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指标

2024-09-23

环境污染指标(精选12篇)

环境污染指标 篇1

近年来, 我国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但却陷入“企业排污, 百姓遭殃, 政府买单”的困局。因此, 如何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学者更多是从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与环境事件预警预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虽能够较为有效地防范, 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实质上, 如何让污染企业承担应当承担的环境成本, 并据此建立起日常性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是解决目前难题的主要途径, 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 庇古研究认为, 外部性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 因此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其方法就是征收相当于外部成本的费用, 这种费率被称为“庇古税”。经过鲍墨尔等人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 逐渐产生了环境经济手段即“庇古手段”, 通过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强制性地进行征税、收取污染费等环境保护政策措施。20世纪70年代, 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应利用市场主体自发的趋利避害性和市场交易工具, 将环境成本内在化进行环境保护。20世纪90年代, 国外研究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并列, 作为环境的拥有者,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损害或降低了环境的使用价值, 即损害了“生态人”的权益, 可以通过对损害的程度进行货币化, 表示为环境成本。

ISAR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发布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为:环境成本是指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管理企业活动,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需要采取的步骤成本, 还指受企业的环境目标和要求驱使的其他成本。该报告认为环境成本包括处置和避免废物、保持或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石油、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为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美国环保署 (EPA) 在《全球环境管理动议》中对环境成本按会计确认的难度分为4种类型:常规运营环境成本、隐藏成本、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费用、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国内肖序教授将环境成本分为3类, 分别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环境成本的分类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 但现有环境会计系统对环境成本的确认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环境会计系统只确认可识别环境成本, 即在目前环境会计中能够准确计量并披露的环境成本, 一般包括, 环境保护资本支出的折旧与摊销、排污费、资源费、绿化费、ISO认证费用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可以客观量化的支出。而不可识别环境成本 (隐性成本) , 目前环境会计还无法进行计量和披露, 这些环境成本多数是企业外部性成本, 如企业对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排放污水以及排放有毒废弃物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损失。由于这些成本在计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因此, 在账面上无法进行反映, 换句话说, 企业并不承担这部分成本。而恰恰是企业不承担绝大部分的外部成本, 直接导致了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 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低下, 进而引发环境事件。因此, 将隐性环境成本进行有效计量并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是解决企业环境业绩低下继而频发环境事件的根本途径。

二、隐性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理论与原理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产权理论。

早期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 可能包括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进入20世纪80年代,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有了扩展,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利益相关者, 另一类是现代利益相关者。传统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与职工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特点是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联系。而现代利益相关者则包括企业周围社区居民、农民, 以及所有与环境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现代利益相关者而言, 他们和企业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 但却有环境共生性关系。一般说来, 现代利益相关者无法直接得到企业经营成果, 但可能受到企业的损害, 这种损害主要来自于企业将现代利益相关者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 危及其生存权利。对应这两种利益相关者, 我们将生存权分为基本生存权与财务生存权。所谓基本生存权是指保障利益相关者最低生存条件的权利, 即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所有广义利益相关者都面临这样的权利威胁, 无论是传统利益相关者还是现代利益相关者, 特别是当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而财务生存权是指保障传统利益相关者生存条件的权利, 只要企业能够获得利润就能够保障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生存权。一旦企业发生亏损或者亏损持续到一定长的时间, 债权人难以收回债务本息, 股东无法保证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 供应商与分销商无法保证债权债务承诺, 而职工无法得到工资及相关薪酬。

若从产权拥有与补偿的角度来看, 财务利益相关者中债权人需要补偿的是债务成本, 股东需要补偿的是权益成本。而作为现代利益相关者的代表, “生态股东”拥有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成本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补偿, 这种补偿的尺度就是环境成本。由于目前环境成本确认困难与地方“偏好”发展经济等原因, 环境成本补偿的主体一直都未得到有效的确认。由于生态股东的主体虚化, 根据环境补偿主体的代理机制, 地方政府 (或中央政府) 是需要补偿环境成本的代理主体。因此, 与债权人、股东一样, 政府需要对环境成本补偿情况进行考核, 并督促企业管理层进行环境控制行为。

(二) 隐性环境成本内部化原理与步骤。

由于显性环境成本在现有的会计系统下能够被计量, 已经反映在企业的账面上, 因此, 主要应对隐性环境成本进行确认与量化。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地区分类标准与行业分类模式。

由于地区与行业间的环境差异较大, 首先区分地区分类标准, 以行政区划为主体, 并辅以地理位置划分, 确定省内地区划分标准;然后, 描述省内行业类型, 以省内大型支柱行业作为研究重点, 并进行相似行业合并, 确定行业分类模式。

2. 使用实地评估法, 分行业评估环境损失。

针对某一个地区, 具体研究该地区所有行业对环境破坏的特点, 使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可以采用Costanza (1995) 等对环境服务价值的分类, 进行分类评估, 从而获得该地区某年的环境损失总额。主要计量由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货币化损失与间接货币化损失。

3. 分行业计算资源损失与转换系数K。

在分行业计算得到环境损失之后, 根据行业特色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资源损失指标。资源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减少的数量或者价值。不同行业物质资源损失的形式与表现不一样, 因此, 本步骤主要分析各个行业资源损失的特点, 构造资源损失的计算方法。资源损失的计算是依据物质平衡理论进行的, 该理论认为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是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一般认为, 物质平衡只是质量上的平衡, 但质量上的守恒并不能被会计所控制, 因此, 本研究通过倒挤的形式得到价值量上的资源损失, 即:

资源损失=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价值=期初物质价值+本期投入物质价值-期末物质价值

在得到某个周期某个行业的环境损失与资源损失的基础上, 计算转换系数K, 即:

K=某行业环境损失总额÷某行业资源损失总额

通过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到各个行业某个时期的转换系数K。这样, 只要能够得到行业内某个企业的资源损失数据, 对应乘以该行业的转换系数K, 就能计算出其应该内部化的隐性环境成本, 即:某企业隐性环境成本=转换系数K×某企业资源损失。

三、基于GEVA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经济附加值 (EVA) 是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 它克服了传统指标的上述缺陷,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 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EVA的基本计算方法: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资本成本

EVA实际上解决了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 即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债务与股本的资本成本, EVA大于零且数值越大, 说明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就越强。但EVA无法解决环境业绩计量的问题, 因此, 在EVA的计算中应加入环境成本因素, 得到绿色经济增加值 (GEVA, Green Economic Value Added) , 即:

GEVA=EVA-隐性环境成本=EVA-转换系数K×资源损失

由于在目前会计系统能够确认的显性环境成本已经包含在EVA中, 所以, GEVA只需要从EVA中扣除隐性环境成本就可以了。从理论上讲, 隐性环境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生态股东要求的环境补偿成本。这样, GEVA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业绩, 并有效地实现了环境成本内部化, 表现为税后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与环境成本后的净利润。因此, 应构建以GEVA为核心的政府对企业的考核体系, 考察GEVA是否大于零, 并实施一票否决制, 督促企业主动进行环境友好行为。

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应分别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过程中,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解决中央政府应如何建立地方政府的环境业绩考核机制问题;解决地方政府应如何建立基于GEVA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与奖惩措施问题;解决企业应如何核算环境成本与如何建立以环境成本最小化的环境控制机制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绿色经济增加值 (GEVA) 评价指标的建立, 能够实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明确了环境成本补偿的主体, 并有效地实现了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确立了企业对环境破坏的补偿尺度;二是激励企业进行主动的环境控制行为, 并确定了环境控制行为的着力点为资源损失, 通过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 降低环境成本, 在GEVA的考核中获得较好的环境业绩评价。但GEVA的推行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推动, 需要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 出台环境业绩评价的相关制度与奖惩制度。

