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怀

2024-07-15

民生关怀(共4篇)

民生关怀 篇1

摘要:大众文化背景下, 民生新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正热火朝天的开展着。然而民生新闻是否能真的体现亲民意识, 是否能真的实现其超越性的人文关怀, 国内学者正在激烈的讨论中。本文针对电视新闻行业中的“民生”热潮,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初步探讨民生新闻实现其人文关怀的途径。经分析, 认为民生新闻与人文主义的结合点应该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坚持党性;三是深度报道;四是尊重人性。只有做到以上四者的有机统一, 民生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民生新闻,人文关怀,党性,途径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 民生新闻发展的势头迅猛, 它使大众文化得以快速的扩散与普及, 从而以更高的效率走进百姓生活, 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然而, 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这就注定了以大众文化为底色的民生新闻始终带有商业性、产业性、娱乐性、消费性和快餐性等种种特征。虽说媒体起喉舌作用, 但是在当今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传媒体制下, 盈利、利润仍是各家媒体的追求。体现在民生方面, 媒体的确可以做到从百姓生活入手,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关心百姓冷暖, 平民的生活小事开始进入媒体的视野, 但是媒体对百姓生活的报道是否真的体现了亲民意识, 是否真的体现了人文关怀?

生活琐事、家长里短, 原本是百姓在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 如今成了媒体在“民生新闻”的大旗帜下的资源, 并由这些琐碎构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核。小事、小人物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角, 民生新闻也就构成了一部由小人物写成的历史, 然而历史却总是被镶嵌在更大的以成功人士为核心的历史讲述中, 从而无助于老百姓真实生活的表达。[1]媒体在“民生新闻”的大潮中追求自己的利益, 将能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眼球的百姓生活琐事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所谓的亲民意识也就成了泡沫般的梦幻, 其人文关怀的初衷便也随之丧失殆尽。因此, 最大的牺牲者依然是百姓, 民生新闻提供了老百姓观看自己的空间, 但事实上不但没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 反而使自己的故事成了媒体的盈利工具。在谈到“民生”这两个字的时候, “新闻”的意义正在大打折扣。

民生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社会的转型, 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但是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 要使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为民办事还须继续努力, 需要更准确衡量和定义民生的涵义, 更准确地把握新闻的内涵, 并且找到一个真正合适的结合点, 真正地发挥民生新闻的巨大潜力。从事电视文化传播这个行业, 弘扬人文精神是每个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那我们又该如何在电视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呢?本文就当前的问题, 结合自己实践总结的经验, 将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上探讨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以求对寻找民生与人文关怀二者合适的结合点有所益助。

一、以人为本, 再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新闻节目的内容是电视节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在电视文化传播中有效地弘扬人文精神, 必须在电视节目的内容选择中深刻、广泛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意识。[2]虽然在大众文化背景下, 民生新闻在实践上要做到真正实现其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困难的, 但并不意味着停止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切实关注, 而应该是在以人文本的理念的指引下, 真实地再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如此, 才能准确得揭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才能真正得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众所周知, 人是信息的接受体和发射体, 我们在关注人的时候, 似乎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注。但实际上在认真关注人的时候, 也就关注了整个社会。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了社会的众生态。而只有通过对每个不同个体的真实再现, 社会的原貌才能得以真实的表达。例如《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 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打出“生活主体是人, 而人的主体是普通人”的理念, 通过关注普通人生活的纪实性报道, 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视追求, 构造出了一部由“小人物”写成的历史。普通的小人物虽然并无多大的政治价值, 但他们的喜怒哀乐却和所有人都是相通的,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他们的被尊重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类以人文主义的视角, 关注现实存在的人的电视样式, 使人们的情感需求、生存境况得到满足和关怀, 从而得到人们心理上的认同, 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其成功的技巧无他, 就在于它用纪实的手法, 真实地再现了“小人物”的真实生存环境, 从而引起社会的共鸣。通过对具有特殊性的个体的再现, 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也就随之变得清晰可见, 人得到了社会的理解, 社会的变化也能尽收眼底。

