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治理

2024-07-28

矿山环境治理(精选12篇)

矿山环境治理 篇1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床及其邻近地区, 其岩石圈上部与大气、水、生物圈组分之间, 不断地进行着联系 (物质交换) 和能量流动, 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是以岩石圈为依托, 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 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和岩石圈自然平衡状态的地质环境, 同时也伴生出很多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平云岭锰矿矿区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平云岭处, 属大直镇管辖, 距钦州市约30km处, 距大直镇约8km。该矿山的开采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属国营矿山, 年产矿石约3万吨, 曾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至70年代时改属集体矿山, 年产矿石约1.5万吨;90年代以后至今, 埋深较浅的富矿层已基本被开挖一空, 剩余的埋藏较深, 不易开采, 开采起来对环境的也严重。所以, 近十多年来, 钦州市国土资源局也不再发放采矿许可证, 随着矿源枯竭, 该处矿山已大部分闭坑, 已属无主矿山。平云岭锰矿矿山附近为农业区, 经济欠发达, 在冲沟、谷地区以种植水稻、甘蔗、木薯、红薯等农作物为主。开矿留下的矿渣废水、地表开挖裸露、水土流失和塌方等地质环境问题困扰着矿山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 也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如何进行矿山土地复垦种植和改善矿区的自然生态, 是摆在矿区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1. 环境破坏。

由于开采技术简单落后, 环境意识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开采过程中, 大规模开挖地表及风化层或风化带, 造成整个矿山的表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表土几乎全部被翻起、冲洗, 最后被随意推弃在山坡上, 表土原有的结构破坏殆尽。土体由原来的密实稳定状态变成松散和不稳定状态, 在洗矿水流及降水的冲刷下, 矿山水土流失非常普遍和严重, 土壤肥力亦随之大幅降低。露天深挖式开采, 使得采矿坑范围内的植被已全部铲除。原来坡度较缓的坡地、生长茂盛的林带已荡然无存, 道路毁坏, 留下的是一片坑坑洼洼, 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防城至南宁的公路途经矿山, 公路两侧的排水沟局部已被堵塞, 在大雨时节造成矿区排水横溢路面, 由于矿山开采带来的破坏, 对周边的环境景观影响很大。

2. 弃土 (尾矿) 乱堆乱放、外溢, 掩埋农田、坡地。

由于锰矿贮存的岩层埋深较浅或地表, 采掘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矿时采用简单的水枪冲洗式开采, 并采用挖填交替及大面积剥离式进行, 剥离土层厚度5~10m不等。经多年开采, 采矿区的植被已全部遭到破坏, 局部地方已裸露基岩。由于在采矿过程中无固定的开采坑口逐段开采, 而是随富而采, 尾矿、弃土随意就近堆放, 又无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矿山又无统一的尾矿库,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矿被随意堆弃在山坡上、农田中。加上水流冲刷造成尾矿外泄, 造成矿山周边大量坡林地以及农田被掩埋。

3. 土地贫瘠化及石漠化严重。

因采矿开挖, 随富而采, 剥离表土, 表土随意堆放, 造成水土流失, 山坡上或矿坑出露大片基岩, 局部有出现石漠化的趋势。因水土流失及矿山的多年荒废, 土壤中的有机质及N、P、K等肥力指标较低, 土地呈贫瘠化。如果不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土地贫瘠化及石漠化趋势必将更加明显, 并丧失治理的合宜时机。

4. 环境污染。

由于锰矿石、矿渣及弃土随处堆放裸露, 每遇降雨, 尤其是大雨, 雨水夹带被溶解的锰矿粉、矿渣或废土、粘性土沿冲沟而下。浑浊的雨水流入农田、或下游的屯笔江, 留下一层褐色的锰矿水污染带, 造成下游农田灌溉受影响, 农作物减产, 江水不能灌溉。日积月累, 随着污染物的积淀和扩散, 矿区及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5. 次生地质灾害。

开采遗留的采坑边坡或尾矿形成的土堆, 周边多处形成近乎直立的陡坡, 高约5~20m, 局部高达30m。经常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矿区内捡矿石, 崩塌滑坡现象时有发生, 威胁在矿区内捡矿石的村民安全;有些陡坡紧靠乡村主要道路, 威胁道路的边坡长约100m, 威胁过往行人的安全。

由于上述众多的矿山地质环境现象的存在, 导致矿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整个采矿区面目全非、满目创痍, 矿区附近农田被填埋荒弃, 下游水体被污染, 影响了周边地区群众的正常农业生产活动, 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矿区治理的原则和目标

1. 矿区治理的原则。

结合矿区及其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矿区治理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刻意把矿区治理成很平缓的坡地, 结合实际可适当保留一些台地, 或把较陡的边坡、陡坎通过放坡、平整 (回填原采坑) 、恢复成台阶状的坡地地貌;恢复性治理的原则, 以基本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 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 不搞高成本的大规模开发性治理;与钦州市、大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钦州市的产业导向协调的原则, 治理恢复为林地, 优先种植速生桉树林;多目标互相兼顾, 相互协调的原则, 将恢复地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等多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2. 矿区治理的目标。

(1) 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工程的实施, 将矿区的采坑和堆积的弃土 (尾矿) 平整;并进行土壤改良、恢复植被, 完善相应的排水设施, 减轻水土流失。缓解因水土流失造成对下游江河、农田的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2) 增加土地资源,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充分利用治理区内的坡地, 恢复为林地, 种植目前钦州市政府号召大量种植的桉树, 为钦州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增加原材料;通过治理, 对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进行削坡、护坡, 防止边坡崩塌, 保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试点探索, 积累经验。通过平云岭锰矿矿区的治理示范工程, 探索治理钦州市钦北区的诸多的锰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芜) 以及矿山土地复垦种植的途径, 为钦州市钦北区的其余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经验。

(三) 矿区治理总体设计与效益分析

1. 土地平整。

主要是针对南防公路以东的因采矿破坏严重的地段。该处地块总体上坡度较陡, 由于乱采滥挖造成整个地块坑坑洼洼, 高低不平, 土堆和采坑相间, 相对高差一般为5~15m, 局部达20m。另外矿区存在许多陡坎, 坎高5~20m, 最大达25m。设计采用挖高填低、或坡改梯的方法进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主要依山势进行, 不设定统一的标高, 因地制宜, 土地平整后的地形局部可根据实际适当保留台地。允许有缓坡起伏, 但不能人为再造成较高的孤岛形土丘或明显的积水洼地存在。

2. 排水系统。

由于矿区尾矿的填埋, 原有的丘陵谷地已被填平, 排水系统也被全部填埋堵塞, 在矿区排水及上游泄洪作用下, 形成的一天然的排水冲沟。冲沟的土体主要是松散的尾矿及淤泥, 每次降雨, 特别是大雨, 小冲沟都遭到侵蚀, 尾矿粉及淤泥以水流为载体流向下游, 使下游生态遭到破坏, 而且在泄洪作用下排水沟的东侧尾矿壁渐渐被侵蚀。再加上矿区治理平整后的地势仍然是东、南、北侧高, 中部、西侧低, 整体坡度大约25°。虽然治理后山坡不陡, 但刚回填平整的地面土质松散, 易被雨水冲刷。因此, 本次设计修建排水沟主要是为保护尾矿区不受侵蚀, 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下游水体, 保证泄洪畅通, 同时减轻坡面水流的冲刷, 防止雨水形成汇流冲刷治理后的坡地。

3. 土壤改良及恢复植被。

整个治理区因采矿开挖、水土流失, 尾矿淤积;土体的天然养份遭到破坏, 已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目前钦州市政府因上马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大量需要浆纸原材料, 本次设计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 也考虑场地平整后的土地只能作为林地, 故本次治理区设计为全部种植桉树。根据土壤化验分析报告, 土壤改良可与种植桉树时同步进行, 不需改良为熟土后再种植。这样既可省钱又可省时, 同样可以达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所以复垦后的土壤只要适当进行土壤改良, 增加土壤肥力, 就适合栽种桉树。考虑到初平整的土地, 土质疏松, 虽然地面较缓, 但还存在一定的坡度, 刚种植的树苗幼小, 不能起到覆盖作用, 为防止水土流失, 可以在回填土区的桉树间种植草皮。