根据GEVA的实施程序, 地方政府应出台考核所辖企业环境业绩的制度, 并建立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与奖惩制度。中央政府也应建立起以GEVA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制度, 并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 企业对外报告中要求披露物质资源投入与产出情况。

作为计算环境成本的必要条件, 资源损失指标计算的相关信息需要企业对外披露。因此, 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下, 要求企业披露企业物质资源的流动情况, 包括期初结存、本期投入与期末结存情况。

(三) 政府应在环境损失评估中起到推动作用。

转换系数K的计算需要政府推动进行该地区的环境损失评估, 评估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 需要政府组织评估小组进行论证。虽然工作量巨大, 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不需要频繁的评估。S

摘要:环境成本没有完全内部化是导致企业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基于环境成本未被内部化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则只流于形式, 难以约束与控制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基于此, 本文首先构建了分行业与地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方法与机制, 然后建立起了以绿色增加值 (GEVA) 为核心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最后, 对我国推行该套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业绩,绿色经济增加值

参考文献

[1].Coa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J].Nature, 1997, (386) .

[2].肖序等.论环境成本的创新——基于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损害成本的融合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8, (5) .

[3].谭亚荣.环境污染核算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4].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五届会议报告[EB/OL]. (1998-1-1) [2008-4-3].http://www.unctad.org/isar, 1998.

[5].罗伯·格瑞, 简·贝宾塞著;王立彦, 耿建新主译.环境会计与管理 (第2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郭道扬.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J].管理会计[台湾], 1994, (3) .

[7].许家林, 王昌锐.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8].姚圣.政府环境控制、环境会计控制与企业环境业绩——基于中国背景的理论与经验证据[J].预测, 2009, (5) .

环境污染指标 篇2

环境友好型城市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在提出环境友好性城市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环境指标体系的原则,并从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度、环境生态建设与管理、环境伦理和意识方面选取了具体指标,构成了环境友好型城市完整的环境指标体系;同时对各评价指标因子的量化标准值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和今后环境指标的研究方向.

作 者:张新端 郑泽根 Zhang Xinduan Zheng Zegen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3(9)分类号:X21关键词:环境友好 城市 指标体系 设计原则

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饭店;人力资源;人才环境;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8—0043—05

1引言

根据浙江省饭店业协会发布的《2008年浙江饭店业白皮书》,近5年来饭店业员工流动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和23.41%,平均流动率高达23.95%,与一般行业5%—10%的员工流动率形成巨大反差。杭州市10家饭店近3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目前流失111名,流失率高达66.1%。其中,进饭店不到一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有个别饭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在第一年内全部流失。出现这种情况,与员工自身的主观或客观因素、社会因素等有关,更与饭店内部的人才环境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对人才的素质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的文章和专著较多,但对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才环境的研究不多,对如何科学合理评价人才环境的研究甚少,更没有形成类似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于城市人才环境的研究较多,而对人才高流动率的饭店行业人才环境研究很少,对饭店企业的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饭店现有人才环境进行诊断,为饭店人才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依据,以进一步优化饭店的人才环境,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2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2.1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人才环境评价是指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条件进行评价,通过反映人才环境的经济、社会、人事、教育培训状况等多种指标,构建相应的模型,对影响人才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人才环境提供合理的依据和科学指导。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即ERG理论。生存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相对应;成长需要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结合饭店行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生存需要所对应的饭店人才环境包括人才发展创业的工作安排、饭店经济实力、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环境等,它是饭店人才的基础环境。关系需要所对应的饭店人才环境是饭店人才发展创业的舞台,在该环境中人才的要求和饭店的需求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包括人际环境、行业感召、工作内容等,它是饭店人才的主导环境。成长需要所对应的饭店人才环境是一个饭店激励人才的条件和状况,包括饭店人才理念、饭店的发展态势、奖励人才的机制以及给予人才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及教育培训、管理环境等,它是饭店人才的驱动环境。

因此,本研究将饭店的人才环境划分为基础环境、主导环境和驱动环境3个一级指标。这种划分方法体现了饭店人才环境作为饭店人才赖以工作、生活、交往、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总和。它体现了多维、分层面,以及互为关联、层层推进的特性,既包含了物质资本、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了价值观念、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分配体系等软环境。在二级指标的选定上,笔者初次确定了饭店档次、人文氛围、工作安排、职业发展、薪酬机制、奖惩机制等29个指标,然后组织15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三上三下对初次建立起来的二级指标体系做进一步的修改。在二级指标的确定过程中,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较性原则、非冗余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对初次指标进行了部分删除和重新整合及命名,确定了饭店企业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2.2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城市环境(A11):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及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于处在其中的饭店业客源、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指标评价方法是把城市环境客观量化为从高到低排列7个等级:7为国际性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天津,6为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含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5为其他省会城市(含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4为地级市,3为县级市,2为县城,1为县(市)以下城镇地区。

饭店档次(A12):主要体现在饭店的星级、品牌及规模,较高的饭店档次有利于企业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及树立较高的工作自豪感等。此部分把企业档次客观量化为从高到低的7个层级:7为白金五星级或相当于白金五星级,6为国际著名品牌(全球排名前10位)的五星级或相当于五星级,5为其他五星级或相当于五星级,4为全球排名前100位或国内排名前10位品牌的四星级或相当于四星级,3为其他四星级饭店,2为三星级饭店,1为经济型连锁饭店。

员工办公生活设施(A13):主要指饭店提供给员工的办公设施设备、工作环境以及员工的住房、交通、伙食、卫生、更衣条件等。这部分内容的改善能为企业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员工良好的工作心情。这部分采用7点记分的满意度评价。

员工生活指数(A14):采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收入),主要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用以衡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富裕程度,可以反映出员工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该指标越低,生活质量越高。员工生活从富裕到贫困用7个等级进行评价:7为小于10%,即最富裕型生活,6为10%—20%,5为20%—30%,4为30%—40%,3为40%—50%,2为50%—60%,1为大于61%,即最贫困型生活。

工作安排(A15):主要指在具体工作的布置上能合理有效,做到劳动强度适中、劳动时间安排合理。这部分内容的合理有效,对于员工身体健康及工作精神状态等都具影响作用。

人际氛围(A21):主要指企业中员工精神状态的和谐、快乐、进取、协作、尊重,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状况、人际互动和谐的氛围。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及生活满意度。这部分及以下各部分均采用7点记

分的满意度评价。

工作内容(A22):主要指具体工作任务对于个体来讲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丰富性,是否有适当的自由度、自治权,是否能发挥个体所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个体的自我实现,工作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对于个体保持工作的持续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行业感召(A23):是指员工对饭店行业工作内容的接受及认同状况。该因素与企业是否具有正确、高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时俱进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关,也同员工所处的社会舆论有关。该因素处理不当,可能使员工产生对所从事工作的排斥情绪。

教育培训(A31):是指员工在企业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能否感到有所学习和收获,饭店是否经常针对各级员工开展各种培训教育项目,所开展的培训是否符合员工发展需求、效果是否良好。

