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成本

2024-07-26

环境污染成本(精选12篇)

环境污染成本 篇1

摘要:在我国, 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成本管理也愈加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借鉴日本环境成本管理发展的经验, 引出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启示, 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环境会计

在我国, 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环境会计的核心, 环境成本早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 日本由于其环境资源有限, 非常重视环境会计研究, 其环境成本管理在世界环境成本管理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将借鉴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进行探讨。

1 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1.1 相关概念和分类

环境成本是社会成本的一部分。郭道扬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充分考虑在产品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在生产前后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费用。基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定义, 在考虑到环境因素后, 可以将环境成本管理理解为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环境成本产生原因和企业生产经营流程, 将企业环境成本及其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 诸如企业在生产前建造空气、水循环处理系统的成本, 或者产品设计阶段选择环保替代材料而追加的成本等;二是事后环境保全成本, 诸如生产完工后为达到环保达标排放, 以及废弃残余物处理而花费的建造、营运和管理成本;三是事中环境管理监测成本, 如申请绿色标志、监测管理环境达标情况、改善环境研究所发生的支出等等。

1.2 环境成本的核算和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包括: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和生命周期全成本法 (Life–cycled Full Costing) 。在作业成本法中, 确定成本动因时, 将环境成本动因单独列示出来, 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 并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在生命周期全成本法中,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 将事前、事中、事后发生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均累积起来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关于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国际上一般都采取由企业定期编制环境报告, 然后由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证, 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方式。由于环境成本信息有货币计量信息, 也有非货币计量信息, 因而环境报告可通过报表加附注的形式予以编制。

2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内容

日本是最早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的国家, 环境省2002年颁布了最新的《环境会计指南 (2002) 》 (EAG2002) , 其中第三部分《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关于环境成本及收益的计量提供了具体意见。从具体实施而言, 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主要强调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和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即根据环境成本发生的部门和原因, 归集环境成本, 并通过成本效益配比, 明确各责任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环保工作绩效, 促进各责任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水平。

2.2 环境成本责任划分

责任会计是明确环境成本责任, 推动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日本企业通常通过责任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划分, 把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划分到各责任中心, 激励各部门提高环境成本绩效。具体做法是, 把企业各部门作为“环境收支”和“环境负担收支”的能源和资源使用量, 以及二氧化碳和化学物质等排放量合计起来, 并加以详细显示。哪个部门因为什么环境负担而花费了环境成本就会一目了然, 并作为以后各部门调薪、奖金发放的依据。这种环境成本责任的层层分解, 可以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 充分发挥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废弃物处理等各环节的潜力, 降低环境成本, 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环境效益。

2.3 环境成本归集管理

环境责任的明确和激励约束主要是靠环境成本归集管理来实现的。以日本Ricoh公司为例, 该公司根据EAG2000将环保成本范围归为7类, 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设计: (1) 业务领域成本, 指因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领域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与从事的环保作业所发生的成本; (2) 上游——下游成本, 指因在传统生产经营领域之前和之后的供应、消费等领域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3) 性质管理成本, 指因有关环境管理领域中所进行的管理作业而发生的成本; (4) 研发成本, 指因进行有关的环保研发作业发生的成本; (5) 社会活动成本, 指因在有关环境影响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发生的成本; (6) 环境补救成本, 指因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消除后果, 和采取补救措施而发生的成本; (7) 其他成本。

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费用一旦发生, 就按其性质进行归类, 如果某项成本费用仅仅是与环境有关的成本, 就直接计入环境成本;如要某项环境成本包含在经营活动中, 则根据情况将涉及环境的部分成本与不涉及环境部分的成本进行分离后归集, 各自分配到生产经营成本和环境成本中。对于难以分清是否属于环境成本的, 可依据其发生的主观动因判断其是否计环境成本。Ricoh公司将环境会计编码分成三级权重。首先, 完全出于环境保护目的的成本作为100%的环境成本;其次, 将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目的, 且预计可减轻环境的冲击起作用, 但是包括其他目的的成本, 作为50%的环境成本;最后, 主要目的不是环境保护, 但是将其作为目的之一的成本, 作为10%的环境成本。

2.4 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

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环境成本归集和责任分配管理, 更重视对环境成本管理效率的评价。日本的很多企业, 如SONY、松下电器、富士通、东芝、三菱电机等, 都结合所在产业的特点, 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负荷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 并强调配比原则, 将环境成本的发生与其产生的收益相配比, 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均在该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形成相应的环境效率指标 (一般将环境效率定义为:环境效率=价值 (收益) /环境负荷) , 来具体衡量环境成本管理绩效, 通过事前环境预防成本、事中环境监测管理成本和事后环境治理成本的流转性特点进行分类配比归集, 以确保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起到全过程全员控制作用。

3 日本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启示

通过借鉴日本的EAG2002和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我国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能够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3.1 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也越来越严格,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等, 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产品越来越关注。但是,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其本能, 因此, 在推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只靠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施加外部的具有强制力的辅助手段。从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经验来看, 政府的推动、社会 (尤其是消费者) 的促进, 共同从外部推动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1)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 由于环境资源相对匮乏, 经济发展过于迅猛, 环境负荷重, 20世纪70年代开始, 日本民众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关注, 绿色消费运动兴起, 日本民众环保意识增强,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推行。在我国, 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标示等环保识别能力较低。随着ISO14000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行, 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 从消费者市场形成的外部动力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此外, 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环境审计, 加强社会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监督和实施。

(2)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

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出台, 企业既没有政府外部强制性推动, 又无法找到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 这阻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政府对企业执行环境会计制度的程度的影响力更强, 政府作为颁布环境会计规范的主体更为恰当, 可以使环境会计实施的效果更明显。具体可以国家环保管理机构为主, 联合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 共同制定适合不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环境准则和指南。环境会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逐步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透明度。

3.2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 主要有事前规划和事后治理两种管理方式。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采用的是事后治理的管理方式, 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 环境成本责任的推行, 需要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按照分工明确, 责任易辨的原则, 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 区分各责任中心的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 为企业各部门编制环境成本责任预算, 并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环境责任准绳, 并纳入到其工作成本的基本评价标准中。使得企业环境成本责任得以落实和具体化。当然这有必要借鉴日本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归集和编码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准确的归集和分类, 并通过成本动因和环境成本库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中去, 通过横向纵向比较, 并于约束激励的利益机制相连, 与产品市场的绿色消费趋势、资本市场的绿色金融需求相连, 才能把企业内部主动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提升相结合, 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成本绩效的提升。

因此, 我国应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日本的成功经验,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 通过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等方式, 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紧迫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杰.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 2003, (6) .

[2]张惠忠, 穆敏丽.日本企业环境会计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改革与开放, 2008, (2) .

[3]肖序, 舒小宁, 周志方.日本企业环境管理会计评价指标研究[J].财会学习, 2010, (8) .

环境污染成本 篇2

[关键词] 环境成本 控制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球高度重视,环境成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体系规定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过程必须符合环保的规范,才能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研究环境成本问题,对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形成来自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达到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缺乏对环境成本的系统核算。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凡是对环境已造成污染和损害的,都应当承担治理责任并支付费用。

环境成本根据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如果环境成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收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认为,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以提高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益、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污染、保护环境的方式与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应予资本化。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紧急问题工作组的观点,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予费用化,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所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成本;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三、环境成本的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的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

1.环境成本控制的模式。

现实控制模式:现实控制是环境成本控制模型中最基本的层次,强调环境成本发生后由于偏离目标成本而进行即时的控制。

超前控制模式: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目的。

2.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确定合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实行绿色化经营,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应自觉地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加强环境质量监控。

适当增加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建立专项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实现环境成本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控制。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与考核体系,评估因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所带来的环境效果和效益。

从而进一步修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四、环境成本的管理

1.环境成本的主要管理方法。

事后处理法。

是指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如排污费、储存成本、记录成本等均确认为环境成本。

该方法不仅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而且更容易忽视环境控制成本,最终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滞后具有密切的关系。

事前规划法。

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

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实施监控,促使各部门从全局的角度降低环境成本并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

