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置影响环境污染的设施,一定要通过原来审查和批准的环境报告书主管部门的批准,当期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这一项目。但是,站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环境评价制度主要被集中在前期管理上,而“三同时”制度一般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下,相关人员需要将这两项制度进行结合,使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因此,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科学完善的这一过程中,需要使其和三同时制度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对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业主要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之后,在设计、施工、竣工等不同阶段,均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上一份环境影响报告,并且建立起一个反馈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对污染进行防治,对生态破坏做出防治的有效措施[1]。

同时,对建成的设施制定科学的监督检测机制,将这些内容归纳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当中。此外,还需要制定和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等。

1.2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法监督

当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的监督记住较为软弱,对环境影响评价方式进行规划过程中,主要责任单位一般为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分,对“环境评价法”落实,并且做出充分的法律责任也是政府部门承担,而实施这种责任追究主要停留在形式上,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当下存在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够严格的问题,有的地方对环境影响审批中有“首长意识”和“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一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还进行主管部门甚至和生产政策、厂址选择存在明显错误的项目审批通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法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对各级政府和环境监管部分的责任在法律上进行明确,并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确定环境保护机构,尽可能的进行环境保护执法的垂直性管理。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实施的行政管理、监督权等做出强调。为其制定必要的执法手段,例如拆封和扣押等。

2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逐渐扩大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且为一些重大决策、规划以及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建设。

首先,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务院相关部门组织并编制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对区域和流域进行规划和建设等;另外一种是,相关部门组织并且编制工业、农业等有关专项规划。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并没有针对不设置区的室、县、乡镇等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规划,从而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2]。

2)没有针对规划中心地位最高以及发挥重大作用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影响做出评价。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

其次,当下执行的立法还没有将重大决策、政策和不同立法活动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我国历史经验和实践,国家做出的宏观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对重要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政策的失误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导致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带来的影响,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计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站在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将下面的内容列入到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之内。

1)没有设置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等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划;

2)针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计划;

3)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等。

将这些内容列入到战争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之内,并将这些内容逐渐扩大到国家和法律当中。

2.2部分性引入替代方案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核心内容便是进行替代方案的分析。借助替代方案,比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而选择出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行动方案。因此,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需要将替代方案当作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相对重要的内容作为规定。因此,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参照,并且结合项目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审批。

此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和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再将其部分性的引入替代方案。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将结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因此,要想使环境评价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评价范围进行扩大,从而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翠,李琦,吴迪,李志,王萌.实施潮汐能、波浪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框架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22-24.

[2]肖强,王海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行法制度设计评析[J].法学杂志,2015,12:60-70.

环境战略评价 篇2

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以同心县为例

文章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引入到环境评价中来,使其作为评价方法对同心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其目的是评价该规划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同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规划期内增加了30.47 × 107元,规划起到了增加生态效益的效果.然而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规划期间内生态系统人均服务价值则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力度滞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为缓解生态系统人均服务价值下降的`趋势需要对规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作 者:王燕华 朱志玲 郑敏 WANG Yan-hua ZHU Zhi-ling ZHENG Min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银川,750021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NATURAL SICENCE EDITION)年,卷(期):22(6)分类号:X8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 战略环境评价 同心县

京东商城战略环境分析 篇3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以其成熟的营销策略和资本优势始终走在行业前端。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先生成立京东公司;自2004年1月,京东以京东多媒体网正式涉足电商,开辟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实验田;2007年京东获得软银融资自此开始进入属于京东的高速发展时期,2007-2015年京东每年以最高可达30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4年5月23日,京东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JD.US),当日收盘价20.9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0%,成为国内第一个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

2014年京东年消费额突破十亿大关,直至今天超过15万的庞大员工队伍和单季度净收入达到652亿元的今天,京东在在线销售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随着ID电子商务的发展,京东凭借全面“开放化、智能化”的战略规划和CEO刘强东积极地运营政策及诚信合作的经营理念促使京东商城在全球互联网金融风暴狂潮的席卷下,成功度过了试水期,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速对电子商务的开拓的紧张竞争氛围下京东商城紧抓几年喘息机遇,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弥补了产业和供应链上的短板依托自己强大的运行能力赢得了客户的尊重与信任。

京东战略分析

京东以其正品保真的销售渠道、特色低价政策以及适时的营销策略成为中国B2C市场最大的3C网购专业平台。京东自主研发信息系统,以赚取采购价与盈售价之间的差价,立足微利以薄利多销理念向产业链上的供应商,终端客户提供了众多价值。除此之外,京东支持的多种付款方式和独立自主的物流配送体系使京东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京东的种种独到的人性化的产业服务优势最终使京东在众多电商中脱颖而出。

京东经营模式分析

京东以全方位的交易平台,独立自主的运营体系而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

独立高效的配送方式。京东在追求最大利润和向消费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基点上,放弃了传统的与各快递公司合作的方式,独立的发展了自己的快递体系,并延伸成为京东商城最强硬的产业链条之一。首先,京东商城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配送方式,包括邮局普包服务、京东快递运输服务、京东特快专递、普通快递服务等多种选择;其次,提供京东商城自提服务,在北上广设立多处京东自提点,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供自提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京东向线下服务延伸和广告宣传的起点;为巩固配送服务质量,京东商城目前着力于打造物流仓储平台,在全国陆续购置1200亩土地,同时率先在国内B2C企业中实现了7*24全天候配送服务,用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做担保实现多快好省的配送。

多元化的支付平台。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简单快捷的消费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京东商城目前支持的支付方式有:在线平台支付、网上银行付款、大额银行汇款、到货现金支付、邮局汇款及公司转账等多种选择。其中在线平台支付和网上银行付款是由支付宝、财付通,网银在线和环迅支付四家第三方服务商平台提供服务支持,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

此外,京东商城逐渐向金融服务产业延伸,推出小规模贷款金融服务。一方面与银行信用卡合作,在广州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推出以牡丹国际信用卡、牡丹贷记卡结账支付时可享受有期分期付款的服务选项;另一方面“京东白条”,推出“先消费,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服务”等服务标语,从赊购服务延伸到线上小额信用贷款,将逐渐深入租房、旅游、装修、教育等多个消费支付领域,致力于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样多元化的支付方式是京东业务持续发展前提。

京东营销战略分析

产品策略。京东商城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提供品类最多的、品牌效应最高的电子产品类销售平台,产品以电脑、数码、通讯等电子设备以及家用电器产品为主。相较于同类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起步于计算机、通信产品、新型数码产品、娱乐类电子产品等电子设备和电器的销售,主要客户来自千禧一代的主流消费人群。在电子电器产品销售方面,京东一直以来都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和销售经验,产品正品保真,渠道正规,在消费者行列中一直以来保持较高的口碑。

价格策略。京东商城凭借特色特价销售战略,在国内电子产品销售的B2C渠道竞争中独占鳌头。京东毛利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通过降低毛利扩大销量来获得规模效益和市场品牌效应,同时净利仍旧处于行业前端位置。随着京东商城企业的扩大和人气的积累,京东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价格,以最求最大企业效益为出发点在价格与销量之间找到最完美的动态平衡。京东在低价的同时也做到了质量保证,京东的美誉度高于任何一个对手,所以低价策略及其品质保证是京东的根本。

渠道策略。京东商城作为中国B2C行业的代表,它的分销渠道构建策略也为其产生独特竞争优势,根据其年报披露内容,京东商城全部供应商都有可靠保障,全部来自品牌公司或品牌厂商指定代理经销商名录,线上商城所在售产品都是通过正规进货渠道购进的正牌商品并提供专业全面的售后保障服务;京东商城的采购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两地的采购中心,将强渠道诚信建设,真正做到了诚信无假货是京东商城超过其他电商的竞争优势。

京东市场战略环境分析

同行业公司比较。相比较而言,淘宝安全中心等一系列周边产品和导流入口,并且其移动端软件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也具有独立做大的能力。京东在2011年陆续推出适用于各种系统和平台的移动客户端,总的来说起步太晚用户积累不够。再从支付平台管理看,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平台在互联网支付第三方平台领域占绝对优势,对比而言京东直至2015年在才推出了网银钱包、京东白条等金融服务和支付平台服务,京东较阿里而言其起步较晚造成了在支付体系方面还不够成熟。

外部机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网络用户数量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安全性的完善,电子商务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网络购物取得了快速发展的长足空间,从而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同时,网络购物正从PC端不断向移动端渗透,线上线下联动也越来愈快。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移动购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加大发展网络购物移动端的开发,努力打造简单科学的移动端购物平台是未来京东发展主要方向。

京东商城未来的战略抉择

京东作为目前国内B2C市场的先驱,京东要竞争中不断创新和提升,将京东学不走的优势放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支付平台和手机购物终端。京东商城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优势,在某些领域做到更加本土化和专业化做更加开放性的平台,开发实体店铺,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实现自己的特色经营,减小因跨境交易而带来的种种不利,在不斷发展中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浅析战略环境评价 篇4