薪酬与奖惩机制(A32):主要涉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对员21232作积极性的调动。奖惩机制,特别是薪酬制定的合理性、激励性、竞争性、公平性,对于企业人才工作敬业度及企业忠诚度至关重要。

人才理念(A33):主要指企业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是否把发展和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企业中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企业只有对人才重视,人才才会回报企业。

饭店发展态势(A34):是指饭店是否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势头良好。一个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企业能够吸引和集聚人才。

职业发展空间(A35):主要指员工在企业中可能的发展有多大,企业是否有较多层次的职位安排及合理的人事变动可能。个体职业发展可能性的预期对于企业员工的长期留存和组织承诺有关键的影响。

管理者管理水平(A36):主要指管理者对待下属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公平、民主、身体力行、与下属无缝沟通、关心下属、得到下属的尊重等。管理者,特别是直接管理者对下属员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下属思想动向、对下属进行关怀和工作指导,对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3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及测评表确定

本文的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逻辑关系模型,即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然后根据层次结构帮助人们进行关联因素的两两对比,采用1—9标度进行打分,如:1为同等重要;3为稍微重要;5为明显重要;7为重要得多;9为极端重要,从而建立一个层次因素的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及其他参数,获得各种因素的关联权系值和权重值。此外,层次分析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各专家构建的判断矩阵具有大体的一致性,即判断矩阵的偏离一致性指标CRy<0.1,保证评价的可靠程度,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判断各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指标权重,邀请了来自饭店管理、人力资源及教育等领域的专家15人,采用1—9标度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在具体数据处理技术上,由于层次分析法计算烦琐,一般采用现有的软件进行计算。本研究借助层次分析计算机软件Yaahp(0.4.1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在对不同专家判断矩阵的集结方法上选用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得出饭店企业人才环境测评指标体系的各层权重值,最终得出饭店人才环境测评表(表1)。

以上测评表中,“城市环境”、“饭店档次”以及“员工生活指数”这3个指标根据指标特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他定性评价的指标按照1—7个等级进行满意度打分,7代表非常满意,6代表比较满意,5代表有点满意,4代表一般,3代表有点不满意。2代表比较不满意,1代表非常不满意。各项二级指标评分后,在相应的一级指标下,把各项分值乘以“权重2”后相加得到每一项一级指标的分值(即小计分值),得到最高分为7分,最低分为1分的数值。最后把每项一级指标数值乘以“权重1”后相加得到该饭店企业的人才环境综合分。满分为7分,代表该饭店的人才环境令人十分满意;最低分1分代表该饭店人才环境处于令人非常不满意的状况。4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实例研究

为验证本测评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本研究在上海、杭州、宁波三地选取学生实习后留存率较高及留存率较低的两类共6家饭店(以下称为饭店s1、H1、N1、S2、H2、N2)进行人才环境测评指标体系的实例对比研究。调查对象均是两类饭店大专以上的骨干员工和饭店管理人员。发放人才环境调查问卷共计354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有效回收率77.4%,详见表2。

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到这两大类饭店的人才环境测评分数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经过对表3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留存率饭店在基础、主导和驱动环境3项得分上,均处于一般至有些满意甚至比较满意的程度,能引起员工在这三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和喜欢。综合3家饭店的数据,得分较高的指标除了城市环境外,s1饭店的档次、人际氛围、教育培训、管理者水平、人才理念,H1饭店的人际氛围,N1饭店的档次得分均在5分以上。这说明高留存率饭店员工对于其所在饭店的这些方面因素感到较为满意和比较满意。该类饭店中指标得分3分以下的很少,仅有H1饭店的员工办公生活设施得分较低。

低留存率饭店的主导和驱动环境落后于硬件基础环境,综合各项指标值,得分高于5分的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和饭店档次上;得分低于3分、员工表示比较不满的主要是s2饭店的职业发展空间、H2饭店的职业发展空间及教育培训、N2饭店的工作内容。这说明低留存率饭店存在没有很好地帮助员工做出可以预见的良好职业规划、企业培训投入不足、工资水平和管理者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

综合比较高留存率及低留存率这两类饭店,从一级指标分析,基础环境相差0.61个心理量(高留存率为4.94,低留存率为4.33),差距不大,但主导和驱动环境指标的平均得分均高于低留存率类饭店,平均相差一个心理量左右(高留存率饭店主导环境平均得分为4.72,驱动环境为4.37;低留存率饭店为3.74和3.20)。从二级指标分析,高留存率饭店在饭店档次、人际氛围、教育培训、人才理念、饭店发展态势、职业发展空间、管理者管理水平等7个指标平均得分均高于低留存率类饭店一个心理量以上,薪酬与奖惩机制、工作安排、工作内容等3个指标的平均得分相差0.7—0.8个心理量,其他4个指标相差不大。这说明,高留存率饭店的各项管理及激励措施比较能得到员工的认可,效果相对比较理想,特别是在职业发展、人才理念、人际氛围、管理者管理水平、教育培训这5项评价权重较高的指标上,相比低留存率饭店让员工产生更大的满意感。

通过在高留存率饭店和低留存率饭店中的实际检验,本研究构建的饭店人才环境测评指标体系的测评结果与学生实习后留存意向基本一致,表明测评指标体系较能真实反映饭店的客观现状,从而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应用于现实饭店人才环境的测量与评价,对营造良好的饭店人才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5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说明饭店驱动环境中的教育培训、发展空间、人才理念,主导环境中的人际氛围,基础环境中的饭店档次是饭店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饭店内部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饭店内部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饭店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推进饭店人才环境的评价,为饭店人才环境状况进行诊断,使行业主管部门和饭店自身对饭店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才环境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为饭店提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的依据,为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篇4

注释

1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源排放总量, 依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核定。

2 “十二五”期间, 地表水国控断面个数由759个增加到970个, 其中七大水系国控断面个数由419个增加到574个;同时, 将评价因子由12项增加到21项。据此测算, 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7.7%,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55%。

走廊的设计原则-走廊的环境指标 篇5

作为室内的“交通线”,方便行走是走廊主要的功能要求。因此走廊的地面应平整,易于保洁;空间要留有适当的宽度以方便通行,一般尺寸在800毫米,人员走动较频繁的地方可放宽在1100毫米左右,不常走动并没有使用功能的走道设置在400毫米的宽度即可。

在走廊的墙壁上,您可以采用与居室颜色相同的乳胶漆或壁纸。如果走廊沟通的两个空间色彩不同,原则上走廊墙壁的色彩与面积大的空间相同。如果走廊较窄,您可“以墙为镜”。就是在走廊的一面墙壁上镶嵌镜子。但这种做法容易给人以“俗气”的感觉,尤其是使用茶色玻璃。

环境污染指标 篇6

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近两年京津冀的持续雾霾天气,让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PM2.5等指标的普及,令社会大众对于大气污染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社会整体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质疑。审计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免疫系统”,对环境资源的恶化给予了很大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试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现阶段的大气污染状况看来,我国审计机关还应当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与政府的指导宣传作用相配合,制定出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一、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对被审单位有关环境政策以及相关的各项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审查和分析职能过程中所运用的来评价被审单位在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系列鉴定标准。考虑到大气污染的形成和开展相关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在制定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当将环境绩效审计指标整体趋势和大气污染的自有特征相协调,提出具有针对性评价指标。

