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共10篇)
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 篇1
课 程 论 文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 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评阅成绩:
日期: 年 月
日
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
刘体尧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为社会带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侵占耕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严重问题。本文对我国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造成矿山环境破坏的原因,治理矿山环境污染的经验及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主要途径,并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引言: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明确要求:“新建和已投产生产矿山企业要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资源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依赖。然而,矿产资源为人类带来了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许多矿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矿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环保意识薄弱,监管不力、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方面分析了矿山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管理对策和治理办法。
1、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相关概述
1.1矿山环境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矿业大国,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进步、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但由于没有建立和完善矿山资源环境保护,使得矿山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分离,目前我国的矿山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二是采矿诱发地质灾害,在采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促使地表下沉、塌陷、岩体开裂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三是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严重污染空气,产生酸雨;四是采矿破坏了植被,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地区环境的完整性。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矿业长期实行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进行矿产开采。1.2矿山环境污染类型 1.2.1矿山对大气的污染
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会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毒物质,开采机器、运输工具等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矿区的浓烟、燃料都会对大气构成污染。1.2.2矿山对水体的污染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暴露在空气中,其中的硫化物通过发生氧化作用而形成酸雨,加上矿区矿水没有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排放,使得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体遭受污染,不能饮用甚至是灌溉,造成水源枯竭。1.2.3矿山噪音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的大型机器设备,由于技术落后,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开采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施工噪声等其他噪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会影响矿山安全生产和降低工人的生产效率。1.2.4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
许多矿山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对地貌景观和旅游观光环境都极不协调,也导致了沟壑、河道淤塞。而且许多金属的随意堆放,也会造成金属污染,破坏生态环境。1.3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据统计,我国社会生产所需的80%的原材料、95%的能源、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产资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2011年,由工业构成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847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9%,证明了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与利用,只有保护好资源开发环境,才能促使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责任意识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矿山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采矿权人只注重对资源的索取而忽略了资源的保护问题,违背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开采原则,而且由于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落后观念,只一味地追求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不注重资源的可此续发展,使得资源不能循环利用,导致矿山环境治理进一步恶化。2.2管理混乱,监管不力。
目前管理矿山环境的有《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各部门对矿山环境丢有监督管理权,对矿山环境开展行政执法,但监督职能履行不到位,使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相对落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合理和管理职能的缺失,致使在污染环境以后,各部门谁都不想管或不能统一管理,导致了矿山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污染越来越严重。2.3技术落后,资金短缺。
目前许多的矿区生产,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问题。矿山环境的治理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但现在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矿区的技术投入和资金的投入都还不够,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3、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3.1矿山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推动。
矿山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力推动。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政府优势,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吸引投资,加大对矿产资源管理的监督工作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人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在矿区资源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宏观指导,促使矿产资源的发展规范、科学、有效地进行。
3.2矿山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在矿区环境污染的治理进程中,必须具有系统和全局的思想,从实际出发,从实际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当地现有条件,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地理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创新之路。因此,建立一个长期繁荣的矿产资源系统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3发展经济是进行矿山环境资源污染治理的基础
矿山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投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经济进步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矿产资源开发工作。目前国家经济实力整体不强,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都还不够完善,有待加强。矿山的生态回复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不少矿山企业负担重,经济效益不好,使得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困难重重。
4、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议
矿山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综合考虑矿山开发规划、开发设计、矿山基建、采矿选矿技术、废弃地复垦等全过程。要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的要求,突出矿山环境保护的内容,防患于未然,尽量使矿山的生态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4.1对矿山环境进行全面调查