战略环境评价就是指比所有的建设项目层次高的带有政府性质的战略行动, 其中包括计划、政策和规划等的环境评价。

2 战略环境评价的作用

2.1 减少由于规划不当而发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历史发展经验说明, 政府的规划与政策比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范围更广泛, 经历的时间也长[2]。我国建国以后, 政府的决策对环境缺少必要的评估,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 在50年代的时候, 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在60年代, 发生了自然灾害。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惨痛的教训。我国在进入80年代之后, 我国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政府制定了很多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 由于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使我国的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 我国制定了战略环境评价政策, 对政府的规划与决策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战略环境评价能够弥补项目环境评价的不足

2.2.1 大大提高了我国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战略环境评价的影响, 对环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并把这种意识付诸于行动。

2.2.2 提高了企业的技术, 推进清洁生产。

我国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开始的, 然后慢慢地上升到改革生产工艺和采用达标技术方面。它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还全面推广和实施了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 使产品设备和工艺技术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3 战略环境评价的不足

3.1 战略环境评价的组织机构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战略环境评价在实施程序等方面, 它的计划和规划的制定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和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 因此, 加大了战略环境的评价以及战略决策的过程互相协调的难度。同时, 还要重视战略环境评价的组织和机构方面的问题, 审核机构与工作机构构成战略环境评价的组织结构。如果只依靠环境评价机构, 是不能有效地协调政府各个部门的关系的。政府在进行综合决策时会涉及到很多个部门, 所以, 在决策的过程中, 要使各个部门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 促进战略环境评价的顺利实施。战略环境评价要设立独立的、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的管理, 从而使评价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3.2 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在某些地区和行业中, 一项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引发很多与它有关的开发项目, 使环境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化。在一些环境政策形成的过程中, 这些不同方面的替代方案都需要考虑, 从而使战略环境评价的难度大大增加[3]。在战略环境评价的过程中, 哪些环境因素需要考虑、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影响的范围、怎样达到综合决策的目的等, 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都很缺乏, 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此外, 还要解决战略环境评价重要的技术, 即跟踪评价技术。战略环境评价所涉及的项目比较多、范围很广、完成的时间也长, 技术难度大。

4 完善战略环境评价的措施

4.1 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

在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时, 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积累大量的经验, 为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做好准备。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案。比如, 可以把某个城市作为试点, 开展战略环境评价。

4.2 增加环境教育的力度, 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环境的政策、计划和规划, 需要对环境的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教育与培训。可以通过论坛、研讨会的形式来讨论与战略环境评价有关的事宜。还要加大网络的宣传力度, 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网络形式来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战略环境评价的数据库

目前, 我国城市的各个部门和组织之间不进行环境信息的共享, 这就导致我国城市的环境发展信息比较缺乏, 环境评价的利益人不能很好地配合与有效地协作。因此, 我们可以用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发战略环境评价的数据库, 例如: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4]等。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搜集和分析城市的环境信息, 来进行国际合作, 从而促进环境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5 结语

目前, 各国的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与策略。对战略所选择的环境进行战略环境的评价。从全文可以看出, 我国的战略环境评价还处在初级阶段, 所以要充分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 自觉地保护环境, 来完善我国的环境战略评价。同时, 也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应登, 王华东.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 1995 (6) :452-45.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篇5

摘要:汽车制造业是我国目前的支柱型行业,在我国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宏观环境分析又称PEST分析。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战略的选择时必须认真分析其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本文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技术四方面具体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从而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战略分析;宏观环境分析 0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汽车制造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不断变化要求汽车制造业明确其外部环境,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作出决策。1宏观环境分析相关回顾

宏观环境分析又称PEST分析。一般来说,宏观环境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战略的选择时必须认真分析其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考虑这些宏观环境因素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明确企业自身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以便企业把握机遇,消除或减少威胁带来的损失。企业只有在把握宏观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才能在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的选择中做出最优决策。2汽车制造业宏观分析详介 2.1政治和法律环境

(1)税收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刺激

“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在国家政策上,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汽车补贴政策,汽车下乡政策,还有汽车贷款政策,小排量车的减征购置税等。(2)小排量汽车解禁

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行驶路线和出租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这直接促进了小排量汽车的销售。为我国汽车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加大小排量汽车的生产。(3)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合资和引进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打开了思路。通过消化和吸收,在产品档次、生产管理水平、设备改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积累和掌握了一些与世界汽车制造水平同步或者接近的经验,为国内各大汽车集团自主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4)公路建设是国家投入重点

十一五规划国家提出投入1000亿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并且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继续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络,打通省际间通道,发挥路网整体效率。公路总里程达到 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各等级公路网发展和完善必将促进汽车市场的扩大。(5)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汽车行业的平稳发展。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二手车市场管理办 法》、《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2.2经济环境

(1)GDP 及其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GDP一直保持着平稳高速的增长.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总体小康。近年来更是飞速发展。

(2)城乡人民收入发展现状与轿车保有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575美元,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万元级向10万元级过渡,主要的消费品是汽车,住房以及通讯、教育等。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预计的是居民的购买力还将不断增强。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内需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将为汽车消费增长带来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消息,截至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新增1707万辆,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据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广大群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新注册登记的汽车达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均为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国内小型载客汽车达1.17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到1.05亿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90.16%,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

(3)广阔的消费市场

我国汽车行业有广阔的外部市场。中国自加入WTO之后,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汽车行业的国际化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行业有雄厚的内部市场。2014年,国内汽车市场仍处于刚性需求阶段,大约保持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虽然出现了需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的迹象,但一二线城市仍然是潜力巨大。各地方政府将汽车市场列为支柱产业的总方针没有变,同时各地方政府对汽车市场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关于汽车市场营销模式的变化给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带来了新的销售发展方向。网上车市或互联网车市,对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和消费市场正在形成重大影响。(4)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使汽车制造业有了更多的资金的可能来源。不少企业在谋求上市融资,外资也增资中国市场。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各汽车集团一致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诱人前景,纷纷从各自的全球战略角度出发,在对中国市场进行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地展开有效的进入和竞争策略。(5)能源供应及油价

化石燃料成为我国能源供应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这要求寻找新能源、环保能源、替代能源成为汽车制造业接下来发展的重点。2.3社会和文化环境(1)劳动力成本优势 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汽车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基本上比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10至20倍。(2)道路和停车场问题的制约

由于城市道路长度和面积的增长速度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速度以及交通管理水平的低下,道路网结构和客货运输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部分大型城市交通状况日趋紧张,而且公路交通总量少,密度低,质量差,通行能力不足。在城市建设中没能很好地兼顾汽车配套设施,停车难在部分城市出现,表现为停车设施不足,管理落后,使得一边是停车场利用不足,一边是乱占道现象严重。(3)交通环境目前情况尚待加强

目前我国的交通环境还很糟糕。抢道的、频繁变线的、变线不打转向灯的,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交通事故频发,促生了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的不安心理。(4)消费个性化时代即汽车定制时代

调查显示,30~45 岁的新兴知识经理阶层或者专业人士是中高端汽车消费的主力,更关注品牌的内在品质和个性品位,中高端汽车的消费文化也将更趋于国际化、个性化与多样化。2.4技术环境(1)自主开发能力弱

我国汽车产业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发展模式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换来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能力。中国汽车企业在近两年发展迅速绝大多数为引进的、模仿的,真正的自主开发产品很少,只有奇瑞汽车、中华汽车、东南汽车、夏利汽车等10家企业,而且企业的开发能力有限,无法与外资企业竞争。(2)汽车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汽车设计制造人才,二是汽车营销人才。国家人事部公告显示,以北京地区为例,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保持在每月7000名左右。巨大的人才缺口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3)汽车零部件发展滞后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只能满足中低档车型的基本配套要求,对代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零部件产品特别是关乎汽车节能、环保、安全的汽车电子类零部件产品尚没有形成相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4)汽车制造业有关环保的科技创新有待加强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汽车的污染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而如何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如何生产环保汽车,寻找环保能源成为汽车制造业接下来发展的重点。3总结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总体外部环境较好。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总体良好,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业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而社会文化环境与技术环境尚存在不少的问题,急待解决,从而实现汽车制造业的巨大飞跃发展。

文献参考:

基于环境的民营企业战略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环境;战略

一、关于环境的理论分析

早在将战略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之初,巴纳德就指出“管理者必须审视环境,然后调整组织以保证与环境的平衡状态”,“成功取决于与员工和组织与之打交道的外部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他提出组织所依赖的环境有: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和其他外部机构等。其后人们对企业战略环境的研究多少受到其思想启发。

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主要是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特别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安索夫把战略管理过程看作开放的系统,要使系统得到最大成效,就必须保证外在及内在的配合。所谓外在配合,是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组织战略动力之间的配合;内在配合,是战略动力和战略能力(如:组织文化、管理能力等)的配合。

安德鲁斯将影响企业战略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著名的SWOT分析框架,其中S、W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强势和弱势,O、T是指企业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这一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都应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利用机会,避免威胁。其后的学者们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以强调“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学派的学者也提到:“环境的变化会减少企业资源和能力在当前使用中的价值”。

二、民营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1. 宏观经济运行发生重大转变。

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增长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短缺经济特征基本消除,买方市场今后将成为我国经济运转的常态。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格局正在从传统的以消费品工业增长为基本动力源的发展格局,将转向以信息、电子、生物科技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基本动力源的发展格局。其次,我国国有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从一些领域退出,并强化和完善在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地位,这就给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再次,我國对外开放的力度正在加大,世界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正在加速进行,我国的经济、市场、企业都将置身于世界性竞争之中,民营企业竞争的平台将更为宽广。