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第二,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第三,指标的构建应当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第四,所选取的指标应当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基于上述指标设计要求,本文选取平衡计分卡这一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基准,构建了一套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的,从企业的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架构组织绩效的评价体系。这四项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上提高对非财务指标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对构建科学性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平衡计分卡和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都是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最终目的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切实提高被审单位对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水平和控制水平。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设计平衡计分卡是为了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执行。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得大气污染环境管理提升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有效的保障了环境责任的落实。

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倾向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重视对本身单位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评估,以及非财务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平衡计分卡是将其他三项指标即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指标的实现,作为财务指标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体现了长期平衡发展的理念,與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合理统筹观点相匹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并给出了每一维度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入手对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解释。

财务指标包括资金筹集情况(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投资率、气体污染治理保证金足额提取率等;资金来源渠道合规性、资金数额时间及时性等),资金使用情况(气体污染治理专款利用率、气体污染项目收支标准增减幅度等;资金支出结构合理性、滞留挪用资金等违纪现象发生的频率及涉及数额等)和费用支出情况(单位废气污染罚款额、单位废气排放征收额、大气污染赔偿额等)。

客户指标包括政府效应和公众效应。政府效应的指标有国家现行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排污许可证申请情况及更新频率、获得ISO9000系列资格认证年限、获得环保组织奖励程度等。公众效应的指标有居民满意度变化程度、投诉案件数量及重要性、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程度等。

内部流程指标可分为大气污染成本(单位气体污染处理成本、单位气体处理量的运营总费用、有毒废气总量、单位产值气体消耗量等),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主要污染气体排放合格率、固体颗粒排放控制合格率等),气体资源再利用率情况(废气循环再利用率等),大气污染环境制度(有无明确的企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计划和实施标准、有无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等),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人员的知识水平、内部控制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情况及问题解决情况等)。

学习成长指标可分为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相关培训(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的教育费用额及时间等),技术创新费用支出(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水平、企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制度是否明确规定技术创新费用使用限额等),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化人员投入(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化操作人员数量、管理人员数量、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占总人员数量比例及历年变化趋势等)。

三、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要求

上述指标构成是一个完整体系,运用时既要注意其内在逻辑关系,也要考虑各指标的具体特性。具体说,运用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着眼系统化分析,从全局视角评估被审单位环境绩效水平。平衡计分卡的引入对于审计人员开展系统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因为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原理就是要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指标等之间的平衡,减少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使评估结论全面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

探究指标的内在联系,提高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审计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具备通过某一指标的变动,推测验证另一指标变动趋势是否相符的能力。比如学习成长指标中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技术创新费用支出的增加(新技术引进,绿色设备的投入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污染成本,提高气体资源再利用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和公众的信赖度和满意度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评价过程采用差异化的分析手法,增强指标评价的针对性。应用指标分析的同时,应考虑被审单位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同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处于同一生命周期的不同企业,大气污染环境绩效水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同一企业,在萌芽阶段研究和开发成本较高,环境人员投入支出和技术创新费用支出都相对较高,相比于成熟阶段,企业处于大规模生产加工阶段,废气的排放量和相关费用支出等指标数额会比较高。

环境污染指标 篇7

一、环境审计

目前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对其基本内容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 环境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资金审计

环境资金审计是环境审计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环保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我国对于环保方面划拨的各项资金较多, 并且对符合规定的企业提供政府补助, 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 但在环保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必须针对环保专项资金进行专门的审计。

2.合规性审计

合规性审计主要针对的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审计。环境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 政府机关对其发布了各项专门的环境制度和政策要求, 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实施。因此, 企业是否执行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政策和环保方案是审计机关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实施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 并且促进环保政策的规范性、客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审计

在环境管理体系中,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属于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控制做出评价。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能够考察选取的环境评价指标是否合规, 是否能起到控制所衡量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

二、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 AHP指标体系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审计总署率先把对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从经济性审计转向到绩效审计, 从单一指标逐步扩充到多重指标。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国家从政府绩效审计中总结出了“3E”原则的原型。1995年, 著名学者T.芬维克 (Terry Fenrick) 正式提出“3E”原则,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益性 (Effectiveness) 。“3E”审计的标准原则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有相对不同的侧重点。比如, 在项目立项阶段, “3E”审计原则侧重于考虑经济性;在项目执行阶段, 它更注重效率性;在项目竣工准备验收阶段, 它更侧重效果性。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标准在各个阶段都会有所涉及, 只是涉及的程度不同而已。“3E”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的。综上所述, 在构建煤矿行业项目审计评价指标时应采用“3E”标准原则, 这样能使指标体系更加清晰、客观。

(二) 煤业AHP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1. AHP视角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性是指在资金投入与使用的过程中, 使用资源的质量、成本与支出水平的配比程度, 反映资源使用的合理性。效率性主要关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程度, 反映产出的效率。效果性注重反映生产经营的预期目标是否达成, 关注的是效益性和目标的完成程度。20世纪70年代, 为了解决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 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正式提出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充分了解煤矿项目环境审计评价内容的条件下, 将会对所衡量指标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划入不同的层次, 并且能够明确各层次之间的递阶结构和从属关系。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煤矿项目环境审计的特点, 构建一套3个一级指标, 6个二级指标, 15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对同层因素相对上一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从而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A= (bij) n*n, 如表二所示。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 对于从属于 (或影响) 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 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 直到最下层。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 即专家意见征询法, 把专家的专业判断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直接比较, 对各层次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德尔菲法就是采用匿名的方式向专家反复函询收集意见, 通过反复地反馈沟通信息, 统计出结果的特性, 进行预测。

a.选取专家组成专家组;

b.将有关资料以及相关规则发给选定的各位专家, 请他们独立地给出自己的意见;

c.回发放的资料, 整理资料;

d.将整理出的结果及补充资料再返还给各位专家, 专家重新评估, 给出自己的意见;

e.重复上述两个步骤, 直到专家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结合专家的意见, 可以更好地确定权重。按照德尔菲法的基本步骤, 采用层次分析法判断标度, 依据专家基本趋于一致的判断填表, 不断调整, 最后确定比较判断指标, 据此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3) 权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对层次进行单排序,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特征向量W,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n-1, 查阅RI值表查出平均一致性指标RI, 判断一致性比率CR=CI/RI是否小于0.1, 若小于则表示一致性检验通过,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根据公式:CR=CI/RI, CI= (λmax-n) / (n-1) , λmax为上面求出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这里是三阶判断矩阵, 所以n=3。根据德尔菲法反复修改, 综合专家意见。根据搜集的数据, 计算得:

当n=3时, RI=0.58

CR=CI/RI=0.0683, 可见CR<0.1。

这时得出结论:比较矩阵通过检验,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 组合权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按层次结构从上到下逐层地进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最终得出最低层对于最高层次的重要性排序权值, 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2. 具体指标解释

(1) 经济性指标

环境法规执行效益、环境项目合规效益, 通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项目在立项和实施阶段的合规性。项目合法效益主要考核煤业煤矿项目对照具体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评价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政策达标效益反映相关产业政策的实际达标情况, 比如针对煤矿项目的政策优惠是否符合优惠条件。项目达标效益是考评相应煤矿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其实际完成程度。环保达标效益衡量存在污染问题的项目的环保达标情况, 比如是否完成相应的污水处理指标。经济绩效则考评项目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财务指标。

