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怀度

2024-09-23

家庭关怀度(精选6篇)

家庭关怀度 篇1

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时期, 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患者的精神活动和周围环境与内心体验不协调, 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需要配合治疗, 更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1]。家庭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是患者进一步康复的有效资源。我院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家庭关怀度调查,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应的护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 。其中男77例, 女41例, 年龄29~45岁, 平均年龄 (37.28±5.35) 岁, 患者总病程在2年以上, 文化程度小学以上。选取同期收治的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118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能自行完成家庭关怀度量表 (Family-APGAR)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单独在安静的环境中自行完成家庭关怀度量表评估。Family-APGAR主要是评估患者对于家庭功能的满意度。主要测量5个因子, 包括适应度、成长度、情感度、合作度、亲密度。根据3分制评分法, 经常这样为2分, 有时这样为1分, 几乎很少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家庭该项功能越好。把5个因子得分相加后得总分, 分值7~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 4~6分表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0~3分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差异性比较使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Family-APGAR评分结果进行分析, 如附表所示。两组患者在适应度、合作度、情感度、成长度、亲密度、总分方面, 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和经济负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家庭的作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复发率高, 社会功能较低, 需要家属的正确对待, 才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国外研究显示, 家庭干预对于患者的病情减轻、缓解以及病情改善有着较明显的作用。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 在适应度、合作度、情感度、成长度及亲密度方面, 均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差异。适应度分值低, 说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在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方面, 手段比较僵化, 缺乏有效的资源;合作度分值低, 说明患者家庭不能够很好的分担责任;情感度分值低说明其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够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总分分值低说明其家庭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3]。这样的家庭环境是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针对此家庭环境,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指导改善患者的家庭关怀度。

针对家庭严重功能障碍问题, 可以采取的护理措施如下。首先, 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患者及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讨论[4], 如在患者遇到困难时, 其家庭能够提供什么帮助, 能够获得哪些资源, 从而为患者解决问题;还可以咨询患者家庭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分担责任, 解决实际问题, 为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就如何提高对患者的关爱程度进行讨论。其次, 护理人员可以组织家庭成员探讨怎样提高家庭功能[5]。在对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后, 家庭成员达成共识, 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 组织家庭成员定期参加专题讲座, 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2) 为家庭成员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热线电话、心理咨询;指导家庭成员要对患者热情, 不能够置之不理;鼓励家庭成员和患者之间多沟通, 让患者感到关怀和帮助。加强低关怀度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心理治疗, 采取对应的护理策略,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家庭功能, 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徐逸, 陆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评估及家庭干预对疾病的影响[D].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1) :120-12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2版 (修订本)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57-60.

[3]张淑云, 张仲霞, 董春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2) :170-171.

[4]侯玉玲, 冯竹娥, 陈宏美,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策略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3) :348-349.

[5]徐卫国, 刘苗苗, 许娟,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8) :720-722.

家庭关怀度 篇2

1 医学人文关怀对医患友好的促进意义

1.1 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的是生病的人而非人身上的病[1],这是医患友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医学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属性并未得到重视。1.2医疗服务特点的需要患者除了要求专业技能服务外,也要求医疗的感动服务,包括有有礼、方便、安慰、肯定、友善、舒适、微笑等等。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大众对服务能力、生命价值、生存质量也更加关注。医疗服务有风险高、个性化高、专业性强、系统流程复杂、费用支付多元性等特点,而服务质量水平是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知,往往受双方情绪和偏好影响,充分融入人文关怀,能大大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和友好度。

1.3 医务人员健康心理的需要

医务人员从事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承担着拯救他人性命的责任,其身心健康状况是此医院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关系其工作绩效、医疗效果及安全[2]。

2 医学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友好的主要举措

2.1 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

医院环境形象是医院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赏心悦目、温馨融洽的就医环境能给患者以信任感和安全感。因此,医院不但设施要先进、设备要齐全,而且要从患者舒适、方便的角度出发,建立导医队伍,设置健康小屋,配备候诊椅、饮用水、轮椅和就诊服务指南,统一标识标牌,实现一人一诊室等。