全面收集矿山企业及周围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资料;与矿山环境相关的农林环境资料;区域生产力布局,城镇、重要工程及特殊保护区的分布;区位条件及环境功能规划要求。查明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查明矿体赋存特征、矿山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及开采影响范围。查明矿区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预测其对矿业活动的影响;预测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查明矿区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土地利用现状改变、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4.2对矿山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对矿山环境进行全面评估是指对矿山环境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现状评估是指分析矿山环境背景特征、矿山环境质量现状、社会人文状况对矿业活动的影响;针对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危害对象及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评估;评估中应对影响和破坏矿山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深入分析,分析评估其性质、危害及损失。预测评估是指对矿业活动中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的矿山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根据矿山类型、规模、开采方式、矿山环境特征及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现状,预测矿山环境的变化趋势、矿山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基础上,进行影响程度分级进行综合评估。
4.3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4.3.1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
依据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结合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计划,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规划矿山企业从基建到闭坑全过程的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根据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不同时段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依据矿业活动所危害的对象、程度与治理难度,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编制分区治理方案,选择重点地区、重点工程进行重点防治。并按各分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编制分区治理方案时,按近期、中期、远期划分不同时段,原则上每5年划分为一个时段,服务年限较短的矿山企业,各时段年限可适当减少。
4.3.2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内容
正在开采的矿山,既要对已出现的矿山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方案,又要根据预测的环境问题提出预防措施。新建矿山,应明确包含该矿山环境的保护方案,重点是剥离土层存储、非矿岩土的利用和转移、矿渣的堆放、尾矿的排放等。有松散覆盖层的矿山,应统筹安排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复垦再利用(应独立存储)。采矿废弃的矿渣、煤矸石、围岩杂石等固体废弃物,应制定存放、处理、再利用方案。选矿中产生的尾矿渣、矿泥等应合理的排放、存储。采矿场及梯级开拓的稳定边坡的保护和边坡修整。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矿区潜在地质灾害体的防治。地下水均衡恢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复、水污染防治。废水的存储、处理、再利用。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其它矿山环境问题治理方案。
总之,矿山环境治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地质、化工、土工到农、林、环保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只有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技术,才能使矿山环境的污染治理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新.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恢复治理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5):23 [2]王振鹏.浅议我国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2(5):85-86 [3]韦冠俊.矿山环境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4]蒋家超,招国栋, 赵由才.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1)
[5]赵水阳,孟志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6-15
[6]孙英杰.冶金企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整治与修复[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1):58-67
[7]王敏.矿山地质环境灾害调查监测评估预防与矿山土地复垦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质量验收检查评价手册[M].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6(4):21-24 [8]尹国勋.矿山环境保护[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 篇2
矿山环境治理模式是建立在矿山开采活动上的一项环境保护操作, 可以针对矿山开采中的各项环境关系和环境效应进行对应控制, 有效改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1 防控治理模式
防控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环境效应发生进行的环境控制, 在控制过程中要求以预防为主, 从发生源处治理, 从而将污染源扼杀在摇篮中。防治控制模式主要要求从问题出发, 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该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到新矿山的环境治理控制过程中。
新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防控治理模式需要对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依照矿山环境设置对应的科学开采过程, 合理选取开采技术, 从而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上述过程中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成因和关系的控制, 要对矿山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全方面预防, 在预防体系下进行对应治理。
1.2 后效治理模式
后效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环境效应现状进行的环境控制, 在控制的过程中要求以治理为主, 从污染过程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对矿山环境污染的遏制。后效治理模式要求从过程出发, 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控制。该模式常被应用于开发年限较长、矿山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矿山开采活动中。
在开发年限较长的矿区中各项环境问题一般较为突出, 后效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对环境内容进行规划和科学管理提升污染过程控制效益, 可以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形成针对性措施实时处理。与此同时, 在上述治理模式中还可以通过动态监控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观察, 从而不断改进环境治理效益。
2 传统治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矿山环境较为复杂, 环境治理内容体系庞大, 单纯应用防控治理模式和后效治理模式很难面面俱到, 达到细致化控制。因此在防控治理模式和后效治理模式使用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创新处理, 形成多元化控制体系, 从本质上提升矿山环境治理效益。
2.1 强生态治理模式
强生态治理模式要求从生态环境角度, 对各项大气、水体、岩土等进行全面控制, 治理的目的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系统。强生态治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在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矿区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强生态治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水文地质结构改造技术实现矿山岩土层结构的改善,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完成生态恢复,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完成污染预防, 从而达到废弃土地利用及生态区域重建的效果。
2.2 强生物治理模式
强生物治理模式主要通过生物链控制完成, 通过降解作用达到对矿山环境中各项污染物的降解,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强生物治理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实现污染物降解, 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完成环境重建, 通过闭坑矿山污水治理技术完成水体控制, 从而提升矿山地质环境和水文环境控制效益, 提升后效治理控制效益。
2.3 强工程治理模式
强工程治理模式是在上述两种治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该治理模式要求将环境安全作为主体, 对矿山环境的稳定性进行预防和控制, 从环境稳定性着手提升治理安全效益。
强工程治理模式使用过程中多针对稳定性较差、风险系数较高的矿山和环境, 要求应用传统工程治理技术对其地质进行对应控制, 例如地质体加固技术、支挡护坡技术、拦挡结构与护坡结构配合技术等;要求应用水文地质结构改造技术对水文状况进行改善, 减少由地下水变化导致的地面形变问题。除此之外, 该治理模式还通过生态恢复技术对环境进行转变, 提升了同步治理的效果, 在大红山锑矿滑坡治理得到非常好的应用。
2.4 多元复合治理模式
多元复合治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治理技术交叉完成预防控制和后效控制。
多元复合治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 从两方面同时控制, 双管齐下, 达到对地裂缝、地表沉降、岩溶地表坍塌等灾害的强化控制。第一, 采取岩土体补强技术对开采沉陷进行防护, 通过水文地质改造技术实现水体的转变, 再次实施岩土体补强技术处理, 降低环境灾害效应;第二, 采取工程治理技术对废弃堆载进行处理,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对水体污染进行降解和净化, 采取岩土体补强技术对地表和地裂缝进行处理, 降低环境灾害效应。多元复合治理模式在当前矿山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在今后的矿山环境治理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3 总结
随着矿产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矿山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对上述模式进行创新和拓展在当前的矿山环境治理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世进, 张津.论矿山环境治理中的政府环境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12:138-144.