(2) 效率性指标

对于任何一个项目, 效率性都体现在投入产出比上, 针对煤业煤矿项目的特点, 在效率性指标中, 选取了环境项目投入产出绩效和环境项目管理绩效两项二级指标。在环境项目投入产出绩效方面应包括投入绩效和产出绩效, 分别对项目的实际投入和产出配比程度进行衡量。环境项目管理绩效主要包括项目内控绩效、项目质量绩效和项目验收绩效。进度绩效评估与原计划相比, 项目的实际实现程度。项目内控绩效考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性、资金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项目质量绩效考察项目的实际完工情况的质量状况, 是否达到相应标准。项目验收绩效关注项目的竣工验收程序、验收报告、验收标准的合法合规性。投入产出绩效中应分别从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来衡量投入产出比。

(3) 效果性指标

由于煤矿项目属于重污染项目, 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环境项目的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是必须被重视的两个方面。生态绩效的出发点是生态环境, 主要选取的指标为植被恢复系数、沉陷土地治理率和三废综合治理率。这些指标和煤矿的生产经营特点密切相关, 是煤业应当重点控制的指标。社会绩效方面主要衡量相关煤矿项目对社会的贡献绩效, 包括职工就业绩效和社会贡献绩效, 比如投资就业系数、上缴税款。

本文根据“3E”标准原则, 利用AHP方法构建了一套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一致性检验, 验证了其合理性。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加强矿产资源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 为相关审计人员提供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审计实务界也可针对其他项目适当的增减指标来满足实际情况。因为本文是针对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具有特指性,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是从煤矿产业的角度出发的, 对于其他行业项目则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评价指标。本文在设计指标时可能考虑不够周全, 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可根据具体项目的开发进度, 分为项目立项、实施和结项三个阶段来进行具体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赋予, 能为环境审计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依据。

环境污染指标 篇8

水土保持监测从影响土壤侵蚀、反映水土保持成效的自然环境因子、人类影响因子 (如土地利用、开发建设项目等) 、土壤侵蚀状况、治理措施监测和治理成效等五个方面建立其指标体系。

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区域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或抑制因子, 也是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客观反映, 是水土保持监测首要考虑的指标因子。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自然环境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由其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为自然侵蚀 (地质侵蚀) , 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貌自然演化的过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 就不断以各种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 正常侵蚀的自然过程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和越来越剧烈的影响, 使土壤侵蚀现象由自然侵蚀状态转化为加速侵蚀状态。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些自然因素来改变侵蚀力与抗蚀力的大小对比关系, 使得土壤侵蚀加剧或者达到水土保持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素和水土保持成效的客观表现, 而土地利用则代表了人类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同时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的积极因素和加剧土壤侵蚀的消极因素两个方面。而选择上述环境因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 需要考虑其时空尺度表达, 不同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决定了地质地貌演化、气候变化、植被与土壤形成与演化等自然过程的信息描述, 也决定了各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数量变化与分布、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过程、形式、范围和强度等评价的精度与可信度。因此环境因子指标的选取和研究尺度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 (如图1) 。

1 植被因子

作为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 与一定的气候、地貌、土壤条件相适应, 受多种因素控制, 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最大, 对其它因素的变化反映也最敏感。利用遥感所获得的植被信息来分析影像上并非直接记录的、隐含在植被冠层以下的其它信息, 如水土流失、区域环境演变遗留的痕迹等是选择植被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 无论是生物措施还是农业措施, 其直接治理成效均表现于植被变化上。而植被是土壤侵蚀的抑制因子, 也是最为关键的水土保持可控制因子。在进行植被指标选择之前, 首先需要明确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其机理, 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选择反映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的适当的遥感量化指标。

关于不同类型及结构的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对比分析方面, 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径流小区、小流域实地观测数据, 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的减水减沙效益, 如陈廉洁 (1991) 根据三年的径流小区实测资料研究了乌江中下游余庆等三县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 结果表明两层结构 (如乔——草和灌——草型) 的水土保持效益优于单层乔木型, 乔灌草三层结构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黄承标等 (1991) 以桂西北山区的龙胜、田林等四县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从1982年到1989年, 观测对比了不同植被种群的地表径流, 结果是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分析原因是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由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决定的。这种综合效能呈现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规律。

根据观测数据研究植被类型及结构的减水减沙效益, 形成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基本认识基础上, 随着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的深入, 开始深入到植被内部各个垂直层次来揭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于乔、灌、草和枯枝落叶层等垂直结构上。研究表明, 乔木层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冠层对雨滴的拦截而降低雨滴的动能, 从而抑制了溅蚀。余新晓 (1988) 认为乔木层对降雨动能的削弱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林冠截留作用削减降雨动能;二是林冠缓冲作用减弱降雨侵蚀能量。灌木层和草本层与乔木层一样对降雨有截留作用。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与其自身的蓄积量、分解程度和持水能力有关。枯枝落叶层削减的降雨动能也可以分为截留作用减弱的降雨动能和透过枯枝落叶层所削弱的降雨动能。前者为大气降雨总动能的5.6%~13.0%, 平均为9.1%, 后者可将透过乔木层、灌木草本层的降雨动能全部削减 (韦红波, 2001) 。除此之外, 枯枝落叶层降低坡面径流速度, 降低了冲刷能量, 同时由于降低了径流速度, 从而增加了在坡面上滞留时间, 增加了下渗时间;更为重要的是, 表层凋落物和腐殖质的积累, 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孔隙度等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善, 增加土壤的下渗率。

2 地形地貌因子

地形主要包括坡度、坡长、坡形和所在部位。一般而言, 在降雨、土壤和土地利用基本一致时, 地形越复杂水上流失越严重。前人试验资料表明, 同样都是耕地, 由于坡度和所在部位不同, 在同样降雨、耕种条件下水土流失差异很大 (倪晋仁, 2002) 。

(1) DEM。

数字高程模型 (DEM) 是表征区域地形地貌的参数指标, 同时它也是生成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的其它地形参数的重要数据源。

(2) 坡度。

坡度与土壤侵蚀方式关系密切, 坡度指标不仅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地形因子, 而且坡度大小也是决定面蚀或沟蚀为主导的关键因子。一般在坡度很缓时主要以面蚀为主, 而随着坡度增加, 则发生细沟、浅沟侵蚀, 当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则以切沟、冲沟为主。倪晋仁等 (2002) 通过研究黄土坡面细沟发育特征, 表明面蚀在整个侵蚀过程中的贡献随坡面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在缓坡坡面上面蚀作用远较沟蚀作用为大, 但在陡坡坡面上则明显较沟蚀作用为小。

(3) 沟壑密度。

在不考虑重力侵蚀的情况下, 坡面的总侵蚀量为面蚀量和沟蚀量总和。面蚀主要发生在植被较差、有一定坡度和没有防护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随着坡长增加, 地表径流逐渐汇集成股流, 冲刷力增大, 在细沟侵蚀基础上, 逐渐发展为切沟、冲沟、支沟、干沟直至成为河流, 形成蛛丝密布的径流网络, 构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沟蚀的主要形式为沟头前进、沟床下切和沟壁扩张。

将面蚀和沟蚀分离之后, 就可以对面蚀和沟蚀过程进行独立的研究, 并对不同的侵蚀过程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和坡度等是影响面蚀的主要因子, 而沟壑密度则是表征和影响沟蚀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所产生的沟谷的数量特性, 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沟谷总长度 (公里) 为度量单位。沟壑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于, 它提供了临空面, 沟壑密度愈大, 地表受降雨、径流的冲刷力和被侵蚀的面积愈大;同时它也改变了降雨的动能, 沟壑密度愈大, 降雨径流的冲刷力和侵蚀力就愈大, 并且易触发重力产沙。

