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精选8篇)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篇1
1 概述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特点, 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 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 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 为了达到治理目的, 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 有效降低成本, 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 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 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 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 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因此, 做好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城市环境工程应将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 由于污染种类较多, 在具体治理中, 如果不按照污染的种类进行治理, 将会使污染治理出现多方冲突的现象, 不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 同时也会增加污染治理成本。因此,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污染进行合理分类,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城市环境工程应把握污染治理的分类
考虑到城市环境污染种类较多, 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这些污染在治理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 其成本支出也是比较大的。基于这一现实, 只有对污染治理进行正确分类, 并按照污染类别进行统一治理, 才能达到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和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因此, 应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2.2 城市环境工程应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措施
对城市污染治理进行准确分类之后, 应按照污染治理的类别, 调配相应资源, 实现对污染的集中治理, 既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 又能够做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达到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因此, 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治理措施, 是降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的关键, 对城市环境工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3 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
对城市污染治理而言, 由于污染治理分类明确, 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 只有将污染治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效果, 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 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 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在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下进行, 并对污染治理成本进行严格的管控, 提高治理效果。
3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提高针对性
考虑到城市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的实际难度, 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 应抓住典型污染治理案例, 对其污染治理过程和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深刻剖析, 吸取成功经验, 提高城市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因此, 城市环境工程只有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 才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 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为了有效分析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的成本消耗, 应选择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 得出污染治理的成本构成, 为后续污染治理的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达到合理管控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
3.2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 应积极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成本分析, 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 相关的污染治理成本得到了明确, 这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成本模版, 使污染治理工作的每一个项目成本都得到了细化, 为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成本分析, 按照降低成本的原则可以适当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3.3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 应把握正确的污染治理原则
虽然污染治理成本是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但是污染治理质量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所有的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都是要以保证污染治理效果为基础的。因此, 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 应把握优质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保证城市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在质量和成本控制上都能达标。
4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做好成本核算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实际, 要想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降低治理成本, 就要根据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严格执行工程预算, 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分析, 做好工程预算
为了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总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在污染治理工作中, 应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有效分析, 掌握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内容, 并根据治理内容做好工程预算, 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满足成本控制需要。
4.2 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 对于超预算项目要加强审核
为了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 对于超预算的项目要加强审核, 确保工程成本能够在预算之内得到有效压缩, 提高成本控制效果, 达到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 提高污染治理实效性。
4.3 掌握污染治理的方法, 准确核算治理成本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 应对污染治理工作内容和污染治理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并以此为基础核算污染治理成本, 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 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因此, 准确核算治理成本是关键。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 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 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 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 为了达到治理目的, 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 有效降低成本, 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 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 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 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 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
摘要:在城市环境工程中, 污染治理成本的控制十分关键。只有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才能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效果, 进而满足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需要, 推动城市环境工程持续有效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应对污染治理成本控制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结合城市环境工程实际以及污染治理工作现状, 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 保证城市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持续降低, 满足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工作需要, 使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恩山.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陈钰泓.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如何降低成本[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薛珊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本控制方式[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4.
[4]于波.城市环境工程控制污染治理成本的必要性[D].厦门大学, 2014.
[5]刘青.城市环境工程控制污染治理成本的具体策略[D].长安大学, 2014.
[6]王徐波.我国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的具体措施[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篇2
企业的合理存在在于代替市场,降低交易费用,而公司治理机制又是一种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为降低代理成本,可从如下方面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1、加强人才储备,培养合适的管理人才
管理者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尽可能降低搜寻成本,提高选拔的效率和效益。
2、改革激励机制,注重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机制建设
人们已经发现,过多的短期激励收入可能会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这是由决策的滞后性和短期化行为倾向决定的。因此,运用各种长期报酬手段规避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可减少代理人短期内的投资不足和低效,还会激励代理人的长期风险意识和责任感,降低激励成本。
3、鼓励参与治理,增强股东和员工对代理人的监督
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手投票”的主动监控方式,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奔驰、瑞士联合银行等所采用的结构。二是“用脚投票”的被动监控方式,即大股东可以通过抛售股票,影响股价来增加经理人的压力。完善员工持股制度也可激发其约束公司经理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降低监督成本。
4、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外部市场及外部监督的作用
第一,独立董事制度可帮助解决“内部人控制”与“一股独大”的问题。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是要规范独立董事市场的运行,发挥市场的信息披露功能,增强透明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综合市场评价体系,对独立董事的工作及作用发挥等进行评定。第二,银行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应该充分发挥银行的信息和监督优势,加强对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和整体经营情况的跟踪监督,强化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第三,公司治理机制必须以良好的市场配套设施、系统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为基础。不仅要建立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还要建立有效竞争的审计市场等,同时完善第三方如法院、媒体等的监督。
四、结语
委托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成本的主要成分,其最优化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仅提供了一种探讨最优代理成本的思路,而最优代理成本究竟如何量化,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就完善公司治理而言,最佳公司治理机制也不是静态的,它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并将伴随对人性的发掘和认识而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蔡吉甫、谢盛纹: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
[2] 范勇福:股权结构、大股东行为与代理成本[J].财税金融,(10).
[3] 宋力、韩亮亮: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1).
[4] 王希: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5).