我国企业也要运用事前规划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

事中控制法。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

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素进行跟踪监测,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

目前许多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在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规划进而达到事中控制。

2.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思路。

树立环境成本战略管理目标。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满足内部环境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施并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创造环境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群:关于环境成本若干问题的探讨,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1卷,第4期

环境污染成本 篇3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环境成本;价值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8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呼吁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影响环境的物质能源消耗,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制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建设初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自然资源遭到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城市空气、江河湖泊等受到严重污染;土地沙化、草原森林退化的速度加快;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已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废弃物也呈增长态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增长趋势明显。

目前,在国家倡导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下,环境问题已成为丞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更要关注和重视发展的代价。因此,有必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成本框架,这个新框架的核心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划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中,为企业营造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1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它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以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动态性的特点。战略成本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特征是它不仅考虑产品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而且对企业价值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成本测算和控制,将成本管理扩展到产品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服务,其目标更强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见图1:

图1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

战略成本管理注重资源消耗的合理有效性,只要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不论其是否与作业产出相关,都要归集到资源耗费库。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成本动因的分析尤为重要,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是与成本直接关联的作业和最终关联的资源之间确定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依据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战略性成本动因与战术性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是从企业全局上导致成本产生的因素,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战术性成本动因是从企业作业层面引起的成本产生的因素,主要指作业性成本动因,具有短期性的特征。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整体基础结构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时机选择、技术创新、垂直整合度等;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力投入、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设备利用率、产品设计、上下游连接关系等;作业性成本动因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具体作业活动计入成本的依据,是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活动直接相关的,主要包括产量、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直接材料的消耗量等因素。

战略成本管理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的价值链为基础,从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以及作业性成本动因三方面进行成本测算和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进而提升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与环境成本管理

我们所要构建的新的成本框架就是要把企业的环境成本纳入到战略成本管理中,从原料采购为起点,经由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到顾客服务等作业,贯穿于整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凡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所有作业都将涉及到环境成本的控制。

2.1企业环境成本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第15次会议通过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它成本。”[1]

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被动发生的,也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与之相应,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前者是被动性的,后者则是主动性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事先控制。

2.1.1环境成本的构成及确认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环境活动的实践来看,环境财务成本/费用主要有以下五大类17种:[5]第一类是环境污染补偿成本。包括:排污费、土地损失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第二类是环境治理成本。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恢复支出、环境税金、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第三类是环境损失成本。包括:废弃物处理费、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停工损失;第四类是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包括:购置环保设施的支出、在建工程执行“三同时”制度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施工材料费以及有关人员工资、已有环保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以及提取的折旧费;第五类是环境保护发展成本。包括:厂区、矿区进行零星绿化的费用、环境监测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而罚款、赔偿等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

环境成本与传统企业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可以推定,环境成本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确认为企业成本:①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确已发生,这与传统确认负债的条件一致。如何确定环境成本事项的发生,关键是看此项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并且看此项支出能否导致企业或公司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例如有些国家实施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可以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2.1.2环境成本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环境成本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值和资产结构变化。随着目前各国生态环境管制越来越严格,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发生减值,由于环境保护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发生减值,进而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

负债的变化。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补偿性的责任,从而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或者是或有负债。

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主要从收益和支出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对于环境收益方面,企业通过治理环境,可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例如: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享受对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减免从而增加了税后净收益;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对于环境支出方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规,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及污染后的某种支出作为赔付和补偿;另一类是从预防为主的原则出发,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在污染发生前或之中进行主动的治理所发生的支出。

既然花费在环境上的支出构成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从战略角度出发就应该把其纳入成本管理体系中来。本文将从企业价值链的作业环节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研究。

2.2基于战略管理体系的环境成本

2.2.1环境成本的环节

我们把战略成本管理活动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战略成本管理的主体(战略成本管理者)、客体(企业成本和环境)、目标和方法。成本和环境的存在与变化对战略成本管理者采用的方法也会产生影响,管理者往往通过创新、调整和重新选择方法来适应和驱动环境的变化。

在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下,价值链上各项作业的相关环境成本的描述见表1。

表1战略管理体系的环境成本表

价值链作业环境成本举例

材料采购获取资源的环境成本获取原料产生的环境成本、

采购环境材料的追加成本等

产品研发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

生产制造生产中的环境成本购置环保设施的支出、实施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支出

市场营销销售、流通、消费

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环保包装支出、消费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治理支出等

售后服务再生循环的环境成本再生循环项目投资及运营费用

首先,是产品的设计阶段,战略成本管理注重产品研发阶段资源的投入,防止过剩设计和无效设计,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采用资源消耗少、材料及包装无害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化的设计思路,综合利用资源,使企业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降低日后的排污费用和环境治理成本。生态设计的步骤是:①详细地研究和描述所需要的服务;②寻求满足服务和需求的多种方法;③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对比评估,并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少,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具有生态兼容性的产品;④执行被选中的优化方案。[2] 其次,是材料的采购阶段,战略成本管理不仅考虑采购价格,而且还考虑与质量、信誉和送货等有关的成本,要求采购人员要综合各方面的总成本对供应商作出选择。因此,从环境角度出发应优先购买绿色环保型材料;生产阶段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能源的节约以及污染物的有效抑减;流通阶段保持物流的环保;使用和消费阶段采取措施降解废弃物;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成本管理谋求环保效果和效益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绿色知名度,这样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2.2.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保障

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不仅要求研发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等,还需要制度、规范的制度保障,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1)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这是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基础。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企业环境会计。

(2)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这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外部动力。政府的指导监督是多方面的,包括及时研究环境会计中出现的新问题、主导编制有关法规、督促相关专业协会发挥作用、监管企业环境成本等信息的披露和发布。

(3)促进第三方审计的实施。这是保障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公正、客观、真实披露和发布的重要举措。要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审计标准,统一由会计事务所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企业环境报告及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5)

2 李玉萍、刘西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6):24~27

3 Friedrich Sehmidt-Bleek著.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一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吴晓东、翁端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 简.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

5 许亚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5)

6 陈煦江.试探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J].山东经济.2006(3)

7 Gray, R. and J.Bebbinton.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2nd edition)[M].SAGE Publications, 2001

Research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st under

the angle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Zhao xiaohong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st under the angle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including its connotation, influence, confirmation, control and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cost with cost accounting system, we analysis the process cost in entire enterprise value chain ranging from purchasing raw material to the post-sale service. Enterprise can obtain correct message about environmental cost and seek the opportunity to reduce total cost by this method. Finally it is helpful for the enterprise to do correct decision-making, improve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and realiz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环境污染成本 篇4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内化核算

一、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概述

环境成本是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所付出的代价, 又称环境降级成本。该成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二是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

内化是相对于外部性而言。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将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认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导致了企业给其他企业或整个社会造成必须付出代价的损失, 即环境污染。资源共享则是外部性的一个突出问题, 资源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单位共享将导致资源的失效利用或市场失灵。因此,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外部效应内部化, 即将企业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纳入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中, 利用经济杠杆或市场机制有效地控制外部不经济。具体到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要求企业将其对环境产生的外部影响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 即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

二、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概述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是从环境质量成本的角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零缺陷的目标, 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 从环境成本的确认、核算、报告、控制等方面, 提出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有效办法, 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根据A.V.Feigenbaum对质量成本的定义, 可将环境成本分为符合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和违反环境标准的成本, 即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符合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借助质量成本原理, 可以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环境质量成本管理。

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企业要求的环境污染控制目标越高, 所需要增加的控制企业污染排放的符合性成本便越多, 从而企业因为污染排放的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减弱, 企业需要支付的非符合性成本相对降低。因此, 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环境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将环境质量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需要通过增加符合性成本支出以提高环境质量, 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支出的方式来实现。当达到最优环境质量水平后, 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 还可以进一步促使符合性成本下降, 从而使非符合性成本也随之下降, 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总体下降和环境业绩的不断改善。

三、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理论———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一)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目标。