沟壑的发育和深化过程反映地表土壤侵蚀过程的结果和土壤侵蚀强度, 特别是水力侵蚀研究的关键要素;反之沟壑发生过程的停滞也表明了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 尤其是沟头防护工程措施等的成效等。因此沟壑密度既是表征土壤沟蚀结果的定量指标、是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地形地貌因子之一, 也是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客观因子。

3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支配土壤特性的根源, 因其组成土粒大小和不同质地土粒的含量不同, 可引起不同土壤理化性, 如粘着性、可塑性、保水力、抗蚀性、通透性、离子交换能量及缓冲作用等性质。在此选择土壤类型图作为土壤质地的度量指标。

4 水文气象

气候因素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 对于水蚀而言主要是降雨径流, 在此降雨、风场信息、水文数据是重要的水文气象参数。主要指标要素为汛期降雨量、日风速风向及频率、流域年输沙模数等。

5 土地利用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逐渐意识到是推动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Turneretal, 1994)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覆盖的改变, 因此土地利用是表征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干扰程度的良好指标。如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减小植被覆盖度等人类农业生活活动, 以及开采矿石、煤矿、废渣废料堆放等开发建设直接加剧了土壤侵蚀。其中耕作过程虽然增加了土壤空隙度, 但也破坏了土壤结构, 减弱了土壤的耐冲性, 直接促进土壤侵蚀。同时, 小流域治理措施也看作是土地利用方式, 包含于土地利用中, 如退耕还草、开垦梯田、封山育林等措施, 通过土地利用指标量化了人类活动的扰动或作用结果。

6 社会经济指标

相对于流域环境因子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力、人口密度、人口素质、人均土地、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农业产值、农业人均年产值、农民人均年收入、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占有粮、人均居住面积等社会统计指标。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 以水土保持环境指标遥感监测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选取植被因子, 地形地貌因子, 土壤质地, 水文气象, 土地利用, 社会经济指标等作为水土保持环境监测指标, 进而重点探讨了植被因子的遥感监测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环境因子,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喜旺, 凌峰, 李晓松, 等.永定河治理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科学.

环境污染指标 篇9

一、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宏观因素。

1. 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影响直接而具体, 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技术支持等。通过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税收激励相当于给企业的补贴, 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但是可以通过税比利益弥补环境成本支出;技术支持包括帮助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 提供环境保护的技术设备, 从而降低环境成本,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税法中制定了部分关于环境管理的减免税规定, 但是激励程度远远不够, 不能很好地推动企业提高环境成本的管理能力。

2. 法律因素。

法律的约束强化了企业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意识。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环境会计等相关准则纳入法律的层面, 《会计法》也没有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对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信息的报告、披露等都没有明确的法规约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 文化因素。

虽然当前企业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但是却没有形成所有企业共同遵守与认同的价值观。目前企业“重效益轻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将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视为一种提高企业价值的必备能力, 没能正确认识环境管理成本, 更没有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 严重阻碍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 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微观因素。

1. 资源投入。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之一, 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资金、技术予以支持。对环保认证的投入、环保研发的投入、环保设备的投入都有助于形成环境成本管理能力。但是企业普遍认为这种投入是一种成本的增加, 将其视为耗费, 不愿意多投入。由于资源投入不足, 导致企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至于发生事故后支出大量的赔偿费用, 削弱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2. 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者、员工的环境成本管理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管理者具有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并且要求员工执行, 员工具有相应能力, 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任务。当前企业的管理者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将环境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 并且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培训, 员工没有掌握对环境成本管理的方法、技术, 难以实行环境成本管理。

3. 技术因素。

环境成本管理技术、方法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也没有具体可行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这就给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对评价指标的设计, 要达到从不同角度对绩效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指标设计时, 需要将各种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因素综合起来予以考虑, 避免因指标设计缺陷而造成的评价不准确、不全面。

(二) 目的性原则。

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的, 即为了通过评价与分析, 总结出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 发挥优势, 弥补劣势, 进而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指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这一目的来进行。有效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还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包括两点:一是指标相关数据的收集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指标项目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设计时, 要尽量选取定量指标, 因为定量指标的数据易于获取, 形象直观, 评价容易, 可操作性强。对于十分关键而又确实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方面, 应该适当选取定性指标。

(四) 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计过程要依据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 在指标项目的设计、数据的选取、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个环节都要确保科学、合理。指标设计过程中既要进行专题研究, 在必要时还要进行实地考证;既要注重定量研究, 又不能忽视定性指标的作用, 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分解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是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的一项复杂性、层次性、全面性综合能力, 涉及观念、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其进行分解, 有利于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 如果直接从整体进行分析不仅难度大, 而且风险大, 效果不佳。所以本文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被分解为环境预防能力、环境保护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恢复能力四部分。

(一) 环境预防能力。

环境预防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之前, 充分考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将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资源产生的耗费, 从而预先对此进行防范, 进行事先管理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该项能力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系统中的前提, 直接影响企业的其他能力。因其对即将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了积极预防的态度, 在生产初期对环境成本进行投入、控制,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在后期一旦产生环境问题发生补救的成本。

(二) 环境保护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

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约资源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力, 也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系统中的核心能力。环境预防能力虽然在事前进行控制, 但是毕竟在生产准备阶段, 考虑的因素不甚周全, 而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三) 环境恢复能力。

环境恢复能力是企业在产生了环境问题之后, 及时承担后果, 进行环境恢复的能力。如果等到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才去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管理, 那么此时企业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四) 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评价指标的设计

本文中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分解为四部分, 因此在指标设计时, 也依据这四种能力分别进行选取。

(一) 环境预防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环境教育培训支出比重。

环境教育培训费是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 并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项目投产前对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支出。环境教育培训支出比重是企业环境教育培训的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 此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用于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培训的投入, 即可以反映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2. 环境认证比重。

环境认证费是指企业对环境体系进行认证、对环保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以及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等发生的支出。环境认证比重是指企业用于环境认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遵守国家环保标准的投入。

3. 环保研究开发比重。

环保研究开发费指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成本, 目的是为了在生产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对环境破坏进行预防。环保研究开发比重是指环保研究开发费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 反映了企业在选择项目方案前,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

环境预防能力的三个指标都是定量指标, 且都是正指标。其数值越大, 表明企业环境预防能力越强, 在生产运营之前、在选择项目方案时对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越高。

(二) 环境保护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管理者环保倾向。

管理者环保倾向反映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具体项目时对于环保的贡献, 可以用管理者制定企业环保制度及环保政策的频率来衡量。该指标是一个定性指标, 反映了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愿望, 即环保的主动性。

2. 环保设备投入比重。

该指标是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投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保护环境的能力。

3. 废物排放合格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排出废弃物, 尤其是制造业企业, 在所有的废弃物中既有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可以被自然本身分解吸收的, 又有难以治理、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废弃物。合格废弃物是指对环境污染较小,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内的无污染的废弃物, 这类废弃物的排放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向环境中排放合格废弃物的比重, 其比重越高, 表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少, 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越小。

(三) 资源利用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处理污染物材料耗费比重。

该指标是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材料投入量占污染物排放的比重。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材料投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处理排放的污染物而需要投入的材料。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用于处理排放的污染物所投入的材料耗费, 能及时对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是企业环保能力强大的表现。