4. 矿区治理工程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分析。根据规划设计, 治理后复垦土地约320亩, 全部种植桉树。据有关专家折算, 桉树的造林成本为300~350元/亩, 4年后产值约1900元/亩, 利润约1575元/亩。按此计算, 治理区内实际植树面积约320亩, 年均收入约12.6万元。由于桉树栽种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 易管理, 见效快, 桉树在成林砍伐后树根仍继续生长, 且再投资减少, 其经济效益是比较可观的。 (2) 社会效益评价。通过治理工程实施, 净增林地320亩, 得以永久利用, 增加了土地资源。通过治理, 恢复和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使常被媒体暴光的环境及其恶劣的矿山水土流失得以根治;通过矿区治理工程的实施, 将平云岭锰矿矿区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合理、景观别致、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生态林业生产区。 (3) 生态效益分析。通过治理, 使满目疮痍的闭坑矿山得以复垦, 绿化环境, 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下游河流及农田不再受治理区的污水污染, 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将会重现昔日青山绿水景象。

(四) 矿区治理工程组织和实施保障机制

1. 建立建全岗位责任制, 保证信息交流畅通。

各工程部门齐心协作, 各负其责, 在施工时要做到通盘考虑。同时业主要熟悉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有关程序, 及时掌握工程建设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处理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按合同规定及时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项, 建立各项目档案资料, 保证各个工程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衔接。

2. 对各项工程进行公开招标, 建立严格监理制度。

工程竞标做到公平公正, 严格审查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资质。施工单位应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施工设备, 严格按上级批复的设计进行施工。施工中应设立专门的质检员, 严格检查各工序质量, 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各工序、标段应经常开展自检、互检工作, 消除质量隐患。监理单位要严格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监理工作, 对项目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各阶段全方位进行质量监控, 对项目制定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的责任制和监理工作制度。

3. 注重工程的质量和品质, 重视安全生产。

强调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工程发挥的环境效能, 治理工程品质的高低对环境治理的效果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经常举行质量会议, 总结质量情况, 解决疑难问题, 提出下阶段的质量要求。重视安全生产, 施工单位、监理应严格检查施工中安全情况。施工方应设立安全员, 对施工中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 消除安全隐患, 保证治理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五) 小结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利国利民工程, 此类工程一般投资不大, 但却能取得比较显著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同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财政的支持, 可以考虑市场化的运作来寻求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方七林.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初探[E].矿业快报[M].2008.3 (3) .

[2]王运敏, 等.矿山地质环境灾害调查监测评估预防与矿山土地复垦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质量验收检查评价手册[M].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 2006.4.

[3]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平云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书[M].2007.9.

矿山环境治理 篇2

7月19日下午,“资环梦・矿山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山东黄金盛大矿业集团,深入了解矿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认真学习各器械设备的操作与用处,发扬不畏艰苦、任劳任怨的矿工精神,为进一步调研矿区环境做好充足准备。

于矿区工作人员下班休息时间,实践队员于餐厅门口、附近村庄及周边篮球场内分发矿山环境调查问卷,并就环境问题向矿区工作人员与附近居民进行询问了解。经调研,实践队员了解到此矿业公司格外关注附近环境的`污染状况,并将如何更好地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集团工作任务的第一要位。

对于矿山环境对矿区工作人员与附近居民所造成的影响这一话题,实践队员向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进行详尽了解。经了解,多数居民认为只要矿区开采合理得当,定能做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矿区工作人员谈到山东黄金具备良好的环境治理措施,争取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双丰收。

经对尾矿库周边庄稼地与村庄的观察与了解,实践队员发现,由于天气炎热与地下水贫瘠、水库中水资源有限,大量庄稼已因缺水而旱死,此现状引起矿区相关负责人及实践队员的高度关注,地表干旱状况严重、降水量少及酷暑烈日所造成的附近大量庄稼地的旱死与村民的财产损失令实践队员与矿区工作人员痛惜不已。如何更好的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成为矿区相关负责人及附近居民的重要挑战。就水库中水资源有限这一问题,此公司已采取相应的措施节约用水以保护水资源。

铁山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陕,人类不断的从地球内部获取矿产资源,其结果是返回自然的废弃物增多,形成众多的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此外,矿业活动对矿区环境造成的影响以严重影响和较严重影响为主。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类型较为复杂,依据问题性质可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地面变形问题、矿山生态失衡问题、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1.2选题依据

铁山南井田内原有近20余处矿山井硐,后由相关政府下令进行了彻底的关闭,至2006年止,矿区内的煤矿全部关闭。矿区内煤矿的开采方式为均为巷道开采,矿区覆盖面积约1.7Km2。据勘查,铁山南井田矿山采场废弃后,在地表上遗留下2个未封闭矿洞,1处采空塌陷带,1个滑坡,四个煤矸石堆。这些灾害点威胁至憔山村村民约130人的生产生活。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矿区开采始于1982年,前后开采时间达20余年。但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失衡,以及对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基于铁山南井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进一步对矿山废弃地结构优化和布局安排进行研究,最后就生态导向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出顶层设计。

理论意义:为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出理论支撑,对全国同类型地貌区的矿山废弃地环境治理提出参考。

1.研究思路

通过对铁山南矿区废弃地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包括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矿业废弃地分布,得出铁山南矿区废弃地的分布特征;通过自然条件、环境影响、灾害风脸、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开发效益选取评价因子,确定因子权重,建立达县草兴乡铁山南矿区废弃地评价模型;通过对达县草兴乡铁山南矿区环境恢复治理评价模型分析,将塌陷地、挖损地、压占地、污染地、灾害地的宜耕、宜林性进行分析。提出保障达县草兴乡铁山南矿区环境治理的建议和措施。

2.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恢复和扩大土地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逐渐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合理利用治理区现有的地质地形条件,在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斜坡的结构特征,采用结构相对简单、技术经济可行的工程措施,全面治理达县草兴乡铁山南井田矿区的生态、地质环境。

按矿山开采现状及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其影响程度,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工程措施主要采取主动治理与被动防护相结合的方式,主动治理如坡面防护或清坡减载,被动防护如对矿渣主要采取拦挡的方式进行治理;生物措施主要采取土覆盖、重建植被、保持水土,使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达到治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边坡稳定设计。由于各堆积体边坡整体结构稳定,坡体局部失稳主要表现为坡面局部滑塌,雨季时有加剧迹象,故设计工况只需考虑对边坡表面进行护坡处理;矿渣支挡措施只需考虑雨季饱水及地震条件下的稳定性。

(2)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1、根据本次勘查报告的结论,燕山村3、4、6社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主要针对:①2个矿洞坑②4处煤矸石堆③荒废土地等几部分进行工程治理。

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并结合矿区内发育的活动特点、危害状况等,在综合考虑工作量、施工安排、治理效果等方面的基础上,现就达县草兴乡铁山南井田矿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布置和选型。①矿洞:根据勘查报告结论。结合这次可研的现场地质调查情况分析,矿洞未封闭,有小道可遭到矿洞,有条件进行工程封闭。因此采用栏杆将矿洞封闭,消除安全隐患。②煤矸石堆:对于4处煤矸石堆,由于直接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污染附近耕地、水源,同时可能污染下游河流,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进行治理,根据煤矸石的特征,坡脚采用修MIO浆砌石护脚墙、挡墙。