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和环境资源的消耗, 报告企业因履行环境责任等活动付出的代价, 使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考虑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实际要求,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自然资源效益的统一。具体而言, 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目标的内涵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提供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环境成本信息。环境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根据环境成本会计提供的相关环境成本信息使环境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政府和法律部门可以利用环境成本信息,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 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 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相关信息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 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做出恰当的定位, 使其也参与到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2.为产品定价等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现行产品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 并未包括环境成本, 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环境支出的发生是由企业的生产活动引发的, 应该由企业的产品来负担, 此做法既符合成本的定义, 又体现了成本负担的基本原则。因此,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可以为产品定价提供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 使得环境资源耗费获得补偿。

3.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寻求改善环境业绩、降低环境成本的机会。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符合性成本与非符合性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可以通过增加环境设计、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原料转换率等符合性支出,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 使得环境总成本降低。这种运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方式能够为企业制定环境业绩改进措施、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二)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理论框架。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 运用该模型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可以寻找环境质量持续改进的契机, 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将作业成本法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相结合, 对产生环境成本的作业按照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分类, 能更好地将环境成本与相关作业联系起来, 确定和计量各类作业产生的成本, 从而有助于企业采取降低环境影响和预防污染的决策, 通过强化增值作业、减少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来减少总环境成本。

由于企业的环境成本具有分散性及隐蔽性等特点, 不但容易使其被忽视, 还将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显得十分重要。在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时, 企业可以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作业成本法, 采用纵横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计算。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核算理论框架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分析确认主要环境相关作业, 设置作业成本库, 并且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对环境作业进行分类。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针对成本动因确认和计算作业量, 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划分, 对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作业链进行分析, 建立环境作业成本库。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认为, 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环境预防成本、环境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成本。相应地, 还应将环境相关作业归类至上述四类中, 具体情况如右上表所示。

2. 环境成本的确认。

对环境成本进行内化核算, 首先, 应该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环境成本是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清理和恢复环境以及对环境损害进行补偿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根据环境成本的定义, 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是否已经发生是企业环境成本确认的首要条件, 其关键在于判断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是否与环境活动有关。如果与环境无关, 则应该按照常规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与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体系无关。其次, 环境成本的金额应该能够被合理计量或估计。对于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支出能够被准确量化的, 可以根据实际支出进行确认;对于暂时不能确切计量的环境相关成本, 可以对其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进行合理估计。例如, 在企业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费用由于在治理完成之前不能准确计量的情况下, 只能根据小范围的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3.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

对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应被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处理的问题, 应该采用两个区分原则。第一, 如果环境成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应该予以资本化。包括能够提高企业资产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 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健康等有关支出。例如, 企业引进、研发新的生产线时由于考虑环保因素而多付出的成本、企业采购环保设备以及进行相关认证产生的受益期间超过一期的花费等。第二, 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 应该予以费用化。需要进行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预防成本中购进的原材料考虑环保特征而多支出的部分、因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废物处理设备而增加的人工成本, 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成本、废物处理、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企业由于未达到环保指标而需要支付的罚款等均应作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 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流程。

在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体系中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消耗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与环境相关的作业即为产品与环境成本之间的桥梁, 是相关环境作业将与产品有关的生产要素转换成了环境负荷。因此,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理论运用作业成本法将环境作业分为符合性作业与非符合性作业, 并且对每一项作业进行环境成本状况分析, 识别对应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废弃物和能量释放, 然后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汇总, 就可以将环境成本全面内化核算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管理控制, 最终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目标。

将作业成本法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相结合的思路运用到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中, 首先应确定属于环境成本的项目, 对造成这些成本的作业进行分析, 选择与其相关的成本动因,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将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推进我国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建议

(一) 政府应在促进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的环境成本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相关部门和政府不考虑环境成本, 那么企业也很难主动进行环境成本的内化核算。政府应尽快制定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准则来保证各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二) 企业应加深对环境成本进行内化核算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外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及企业自身观念的转变, 企业及其内部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效益, 加深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环境资产的理解, 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并以此来判断企业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从而帮助企业实施环境管理, 以实现其财务和环境目标。

(三) 社会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公众应关心所消费的产品或劳务是否会对自身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以及自身消费的产品和消费行为是否会损害环境, 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责任问题, 以此促使企业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环境成本信息, 从而加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责任感。X

参考文献

[1].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 1998.

[2].王涵.试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 2010 (8) .

[3].胡振华, 杨晓明.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国际绿色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9) .

论文:环境成本重分类 篇5

环境成本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环境成本研究的发展是与环境会计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 20世纪 70年代,以 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 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

1.1国内研究情况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环境成本研究是环境会计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我国专家学者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分类、确认、计量以及会计处理等方面的探讨。从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内容上看,目前国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探讨 篇6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对空气、水及其他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随之而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本身也加速地破坏着自然环境。环境问题与人类资源息息相关。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企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很多国家都运用“污染者付费”这一法则进行立法与执法来让企业承担其污染环境责任。把企业的环境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企业提供准确会计信息的要求,还可使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纷纷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其环境成本的核算,而我国还未建立系统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越来越想了解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政府部门也加快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因此,与企业环境保护密切关联的经济核算问题日显突出。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一、环境成本核算的原则和目标

(一)环境成本核算的原则

由于环境成本会计面临着与传统成本会计所没有触及到的问题,环境成本的计量、核算与传统会计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除了传统会计的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和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原则外,环境成本会计还有一些特有的原则。

1.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会计主体,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传统会计的缺点在于其只注意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和社會共同发展目标的今天,环境决策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决策之一。企业必须承担各种环境责任,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只有企业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才能让环境会计参与到内部管理中去。

2.外部影响内部化原则

根据经济学理论,对一个企业来说,存在着经济的外部性,即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外部性,即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企业忽视环境保护会造成外部不经济效应,这对社会经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传统会计理论,由于其会计主体的假设对企业产生的经济的外部性不予考虑,外部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任何直接影响。在环境会计当中,应当考虑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环境效益,通过把企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内部化,使其加入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业绩指标当中。这就要求会计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企业产生的外部影响予以确认和计量,并进行适当的披露,使人们能完整地理解企业效益。

3.强制性原则

强制性是指企业的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某一规则来进行,这是针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而言的。国家相关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成本计量、核算以及披露的准则,并且在贯彻实施中要求企业进行详细和妥当的披露。可以使企业的环境成本确实地反映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使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都充分地对环境保护予以重视。

(二)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

1.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传统会计理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这导致了企业的环境效益低下,而环境效益的低下最终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其经济决策中必须考虑环境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也要提高经济效益,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的保护。可见,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不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而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使两个目标能够协调发展。

2.对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环境管理者、环境资源的所有者以及环境资源的消费者。环境成本信息的使用者要根据环境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来使环境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环境成本会计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作用。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的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正确地计算国家财富的增加;企业管理者可利用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环境决策,实施相应的环境措施,评价在加入环境成本后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客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做出恰当的定位,使其也参与到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中去。

二、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探讨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的核心内容,环境成本可以理解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成本。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环境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对我国环境成本的核算进行探讨如下: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现在,国内外对环境成本核算的理论和运用研究越来越活跃,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分类。从理论上来说,在环境经济学中,根据环境成本的负担者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外部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私人成本)。在实践中,每个国家的分类方法又不尽相同,如美国EPA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传统成本、潜在隐藏成本、形象与关系成本和或有成本四类,并且将一部分社会成本内容(即因环境负荷造成的对第三方或社会的损失)也包括在内;日本三菱电器则将环境成本分为直接降低环境冲击活动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冲击活动的成本、降低环境冲击的研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和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活动成本。

结合中国环境会计的现状,笔者认为可将我国的环境成本分为四大类:

1.事前预防成本

事前预防成本包括土壤、水质、空气等污染预防成本、节约资源的成本、采购环保器材所发生的成本以及企业环保专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等。对污染进行事前的预防一般来说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的最佳方案。事前预防成本由以下因素构成:企业引进、研发新的生产线中,由于考虑环保因素而多付出的成本;企业采购环保设备以及进行相关认证的花费,如“三废”排放处理设备的购买、安装、认证的支出;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因购置原材料的环保特征而多支出的部分;因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废物处理设备而增加的人工成本以及专业环保管理和技术人员人工成本。