2.2关注温暖的人文细节

医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患者,以患者为本,努力满足他们多层次需要,变被动、单一服务为主动、全面服务。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优质服务内涵,每季度开展服务之星评选,建立各种病患服务俱乐部、沙龙和病友微信群,开展可视化的健康教育。

2.3 培育温情的人文理念

医务人员是为患者服务的主力军,所以要加强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素质和信念的培养[3]。一是关注身体健康,在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尊重;二是关爱尊重病人的生命;三是关心患者心理,寻求有效对策,针对患者心理进行换位思考,有的放矢地加强人文关怀。

2.4 完善温厚的人文服务

志愿者能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能帮助和方便患者的就医。我院向社会招募广大热心人士组成70人志工队伍,得到社会的积极反响。2.5挖掘温藏的人文关怀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制定医疗风险共担机制,分担和减轻医生不安全的心理因素;二是营造医院特色文化氛围,成立各类文体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三是帮助解决子女择校、家属就业、困难慰问等实际问题,开展特殊节日问候、心理辅导培训等活动;四是正确评估每位医务人员的能力和特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归属感、荣誉感[4]。

3 医学人文关怀对医患友好的作用思考

医院在提高专业医疗服务同时,把人文关怀真正融入到医疗服务中去,发挥其作用,当患者在饱受疾病痛苦时,能真正感受到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人文关心、照顾,大大提升自我抗拒病魔的信心,提高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度。医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怀,使他们有归属感,从而就更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而要达到这种全面的医患友好,有赖于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做到医院在软件和硬件上下功夫、医护人员在医术医德上提高、患者充分体谅、信任和配合医护人员,只有这样,人文关怀才会在医疗服务中真真发挥其重要作用,真真达到医患友好,使我们的健康卫生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婀娜,贾潇潇.医院的人文关怀及其体现[J].现代医院管理,2008,2(1):47-49.

[2]叶正平.强化医院对医生的人文关怀理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0(5):55-56.

[3]邓笑伟,张丹梅,徐铭宝.医学与人文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3):68-69.

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及其意义 篇3

关键词:失独家庭,伦理关怀,意义

失独家庭特指夫妻双方只生育或收养过一个子女,该子女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不幸去世,且夫妻不能或不再生育、收养子女的家庭。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将有1 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对失独家庭来说,生活和精神支柱双坍塌,“疾病”、“养老”、“情感缺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困境,需要救助和关怀。

一、失独家庭伦理关怀

(一)关怀与伦理关怀

关怀在英文中即“care”,包含照料、照顾、看护等意义,照顾的对象是孩子、病人、老人、残疾人、贫困者等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主要是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群体的一种关切和帮助。关怀是指对一定事物、现象和人物等的关心、注意和密切关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关怀因人们的关注对象以及关注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伦理关怀等。人文关怀即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怀,其本质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特别是死亡价值的关注。所谓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尊严的关注,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也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因此,伦理关怀是指运用伦理的手段,通过伦理的方式对关怀客体给予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关怀和帮助。伦理关怀的伦理性,不仅体现在关怀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关怀的内容上。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关怀,又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既是一种物质的关怀,又是一种精神、道德的关怀;既是一种理想的关怀,又是一种现实、具体的关怀。伦理关怀的目的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保障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具体说来,伦理关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伦理关怀是一种现实关怀。伦理关怀把“人是目的”作为最高原则,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它一方面强调了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提醒人们关怀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予;另一方面强调在关怀的双向道德实践中,双方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单边关系,是关怀主客体的统一。

2.伦理关怀的是“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伦理关怀同其他关怀形式相比,在手段、方式和内容、内涵上都体现了“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伦理关怀的符合道德性,它体现了主体对关怀客体的尊重和理解。伦理关怀就是在关怀的手段与方法上,对关怀客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符合伦理人性的方式对关怀客体进行关怀;另一方面在关怀内容上,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性,体现了对关怀客体伦理诉求的关注。

3.伦理关怀是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深层次关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伦理关怀也有一定的层次性,最低层次的关怀,即最基本的物质关怀,它是伦理关怀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伦理关怀决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关怀的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深层次关注,这也是伦理关怀的价值、意义和最终目的之所在。

