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怀论文

2024-09-26

家庭关怀论文(精选8篇)

家庭关怀论文 篇1

现在, 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缺陷:一是缺乏阶段性, 少儿教育成人化;二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孩子往往只会说不会做;三是只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处处溺爱, 使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优裕的生活容易养成孩子的“现代懒惰”, 容易消磨孩子的意志, 扼杀他们的奋斗精神。因此, 家庭教育必须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适当给孩子一些“逆向关怀”, 要硬起心肠, 收藏起一半爱。

1. 碰钉子。

孩子初来人世, 单纯幼稚, 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 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了解, 将来就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闯荡一样, 如果好意为他套上一个救生圈, 后果将会怎样呢?

2. 走点弯路。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 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踏实, 没有过程的结局, 没有挫折的成功, 就像凭空给了中国足球队一个世界冠军称号, 有什么意义呢?

3. 受点苦累。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 他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 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还要懂得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4. 动脑筋。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 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 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5. 听意见。

不要事事都把他们的意见排除在外, 也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纯洁的心灵提出的建议或提醒, 会弥补成人的某种局限呢!

6. 保持稚气。

孩子就是孩子, 假如一个孩子过于老成, 处处跟大人们想的做的一样, 城府颇深, 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 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

7. 讲清道理。

有些事该正面解释的就应该给孩子以明确答复, 免得让孩子胡乱猜测, 使得他们模棱两可, 无所适从。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来源:教育网)

家庭关怀论文 篇2

关怀计生特殊家庭爱心儿女典型事迹

任淞漫是南厂宅社区计生专干,自 2011年10月从事计划生育工作至今已有近3个年头。南厂宅社区总人口10676人,计划生育特扶家庭23户,任淞漫同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总结起南厂宅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任淞漫同志有自己的深切体会,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宣传教育经常化,利用公开栏、走街串巷等方式及时向老百姓宣传党和国家、上级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

二是社区班子坚强有力,班子对上级的工作要求,集体研究,统一政策,育龄妇女小组长落实;坚持公开公正,国家的各项奖励、优惠、救助、救济等政策及时张榜公布。

三是经常性工作经常抓,对季度上站检查、持证人员孕情随访及其它随访按时落实,严格按照统计口径每月收集、上报信息,完善统计资料。

四是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切实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生育中的实际困难。

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使任淞漫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虽然工作年头不多,却知道国家的人口形势,实行计划生育是必然的。2007年生育孩子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就立即采取了节育措施,坚持自己的态度,做一个计划生育志愿者,劝说自己的亲戚和邻居都自觉实行计划生育。2011年10月,被聘为计生专干,成为一名真正的计划生育工作者。真正干了,才知道什么叫做天下第一难,有的时候为了解一个情况要多次登门询问,不理解的就给她脸色看。有超生念头的就更不用说了,指手划脚,甚至骂骂咧咧,但是她有自己工作的底线,那就是原则性,只要情况搞清楚了,及时向领导里汇报,杜绝了计划外生育,自己始终抱着这个信念去干好工作。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的人。俗话说得好:干啥的说啥,卖啥的吆喝啥。既然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就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时工作中,用心学习国家的“一法三规”和“省条例”,利用《人口导报》等刊物,掌握上级的最新精神,并积极参加镇里的培训班,结合本村的实际,灵活有效的开展工作,碰到难题,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各种报表(新婚、出生、手术、死亡等)做到日清月结,现在谁家的孩子结婚了,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成了南厂宅社区育龄妇女的贴心人。

再次,要做一个勤快的人。任淞漫同志在工作中感受最深的是只有“踩百家门、问百家事”才能及时掌握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腿勤、嘴勤。每月的下旬,她都把平时记的情况和镇里反馈的情况逐一核对,然后逐户走访,进行核实,南厂宅社区总共有3844余户,其中计划生育特扶家庭23户,几乎每个月都要走一遍,近两年来也不知走了多少遍,跑了多少路。广大计划生育特扶家庭也把她当成了知心人,乐于和她拉家常、谈心。有时一个月不去,她们还电话问咋回事。只要腿勤、嘴勤,自然也就派上了用场,拉拉家常话,拉拉日常生活,无意中还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关怀计划生育特扶家庭落实到实处。

最后,要做一个务实的人。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实实在在、通情达理的,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知道他们的想法,就必须和他们打成一片,融入到广大群众中,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饥苦冷暖。居民赵学民家,孩子赵冲残疾,任淞漫了解他家情况后,为他家申请计划生育特扶家庭补助,并不定期的到他家干着干那,并和社区两委成员一起开展帮困工作,积极争取民政及其他部门的帮助,协助她家生活。