2.环境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包括资源循环,废弃物循环、回收和处置成本。有些企业为减轻环境污染对产品实施回收或再造费用;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置的费用;企业某些资源可以再循环、再利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资源耗费量,所耗费的成本也属于环境控制成本。

3.事后补救成本

事后环境补救成本包括整治修复土壤、水质和空气的成本,是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对环境造成损害所花费的成本;企业未达到环保指标而需要支付的罚款、环境事故的赔偿金与罚款;为特殊的环境问题缴纳的税款;因环境

问题诉讼而发生的费用等。

4.环境保护的其他间接成本

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形象,进行环保活动、环保宣传以及环保赞助等,由于这些支出可以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所以也是企业的环境成本之一。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

长期以来的会计实践,形成了两条可用于指导费用确认的基本标准: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这两条标准相互关联,费用究竟应该在何时确认,部分地取决于收益的确认方式。也就是说,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其成本是当期确认还是分期确认,这取决于与环境成本相应的环境效益的收益期间。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则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即环境费用。如果能减少和预防企业今后经营所造成的污染的成本应当予以资本化,事前预防成本中的企业引进、研发新的生产线中,由于考虑环保因素而多付出的成本、企业采购环保设备以及进行相关认证的花费由于其受益期间超过一期,应予以资本化,按照其受益期限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摊。另外,其他间接成本是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它们包括:预防成本中购进的原材料考虑环保特征而多支出的部分、因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废物处理设备而增加的人工成本以及专业环保管理和技术人员人工成本,生产中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企业由于未达到环保指标而需要支付的罚款、为特殊的环境问题缴纳的税款、因诉讼而发生的支出、破坏自然环境的修复支出、环境事故的赔偿金与罚款等一般只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而且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另外,如果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本身并不带来特定的或单独的未来利益,它所带来的利益存在于企业经营中所使用的另一项资产上,则应当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而不予单独确认。

(三)环境成本的计量

正确计量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基础,环境成本计量从整个环境要素考虑,环境成本是比较复杂和难以计量的要素,企业只有在计量出环境成本后,才能建立起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1.计量单位

企业的环境成本既可以用货币表示,也可以采用非货币的计量方式予以揭示。如企业的废气排放量可以立方米以及浓度计算,若企业以废气排放量作为环境成本的计算单位时,减少的排放量就是企业的环境成本。由于资源的类型多样性,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物质或事项,在核算中可以适当地采用非货币单位,然而,为了方便会计核算与比较,应当主要采用货币核算。

2.计量方法

关于环境资源的计量方法,发达工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各国的计量方法不尽相同,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与环境会计相关的一套准则。这些准则和规定都要求都把环境成本单独计量。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把环境成本独立出来尚不成熟,应当以生产成本为基础来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由于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发达,关于经营活动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造成的损害,目前尚不完全了解,所以,不要说准确计量,就是對这些成本做全面估价也是非常困难的;其次,我国的会计水平还比较落后,《企业会计准则》也只能在部分企业施行,如果要求企业核算独立的环境成本,势必会给企业造成负担,打击企业采用环境成本核算的积极性。

根据环境成本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不同属性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计量:(1)差额计量法,在进行环境投资时,可以根据投资总额减去功能相同但没有环保功能的投资总额的差额来计算,比如有环保作用的生产线以及为环保目的采购的原材料等。这种计量方法可以清楚地划分企业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和一般成本,有助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2)全额计量法,对于某一环保功能或环境问题的专项支出,在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上可以将其全部计入环境成本中。如环境认证,环境宣传以及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而支付的罚款、赔偿和补偿等。这种方法在现实中简便易行。

(四)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在进行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时可设置下列环境成本相关科目:环境资产、环境递延费用、环境预防和控制费用、环境损失。具体来说,当企业将环境支出资本化时,如为实施环境预防和治理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或者为提升企业形象赞助环保活动的支出,在发生时应按照差额法或全额法计算出的金额借记“环境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其后按照受益期限进行摊销,借记“环境预防和控制费用”,贷记“环境资产”。发生应计入当期收益的环境成本支出时,按照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当采购环保原材料时根据计算出来的环境成本借记“环境递延费用”,贷记“现金”、“银行存款”,月末根据使用的原材料情况借记“环境预防和控制费用”,贷记“环境递延费用”;当发生其他计入当期损益的环境预防和控制费用时,如为环保目的回收废旧商品,支付专业环保人员工资时,应借记“环境预防和控制费用”,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当企业发生事后补救的环境成本时,如企业支付的环境污染罚款、赔偿等,此时应借记“环境损失”,贷记“现金”、“银行存款”。

(五)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可以在财务报告内,也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其他报告的组成部分或者单独以成本报告的方式进行披露。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应当根据企业经营性质和规模的方式说明本企业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环境负荷构成、成本和收入的计算依据、计算结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下年度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产出预测。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单独以环境成本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环境成本报告主要反映以获取环保经济效益为目的环境保护支出情况,环境效益主要来源于环保产品收入、环境损失的减少、环境资源的节约等,将环境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对比,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环境成本及效益情况。

三、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上企业的环境意识也较弱,环境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考虑环境成本,这会使环境资产不断耗减和降级,导致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环境资源的枯竭。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使环境因素真正纳入到企业和国家的决策中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

(二)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有效工具

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是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管理工具,它利用会计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的环境成本进行计量、分析、监测,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信息。在企业经营中引入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仅可以使企业加深对环境成本的认识,而且可以使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减少经济损失,增加利润。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作为企业的有效管理工具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环境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合理选择原材料和进行投资提供决策信息,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会忽略原材料及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其次,环境成本核算可以为处理废弃物提供决策信息。企业“三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如果从眼前利益出发,企业决策者往往不顾环境承受力大小处理废料,而环境成本核算,从生态环境本身的状况出发计量环境成本,分析企业远期经济效益,计算最佳废料处理模式。

(三)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有利于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环境成本 篇7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 环境成本是指为消除或减少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企业为达到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基于我国企业的特点, 笔者认为环境成本可以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为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和建设环境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其具体可分为环境保护运行成本、环境保护管理成本、环境保护研发成本和环境保护其他支出等。

一、现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在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环境成本核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其具体可以表述为: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计入期间费用, 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成本费用分摊一般以产量为基础。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 具体表现为:

1. 扭曲了产品环境成本的计算结果。

目前多数企业的做法是对归集起来的环境支出中应计入制造费用的部分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 即按各产品所耗用的直接工时比例进行分配, 从而得到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以此计算出产品环境成本。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合乎逻辑, 但其后果往往是生产量大、技术不太复杂的产品的环境成本偏高, 而生产量小、技术比较复杂的产品的环境成本偏低, 从而造成产品环境成本的扭曲, 致使成本指标不能如实反映产品耗费的基本情况。

2. 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确定。

环境支出不像其他成本支出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的特点, 即发生时点不确定。例如, 因违反环境法规受到处罚而发生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发生意外事故导致的支出等。由于目前多数企业只在实际发生环境支出时才将其列入费用, 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

而且环境成本具有潜在性, 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 但这并不表示企业不用负担任何环境成本, 企业终究要对环境的破坏付出代价。现有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不能预先反映这种潜在成本, 使企业财务成果的确定与实际情况不符, 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3. 模糊了企业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

现有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由于直接把环境支出计入成本费用, 因而缺乏客观的成本对象, 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 从而导致环境成本增加。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

作业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范畴, 其核心是作业, 即“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是指通过对作业进行动态追踪, 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 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一种方法。

作业成本法与现有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作业成本法凸显了作业在资源转换为产品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成本库, 并按照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可以使制造费用 (包括环境成本) 按产品对象分配的过程更加明细化, 从而大大提高环境成本的归属性。

1. 运用作业成本法确认企业环境成本。

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首要步骤是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 也就是确认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主要包括: (1) 作业的发生是否与环境有关; (2) 是否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原则; (3) 判断成本效益的归属期。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流程如右上图所示。