2. 消费者心智模式的变迁。

首先,消费者日益成熟。伴随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健全,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和成熟,他们已经形成自己较为成型的消费价值观。全社会提供的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消费品信息的全面性保证了消费者在交易中所处的信息对称的位置;此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体验和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获取积累了大量经验性知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体验而不再轻易的追随外界的传播;其次,消费者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费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断地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已不再单单地寻求对商品基本功能的满足,而对多功能、丰富性、审美性等深层次的属性提出了要求。

3. 行业吸引力的变化。

一方面,不少原来有着较高投资回报率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因为新进入的企业增多以及替代产品的不断涌现,竞争激烈程度持续升温,专利的有效保护和新技术的保持期衰减加速,加之行业内竞争企业的非正常盈利手段如近年来不少行业兴起的 “价格大战”等,迫使企业所处的行业快速成熟而转向衰退。另一方面,战略环境的变化又往往带来较强的行业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新兴产业或新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了潜在的商业机会。技术创新、相对成本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是形成新兴产业的主要原因。

4. 民营企业竞争工具的变迁。

民营企业间竞争的工具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过去依赖土地、劳动、资本三元素的竞争模式逐渐让位于基于信息的竞争模式,以信息为工具的竞争模式渐渐成为主流。信息有来自宏观政策方面的,有来自竞争对手方面的,有来自消费行为方面的,有来自媒介方面的等等。当外部环境信息是指在企业外部、揭示企业的优势、强调企业的劣势、或者突出企业面临的潜在威胁的事件的信息时,它是战略性的。信息在战略选择中的战略地位促使民营企业由封闭式、静态的战略设计开始向更加开放式、动态的与环境互动的战略管理方式的转变。

四、民营企业战略选择

1. 建立民营企业战略柔性体系。

首先,实行持续创新和多点创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中国知名的民营企业由于未能及时实施创新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或者由于成功地实施创新走出困境,或者主动进行创新而保持持续的成功。同时,战略上的创新应该是多点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一个方面,因为单一方面的创新很容易被竞争者所模仿。这几年在网络产业流行的模式创新就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一些企业开发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可能是能赢利的,但是单纯依赖于单一的模式创新,没有塑造其他难以模仿的因素,没办法构造行业的进入壁垒,必然会造成自身竞争能力的下降。

其次,改造企业文化,促进组织学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一方面,倡导学习的企业文化,必须是允许失败的文化;另一方面,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多元的,应该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否则,主要反映组织记忆的传统的一元价值观就会固守下去,最终会制约企业的战略调整。

再次,调整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在战略管理中,有效地实施战略还须有适宜的组织结构来匹配和支持。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匹配程度如何,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绩效。组织结构调整的原则是适应,选择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组织结构的哪一种是要根据企业战略、企业的发展阶段来选择。企业组织的转变调整不仅仅是结构形式这个“硬件”的调整,更为重要的是与之匹配的“软件”(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文化,价值观)和“人”(能力、知识、品格、个性)的变化。

2. 实行战略联盟。

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的民营企业存在着不同的能力或资源的优势或比较优势,它们从事不同活动的效率是不同的,同种活动在不同企业的效率,从而其成本是不一样的。一个民营企业,它可能在生产过程的某个阶段或在经营过程中的某个职能领域,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通常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强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民营企业可构造战略联盟,用外部资源支持企业内部战略。利用自己的优势环节或优势职能领域与同行商家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联盟的本质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合作中,联盟合作者可能会采取非合作行为,以提高母公司的利益,因此民营企业在实施战略联盟过程中应注意规避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和产生的投机行为。选择合适的联盟方式和合作伙伴是联盟构建中最为困难而又最为重要的工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只有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匹配和相容的联盟结构和联盟伙伴,才能有效弥补自身的战略缺口,有效地实行联盟管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战略目标。

3. 更新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

21世纪民营企业要成功,不可能再凭胆子大,凭低成本仿制或偶然的机会,而是要靠核心能力的竞争,即必须全面提高知识和技能,才能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资格。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民营企业更是如此。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是:一个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进入广阔市场的途径;一个核心竞争力应该为最终产品的客户利益做出重要的贡献;一个核心竞争力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按照这一标准,不管是研发、生产、还是营销,只要通过市场、客户、竞争者三个方面的检验,那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种一谈核心竞争力就指在技术开发上超过竞争对手的做法是片面的,那种片面利用大规模的广告,强行推销产品的做法更谈不上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多元化企业是一棵大树的话,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经营单位,叶、花和果子是最终产品。提供营养、食物和稳定性的树根系统是核心竞争力。

4. 确立经营未来的战略时空观。

经营未来与经营当前有着很大的差别。经营当前注重于产品特色、市场份额、行销渠道、定价策略。而经营未来则在于产品概念的创新,以及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的结构的影响力,是经营新兴产业的未来结构。未来的民营企业的竞争领域是无特定结构和竞争规则的领域。特别是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发生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新的商机领域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产业无法加以明确的定义和界定。例如数字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多种产业的集合,未来的数字产业不可能按用途划分成软件与硬件、服务与产品、平行市场与垂直市场。经营未来是产业远见与智力领先的竞争。民营企业必须要对发展趋势及突变有比对手更为深入的了解,才能利用这些趋势和突变来改变产业界限并创造新的竞争空间。经营未来不是注意和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和程序,而是对明天的商机及如何利用这些商机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一个民营企业不能只考虑在现有市场占有最合适的位置,必须能够正确预见未来市场之所在,不仅要在现有产业范围内竞争,还必须在塑造未来产业构架方面竞争。

参考文献:

1.普拉哈拉德·哈默.竞争大未来.昆仑出版社,1998.

2.戴布拉·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新华出版社,1998.

3.易磊,和炳全.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民营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构建.经济师,2003,(5).

作者简介:辛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苏永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北京市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篇7

关键词: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北京市

虚拟水(virtual water)战略是一项宏观调控利用水资源以及相关产业结构的措施。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在不同层面付诸了实施。根据国务院近期颁布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为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有关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对虚拟水战略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

1 研究背景

1.1 虚拟水、虚拟水贸易及虚拟水战略

虚拟水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Allan[1]于1993年提出,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之所以称为“虚拟”水,是因为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形式包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看不见的水,所以也称“嵌入水”。隐含在商品或服务中的水,通过商品或服务的贸易交换,就构成了虚拟水贸易。由于距离远、费用高等原因,在丰水和贫水地区间进行实体水贸易既不经济也不现实,而虚拟水易于运输和储存的特点,就为开展虚拟水贸易提供了便利。目前,虚拟水贸易已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而成为热门话题,并越来越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3]。

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的国家或地区从富水的国家或地区进口水密集型的产品,以保障自己国家或地区内的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虚拟水战略为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或地区如中东[4]和西班牙[5]等得到了一定的运用。虚拟水战略是平衡区域尺度水赤字的有效工具[6]。对于那些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来说,虚拟水贸易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途径,并且不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后果,能较好的减轻局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还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性合作关系。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自身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虚拟水战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由于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通常十分困难,因此,虚拟水战略日益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政府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付诸实施。

1.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SEA)是由英国的Lee等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和综合的评价[7]。它是在政策、计划、规划层面上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一种决策和规划手段,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SEA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8,9,10]。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一次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制度。之后,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逐渐成为国际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趋势[11]。瑞典、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国家都建立了本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78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实施程序的条例》,主要规定了战略环评的内容。1987年,荷兰政府建立了法定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且该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并随后在1989年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规划。1991年新西兰政府也提出要求编制战略环境评价报告。到1996年,全世界大约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关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

我国从1979年开始,陆续制定颁布了若干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都含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进一步提出了进行战略环评的必要性。2003年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以建设项目环境评价为主,但是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末端,建设项目环评只能补救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决策源头上保护环境[12]。考虑到建设项目环评的弊端,我国也开展了对战略环评的研究,并由此产生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环评实例[13]。除此之外,我国对汽车、化工、木材等行业也进行了政策层面的战略环评探索[14,15,16]。

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评价对象及其形式的确定、评价方案的制定、评价的实施以及报告书的编制[17]。

2 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2.1 开展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根本和基础,粮食生产关系我国十几亿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同时,农业用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消耗途径,粮食产品中隐含的虚拟水含量又很大,对国家整体的水资源消耗有重大影响。而我国不仅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差异也很大,为平衡地区间的水资源利用,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建设(例如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耗费多、规模大、涉及地区多的工程)。虚拟水理论表明通过调整地区的水密集型商品,使得用较小的成本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可能。而最主要的水密集型商品就是农产品。因此,虚拟水战略对优化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农产品结构、有效提高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平衡地区水资源、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旨在政策层面提出虚拟水战略,只考虑其对水资源的积极意义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科学。因为任何战略的实施都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所以针对虚拟水战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很有意义的,从源头减少和避免盲目决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其他影响,并为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具体规模提供依据和指导。