(3)植被恢复设计

1、植被恢复工程树种选择。清理平整坡面后进行植树固坡绿化,种植树种为紫穗槐。紫穗槐又名锦槐、紫花槐,豆科紫穗槐属,为落叶丛生灌木,紫穗槐有植苗、插条、直播三种方法。造林前,应进行条状或带状整地。紫穗槐抗风力强,生长快,生长期长,枝叶繁密,是防风林带紧密种植结构的首选树种。

2、植被恢复工程草种选择。植草选用混植,选用抗寒的高羊茅与抗旱的狗牙根按1:1比例混种。

狗牙根(学名:Cynodondactylon(Linn.)Pers);科属:禾本科;狗牙根为禾本科狗牙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发达的根状茎和匍匐枝,匍匐枝扩展能力极强,在适宜的土壤中能迅速蔓延。

3、坡面整理及植被恢复设计。对现有渣体及滑坡体裸露的坡面采用植树固坡绿化,种植树种为紫穗槐,紫穗槐选用树径3cm的种苗,栽植顺坡面挖成宽20cm,深20cm的条沟,一米3墩,每墩3株。栽植深度以超过原土印1cm左右为宜。紫穗槐栽植要做到随起苗随栽植,远运的苗木,应将根系蘸泥浆,再用草袋或塑料薄膜包装,做好苗木保湿工作。栽植后要立即灌透水一次,5天后再浇一次透水,浇过第二次水后封坑,踩实。

3.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草兴乡燕山村3、4、6社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改善该区地质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草兴乡燕山村3、4、6社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污染耕地、水源等环境问题,通过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可形成区域性生态屏障,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陕速发展。

通过治理工作可较大程度的改善治理区由于采矿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恢复原地形地貌,同时,按推荐方案治理,将现有278亩荒废土地作为经济林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该区农民的收入以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对策 篇4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中国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且这一现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而其中, 煤炭资源作为中国能源构成的主力军, 其作用尤为重要。但在煤炭资源开采中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例如地下煤层开采后形成采空区引起地表沉陷;煤炭生产中附带的矸石在地面堆积成矸石山, 破坏环境;地下煤炭造成地下水资源破坏;煤炭露天开采引起水土流失等[1]。这些均极大地损害自然环境, 不利于中国资源开发长久可持续发展。所以, 采取积极态度, 加大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与措施的研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亦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之一。

1 中国煤矿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 每年伴随着大量煤炭的采出, 不可避免地会在地下造成许多人为空洞, 从而改变了地下应力分布状态, 导致煤层上覆岩层垮落与地表沉陷, 进而可能对地表原有地质构造形式产生影响, 特别在山区还有诱发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可能;b) 伴随煤炭一同采出的还有大量煤矸石, 这些煤矸石在地面不断堆积, 不仅使得大片土地无法有效利用, 还会使原本的地貌与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威胁生态系统平衡。依据相关资料统计, 截止2005年, 中国煤矸石堆积总量已达到30×108t, 共占用土地55×104m2, 且煤矸石堆积量仍以每年2×108t的速度不断增长, 而且在全国各大矿区现有过百座矸石山处于自燃状态, 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煤尘与CO、SO2等有害气体, 极大威胁了地表生态环境的健康;c) 伴随着地下与地表地质构造的改变, 地下与地上原有平衡的水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许多地区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 矿区地下原本可开采利用的水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而不复存在。全国七成煤矿处于缺水状态, 其中四成为严重缺水, 八成工人每日饮用水难以达到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与此同时, 煤炭开采中还会排出大量污水。有关统计显示, 全国各大矿区每年排水量达数十亿吨, 其中大部分为选煤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 这些排水多未进行任何处理就被排入到周边环境中, 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选煤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 可诱发多种疾病, 一旦进入生物链, 会对周边居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d) 矿山开采还会伴随大量有害气体出现。以瓦斯为例, 作为煤炭开采必不可少的伴生物, 其组成含有CO、CO2、SO2等多种有害成分, 一旦进入大气层中就会导致大气O3量不断减少, 从而引起温室效应, 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依据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由于煤炭生产而产生的废气量可达近2 000×108t, 引起了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

2 煤炭矿山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2.1 矿山环境治理中行政管理不到位

在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远见, 仅看到了其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由此可能导致的生态危机, 未形成科学、全面的环境保护大局观[2]。政府职权部门不仅未构建合理的资源开采管理体系, 对矿山企业开采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详实验证, 甚至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政绩, 在暗地里允许煤矿企业不顾矿山环境保护而大肆开采, 导致政府对矿山的环境治理与监管职权形同虚设, 使得一些本可得到有效治理的问题不断加剧, 最终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永久性破坏,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阻碍。

2.2 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滞后

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 中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起步比较晚, 总体而言, 不仅各项技术水平极为有限, 且历史欠账极多, 整个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3]。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国外煤矿开采后土地复垦率可达50%以上, 而中国却不足20%。有关恢复治理方案的设计水准差距明显, 实际效果不足。这些都说明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技术严重滞后,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3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 中国关于矿山环境治理的责任分配尚未进行明确规定, 在治理中多依据“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的基本准则, 这使得实际执行中, 不同企业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现象严重, 有关治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加上中国煤矿多为国有企业, 企业利润均需上缴, 而又未为环境治理留设专项资金, 使得企业面对多年积攒下的环境问题, 即使有心治理也难以承担高昂治理费用。特别是20世纪大量小煤矿开采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政府一直未制定专门的治理规划与划拨专项资金, 使得对其的治理不断滞后。

3 矿山环境治理措施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督体系的构建

针对中国在矿山环境治理立法方面的不足, 由政府牵头组织法律学者与行业资深从业者, 就矿山环境治理构建完善的、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 对各级参与者的责权进行明确划分与规定, 从而使得管理工作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 还应组织专人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避免立法后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从而为矿山环境治理的法制化建设进程提供推动力, 实现环境与经济共赢。

3.2 构建科学的保护治理规划

由政府部门组织专人, 对当地矿山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调研, 对其现状进行详实记录, 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并将其纳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中。与此同时, 企业还应监督各主要矿区, 依据自身情况, 制定相应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审查。

3.3 构建完善的财政保障体系

政府牵头为矿山环境的治理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筹措机制, 为矿山环境有效治理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同时还可将治理资金作为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 并逐渐提升其所占比例。此外, 政府还应建立相应奖惩体系, 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良好的企业进行政策与经济上的支持。

3.4 加强科技投入推动技术进步

针对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滞后的现状, 应加大科技投入,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研究机构投身相关研究, 以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推动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革新换代。同时还应根据各地区地质条件的不一性, 在各个地区的工程中, 树立施工模范, 从而为其它治理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最后还可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 并以其为基础, 实现自我创新。

3.5 增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许多煤矿企业领导者与员工对于矿山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在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选择上存在偏差, “重开发而轻保护”的思想极为普遍[4]。对此, 应增强对其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不仅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还应聘请专人对员工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教育, 在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提升其环境治理知识水平, 使其希望且能切实参与到矿山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中。

4 结语

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是一项事关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 政府与企业应强强联手, 在相互间积极配合、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加研究投入力度, 激发人们的研究热情, 从而为矿山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与保障, 从根本上促进矿山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 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首先分析了开展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随后对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危害作出总结, 并就当前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不足之处展开分析, 最后结合自身经验就如何更好实现矿山环境的有效治理提出几点见解, 以期对广大同行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煤炭开采,矿山环境,治理现状,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程宝成, 陈震.中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及措施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14, 16 (4) :95-99.

[2]姚震, 周鑫.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14, 16 (1) :117-120.

[3]李兴武.中国煤矿环境污染及其对策[J].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4, 2 (1) :52-54.