2. 运用作业成本法分配企业环境成本。

环境支出一经确认就要进行分配, 形成产品环境成本。但由于环境成本具有不可计量性和难以与相应收入 (环境收入) 相配比等特征, 使运用现有的会计方法对其进行核算非常困难。因此, 如何将环境成本从间接费用中分离出来加以计量, 并准确分配给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成为环境成本分配的关键。笔者认为, 在作业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流程图成本法下可以设置作业成本库, 根据成本动因合理地分配环境成本。具体分配步骤如下:

(1) 分析各项环境耗费, 确定作业。作业是消耗环境资源的主体, 它能够反映资源的消耗状况, 是把环境成本分解到各作业成本库的依据。确定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如果某种环境资源耗费能直接确定为由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 则这种直接耗费可以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 (2) 如果对某种环境资源耗费可以确定是由哪些作业消耗, 则这种耗费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 (3) 如果耗费的形式比较复杂, 不满足以上两种情况, 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环境资源分解到各作业。如企业为治理“三废”而发生的机器设备折旧费, 可以按各作业实际耗用的工时进行分配;企业的垃圾运输费等制造费用, 可以按各清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分配。

(2) 将环境成本分配至各作业, 形成不同的作业成本库。为计算产品环境成本, 则要根据作业属性的不同对相关作业进行分组, 作业分组的目的在于减少间接费用分配率的使用数量, 简化计算。在此基础上, 将各组的环境成本加总后形成相应的作业成本库。

(3) 确定环境成本动因。环境成本动因是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具体产品的环境成本的标准。

环境成本动因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产生的废弃物或排放物的实物量;产生的废弃物或排放物中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增量环境影响 (排放量与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乘积) ;处理不同类型的废弃物或排放物的相关成本。

(4) 计算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分配率。用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本期环境资源耗费除以本期成本动因量, 得到本期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分配率。

(5) 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追溯至各产品。运用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和产品所消耗的作业动因的数量计算各产品应负担的环境成本,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某项产品应分摊的环境成本=成本动因分配率×该产品耗用的作业数量

某项产品的环境成本=∑该产品在各个作业中心应分摊的成本

3. 举例说明。下面以某火力发电厂为例说明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假定某发电厂现拥有发电机组2台, 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在环保设施方面, 共有污水治理设施3套, 配套烟气脱硫设施2套。

该发电厂属于单一产品 (电力) 的生产企业, 按现行会计制度, 其制造费用也属于直接费用, 从而无须归集分配就可以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电力生产企业的特点是生产 (发电) 与消费 (用电) 为同一过程, 期初和期末都没有产成品和在产品, 因此其成本核算较为简单。只要把每一会计期间的全部生产费用与非生产费用相加就可得出产成品成本, 同时也是产品销售成本。但如果考虑环境成本核算的要求, 成本核算过程就会复杂得多。因为企业的发电机组尽管生产的是同一产品———电力, 但是由于使用的原材料不同、机组能源转化的效率不同, 使得不同的机组有可能在产出同样单位的电力时排放出不同程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将环境成本全部归入“制造费用”账户, 并以发电量为基础将其在各机组间进行分配, 将会高估环境效益较好的机组的环境成本, 低估环境效益较差的机组的环境成本, 从而使管理当局无法获得不同机组有关环境成本的真实信息, 不利于其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对该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 即按照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来确认和分配环境成本。在划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时, 应注意专门划分产生环境资源耗费的作业。

假定该发电厂产生环境耗费的作业主要分为除尘、脱硫、污水处理和厂区绿化四类。

首先, 我们可以确定四个环境作业, 即除尘作业、脱硫作业、污水处理作业和厂区绿化作业。

其次, 将相关环境资源耗费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中去, 形成作业成本库, 并确定成本动因, 具体见表1。

金额单位:元

再次, 计算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分配率, 具体见表2。

最后, 计算本月两台发电机组所生产的产品应分摊的环境成本, 具体见表3。

金额单位:元

金额单位:元

通过上述分析, 企业将会更容易发现产生环境成本的作业, 进而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分离和控制,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决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三、相关建议

1. 做好环境成本信息的基础性管理工作。

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成本系统的成熟度要求较高。在基础工作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完善的提供环境成本基础信息的数据系统, 特别是注重原始成本资料的准确收集; (2) 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支出数据处理系统; (3) 健全作业工作量计算系统; (4) 制定一套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

2. 注重相关员工的培训工作。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 因为作业成本法既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 又是一个成本控制系统。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作业成本法, 必须高度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问题, 使员工具有强烈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 即作业成本法要与全员成本管理相结合。

3.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需要与其他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相结合。

由于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因此其只考虑了企业实际支出的内部环境成本, 对于外部环境成本无法计量, 这就需要与其他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 (如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法和完全成本法) 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肖序.环境成本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林万祥, 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财会月刊, 2002;6

[3].甄国红.基于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4

环境成本浅析 篇8

关键词:环境成本,确认,计量

环境会计又俗称绿色会计,近来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长期以来,虽然我国会计界并没有单独确认、核算环境成本,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确认了其所有支出,其中包括环境支出。

一、环境成本的范围界定

笔者认为,会计界对环境成本这一专业术语的说法并不准确。我们通常对支出、费用、成本有不同的理解,即支出指所有的资源耗费,费用是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挂钩的,而成本是指特定对象的耗费。然而我们这里按广义理解的环境成本实际应该是环境支出,进而可以将其划分为成本与费用,甚至有些支出可以资本化。

目前国际上有影响的定义主要有:(1)美国会计界:环境成本应包括按照法律要求开展持续的环境保护活动、对已污染项目进行清理或清除、其他个人或组织,由于人身健康、安全、财产受到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损害而索赔,违反环境法律受到惩罚导致的成本。(2)日本环境厅则着眼于“环境保全成本”,包括企业生产过程、销售及回收过程发生的环境成本、环境研发成本和支援地域的环境保全成本。(3)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环境成本按广义理解应包括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所有支出,具体包括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环境成本、政府或者法律要求企业开展持续的环境保护活动以及支援地域的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一)从环境成本的空间范围看,环境成本可以分为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

按照我国目前会计界的理解,这种分法是基于是否由企业承担而划分的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不能精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笔者认为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项支出是作为企业内部成本还是外部成本除了考虑核算主体以外,还要与特定期间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按照传统成本的确认条件——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出企业、能够可靠计量,环境成本的确认也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内部环境成本可以按照其收益期限的长短在当期确认为费用或资产。如果收益期限短,则确认为费用,按实际发生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收益期限较长则确认为资产,在以后期间按其动因分歧确认费用计入以后各期损益。

然而外部环境成本的确认则要按照或有事项的确认原则,考虑其是否符合以上两条件,如果符合则作为预计负债加以确认,同时计入费用,核算当期损益。但是,当期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外部环境成本并不意味着就不是企业的经营成本,只不过因为其不能可靠计量,按照现行核算原则不加以核算。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至于环境的计量,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笔者认为要采用与传统成本相一致的计量方法。

(二)按照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间的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三种: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即企业不得不在目前一系列新条件下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经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的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经济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笔者认为,对于当期发生的过去成本,主要是考虑当期发生成本在过去是否可以合理预计。如果在过去某一时期根据当时情况是可以合理预计而没有合理预计,在发生支出时应调整前期损益;如果在当时不可以合理预计,则在发生支出的当期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其实质类似于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但设立这种环境成本准备,也会引发一些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第二,当期环境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在我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不争事实。我国已经在1997年建立专门机构,着手落实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并开始了企业环境认证的试点工作。首批四家企业在1997年获得认证。

然而在与环境成本核算和环境会计有关的专业标准建设方面,目前在我国专业界还基本上是空白。本文对环境成本的探讨可以得出两点借鉴:一是环境管理与企业会计领域的政府主管机构之间应当积极沟通;二是鼓励和支持环境会计研究,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开发计划,在几年内将这项工作作出成绩,至少不会太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4】张薇环境成本会计初探.财会通讯2004,(12)

【2】蒋琰论环境会计中的环境成本分析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6)