矿山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浅析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环境采矿三废破坏
概述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仍与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用了一大问题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因为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而在生态环境中,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中为严重的,所以说矿山环境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甚至于使得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我们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坚决摒弃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强化环保意思,使得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矿山开采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下面我们分别阐述: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在管理和生产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小铁矿,小煤矿问题,由于企业的规模小,开采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思淡漠,所以加大了森林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严重。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据国上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现在我国的三废污染十分严重,不仅仅是矿山企业,只是矿山企业更为甚之,由于矿山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紧俏地位,所以矿山企业只注重生产效率,不注重生产质量和环境保护,在开采的过程中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4、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的矿山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相对落后,环保意思淡漠,且大多是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严重比如,建筑石材的开采、天矿石的开采、小煤矿的开采等等,造成大量的森林植被破坏严重,使得往日的青山秀水变成了今日的荒山秃岭。甚之更有甚者,对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风景名胜造成严重破坏。
矿山环境问题是老生常谈,只是近些年来日益加剧,甚之触目惊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矿业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以牺牲矿山环境为代价进行大规模超强度矿产资源开采。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影响矿山企业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降低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做到废气不上天;废水不入地;废渣装入袋的清洁生产。为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矿山资源,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1.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了法治中国,依法治国思想,习总书记到辽宁视察时讲了三句话9个字: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中,有6个字强调法治。所以说我们在治理矿山环境工作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完善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治理方案、保证费用;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2.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我们在审查矿山开采方案时更应该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3.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并用
借鉴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在矿山环境管理中,应把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与经济措施密切结合起来。矿业企业应尽快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的保证金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能够接受的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保证金额度。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4.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
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做法。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
结束语
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 篇4
矿山开采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研究 据统计,中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 8000 多个,个体矿山达到 23 万多个。全国矿区累计被破坏的土地面积达 288 万 hm2,并且每年以大约 4.67 万 hm2 的速度增长。可见我国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大量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众多的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不但缺乏资源的保护意识,而且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加上开采、洗选的方法、技术和装备落后,特别是一些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在开采过程中几乎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极为严重。因此,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矿山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1、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影响1 地表景观破坏 山开采包括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明显地改变了地表景观I地下开采将矿物采出后,其上覆岩层失去支撑,岩体内部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位移、变形直至破坏。矿山开采前一般多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覆盖的山体。开采后砍伐森林,压覆、毁坏土地,山体遭到破坏,废石与垃圾堆置,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2 土地资源破坏 露天采矿剥离的表土,井t采矿后的废石,以及选矿后的尾矿,都必然导致对矿区土地的破坏。露天采矿、开挖及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压占大量土地,全国累计压占土地达 586 万 hm2,破坏森林面积 106 万 hm2,破坏草地面积 26.3 万 hm2。据统计,全国历年煤矸石累计存量约30 亿t,占地 5500hm2,并且每年新增排放量 1.5 亿一 2.0 亿t,地表植被破坏和大量堆放的尾矿。导致土地荒漠化。准格尔煤田土地沙化面积已占煤田面积的21%。露天采矿会挖损大量土地,井丁开采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塌陷等又会引起地表变形和破坏,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96 年,我国中西部矿区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0.2 万 hm2。3 诱发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兴建会使矿区地形发生巨大变化,地下开采、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 180 处以上,塌陷坑 1600 个,塌陷面积 1150km2。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 25 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 4 亿元以上。4 水资源影响问题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影响有改变河道和水文、污染水质等;地下过度采水或疏干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供水发生困难和地面沉降等问题。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造成地表植被死亡。由于矿山开发和矿区城镇兴起可能将大量水资源由农用转为工矿业和城镇使用。或者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或流域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影响。5 生物多样性损失 植被清除、废渣排放、土壤退化与污染,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据统计,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 106万 hm2,破坏草地面积为 263 万 hm2。而生物多样性丧失后,虽然某些耐性物种能在矿地实现植物的自然定居,但由于矿山废弃地土层薄、微生物活性差,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非常缓慢,通常要 5—100a,即使形成植被,质量也相对低劣。因此,矿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6 污染问题 采矿引起的环境污染是巨大的,并依矿种不同而不同。采矿本身的污染主要来自剥离物、尾矿和矿渣等固体废物,矿坑和选矿等废水,爆破、掘进和交通运输产生的气态污染物,以及各种机械的噪声影响。这些污染的生态效应依具体情况而异:有的影响地表水,可使河流生物绝迹;有的影响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报废;有的影响人体健康,有的影响农业生产。同样,污染可能是局部的(矿区内),也可能影响到流域或区域更大的范围。