浙江启动四边三化矿山环境治理 篇5

记者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近日召开的“四边三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现场会获悉,到9月底,该省将实施82个省级重点治理项目,其中完成交工验收35个;“四边”区域内建成绿色矿山301家以上,建成率达60%以上;到今年年底,全省“四边”等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浙江省提出的“四边三化”,即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浙江厅指出,各地要创新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联动机制,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建立与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变部门监督为综合监督;建立与日常动态巡查、年度检查相融合的互动机制,变单项监督为综合监督,不断巩固治理成果。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探讨 篇6

关键字:矿山地质环境;矿山恢复治理;地质灾害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题。资源与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万国江,1988)。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受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利用矿种以及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影响和控制(徐友宁,2011)。2007 年10月,迁安市对700多个采坑、排土场、尾矿库进行了调查,调查面积达14000多亩,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迁安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确定了迁安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目标, 此规划的制定为科学合理地谋划迁安市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田英辉,2010)。在进行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时,厚度开采交大,砂泥岩是上覆顶板的主要成分,因此较为频繁的发生地面塌陷并形成一定的危害,导致塌陷区地表建筑物发生不同程度裂痕,耕地也会随之毁坏,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徐友宁,2006)。塌陷区链生煤层之上的含水层结构破坏、改变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方向、导致含水层及地表水漏失等,影响矿区人畜饮水困难(徐友宁,2008)。在地下水位浅埋区、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漏失还可导致植被枯萎或生态环境退化(徐友宁,2007)。

1矿区基本情况

大石河铁矿采区位于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境内,该矿70年代初建矿,占地2684亩,拥有矿石储量1.2亿吨,这之中大部分占地以林地、山地为主、采矿改变了地质地貌(闫硕硕,2013)。矿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06.4mm。孟家沟矿区属燕山山脉南麓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100~550m之间,西侧为长城系石英砂岩构成的陡峭山脊,东部为太古界片麻岩系山丘,主要由长城系石英岩和太古界片麻岩系构成。矿山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矿山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危害程度,地下水含水层影响和破坏情况等。大石河铁矿自1959 年建矿以来, 处理矿石能力由最初的400万吨增加到960万吨。随着选矿生产能力的增加和长期连续开采,矿石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显露,采区的矿石开采能力和地质环境逐年下降(刘承军,2000)。

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南部露天采场边坡。据调查露天采场北部和东南部断裂构造发育,边坡上部风化带节理较发育,但未发生过大规模崩塌地质灾害,边坡时有零星掉快现象,规模在1~2m3以内,在矿山爆破震动频繁及雨季发生频率较高,对矿山生产构成威胁。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排土场边坡。堆积物为采场表土、废渣,堆积较松散,西排土场北侧坡脚存在人为开挖现象,在雨季引起废石土下沉,形成了地裂缝,裂缝较浅、较细小,但数量多,易形成不稳定边坡。

2.1 崩塌

根据现场勘查,目前该露天采场长约997m,宽约602m,采场顶部最高处标高354m,采场底部最低处标高120m,最大采高约234m。露天采场北部和东南部两侧岩石较为破碎,结构松散,为构造薄弱地带,易导致岩体移动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南部露天采場边坡。预测评估矿山采场北部及东部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边坡受采矿震动和雨季降雨影响,风化带岩石破碎,都会促使崩塌产生,预测评估矿山采场西部及南部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2.2 不稳定边坡

根据现场勘查,西排土场最高堆积标高为436.8m,最低堆积标高201.7m,最大堆积高度235.1m,边坡无台阶;排土场最大边坡角38°,最小边坡角28.6°,平均边坡角33.15°,堆积物为采场表土、废渣,堆积较松散,易形成不稳定边坡,潜在不稳定边坡体长355m,宽102m,高约50m,体积51.56万m3,对下游新水村尾矿库的安全造成了威胁。现状评估西排土场北侧边坡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其它地段未发现不稳定边坡、地裂缝等边坡不稳迹象,现状评估西排土场其它区域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排土场边坡,预测评估西排土场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庄户沟排土场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2.3 含水层破坏程

评估区位于山顶地带,无常年地表水体,矿山采场远离河流和水源地,该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在90m左右。矿山矿区岩层的含水性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现状最低采矿标高在120m左右,高于最低侵蚀基准面30m。由于采矿区域地势较高,片麻岩弱透水不含水,矿山开采虽破坏了原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部分构造裂隙水的含水层结构及导水通道,但未造成区域地下水水位总体下降。大气降水是矿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构造裂隙带仅在雨季排泄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经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南部露天采场破坏的含水层位最大影响范围在采场境界线外160m左右,面积1.2684km2。雨季最大涌水量不超3000m3/d,其它季节露天采场涌水量较小,基本不用机械排水。由于附近村庄地势较露天采场低,在雨季采场正常生产排水时对附近居民饮用水井水位未造成影响。矿山矿业活动对露天采场含水层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破坏的含水层位最大影响范围内无村庄和耕地。矿山地下水补给的主要类型为大气降水,在雨季时露天采场有少量积水,其它季节露天采场基本不用机械排水,所以矿山对露天采场含水层破坏进行监测,不需要针对含水层破坏安排治理工程。

nlc202309081706

3治理对策和建议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重开发轻保护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导致我国38处资源枯竭型城市均遗留了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种不得已的后治理补课式的工程(徐友宁,2015)。通常情况下, 存在一定高差的山地丘陵区, 相对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 而矿产资源开采的废石弃渣堆积现象比较常见, 在缺乏有效拦渣护挡措施的情况下, 易在矿震、地面塌陷及暴雨作用下失稳滑塌、地下采空造成山体开裂等, 加剧了山地地质环境区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水土流失(徐友宁,2011)。

3.1矿区治理分区原则及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原则: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前提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原则,将首钢大石河铁矿孟家沟采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A)、和一般防治区(B);根据各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类型的差异,重点防治区分为露天采场防治亚区(A1)、西排土场防治亚区(A2)及庄户沟排土场防治亚区(A3)。

露天采场防治亚区(A1)的面积0.6901 k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 边坡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占用严重,采取的措施清除边坡浮石,主要针对矿山采场边坡及矿区范围内山坡上的危岩进行清理,发现崩塌隐患时及时采取锚固、扩帮等措施治理,确保生产安全。

西排土场防治亚区(A2)的面积0.6768 k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存在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严重,采取的措施削坡出台,覆土绿化,加强监测。西排土场在矿山生产半年后将达到矿山对其规划的排放容积,治理期对西排土场进行削坡、修建排水系统、覆土绿化治理。在露天采场与排土场之间清理出安全平台,平台宽度不小于30m,安全平台以上及排土场南北两侧边坡以33.15°的坡度向上削坡,标高每增加30m开挖5m宽马道,马道平台内倾3°~5°,排土场顶面及马道平台外侧修建挡水埂,挡水埂规格不小于顶宽0.5m,底宽1.0m,高0.5m。矿山可以利用现有运输道路作为台阶,利用车档作为挡水埂。

庄户沟排土场防治亚区(A3)的面积0.4372 km2,在南部采场露天开采结束后基本达到矿山对其规划的排放容积,如果在北部露天采场开采时停止使用,则将对其进行削坡、修建排水系统、覆土绿化处理。沿道路两侧设置1.0m宽路肩,路肩栽植火炬树,车挡栽植紫穗槐,并在道路内侧修建排水渠。绿化所需要的土壤使用的矿山干选时的废渣细料,加强后期管理,提高树苗成活率。

3.2 节约资源,促进转型

迁安市的铁矿矿产资源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开采铁矿资源的采业主数量较多,忽视了资源相对集中的为题。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矿产资源, 应该做到的是更大程度、更大力度的整合铁矿资源,并且加强促进对钢铁企业从粗放型逐一过度为集约型、由单一化逐一过度为多元化,最终做到铁矿的深加工。除此之外的另一方面,大力进行资源整合和转型可降低对铁矿资源的开采速度,与当地的矿山恢复治理步伐相一致,更直观的解决治理跟不上的问题(郑连合,2010)。

3.3 控制审批,加强监督

新矿山企业的出现,当地政府应当做好开采方案的评审与审批工作事项,对于已经开始进行矿产生产与开采的企业加强督促,结果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矿山企业的恢复治理方案进行补充并且将强实施(郑连合,2010)。不能缺少评审与论证的认真态度,最大力度做到严格控制方案审批。保证当地矿山环境的整体恢复效果得到的优化。

结论:矿山地质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是人类开采过程中造成,可以进行预测防制同步恢复进行。在企业开采期限内当地的管理部门通过依法加强监管矿山地质环境, 大力规范矿业的开采活动, 做到矿山企业在开发前可以针对性进行预防措施, 在开发的实际过程中可以做到开发与治理的同期进行, 相辅相成。加强法制建设,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制定矿山的保护规划,明确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量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矿山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矿山开采后及时恢复当地的环境并且结合拟定的恢复方案尽早的, 就可达到减少、减轻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参考文献

[1] 万国江.论资源环境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丛刊,1988,9(3):17.