(二)失独家庭需要伦理关怀

失独家庭之所以需要伦理关怀,是由其自身的状况决定的。他们失去独生子女后,生活遭遇着许多不幸,其生存面临着许多特有的困难。从经济层面看,容易陷入经济困境;从生活层面看,面临养老困难,患病时无人照顾;从心理层面看,由于情感缺失,精神濒临崩溃。而他们又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对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无论从情感,从关系,还是从义务或责任等方面说,都应当给予伦理关怀。

但现实生活中对失独家庭存在着伦理关怀缺失现象。在关怀形式上,没有给予充分的人格尊重。甚至把对失独群体的关怀看成一种慈善活动,把关怀对象看作施舍的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关怀对象的感受,没有给予受助者充分的尊重;在关怀内容上,有的地方把对失独群体的关怀当作一种捞取政治资本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关怀程序上,过于注重程序化,缺少人文关怀。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就是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失独家庭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进行关注,尊重他们的尊严,爱护他们的生命,营造出一种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抚慰,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改善自身的不利状况。

二、失独家庭伦理关怀的意义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以人为本”内在伦理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对人民内部个人利益的肯定。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人民、以整体利益为本并同时照顾合理的个人利益。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关心普通民众、关注民生。只有以人为本,才会平等地对待人民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能做到公平正义;只有以人为本,才会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从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伦理价值的核心。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在他们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不幸离开,谁为他们养老送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失去了生命的传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失独”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都应该去关注和了解这个特殊群体,为其营造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体系。

首先是物质帮助。国家应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让失独者不孤独。顶层设计和底层要互动,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

其次是精神关怀。很多失独者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不愿意再接触社会,甚至选择自我封闭。因此,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开展亲情抚慰活动,帮助失独者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特别是组织失独者与失独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抱团取暖。

再次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数失独家庭都可能面临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潜在风险。因此,政府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根本上逐步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应针对失独家庭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承担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真正保障这一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实现社会公正的内在伦理要求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或最基础的内容是人的基本尊严与基本生活的确认和保证,维护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社会公平包括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和结果的公正三个维度。首先,权利的平等是基础,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的平等。权利平等作为一个不变原则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每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这是社会公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权利平等了,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才能有更多的享有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其次,机会的均等是保障。社会对那些智力和劳动能力等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中的经济主体在占有和使用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应享有大致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是经济主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条件。最后,结果的平等是目的。结果平等要求财富和收入的差距必须是合理的、必要的,特别是要强化社会对弱者基于人权的社会保障。对于失独群体的关注不只是局限于社会和个人的慈善,而是需要一种基于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融洽。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各级政府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制定弱势群体扶助政策的理念,依靠公正的社会制度来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在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充分凸现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建立起利益协调机制,并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失独群体在政策和具体措施上进行一些适当倾斜。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公正,保证资源和利益、权利和权力、责任和义务在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分配,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利益分配所得以及自己与他人分配所得差距,与自己的条件以及他人的条件感到均衡,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来共同关爱失独群体,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伦理要求

家庭关怀度 篇4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是指在校期间难以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物价的上涨, 导致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在求学道路上迷茫和退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生活拮据。从2002年开始高校的不断扩招, 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学费也越来越高,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支付高额费用, 甚至没有钱去购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第二, 心理障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情况是复杂的。有的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困难, 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勤劳质朴的品格;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在学习和生活中比较自卑, 导致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第三, 学习压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得学生, 必须四处打工, 寻找勤工助学岗位, 这些占据了他们全部的课余时间。有学生因为打工还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受到老师的批评。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是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第四, 能力欠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比较落后偏远的农村, 学校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育资源有限, 接受信息较慢, 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和才艺等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由于地域和经济状况的限制, 无法购买更多的学习资料, 参加更多的社会交流。等步入大学后, 由于性格内向孤僻, 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 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五, 就业担忧。就业形势严峻,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先存在缺陷, 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欠缺。同时, 由于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显赫的家庭背景, 在找工作中也明显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思考