2、治理方法(1)土壤基质改良和植被恢复技术 1)地表土保存技术在矿山施工之前,先取 50cm 左右深的土壤,并将其保存封藏,尽量减少结构的破坏和养分流失,在矿山开采完毕后,把表土重新迁回,使其还原。2)废弃地改造技术依据研究,废渣的淋溶水中镉、汞、铅、砷等剧毒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水质标准。在进行表土改造之前,应设法灌注粘土泥浆,以便让泥浆包裹废渣表面,然后再铺上一层粘土并压实,造成一个人工隔水层,减少地面水下渗,降低其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保障人类和生物的健康。3)土壤增肥改良技术在矿山废弃地恢复过程中,通常添加有效物质,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良,从而缩短植被演替的进程,加快矿山废弃地的生态重建。4)植被恢复技术植物恢复是利用植物的独特功能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从而发挥比生物修复更大的功效。它是一种有效和廉价处理某些有害废物的新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大规模的试验,并被证明有效。(2)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 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减小或防止地表沉陷变形与破坏。另一方面是根据受护对象的性质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治理措施。(3)水环境治理措施 1)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整治,及时填堵地表塌陷裂缝,防止地表水通过采动裂缝漏人地下,同时搞好塌陷地复垦,防止水土流失。2)抓好矿区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打坝淤地、治理小流域、兴建水库、拦洪蓄水,提高地下水位。同时认真贯彻节水措施,加强污水和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3)有计划地采取深层或矿区外远程供水。4)采用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和截排水工程等工程防护措施来解决在生产和运输中产生的土、弃石、弃渣、尾矿、废水和其它废弃污染物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参考论文 篇5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巢湖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篇6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坐落在长江和淮河之间,位于安徽省中部,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巢湖流域面积13486km2 , 主要包括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庐江县、舒城县、含山县、无为县、和县等辖区;到2000 年底,流域人口985.4 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5.7%。820km2巢湖流域的主要水体是合肥、巢湖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具有生活饮用、工业用水、农灌用水、水产养殖、航运、蓄排水和调节气候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是沿湖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巢湖水体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巢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湖盆淤积,水质恶化,目前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1]。笔者通过调查和采样实验,分析了巢湖污染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治理措施,以期对巢湖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巢湖污染现状
2.1 巢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汇水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和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防治相对不足,巢湖水污染日趋严重,目前以有机污染为主,突出反映在环湖河流水质污染和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在巢湖12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包括2个纳污控制断面),1个断面水质为Ⅲ类,占8.3%;5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占41.7%;6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占50.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巢湖高锰酸盐指数达Ⅲ类水质要求,总氮、总磷严重超标,湖体为劣Ⅴ类水质,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巢湖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与2003年相比,巢湖水质无明显变化(表1、表2)。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2 巢湖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状况
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湖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的主要蓄积地。它可不断地从水中接纳沉积下来的无机颗粒物和有机生物残体,同时也不断地向上层水体释放营养物质,在水土界面上为各类物质构成了特殊的缓冲载体。巢湖底泥中富积的营养物是湖泊主要营养内源,是造成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疯长的营养盐重要来源之一。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2006年4—5月我们对巢湖沉积物进行了采样,所有采样点用蚌式采样器采集表层样,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风干并过100目筛后待分析用。样点采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精确定位。采用高氯酸—硫酸酸溶法[2]测定底泥样品中总磷含量,用凯氏法[3]测定总氮的含量。
氮、磷污染状况分析:调查表明[4,5],巢湖底泥主要是周围河流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及近年来城市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污染物形成的湖泊沉积物,分层十分明显。巢湖底泥可分为3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严重污染层底泥、污染过渡层底泥、正常湖泊沉积层。严重污染层多为灰黑至深黑色淤泥,含有生物残骸和大量有机质,有臭味,是湖泊污染物内源的主要层。污染过渡层多为青灰至灰黑色,底部常略带黄色,是湖泊污染物内源的次要层。正常湖泥层多为黄色粉砂黏土, 胶结致密,为母质层。底泥中氮、磷的含量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水体氮、磷的聚积、沉积与底质中N和P的溶出、释放两种动态过程的结果。污水排放、地表径流以及湖泊水生生物的死亡残骸,导致湖泊底泥中营养盐逐步积累,尤其是城市湖泊,容易形成湖泊营养盐内负荷。许多湖泊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入湖营养盐负荷量减少或完全被截污以后,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逐步被释放出来,即湖泊的外部污染源被控制以后,由于底泥中营养盐的内负荷的存在,仍然可以发生水体富营养化。氮、磷含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湖泊生物生产力的水平。从巢湖底泥的氮磷浓度分布来看,底泥中TP和TN含量较高,这是巢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数据见表3,西湖区底泥总氮含量为2286—198mg/kg,平均值为1047mg/kg;东湖区含量在2427—202mg/kg之间,平均值为1082mg/kg。西湖区总磷含量在1400—324mg/kg之间,平均值为625mg/kg;东湖区含量在967—312mg/kg之间,平均为548mg/kg。底质中N、P比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湖泊的营养状态。N/P值的高低与湖泊营养化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东、西巢湖底泥表层中w (N)/w (P) 平均值分别为2.0和1.7。沉积于湖泊底部的氮磷成了湖泊的内源污染物,在切断湖泊的外来污染源后,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逐步释放,湖泊富营养化仍会维持相当长的时期。巢湖周围土地肥沃,但由于过度开垦、施用化肥被流失,加之城市和污水中排放,致使巢湖污染非常严重。此外,巢湖水位比较浅,底泥容易被风浪翻起,增加营养盐污染物与水土界面交换和向水体释放的机会,减弱了湖泊自净作用,加剧了水体污染。巢湖已成为我国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3 巢湖水质恢复措施