又如湖北电视台出品的专题片《我的同桌》, 以一个9岁的小跳水运动员和他在小学的同桌为拍摄对象, 用一个普通孩子和一个小运动员相互间的目光来细致地勾勒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追求和理想, 在他们之间的对比和冲突中揭示主题, 透过儿童的眼光来展示体育运动员艰辛的成长历程。这类节目的成功都得益于其对普通人的心灵和命运的再现, 通过再现人物的真实生存环境与新路历程, 人文主义就得到了清晰得揭示。与之相反, 很多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 没有把人放在中心位置, 没有使事件、环境服务于人, 而把重点放在了具体的事件上, 放在对戏剧性的追求上, 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因此, 民生新闻要做到真正的亲民, 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真实地再现人物的生存环境与心理环境。如果仅仅停留在关注这个层面, 或者留心于那些有“卖点”的戏剧性情节, 不仅无法打动人心, 个体的真实状况也无法通过媒体得以反映。那这样的新闻, 怕是无法与“民生”二字沾边了。

二、坚持党性, 实现普通人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 再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可以为公众认识和理解社会, 互相交往提供巨大的方便, 它会使许多市民觉得这些小民生新闻犹如家庭的管家婆, 家事有地方诉、有人帮着解决。使自己的家有了生存感、安全感。但人的生活是有追求、有目标的, 不能天天满足在温饱水平上, 要从温饱向小康、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可见, 这个“温饱”水平的小民生, 无法代表民生的根本利益。那我们又如何才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实现普通人的根本利益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 新闻工作者在实践当中应该时刻谨记党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党性原则的诠释是从无产阶级的政党高度出发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党性原则在新闻方面的理解认为应该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向导放在首位,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而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新闻的党性原则则直接指出社会主义新闻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 民生新闻必须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取材, 全方位的关照寻常百姓的冷暖, 贴近底层市民生活, 记录最真实的的市民生活历史, 全息全程地尊重百姓的知情权, 必须在价值观念上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新闻观。[3]只有这样, 民生新闻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普通人的根本利益。

坚持党性原则, 表现在具体做法上, 就是民生新闻必须表现大社会, 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收入等等。这些大民生显然走出了小家庭“柴米油盐醋”的范畴, 是大多数市民们关心、关注的实际利益和社会问题。这些大民生题目大、范围广、涉及方方面面, 波及千家万户。以莆田为例, 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是全国性的现象, 但莆田犹为突出。因为莆田市范围小, 现在已经形成一小时报交通圈, 这就决定了教育更加不平衡, 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许多乡村的农民子女都往市区学校跑, 致使市区的中小学几乎校校爆满, 一些学校也趁机推出民办学校来收费, 引发一系列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我们抓住这个大民生的话题, 引发了市民对自己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 关注的市民也由个人上升为群体。由于是公众的利益所在, 市民们也乐于参与其中, 乐于提出问题或看法。这样, 新闻就有了很强的互动性, 也就有了更大的活力, 同时也为新闻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这些大民生新闻的采编播出, 不仅使民生新闻走出小民生的狭小空间, 也使民生新闻的立脚点更高, 关注度更集中, 方向更明确。

坚持党性原则, 从国家的高度来把握民生新闻的内容, 不仅可以做到紧跟时代的舆论潮流, 更从本质上实现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的最佳途径。再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活在其中的社会;但仅仅认识和理解不够的, 还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深刻地挖掘普通人与社会的矛盾缘由。这就需要工作者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坚持党性, 对社会上的问题进行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 满足普通人的真实需求

随着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 电视新闻拥有了巨大的社会容量和“再现生活”的视觉影像功能, 使得社会大众越来越借助和依赖于电视新闻了解周围、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 而在很多人已经把身体和灵魂都交给了电视的情况之下, 就在客观上要求电视新闻要真正做到真实、及时、客观和公正, 才能真正实现其新闻的本位功能和价值, 从而起到服务社会公众, 建构民主制度的传播作用。[4]我们在坚持党性原则下极力抓大民生话题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民生新闻的方向, 在广度上也实现了一定的拓展。