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及其意义 篇3

关键词:失独家庭,伦理关怀,意义

失独家庭特指夫妻双方只生育或收养过一个子女,该子女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不幸去世,且夫妻不能或不再生育、收养子女的家庭。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将有1 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对失独家庭来说,生活和精神支柱双坍塌,“疾病”、“养老”、“情感缺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困境,需要救助和关怀。

一、失独家庭伦理关怀

(一)关怀与伦理关怀

关怀在英文中即“care”,包含照料、照顾、看护等意义,照顾的对象是孩子、病人、老人、残疾人、贫困者等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主要是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群体的一种关切和帮助。关怀是指对一定事物、现象和人物等的关心、注意和密切关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关怀因人们的关注对象以及关注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伦理关怀等。人文关怀即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怀,其本质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特别是死亡价值的关注。所谓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尊严的关注,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也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因此,伦理关怀是指运用伦理的手段,通过伦理的方式对关怀客体给予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关怀和帮助。伦理关怀的伦理性,不仅体现在关怀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关怀的内容上。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关怀,又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既是一种物质的关怀,又是一种精神、道德的关怀;既是一种理想的关怀,又是一种现实、具体的关怀。伦理关怀的目的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保障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具体说来,伦理关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伦理关怀是一种现实关怀。伦理关怀把“人是目的”作为最高原则,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它一方面强调了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提醒人们关怀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予;另一方面强调在关怀的双向道德实践中,双方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单边关系,是关怀主客体的统一。

2.伦理关怀的是“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伦理关怀同其他关怀形式相比,在手段、方式和内容、内涵上都体现了“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伦理关怀的符合道德性,它体现了主体对关怀客体的尊重和理解。伦理关怀就是在关怀的手段与方法上,对关怀客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符合伦理人性的方式对关怀客体进行关怀;另一方面在关怀内容上,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性,体现了对关怀客体伦理诉求的关注。

3.伦理关怀是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深层次关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伦理关怀也有一定的层次性,最低层次的关怀,即最基本的物质关怀,它是伦理关怀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伦理关怀决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关怀的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深层次关注,这也是伦理关怀的价值、意义和最终目的之所在。

(二)失独家庭需要伦理关怀

失独家庭之所以需要伦理关怀,是由其自身的状况决定的。他们失去独生子女后,生活遭遇着许多不幸,其生存面临着许多特有的困难。从经济层面看,容易陷入经济困境;从生活层面看,面临养老困难,患病时无人照顾;从心理层面看,由于情感缺失,精神濒临崩溃。而他们又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对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无论从情感,从关系,还是从义务或责任等方面说,都应当给予伦理关怀。

但现实生活中对失独家庭存在着伦理关怀缺失现象。在关怀形式上,没有给予充分的人格尊重。甚至把对失独群体的关怀看成一种慈善活动,把关怀对象看作施舍的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关怀对象的感受,没有给予受助者充分的尊重;在关怀内容上,有的地方把对失独群体的关怀当作一种捞取政治资本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关怀程序上,过于注重程序化,缺少人文关怀。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就是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失独家庭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进行关注,尊重他们的尊严,爱护他们的生命,营造出一种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抚慰,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改善自身的不利状况。

二、失独家庭伦理关怀的意义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以人为本”内在伦理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对人民内部个人利益的肯定。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人民、以整体利益为本并同时照顾合理的个人利益。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关心普通民众、关注民生。只有以人为本,才会平等地对待人民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能做到公平正义;只有以人为本,才会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从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伦理价值的核心。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在他们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不幸离开,谁为他们养老送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失去了生命的传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失独”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都应该去关注和了解这个特殊群体,为其营造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体系。

首先是物质帮助。国家应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让失独者不孤独。顶层设计和底层要互动,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

其次是精神关怀。很多失独者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不愿意再接触社会,甚至选择自我封闭。因此,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开展亲情抚慰活动,帮助失独者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特别是组织失独者与失独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抱团取暖。

再次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数失独家庭都可能面临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潜在风险。因此,政府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根本上逐步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应针对失独家庭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承担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真正保障这一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实现社会公正的内在伦理要求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或最基础的内容是人的基本尊严与基本生活的确认和保证,维护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社会公平包括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和结果的公正三个维度。首先,权利的平等是基础,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的平等。权利平等作为一个不变原则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每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这是社会公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权利平等了,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才能有更多的享有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其次,机会的均等是保障。社会对那些智力和劳动能力等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中的经济主体在占有和使用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应享有大致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是经济主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条件。最后,结果的平等是目的。结果平等要求财富和收入的差距必须是合理的、必要的,特别是要强化社会对弱者基于人权的社会保障。对于失独群体的关注不只是局限于社会和个人的慈善,而是需要一种基于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融洽。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各级政府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制定弱势群体扶助政策的理念,依靠公正的社会制度来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在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充分凸现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建立起利益协调机制,并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失独群体在政策和具体措施上进行一些适当倾斜。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公正,保证资源和利益、权利和权力、责任和义务在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分配,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利益分配所得以及自己与他人分配所得差距,与自己的条件以及他人的条件感到均衡,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来共同关爱失独群体,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伦理要求