3.1 巢湖水环境生态控制技术
生态控制技术是利用水生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将水生生物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技术可避免施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和使用机械所需要的高成本,而且具有长期持久的效果。图1描述了以控制藻类为中心的生态关系。经常采用的技术措施包括:①利用水生植物治理巢湖富营养化。多种高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抑制藻类的繁殖,如浮萍、藕、各种水草、芦苇等沉水和挺水植物,但必须及时收割水生植物。通过收割,可去除多余的或者不需要的水生植物,控制水生植物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②投放食藻鱼类,同时控制过度养殖,适度利用水体。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适当放养经过选择的鱼类,可有效地控制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繁殖。但如果放养的鱼种类或者数量不合适,反而可能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因此必须控制放养总量。巢湖的浮游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鱼种投放应以鲢鱼为主,辅之以放养鳙鱼。③投放微型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疯长。微型动物直接以藻类为食,通过投放微型浮游动物,能够抑制藻类的疯长[6]。微型动物通常在专用的水池中,通过人工培养,大量快速繁殖,然后直接投放到目标水域中。
3.2 采用流场控制技术治理典型富营养化水域
湖区的营养物质多数是通过各支流带入的,湖区蓄水后,各支流下游多形成库弯,受湖泊回水顶托影响,流速将变得极为缓慢,不利于水体复氧和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是许多物质特别是藻类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因此巢湖富营养化往往是从各支流库弯开始的,控制库弯状态富营养化是控制整个湖区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流场控制方法来控制巢湖各支流库弯的生物量和优化配置食物链,这是去除库弯营养物质的有效途径,能改善巢湖的水质,使水域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变。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于20世纪80年代采用流场控制方法使一座小型牧场湖泊(Morden See)由重富营养化变得清澈见底[7]。
3.3 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水生植物
巢湖及周边地区类型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流域的水源调蓄、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物种保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8,9],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尤为重要。古巢湖[8]的形成距今约1万年,当时面积达2000km2,到20世纪初湖面面积仅800km2,周围的绝大部分古湖泊地区变成了湿地。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加速了巢湖周围湿地的消失。据遥感解译,1955—1985 年的30年间,巢湖周围的湿地减少了约200km2[10]。工程包括湖岸湿地保护带工程、滨岸带高等水生植物恢复和调控工程。湿地和水生高等植物能起物理阻滞、消浪,促使沉积,降低沉积物的再悬浮,大量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改变水生网络结构,同时又有资源利用价值。该工程旨在沿湖岸水陆界面两侧分别建立起生态保护带,改善巢湖滨岸带特有的自然景观。在湖岸陆域区种植芦苇、茭草等湿地高等植物,建立第一道防线。巢湖生态修复工程中,可在水深小于0.8m的水域种植芦苇、茭草等挺水植物;深度大于0.8m的水域种植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并结合合肥市、巢湖市对巢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城镇沿湖或旅游区域种植莲藕等观赏性漂浮植物。
3.4 建立有效的、全局性的流域治理综合管理机制
巢湖水环境修复治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和跨地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湖泊是湖泊流域大系统中一个部分,若要有效的保持湖泊良性生态系统,必须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对湖泊进行治理与保护[11],而巢湖是流域的重要水体、水交换的中枢,因此要有全局的观点。单独治理某一个地区或单独治理某一条河流都是行不通的,必须用全局的观点,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实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管理、统一治理、逐步实施。而巢湖富营养化的治理目前还处于一种政出多门、分散投资、各自为阵的状态,合肥、巢湖以及六安等各地区,农、林、水等各部门均有一个治理规划,但均没有协调统一的治理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巢湖治理资金的使用效率。治理巢湖所需资金量很大,如何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好、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治理的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 结束语
“八五”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巢湖进行治理,但巢湖水质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巢湖污染状况也未有改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一是面源污染难以控制,每年都有大量的污染物被带入巢湖;二是底质中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氮磷,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不断向水体释放,而内源污染未能得到控制。因此,必须加大对巢湖的治理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并通过研究新的方法来逐步控制内源污染。
摘要:巢湖为我国“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防治流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使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巢湖湖区水中高锰酸钾、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4.9mg/L、2.48mg/L、0.227mg/L,水质类别为劣ⅴ类(重度污染);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平均值为1065mg/kg、587mg/kg。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分析了巢湖污染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巢湖,水质,湖泊沉积物
参考文献
[1]姚书春,李世杰.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02,22(2)∶343-347.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7-68.
[3]金相灿,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02-122.
[4]王永华,等.巢湖东区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及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6)∶22-26.
[5]汪家权,等.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6)∶738-742.
[6]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5-147.
[7]黄真理,李锦秀,等.中国环境水力学2002[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339-343.
[8]陈宜瑜.湿地功能及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J].中国基础科学,2002,1∶17-19.
[9]辛琨,肖笃宁.盘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02,22(8)∶1345-1349.