据一些市民反映, 具有重大话题价值的新闻好看但不过瘾。这是因为观众并不满足于新闻事实的层面。他们不仅仅想了解新闻发生的经过, 而且更想知道新闻背后的缘由。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记者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做出新闻的深度。如2009年, 我们对农村清洁家园进行报道, 这些新闻播出了一些镇村垃圾成堆, 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看后, 一些市民打电话说, 你们曝光了, 这里的垃圾清理了几天, 现在又是垃圾成堆了。显然, 市民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闻的深度命题。为什么长期以来, 农村卫生时好时坏差?为此, 我们联系了市纠风办、市建设局等主管部门, 利用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手段, 对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的资金来源、机制建立、包括保洁员队伍、清运车辆等进行深入的追踪分析, 指出农村清洁家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方能健康有效地开展。看完这些报道, 许多观众打电话说, 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因为这些问题有理有据、讲到要害, 从来都没有这么痛快淋漓。一档新闻, 有信息有故事有高潮。而深度报道就是这个高潮的支撑点, 看了耐人寻味, 看了让人过瘾, 这个支撑点犹如我们餐桌上吃的几道菜, 只要有特别好吃的一道, 你就会觉得这一顿不白吃, 而且对这一道菜记忆特别深刻, 盼望着下次还会有这样的一道菜。

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上说, 只有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新闻进行深度挖掘,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相关的问题继续发生。不仅如此, 深度报道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的真实, 准确地再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从而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真实的需求。对民生的贴近, 从实践的意义上说, 其实就是为人们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这不仅是高一层的“意自慰”, 更是直指普通人心坎的真实大曝光。如果电视媒体只是一味地报道电影明星、政坛要人和社会名流的趣闻轶事, 或者对普通人的报道只是捕风捉影而无实质性的深度, 那不说这新闻是否真实可靠, 怕是连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的广度也大打折扣。

四、尊重人性, 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在于你在天涯, 我在海角;而在心的距离。物理上的远近, 在现代这个网络发达的社会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 而唯一难以拉近的是心的距离。如果我们的电视新闻是冷冰冰的在说教, 不顾报道对象的内心真实感受, 那新闻报道无异于在耍猴。

国内知名栏目《生活空间》的主创人员在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时, 曾一度强大栏目的基本定位:《生活空间》所要表达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是那种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体现的尊重。笔者认为是具有重大启发性的。我们在深度报道使, 为了满足普通人对真实的需求, 就有必要对报道对象的心理状态有准确的了解。换句话说, 只有真实得揭示出报道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 新闻的情境才得到最大的保真。由此进行的深度挖掘才有确切的价值。因此, 关注普通人这个群体, 就要尽最大努力接近他们的内心。

我们都知道, 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是多元的, 但人性在不同的个体上还存在着诸多的共通性。通过个人的命运、体验、挫折、痛苦来呈现蛰居报道对象心灵深处的人性, 是电视新闻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讲述了一个叫李仲生的留学生, 为了圆自己的博士梦, 在日本苦读13年。期间, 他为了集资在国内办一所学校, 被骗去全部家产, 结发15年的妻子也因此和他分居。祸不单行, 他呕心沥血写的48万字博士论文也没被通过。但他没有倒下, 而是一边打零工, 一边又重新开始。片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虽经历坎坷, 但李仲生的脸依然十分平和、安详, 写着对生活的自信。这就是对报道对象个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它散发着一股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积极的个性光芒。真正能打动人的正是这样一些人心想通的质素。民生新闻的创作要实现其人文关怀的理想, 就应该在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 把目光聚焦到普通人的个体人格魅力上。通过宣扬普通人身上百折不挠、勇于拼搏、敢于超越、相互协作的精神, 表现人格魅力, 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当然, 表现人性还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展开。人在社会上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与其他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紧密得联系在一起。通过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展示, 能够在冲突中更有深度地展示不同个体身上的人性, 在对比中, 善恶美丑得以清晰得揭示,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要特别注意度的把握。不管是从正面去挖掘人性的美, 还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来揭示人性, 其目的都是为了弘扬美的人性, 善的人性, 真的人性。因此, 笔者认为:在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时, 工作者应该秉着一颗具有超越等级限制的终极人性关怀的心去审视报道对象,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其内心真实。如曾获得1991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纪录片大奖的《沙与海》, 通过对一户牧民与一户渔民的生活讲述, 反映了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象的内心真实。国际评委的一致评价是:“出色地反映了人类的特性以及全人类基本相似的概念。”[5]其他如《藏北人家》、《深山船家》、《摩梭人》等都是透过个体的生产层面开掘历史文化的内涵的。这类报道不仅具有超越性的史料价值, 同时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展现了广泛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结语