【3】刘雪凝浅议环境成本及其会计处理会计研究2004,(6)

【4】林光桥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财会与审计2004,(6)

环境污染成本 篇9

1. 企业绿色成本管理概念

绿色成本又称为环境成本, 生态成本, 关于绿色成本的定义, 1 9 9 8年5月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 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经提出, “环境成本是指, 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 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去除建筑物中貔石棉、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成本、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 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 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 以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为中心, 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发生的预防措施费用及保护环境发生的费用列入核算对象, 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绿色成本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的效益性, 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成本管理, 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成本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

2. 矿山企业绿色成本管理意义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建设绿色矿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矿山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会加重企业成本, 利润下降, 加重筹资负担,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 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两者都要兼顾, 不能顾此失彼。矿山企业加强绿色成本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矿山的需要, 是支持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务决策, 是实现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战略选择, 实施绿色成本管理是促进矿山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

二、矿山企业绿色成本管理的内容

矿山企业绿色成本管理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 环境资源消耗成本。矿山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如矿山需要实施农田复垦、水土保持等措施来进行环境保护。

(2) 环境支出成本。为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及对排放物回收利用的成本, 如矿山企业采取尾矿回收利用, 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如尾矿坝的建设, 资源废弃物不致于随意流失破坏环境。

(3) 环境破坏成本。矿山企业由于矿石生产、冶炼等, 会排放废弃物, 导致周围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赔偿及申诉等成本支出。

(4) 环境管理成本。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泻染而发生的间接成本, 包括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

(5) 环境支援成本。矿山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全或社会环境保护效益的成本, 主要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域环保活动的赞助、与环境信息披露和环保广告有关的成本支出、以及国家开征的环境税成本, 还包括由于企业活动而造成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诉讼赔偿金、罚金等方面的支出。

(6) 其他环境支出:指除上述环境成本之外, 如资源占用成本、植被破坏的生态成本、环境污染损害成本等, 还有环境成本支出的资金成本、投资机会成本等。

三、实施绿色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环境资源的产权认定及货币计量出现困境

长期以来, 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是很难进行产权认定, 无法使其商品化, 会计很难将其完全纳入计量范围, 造成绿色成本管理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来源于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是指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往往不是均衡的, 资源环境的损失与经济发展不是同步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因素是指环境污染所包含的因子范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 很难对某一污染物所造成损失的因子考虑周全。企业的绿色管理中生态效益是一个隐形的企业财产, 所以相对于实体的物品来说, 生态效益难以计量, 所以绿色成本管理量化有一定的难度。

2. 绿色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 在我国已经制定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通则, 会计制度等, 但这些制度文件都是基于规范的会计和财务行为传统意义上的。还没有建立一个“绿色会计”、“绿色成本”、“绿色财务制度”的规范。由于没有绿色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指导和约束, 矿山企业很难自愿实施绿色财务成本管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环境保护的兴起, 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应逐渐完善, 才能适应。

3. 缺乏实施绿色成本管理的人才和技术

从本质上说, 绿色成本管理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 这就要求绿色成本管理的推行者和运用者不仅要掌握绿色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还要掌握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然而现实中, 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专业培训较少, 企业缺少绿色会计的专业人才, 更加缺少成本管理的专业人才, 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绿色成本管理的障碍。

4. 资金不足, 融资困难

矿山企业节能减排、治污、防污技术落后、成本高, 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矿山企业在尾矿库、农田复垦、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等绿色都需要大量资金, 完全靠自有资金, 无法有效的实施绿色成本管理。政府和社会及矿区居民对企业实施绿色成本管理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这给企业为此立项申请融资造成困难, 这也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成本管理的一大障碍。

5. 政府、社会、矿区居民的支持力度不到位

从发达国家推进企业实施绿色成本管理的来看, 政府对矿山企业不仅需要发挥监督作用, 还需要发挥支持指导作用, 还有资金、政策等支持, 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来或者制定绿色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来引导企业。通过建立绿色认证标识和绿色来规范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等。对比发达国家的做法, 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矿区居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也不够, 起不到应有的监督和推动作用.

四、完善矿山企业绿色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1. 树立战略绿色成本管理理念

战略绿色成本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绿色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 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分析、控制与改善,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树立战略绿色成本管理是在绿色理念下以环境为考量标准, 在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资源开采、生产、运输、回收等每一流程所耗用无效资源的核算, 如生产废品、排放或处理污染物等无法产生企业产成品的活动所耗用的物料或能源, 并将其货币化为能够识别的成本, 进而为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管理的每个关键环节提供完全地战略成本信息, 便于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增强竞争优势。

2. 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特色的绿色成本会计体系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 借鉴西方绿色会计理论方法和企业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加速建立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 建立规范的绿色成本核算体系及绿色财务报告形式。

3. 构建矿山企业绿色预算管理制度

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有必要将企业生产的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成本预算、会计核算的范围。为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必要构建矿山企业绿色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有效监督和控制经济运行状况,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构建矿山企业绿色预算管理制度的原则是 (1) 坚持效益优先, 实行总量平衡, 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2) 坚持积极稳健的原则, 确保以收定支,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3) 坚持权责对等原则, 确保切实可行, 围绕经营目标实施。

4. 政府加大绿色矿山建设政策扶持

政府应健全和完善有关环境资源法律法规, 规范企业环保投入和环境成本核算, 严格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等标准, 将企业环保投入作为一项指标,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政府应给予矿山企业尾矿库建设补贴、尾矿回收利用技术补贴、农田复垦补贴及绿色信贷方面利息补贴, 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成本管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时给予税收方面的支持。

严惩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奖励实施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的企业和人, 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加强环保工作改善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实施绿色激励政策。政府可以设立专项, 针对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矿山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或补贴, 通过经济激励让构建模式的脚步加快。

5. 银行重视绿色信贷支持

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促进节能减排, 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 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银行金融机构, 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 培养信贷环境, 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 (1) 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 (2) 建立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 (3)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 (4) 银行要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5) 切实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 (6) 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作用, 积极引导银行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参考文献

[1]汪瑜, 企业绿色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绿色科技, 2011 (5)

[2]张相安, 企业绿色成本的构成及计量方法探讨, 绿色财会, 2007 (6)

[3]王静,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问题研究, 商业经济, 2013 (7)

环境成本界定研究综述 篇10

一、微观环境成本

微观环境成本观念是站在企业的角度, 借鉴经济学观点把环境成本定义成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成本, 是目前会计学界普遍采用的定义。具体来说, 微观环境成本观念又包括两种:企业自身在环境方面耗费的微观财务成本或费用;企业活动导致的货币性及非货币性社会环境损耗的微观经济成本。

国外持此类角度的代表观点有:

荷兰国家统计局 (CBS) 从1979年开始就已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成本开展了统计工作。在统计中, 环境成本被定义为:企业为了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采取行为的成本。按该定义, 环境成本的范围比较窄, 没有涉及劳动者的安全或其它安全因素带来净财务效益的环境活动以及以保护周围社区住宅安全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排除在外的, 只有当企业的环境管理仍处于被动的和遵守环境法规阶段时才适用。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A) 于1993年对环境成本作了两大基本分类, 即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污染与资源保护的环境对策成本与包括受害赔偿金、罚金的环境损失成本 (间濑美鹤子, 1994) 。其在环境成本核算研究上最有影响的研究报告当属1997年发表的《环境角度的完全成本会计》, 共涉及下述12个项目的内容:公害预防;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在建工程的环保设施;环保型产品的生产;绿色采购及物流;节省能源;节约资源;废弃物处理;环保营销;环境管理;环境形象构建;环境保护启蒙运动。此观点具有下述两方面的特点:第一, 不是一种完全成本概念, 而是一种独立的“差额成本”概念, 需要将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两种核算分开进行。第二, 采用了会计学理论对成本的收益配比原理。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会议 (1998) 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种成本可以纳入目前企业的会计系统并分配到产品成本中, 或作为期间费用抵减企业当期的利润。此观点在环境会计领域中比较权威, 为大多数组织和学者所认同。