2. 环保材料利用率。

该指标是环保材料耗费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在企业生产产品时, 充分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危害小的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起到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环保材料利用率越高, 表明企业投入的环保材料的比重越大, 环境保护的力度越强。

3. 废物循环再利用率。

该指标是对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总量占废物排放总量的比重。企业生产之后产生的废物, 有些是可以对其加工, 进行循环再利用的,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既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又减少了将废物排放到自然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 环境恢复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环境恢复费率。

该指标是用于恢复环境的成本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用于恢复环境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按照相关规定需要对环境加以修复所发生的支出, 如土地损害赔偿费。该指标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初期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继而需要事后进行弥补。该指标的数值越大, 反映企业在后期的损失越大。

2. 环境事故赔偿费率。

该指标是发生环境事故赔偿费用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一旦发生意外的环境事故, 如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泄漏等, 需要向政府部门支付相关的罚金, 对受到危害的社区民众支付相关的赔偿金, 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事故赔偿费率反映了企业发生环境事故后的一种应急能力。

3. 环保诉讼费率。

该指标是环保诉讼费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当企业的经营行为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 遭到利益相关者起诉时, 就可能涉及巨大的环境诉讼费支出。

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之后,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于定性指标,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价等方式确定权重。对于定量指标, 选取数据后, 首先进行数据标准化, 求相关系数矩阵, 然后求出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 得出特征根的贡献率。从而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打分, 得出各子系统的得分, 最后得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这个综合指标的分数, 以此评价企业环境管理能力的好坏。X

参考文献

[1].甘昌盛.企业环境力研究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3) .

[2].殷宁.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8, (29) .

[3].高海燕, 刘先涛, 李季.基于环境成本的项目财务指标体系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 (5) .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 篇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李扬、王国刚 (2005) 发布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该报告的分析框架采用了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等等9个指标, 对全国50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测评, 着重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运行的保障作用;采用数据包络方法进行分析, 构建了一套完整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 共设计127项指标。定量指标设计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 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等四项标准。黄安仲、万瑶华 (2010) 采用金融生态理论对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阐述了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将评价指标分为五个方面, 包括金融发展、经济基础、法治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 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设置了二级指标, 又选取了河南17个地区作为评价的对象, 并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处理数据。王颖, 修国义, 郭磊 (2011) 对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 分析了黑龙江金融生态的构成, 其中包括经济、法律、信用、制度、政府金融监管环境等, 分别就这几个方面与全国29个省分进行比较;周妮笛 (2010) 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 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选取湖南14个地市, 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分为6个方面, 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制环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地方政府服务水平、农村金融运行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23个二级指标, 通过模型运算得出湖南省14个地市的综合排序, 得出了影响湖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权重。

二、指标体系概述

(一) 指标的含义

指标是指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能够确定地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特征依据。每个评价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刻画对象所具有的某种特征。所谓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它能够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综合反映出对象各个方面的情况。指标体系不仅受评价客体与评价目标的极度制约, 而且也受评价主体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相对于某种评价目标来说, 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的这种相对重要性的大小, 可用权重系数来刻画。指标的权重系数, 简称权重, 是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很显然, 当被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都确定时, 综合评价的结果就依赖于权重系数了。即权重系数确定的合理与否, 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因此, 对权重系数的确定应特别谨慎。确定权重也称加权, 它表示对某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加权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 经验加权法, 也称定性加权法。它的主要优点是由专家直接估价, 简便易行。第二, 数学加权法, 也称定量加权法。它以经验为基础, 数学原理为背景, 间接生成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目前, 权数确定的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咨询的经验判断法。而且权数的确定基本上已由个人经验决策转向专家集体决策。比如, 评委投票表决法方便易行, 就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它的过程是每个评委通过定性分析, 给以定量的回答, 领导小组对回答进行统计处理。在数据处理时, 一般用算术平均值代表评委的集中意见。

(三)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进行金融生态的综合评价时, 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基础, 指标选择的好坏对分析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标的选取的要恰当, 如果指标过多, 会导致重复性的指标的干扰;如果指标太少, 可能所选取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会产生片面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 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评价指标联系评价专家与评价对象的纽带, 也是联系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的桥梁,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指标选取之前, 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做依据, 以便于评价指标体系能在逻辑结构和基本概念上更加严合理化, 进而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同时, 评价指标体系使理论和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 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针对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 科学性就越强。此外, 指标应具有代表性, 能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性。同时, 指标间也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也就是具有可比性。因此,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实际, 便于比较。

2.系统性原则

第一, 遵循系统性原则, 要求用较少的指标较全面系统的反映评价的对象, 既要避免单因素的选择, 又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 最终目标追求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化。同时, 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指标体系应涵盖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的基本内容, 能反映对象的全部信息。当然, 指标的精练可减少评价的时间和成本, 使评价活动易于开展。

第二, 可以考虑层次结构分析法和系统分解等系统的方法, 由总指标分解成次级指标, 再由次级指标分解成次级指标, 并组成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 从而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的最终目的。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应尽量不互相重叠, 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指标体系要层次分明, 简明扼要。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紧紧围绕着综合评价目的层层展开, 使最后的评价结论确实反映评价意图。

3.实用性原则

第一, 指标要简化, 使用方法要简便。力争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 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 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极小的指标。

第二, 数据要易于获取。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容易采集, 无论是定量评价指标还是定性评价指标, 指标的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准确可靠, 同时容易取得。指标应可行, 符合客观实际水平, 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易与操作, 也就是说应具有可测性。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 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 资料收集要简便易行意见。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时, 除遵循以上三个原则之外, 还需要注意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 对指标体系的要求存在一些差别。实际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时, 有时需要先定方法再构指标。另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最终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之前, 要注意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处理。有些指标是正指标, 有些指标是逆指标。而且, 有些指标是定量的, 有些指标是定性的。指标处理中要保持同趋势化, 以保证指标间的可比性。对于效益型指标, 越大越好;对于成本型指标, 则越小越好。在综合评价时, 会遇到一些定性的指标, 定性指标的信息不加利用, 又会很可惜, 直接使用, 又有困难, 通常总希望能给以量化, 使量化后的指标可与其他定量指标一起使用。也就是说, 对于定性指标首先要经过各种处理, 使其转化成数量表示的。对于定量指标, 其性质和量纲也有所不同, 造成了各指标间的不可共度性。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实际情况, 排除由于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值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避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需要对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

三、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某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要考虑分层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一层是目标层, 即金融生态环境总体评价指数。第二层是准则层,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金融资源状况、社会信用法制环境、金融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对金融活动的支持程度等, 是对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细化。第三层是指标层, 具体反映准则层各因素的细分指标, 通过数据将准则层进行量化, 数据来源于实际调研、统计年鉴及问卷调查。根据以上的分层方法构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如下:

(一) 经济运行指标

经济是金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实际上也决定了金融的发展水平。国内外的经验事实表明: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因此, 研究金融生态必须首先研究经济运行情况。反映经济运行的指标主要有:

1.经济增长水平, 包括人均GDP水平、GDP平均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区域财政收入/区域GDP。该比率能反映区域经济的稳健运行状况, 同时也能反映政府调控能力的大小;区域财政支出/区域GDP。该比率能够反映区域经济的收支能力。

2.经济发展结构, 包括第三产业占比、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赤字与GDP的比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

(二) 金融机构运行评价指标

金融机构体系的运行反映了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 包括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机构的演进。考察指标有:

1. 金融发展, 包括正常贷款余额/GDP、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贷款周转率;保费收入增长率。