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 更多、更贴切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 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 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焦点, 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实现其人文关怀的理念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要以人为本, 再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二是要坚持党性, 实现普通人的根本利益;三是要深度报道, 满足普通人的真实需求;四是要尊重人性, 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以人为本, 就在思想上有了普通人的素材;坚持党性, 就能把民生与国计紧密联系起来;深度报道, 可以为普通人搭建真实可信的电视平台;尊重人性, 则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实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大众文化背景下, 要使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 真正发挥民生新闻的巨大潜力, 笔者认为其结合点就是通过以上途径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1]郭静.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J].四川:新闻爱好者, 2009 (17) :46.[1]郭静.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J].四川:新闻爱好者, 2009 (17) :46.

[2][5]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175, 178.[2][5]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175, 178.

[3][4]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94, 214.[3][4]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94, 214.

民生关怀 篇2

关键词: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影响

当前民生新闻在人们视线里出现的频率较高, 从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 民生新闻已经变为了新闻传媒最为常见的新闻表达手段。但是部分媒体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 利用民生新闻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 通过一些三俗内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破坏了民生新闻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败坏了社会风气, 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1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1.1内容琐碎, 避重就轻

当民生新闻出现之后, 其平民化的阐述视角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 其收视率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则发现民生新闻有很多都是在谈家长里短、奇闻异事, 表达的内容琐碎, 但是对于社会敏感话题的表述内容却很少, 这样的民生新闻会误导群众只关注社会小事, 也忽略了作为社会人的权利与义务。因此, 有些网友使用“四鸡”对民生新闻进行定位, 即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零狗碎、鸡飞狗跳。

1.2负面新闻过多, 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前民生新闻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较高, 经常出现骗局、凶杀案、黄赌毒、车祸等, 这些负面新闻的过多出现会给群众营造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 对所处的社会认识也存在偏颇。尤其是民生新闻对于负面新闻的评论也是比较主观化的表达, 表达内容也比较表面, 在新闻中经常使用“希望相关领导部门以及管理层能够引起重视, 及时解决” 的字眼, 只关注事件发生过程, 没有实施关注事件的后期解决。

1.3新闻事件报道内容浅显

很多民生新闻节目的记者在撰写新闻内容时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没有对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也没有表达出一个媒体人的独特看法和理性思考, 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民生新闻的阅读需求。另外, 民生新闻中需要融入丰富的情感, 从而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但是不能将应该严肃对待的新闻事件编辑为轻喜剧, 哗众取宠, 营造了不良的视听效果, 使得民生新闻变得低俗。

2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影响分析

2.1降低了受众的品位, 影响判断

根据相关学者的理论, 新闻媒体作为传播者, 其需要编制一个世界符码, 使其被大众接受, 而该符码表达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想象。当媒介误导使得公众没有了正常的批判、否定以及超越的功能, 作为现代媒介, 其就不会具有创新能力, 也使得公众不能对现实生活本身有着准确的定位, 其在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人们的理性认识, 逐渐形成了一种“白痴文化”, 降低了受众的素养和品位。

2.2忽略了媒体的而引导和教化功能

新闻的庸俗化、娱乐化的发展是因为媒体受到了商业利益的诱惑, 不断迎合少数群众的低级趣味, 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社会引导, 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文关怀的理念渐行渐远。平民化是民生新闻的突出特征, 其需要保证新闻应该具备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深度。若一味地将民生新闻理解为群众的生活琐事讲述, 这就会降低了群众的品位, 也没有体现对于受众的尊重。在商业化的操作下, 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其教化功能, 没有对当前存在的普遍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从而成为了“单面人”, 这和人文关怀价值理念中倡导的对于世界深度理解相悖离。

2.3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 民生新闻在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发行量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利润, 但是其当前的发展方向已经背离了其出现的价值。此外, 民生新闻的制作成本比较低, 且操作便捷, 这也是民生新闻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媒体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收益却忽略其社会影响, 就会损害民生新闻本身的形象, 逐渐失去其价值, 恶性循环, 不能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2.4污染社会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信息系统是其一个分支, 在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现在, 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会对社会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造成影响, 而各子系统也在社会系统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为此,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对社会以及对其他子系统产生积极作用, 需要追求平衡报道, 按照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等原则报道民生新闻。但是有些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大面积的宣传炒作, 使用引人注目的标题以及比较惊悚画面, 扩大其负面影响, 从而没有发挥媒体应当承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甚至是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3民生新闻优化措施