家庭关怀论文 篇4

东赵府发„2011‟82号

关于印发《赵家乡生育关怀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据县人口计生局工作要求,制定计划生育“生育关怀行动”实施方案。

一、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目的意义

“生育关怀行动”是一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造福于计划生育家庭和育龄群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旨在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募集资金和开展活动,帮助育龄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努力。搞好这一行动也是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通过亲情牵手、扶贫济困、紧急救助等活动,从经济扶助、精神慰藉、舆论支持等各个方面关怀帮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人群,关怀计划生育工作者,以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生育关怀行动”的内容措施

(一)关怀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在计划生育家庭主要成员遇到意外情况时,开展积极的救助活动,帮助他们排难解忧。

1、开展计生协会帮扶计生困难户的“牵手行动”。落实结对对象,从资金、就业、助学、技术指导、信息提供等因地制宜实行多方面帮扶。

2、独生子女意外死亡、伤残与病残,其父母不再生育或收养的家庭,参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办法,实行定期扶助和一次性救助相结合的办法给予经济扶助。

3、对于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其他主要成员遭遇意外情况,给予必要的精神与经济的援助。

(二)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对与生育相关的生殖健康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在实行节育手术后患有并发症的人员,从生活、医疗、精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援助和安抚。

1、规范优质服务制度。对区域内实行计划生育的常住育龄群众免费享受婚孕前医学检查、优生四项检测、孕环情检查、四项手术、避孕药具、宣传培训等服务。并对婚检、优生四项检测的夫妇分别奖励200元和100元。

2、满足男性干部需求。凡街道、村、社区、企业的男性干部可以到计生服务所免领取避孕套。

3、积极开展育龄群众需求的生殖保健知识和咨询服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档案,为辖区内常住育龄妇女搞好生殖健康筛选服务。

4、对节育手术并发症对象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

5、对实行计划生育的低保家庭及外来已婚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救助。

(三)关怀独生子女。努力打造有利于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积极开展独生子女培养、早期教育等工作。

2、大力开展“关怀独生子女”主题宣传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十佳独生子女示范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和组织独生子女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等,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勤俭意识,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热情开展困难家庭慈善助学行动,街道慈善分会要优先帮助困难独生子女完成学业。

(四)关怀女孩健康成长。积极营造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广泛深入地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倡导生男生女一样好、关键靠培养等婚育文明理念,大力倡导和支持女孩都能接受完整、良好的教育。

2、重视女孩的青春健康教育。通过青春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女孩们掌握一定的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伦理和人生观。

3、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活动。以项目扶贫、志愿者帮扶结对等形式,有计划地帮助女孩户困难家庭勤劳致富,倡导“优生优育、婚育新风”的新型婚育观念。

(五)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建立健全引导基层计生工作者爱岗敬业、多作奉献的激励机制。

1、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更多、更全面的人文关怀,建立定期体检、住院探望和离岗慰问制度,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因公受伤及遭遇意外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与协会会员给予政策抚慰。

2、在经济待遇上保障。落实村计生专职干部待遇,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生育关怀行动”的形式要求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大众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生育关怀行动”的宗旨、内容和进展成果,倡导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二)广泛开展解难送温暖活动。在“5.29”会员集中活动日期间,动员社会各界、计生工作者、协会会员和志愿者,开展“捐一元钱,解百家难”、“一富帮十富、十富帮百富”的扶贫帮困募捐活动,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解难送暖。

(三)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深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活动,实施“一帮一”扶贫帮困工作,尤其是要帮助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中碰

到的实际困难。

(四)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定期不定期下基层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和组织培训活动,不断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

(五)广泛开展随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生育关怀重点对象的定期随访服务的工作制度,在经常的走访中了解对象户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协调解决。

“生育关怀行动”是人口计生事业推进中的一项全新工作,是优质服务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拓展计划生育职能、打造和谐计生的一项有效举措,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推进“生育关怀行动”的深入开展。

赵家乡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主题词:计划生育生育关怀实施方案抄送:本乡各党政班子成员

存档

家庭关怀论文 篇5

本文立足于留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现状,关注留守大学生,从道德关怀角度为留守大学生打造一片蔚蓝的天,为留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和思考。