[2] 田英辉.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迁安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16.

[3] 郑连合.迁安市矿山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2010,14:37.

[4] 徐友宁.宁夏石嘴山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研究[J].西北地质,2015,48(4):186.

[5] 徐友宁,何芳,袁汉春.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M].北京地址出版社,2006,30.

[6] 徐友宁,徐东寅,张江华.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相应差异性研究——以陕西潼关、大柳塔及辽宁阜新新 矿区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1):89-94.

[7] 徐友宁,吴贤,陈华清.大柳塔煤矿地面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分析[J].中国矿业,2008,17(3):38-40.

[8] 徐友宁,陈社斌,陈华清.陕西大柳塔煤矿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4):97-102.

[9] 闫硕硕,郑志高.矿山开采区域民生状况调查研究-以河北省迁安市为例[J].才智,2013.

[10] 刘承軍,马洪生.首钢大石河铁矿采用“内循环方法”回收尾矿金属[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2):70.

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研究 篇7

近年来, 由于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导致了矿山生态环境恶化, 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损失, 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开采技术及设备落后等[1,2], 导致了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 矿山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因此急需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消除矿山资源开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必要手段, 是遏制、减少、避免矿山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破坏矿山地质环境, 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3,4]。本文针对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研究, 详细介绍了该矿目前矿山开采及地质现状, 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2 矿山开采及地质概况

2.1 矿山开采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于1957年12月动工兴建, 1959年12月矿井简易投产, 1971年达到设计产量。1981年由煤炭部129地质队对一、四、六矿深部进行补充勘探, 1987年提交了《一、四、六矿深部扩勘报告》。经原煤炭部[88]煤生字第80号批准, 平煤股份一矿井田深部边界扩大到五 (丁) 组煤层-600m, 四 (戊) 组煤层-650m, 二 (己) 组、一 (庚) 组煤层-800m等高线。井田地质储量为41426.9万t, 服务年限79年。经1974年和1987年两次扩建,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提高到400万t/年, 1993年达产。

2.2 地质概况

该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 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自上而下划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个煤组。含煤地层总厚780m, 含煤7组43层 (有编号的煤层23层) , 其中甲、乙煤组无可采煤层。煤层总厚约26m。含煤系数为3.3%, 可采煤层5组10层, 总厚约15m, 可采含煤系数为1.92%。煤层间距基本稳定。

现阶段煤矿开采煤层为丁6煤层, 戊煤组。

丁6煤层为该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位于下石河子组丁煤段中部, 上距丁5煤层10m左右, 沉积稳定, 发育良好。该煤层一水平已全部采完, 二、三水平煤厚1.09~3.64m, 平均煤厚2.01m, 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该煤层结构简单, 含夹矸0~2层, 厚0~0.45m。

戊煤组位于下石河子组戊煤段中上部。该井田戊组煤层最为发育, 厚度大, 为主要可采煤层, 但结构复杂, 分叉合并现象普遍。

该矿可采煤层特征如表1所示。

3 主要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主要对矿区植被资源及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压占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植被主要包括工业广场压占土地资源、煤矸石堆放及矿区道路占地等方面。

3.1 矿山开采对植被及地貌景观的影响

该矿采煤塌陷面积达23km2, 矿区附近广大地区大面积耕地被破坏, 无法耕种, 有的成为积水洼地。采矿活动, 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 使耕地减少, 还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品质下降 (图1) 。

3.2 矸石堆放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该矿建有3处矸石山, 矸石存放量220万t, 年排放量15万t, 当矸石堆积量过大时, 由于其结构松散, 遇大暴雨等激发条件, 有可能失稳发生崩塌灾害, 主要危害对象为矸石山前缘的土地、人员及建筑, 另外, 工业广场附近矸石山, 因南侧开挖坡脚用于制砖, 使矸石山南侧坡度变陡, 存在崩塌隐患。因此, 其危险严重。

3.3 工业广场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该矿工业广场主要布置有综合办公楼、浴室、食堂等行政福利建筑。工业场地建设对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小, 但占压破坏土地资源为耕地, 因此, 工业广场及其他附属场地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为严重。

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措施

4.1 总体部署

由于该矿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 因此, 采用的治理措施是:“一疏、二平、三改造”。“一疏”就是挖沟开渠, 建设主、支渠配套工程, 旱能浇, 涝能排的水利系统, 疏排塌陷区内积水;“二平”即为对已疏开积水区的土地采用平整和梯田平整治理, 复垦还耕;“三改造”即对无法排除塌陷区积水的区域, 采取就地取土、建鱼塘、垫高土地造菜田的方法进行改造。规划出常年积水区开挖鱼塘, 将弃土垫洼地进行造菜田, 拉矸石围鱼塘铺路和修垫简易公路, 建成养殖、种植生态工程系统。同时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鱼则鱼、宜建则建”的原则, 建立水域养殖型、果林种植型、基地建筑型、疏排水复耕型、景上娱乐型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复耕模式。

4.2 土地复垦与地裂缝治理工程

该治理区内北部属倾斜平原区, 南部起地势渐高至低丘陵地段。开采结束后北部将形成陷坑, 治理区微地貌将被改变, 南部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以地裂缝为主。治理工作将在塌陷基本稳定后进行。结合塌陷区南高北低的地貌特点及塌陷深度、范围, 兼顾土地现状, 按经济技术合理原则, 采用“挖高填低法”实施工程治理。对于南部地裂缝, 则以人工实施充填为主。该项工作预计平整与复耕土地1850亩、填埋裂缝850亩、道路与沟渠工程400m。

4.3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该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煤矸石、锅炉灰渣与生活垃圾等。正常生产期煤矸石年排放量约15万t, 锅炉灰渣年排放量830t, 生活垃圾年排放量596t, 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如下。

4.3.1 煤矸石

该矿现有矸石处置场3处, 位于现有工业场地南部、北一风井、北二风井, 目前矸石山累计堆存量约220万t。除用于矸石砖材料外, 多余煤矸石规划用于铺路路基的下料, 开采后期, 多余煤矸石则规划用于塌陷土地的治理, 在充填塌陷区造地时只能作为耕作土的底土层, 其上应铺设0.5~0.7m厚的心土层和表土层, 以利于耕种。具体工作流程见前述土地复垦工程。

煤矸石的临时堆放要有序,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杜绝乱堆滥放, 矸石山应及时进行治理绿化, 矸石堆放坡角不宜大于30°, 堆放高度小于10m。及时将固体废物外运, 避免堆高后产生滑塌。临时矸石堆放场应经常洒水, 以抵制粉尘的产生。

4.3.2 锅炉灰渣与生活垃圾

矿井正常生产期, 锅炉灰渣产生量为830t/年, 拟在修路或生产矸石砖方面加以利用。生活垃圾主要由工业场地的办公楼、食堂、单身宿舍等部门排放, 排放量为596t/年, 生活垃圾拟运至专用垃圾处置场处置。

5 结语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后, 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 缓解了当地土地少的紧张局面, 改善了矿区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 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改善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投资的外部环境, 促进了矿区和谐, 保护和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有机统一。

摘要:指出了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是一座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矿井, 在过去的开采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阐述了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并对土地复垦与地缝治理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 方案实施后减少了矿山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实现了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参考文献

[1]马爱民, 谢亚琼.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 (2) :10~13.