3.1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媒体人社会责任感

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主要为“以人为本”, 因此, 需要尊重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意见以及对于事件表述本身的诉求, 避免新闻的娱乐化、商业化, 需要明确自己的权责, 不能混淆视听。

3.2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所谓舆论就是指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整合性意见, 而民生在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向广大群众传输错误的舆论, 这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 而传输正确的舆论是党和人民的福音。作为新闻媒体, 需要注重舆论导向的把握问题, 不能片面化的表述, 形成误导。一则优秀的民生新闻, 其必须具备强化正确舆论传播的能力, 为此, 相关媒体人应该进行自省。

3.3注重创新

要想提高民生新闻的受众范围, 其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 需要借鉴优秀制作经验进行自我化的创新改造, 一味的模仿是不能保证新闻行业的长久生命力;其次, 在报道时, 需要注重措辞的使用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并且需要事先思考对于新闻事件可能会对社会以及群众造成的影响;最后, 要想保证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重品牌化建设, 当前民生新闻竞争激烈, 因此在报道过程中需要有品牌意识, 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4体现新闻本色, 加强规范化建设

民生新闻中包含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 因此其有着数量不小的受众群。但是一些无良媒体的运营操作创造的高收视率所携带的庸俗、血腥暴力, 使得人文关怀缺失更为严重。对此,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新闻产业进行整治,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对新闻进行严格审查。作为媒体人, 则需要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含义。例如:灾后报道, 在向大众传达灾后信息时, 需要关注播出救援画面和救援情况的转述, 并不是单纯地播报伤亡情况以及血淋淋的伤亡场面。 在此过程中, 民生新闻媒体需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新闻的传达提高群众的凝聚力, 激发人们的斗志, 形成团结一心的和谐景象, 这才是新闻真正的魅力所在。

4结束语

新闻报道的价值表现在能够对社会有全面且深刻的认知, 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受众的思维, 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责任。与此同时, 媒体是社会主义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民生新闻来说, 其必须发挥其社会标杆的积极影响, 媒体人要讲法制、 讲道德、讲文明,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博雅.帮忙要有温度——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浅谈[J].新闻世界, 2010 (7) :94-95.

[2]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J].新闻爱好者月刊, 2011 (2) :8-9.

[3]陈龙.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要件[J].中国电视, 2011 (9) :43-47.

民生关怀 篇3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关怀

电视时政新闻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 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党政方针宣传与解读的关键平台, 包含的内容主要为新闻信息。另外, 电视时政新闻不仅是国家展示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等的载体, 还是接近广大人民和沟通群众的主要手段。但是因为时政新闻过于程式化与概念化,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观看时政新闻的兴趣。

一、电视时政新闻现状

(一) 电视时政新闻缺少民生关怀

电视时政新闻主要承担着客观、及时和权威及全面体现共产党、政府的民生关怀, 也是广大人民深入了解共产党、政府出台政策和方针的主要途径, 人民群众十分关注涉及广大人民的方针和政策。然而有些电视时政新闻相关工作人员在民生关怀方面做的不够完善, 通常情况下都会围着领导转, 将领导的满意和赞赏当作新闻报道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当前, 电视时政新闻主要将满足相关领导的出镜率当作首要要务, 忽略了广大人民在电视时政新闻方面对民生关怀的需求。此种做法会严重限制电视时政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形式僵化和内容雷同等现象。

(二) 电视时政新闻管理过于僵化, 缺少长期发展规划

一直以来国内电视时政新闻在科学发展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 没有长远发展的规划, 而且官本位色彩相对比较浓厚, 采用的管理方式过于僵化, 甚至处在内部工作人员控制阶段, 从而直接造成电视时政新闻的僵化和无创新。另外, 采编人员通常是归口负责, 在原则上就是围着相关领导的活动转, 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相关领导的会议日程, 对领导开会的画面进行录制, 并且摘录相关领导的讲话内容进行报道, 已经渐渐成为国内各个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统一形式。在此种情况下, 如果广大人民几天内都不会看到有关领导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就会知道此领导已经被“双规”或是将被调整, 但是事实上也是如此。现阶段电视时政新闻渐渐成为相关领导任职和免职的晴雨表。许多电视台领导注重领导的出镜率, 无暇顾及电视时政新闻的长期发展, 而电视时政新闻中民生关怀也只能停留在理论方面。