2.2 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和原则

虚拟水战略环评的内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实施虚拟水战略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并考虑虚拟水战略的特点和要求,笔者提出虚拟水战略环评的基本原则。

a. 在规划虚拟水战略的同时,同步开始虚拟水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

b.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进行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优先进行考虑。

c. 分层次原则。开展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时,应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和区域、区块、单元层次等多层次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d. 整体性原则。即在开展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时,应从整体上进行系统化的、综合性的评价。

e. 突出重点原则。即在开展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时,突出重点产业、重点环境敏感区域等环境影响的评价[13,14,15]。

2.3 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决策的战略缺陷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测评价、公众参与等[18]。

评价的主要角度是:虚拟水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例如:若以政策形式实施虚拟水战略,是否会导致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更为高速的发展和过度膨胀,进而造成新的污染加剧、环境破坏等问题,是否会对虚拟水输出地过分依赖,是否会造成地方经济政策或产业结构不匹配,或其他可能增加的相应社会问题等。

2.4 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参考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设计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如下:规划方案、现状调查、必要性认识及可行性分析、确定评价范围、确定评价内容、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评价指标、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针对规划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修改规划方案或规划目标、得出评价结论、采纳环境影响可行的规划方案、放弃环境不可行的规划方案、编写报告书、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等步骤。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 北京市的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鉴于其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和特殊性,进行战略策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时,首先要对研究区域进行概况分析。由于本文所提出的虚拟水战略环评为预测性质的前瞻性分析,因此要先预设政策的相关条款,再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3.1 北京市概况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天然水资源有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北京市已成为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 m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30,缺水形势严峻。尽管北京市近年连续干旱,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图2)。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1999~2008年统计年鉴。

3.2 北京市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导致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使得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被破坏。为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在水资源管理、再生水利用、节水挖潜、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保证了在多年连续干旱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用水。但是长远来看,北京市难以依靠自身完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外部引进水资源,减轻水资源短缺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体上说,从外部引进水资源有2种方式。

a. 引进实体水。即利用水利工程的方式直接从富水地区调水,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但由于该项工程推迟至2014年,这无疑是给北京市水资源埋伏了更严重的短缺危机。

b. 引进虚拟水。即通过贸易进口水密集产品而实现间接的引进水资源。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虚拟水正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制定水资源安全战略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实体调水相比,隐含在贸易中的水资源重视程度不足。

北京市已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以供应北京市居民用水,地下水平均年降1.2 m,水源地地下水位已达到39 m深。邻近的河北省已然是我国最为缺水省份之一,但为保证北京市用水依旧向北京市输送了3亿m3水。此外,北京市近些年加大了再生水的利用力度,现在回用再生水已达到4.8亿m3,占整体供水量的15%。北京市还加大了雨洪水的收集利用,但依旧不能使水资源短缺情况有明显改观。所以,对北京市而言,实施虚拟水贸易战略已成当务之急,其对优化北京市的水资源管理、更为高效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北京市拥有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学者认为,能否采用虚拟水战略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实力,即是否具备购买能力[2]。

3.3 北京市的虚拟水战略

拟定的北京市虚拟水战略的总目标,即从富水地区(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引进水密集型的产品,以减少在北京市内生产的用水,从而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压力。

参考北京市现已实施的一些办法,并进一步考虑北京市的发展形势,笔者提出的北京市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具体方法有:

a. 进一步压缩高耗水低产值的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粮食消费以进口为主。

b.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缩减高耗水工业。

c. 进一步发展耗水少、科技含量高的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并在可能情况下输出高科技和服务产品。

d. 继续探索并实施与虚拟水战略相适应的产品流通体制和机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补贴进口。

e. 增加林草地面积,通过林草地面积的扩大满足改善自然生态的目的。

f.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虚拟水战略管理等造成农民收益下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时,以相应的就业保障体系和就业促进政策,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

g. 加强节约实体水的力度和宣传。

实际上,尽管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和政策说明,北京市已有实施虚拟水战略,从近年来北京市的产业调整就可见一斑;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北京市是虚拟水的净输入地,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市的虚拟水输入量还将继续增长[18,19,20]。首都钢铁厂(以下简称首钢)的迁出以及北京市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同时进口量逐渐上升。首钢在迁出之前是北京市的耗水大户,每年耗水量高达5.5亿m3,相当于25个昆明湖的水量。首钢迁出不仅可为北京市节省大量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压力,还能减轻炼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可将节省的水资源改用于生态建设及低耗水的高新服务产业,对创造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大有裨益,同时通过进口钢材还可为北京市引进虚拟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经济发展增速,城市化进程快速提升,建成区面积激增,相应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北京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1980 年为0.451 %,2000年为0.337%,至2004年已减少到0.325%。其中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从1980年的0.471%降低到2004年的0.272%,蔬菜面积比重从1980年的1.619%降低到2004年的0.634%[21]。尽管科技进步粮食单产提高,但北京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锐减还是造成北京市粮食产量递减。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稻谷的产量开始少于1万t(图3),并开始大量从外进口谷物产品,且增量明显(图4)。

注:数据来源于1985~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2008年统计年鉴。

3.4 北京市虚拟水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的主要角度是虚拟水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北京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分配,已经具有虚拟水战略的特征。所以,对北京市的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要在考虑现有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预测可能产生的影响。

3.4.1 对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

减少高耗水低产值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可减少农业用水量,尤其对保护地下水资源很有帮助(目前北京市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自备井)。缩减种植规模,减少耕作面积,相应会增加土地裸露率,会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将违背实施虚拟水战略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建议适当增加林草地面积以应对潜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实际上北京市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北京市绿地面积稳步增加(图5),将减少粮食作物耕作节省下来的水用于浇灌林草等,是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增加水涵养能力的。

注:数据来据于北京市2008年统计年鉴。

3.4.2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由于北京市的特殊因素,保证粮食储备确保北京市粮食安全十分必要。但实施虚拟水战略无疑会对此产生负面影响。强真等[22]人曾对北京市耕地承载率和粮食自给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口超载率从1990年的48.1%逐步提高到2004年的84.91%;而2000年以来北京市粮食生产总量仅能满足不到其20%人口的需求。即随着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规模下降,北京市粮食的对外依赖度升高。2003、2004年北京市所需粮食总量的90%、84.91%依赖于从外部进口。另有资料预计,未来北京市将以至少年均增加50万外来人口的速度继续发展,加之虚拟水战略的实施,北京市的粮食对外依赖度可能会进一步升高。所以,在坚持拟定虚拟水战略的同时,还需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北京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并有计划的逐步扩大北京市的粮食储备,至少要能够保证北京市310万农业人口的粮食需求。

3.4.3 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影响

实施虚拟水战略对产业结构影响很大。北京市虚拟水战略将缩减高耗水行业(农业以及纺织、钢铁冶炼、造纸、木材加工等行业)规模,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北京市目前的城市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文件中也将此作为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就是说虚拟水战略基本符合北京市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并有利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虚拟水战略与北京市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是协调共赢的。

第一产业方面,有研究指出:不同国家都须作出选择将水用于种植高附加值作物或谷物或苜蓿等的低价值作物的战略选择[23]。就北京市而言,实施虚拟水战略就是选择了把水从低价值农作物的生产中调到生产蔬菜、水果和鲜花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目前北京市已取消了水稻种植,小麦种植面积也在减少,而主要种植玉米。这使北京市农业总用水量逐年减少、用水效率显著提高[24],同时,进口农作物为北京市调入了大量虚拟水,有效保障了北京市地区的食用水安全。北京市第一产业已向节水型种植业结构方向发展,这是北京市产业调整和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共同目标。

第二产业方面,北京市已在逐步淘汰三高产业,并向低耗水、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在生产环节节省了水资源,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用更少的水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实际上,通过比较1990、1997、2000和2002年各工业增加值构成变化和各部门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发现北京市近年来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冶炼等高耗水行业所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而科技含量高且耗水相对较小的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所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25]。

总体来说,北京市通过结合实施虚拟水战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出口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身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谋得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3.4.4 对农民收入及就业的影响分析

虚拟水战略实施后,北京市内部分的粮食市场被进口粮食挤占。根据年鉴统计,北京市每年进口的粮食产量约为50万t,可能会影响北京市农民的收入和进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考虑到虚拟水战略是在充分发挥本地农民生产条件下仍不能满足粮食需求的一种解决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的战略,进口的粮食应是农民因水资源短缺无法生产的。即如果没有进口粮食,种粮农民也不会由此受益。相反,如上所述,进口粮食可以使农民使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所以,虚拟水资源对改变种植结构是有利的,对农民增收也是机遇。另外,根据北京市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形势,北京市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化的“6种农业”(指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化[24]。发展观光农业,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减轻农业和农民的压力,创造良性的循环机制。

3.4.5 与其他方案的比较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北京市供水10~12亿m3,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的缺水压力,且南水北调进京后首先将补充地下水,能够间接改善生态环境。但各种原因导致南水入京推迟5年,这无疑会给北京市水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加快虚拟水战略的实施进程是极为重要的。即使将来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引水进京,虚拟水战略在经济上还是具有优势的。南水北调工程量大、投资多,工程风险和经济风险都很大,并由于引入实体水,还有较高的水质风险。相比而言,虚拟水战略通过直接购买产品的方式既减少了投资成本,又可有效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