人文关怀理念主要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归宿和出发点, 以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完善人为宗旨和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经济、心理、学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的关怀。因此, 重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人文关怀, 是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 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关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得学生而言, 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的是首要问题, 所以人文关怀要以经济关怀以切入点。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基本形成了包含“奖、助、困、补、免”等多种形式构成的资助体系, 也成立了学生困难资助中心, 我校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外, 还有培才等各种慈善基金。在工作中做好公平公正, 确保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首先, 学校要积极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 学生要合理使用助学金, 按照要求归还资金,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 积极扩展资助渠道, 使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最后, 学校安排一些勤工助学岗位。

2、心理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因此要多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首先, 要采取针对性教育。学生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 通过与学生们谈心,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其次, 高校应多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 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受挫能力, 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最后, 转变教育方式, 由灌输式向对话式转变。用真诚与学生进行交流, 用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心理上变得更加强大。

3、学业关怀。随着我国的转型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 对于学习上弱势的一些学生, 要及时的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 建立学习目标, 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其次,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培训, 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 鼓励学生们多参加一些活动, 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就业关怀。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 能否顺利就业是他们最关系的问题, 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聚焦点, 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点。因此能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点。首先, 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要以职业规划为先导, 正确认识自己, 确立符合自己的现实的就业目标。其次, 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应给与指导,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在求职中要越挫越勇, 吸取教训, 调整心态, 积极寻找就业。最后, 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 应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 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

5、环境关怀, 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 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其次, 学校老师应该多深入学生宿舍,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上温暖。

总之, 高校经济困难是一个需要给予关注的群体。我们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引导,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胡继民.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

[2]裴沛.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6) .

[3]肖文学.浅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策略[J].社科纵横, 2008 (9) .

家庭关怀度 篇5

世界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把消费者的行为分成三个基本阶段:量的消费阶段, 即人们追逐买得到和买得起的商品;质的消费阶段, 即寻求货真价实、有特色、质量好的商品;情的消费阶段, 即注重购买商品的情感体验和人际沟通。时至今日, 我们正在向第三阶段, 即情的消费阶段迈进。在这新的消费阶段, 我们必须学会赋予品牌独特的情感内涵, 让品牌不仅占据消费者的头脑, 更要走进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用情感为品牌定位, 走情感定位之路。

情感定位的概念

情感定位是指运用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冲击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定位, 用恰当的情感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

换言之, 情感定位就是将关怀、牵挂、思念、温暖、怀旧、爱等情感内涵融入品牌, 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这些情感体验, 从而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 最终获得对品牌的喜爱和忠诚。

进而言之, 情感定位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对一产品或服务各要素及营销过程注入感情, 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 赋予其感性色彩, 从而唤起消费者心底里的共鸣。

情感定位的作用

情感是人类完整生命中最生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好的品牌定位能强烈地吸引顾客, 最好的品牌是情感品牌。飞利浦、欧司朗等熟练地开发与光效有独特关系的情感产品, 轻而易举地成为光源世界中情感与物质回报的主角, 其品牌价值已达几十亿美元。情感定位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1. 情感定位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体验

当今市场, 产品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 想通过产品功能来进行差异化的区分, 已是越来越困难, 但是不同的情感的赋予则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如美国“万宝路”牌香烟, 其品牌形象突现男子汉粗犷、放荡不羁、坚韧不拨的气概, 个性特征是满足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态。

2. 情感定位有利于建立和维护顾客忠诚

在消费活动中, 情感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最为深远。有学者说:定位不在产品本身, 而在消费者心底, 营销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心灵。如果某一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吻合, 消费者就会对该品牌产生感情, 甚至引以为豪, 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朋友和精神寄托, 进而表现出持续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所以, 抓住消费者的情感, 则更有利于建立和维护顾客的忠诚。

3.情感定位使得品牌溢价能力增强

在感性消费时代, 人们购物、消费将更加注重商品所能带来的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满足, 钟情于商品所拥有的象征意义和表现能力。研究表明, 实行情感定位的品牌的价格敏感度比使用产品属性定位的品牌要低。一旦品牌的情感诉求被消费者认同, 该品牌就为消费者创造了产品功能以外的更多利益, 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程度就会降低。