二、电视时政新闻突出民生关怀的对策

(一) 加强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认识

加强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注重度是处理好电视时政新闻相关报道工作的前提。第一各个阶级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到民生关怀在电视时政新闻中的重要性。由于电视时政新闻作为党的喉舌, 因此新闻报道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有各个阶级领导确定, 一旦领导不注重电视时政新闻中民生关怀, 这样看来电视时政新闻突出民生关怀就是一句空话。第二电视台相关领导必须注重电视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关怀, 建立实现民生关怀的详细规划, 确定有关领导重点抓此项工作, 依据制定的步骤严格地全面进行。第三采编工作人员必须将电视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关怀作为己任, 并在自己的报道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民生关怀。第四广大人民一定要积极参与到相关电视时政新闻中民生关怀, 并积极配合相关电视台的工作, 一起做好此项工作。

(二) 创新电视新闻报道, 实现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

始终坚持新闻报道工作的创新是电视时政新闻突出民生关怀的主要途径。创新作为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中也是一样。国内某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拥有良好卖点的传播产品, 必须具备好看和有用及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电视时政新闻要想突出民生关怀, 就一定要完成新闻报道工作形式的创新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及服务理念的创新。利用网络调查的形式大量征集社会群众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看法, 总结出运用哪种新闻报道方式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民生关怀, 唯有符合广大人民的口味, 才可以做到“好看”。另外, 对语言形式进行创新, 运用满足广大群众相关需求的语言风格, 并不是报道以往的官面文章, 这样才可以做好“有用”。还要将新闻关注的热点从相关领导会议报道转化成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时间, 这样才可以做到“重要”。

三、结语

电视时政新闻突出民生关怀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也是解决现阶段电视时政新闻种种问题的关键要求, 唯有电视新闻相关工作人员深刻理解到电视时政新闻中民生关怀的重要性, 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电视时政新闻作为政府和广大人民沟通桥梁的作用。因此, 电视台相关领导一定要对原有的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创新, 充分认识到电视时政新闻中民生关怀的重要性, 运用各种方式突出民生关怀, 从而满足广大群众的相关需求。

参考文献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篇4

1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生类新闻的本质是关注百姓生活, 将新闻视角设定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生活领域, 通过深度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达到为百姓解决问题, 为百姓分忧的目的。从目前的民生类新闻发展来看, 民生类新闻已经开始影响了政府决策和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 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提升政府服务职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生类新闻中, 要想取得积极效果, 要想使民生类新闻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在民生类新闻中加入人文关怀的元素变得非常重要。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 民生类新闻的发展体现了新闻事业的务实选择。民生类新闻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流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民生类新闻做的越出色, 表明时代越进步。由于民生类新闻主要是以百姓问题为主, 因此民生类新闻要想更贴近百姓生活, 就必须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新闻对象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1.2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事业进步的象征, 新闻事业说到底是为百姓服务的, 民生类新闻更是如此。在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 不但可以使民生类新闻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的更紧密, 还可以对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民生类新闻的发展情况来看, 体现人文关怀对民生类新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事业的价值体现

民生类新闻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新闻样式, 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民生类新闻通过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的分析和调查, 对促进问题解决, 给百姓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 是民生类新闻发展的重要举措, 体现了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价值。

2 民生类新闻人文关怀出现的问题

尽管民生类新闻将人文关怀加入到了新闻当中, 并且在新闻中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元素。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如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并发挥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 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对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了解的不够深刻, 在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过程中, 还存在手段运用不成熟、整体考虑不全面的现象。通过对目前民生类新闻中人文关怀的了解发现,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在角度上存在差异