在国际上对环境成本的研究与应用, 美国得力于其环境保护署 (以下简称EPA) 的有力推动而处于领先水平。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把环境成本界定为:在成本会计和资本预算中人们通常考虑有关使用原料、设施和物料的传统成本 (Convent-ional cost) ;通常隐藏在制造费用中、不易为管理者所发现的潜在的可再分为前期、合法性、资源和后期的隐藏成本 (Potentially hidden cost) ;某一成本在未来的某一时点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 与或有负债对应的或有成本 (Contingent cost) ;将影响管理者、顾客、员工、社区和执法者的主观判断的形象与关系成本 (Image and relationship cost) , 也称为无形成本。同时, 还将一部分因环境符合造成对第三者或社会损失的社会成本也包括在内。其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从投资决策的视角体现了内容的大容量、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特点;对环境成本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了分类;从或有环境负债的视角建立了未来支付的或有成本分类;要求企业披露“形象关联成本”。但也有下述值得商榷之处:第一, 将企业传统的成本纳入到环境成本核算范围, 全部以环境保护为标准概括所有的成本费用, 未必一定合适。第二, 成本计量方面, 有些内容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甚至会发生计量困难。

日本环境省颁布的《环境会计系统应用的指导准则 (2000年版) 》中, 将环境保全成本定义为:“环境保全成本是企业为环境保全而付出的投资和费用。其中, 环境保全是指对企业造成的环境不利影响采取降低环境负荷的一种环境保护活动, 其包括地球环境的保护、环境公害的预防、自然资源消耗的节约及回收再利用活动等。”

Jasch (2003) 也认为环境成本是所有与环境损害和保护相关的成本, 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 但他同时指出, 环境管理会计中的环境成本不包括外部成本, 而应包括:传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成本, 包括与之相关的人力、维护物料, 以及保险和环境负债条款;预防和环境管理成本, 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经营型设备中环境因素所占成分;废弃物料的购买价值;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

国内持此类角度的代表观点有:

黄种杰 (1999) 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防止其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的成本以及为达到环境目标所付出的治理成本。根据这一观点, 环境成本包括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

李连华 (2000) 则从流动的角度来分析成本, 认为成本是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发生的资产流出或价值牺牲, 在国内外学者和组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成本是一个流出的概念, 代表着某一主体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目标而发生的资产流出或价值牺牲。将这一含义移植到环境管理领域就可以界定出环境成本的内涵, 即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环境污染而负担的损失和为了治理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 (2001) 经过研究认为,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和环境机会成本。

惠尚文 (2003) 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损耗、保护、恢复所支付的成本费用, 其内容可归纳为耗减成本、损失成本、恢复成本、再生成本、保护成本、替代成本。

樊培银、李文倩 (2004) 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所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成本支出, 包括为了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种环境标准而发生的成本支出, 和企业为了赢取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环保措施的成本支出。

程隆云 (2005) 认为环境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期间, 为履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责任, 取得预期环境效果和环境收益的可用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流出。

由于微观财务成本/费用符合会计上对成本及费用的定义, 可以纳入目前的会计系统, 并分配到产品中去或作为期间费用抵减企业当期的利润, 因而是会计学者所普遍采纳的定义。事实上, 目前多数环境成本的定义都是基于这一角度。但是与企业会计实践缺乏联系。

二、宏观环境成本

宏观环境成本观念则是从整个社会 (包括区域、国家) 的角度来定义环境成本。在该观念下, 环境成本属于经济成本, 是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损失, 包括自然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降低、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而耗费的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的人力、物力。尽管环境的恶化也可能对企业带来一定的危害, 但宏观环境成本不能精确地归到某个企业的身上, 即这里的核算主体是社会, 而不是具体的微观组织。但是, 宏观环境成本与微观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微观环境成本相结合构成了该社会的宏观环境成本。从数量上, 宏观环境成本应当接近但不会等于该社会所有组织的微观环境成本的总和。

国外持此类角度的代表观点有:

联合国在“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有关会议的报告文件《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 将环境成本广义地定义为“与破坏环境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全部成本, 包括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

联合国统计署 (UNSD) 1993年发布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提出环境成本概念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因为自然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二是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 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此观点是站在社会角度定义环境成本, 重点关注的是自然资源的消耗与补偿。

Vaughn (1995) 立足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研究环境成本。经济意义上的环境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货物与环境服务的价值;环境意义上的环境成本是指同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产实际或潜在恶化有关的成本。

Fichter (1997) 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与材料和能源使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成本总和以及这些成本导致的环境影响。

Glunch (1999) 认为环境成本是由于防止或更正环境影响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而产生的成本。

Spomar Jr., John (2003) 认为环境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影响公司 (利润表) 净利润 (Bottom line) 的成本, 即私人成本;二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成本, 即社会成本。

国内持此类角度的代表观点有:

国内研究从宏观角度定义环境成本的主要有:

罗国民 (1997) 认为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因为对环境造成破坏而发生的清理污染, 恢复生态环境的各种支出。该定义从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出发, 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作为环境成本的基本点是一种保护环境型定义。

郭道扬 (1997) 侧重于从“生态环境成本”的角度研究环境成本, 将其界定为: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发生的治理污染的投入;因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事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治理污染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罚款;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允许, 自作主张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罚款;因为治理环境没有取得效果而浪费的投资损失。

王立彦 (1998) 认为由于立足点不同往往很难对环境成本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然而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 又不得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因此从不同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 从不同的空间范围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根据不同的时间范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以及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

黄蕙萍、王毅成 (2000) 认为, 环境成本是指商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流失所需要的费用之和。总体上, 环境成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正常的资源开发获取应支付的成本;二是同资源开采、获取、使用及产品使用回收相关的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三是由于当代人使用了这一部分资源而不能为后代人使用的效益损失。

徐泓等 (2001) 认为, 环境成本是指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降级费用、维持自身资源基本存量费用和生态资源费用的总和。

肖序 (2001) 认为, 企业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 或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 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该定义以生命周期的思想来界定企业环境成本, 并指出了企业产生环境成本的原因在于降低环境负荷, 或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指明了环境成本理论研究的科学使命, 并归纳了环境成本的理论结构布局。认为环境成本论的理论基础包括:环境经济学成本理论、会计学的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环境管理学成本理论、环境统计学成本理论。葛晓梅、王京芳、孙万佛 (2006) 支持此类观点。

乔世震 (2002) 认为, 环境成本是企业与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责任成本, 并指出环境成本支出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也可以用非货币计量方式。

从国内外关于宏观环境成本的界定来看, 虽然扩大了环境成本的内涵, 但是在宏观环境成本定义下的会计核算主体是社会、国家, 而不是企业等微观组织, 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只有宏观指导作用, 而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结论

本文综合上述国内外组织和学者的观点, 对环境成本的界定有如下特点:

其一, 从研究内容上看, 在现阶段, 能够全面精确的定义环境成本比较困难, 国内外对于环境成本定义的研究尚处于基于不同视角对环境成本加以阐释的阶段, 环境成本的概念不统一。

其二, 从研究过程上看, 国外对环境成本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 已经取得了一些先进理论的成果。而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是从翻译国外资料开始的, 这为建立我国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三, 从研究成果上看, 尚缺乏实际指导性。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关的法规也并不健全, 所以对现实中的企业并未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对于环境成本在达不到形成统一认识的阶段, 从某个视角如能够对其加以阐释, 进而研究其确认、计量和报告是明智的选择。笔者认为, 应借鉴上述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来界定环境成本的概念。一般来讲, 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即环境影响) , 降低环境影响称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各项经营活动应考虑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笔者比较认同从企业对环境高度负责的角度对环境成本定义为:环境成本是企业对社会的环保责任与会计学有机结合而形成的, 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因进行经济活动而发生的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而发生的成本, 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 是一个微观———宏观的范畴。