儒家的“家庭关怀”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说是德性伦理, 家庭伦理也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儒家在家庭伦理中, 强调每个人履行道德责任, 使大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相互关怀、相互救助的和谐大家庭。“父子笃, 兄弟睦, 夫妇和, 家之肥也。” (《礼记·礼运》) “父子不得不亲, 兄弟不得不顺, 男女不得不欢。” (《荀子·富国》)

(1) 父慈子孝

中国的家庭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父慈子孝”要求父亲尽“慈”的义务, 儿子尽“孝”的义务。儒家看来, 孝敬父母,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是天即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神圣的道德义务, 所谓“天理人情”, 无可逃于天地之间。儒家在强调子对父的孝的同时, 也注重父对子的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荀子·君道》)

(2) 兄友弟恭

“友”是为兄者之德, “恭”是为弟者之德。兄弟和睦是巩固家庭、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是故四马不和, 取道不长……兄弟不和, 不能久固……” (《说苑·敬慎》) “兄弟者, 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 父母左提右挈, 前襟后裾;食则同案, 衣则传服, 学则连业, 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 不能不相爱也。” (《颜氏家训》)

(3) 夫妇和顺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也是家庭的基石。孔子曾说:“昔三代明王之政, 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 亲之主也, 敢不敬与!”“是故君子兴敬为亲, 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 弗敬不正。” (《礼记·哀公问》) 中国传统的家庭道德中有“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古训, “夫之所贵者, 和也;妇之所贵者, 柔也。” (《紫阳朱氏宗谱·朱子家训》)

儒家“家庭关怀”对“情感定位”

的启示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 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深一层便是管理的竞争, 更深一层就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最终还是为了达到“牵动消费者的情感”这一目标。主张“家庭关怀”的儒家德性伦理对于情感定位有着如下启示。

1.以“母慈子孝”作为情感定位

“帮宝适”是一种婴儿尿布, 其情感定位于年轻妈妈们的爱心、责任感。广告诉求点为:“帮宝适”能够使宝宝的肌肤更加干爽, 照顾孩子时更加方便, 更加节省时间, 并且每片只需一块钱, 有哪一位妈妈不愿意使自己的孩子感到舒适、并且干干净净?自然是心动、行动, 对“帮宝适”充满感激之情。

浙江纳爱斯的雕牌洗衣粉, 运用情感定位方法, 在品牌塑造上大打情感牌。“……爸、妈……雕牌洗衣粉愿家家团圆”的真情流露引起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震颤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雕牌洗衣粉的另一则情感广告——“妈妈, 我能帮您干活了”, 更是抒发了亲情的爱, 不知温暖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再例如, 美加净护手霜的情感定位“就像妈妈的手温柔依旧”, 让我们的内心掀起阵阵涟漪, 觉得美加净的呵护就像妈妈一样温情、贴心。

2. 以“夫妇和顺”作为情感定位

哈根达斯把自己的产品与热恋的甜蜜连接在一起。“爱我, 就请我吃哈根达斯”。自1996年进入中国, 哈根达斯的这句经典广告语像是一种“爱情病毒”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蔓延开来。一时间, 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了城市小资们的时尚食品。

再如, 松下率先推出的“爱妻型”洗衣机就因为增进了夫妻感情而受欢迎。丽珠得乐的“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也是“夫妇和顺”情感的绝妙运用, 哈尔滨啤酒“岁月流转, 情怀依旧”的品牌内涵让人勾起无限的岁月怀念。

3. 以“脉脉亲情”作为情感定位

众所周知, “大宝”是有名的护肤品品牌, 除了品质过硬,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宝”运用情感定位来构建品牌社区。其广告选用了戏剧演员、小学教师、摄影记者、车间工人, 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生活在工薪阶层身边的人们, 在普通的生活场景中, 朴实地向你讲述生活工作的烦恼以及使用大宝后的感觉:“要想皮肤好, 早晚用大宝”, 在给自己买一瓶的同时, 不忘了“我给老公 (老婆、老爸) 买一瓶, 我给爷爷买一瓶”。“真情永不变, 大宝天天见”。