[5] 李寿喜: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关系[J].现代管理科学,2008(10).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篇3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不被大众所接受, 相反, 更多的以降低环境负荷,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形成对环境补偿机制为目标的健康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那么如何降低环境负荷?或者说如何形成企业自身的环境补偿机制?这便是企业现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环境补偿机制, 就是企业在注意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 及时提供治理环境所需要的成本 (即环境成本) , 但这种成本并不像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那样可以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环境成本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很难说能具体由某个企业或是某几个企业来承担。因此, 必须要研究这种“补偿”环境成本可能的影响因素, 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本文选取最突出的环境治理问题———雾霾的治理成本分担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 雾霾形成成因复杂, 治理成本的补偿显然要因源而异, 各大城市的雾霾成因也大相径庭, 其责任主体承担的比例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 雾霾污染波及广泛, 从个人到企业, 从家庭到社会, 都深受其害。因此, 通过对企业“补偿”治理雾霾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1.1 政府措施对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影响
王爱兰 (2006) 指出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分担治理环境成本有一定的影响。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的要求越高, 企业分担环境成本的意愿越强, 数额越高。[1]王伟 (2011) 通过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 指出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环境限制性措施越多, 企业分担环境成本的数额越大。[2]肖序 (2000) 指出, 政府 (如环保局) 对一些企业的环境治理工作发动越多,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承担越大。[3]刘倩 (2014) 通过对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政府出台的环保监督激励政策对企业自主承担环境成本有积极的影响。[4]徐泓 (2013) 指出,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措施对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监管措施越完善, 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越高, 付出相应的成本越多。[5]
假设1: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规制越多, 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行为越积极, 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1.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其“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影响
张洪秋 (2013) 通过对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的分析, 指出社会责任意识对其承担环境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赵金英 (2005) 通过分析环境成本内在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机制, 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其进行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满足传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 会遵循“社会责任论”对环境治理承担一定的义务。[7]许子妍 (2012) 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越强, 环境成本所付出的额度与可能性也就越高。[8]鞠秋云 (2011)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 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落脚点, 论述了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新发展, 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承担有很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也会推动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9]
假设2: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 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行为越积极, 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1.3 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其“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关系
刘江宜 (2007) 通过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的研究, 指出外部性和产权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 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高, 企业的环境成本也就越高。[10]文启湘 (2006) 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 企业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越严重, 其发生的事后治理环境的成本也应该越高。[11]杨乐平 (2007) 通过对环境成本、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指出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环境承载力越大时, 企业付出的环境成本应该越高。[12]李永海 (2013) 从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角度指出, 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治理环境的成本将会越高, 越需要进行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13]
假设3: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应该越多, 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2.1 变量设计
根据理论分析与假设, 设置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 (取值结果为 (1) 非常低, (2) 较低, (3) 一般, (4) 较高, (5) 非常高) 。
解释变量分别为政府对企业进行治理环境措施规制数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取值结果为 (1) 非常低, (2) 较低, (3) 一般, (4) 较高, (5) 非常高) 。
控制变量为企业的规模大小 (取值结果为 (1) 非常低, (2) 较低, (3) 一般, (4) 较高, (5) 非常高) 。
各变量设计如表1所示。
2.2 模型构建
以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 构建模型, 如式 (1) 所示:
其中:NECi为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大小, β0是回归方程中的常数, βi (i=1, 2, 3, 4) 是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 i为第i个被调查对象, ui为随机项。
3 实证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假设及模型,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问卷设计采用5点量表法, 调查的对象是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和金华市的中小企业, 调查内容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环境治理问题的“雾霾的治理”, 之所以选择这五个城市, 主要是因为这五个城市对浙江省雾霾天气影响较大, 具有代表性。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和8月历经2个月, 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60份。利用SPSS21.0软件为基础, 进行实证检验。
3.2 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 2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 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 (NEC) 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3.3957和1.403, 说明被调查的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数额呈现中间水平 (假设数值3代表承担环境成本为所有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平均值) , 也反映了企业承担环境成本数额的不确定性较大。从各个解释变量上看, 所有解释变量的均值均超过了3, 且都接近于被解释变量的均值, 说明前述假设较为合理。
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的统计, 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表4可以发现, 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 说明了各影响因素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系数均不超过0.6 (最大仅为0.63) , 说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较低 (详细共线性诊断见后) 。
3.3 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3.3.1 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分析即是对整个调查量表及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 根据结果判断量表是否具有变异性, 以及变异的程度。在信度分析中, 常用的指标是α系数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即以α系数作为整个量表的信度评判标准, 对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注:整个量表的总α值为0.880.
从表5可以看出, 总量表的α值为0.816, 大于0.7说明了量表整体可靠。从分项上看, 各个解释变量的α值均在0.7以上, 说明单个变量的可靠性较强, 调查结果较为可靠。
3.3.2 效度分析
量表的效度分析就是对整个量表及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量表的效度分析一般分为两类, 即内容效度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分析是一种定性效度分析, 甄别量表设计是否合理, 能否满足研究需要;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是一种定量的效度分析, 是指调查结果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 代表了测量效度的高低。
从表5可以看出, 所有解释变量的校正的项总体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 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关联效度。同时对量表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 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 KMO检验结果为0.795 (大于0.7) 且显著性水平0.000 (小于0.001) 从整体上说明了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3.4 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量表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 各个解释变量的容差均大于0.4, VIF值小于均小于3, 说明量表内部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5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问卷反馈的数据, 利用SPSS21.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8所示。
注:R2=0.663, 调整后的R2=0.660 Durbin-Watson=2.087.