[2]张兴, 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1 (8) :52~55.

[3]黄成, 江中乐, 韩政兴.江西某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5) :21~23.

栾川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篇8

栾川位于豫西多金属成矿带中心地区,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钼、钨、铅、锌、金、铜、铁、银、锰、硫、萤石、石煤等12类50余种, 特别是钼、钨储量大、品位高, 已探明钼金属储量206.9万吨, 位居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 与钼伴生的白钨金属储量在63万吨, 铅金属储量30万吨, 其它金属和非金属储量也相当可观。

目前, 栾川县境内个别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开采、浮选、冶炼、深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方法、技术和装备落后, 为了片面追求利润, 采取防治措施投入较少, 导致植被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大气污染现象日益突出,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对栾川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刻不容缓。

1.1 采矿破坏植被、引发地质灾害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 特别是露天开采, 大量破坏了植被, 产生的废石、废渣等松散物质不仅极易促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 而且因受地形、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还易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2 选矿产生废水, 导致水资源污染

在选矿过程中, 产生的各种废水以酸性为主, 并多含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元素 (如铜、铅、锌、氰化物) 以及COD、BOD 5、悬浮物等, 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一些地方因矿山开采由于疏干排水及废水废渣的排放, 使水环境发生变异甚至恶化, 破坏了水平衡, 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下降, 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 致使水资源短缺, 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冶炼及深加工产生的粉尘和废气, 造成大气污染

有色金属矿山在冶炼、深加工过程中, 废气的排放易引起大气污染和酸雨, 个别矿山的生活区, 空气中粉尘含量严重超标。

1.4 洛钼集团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4.1 采矿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是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使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进一步达到布局合理、持续利用、效果明显的效果, 洛钼集团按采场各台阶达到的最终标高及排渣场的利用先后顺序, 采取全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 近期治理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办法, 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对可绿化区域进行了逐步绿化。通过在近百万平方米的排渣场植树种草, 使昔日乱石堆集、尘土飞扬的排渣场变成乔木与灌木交相辉映、鲜花与绿叶相互映衬的矿山公园。

1.4.2 选矿

选矿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尾矿浓密技术, 实现了浓缩回水循环再利用, 不仅基本上达到了污水零排放之目的, 而且年减少污水排放量3564万吨;通过用清洁抑制剂巯基乙酸钠取代传统剧毒药剂氰化钠, 有效治理了氰化钠对周边生态链的破坏。

1.4.3 冶炼及深加工

针对钼冶炼和深加工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的难题, 洛钼集团利用除尘脱硫的新技术, 根除了环境污染, 并通过对废气的回收, 生产出了市场上紧俏的亚硫酸纳产品, 实现了变废为宝。通过引进非稳定状态下制酸新技术, 实施冶炼尾烟治理工程, 年减少硫排放量6428.6吨, 并年产93%工业硫酸24037吨, 年新增收入1500万元以上。此举使冶炼公司在回收率和环保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为全国惟一一家环保排放达到国家零排放标准的钼冶炼企业。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个别矿山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

环保意识, 就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在调查中发现, 少数矿山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 有的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认为利润、利税上去便是政绩, 有的则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 得不偿失。

2.2 小型矿山企业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根据矿山企业的生产情况, 环保工程投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三废处理设施、除尘设施、噪声防止设施、绿化、环境监测设施、复垦造田等。相比较而言, 大中型矿山企业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先进齐全, 而小型矿山特别是民营矿山企业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不足, 生产条件较为简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

2.3 排污费用收取远远低于治理费用

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 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目前, 多数矿山企业成本中除了包含政府征收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外, 几乎没有包括环境治理的成本。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 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 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 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 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使得矿山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重。

2.4 执法监督职责权限不明确

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性的政策性法规, 仅在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条文中作了规定且不明确。由于在法律法规上没有理清矿山环境工作的哪一部分是由安全环保部门主管, 管到什么程度, 哪一部分由有关地质矿产部门管, 管到什么程度?环境保护综合管理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工作分工、职责权限划分至今尚未理顺, 所以, 矿山环境管理工作不是缺位, 就是干预过头, 监督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到位。各行政管理部门都从各自分管的资源、环境、产业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各自的要求, 内容既不全面, 要求又不统一, 缺少综合性的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 “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抓不住管理工作的重点, 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3 监管治理

3.1 严格按规定提取矿山企业环境恢复治理专项基金

针对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通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为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的提取提供了依据。而企业自身应严格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 专门用于本企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污染源治理和土地复垦开支中。

3.2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矿山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住在矿山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针对当前栾川地区在矿山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做好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深入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 增强全县人民的矿山环境保护意识, 真正认识到矿业可持续发展与矿山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督。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建立健全矿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实行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提取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 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又不恢复治理矿山的处罚力度, 才能达到矿山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 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西北地质, 2003年, 00期

[3]朱耀琪.建立矿山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议[EB/OL].http://www.crcmlr.org.cn/, 2004

[4]王永生.关于国外矿山环境恢复技术要求[EB/OL].http://www.crcmlr.org.cn/, 2005

[5]刘传正.环境工程地质学导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年12月

[6]王雪峰.矿山开采中环境保护与治理探讨.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2009年, 第1期

矿山环境治理 篇9

矿山环境治理模式是建立在矿山开采活动上的一项环境保护操作, 可以针对矿山开采中的各项环境关系和环境效应进行对应控制, 有效改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1 防控治理模式

防控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环境效应发生进行的环境控制, 在控制过程中要求以预防为主, 从发生源处治理, 从而将污染源扼杀在摇篮中。防治控制模式主要要求从问题出发, 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该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到新矿山的环境治理控制过程中。

新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防控治理模式需要对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依照矿山环境设置对应的科学开采过程, 合理选取开采技术, 从而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上述过程中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成因和关系的控制, 要对矿山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全方面预防, 在预防体系下进行对应治理。

1.2 后效治理模式

后效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环境效应现状进行的环境控制, 在控制的过程中要求以治理为主, 从污染过程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对矿山环境污染的遏制。后效治理模式要求从过程出发, 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控制。该模式常被应用于开发年限较长、矿山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矿山开采活动中。

在开发年限较长的矿区中各项环境问题一般较为突出, 后效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对环境内容进行规划和科学管理提升污染过程控制效益, 可以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形成针对性措施实时处理。与此同时, 在上述治理模式中还可以通过动态监控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观察, 从而不断改进环境治理效益。

2 传统治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矿山环境较为复杂, 环境治理内容体系庞大, 单纯应用防控治理模式和后效治理模式很难面面俱到, 达到细致化控制。因此在防控治理模式和后效治理模式使用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创新处理, 形成多元化控制体系, 从本质上提升矿山环境治理效益。

2.1 强生态治理模式

强生态治理模式要求从生态环境角度, 对各项大气、水体、岩土等进行全面控制, 治理的目的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系统。强生态治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在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矿区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强生态治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水文地质结构改造技术实现矿山岩土层结构的改善,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完成生态恢复,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完成污染预防, 从而达到废弃土地利用及生态区域重建的效果。

2.2 强生物治理模式

强生物治理模式主要通过生物链控制完成, 通过降解作用达到对矿山环境中各项污染物的降解,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强生物治理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实现污染物降解, 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完成环境重建, 通过闭坑矿山污水治理技术完成水体控制, 从而提升矿山地质环境和水文环境控制效益, 提升后效治理控制效益。

2.3 强工程治理模式

强工程治理模式是在上述两种治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该治理模式要求将环境安全作为主体, 对矿山环境的稳定性进行预防和控制, 从环境稳定性着手提升治理安全效益。