总之, 情感定位不是一种手段, 它是一次过程, 一次由内而外的蜕变过程。它更不是灌输, 而是自然内化为美好印象的过程。品牌如人, 人有灵魂, 品牌亦是。品牌的灵魂就是情感。在产品同质化、消费感性化的今天, 品牌的魅力不仅仅是产品属性的良莠, 更是品牌本身所凝结的情感属性。在中国社会和市场环境下, 深入领会儒家文化的“家庭关怀”, 或许能给我们更多、更好的启迪和创意。

家庭关怀度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开展关怀与支持活动的对象为贺州市八步区、宾阳县、柳江县3个项目地区感染了HIV的妇女及其子女、家庭成员,对HIV阳性妇女所在社区的公众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反歧视宣传。基线和评估调查的对象为HIV阳性妇女。项目开始前和项目结束时,分别对101、172名HIV阳性妇女进行了基线和评估问卷调查。

1.2 基线与评估调查方法

项目的基线与评估调查委托第3方进行。包括问卷调查、关键人员访谈等。调查时,HIV阳性妇女名单主要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选择,由当地项目工作人员提前预约联系,征得同意后在约定时间到约定地点接受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妇女及其家庭的收入、消费、接受救助与支持、相关知识掌握及心理状况等。

1.3 关怀与支持活动实施方法

参照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区关怀与支持项目框架,3个项目点结合本地艾滋病防治情况,考虑到HIV阳性妇女的实际,通过组建和扶持HIV阳性妇女自救互助小组,发展同伴教育员,借助小组的力量,为HIV阳性妇女提供健康及心理咨询、随访、生产自救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性关怀与支持服务,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的信心以及应对感染艾滋病的能力。

1.3.1 政策倡导

项目实施单位在本地政府、部门领导层内进行积极倡导,引起政府领导和多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防治艾滋病办公室、民政、妇联、农业、相关医疗机构等单位的领导。

1.3.2 挑选同伴教育员和组建HIV阳性妇女自救互助小组

3个项目点根据当地HIV阳性妇女的情况,挑选了2~4名文化程度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HIV阳性妇女成为同伴教育员,并对其进行多次培训,使同伴教育员掌握艾滋病知识、咨询方法与技巧、心理辅导、交流技能等。制定小组管理制度,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与义务。项目提供资金为同伴教育发放固定补助或工作奖励。贺州市八步区组建了红莲小组,宾阳县成立了阳光之家小组,柳江县成立了爱心小组,为组织和开展HIV阳性妇女小组活动构建平台。项目实施单位还为小组提供办公场所,以便同伴教育员开展工作。

1.3.3 建立自救互助小组成员档案

自救互助小组的成员,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医疗机构在进行日常的自愿咨询检测和随访服务时,医务人员向HIV阳性妇女宣传和介绍自救互助小组,告知参加小组后可以获得的便捷服务、小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小组活动的内容等,在征得妇女的同意后,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HIV阳性妇女的信息转介给互助小组。之后由小组同伴教育员联系HIV阳性妇女,并对其进行咨询,了解其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同伴教育员在项目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为每个入组的HIV阳性妇女家庭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进行需求评估,包括家庭成员、子女、经济状况、抗病毒药物服用情况、家庭状况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机会性感染的治疗、CD4的检测等)、是否外出打工等,以便及时提供综合性的关怀与支持服务。