根据表8的结果, R2的值为0.663, 大于0.4, 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 Durbin值为2.087, 接近于2, 说明残差独立, 模型变量间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实证结果, 得出以下结论:
(1) 假设1成立, 即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措施规制越多, 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越积极, 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根据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措施规制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大小之间的回归系数0.049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说明了政府应该要尽可能的对企业治理环境制定严格的规制措施, 用制度的方式规范企业的行为, 促使企业“补偿”治理环境的相关成本。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 政府若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就会迫使企业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完善, 那么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数额也就越大。
(2) 假设2成立, 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 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越积极, 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之间的回归系数0.198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说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最终承担的环境成本是呈正相关的。一个企业如果社会责任感越强, 就更加会自发的、主动的承担相应的治理环境成本, 其“补偿”机制就完善。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强, 企业补偿治理雾霾的环境成本越高, 比如有些企业会主动去购置一些空气净化的装置等。
(3) 假设3成立, 即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应该越多, 承担的环境成本应该越高。根据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0.123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说明了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 企业行为如果很可能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 企业最终承担的治理雾霾成本的也应该越多。
(4) 对于控制变量的分析。由表8可知, 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也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呈正相关。通过回归系数0.553且在99%置信水平下显著可知, 企业要注重自身规模大小与承担的环境成本大小的配置, 尽可能符合自身规模去承担补偿相应的环境成本, 为改善环境做出相应的贡献。
3.6 稳健性检验
徐玖平 (2003) 在分析环境成本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构建了环境成本的计量模型。[14]模型中的核心变量是资源投入, 基于此, 结合现实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现状, 引入资源投入 (Facility Devotion, FD) 变量替换原模型中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 企业的资源投入与企业最终承担环境成本的大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22且在99%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企业的资源投入越大, 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并且从其他三个变量来看, 回归系数分别为0.016, 0.122, 0.548, 都为正数, 且在99%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进一步证明了前述假设均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补偿有助于减轻社会和政府对治理环境成本的负担, 同时也助于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对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针对政府和企业, 得出下列建议:
(1) 政府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相应的规制措施的制定。对于企业而言, 仍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 像环境成本这类区别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大众收益的成本, 企业很容易忽视, 或者说不愿意去承担, 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相应的职能, 制定相应的规制, 督促企业补偿一部分治理环境成本。
(2) 企业要注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前企业应该要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 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自身经济的发展, 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主动去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 形成科学的环境成本补偿机制, 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学成本扩张及其治理策略 篇4
关键词:大学,成本扩张,治理策略
大学成本的扩张意味着大学投入的增加和教学质量的可能提高。大学受“做大、作强”理想主义的目标激励, 加上教育成本制度缺失, 大学存在无休止地追求着办学资源的无穷占有, 教育成本呈无限扩张趋势。
一、大学成本扩张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一) 表现形式
1、物质成本的上升。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 用于教学的各种固定资产, 如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公用设备, 乃至图书资料, 文具纸张, 水电气等消耗品的数量在增加。甚至有很多高校, 为了显示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特别喜欢新建一些大的教学楼或实验楼, 这些都导致了教育物质成本的提高。
2、行政和后勤的运作成本过高。
作为以高等教育活动为专门职能的大学, 不得不承担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 比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宿舍、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等。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教育部直属高校中, 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面积占学校总面积在1 9 9 0年和1997年分别高达52.6%和56.7%。2005年, 在我国高校中, 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平均只有55%。
3、机制运行不畅, 管理成本高。
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学校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各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庞大、冗员过多、职能机构责权不明等现象, 从而造成了管理成本偏高。
(二) 原因分析
1、决策自主与责任不完全。
市场经济下, 大学拥有了独立法人地位, 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力, 大学可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自主决策其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政府主要是在大学宏观问题上进行战略决策。大学在享有独立决策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决策引起的责任和后果, 但由于大学只是经营者, 政府才是真正的产权所有者, 这就意味着大学决策失误的责任与后果要由政府来“埋单”, 大学可能只承担部分责任或根本不必承担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决策的盲目性, 导致大学成本扩张。
2、缺乏绩效考核与成本约束机制。
由于缺乏大学财务收支的绩效考核和约束机制, 即不能准确的反映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不能对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 加上公共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 轻管理”、“重分配, 轻监督”、“重效率, 轻效果”等一些不正常现象,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导致资金的浪费和闲置, 造成教育成本的非正常扩张。
3、财政管理制度、内控机制不完善。
目前, 大学财务信息的公开度与透明度较差, 大学内部会计控制滞后, 如内部会计控制的项目不够全面、约束的对象不够全面、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等, 这都使得大学资金的运用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因素, 既为成本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增大了大学财务发生风险的机率。
二、治理策略:自律与外部监督
大学成本扩张会引发资金困难问题, 也会对大学财务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降低大学运行成本, 保证大学财务安全。可实施如下举措:
(一) 自律—建立自律与决策机制
1、合理控制成本。