在目前民生类新闻中, 新闻内容主要集中在了琐碎的小事上, 除了衣食住行的琐事以外, 再就是百姓居家过日子中的家长里短。在这些内容之上的人文关怀, 也只能将角度对准琐事中老百姓。随着可以起到一定的关怀效果, 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民生类新闻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除了要关注百姓的小事, 还要关注影响百姓生活的大事,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

2.2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导向性存在偏差

在有些民生类新闻中, 为了追求老百姓的关注度, 将新闻内容多定格在负面新闻上, 虽然吸引了老百姓的普遍关注, 却使民生类新闻产生了不良的导向性。长此以往, 将会使老百姓对社会问题产生消极的观点,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种新闻内容之下, 民生类新闻所能够体现的人文关怀的导向性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差, 这种偏差如果不及时消除, 不但无法起到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 还会使人文关怀的价值下降。

2.3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对象缺乏全面性

由于某些民生类新闻的选材多是关注社会消极的一面, 所以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对象也比较单一, 无法体现出全面性的特征。由此也带来了人文关怀对象单一, 缺乏全面性的问题。从目前的民生类新闻来看, 选材片面的问题短时内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这就造成了人文关怀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 我们必须通过丰富民生类新闻选材内容, 增加人文关怀对象来满足人文关怀对象

网络, 一种数字化媒体, 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因具有时效性高、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方式灵活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人使用, 发展非常迅速。而网络新闻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缺陷, 时效性及互动性更强, 而且语言口语化, 更加活泼与幽默, 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 网络新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200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6年, 我国约有1.37亿的网民, 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网民是愿意上网查看新闻的。然而, 报纸等传统媒体具有长期的发展经验, 而且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因此也不可能被网络新闻所取代。网络新闻与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各具优势。针对目前一部分人存在的“网络新闻编辑就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的错误观念, 本文把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进行了比较, 分析其异同点, 旨在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它们各自工作, 正确地看待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

1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

相同点

首先, 编辑目标相同。虽然网络新闻的编辑方式与报纸新闻的编辑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其根本目标是一样的——把新闻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无论新闻最终是要呈现在纸质上, 还是要呈现在网络上, 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编排稿件,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稿件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在各自的媒介上, 把新闻更好地传播出去, 方便群众获取信息, 所以两者的目标与本质是一样的。

其次, 编辑流程相似。报纸新闻编辑的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是串联、合成与把关, 把所有的新闻稿件集中在一起, 对稿件进行选择, 选择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然后对稿件进行修改, 核对、加工和润色, 最后组织版面, 把新闻稿件合理地安排在报纸的各版面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

文丨刘雅娟

摘要:网络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 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因此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气势, 将会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本文主要把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进行了比较, 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建立;新闻出版行业工会;必要性;紧迫性

全面性的要求。

3 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对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 我们要想发挥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在民生类新闻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 在民生类新闻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 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要想在民生类新闻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并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我们就要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民生类新闻中, 使人文关怀成为民生类新闻的主线, 并指导民生类新闻的选材与制作。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使人文关怀能够更好的契合民生类新闻的主旨, 在民生类新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在民生类新闻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 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于民生类新闻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将人文关怀当作拉近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加强人文关怀的导向性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不但可以体现民生类新闻的特点, 还可以拉近新闻与百姓生活的距离, 因此我们在民生类新闻中要多体现人文关怀, 多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使人文关怀成为拉近民生类新闻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使民生类新闻更具有现实意义。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加强人文关怀的导向性, 在民生类新闻中明确新闻的正确导向, 使人文关怀能够发挥正面作用。

3.3 保持人文关怀的理性化, 使人文关怀的对象保持全面性

保持人文关怀的理性化在于不因为新闻事件中的内容和对象而产生盲目性, 既要保证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又要保证人文关怀的对象全面, 消除由于人文关怀对象单一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民生类新闻中, 体现人文关怀既可以使新闻更贴近生活, 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民生类新闻中将人文关怀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453.

[2]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1-01-02.

[3]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 做精品节目[J].新闻战线, 2006 (5) :79.

【民生关怀】推荐阅读:

关怀主义07-20

伦理关怀10-17

细节关怀06-02

制度关怀06-19

关怀思想07-10

关怀管理07-23

人文关怀08-26

企业关怀09-05

老年关怀09-05

关怀缺失09-19

上一篇:现代农业企业下一篇:中小学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