1.3.4 提供关怀与支持服务

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员负责策划组织小组活动,开展关怀与支持活动。通过电话、面对面咨询、在征得妇女同意后,同伴教育员对HIV阳性妇女进行入户随访,进一步了解妇女及其家庭的生活等情况。根据咨询和随访的情况,对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开展综合性关怀与支持活动。主要包括:在生产救助方面,各项目点通过个案管理和咨询随访,对HIV阳性妇女的个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需求进行分析后,有针对性地给其发放小额贷款开展生产自救工作,同时项目实施单位积极与农业、畜牧等部门联系,对贷款妇女进行技能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生活救助方面,对家庭困难的妇女和儿童,项目实施单位利用项目资金对部分人群进行救助,同时还积极联系民政、妇联等部门,帮助妇女儿童申请有关救助。在社会心理支持方面,小组骨干或同伴教育员定期开展入户随访、面对面咨询、电话访谈、组织HIV阳性妇女春游、联谊会等活动,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自救互助小组还对新检测发现的HIV阳性妇女进行咨询和劝解,介绍HIV阳性妇女的配偶进行HIV抗体检测,同伴教育员传授自我调解、预防机会性感染、抗病治疗等经验,提供自愿咨询服务。在保持健康支持方面,结合每次的小组活动,宣传营养、卫生、保健、政策、权力维护、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反歧视宣传方面,深入HIV阳性妇女集中的社区开展反歧视活动,宣传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宣传中将艾滋病反歧视理念传播到社区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努力营造一个无歧视的社区环境,促进家人、邻居、同事及朋友接纳感染者,使感染者和患者能更好地融入家庭、学校、单位及社区,营造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社会环境。

2 结 果

2.1 获得关怀与支持的阳性妇女人数

通过关怀与支持活动的实施,项目累计为1 125名HIV阳性妇女和儿童及配偶提供了关怀与支持服务,其中HIV阳性妇女552人、HIV阳性妇女的配偶278人、接受关怀救助的儿童293人;累计为70个HIV阳性妇女家庭提供了生产自救小额贷款。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的各方面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妇女的信心、情绪和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善,项目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自救互助小组为平台,形成了为HIV阳性妇女提供“咨询—随访—生产自救—技能培训—健康护理知识宣传”等社区关怀与支持的工作模式。调查显示,有70.0%接受调查的HIV阳性妇女参加了自救互助小组,4.2%的HIV阳性妇女成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骨干。

2.2 HIV阳性妇女得到心理支持情况

自救互助小组或者同伴骨干开展的咨询、随访等社会心理支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HIV阳性妇女的心理压力。HIV阳性妇女接受心理支持的比例从基线的36.6%上升至79.7%,其中有63.9%的HIV阳性妇女接受过HIV阳性同伴的随访,86.6%的HIV阳性妇女认为咨询、随访等心理支持活动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帮助自己减轻心理压力。

2.3 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得到生活救助情况

生活救助活动对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生活情况的改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受影响家庭仍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调查发现,接受生活救助的HIV阳性妇女比例从基线的6.9%上升至46.5%,人均救助收入从4元上升至102元;对家庭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析,接受调查的HIV阳性妇女家庭的收入与非感染妇女家庭的收入没有明显差异,但受影响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压力较大,教育支出不足,家庭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2.4 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得到生产救助情况

生产性支持活动帮助妇女及其家庭提高了生活的信心和家庭收入。项目地区开展了较多的生产性支持活动,32.2%的HIV阳性妇女获得小额贷款支持,20.4%的妇女得到了技术培训和指导,这些活动激发了HIV阳性妇女参与生产、增加收入的信心,无业妇女的比例从34.7%下降至25.3%,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878元。

2.5 HIV阳性妇女参加政策法规宣传、卫生、营养、保健等知识宣传教育情况

HIV阳性妇女参加政策法规宣传、卫生、营养、保健等知识宣传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接受过政策法规的相关培训和宣传的HIV阳性妇女比例从基线的18.8%上升至51.2%,68%的HIV阳性妇女知道《艾滋病防治条例》;接受过卫生知识宣传的HIV阳性妇女比例从基线的4%增长到评估时的53.3%,95.9%的HIV阳性妇女知道感染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其他疾病;接受过营养保健知识宣传的HIV阳性妇女比例从基线的19.8%上升至54.7%,93%的HIV阳性妇女都知道充足的营养和健康饮食可以提高治疗药物的疗效,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有86.5%的HIV阳性妇女能够做到荤素搭配。