首先, 实行全面成本控制。大学在运行过程中, 为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最有效的结果, 就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成本控制, 对成本支出涉及的每一阶段和环节都要加以控制。其次, 实施系统成本控制。建立以财务部为中心, 以各职能部门 (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后勤、校办企业等) 为横向, 以院、系、科、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责任中心”管理网络。再次, 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完善的制度既能减少成本支出执行者的种种借口, 为成本控制找到依据, 也能减少成本控制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为成本控制指明方向。
2、健全内控制度。
首先, 应在大学经济活动全过程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禁止一个人处理经济业务全过程。其次, 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 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再次, 应将稽核、审计、纪检部门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 通过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大学的会计报表等手段, 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首先, 决策主体要尽量多元化。决策过程应实行多主体决策, 校长、学校党组织、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都应是学校决策的主体。其次, 规范决策过程,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在高校建立专门的决策管理部门, 在决策的各环节上做到系统化地管理。同时应建立决策问责制度, 参与决策者都要亲自签名, 对于因决策者主观原因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应该由决策者承担适当的责任。再次, 对重大决策进行听证。对一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社会办学等资金数量较大的投资项目可进行决策听证。
(二) 外部监督―建立绩效考核、财务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
1、建立财务收支绩效评价制度。
首先, 进行考核评价。采取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财务收支进行绩效评价, 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明确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加强绩效审计、评价管理和考核。其次, 实行责任追究。通过建立财务收支的绩效评价制度, 将其与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奖惩制度, 以便解决大学财务资金只管使用不问效果的状况。
2、建立大学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
首先,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 健全财务制度。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 大学应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健全财务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开支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其次, 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财务的监督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对学校资金的组织、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法”派员或委托会计师查核学校财务报表及经费收支状况, 并公告其查核结果, 违者依相关“法令”处治。
3、形成有效的公共监督机制。
在现代信息社会, 公众监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媒体监督。这需要制定相应法规, 明确要求高校决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义务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外发布相关重大信息。对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出的问题, 及时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浅谈工程项目的成本治理 篇5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施工企业,工期,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加强项目成本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好成本,赢得利润的最大化,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1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治理现状
目前建筑企业普遍采用项目法施工。在这个治理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对外代表公司实现合同履约,对内通过降低成本,实现赢利。成本、质量、工期是项目法施工的三大目标。
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施工企业只有降低项目成本,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有效的项目成本治理,对于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通常来说,项目成本的运行过程分为:成本猜测预控、成本过程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的环节。它在工作范围、进度计划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其成本治理是项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工程质量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不断降低项目成本,是项目成本治理的主要目标。
2 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2.1 全员治理
成本治理即全员治理,而不单纯是施工治理人员、财务人员的任务,而是全体工程参加者的共同责任。它涉及到各个部门:施工部门、财务部门、质量部门、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等。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树立全员经济意识。为此,可以在公司的内部通过签订相应经济合同,理顺公司内部经济关系,做到各单位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责任分工明确,权力利益相配套。
2.2 全寿命周期治理
成本控制要对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进行控制治理,而绝不仅仅是对工程成本进行简单的会计成本核算。
1)做好事前猜测、预控,开工前期做好量化指标,施工过程心中有数。
承接项目之前,采取风险猜测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风险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利用价值工程,分析工程的功能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提出各种施工方案,并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尤其是考虑到主要建材市场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度上扬可能会对施工成本造成的影响,在工程开工的初期就要做好价差分析并及时向上级反映,对于日后的结算及个别工程的调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尽量提高投标工程量估算的可靠性,便于宏观调控标价。这样既保证投标的中标率,又可以尽量保证各专业工程的成本及合理利润。
2)做好事中控制,即工程成本形成过程中的控制。
做到施工前有具体指标,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切实控制住成本。按照工程施工本身的要求和内在规律,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成本经济的施工方案,均衡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作业原则,合理确定工程施工网络设计,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土建和安装各班组协调有序的作业。另外,行业中存在着许多工程的工期被大幅度压缩的现象,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按常规进行施工流水及成本有序的科学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职能部门及现场治理部门应提前预见、双管齐下做好成本控制。
2.3 做好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
工程竣工后,一般会有大量成本费用尚未归集到成本账中(例如分包费、劳务费、租赁费、加工订货的结算未及时敲定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归集),这就要确定各项费用的结算目标,及时确定该工程的总成本,为与建设单位做经济结算奠定基础。根据工程成本结果评价项目成本治理工作的得失,写出完整的总结报告,为成本治理各环节提供必要的资料,落实奖罚制度。
3 综合考虑质量、工期与成本的关系
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都要正确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和治理成本。
质量成本又可以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成本措施费与不合格品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点,使质量成本费用降至最低。质量控制以预防为主,适当增加质量预防费的支出,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杜绝事故的发生,其支出远小于因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即可获得很大的隐性效益。