强工程治理模式使用过程中多针对稳定性较差、风险系数较高的矿山和环境, 要求应用传统工程治理技术对其地质进行对应控制, 例如地质体加固技术、支挡护坡技术、拦挡结构与护坡结构配合技术等;要求应用水文地质结构改造技术对水文状况进行改善, 减少由地下水变化导致的地面形变问题。除此之外, 该治理模式还通过生态恢复技术对环境进行转变, 提升了同步治理的效果, 在大红山锑矿滑坡治理得到非常好的应用。

2.4 多元复合治理模式

多元复合治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治理技术交叉完成预防控制和后效控制。

多元复合治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 从两方面同时控制, 双管齐下, 达到对地裂缝、地表沉降、岩溶地表坍塌等灾害的强化控制。第一, 采取岩土体补强技术对开采沉陷进行防护, 通过水文地质改造技术实现水体的转变, 再次实施岩土体补强技术处理, 降低环境灾害效应;第二, 采取工程治理技术对废弃堆载进行处理,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对水体污染进行降解和净化, 采取岩土体补强技术对地表和地裂缝进行处理, 降低环境灾害效应。多元复合治理模式在当前矿山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在今后的矿山环境治理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3 总结

随着矿产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矿山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对上述模式进行创新和拓展在当前的矿山环境治理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世进, 张津.论矿山环境治理中的政府环境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12:138-144.

矿山扬尘治理探析 篇10

平煤股份有限公司一矿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兴建的大型煤矿。1957年12月建矿, 1959年12月投产, 井田面积27.5km2, 工业储量2.82亿t, 可采储量1.82亿t, 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 经过两次改扩建, 矿井生产能力达400万t。

矿南矸石山位于一矿工业广场南200m处, 距市区距离仅1km, 历年累计总量达500万t以上, 占地面积16万m2, 垂直高度77m。遇有风天气灰尘飞扬, 直接影响市区及周围大气环境。

2 项目设计

2.1 设计依据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安监总煤矿字[2005]162号关于印发《煤矿矸石山灾害防范与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平顶山市政府13号令《平顶山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141-90) 。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标准。一矿矸石山实测图。《一矿矸石山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意见。

2.2 设计内容

坡面平整、修建马道。原则上不对山体表面做大的修整, 避免破坏注浆层, 以引起灭火区复燃;依山就势, 对于局部小范围的凹凸处进行修整, 但下挖深度不得超过1m, 挖填凸削, 平整坡面;另外在矸石山东南和南面自下而上修建4条马道 (小平台) , 马道间坡长约20~30m, 马道宽约1m, 以利于后期客土喷播作业。

排水系统。为防止大雨对坡面冲刷, 雨水汇集造成塌方事故, 需设置排水系统。集体做法是在每条马道内侧砌筑一条截水沟, 另在矸石山东南修一条自山顶平台到山脚的垂直排水沟, 形成“一纵四横”排水系统。

安装工程。为便于矸石山的绿化施工, 并且使绿化效果更加持久, 还需要安装喷灌系统。主管道:采用镀锌管, 直径为75mm。利用前期防尘洒水系统, 把从山底下经过多级离心泵提到山顶的水引到镀锌管中。镀锌管绕山顶平台四周铺设, 并在主管道上分出10个出口连接主分支管道。主支管道:采用PP-R管, 直径为50mm, 自山顶引至山脚。山顶与主管道连接处安装过滤器及开关。防止大的沙粒、煤矸石颗粒进入系统中, 从而堵塞喷头。主分支管道采用一级坡面一阀门, 进行分级隔离, 以便使各级坡面供水量保持一致。主分管道每隔6m安装四通分支器, 用于向左右两侧安装分支管道。分支管道:采用PP-R管, 直径为32mm。分支管管道前端安装开头, 并且主管道相连。长度根据实际坡面而定, 随坡面进行。分支管道上每间隔8m安装一个三通器, 以便安装末端喷头。末端喷头:采用摇臂式定向旋转喷头。上端用直径25mm的PP-R管道焊接一个25mm的内丝直接头安装喷头, 下端则可焊接在32mm管上的三通器上。旋转喷头喷射半径为10~15m, 耐压1.5MPa, 采用上下行“品”字形排列, 以保证整个坡面喷洒均匀。PP-R管全部采用热熔焊接, 施工方便, 效率高, 而且成本也比较小, 耐破损, 使用寿命长。

园林绿化工程。自矸石山东北角到西南角溜矸滑道整个区域进行客土喷播绿化。具体做法是:先在治理后的矸石山坡面上铺设镀锌铁丝网, 并用锚钉和锚杆固定。再把厚层基材原料搅拌后由喷播机械设备喷射到坡面上, 形成≥10cm厚度的厚层基材。喷射完毕后, 覆盖一层无纺布防晒保墒, 厚层基材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层。经过一段时间洒水养护, 青草和灌木就会覆盖坡面, 一个月后可揭去无纺布, 使茂密的青草和灌木自然生长。植物根系深入矸石山体, 盘根错结, 可形成具有优良保护性能的庞大根系系统。它与铁丝网、锚杆一起作用达到保护坡面稳定的目的。

3 工程实施方案

主要治理内容为:山体修整、喷灌系统安装, 客土喷播绿化。涉及工程项目为:开辟施工安全通道、建筑安全平台、坡面平整、铺铁丝网、筛土、喷播、安装灌溉系统等。

具体方法如下。

(1) 山体修整:原则上不对山体表面做大的修整, 避免破坏注浆层, 以引起灭火区复燃。

(2) 排水系统:为防止大雨时对坡面冲刷, 雨水汇集造成塌方事故, 需设置排水系统。施工方法为在每条马道内侧砌筑截水沟1条, 保证山体坡面稳定。

(3) 客土喷播:施工方法是铺设镀锌铁丝网—锚钉和锚杆固定—喷播厚层基材—洒水养护。

该方案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4 取得效果及效益分析

4.1 达到效果

项目实施后, 新矸石与老矸石彻底进行了分离, 砖厂不再用汽车拉矸。草坪长势良好, 洒水设施运行正常, 治理起到了防流失、防扬尘、防渗漏、防垮塌、防自燃和复燃目的。此项工程有效改善了矿区居民生存条件、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 提高了生活质量。工程治理达到了经济、合理、实用效果。

4.2 效益分析

砖厂取料每年减少运输费:15×104t÷10t×50元=75万元;

年减少新矸石排污费:15×104t×5元=75万元;

年减少矸石防复燃费用150150万元 (以近年投入平均费用计算) ;

效益费用合计:75+75+150=300万元。

5 建后管护

对综合治理后的矸石山, 平煤股份一矿安排有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理, 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平煤股份一矿矸石山污染防治及安全管理办法 (试行) 》、《平煤股份一矿矸石山预警机制 (试行) 》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确保综合治理效果, 使矸石山打造成为矿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对综合治理工程定期维修, 作到供水畅通, 洒水及时, 使矸石山始终保持一定湿度, 给种植草木创造一个良好生长环境, 确保绿化率达90%以上, 巩固治理成果。保障供水系统水质, 严防管路喷头堵塞, 采取扩大地面蓄水池、设置过滤设施等办法, 改善所供水质。要采取防冻措施, 严防管道冻裂, 确保整个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策.煤矿固体废物治理与利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

浅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篇11

关键词:矿山资源;地质环境;开发;研究;保护治理

国民经济的发展跟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密切相关,比如在我们生活中农业生产资料、生活饮用水、工业原材料等分别由75%、35%、85%左右的成分来自于矿产资源。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矿产资源大国之一,我国大约有15万左右的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个体采矿点有10万左右,我国的整个矿业产量占国民工业生产总值的7%。从这些数据上来看我国矿产开发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