一、留守家庭大学生思想特点

1. 缺乏自信,人际敏感

留守大学生因为从小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失父母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启发、关注和关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因为爱的缺失,关注和关怀的缺失而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敏感,他们从小的环境和情感中既没有得到爱与关怀,其没有给予和回馈爱的能力和体验。

2. 性格孤僻,行为孤单

留守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山村甚至是山区,他们家庭贫困,父母为了生计而外出务工。他们自己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生活的环境也封闭,生活条件艰苦,与外界的沟通和接触有限;从小就自卑,因为自卑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流。

3. 心理焦虑,心情压抑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环境,但是留守大学生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关怀,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就出现了问题,容易表现出孤独无助、心情压抑、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有些留守大学生因为长期压抑,心理日趋封闭和对外排斥,甚至表现出社交恐惧症。

4. 自我责备,遇事冲动

留守大学生从小由老人带大,隔代的教育方式和溺爱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他们形成放任自我,约束力和自制力差,性格易冲动,爱与人发生矛盾及冲撞。有些留守儿童会从小逆反和盲目反抗心理。对老师和监护人及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有叛逆心理,更甚者出现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还有一些因为缺乏自信心、自我判断力和自我决断力,容易优柔寡断,性格盲从,因自卑而自责等不良情绪问题。

综上所述,留守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留守大学生的关注成为社会的需要和留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关怀思想

1. 道德关怀的价值理念——以人文本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重要的价值归旨,马克思致力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解放全人类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关怀思想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需求、利益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关心、关怀、关爱学生。教师作为道德关怀者是为学生提供关怀和帮助的,因此道德关怀的价值理念要体现以学生为根本。

2. 道德关怀的价值关系——平等、互动、尊重的双主体关系

思想道德教育中师生都是教育的主体,道德关怀中要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尊重的双主体关系。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我——你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人际关系,是包容性的人际关系。”他所塑造的是一种互相包容、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关怀要求教育者在与学生互动和表达情感关怀时,要处于平等、尊重的地位,尊重个体的人格、特性,鼓励他们成长进步,激发他们的潜力和优秀特质,从情感和平等尊重的角度,与他们和谐共处。

3. 道德关怀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是为了最终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人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教育道德关怀的价值目标,教育者进行道德关怀,关心关爱学生,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自由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诸方面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道德关怀是手段,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4. 道德关怀的价值核心——情感和关爱

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关怀,关心和关爱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从内心真心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情感,从而内化并外化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要求受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爱和情感的关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教育中对孩子的爱是最重要的。”道德关怀就是以爱感人,用爱和情感直抵人心,从而达到情感交流和思想的改变。道德关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关注、关心、关爱和关怀。教育中爱应该是一种充盈着自由、平等、公正、尊重、关怀氛围的爱的情感。

三、留守大学生道德关怀教育

1. 以心待人,关心留守大学生的内在情感诉求

家庭环境对留守大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长期缺失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导致一些心理和情绪问题,心理焦虑、心情压抑、性格易冲动等心理和情绪问题,会困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内心痛苦迷茫,他们的内心有强烈的需要被关心情感诉求,而往往只是压抑自我,平时不表露出来,但是这些心理和情绪问题就要导火索一样,随时可能引爆。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时刻关心留守大学生的内心和内在的情感诉求,多从情感需要的角度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通过道德关怀教育,帮助他们排解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压力,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从父母那里缺失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帮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和盲目自责的困扰,使他们树立生活和人生的自信态度,以自信阳光的心态迎接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教育者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帮助其建立自信。其次,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通,也能够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再次,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互相帮助和交流也是非常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2. 以情感人,建立和谐友爱的道德关怀关系

平等、互动、尊重的双主体关系是道德关怀的前提和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中师生都是教育的主体,道德关怀中的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道德关怀的效果和情感的深度,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互动、尊重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情感的传递和情感的互动就会是最真、最纯和最美,道德关怀的效果也会达到最优化。反之,如果在教育中的关系是被动的,盲从的,甚至的是屈从的,那么道德关怀效果将会适得其反。留守大学生内心对情感的渴求尤为甚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大学生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留守大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温暖,从而使其从内心深处回赠和传递同样真挚的情感。教育者与留守大学生建立和谐友爱、平等尊重的双主体关系,要求教育者从内心尊重和体谅学生,关心和关爱学生,正面积极鼓励学生,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高高在上,通过强制让学生接受观念和思想。

3. 以爱动人,促进留守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世界上最动人的天籁就是爱声音和回想,有爱便能战胜一切。道德关怀就是从爱出发,以爱升华。道德关怀的核心就是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对受教育者给予爱。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最高价值诉求和价值归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立足点是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留守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心理素质和性格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情感关怀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留守大学生各方面全面自由发展。以爱的方式,化解他们内心的困扰和思想的困境,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从而实现其能力、品质、及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留守家庭大学生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就缺失父母关爱,在思想和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关心留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思想道德教育的道德关怀教育角度关心和关爱留守大学生,用情感和爱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从而促进留守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思想特点,道德关怀,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春艳,覃超杰,温文.广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大众科技,2013,11.