另外,北京市再生水计划的实施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也有贡献。2007 年北京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6.2%,未来污水处理率还会进一步增加。但对污水进行回用处理需要一定的成本,且此成本还会随水质要求的提升而大幅增加。虚拟水战略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4 讨 论

“虚拟水” 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后,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少。目前,西班牙是世界上唯一将虚拟水战略作为国家政策执行的国家,我国应该对此多加关注,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发展我国的虚拟水贸易策略。

在开展我国虚拟水战略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不应忽略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上所述,尽管北京市实际上已经实施了虚拟水战略,但对其的环境影响分析却一直是空白。虚拟水战略环评应该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开展这方面研究;不仅国家区域内的虚拟水战略没有开展环评,对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国际虚拟水贸易的战略环评也未见研究。

笔者只对虚拟水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简单提出了虚拟水战略环评的概念、原则、内容、步骤,以及开展的必要性,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际上,这一工作还需开展更为深入的探讨,比如明确虚拟水战略环评与国家规划环评、政策环评及其他环评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国际虚拟水贸易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如何有效建立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如何建立虚拟水战略环评的后评价制度等。

5 结 论

环境战略评价 篇8

1 水利规划设计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问题

1.1 指导思想

水利规划设计应该对战略环境进行评价, 以此确保水利工程不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在对战略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 首先要明确其指导思想,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水利工程规划, 其都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 此外, 还需要注重全面、协调性, 这是现阶段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表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相关人员既要对从宏观角度上来考虑则这个问题, 即调查当地的河流情况, 整体的生态环境等, 与此同时还应该从微观角度上对其进行评价, 制定出规划设计方案。

1.2 遵循的原则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水利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进行评价时, 不能任意为之, 有关人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 遵循战略性原则, 水利工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而且其具体滚动发展的性质, 因此环境评价必须具有战略性, 考虑到长远问题, 只有如此, 才能科学合理的制定出优良的规划方案, 而且也只有遵循这一原则, 其水工工程后期的应用价值才能得以凸显;其次, 遵循协调发展的原则, 所谓协调就是水利工程应该符合环境评价要求, 其评价体系与评价指导思想以及评价目标之间都具有协调性, 以此确保当地的水资源得以综合利用;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 水资源最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能源, 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同时也是工业发展等不可缺少的能源, 实际上, 地球上的水资源储存量非常大, 但是因为开发不当, 而造成了大量浪费, 因此开发必须是以保护为前提, 如果两者失衡, 即会影响经济发展, 也会影响环境保护, 所以保护与开发并举。

1.3 进行战略环境评价的必要性

水利规划设计涉及到多种内容, 而战略性环境评价使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之所以要对其进行评价, 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改造, 如果这种改造没有预先评价, 很有可能会影响后期的施工建设, 而且对其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之后, 只有明确该项工程是否具有规划设计的价值, 如果规划设计反而会对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破坏, 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的环境, 则规划设计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而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采取应急对策, 以使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不会严重的危害, 建设完成之后, 环境可以自行修复, 以此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的后期的效益, 这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最佳体现。

1.4 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 其发展越快, 对水资源需求也就越大, 为了缓解水资源的需求, 必然会加大其开发力度。战略环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更突出。水电开发规划应服从流域开发规划, 而流域开发规划的多个开发利用目标中应包括流域生态与环境目标, 流域规划的战略环评是为流域多目标开发利用规划决策服务的。水利规划环境评价指对由兴建水资源工程所引起的工程所在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指标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 水利规划与环境的相关问题

2.1 水利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规划是以防止水害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建设项目, 其本身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水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常常会对区域和生态与环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通常都是综合性、多方面、多层次、长期和不可逆的, 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相对其他建设项目而言, 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环境影响因素多、评价内容丰富、评价范围大, 包括自然、社会、生物多样性等。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 如何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水利规划环境问题的特点

水利规划将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配, 使之满足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而水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环境要素, 如果在水资源重新分配中, 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 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水资源方面, 由水资源条件的改变对局部地区可能带来诸如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下游绿洲消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破坏问题, 以及水库下游环境恶化问题, 或由于水土资源开发不当而产生的生态退化问题, 还有工程施工、移民活动对当地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

2.3 水利开发与环境保护

水利既有改善环境的功能, 又会对环境产生负效应的双重作用, 因此在开发建设中, 在尽量发挥水利规划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 要尽可能避免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已成为当今水利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环境需求贯彻到工程规划设计中, 体现开发与保护并重,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对水利规划设计中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因为水利规划设计与环境息息相关, 只有做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才能做好水利规划设计工作, 因为目前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 其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 的确应该注重开发, 但是不能毫无节制的开发, 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 否则只会影响后续发展。

摘要:水利规划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但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却是水利规划设计的基础, 只有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才能确定水利规划设计是否具有价值, 其规划设计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因此水利规划设计中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其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等进行了介绍, 进而研讨了水利规划与环境, 希望为相关评价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利规划设计,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金菊良, 张礼兵, 张少文, 丁晶.层次分析法在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4 (2) .

[2]毛文永.流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战略意义——以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库工程与都江堰保护问题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3) .

环境战略评价 篇9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和有关规划在实施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目前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多是围绕建设项目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还处于方法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战略环境评价(SEA)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的速度愈来愈迅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亦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环境影响评价(EIA)由此开始引入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过程中。1964年,EIA作为一个概念术语首次出现于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环境质量评估会议上,第一个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出现于1969年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中。自此之后,许多国家和组织在世界各地相继制订了环境评价的相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主动保护环境的一种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为决策者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提供了一个规范性的方法来系统地考虑环境因素,世界银行将其定义为:环境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决策水平,以确保审议的项目工程各方面对环境是无害和可持续的。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以项目为基础的,而且经常是在项目决策的最后阶段实施,大大降低了其在项目决策进程中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的传统污染控制方法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此外,许多环境问题和相关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区域尺度上多个项目和更广泛的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虽然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是局部的,但它们在空间不同层次的活动会产生更为多样和复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即使单个项目符合环境因素的要求,在总体上依然可能导致环境的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EIA的这些缺陷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有必要扩展EIA的应用范围,环境因素的考虑应整合到项目决策过程早期阶段。作为上述EIA缺陷的解决方案,针对政策、规划和计划(即所谓3P:Policy、Plan、Program)的战略环境评价(SEA)成为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发展蓬勃的一种趋势。所谓“政策”是指政府管理机构制定的指导性纲要;所谓“规划”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地区,为政策的实施而提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并具有适时性的目标;而“计划”则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它是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集合。将策略性的发展目标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在项目开发早期阶段即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SEA的出现昭示着环境影响评价已经进入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1989年,SEA作为一个术语首次出现。但SEA至今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正式、系统、全面评价一个政策、规划、计划或其替代品所产生环境影响的过程,评价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应用于公共决策之中”。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SEA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但SEA和EIA不应被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管理方法,SEA的实施并不是为了替代EIA,而是将其提升到更宏观的层次、项目前期决策的层次,可以看作是环境评价系统的第二代。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践操作中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它们具有类似的目标、评价阶段和任务,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分层系统的两个不同层次。由于SEA应用于决策过程的更高层次,以一种更为综合的方式、更为系统的框架来分析环境问题,使得它能克服EIA的一些弊端,从而提高EIA的有效性,解决项目决策的累积效应,改善决策进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平衡水平,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环境评价的空间规划视角

在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中,政策、规划和计划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部门的,例如森林、交通、能源等;区域的,例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间接的,例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前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一种空间规划,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例如交通部门的路网规划亦是一种区域规划。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提供人类基本生活所需的元素,如谷物、水果、蔬菜及居住的载体。土地利用是土地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土地利用的相关决策不仅影响到区域社会和经济结构,更影响到区域生态变化过程。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工业革命和殖民地化影响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空前提高,充分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助于很好的分析区域和全球尺度下其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居住和郊区的发展,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口、原料、信息的流动,并导致相应的区域环境问题。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日趋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根本之源”。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可视为一种战略空间规划,因为它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土地使用政策和其他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有效地分配不同的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它要保证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安排土地使用的利益平衡,以及长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它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景观结构,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土地利用规划SEA可以提供一个较大尺度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影响的框架,战略环境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SEA可以引导开发项目远离生态脆弱地区,并设置开发项目的社会和生态限制条件,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层级上产生生态、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三、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在各种发展规划SEA评价实践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重点:制度安排、程序和方法。过去2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安排和程序,但是,SEA仍然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框架以提高其有效性。从SEA概念诞生之初,它的评价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但直到今天,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应用仍缺少坚实的概念和理论基础。SEA的复杂性和评价方法的匮乏因此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一个潜在性阻碍,而且,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背景制定不同的政策、规划、计划,选用的不同评价方法必须要调整其相互关系和适宜性使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为了发挥SEA的长处,一个较适宜的方案是在一个分等级的体系中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应用,明确三个不同层次的政策SEA、规划SEA和计划SEA,其中规划SEA可应用于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等。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的自然景观发生了重大转变,景观保护已成为国际趋势,目的是制止和扭转生态退化和景观多样性价值。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可能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将改变一个地区的景观结构。一个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单元在一定时期内数量上有可能增加或减少,这将改变某种景观斑块的分布和自然栖息地的充裕度。例如,土地利用从森林转化成农业用地或农业用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类型将显示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景观斑块。这会增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但相应地,供本地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将减少。例如,某些城市区域可以从分散的工矿地区或农业区发展起来,这将改变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引入许多非本地物种。与此同时,当土地利用变化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城市郊区的景观基质也会发生转变并出现新的景观基质。