[10]Xu Fuliu,Shu Tao,Xu Zhuo-ran.The Restoration of Reparian Wetlandsand Macrophytes in Lake Chao,an Eutrophic Chinese Lake:Possibilities andEffects[J].Hydrobiologia,1999,405∶169-178.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治理进展 篇7
黎兆宗
安徽省定远县池河畜牧兽医站 安徽 定远 233200
【摘 要】影响和制约畜禽养殖的因素很多,要做到科学健康养殖就必须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良种良法;三是科学饲养管理;四是饲养环境保护。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接触和走访了解,认为畜禽养殖应注重以下八个重点环节,并积极采取对应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养殖业;畜禽养殖;科学健康;关键措施
1 科学选址
养殖企业选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具体落实上应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土质坚实、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养殖场周围无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或其他畜牧污染源;养殖场应远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生活区和公共生活水源等,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2 合理布局
养殖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病畜禽隔离区要隔开,管理区布置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畜禽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养殖场应设有废弃物处理设施,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有条件的最好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畜禽舍建设应满足下列要求:有利通风、采光、冬季保暖和夏季纳凉;利于防疫,防止或减少疫病发生与传播;舍内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经济合理,规范适用。
畜禽舍建设应根据养殖量的多少规划,可采用单列式或双列式。单列式畜禽舍一般坐北朝南,双列式畜禽舍南北走向,中间留有通道。畜禽舍栋与栋之间的纵横间隔距离应保持在7~10m,畜禽舍的长、宽、高及建筑结构等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进行设计。
3 科学引种
饲养品种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且决定一个养殖场的命运和健康发展。如果是饲养种畜(禽),必须从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畜牧场引种,不得从疫区引种;如果是饲养商品畜禽,也必须从非疫区引进,并经过严格检疫。引进的种畜禽须隔离观察15~30d,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引进的商品畜禽也应先隔离观察7d,验证健康后才能进入饲养圈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食用地方畜禽产品,这是引种的一个方向。
4 严格防疫
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按照畜禽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一方面必须接受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安排的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另一方面根据自身饲养畜禽品种,科学地接种一些必须接种的疫苗。疫苗应从动物防疫机构购买,并采取正确的防疫方法。养殖场应有防疫墙、消毒池、消毒室、运尸车、病尸处理场、消毒设备、兽医室等防疫设施,并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区。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每年至少抽取血清2次送有关部门检验,测定抗体效价及进行疫病监测,若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封锁现场,并尽快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5 严密消毒
饲养场应树立“消毒费用大于防疫费用,防疫费用大于治疗费用”的意识,经常对圈舍、场地、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畜禽安全、没有残留、对设施设备没有腐蚀损坏的消毒剂。消毒的方法可根据饲养实际采取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喷洒消毒和火焰消毒等,并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设在场门口、圈舍入口处的消毒池要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剂要交叉使用,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净道和圈舍之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生产区的要洗澡并经过紫外线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6 科学饲养
养殖要讲究科学,根据畜禽的品种、年龄、用途等合理选择饲料。一是饲料配方要科学合理;二是饲喂次数和方法要得当;三是根据不同季节,饲喂时间要安排合理;五是要分品种、个体大小分开饲养。注意畜体、圈舍、场地、环境等卫生,严格按照优质畜禽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保障畜禽健康生长,以期达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
7 强化监管
加强对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督和管理是保障科学健康养殖的重要手段。一要实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档案》。二要加强业务学习,正确识别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由于饲料、兽药行业竞争激烈,在进行价格大战的背后,不排除有伪劣产品和违禁药物的存在,要提高识别能力。三要实行生产记录制度。养殖场一定要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蛋)、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种畜禽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和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做好免疫、用藥、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每批出场的畜禽要有编号、销往地记录,以备查询,记录资料要整理规范,慎重保存。
8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出栏必须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检疫,合格方可进入流动领域,杜绝动物疫病的传播;二是污水、污物排放要科学合理,可采用堆积发酵,或指定地点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条件的可建沼气池,确保能源循环利用;三是病死畜禽就地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可建无害化处理场,禁止病死畜禽乱丢、乱扔,杜绝病死畜禽流入市场。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治理进展
徐 凯1 吕晓峰1 裔群英1 李 艳1 陈 凤1 高 芹2
1.江苏省盐城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江苏 盐城 224002
2.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土壤遭受不同程度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通过在作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本文章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治理途径等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归纳,希望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益的利用提供可参考价值。
nlc202309012143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治理方法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世界面临的粮食、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土壤密切相关。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金属产量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出现[1]。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2]
土壤、大气和水并列为人类环境的三大要素,而几乎所有的污染都会进入土壤。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重金属污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2]
1.1.1 不同工矿企业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工业过程中广泛使用重金属元素,工矿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使得它们周围的土壤容易富集高含量的有毒重金属;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中也含有重金属,最终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等,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固体废弃物也可以通过风的传播而使污染范围扩大。
1.1.2 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农业生产,尤其是近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含重金属的化肥、有机肥、城市废弃物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污水灌溉等,都可以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化肥中品位较差的过磷酸钙和磷矿粉中含有微量的As、Cd重金属元素。与传统的有机肥肥源相比,当前有机肥肥源大多来源于集约化的养殖场,大多使用饲料添加剂。据报道,目前的饲料添加剂中常含有高含量的Cu和Zn,这使得有机肥料中的Cu、Zn含量也明显增加并随着肥料施入农田。许多农用化学品如Cu制剂,含Hg、As的制剂使用后也会使土壤遭受污染。利用污水灌溉已成为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上世纪6O年代至今,污灌面积迅速扩大,以北方旱作地区污灌最为普遍,约占全国污灌面积的9O%以上,污灌导致土壤重金属Hg、Cd、As、Cu等含量的增加。
1.1.3 交通运输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道路两侧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沉降,而污染元素则主要为Pb、Cu、Zn等元素,它们一般以道路为中心呈条带状分布,强度因距离公路、铁路、城市以及交通量的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1.2 重金属元素的土壤环境行为[3]
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及矿物质发生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表现出各自特殊的环境化学特性。重金属元素包括Cu、Pb、Zn 、Cd、Hg、Cr 、Se 、Mn等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富集累积,它们因自身的化学性质、土壤性质和作物的差异而各具特性。当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 主要是黏土矿物和硅酸盐矿物)、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生理代谢的产物,如腐殖酸等) 及微生物發生吸附、络合和矿化作用,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也会改变。重金属元素Cu、Pb、Zn 、Cd、Cr 在土壤中主要以可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及残渣态的形态存在。土壤本底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的百分比不同,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态优于可交换态和可溶态。但当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以后,其形态会不断地发生形态转化。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2.1 物理化学法
目前有热处理技术[4]、土壤淋滤法[5]、洗土及施用调控剂法[1]三种方法。
2.2 生物修复技术
有植物修复[7]、动物修复[8]方法。另外还有一种微生物修复[9]方法,它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毒性。由于微生物反应的温和性和多样性,通过强化微生物的代谢分解作用进行污染控制的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目前解决难降解化合物污染的关键技术[10]。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目前,世界各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先后总结了上述六种修复方法,并且在这几种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拓展创新,又先后发现了很多在此基础上的子方法。但在如何将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科学地结合起来方面,目前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植物修复中涉及的诱导作用如何避免二次污染,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缺乏研究;有关植物收获后如何处理的报道目前也很少见到;另外,植物修复尚处于实验室和大田的试验、示范阶段,缺乏污染土壤的修复实践,与污染土壤修复产业化的形成相距甚远。
当前在污染土壤防治措施方面,人们更关注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技术措施,而没有对环境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其实,若管理理念能得到提升、管理技术能得到改进、管理手段得到加强,土壤污染势头也就能得到有效遏止,污染治理的压力就能得到缓解。因而,有必要将管理措施提高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首要位置,确立“防重于治”的原则。今后,我们更应在管理方法上下工夫,鼓励新方法、新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顾继光,周启星,王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11(2):143 -151.