家庭关怀论文 篇6

世界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把消费者的行为分成三个基本阶段:量的消费阶段, 即人们追逐买得到和买得起的商品;质的消费阶段, 即寻求货真价实、有特色、质量好的商品;情的消费阶段, 即注重购买商品的情感体验和人际沟通。时至今日, 我们正在向第三阶段, 即情的消费阶段迈进。在这新的消费阶段, 我们必须学会赋予品牌独特的情感内涵, 让品牌不仅占据消费者的头脑, 更要走进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用情感为品牌定位, 走情感定位之路。

情感定位的概念

情感定位是指运用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冲击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定位, 用恰当的情感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

换言之, 情感定位就是将关怀、牵挂、思念、温暖、怀旧、爱等情感内涵融入品牌, 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这些情感体验, 从而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 最终获得对品牌的喜爱和忠诚。

进而言之, 情感定位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对一产品或服务各要素及营销过程注入感情, 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 赋予其感性色彩, 从而唤起消费者心底里的共鸣。

情感定位的作用

情感是人类完整生命中最生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好的品牌定位能强烈地吸引顾客, 最好的品牌是情感品牌。飞利浦、欧司朗等熟练地开发与光效有独特关系的情感产品, 轻而易举地成为光源世界中情感与物质回报的主角, 其品牌价值已达几十亿美元。情感定位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1. 情感定位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体验

当今市场, 产品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 想通过产品功能来进行差异化的区分, 已是越来越困难, 但是不同的情感的赋予则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如美国“万宝路”牌香烟, 其品牌形象突现男子汉粗犷、放荡不羁、坚韧不拨的气概, 个性特征是满足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态。

2. 情感定位有利于建立和维护顾客忠诚

在消费活动中, 情感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最为深远。有学者说:定位不在产品本身, 而在消费者心底, 营销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心灵。如果某一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吻合, 消费者就会对该品牌产生感情, 甚至引以为豪, 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朋友和精神寄托, 进而表现出持续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所以, 抓住消费者的情感, 则更有利于建立和维护顾客的忠诚。

3.情感定位使得品牌溢价能力增强

在感性消费时代, 人们购物、消费将更加注重商品所能带来的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满足, 钟情于商品所拥有的象征意义和表现能力。研究表明, 实行情感定位的品牌的价格敏感度比使用产品属性定位的品牌要低。一旦品牌的情感诉求被消费者认同, 该品牌就为消费者创造了产品功能以外的更多利益, 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程度就会降低。

儒家的“家庭关怀”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说是德性伦理, 家庭伦理也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儒家在家庭伦理中, 强调每个人履行道德责任, 使大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相互关怀、相互救助的和谐大家庭。“父子笃, 兄弟睦, 夫妇和, 家之肥也。” (《礼记·礼运》) “父子不得不亲, 兄弟不得不顺, 男女不得不欢。” (《荀子·富国》)

(1) 父慈子孝

中国的家庭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父慈子孝”要求父亲尽“慈”的义务, 儿子尽“孝”的义务。儒家看来, 孝敬父母,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是天即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神圣的道德义务, 所谓“天理人情”, 无可逃于天地之间。儒家在强调子对父的孝的同时, 也注重父对子的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荀子·君道》)

(2) 兄友弟恭

“友”是为兄者之德, “恭”是为弟者之德。兄弟和睦是巩固家庭、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是故四马不和, 取道不长……兄弟不和, 不能久固……” (《说苑·敬慎》) “兄弟者, 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 父母左提右挈, 前襟后裾;食则同案, 衣则传服, 学则连业, 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 不能不相爱也。” (《颜氏家训》)

(3) 夫妇和顺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也是家庭的基石。孔子曾说:“昔三代明王之政, 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 亲之主也, 敢不敬与!”“是故君子兴敬为亲, 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 弗敬不正。” (《礼记·哀公问》) 中国传统的家庭道德中有“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古训, “夫之所贵者, 和也;妇之所贵者, 柔也。” (《紫阳朱氏宗谱·朱子家训》)

儒家“家庭关怀”对“情感定位”