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景观生态学研究在过去20年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提升了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水平,特别是在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分析的关注重点已经从平衡、同质性、确定性和单层级现象转向非均衡、非均质性、随机性和分层级特性。现代景观分析更多的关注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过程已经成为所有景观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景观分析鲜明的空间特征,它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和评价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问题的有用工具。景观尺度概念可以提供一个观察生态系统空间连接性的视角,以此来评价土地利用政策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因素累积效应。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可为评价长期发展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后果并在区域空间层次上比较各类替代规划方案提供一个概念框架。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方法框架

基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SEA主要包含战略景观格局的识别确定,根据景观格局变化利用景观指数比较评估规划替代方案等,评价过程是建立在历史景观格局和未来规划实施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基础上,以及不同替代规划对于战略景观格局影响的基础上,最终形成SEA结论以及决策建议,考虑的评价方法框架如图2。首先收集研究区域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在GIS系统软件支持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拼接、校验、修改以及投影坐标转换,然后进行景观分类,生成研究区域景观类型图,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景观分析和战略环境评价。

1. 历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通过遥感图像及相关图件数字化过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和景观指数的量化和比较。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向另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过程,通过城乡样带梯度分析来评价城市扩张及其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综合分析则侧重于景观基质转换过程、景观破碎化过程、景观异质性过程以及不同驱动力量的确定及其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2. 基于最小斑块单元的景观指数数据采集和分析

通过同一遥感图像中改变最小斑块单元大小和不同比例尺遥感图像中改变最小斑块单元大小,系统地分析最小斑块单元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行为景观指数变化的影响。首先,在同一幅遥感图像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最小斑块单元对相应的景观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确定何种尺度或何种大小的景观格局变化最好地响应土地利用变化行为的景观指数及其数据精确水平。然后,在几幅比例尺渐小的图像之间分别比较分析不同最小斑块单元下的景观指数,以此来确定不同比例尺下放大最小斑块单元后,景观指数是否拥有同一的演化趋势。

3. 战略景观格局的识别、确定和分析

如前所述,战略环境评价(SEA)的主要目标是将环境因素的考虑纳入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决策前期阶段。景观格局变化是大多数景观生态学研究方面要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很少有研究将其纳入未来空间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为了提高对规划未来影响力的认识,并在不同情况下有更好的比较判断,将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纳入战略环境评价在实践中是必需的,战略景观格局指的是在战略层面上空间或功能优化的景观格局。区域遥感图像和规划方案相结合,可以评估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战略景观格局强调那些保持景观结构和功能的斑块和廊道的区域战略性,它以研究区域历史的景观变化为基础,并以当前的景观状态为前提,绘制未来的环境景观蓝图,同时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约束。因此,它可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SEA过程中一个参考的最佳景观格局。

战略景观格局可以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和实地调查的经验数据得以识别和确定。战略景观格局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研究中可以确定区域的景观保护目标。在SEA相关研究中,它可以提供一种区域尺度的SEA景观分析方法。景观指数能很好地反映景观格局的各种状态及其生态响应后果,在景观分析过程中整合移动窗口和梯度分析,可以绘制详细的区域景观指数栅格图,在每个栅格上都可获取每个选定指数的度量和位置。由此,景观格局的各种状态会清楚显示在连续的栅格地图上,同时可以生成战略景观格局的各种景观元素。战略景观格局包括战略斑块、战略次区域廊道、战略区域廊道。根据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内涵的相互影响,战略斑块可由三方面的因素确定:大面积的栖息地;高度连续性或紧凑性;形状高度复杂性和低边对比度。而战略次区域廊道具有两个特点,即高连接度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斑块,以及低比例和聚集的城镇建成区。

4. 不同替代方案的景观比较分析

对于由不同政府机构提出的规划方案,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景观组成、机构分析和战略景观格局分析分别评价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最终的SEA结果,并对规划决策提出建议。

四、结论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论考虑,提出了一个基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框架,揭示了景观指数、战略景观格局分析等对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的潜在优势。同时,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快速绘制景观指数栅格图,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各类景观指数、识别战略景观格局,并依据不同规划方案快速模拟、分析和评价未来土地利用战略景观格局对于环境的影响,从而选择一个在具体评价标准下的适宜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 Operational Directive4.01,1991 5.Seht,H.V..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2].Lakshmanan,T.R.and Johansson,B.(eds.)(1985).Large-Scale Energy Projects:Assessment of Regional Consequences

[3].Fischer,T.B..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erformance Criteria.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4].Therivel,R.and Thompson,S.1996.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English Nature

[5].Seht, H.V. 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yste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Partidario,M..2000.Elements of an SEA framework.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7].Therivel,R..1993.Systems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8].Dale,V.H.,Brown,S.,Haeuber,R.A.,Hobbs,N.T.,Huntley,N.,Naiman,R.J.,Riebsame,W.E.,Turner,M.G.and Valone,T.J..2000.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the Use of land.Ecological Applications

[9].贾克敬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3.6

环境战略评价 篇10

0 引言

由于经济全球化、顾客需求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管理模式也突破了企业边界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合作伙伴关系,不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交换上的简单的货物买卖关系,而是强调建立在各自核心业务基础上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关系,实现核心业务的协调与集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起的一种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分的高度协调、长期互惠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中具有一致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有效交换、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研发和市场的共同投资,有助于改善企业之间的交流、增强信息共享水平、降低库存水平、保持战略伙伴之间操作的一致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财务状况、用户满意度以及供应链绩效的改善和提高。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领导者,如何全面评价供应商,选择最佳战略合作伙伴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供应商选择方法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早期的供应商选择方法采用定性方法,主要有直观判断法、协商选择法。自1915年美国的电气工程师Harris首先提出经济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模型后,人们采用定量方法来选择供应商,目标是确定采购的经济批量以减小成本。不久,人们发现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仅仅从库存成本的角度选择供应商是远远不够的,从而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阶段。供应商选择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或多属性的决策问题,利用现有的多目标决策理论来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关于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决策模型有ABC成本法、线性规划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神经网络法、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法以及这些方法的集成应用法等。本文在建立了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评价数据的标准化,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二级指标进行赋权,再根据TOPSIS法求出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供应商的相对接近度,进一步利用AHP对以及指标进行赋权,最后计算每个供应商的综合相对接近度并根据其大小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排序,从而为核心企业选择战略性供应商提供决策依据。

1 战略性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战略性供应商选择涉及到很多因素,评价指标多种多样,既有定性的指标,也有定量的指标,还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这些指标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指标体系不仅需要反映质量、交货期、价格、服务等传统性指标,而且还需要考虑供应商的响应柔性、企业资源与核心企业的互补性、供应商企业的各个层面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性以及供应商的发展潜力等指标,从而能够综合、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供应商。为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不但要反映供应商目前的综合水平,还要包含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稳定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反映所有评价对象的共性,尽可能使用可量化指标,对定性指标可以使用专家法或Delphi法给出定量化数据,并且真实可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3)灵活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反映供应商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4)可拓展性的原则。指标体系既要适应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其中的部分指标内容。

战略性合作伙伴的选择以供应链整体业绩最大化为目标,按照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具体从质量保证能力、价格竞争力、供货柔性、企业资质、服务水平、合作兼容性、企业经营环境和创新与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它全面、真实反映被评价企业实际综合水平,为核心企业选择最佳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参考。

2 基于组合赋权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模型

对指标的赋权是供应商评价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已有的指标赋权法,根据原始数据来源的不同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得出,主要有AHP法,Delphi法,专家调查法等。客观赋权法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形成,有很强的数学理论工具,主要有熵值法、均方差法等。前者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专家的宝贵经验,缺点是主观色彩较浓;后者的优点是不需征求专家意见,切断权重系数主观性来源,使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缺点是确定权数有时与指标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综合主客观赋权法优缺点,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起来对有原始判断数据的子指标进行组合赋权,既可以利用专家经验又考虑到原始数据之间的规律。而一级指标没有直接评判数据,则只采用AHP进行赋权。本文基于组合赋权与TOPSIS法相结合的二层综合评价法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AHP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子指标主观权重向量α=(α1k,α2k,…,αjk…,αnk);其中,αjk是指第k个指标的第j个子指标的主观权重。AHP法在文献中应用较多,本文不再重述。

(2)将原始数据的决策矩阵标准化,利用熵值法确定子指标的客观权重向量β=(β1k,β2k,…,βjk,…,βnk);其中,βjk是指第k个指标的第j个子指标的客观权重。

熵值法利用指标包含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决策指标权重。熵值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所对应的权重也就越大;反之亦然。熵值法思路如下:

对于第k个决策指标,设有m个方案,n个子指标,指标值为xkij;1≤i≤m,1≤j≤n。根据决策矩阵X=(xkij)m×n,将原始决策矩阵标准化,消除原始数据之间量纲,便于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计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差异系数越大,指标的权重系数就越大;差异系数越小,指标的权重系数就越小。计算公式为:

计算指标的权重向量:β=(β1k,β2k,…,βjk,…,βnk):