[2]邵学新,吴明,蒋科毅.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解析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4):1-6.
[3]周以富,董亚英.几种重金属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动态,2003,(1):15-17.
[4]宋静,朱荫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6):271-273.
[5]Bromhead J C and Beekwith P .Environmental dredging On the birmingham canals.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treatment[J].J instn Wat & Envir Mungt ,1994,August: 354-357
[6]周世伟,徐明岗.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7):3043-3050.
[7]武正华.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2,15(2):53-57.
[8]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49-552.
[9]王彦青,廉振民.蚯蚓与重金属污染治理及蚓粪应用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9-62.
[10]邢新会.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23(6):579-58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 篇8
编号: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责 任 书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印制 二○○八年五月 甲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乙方:(采矿权人)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效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甲乙双方签定本责任书。
一、甲方责任
1、按照《办法》规定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核定、矿山恢复治理工程验收和保证金返还等相应管理工作。
2、督促和指导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确实保护好我区矿山地质环境。
二、乙方责任
1、按照《办法》规定,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应交纳保证金总额 万元,首次应交纳 万元,余额按规定交纳。
2、负责开展 矿山(面积 公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1)整治被破坏的土地、河道、航道,使之能够种植、养殖、行洪、通航或者可供其他利用;
(2)整修露天采矿的边坡、断面并种草植树,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消除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
(4)采取封闭、充填或者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地下井巷采空区及其地面安全稳定;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地质环境治理责任。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或分期治理)工程要保质保量,满足当地地质环境安全要求。
三、附则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法定代表人 乙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或授权委托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论文 篇9
一些地方政府对资源开发比较注重,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对于基层各级矿山管理部门来说,仅仅对业务管理比较重视,而对地质环境的管理与监督有所忽略,这就造成业主重视生产与利润,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投入不够重视等。
1.2环境保护的工作监管机制不完善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环保、安监以及国土等行政部门。缺乏完整的职责划分,分工不够明确,无法形成合力等,因此应该做好执法机制的联合工作,才能积极保护矿山地质的环境[1]。
1.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着不健全的法规体系,执法能力较低
当前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另外,对于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的执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首先,存在着不健全的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执法机构,很多省市缺少单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执法机构;其次,执法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如在评测矿山环境过程中,不能积极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等。另外,在环保执法检查过程中,对工业污染过多重视,而对矿山地质环境有所忽略等,不会运用生态环境的要求实施执法检查等。
1.4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的短缺
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违反了生态环境规律,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等。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资源与环境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2]。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有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等。而资源与环境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破坏、植被破坏、矿产资源破坏以及土地占用与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及煤层自燃等。当前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煤矿矿山的开采造成沉陷问题,以及建材矿山对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等,已经属于首先治理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资金比较短缺,特别是关于老矿山、闭坑矿山等。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已经面临枯竭,但是企业方面的负担也比较重,这就造成企业无力恢复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2保护与治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对策
2.1综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环境
首先,应该开展综合勘查工作,对矿区环境的地质问题进行积极查明,对开发过程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其次,在矿山建设阶段应该遵循“三同时”制度,对矿山建设用地的审批应该严格把控,积极开展评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与评价环境影响的工作;再有,在矿山生产阶段,应该对采选活动加以规范,将环境破坏问题进一步减少,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治理;最后,在闭坑阶段,应该对矿坑废水的污染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进行根治与处理,加强“复垦还绿”的力度,做好矿山土地的复垦综合治理工作,对耕地进行恢复与增加,以此达成复垦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3]。
2.2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导
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下来,还要积极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具有法律的保证。与此同时,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还要积极遵循法律法规,积极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完善“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在业主复垦国家征用被破坏的土地后,得到使用权,政府需要进行登记,对复垦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一定的保护。
2.3增加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首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基金,一方面,对征收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矿山占用费与排污费等税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费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的建立;其次,矿山的生产也可以从矿产品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以此用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资金的建立;再有,作为国有财政来说,应该抽取公共财政资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转向资金,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财产等;最后,在一些地区与矿业行业中,借助矿产品价格的调整,将其用作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的资金,并提取一定比例的矿产品的收益,将其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设资金[4]。除此以外,支持与鼓励企业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投资,以此有助于资金不足问题的解决。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建立起来。作为来说,应该积极保护废弃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发挥示范作用,进行相关优惠政策与资金的建设。针对乱采乱挖导致的环境破坏,应该主要凭借地方政府为主体,对地方积极性进行激发与调动;而作为新建矿山,应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保证金制度,对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强制执行,主要让企业承担相应的治理资金。借助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制定与推行,以此营造良好的多渠道投资的环境与氛围。
2.4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
首先,建设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借助覆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保护等方式,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修订工作,使之能够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标准相符合。最后,可以将三部门标准化机构的协作机制建立起来,主要是环境保护、安全监察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而能够在征求意见阶段使矿山地质环境标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相符合,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协调性与配套性[5]。与此同时,通过运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优势,对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广泛搜集,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实效性,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要求。
3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矿产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起来。作为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资源之一,矿产地质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作为国家与相关部门来说,应该加强对矿产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的措施,改善我国的矿产地质环境。主要从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综合治理、完善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及建设矿产地质环境的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广泛听取公众的呼声与建议,能够进一步地促进矿产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实施,以此为我国的资源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申健,李巧刚,杨少华,王惠芬,刘晓晓.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评估及治理建议[J].城市地质,2015,(S2):88-89.