的启示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 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深一层便是管理的竞争, 更深一层就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最终还是为了达到“牵动消费者的情感”这一目标。主张“家庭关怀”的儒家德性伦理对于情感定位有着如下启示。

1.以“母慈子孝”作为情感定位

“帮宝适”是一种婴儿尿布, 其情感定位于年轻妈妈们的爱心、责任感。广告诉求点为:“帮宝适”能够使宝宝的肌肤更加干爽, 照顾孩子时更加方便, 更加节省时间, 并且每片只需一块钱, 有哪一位妈妈不愿意使自己的孩子感到舒适、并且干干净净?自然是心动、行动, 对“帮宝适”充满感激之情。

浙江纳爱斯的雕牌洗衣粉, 运用情感定位方法, 在品牌塑造上大打情感牌。“……爸、妈……雕牌洗衣粉愿家家团圆”的真情流露引起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震颤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雕牌洗衣粉的另一则情感广告——“妈妈, 我能帮您干活了”, 更是抒发了亲情的爱, 不知温暖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再例如, 美加净护手霜的情感定位“就像妈妈的手温柔依旧”, 让我们的内心掀起阵阵涟漪, 觉得美加净的呵护就像妈妈一样温情、贴心。

2. 以“夫妇和顺”作为情感定位

哈根达斯把自己的产品与热恋的甜蜜连接在一起。“爱我, 就请我吃哈根达斯”。自1996年进入中国, 哈根达斯的这句经典广告语像是一种“爱情病毒”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蔓延开来。一时间, 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了城市小资们的时尚食品。

再如, 松下率先推出的“爱妻型”洗衣机就因为增进了夫妻感情而受欢迎。丽珠得乐的“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也是“夫妇和顺”情感的绝妙运用, 哈尔滨啤酒“岁月流转, 情怀依旧”的品牌内涵让人勾起无限的岁月怀念。

3. 以“脉脉亲情”作为情感定位

众所周知, “大宝”是有名的护肤品品牌, 除了品质过硬,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宝”运用情感定位来构建品牌社区。其广告选用了戏剧演员、小学教师、摄影记者、车间工人, 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生活在工薪阶层身边的人们, 在普通的生活场景中, 朴实地向你讲述生活工作的烦恼以及使用大宝后的感觉:“要想皮肤好, 早晚用大宝”, 在给自己买一瓶的同时, 不忘了“我给老公 (老婆、老爸) 买一瓶, 我给爷爷买一瓶”。“真情永不变, 大宝天天见”。

总之, 情感定位不是一种手段, 它是一次过程, 一次由内而外的蜕变过程。它更不是灌输, 而是自然内化为美好印象的过程。品牌如人, 人有灵魂, 品牌亦是。品牌的灵魂就是情感。在产品同质化、消费感性化的今天, 品牌的魅力不仅仅是产品属性的良莠, 更是品牌本身所凝结的情感属性。在中国社会和市场环境下, 深入领会儒家文化的“家庭关怀”, 或许能给我们更多、更好的启迪和创意。

家庭关怀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 。其中男77例, 女41例, 年龄29~45岁, 平均年龄 (37.28±5.35) 岁, 患者总病程在2年以上, 文化程度小学以上。选取同期收治的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118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能自行完成家庭关怀度量表 (Family-APGAR)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单独在安静的环境中自行完成家庭关怀度量表评估。Family-APGAR主要是评估患者对于家庭功能的满意度。主要测量5个因子, 包括适应度、成长度、情感度、合作度、亲密度。根据3分制评分法, 经常这样为2分, 有时这样为1分, 几乎很少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家庭该项功能越好。把5个因子得分相加后得总分, 分值7~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 4~6分表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0~3分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差异性比较使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Family-APGAR评分结果进行分析, 如附表所示。两组患者在适应度、合作度、情感度、成长度、亲密度、总分方面, 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和经济负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家庭的作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复发率高, 社会功能较低, 需要家属的正确对待, 才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国外研究显示, 家庭干预对于患者的病情减轻、缓解以及病情改善有着较明显的作用。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 在适应度、合作度、情感度、成长度及亲密度方面, 均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差异。适应度分值低, 说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在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方面, 手段比较僵化, 缺乏有效的资源;合作度分值低, 说明患者家庭不能够很好的分担责任;情感度分值低说明其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够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总分分值低说明其家庭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3]。这样的家庭环境是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针对此家庭环境,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指导改善患者的家庭关怀度。