同样,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寻找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在非普通施工条件下,应比较保证工期所支付措施费与因工期延误造成的损失,孰轻孰重,反复权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甲方往往在工程开工伊始,就单方面要求缩短工期。在此情况下应分清类别区别对待,应该首先做好沟通,据理力争保证合理工期及效益;对于关注度很高的重点工程,应做好抢工成本猜测及过程控制,在尽量完成任务的同时兼顾市场与效益。
4 做好项目成本分析
1)月度经济分析。
项目经理部统计员每月月末编报各单位工程施工产值完成情况月度报表,经监理确认后报建设单位作为当月回收工程款的依据和项目成本核算的依据。
2)年(半年)度经济分析。
每半年或一年根据项目完成的施工产值作半年或年度的成本报表,再对项目半年或一年发生的成本作具体的分析,分析赢亏的原因,并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杜绝亏损的措施。
3)阶段性的经济活动分析。
一般包括基础完工、主体结构完工、装修工程完工(即工程竣工)的经济活动分析。每一阶段的完工标志着这一阶段成本的截止,必须作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项目成本赢亏的原因,找出项目赢利点及亏损点,为公司以后的项目成本治理及项目承包积累经验。
5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治理的对策
1)加强材料的治理,降低材料的消耗。在材料采购和治理环节上加强治理,努力降低各种材料消耗。项目部领导应组织生产、材料、财务等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并建立物资部门的责任成本。材料及机械设备统一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从源头上控制材料采购价格。项目部要建立严格的材料验收入库制度,仓库管理员和采购员要验质、验量、验品种、验发票。要严格按照预算中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实行限额发料,物资保管员根据限额领料单进行发料,领料必须严格手续,以明确责任。同时动员施工人员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减少材料浪费和流失。
2)加强人工费治理,降低人工消耗,在清包队伍的选择和治理环节上加强控制,降低人工费的消耗。
3)在周转材料的采购、租赁和治理环节上加强控制,努力降低周转材料的租费及消耗。周转材料要进行严格数量与规格的验收,因租金是按时间支付的,对租用的周转材料要注意其进场的时间。应与施工队伍签订明确的损耗率和周转次数的责任合同,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损耗,同时加快周转材料的使用次数,并且在使用完成之后,及时退还周转材料,以达到降低周转材料成本的目的。
4)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纠错成本。加强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并找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及时进行纠错工作,降低实际成本使之回到成本目标计划的轨道上来。注重编制目标计划成本,编制目标计划成本时,要注重施工企业本身的定额标准。同时还应不断地对实际成本进行分析,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成本目标计划的完成。
6 结语
以上是对项目法施工成本治理及控制的一些认识。总之,要在施工过程中,使工程成本得到有效地治理和控制,就要依据成本治理的条件和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按成本控制的程序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猜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及整理文件资料和编制成本报告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好成本,赢得利润的最大化,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坤,陈立文,苏春生.工程项目管理层次综合集成化模式研究[J].基建优化,2003,24(5):121-122.
[2]陈晓芳,崔伟.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3):67-68.
[3]谢玉辉.现代建筑设备设计与管理有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篇6
一、基于公共预算的政府腐败治理成本分类的意义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 对腐败治理成本尚未做出明确的分类。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国家决算报告内容, 向社会公开, 从而打造廉洁政府。然而, 如何运用好腐败治理成本这部分预算支出, 达到最好的反腐效果,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对腐败治理成本进行研究和剖析。只有对腐败治理成本研究透彻, 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把钱用到实处。
对腐败治理成本进行分类,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分类体系, 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从源头上建立反腐倡廉机制, 推进政务公开, 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监督政府预算,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有利于促进政府资源配置、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支出分类等方面的改革, 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公共预算管理理论;四是有利于促进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有利于为我国融入并适应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动力。
二、基于公共预算的政府腐败治理成本的分类
通过进一步的改革, 我国预算支出分类体系相对比较成熟。政府腐败治理成本作为预算支出的一部分, 不妨借鉴预算支出分类体系, 以设计政府腐败治理成本的分类。以下分别从分类原则、分类方式及分类方法等方面对政府腐败治理成本进行研究和剖析。
(一) 分类原则
1. 全面准确原则。
在我们国家, 制度外的政府收支和部分预算外政府收支, 确实还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范围, 既不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也不在财政部门的统筹之列, 属于非规范性的政府收支, 这部分钱由于没有监督, 当然会成为腐败的温床。所以政府腐败治理成本的分类必须全面反映治理腐败支出的来源和去向, 以及各项治理成本关系和实现情况。
2. 规范细化与力求简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们的预算收支表中, 最大的科目就是“类”, 总共有100多个“类”级科目, 多数地方财政部门预算草案基本都只列到“类”一级, 都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为了适应预算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 腐败治理成本分类要对所有支出科目进行科学化分和合理细化, 增强其经济分析功能, 提高财政透明度, 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3. 稳定性与可变性结合的原则。
预算科目作为一种全国核算和预算管理工具, 它本身具有较长期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保持相对稳定。但预算科目的设置涉及到各行各业, 与各项财政、财务、预算、税收法令、制度有关, 因此, 当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 为了适应管理和改革的需要, 必须及时对政府治理成本科目及其分类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和调整。
(二) 分类
1. 基于公共预算的政府腐败治理成本功能分类。
功能分类就是讲腐败治理成本按照不同的社会功能进行的分类, 将腐败治理成本分为类、款、项三级, 主要是为了反映腐败治理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其中, 将类科目设置如下: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与传媒、其他支出等。一般公共服务反映监察事务的支出, 外交反映对外合作与交流、对外宣传、参加国际组织等支出, 公共安全反映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监狱等支出。每一类支出都体现了政府为了治理腐败而花费的资金, 这种分类对于了解和分析评价腐败治理成本无疑是必要的。
2. 基于公共预算的政府腐败治理成本经济分类。
仅有功能分类是不够的, 因为腐败治理成本的功能分类不能显示出支出的具体标的和形式, 它必须与腐败治理成本的经济分类一起才能更清晰地显示腐败治理的支出情况。腐败治理成本经济分类也可效仿预算支出的经济分类, 按照支出的标的和方式进行分类, 将腐败治理成本分为类。款两项。反映人员经费的有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款、伙食费、绩效工资、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贴、医疗费等;反映商品和服务购买的有办公费、印刷费、手续费、咨询费、会议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等等;反映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支出的有房屋建筑构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建设、物资储备、公务用车购置、其他交通工具购置等等。
这两种分类从不用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看腐败治理活动, 结合起来就能够的得到一个较为立体的形态, 从而更好的反映政府腐败治理的内容。
三、政府腐败治理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
政府腐败治理成本作为预算支出的一部分, 应纳入政府财务报告, 从而对其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笔者认为, 对政府腐败治理成本的披露, 不只是要纳入政府财务报告, 还应该借助网络这个载体直接向公众披露, 真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尤其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政府各项反腐活动, 以便与群众及时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 促进政府行为规范高效。各级政府都应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最详细的腐败治理成本信息, 老百姓可以从网站上下载各级政府的预算报告, 并且可以随时查询政府预算情况, 了解自己缴纳的税款去向。
参考文献
[1]张月玲, 张慧鑫.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改革解读[J].财会经纬, 2007 (05) .
