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环境污染源

2024-05-22

贵州环境污染源(精选4篇)

贵州环境污染源 篇1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 (记者:梁隽) 不久前, 从环境保护部召开的“锰三角”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落实情况座谈会上获悉, 贵州省在松桃锰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将“松桃模式”扩大到全省锰污染行业治理工作中, 取得了明显成效。

松桃县10家电解锰企业于2006年被挂牌督办, 贵州省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共同努力, 采用“一厂一策”的治理方法, 投入资金8 000多万元, 企业安装了污染自动监控设施, 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

贵州省举一反三, 全面整治电解锰行业, 取得明显成效。有23家电解锰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 所有电解锰企业均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绝大部分电解锰企业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 并配备了环境应急预案设施, 有效控制了含铬废水及铬渣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

贵州环境污染源 篇2

作为一家专业的环保公司,活性源积极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运用,公司拥有以下专利技术:

(一)、一种用于治理水污染的垂直流湿地系统;

(二)、三维电极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装置;

(三)、火工药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

(四)处理火工药剂生产废水的电致三维三相催化氧化床。为了拓展市场,诚征贵州省内合作伙伴(单位、个人都可以),合作方式灵活,欢迎来电咨询,我们详谈合作方式,共谋发展!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蟠桃宫晒田坝路兴隆誉峰1栋2单元12B-1 联系电话:0851-5881882联系传真:0851-5881883

联系人:陈先生 周先生Email:hxyeco@126.comQQ:1070200683 水处理技术优势

1、二硝基重氮酚生产废水处理技术

2、火工药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

3、高浓度难生化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4、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5、饮料、食品、酿酒类废水处理技术

6、钢铁、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技术

7、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8、中水回用技术

9、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10、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11、医院污水处理技术

12、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13、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废气处理技术优势

1、有机废气治理技术

2、锅炉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3、烟气脱氮技术

3、锅炉烟气脱硫、脱氮、除尘技术

贵州典型汞污染问题综述 篇3

环境中汞的来源可以分为2类:自然释放和人类活动。自然释放的汞污染物主要是进入大气环境,途径包括火山和地热活动、水体释放、表层土壤和沉积物的释放等,每年全球自然释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汞量约为1 800~5 800 t[3,4,5,6]。人类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垃圾的焚烧、金属冶炼、采矿炼油和氯碱制造等,2000年人为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汞量约为2 190 t,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占人为总排放量的2/3[7]。

由于汞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其活跃在化工业、造纸业、采矿业、国防工业等各个领域,许多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中均使用到汞,如氯碱生产、电池、荧光灯、温度计、电子开关等。化工业是世界上使用汞最多的行业,其产生的汞污染物进入水生态系统,对水体和沉积物均造成严重污染。著名的水俣事件就是典型的化工厂污染事件。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高原山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汞矿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磷矿储量居全国第二,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1贵州省汞污染

贵州省的汞矿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的“汞都”,占全国汞资源储量的78%。贵州省目前发现的较为大型的汞矿有:万山、务川、滥木厂、铜仁和丹寨。虽然现在大部分的矿山已经停止冶炼和加工,矿山开采占用的农田系统也开始复垦,但是由于大量煤矸石和含汞废弃物均未经任何处理便随意堆放,它们仍继续向环境中释放汞,进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长期的开采冶炼活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贵州省汞污染特征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典型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汞资源的开采与利用,(2)化石燃料的燃烧,(3)化工业中汞的流失[8]。

1.1汞矿污染

1.1.1矿山废弃物的汞污染

万山汞矿的矿山废弃物中总汞含量高达4 400mg/kg,甲基汞含量为0.17~1 283.9μg/kg,同时根据浸出实验结果,废渣中有可溶性无机汞化合物的存在,这表明矿渣一旦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便会向水体中释放汞[9]。李平等[10]对务川汞矿区土法炼汞过程中汞释放量的估算结果为年产汞量在31.2~37.1 t,每年汞释放量可高达3.7~9.6 t,矿渣中汞平均含量为75μg/g。

1.1.2矿区附近大气汞污染

王少锋等[11,12,13]分别对滥木厂、万山和务川矿区周围大气环境中的总汞量做了调查,3个矿区的气态汞浓度范围分别为:17.8~102 ng/m3,19.5~2 110 ng/m3,7.9~468 ng/m3,比背景值要高出2~4个数量级。由于苔藓是空气汞污染的指示生物,其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从大气中摄取,仇广乐等[14]对污染严重的汞矿区附近采集的苔藓进行了汞含量分析,发现大气汞含量与苔藓中汞含量存在一个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丁振华等[15]在垂直方向上研究苔藓叶片的汞含量,数据显示距离地面越近,苔藓叶片汞含量越高,这是因为汞蒸汽的比重比空气大,越是近地面处空气汞含量就越高,苔藓吸收的就越多。

1.1.3矿区附近土壤汞污染

万山汞矿区土壤总汞含量为1.1~790 mg/kg,显著高出对照区0.10~1.2 mg/kg,甲基汞含量为23μg/kg[16]。在务川矿区下游24 km处,河岸旁边土壤汞浓度为24 mg/kg,仍然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由汞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看出,表层土样总汞含量为6.5~17 mg/kg,在45 cm时下降到0.48 mg/kg,这说明表层土壤中的汞可以向地下扩散到约50 cm处。甲基汞的分布规律也相似,含量为0.69~155μg/kg[17,18]。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水稻田中甲基汞的含量要高于玉米地,这是因为水稻田灌溉的厌氧条件,有利于汞的甲基化,从而使土壤中甲基汞的含量有所升高[19,20]。