针对家庭严重功能障碍问题, 可以采取的护理措施如下。首先, 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患者及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讨论[4], 如在患者遇到困难时, 其家庭能够提供什么帮助, 能够获得哪些资源, 从而为患者解决问题;还可以咨询患者家庭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分担责任, 解决实际问题, 为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就如何提高对患者的关爱程度进行讨论。其次, 护理人员可以组织家庭成员探讨怎样提高家庭功能[5]。在对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后, 家庭成员达成共识, 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 组织家庭成员定期参加专题讲座, 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2) 为家庭成员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热线电话、心理咨询;指导家庭成员要对患者热情, 不能够置之不理;鼓励家庭成员和患者之间多沟通, 让患者感到关怀和帮助。加强低关怀度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心理治疗, 采取对应的护理策略,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家庭功能, 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徐逸, 陆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评估及家庭干预对疾病的影响[D].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1) :120-12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2版 (修订本)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57-60.

[3]张淑云, 张仲霞, 董春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2) :170-171.

[4]侯玉玲, 冯竹娥, 陈宏美,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策略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3) :348-349.

家庭关怀论文 篇8

妇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并且有年轻化趋势[3]。妇科癌症末期患者大多存在悲观绝望、自身感觉不良、自暴自弃、暴躁易怒等心理问题[4], 同时存在疼痛、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食欲降低、身体消瘦、体重下降、活动无耐力等生理问题, 部分患者还面临家庭、工作等社会问题。减少患者临终期间所受痛苦, 使其平静、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 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就诊的妇科末期癌症采取姑息治疗的患者56例, 年龄22~76岁, 平均48.3岁。其中, 宫颈癌19例, 卵巢癌21例, 子宫或阴道癌7例, 子宫内膜癌9例;已婚52例, 未婚4例;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以上占72.1%, 中学以下占27.9%;其中5个家庭的宗教信仰为佛教, 其余家庭没有宗教信仰。精神认知正常、符合癌症末期诊断、采取姑息治疗、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知情同意的患者纳入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在确诊后填写一般资料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接受临终关怀举措后2周, 再次填写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在整个临终关怀中, 患者将自身的生理、心理、情绪等主客观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诊断;家属的年龄、性别、与患者的关系、宗教信仰。根据中国常模, SAS评分标准为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5];SDS评分标准为53~62分为轻度抑郁, 63~72分为中度抑郁, 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6]。

1.3 临终关怀举措

1.3.1 舒适护理

(1) 疼痛是末期癌症患者最突出的症状, 控制和减轻疼痛是患者舒适和平静走过临终阶段的重要措施。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 理解并相信患者。适当教育患者疼痛不可避免的观点, 使之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疼痛。出现疼痛及时与医生沟通, 根据癌症三阶梯止痛法进行合理的镇痛处理。鼓励家属与患者交谈, 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 (2) 临终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 尤其是侵入性诊疗护理。过多的检查和治疗护理也是患者不舒适的重要原因。向患者解释诊疗的目的和作用, 尊重患者选择, 不强迫接受。 (3)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避免和危重症抢救患者同处一室, 减少外界环境对其的影响, 以保持患者平静。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难以入睡的患者, 可适当给予睡眠辅助药物。鼓励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爱的饮食, 避免强迫患者进食。

1.3.2 隐私保护

(1) 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是维护患者尊严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部分患者不希望自己的病情被过多人知道, 当他人询问患者病情时, 应先取得患者同意后再告知。避免在公共场所谈论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信息出现在公共场所;保护患者病历资料, 防止他人随意查阅。 (2) 为患者诊疗护理时, 拉上床帘, 或在治疗室关上门后进行。操作前做好解释, 告知需要暴露的程度, 取得配合, 避免强迫患者。操作时, 其他工作人员进出时敲门, 避免频繁出入。

1.3.3 死亡教育和心理护理

(1) 死亡是人类探索自身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它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诸多层面。当患者面临死亡时, 其死亡意识就会更加强烈。临终关怀不仅仅致力于减轻患者躯体的疼痛, 更核心的任务是使患者能够有意义地告别人世。面对死亡是临终患者必须学会的重要课题。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 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 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7]。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文化素养和宗教背景, 重点关注患者对死亡的看法, 在死亡即将来临之际最恐惧、担心和忧虑的是什么;鼓励患者诉说对死亡的看法, 并尊重患者的观点;根据患者情况, 有针对性运用生死学知识, 帮助对象解决对死亡的忧虑、恐惧和各种死亡思想负担, 使患者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死亡结局, 也可以使患者家属有准备的接受丧亲之痛。 (2) 临终患者心理历程为怀疑、愤怒、妥协、接受。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 进行心理护理。怀疑否认期间的患者避免否认患者的观点, 与患者过多的对抗不利于患者接受自身疾病, 合理解释患者病情;愤怒的患者应允许其发泄其愤怒的情绪, 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 指导发泄途径, 告知愤怒并非患者本身错误, 鼓励其诉说愤怒情绪;妥协期间患者, 应包容其对挽救自身生命的各项举措, 尽量满足宗教患者对宗教的需求, 可以申请举办宗教活动, 指导患者通过正确途径获得宗教支持;接受期的患者, 尽量满足其独处的需求, 避免过多打扰患者, 协助患者安排自己的余生及身后事, 使其没有遗憾的离开人世。