一、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促进矿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在矿山资源的实际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比如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在环境破坏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矿山资源开采时对水资源的破坏。矿山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开山、挖地等,这些行为对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水资源枯竭。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矿产资源的实际开采中对水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还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所以说矿山资源开发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就会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这样就会严重破坏原来稳定的低下水系统,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地下水干枯,进而导致河道断流。与此同时因为矿山开采中出现大量重金属融入地下水系统,破坏地下水资源,

2.矿产资源开采中出现的地面沉陷、塌方问题。在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时会在矿山内部形成采空区,而且采空区的面积会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而增大。当矿产开采的过程中出现裸露较大部分的内部岩层面积,岩层就容易出现弯曲、断裂的情况,导致采空区、地表等出现连续性变形和弯曲,导致地表塌方的出现。如果地表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就会出现地面塌陷,进而出现较大面积的积水现象,缩小耕地面积,甚至会导致该地区出现地表农耕地大量沉陷的现象,严重影响农民耕种环境。

3. 固定废弃物处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矿山地质资源开发时伴有大量的废弃物出现,如果不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正常循环。很多的废渣,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也会在矿山开采过程大量的产生,并且通常会长期堆积,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阴雨天气,这些重金属酸水就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农田土壤中,进而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矿山开采中地质环境防治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构建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体系。矿山开采中对环境和影响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实施矿山资源环境保护措施,首先要使人们在思想上重视环境的保护,并依据矿山实际开采情况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所以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礦山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要制定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在制定保护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工业三废的防治工作,其次要加强矿山资源开采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明确生态环保具体指标和要求,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要对周围的环境实施综合管理,提前分析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促进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

2.矿山资源开采中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2.1提高矿业权人环境保护意识。矿山开采中环境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环保意识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辖区负责制”和“谁破坏,谁治理”工作原则。首先,要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促进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其次,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注重环境保护的治理效果,并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上,我们本着“谁破坏,谁治理”和“辖区负责制”原则,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强化防治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并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地质环境多元化、资源化管理多样化的管理,摒弃传统单一的管理方案,从而促进人们自觉实施环境保护,达到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

2.2制定科学的矿山环境许可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矿山开采方案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谁开发、谁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要求环境保护过程中首先必须做好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扼杀随意破坏环境现象,坚决防治环境破坏;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思想,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环境许可制度,对新开矿山实施严格的管理。

2.3 发挥市场对矿山开采的监督管理作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监督制度,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方法进行监督管理。必须做好对采矿权人履行治理的监督,这项工作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工作中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疗方案的落实实施监督和检查,切实监督企业落实各项工作标准,并督促责任人按照指定方案执行,以便保障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

3.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全过程监管工。矿山地质资源的开发要加强全过程的开发和保护,在实际发展中必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的管理措施,严格监督矿山环境污染问题,预防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开发、管理过程中要对矿山资源环境的开发进行评价,并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在此过程中明确开发目标、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确保矿山资源开发工作顺利、安全的实施。

结语:矿山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对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问题比较多,所以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各项预防工作,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制定科学的环保制度,并利用先进的环保治理技术进行环境保护,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繁生 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治理设想.[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1).

[2] 刘慧芬,危接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 科技风 2010,(08).

[3] 李文杰,王邦贤,任佩佩,范浩敏 河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几点治理建议.[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03)

矿山环境治理 篇12

1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1.1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多数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在浅部, 特别是厚煤层和中厚煤层的重复开采和放顶煤开采 (兖州矿业集团所属煤矿采用放顶煤开采方法居多) , 开采后对地面地质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 表现为地面建筑物斑裂、耕地大面积下沉、地表水沿裂隙向下渗漏等。这样就造成对地面表土及地下水源的严重破坏。还有矸石的排放, 洗煤废渣的堆积、矿井水的外排等等。

1.2社会影响巨大。老的煤矿矿区有着相对密集的人口, 采煤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经常引发一系列工农关系问题即社会问题, 例如煤矿采空塌陷所造成地表耕地的破坏, 桥涵、道路的破坏, 村民建筑物的斑裂、倒塌, 可以看出, 煤矿矿区开采后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已不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而且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的事情。搞好和加强采矿后地质境恢复治理工作, 努力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以提高矿区居民的和附近村民生产和生活质量, 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矿区、平安矿区, 实现稳定发展及“安全优先、以人为本”的宏伟发展目标。

1.3由于先期开采对治理工作的不重视, 造成的欠账较多。我国的许多煤矿特别是山东省内的几大矿业集团所属煤矿, 基本上都是70后期、80、90年代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建设的,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受经济利益驱动, 煤矿企业“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做法普遍存在,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对采矿后地质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到位。国有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个体煤矿等各种经济类型的煤矿数量繁多, 这些煤矿在开采之后或过程中引起矿区地表塌陷、水资源污染等地质环境破坏, 根本没有进行恢复治理, 目前山东境内的许多年产15万吨以下的煤矿已经被关闭, 但关闭后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坏问题严重。

1.4恢复治理资金不足。采矿后的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就目前来看, 多数煤矿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环境保护, 把采矿后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的投人看作是企业负担, 不愿意或不情愿拿出大量资金投人到采矿矿山地质灾害境治理中, 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下拨的地质灾害恢复治理资金主要用在国有大中型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上。一些地方存在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盲区, 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2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2.1进行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预测评估

矿山开采及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新建矿山若不存在地质灾害, 只评述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若存在地质灾害, 应评述采矿活动加剧的地质灾害影响程度。

采矿活动可能引发 (不是诱发) 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根据矿山开采方式, 地下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露天采矿活动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如果矿区面积较大, 矿脉较多, 应分区进行评述。根据开采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 确定评估区引发该类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 (中等、小) , 影响程度严重 (较严重、较轻) 。

2.2认真开展对每一处矿山企业的开采现状分析

2.2.1地下开采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对于煤矿, 由于层状开采、产状较平缓, 形成的采空区面积为大, 对于金属矿产矿体较薄、矿体连续性较差, 形成的采空区面积为中等和小, 囊状矿体采矿空间大。

2.2.2重复开采———大型煤矿可开采煤层较多有重复开采现象, 厚煤层开采后的复采属于重复开采, 重复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性更大。

2.2.3采空区的处理———是否有保安煤柱或进行了部分充填;一般金属矿山尾矿充填在废弃的坑道内, 煤矿基本未充填。

2.2.4采动影响———煤矿采空区放顶后, 采动影响强烈, 矿区岩 (矿) 移动角表土和岩层不同, 按此圈出采空区的地表岩体移动界限, 估算出地面塌陷区面积。

2.3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的社会投入机制;二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工作制度。

2.4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

政府管理部门责任不清, 企业单位责任不清。明确责任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十分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要认识到地质环境治理的持久性和长期性, 保证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同步投入、同步见效。积极发挥国土、环保、林业、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做到分工负责, 协同作战, 齐抓共管。实现煤炭资源与地质环境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2.5完善和执行保证金制度

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融资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四章 (矿产资源的开采) 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 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防止污染环境。做到谁开采, 谁受益, 谁恢复治理。除煤矿企业自己缴纳的治理保证金外, 国家和政府在资金、政策及技术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矿山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企业、社会及个人参与投资, 然后共享治理所产生的效益, 才能促进煤矿走“生态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之路,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 我们的发展, 才能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 才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才能不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

参考文献

[1]赵德深, 范学理, 刘文生.采煤区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技术研究及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998, 8 (3) :51-54.

[2]王运福.枣庄市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J].中国地质, 1998, 25 (1) :37-39

[3]黄铭洪, 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 2003, 40 (2) :161-169.

[4]葛维琦.中国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治理对策[J].中国能源, 2004, 26 (10) :27-30.

[5]昊和政, 郑薇.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及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J].探矿工程, 2008 (7) :46-48.

[6]匡文龙, 邓义芳.采煤塌陷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1) :116-120.

上一篇:肺血管病下一篇:流程研究