3 讨 论

3.1 以自救互助小组为平台、由HIV阳性同伴开展的关怀与支持活动,可满足感染者不同需求

随着我国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逐步落实,近年国内有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开展关怀救助模式的相关研究[3,4]。此模式由HIV阳性同伴教育员或骨干依托自救互助小组平台,根据HIV阳性妇女的需求,开展各种关怀与支持活动,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各方面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信心、情绪和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86.6%的HIV阳性妇女认为咨询、随访等心理支持活动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主要是由于同伴教育员本身都是HIV阳性妇女,她们可以与其他HIV阳性妇女一起交流自身的生活感受,分享应对歧视、抗病毒治疗等方面经验,安慰劝解HIV阳性妇女,在心理上拉近与HIV阳性妇女的距离,容易得到感染者和患者的认同。而一些通过聊天、安慰等开展宣传和关怀的活动,如入户随访、心理安慰、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宣传、卫生营养知识宣传等,这都是自救互助小组可以开展并且是容易和方便开展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技术、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经简单培训后,小组骨干和同伴教育员就可以开展活动,且效果较好,还可以减轻专业人员的负担。为同伴教育员或骨干进行培训、赋权,由其策划、组织开展小组活动,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活动内容较全面、形式多样,能够吸引HIV阳性妇女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HIV阳性妇女的不同需求。

3.2 感染者个人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关怀救助工作的持续性

自救互助小组为每个入组的HIV阳性妇女建立个人档案,了解本人及其配偶、家庭成员、子女的基本情况。为民政、妇联等部门落实国家相关救助政策,提供依据。使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及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得到持续关怀,同时对推动传染源的管理发挥作用。以关怀为切入点,提高感染者、患者的随访率和CD4及病毒载量检测各项指标完成,并在HIV阳性妇女心中树立“艾滋病到我为止”的理念。特别是贺州市八步区率先将民政与妇联相关救助政策落实到HIV阳性妇女,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将自救互助小组建设与到当地防艾工作紧密结合,得到资金支持,小组活动能持续进行。

3.3 同伴能力与社会环境是影响小组开展关怀救助的重要因素

由于同伴教育员或骨干大多数没有专业的卫生、医疗等背景,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同伴教育员不稳定,更换频繁,需要不断的培训。社会歧视仍然存在,一些HIV阳性妇女担心受到歧视不愿参加项目相关活动和接受关怀救助。如何更进一步逐步消除她们家庭所在社区对艾滋病歧视的观念,营造一个相互关爱、友善互助的和谐氛围,仍是今后社区关怀与救助的重要工作。

摘要: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阳性妇女和儿童及家庭社区关怀与支持服务模式,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提供经验。方法 组建HIV阳性妇女自救互助小组,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员或骨干依托小组,对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进行需求评估,根据需求评估结果,为HIV阳性妇女提供健康及心理咨询、随访、生产自救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性关怀与支持服务。在关怀与支持活动开始前和结束时分别对101、172名HIV阳性妇女进行了基线与评估调查。结果 有70.0%接受调查的HIV阳性妇女参加了自救互助小组,4.2%的HIV阳性妇女成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骨干;HIV阳性妇女接受心理支持的比例从基线的36.6%上升至79.7%,其中有63.9%的HIV阳性妇女接受过阳性同伴的随访,86.6%的HIV阳性妇女认为咨询、随访等心理支持活动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探索了依托自救互助小组为HIV阳性妇女提供“咨询—随访—生产自救—技能培训—健康护理知识宣传”等活动的社区关怀与支持模式。结论 依托自救互助小组开展社区关怀与支持活动,HIV阳性妇女及其家庭的各方面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信心、情绪和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善,此模式值得借鉴,但需要加强对同伴教育员的培训,提高关怀与支持覆盖面,消除社区歧视。

关键词:HIV阳性妇女,社区关怀与支持,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政策信息室.对六省(广东广西云南河南湖北重庆)艾滋病疫情及防治状况数据的社会性别分析报告[R].2010-11-28.

[2]陈义海.47例HIV阳性育龄妇女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8):628-629.

[3]孙长喜,朱名树,董雷,等.竹山县艾滋病家庭关怀救助模式探[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4):504-505.

【家庭关怀度】推荐阅读:

家庭临终关怀06-10

民生关怀07-15

关怀主义07-20

细节关怀06-02

制度关怀06-19

关怀思想07-10

关怀管理07-23

人文关怀08-26

企业关怀09-05

老年关怀09-05

上一篇:控制卸压下一篇:社区支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