[2]刘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6,(01):106-107.
[3]葛正斌.益阳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低碳世界,2015,(01):44-46.
[4]杨继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探析[J].才智,2015,(10):66-68.
矿山环境治理的恢复策略 篇10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策略;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对矿山环境治理给以了高度重视,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矿山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因此,对矿山环境质量的恢复策略进行探讨,对于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矿山环境受到的影响
根据我国采矿情况来看,矿业是一个高污染行业,因此,矿山环境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土地被占用和破坏
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采矿造成的土地破坏达到了1.5万平方千米以上,基本上是我国建设用地和其它破坏用地的50%,给个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带来极大影响。而采矿带来的土地占用和破坏主要是由露天采矿、尾矿垃圾和矿渣等造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到破坏
在进行采矿时,要将矿井的水排干才可以进煤矿开采,致使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严重破坏矿区水源系统的均衡。由于泉水干枯、水源逐步枯竭等,河水出现断流,地表水下渗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土地塌陷等情况,导致水荒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矿区周围的生态平衡,使矿山环境受到巨大破坏。
(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采矿会引起山体结构发生变化,使斜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最终出现断裂、垮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巨大人员伤亡,最终影响矿区的正常生产。
(四)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矿震等严重
由于采矿会对地质结构产生较大的扰动,使地质出现剥离现象,并且煤矿的搬运和堆积都会给地质结构地阿卡一定影响,致使大量植被和山坡土体受到破坏,而废渣和废石等会造成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地沙化和矿震等恶劣情况。例如:我国四川自贡的盐矿平均每年发生的大小不等的地震有45次左右。
(五)产生大量废水、废渣和废气
采矿时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煤粉尘和易挥发的气体,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最终产生酸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采矿产生的废水和废液等,给水源平衡带来极大影响。
二、矿山环境治理的恢复策略
(一)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随着环保与节能政策的不断推广和实施,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和改善,但是,矿山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矿山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条例,认真贯彻和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矿山工作人员和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重视,使矿山环境治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确保矿山环境质量得到真正改善,使矿山环境质量得到完整、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管理机制建设
想要提高矿山环境治理的工作效率和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管理机制的建设,将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定到人头上,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有序、顺利进行。尤其是水利、林业、环保部门和安全部门的相互协调工作能力必须快速提高,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使环境治理管理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采矿企业在进行采矿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节约生产资源,以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三)提高矿业准入要求,规范矿业生产秩序
早期矿区的开采秩序比较换乱,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开采效率。因此,矿山环境治理必须提高矿业转入要求,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在秉持开发与保护原则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严禁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并且必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惩处。为了保证国家和合法权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从而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发展,避免更多矿山环境遭到破坏。例如:让企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在企业不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职责时,将其作为治理恢复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合格后才能将保证金退还企业,以保证矿山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四)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废弃矿山矿地治理机制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关于生态补偿》的相关条例,国家加强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健全废弃矿山矿地的治理机制,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调,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循环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在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编制治理相关方案之后,可以实行治理工程投标操作,并在工程治理完成后进行及时验收,以保证矿山环境得到真正改善。现代化建设中,矿山环境治理需要坚持“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采取多元资本投入的形式,建立有效治理资金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增强本地居民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从而促进区域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恢复策略,才能取得有效成效。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以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王顺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财税处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4,05:90-92.
[2]马嘉铭.矿山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3]陈国庆.我省首个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项目保证金已顺利返还[J].资源导刊,2012,11:32.
[4]赵维全,王昆,刘明阳,胡引翠.矿山环境治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通报,2012,S1:670-672.
[5]许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推荐阅读: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与对策分析11-14
矿山环境治理07-28
矿山环境治理规划11-19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01-1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问题07-30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09-30
矿山环境05-1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08-04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