[2]郭杰, 杨杰.地区腐败治理与政府支持规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01) .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篇7
关键词:公司治理,债券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成本
一、引言
不断揭露的公司丑闻导致日益加重的公司信任危机,公司治理的地位更加得到凸显。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多的研讨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保护的影响及其治理机制,较少有文献直接考察其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这将不利于帮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公司治理本身,也不利于提供更好的政策性指导。并且,从1981年国库券恢复发行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2007年出台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2015年1月出台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及三个配套新规,进一步放宽公司债券发行条件、提升债券发行效率,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鉴于公司债券的独特性,本文将以我国2007-2014年间发行的公司债为样本构建回归模型,具体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公司债券的债券信用评级是否与债券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第二,公司治理是否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相关关系产生影响?考察现今债券信用评级的公信力和认同度,探究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机理。根据风险与收益理论,公司治理较好公司的代理问题较弱、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投资者受保护的程度较高,因此投资风险较小,债券投资者将要求的债券收益率较低。其次,债券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发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必要手段,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是衡量债券信用风险、评估债券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公司治理作为评价的重要维度,对债券投资者的预期和判断形成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债券融资成本。当暴露重大公司治理丑闻时,就会导致债券信誉程度下降和随之带来的债券融资成本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通过研究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相关系,探究债券信用评级的公信力和认同度,为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提供现实依据;第二,从投资者角度考察和研究公司治理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深化和丰富了公司治理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对于预防债券信用风险与减少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具有现实意义,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掌握信息较多的人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在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从而影响社会公平公正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债券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发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必要手段,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是衡量债券信用风险、评估债券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如果债券信用评级具备足够的公信力,并得到债券市场的认同,那么,投资者会更愿意购买债券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公司的债券融资成本降低。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研究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Ederington等(1987)旨在研究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内容,发现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信用评级和公司财务数据高度相关。Hsueh和Chandu(1989)使用1981到1985年间的市政债券数据,发现有保险或无保险AAA级债券的利差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债券评级和债券违约风险不同。Jewell和Livingson(1998)利用美国1980-1993年的债券数据,发现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Peng(2002)通过研究有保障的市政债券,发现基础评级的发布能够使利率下降约四个基点。胡臻(2011)发现二级市场债券收益率在中诚信、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公布评级公告后发生变动。何平和金梦(2010)的研究发现企业债的债券信用评级和主体信用评级均与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因此,针对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负相关
(二)公司治理、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
公司治理机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司治理能够缓解代理问题。Sheifer和Vishny(1986)提出,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更有动机和能力监督管理层,解决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缓解代理问题;李明辉(2009)利用国内数据证实,大股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及增加董事会的独立性,有助于减轻公司代理问题。第二,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雷和张杰(2008) 发现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削弱其企业盈余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对信息披露产生积极作用。第三,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李维安等(2004)直接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代表着较高的财务安全性,投资者愿为其支付较高的投资成本。伊志宏等(2010)发现公司治理对内部高质量(经理人或控股股东)产生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风险,保证投资者利益。尽管许多学者已分别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等方面研究公司治理的作用,却较少有学者考察和探究公司治理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这使我们无法形成对公司治理的全面认识。但是,已有证据表明公司治理会影响资本市场。郝臣(2009)利用Ohlson模型发现,我国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已将公司治理因素作为参考依据。吴健和朱松(2012)和Zhu(2013)更是发现我国信用评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基本面风险。本文进一步认为,公司治理是债券发行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会影响债券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公司治理是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机理之一。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状况越好,债券的风险越小,收益越稳定,在债券信用评级提高的情况下,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负向作用越大,债券融资成本降低。反之,当公司治理出现危机甚至丑闻时,债券信用评级随之下降,将大大动摇债券投资者对其的信任,债券融资成本增加。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公司治理好的公司中,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负相关关系得到增强