1.1.4矿区附近地表水汞污染

矿区附近地表水污染的途径主要有雨水冲刷、地表径流、矿山排水等。冯新斌等[21]研究了万山、滥木厂、务川和铜仁汞矿区的地表水污染状况,总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4.8~10 580 ng/L。而p H为10.6~11.8的废渣水中汞含量为300~1900 ng/L[22],这表明水与其反应增加了汞矿排水中汞的含量,在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这一环节来减少汞的释放和转化。

1.1.5矿区附近食物中汞污染

从滥木厂采集的卷心菜样本的总汞含量为18 mg/kg,万山采集的蔬菜和大米样品中汞含量分别为5~1 890μg/kg(湿重),4.9~215μg/kg(干重)[23]。研究发现只有稻谷可以吸收和累积甲基汞,稻谷中的甲基汞含量最高可达到174μg/kg[24],矿区当地居民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汞浓度的大气环境中,并且食用了汞污染的大米才会受到影响,而并非是食用了受污染的鱼类。

1.2化石燃料的燃烧

化石燃料的燃烧主要是指煤燃烧,贵州省是产煤大省,所以煤在省内的应用也特别广泛,如发电、工业、城镇燃料等。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省利用自身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火力发电,并将其作为发展重点。2000年,全省发电量在17万kw·h的火力电厂就有十余家,年用煤量在1 368.00万t,而贵州煤中含汞量为0.15~1.6 mg/kg[25]。也就是说发电量越大,汞污染也会越严重。另有研究表明随着电厂烟囱距离的增加,大气中汞浓度逐渐降低。冬季取暖期大气汞含量是夏季非取暖期的3~25倍,降水中的汞含量冬季约是夏季的1~5倍[8]。

1.3化工业的汞污染

贵州有机化工总厂位于清镇市郊5 km处,于1971年开始投产。其醋酸生产工艺中使用硫酸汞作为触媒,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流失到环境中的汞量达到100 t,造成周边环境严重的汞污染。瞿丽雅等[26]研究表明化工厂附近地区受汞污染的土壤有117.4 hm2,土壤中含汞量在4.71~723 mg/kg范围内,而15.0 mg/kg以上的占调查样本的80%以上,大米含汞量约为0.03~0.13 mg/kg,还含有部分的甲基汞。在人群调查中显示,距离污染源越近,其发汞含量就越高,这可能与生活环境和所食食物有关。污染土壤也是距离化工厂越远,其含汞量越低。

2结论及建议

贵州环境污染源 篇4

发布时间:2008-09-22

(1997年6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第31号令发布、施行 根据2008年8月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修改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

排放放射性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交通噪声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辖区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辖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主管部门。

第二章 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

第四条 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内容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和存储处置场所等。

第五条 污染物排放申报实行按月核定,按季申报。排污者应在每季度的首月15日前,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上一季度的排污情况,填写《贵州省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表》,并提供原始记录及有关资料。

第六条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排污者填报的《贵州省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表》后的20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说明理由并予以退回,限期重新办理排污申报。

第七条 列入国家和省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单位,实行月报。在每月15日前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上一个月的排污状况。每年还须提供不少于一次实测实报的监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的排污单位,在依法试运行期间,必须按实际排污情况进行申报登记。

第九条 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和存储处置场所等需作重大改变的,必须在变更前15日内,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申报登记。

排污状况有重大改变或发生突发性的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排污者须在发生后48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条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本辖区内的排污申报登记档案和数据库,对排

污者实行动态监督管理。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第十一条 排污者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后,须向当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以下简称排污许可证)或污染物临时排放许可证(以下简称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十二条 省内一般污染源单位应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是否核准颁发作出决定。对达到规定要求的,予以颁发,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退回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国家和省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单位应向当地市(州、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市(州、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对达到规定要求的,予以颁发,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退回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者颁发排污许可证;对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者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限期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者在持有临时排污许可证期间,应按规定向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污染物削减排放量的进度情况。达到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可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的排污者在依法试运行期间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后,须按规定办理临时排污许可证。经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行后3个月内,应按规定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

第十六条 对以下排污者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一)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明令禁止、取缔、关闭、停产行业的企业;

(二)使用国家已明令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

(三)污染物排放超过许可证规定的浓度或总量控制指标,经限期整改,逾期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

第十七条 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新建污染企业。对已建成的,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限期治理。

第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3年,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年。持有排污许可证的,须于每年2月底前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排污者必须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满前2个月内,到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因转产、关闭等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原排污者应向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和存储处置场所等发生变化时,在申请排污变更登记后,须按规定收回并重新核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许可证颁发、变更、注销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定期将持证排污者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二十一条 持有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排污者不免除缴纳排污费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内的排污者进行定期监测和监督管理,排污者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人员有责任为排污者保守业务秘密和技术秘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排污者拒绝进行排污申报登记,谎报排污申报登记内容,以及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排污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而排放污染物,以及超过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及许可证的有关报表和证照。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工本费由省财政、物价主管部门核定。

上一篇:何以笙箫默下一篇:云南省孟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