1.3.4 自我管理

临终期间, 协助患者自我管理, 可以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开。随着妇科癌症年轻化, 部分患者正处于事业顶峰, 无法接受自己突然什么都不能做, 对此类患者, 避免过度保护, 指导其自我管理, 可以让其实现自己价值。首先协助患者制定目标及计划, 根据目标指导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在家属许可的情况下,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指导其对疾病的自我管理。

1.3.5 家属关怀

面对家人即将辞世, 家属往往无法接受。对家属进行临终关怀可以减轻家属的悲痛, 让其接受家人的辞世, 顺利度过丧亲期。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疾病的管理和决策, 协助患者共同实现临终目标;同时对家属进行死亡教育, 协助家属安排患者身后事;鼓励家属表达丧亲的悲伤;允许家属协助患者的尸体护理, 整理患者遗物。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量化后输入电脑, 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成对t检验, 采用方差分析不同亲属关系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的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终关怀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

临终关怀实施前后, 患者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临终关怀前后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况

参与研究的患者家属与患者的关系包括夫妻 (43例) 、父母 (4例) 、子女 (9例) 。临终关怀实施前后, 患者家属两个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不同亲属关系的患者家属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 临终关怀前后患者的心理、生理及情绪症状情况

临终关怀举措并未改善患者的生理症状体验, 但对情绪及心理症状的改善较明显, 见表4。

2.4 其他

在本研究中, 有5个佛教信仰的家庭, 由于例数较少, 并未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在观察中发现, 具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及家庭能更平静的面对死亡, 恐惧程度更低, 同时情绪更平静。患者过世后, 家属的悲伤时间更短。在本研究中, 2位患者年龄仅为22、28岁, 患者及其父母由始至终都未能很好的接受自己的疾病, 但临终关怀对其心理、情绪症状的改善较明显。患者过世后, 其父母的哀伤期更长, 程度更深。

3 讨论

临终关怀秉持“以照料为中心, 维护人的尊严, 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共同面对死亡”的宗旨[8,9,10], 旨在让患者平静、有尊严的辞世, 家属顺利度过丧亲期, 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本次患者平均年龄48岁, 患者明显年轻化, 对死亡的恐惧更加明显, 负面情绪大多较严重。通过死亡教育, 使患者直面死亡, 减轻恐惧, 接受现实。死亡教育是妇科临终关怀中及其重要的部分, 死亡教育能否成功是让决定患者能否平静辞世的关键。指导临终患者制定临终目标和计划, 能体现患者价值, 使其没有遗憾的离开。关注患者的舒适, 可减少患者临终痛苦。对妇科癌症末期患者实施系统的临终关怀, 是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

在本研究中, 有22岁、28岁的患者各1例, 临终关怀举措对这两个患者及家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很年轻, 完全没有意料到疾病的发生, 感觉人生很不公平, 无法接受自己即将死亡;父母对即将失去年轻的孩子这一事实完全无法接受, 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直都是最让人痛苦的事。在今后的临终护理中, 应寻找更好的针对年轻临终患者的护理措施, 使其及家庭得到平静和安宁。

参考文献

[1]陶志敏, 刘社娟.King达标理论对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的启示[J].全科护理, 2010, 11 (9) :763-765.

[2]迟西琴.从以人为本看临终关怀的当代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29 (2) :237-239.

[3]陈露露, 李敏.妇科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31 (9) :58-60.

[4]邢雪, 齐芳, 潘东梅.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学, 2000, 41 (9) :58-59.

[5]王文菁, 许明智.焦虑自评量表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因子结构研究[J].广东医学, 2009, 8 (10) :1416-1418.

[6]王文菁, 谭文艳.Zung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10 (16) :2191-2193.

[7]刘超, 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 2010, 12 (1) :9-15.

[8]Goldenheim A, Oates D, Parker V, et al.Rehospitalization of older adults discharged to home hospice care[J].J Palliat Med, 2014, 48 (22) :456-459.

[9]Stavas M, Arneson K, Friedman J, et al.From whole brain to hospice:patterns of care in radiation oncology[J].J Palliat Med, 2014, 22 (6) :12-17.

上一篇:业务流程新特点下一篇:环境战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