基于公司治理作用的以上考虑,本文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的三个方面,探究公司治理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相关关系的影响。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学者们认为大股东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Shleifer和Vishny(1986)提出,股权集中能够削弱股权分散的“搭便车”行为,降低管理层侵占所有者和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第二:徐菁等(2009)指出大股东为了业绩提升后的红利,有更多的动机和信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和激励;第三,唐跃军和李维安(2009) 认为第一大股东在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会追求良好的声誉,他们会为此积极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本文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治理越好。
假设2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中,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负相关关系得到增强
(2)董事会规模(Boards)。董事会是解决股东与内部人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治理状况越好,这是因为:第一,大规模的董事会可能代表大部分股东的利益,包括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成员,这对公司具有积极作用。如:Williamson(1988)认为董事会可以监督和激励内部人,使其按照自己的利益决策,企业决策和信息披露将受到其人数和组成的影响;第二,崔伟和陆正飞(2008)发现董事会规模的增加有主要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提升公司治理状况。因此,本文认为董事会人数越多,公司治理越好。
假设2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董事会人数较多的公司中,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负相关关系得到增强
(3)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协议关系,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第一,Beasley在1996年提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董事会内部控制的可能性越小,促使更高的信息披露可靠性和真实性;第二,独立董事的存在能为企业价值的提高保驾护航(崔学刚,2004),同时也是公司业绩提高的有利保障(王跃堂,2006);第三,有学者认为,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带来更低的财务风险(于富生等,2008)。因此,本文认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治理越好。
假设2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中,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负相关关系得到增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CSMAR数据库收集了2007-2014年公司债券数据和前一年的公司数据,并按照以下步骤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影响力较大和信息的透明度,本文仅选取上市公司行研究;为保障债券融资成本的稳定性,本文仅选取固息债券,用该类债券的票面利率作为计算利差的基数;由于ST和金融保险类公司的特殊性,剔除该类公司数据;为解决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滞后问题和内生性问题,本文将公司首次发行债券的当年债券数据与该公司上年年末的公司数据进行匹配,并剔除缺失数据;对本文使用的主要变量进行极端值影响的消除。最终,本文选取了479个公司债券。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1)来检验文中提出的假设1:
模型(1)中变量Spread是债券利差,代表实际债券融资成本,利用名义利差法计算得出,即债券票面利率减去同年同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同年同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即在与公开市场发行的发行时点相同的债券,且期限相同的国债到期收益率。当存在多个国债到期收益率时,以国债的实际发行量为权重对国债到期收益率进行加权平均,以加权平均的值作为同年同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
模型(1)中变量Credit是债券信用评级分类,为债券发行时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各发行债券的债券信用评级包括AAA、AA+、AA、AA-和A+级。由于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普遍偏高,本文将不对AA+以下评级进行细分,具体赋值如下:AAA归为第一等级,赋值为3;AA+为第二等级,赋值为2;其余为第三等级,赋值1。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2)来检验文中提出的假设2a, 假设2b及假设2c:
模型(2)中变量Gov_dummy代表公司治理状况,将公司治理的替代变量按照中位数设置虚拟变量,大于中位数设置为1,其余取0。将Grediti,t*COV_dummyi,t-1的系数用来衡量公司治理质量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关系的影响。模型(1)和(2)中的控制变量包括资产有形性(PPE)、利息保障倍数(COV)、总资产净利润率(ROA)、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债券发行规模(Size)、债券期限(Term)、可赎回性(Call)、可回售性(Put)、行业(Industry)和年度(Year)。模型(1)和(2)利用t期债券数据与t-1期公司数据进行回归,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这是由它们的因果关系决定的,即发行当年债券的基本条款由公司往年的经营状况决定的;其次,避免内生性问题。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债券信用评级Credit均值(中位数)1.86(2),标准差为0.85,差异较少,表明目前的债券信用级别普遍偏高,以AA级及以上为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均值(中位数)约为42.82%(42.17%),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有较高的投票权,他将有更多的动机完善公司治理。董事会人数Boards对数的均值(中位数)约为2.27(2.3),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普遍维持在10人左右,董事会的决策是由众多董事“讨价还价”决定的。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均值(中位数)约为0.37(0.33),表明多数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达到监管层要求。
(二)回归分析
根据表3,在Spread(1)中,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系数为-0.60,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债券信用评级越高,债券融资成本越低,假设1得到证实。在Spread(2)至(4)中分别引入公司治理的虚拟变量与债券信用评级的交互项,检验公司治理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关系的影响。在Spread(2)中,交互项Credit*F_Dummy系数为-0.26,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证实,表明相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能够削弱股权分散的“搭便车”行为,公司的大股东更有动机和信息监督和激励管理层,公司治理越好,债券信用评级越高,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越强。在Spread(3)中,交互项Credit*B_Dummy的系数为-0.25,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证实,表明相对于董事会规模较小的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将会较多的考虑大部分股东的利益,能够很好的发挥董事会的治理功能,债券信用评级越高,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越强。在Spread(4)中,交互项Credit*I_Dummy的系数不显著,不能很好的支持假设2,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受聘于企业,其独立性受到影响,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受到约束,致使其对债券信用评级和债券融资成本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之,假设2得到证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公司治理好的公司中,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负相关关系得到增强。