2. 流动性, 包括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收入支出比率。

3. 赢利能力, 包括 (法人) 资本利润率、备付金比率、银行利润增长率。

4.风险状况, 包括 (法人) 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估计贷款损失率;拨备覆盖率; (法人)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金融案件。

(三) 企业诚信指标

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项资本要素, 考察指标有:

1.企业经济实力分析, 包括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GDP、净资产报酬率;区域内企业亏损率;规模以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信用状况: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企业欠税比率。

(四) 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制环境能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 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从执法能力、金融维权、法律保护三个方面指标进行评价, 包括经济案件结案率、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金融违规行为、税收执法过错案件、国家公务人员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等。

(五) 社会中介服务

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是资源控制权由政府部门高度集中向社会和市场分散转变的产物, 它反映了居民的社会参与程度。主要从每万人注册律师数、每万人注册会计师数、信用担保机构数、担保额增长率方面进行评价。区域内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和自律情况。包括是否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自律组织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中介机构有无统一的规章管理制度等。

摘要:本文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设计研究综述的基础上, 得到了指标体系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结合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设置了一套比较系统、简明的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金融生态,指标体系,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2008-2009)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J].银行家, 2006 (1) .

[3]黄安仲, 万瑶华.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实证分析[J].商业文化, 2010 (10) :383-385.

[4]王颖, 修国义, 郭磊.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及优化[J].科学与管理, 2011 (3) :55-59.

[5]黄安仲, 万瑶华.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实证分析[J].商业文化, 2010 (10) :383-385.

环境污染指标 篇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灰色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3-0073-03

随着网络的普及,如何改革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成为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图书馆在资金、设备、资源、队伍等方面相比本科院校还有差距,对数字资源的推广和使用培训也较本科院校突出。本文用灰色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数字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评价指标初选集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评估指南》,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CALIS、JALIS三期建设项目,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新技术”等为关键词搜集整理大量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方面的资料,咨询多位资深馆员、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政府官员,最终构建了数字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服务能力主要评价指标的初选集,如图1所示。其中,一级指标为“服务条件”、“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3项。

二、灰色统计法量化分析评价指标重要程度

图书馆数字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初选集基础上用灰色统计法研究,得到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的量化表示值。

(一)问卷调查情况

以初选集中的评价指标为考量目标,本着“宁多勿缺”的原则设计问卷,调查范围涉及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近20所江苏区域内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及超星、万方、方正等9家企业。发放问卷846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其中,专业教师259份、学生422份、馆员93份、企业代表23份、专家12份。

(二)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分析

按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要求,对调查问卷中的每个问题设计了“非常需要”“需要”“基本需要”“基本不需要”“不需要”五个选择性答案,并分别赋予10分、8分、6分、4分、2分的值进行统计。受测者答卷的同时就表明了他对某个设定指标同意或不同意态度的程度,一个问题的总加分代表被测人群的赞成程度。某一评价指标的李克特量表如表1所示,其中,易得性为选择“非常需要”、“需要”的被测人数与被测总人数之比。平均值、易得性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价指标越重要。

(三)根据灰类决策向量筛选关键评价指标

以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值xij”为横坐标,该分值的“偏爱程度f(xij)”为纵坐标,设高、中、低三个灰类,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xij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其重要程度为i的分值,f(xij)为第i个评价指标其重要程度为i的偏爱程度。

各评价指标的灰类决策向量由该指标的三个灰类的决策系数构成,决策系数按公式η=∑nijf(xij)计算得到。其中,nij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为i的被调查者数量,f(xij)由图2查得。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η=1.0×0+0.5×0+0×1+0+0=0;η=0×0+0.5×0+1×1+0.5×4+0×7=3;η=0+0+0×1+0.5×4+1×7=9,决策向量为[0 3 9]。

经统计、整理和计算得到的各评价指标的决策向量,如表2所示。

选取灰类系数η高为最大值的评价指标为重要指标,构造得到数字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3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3项一级指标为服务条件、服务模式、服务效果。其中,服务条件包含图书馆经费、信息资源、网络设备、馆员素质和技术、馆舍环境、管理制度等6个二级指标;服务模式包含网站界面、资源推介、信息教育、参与咨询、读者活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与读者的在线联络沟通、其他创新服务等8个二级指标;服务效果包含读者满意度、电子资源使用量、读者活动次数及参与人数、服务效益等4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科导航”“信息推送”“领军人才专门服务”“学术研讨”“按读者需要开展个别服务”“学科馆员制”等评价指标的决策向量系数最大值为11中,即重要程度为中等,列入“其他创新服务”指标中。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主要是让企业的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并不统一规范,怎样从这些披露的环境信息中了解企业是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对环境不好的影响,如何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评价,则需要建立一套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

一、构建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的意义

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政策尚未完善,对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监督工作没有明确的文件可以遵循,环保部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环境工作核查也就变得艰难。只有建立环境会计评价体系,才能让企业意识到企业的环境信息的不足之处,才能制定改善措施;只有建立环境会计评价体系,才能便于企业、公众、政府各方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只有建立环境会计评价体系,才能有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系统性

在选取环境会计评价体系的指标中,不能选择单一,否则就不能全蒙的反映企业信息披露的现象,这样得到的指标也不合理。必须全面地、系统地选择多个相关的指标才能从不同的视角对各种因素进行考量,由此才能得出合理的、有效的评价结果。

(二)实用性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够符合实用性的原则,这样选取的评价指标才能有实际参考价值。

(三)科学性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够符合科学性的原则。科学的选取评价指标才能对环境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即要全面性地选取影响的因素,也要强调选取的隐身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全面的分析选取,而且要主次分明突出重要因素的作用。

三、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建立的内容与方法

(一)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内容

根据会计决策的有用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相关性和可靠性应该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应该也需要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两个关键特征。因此,本文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类:一类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的相关性信息,另一类则是解释各项环境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的可靠性信息。

1.相关性指标的设计。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所作的经济决策有关,这样才能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状况而做出其评价与预测。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而言,相关性指标可以包含企业环境政策信息、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和企业环境绩效信息三个方面。

企业环境政策信息是企业为了规范企业环境行为而指定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论述企业对于环境保护而指定的方针与发展规划,对未来发展过程中预计可能承担的的环保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环境政策信息包括企业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政策、企业采取的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体系认证、环境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监管措施等信息。

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可能承担的环境义务或可能面临的诉讼、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与环境事故有关的情况,另外,企业应该特别说明企业的环境责任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企业应披露的环境环保信息则应该包括企业对环境治理所进行的投资、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处理及减排情况、产生的废品物的处理及节能情况、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所取得的奖励、降低污染排放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等等信息。

2.可靠性指标的设计。可靠性要求企业依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列报,如实反映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保证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是会计信息中被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它能够确保信息不会产生错误或者偏差,能够真实反映事情的现状和本质。环境会计信息评价的可靠性指标应包含企业环境信息质量控制、企业环境信息完整性两个方面。

企业环境信息质量控制主要有在环境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中应有独立认证机构的认证、企业环境信息审计的情况、环境信息质量保证的说明等信息。

企业环境信息完整性主要有重大环境问题披露的及时性、针对行业特点及利益相关者的补充说明。

(二)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方法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评价内容的定性信息转化等级指标分析, 然后形成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数,最后根据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数。

根据企业的各环境评价指标的情况,了解企业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在日后的环境行为及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改善。

上一篇: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下一篇:现代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