(3)对子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得组合权重γ=(γ1k,γ2k,…,γjk,…,γnk)。组合赋权公式为:

其中:αjk和βjk分别为第k个指标的第j个子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γjk为第个指标的第j个子指标的组合权重。θ为引入的权重偏好系数,用以确定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在赋权时的所占的比例的大小,0≤θ≤1。如果专家的经验越可靠,那么θ的取值应该越大;反之如果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越客观,那么θ的值越小。当θ取1时,该方法就是主观赋权法,当θ取0时,则为客观赋权法。本文取θ等于0.5,平等考虑赋权的主客性。

(4)利用TOPSIS方法计算并得出对应于每个指标的各供应商评价结果。TOPSIS法是一种多指标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构造评价问题各指标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利用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程度,作为评价各个方案的判断依据。步骤如下:

首先利用向量归一法对决策矩阵规范化处理:

其次计算加权规范化矩阵,公式如下:

确定理想解与负理想解:

其中:J1为效益型指标集合,值越大越好;J2为成本型指标集合,值越小越好。

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

计算相对接近度:

(5)采用AHP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6)计算各供应商的综合相对接近度。采用M(∧,+)模型在因素较多时,各权重W较小,会造成判断矩阵信息丢失过大。故采用模型,不仅考虑到所有指标的影响,还保留单因素评判的全部信息:

其中diT=(di1,di2,…,dik,…,di8)T,对综合相对接近度进行排序,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D1*,D2*,…,Di*,…,D m*),选取排列最前的为最优供应商。

3 实例分析

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为某种零件选择供应商,通过Internet发出需求信息后,收到众多供应商的反馈信息。经过初选后确定可选的供应商有4家S=(S1,S2,S3,S4),这4家供应商都与该企业进行过一段时期的贸易往来。现拟从中选择一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了保证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和评判数据的可靠性,成立了一个由从事企业评估研究的权威专家、企业管理资深学者、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等组成的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根据表1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得到如表2的评价指标。其中,产品价格、采购成本、违约次数和企业距离为成本型指标,其它为效益型指标。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手段,获得了丰富供应商资料。利用AHP法得出指标的权重以及各个指标的子指标的主观权重值;有些子指标的评价数据可以直接获得,对于不能够直接得到的评价数据的子指标,由专家小组根据所掌握的供应商资料和信息进行评定,采取10分制,各指标评判值见表2。

以EXCEL2003为辅助计算公式工具,根据式(1)~式(12),进行计算。

(1)利用AHP法求得子指标的主观权重见表2。

(2)根据熵值法计算指标客观权重:

(3)利用线性比例法计算指标的组合权重:

(4)利用TOPSIS方法,计算各个指标下每个供应商的相对接近度为:

(5)利用AHP法求得指标权重,见表2。

(6)计算供应商的综合相对接近度。D=(0.4742,0.5048,0.5340,0.4076)。供应商排序为结果为S3>S2>S1>S4,故选择S3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可将S2作为储备的侯选供应商。

4 结论

企业之间的竞争事实上已经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核心企业选择战略合作伙伴要求,建立了战略性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涵盖了供应商选择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对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出了组合赋权与TOPSIS法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值的同时,也可获得单指标的评价值,将评价信息反馈给被评价供应商,有利于其改进自身的不足处。该方法思路清晰、操作性很强,为企业选择战略性合作伙伴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摘要:首先,通过对现有供应商评价文献的分析,构建了供应链环境下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结合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子指标进行赋权,利用TOPSIS法对子指标进行排序,再结合AHP对指标进行赋权,建立起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的二级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实例说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供应链中战略性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战略性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组合赋权,TOPSIS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①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②郑健壮、赖月云:《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③周文坤、蒋文:《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供应商选择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5(6)。

④孙晓东、焦月、胡劲松:《基于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理想解法及其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

环境战略评价 篇11

一、循环经济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选择

(一)企业财务战略评价一般模式 财务战略评价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财务评价模式,二是综合评价模式。财务评价模式主要以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情况和业绩,它比较简单直观、易于衡量,同时比较符合传统条件下的管理控制方式。财务评价模式一般包括国家统计局的评价标准、财政部的评价标准、经济增加值和企业价值评估。综合评价模式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共同来评价。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平衡计分卡就是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1)财务评价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评价的模式。财务战略指标是过去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的结果,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财务业绩是企业经营业绩的最终表现。由于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战略不同,财务目标也不一样,评价财务业绩的重点也会有区别。财务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财务业绩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盈利性指标、营运性指标与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财务评价模式中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数据,或根据其中的数据计算的有关财务比率。这些数据的获取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财务指标是企业战略评价的重要内容。但财务指标存在以下缺陷,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要求。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以此为数据来源的财务模式将无法满足从战略角度反映企业决策的要求。由于财务指标作为事后的结果指标,无法反映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财务指标偏重于公司内部评价,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财务指标不能够及时地对经营情况进行反馈。作为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业绩指标必须能够及时地收集和反馈。但利润、投资回报率、销售成本等财务资料的收集往往要等到期末才能进行,因此削弱了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尽管许多学者推崇经济增加值(EVA)作为财务评价的新指标,克服了以传统会计利润为考核指标的缺陷,但其仍然无法对非财务目标进行反映和评价。

(2)综合评价模式。企业财务战略的综合评价模式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模式。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多元性,要求财务战略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反映财务业绩,又必须反映非财务方面的业绩,即综合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结果。目前企业财务战略综合评价模式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国内外大型的企业选择平衡计分卡方法。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以管理为核心,把管理重心放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以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前提,以综合、平衡为原则,建立起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比较全面。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因为它容易为股东所接受,资料收集较为方便。但公司如果过多关注于财务资料,而无视影响公司的其他方面,则无疑是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平衡计分卡揭示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公司的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首先,通过建立平衡计分卡,使公司把管理重心放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并为每个方面制定详细而明确的计划;其次,通过平衡计分卡,公司上下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在计分卡的制定、计量、评价过程中,公司总部、部门经理、雇员达成了关于如何实施战略的共识;再次,平衡计分卡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纠正偏差,防患于未然。平衡计分卡并非十全十美。平衡计分卡没有对股东、雇员、顾客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予以足够的重视,而现代公司的成功,所需生产资料的提供者、社区和政府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将企业必须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纳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模型中。构成循环经济的财务战略目标因素不仅仅是财务指标和数据,还包括资源和环境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循环经济下,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评价模式,都必须有资源和环境的非财务指标来反映资源环境效益。很显然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应采取综合评价模式。如果企业采用了平衡计分卡方法,可以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其指标体系中,成为一种扩充的平衡计分卡模式。此外循环经济财务战略评价的财务指标,必须在原有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循环经济财务指标,即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投放与运作的各项财务指标。循环经济财务战略评价模式为原有的评价模式加上循环经济财务指标和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如图1所示: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可借鉴传统经济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循环经济资产管理(营运)指标、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这些指标体系的数据可以直接或间接从会计报表获取。前提是企业必须单独进行循环经济会计(资源、环境)核算。

(1)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是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用来反映循环经济资金投放和营运的盈利情况。盈利能力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盈利的绝对量。盈利绝对量指标有不同的计量基础,如利润基础、现金基础和市价基础。而以利润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又可具体分为会计利润基础(如税后利润、EBIT等)和经济利润基础(如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等)两个方面。以现金为基础的指标主要有经营现金净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等一系列指标。以市价为基础的盈利性指标主要有股票市价等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对盈利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从而保证盈利性评价的公正与合理。但绝对指标不能反映单位资金的盈利能力。因此应结合资金指标进行相对指标分析。如投资报酬率(资产收益率或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等。盈利性指标均是正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盈利能力越强。

(2)循环经济资产管理指标。主要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周转能力来评价各项资产的利用水平和盈利能力。其主要指标是资金周转率。具体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这些指标的目的在于分析管理者在既定的循环经济资产规模下,如何利用管理技巧来发挥其营运效能,从而使得在不减少盈利性的情况下减少资金占用量,发挥单位资产创造更大价值的潜能。

(3)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财务风险的指标。由于举债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企业能否按契约履行偿债义务,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再筹资的问题。它是立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务风险性来考虑资产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没有安全性的经营是不可持续的,从而是不具战略性的短期行为。财务风险与财务安全性的评价主要关注现有资产能否到期还本付息、潜在举债能力与现金流量是否满足经营的要求等问题。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分为循环经济短期偿债能力和循环经济长期偿债能力。从指标设计上,循环经济短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循环经济长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等 指标来反映。

(4)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的指标。只有发展企业才可能永久生存下去。传统的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一般都从企业的经营规模、财务成果增长情况角度进行的,通过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比较,评估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的企业。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增长指标,如销售增长率、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资产规模增长指标,如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等;资本扩张指标,如资本积累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其他指标,如股利增长率、人均创利增长率等。

韩洪云、何燕(2004)提出了一些新指标。如:技术投入比率。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创造企业核心产品的源泉,它使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技术投入比率集中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其计算公式为: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产品销售收入×100%。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当期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产品更新的重视程度及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100%。达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是创新效益的重要指标。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实现其销售和收益,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力量,才能成为企业向更多市场提供产品的基础。