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1)本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而不是中位数来度量公司治理的好坏,得到的回归结果与假设一致,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并且,这一关系在公司治理状况较好的公司得到加强。(2) 将债券票面利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仍然稳健。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7-2014年间发行的公司债为样本构建回归模型,从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关系,及公司治理质量对两者关系影响的角度,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拓展性研究。结果显示: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同时,在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负向影响会加强。即,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公司治理越好,债券评级越高,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越强。结论表明,债券信用评级的价值基本上得到债券市场的认可,可以缓解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债券的融资成本和决策过程都受到评级结果的影响,并且本土的评级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同时,公司治理对债券信用评级和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关注公司治理潜在作用机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债券市场法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会保护机制尚不能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情况下,从投资者角度考察和研究公司治理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对于预防债券信用风险与减少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具有现实意义。不过,我国的债券评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债券信用评级普遍偏高,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评级变动不频繁或滞后,这些都能为我们提供未来的研究方向。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篇8
在沙漠治理中, 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如何在受益的各省市之间分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定量方面, 工程成本如何分摊才是合理的?这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工程成本分摊问题是合作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基础, 国内外在成本分摊问题上涉及多种领域的研究, 如供应链、工程、电力系统等, 但是没有涉及对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分摊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工程成本分摊的计算方法———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各省市分摊计算方法, 为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分摊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各省市分摊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
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在各省市之间的分摊与这些省市在治沙中的受益程度有关, 而受益程度与受沙漠危害程度有关。基本思想是某一省市分摊的治沙成本与该省市在治沙中的受益程度成正比。
三、沙漠危害的衡量
(一) 衡量沙漠危害的标准
沙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造成沙尘污染;改变天气和气候。沙漠危害与沙粒密度有关, 因此本文把沙粒的密度作为衡量沙漠危害的标准。
(二) 沙粒密度函数
沙粒密度函数是衡量沙漠危害的标准, 是衡量各省市在治沙中受益程度的关键, 是本文原创。
图1是沙漠示意图, O点为沙漠S的几何中心, A点为沙漠中任意一点, O点与A点之间的距离为r, 在A点的沙粒密度用ρr表示。在A点沙粒密度的函数可表示为 (k, m为常数) , 证明过程如下。
1. 沙粒的运动过程
假设在沙漠中心沙粒的产生速度是匀速的, 沙粒的扩散速度是匀速的, 沙粒的沉降速度与密度成正比。图2是沙粒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沙粒的扩散速度是匀速的, 假如初始时在时间t内沙粒x0扩散在区域1内, 经过时间后, 沙粒扩散到区域2, 再经过时间后, 沙粒扩散到区域3, 以此类推, 沙粒匀速扩散下去, 直到沉降完为止。
2. 沙粒密度函数推导过程
考查沙粒从沙漠中心扩散到距沙漠中心r处的过程。假设沙漠中心沙粒产生速度为x, 沙粒向四周扩散速度为v, 沙粒单位面积的初始沉降速度为y, 微小的时间间隔为Δt, 在不同时刻沙粒的密度和沉降量如表1所示。
将, 代入表1中密度的表达式, 有
由函数极限, 得
所以有
得出沙粒密度ρr与距沙漠中心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为
从式 (5) 可以看出, 当r增大时, ρr减小, 即距离沙漠中心越远, 沙粒的密度越小。由于x, y, v, π为常数, 所以可将式 (5) 表示为, 其中。
(三) 沙漠危害函数
沙粒的密度是衡量沙漠危害Q的标准, 我们令沙漠危害函数为
图3为沙漠危害函数的示意图 (我们取k=100000, m=0.001) 。距离沙漠中心越近, 受沙漠危害越严重, 治沙中受益越多。
四、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各省市分摊计算方法
假如有n个省市受沙漠影响, 沙漠治理工程总成本为D, 各省市分摊的成本为Di (i=1, 2, ...j) , 则
其中表示沙漠危害函数在省市的区域面积上的积分, 表示省市i的受沙漠危害程度, 也表示在治沙中的受益程度。
五、结语
为解决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在各省市之间进行分摊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各省市分摊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为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分摊提供了依据, 不仅适用于中国的沙漠治理, 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国家的沙漠治理, 可以为世界各国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分摊提供参考。
摘要:工程成本分摊问题是合作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基础。文章研究沙漠治理工程的成本如何在受益的各省市之间进行分摊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工程成本分摊的计算方法——沙漠治理工程成本各省市分摊计算方法。基本思想是某一省市分摊的治沙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与该省市在治沙中的受益程度成正比, 可以使治沙总成本按照在治沙中的受益程度合理地在各省市之间分摊。
关键词:沙漠治理,成本分摊
参考文献
[1]慕银平, 唐小我, 牛扬.不同折扣券发放模式下的供应链定价与协调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06) .
[2]陈瑶, 霍佳震.制造企业精益供应物流的整合优化与成本分摊问题——以汽车业为例[J].管理工程学报, 2012 (03) .
[3]高淑会, 王宝全, 曹升乐, 等.大型调水工程上、下游水量与供水成本分摊方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 (04) .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推荐阅读:
治理环境污染07-27
环境污染治理09-21
环境污染成本07-26
环境污染及治理10-05
乡镇环境污染与治理06-27
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07-08
环境污染治理协议书样板10-20
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08-24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09-21
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措施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