环境污染成本 篇11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确认;计量;披露

一、环境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能准确地加以计量,该资源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与环境有关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按照赔偿责任是否确定划分,可分为确定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污染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认证等成本。三是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四是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五是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如紫金矿业废水泄露造成汀江污染而支付的高额环保费用。(4)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环境收益应能用货币计量,不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属于环境业绩,而非环境收益。鉴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仅以历史成本考虑企业实际支付的环境成本,并未充分重视潜在环境负债和环境损害成本,已经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不便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环境会计应当以环境成本核算为中心环节,重点考虑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二 环境成本与负债的确认

1.环境成本确认。确认环境成本应符合以下条件:能够合理的计量、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可靠性。首先,成本信息与环境的相关性。环境成本的发生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其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有些需根据会计政策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企业需要将现实的、潜在的污染赔偿金列为费用或负债。

2.环境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的确认是依据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未来的环境支出表现为企业因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而承担的义务或责任。要确认一项环境负债,必须在符合其定义的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由本企业环境行为造成;二是降低本企业或外部的环境质量;三是企业行为违反环境法规或环境标准;四是损害了他人利益或是环境质量劣于环境标准;五是依法负有清偿义务。确认过程应经过三个过程。(1)判断未来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2)判断环境负债与现实、未来时间段的相关性。如果是由于过去事项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企业过去活动引起未来事项而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它指企业承诺未来环境支出而履行的现时义务,如承诺对未来环境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3)现实负债依据其能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能否导致未来损失采取提取环境污染损失准备金的处理方法;对或有负债则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三、环境成本与负债的计量

一般而言,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更倾向以可靠性作为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但对于环境会计而言,相关性更能体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联系。企业在继续使用可靠性作为会计计量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加看重相关性对环境会计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运用和后续计量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环境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对环境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来体现。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并且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相比,可观察到的市场定价更可靠、更容易确定,便于责任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赔偿金额。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在要求。会计准则明确了某些资产如有生命动物和植物的自身确认和计量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污染对其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采用后续计量对环境资产与负债进行量度,突出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做相应调整。对排污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后续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排污企业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能得到较为可靠的计量,充分地展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特征。或有事项准则针对企业环境污染涉及到未决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通过后续计量来核算对环境造成的损益。或有负债的计量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然后进行后续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

四、环境成本的核算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而言,仅有内部成本核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内部成本核算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外部性、时间性等因素,忽略了外部压力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难以有效的站在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高度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在观念上,主张依据生命周期全成本的思想来确定环境成本的计量范围。实务上,倾向于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和以污染后果的清除或损害赔偿的补救成本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因为其较为简便可行。理论上,公允价值和后续计量为确认与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增强了以污染造成损害的价值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应用的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但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环境影响核算,具体到产品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同时,此项费用发生额度随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和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在此种外部压力下,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所承担的潜在成本将会增大。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因此按产品生命周期法的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这种内部化的安排主要体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厂房设备折旧成本等。同时,还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第二,政府约束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第三,或有负债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但污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依靠法律裁决来决定发生某种支出的额度。这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政府环保部门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可能招致的赔付等。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外部压力的概念,帮助企业履行那部分由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但尚未承担的环境污染成本或负债,使企业自觉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满足了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要求,更好地使企业完善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满足了经营决策的需求,并提供给外界真实、可靠的与投资策略相关的信息。

五、环境信息的披露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进行财务报表内和财务报表外的环境信息披露来揭示环境问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应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以便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科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特别环境项目,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环境相关事项,如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融资等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状况等。环境成本的发生大致有两种情况:费用化与资本化。总的来看,对于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将其费用化。对于那些符合资产的确认、计量标准的环境成本,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环境负债确认中,应该考虑有关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的后果范围;应披露的内容包括: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

将环境有关财务问题披露的范围稍加扩大,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方式一: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根据需要将环境问题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单独编制附表或补充报表的方式加以详细披露。比如,可以单独编制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明细表、环境支出明细表或环境收支明细表等进行详细的列示。方式二: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参 考 文 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J].2003(11)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1)

环境污染成本 篇12

何谓“环境成本”?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成本是商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流失所需费用之和。联合国发布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则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环境成本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 环境成本可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其中, 内部环境成本就是狭义环境成本, 是企业承受或支付的与环境有关的费用, 这一部分是可以体现 (但并不是已经体现) 在会计信息中的;而外部环境成本是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 因此, 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环境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站在生态环境的立场定义环境成本, 是广义的;而《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是从微观角度、站在企业的立场定义环境成本, 是狭义的。关于环境成本的分类, 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立场得出不同的结果。

二、国外研究机构对环境成本

(一)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IA) 。

CICIA于1993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三类:一是环境预防成本, 是在实际环境损失发生之前的主动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二是环境维持成本, 是和负面环境影响同时发生, 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至于恶化的环境成本支出;三是环境损失成本, 是对以前期间或当期环境破坏后果进行补偿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其中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维持成本支出都属于积极性环境成本, 成本支出会导致其他资产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改善, 而环境损失成本属于消极性的环境成本, 成本支出只是对其他损害的补偿。

(二) 美国环保总署 (EPA) 。

EPA于1995在《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指南:关键词和术语》中将环境成本划分为:1.传统成本。包括设备、材料、劳动力、消耗品等。这部分成本实际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这种划分的依据是环境污染与破坏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2.潜在的隐藏成本。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发生的各项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3.偶发成本。包括未来环境事故损害的赔款、罚金等。4.形象关联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对外披露环保信息、参加环保活动发生的成本。该分类主要是从投资决策的视角来划分环境成本, 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与决策有关的环境成本信息。

(三) 日本环境省。

日本环境省在《环境会计系统的导入指南》中对环境成本划分为业务领域成本、上下游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研究开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及环境损害成本。日本环境省颁布的《环境会计指南2005》中, 对环境成本的分类做了拓展, 业务领域成本中包含了全球环境保护成本, 而在行政管理成本中也包含了社会活动成本等部分。

(四) 德国。

德国按环境成本在其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分为四种类型: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它们以环境物质能源的流转为基础, 从输入物质能源到制造过程, 最后向环境输出产品和残余物, 形成物质能源的平衡, 同时其流转规模、速度与影响环境的环境负荷成正比, 进而产生不同种类的环境成本。

(五)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公开草案》中指出: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 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异。对此, 《指南》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六大类, 分别是:1.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指进入有形产品中的能源、材料等成本。2.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指已转变成废弃物、排放物的能源、水、原材料的成本。3.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指对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和处置成本、环境损害恢复成本、受害人补偿成本及环保法规所要求支付的控制成本。4.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指预防性环境管理活动成本。这些活动包括绿色采购、供应链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生产者社会责任履行等。5.研发成本:指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如原材料潜在毒性研究费用, 研发有效率能源产品的费用及可提升环保效率的设备改造费用。6.不确定性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包含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三、国内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分类

我国对环境成本的分类, 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上, 他们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路。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环境成本作出了不同的分类, 如从空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从时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分为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和未来环境成本;从成本不同功能把环境成本分为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的环境支出、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环境不良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有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分类采用两个角度:一是从环境成本发挥作用的角度分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和环境负荷增加所带来的成本;二是从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和环境效果观角度分为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处置成本、绿色采购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保护社会活动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有学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将其分为采购阶段环境成本、制造阶段环境成本、销售流通阶段环境成本。有学者从环境管理的要求出发, 按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动因, 从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角度, 把环境成本分为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有学者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动机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环境修复成本、环境潜在成本和环境投资成本。

四、基于生命周期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环境成本分类

上述对环境成本的分类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 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环境成本该如何分类, 其关键是看环境成本分类要解决什么问题。环境成本分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归集各类环境成本, 来满足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要, 如环境成本核算的需要, 环境成本信息对外披露的需要, 环境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企业作为最大的污染源, 必须进行清洁生产, 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此背景下, 企业可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环境成本分类, 有效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产品的生命周期, 是指一种产品从诞生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部过程。而生命周期评价则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 对某种产品或某项生产活动从原料开采、加工到最终处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该评价方法力图在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 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类主要以企业设置的作业部门为依据, 各作业部门根据其作业特性进行环境成本分类、归集与确认,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通过对作业的追溯, 找到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以便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上一篇:课程群立体化下一篇:国家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