李铁群(2003)提出了企业经济增加值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该指标是企业经济增加值或附加经济价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与投人资本C的比率,其数学模型:

E =EVA/C=[EBITT(1-T)-KwC]/C

其中: EBITT为T年的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

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则是将本年的经济增加值率减去上年经济增加值率之后的差额与上年经济增加值率的比率。其表达式为gt=(ET-ET-1)/ET-1。同时为克服短期内经济增加值率的异常波动,还可计算连续三年的平均经济增加值率的增长率:

以企业经济增加值增长率作为考核企业发展能力,可以直接证明企业发展能力与经济增加值率增长率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财务指标。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可以套用上述各种发展能力指标。企业循环经济财务战略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应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循环经济的目的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007年我国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涉及政府和工业园区评价指标,尚未建立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参考工业园区评价指标设计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主要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废物排放(含处置,下同)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模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企业循环经济评价非财务参考指标如表2。

其中:工业某种废气排放降低率=×

100%

(三)循环经济混合指标体系 除了设计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外,还可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形成一个混合指标体系。如(1)单位产品成本(或产品销售收入)的资源(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率,可以用来反映资源的消耗与节约情况,具体计算可以通过某种资源一定期间总的消耗量除以该期间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销售收入)总额;(2)单位产品成本(或产品销售收入)废物(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率。用该类指标反映单位产品价值产生的环境影响。循环经济混合指标计算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财务数据,另一方面来源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非财务数据。因此,循环经济混合指标能够把经济效益指标与环境效益指标结合起来,反映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企业可以自行设计一些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指标,来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一般可以采用指标比较法。一是与政府指标进行比较,考察企业是否到达了政府部门确定的标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要满足的要求。二是纵向比较。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各个指标比较,可以反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果情况;三是横向比较。即与不同的企业,特别是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比较,可以反映本企业在行业内经济和环境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进行横向比较时尽量采用相对指标。通过循环经济战略实施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战略的优劣;另一方面可以为下一步的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铁群:《论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指标的缺陷及框架方案的选择》,《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

[本文系2007年《湘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财务战略研究”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于环境规制的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篇12

环境规制的定义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针对社会边际成本和厂商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 对厂商及其他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尽可能地把环境污染带来的外部不经济降低到最好水平, 以达到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李旭颖, 2008)

环境规制的方法, 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济性环境规制, 是指由制造污染的经济活动主体决定排放量, 并根据其排放量支付相应的费用, 即“买污染权”。这虽然解决了效率问题, 但是没有满足社会公平、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二是社会性环境规制, 是指政府规定允许厂商排放的污染总量, 规定统一的排放标准, 强制管理, 对违规者给予严惩, 效果显著但是存在效率损失。

二、环境规制的经济学分析

(一)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

传统经济学原理基于资源稀缺性假设, 把环境当作经济系统的子系统, 认为生态环境是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 把经济活动凌驾于自然系统之上, 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费。把环境和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制度同等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作为经济系统的投入要素, 可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作为环境规制的理论依据, 在经济效率上, 以默认厂商有“污染权”为前提, 在风险可控时通过价格工具, 实行间接规制, 使这部分外溢的有害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风险不可控或巨大时实行总量控制, 直接规制。新制度学派认为, 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只有当政府从实施规制政策中获得的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时, 才意味着政府的规制政策是有效率的。

(三) 公共物品属性。

环境资源的非排他性体现在人们可以对其自由使用, 而且几乎不具竞争性, 易导致“公地悲剧”。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 环境规制使得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 以期达到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使经济效率和福利损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实现代际公平。

三、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 环境规制对企业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环境规制毫无疑问会增加企业的环境成本, 包括服从环境规制的成本和环境规制以外的机会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方面的产品差异化, 提高销售量或价格而增加收益。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存在各种差异, 导致的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在环境规制日趋严格、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通过生产“绿色产品”来建立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二) 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企业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1、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成本增加的影响。

环境外部性的类型和程度表示经济行为对环境的损害程度, 可以用企业的污染密集度和资源使用密集度来衡量。对环境损害越大的企业, 环境规制所产生的企业净成本的增加程度越大;反之, 越小。在技术和资本因素方面, 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高低以及是否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决定了它在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实际成本的增加数量。

2、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处产业链

的位置等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影响。 (1) 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产品几乎是完全同质的, 基本上就是价格竞争, 差异化战略实施的余地很小。相反,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在环境差异化方面就会有很大的空间; (2) 企业所处产业和产业链的位置不同, 产品差异化的效果也会不同。与最终产业的企业相比, 处于中间产业的企业的环境差异化程度较小。

3、产品差异化的实现程度受到技术

创新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着产品差异化的实现程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环境差异化的偏好程度;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愿意为差异化产品付出多高的代价。如果消费者对这种差异化有较强的偏好, 而且产品的价格低于其所愿意付出的代价, 那么产品的环境差异化便会实现。

基于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企业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企业环境战略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四、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在向企业提供激励的同时应该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企业在长期均衡状态下不出现亏损, 即企业环境战略应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因此, 企业环境战略应包括两类:积极环境战略和消极环境战略。

(一) 积极环境战略

1、经济补偿战略。

经济补偿政策主要用以部分弥补由于环境规制导致的成本上升, 防止企业因服从环境规制陷入长期亏损而倒闭。主要的经济补偿政策是直接针对污染治理行为的补贴。环境规制中补贴政策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观点一认为, 当污染者认识到其行为对管理当局的影响后, 补贴制度将使企业在一开始就生产更多的污染变得有利可图。观点二则证明, 针对企业削减污染的补贴能够降低企业排放量, 但会增加行业的总排放量。观点三认为, 只要企业仍然承担部分成本, 削减污染的投资就不会有吸引力。实践证明, 科学定位的税收和补贴政策在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2、支持性战略。

支持性政策主要用来帮助企业克服各方面的经济与非经济约束。这类政策具体包括:建立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向企业提供有关污染治理或清洁生产方式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为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提供培训;协助企业查找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设计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加强环境宣传, 优化供应链;促进中小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供中小企业经营者参与环境政策制定的途径。

3、弥补规制体制缺陷的战略。

环境规制体制缺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规制机构缺乏监督处罚能力。增进监督处罚能力可以有效减少中小企业机会主义行为, 提高其服从环境规制的意愿, 进而促进中小企业治污能力提高。一方面需要为规制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要提高环境规制机构独立性, 并减少规制机构与污染企业之间出现串谋、寻租、规制俘虏等问题的可能性。

(二) 消极环境战略

1、“规制俘虏”战略。

规制俘虏理论认为, 政府规制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规制俘虏本质上是各种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 牵扯的利益越多, 规制俘虏的过程越复杂。污染企业作为被规制者, 是环境规制的主要目标群体, 对环境规制的敏感性也是最强的, 这决定了被规制者有强有力的动力与政府规制方进行博弈, 通过规制俘虏使得环境规制有利于己方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误导性策略。

在估计削减污染的成本与收益方面, 企业则通常被认为具有某种程度的信息优势。除非规制者的目标恰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 否则排污企业会采取隐藏信息或误导信息的策略性行为, 从而影响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以期优于己方的利益。相对于规制者而言, 企业是更为精明的, 会凭借该优势采取策略性行为来影响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逃避规制的污染行为。

在我国的经济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低, 生产工艺落后, 尤其是大量的乡镇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城市工业部门淘汰的技术。这些企业只能选择末端治理模式, 但这种模式的污染治理意味着在产出和收益不变时企业投入增加, 会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 可能导致企业因亏损而倒闭。在长期均衡下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 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就会试图规避环境规制, 产生违规污染环境的动机。

五、基于环境规制的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建议

(一) 鼓励企业展开积极环境战略

1、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支持环保技术研发创新。

为了鼓励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政府应当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提高企业研发的成功概率;另一方面应当为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包括为企业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以财政资助形式推动研究开发, 对从事环保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提供无偿拨款或补贴, 给予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

2、培养公众环保意识, 引导绿色消费观念。

企业选择产品差异化策略的情况下, 企业能够取得的经济绩效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属性的认同度。当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较弱的情况下, 那么企业为形成产品差异化而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行为就难以得到消费者的市场认同, 缺乏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根本动力。而在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较强的情况下, 产品的环境属性将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 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环境性能差异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差别化收益。因此, 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引导绿色消费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抑制企业进行消极环境战略

1、避免“规制俘虏”可能性建议。

污染企业一般都具有俘虏规制者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要打消排污企业俘虏规制者的动机, 降低“规制俘虏”发生的可能性, 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规制体制方面的完善着手。

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规制政策建议。

实现这一目标有三条途径:一是选择对信息依赖程度较低的政策;二是削弱企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策略性行为的意愿;三是降低规制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缩小规制者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信息差距。

3、防止企业逃避规制违规污染政策建议。

针对企业逃避规制违规污染环境的问题, 一方面规制机构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规制约束, 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违规污染处罚力度, 对违规企业形成震慑;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企业的污染治理, 从政策上扶持中小企业, 制定和实施针对中小企业的经济补偿和支持性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旭颖.企业创新与环境规制互动影响分析[M].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2]李倩倩, 宋颖.在华跨国公司的环境规制初探[J].价值工程, 2009.

上一篇:家庭关怀论文下一篇:羊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